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肌痉挛及治疗方法

合集下载

针灸科疑难病例讨论之面肌痉挛

针灸科疑难病例讨论之面肌痉挛
王凯住院医师:桥脑小脑角(CPA)的非血管占位性病变,如肉芽肿、肿瘤和囊肿等因素亦可产生HFS。其原因可能是由于:①占位导致正常血管移位。Singh等报道了一例CPA表皮样囊肿使AICA移位压迫到面神经导致HFS;②占位对面神经的直接压迫;③占位本身异常血管的影响如动静脉畸形、脑膜瘤、动脉瘤等。另外后颅窝的一些占位性病变也可导致HFS。如罕见的中间神经的雪旺氏细胞瘤压迫面神经导致的HFS。Hirano报道一例小脑血肿的患者其首发症状为HFS。在年轻患者中,局部的蛛网膜增厚可能是产生HFS的主要原因之一,而一些先天性疾病如Arnold-Chiari畸形及先天性蛛网膜囊肿偶可发生HFS。
刘照玺副主任医师:面肌痉挛,又称面肌抽搐。为一种半侧面部不自主抽搐的病症。抽搐呈阵发性且不规则,程度不等,可因疲倦、精神紧张及自主运动等而加重。起病多从眼轮匝肌开始,然后涉及整个面部。本病多在中年后发生,常见于女性。按Cohen等制定的痉挛强度分级分为五级:0级:无痉挛;1级:外部刺激引起瞬目增多或面肌轻度颤动;2级:眼睑、面肌自发轻微颤动,无功能障碍;3级:痉挛明显,有轻微功能障碍;4级:严重痉挛和功能障碍,如病人因不能持续睁眼而无法看书,独自行走困难。神经系统检查除面部肌肉阵发性的抽搐外,无其他阳性体征。少数病人于病程晚期可伴有患侧面肌轻度瘫痪。。
胥梦霞住院医师:面肌痉挛(Hemifacial Spasm,HFS)为阵发性半侧面肌的不自主抽动,通常情况下,仅限于一侧面部,因而又称半面痉挛,偶可见于两侧。开始多起于眼轮匝肌,逐渐向面颊乃至整个半侧面部发展,逆向发展的较少见。可因疲劳、紧张而加剧,尤以讲话、微笑时明显,严重时可呈痉挛状态。多在中年起病,最小的年龄报道为两岁。以往认为女性好发,近几年统计表明,发病与性别无关。HSF发展到最后,少数病例可出现轻度的面瘫。

面肌痉挛

面肌痉挛

2017/2/26
诊疗难点及思路
难点:本病疗效不佳且易复发
解决思路:本病病因不明确,与精神紧张、疲
劳、天气变化相关。注意辨病辨证结合,整体 体质调整,减少局部频繁刺激,注意心理疏导
2017/2/26
病案一:
于某,男,40岁,诉半年前饮酒后受风致右侧
面部抽动,于外院医治效果不显,现症见神清, 对答流利,发音正常。右侧面部牵扯感,疲劳 或精神紧张时症状明显。右侧鼻唇沟未变浅, 双侧额纹正常,伸舌居中,无恶风畏寒,偶有 口干口苦,纳可眠稍差,二便调,舌淡苔黄腻, 脉弦滑。
处方和方义:
翳风、攒竹
息风止搐 风池、风府 合谷──大肠之原穴,“面口合谷收”。
太冲──肝之原穴,柔肝缓急,舒筋通 络
攒竹
颧髎 风府 风池
随证配穴: 1、风寒外袭:外关 2、风热侵袭:曲池 3、阴虚风动:太溪、三阴交 4、气血不足:足三里、血海
操作: 先刺太冲、合谷,重刺行泄法; 余穴常规针刺。 足三里可用温针灸。
范围较广可累及颈或上肢,无面瘫,脑电图可见脊波
面神经炎:急性起病,中后期出现痉挛,无牵涉其他部位,
无面瘫,脑电图无异常
Megie综合征:慢性起病,多以双眼睑痉挛为首发症状,
口下颌肌张力障碍,面部肌张力失调样不自主运动,无面 瘫,脑电图无异常。
(二)分型 病因辨证: (1)风寒外袭: 见于发病初期,面部有受凉史。 舌淡,苔薄白,脉浮紧。 (2)风热侵袭: 见于发病初期,伴有咽痛,口干。 舌红,苔薄黄,脉浮数。
二、病因病机
病因:
正气不足 外邪入侵
病机:
外感风寒 实证 邪郁化热 筋脉 食养 阴虚 风动 面肌 痉挛 阻滞 经络
外邪阻滞,壅遏经脉 虚风内动

面肌痉挛的针灸治疗

面肌痉挛的针灸治疗

面肌痉挛的针灸治疗面肌痉挛为面部肌群阵发性的不规则不自主的抽动震颤,多起始于眼下睑处的轮匝肌,发展缓慢,病情常迁延加剧,是一种不易治愈的疾患,严重影响着患者的工作和生活,中医多认为是风阳内动之象。

面肌痉挛又称偏侧面肌痉挛,为仅限于一侧面部的不自主阵挛性抽搐,是神经科的常见病与疑难病,在面肌痉挛的治疗方面缺乏有效的药物,西医对面肌痉挛用镇静药或注射肉毒素或手术治疗,均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毒副作用和疗效不持久的缺点,目前针灸治疗面肌痉挛报道很多,但在针刺方法,诊断标准,疗效判定标准,指标客观化方面缺乏统一认识,使其疗效往往难以同其他方法进行比较。

