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理论常识学业水平测试知识点总结

合集下载

民族理论常识会考范围整理

民族理论常识会考范围整理

民族理论常识学业水平测试考试范围整理1、民族的含义:民族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的共同体。

2、民族的基本特征(1)共同的历史渊源——民族起源的族体渊源和地域渊源(2)共同生活方式(3)共同语言(4)共同文化(5)共同风俗习惯(6)共同心理认可3、民族问题的重要性的表现(1)民族问题关系到国家的治与乱。

(2)民族问题关系到社会的进与退。

(3)民族问题关系到人民的福与祸。

4、我国民族分布特点是:(以汉族为主体)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交错居住。

5、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是:平等、团结、互助、和谐。

6、维护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开放性试题)(1)怎么做:从自己的实际出发、不利于民族团结的话不说、不利于民族团结的事不做等等。

(2)意义:有利于祖国统一和领土完整;有利于巩固国防边疆稳定;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战斗力,实现祖国伟大复兴;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有利于综合国力的增强,有利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等等。

7、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根本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根本道路。

8、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制度:(1)是什么: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内容包括:第一,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的区域自治;第二,民族区域自是在少数民族聚居地方实行区域自治,有一定量的少数民族共同居住在同一区域,是实施民族区域自治的必要条件;第三,民族区域自治是少数民族行使自治权的政治形式。

9、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贯彻科学发展观,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

①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快发展②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帮助边境地区和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地区加快发展③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人与自然协调发展④重视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10、中华民族的内涵:中华民族是中国56个民族的总称。

具有多元一体性。

11、中华民族复兴的道路(如何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①中华民族复兴,首先是经济的发展,包括少数民族经济在内的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实力的增强。

