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十一心理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双十一购物狂潮消费者心理分析
据《新闻晨报》报道,在预热了一个多月后,“双十一”电商价格战昨天火爆上演。“10分钟2.5亿,37分钟10亿,2小时17分钟33.7亿超过去年11.11全天交易额”——这是今年天猫11.11送出的第一张成绩单。从昨天晚上开始,天猫总部的媒体中心墙上显示着天猫实时交易地图,用黄色箭头标明正在进行的交易的走向。在10日晚上,这些箭头仅仅是零星可见,但是11日零点刚过,整张地图的东边都被黄色的箭头所覆盖了。
参与此次“双十一”价格战电商数量众多,除了天猫商城之外,京东、苏宁易购、国美网上商城、1号店、亚马逊中国、易迅网、当当网等也纷纷加入,为“双十一”的价格战拼命吆喝。不过,消费者在昨天上网抢购后发现,价格战中仍有猫腻。
价格战存猫腻,忽悠了消费者也消费了自己。商家先涨价后打折的手法,对于消费者来说已不再是新闻,这个行业内公开的秘密,却让商家们越玩儿越起劲儿,可以看出利益二字,如今在商家们心中占有的比重已超过企业的诚信,为了利润,不但能忽悠消费者也敢消费自己的品牌和口碑。究其原因是什么,无外乎是这些电商的网络市场份额大,产品质量有保证,送货上门方便省事,退货渠道畅通,消费者可以放心购买,虽没实体店内的商品看着直观,但网购已成为当下流行的购物方式。
为什么消费者在双十一这天会疯狂购物呢?这种不合理现象的产生源于商家抓住了消费者不健康的消费心理。在双十一之前,各个商场就在网上登了大量的广告来介绍双十一当天购物的各种优惠,在网民的心中产生了它们商场商品物美价廉的假象。碰到这样能省钱的机会,网民内心贪小便宜的念头便开始作祟,于是他们疯狂购物,而且在购物过程中,这种贪念继续蛊惑很多网民正常的思维,怂恿他们继续买更多的商品。比如一个网店给出的优惠是顾客消费满300再送100优惠券,但是网店里面的东西最便宜也要199,你为拿到那一百消费券,不得不再多花199(而那199元中还有一部分是变相提价产生的)。顾客一方面感叹于网店的精明之时,还是心甘情愿地去多掏钱去拿取更多的优惠,满足内心省钱的要求。我觉得他们在疯狂购物的时候已经完全被一个利字迷惑,消费者内心总觉得错过今天就要吃亏,其实他们很多人都没有明白背后的黑幕,有点理性的人通过对比网店商品平时和双十一的价格或者对网店商品实际价值的理解就会知道双十一的各种优惠水分很多,很多都是暗含陷阱,引诱你越陷越深。虽然网店的人力成本或者铺面成本比实体店大大减少,但是网店的销售价格比实体店低太多了,所以利润基本上也没有想象中的那么丰厚,更多是依赖于巨大的出货量。如果真按照淘宝等商城说的全场五折这类的口号去销售商品,那么很多网店会亏本,因此为了维持网店的正常运营,各网点肯定要先提高销售价格再打折或者玩弄一些其他的手段。我在双十一那天也去各个网上商场逛了一会,发现以前看中的商品要么下架了,要么下不了订单,有一部分更是基本没有优惠。很多人被内心里的利字所推动,根本不看商品的款式,觉得买到的东西都是最新的款式,他们不知道在实体店类似的商品的价格其实基本上和网上的持平。中国人自古都有点贪小便宜的心理,这种贪利的心态在这次双十一中更加暴露无遗。
同时,我发现很有意思的一点是,很多人在那天上网购物不是因为他需要某件商品,而是他们看到身边的很多人都去网上血拼了,自己也盲目地去网上购物,买了一大堆自己不需要的东西,内心感觉很满足,觉得今天大赚了一笔,买了这么多东西居然花了比平时少了很多的钱。这类顾客就是一种从众的心理,他们并不是很清楚自己购物是为了什么,只是为了和大家保持一致才去买了一大堆自己不需要的东西。没有自己的想法,没有自己的判断,盲目跟随其他人的行为,这也是一部分的顾客在双十一当天疯狂购物的原因。我不知道能否用嫉妒这个词来形容这另外一些顾客的心理状态,他们看到很多人网上购物得到了“优惠”,觉得自己不买就吃亏了,心想你能拿到的东西我为什么不也去拿,感觉心理很不自在。其实别人得到了再多的优惠,和你又有什么关系呢,他们被这种我姑且称为嫉妒的心理推动而去不理性的购物,当付了钱之后他们觉得心理平衡了,终于又和大家在同一起跑线了。
贪利,盲目,嫉妒这三个不健康的心态最终导致了双十一疯狂购物的不合理现象,当然其中也可能存在一些其他的心理因素,但我个人觉得这三个是主要的。消费者怎么才能不被忽悠,保持理性的心态必不可少。理性消费,首先我觉得就不要贪小便宜,明白这世界没有免费的午餐这个道理,看清事物的本质。第二就是不能盲目从众,一定要对每件事情有自己的判断以及独到的见解,不要因为别人做什么自己就做什么,在自己做一件事情之前要去客观的思考做这件事情是否合理。第三就是不要嫉妒别人得到了什么,你要明白别人和自己并不是完全相同的,做好自己就行了。当消费者完全克服了这三个不健康的购物消费心理之时,就是消费者真正能从自己的购物中获得自己应有的实惠之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