穴位注射疗法 (2)

合集下载

穴位注射疗法

穴位注射疗法

穴位注射疗法三里内庭穴,曲尺合谷接,委中配承山,太冲昆仑穴,环跳与阳陵,通里并列缺,合担用法但,合截用法截,三百六十穴,不出十二绝,治病如神灵,浑如汤泼雪,白斗降真机,金锁叫开切,至人科传授,匪人莫乱说。

十二决:其一:三里膝眼下,三寸两筋间。

能通心腹胀,善治胃中寒,肠鸣并泄泻,腿肿膝眼酸,伤寒赢廋损,气盅及诸般。

年过三旬后,针灸眼便宽。

取穴当审的,八分三壮安。

其二:内庭次指外,本属足阳明。

能治四肢厥,喜静恶闻声,瘾疹咽喉痛,数欠及牙疼,疟疾不能食,针着便惺惺。

其三:曲池拱手取,屈肘骨边求。

善治肘肿痛,偏风手不收,挽弓开不得,筋缓莫梳头,喉闭促欲死,发热并无休,遍身风癣癞,针着即使廖。

其四:合谷在虎口,两指歧骨间。

头疼并面肿,疟病热还寒,齿齵鼻扭血口禁不开言。

其五:委中曲秋里,横纹脉中央。

腰痛不能举,沉沉引脊梁,酸疼筋莫展,风痹复无常,膝头难伸屈,针入即安康。

其六:承山名鱼腹,踹肠分肉间。

善治腰疼痛,痔疾大便难,脚气并膝肿,辗转战疼酸,霍乱及转筋,穴中刺便安。

其七:太冲足大趾,节后二寸中。

动脉知生死,能医惊痫风,咽喉并心胀,两足不能行,七疝偏坠胀,眼目似云雾,亦能疗腰痛,针下有神功。

其八:昆仑足外踝,根骨上边寻。

转筋腰尻痛,暴喘满冲心,举步行不得,一动即呻吟,若欲求安乐,须于此穴针。

其九:环跳在腗枢,侧卧屈足取。

折腰莫能顾,冷风并湿痹,腰胯连踹痛,转侧重欷颯。

若人针灸后,此刻病消除。

其十:阳陵居膝下,外一寸中。

膝肿并麻木,冷痹及偏风,举足不能起坐卧似相翁,针入六分止,神功妙不同。

其十一:通里腕铡后去腕一寸中,欲言声不出,懊恼及怔忡,实则四肢重,头腮面颊红,虚则不能食,爆音面无容,毫针微微刺,方言有神功。

其十二:列缺腕侧上,次指手交差。

善疗偏头患,遍身风痹麻,痰饮频雍上,口禁不开牙,若能明补泻,应手即如弩。

总穴歌--- 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

回阳九针歌决---- 哑门、老宫、三阴交,涌泉太溪中脘接,环跳三里合谷并,次上回阳九针穴。

穴位注射疗法

穴位注射疗法
(4)抗过敏类:如异丙嗪(非那 根)、肾上腺素注射液等。
(5)兴奋平滑肌类:如加兰他敏 (甲基硫酸)新斯的明注射液等。
(6)激素类:地塞米松、氢化可的 松、醋酸强地松龙(泼尼松龙)、苯丙 酸诺龙、黄体酮、丙酸睾丸素、绒毛膜 促性腺激素注射液等。
(7)其他类:利血平、胰岛素、 (硝酸)士的宁注射液等。
三、作用及适应范围
穴位注射疗法属于针灸疗法的一个 分支,大凡针灸疗法的适应症穴位注射 疗法均可应用。由于穴位注射疗法除了 具有针灸疗法的作用以外,还有大量中、 西药物的化学刺激和药理作用参与其中, 加之在一定时间内,药液滞留于穴内, 使针刺感应得以更强的发挥和延续。
药物在作用于经络系统和神经系统的同时, 还在局部以弥散、渗透等方式进入血液和淋巴 组织等细胞外液,又通过血液和淋巴液将药物 带入到更深的组织中。药物分解后,可影响机 体组织细胞膜的通透性,并直接进入细胞内促 进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从而强化了针刺效能 以及药液对机体的作用。所以,穴位注射疗法 的作用是综合性的,其临床适应范围比单纯针 灸疗法更为广泛,疗效也更好。
(7)其他类:天麻注射液、地龙注 射液(平肝潜阳、镇肝熄风)、芍药甘 草注射液(养血柔肝)、生脉、参麦注 射液或参附注射液(养心复脉、回阳固 脱)。
2.非特异性药物:针灸临床常用 非特异性药物主要有以下几类。
(1)多种生理溶液、组织液:如生 理盐水、注射用水、5~10%低药量较肌肉注
射少,也相应降低了用药的毒副作用。 例如哌替啶常规肌肉注射量一般为25~ 50mg,有的病人就会出现头痛、头晕、 恶心等副反应。而穴位注射一般用量仅 为10mg,疗效不减而副反应却很少或很 小。
由于穴位注射疗法所用的药物大多具有祛 风除湿、疏经通络、行气活血、化瘀止痛、抗 菌消炎、益气养血、营养神经、调节神经机能 的作用,故多用于各种痹证、骨关节病、软组 织损伤、神经痛(如三叉神经痛、坐骨神经痛 等)、神经麻痹(如面神经麻痹、中风偏瘫 等)、神经(官能)症(如神经衰弱、癔病 等),也可用于肺炎、(支)气管炎、哮喘、 胃痛(胃溃疡、胃下垂、十二指肠溃疡)、肠 炎、痢疾、贫血、遗尿、泌尿系结石等诸多内 脏和功能性疾病。