民理知识点速记

民理知识点速记

民族理论知识点速记(整理)一、选择题1. 我国(de)民族构成:我国由56个民族构成,其中汉族人口有11.3亿多人,占全国总人口数(de)91.59%;其余55个少数民族共一亿多人,占全国总人口数(de)8.49%,少数民族人口人数最多(de)三个:壮族、满族、回族.2. 我国(de)少数民族人口分布及其特点: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交错居住.3. 我国(de)民族自治地方数量:155个.自治区5个,自治州30个,自治县120个,还有1173个民族乡.4.中国民族研究(de)对象:民族和民族问题5. 中国民族理论(de)特点:科学性、实践性、继承性、创新性.6.、民族(de)一般特征:斯大林四个要素(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共同文化上(de)共同心理素质);中国共产党(de)六大特征(共同历史渊源、共同生产方式、共同语言、共同文化、共同风俗习惯、共同心理认知)7.民族(de)基本属性: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生物属性.8.民族类型(de)分类:奴隶制民族、封建主义民族、资本主义民族、社会主义民族.9.民族识别(de)重要依据:①民族特征②民族源流③民族意愿10.民族形成(de)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一般规律氏族——胞族——部落——部落联盟——民族特殊规律:同源异流异源同流11.民族发展(de)内容:经济发展、政治发展、文化发展、人口发展.12.民族发展(de)基本模式:常态模式、异态模式.13.民族关系(de)内容: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思想文化关系.14.民族关系(de)表现形式:①有以民族群体相互交往中表现(de)民族关系;②有以不同民族成员之间相互交往中表现出来(de)民族关系;③有以国家为依托表现(de)国与国之间(de)民族关系;④有以国家与民族地区关系形式表现出来(de)民族关系15.民族关系(de)核心问题是民族权益;基本问题是民族利益;关键性问题是民族权力.16.民族问题(de)特性:①普遍性②长期性③复杂性④国际性⑤重要性.17.中国社会主义道路是解决当代中国民族间问题(de)道路.18.民族区域自治是我们党解决我国民族问题(de)基本政策,是符合我国国情(de)一项基本政治制度.19.社会主义民族关系(de)本质特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互助、民族和谐.20.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是现阶段民族工作(de)主要任务,是解决民族问题(de)根本任务.21.2005年胡锦涛同志坚持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de)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第一次在社会主义民族关系(de)表述中,增加了和谐一词.二、名词解释1. 中国民族理论:即中国共产党关于民族问题(de)理论,是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和民族问题(de)基本原理以及解决民族问题(de)基本原则,结合我国(de)实际,在长期(de)实践中创立和发展起来(de)具有中国特色(de)民族理论.2. 民族:民族是在一定(de)历史发展阶段形成(de)稳定(de)人们共同体.一般来说,民族在历史渊源、生产方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心理认同等方面具有共同(de)特征.有(de)民族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宗教起着了重要(de)作用.3.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de)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de)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4.民族问题:包括民族自身(de)发展又包括民族之间,民族与阶级、国家之间等方面(de)关系5.民族同化:指民族在自身发展和社会交往过程中,失去自己民族(de)特征,接受别(de)民族(de)特征,变成别(de)民族(de)组成部分(de)社会现象和社会过程.6.民族分化:指一民族(de)某些部分从原属民族实体中分化和出来(de)现象7.民族关系:是以民族因素为特征(de)社会关系,是个民族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上(de)交往联系状态.8.民族发展:是在民族(de)自身因素、自然因素、社会因素(de)综合作用下,民族(de)内部结构、整体素质、外在特征以及民族之间关系不断调整更新协调适应(de)过程.9.民族结构:民族物质产品生产、精神产品生产和自身生产及其相关方面(de)有机排列组合.10.民族融合:指世界上一切民族(de)民族特征,在经过长期(de)共同性增长(de)基础上融合为一体,民族差别最终消失.三、简答题1. 现阶段民族问题(de)特点答:1)、经济问题和政治问题(de)交织2)、现实问题和历史问题(de)交织3)、民族问题和宗教问题(de)交织4)、国内问题和国际问题(de)交织2. 我国民族区域自治(de)基本特点答:1)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de)有机结合;2)政治因素与经济因素(de)有机结合;3)历史因素与现实因素(de)有机结合.3.马克思主义民族平等(de)基本内容答:1)、主张一切民族(de)平等,坚决反对任何民族拥有任何特权.2)、主张个民族在一切权力上平等,并对少数民族(de)权利给予更多保护.3)、主张通过消灭私有制、消灭阶级,铲除导致民族不平等(de)社会根源来实现各民族真正(de)平等.4)、主张民族平等不仅表现在政治法律上,还应体现在社会关系、社会生活(de)各个方面,成为真实(de)社会关系.5)、主张实现民族平等与民族团结、民族联合、民族发展(de)有机统一.4.民族问题产生(de)自然原因和社会原因答:民族差异是民族问题产生(de)基本原因自然原因:1)、在同一共系统(de)民族中,生存方式之间(de)相互竞争比较,构建相互关系和行为准则中(de)选择与确定,物质生存资料(de)生产与分配,精神文化交流(de)磨合与冲突,在这一系列(de)社会生活中有可能产生矛盾与冲突.2)、民族间相互交流、交往中会引起民族(de)发展问题.3)、在具体(de)交往环节中,对异民族(de)物质和文化因素(de)选择与接纳,可能受其先进性、新奇性和民族交往形成(de)社会环境(de)制约(de)方面因素(de)影响.4)、各民族社会发展水民(de)差距也是产生民族问题(de)因素之一.社会原因:1)、生产资料私有制是造成一些民族剥削另一些民族(de)原因,是民族不平等、民族冲突(de)社会经济基础,也是产生民族问题(de)根本(de)社会原因2)、民族压迫式一切剥削制度所奉行(de)民族政策(de)本质,它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是对立(de)3)、要消灭民族压迫和剥削,消除民族之间(de)对立和斗争,4)、国家政权和社会制度(de)阶级性质与之相俩系(de)民族政策,是民族问题产生(de)社会根源之一.5.祖国统一是各民族(de)最高利益答:1)国家统一是各民族人民共同生存(de)基础;2)国家统一是各民族共同发展(de)可靠保障;3)国家统一是维护中华民族共同尊严(de)前提.6.民族区域自治(de)依据答:1)民族区域自治是解决统一(de)少数民族国家民族问题(de)政治形式和一般原则2)中国选择民族区域自治作为解决中国民族问题(de)基本政治制度是由中国国情决定(de),3)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民族理论(de)发展创新.三、论述1、论述我国社会主义时期各民族因素增多(de)表现、原因及意义.表现:①各民族(de)中华民族认同意识增强②各族人民(de)国家主人翁意识增强③各民族间(de)互相信任增多④各民族在社会生活中(de)共同性质增多原因:①我国长期(de)统一多民族国家(de)存在和发展以及各民族之间(de)交流交融,是各民族共同性因素增多(de)历史基础②我国社会主义制度(de)确立和完善,是各民族共同因素增强(de)政治原因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de)确立和运行,使各民族间(de)交往日益频繁,为共同因素(de)增长提供了机会和动力.④博大精深(de)中华文化和在意识形态领域占主导地位(de)社会主义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因素增多(de)精神纽带意义:①有利于社会主义民族关系(de)巩固和发展(民族共同因素增多是增进民族团结(de)有力条件,有利于民族关系(de)和谐)②有利于各民族(de)发展进步和共同繁荣(无论是经济上还是政治上(de)共同因素(de)增加,都会有利于各民族实现各民族(de)发展进步和共同繁荣).③有利于在国际上展示我国民族关系良好状态(各民族共同因素增多,意味着各民族在政治上(de)平等和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de)共同进步,民族关系处于良好状态.2.论述培养少数民族干部(de)意义①少数民族干部在民族地区改革和建设中有着重要而特殊(de)作用(少数民族干部是党联系少数民族群众(de)桥梁,是贯彻执行党(de)路线、方针、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为完成党(de)历史任务而奋斗(de)骨干力量,是各民族利益(de)代表者和实现者)②培养和使用少数民族干部是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de)关键(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发展,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任务极其繁重,大力开发少数民族人才资源,培养和造就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就成为民族地区能否加快发展(de)关键所在,是具有战略意义(de)大事)③培养和任用少数民族干部是坚持民族平等和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de)重要条件(少数民族干部(de)任用状况,是少数民族人民享受平等权利和行使自治权利(de)一个重要标志,也是体现民族平等(de)一个重要方面.)④培养和任用少数民族干部是实现和巩固国家统一、民族团结(de)重要保障(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是一项重大而长期(de)任务.身体力行(de)带头维护民族团结,扞卫祖国统一,坚定(de)挫败敌对势力(de)各种渗透、颠覆和破坏活动)3.为什么社会主义时期是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de)时期①这是由人类社会(de)发展规律决定(de)(人类社会(de)发展有从低级到高级(de)自由发展规律,民族(de)发展也有从低级到高级(de)自身发展规律).②这是由民族发展规律决定(de)(我国目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族自身(de)发展规律,决定了社会主义时期不是民族融合和民族消亡(de)时期,而只是民资繁荣发展(de)时期).③这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制度(de)本质决定(de)(新中国成立以后,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从根本上废除了历史上(de)民族压迫,各民族真正实现了平等,奠定了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de)基础.只有实行民族平等和加强民族团结,才能使各个民族都得到繁荣发展).4.论述实现各民族繁荣发展(de)意义①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是巩固社会主义制度(de)客观要求.(坚持各民族共同繁荣(de)原则,有利于民族(de)和谐、社会(de)稳定和国家(de)统一,有利于社会主义制度(de)巩固,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勃勃生机和强大生命力)②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de)必然要求.(要实现民族地区(de)社会主义现代化,就必须全力加快各民族(de)发展,缩小这种发展差距,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③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宏伟目标(de)根本前提.(能否共荣繁荣发展,是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de)重大战略问题).