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历易学”发微
六一居士转文言文翻译
原文:六一居士者,欧阳修也。
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
宋仁宗庆历五年生,绍兴二十一年卒。
自幼聪颖,博学多才,尤善为文。
历官至参知政事、枢密使,封龙图阁直学士。
居士少时,家贫力学,昼夜不辍。
及长,益以文辞知名。
初为西京留守推官,后迁知制诰,累官至枢密使。
时值宋金和议,居士以直言敢谏,屡遭贬谪。
然居士不屈不挠,始终以文会友,以诗抒情。
居士文章,博采众长,融会贯通。
其文辞华美,寓意深刻,时人誉为“欧文”。
尤以《醉翁亭记》闻名于世,传颂千古。
其诗亦清新脱俗,意境深远,与词人苏轼并称“苏欧”。
居士一生勤奋,著作等身,著有《欧阳文忠公集》一百卷,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居士性好山水,游历四方,遍访名胜。
每至一地,必题诗以记之。
尝游西湖,见湖光山色,心旷神怡,遂作《西湖宴集》一篇,传颂至今。
居士亦擅书法,尤以行书著称。
其书法笔力遒劲,意境深远,时人争相临摹。
居士晚年,隐居乡里,潜心著述。
虽年事已高,仍笔耕不辍。
绍兴二十一年,居士病逝,享年七十一岁。
宋孝宗闻讯,赐谥文忠,以示褒奖。
翻译:六一居士,即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年自号六一居士。
生于宋仁宗庆历五年,卒于绍兴二十一年。
自幼聪慧过人,博学多才,尤其擅长写作。
官至参知政事、枢密使,封为龙图阁直学士。
居士少年时,家境贫寒,但勤奋好学,日夜不懈。
成年后,因文辞出众而知名。
起初担任西京留守推官,后升任知制诰,官至枢密使。
当时正值宋金和议,居士因直言敢谏,多次遭到贬谪。
然而居士不屈不挠,始终以文会友,以诗抒怀。
居士的文章,广采众长,融会贯通。
其文辞华美,寓意深刻,时人称之为“欧文”。
尤其是《醉翁亭记》,闻名于世,流传千古。
其诗亦清新脱俗,意境深远,与词人苏轼并称为“苏欧”。
居士一生勤奋,著作等身,著有《欧阳文忠公集》一百卷,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居士喜欢山水,游历四方,遍访名胜。
每到一地,必题诗以记之。
曾游西湖,见到湖光山色,心旷神怡,于是创作了《西湖宴集》一文,流传至今。
“庆历易学"发微
A probe into the Yi-ology during the years of Qingli
of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作者: 杨亚利[1]
作者机构: [1]中共山东省委党校校刊编辑部,山东济南250021
出版物刊名: 周易研究
页码: 71-80页
主题词: 庆历易学;周易;宋学;理学;宋易系统;学术范式
摘要:'庆历易学'指庆历前后学坛易学,以往学界对这个易学派别未加注意,实际上该学派在
易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开宋易系统之先河.首先,'庆历易学'开宋学重<易>风气之先.其次,'庆历易学'开宋易系统解<易>风气之先.最后,'庆历易学'开纯以儒家义理解<易>风气之先.'庆历易
学'重<易>、解<易>风气的实质是学术范式的转换.'庆历易学'是以范仲淹为核心的学者集团共同作用的结果.。
“庆历新政与熙宁变法”补说
“庆历新政与熙宁变法”补说提要:范仲淹是开创“宋学精神”的第一人,但其历史地位一直没有给予明确的、恰当的评价。
在范仲淹的庆历新政以后,王安石的思想经历了一个逐渐转向的过程。
庆历新政与熙宁变法的根本不同就在于:庆历新政是以整饬吏治为首要,以砥砺士风、改革科举、兴办学校、认明经旨、培养人才为本源,兼及军事、经济等领域,而熙宁变法则转向为“以理财为方今先急”。
熙宁变法之所以引发朝臣的政见不同和党争,固然与儒家传统的义利之辨有关系,但宋代的政治现实也确实面临着士风、吏治与“理财”如何协调并进的问题。
只有辩明庆历新政与熙宁变法的关系,指出熙宁变法转向的局限性,才能理解道学或理学是在庆历新政与熙宁变法正反两方面的作用下形成的。
关键词:范仲淹庆历新政熙宁变法程朱理学我曾在《哲学研究》2003年第10期发表《范仲淹与宋代儒学的复兴》,指出范仲淹实为开创“宋学精神”的第一人;又在《中州学刊》2004年第1期发表《庆历新政与熙宁变法》,对于宋朝的这两次“革新政令”及其与二程洛学的关系进行了梳理。
我认为,前一文对于确立范仲淹的历史地位是重要的,而后一文对于评价宋代的政治和学术思想的发展更为关键。
遗憾的是,我在后一文中虽然提出了一个大致的看法,但论证实较粗疏,有时想起来不免汗颜。
为弥补此遗憾,故对“庆历新政与熙宁变法”作一补说。
因学力所限,粗疏之处仍在所难免,敬请宋学研究的大家不吝指正。
一关于范仲淹的历史地位,我认为一直没有给予明确的、恰当的评价。
这可从四个方面说。
其一,从传统的学术思想史上说,因《宋元学案》“托始于安定、泰山”,故范仲淹的历史地位被“宋初三先生”所掩。
在《宋元学案》中,安定学案和泰山学案之后,即“宋初三先生”之后,才是高平学案。
这种误置,只是因为胡瑗在执掌太学时曾为程颐的老师,而胡瑗又曾与孙复、石介一同在泰山苦学。
关于范仲淹与“宋初三先生”的关系,我在《范仲淹与宋代儒学的复兴》一文中已多所辩正,在此毋须繁赘,只补充一条史料,即朱熹在《三朝名臣言行录》卷十一所记:“文正公门下多延贤士,如胡瑗、孙复、石介、李觏之徒,与公从游,昼夜肄业……”观此可知,“宋初三先生”及李觏等等只是在范仲淹门下“从游”“肄业”的贤士,如无范仲淹的激励孙复,授以《春秋》,又延聘和推荐胡瑗,“宋初三先生”是没有后来的学术地位的。
范仲淹的解《易》特点及其对学术风气的影响
范仲淹的解《易》特点及其对学术风气的影响范仲淹解《易》有以下几个特点:注重推究经典本义,对传统注疏持温和的批评态度;兼采象数和义理派义例;解经从大处着眼,不作过多琐碎分析。
范仲淹对《周易》的诠释具有汉儒象数派向宋儒义理派过渡的特色,对后来的学术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在宋代学术传承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范仲淹作为北宋学术风气的开创者,深谙“六经”之理,尤其对《周易》颇有心得,牟獭在《义学记》中即认为范仲淹:“博通六经,尤长于《易》。
学者从之叩质,乐与往复,无微弗究,其难疑答问者又如此,用力何啻十倍今人耶。
”现存《范文正公集》有专门研究《周易》的著作《易义》一卷,论述了《周易》中的二十七卦;范仲淹还用说、赋等文体形式来阐述其易学思想,如《四德说》、《穷神知化赋》等。
除此之外,在一些文章中,他还直接引述《周易》原文并加以阐发。
范仲淹解《易》极有特色,对当时学术风气也有重要影响。
一、重视推究经典本义,对注疏持温和的批评态度对经典本义的探寻,一直是经学家的重要任务之一。
范仲淹也不例外,他在解经时也十分注重对经典本义的探讨。
例如,他在《说春秋序》中认为:“(春秋)其间华衮贻荣,萧斧示辱,一字之下,百王不刊。
游、夏既无补于前,公、谷盖有失于后。
虽丘明之传颇多冰释,而素王之言尚或天远,不讲不议,其无津涯。
”在《与胡安定屯田》中指出:“吾儒之职。
去先王之经则茫乎无从矣,又岂暇学人之巧,失其故步?但惟精惟一,死生以之。