中医特色养生治疗技术之五穴位注射

中医特色养生治疗技术之五穴位注射

中医养生·中医特色治疗技术之五:
穴位注射
【穴位注射养生之道】
穴位注射又称水针疗法,是将小剂量药液注入穴位,把针刺与药物等对穴位的渗透刺激作用结合在一起,发挥综合效应的一种治疗方法。

【穴位注射适应症】
适应范围很广,凡是针灸治疗的适应症大部分可采用本法,如痹症,腰腿痛等;各种急慢性疾病引起的不适均可运用此法治疗。

【穴位注射注意事项】
1.注意药物的配伍禁忌、副作用和变态反应,副作用大的药物慎用,凡引起变态反应的药物,必须先做过敏试验;
2.每穴注入药量一般为1~2ml,头面等表浅处为0.3-0.5ml,四肢及肌肉丰厚处可达5~20ml;
3.注意不要将药物注入关节腔、脊髓腔、血管内;
4.进针后如患者有触电感,必须退针改换角度后再推药,以免损伤神经;
5.使用穴位注射后注射局部会出现酸胀感、4~8小时内局部有轻度不适,或不适感持续较长时间,但是一般不超过1天;
6.年老体弱及初次接受治疗者,最好取卧位,注射部位不宜过多,以免晕针;
7.患者疲乏、饥饿或精神高度紧张时慎用,局部皮肤有感染,疤痕或有出血倾向及高度水肿者禁用;
8.孕妇的下腹部、腰骶部和三阴交、合谷穴等,不宜用穴位注射法,以免引起流产。

穴位注射疗法

穴位注射疗法

➢ 2. 第二信使参与。研究者检测小鼠内关、 足三里穴位注射胰曲素后血清 cAMP、 cGMP水平变化。发现内关穴位注射药后 cAMP、cGMP水平明显下降;足三里穴位 注射药后cAMP水平明显上升而cGMP水平 明显下降。认为第二信使cAMP、cGMP部 分参与穴位注射胰岛素时的信息传递。
➢ 3. 自体血含有的丰富物质:自体血用于穴位注射 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疗效,相关文献也并不匮乏。 其作用机制普遍被认为是血液中含有多种微量元 素、抗体、激素、酶类及丰富的血细胞,注人穴 位后持续缓慢刺激机体自身的免疫系统,促使释 放更多的免疫球蛋白,拮抗组胺,抑制变态反应 和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改善淋巴循环,调节内 分泌紊乱状态,增强微循环,营养皮肤,提高抗 病能力,使气血津液充足从而起滋润肌肤到消炎、 消肿、促进皮损消退,渗液停止等作用。
➢ (2) 防御作用 ➢ 穴位注射可以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主要是因其针刺
可以激发体内的防御机理有关。免疫是机体识别 和清除外来抗原物质和自身变形物质,以维持机体 外环境相对恒定所产生的一系列保护性反应。 ➢ (3) 调整作用 ➢ 穴位注射对人体的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系统 等均有不同程度的调整作用。如对消化系统的调 整作用,主要表现在可解除胃肠平滑肌痉挛,调整消 化液分泌,调整胃肠蠕动等方面,其调节作用是双向 的,当功能亢进时,通过穴位注射使其功能缓解;当 功能低下时, 通过穴位注射使其功能增强。
➢ 3. 双向作用:研究者发现,不同经穴对不同药物 反应性不同,经穴有辨别性的接受化学性刺激的 性质或者说穴位组织对注射药物有一定的辨识作 用,这正是药物的归经理论表现所在。在穴位注 入有相对特异性的药物,这种药物的性味与此经 穴具有特殊的亲和作用,即归于此经,就能显著 地加强穴注药物的效应;相反,如果注射进入的 药物被识别不利时,穴组织能够减弱或者纠正这 种不良效应。穴位注射当以经络为载体,把药物 运送到相应区域或部位,从而发挥药物和经穴的 双向作用,使药效得到加强,并且更迅速、持久。 显药效的发生与发展有经络功能的参与和协同, 有一定的循经性,遵循经穴——脏腑相关原理。