现就目前临床比较典型的几种治疗方法介绍如下:1 传统针灸治疗1.1 辩证取穴治疗面肌痉挛1.1.1 陈杰等[1]采用四关穴为主加配穴治疗面肌痉挛,取双侧合谷、太冲、风池、复溜穴施针刺治疗,合谷、太冲、风池施以泻法,复溜施以补法,行针时指力、角度、方向均匀、灵活、轻巧,避免用力过大。

经过治疗,效果显著,总有效率为96.7%。

太冲能镇肝息风解痉、养肝血,配合谷可达到上病下取的目的,两者相伍谓之四关,能通关开窍,镇静解痉,疏风理血;复溜为肾经母穴,故补复溜可育阴柔筋,配泻风池,共奏平肝息风、滋阴潜阳之功。

1.1.2 唐燕萍[2]采用多针浅刺与行气法结合,以经筋辨证治疗面肌痉挛,取穴以颧髎、瞳子髎、率谷、丝竹空、攒竹、合谷、外关为主,其中合谷与外关穴交替使用,配穴有流泪、视物不清者加承泣、四白;食欲不振、月经量少者加足三里、三阴交、中脘;烦躁易怒、失眠者加太冲、申脉、百会;体虚畏寒、久病不愈者加背俞穴。

操作上采用多针浅刺针法,即在同一穴上,同时刺人三根毫针,针刺1.2分深,使针尖处皮肤呈突起小丘,不做手法,留针10分钟;在远端穴位上,采用行气法治疗,即运用手法激发,使经气由刺激点开始,沿经到达病所。

此病虽属难治之症,但邪在络不在经,针刺局部穴位宜采用多针浅刺法。

多针浅刺法是宗《灵枢》“齐刺”、“直针刺”、“浮刺”之法而来,结合三法之特长,三针齐下,浅浅刺入,故可散在络之邪。

如何正确选择面肌痉挛治疗方法

如何正确选择面肌痉挛治疗方法

如何正确选择面肌痉挛治疗方法?面肌痉挛患者如何选择正确的治疗方法?面肌痉挛是面神经受损或者压迫而导致的一种功能性疾病,很多人都不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导致的,一开始只是面部肌肉的轻微跳动,患者不会引起重视,往往是病情严重后才采取治疗。

对于这种情况选择正确的治疗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那么面肌痉挛患者应该如何选择正确的治疗方法呢?面部抽搐属于一种较为常见的面神经疾病,称为面肌痉挛。

治疗面肌痉挛常用方法:(一)药物副作用大:除苯妥英钠或卡马西平等药对一些轻型患者可能有效外,一般中枢镇静药、抑制剂和激素等均无显着疗效。

剂量过大将产生永久性面瘫,剂量过少,3~5个月后仍要复发。

(二)针刺易致后遗症:针刺后同样要发生面瘫,在1~2年内的面瘫逐渐恢复过程中又会旧病复发,但取而代之的是永久性面瘫。

(三)手术风险大:手术治疗有一定危险,但是,手术治疗对面部造成的损伤是显而易见的,损伤程度较大,患者不易接受。

治疗面肌痉挛最为有效的方法:“无痛定向介入疗法”1、治疗原理:利用德国进口目前最先进的高频离子治疗仪,通过传感器,在数字影像系统导航定位下,准确地直达面神经根部,有选择性地对面神经的异常运动纤维进行疑固变性,从而阻断了异常运动电信号的传导,不影响正常神经其他功能,而达到了满意的治疗效果。

2、方法:常规消毒,催眠,无痛穿刺,在数字影像定位导航下,到达面神经根部,根据患者病支需治疗的部位精准定位后,通过特定电极传感器精确输出超高频离子,使神经异常电信号传导纤维蛋白凝固变性,而不影响正常神经功能,检查病支抽搐消失,面部功能正常后,治疗完毕。

3、适应人群:适用于各类面肌痉挛患者和其他各种方法治疗无效的顽固性面肌痉挛患者;各种原因复发的顽固性面肌痉挛患者;年龄大不能耐受或不愿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

4、优点:定位准确,创伤小,无痛苦,无风险,安全可靠不易复发;不开刀、不手术、不住院、随治随走、患者认可度高,高效.。

面部三病(面瘫、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面部三病(面瘫、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常有扳机点及痛性抽搐 神经系统检查无阳性体征
鉴别诊断
继发性三叉神经痛:可因多发性硬化、延髓 空洞症、原发性或转移性颅底肿瘤所致。 表现为三叉神经麻痹(面部感觉减退、角 膜反射迟钝等)并持续生疼痛,常合并其 他脑神经麻痹; 牙痛:牙痛一般呈持续性钝痛,局限于牙龈 部,可因进食冷、热食物而加剧,X线检 查有助于鉴别。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
又简称面神经炎或 Bell麻痹 (Bell palsy),是因茎乳孔内 面神经非特异性炎症所致的周围性 面瘫。
面神经 Facial nerve
(一)起止、走行、分布
面神经核 上泌涎核 特殊内脏运动纤维 延髓脑桥沟外侧 (小脑中脚下缘) 内耳门
一般内脏运动纤维
面神经
孤束核
特殊内脏感觉纤维(味觉)
临床表现
多发生于中老年人,40岁以上起病者占 70~80%女略多于男,约2:1~3:1 发病部位以第二、三支最多见,大多为单侧 发作性剧痛,为时短暂 表现为面颊、上颌,下颌及舌部电击样、针刺 样、刀割样或撕裂样的剧烈疼痛。 常有扳机点,口角、鼻翼、颊部和舌部 为敏 感区,轻触即可诱发
分期针刺
• 急性期:浅刺加灸,不通电。具体为:针刺患侧阳 白、地仓、牵正、四白、迎香、颊车、翳风和对侧 合谷穴,同时艾灸患侧翳风穴, 所有穴位均浅刺0.5 寸,针用泻法,每5min运针1次,留针30min, 每天1次。 • 静止期:透刺加电。具体为:患侧地仓、颊车相互 透刺,阳白透刺鱼腰, 四白透刺迎香。前两组分别通 以低频疏密波脉冲电流, 针刺患侧翳风、牵正穴和 对侧合谷穴,留针30min,每天1次。 • 恢复期:透刺配合巨刺,不通电。具体为:患侧地 仓、颊车相互透刺,阳白透刺鱼腰, 四白透刺迎香, 不再通电针,针刺健侧阳白、地仓、颊车、合谷、 牵正、四白、迎香,留针30min,每天1次。