①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de)现实途径.(只有通过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才能彻底消灭历史(de)遗迹和影响,只有通过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才能提高生产力及社会整体水平,改善人民群众(de)生活,才能满足各族人民不断增长(de)物质和文化需要,才能处理好当前(de)民族问题).②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是实现国家长久治安(de)基本保证(各民族(de)共同繁荣发展,就有了各民族(de)大团结,也就有了全国(de)安定团结,进而实现国家(de)长久治安).中国民族理论新编绪论:1. 中国民族理论:即中国共产党关于民族问题(de)理论,是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和民族问题(de)基本原理以及解决民族问题(de)基本原则,结合我国实际,在长期(de)实践中创立和发展起来(de)具有中国特色(de)民族理论.P12. 中国民族理论研究(de)对象:主要研究对象:民族和民族问题内容:中央十二条P13. 中国民族(de)特点: P2-4(1)民族人口特点:人口最多(de)是壮族人口最少(de)是珞巴族(2)民族分布特点:大杂居,小聚居,交错杂居 P3(3)民族经济发展(de)特点:①一般说来,汉族地区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较高,已经有了较为发达(de)封建农业经济,并建立起较先进(de)工业体系,资本主义产业活动也比较活跃. ②在少数民族地区与汉族杂居,伙同汉族聚居地区相联接(de)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基本上已经达到或接近当地汉族水平 P3(4).不同(de)社会形态:①封建制度②封建农奴制③奴隶制④原始公社制 P44.民族观:人们对民族和民族问题(de)总认识,它一方面表现为人们对民族和民族问题(de)基本看法,另一方面反映在人们对待和处理民族问题(de)态度和方法上. P23第一章民族(de)一般特征一、民族(de)基本特征(填空或名解):①共同历史渊源②共同生产方式③共同语言④共同文化⑤共同风俗习惯⑥共同心理认同(指组成一个民族(de)人们相同(de)心理特质)心理认同—精神纽带 P31-32二、民族类型(de)划分:以民族属性和民族特征为依据 P35①从自然属性(de)角度(民族特征发展成熟程度)分为:形成中(de)民族或形成初期(de)民族、发展中(de)民族;②从民族社会属性(民族社会发展程度和社会性质)分为:奴隶制民族、封建主义民族、资本主义民族、社会主义民族—也是民族划分(de)基本历史类型三、民族与宗教(de)联系与区别 P36-37区别:①民族与宗教是两种不同(de)社会现象民族是一个客观存在(de)实体,属于社会历史范畴.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产生(de)一种人(de)社会意识、一种观念形态,是人们对自然、社会与人生是(de)一种自我意识或自我感觉,是社会现实生活在人们头脑中幻想(de)、歪曲(de)反映.②民族与宗教有各自产生发展(de)规律民族(de)产生与发展基于社会(de)物质力量,而与宗教(de)产生发展直接联系着(de)是人(de)精神世界.联系:①有些民族基本上全民族信仰宗教②有些民族在形成和发展(de)过程中,宗教起着重要(de)作用③宗教对一个民族(de)特征有着重要(de)影响四、最后识别(de)一个民族是:基诺族第二章民族发展(de)规律一、民族形成(de)基本条件 P50-51(一)民族形成(de)基本条件:社会生产力(de)发展、私有制(de)出现、产品交换(de)发展,是民族形成(de)内在条件;战争、暴力冲突等是民族形成(de)外在条件.(二)民族形成(de)一般时间和过程(结合课本P51)民族是在原始社会末期进入阶级社会是形成(de).二、民族形成(de)基本规律 P52-54(一)一般规律:人类社会人们共同体(de)发展有其序列:即氏族—胞族—部落—部落联盟—民族(二)民族形成(de)基本途径:从部落发展成民族,这是民族形成(de)一般规律.从部落发展成(de)民族和国家,是人类社会发展和人们共同体发展到一定程度(de)必然产物和普通形式也是一个逐渐由量变到质变(de)发展过程.(三)特殊规律:次生形态民族(de)形成规律属于民族形成(de)特殊规律.次生形态民族:在民族形成后(de)发展过程中,通过民族(de)分化、同化、组合而形成(de)新(de)民族.次生形态民族(de)形成过程表现为:同源异流,异源同流.三、民族发展(de)基本规律民族发展(de)基本模式:民族(de)常态发展、异态发展、跳跃式发展.P65民族发展(de)基本趋势:民族发展(de)趋势可分为总趋势和某一历史阶段(de)趋势.P66 民族发展(de)总趋势:不断发展,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最后归于大同.四、民族消亡民族同化:指民族在自身发展和社会交往过程中,失去自己民族(de)特征,接受别(de)民族(de)特征,变成别(de)民族(de)组成部分(de)社会现象和社会过程.民族同化(de)类型:强迫同化和自然同化民族同化(de)特点:①民族同化是一个过程②民族同化中人为和自然因素并存③民族同化是一种向较高经济和文明(de)发展程度接近(de)形式④从某种意义上说,民族自然同化(de)过程,实质上是落后(de)生产方式学习过程(de)一种特殊现象⑤民族同化首先涉及显露于外(de)民族特征⑥民族同化是民族发展过程中(de)局部现象民族分化:指一个民族(de)某些部分从原属民族实体中分化出来(de)现象 P71民族组合:指民族或其中(de)一部分,在一定(de)条件下重新组合成一个新(de)民族(de)现象 P71 民族融合:指世界上(de)一切民族(de)民族特征,在经过长期(de)共同性(de)增长(de)基础上融为一体,民族差别最终消失. P72民族消亡:指世界各民族经过民族融合,实现民族大同,民族实体作为客观存在自行消失.P74第三章社会主义时期(de)民族一、各民族共同因素增多(de)表现:①各民族(de)中华民族认同意识增强②各族人民(de)国家主人翁意识增强③各民族间(de)互相信任增多④各民族人民在社会生活中(de)共同性增多⑤各民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de)意识增强 P77二、民族特点、民族差异长期存在(de)表现 P85民族特点主要指(de)是民族实体(de)自身差异;民族差异则是基于民族特点而形成(de)民族间(de)差别.①民族特点和民族差异长期存在,表现在民族诸多构成诸要素(de)具体内容和形式上②经济生活中(de)差距长期存在③文化发展(de)差距长期存在④不同民族(de)风俗习惯差异长期存在⑤不同民族(de)心理素质差异长期存在⑥许多民族具有不同(de)宗教信仰(de)民族特点、民族差异长期存在(de)原因:是由民族(de)特性、发展规律以及所处(de)社会环境等因素决定.①这是民族长期存在(de)客观事实所决定(de);②这是由民族发展(de)客观规律所决定(de);③这是受社会现实条件制约(de).第四章民族问题一、民族问题(de)内涵: P100 (如何理解民族问题)三种观点:第一种认为:民族问题是民族之间(de)矛盾问题;第二种认为:凡是涉及民族(de)问题都是民族问题它包括民族内部和外部(de)矛盾,也包含了民族(de)生存与发展(de)问题;第三种认为:民族问题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发生在民族之间(de)矛盾问题是狭义(de)民族问题;发生在民族内部和外部(de)矛盾,包含民族(de)生存与发展等问题是广义(d e)民族问题.江泽民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阐述揭示了民族(de)内涵问题:至少包含四个方面:民族自身(de)发展问题;民族之间(de)关系问题;民族与阶级之间(de)关系问题;民族与国家之间(de)关系问题.二、民族问题产生(de)根源 P112 (试述民族问题产生(de)根源.)(一)民族问题产生(de)自然原因:①民族差异是民族问题产生(de)基本原因②各民族社会发展水平(de)差距也是产生民族问题(de)因素之一(二)民族问题产生(de)社会原因(de)社会经济基础,也是产生民族问题(de)根本社会原因②民族压迫是一切剥削制度所奉行(de)民族政策(de)本质③要消灭民族压迫和剥削,消除民族之间(de)对立和斗争,实现民族平等和团结,必须消灭资本主义和一切剥削制度,实行无民族压迫、剥削(de)社会制度总之,国家政权和社会制度(de)阶级性质及与之相联系(de)(de)民族政策,是民族问题产生(de)社会根源之一.三、民族问题(de)特性 P116 (如何理解民族问题(de)特性)①民族问题(de)普遍性②民族问题(de)长期性③民族问题(de)复杂性④民族问题(de)国际性⑤民族问题(de)重要性第七章解决当代中国民族问题(de)道路P175 民族平等(de)基本内容:①主张一切民族平等,坚决反对任何民族拥有任何特权;②主张各民族在一切权利上平等,并对少数民族(de)权力给予更多(de)保护;③主张通过消灭私有制、消灭阶级.铲除导致民族不平等(de)社会根源来实现各民族真正(de)平等.这是马克思(de)民族平等关于资产阶级民族平等观(de)根本区别;④主张民族平等不仅表现在政治法律上,还应体现在社会关系、社会生活(de)各个方面,成为真实(de)社会关系;⑤主张实现民族平等与民族团结、民族联合、民族发展(de)有机统一.第八章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一、民族区域自治(de)含义: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de)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de)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二、民族区域自治(de)依据(为什么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P198-200①民族区域自治是解决统一(de)多民族国家民族问题(de)政治形势和一般原则;②中国选择民族区域自治作为解决中国民族问题(de)基本政治制度是由中国(de)国情决定(de);③从中国近代史考虑,鸦片战争以后,整个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我国革命运动(de)发展创造了各民族合作(de)条件和基础;④从政治文化(de)角度考虑,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对历朝历代传统民族政策(de)研究与借鉴.三、①1936年10月,成立了中国共产党建党以来(de)第一个县级民族自治政权—豫海县回族自治政权,已是民族区域自治形式,这是中国共产党民族区域自治政策(de)实践.P20 2②1947年5月1日正式成立了内蒙古自治政府,这是在中华大地上建立(de)第一个省级民族区域自治地方 P204③目前我国共有民族自治地方155个,其中自治区5个,自治州30个,自治县(旗)120个.此外,作为民族区域自治(de)补充形式,还建立了1173个民族乡.民族乡是民族区域自治(de)补充形式. P206四、民族区域自治(de)原则: P206-208①民主原则②平等原则③法治原则④实事求是原则⑤团结统一原则⑥发展繁荣原则五、民族区域自治(de)特点: P208-209①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de)有机结合;②政治因素与经济因素(de)有机结合;③历史因素与现实因素(de)有机结合.六、民族区域自治(de)内容(一)建立民族自治地方民族自治地方:是在少数民族聚居(de)地方建立起来(de)一级国家行政单位.其行政地位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三级.民族自治地方(de)三种类型:①单一型②复合型③联合型(二)建立自治机关民族自治地方设立自治机关,管理民族自治地方(de)事务.民族自治地方(de)自治机关是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de)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三)行使自治权自治机关(de)自治权:是指民族自治地方(de)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根据本民族、本地区(de)情况和特点,依照有关法律自主地管理本民族、本地区(de)内部事务(de)权利.第九章一、平等、团结、互助、和谐是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de)本质特征,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民族之间也互相离不开.二、社会主义民族关系(de)性质:我国(de)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是在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随着社会主义公有制度(de)确立逐渐发展起来(de)新型民族关系.它(de)基础是人民民主专政和生产资料公有制,性质上是各民族劳动人民之间(de)关系.第十章。

