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辨证论治学基础

合集下载

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步骤与方法

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步骤与方法

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步骤与方法中医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核心理论之一,它通过对患者症状、体征以及病因的全面分析,确定病因,确诊疾病,并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本文将介绍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步骤与方法,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中医治疗的原理和方法。

一、收集临床资料中医辨证论治的第一步是准确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主诉、病史、症状、并进行详细的询问和观察。

主要包括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生活习惯等方面的信息,病情的发展过程,症状的表现、性质、变化规律等等。

通过充分了解患者的病情,可以为后续的辨证提供有力的依据。

二、辨证施治辨证施治是中医辨证论治的核心环节,它基于中医学的独特理论体系,通过对患者的各种症状、体征的综合分析,确定病情的阴阳、虚实、寒热等特点,从而进行个体化的治疗。

常用的辨证方法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切诊等。

1. 望诊:医生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舌体、眼色、目神等来判断患者的病情。

例如,面色苍白可能与气血不足有关,红褐色可能与热邪侵犯有关。

2. 闻诊:通过听取患者声音的变化,如声音嘶哑、咳嗽等,来判断患者的病情。

例如,咳嗽声沉重可能与痰湿阻滞有关。

3. 问诊:医生通过询问患者的病情、症状和体验,如寒热感觉、舒适或不适感等,来进一步判断病情。

例如,问患者寒热感觉,可能有助于判断寒热的盛衰。

4. 切诊: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如脉搏的频率、强弱、滑润等来判断患者的病情。

例如,脉搏沉细可能与气血不足有关,脉搏滑润可能与湿邪有关。

三、辨证施治的基本方法根据辨证的结果,中医辨证论治采用多种治疗手段,包括药物治疗、针灸、艾灸、推拿按摩、拔罐、刮痧等。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辨证施治方法:1. 辨证施药:中医辨证论治最常见的方法是通过药物治疗来调节患者的阴阳平衡、虚实寒热等。

医生根据辨证结果,开具方剂,包括中药汤剂、丸剂、散剂等,以达到治疗的目的。

2. 针灸:针灸是中医辨证施治中常见的手段之一。

通过针刺经络,调理气血、阴阳,来达到疏通经络、调整阴阳平衡的目的。

辨证论治名词解释

辨证论治名词解释

辨证论治名词解释
辨证论治是一种临床医学治疗方法,也是中医学理论的基本方法之一。

其核心思想是以辨证为基础,运用辨证论治的方法来诊断和治疗疾病。

辨证,即辨别疾病的特点、病因及表现,通过观察、询问、望闻问切等方式来获取与疾病有关的信息,进而辨证疾病的类型和病情。

论治,是指根据辨证的结果,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和药物,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辨治是辨证论治的关键环节,也是中医学治疗疾病的核心内容。

辨证论治的理论基础是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如阴阳五行学说、经络学说、脏腑学说等。

它强调人体是一个整体,各个器官、组织、系统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只有在整体的基础上才能准确地诊断和治疗疾病。

同时,辨证论治也注重个体差异,认为同一疾病不同患者的表现也会有所不同,治疗方法应因人而异。

辨证论治的具体步骤包括四个方面:
1. 回顾病史:通过询问患者的病史、生活习惯、饮食情况等,收集疾病发展的过程,为后续的辨证提供线索。

2. 观察症状:通过观察患者的体征,如面色、舌苔、脉象等,分析身体的表现,找出疾病的特点和规律。

3. 望闻问切:通过观察患者的形态、姿态、便便等,闻其气味,询问患者的症状和感受,以及切诊(通过脉搏的变化来判断疾病情况),全面了解患者的状况。

4. 辩证施治:根据对疾病的全面辨证,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和药物,如采用针灸、推拿、中药等进行治疗,以达到恢复健康的目的。

总而言之,辨证论治是一种综合性的医疗方法,其旨在通过全面的辨证过程,找出疾病发生的原因和规律,从而采用个体化、针对性的治疗方法。

它注重整体观念,强调个体差异,是中医学的重要特色之一。

《中医基础理论与辨证论治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与辨证论治课件》

中医气血津液理论

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

血是供养全身组织和器官的营 养物质。
津液
津液是维持人体生理功能正常 运行的重要液体。
中医脏腑经络理论
1
经络
2
经络是运行气血的通道,通过调节经络
可以改善身体的健康。
3
脏腑
脏腑是人体内部器官,与中医疾病发生 和治疗密切相关。
经络穴位
通过刺激经络穴位可以调节人体的阴阳 平衡和气血运行。
拔罐是一种通过借助负压吸附来 改善血液循环和消除疾病的疗法。
中医辨证论治中的治法
介绍中医辨证论治中的常用治疗方法,包括泻法、温法、补法等。
中医针灸疗法
介绍中医针灸的起源、针灸的原理和常见的针灸疗法。
中医药物疗法
介绍中医药物疗法的起源、分类和使用方法。
饮食疗法
介绍中医中的饮食疗法,通过调整饮食来改善身体健康。
治气疗法
介绍中医中的治气疗法,通过调理气机来改善身体状况。
中医辨证论治的误区和注意事项
误区
不了解疾病的根本原因,只针对症状进行治疗。
注意事项
需要严格按照医生的建议服药,避免不必要的副 作用。
中医辨证论治新进展
介绍中医辨证论治领域的新思路和新疗法。
中医基础理论与辨证论治 课件
这份《中医基础理论与辨证论治课件》将全面介绍中医的基本理论和辨证论 治方法,帮助您深入了解中医学。
中医基础理论概述
介绍中医的基本理论,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和气血津液理论。
中医四大基本原理
阴阳
阴阳学说是中医的核心概念,用来描述事物相对 而言的属性和关系。
经络
经络理论解释了人体内部各个系统的相互联系和 作用。