面肌痉挛该如何治疗

面肌痉挛该如何治疗

面肌痉挛该如何治疗前几天和张大爷聊天时,发现他右侧面部肌肉不断抽搐,说话时断断续续,我问他怎么了,他说患上了面肌痉挛。

什么是面肌痉挛?发病后应该如何治疗?下面对此进行简单论述。

1.什么是面肌痉挛?面肌痉挛属于周围神经疾病,发病时一侧面部肌肉会不自主、阵发性的抽搐,也被称为半面痉挛。

患者在紧张时、情绪激动时,症状会进一步加重,但是没有其他神经系统病变。

该疾病虽然没有致命性,但会影响正常的生活和社交,会导致患者出现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因此应及时诊断治疗。

流行病学调查显示,面肌痉挛多见于40-60岁的中老年女性群体,且近年来发病患者具有年轻化趋势。

在发病原因上,80%以上的患者是桥小脑角区血管压迫面部神经根所致,少数患者是肿瘤、炎症、面部神经炎引起的。

2.面肌痉挛的症状表现(1)典型症状。

患者在发病初期,表现为眼轮匝肌间歇性抽搐,也就是常说的眼角跳动。

随着病情进展,抽搐会扩大到其他面部肌肉,例如口轮匝肌、面部表情肌,甚至累及颈阔肌。

病情严重的患者,发作时面部疼痛,出现口角歪斜、睁眼困难、耳内搏动样杂音,病程晚期可能发生面肌轻度瘫痪。

(2)伴随症状。

少数患者会伴有耳鸣、头痛、耳聋、听觉过敏、面部血管舒缩功能紊乱等情况。

面肌痉挛发作时,会影响听力、视力和睡眠,很容易产生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3)症状特点。

患者面部肌肉抽搐时,轻重程度不一,持续时间不等,可能几秒,也可能十几分钟。

起病时抽搐程度轻,间歇期较长;随着病程延长,抽搐程度加重,间歇期明显缩短。

在疲倦、紧张、情绪激动、鼓腮、用力闭眼时,抽搐程度加剧,但入睡后能停止。

3.面肌痉挛的鉴别诊断面肌痉挛患者在诊断时,应该和以下疾病相鉴别,防止出现误诊:①局灶性运行性癫痫,面肌局限性抽搐,但抽搐范围大,会波及头、颈、肢体,脑电波检测可见癫痫样放电。

②习惯性面肌痉挛,儿童和青少年多发,表现为双侧眼睑强迫运动,患者可自主控制,肌电图正常。

③抽动症,儿童和青壮年多发,发作时肌肉收缩、抽动频率快,和精神因素有关。

面肌痉挛中医病名

面肌痉挛中医病名

面肌痉挛中医病名关于《面肌痉挛中医病名》,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面肌痉挛是一种产生在脸部的病症,这类病一般会随着着面部的抽动。

一般来说,是非常容易被忽视的。

有些人感觉自身它是太疲惫才会那样的,实际上假如确实不清楚,应当要去医院检查查验。

看看医生是怎么讲的,看一下需要如何治疗。

总体来说,针灸理疗对脸部的一些不适感非常有效。

面肌痉挛就是指面部抽动,即上眼睑、嘴巴及脸颊肌肉抽搐,一般仅出現于一侧。

中药治疗此症辩证分析以下。

肝气抑郁型:面部抽动,耳鸣头晕,没精打采,或伴随又哭又闹,每因情绪波动而引起。

舌红,苔白腻,脉沉缓。

医治宜疏肝理气。

药用价值川芎10克,赤芍12克,黄芩6克,薏苡仁10克,白术茯苓10克,生甘草6克,佛手12克,香薄荷3克,姜片6克,水煎服,每天1剂。

肝血亏虚型面部抽动,时发时止,伴随头晕眼花,舌红苔少,脉沉细乏力。

医治宜益气养血轻重缓急。

药用价值赤芍30克,生甘草10克,鸡血藤手镯20克,钩藤10克,川芎10克,熟地20克,番木瓜12克,制首乌10克,红枣10克,茯苓6克,水煎服,每天1剂。

肝风内动型面部抽动,时感头疼头晕,每碰到很慢抽动加重,舌暗红色,苔白腻偏干,脉沉细强有力。

医治宜平肝潜阳。

药用价值天麻12克,钩藤10克,石决明30克,山栀子10克,夜交藤30克,黄菊花10克,茯神12克,牛膝20克,益母草颗粒10克,桑寄生20克,干地黄20克,水煎服,每天1剂。