民族常识学考基础知识

民族常识学考基础知识

第一课民族1.民族含义: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2.民族的基本特征:共同历史渊源、共同生产方式、共同语言、共同文化、共同风俗习惯、共同心理认可。

3.民族形成的条件:①内在条件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的出现、商品交换的发展。

②外在条件是部落之间的冲突等。

③经济条件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及其带来的结果。

4.民族形成的一般规律:从部落发展成民族。

5.民族发展的总趋势:是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循序发展,最后归于大同。

6.民族发展的基本内容:包括经济发展、政治发展、文化发展和社会发展以及人口发展等。

7.民族的消亡:只有在阶级消亡、国家消亡之后才能实现。

8.我国民族识别的主要依据:包括民族特征、民族源流、民族意愿及相近和就近认同四个方面。

第二课民族问题1.民族自身的发展: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发展,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经济发展。

2.民族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物质资料的生产。

3.民族关系的核心问题:包括民族利益和民族权利两个方面。

4.民族与阶级的关系:民族压迫是阶级压迫和剥削制度造成的5.民族问题产生的根源:①自然原因是民族差异(基本原因)。

②社会原因包括阶层阶级的划分、国家政权和社会制度的性质及相联系的民族及政策等。

6.为什么说解决我国现阶段的民族问题必须立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只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在国家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的基础上,我国各族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才能不断得到满足,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局面才能不断持续。

第三课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1.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根本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2.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根本前提:新中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3.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是: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发展)。

4.我国的民族政策是: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区域自治和各民族共同繁荣。

第四课民族平等政策1.我国民族政策的根本原则(基石):是民族平等2.民族平等政策的的内容:①民族不论大小,一律平等②各民族在一切权利上完全平等③各民族平等地享有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利④帮助一切民族实现民族平等权利,对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给予更多保护⑤各民族平等地享有法律规定的权利,平等地履行法律所规定的义务。

民族知识点总结

民族知识点总结

民族知识点总结一、民族概念民族是指拥有共同历史、语言、文化和传统的人群,通常以共同居住的地域为基础,形成一个共同体。

在中国,民族概念包含了汉族和56个少数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特点。

二、民族的形成和发展1. 民族的形成民族的形成通常是由于同一地区的人群共同生活、繁衍、发展而形成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人群逐渐形成了共同的语言、文化、传统等,形成一个共同体,最终形成了一个民族。

2. 民族的发展民族的发展通常伴随着历史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民族的文化表现形式、社会组织、风俗习惯等也会随之产生变化。

同时,不同的民族也会相互影响,形成文化交融和民族融合的现象。

三、民族的文化1. 语言语言是民族文化中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它是人们进行思想交流和文化传承的工具。

不同的民族拥有自己的语言,有些民族拥有多种语言。

语言反映了民族的思维方式、文化传统和历史渊源。

2. 宗教宗教是民族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人们对宇宙和人生的理解、对神灵和生命的崇拜的统一体系。

不同的民族拥有不同的宗教信仰,如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宗教也对民族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有着重要影响。

3. 传统节日传统节日是民族文化中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它是民族文化传承和承载的载体。

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传统节日,如春节、清明节、中秋节等,这些传统节日反映了民族的历史、传统和生活方式。

4. 饮食习俗饮食习俗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民族对食物的选择和烹饪方式,也反映了民族的生活习惯和社会习俗。

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饮食习俗,如中国的饺子、意大利的披萨、印度的咖喱等。

四、民族的社会组织1. 家族家族是民族社会组织中的重要形式,它是民族文化传承和社会组织的基本单位。

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家族形式,家族传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民族社会的组织形式和社会关系。

2. 部落部落是一种古老的社会形式,通常由同一族群组成,有着共同的起源和历史,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社会组织形式。

部落的发展和变迁对民族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民族常识总结第二页

民族常识总结第二页

▲现阶段解决民族问题的主要方面。

为此,党和国家制定了一系列的方针政策,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1、新时期发展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的方针政策主要有哪些?2、发展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的重要意义?3、怎样理解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而且还是一个政治问题?第六课民族语言文字政策▲我国55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分别属于汉藏、阿尔泰、南亚、南岛、印欧等五个语系。

▲党和国家一贯坚持尊重(各民族的语言文字),坚持实行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的自由的政策。

1、保障少数民族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自由的措施?2、国家为什么在少数民族中推广普通话?第七课民族风俗习惯政策▲民族风俗习惯是(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重要标志)▲民族风俗习惯的特点:群众性、民族性、区域性。

▲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包括(保持和改革)1、尊重民族风俗习惯的重要意义?第八课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我国是一个有多种宗教的国家,现主要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和基督教)及一些民间信仰。

1、党和国家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2、中学生怎样理解宗教不得影响学校教育?我们中学生对宗教的正确态度?▲现阶段解决民族问题的主要方面。

为此,党和国家制定了一系列的方针政策,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4、新时期发展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的方针政策主要有哪些?5、发展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的重要意义?6、怎样理解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而且还是一个政治问题?第六课民族语言文字政策▲我国55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分别属于汉藏、阿尔泰、南亚、南岛、印欧等五个语系。

▲党和国家一贯坚持尊重(各民族的语言文字),坚持实行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的自由的政策。

3、保障少数民族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自由的措施?4、国家为什么在少数民族中推广普通话?第七课民族风俗习惯政策▲民族风俗习惯是(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重要标志)▲民族风俗习惯的特点:群众性、民族性、区域性。

《民族常识》主要内容及重点、难点

《民族常识》主要内容及重点、难点

主要内容 少数民族居住地区的地理、气 候条件不同,经济状况、生活 方式也不相同,住房结构各具 特点
重点、难点

少数民族民居的独特性是本课 的重点 如何看待少数民族民居的特色 与变化是本课的难点
鄂温克族仙人柱
藏族碉房 傣族竹楼 维吾尔族民居
侗族建筑
第六课 别具风味的饮食
点、难点

民族服饰的多样性是本课重点 理解形成民族服饰多样性的原 因是本课的难点
南方少数民族服饰

苗族服饰
高山族服饰
彝族服饰
南方少数民族服饰

傣族服饰

壮族服饰
黎族服饰
北方少数民族服饰
南方少数民族头饰
北方少数民族头饰

赫哲族头饰

蒙古族头饰

土族头饰
苗族服饰
第五课 风格各异的住房

主要内容 在长期的生产与生活实践中, 各民族形成了独特的风味美食
重点、难点

民族饮食的多样性是本课重点 民族饮食特色形成的原因是本 课的难点
第三单元 灿烂的民族文化


本单元设三课题,从各民族创造 灿烂的民族文化展开,对诗歌、 小说、故事、戏剧、歌舞、工艺 等作品,以及各具特色的传统体 育和丰富多彩的民族节日进行了 介绍

了解民族节日的多样性是本课 的重点 理解民族节日的成因和意义是 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藏族洛萨节 火把节