”(P62S)范仲淹还称赞孙复能得经之本义,并因此推荐他为国子监直讲:“公以孙明复居泰山之阳,著《春秋尊王发微》,得经之本意为多,学者皆以弟子事之。
公言其道德、经术宜在朝廷,召拜国子监直讲。
”正是因为范仲淹十分看重对经文本义的探讨,所以他并不满意传统的所谓章句注疏之学,对章句注疏之说持一种批判的态度。
他在《明堂赋》中就指出:“惜乎三代以还,智者间间;诸儒靡协,议者喋喋。
而皆胶其增损,忘礼乐之大本;泥于广狭,废皇王之大业。
_百年易学文献菁华集成_二_目录_易学史研究专辑_
周易研究2008年第1期(总第八十七期) 《百年易学文献菁华集成》(二)目录(易学史研究专辑)【先秦易学史】春秋《易》文本,吴前衡论《左传》与易学,潘雨廷【西汉易学史】汉代易学概况(谈易之三),戴君仁汉易里的几个重要名目(谈易之四),戴君仁汉易里的几个重要名目———卦变(谈易之五),戴君仁汉易里的其他名目(谈易之六),戴君仁韩婴《易》学探微,李学勤孟氏易传授考,沈瓞民施、孟、梁丘《易》学考,刘大钧孟喜易学略论,傅荣贤西汉孟喜改列卦序中的哲学思想,高怀民孟喜卦气卦序反映的思想初论,李尚信孟京易学的来源,梁韦弦《汉书・魏相传》与西汉易学,连劭名汉魏费氏易学考,沈瓞民《焦氏易林》作者考辨———兼与黎子耀先生商榷,陈良运焦延寿易学渊源考,连镇标《易林》神仙思想考,连镇标《易林》几与《三百篇》并为四言诗矩,陈良运京房易学的象数模式与义理内涵,余敦康京房《易》与《焦氏易林》,陈良运论《京氏易传》与后世纳甲筮法的文化内涵,萧汉明京氏易学中的阴阳对待与流行———兼论京易纳甲、建候、积算的建构原则,张文智谈京房解《易》的一段佚文,唐子恒京房象数易学探微,周立升《周易乾凿度》的哲学思想,钟肇鹏考古发现与《易纬》,连劭名易纬《乾凿度》的几点研究———兼论帛书周易与汉易的关系,李学勤《易纬・乾凿度》残篇文解析———西汉形上思想的成就,高怀民《易纬・乾凿度》的哲学思考,张健捷“元气”演化史观———《易纬》的自然史观研究,萧洪恩《易纬》八卦卦气思想初探,刘彬《易纬》宇宙观与汉代儒道合流趋向,林忠军《太玄》创作年代考,束景南论《太玄》的哲学体系,韩敬扬雄《太玄》中的宇宙形成论,郑万耕《太玄》与《周易》之比较研究———兼论扬雄在中国哲学史上的地位与作用,韩敬《玄首都序》、《玄测都序》注———《太玄注》摘登,韩敬《太玄》“罔直蒙酋冥”的易学史意义,郑万耕杨雄《法言》中的易学思想,李英华论《太玄》对《周易》的模仿与改造,刘保贞读玄释中———试论《太玄》所本的宇宙说,问永宁从《太玄》看扬雄的人性论思想,问永宁《太玄》的宇宙结构论探析,问永宁刘向、刘歆父子的易说,郑万耕【东汉易学史】《白虎通义》与易学,张涛周易马氏传辑证・系辞上,沈瓞民周易马氏传辑证・系传下,沈瓞民周易马氏传辑证・说卦传,沈瓞民《周易参同契》的哲学基础,乌恩溥《周易参同契》作者考,方春阳《〈周易参同契〉外丹著作考》商榷,杨效雷《周易参同契》的月体纳甲学,周立升论《周易参同契》的外丹术,郭东升论魏氏月体纳甲说及其对虞氏易学的影响,刘玉建试论《周易参同契》以“易”为核心的发展变化观,陈进国《周易参同契》的丹道易学,周立升荀爽易学通论,周立升《九家易》考辨,林忠军荀爽易学乾升坤降说的宇宙关怀与人文关切,王新春郑氏易礼(谈易之七),戴君仁郑玄易学思想述评,林忠军郑玄爻辰说述评,刘玉建郑氏易义,丁四新试析郑玄易学天道观,林忠军试论郑玄易数哲学,林忠军郑玄易与两汉易学思潮,林忠军虞翻著作考释,刘大钧虞翻卦变说探微,林忠军虞氏易学的两大理论支柱:“卦气说”与“月体纳甲说”,王新春论虞翻易学批评,刘玉建论虞翻别卦逸象,刘玉建融旧铸新的诠释与研究———王新春《周易虞氏学》序言,刘大钧虞翻易学旁通说的哲理内涵,王新春虞翻易学与《周易参同契》,萧汉明也论虞氏易学的卦变说,王新春虞翻易学解释学原则:震巽特变与权变,刘玉建宋衷易学考论,周立升仲长统的思想与易学,张涛陆绩象数易学述评,林忠军【魏晋南北朝易学史】论汉魏《易》学之嬗变,林忠军王肃易学刍议,乐胜奎王弼注易用老考,郑慕雍王弼大衍义略释,汤用彤王弼郭象注易老庄用理字条录,钱穆王辅嗣的易注(谈易之八),戴君仁王弼易学之史迹,牟宗三王弼玄理之易学,牟宗三王弼注易老的观念造;(上),[韩]金忠烈王弼注易老的观念造;(下),[韩]金忠烈王弼易学研究,简博贤王弼易述评,徐芹庭王弼易所显现的老庄思想,吴玉莲论王弼《周易略例》在易学史上的地位,余敦康“执一统众”与王弼易学革命,王晓毅王弼“太极”说片论,王晓毅论王弼的“无咎”说,李世英王弼的崇本息末观与玄理化的易学倾向,高晨阳王弼《易》《老》二注成书先后及年代考辨,裴传永“得象忘言、得意忘象”———王弼对象数的重新定位及其对治《易》路数的新体认,王新春王弼哲学的方法论探究,杜保瑞论王弼易学对两汉象数易学的继承,田永胜驳“王弼以老解易论”,田永胜管辂《易》学所反映魏晋象数《易》的转变,蔡振丰蜀才及其易学要义,简博贤蜀才易学思想述评,林忠军郭璞易学渊源考,连镇标郭璞易学思想考,连镇标韩康伯《周易》解释中的道德思想,许建良干宝易学研究,林忠军虚浮世界的清流———《周易干氏注》述评,叶友琛干宝的《周易》古史观,朱渊清梁褚仲都及其《周易讲疏》,黄庆萱萧衍及其周易大义稿,黄庆萱【隋唐易学史】魏晋至唐初易学演变与发展的特征,刘玉建侯果易学研究,刘玉建崔憬与侯果象数易学述评,林忠军李国梁跋宋监本周易正义———兼论阮元十三经校勘记,乔衍Ρ孔颖达周易正义及其“观我生”论,龚鹏程《周易正义》中孔颖达的思想,(日)高桥进孔颖达易学思想研究,宋开素孔颖达的易学诠释学,刘玉平孔颖达《周易正义》的几个理论观点,姜广辉【北宋易学史】试论宋人恢复古周易的重要意义,舒大刚试论宋明易学的太极动静观,郑万耕宋代君臣讲易考,金生杨范仲淹的《易》论,姚瀛艇李保林“庆历易学”发微,杨亚利胡瑗易学管窥,郑万耕评宋人陆秉对《周易》“大衍之数”的解说,郭鸿林欧阳修的《易学》,[日]户田丰三郎简论欧阳修的《易》说及其史学观,林怡评欧阳修《易童子问》,[台]程石泉《易数钩隐图》作者等问题辨,郭U 邵雍先天学新释,谢扶雅记邵雍皇极经世的天声地音,陆志韦邵雍的《皇极经世书》,李申论邵雍与《皇极经世》的思想结构,潘雨廷邵雍先天图卦序来自李挺之卦变说,郭U 论邵雍的先天之学与后天之学,余敦康邵雍先天之学的宇宙图式,余敦康邵雍易学思维的特征,金弼洙邵雍易数哲学探微,[韩]赵源一邵雍先天易“天地自然之数”一解———对冯友兰先生《邵雍的“先天学”》的两点补充,韩敬《伊川击壤集》与先天象数学,王利民也谈“无极”而“太极”,卢鸣皋“无极”与“无限”(书信),张铁君卢鸣皋无极而太极———周濂溪对道的形式陈述,张德麟周濂溪太极图说问题平议,林政华周濂溪之太极图说,戴景贤周敦颐“无极”“太极”辩,段景莲“无极”辨与属性范畴实体化,张军夫太极图渊源考辨,李申周敦颐《太极图》渊源辨,卢国龙周敦颐《太极图》考,张其成我与周氏太极图研究,李申周敦颐《太极图》易学发微———兼与任俊华等先生商榷,林忠军《太极图》与《太极图说》之“五行说”比较研究,曹树明田智忠《周氏太极图》原图考,郭U 周敦颐的《太极图说》、《易》象数及西方有关学说,张祥龙司马光的《温公易说》,余敦康张载《易》学研究,徐志锐略论《周易》对张载哲学的影响,施炎平横渠易学的天人观,郑万耕论张载之学是易学———与龚杰先生商榷,王利民宋儒张载“以易为宗”思想探析,孙剑秋王安石易学与其新学及洛学,耿亮之王安石《易象论解》与《序卦传》,杨倩描论易学“涪陵学派”的形成、特点与深远影响,李良品程颢易学与其哲学及气象,耿亮之伊川易传———谈易之十一,戴君仁伊川易学之基本思想,胡自逢伊川论卦才,胡自逢伊川论易卦二体之际会,胡自逢程子易学源流述略,胡自逢《周易程氏传》思想研究,金春峰《二程集》中《易序》作者考辨,庞万里程颐易学的特点及其中国易学史上的地位,蔡方鹿伊川易学的形成及发展,余敦康以忧患之心,思忧患之故———程氏易学的为政之道,刘燕芸王弼易与伊川易之比较———关于《周易》的体例与原则,杨东试论程颐对今本《周易》古经分篇的义理阐释,陈京伟程伊川与马王堆之间———天理、象数与汉宋易学的视角,邢文苏轼易学与其人格,耿亮之苏轼《东坡易传》特色小议,舒大刚【南宋易学史】朱震易学纳甲观初探,唐琳李纲《易》说研究———兼涉其《易》与《华严》合辙论,林义正张浚的易学思想及其影响,蔡方鹿略论“参证史事”的杨万里易学,傅荣贤《易序》作者略考,程林周易本义考,白寿彝朱陆辩太极图说之经过及评议,戴君仁朱熹与李 