穴位注射法疗法

穴位注射法疗法
穴位注射法 疗法
教学目标
1、掌握穴位注射的概念和 操作方法。
2、熟悉穴位注射的适应范围和注 意事项。
一、定义
【定义】 穴位注射又称“水针”,是在穴位内进行药物注射的一种技术操作。将针刺及
药物对穴位的渗透刺激作用和药物的药理作用结合在一起,发挥综合效能,达 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达到 1+1大于1的功效。
色泽变异等,软组织损伤可选取最明显的压痛点。一般每次2~4穴,不宜过多,以精为要。
6.熟悉注射部位的解剖结构避免损伤重要神经及血管。
八、操作方法
一、取药: 1.术者戴好口罩、肥皂水洗手,再以清水冲洗;亦可直接消毒啫喱干洗手。 2.核对患者名字、年龄、药物、浓度、剂量、时间、用法及过敏史。 3.从包装取出注射器时,将针头斜面与注射器刻度调节到一个水平面旋紧。 4.碘棉签消毒注射药物瓶颈,砂轮锯瓶颈后在消毒,后折断瓶颈。 5.用注射器将针头斜面向下放入药剂瓶的液面下面、左手食指、中指夹住瓶颈下缘,
在的部位、注射器的规格等选择不同的持针方式、进针方式及 进针角度。 持针方式: 1.执笔式:如手持钢笔姿势,用 拇指和食指在注射器前夹持,以 中指在后顶托扶、适用于各种注 射器的操作:
八、操作方法
三、持针方式、进针方式、进针角度
2.三指握式:以拇指在内、食指 中指在外的方法握持注射器。主 要适用于进针及进针后的提插操作。
3.掌握式:用拇指、中指、无名指 握住注射器,将食指前伸抵按针头, 小鱼际抵住活塞。主要适用于斜刺 及平刺,如背腧穴的进针可采用掌握式。
八、操作方法
三、持针方式、进针方式、进针角度
4.五指握持式:以拇指和其他四指对掌握注射器, 适用于短小或粗径注射器的操作:
进针方式:
1.单手持针:以执笔式或五指握持式握 持注射器,针尖距离穴位0.5cm,瞬间 发力刺入,是较常用的进针方式。 常用于:如肾腧、大肠腧、阳陵泉、 足三里的进针等等。

穴位注射

穴位注射

一.穴位注射概述:穴位注射疗法是以中医基本理论为指导,将药液等注射到相关腧穴或特定部位,利用针刺和药物的协同作用以治疗疾病的方法,是通过多种治疗因素共同作用于机体而产生治疗效果的。

这其中既有中医范畴的治疗作用,又有现代药物学方面的治疗作用。

自上世纪50年代产生至今,临床应用日益广泛。

其应用范围几乎扩大到临床各科的各类疾病,所用药物也几乎扩大到所有可用于注射的各类中西药二.穴位注射效应:1.穴位注射的放大作用:很多实验表明,穴位对药物有放大作用。

即相同剂量的药物在穴位注射产生的药效,要强于皮下或肌肉注射甚至静脉注射;或者达到同样药效时,穴位注射的剂量要小。

2.穴位注射的三重作用:侯湘等把穴位注射的疗效过程分为。

“三重效应”,(1)即时效应,在进针数分钟及数小时内产生。

多为针刺和药物注入对局部刺激而引起;(2)慢效应,可在治疗数小时至1 d内出现,与药物在穴区进行生物化学作用有关;(3)后作用,是在前两个治疗效应基础上调动和恢复患者自身的调节功能而实现。

这种初期为机械刺激效应,通过经穴的传导得到即刻效应,中期为药物化学效应及后期的后作用效应,则使经穴与药物的综合作用得到发挥。

这就必然使穴注后疗效的有效期得到延长,使疾病在这个较长的治疗过程中得到更彻底的治疗。

穴位注射时药效的发生与持续,有经穴功能的参与和协调。

在这个过程中,经穴和药物的亲和性、归经性、直达性、趋病性、速效性及延长性等特殊功能,促成了穴注的高效和速效,在穴位注射治疗机理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3.穴位注射的双向作用:研究者发现,不同经穴对不同药物反应性不同,经穴有辨别性的接受化学性刺激的性质或者说穴位组织对注射药物有一定的辨识作用,这正是药物的归经理论表现所在。

在穴位注入有相对特异性的药物,这种药物的性味与此经穴具有特殊的亲和作用,即归于此经,就能显著地加强穴注药物的效应;相反,如果注射进入的药物被识别不利时,穴组织能够减弱或者纠正这种不良效应。

《穴位注射疗法》课件

《穴位注射疗法》课件
骨折与关节脱位
穴位注射治疗骨折、关节脱位等外 科疾病,有助于促进愈合,减轻疼 痛。
妇儿科疾病的治疗
月经不调
穴位注射治疗月经不调、 痛经等疾病,能够调节内 分泌,缓解症状。
小儿疳积
穴位注射治疗小儿疳积、 消化不良等疾病,能够促 进消化,改善营养状况。
小儿脑瘫
穴位注射治疗小儿脑瘫等 疾病,能够改善神经功能 ,促进康复。
历史
穴位注射疗法源于中国古代的针灸疗 法,经过多年的实践和发展,已经成 为一种独特的中医治疗方法。
原理与特点
原理
穴位注射疗法的原理是通过刺激穴位,激发经络之气,调节 人体内部的气血循环,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同时,药 物注入穴位后,可以发挥药物的直接作用,进一步增强治疗 效果。
特点
穴位注射疗法具有操作简便、疗效显著、副作用小等特点, 尤其适用于一些慢性病和疑难杂症的治疗。此外,穴位注射 疗法还可以与其他中医疗法结合使用,提高治疗效果。
大数据与人工智能
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对穴位注射疗法进行数据挖掘和分析,有 助于发现新的治疗策略和方案。
国际推广
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技术的成熟,穴位注射疗法将在国际上得到更广泛 的推广和应用,为全球患者带来福音。
THANKS
消化系统
穴位注射治疗慢性胃炎、 胃溃疡、腹泻等疾病,有 助于调节胃肠功能,缓解 症状。
心血管系统
穴位注射治疗高血压、冠 心病等疾病,能够调节血 压,改善心肌供血。
外科疾病的治疗
软组织损伤
穴位注射治疗肌肉、韧带等软组 织损伤,能够缓解疼痛,促进康
复。
颈肩腰腿痛
穴位注射治疗颈椎病、肩周炎、腰 椎间盘突出等疾病引起的疼痛,能 够减轻症状,改善生活质量。

