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民族传统丧葬习俗讲义
黔中丧葬习俗的审美意蕴——以黔中苗族丧葬习俗为例

、
一
方式不一样 ,男性要理发 、洗身、着 寿衣 , 大女 儿负 责包头 帕次女儿们 负责 穿衣服 和 叠盖 ,棺木由儿子媳妇负责 ;女性要洗 身、 梳戴 、 着装 ,仍然由大女儿负责包头帕次女
J D f f ] 负责穿衣服和叠盖 , 棺木 由儿子媳妇负 责。 遗体人棺一 用蜡水涂在棺材 内底 , 防
止浸水 , 然后把遗体装入其 中, 放在堂屋正 上方 ,头向堂屋左边 ,脚向堂屋右边 。 破竹 卦胆——用刺竹做竹 卦 , 用刀把刺 竹劈成两半 , 称之为 “ 破竹卦胆 ”, 说 明死 者 已经离开人世。 落气鸡—— ^ 、 死后 由家族中会念 “ 落气 鸡 ”词的人 , 手提竹卦 , 将一只小鸡在死 者 灵柩前活活掐死 , 给死者进行丧祭 ,这只鸡 叫 “ 落气鸡”。意思是担心刚刚离去的死 者 出不惯 “ 鬼饭”, 先用这只鸡祭给死者 “ 吃” 餐 ,同时告慰死 者从此 要 同鬼 一起生 活 了 ,别再挂念人间。 定安葬吉 日 ——请 阴阳先生 , 按照死者 的生辰与逝世的时辰算 出下葬的 日子。 妇 女哭孝 一一 老人逝 去的 当天和第 二 天, 家 中晚辈女性、寨临女性 、 亲戚妇女要 来 灵堂哭孝 。 守 灵一一 苗族 主要 以一个寨 子或几 个 寨 子组成一个鼓社 ,选有头人 ,定有规章。 当有人逝世后 , 要全鼓社每户一人参加晚上 守灵 , 无辜不到者 ,按照鼓社规 章处罚 , 指路一 由专 门的指路师进行 。 逝者安 葬 的前一天举行 指路 仪式。时间从晚上 2 3 点开始 , 第二天 I 时3 0分左右结束 。指路 师抱着一只公鸡 , 高坐在逝者棺材前 ,时而 诉说 ,时而唱说 苗族 “ 指路经”。 悼唁——安 葬 日 子确定 ,出山前一天 , 主人家提供亲戚朋友 的姓名 、 住址 ,有鼓社 头人派遣人员通知亲戚朋友前来悼唁 , 被通 知到的亲戚要送小费 以示吉利 。 一家亲戚就 是全寨子 的亲戚 ,亲戚悼唁 ,全寨人相陪。 悼唁人员进入主人家大门前要进行呜炮 , 妇 女先进孝唐哭孝 ,男人随后烧纸 、扣头。 出丧——按照出丧 日 单, 一般在天刚亮 出丧 。送丧队伍排序 :第一 , 次儿子持草垫 走在前 , 次儿媳打着火把在前照路 , 腰 间系 长服 ; 第二 , 寨众四人抬着木马在后 ; 第三 , 大媳妇 端着一升米列 四, 长子身挂弓箭,手 持大刀 , 腰间系长服 , 牵着黄牛列五 , 并边 走边唱念 , 抬棺列六 ; 送行的亲戚走在最后 。 打牛祭 祀一一 打牛祭 祀在不 同 的苗 族 中大致有两种方式 : 主要分为家祭和外祭两 种 ,家祭 即在家 中堂屋进行 的祭奠活动 ; 外 祭要 在外面 平坦 的地方搭一个 花房作 为祭 房 ( 又称 嘎房 ), 把灵柩抬到里面进行祭奠 活动 。家祭较 为简单 ,外祭较为复杂 。 安 葬一一 安葬地 点一般 有死者 家属选 定或请 阴阳先生选定。 招魂——安 葬完死者 的第二天早上 , 死 者家族 用竹制成 逝者半 身人形 架置于簸 箕 上,穿着衣服扮成逝者 ,吹奏芦笙从坟上接 回家敬供一天 , 接至堂屋门内外各有一位歌 师对唱歌词后才进家 。数次供餐 , 最后是招 魂。招魂结束后 , 送人形架到村外三叉路 口
贵州苗族的葬礼风俗

贵州苗族的葬礼风俗
人死后,要请巫师进行超度。
死者的亲属要把死者的衣服脱下来,把死者的头发挽成发髻,并用牛角做成冠子戴在死者头上。