蒙古族那达慕大会
壮族歌婆节
瑶族达努节
满族五月节
第四单元 知我民族,爱我中华



本单元设三课题,概述中华民族 在开拓祖国疆土、抵御外来入侵、 建设美好家园中做出的卓越贡献; 介绍在此过程中涌现出的民族英 杰;进一步阐述维护民族团结的 重要性

民族理论常识提纲

民族理论常识提纲

第 三 单 元 中 国 的 民 族 和 民 族 问 题
2.社会主义时期的 民族状况
各民族共同因素增多 民族特点、发展差距长期存在 各民族共同繁荣
3.民族问题是中国的一项基本国情 4.现阶段中国民族问题的主要表现形式:集中表现为 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迫切要求加快经济社会发展 经济与政治问题交织 现实与历史问题交织 民族与宗教问题交织 国内与国际问题交织
中华民族的 伟大复兴 3.复兴道路
经济发展和经济实力增强 坚持共产党领导,坚持走社会主义道 坚持科学发展观 离不开文化繁荣 需要和谐的社会条件 良好的自然环境 良好的国际环境
民族理论常识 第 一 单 元 民 族
1.民族的概念:在一定历史发展阶段形成 的人们共同体 共同的历史渊源 共同的生产方式 2.民族的基本特征 共同语言 共同文化 共同风俗习惯 共同心理认同 3.民族的形成:是社会发展的一定历史阶 段形成的 制约因素:社会发展规律 4.民族发展 内容:经济(决定)政治、 5.民族消亡
5.中国民族问题的特点Βιβλιοθήκη 6.维护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
第 四 单 元 中 国 民 族 问 题 的 解 决
解决 民族 问题 根本 途径
1.根本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2.基本制度:民族区域自治 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 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3.根本途径:贯彻科学发展观, 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 加快民族地区 重视人的全面发展 经济发展 1.中华民族的含义 2.历史演变和现状
文化、人口
1.包括 2.产生根源
一个发展 三个关系(民族关系的核心问题:民族权益) 自然原因:民族差异 社会原因:社会制度、人为
第 二 单 元 民 族 问 题
3.民族问题的 基本特点
普遍性 长期性 复杂性 国际性 关系到国家的治与乱 关系到社会的进与退 关系到人民的福与祸

中国民族知识点总结

中国民族知识点总结

中国民族知识点总结一、中国的主要民族1. 汉族:汉族是中国最大的民族,占中国总人口的约92%。

他们主要分布在中国的中原地区,是中国的主体民族。

2. 壮族:壮族是中国第六大民族,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以农耕为主要生活方式。

3. 满族:满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曾经建立了清朝,对中国历史有着重要的影响。

4. 布依族:布依族主要分布在贵州省,是一个以农业为主要生活方式的民族。

5. 苗族:苗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和广西等地区,以农耕为主要生活方式。

6. 纳西族:纳西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以种植茶叶为主要生活方式,拥有丰富的民族文化。

7. 维吾尔族:维吾尔族是中国西部的一个重要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新疆地区,以牧畜为主要生活方式。

8. 哈萨克族:哈萨克族是中国的一个重要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新疆地区,以游牧为主要生活方式。

9. 韩族:韩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是中国的最北部民族之一。

10. 蒙古族:蒙古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中国的内蒙古自治区,以游牧为主要生活方式。

11. 布朗族:布朗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地区,以农耕为主要生活方式。

12. 土家族:土家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湖南、湖北、重庆等地区,以农耕为主要生活方式。

13. 瑶族:瑶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广西等地区,以农耕为主要生活方式。

14. 黎族:黎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海南地区,以渔业为主要生活方式。

15. 朝鲜族:朝鲜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中国的东北地区,拥有独特的文化和传统。

16. 傣族:傣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地区,以农耕为主要生活方式。

以上是中国的一些主要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文字、服饰、建筑、饮食、节日等方面的特色。

二、中国民族的语言和文字中国民族拥有丰富多彩的语言和文字,汉语是中国的官方语言,普通话是全国通用的语言。

中考民族常识总结

中考民族常识总结

中考民族常识总结前言中考民族常识是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总结中考民族常识的相关知识点,帮助同学们进行复习备考。

1. 历史•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历史。

•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和人物。

•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2. 地理•中国的地理位置和边界。

•中国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特点。

•中国的行政区划和主要城市。

3. 传统文化•中国的传统文化内涵和核心价值观。

•中国的传统节日和习俗。

•中国的传统美术、音乐、戏曲等艺术形式。

4. 政治制度•中国的政治制度和国家领导人。

•中国的政党制度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中国的法律法规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5. 科技教育•中国的科技发展和重要发明。

•中国的教育制度和教育改革。

•中国的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

正文1. 历史•中华民族是中国多个民族的总称,形成于五千多年前的华夏族。

•中国历史上有许多重要事件,如建国、改革开放等。

•中国历史上有许多杰出人物,如孔子、屈原、孙中山等。

•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包括诗词、文化遗产等。

2. 地理•中国位于亚洲东部,东临太平洋。

•中国的自然地理特点包括山脉、河流以及自然资源的分布。

•中国的人文地理特点包括人口分布、民族分布等。

•中国行政区划包括省、自治区、直辖市等。

3. 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包括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教思想等。

•中国传统节日有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有独特的风俗习惯。

•中国传统艺术形式有中国画、京剧、曲艺等,代表了中国的传统美学观念。

4. 政治制度•中国政治制度是社会主义制度,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基础。

•中国的国家领导人包括国家主席、国家副主席等。

•中国的政党制度是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

5. 科技教育•中国科技发展包括航天、信息技术、高铁等方面的进步。

•中国的教育制度包括义务教育、高等教育等,经过不断改革和发展。

•中国的科技创新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如量子通信、高速计算机等。

民族理论考试知识要点

民族理论考试知识要点

1.少数民族地区的特点:资源富集区、水系源头区、生态屏障区、文化特色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

2.民族关系:是指各民族之间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各方面的相互关系及变现。

政治关系:战争、和亲、会盟、怀柔;经济关系:互市、贡赐。

文化关系:文化互动、互学、互融。

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基本内容和本质特征:民族平等(基础)、团结(平等的必然结果和互助、和谐的重要保障)、互助(推动力)、和谐(最终目标和必然趋势)。

3.民族四个特征: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心理素质、共同经济生活。

中国化六个特征:共同历史渊源、生活方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共同心理认同。

4.新时期民族工作主题: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5.民族区域自治优越性:激发了各族人民当家做主的积极性和主人翁的责任感;有利于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有利于各民族共同繁荣。

依据: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长期存在,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奠定了深厚的历史基础;我国革命的具体道路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长期形成的民族分布状况,适宜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我国资源分布不均、文化,经济发展差距大,需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少数民族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国机斗争的形势,决定了我国各民族宜合不宜分。

性质:是统一国家内的民族地方自治制;是人民民主专政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平等自治制。

6.少数民族地区落后的现状:贫困人口比例高,脱贫难度大;社会发育程度低,生产方式落后,自我发展能力弱;地处边陲,自然条件恶劣,自我积累能力差;基础设施薄弱,科教文卫落后。