兽医常用穴位注射疗法

兽医常用穴位注射疗法

穴位注射疗法,是在经络、腧穴或压痛点、皮下阳性反应物上,适量注射液体药物,以防治各类疾病的方法,属于中西医结合治疗疾病的范畴。

该法始于20世纪50年代早期,到目前为止已经广泛用于医学临床和兽医疾病的治疗中。

穴位注射法具有针刺和药物的双重功效,一方面通过针具和注入药液的机械刺激使被刺穴位产生酸、麻、胀等“针感”样作用,另一方面通过药物具有的生物学效应对疾病产生治疗作用。

穴位注射疗法具有穴位特异性,另外还具有高效性和特效性,根据疾病的特点选择特定的穴位注入符合治疗原则的药物,往往有意想不到的治疗效果。

通过穴位注射某些疫苗,通常有增强免疫效果,降低副作用,减少药物用量以及维持抗体水平时间较长等优点。

穴位注射作为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能够治疗瘫痪、挫伤、消化不良、腹泻、胎衣不下以及无名高热等多种疾病。

一、穴位注射对消化系统疾病的治疗消化系统是动物最易发病的系统,消化系统疾病在动物疾病中占有较大比例,因此消化系统疾病的控制对家畜疾病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一)腹泻腹泻是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引起的原因很多,有细菌性因素,如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有病毒性因素,如冠状病毒、轮状病毒等;有寄生虫因素,如球虫、弓形体等;有中毒性因素,如铅、有机磷等;此外还有饲料、饮水、应激以及环境等因素。

1.常用穴位:后海穴又名交巢穴,位于肛门与尾根之间的凹陷处。

2.操作方法:拉起动物尾巴,先后用碘酊和酒精局部消毒后,术者持连接注射器的针头在凹陷的中央顺脊柱方向平行刺入1~5cm(视动物的种类和个体大小而定),注入药液,拔出针头用酒精棉球稍加按压即可。

3.常用药物:治疗大肠杆菌、仔猪副伤寒等腹泻时注射药物常用庆大霉素、诺氟沙星、环丙沙星和恩诺沙星等药物;治疗传染性胃肠炎、流行性腹泻等疾病时常用畜毒清、双黄连、病毒唑等抗病毒药物,药物剂量同肌肉注射和静脉注射。

(二)消化不良消化不良是家畜消化机能障碍的统称,分为单纯性消化不良和中毒性消化不良两种,前者主要表现为消化与营养的急性障碍和轻微全身症状,后者主要表现为严重的消化障碍、明显的自体中毒和重剧的全身症状。

穴位注射疗法

穴位注射疗法

注意事项
注意事项:
POWEPOINT
1、禁止空腹注射 2、孕妇的下腹部、腰骶部和三阴交适、用合于谷简约等清穴新不及宜相用关穴类别位演注示射,以免引起流产。年老 、体弱者,选穴宜少,药液剂量应酌减。
3、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注意药物配伍禁忌或刺激性强药物不宜采用。凡能引起过敏反 应的药物,必须先做皮试,结果为阴性者方可使用。
• 呼吸系统疾病:咳嗽(急慢性支气管炎、上呼吸道感染 )、哮喘等
• 五官科疾病:咽喉肿痛、目赤肿痛、耳鸣耳聋、鼻炎等
适应症和禁忌症
禁忌症:
POWEPOINT
1.疲乏、饥饿或精神高适用度于简紧约清张新时及相。关类别演示
2.皮肤有感染、瘢痕或肿痛部位。
3.出血倾向及高度水肿。
4. 对注射药物过敏的患者。
4、要熟练掌握穴位的部位,注入的深度,每穴注射的药量,一般为1~2ml,胸背部可注 射0.5~1ml,腰臀部通常注射2.5ml,肌肉丰厚处甚至可达10~20 ml。
5、药物不可注入血管内,注射时如回抽有血,必须避开血管后在注射。患者有触电感 时针体往外退出少许后再进行注射。
6、操作前应检查各无菌物品有无过期,注射器包装有无漏气等情况,用后物品处理符 合消毒隔离规范。
穴位注射疗法
1
概念和原理
2
适应症和禁忌症
3
操作方法和流程
44
注意事项
3 5
6
概念和原理
概念 :
POWEPOINT
穴位注射又称“水针”,是选用某些中西药物注射液 适用于简约清新及相关类别演示
注入人体有关穴位,以防治疾病的方法。
原理 :
穴位注射法是传统针灸疗法和现代医学肌肉注射方法 相结合的产物,在穴位中进行药物注射,通过针刺和药物 渗透,将对穴位的刺激和药理作用结合在一起,充分发挥 其综合效能。