的易学思想比较研究,张立文《周易本义》提要,潘雨廷由朱熹易说检讨其思想之特质、影响与局限,刘述先朱熹《易》学研究,徐志锐如何看待易“象”———由虞翻、王弼与朱熹对易“象”的不同看法说起,林丽真《上下经卦变歌》评述,乌恩溥朱熹的易学解释学,李兰芝朱熹河图洛书说的演变,温海明从“理一分殊”观朱熹易学与环保哲学,曾春海论程朱易学异同———两贤如何理解《周易》其书,[韩]徐大源朱熹对宋代易学的发展———兼论朱熹、程颐易学思想之异同,蔡方鹿朱熹易学简论,郑万耕朱熹对邵雍先天象数学的继承和发展,李秋丽朱熹《周易本义》、《易学启蒙》象数之学述评,余敦康论《本义》注文与卷首《卦变图》之相合,王风程、朱解《易》比较,吕绍纲程、朱《周易》观之分析与比较,[韩]金周昌朱熹《周易本义》音韵资料研究,金周生论吕东莱《易说》中的哲学思想,潘富恩陈天林陆九渊易学的心学建构,傅荣贤易简功夫终久大———《周易》与陆九渊的心学,石明庆马斗成《易先天图—浑天象》非张行成之图,郭U张行成先天数学初探———再论中国数学派,张其成杨简易学略论,傅荣贤叶适对《易传》的理解态度,高柏园论魏了翁的易学思想,金生杨李杞《用易详解》的易学特点及其在易学史上的地位,蔡方鹿丁易东象数易学,林忠军俞琰卦变说辨析,郭U正传别传二重化———俞琰《易》说浅析,詹石窗【元代易学史】元代之易学,徐芹庭宋易在元代的发展,梁韦弦略析吴澄易学中的阴阳卦对思想,章伟文略析吴澄的易学象数思想,章伟文吴澄理学视野下的易学天人之学,王新春保巴及其易著中的哲学思想,陈少彤【明代易学史】王阳明易学略论,温海明《周易》与阳明心学,范立舟试论王龙溪的易学哲学,杨月清从孔子易知简能观来知德易卦图,但衡今来知德的易说及其自然哲学,陈德述钱一本易象义理窥测———评《周易像象管见》,张克伟重刊古周易订诂———嵩园读书记之四,黄仲琴方以智与《周易图象几表》,蒋国保方以智易学思想散论,蒋国保方以智象数易学平议,罗炽【清代易学史】明清之际在华耶稣会士之《易》说,杨宏声评孙奇逢“乾坤生生不息”的太极观,李之鉴评孙奇逢“变通趋时”的易学思想,李之鉴黄宗羲《象数论》与清初官方易学的变化,司徒琳张尔岐易学中的经世思想,汪学群王船山的易学,梁亦桥王船山的易学(上),罗光王船山的易学(续),罗光阐船山易学之宇宙论,曾春海《周易内传》中的若干辩证法思想,唐明邦王夫之辩证法思想的“细胞”———阴阳对立统一,赖永海船山易学之研究纲领,曾春海试论王船山的易学体系,萧汉明王夫之论卦象、卦德与卦序,萧汉明王夫之《易》学成就的深刻总结———评萧汉明《船山易学研究》,张善文王夫之易哲学在哲学史上的意义,金珍根王船山易学渊源试探,汪学群读船山先生《周易大象解》,梁韦弦简论王船山晚年的易学哲学———《张子正蒙注》到《周易内传》,林亨锡王夫之易学中的实有思想与清初务实学风,汪学群王夫之易学中的人性论,汪学群《周易》与中国天人之学的模式———以船山易学为中心,陈赟《易图明辨》与儒道之辨,郑吉雄李光地与《易》学,詹石窗读《周易折中》,刘大钧清江慎修《河洛精蕴・后天为杂卦之根说》读后,涂士彬惠栋治《易》的特色与贡献,孙剑秋惠栋易学著述考,漆永祥张惠言的词学与易学,陈水云论焦循《易》学的“相错”、“比例”与数理,陈居渊焦循《雕菰楼易学》述评,赖贵三实证与实测———从方法论角度看焦循的易学研究,陈居渊焦循的易学诠释学,李兰芝论焦循“假卜筮而行教”的易学观,陈居渊焦循易学方法论的哲学意义,陈居渊论焦循易学的道德理想与社会理想,陈居渊江都焦循手批《周易兼义》释文(一),赖贵三焦循《孟子正义》易学思想析论,赖贵三论焦循对“卦变”说之批评及其《易》学建构,[马]庾潍诚魏源易学初探,廖名春康有为和20世纪中国易学的现代转化,施炎平【近现代易学史】民国以来象数与义理派之易学,徐芹庭20世纪《周易》古史研究,陈桐生20世纪初《周易》经传分离说的形成,郑吉雄杭辛斋《周易》象数思想评价———兼述杭氏象数理论和自然科学的关系,李树菁尚秉和易学思想初探,刘光本本易理以诂易辞 由易辞以准易象———试论尚氏易学的特色及其对易学史的贡献,赵杰《周易古史观》驳议,刘长允马一浮易论,耿成鹏熊十力易学思想探微,颜炳罡熊十力的新易学思想———读《乾坤衍》,郁有学根柢《大易》出《新论》———《周易》与熊十力《新唯识论》,方用天人体用贞一不二———新唯识论与周易哲学之比较,黄玉顺熊十力之《周易》新诠释与儒学复兴,[韩]郑炳硕易理诠释与哲学创造:以熊十力为例,高瑞泉成就与不足———浅议郭沫若的《周易》研究,魏晓丽冯友兰易学思想初探,彭卫国高亨的《周易古经今注》,范宁《周易讲座》序,金景芳象数易学义理新诠———牟宗三先生的易学,邓立光论牟宗三哲学中的易学研究,王兴国乾坤大义的现代启示(上)———当代新儒家易学思想综论,黄黎星乾坤大义的现代启示(下)———当代新儒家易学思想综论,黄黎星现代新儒家的易学思想论纲,郭齐勇黄寿祺《周易尚氏学札记》评述,黄高宪杨向奎先生易学研究述略,张涛冯契对《周易》辨证逻辑思想的研究,丁祯彦《周易表解》自序,潘雨廷一部创造性的学术专著———宋祚胤《周易译注与考辩》评介,游唤民《周易》研究的新成果、新特点、新趋势———中国《周易》学术讨论会摘要,张武国际《周易》学术讨论会综述,颜文近十年来海峡两岸易学研究的比较,黄沛荣《易》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黄沛荣试论现代易学的特点及意义,林忠军【其他】《清史稿・艺文志》易类拾遗概谈,王绍曾《清史稿・艺文志》易类拾遗,王绍曾《清史稿・艺文志》易类拾遗(续),王绍曾《清史稿・艺文志》易类拾遗(三),王绍曾易学文献原论(一),周玉山易学文献原论(二),周玉山易学文献原论(三),周玉山易学文献原论(四),周玉山《南塘易说》与《周易辑闻》,王煦华说《易本》,于亦时《四库提要》易类订疑,杜泽逊广东之易学,饶宗颐韩国易学思想之特质及其文化的影响,[韩]柳承国退溪易学初论,吕绍纲再论退溪易学,吕绍纲金一夫与《正易》,[美]李钟勇等著梦海译《易经》英译版前言,[瑞士]G/G/荣格(楼格译)。
庆历增币简介
● 事件结果
● 辽在此次经济与政治方面皆有巨大的收获。之后,辽兴宗为了实现与宋朝的增币之约,于明年正 月派遣同知析津府事耶律敌烈、枢密院都承旨王惟吉谕令西夏与宋讲和。李元昊不满辽方借宋夏 战争谋利,开始侵扰辽朝边境,招诱部落,向宋称臣求和以避免两面受敌。而辽朝于1044年、 1049年两次对夏作战(辽夏战争),皆败。增币之后,宋辽关系趋向缓和,而辽夏却不时出现紧 张。
● 宋朝方面早已知情,故朝野有备,有警无忧。宋方派富弼与辽方使节谈判,于九月达成协议,在 澶渊之盟规定赠辽岁币基础中,再增加岁币银十万两、绢十万匹以了结这次索地之争。兴宗还派 耶律仁先和刘六符再次使宋争得一个“纳”字,即岁币是宋方纳给辽方的,不是赠送的。宋仁宗 也委曲求全予以应允,而条件是辽朝须约束西夏与宋和谈。因此,在辽、宋和好之后,辽、夏关 系恶化,辽、夏之间爆发了战争,兴宗两次亲征西夏,均遭失败。而西夏也愿息兵,仍旧向辽朝 称臣进贡.