然后由巫师念诵一种咒语,使死者阴间能够享用丰美的食物和饮料。
然后死者亲属将死者生前所穿的衣服脱下来,装入麻袋内,用火烧掉。
火葬后,再将死者生前所用的生活用具和衣服装入竹篓内,挑到山上焚烧。
仪式结束后,在棺材前放上一块白布,表示这是死者灵魂离开人世前往阴间之路。
如果有人要在棺材前放鞭炮或放炮竹,表示他对死者的尊敬和怀念。
葬礼结束后,如果有人想带尸体回家安葬,须在下葬当天的正午之前返回,否则便会发生死亡事故。
葬礼举行结束后,有一件事要特别注意:有一个人在丧葬过程中死去了。
他的亲属们要找出他的尸体并进行埋葬。
他们必须由一个人来主持埋葬仪式。
这个人必须是死者生前最亲近的人之一。
如果死者是独身,他就得由自己来主持埋葬仪式;如果死者是未婚男女,则由他自己来主持葬礼。
—— 1 —1 —。
浅谈苗族丧葬习俗

苗族丧葬文化,爱与团结的碰撞—以贵州松桃地区为例姓名:吴小丽学号:2012011211班级:12级思想政治教育摘要:贵州苗族是我国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之一,历史悠久、分布面广。
苗族又是一个世界性的民族,在五大洲都有足迹,主要分布在泰国、老挝、越南、法国、德国、英国、加拿大、阿根廷。
澳大利亚、美国等国家。
在国内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云南、四川、广西、湖北、海南等省内。
其中贵州最多,遍布全省的各州县市。
占全国苗族总数的一半以上。
其中松桃苗族自治县就占很大的比例,也最集中,并且松桃又是以苗族为主的一个县,苗族占全县人口97%,其余分布在毕节、铜六、遵义、黔南、黔西南、安顺、六盘水、贵阳市等,人们常说:“贵州是苗族的大本营”。
苗族有苗族自己的文化特征,贵州苗族集中了全国苗族主要的文化特征,如较大的方言,次方言和多数土语,各具特色的风俗习惯。
松桃苗族的风俗习惯具有本民族的特色,特别是丧葬文化,整个丧葬过程十分复杂,产生的影响也不尽相同,在丧葬习俗发展的过程中有积极的影响,也有消极的影响。
本文主要从松桃苗族丧葬习俗入手,对丧葬的过程、发展的原因以及产生的影响做简要的论述分析。
关键词:贵州苗族丧葬习俗一.苗族的丧葬过程1.临终尽孝在农村地区,特别是以苗族为主的农村地区。
大多是以氏族为单位的聚居。
在贵州松桃也是如此,长期发展下来,家族就变得越来越大,成员也就越来越多,自然而然的血缘关系也就越来越淡。
尽管如此,但在家族里面依然存在着因“爱”而“团结”的形态。
农村地区的人民大多朴实善良、爱好和谐、团结友爱、尊重生命,对祖先、长辈总是很尊敬,尤为重视“孝”,正所谓“百善孝为先”,这一优良品德在丧葬文化中体现的尤为突出。
随着时代的发展,工业化进程的推进。
农村地区的青壮年都选择去外地打工,因此也就出现了许多“空巢老人”,子女都很少能陪伴在身边。
但是,不管子女多忙,不管子女身在何方。
在老人行将就木的时候,作为子女的都要赶回来尽孝,女儿在这时候就要为老人准备好寿衣、寿鞋、寿帽(都是苗族特有的刺绣服饰),儿子则要请村上的中年人帮忙把早已经准备好的棺材从房梁上放下来,用黑漆把棺材刷好。
关于贵州农村丧事的规定

关于贵州农村丧事的规定
贵州省农村丧事规定如下:
一、丧事安排
1、一般村各家庭丧事应当在村内举行,户数不得超过50户。
2、丧事应当简朴、有序,不得乱发礼品、乱扔花灯、乱烧鞭炮等。
3、丧家可以按照当地习俗,在次年的三月二十五日、六月二十五日、九月二十五日、十二月二十五日办理丧礼行礼。
二、丧礼礼仪