加快发展的意义:是加快国家现代化和全面实现小康的战略任务;是缩小区域发展差距的必由之路;是解决民族问题,增强民族团结的根本途径;维护祖国统一,巩固国防的物质基础。

干部任用方法:进一步加大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的力度;发展民族教育;做好少数民族女干部的培养任用;引入人才竞争机制。

加快发展方法:财政照顾、税收减免;扶持民贸,安排项目;扶贫攻坚,对口支援;促进开放,加强开发。

初中毕业学业考试民族常识复习

初中毕业学业考试民族常识复习

《民族政策常识》复习内容一、民族平等政策1.我国是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我国各民族分布特点: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居住。

这种分布格局是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互相交往、交流、流动而形成的,反映了我国各民族之间的密切联系。

我国少数民族的一般特点:地域广大,人口较少;位于祖国边疆,物产资源丰富,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占重要地位。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建立了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制的国家,随后经历了汉、唐、元、明、清等各朝的巩固和发展,在长期的民族交流和民族融和过程中,最后形成了包括56个民族在内的统一国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伟大的祖国达到了空前的统一和民族团结。

我国各族人民对缔造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都做出了贡献:(1)祖国辽阔的疆域是各族人民共同开拓的;(西藏地区自古以来就是藏民生活繁衍的地方,自唐代与内地中央封建王朝建立了关系,元代正式纳入了中国版图。

)(2)祖国的多种经济是各族人民共同发展的;(3)祖国灿烂的文化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4)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各族人民共同扞卫的;(5)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

各民族不论人口多少,经济社会发展程度高低,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异同,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平等一员,具有同等的地位。

在国家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各民族依法享有相同的权利,履行相同的义务。

2.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平等观(1)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是指马克思主义对民族和民族问题的总体看法和基本观点,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制定民族纲领和民族政策的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认为,民族不论大小,发展程度高低,一律平等。

(2)民族平等是无产阶级革命政党解决民族问题、处理好民族关系的一个总原则。

3.党和国家的民族平等政策(1)民族平等是指各民族不论人口多少,经济社会发展程度高低,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异同,都一律平等,具有同等地位,在国家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依法享有相同的权利,履行相同的义务,反对一切形式的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

民族常识总结知识点

民族常识总结知识点

民族常识总结知识点民族常识是指对不同民族的文化、习俗、历史、传统等方面的了解和认识。

在当今多元文化的社会中,了解和尊重不同民族的习俗和文化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将针对民族常识的各个方面进行总结和知识点概述。

一、民族的概念和特点1. 定义:民族是在一定地理范围内,以共同的语言、宗教、历史和文化传统为依托形成的社会群体。

2. 特点:a) 共同性:民族成员具有共同的语言、宗教、历史和文化传统。

b) 多样性:不同民族之间存在不同的文化、习俗和生活方式。

c) 民族认同:民族成员对自己所属的民族有认同感和归属感。

二、世界各国的民族多样性1. 中国的民族多样性: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共有56个民族,其中汉族占多数,其他少数民族分布在各个地区,如藏族、维吾尔族、蒙古族、彝族等。

2. 世界各国的民族多样性:a) 印度:印度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有数十个民族,其中印度教徒、穆斯林等是印度的主要民族。

b) 美国: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拥有来自世界各地的多个民族,如白人、黑人、亚裔、拉美裔等。

c) 俄罗斯:俄罗斯国内有数十个民族,其中俄罗斯人占大多数,其他民族有图瓦人、维吾尔人、蒙古人等。

三、不同民族的文化和习俗1. 语言:不同民族的语言具有独特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结构,如中文、英文、西班牙文、阿拉伯文等。

2. 宗教:不同民族信仰不同的宗教,如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印度教等。

3. 饮食:不同民族有不同的饮食习惯和传统菜肴,如中国的饺子、意大利的比萨、印度的咖喱等。

4. 节日:不同民族有不同的传统节日,如中国的春节、美国的感恩节、印度的排灯节等。

5. 服饰:不同民族的服饰风格各异,如中国的旗袍、印度的萨里、日本的和服等。

四、世界各国的著名民族文化1. 中国的民族文化:a) 传统节日:中国的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等都是中国传统的民族节日。

b) 传统建筑:中国的古建筑如故宫、长城、布达拉宫等都是中国传统的民族建筑。

c) 传统艺术:中国的书法、国画、京剧、杂技等都是中国传统的民族艺术形式。

民族常识知识点总结

民族常识知识点总结

民族常识知识点总结民族常识是指关于不同民族的特点、文化、历史、传统等方面的知识。

这些知识对于理解社会和文化的多样性以及促进民族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民族的定义、特点、文化和传统、历史和发展等方面总结民族常识知识点。

一、民族的定义民族是指由共同的语言、宗教、文化、传统和历史背景等连接在一起的群体。

民族是一个具有共同性和多样性的概念,它包括了各种不同的族群和文化的群体。

民族有着独特的社会组织和文化传统,是人类社会多元性的重要表现形式。

二、民族的特点1. 多样性:世界上存在着成百上千个不同的民族,它们拥有不同的语言、宗教、文化和传统。

每个民族都有着独特的身份和特点。

2. 共同性:尽管不同民族有着各自独特的特点,但它们也有着一些共同的特点,如对同一地域、相同历史和传统的归属感等。

3. 文化传承:每个民族都有着独特的文化传统,包括宗教信仰、节日庆典、习俗传统等,这些传统文化对于维系民族身份和认同具有重要意义。

4. 地域联系:民族通常与特定的地域联系在一起,其文化、传统和历史都与所在地域具有密切的关系。

三、民族的文化和传统1. 语言:语言是民族的重要标志之一,不同的民族通常使用不同的语言,它反映了民族的思维方式、文化传统和历史发展。

2. 宗教:宗教信仰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民族信仰不同的宗教,宗教对于塑造民族精神和道德观念具有重要作用。

3. 节日庆典:每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节日和庆典,这些节日反映了民族的历史传统、宗教信仰和文化风俗。

4. 服饰美食:不同民族有着独特的服饰和美食文化,它们反映了不同民族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

5. 习俗传统:习俗传统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了婚嫁习俗、生死习俗、礼仪规范等,这些传统习俗对于维系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具有重要意义。

四、民族的历史和发展1. 民族形成:民族形成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它通常依托于特定的地域、语言、宗教等因素,经过演变和融合最终形成了具有独特特点的民族。

七年级民族知识点

七年级民族知识点

七年级民族知识点在中国这个多民族国家中,民族文化是丰富多彩的,其中汉族是占主导地位的民族,但其他少数民族的文化也同样吸引人。

在七年级的学习中,我们需要掌握一些民族知识点,从而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多元文化。

一、少数民族的分布中国共有56个民族,其中汉族人口最多,占总人口的91.51%。

其他的55个少数民族人口总共有近一千五百万人,分布在中国各个地方。

其中,蒙古族、藏族、回族、维吾尔族等人口较多的民族都有比较明显的地理区域差异。

我们需要掌握这些民族的分布特点,从而了解他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

二、少数民族的文化传统各个少数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文化传统,例如蒙古族的青海湖一年一度的“那达慕大会”、藏族的“祈年节”、回族的“开斋节”、维吾尔族的“古尔邦节”等等。