历史背景
● 澶渊之盟以后,宋辽之间实现了稳固、持久的和平,一直维持到辽兴宗亲政。兴宗亲政以后,一 方面是自己地位的不稳固,主要由于辽朝内部发生激烈的权力纷争,直至迎回法天太后,兴宗的 地位仍不时受到威吓;另一方面是外部环境的变化,宋朝方面,宋仁宗庆历年间(1041年─1048 年),内部财用匮乏,盗贼蜂起。外部方面,自李元昊称帝,宋与西夏爆发长达数年的战争,屡战 屡败,辽又迫宋增加对辽岁输的金帛,造成了北宋中期的危机。
● 李元昊与辽有甥舅之亲,且早已向辽称臣,宋兴师伐夏,不应不事先告知;
● 宋朝不应在边界上增筑工事,添置边军。
● 在提出各项指责后,还提出应将原辽的藩属北汉的领土及关南十县地归还,只有如此,才能“益深兄弟之怀,长守子孙之 计”。
● 辽本想对宋发动一场突如其来的外交攻势,但在辽使到来前一个月,北宋却己购得辽兴宗致书提出各项要求的底本,同时 对辽聚兵幽蓟、准备入侵也早有洞察,使宋有较充裕的时间商量对策,但宋仍然处于被动。辽使刘六符在开封期间对宋朝 官员口出狂言,声称宋经营塘泺毫无用途,“一苇可航,投棰可平,不然决其堤十万土囊遂可逾矣”。王拱辰向宋仁宗指 出:“这都是刘六符故意夸大其词,进行恫吓。兵不厌诈,他们如果真有这类计谋,岂肯向敌方透露!塘泺决非无用,设 险守国应按照计划进行,不应受辽方干扰。”宋仁宗听了王洪辰的话,即命他起草复信,对辽方提出的指责一一予以驳斥:
周易玩辞集解
周易玩辞集解周易玩辞集解钦定四库全书经部一周易玩辞集解易类提要【臣】等谨案周易玩辞集解十卷国朝查慎行撰慎行字初白号悔余海宁人康熈癸未进士官翰林院编修慎行受业黄宗羲故能不惑于图书之学卷首河图説二篇一谓河图之数圣人非因之以作易乃因之以用蓍自汉唐以下未有列于经之前者一谓河图出于防纬而附以朱子亦用河图生蓍之证次为横图圆图方图説论其顺逆加减奇偶相错之理次为卦变説谓卦变为朱子之易非孔子之易次为天根月窟考列诸家之説凡六而以为老氏性命双修之学无闗于易次为八卦相错説谓相错是对待非流行又谓相错只八卦四卦相错次为羣卦説二一论十二月自然之序一论阴阳升降不外乾坤次为中爻説以孔颖达用二五者为是次为中爻互体説谓正体则二五居中互体则三四居中三四之中由变而成次为广八卦説谓説卦取象不尽可解当阙所疑其言皆明白笃实足破外学附防之疑经文次序用注疏本乾卦之未有注曰按胡云峯本义通释乾坤二卦自文言起至末别为一卷编在説卦之前窃意本义原本当如是而通释遵之今原本不复见矣云云盖未见刘防刻本者防之旧刻圣祖仁皇帝特命开雕慎行侍直内廷何以未见颇不可解然其説经则大抵醇正而简明在近时讲易之家特为可取焉乾隆四十四年正月恭校上总纂官【臣】纪昀【臣】陆锡熊【臣】孙士毅总校官【臣】陆费墀周易玩辞集解原序慎行童而读易白首而未得其解也则仍于圣人之辞求之始而玩卦辞爻辞继而玩彖传大小象辞务于圣人之辞字字求着落诠释其求诸经文而不得必先考之注疏复参以诸儒之说不敢偏徇一解亦非敢妄立异同平心和气惟是之归管窥蠡测亦间附一二雍正甲辰三月既朢查慎行识时年七十有五钦定四库全书周易玩辞集解卷首翰林院编修查慎行撰河图说一注易之家自汉唐以下未有列图于经之前者朱子指河图为圣人作易之由独创此例后来科举之学遵用本义遂无敢异辞愚据系传攷之窃谓河图之数圣人非因之以作易乃因之以用蓍者也上系第九章程子移天地之数于大衍之前本义云大衍之数五十以河图中宫天五乘地十得之则朱子固以河图为蓍数所从出矣不知于十一章何复指为作易之由观本章经文首云天生神物末云河出图洛出书明是先有蓍龟后有图书天之生蓍以为易用河之出图列象以示蓍之用圣人则之者因图象而立揲蓍之法也所以下文接云易有四象在图为七八九六在易为阴阳老少其数适相符圣人倚图之中数用蓍衍之自八卦而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参伍错综以尽其变图与卦爻遂相为用而不废然则河图之出造化所以通蓍卦之变耳若论图象五十居中一二三四为位六七八九为数止有四象初无八卦也盖易有易之四象图有图之四象以七八九六合于阴阳老少而卦之变以出而蓍之用以神顾在伏羲画卦之初止是一竒一偶于竒上再加一竒一偶于偶上再加一竒一偶两仪四象天造地设不假安排布置岂待立河图于前规仿而画卦乎夫画卦之由吾夫子固明言之矣仰观天俯察地近取身远取物于是始画八卦果若河图为作易之由夫子何不云观河图而画卦乎夫子所不言者愚不敢信也夫子所明言者愚不敢悖也河图说二客有难余曰因图画卦夫子所不言固已然则朱子之臆说乎曰非也其说出于刘歆衍于纬书而传于邵氏朱子特笃信弗疑焉尔按汉书五行志刘歆以虙羲受河图则而画之八卦是也春秋纬云河图龙发礼纬含文嘉云伏羲德合上下地应以河图洛书则而象之乃作八卦孔氏刘氏郑氏因以河图为八卦东汉尚防纬其说相沿无足怪者【晁氏读书志云纬书伪起哀平光武既以防立故笃信之郑何休以之通经曹褒以之定礼自苻坚以后其学始絶】厥后韩康伯注系传削而弗采也孔疏虽杂引众说初不列图于经也周子于易发太极之义第云圣人之精画卦以示于河图无一言也欧阳公深以龙马神龟为不经尝力辟之程子云无河图八卦亦须画陆象山曰河图属象非作易之防袁枢仲亦疑河图为后人伪作独朱子坚信纬书之说于河图析四方之合以为乾坤坎离补四隅之空以为兑震防艮此与后世纳卦家以文王八卦纳入洛书者何异哉盖朱子于易不宗程而宗邵邵氏之学则传自陈希夷朱子亦自谓先天后天图其说皆出邵氏而康节之子伯温作经世辨惑谓希夷学易止有一图以寓阴阳消息之数与卦之生变则似河图亦传自希夷者但自希夷以前皆为方士所授受至希夷传穆伯长伯长传李挺之挺之传邵尧夫本义宗邵始举图归诸易耳善乎归熙甫之言曰河出图洛出书此大传之所有也通干流坤天苞地符之文非大传之所有也以彼之名合此之迹不与大易同时不藏于博士学官千载之下忽出于山人野客私相付受虽其说自以为无所不通然有易则无图可也或者又援论语河不出图之言以相证此尤傅防之甚者天下岂有河图既出复有一河图哉使后之图不异乎前则何烦复出使前之图有异乎后是两河图矣夫子吾已矣夫之叹盖在莫年即明王不兴天下孰能宗予之意如谓易因图作则前圣人既作易矣河图复出夫子又将作一易耶余既作河图说复细阅朱子全书其中数条有与鄙见相发明者因摘附于左按语录云仰观俯察远取近取安知河图非其中一事玩此条则与河图为作易之由朱子已似稍变矣又感兴诗云羲皇。
风水地理堪舆名著:《发微论》原文鉴赏
风水地理堪舆名著:《发微论》原文鉴赏蔡元定(1135~1198)字季通,学者称西山先生,建宁府建阳县(今属福建)人,蔡发之子。
南宋著名理学家、律吕学家、堪舆学家,朱熹理学的主要创建者之一,被誉为“朱门领袖”、“闽学干城”。
幼从其父学,及长,师事朱熹,熹视为讲友,博涉群书,探究义理,一生不涉仕途,不干利禄,潜心著书立说。
为学长于天文、地理、乐律、历数、兵阵之说,精识博闻。
著有《律吕新书》、《西山公集》等。
二十五岁到五夫向朱熹问易,朱扣其学识,见他谈吐非凡,即惊奇地说:“此吾老友也,不当在弟子之列”,四方来学者,朱必让元定考询方能入学。
朱、蔡二人师友相称,研究学问,著书讲学,长达四十年,亲密无间,在学术上成为朱熹的左肱右臂。
乾道六年(公元1169年),蔡元定重上西山设“疑难堂”,与朱熹在云谷的“晦庵草堂”遥遥相对。
为了及时联络问学,故在两山悬灯相望,夜间相约为号,灯暗表明学有难处,翌日往来解难。
元定每到朱处,朱必留他数日,论学经常通宵达旦。
宝佑三年,理宗皇帝为此敕建“西山精舍”,塑绘蔡元定与朱熹对座讲道神像。
御书“西山”巨字,由孙杭石刻于石崖上。
蔡元定教人以性与天道为先,自本而支,自源而流,闻者莫不兴起,在西山讲学,学生常常挤满书屋内外。
朱熹说:“造化微妙,惟深于理者识之,吾与季通言未尝厌也。
”学生黄干说:“开始受学晦庵,首试西山蔡公之门,从游者多矣!公之来谒,先生必留数日,往往通夕论学不昧,从先生游者,归必过公之家,得其言论不忍去,去皆必有所得也。
干之识公为最久,而荷之教最深。
”传说蔡元定曾与友人一起寻龙,路经某地时,旁人听到他们讨论真龙大地,就讥笑他说:山中若有王候地,何不归家葬乃翁。
蔡元定当时礼貌地说:山中确有王候地,可惜不是我家的地方。
那人就笑说,如果是我家的就给你吧。
蔡元定看中的地方,正是属于此人的,于是就花钱买下了此人的地方,后人把这个地方称为“蔡家山”。
蔡元定把他的父母迁葬于此地后,认为已经把家山风水布置妥善,于是上京谋求出路,后来成为“太子太傅”。
《宋史苏轼传》阅读题
熙宁四年,安石欲变科举,兴学校,诏两制、三馆议。