1、死者家庭应当负责提前准备丧礼,不得恶意拖延。
2、死者家庭成员应当严格按照乡俗遵守习俗,要求礼仪正统,正装
打扮,礼仪要求礼节庄重,不得出现人的破坏行为。
3、个体丧家可以灰礼,灰礼的方式有:灰贯、灰捐、灰明、灰排灯等。
三、注意事项
1、丧家成员及宾客要求按礼节表示哀悼,不得出现欢闹和形式主义,不得吵嚷、走动或睡觉。
2、丧家主持人应当尊重孝道,尽心尽力维护丧事的正常进行,把握
好丧事活动的秩序。
3、死者家庭应当按礼俗要求,认真准备丧礼,提供足够的食物和饮料供宾客食用,提供水果等供拜堂使用,准备十分钟左右的祭品,并根据实际情况准备其他活动准备。
贵州丧事风俗

贵州民俗一丧事法事一、丧事的前期准备1、放鞭炮通告人亡消息(允许的地方);2、烧倒头纸告慰亡灵放心上路;3、用木板停放亡人在堂屋或客厅内,用白绵纸遮面,用麻绳拴脚;4、要安排人注意哭丧者的情绪,及时进行抚慰;5、请人给亡人梳理头发、括胡子、净身、整容美容;6、孝子戴孝(孝冠、孝帕、孝服和麻或草腰带),在大门或户门上贴白纸,通告人亡消息;7、用菜油、煤油在停放亡人的木板下点燃长明灯、莲花灯或地龙灯;8、派人请道士先生(道场的内容和程序应当有约定,另文加以介绍);9、农民或城镇居民,要由寨老或族老引领孝子跪请寨邻、族人帮忙。
亡人有工作单位或配偶、正孝子有工作单位的要及时请单位领导、同事来帮忙料理,如有必要,可以成立治丧委员会。
10、需要移动的,要联系运送亡人的交通工具和搬动亡人的人员;11、需要移动的,要尽快联系地点和厅堂;还要落实就餐点;12、道士先生请到后,首先根据亡人的八字来测葬期。
需要移往别处办的,由道士先生做完开路道场后移动;13、向外地的亲友报丧或赶信(可派人上门,也可用电话或其它方式通告)。
通告的主要内容:谁亡了,在什么地方办丧事,什么时间出梓(办酒),孝家谁请你;14、经在场的亡人家人商量后,确定请谁当总管(姊妹多的,场面大的,交往宽的要请内、外2位总管);15、经在场的亡人家人商量后,确定火化日期(在道场前或道场后火化)和装亡人骨灰的骨灰盒;16、经在场的亡人家人商量后,确定请厨子,厨子带队到指定地点办厨(可干包也可采取来料加工等方式);17、由总管理按照掌坛师和厨师长提供的物资清单,安排人员准备道场、生活用的材料,落实采购人员、组织人员和运输工具;二、丧事的正式程序以停尸妥当和道场起经为起点,以发丧为结束。
1、由总管召集亡人配偶、兄弟姐妹、孝子和孝女开亡人家人会。
亡人父母健在,还应征求父母的意见。
家人会必须明确以下内容:(1)确定主办人员,如果联合办,由孝子、孝女推荐孝家的主事人员;(2)确定丧事期限(总天数、何时出纸、何时安葬);(3)确定丧事规模(联合办的,办事人每户先出多少资金,事后费用如何分摊);(4)明确孝子间的职责(资金由谁管理、物资由谁采购、物资由谁保管,择地和办理手术由谁负责、内务和值班怎么安排、出殡时的车辆人员由谁组织、由谁负责结帐分摊等);(5)明确内、外总管(内总管管理灵堂事务,外总管负责生活事务);(6)确定选择葬地的阴阳先生人选;(7)是否扎灵堂?是否请设外坛,聘请纸扎匠制作配送亡人的礼物?(8)确定由谁提供族谱或提供那个版本的族谱。
浅谈苗族丧葬习俗

苗族丧葬文化,爱与团结的碰撞—以贵州松桃地区为例姓名:吴小丽学号:2012011211班级:12级思想政治教育摘要:贵州苗族是我国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之一,历史悠久、分布面广。
苗族又是一个世界性的民族,在五大洲都有足迹,主要分布在泰国、老挝、越南、法国、德国、英国、加拿大、阿根廷。