我们需要认真了解和学习这些传统文化,从而更好地尊重和理解其他民族的生活方式和文化。

三、民族文化的发展变化不同民族的文化都会随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

例如,蒙古族的传统牧民文化因经济发展和现代化进程而慢慢消失,但同时又产生了新兴的牧民体验式旅游,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实现了经济收益。

我们需要关注各个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变化,从而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他们的生活情况和文化状况。

四、民族工艺美术各个少数民族都有其独特的工艺美术,例如藏族的唐卡、苗族的银饰、精品织锦等等。

这些工艺品既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民族经济的重要支柱。

通过了解和学习各个民族的工艺美术,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认识中国的多元文化,同时也能够更好地发掘和保护各个少数民族的文化遗产。

五、民族语言中国各个少数民族都有其独特的语言文字,例如壮族的壮语、维吾尔族的维吾尔语等等。

我们需要通过学习这些语言文字,更好地了解和掌握中国的多元文化,促进中国民族之间的交流和沟通。

总之,在七年级的民族知识点学习中,我们需要掌握以上几个方面的知识,从而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多元文化,促进民族之间的交流和理解。

七年级下册民族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下册民族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下册民族知识点总结在历史和地理等学科中,民族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知识点。

在整个中华民族中,有许多不同的民族组成,每一个民族都有着独特的文化、习俗和传统。

七年级下册,我们学习了许多有关民族的知识点,下面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中国的主要民族1. 汉族汉族是中国最大的民族,占总人口的90%以上。

汉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同时也具有较强的传统美德和家国情怀。

汉族的传统文化和历史是我们学习的重点。

2. 少数民族除了汉族之外,中国还有许多少数民族,如蒙古族、回族、维吾尔族、藏族等。

这些民族在地理位置、历史文化、语言等方面都有各自的特点。

二、中国传统文化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影响最广泛的文化之一。

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文化、道教文化、佛教文化为代表,融合了中国五千年文明的精华。

1. 儒家文化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之一,强调人的修养、伦理道德、礼节等方面。

儒家文化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 道教文化道教文化是中国一种“道家”思想的表现形式之一。

道家思想主张“无为而治”,强调个人的内心修养和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3. 佛教文化佛教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佛教思想强调超脱尘世的修行和菩萨道的追求,这对于我们的心灵成长和品格修养都具有一定意义。

三、民族风俗习惯中国不同的民族之间有着不同的风俗习惯,这些风俗习惯反映了不同民族的历史、地理和文化背景。

1. 汉族的传统节日汉族有很多传统节日,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每个节日都有着独特的庆祝方式和风俗习惯,是我们了解汉族文化的一种途径。

2.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除了汉族的传统节日之外,许多少数民族也有着自己的传统节日。

如蒙古族的那达慕节、藏族的藏历年等,这些节日与少数民族的历史、宗教和文化息息相关,也是了解少数民族文化的一种途径。

四、著名文化古迹中国有许多著名的文化古迹,这些古迹是中国历史和文化的见证,也是国家的重要文化遗产。

八年级上册民族知识点

八年级上册民族知识点

八年级上册民族知识点民族知识点在我们的学习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八年级上册的内容涵盖了许多与民族相关的知识点。

本文将介绍其中的几个重要的知识点。

一、民族概念民族是指在共同居住的一定地域内,有着相同语言、宗教、文化、风俗等等的人群。

民族在某种程度上与国家相似,但也有所不同,因为在同一个国家内,可能会有不同的民族。

二、民族区划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实行了民族区划。

民族区划是指将全国的各个地方根据民族分布情况进行划分的行政区划。

在中国,少数民族主要集中在南、西、北部等地区,如西藏、内蒙古、新疆等。

三、民族饮食文化民族饮食文化是不同民族保留下来的独特食品、烹调方法、餐桌礼仪等方面的文化。

在中国,饮食文化丰富多样,不同的地区有着各自的特色。

在少数民族中,也有着许多独特的美食,如藏餐、回族小吃等等。

四、民族服饰文化民族服饰文化是指某一民族传承下来的着装风格、图案、彩色等文化元素。

不同民族的服饰文化各具特色,如藏族的“藏袍”、哈萨克族的“鹰翎帽”等等。

五、民族传统节日民族传统节日是指某一民族在特定时间举行的、历史悠久、与民俗、文化、信仰等方面有关的节日活动。

节日是人们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过节的方式和活动都有其自己的特色。

在中国,每个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节日,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六、民间文化遗产民间文化遗产是指由民间传统文化所创造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建筑、器物、书画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习俗、庆典等。

在我国,许多少数民族都拥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其中一些已经成为国家级、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如苗族的“大歌”、壮族的“歌圩”等。

七、民族融合民族融合是指各民族之间在文化、宗教、保护少数民族权益等方面的交流与融合。

在中国,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一直都是历史上的重要事件,这也是中国历史上多民族共存、和谐相处的重要原因之一。

总结民族文化是我们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八年级上册的民族知识点也是激发我们对于民族文化认识与理解的关键之一。

《民族常识》主要内容及重点、难点共56页文档

《民族常识》主要内容及重点、难点共56页文档
《民族常识》主要内容及重点、难点
31、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 32、鼓腹无所思。朝起暮归眠。 33、倾壶绝余沥,窥灶不见烟。
34、春秋满四泽,夏云多奇峰,秋月 扬明辉 ,冬岭 秀孤松 。 35、丈夫志四海,我愿不知老。
21、要知道对好事的称颂过于夸大,也会招来人们的反感轻蔑和嫉妒。——培根 2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23、一切节省,归根到底都归结为时间的节省。——马克思 24、意志命运往往背道而驰,决心到最后会全部推倒。——莎士比亚
25、学习是劳动,是充满思想的劳动。——乌申斯基
谢谢!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族理论常识学业水平测试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民族第一课民族的概念与基本特征1、民族的含义:民族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的共同体。

2、民族的基本特征(1)共同的历史渊源——民族起源的族体渊源和地域渊源①族体渊源即共同族渊,是指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的共同具有氏族、部落等起源的共同性或同源性。

共同族源是民族精神联系的纽带,是民族内聚力、凝聚力的关键因素之一。

②地域渊源也可称为共同地域,是指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共同生活居住的地区。

是形成民族的物质条件。

(2)共同生活方式①含义:民族的共同生产方式主要指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在经济活动方面的社会联系、物质资料的生产、交换和消费过程中的组织形式、联系形式和行为方式的总和。

②地位:是把人们聚拢在一起的纽带,也是共同语言、共同文化、共同心理形成的物质基础条件。

(3)共同语言①含义:是指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在生产、生活中,彼此交流思想感情、交往联系所使用的语言。

②地位:它是稳定的、表露于外的最明显的特征。

(4)共同文化①含义:主要是指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自己内容和形式特点的文化。

②地位:是把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联系在一起的精神纽带,是民族统一性和继承性的最显著的标志,也是一个民族发展进步的内在动力。

(5)共同风俗习惯①含义:主要是指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方面广泛流行的风尚、习俗、惯例。

②地位:民族风俗习惯具有群众性和相对稳定性的特点,是民族相互区别的明显标志。

(6)共同心理认可①含义:主要是指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的相同的心理素质。

主要表现为对同一民族的自觉的归属感,包括成员对民族整体的认同心理和民族成员之间的认同心理。

②地位:是团结本民族成员的重要精神纽带,具有内聚性、向心性、自识性等特点。

3、民族的识别——是指对一个族体的成分和名称的辨别与确定。

我国共确认了55个少数民族。

4、我国民族识别的主要依据:我国进行民族识别的主要依据包括民族特征、民族渊源、民族意愿及相近和就近认同四个方面。

(要求:能够根据材料判断属于哪种识别)第二课民族的形成和发展1、民族形成的条件(1)内在条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的出现、产品交换的发展。