轼上议曰:得人之道,在于知人;知人之法,在于责实。
使君相有知人之明,朝廷有责实之政,则胥史皂隶未尝无人,而况于学校贡举乎?虽因今之法,臣以为有余。
使君相不知人,朝廷不责实,则公卿侍从常患无人,而况学校贡举乎?虽复古之制,臣以为不足。
夫时有可否,物有废兴,方其所安,虽暴君不能废,及其既厌,虽圣人不能复。
故风俗之变,法制随之,譬如江河之徙移,强而复之,则难为力。
庆历固尝立学矣,至于今日,惟有空名仅存。
今将变今之礼,易今之俗,又当发民力以治宫室,敛民财以食游士。
百里之内,置官立师,狱讼听于是,军旅谋于是,又简不率教者屏之远方,则无乃徒为纷乱,以患苦天下邪?若乃无大更革,而望有益于时,则与庆历之际何异?故臣谓今之学校,特可因仍旧制,使先王之旧物,不废于吾世足矣。
至于贡举之法,行之百年,治乱盛衰,初不由此。
陛下视祖宗之世,贡举之法,与今为孰精?言语文章,与今为孰优?所得人才,与今为孰多?天下之事,与今为孰办?较此四者之长短,其议决矣。
今所欲变改不过数端:或曰乡举德行而略文词,或曰专取策论而罢诗赋,或欲兼采誉望而罢封弥,或欲经生不帖墨而考大义,此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也。
愿陛下留意于远者、大者,区区之法何预焉。
臣又切有私忧过计者。
夫性命之说,自子贡不得闻,而今之学者,耻不言性命,读其文,浩然无当而不可穷;观其貌,超然无着而不可挹,此岂真能然哉!盖中人之性,安于放而乐于诞耳。
陛下亦安用之?(节选自《宋史苏轼传》)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又当发民力以治宫室治:修建B.又简不率教者屏之远方率:遵循C.区区之法何预焉预:预备D.安于放而乐于诞耳诞:怪诞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苏轼反对改革学校和科举的态度的一组是(3分)①得人之道,在于知人②百里之内,置官立师③故臣谓今之学校,特可因仍旧制④使先王之旧物,不废于吾世足矣⑤愿陛下留意于远者、大者,区区之法何预焉⑥夫性命之说,自子贡不得闻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②⑥ D.③④⑤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在这封奏议中,苏轼认为,获得人才的途径,在于注重实际地了解人,如果朝廷能够了解人,有注重实际的政策,即使沿用现在的办法,也能获得人才。
庆历六年(丙申,1046)
庆历六年(丙申,1046)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百五⼗⼋
⼆⽉⼰卯,权同知礼部贡举张⽅平⾔:“⽂章之变与政通。
今设科选才,专取辞艺,⼠惟性资之敏,⽽学问以充之,故道义积于中,英华发于外。
然则以⽂取⼠,所以叩诸外⽽质其中之蕴也,⾔⽽不度,则何观焉?今之礼部程序,定⾃先朝。
繇景祐之初,有以变体⽽擢⾼等者,后进传效,皆忘素习,尔来⽂格,⽇失其旧,各出新意,相胜为奇。
⾄太学盛建,⽽讲官⽯介益加崇长,因其好尚,浸以成风,以怪诞诋讪为⾼,以流荡猥烦为赡,逾越绳墨,惑误后学。
朝廷恶其然也,屡下诏书,丁宁戒饬,⽽学者乐于放逸,罕能⾃还。
今贡院试者,间有学新体,赋⾄⼋百字以上,每句或有⼗六字、⼗⼋字,⽽论或及千⼆百字以上,策或置所问⽽妄肆胸臆,条陈他事。
绌之则辞理粗通,取之则公违诏意。
重亏雅俗,驱扇浮薄,忽上所令,岂国家取贤敛材以备治具之意耶?其增习新体⽽澶漫不合程序者,悉已考落。
请申前诏,揭⽽⽰之。
”诏从其请。
周易与北宋庆历改革
《周易》与北宋庆历改革11世纪中叶,中国易学史上掀起了一场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以范仲淹、欧阳修、李觏等为首的一批知识分子勇敢地破除汉唐以来解经注经、章句训诂之学的传统,他们疑经改经,主张重新解释易经,大力提倡自由解经,强调发挥易经的经义、义理,所渭“经以明道,文以通理”①。
这场思想解放运动恰恰发生在庆历前后,《周易》也就自然地同庆历新政发生了非同寻常的关系,《周易》以改革派及其所代表的社会势力为物质武器,而改革派则以《周易》作为针砭时弊、变法革新的精神武器,这种理论与实践的交相辉映对宋代的易学以及后来经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变易是易经的核心思想,可以说,《周易》就是一部讲变化、发展的书。
庆历改革派们是把握住了易经的这一基本精神的,并且经过他们的解释和发挥,更加适应了时代的需要。
11世纪中期的赵宋王朝,离太祖赵匡胤立国已有七、八十年,统治者政治不修,吏治腐败,他们耽于表面的太平与繁荣,骄奢注侈,守内虚外。
一方面,对外用重金换来对辽、夏的休战局面,另一方面,在国内又大行封禅,大兴土木,增设官吏和扩充军队,滥施恩荫,仁宗庆历和皇佑中,内外官员增至2万多人,军队从开国初的37万猛增到125万。
正如《宋史·食货志》记载的:“承平既久,户口岁增,兵藉益广,吏员益众。
佛老、外国耗蠹中土,县官之费数倍于昔,百姓亦稍纵侈,而上下始困丁财矣”。
内外的大量耗费又转嫁到劳动人民身上,朱熹说“历代刻薄之法,本朝皆备”②。
统治者的残酷剥削必然激起人民的反抗,农民起义之频繁超过了以往任何时代,国家陷于积贫积弱,内外交困而不能自拔。
范仲淹尖锐地指出;“今四方多事,民日以穷困,将思为盗;复使不才之吏临之,赋役不均,刑罚不当,科率无度,疲乏不恤,上下相怨,乱所由生③。
面对这种困境,他认为,不改革,不革其弊,”国家就不可能得到振兴和拯救,这是“国之深忧”,“不可不更张以救之”④。
怎洋革除弊政?韩琦提出先行“七事”,即一清政本、二念边事⑤、三擢材贤、四备河北、五固河东、六收民心、七营洛邑田,范仲淹条陈“十事”,即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长官、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推恩信、重命令、减徭役。
《宋史》列传第一百八十六《道学一·邵雍传》
《宋史》列传第一百八十六《道学一·邵雍传》邵雍字尧夫。
其先范阳人,父古徙衡漳,又徙共城。
雍年三十,游河南,葬其亲伊水上,遂为河南人。
雍少时,自雄其才,慷慨欲树功名。
于书无所不读,始为学,即坚苦刻厉,寒不炉,暑不扇,夜不就席者数年。
已而叹曰:“昔人尚友于古,而吾独未及四方。
”于是逾河、汾,涉淮、汉,周流齐、鲁、宋、郑之墟,久之,幡然来归,曰:“道在是矣。
”遂不复出。
北海李之才摄共城令,闻雍好学,尝造其庐,谓曰:“子亦闻物理性命之学乎?”雍对曰:“幸受教。
”乃事之才,受《河图》、《洛书》、宓羲八卦六十四卦图像。
之才之传,远有端绪,而雍探赜索隐,妙悟神契,洞彻蕴奥,汪洋浩博,多其所自得者。
及其学益老,德益邵,玩心高明,以观夫天地之运化,阴阳之消长,远而古今世变,微而走飞草木之性情,深造曲畅,庶几所谓不惑,而非依仿象类、亿则屡中者。
遂衍宓羲先天之旨,着书十余万言行于世,然世之知其道者鲜矣。
初至洛,蓬荜环堵,不芘风雨,躬樵爨以事父母,虽平居屡空,而怡然有所甚乐,人莫能窥也。
及执亲丧,哀毁尽礼。
富弼、司马光、吕公着诸贤退居洛中,雅敬雍,恒相从游,为市园宅。
雍岁时耕稼,仅给衣食。
名其居曰“安乐窝”,因自号安乐先生。
旦则焚香燕坐,晡时酌酒三四瓯,微醺即止,常不及醉也,兴至辄哦诗自咏。
春秋时出游城中,风雨常不出,出则乘小车,一人挽之,惟意所适。
士大夫家识其车音,争相迎候,童孺厮隶皆欢相谓曰:“吾家先生至也。
”不复称其姓字。
或留信宿乃去。
好事者别作屋如雍所居,以候其至,名曰“行窝”。
司马光兄事雍,而二人纯德尤乡里所慕向,父子昆弟每相饬曰:“毋为不善,恐司马端明、邵先生知。
”士之道洛者,有不之公府,必之雍。
雍德气粹然,望之知其贤,然不事表襮,不设防畛,群居燕笑终日,不为甚异。
与人言,乐道其善而隐其恶。
有就问学则答之,未尝强以语人。