澳大利亚、美国等国家。
在国内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云南、四川、广西、湖北、海南等省内。
其中贵州最多,遍布全省的各州县市。
占全国苗族总数的一半以上。
其中松桃苗族自治县就占很大的比例,也最集中,并且松桃又是以苗族为主的一个县,苗族占全县人口97%,其余分布在毕节、铜六、遵义、黔南、黔西南、安顺、六盘水、贵阳市等,人们常说:“贵州是苗族的大本营”。
苗族有苗族自己的文化特征,贵州苗族集中了全国苗族主要的文化特征,如较大的方言,次方言和多数土语,各具特色的风俗习惯。
松桃苗族的风俗习惯具有本民族的特色,特别是丧葬文化,整个丧葬过程十分复杂,产生的影响也不尽相同,在丧葬习俗发展的过程中有积极的影响,也有消极的影响。
本文主要从松桃苗族丧葬习俗入手,对丧葬的过程、发展的原因以及产生的影响做简要的论述分析。
关键词:贵州苗族丧葬习俗一.苗族的丧葬过程1.临终尽孝在农村地区,特别是以苗族为主的农村地区。
大多是以氏族为单位的聚居。
在贵州松桃也是如此,长期发展下来,家族就变得越来越大,成员也就越来越多,自然而然的血缘关系也就越来越淡。
尽管如此,但在家族里面依然存在着因“爱”而“团结”的形态。
农村地区的人民大多朴实善良、爱好和谐、团结友爱、尊重生命,对祖先、长辈总是很尊敬,尤为重视“孝”,正所谓“百善孝为先”,这一优良品德在丧葬文化中体现的尤为突出。
随着时代的发展,工业化进程的推进。
农村地区的青壮年都选择去外地打工,因此也就出现了许多“空巢老人”,子女都很少能陪伴在身边。
但是,不管子女多忙,不管子女身在何方。
在老人行将就木的时候,作为子女的都要赶回来尽孝,女儿在这时候就要为老人准备好寿衣、寿鞋、寿帽(都是苗族特有的刺绣服饰),儿子则要请村上的中年人帮忙把早已经准备好的棺材从房梁上放下来,用黑漆把棺材刷好。
浅论贵州纳雍丧俗文化

浅论贵州纳雍丧俗文化作者:周翠霞王奕祯来源:《文教资料》2020年第17期摘; ;要:贵州纳雍县封闭的地理环境,使丧葬习俗保持长期的稳定性和延续性。
纳雍县丧葬礼仪包括报丧、择日、装棺、吊丧、治丧、出丧、下丧和祭祀,其中蕴含丰富的文化含义:纳雍县丧葬礼仪不仅是人们延续孝义的外在体现,还是人们求生立命的精神寄托,具有组织社会关系的作用。
关键词:丧葬;仪式;文化“为死亡而举行的葬礼也是人生仪式中最为繁杂隆重的一项礼仪活动”[1](34-39)。
丧葬活动作为一种精神文化形态,过程中包含丰富的文化含义。
贵州作为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区,各地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有着地域特色的丧葬文化。
纳雍县位于贵州省毕节市东南部,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习俗风尚各有特点。
在长期的农耕社会生活中,当人们对生、老、病、死及风、雨、雷、电等各种自然现象不能作出正确解释时,便诉诸神灵,并对亡者报以强烈的崇敬。
为了让死者庇佑生灵,他们想尽一切办法使死者死后路途顺利,让死者高兴,衍生了一系列丧葬文化。
一、纳雍县的丧俗礼仪个体死亡后到安葬以前的整个礼仪过程,古代统称为“丧仪”。
纳雍县丧葬礼仪包括报丧、择日、装棺、吊丧、治丧、出丧、下丧和祭祀。
在纳雍,报丧分为三个部分:首先,鸣三响火炮表示报丧,俗称“报丧炮”。