风痰阻络型面部抽动,患侧边肌不适感,伴随脸部浮虚,眩晕咳嗽有痰,口干舌燥不欲饮,舌体胖大,苔薄白润,脉弦滑。

医治宜化痰熄风养血。

药用价值制南星12克,党参15克,白术茯苓12克,薏苡仁12克,生甘草6克,半夏10克,茯苓6克,皂角5克,水煎服,每天1剂。

寒症侵蚀型忽然面部抽动,伴随头痛,鼻塞,畏寒,眼睛流泪,舌浅红,苔白腻,脉浮。

医治宜消防疏散寒症,佐以解痉。

药用价值荆芥10克,黄菊花10克,羌活6克,白芍10克,羌活10克,细辛3克,防风10克,僵蚕10克,甘草6克,姜片10克,水煎服,每天1剂。

五虎镇痉通络胶囊治疗面肌痉挛30例

五虎镇痉通络胶囊治疗面肌痉挛30例
40 4
软膏制 剂 , 装入 药罐 , 封贮存 备用 。根 据损伤 面积大 密
小 , 适量 药膏 均 匀摊 在纱 布 上 , 布 固定 , 带 缠绕 取 胶 绷 包扎 , d换药 1次 。 l ~2 疗 效标 准 痊 愈 : 治疗 5 经 d后 软组 织 肿 胀疼 痛 消失 , 皮下瘀斑 消失 , 节 活动 自如 ; 关 显效 : 经治疗 1 周
0 1 , 日 3 口服 。 .g 每 次 以上 2 在治疗 期 问停 用其面 以 疗 1 肌痉挛 的发作 次数 以及 发作 时间做 出评价 。 疗 效 标 准 面 肌 痉 挛 强 度 分 级 均 按 C h n和 oe Alr 的 面肌痉 挛 强度 分级 标 准进 行判 定 。面肌 痉挛 et
总有效 率 1( 。 ) O
痛膏具 有活气血 、 消瘀 肿 、 经络 、 通 止疼痛之 功效 , 符合 “ 疏其血 气 , 令其 调达 , 而致 和平” 的治疗大 法 (素 问 ・ 《
至真要 大沦 》 。 )
典型病例
王某 , ,3岁 。 高时 不慎扭 伤左踝 女 2 跳
部。 伤后 1 n跛行来 诊 , 0mi 左踝 外侧 、 足背 肿胀 6m× c 9m, c 皮肤 瘀血 斑 , 痛 , 疼 压痛 , 踝关 节 活动 受 限。诊 断 为“ 左踝 急性软 组织损 伤 ” 外敷 消瘀 止痛 膏 2次 , 3 , 第 天肿胀 、 疼痛 、 压痛完 全消 除 , 能恢 复正 常 。 功 体 会 闭 合 性 软组 织 损 伤 属 中医 伤 科 学 “ 伤
程度 : 0级 : 痉 挛 ;I : 部刺 激 引起 轻 度 痉 挛 ; 无 级 外 Ⅱ 级 : 度痉 挛 , 轻 可见 面 部肌 肉颤动 , 功能 障碍 ; 无 Ⅲ级 : 中度痉 挛 , 面肌 痉挛 明显 , 轻微 功能障碍 ; 有 Ⅳ级 : 重度 痉挛 , 重痉挛 和功 能障碍 , 严 影响工 作和生 活 。临 床治 愈 : 状 消失 , 挛分级 为 0级 , 月 内无 复发 。好转 : 症 痉 3 症状 明显 减轻 , 挛频 率 、 痉 幅度 均 明显 减少 , 挛分 级 痉 下降≥ I 以上 。无 效 : 挛分级 没有下 降 , 级 痉 或反 而上

面肌痉挛

面肌痉挛

面肌痉挛是指一侧面部肌肉阵发性、节率性抽搐、痉挛或强直性发作,抽搐多从眼周开始,逐渐向下扩大,波及口周和面部表情肌,严重时引起面部疼痛,影响视觉、语言、睡眠。

并发症护理1听神经损伤:临床表现为同侧听力下降或耳鸣。

护理上应加强心理护理2低颅压综合征:由于术中长期暴露手术部位,释放大量脑脊液,加上麻醉药的刺激及术后颅内渗血,可致脑脊液分泌减少,造成低颅压。

常表现为头痛、头晕、血压偏低、脉率加快,放低头位后症状可缓解。

发现低颅压症状后给平卧位,头偏向健侧,血压偏低时适当加快补液速度;症状严重者取头低脚高位,能进食者鼓励多饮淡盐水以减轻症状;持续低颅压可引起出血或硬膜下血肿,应加强观察,如果头痛剧烈、频繁呕吐、出现意识改变时,及时头颅CT检查,排除颅内血肿,单纯低颅压症状一般可在72 h内恢复。

3暂时性面瘫:由于手术过程中过度牵拉面神经或触动神经根,可导致术后暂时性面瘫或感觉减退,表现为同侧面部麻木,严重者面肌无力。

由于颊肌瘫痪,食物残渣可遗留颊部、齿龈之问,易发生口腔炎。

应加强口腔卫生护理,避免食物残留,勿吃过热或刺激性食物。

眼睑闭合不全者,要保护其角膜,预防膜炎发生。

4脑脊液鼻漏:因术中打开乳突气房未及时封闭或骨蜡封闭不完全;皮下感染,脑脊液从切口渗出;术后患者频繁呕吐、过度憋气、咳嗽等,均可诱发。

表现为清水样液自切口渗出,留取标本送检;如果液体中含糖量与脑脊液中含糖量相近,即可确诊。

护理应注意观察手术切口敷料情况:有无渗出,保持切口清洁。

枕上可垫看护垫,污染及时更换。

注意保暖,保持大便通畅,防止咳嗽、感冒和用力大便引起颅内压增高。

5颅内血肿:后窝血肿是最严重的术后并发症,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

术后24h 密切观察患者意识、瞳孔、脉搏、血压、血氧饱和度等变化,如果患者术后出现长时间不清醒或麻醉清醒数小时后迅速转为嗜睡,头痛剧烈、喷射状呕吐、瞳孔不等大、血压升高等,预示有颅内出血6颅内感染:术后出现高热、头痛及颈抵抗常提示有颅内感染。