中医科诊疗科目

中医科诊疗科目

中医科诊疗科目诊疗科目是中医科学中重要的一部分,涵盖了中医的基本理论和临床实践。

中医科诊疗科目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医临床学和中医辨证论治学。

一、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科诊疗科目的基石,它包括中医的整体观念、阴阳五行学说、经络系统、中医病因病机学说等内容。

学习这些理论有助于理解中医的独特观点和理论体系,从而正确地应用中医的诊疗方法。

在中医基础理论中,阴阳学说是核心之一。

根据阴阳学说,人体的生理、病理、诊断以及治疗都与阴阳有关。

此外,五行学说也是中医基础理论中的重要内容。

五行学说认为天地万物都可以归类为五行(木、火、土、金、水),通过研究五行之间的相互关系,可以洞察人体内部的调节机制。

二、中医诊断学中医诊断学是中医科诊疗科目中的重要一环,它包含了中医的四诊法,即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

通过这些诊断方法,中医医生可以判断患者的病情和病因,并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望诊是指医生通过观察患者的外貌、舌象等来判断患者的病情。

闻诊是指医生通过听取患者的呼吸、声音等来判断患者的病情。

问诊是指医生通过询问患者的病史、症状等来判断患者的病情。

切诊是指医生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来判断患者的病情。

三、中医临床学中医临床学是中医科诊疗科目的核心内容,它涉及到中医的疾病诊断、治疗方法和预防措施等方面。

中医临床学主要包括中医内科、中医外科、中医妇科、中医儿科、中医五官科等专科学科。

中医内科是中医临床学中最基础的学科,它研究人体内部的各个系统,包括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等。

中医外科是中医临床学中的另一个重要学科,它涉及到外伤、疮疡、瘘病等外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四、中医辨证论治学中医辨证论治学是中医科诊疗科目中的重要一环,它是中医学不同于西医学的独特之处。

中医辨证论治学强调个体化的治疗方法,即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和病机,采取相应的治疗手段。

中医辨证论治学主要包括辨证施治、方剂学和经方学等内容。

中医执业医师4单元各题型及内容

中医执业医师4单元各题型及内容

中医执业医师4单元各题型及内容1. 单元一:中医药基础知识本单元的题型主要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和解释题。

内容涵盖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中药学以及中医临床经验等方面。

例如,选择题可能涉及中医的四诊法、针灸的主要穴位、中医病因病机的理论等。

填空题可能考察中药的性味归经、经络的循行路径等知识。

解释题可能要求解释中医病因的分类或针灸的原理。

2. 单元二:中医辨证论治基础知识本单元的题型主要包括案例分析题、论述题和临证拟诊题。

内容包括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理论、辨证方法、方药用法等。

例如,案例分析题可能给出一个病人的症状,要求根据中医理论进行辨证分析并给出相应的治疗方案。

论述题可能要求详细解释辨证的思路和方法。

临证拟诊题可能要求根据某种疾病的症状和辨证特点,拟定相应的方剂和治疗方法。

3. 单元三:中医内、外、妇、儿科疾病诊断与治疗知识本单元的题型主要包括鉴别诊断题、治疗方案题和用药安全题。

内容包括中医内、外、妇、儿科疾病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辨证分型以及相应的治疗方法。

例如,鉴别诊断题可能给出几个相似症状的病例,要求选出正确的病名。

治疗方案题可能给出一个病人的症状和辨证特点,要求选取合适的方剂。

用药安全题可能要求根据某种药物的性能适应证和禁忌症等知识进行判断。

4. 单元四:中医现代医学基础知识本单元的题型主要包括综合题、论述题和判断题。

内容包括中医与现代医学的交叉领域,如中西医结合、中医药文化遗产保护等。

综合题可能要求综合运用多个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论述题可能要求阐述中医现代化发展的优势和挑战。

判断题可能要求判断某种做法是否符合中医和现代医学的要求。

以上是中医执业医师4单元各题型及内容的介绍,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中医六大基础知识

中医六大基础知识

中医六大基础知识中医学是我国传统的医学体系,有着悠久的历史,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理论成果。

其中,六大基础知识是中医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分别为:辨证论治、阴阳五行、气血津液、经络脏腑、病因病机和养生保健。

具体内容如下:1. 辨证论治:中医学的治疗方法是辨证论治,即对病情进行综合分析,找出疾病的病因、病机和证候,并针对病情的不同表现进行针对性治疗。

这是中医学的特色和优势,也是中医治疗的关键之一。

2. 阴阳五行:中医学的理论体系主要是以阴阳五行为基础的。

阴阳是中医学的两种基本元素,阴阳相互作用、相互转化,构成了中医学的生命观和疾病观。

五行是中医学的五种物质,即金、木、水、火、土,它们相互关联、相互影响,构成了中医学的调理方法和治疗原理。

3. 气血津液:气、血、津液是中医学的重要生理概念。

气是人体运动的能量,血是人体养分的载体,津液则是人体津液代谢和润滑的液体。

气血津液的运行调节状况对人体健康至关重要。

4. 经络脏腑:中医学认为,人体内部有多条经络贯穿,与脏腑相连,经络通过调节脏腑的功能,维持人体的生理平衡,保持健康。

因此,经络脏腑是中医学治疗的重要内容之一。

5. 病因病机:中医学强调病因病机的分析和研究,即寻找疾病发生的原因和病理机制。

与现代医学不同的是,中医学注重病因的多元性和个体化,同时也强调了病机与病证的相互关系。

6. 养生保健:中医学认为,人体的健康与其生活方式和环境密切相关。

因此,中医学除了治疗疾病外,还注重养生保健,包括饮食起居、运动锻炼、心理调节等方面的建议和方法,以预防疾病,保持健康。

《伤寒论》奠定了中医学辨证论治的基础

《伤寒论》奠定了中医学辨证论治的基础
收稿日期:2008—12一ll 作者简介:李金田(1964一)。男,教授。医学硕士,主要从事‘伤寒it-)的教学与研究。
一5一
万方数据
第26卷第2期 2009年4月
甘肃中医学院学报
J.GANSU COLLEGE OF TCM
VoL 26
No.2
Apr.2009
这一“变”字则贯穿于全书始终,要么基于邪正斗 争的自然消长而出现,要么因于医者的治疗失误而 发生,而且这种变化每因时间、地点、病人之不同而 有所不同。正是因为如此,为医者唯有“观其脉 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才能在动态中准确把握 其病变化之本质,也才能在治疗过程中真正做到法 依证立,方随法出,从而避免“用药失据”及“执死 方以治活病”的现象发生。