人无贵贱少长,一接以诚,故贤者悦其德,不贤者服其化。
一时洛中人才特盛,而忠厚之风闻天下。
《周易》与北宋庆历改革
《周易》与北宋庆历改革 11 世纪中叶,中国易学史上掀起了一场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以范仲淹、 欧阳修、 李觏等为首的一批知识分子勇敢地破除汉唐以来解经注经、 章句训诂之 学的传统,他们疑经改经,主张重新解释易经 , 大力提倡自由解经, 强调发挥易经的经义、 义理, 所渭“经以明道, 文以通理”。
这场思想解放运动恰恰发生在庆历前后, 《周易》也就自然地同庆历新政发 生了非同寻常的关系, 《周易》以改革派及其所代表的社会势力为物质武器,而 改革派则以《周易》作为针砭时弊、变法革新的精神武器,这种理论与实践的交 相辉映对宋代的易学以及后来经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变易是易经的核心思想,可以说,《周易》就是一部讲变化、发展的书。
庆 历改革派们是把握住了易经的这一基本精神的, 并且经过他们的解释和发挥, 更 加适应了时代的需要。
11 世纪中期的赵宋王朝,离太祖赵匡胤立国已有七、八 十年,统治者政治不修,吏治腐败,他们耽于表面的太平与繁荣,骄奢注侈,守 内虚外。
一方面,对外用重金换来对辽、夏的休战局面,另一方面,在国内又大 行封禅,大兴土木,增设官吏和扩充军队,滥施恩荫,仁宗庆历和皇佑中,内外 官员增至 2 万多人,军队从开国初的 37 万猛增到 125 万。
正如《宋史· 食货志》记载的:“承平既久,户口岁增,兵藉益广,吏员益众。
佛老、 外国耗蠹中土, 县官之费数倍于昔, 百姓亦稍纵侈, 而上下始困丁财矣”。
内外的大量耗费又转嫁到劳动人民身上,朱熹说“历代刻薄之法,本朝皆 备”②。
统治者的残酷剥削必然激起人民的反抗,农民起义之频繁超过了 以往任何时代,国家陷于积贫积弱,内外交困而不能自拔。
范仲淹尖锐地指 出;“今四方多事, 民日以穷困, 将思为盗;复使不才之吏临之, 赋役不均, 刑罚不当,科率无度,疲乏不恤,上下相怨,乱所由生③。
宋史欧阳修传重点字词总结
宋史欧阳修传重点字词总结原文: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
四岁而孤,母郑,亲诲之学,家贫,至以荻画地学书。
举进士,调西京推官。
始从尹洙游,为古文,议论当世事,迭相师友,与梅尧臣游,为歌诗相倡和,遂以文章名冠天下。
入朝,为馆阁校勘。
范仲淹以言事贬,在廷多论救,司谏高若讷独以为当黜。
修贻书责之,谓其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
若讷上其书,坐贬夷陵令,稍徙乾德令、武成节度判官。
久之,复校勘,进集贤校理。
庆历三年,知谏院。
时仁宗更用大臣,杜衍、富弼、韩琦、范仲淹皆在位,增谏官员,用天下名士,修首在选中。
每进见,帝延问执政,咨所宜行。
既多所张弛,小人翕翕不便。
修虑善人必不胜,数为帝分别言之。
初,范仲淹之贬饶州也,修与尹洙、余靖皆以直仲淹见逐,目之曰“党人”。
自是,朋党之论起,修乃为《朋党论》以进。
其略曰:“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
故为君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
”修论事切直,人视之如仇,帝独奖其敢言,面赐立品服。
会保州兵乱,以为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
陛辞,帝曰:“勿为久留计,有所欲言,言之。
”对曰:“臣在谏职得论事,今越职而言,罪也。
”帝曰:“第言之,毋以中外为间。
”方是时,杜衍等相继以党议罢去,修慨然上疏曰:“杜衍、韩琦、范仲淹、富弼,天下皆知其有可用之贤。
正士在朝,群邪所忌,谋臣不用,敌国之福也。
今此四人一旦罢去,而使群邪相贺于内,四夷相贺于外,臣为朝廷惜之。
”于是邪党益忌修,因其孤甥张氏狱傅致以罪,左迁知制诰、知滁州。
居二年,徙扬州、颍州。
复学士,留守南京。
小人畏修复用,有诈为修奏,乞澄汰内侍为奸利者。
其群皆怨怒,谮之,出知同州,帝纳吴充言而止。
迁翰林学士,俾修《唐书》。
熙宁四年,以太子少师致仕。
五年,卒,赠太子太师,谥曰文忠。
修始在滁州,号醉翁,晚更号六一居士。
重点字词总结:以此:因此。
尝:曾经。
睨之:之,指陈尧咨射箭。
而:表顺接,可不译。
其:指代陈尧咨。
十中八九:十箭射中八九箭。
《醉翁亭记》《宋史-欧阳修传》阅读答案与翻译
《醉翁亭记》《宋史-欧阳修传》阅读答案与翻译(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唐诗宋词、古文名句、古诗试题、古人列传、作文大全、小说阅读、散文阅读、励志名言、好词好句、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Tang poems and Song poems, ancient famous sentences, ancient poetry test questions, ancient biographies, composition books, novel reading, prose reading, inspirational quotes, good words and good sentence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Learn about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styles of sample essays, so stay tuned!《醉翁亭记》《宋史-欧阳修传》阅读答案与翻译【甲】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柳公权三字经全文及译文注解
柳公权三字经全文及译文注解柳公权三字经全文:天地玄黄,宇宙洪荒。
日月盈昃,辰宿列张。
寒来暑往,秋收冬藏。
闰余成岁,律吕调阳。
云腾致雨,露结为霜。
金生丽水,玉出昆冈。
剑号巨阙,珠称夜光。
果珍李柰,菜重芥姜。
海咸河淡,鳞潜羽翔。
龙师火帝,鸟官人皇。
始制文字,乃服衣裳。
推位让国,有虞陶唐。
吊民伐罪,周发殷汤。
坐朝问道,垂拱平章。
爱育黎首,臣伏戎羌。
遐迩一体,率宾归王。
鸣凤在竹,白驹食场。
化被草木,赖及万方。
柳公权三字经译文注解:天地玄黄:天地阴阳之气所化,形成了玄黄之色,即深暗色和浅黄色。
表示天地之气处于恢宏的状态,一切都在运转。
宇宙洪荒:宇宙之中万物处于混沌状态,即没有秩序,没有规律,没有生命。
日月盈昃,辰宿列张:日月变化有规律,而它们的运行和星宿四周环绕的运动共同构成了宇宙的运行规律。
寒来暑往,秋收冬藏:四季交替,冬日收藏,夏日饱满,这是自然界的一种规律。
闰余成岁,律吕调阳:五年加一闰,保证农历与阳历的对应。
律吕是乐曲的调子,调阳则表示它们与天地之气相对应。
云腾致雨,露结为霜:自然界水的循环,云腾化为雨、露结为霜,是自然界的常态,是表现自然规律的一种方式。
金生丽水,玉出昆冈:昆冈指神兽麒麟所居住的山岭,金、玉是指自然中的两种贵重物质。
此句所表达的是神话传说中金、玉都是有灵性、有生命力的。
剑号巨阙,珠称夜光:巨阙是指宫殿里的大门,剑则指警备这里的守卫。
夜光则是指珠宝的贵气,以及其所体现出的智慧和光芒。
果珍李柰,菜重芥姜:自然界所产生的食物,不知名的果实、称不出名字的蔬菜、具有特殊香味的调味品,都是有其独特价值的。
海咸河淡,鳞潜羽翔:自然中无论海水淡咸、江河流淌,都以天然的方式循环不已。
而鳞与羽则代表着水中生物及飞禽,都径直进入自然规律的背景之中。
龙师火帝,鸟官人皇:龙是古代中国人传说中的神兽,师则是它的主宰者。
火帝则是人们崇拜的火之神,人皇则是社会最高的领袖与统治者。