面部三病面瘫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的中西医结合治疗ppt课件

面部三病面瘫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的中西医结合治疗ppt课件

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以降低西药的用量 和副作用,减轻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 担。中药的副作用相对较小,通过合 理的配伍和用药方式,可以达到与西 药相似甚至更好的治疗效果,同时减 少西药的毒性和不良反应。
提高治愈率
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以提高面部三病的 治愈率,减少复发和后遗症。中医通 过整体调理和辨证施治,可以从根本 上改善患者的体质和免疫力;西医则 针对具体症状进行对症治疗,消除病 痛和不适感。两者结合,可以更好地 促进患者康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
推拿按摩
通过手法按摩,舒缓肌肉紧张、缓解疼 痛。
食疗
通过饮食调理,改善患者体质,增强治 疗效果。
03
西医对面部三病的认识
西面部三病(面瘫、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是由神经系统异 常引起的疾病,主要涉及面部神经的损伤或功能异常。
西医注重对疾病的病理生理机制的研究,通过科学实验和临床观察来 深入了解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
面瘫症状
面部肌肉无力、麻木或瘫痪,口角下垂 ,流口水,讲话不清等。
面肌痉挛症状
面部肌肉不自主地抽搐、跳动或抽动, 多从眼睑开始,逐渐扩散至整个面部。
三叉神经痛症状
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域内的剧烈疼痛, 呈刀割、电击或烧灼样,突发突止。
中西医结合治疗的重要性
优势互补
减少副作用
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以充分发挥中医和 西医的优势,取长补短,提高治疗效 果。中医注重整体调理和辨证施治, 通过中药、针灸等手段调理身体,改 善气血流通;西医则注重病因治疗和 对症治疗,通过药物、手术等方法消 除症状。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深入探索机制
进一步深入研究中西医结合治疗 面部三病的机制,为临床治疗提
供更加科学的依据。
优化治疗方案

张仲景治面肌痉挛的经方

张仲景治面肌痉挛的经方

张仲景治面肌痉挛的经方面肌痉挛是一种常见的疾病,主要表现为面部肌肉的痉挛、抽搐和疼痛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在中医中,面肌痉挛属于“痉证”范畴,既可由外感风寒、湿热等致病因素引起,也可由内伤情志不畅、气血不足等内因引起。

张仲景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医学家,他精通中医药,特别是擅长治疗痉证。

本文将介绍张仲景治疗面肌痉挛的经方及其临床应用。

一、经方介绍1、桂枝加葛根汤桂枝加葛根汤是张仲景治疗痉证的经典方剂之一,其组成为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葛根。

该方具有温阳解表、行气活血、舒筋通络的功效,能够缓解面肌痉挛引起的疼痛和抽搐等症状。

2、越婢加术汤越婢加术汤是张仲景治疗气滞血瘀型面肌痉挛的经方,其组成为越婢、白术、桂枝、茯苓、甘草、生姜、大枣。

该方具有温阳化气、行血通络、舒筋活络的功效,能够改善面肌痉挛引起的血液循环障碍和气血不畅等问题。

3、柴胡桂枝干姜汤柴胡桂枝干姜汤是张仲景治疗痉证的经典方剂之一,其组成为柴胡、桂枝、干姜、大枣、人参、甘草。

该方具有解郁行气、温阳解表、健脾和胃、舒肝理气的功效,能够改善面肌痉挛引起的情志不畅和气滞血瘀等问题。

二、临床应用张仲景治疗面肌痉挛的经方在临床应用中具有较好的疗效。

例如,对于外感风寒引起的面肌痉挛,可选用桂枝加葛根汤进行治疗,每日3次,疗程为7-10天。

对于气滞血瘀型面肌痉挛,可选用越婢加术汤进行治疗,每日3次,疗程为14天。

对于情志不畅引起的面肌痉挛,可选用柴胡桂枝干姜汤进行治疗,每日3次,疗程为21天。

此外,还可根据个体情况进行配伍调整,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三、注意事项1、面肌痉挛患者在治疗期间应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波动,保持心情愉快,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增强身体免疫力。

2、面肌痉挛患者在饮食方面应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的摄入,多食用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如蔬菜水果、豆类、海产品等。

3、面肌痉挛患者在治疗期间应遵医嘱服药,不得自行停药或更换药品,以免影响治疗效果。

中医治疗面肌痉挛的偏方

中医治疗面肌痉挛的偏方

中医治疗面肌痉挛的偏方引言面肌痉挛,又称为面部抽搐,是一种病因复杂、病程长、复发率高的疾病。

由于面肌痉挛紧密关系到患者的面部表情和咀嚼功能,给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很大困扰。

虽然现代医学已经在针灸、理疗、药物治疗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中医在治疗面肌痉挛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

本文将介绍几种中医治疗面肌痉挛的偏方,供大家参考。

一、扎罗台方名扎罗台方剂组成1.荆芥15克2.紫苏15克3.马齿苋15克4.青蒿15克5.番泻叶15克方剂制备将以上药材研磨成细末,混合均匀。

每次取6克,用开水冲泡,盖上盖子,浸泡15分钟。

温服,每日3次。

此方主要功效为祛风、活血、舒筋。

方剂用法患者每日温服3次,连续使用3个月。

二、银翘散方名银翘散方剂组成1.银翘8克2.菊花8克3.防风8克4.苍耳子8克5.薄荷8克6.荆芥8克7.连翘8克8.甘草4克9.白花蛇舌草8克将以上药材研磨成细末,混合均匀。