脉证并治”。每卷篇题均是在说辨病,说明张仲景 在诊治疾病时都是从辨病开始的,而且每病开篇之 首均以“之为病”的形式提出了判定本病的标准和 依据。如“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意在说明凡是太阳病均可见脉浮、头项强痛和恶 寒。反之,凡是见到脉浮、头项强痛和恶寒,就要考 虑其病是太阳病的可能。当此之时,病已确定了, 治疗的方向也就明晰了,如太阳病宜用汗法,阳明 病宜用下法等,但这种治疗对于复杂而表现多样的 每经病来说,虽说方向是正确的,却还不够具体,也 不够准确,因为太阳病到底是用桂枝汤,还是用麻 黄汤,阳明病到底是用大承气汤,还是用小承气汤 或调胃承气汤,这些还都不够清楚。正是因为如 此,就需要在辨病的基础上,进一步辨明其病之属 于何证,唯有辨明了何证,治疗才能更加具有针对 性。如此来说,辨病是确保治疗正确的基础,而辨 证则是确保治疗更加精准的关键。 再就辨证论治中的随症加减而言,这是中医辨 证治疗中的最大优势所在,其彰显的是原则性与灵 活性的完美结合。在这一点上,《伤寒论》极其成 功,堪称是临证加减用药之典范。如在桂枝汤证的 基础上,兼项背强几几者加葛根,即桂枝加葛根汤 证;兼喘者加厚朴、杏仁,即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 兼胸满者减芍药,即桂枝去芍药汤证等,都是在辨 证论治基础上的随症加减,至于加何药或减何药, 均要因“症”而定,并非随意所为。太阳病本有头 项强痛,但14条凸显“项背强几几”者,说明其症 较重,故加葛根既助桂枝汤解肌发表,又能升筋舒 筋,体现针对“项背强几几”的随症加减。同样,21 条下之后,症见脉促胸满,此时虽然表证未解,但因 见到了胸阳受困而不振的“胸满”,故要减苦寒阴 柔的芍药,从而有利于受困胸阳的振作及其本病的 治疗。

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

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

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中医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核心理论,是中医临床治疗的基本原则。

在中医辨证论治中,医生通过四诊合参,即望、闻、问、切,来辨明疾病的性质、病因以及病程,并依据辨证结果来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以下是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

一、辨证求因中医辨证论治首先要求明确疾病的病因,即寻找引起疾病发生的根本原因。

在中医理论中,认为疾病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如外感邪气、内伤情志、饮食失调等。

通过综合分析病人的临床表现和病史,中医医生可以辨别出病因,从而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二、辨证分型中医辨证论治的另一个基本原则是辨别疾病的分型,即将疾病分为不同的类型。

中医认为疾病的发展变化可以归结为阴阳失调、气血失调、实虚寒热等不同的辨证类型。

通过辨别疾病的辨证类型,中医医生可以进一步确定治疗方案和选择相应的中药。

三、辨证论治中医辨证论治的核心是通过辨证,确定治疗的方法和药物。

中医辨证分为辨证系、辨证类和辨证治三个层次。

辨证系指具有共同特征的疾病所属的范畴,如感冒属于风寒感冒、风热感冒等。

辨证类是指同种病因下不同的证候类型,如湿气内停可以表现为湿热、湿阻等。

辨证治是指根据具体的证候,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如中药、针灸等。

四、辨证施治中医辨证论治要求根据辨证结果,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治疗方法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推拿、气功等。

中药是中医辨证论治的主要方法,通过选用合适的药物组方,来调整病人体内的阴阳平衡或气血平衡。

而针灸、推拿、气功等则通过刺激穴位、按摩和调理呼吸来改善病人的健康状况。

总结起来,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包括辨证求因、辨证分型、辨证论治和辨证施治。

通过综合运用这些原则,中医医生可以对疾病进行全面而准确的诊断,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中医辨证论治的独特性在于其以辨证为核心,强调个体化的治疗,注重调整人体内的阴阳平衡和气血平衡,以及维护人体的整体健康。

这些原则不仅仅适用于中国传统医学,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

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流程与步骤

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流程与步骤

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流程与步骤中医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核心理论和实践方法,它以辨证论治为基本特点,通过辨证来确定病人的病机、证候和治疗方案。

下面将介绍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流程与步骤,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中医辨证论治。

一、搜集病史资料中医辨证论治首先需要充分了解患者的病史资料,包括病程、症状、病因等。

搜集病史的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为后续的辩证提供依据。

二、望闻问切望、闻、问、切是中医辨证的基本方法,通过观察患者的外貌、舌苔、脉搏等来了解患者的病情。

望闻问切的过程中,医生需要注意细节,观察患者的面色、眼神、语言表达等,闻取患者的呼吸、口气等,询问患者的症状以及针灸感受,切脉以了解患者的脉搏变化。

这些信息将为辨证提供重要的线索。

三、辩证分型辩证分型是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辨证结果,将患者的证候归纳为不同的类型。

中医常用的辩证分型有八纲辩证、四诊合参等。

通过辨证分型,可以进一步明确疾病的性质和发展规律,为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四、辨证施治辨证施治是根据辨证结果,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根据辨证结果,常常会选择相应的中药进行治疗,也可以结合针灸、推拿等治疗方法。