穴位注射疗法

穴位注射疗法
合适的注射角度
04
注射速度:根据病 情和治疗需要选择
合适的注射速度
注射剂量控制
01
剂量要准确:根据病情和穴位
选择合适的剂量
02
注射速度要慢:避免注射过快
导致疼痛和组织损伤
03
注射深度要合适:避免注射过
深或过浅影响疗效
04
注射部位要准确:避免误伤神
经和血管,造成不良后果
注射后护理
A
保持注射部位清洁,避 免感染
2
穴位注射疗法的适应 症
常见疾病
01
颈椎病
02
腰椎间盘 突出症
03
关节炎
04
肩周炎
05
头痛
06
失眠
07
便秘
08
胃痛
09
痛经
10
鼻炎
● 风湿性关节炎 ● 类风湿性关节炎 ● 强直性脊柱炎 ● 骨关节炎 ● 颈椎病 ● 腰椎间盘突出症 ● 肩周炎 ● 网球肘 ● 腱鞘炎 ● 滑膜炎
特殊疾病
预防保健
02
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 穴位是气血汇聚、输布的 场所。
穴位是经络上的关键点, 具有调节人体气血、阴阳 平衡的作用。
注射药物的选择
01
药物的选择应根据穴位的生理功能和主治疾病进行选择。
02
药物的剂量和浓度应根据穴位的深浅和注射部位进行选择。
03
药物的剂型应根据穴位的生理功能和主治疾病进行选择。
04
药物的注射时间应根据穴位的生理功能和主治疾病进行选择。
注射方法的应用
A
穴位注射:将药物注射到 穴位,达到治疗效果
B
穴位选择:根据病情选择 合适的穴位进行注射
C

面瘫的穴位注射疗法(仅限借鉴)

面瘫的穴位注射疗法(仅限借鉴)

面瘫的穴位注射疗法面瘫通常是指一侧面神经周围性损害,引起该侧面肌瘫痪。

本病中医古代称之为“口僻”、“口眼歪斜”、“歪嘴风”。

面瘫穴位注射疗法一取穴:合谷、下关、地仓、太阳、阳间、颊车、颧髎、外关。

用药:维生素B12注射液2ml。

药物(器具)制备:一次性注射器(5ml)1支。

操作规程:一次性5ml注射器,抽取上述药液。

穴位局部皮肤用碘伏或乙醇常规严格消毒,直视下采用无痛手法刺入穴位,至有酸胀感回抽无出血时即将药液缓慢注入。

每次选4个穴,每个穴位注射0.5ml,隔日1次,5次为1个疗程。

面瘫穴位注射疗法二取穴:患侧瞳子髎、地仓、颊车、下关及对侧合谷穴。

用药:维生素B12注射液或维生素B12注射液。

药物(器具)制备:一次性注射器(5ml)1支。

操作规程:一次性5m1注射器,抽取上述药液1ml。

穴位局部皮肤用碘伏或乙醇常规严格消毒,直视下采用无痛手法刺入穴位,至有酸胀感回抽无出血时即将药液缓慢注入。

瞳子髎、地仓、颊车取斜刺法,下关、合谷直刺。

每周2次,6次为1个疗程。

面瘫穴位注射疗法三取穴:患侧地仓、颊车、牵正、阳白、太阳及健侧合谷穴轮流。

用药:复方牵正注射液(当归、全虫、白附子、僵蚕、蜈蚣)。

药物(器具)制备:一次性注射器(5ml)1支。

操作规程:一次性5ml注射器,抽取上述药液。

穴位局部皮肤用碘伏或乙醇常规严格消毒.直视下采用无痛手法刺入穴位,至有酸胀感回抽无出血时即将药液缓慢注入。

每日1次,每次3穴,每穴位注射0.6ml。

面瘫穴位注射疗法四取穴:臼间穴(位于口腔内上下大臼齿间的后壁黏膜处)。

用药:维生素B12注射液2ml,并据症加用:患侧乳突后自发性疼痛或压痛者发作期加入山茛菪碱注射液10mg,静止期加入加兰他敏注射液1~2mg;面肌抽搐连动者加入辅酶A100U。

药物(器具)制备:一次性注射器(5ml)1支。

操作规程:一次性5ml注射器,抽取上述药液。

穴位局部皮肤用碘伏或乙醇常规严格消毒,针尖与耳垂平行,于“臼间”穴处刺入,深约1寸,直视下采用无痛手法刺入穴位,至有酸胀感回抽无出血时即将药液缓慢注入。

穴位注射疗法

穴位注射疗法

三、功效
活血通络 行气止痛 调节阴阳
四、适应症
各种风湿病、疼痛、肌肉劳损及 运动障碍、感觉异常等
五、操作方法
1.针具 消毒的注射器和针头,可根据需要选用不同 型号。 2.穴位选择 选穴原则同针刺法,但作为本法的特点,常 结合经络、穴位按诊法以选取阳性反应点。如 在背部、胸腹部或四肢的特定穴部位出现的条 索、结节、压痛,以及皮肤的凹陷、隆起、色 泽变异等,软组织损伤可选取最明显的压痛点。 一般每次2—4穴,不宜过多,以精为要。
二、作用机理