每次取10克,用开水冲泡,盖上盖子,浸泡15分钟。

温服,每日3次。

方剂功效此方主要功效为清热解毒、解表利咽。

方剂用法患者每日温服3次,连续使用1个月。

三、祛痰化湿汤方名祛痰化湿汤方剂组成1.苍术10克2.厚朴10克3.陈皮10克4.茯苓10克5.百部10克6.青皮10克7.桔梗10克8.神曲10克将以上药材研磨成细末,混合均匀。

每次取15克,用开水冲泡,盖上盖子,浸泡15分钟。

温服,每日3次。

方剂功效此方主要功效为祛痰化湿、舒筋活络。

方剂用法患者每日温服3次,连续使用2个月。

四、通络活血颗粒方名通络活血颗粒方剂组成1.当归10克2.川芎10克3.蛇床子10克4.丹参10克5.赤芍10克6.木瓜10克7.红花10克8.甘草5克9.薄荷5克方剂制备将以上药材研磨成细末,混合均匀。

每次取10克,用开水冲泡,盖上盖子,浸泡15分钟。

温服,每日3次。

方剂功效此方主要功效为活血化瘀、舒筋通络。

方剂用法患者每日温服3次,连续使用3个月。

五、针灸疗法简介针灸疗法是中医常用的治疗面肌痉挛的方法之一。

中医医案——面肌痉挛(二)

中医医案——面肌痉挛(二)

此医案仅证明中医可以治疗此类疾病,但医案仅供参考,切勿个人盲目用药,建议到正规中医治疗机构详细辩证论治。

针药并用治疗面肌痉挛病案:杭某,男,58岁。

初诊:1990年7月30日。

主诉及病史:左侧面肌抽动八年余,并逐渐加重。

诊查:左侧面部阵发性痉挛抽动,发作频繁,以口角及眼角为甚,精神紧张及注意力集中时发作加剧。

大便干。

舌质红,苔薄,脉弦。

辨证:血虚风胜,筋脉失养。

治法:养血熄风,宁神镇痉。

针药同治,处方以四物汤合酸枣仁汤加减。

取穴:翳风听会耳和髎颧髎合谷刺法:合谷施以补法。

余穴均以1.5~2寸针沿皮向耳部方向透刺,施以泻法。

留针30分钟,隔日1次。

处方:当归6g 生地黄15g 赤芍15g 川芎3g 丹皮10g 炒枣仁15g 茯神10g 知母10g 炙甘草5g 白附子3g 石决明20g(先下)钩藤15g 7剂二诊:1990年9月10日。

面部抽动发作次数减少,发作程度亦见减轻,尤以针刺后一段时间内为轻松。

惟因工作繁忙,不能1坚持按时针灸及服药。

三诊:1991年4月17日。

口角处抽动已止,眼角处抽动亦减轻,仅在紧张时发作。

嘱其继续治疗。

按语面肌痉挛是临床较难治疗的一种疾病,病因目前尚不明确,顽固而易复发,临床不易治愈。

针灸对此病有一定疗效。

此例病人辨为血虚风胜、筋脉失养而为痉,治以养血熄风、宁神镇痉为法。

内服汤剂,处以四物汤养血和血,白附子为治面病专药;钩藤、石决明熄风;酸枣仁汤养心安神以止痉。

局部取穴,施以透刺法、强刺激,合谷施补法,可主治面部疾病,又为阳明经原穴,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补之以调补气血。

治此病收效缓慢,病人又未能按时治疗,亦影响疗效。

目前虽未能治愈,但已明显好转,口角处抽动已止且未复发,仍不失为有效经验,供同道参考借鉴。

本医案摘自《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粹》第4集,P444-445,杨甲三医案。

杨甲三,又名汉鑫,1919年1月生。

江苏省武进县人。

教授。

13岁时受业于常州名医吴秉森先生门下,后又从师针灸大家承澹安先生,于1936年毕业于中国无锡针灸传习班,其后在武进悬壶济世,并受岳翁华庆云先生(常州名中医,尤擅内、妇科)亲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面肌痉挛及治疗方法面肌痉挛即面部一侧抽搐(个别人出现双侧痉挛),精神越紧张,痉挛越严重、由于面肌痉挛得初期症状为眼睑跳动,民间又有“左眼跳财,右眼跳灾”之称,所以一般不会引起人们得重视,经过一段时间病灶形成,发展成为面肌痉挛,连动到嘴角,严重得连带颈部。