辨证施治需要医生根据自身的经验和对疾病的理解,采取恰当的治疗手段。

五、观察疗效观察疗效是中医辨证论治过程中的最后一步,通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来评估治疗效果。

观察疗效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症状改善程度、体质恢复情况等综合因素,并根据观察结果进行调整治疗方案。

总结中医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重要特色,它通过辨证的方式来确定疾病的病机和治疗方案。

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流程包括搜集病史资料、望闻问切、辩证分型、辨证施治和观察疗效。

只有在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和充分辩证的基础上,才能达到精确的辨证,制定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最终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在实践中,中医辨证论治需要医生具备扎实的中医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际经验,才能更好地应用于临床实践中。

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

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

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是中医学理论体系中的核心内容之一,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辨证论治是中医治疗方法的基石,也是中医诊疗的基本途径。

本文将从整体把握、辨证与辩治、个体化、病因与病机、辨证分类等方面介绍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

1. 整体把握中医辨证论治注重疾病的整体把握。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器官、系统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辨证论治要把握住病人的整体状况,不仅关注疾病的症状,还需要了解病人的体质、情志状态、生活习惯等因素。

只有全面了解病情,才能做出准确的诊断,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2. 辨证与辩治中医辨证论治的核心是辨证和辩治。

辨证是指通过观察、问诊、望闻问切等方法,从整体和局部方面分析掌握病情,获得病因、病机、病位、病理变化等信息,以确定病名和病证。

辩治是指根据辨证结果,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和药物,进行针对性治疗。

辨证与辩治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3. 个体化中医辨证论治重视个体化治疗。

中医认为,每个人的体质和疾病表现都不尽相同,同一种疾病在不同的人身上,可能有不同的表现和治疗方法。

因此,辨证论治需针对病人的个体特点,进行个性化的治疗。

只有因人而异,才能更好地提高疗效。

4. 病因与病机中医辨证论治强调病因和病机的分析。

病因是指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可以是内因、外因或双因。

病机是指导致疾病发展和变化的机制,包括病理变化、病理过程等。

通过深入了解病因和病机,可以得出准确的辨证结果,并指导治疗方法的选择。

5. 辨证分类中医辨证论治根据病情表现和病机特点,将疾病进行分类。

常见的辨证分类包括八纲辨证、寒热虚实辨证等,每种辨证分类都有不同的辨证要点和治疗方法。

辨证分类有助于医生准确把握病情,并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总结起来,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包括整体把握、辨证与辩治、个体化、病因与病机、辨证分类等。

这些原则在中医临床实践中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恢复病人的健康。

中医基础理论(辨证论治)

中医基础理论(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辨证论治,是中医学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并贯穿于预防与康复等医疗保健实践的过程。

中医学在认识疾病和处理疾病的过程中,既强调辨证论治,又讲究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一、症、证、病的基本概念(一)症的基本概念症,即症状和体征,是机体发病而表现出来的异常表现,包括患者所诉的异常感觉与医生所诊查的各种体征。

如恶寒发热、恶心呕吐、烦躁易怒、舌苔、脉象等,都属症的概念。

症是判断疾病、辨识证的主要依据,但其表现的是疾病的表面现象甚至假象,所以未必能完全反映疾病和证的本质。

同一个症状,可由不同的致病因素引起,其病机不尽相同,也可见于不同的疾病和证中。

孤立的症状或体征不能反映疾病或证的本质,因而不能作为治疗的依据。

(二)证的基本概念证,是对疾病过程中一定阶段的病因、病位、病性、病势等病机本质的概括。

如脾胃虚弱证,病位在脾胃,病性为虚。

证是病机的概括,病机是证的内在本质,证所反映的是疾病的本质。

证候,即证的外候,是指疾病过程中一定阶段的病位、病因、病性、病势等本质有机联系的反应状态,表现为临床可被观察到的症状等,一般由一组相对固定的、有内在联系的、能揭示疾病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病变本质的症状和体征构成。

如食少纳呆,腹胀便溏,倦怠乏力,面黄,舌淡红苔白,脉沉缓,属于脾胃虚弱证的证候表现。

证具有个体差异性、时相性、空间性和动态性特征。

其一,证的个体差异性。

由于人的体质差异,故感受同一病邪,可能表现为不同的证。

即便同一病证,由于个体反应性差异,也可以表现出不同的症状。

其二,证的时相性。

同一疾病,由于所处于阶段不同,临床表现各异,因而证也不同,如积聚,在初期、中期和晚期的不同阶段,证会发生变化。

其三,证的空间性。

如感冒,与不同地域的气候有关,形成风寒感冒证、风热感冒证、暑湿感冒证等。

其四,证的动态性。

由于疾病受内外环境多种因素影响,可不断发生变化,故证在疾病过程中并非固定不变,而是始终处于动态变化之中。

因此,在临床辨证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证的个体差异性、时相性、空间性和动态性特征,才能进行正确判断。