其次,把长竹竿固定在地上,在上面挂上白色的寿纸,即挂寿纸,也称“旺山纸”,还有为死者立幡,将绸布用竹竿挂起来,颜色有红色、黄色、蓝色等。
立幡是为了给死者祈福。
最后,放哀乐,哀乐是无词的纯音乐。
曲目固定,风格悲壮,富有感染力。
报丧是为了让丧礼公开化。
一方面,让人们知悉本家族或本村寨有人辞世,需立即停止一切带有喜庆色彩的行为,并遵守各种丧葬禁忌。
另一方面,让人们知悉本家族或本村寨有人辞世,应立即派人前往丧家帮助料理丧事[2](2)。
喪葬礼仪的每个环节都要对应相应的时间节点。
由先生(法师)根据死者的生辰八字及其他各种因素确定。
这就是“择日”。
此仪涉及的内容、牵扯的面极广,稍不小心,就可能触犯禁忌。
黔中农村葬礼

黔中农村葬礼修文县六桶镇凤联小学六年级王锋我家坐在黔中腹地修文农村,这里民风淳朴,传统风俗源远流长,其中很有特色的是农村葬礼。
人死是大自然的规律,有死有生,生生不息,生死变成了农村人生命中的大事,虽明知死亡之人不可再生,不过生人总是希冀自己的亲人可以转世轮回,而死去后传说去到阴间,便有很多鬼事需要打理,而新死之人是无力而为的,故死后亲人凭借道场之事,为死去亲人在阴世打通各种关节和道路,少遭罪,免下地狱,早升天堂,是道场兴盛之原因。
首先,农村有老人去世了,先烧倒头纸,看是男是女,女的梳头,男的剃头,烧倒头纸三斤六两,其子女然后请团转寨邻帮忙处理老人后事,请时必须双膝跪地,表示诚意,用石蜡把棺材清洗过,用三斤六两甲纸铺好,给死去的人穿上老衣,再把亡人装进棺材,完成人死的第一个仪式,入馆。
随后道士先生进屋,请堪舆之人依照亡人生辰八字,选定葬期,葬地,安排道场天数和内容,一般三至七天,少有做7天以上道场的,现以四天为例,道士可以做以下法事:第一天,开方开路,成符,请圣,告照,请经,烧文书,,上表结束,差不多是晚上12点,休息;第二天,扬帆,起白烧三府,三府就是天府,地府,水府,。
念经,上表;第三天,开方,银针搬照,男对香山,女对木莲,演冥王哉,上表,第四天,请水,高照,表帆,过血河,过垫,拜仙,念经,还两道文书,座焰口,上正表,然后绕馆,装粮,拔觞,告灿,送亡,反架,到此,主要法事做完,先生休息。
送葬时孝子必须白衣白裤,头戴孝帕,一路跪爬至墓穴,抬馆不可中途着地,否则不吉利,葬时还有很多法事,在此不一一表述。
以上基本是黔中农村丧葬之礼,虽然看起来落后愚昧,不过体现了人类对死亡的敬畏和对死者的怀恋,现在农村提倡后养薄葬,但丧葬之俗一直改动不大,是非功过,恐怕只有等后人来评说了。
指导老师王林小评:这是一篇关于地方民风民俗的作文,写的是人死之仪式,很多东西一般人基本不懂,但是在农村家家户户都是如此操办,这其中有很大的迷信和封建成分,但是,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有他的道理,找不到他存在的理由并不能说明什么,这篇文章只是把其中的一些习俗写了出来,并无半分思想教化作用,相信随着学生的成长,他们会明辨是非,理性思考这些真实世界中的问题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讲义
贵州民族丧葬习俗
生与死是人生旅途的起与终,自古以来,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地域范围内,各民族在其发展和演变中,逐步形成了相对稳定的丧礼和葬仪。
贵州民族的葬式和由此而衍生出来的葬俗各具特色,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丧葬文化。