始制文字,乃服衣裳:文字是古代人类文明的代表之一,而衣裳则代表着实用文明中的衣食住行。
《周敦颐集》
周敦颐集周敦颐集卷一太极图说无极而太极。
太极动而生阳, 动极而静, 静而生阴。
静极复动。
一动一静, 互为其根;分阴分阳, 两仪立焉。
阳变阴合, 而生水、火、木、金、土。
五气顺布, 四时行焉。
五行, 一阴阳也;阴阳, 一太极也;太极, 本无极也。
五行之生也, 各一其性。
无极之真, 二五之精, 妙合而凝。
「乾道成男, 坤道成女」, 二气交感, 化生万物。
万物生生, 而变化无穷焉。
惟人也, 得其秀而最灵。
形既生矣, 神发知矣, 五性感动, 而善恶分, 万事出矣。
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 圣人之道, 仁义中正而已矣。
而主静, 无欲故静。
立人极焉。
故「圣人与天地合其德, 日月合其明, 四时合其序, 鬼神合其吉凶」。
君子修之吉, 小人悖之凶。
故曰: 「立天之道, 曰阴与阳;立地之道, 曰柔与刚;立人之道, 曰仁与义。
」又曰: 「原始反终, 故知死生之说。
」大哉易也, 斯其至矣!周敦颐集卷二通书诚上第一诚者, 圣人之本。
「大哉乾元, 万物资始」, 诚之源也。
「乾道变化, 各正性命」, 诚斯立焉。
元、亨, 诚之通;利、贞, 诚之复。
大哉易也, 性命之源乎!诚下第二圣, 诚而已矣。
诚, 五常之本, 百行之源也。
静无而动有, 至正而明达也。
五常百行, 非诚, 非也, 邪暗, 塞也。
故诚则无事矣。
至易而行难。
果而确, 无难焉。
故曰: 「一日克己复礼, 天下归仁焉。
」诚几德第三诚, 无为;几, 善恶。
德: 爱曰仁, 宜曰义, 理曰礼, 通曰智, 守曰信。
性焉、安焉之谓圣。
复焉、执焉之谓贤。
发微不可见, 充周不可穷之谓神。
圣第四寂然不动者, 诚也;感而遂通者, 神也;动而未形、有无之闲者, 几也。
诚精故明, 神应故妙, 几微故幽。
诚、神、几, 曰圣人。
慎动第五动而正, 曰道。
用而和, 曰德。
匪仁, 匪义, 匪礼, 匪智, 匪信, 悉邪矣。
邪动, 辱也;甚焉, 害也。
故君子慎动。
道第六圣人之道, 仁义中正而已矣。
守之贵, 行之利, 廓之配天地。
宋史范仲淹传文言文阅读原文附答案
宋史范仲淹传文言文阅读原文附答案范仲淹政绩卓著,文学成就突出。
因此他经常出现在语文文言文的阅读题当中。
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宋史·范仲淹传》文言文阅读原文,一起来看看吧。
《宋史·范仲淹传》文言文阅读原文范仲淹,字希文,少有志操。
之应天府,依戚同文学。
昼夜不息,冬月惫甚,以水沃面;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
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
晏殊知应天府,闻仲淹名,召置府学。
尝推其奉以食四方游士,诸子至易衣而出,仲淹晏如也。
天圣七年,章献太后将以冬至受朝,天子率百官上寿。
仲淹极言之,且曰:奉亲于内,自有家人礼,顾与百官同列,南面而朝之,不可为后世法。
且上疏请太后还政,不报。
时吕夷简执政,进用者多出其门。
仲淹上《百官图》,指其次第曰:如此为序迁,如此为不次,如此则公,如此则私。
况进退近臣,凡超格者,不宜全委之宰相。
夷简不悦。
葛怀敏败于定川贼大掠至潘原关中震恐民多窜山谷间仲淹率众六千由邠泾援之闻贼已出塞乃还。
始,定川事闻,帝按图谓左右曰:若仲淹出援,吾无忧矣。
奏至,帝大喜曰:吾固知仲淹可用也。
进枢密直学士。
仲淹以军出无功,辞不敢受命,诏不听。
帝方锐意太平,数问当世事,仲淹皇恐,退而上十事。
天子方信向仲淹,悉采用之,宜著令者,皆以诏书画一颁下。
独府兵法,众以为不可而止。
仲淹内刚外和,性至孝,以母在时方贫,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
妻子衣食,仅能自充。
而好施予,置义庄里中,以赡族人。
泛爱乐善,士多出其门下,虽里巷之人,皆能道其名字。
死之日,四方闻者,皆为叹息。
为政尚忠厚,所至有恩,邠、庆二州之民与属羌,皆画像立生祠事之。
及其卒也,羌酋以数百人,哭之如父,斋三日而去。
初,仲淹病,帝常遣使赐药存问,既卒,嗟悼久之。
又遣使就问其家,既葬,帝亲书其碑曰褒贤之碑。
(节选自《宋史范仲淹传》)《宋史·范仲淹传》文言文阅读题目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葛怀敏败于定川贼/大掠至潘原/关中震恐/民多窜山谷间/仲淹率众六千/由邠泾援之/闻贼已/出塞乃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庆历易学”指庆历前后学坛易学,以往学界对这个易学派别未加注意,实际上该学派在易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开宋易系统之先河。
首先,“庆历易学”开宋学重《易》风气之先。
其次,“庆历易学”开宋易系统解《易》风气之先。
最后,“庆历易学”开纯以儒家义理解《易》风气之先。
“庆历易学”重《易》、解《易》风气的实质是学术范式的转换。
“庆历易学”是以范仲淹为核心的学者集团共同作用的结果。
关键词:庆历易学;周易;宋学;理学;宋易系统;学术范式A probe into the Yi-ology during the years of Qingli of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Abstract: The Qingli Yi-ology refers to the Yi-ology prevalent in the years of Qingli(1041-1048) during the reign of Emperor Ren zong in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In the past, the academic circle did not pay attention to it. As a matter of fact, i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history of the Yi-ology,for it initiated the system of the Song Yi-ology.At first,it originated the morale of stressing the Yi in the Song Dynasty; secondly, it originated the morale of systematically interpreting Yi in the Song Dynasty; and at last, it initiated the morale of interpreting the Yi purely by Confucian morals. The essential of it is exhibited as the alternation of the academic styles. The Qingli Yi-ology resulted from the collective efforts of the scholars’ group with FAN Zhong yan being the coreKey words: the Qingli Yi-ology; Zhouyi; Song learning; neo Confucianism; system of the Song Yi-ology; academic norm 庆历之际宋学的初兴,其倡导者是范仲淹和欧阳修,而胡瑗、孙复、石介、李覯等都是这一思潮中涌现出来的有代表性的学者。
在政治上,他们主张励精图治,革新除弊,改变宋初以来沉闷、因循、保守的政治局面。