中医学 基础理论

中医学 基础理论
• 阴虚证---见虚热证,结合脏腑辨证 • 阳虚证---见虚寒证,结合脏腑辨证 • 亡阴证---汗多黏腻如油加热象 • 亡阳证---汗特多质稀不黏加寒象
43
第二节 气血津液辨证
一.气病辨证: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失常 气虚证---神疲、乏力、气短、脉虚 气陷证---气虚表现及脏器下垂并见 气脱证---气随血脱或阳气虚脱而神志昏迷 气滞证---局部胀痛,疼痛部位不固定 气逆证---肺气上逆、胃气上逆、肝气上逆 气闭证---邪气闭阻脑、脏器、官窍而神志昏迷
5
藏象
一、藏象的基本概念 二、五脏总的生理功能:化生和储藏精气 三、心肝脾肺肾各自功能 四、六腑总的生理功能:传化物 五、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6
经络
一、十二经脉名称 二、十二经脉走向规律 三、十二经脉交接规律 四、十二经脉分布规律 五、任督二脉的走向、交接、分布规律
7
病因病机
一、病因、六淫的概念 二、六淫各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三、病机的概念 四、邪正盛衰及虚实变化 五、阴阳失调:阴阳偏胜偏衰的病机
• 疼痛的部位:头痛---头项太阳经,川芎 前额眉棱阳明经,白芷 两侧少阳经,柴胡 颠顶厥阴经,吴萸 头痛连齿少阴经,细辛
胸痛、胁痛、胃脘痛、腹痛、腰背痛、周身痛 四肢痛---风痹、寒痹、湿痹 、热痹
26
4.问头身胸腹
• 头晕---痰湿、肝阳、瘀血、精气血亏虚 • 胸闷---心、肺气机不畅,虚证、实证 • 心悸---心悸及怔忡的鉴别 • 胁胀---肝胆病变 • 脘痞---食滞、湿困、饮停;脾气虚、胃阴亏
• 皮肤的颜色及光泽两方面 • 常色:明润含蓄,我国人民红黄隐隐 • 主色及客色 • 病色:晦暗暴露,无光泽
11
五色主病
• 青色-肝:寒、痛、瘀血、惊风 • 赤色-心:热、戴阳证(面色时红时白,

中医辨证论治的哲学基础

中医辨证论治的哲学基础

子 《 道德Biblioteka 经》 。汉 语 “ ” 的概 念有 三 :一 是 物 ) 气
质概念 的 “ ” 气 ,如雾气 、蒸 气 ;二是 文 化 概念 的
“ ,如气 氛 、气 势 ;三 是哲学 概念 的 “ ” 气” 气 ,即 本 文所讨论 的 “ ” 气 。中国古代哲 学所 指 的 “ ” 气 ,
其本 质是事 物 的相 互作用 及其作 用方式 。
和” 之气 ,即表 现为事 物运动 发展 的和谐状态 。
五行是 “ ” 的 五 种 运 动 形 式 ,气 的 运 动 , 气 从整 体 而 言 不 外 乎 升 降 出入 ,升 者 为 火 ,降 者 为
水 ,出者为木 ,人者 为金 。火与水相 对 ,木 与金相 对 ,两 对阴 阳加上 中央土 ,即为五行 。土是 火 、水 与木 、金 两 对 阴 阳相 互 作 用 的 冲和 状 态 ,化 生 万 物 ,长养 万物 ,并协 调升降 出入的 阴阳关系 。因此 张介宾说 : “ 行 即 阴阳之 质 ,阴 阳即 五行 之 气 , 五 气 非质不立 ,质非 气不行 ,行 也者 ,所 以行 阴阳之 气也 ” 。
修 回 日期 :2 1— 0— 1 00 5 3
作 者 简 介 :吴 永 贵 (9 8~) 15 ,男 ,云 南 建 水 人 ,副教 授 。研 究 方 向 :中 医基 础 理 论 。

第3 期
吴 永 贵 ,等 : 中医 辨 证 论 治 的 哲 学 基 础
五行 的关 系 ,为我们 描绘 了世 上万 事万 物产 生和 发
第 3 第 3期 3卷
21 0 0年 6月
云南 中 医学 院 学 报
J u a fYu n n Unvri fT a io a hn s dcn o r lo n a iest o rdt n lC ie eMe iie n y i

中医的辨证论治

中医的辨证论治

中医的辨证论治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之一,也是中医学术特点的集中表现,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是中医学对疾病的一种特殊的研究和处理方法。

1.证的含义证,又称证候,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它由症状组成,不仅包含了疾病某一阶段的临床表现,而且揭示了病变的部位、原因、性质以及邪正关系,反映出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变化本质。

因此它比症状更全面、更深刻、更正确地揭示了疾病的本质。

2.辨证的含义辨证,就是将望、闻、问、切“四诊”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部位、性质和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的过程。

3.论治的含义论治,又称施治。

就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治疗方法。

4.辨证和论治的关系辨证和论治是诊治疾病过程中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体现。

辨证是论治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通过论治可以检验辨证的正确与否。

5.辨证和辨病的关系病,即疾病。

是在一定致病因素的作用下,机体内外环境之间动态平衡遭到破坏,阴阳失调、气血紊乱,出现一系列症状和体征的病理过程。

它和症、证是三个不同的概念。

(1)辨证与辨病相结合中医认识和治疗疾病,是既辨证又辨病。

同一种病,由于致病因素、气候地域、机体反应性的不同,常常表现为不同的证,所以必须在辨病的基础上结合辨证,才能有效地施治。

例如感冒这一普通常见的疾病,常常可以由于致病邪气和人的体质不同而表现为风热袭表和风寒袭表两种证候,据此不同的证,应当分别采用辛凉解表和辛温解表两种方法治疗。

因此,辨证论治既不同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对症疗法,又不同于不分阶段和主次,一方一药对一病的治疗方法。

(2)“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季节、地区以及患者机体反应性的不同,或处在疾病不同的发展阶段,因而表现的证不同,所以治疗方法也不一样。

中医辨证论治的方法与技巧

中医辨证论治的方法与技巧

中医辨证论治的方法与技巧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分支,在治疗疾病时,注重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是中医独特的治疗理论和方法,通过对患者的症状、体征、脉搏等进行综合分析,确定疾病的病机,并针对病机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本文将介绍中医辨证论治的方法与技巧。

一、四诊法四诊法是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方法,主要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

1. 望诊:通过观察患者面色、舌苔、舌质、形态特征等,从中获取病情信息。

例如,患者的舌苔苍白可能与气血不足有关,舌苔厚腻可能与湿热内蕴有关。

2. 闻诊:通过嗅闻患者的口气、呕吐物等,判断病情。

例如,有恶臭呕吐物可能与胃肠道感染有关。

3. 问诊:与患者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了解患者的症状、生活习惯、精神状态等。