它是根据所患疾病的不同,按照穴位的治 疗作用和药物的药理作用,选用相应的经 -穴及药物,将适量的药液注入穴位、压 痛点(阿是穴)、及反应点处,通过针刺和 药物的双重作用,激发经络穴位,充分发 挥经-穴和药物对疾病与人体的综合效应, 进而调整和改善机体机能与病变组织的 病理状态,使体内的气血畅通,阴阳调和, 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的方法。
六、注意事项及禁忌症
4、 药液一般不宜注入关节腔、脊髓腔和血管内。 注射时应避开主神经干,当患者有触电感时要 稍退针,然后再注入药物。 5 、躯干部穴位注射不宜过深,以防止刺伤内脏; 脊柱两侧穴位注射时,针尖可斜向脊柱。 6 、年老体弱者,注射部位及药量宜少;孕妇的 下腹部、腰骶部及能引起子宫收缩的穴位,不 宜作穴位注射。 7 、注意预防晕针、弯针、折针,一经出现,处 理同毫针。
一、定义


穴位注射疗法是在经络,腧穴或压痛点,皮下阳 性反应物上,适量注射药物,以防治各类疾病的 方法。是近现代西医学所常用由于注入物的不同,又称穴位注药疗法(中西药 针剂)、穴位注水疗法(生理盐水、低浓度葡萄 糖溶液)、穴位注气疗法(空气、氧气)等。由于 其疗效确切,该法自20世纪50年代产生以来,在 临床各科应用日益广泛。

什么是穴位注射疗法?

什么是穴位注射疗法?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什么是穴位注射疗法?
导语:在我们现在的生活中有很多治疗疾病的方法,那么我想大家有没有听说过穴位注射疗法呢?也许大家对这种新型的治疗方法可能都不太了解,那么接
在我们现在的生活中有很多治疗疾病的方法,那么我想大家有没有听说过穴位注射疗法呢?也许大家对这种新型的治疗方法可能都不太了解,那么接下来小编就为你详细的说一说什么是穴位注射疗法,为了大家的身体保健赶快来学习和了解一下吧!
概述
穴位注射法是一种针刺与药物相结合的疗法。