面肌痉挛可以分为两种,一种就是原发型面肌痉挛,一种就是面瘫后遗症产生得面肌痉挛、两种类型可以从症状表现上区分出来。

原发型得面肌痉挛,在静止状态下也可发生,痉挛数分钟后缓解,不受控制;面瘫后遗症产生得面肌痉挛,只在做眨眼、抬眉等动作产生。

面肌痉挛(Hemifacial Spasm,HFS)为阵发性半侧面肌得不自主抽动,通常情况下,仅限于一侧面部,因而又称半面痉挛,偶可见于两侧。

开始多起于眼轮匝肌,逐渐向面颊乃至整个半侧面部发展,逆向发展得较少见。

可因疲劳、紧张而加剧,尤以讲话、微笑时明显,严重时可呈痉挛状态。

多在中年起病,最小得年龄报道为两岁、以往认为女性好发,近几年统计表明,发病与性别无关、HSF发展到最后,少数病例可出现轻度得面瘫。

⑴、血管因素1875年Schulitze等报道了一例HFS病人行尸检时,发现其面神经部位存在有“ 樱桃”大小得基底动脉瘤。

目前已知大约有80%~90%得HFS就是由于面神经出脑干区存在血管压迫所致。

临床资料表明:在导致HFS得血管因素中以小脑前下动脉(A ICA)及小脑后下动脉(PICA)为主,而小脑上动脉SCA)次之。

已知SCA发自于基底动脉与大脑后动脉交界处,走行最为恒定,而PICA与AICA则相对变异较大,因而易形成血管襻或异位压迫到面神经;另外迷路上动脉及其她变异得大动脉如椎动脉、基底动脉亦可能对面神经形成压迫导致 HFS、以往认为:HFS就是由于动脉得搏动性压迫所致,近几年研究表明:单一静脉血管压迫面神经时亦可导致HFS,且上述血管可两者或多者对面神经形成联合压迫,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HFS手术得预后。

⑵、非血管因素桥脑小脑角(CPA)得非血管占位性病变,如肉芽肿、肿瘤与囊肿等因素亦可产生HFS。

其原因可能就是由于:①占位导致正常血管移位。

Singh等报道了一例CPA表皮样囊肿使AICA移位压迫到面神经导致HFS;②占位对面神经得直接压迫;③占位本身异常血管得影响如动静脉畸形、脑膜瘤、动脉瘤等。

另外后颅窝得一些占位性病变也可导致H FS。

如罕见得中间神经得雪旺氏细胞瘤压迫面神经导致得HFS、Hirano报道一例小脑血肿得患者其首发症状为HFS、在年轻患者中,局部得蛛网膜增厚可能就是产生HFS得主要原因之一,而一些先天性疾病如Arnold-Chiari畸形及先天性蛛网膜囊肿偶可发生HFS。

⑶、其她因素面神经得出脑干区存在压迫因素就是HFS产生得主要原因,且大多数学者在进行桥脑小脑角手术时观察到:面神经出脑干区以外区域存在血管压迫并不产生HFS。

而Kuroki等在动物模型中观察到:面神经出脑干区以外区域得面神经脱髓鞘病变,其肌电图可表现为类似 HFS得改变。

Mar-tinelli也报道了一例面神经周围支损伤后可出现HFS。

关于面神经出脑干区以外得部位存在压迫因素就是否导致HFS,尚需进一步得探讨。

此外,HFS也可见于一些全身性疾病如多发性硬化。

家族性HFS迄今仅有几例报道,其机理尚不明了,推测可能与遗传有关。

【面肌痉挛得临床表现】有些原发性面肌痉挛得病人多数在中年以后发病,女性较多。

病程初期多为一侧眼轮匝肌阵发性不自主得抽搐,逐渐缓慢扩展至一侧面部得其她面肌,口角肌肉得抽搐最易为人注意,严重者甚至可累及同侧得颈阔肌,但额肌较少累及、抽搐得程度轻重不等,为阵发性、快速、不规律得抽搐、初起抽搐较轻,持续仅几秒,以后逐渐延长可达数分钟或更长,而间歇时间逐渐缩短,抽搐逐渐频繁加重。

严重者呈强直性,致同侧眼不能睁开,口角向同侧歪斜,无法说话,常因疲倦、精神紧张、自主运动而加剧,但不能自行模仿或控制其发作、一次抽搐短则数秒,长至十余分钟,间歇期长短不定,病人感到心烦意乱,无法工作或学习,严重影响着病人得身心健康。

入眠后多数抽搐停止。

双侧面肌痉挛者甚少见。

若有,往往就是两侧先后起病,多一侧抽搐停止后,另一侧再发作,而且一侧轻,另一侧重,双侧同时发病、同时抽搐者未见报道。

少数病人于抽搐时伴有面部轻度疼痛,个别病例可伴有同侧头痛、耳鸣。

按Cohen等制定得痉挛强度分级。

0级:无痉挛;1级:外部刺激引起瞬目增多或面肌轻度颤动;2级:眼睑、面肌自发轻微颤动,无功能障碍;3级:痉挛明显,有轻微功能障碍;4级:严重痉挛与功能障碍,如病人因不能持续睁眼而无法瞧书,独自行走困难。

神经系统检查除面部肌肉阵发性得抽搐外,无其她阳性体征、少数病人于病程晚期可伴有患侧面肌轻度瘫痪。

【面肌痉挛得治疗方法】您朋友如果确诊就是面肌痉挛最好不要针灸,因为此病本身就怕刺激,有时针灸反而会加重病情,有得人当时见效,日后复发起来反而会厉害。

另外服用卡马西平或苯妥英钠这些抗镇定抗癫痫药物只控制,而且长期服用副作用也很大,依赖性也比较强。

可以服些B1B12但收效甚微。

A型肉毒毒素也只控制,一般打一针最长能控制一年,或半年到三个月,长间注射会产生抗药性,而且因A型肉毒毒素只麻痹面部得神经造成人为得面瘫,所以当时打完面肌痉挛会控制。

但长时间注射得病人或多或少都会有面瘫得症状、外科手术治疗此病要比上述两种方法相对理想些,采纳得患者也会多些、但复发率也很高。

临床上接触得,最多有一个患者做过四次手术、【治疗措施】(一)药物治疗除苯妥英钠或卡马西平等药对一些轻型患者可能有效外,一般中枢镇静药、抑制剂与激素等均无显著疗效。