在学术上,他们开一代风气。
所谓“庆历易学”指庆历前后学坛易学。
过去学界对庆历之际的这些学者的易学似未注意,实际上,他们开了宋易系统之先河,在易学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本文就这一点做全面的考察。
一、“庆历易学”开宋学 重《易》风气之先庆历之际,易学开始成为显学。
这和范仲淹、欧阳修、“宋初三先生”的大力提倡有密切关系。
先看范仲淹。
《宋史·范仲淹传》说他:“泛通六经,长于《易》。
学者多从质问,为执经讲解,亡所倦。
”但范仲淹没有写过专门的学术著作。
范仲淹《范文正公集》专门讨论《易》有《易义》。
《范文正公集·别解》中还有几篇赋,如《乾为金赋》、《易兼三材赋》、《天益谦赋》、《穷神知化赋》等,也是以发挥《周易》思想为主的。
以上这些资料,文字都不长,系统性也不强。
在这些资料之中,以《易义》一篇为最长,大约四千余字。
[!--empirenews.page--] 再看欧阳修。
欧阳修对易学颇有研究,其易学著作,除有名的《易童子问》之外,尚有《易或问三首》、《易或问》、《传易图序》、《明用》、《送王刚序》(一作《刚说》)、《系辞说》、《张令注周易序》等各种。
再看“宋初三先生”。
先看孙复。
康定元年庚辰(1040)石介有《与祖择之书》,亦专门为孙复求仕而作,其书则云:“先生四十九岁病卧山阿,衣弗充,食弗给,日抱《春秋》、《周易》读诵,探伏羲、文王、周公、孔子之心。
”(卷一五)[1] 为什么孙复对《周易》下这么大的功夫呢?石介曾说:“先生尝以为尽孔子之心者,大《易》;尽孔子之用者,《春秋》。
是两大经,圣人极笔也,治世之大法也。
”(卷一九)[2]孙复指出“心”、“用”这两点,以形容《周易》和《春秋》的重要性,可见孙复治经,已不同于汉儒,他把《易》、《春秋》看成孔子的精神所在。
孙复客居泰山讲学整整7年。
这期间,他主要从事《周易》和《春秋》的研究和讲学。
据石介《泰山书院记》,孙复在泰山书院将其研究《周易》的成果写成《易说》64篇。
(卷一九)[2]至于泰山学派另一代表人物石介,也特别注意对《易》的研究和传授。
庆历元年辛已(1040)石介居丧徂徕期间,开门聚徒,以《易》讲授诸生,鲁人号曰徂徕先生。
(卷二O二)[3]石介作《伯什病君逢遵道送归》赠别诗曰:“朝来何事苦颦眉,一客越吟三子归。
河渚徘徊感春草,山斋寂寞背斜晖。
知心古道谁相得,洒泪东风自觉非。
早到茅庐慰孤谈,《易》爻重待共参微”。
(卷四)[4]此时连续几年投闲居家,师友孙复又在左近,可时时相磋,正好可以对《周易》从事系统的研究。
上诗底联即是石介这一时期生活的概括说明。
另外,《徂徕集》卷四《苏唐询秀才晚学于予告归以四韵勉之》颔联“道传诸子后,《易》得数爻深”,亦可为证。
据《徂徕集》卷四《士廷评相会梓州》,早在郓州观察推官任上,石介便同士建中一起注过《周易》。
据《宋史·艺文志》著录,石介著有《易口义》10卷(已佚)。
《遂初堂书目》作《石介口义》,不标卷数;《直斋书录解题》作《周易解义》。
据《郡斋读书志》、《文献通考》著录,石介还著有《易解》5卷,已佚。
从以上材料可以得知,石介的经学研究以易学为主。
据说,泰山书院教学以儒家经典《易》、《春秋》为主,以孙复《易说》64篇、石介《易传口义》为必修教材。
泰山学派的重要人物之一姜潜辞职后在徂徕山建《读易堂》,讲学授徒,名声很大。
“宋初三先生”之一的胡瑗也十分重视《易》学的研究,可以说在他的学术中占据了首要的地位。
当他初入太学时,京都士子对他不以为然,他就是通过登堂讲《易》而使诸子“大服”的。
胡瑗的易学思想主要保存在其弟子倪天隐记述的《周易口义》一书中。
最后,李覯也非常重视《易》的研究,著有《易论》1卷、《删定易图序论》6卷。
可见,庆历之际,易学成为显学,此后借《易》立言形成风气。
宋代经学集中体现了这一点。
先看濂学。
周敦颐著有《太极图说》、《通书》,他的易学思想对以后理学的发展影响很大。
再看象数学。
邵雍一生的工作主要是解说《周易》的原理,他的哲学体系,同周敦颐一样,是以其易学为核心而建立起来的。
其学从李之才受《河图》、《洛书》及象数之学,据《易传》关于“八卦”形成之解释,参以道教思想,建立起一个囊括宇宙、自然、社会、人生的图式和学说体系,称之为“先天象数学”。
再看关学。
张载之学,以《易》为宗,以《中庸》为体,以《礼》为用,以孔、孟为法。
在哲学方面,他首推《周易》,代表作《正蒙》就是在《易传》基础上写成的,其中表述了以“气”为本的宇宙论和本体论哲学思想。
再看荆公新学。
王安石著有《易义》,亦是新学要著,曾通行于科举考场之上,为青年学子所宗。
后被程颐规定为其学生必读的解《易》(另两部为王弼、胡瑗的作品)著作之一。
再看洛学。
二程重视《周易》,程颐著有《易传》。
再看涑水学,司马光对《易》有涉及。
再看蜀学。
欧阳修在《苏洵墓志铭》中言,苏洵“晚年好《易》,曰易之道深矣,汨而不明者,诸儒以附会之说乱之也;去之,则圣人之旨见矣!作《易传》未成而卒。
”(卷三四)[3]苏轼哲学方面的代表作是《东坡易传》,它实际上是三苏父子的共同作品,其中苏轼写得最多。
最后看闽学。
朱熹易著很多,主要有《周易本义》12卷和《易学启蒙》3卷,另有《卦考误》1卷,《朱文公易说》23卷。
《太极图说解》和《通书解》是朱熹解释周敦颐易学哲学的书。
《朱子语类》140卷,其中卷六五至卷七七是朱氏平时说《易》言论的汇集。
朱熹继程颐之后,通过对《周易》经传的解释,阐发了理学派的哲学体系,成为以后几个世纪官方哲学的代表。
据《宋史·艺文志》著录,宋儒治经,以《春秋》为最,举凡著作241部,计2799卷,《周易》次之,举凡著作230部,计1740卷。
《四库全书》经部易类共著录158部,1757卷,宋儒之作,即占56部,605卷,无论部数、卷数都占三分之一。
而范仲淹《易义》、李覯《易论》、欧阳修《易童子问》等,非单行之本者,尚不在内。
宋人著述,不能尽载于《宋史·艺文志》,但考之史传,证之典籍,谓宋儒《春秋》学及《易》学最为发达,决非夸大无根之词。
宋代思想家借《易》以立言,蔚成风气。
宋代哲学五大流派即理学派、数学派、气学派、心学派和功利学派都同易学哲学有密切的关系。
很明显,如上所言,前三个流派都是以易学哲学为中心形成了自己的哲学体系。
宋朝的心学派同样研究《周易》,并借《周易》经传来表达自己的心学体系。
功利学派也探讨《周易》的原理。
总之,宋代的思想家的思想大都通过注《易》解《易》的形式表现出来,而开这种借《易》立言风气之先的是“庆历易学”。
当然易学自庆历之际始成为显学绝非偶然,这其中有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
这跟中国封建社会进入后期,需要构筑一种新的理论体系密切相关,也跟后期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的急剧上升有关。
宋儒之所以会这么看重《周易》,正是这种社会需要所致。
他们要借《周易》来说“天道”、“人道”,探讨“穷理尽性”,论述世界和人生的哲理,以维护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现实社会的统治秩序。
[!--empirenews.page--][1][2][3][4][5][6]下一页二、“庆历易学”开宋易系统 解《易》风气之先何谓宋易系统?宋易系统是具有宋易特点的易学系统。
宋易的特点是不追求对《周易》经传的文字训诂,注重因经明道,以探求易理为基本特征。
摆脱汉学章句之学,根据自己对儒经的理解,由我注经,阐释义理,是宋易系统的最主要特征。
宋易的这个特点把它同汉易、晋易区别开来。
宋易系统形成于北宋,一直延续到清初,而“庆历易学”则开这个解《易》风气之先。
解《易》风气的变化大致在宋仁宗庆历(1041—1048)前后出现,当时一批有名的学者纷纷出来批判汉晋易学,如孙复、胡瑗、石介、范仲淹、欧阳修、周尧卿、刘颜、士建中、陈襄、李覯等,而孙复首当其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