(2)外在条件:战争、军事冲突等。

(3)经济条件:社会生产的发展及其带来的结果,促进了民族的形成。

2、民族形成(1)民族形成的一般规律:人类社会的发展有其序列:即氏族——胞族——部落——部落联盟——民族。

从部落发展成民族,这是民族形成的一般规律。

(2)在民族形成后的发展过程中,通过民族的分化、同化、组合而形成的新的民族,可称为次生形态民族。

3、民族发展的基本阶段:民族的发展一般经历奴隶制民族、封建主义民族、资本主义民族、社会主义民族等基本发展阶段。

4、民族发展的内容(1)民族的经济发展:社会经济发展是民族其他各方面发展的前提基础。

(2)民族的政治发展:民族的政治发展是民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民族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民族发展程度的一种标志。

(3)民族的文化发展:民族的文化发展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入制度文化的发展,也是民族发展的重要内容。

(4)民族的人口发展:一定数量的人口增长和人口素质的优化是民族发展的一种标志。

5、民族消亡的一般规律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有它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规律。

在民族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伴随着民族分化、组合、同化的过程,民族将自行消亡。

发展消亡只有在阶级灭亡、国家消亡之后才能实现,也就是说,人类社会进入共产主义社会以后才能实现。

第二单元民族问题第三课民族问题及其产生根源1、民族问题的含义:民族问题是在多民族国家中,或在不同国家之间关系中经常遇到的社会问题,是在民族活动、交往联系中发生的问题。

2、民族问题的内容——一个发展,三个关系(1)民族自身的发展:民族自身的发展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经济发展。

(2)民族之间的关系:民族关系是民族之间互动的表现形式,是各民族在同一社会时代下各方面的联系。

民族关系的核心问题是民族权益,包括民族利益和民族权利两个方面。

(3)民族与阶级之间的关系:二者密切联系,在阶级社会,民族压迫是阶级压迫和剥削制度造成的;但二者是不同的社会现象,民族压迫比阶级压迫更广泛和复杂。

(4)民族与国家之间的关系3、民族问题产生的根源:我国民族问题产生的根源主要包括自然原因和社会原因两个方面。

(1)自然原因:民族差异,这也是民族问题产生的基本原因。

(2)社会原因:是因社会制度、人的行为而导致的民族问题的原因。

4、民族问题与社会总问题的关系——民族问题是社会总问题的一部分。

原因:民族问题是社会总问题的一部分,是和其他社会问题交织在一起的。

实践证明,只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在国家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的基础上,我国各族人民的意愿和要求才能不断得到满足,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才能不断得到实现和保障,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局面才能不断形成入发展。

第四课民族问题的基本特点5、民族问题的特点——普遍性、长期性、复杂性、国际性和重要性(1)普遍性:民族问题普遍的存在于人类文明社会的各个发展时期,存在于所有多民族国家,可能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多个方面。

(2)长期性:民族的产生、发展和消亡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只要有民族存在,就有民族问题存在,民族问题的解决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3)复杂性:民族问题涉及的内容及对社会的影响是复杂的。

(4)国际性:是指一个国家的民族问题往往会引起其他国家和国际社会的反应。

民族问题的国际性,首先与民族的跨国分布相关,还表现在国际社会对少数民族人权保护方面。

(5)重要性:6、民族问题的重要性的表现(1)民族问题关系到国家的治与乱。

(2)民族问题关系到社会的进与退。

(3)民族问题关系到人民的福与祸。

第三单元中国的民族与民族问题第五课中国的民族状况1、我国民族分布特点是:(以汉族为主体)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交错居住。

2、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是:平等、团结、互助、和谐。

3、社会主义时期各民族共同因素增多的原因、表现及意义:①原因: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不断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型民族关系的形成。

②表现:第一、各民族的中华民族认同意识增强;第二各族人民的国家主人翁意识增强;第三、各民族间的互相信任增多;第四、各民族在社会生活中的共同性增多;第五、各民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意识增强。

③意义:(开放性试题)有利于各民族的共同繁荣;有利于中华民族的统一、复兴、等等。

4、在社会主义时期,民族特点、民族差异仍将存在的原因:(1) 民族特点、民族差异的表现:经历的历史时空不同,民族体的渊源和方式不同,生产方式各有特点,语言文化风俗习惯及心理认同多样性,信仰和精神也有差别。

(2)由于历史的原因,各民族发展基础、发展进程很不平衡,各民族在发展上存在着差距,并且这种差距还将长期存在。

5、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内容及意义:(1)内容:既包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繁荣发展,也包含汉族及其居住地区的繁荣发展;既包含少数民族族体的繁荣发展,也包含整个中华民族的繁荣发展;既包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的繁荣发展,也包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社会事业的繁荣发展;既包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也包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既包含民族自身素质的提高,也包含民族自身特点和优点的充分展现。

(2)意义:(开放性试题)有利于祖国统一和领土完整;有利于巩固国防边疆稳定;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战斗力,实现祖国伟大复兴;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有利于实现民族平等和团结,有利于综合国力的增强,有利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等等。

第六课现阶段中国的民族问题1、我国高度重视民族问题的原因是:民族问题关系到人民团结和社会稳定,又关系到社会发展和民族发展;既关系到国家统一和边防巩固,又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2、现阶段我国民族问题的主要表现形式:集中的表现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迫切要求加快经济社会的发展。

3、当代我国民族问题的特点:①经济问题与政治问题交织②现实问题与历史问题交织③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交织④国内问题与国际问题交织4、维护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开放性试题)(1)怎么做:从自己的实际出发、不利于民族团结的话不说、不利于民族团结的事不做等等。

(2)意义:有利于祖国统一和领土完整;有利于巩固国防边疆稳定;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战斗力,实现祖国伟大复兴;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有利于综合国力的增强,有利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等等。

第四单元中国民族问题的解决第七课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1、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根本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根本道路。

2、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制度:(1)是什么: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内容包括:第一,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的区域自治;第二,民族区域自是在少数民族聚居地方实行区域自治,有一定量的少数民族共同居住在同一区域,是实施民族区域自治的必要条件;第三,民族区域自治是少数民族行使自治权的政治形式。

(2)民族区域自治的的实质是在统一的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内,聚居区的少数民族依法行使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本地区内部事务的权利。

(3)民族区域自治的目的:旨在保障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充分调动各民族的积极性,发挥民族工区的优势和特点,更好地发展经济文化事业,促进民族发展繁荣,巩固祖国的统一和各民族的团结。

3、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贯彻科学发展观,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

①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快发展②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帮助边境地区和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地区加快发展③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人与自然协调发展④重视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第八课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1、中华民族的内涵:中华民族是中国56个民族的总称。

具有多元一体性。

2、中华民族复兴的道路(如何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①中华民族复兴,首先是经济的发展,包括少数民族经济在内的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实力的增强。

②中华民族复兴,需要良好的政治基础,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

③中华民族复兴需要坚持科学发展观。

④中华民族的复兴离不开文化繁荣。

⑤中华民族复兴需要和谐的社会条件。

⑥中华民族复兴需要良好的自然环境。

⑦中华民族复兴需要良好的国际环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