一、葬式
弃尸、树葬、火葬、瓮棺葬、土葬、岩葬。
僰
丧葬习俗的发展规律:
从原始的简单葬俗向着具有深刻文化内涵的葬俗发展
弃尸
树葬
将尸体简单包裹后捆绑或悬挂在树上的丧葬习俗。
解放前,曾在黔东南部分苗族和侗族,以及黔西北的部分彝族中流行。
明代郭子章《黔记》:
“黑苗……亦称短裙苗……人死不葬,以藤蔓束之树间而已”
黎平肇兴侗族目前还保留“婴儿挂葬”的习俗,即将未满月的婴儿尸体放置撮箕中,用白色或黑色的布盖好,也有的将其装在棺木中,然后送到村寨附近的林间悬挂或捆绑在树上。
火葬
大多数贵州民族都曾风行过对非正常死亡的人实行火葬的习俗。
这是因为他们认为非正常死亡者恶魔缠身,只有通过火葬才能解脱其灵魂,并回到祖宗那里去。
黔西北彝族的火葬与贵州其他民族非正常死亡的火葬在观念意识上有根本的区别。
岩葬
岩葬是生活在喀斯特地区苗、瑶等民族独特的葬俗,贵州典型的喀斯特地貌为岩葬提供了便利的自然环境。
因此,岩葬的分布以贵州范围最广、数量最多。
岩墓大致分为:岩洞葬、悬棺葬、岩墓。
岩洞葬:古代贵州苗、布依、侗、仡佬、土家等族都曾使用和保存过此种葬
俗。
葬址一般都选择村寨附近天然的洞穴或岩缝间的平台,并具有一穴或一台多棺的特点。
全省各地均分布得有。
悬棺葬:贵州古代苗族的一种葬俗,葬址多选择在江河沿岸的悬崖峭壁上。
利用天然的洞穴、岩缝放置棺木,或在岩壁上凿出小洞,然后插入横木,再将棺材搁于横木上。
在贵州悬棺葬主要分布在黔北,与四川接壤的地方。
明代田汝成《炎徼纪文》:“仡佬……殓死有棺而不葬,置之崖穴间,高者绝地千尺,或临大河”
岩墓:岩墓是指人工在岩壁上凿成石窟作为墓室的墓葬。
多数墓室门为正方形,以木板封闭。
贵州的岩墓多分布在赤水、习水、桐梓、道真等地。
瓮棺葬
瓮棺葬是指曾流行于贵州惠水、长顺等布依族地区,用陶制容器作为葬具的墓葬。
瓮棺中或收敛尸骨,或收敛骨灰,属于二次葬。
嘉靖《贵州通志·卷三》:“中曹司仲家……居丧食鱼虾而禁鸟兽食。
……死葬以一伞盖墓,取雨水不侵之意,或三、五年择日掘而化之,葬无定处。
”
石板墓
流行于贵州三都、荔波等水族地区的一种仿杆栏式建筑石板墓。
其特点为:
●墓的造型仿杆栏式建筑,以石板构建。
●墓葬的主要装饰为石雕的铜鼓图案。
●墓葬的石板壁上保留有大量水族文化内容。
●石板墓属于二次葬。
二、葬仪
在贵州各民族丧葬活动中,葬仪的内容、形式和潜在的意义不尽相同,但整个程序无不反映出境内各族人民对祖先的崇敬、孝道,以及自身心灵深处的观念和意识。
布依族丧葬
在布依族丧葬中使用铜鼓是因为铜鼓具有通灵的功能——能通告天上的祖先接纳亡魂。
苗族丧葬
砍牛是苗族最典型、最富于特色的丧葬习俗。
它的葬仪主要程序为:接魂、
开路、砍牛、发丧、过三招等。
其中砍牛是高潮,所砍的牛是拿给死者到阴间去“耕田犁地”所用。
苗族丧葬砍牛与布依族丧葬砍嘎过程基本相同。
侗族丧葬
吃红肉是侗族丧葬过程中一种特殊的饮食习惯,曾经盛行于从江小黄一带。
如果家中有老人去世,立即杀猪祭奠。
第二天待奔丧的亲友到齐后,将头一天的肥猪肉洗净切片,然后配上煮熟的韭菜、蘸水、米酒,自行用手抓着,蘸上辣椒水、下着韭菜吃。
这一习俗是对祖先茹毛饮血的原始生活的一种怀念。
水族丧葬
水族对于非正常死亡者称“反面死”,死者不能停在家中,也不沐浴,只穿一件白色衣服,然后抬到附近的山上停棺待葬。
待水书先生择吉日活化,再将骨灰装殓埋葬。
思考题:
1、悬棺葬是通过什么方法架到悬岩的?
2、谈谈你对贵州民族丧葬习俗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