例如,患者主诉寒热往来可能与寒湿内蕴相关。

4. 切诊: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来判断身体的变化。

中医脉诊根据脉搏的速度、强弱、变化等来判断病情。

例如,患者的脉搏细弱可能与气血虚弱有关。

二、辨证论治的方法中医辨证论治的方法多种多样,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用不同的方法。

1. 辨虚实:中医认为疾病的本质可以分为虚和实两种情况,虚证强调补养,实证强调清利。

辨别患者是虚证还是实证,是中医治疗的关键。

2. 辨寒热:寒热是中医辨证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可以通过望诊、闻诊、问诊等方法判断患者体内的寒热情况。

针对不同的寒热情况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法。

3. 辨表里:表里是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概念,表证主要表现在症状轻、体温升高等,里证主要表现在症状重、体温下降等。

根据患者的表里情况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

4. 辨气血阴阳:气血阴阳是中医重要的理论基础,通过辨别患者的气血阴阳情况,选择相应的调理方法。

例如,气虚证可通过补气的方法进行治疗。

三、辨证论治的技巧1. 辩证病机:辨别疾病的病机是辨证论治的基础。

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分析病机,确定疾病的病因病机。

2. 辩证施治: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机,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例如,对于阳虚证,可采用温阳散寒的方法进行治疗。

中医的病因病机和辨证论治

中医的病因病机和辨证论治

中医的病因病机和辨证论治中医是一门独特的医学体系,其治疗理念和方法与西医有着明显的差异。

在中医的理论中,病因病机和辨证论治是核心概念,它们在中医诊断和治疗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病因病机的概念中医认为,人体的健康与疾病是由于病因引起的病机变化所致。

病因是指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可以包括内因和外因。

内因主要指人体内部的因素,如情志失调、饮食不当、过度劳累等;外因则是指环境因素,如寒邪、暑邪等。

病机则是指疾病发展的基本过程和规律,包括病理变化的过程、临床表现的特点等。

二、辨证论治的概念辨证论治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核心方法之一,它通过观察和分析患者的症状、体征、舌诊、脉诊等,确定疾病的证候类型,再根据疾病的病因病机进行相应的治疗。

辨证论治强调整体观察,强调个体化治疗,注重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以达到恢复健康的目的。

三、病因病机与辨证论治的关系病因病机和辨证论治是密切相关的。

病因病机的理论为辨证论治提供了科学依据,而辨证论治则是根据病因病机的理论来指导具体的治疗方案。

在中医中,辨证论治是根据疾病的病因病机来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

例如,对于感冒这一常见病,中医辨证论治的方法包括风寒感冒、风热感冒等不同类型,治疗方法也各不相同。

如果是风寒感冒,可以采用解表祛寒的方法,如使用辛温解表的药物;如果是风热感冒,可以采用清热解毒的方法,如使用苦寒清热的药物。

四、案例分析为了更好地理解中医病因病机和辨证论治的概念,我们来分析一个实际案例。

小明因感冒引起的咳嗽已经持续了几天。

他的主要症状有咳嗽、喉咙痛、鼻塞和流涕。

他的舌头上有一层白苔,脉搏偏快。

根据中医的病因病机和辨证论治的原则,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病因:小明感冒的病因是风寒外袭;2. 病机:风寒邪气入侵人体,导致气血运行不畅,阻碍了肺脾的正常功能;3. 辨证:小明的证候类型属于风寒感冒,表现为咳嗽、喉咙痛等症状,舌苔白、脉搏偏快;4. 治疗:针对小明的病因病机和辨证结果,建议使用解表祛寒的方法进行治疗,如服用柴胡疏肝散等中药。