选用中西药物注入有关穴位、压痛点或体表触诊阳性反应点,通过针刺及药物的双重作用治疗疾病。

药物与器具
常用药物有复方当归注射液、黄芪、丹参、红花、板蓝根、威灵仙、银黄注射液、复合维生素B注射液、抗生素、胎盘组织液、奎宁等。

使用一次性注射器和针头。

常用4~6号普通注射针头,及牙科5号和封闭用长针头。

操作
(1)一般可根据治疗需要,循经络分布走行寻找阳性反应明显的背俞穴、募穴为治疗点。

(2)根据所选穴位:部位不同及用药剂量的差异,选择合适的注射器及针头。

(3)在局部皮肤常规消毒后,用注射针具快速进针刺入穴位,然后慢慢推进或上下提插,待针下有得气感后,回抽一下,若回抽无血,即可将药推入。

一般疾病用中等速度推药;慢性疾病,体弱者用轻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效应机制
➢ 1. 放大作用: ➢ 很多实验表明,穴位对药物有放大作用。
即相同剂量的药物在穴位注射产生的药效, 要强于皮下或肌肉注射甚至静脉注射;或 者达到同样药效时,穴位注射的剂量要小。
➢ 2. 三重作用: ➢ (1)即时效应,在进针数分钟及数小时内产生。多为针刺和
药物注入对局部刺激而引起;(2)慢效应,可在治疗数小时 至1 d内出现,与药物在穴区进行生物化学作用有关;(3) 后作用,是在前两个治疗效应基础上调动和恢复患者自身 的调节功能而实现。这种初期为机械刺激效应,通过经穴 的传导得到即刻效应,中期为药物化学效应及后期的后作 用效应,则使经穴与药物的综合作用得到发挥。这就必然 使穴注后疗效的有效期得到延长,使疾病在这个较长的治 疗过程中得到更彻底的治疗。穴位注射时药效的发生与持 续,有经穴功能的参与和协调。在这个过程中,经穴和药 物的亲和性、归经性、直达性、趋病性、速效性及延长性 等特殊功能,促成了穴注的高效和速效,在穴位注射治疗 机理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 也许有一天,穴位注射可以成为中医在临床中重 新获得主导地位的有效手段。
作用
➢ (1) 止痛作用
➢ 大量的临床资料和实验结果证实,穴位注 射与针刺一样,可以兴奋多种感受器,产生 针感信号,通过不同的途径到达脊髓和脑,产 生诱发电位,这种诱发电位可以有明显的抑 制作用。因局部刺激信号进入中枢后,可以 激发许多神经元的活动,释放出多种神经介 质,其中有止痛作用的5-羟色胺、内源性吗 啡物质,这些物质的释放起到了止痛作用。
上工治疗三份病 七份调养为长寿 下工治疗七份病 三份自愈看运气
➢ 穴位注射疗法数十年来被临床广泛采用, 所用药物亦多变化,把中西药物中适用肌 肉注射的大部分注射液,也扩充进去,如 当归、丹参、葛根素、黄耆、红花、板蓝 根、鱼腥草、柴胡、威灵仙、徐长卿、夏 天无、肿节风、丁公藤等,
➢ 从数十年来临床应用资料来看,穴位注射疗法按注射内容 可以下几种:
➢ ◎穴位注药 ➢ 有中药、西药以及中西药物混合制成的针剂。 ➢ ◎穴位注水 ➢ 如生理食盐水、注射用水及低浓度的葡萄糖溶液等。 ➢ ◎穴位注液 ➢ 即穴位注射组织液 ➢ ◎穴位注气 ➢ 亦称穴位充气疗法,常用氧气、空气等。 ➢ ◎穴位注血 ➢ 即抽吸患者血液注射于穴位上。 ➢ ◎穴位注油 ➢ ◎用某种植物油,如花生油、生姜油等。
临床机理
➢ 至今尚无突破性进展,有以下几个角度的探索。 ➢ 1. 经络是连续液相为主的多孔介质通道,穴位给
药可通过此通道发挥作用。张维波等研究大鼠任 脉组织液压波的传播,发现经脉组织能够较好地 传递液体压力波动,支持经脉是一种以液相为主 的连续多孔介质通道,而穴位注射的药物将通过 这一液体通道特异性地作用于靶组织。药物被约 束在经脉中而不向经脉外扩散,从而保证了药物 的浓度,再加上组织液沿经脉的运输作用,药物 可较快地到达病患的部位,这种传递渠道比通过 血液的全身性扩散其药物作用浓度要高,其特异 性好,副作用小,因而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 由于使用了现代提纯的药物,这种疗法又不同于 传统的针灸。因为,药物进入经络,其治疗规律 和传统的针灸治疗规律不尽相同。
➢ 但两种疗法都是以传统经络理论为基础进行的。 现代医学还不能解释经络理论。用传统的经络理 论也不能完全解释和指导现代的“穴位注射疗 法”。
➢ 在临床中,“穴位注射”可以治疗哮喘、美尼尔 综合症、硬皮病、白塞氏综合症等国际疑难病, 对妇科康复尤其有效。
➢ 血海:主穴15频次,配穴2频次,主治荨麻疹、痤疮、银 屑病、白癜风、黄褐斑、皮肤瘙痒、湿疹。
➢ 操作方法
➢ 穴位注射
➢ 患者取正坐位,每次取2~4穴,皮肤常规 消毒,取5ml注射器抽取注射液2ml左右, 在穴位上斜刺约10~15mm,缓慢提插至有 针感,抽吸针筒无回血后,注入药液(每穴 注入药液0.2~0.4ml),隔日一次,6-10次 为一疗程。
➢ (2)中草药制剂:丹参针、当归针
➢ 丹参针、当归针有活血祛瘀的作用,通过中医的经 穴体系注射给药,可使药物作用增强,“通则不痛”。 常用于椎动脉型、交感型的颈椎病。其中气滞血 瘀型用丹参针;寒湿型或气血不足型选用当归针。
➢ 现代医学研究:局部用药可促进机体血液循环,扩 张周围血管,改善外周血液分布,修复已受损的 生物膜,从而减低组织损伤,重建组织内环境稳 定,缓解血液循环障碍,具有抗炎、镇痛的作用, 并可改善脑部供血。
➢ 穴位注射后的血药浓度与静脉注射相差很大,但 可在短时间内达到和静脉注射同样甚至更强的效 果,说明其不同于一般的给药机理和途径。穴位 药效既具有药物原有药效学特性,又见效快,在 未吸收或未达有效血浓度前即产生强大的药效且 该药效可与无吸收过程的静脉注射相同甚至超过。 这种既快速又强大的初始药效与血药浓度无明显 相关,也与神经系统的完整性无明显关系,说明 穴位注射药效与经络参与有关,从穴位药效的特 征中探索经穴的本质是经络研究的一个新的突破 口。穴位注射作用包括针刺样作用、药物循经作 用、药物与腧穴相互作用等,对其机理的研究应 当继续深入。