过去常用普鲁卡因、无水酒精或5%酚甘油等做茎乳孔处注射,以造成一时性神经纤维坏死变性,减少异常兴奋得传导,一次注射量为0.3~0、5ml,以达到出现轻度面瘫为度。

剂量过大将产生永久性面瘫,剂量过少,3~5个月后仍要复发。

现已很少采用。

(二)射频温控热凝疗法用射频套管针依上法刺入茎乳孔内,利用电偶原理,通过射电使神经纤维间产生热能,温度在65~70℃,在面神经功能监测仪监护下,控制温度使神经热凝变性,以减少传导异常冲动得神经纤维。

术后同样要发生面瘫,在1~2年内得面瘫逐渐恢复过程中又会旧病复发,否则电热过度,痉挛虽可长期不发作,但取而代之得就是永久性面瘫、 (三)手术治疗1、面神经干压榨与分支切断术在局麻下,于茎乳孔下切口,找出神经主干,用血管钳压榨神经干,压榨力量应适当控制,轻则将于短期内复发,重则遗留永久性面瘫、如将远侧分支找出,在电刺激下找出主要产生痉挛得责任神经支,进行选择性切断,效果虽较压榨术好,但术后仍要发生轻度面瘫,1~2年后亦有复发。

2、面神经减压术即将面神经出颅之骨管磨开减压,系1953年首先由Proud所采用。

在局麻下凿开乳突,用电钻将面神经得水平垂直段骨管完全磨去,纵行切开神经鞘膜,使神经纤维得以减压。

1972年Pulec认为,单纯乳突内减压范围太小,应同时将内听道顶部与迷路段全部磨开减压。

手术中也曾发现神经有病理改变如神经水肿、弥漫性肥厚与神经鞘纤维性收缩等与病因相矛盾得现象,但手术后确实有些病人得到治愈、1965年Cawthorne曾报告13例手术并未发现任何异常。

减压术较复杂,尤其全段减压术不仅难度大,而且有一定危险。

所谓疗效就是否因手术中创伤面神所致,并非减压之效,也值得商榷。

3.面神经垂直段梳理术Scoville(1965年)依上法将垂直段面神经骨管磨开后,用纤刀将垂直段纵行剖开1cm,并在其间隔以硅胶薄膜,其目得就是切断交叉得神经纤维,以减少异常冲动传导,缺点就是很难确切地达到既不明显面瘫又不出现痉挛得程度。

4.面神经钢丝绞扎术为作者设计,用直径1mm钢丝将面神经干绞扎,做永久性压榨,绞扎程度可以随意调整,方法简便可靠,适用于年老体弱、不宜进行开颅探查者,更适用于一般基层医疗单位。

5.颅内显微血管减压术(MVD) Jannetta于1966年倡用,就是目前国际上神经外科常用得方法、全麻,采用枕下或乙状窦后径路,切除枕骨做3×4cm骨窗,切开脑膜,进入桥小脑角,找出Ⅶ、Ⅷ颅神经,如发现有占位性病变或蛛网膜粘连即进行切除与分解,如有压迫性血管,可在显微镜下利用显微器械给以分离开,如果分不开,可用Silicone或Teflon片隔垫开,亦可用肌肉片填塞在血管与神经之间、这些血管多就是小脑前下动脉绊,就是脑干得主要供血者,手术中如有损伤出血或诱发血管痉挛或血栓形成,都将引起脑干缺血水肿,造成严重不良后果。

即使内听动脉痉挛或血栓形成,也可致全聋。

临床上观察到,1/3得病人动脉穿行在Ⅶ、Ⅷ神经之间,或绊顶有内听动脉支进入内听道,进行血管减压术操作都会遇到困难,或者根本不可能进行分离与垫隔,还有不少病人查不到可压迫得血管,因此血管减压术也无法应用。

6.颅内面神经干梳理术(神经纵行劈裂术)按血管减压术操作,进入桥小脑角,找到Ⅶ、Ⅷ颅神经,游离出面神经干,于脑干根部与内听道口之间,用纤刀顺其长轴进行多层次劈开,按痉挛得程度确定劈开得层次,一般劈开10~20次,多者可劈开数十次,将原来压迫得血管梳理后,恢复原位。

经2~5年随访,手术有效率可提高到98%以上,而复发率减低到6%。

本法主要优点就是适应症比血管减压术广,复发率少而治愈率高,特别就是减少了耳聋并发症,现已取代了血管减压术、其所以有效,可能就是神经纤维梳理后,破坏了神经根区得异常电位蓄积,阻止了异常冲动得电位发放、综上所述,治疗面肌痉挛得手术方法很多,各有利弊,临床上应根据病人情况与医疗条件灵活选用、特发性面肌痉挛多见于40岁以上得成人,可能与动脉硬化、高血压病变有关。

如患者就是30岁以下青年,常暗示脑小脑角、内听道、膝状节、中耳乳突或腮腺内存在着神经刺激性病变,如先天性胆脂瘤、血管瘤、听神经瘤与蛛网膜囊肿等、痉挛就是该病得一个危险信号、遇有此等情况,应及时进行神经系统全面检查,必要时应进行颅脑CT或MRI检查,绝大可观察等待,以免贻误治疗、面肌痉挛患者饮食注意事项1、多食新鲜蔬菜,水果,粗粮,豆类,鱼类。

2、平时心情保持愉悦,轻松,劳逸适度,充足睡眠、3、减少外界刺激,如:电视、电脑、紫外线等。

4、患者应注意勿用冷水洗脸,遇风、雨寒冷时,注意头面部保暖。

5、适当增加维生素B族得摄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