方歌汇总-北京中医药大学特色教材中医辨证论治学基础

方歌汇总-北京中医药大学特色教材中医辨证论治学基础

1.葱豉汤原肘后方,伤风感冒此先尝。

药简力专验便廉,轻宣透表又通阳。

2.三物香薷豆朴先,解表散寒功效坚。

化湿和中调胃气,感寒伤湿此方煎。

3.香苏散纳草陈皮,外感风寒气滞宜。

寒热头痛胸脘痞,解表理气此方施。

4.伤寒表实喘无汗,身痛头痛必恶寒。

麻黄为主桂杏辅,甘草调和表寒散。

5.桂枝汤治表虚证,芍药甘草姜枣同。

解肌发汗调营卫,有汗恶风效验灵。

6.止嗽散桔草白前,紫菀荆芥百部研。

镇咳化痰兼解表,姜汤调服不必煎。

7.桑菊饮中桔杏翘,芦根甘草薄荷饶。

清疏肺卫轻宣剂,风温咳嗽服之消。

8.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牛豉薄荷。

甘桔芦根凉解法,清宣温热煮勿过。

9.柴葛解肌芷桔羌,膏芩芍草枣生姜。

恶寒渐轻热增重,解肌清热此方良。

10.阎氏升麻葛根汤,芍药甘草合成方。

麻疹初起出不畅,解肌透疹此方彰。

11.羌活胜湿草独芎,蔓荆藁本与防风。

湿邪在表头腰痛,发汗升阳有殊功。

12.九味羌活配防风,细辛苍朮白芷芎。

黄芩生地同甘草,发汗祛湿里热清。

13.人参败毒草苓芎,羌独柴前芷桔同。

瘟疫伤寒噤口痢,祛邪扶正有奇功。

14.杏苏散内夏陈前,枳桔苓甘姜枣研。

清宣温润治凉燥,止咳化痰病自痊。

15.桑杏汤中象贝宜,沙参栀豉与梨皮。

干嗽鼻涸还身热,轻宣凉润燥能医。

16.清燥救肺参草杷,石膏胶杏麦胡麻。

经霜收下冬桑叶,清燥润肺效可夸。

17.小柴胡汤和解功,人参半夏甘草从。

更用黄芩加姜枣,少阳为病此方宗。

18.蒿芩清胆枳竹茹,陈夏茯苓碧玉入。

热重寒轻痰湿重,胸痞呕恶总能除。

19.葛根黄芩黄连汤,再加甘草共煎尝。

邪陷阳明成热利,解表清里保安康。

20.小青龙汤桂芍麻,干姜辛草夏味加。

外束风寒内停饮,散寒蠲饮效堪夸。

21.防风通圣大黄硝,麻黄荆芥栀芍翘。

甘桔芎归膏滑石,薄荷芩术力偏饶。

22.大柴胡汤用大黄,枳夏芍芩同枣姜。

少阳阳明同合病,和解攻里是良方。

23.麻黄附子细辛汤,发汗温阳两法彰。

若非表里相兼治,少阴表证何能康。

24.再造散用参芪甘,桂附羌防芎芍参。

中医辨证论治体系

中医辨证论治体系

中医辨证论治体系
中医辨证论治体系是中医学的核心理论之一,它是中医的独特治疗方法和理论依据。

中医辨证论治体系强调了对疾病的整体观察和分析,通过辨证施治来达到治疗目的。

辨证是中医辨证论治的重要内容之一。

辨证是指通过观察、问诊、望诊、听诊、闻诊等手段,从中医独特的理论和方法出发,对疾病进行分析和判断,确定病因、病机和病情的具体情况。

辨证的目的是为了找出疾病的根本原因,从而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辨证论治强调了对疾病的整体观察和分析。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器官和组织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

因此,中医辨证论治不仅仅是针对患者的症状进行治疗,而是从整体上考虑患者的病情,分析病因、病机和病情的关系,找出治疗的关键。

中医辨证论治体系强调了个体化治疗。

中医认为,每个人的体质和病情都是不同的,因此在治疗过程中需要根据个体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中医辨证论治体系通过辨证施治,可以根据不同的辨证类型,选择适合患者的治疗方法和药物,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

中医辨证论治体系强调了预防和治疗的结合。

中医辨证论治不仅仅是针对已经发生的疾病进行治疗,更重要的是通过辨证施治,找出疾病的早期信号和隐患,从而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防止疾病的发
生和发展。

中医辨证论治体系是中医学的核心理论之一,它通过辨证施治,对疾病进行整体观察和分析,实现个体化治疗,结合预防和治疗,为患者提供最佳的治疗效果。

中医辨证论治体系的独特性和独到之处,使其在中医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希望越来越多的人能够了解和应用中医辨证论治体系,为自己的健康保驾护航。

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

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

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中医辨证论治作为中医学的核心理论之一,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医治疗中,辨证论治是非常重要的,它通过辨明病因、病机、病情和病证,确定治疗的方法和药物,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本文将从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进行详细介绍。

一、辨证辨证是指中医医师通过望、闻、问、切等方法对患者进行全面综合分析,从而确定病因、病机和病情的过程。

要做到“望”、“闻”、“问”、“切”四诊合参,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脉象等情况,与患者交谈,了解发病过程,采取切脉等方法,从而明确病证。

只有准确辨证,才能制定正确的治疗方案。

二、辨证的分类中医辨证可以分为辨别病因和辨别病机两个方面。

辨别病因主要是确定疾病的原因,包括外感、内伤、情志、饮食等因素,进而指导治疗措施。

辨别病机则是指明疾病的发展过程和病变机理,有助于找出病邪和病变的规律性,并据此确定治疗的方法。

三、论治论治是在辩证的基础上,根据所得的病因、病机和病证,合理选取治疗方法,确定方药或针灸等治疗手段来治疗疾病。

中医辩证论治强调整体观念和个性化治疗,根据患者的体质、年龄、疾病病程等特点,进行个体化治疗。

四、治未病中医辨证论治强调治未病的重要性,即在患者出现任何症状之前,根据体质辨证,发现患者体质中的不平衡现象,提前进行调理,防止疾病的发生。

五、辩证施治中医辨证施治是指在辩证过程中,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根据患者病情的变化,灵活变通地选择治疗方法。

对于顽固性疾病或病情复杂的患者,辩证施治显得尤为重要。

六、标本兼治中医辩证论治的基本原则之一就是标本兼治。

标本兼治是指在治疗疾病的同时,既要治标,又要治本。

治标是指直接去除症状和病变,缓解患者的痛苦;治本则是指调整体质,增强机体自身的抵抗力,防止疾病的复发。

七、因时因人因地制宜中医辩证论治还要因时因人因地制宜。

因时是指根据病症发作的时间,如季节、昼夜等因素,进行治疗;因人是指因人而异,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等特点,采取个性化的治疗方法;因地制宜则是指根据气候、环境、地域等差异,调整治疗方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辨证论治学基础
The Foundation of Treatment Based Upon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课程简介
《中医辨证论治学基础》是运用中医基本理论,研究诊察病情、判断疾病、辨别证候,从而确立治疗法则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一门课程。

本课程主要包括辨证和诊断综合运用等内容。

辨证部分包括八纲辨证、病因辨证、气血津液辨证和脏腑辨证等;诊断综合运用介绍中医辨病与辨证的诊断思路。

The Foundation of Treatment Based Upon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s a curriculum concerning the examination of body,diagnosis of diseases,distinction of syndrome and thereby establish the basic theory,knowledge and ability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basic of TCM.
The curriculum mainly include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comprehensive application of diagnosis.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include the eight principle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pathogeny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qi-blood and body fluid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visceral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The comprehensive application of diagnosis brief the diagnostic thoughts of diseases differentiation and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in TCM.
教学大纲
一、课程名称:中医辨证论治学基础
二、总学时数及学分:27学时,1.5学分
理论课27学时
三、授课对象:
硕士研究生,中医专业及中西医结合专业。

预修知识要求: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法学。

四、教学目的及要求:
使学习者对各种中医辨证方法有一个全面了解,掌握八纲、气血津液和脏腑辨证的基本技能和知识;熟悉病因辨证和中医辨病与辨证的诊断思路,为中医诊断基础和临床研究打下基础。