穴位注射疗法
湖北中医药大学
齐凤军
医学博士 教授
➢ 又称“水针”,是选用中西药物注入有关 穴位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 所谓“水针”,是相对于原来针灸所采用 的“金针”而言。这种疗法始创于20世纪 50年代,当时在蓬勃的搞中医现代化。于 是很多医生在临床中尝试用注射器代替原 来的金针,很快,这种方法拓展到穴位封 闭,等很多治疗领域。并取得了巨大发展。
➢ 曲池:主穴25频次,配穴1频次,主治荨麻疹、痤疮、银 屑病、慢性丙肝、白癜风、变应性鼻炎、过敏性鼻炎、黄 褐斑、肩关节周围炎、皮肤瘙痒、老慢支、支气管哮喘、 湿疹。
➢ 肺腧:主穴16频次,配穴1频次,主治慢性荨麻疹、痤疮、 支气管哮喘、银屑病、变应性鼻炎、白癜风、过敏性鼻炎、 黄褐斑、皮肤瘙痒、荨麻疹。
➢ (2) 防御作用 ➢ 穴位注射可以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主要是因其针刺
可以激发体内的防御机理有关。免疫是机体识别 和清除外来抗原物质和自身变形物质,以维持机体 外环境相对恒定所产生的一系列保护性反应。 ➢ (3) 调整作用 ➢ 穴位注射对人体的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系统 等均有不同程度的调整作用。如对消化系统的调 整作用,主要表现在可解除胃肠平滑肌痉挛,调整消 化液分泌,调整胃肠蠕动等方面,其调节作用是双向 的,当功能亢进时,通过穴位注射使其功能缓解;当 功能低下时, 通过穴位注射使其功能增强。
注意事项
➢ ①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则,防止感染。 ➢ ②使用穴位注射时,应该向患者说明本疗法的特点和注射后的正常反
应。如注射局部出现酸胀感、4~8小时内局部有轻度不适,或不适感 持续较长时间,但是一般不超过1天。 ➢ ③要注意药物的有效期,并检查药液有无沉淀变质等情况,防止过敏 反应的发生。 ➢ ④风池穴近延髓,故应严格掌握针刺角度和深度,针刺深穴应控制在 颈围的1/10内,向鼻尖方向刺0.5~0.8寸,以免伤及延髓。脊髓两侧 腧穴注射时,针尖斜向脊髓为宜,避免直刺引起气胸。 ➢ ⑤药物不宜注入脊髓腔。误入脊髓腔,有损伤脊髓的可能,严重者可 导致瘫痪。 ➢ ⑥年老体弱及初次接受治疗者,最好取卧位,注射部位不宜过多,以 免晕针。[2] ➢ ⑦孕妇的下腹部、腰骶部和三阴交、合谷穴等,不宜用穴位注射法, 以免引起流产。
操作பைடு நூலகம்法
➢ 常用穴位 ➢ 有研究者分析了国内55篇相关文献,总结
发现使用频率最高的4个主穴依次是足三里、 曲池、肺俞和血海,配穴频率最高的两个 是血海和大椎。从主穴使用频率较高的4 个 穴位来看,主治病症集中于荨麻疹、痤疮、 银屑病和鼻炎。
➢ 足三里:主穴40频次,主治痤疮、荨麻疹、银屑病、编应 性鼻炎、过敏性鼻炎、慢性丙肝、白癜风、肠易激综合症、 慢性乙肝、肛门瘙痒、皮肤瘙痒、老慢支、支气管哮喘、 湿疹。
常用药物
➢ (1)维生素制剂: ➢ 维生素制剂:如维生素B1、B6、B12,维生素C、
K3等。 ➢ 其他常用药物:如葡萄糖注射液、葡萄糖酸钙注
射液,生理盐水、利多卡因注射液,注射用水等。 许多供肌肉注射用的药物也可考虑作小剂量穴位 注射。 ➢ 激素类药物:地塞米松,强的松,曲安奈德、 ➢ 抗生素类:庆大霉素,甲硝唑,病毒唑 ➢ 营养类:常用的有5-10%葡萄糖溶液、生长因 子,胶原蛋白,胎盘组织液、
➢ 2. 第二信使参与。研究者检测小鼠内关、 足三里穴位注射胰曲素后血清 cAMP、 cGMP水平变化。发现内关穴位注射药后 cAMP、cGMP水平明显下降;足三里穴位 注射药后cAMP水平明显上升而cGMP水平 明显下降。认为第二信使cAMP、cGMP部 分参与穴位注射胰岛素时的信息传递。
➢ 3. 自体血含有的丰富物质:自体血用于穴位注射 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疗效,相关文献也并不匮乏。 其作用机制普遍被认为是血液中含有多种微量元 素、抗体、激素、酶类及丰富的血细胞,注人穴 位后持续缓慢刺激机体自身的免疫系统,促使释 放更多的免疫球蛋白,拮抗组胺,抑制变态反应 和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改善淋巴循环,调节内 分泌紊乱状态,增强微循环,营养皮肤,提高抗 病能力,使气血津液充足从而起滋润肌肤到消炎、 消肿、促进皮损消退,渗液停止等作用。
➢ 3. 双向作用:研究者发现,不同经穴对不同药物 反应性不同,经穴有辨别性的接受化学性刺激的 性质或者说穴位组织对注射药物有一定的辨识作 用,这正是药物的归经理论表现所在。在穴位注 入有相对特异性的药物,这种药物的性味与此经 穴具有特殊的亲和作用,即归于此经,就能显著 地加强穴注药物的效应;相反,如果注射进入的 药物被识别不利时,穴组织能够减弱或者纠正这 种不良效应。穴位注射当以经络为载体,把药物 运送到相应区域或部位,从而发挥药物和经穴的 双向作用,使药效得到加强,并且更迅速、持久。 显药效的发生与发展有经络功能的参与和协同, 有一定的循经性,遵循经穴——脏腑相关原理。
治疗范围:
➢ 风湿、类风湿、颈肩腰腿痛、滑膜炎、跟 键炎、神经末梢炎、头痛、面瘫、面肌痉 挛、三叉神经痛、骨股头早期坏死、气管 炎、哮喘、肺气肿、过敏性鼻炎、(脑血 栓、脑梗塞、脑出血)后遗症等疑难病症。 尤其对疼痛重者1-2天见效,轻者7天可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