贯彻知识传授与技能培养并重的方针。

课堂教学注意理论知的完整性、准确性、系统性;突出重点,避免与本科教学内容的重复;充分运用计算机、录像以及模拟病人等进行多种媒体和实验教学。

注重四诊与辨证的结合,重点是中医思维方法的训练。

五、理论课程内容:
(一)理论授课
第一节概念与源流
1、八纲辨证的概念
2、八纲辨证的源流
第二节基本内容
1、表里辨证
1)、表证
2)、里证
2、寒热辨证
1)、寒证
2)、热证
3、虚实辨证
1)、虚证
2)、实证
4、阴阳辨证
1)、阴阳是辨证的总纲
2)、阴阳辨证的特定内容
第三节八纲证候间的关系1、证候相兼
1)、表里同病
2)、寒热错杂
3)、虚实夹杂
2、证候转化
1)、表里出入
2)、寒热转化
3)、虚实转化
3、证候真假
1)、寒热真假
2)、虚实真假
第四节八纲辨证的意义
第五节八纲辨证研究进展
第二章病因辨证(2学时)
第一节六淫辨证
2、寒淫证
3、暑淫证
4、湿淫证
5、燥淫证
6、火淫证
第二节疫疠辨证
第三节情志内伤辨证
1、伤喜证
2、伤怒证
3、伤忧思证
4、伤悲证
5、伤恐证
第四节病因辨证研究进展
第三章气血津液辨证(3学时)
第一节气病辨证
1、气虚证
2、气陷证
3、气虚不固证
4、气脱证
5、气滞证
6、气逆证
7、气闭证
第二节血病辨证
1、血虚证
2、血瘀证
3、血热证
4、血寒证
第三节津液病辨证
1、津液亏虚证
2、津液内停证
1)、痰证
2)、饮证
第四节气、血、津液兼病辨证
1、气血两虚证
2、气虚血瘀证
3、气不摄血证
4、气随血脱证
5、气滞血瘀证
6、气随津脱证
7、气滞津停证
8、痰瘀互结证
第五节气血津液辨证研究进展
第四章脏腑辨证(6学时)
第一节肝胆病辨证
1、肝血虚证
2、肝阴虚证
3、肝郁气滞证
4、肝火炽盛证
5、肝阳上亢证
6、肝风内动证
7、寒滞肝脉证
8、肝胆湿热证
9、胆郁痰扰证
第二节心与小肠病辨证
1、心气虚证
2、心阳虚证
3、心阳暴脱证
4、心脉痹阻证
5、心血虚证
6、心阴虚证
7、心火亢盛证
8、痰蒙心神证
9、痰火扰神证
10、瘀阻脑络证
1、脾胃气虚证
2、脾虚气陷证
3、脾阳虚证
4、脾不统血证
5、寒湿困脾证
6、湿热蕴脾证
7、胃阴虚证
8、胃阳虚证
9、寒滞胃脘证
10、胃热炽盛证
11、食滞胃脘证
第四节肺与大肠病辨证
1、肺气虚证
2、肺阴虚证
3、风寒犯肺证
4、风热犯肺证
5、燥淫犯肺证
6、寒饮阻肺证
7、肺热炽盛证
8、痰热壅肺证
9、大肠湿热证
10、肠热腑实证
11、肠燥津亏证
12、大肠虚寒证
13、虫积肠道证
第五节肾与膀胱病辨证
1、肾精不足证
2、肾阴虚证
3、肾气不固证
4、肾阳虚证
5、肾不纳气证
1、心肾不交证
2、心肾阳虚证
3、心肺气虚证
4、心脾两虚证
5、心肝血虚证
6、脾肺气虚证
7、肺肾阴虚证
8、肝火犯肺证
9、肝胃不和证
10、肝郁脾虚证
11、肝肾阴虚证
12、脾肾阳虚证
第七节脏腑辨证研究进展
第五章诊断综合运用(3学时)
第一节主症诊断思路
1、症状的分类
1)、部位分类
2)、脏腑分类
3)、属性分类
4)、作用分类
2、主症在诊断中的意义
1)、主症概念
2)、主症与主诉的关系
3)、主症在诊断中的意义
3、确定主症的方法
4、围绕主症进行询查
5、围绕主症进行诊病
6、围绕主症进行辨证
第二节证候诊断思维
1、辨证诸法的关系与特点
2、辨证环节与方法
2)、常见规范证名
3、证候诊断的要求
4、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
1)、宏观辨证
2)、微观辨证
3)、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的结合
第三节疾病诊断思路
1、疾病诊断的意义和一般途径
1)、病的概念及病、证、症的关系
2)、疾病诊断的意义
3)、疾病诊断的一般途径
2、疾病分类的诊断意义
1)、疾病分类的概况
2)、疾病分类的方法
3、疾病命名的诊断意义
1)、疾病命名的概况
2)、疾病命名的形式
3)、正确对待和运用中医病名
(二)讨论课
1、脏腑辨证病例讨论(4学时)
2、诊断综合运用病例讨论(6学时)
六、重点、难点:
重点:脏腑辨证、气血津液辨证。

难点:诊断综合运用。

七、授课方式:
理论讲授,病例讨论。

八、考试方式与要求:
考查:病例分析、撰写综述论文一篇。

综述论文内容要求:1、与研究生研究课题相关的中医辨证论治文献;2、文献收集范围需在近3年以上;3、独立完成。

九、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
1、中医诊断学,季绍良,成肇智主编,2002年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3、中医辨证学,王忆勤主编,2004年第1版,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4、中医辨证思路概要,袁尊山主编,2005年第1版,贵阳:贵州科技出版社
十、开课单位及负责人:
中医药学院中医基础学科中医诊断教研室
教研室主任:邹志东
课程负责人:邹志东
联系电话:8391162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