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一步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合集下载

关于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方案

关于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方案

关于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方案近年来,我国农村发展取得了重要进展,而新农村建设则成为了推进中国现代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

新农村建设方案是加速农村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所在。

因此,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方案是非常重要的。

一、宏观目标新农村建设实施方案的宗旨是,实现农村稳定发展,共同繁荣,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建设宜居,美丽新农村。

(一)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200个国家级美丽乡村示范工程 3000个省级美丽乡村示范工程在全国省区县乡镇中,筛选出3000个左右具有创新性、代表性和可推广性的优秀村级示范工程。

(二)生态农业发展实施良田草原、水源涵养与地质灾害防治、造林绿化等重点工程以农业产业发展带动生态建设各地加快生态农业试点示范区的建设,并在试点示范区中推行建立全过程的农业生产标准,探索一个“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协调发展的新农村经济发展模式。

(三)乡村公共服务完善实施“数字乡村”建设依托现有的广电联通信息网络,加速推进宽带、数字电视等信息化设施在农村的普及推广在每个村都建设一座带稳定电力和网络通畅的信息中心。

建设各种类型乡村公共设施,包含乡村幼儿园、村民公寓、乡村医疗、文化体育、年轻人就业培训等等。

(四)农村经济升级继续发展小城镇建设,将城镇化率提升到45%以上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以奶业、种业、捕捞业、网购农业、乡村旅游、特色农产品产业为重点,全力发展农村特色经济,注重乡村品牌传承。

二、政策支持(一)资源整合农业支持提高农业综合支持、保险等资金使用效益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促进土地和资源的整合。

加大补贴和支持力度,引导农民进入种养殖业。

(二)重视人才支持释放乡村潜能,加大对乡村人才培养的政策支持,开展“乡村人才计划”,建立新型农村经营主体的培育体系,支持本地区乡村产业发展。

(三)基础设施改善加快农村公路硬化的进度,推动交通建设,提高农民出行的便利性,全面改善农村饮水安全问题,修建污水处理设施,设立农村环境保护基金。

在全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推进会上的讲话

在全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推进会上的讲话

在全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推进会上的讲话在全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推进会上的讲话同志们: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中央和省州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领“三农”工作,扎实推进我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力开创全县农业农村工作新局面。

下面,我讲四点意见。

一、认清形势,切实增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目标。

年初,中央下发了《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明确了今后农村工作的基本任务和目标。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是全面建设永仁小康社会的根本要求,是构建“和谐永仁”的重要内容。

“十五”期间,县委、政府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用科学发展观统揽“三农”工作,按照“围绕一个目标、促进两个转变、打好三个基础、实施四大战略、培育五大产业、实现六个突破”的发展思路,以调整结构、加快发展为主题,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积极推进农村“三化”进程,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优化农业产业布局,大力发展农村特色产业,不断深化农村改革,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步伐,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农村经济结构逐步优化,整体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农民人均纯收入不断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农村面貌发生了较大变化。

到底,全县农村通电率达100%,乡村通路率达100%,乡村通弹石路率达57%,农田水利化程度为66.8%,农村人畜饮用自来水率达58.8%,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802元。

“十五”时期,全县经济持续发展,社会秩序良好,民族团结和睦,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为“十一五”加快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今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第一年,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开局之年。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心得体会-正确认识新农村建设的“二十字”目标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心得体会-正确认识新农村建设的“二十字”目标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心得体会-正确认识新农村建设的“二十字”目标新农村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上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新时代下,加快推进农村现代化建设已经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战略任务。

近年来,我所在的农村也在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我对此有了一些体会和思考。

首先,我们必须正确认识新农村建设的“二十字”目标。

这些目标包括“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但很多人的理解却是“规划大、投资大、浪费大、利益小、效果不明显”。

实际上,这个看法是十分片面和错误的。

新农村建设的“二十字”目标,是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和实现农村现代化的重要举措,它既是实现乡村振兴的保障,也是保障城乡统筹的需要。

因此,我们必须深入理解和贯彻新农村建设的“二十字”目标,从实际出发,制定适合本地发展的规划,科学调配资源,加强治理,使之真正成为具有原创性、创新性的发展战略。

其次,我们应该强化产业发展,打造绿色生态产业链。

新农村建设的核心是产业兴旺。

针对目前我所在农村存在的问题,我们要积极发展适合当地的产业,挖掘本地优势,发挥农村劳动力和土地资源的潜力,建立健全优秀的生态农业产业,推动绿色食品的生产和销售。

同时,需要探索转型升级思路,着力打造集绿色生态养殖、高效农业种植以及生态旅游等于一体的现代化农业生态链,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最后,我们应当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治理。

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治理同样重要。

在我所在的农村,我们先是在良好的外部环境基础上,大力提升治理水平,并对泥浆滥堆、垃圾乱堆、水污染等重点治理,给人们提供优美的生活环境。

同时,我们加大道路建设,修建了一些重要的农村公路,并提高网络通讯条件,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生活的改善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总之,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是实现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加快农村现代化建设。

在建设过程中,我们需要时刻保持清醒头脑,密切结合实际,适时调整策略,不断追求可持续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贡献力量。

中共邯郸市委、邯郸市人民政府关于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政策意见-

中共邯郸市委、邯郸市人民政府关于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政策意见-

中共邯郸市委、邯郸市人民政府关于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政策意见正文:---------------------------------------------------------------------------------------------------------------------------------------------------- 中共邯郸市委、邯郸市人民政府关于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政策意见(2006年10月25日)为进一步扎实推进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根据《中共河北省委、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指导意见》和《中共邯郸市委、邯郸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全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精神,提出我市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意见。

一、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不断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1、进一步稳定、完善和强化扶持政策。

增加对农民种粮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

同时,安排预算内资金,建立稳定的优质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制度。

进一步完善先进适用农业新技术的引进、示范和推广机制。

2、加快培育和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市、县都要抓一批突破性、标志性大项目。

对带动我市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作用明显的项目和市级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要进一步研究制定积极的财政支持政策。

加强银企对接,扩大招商引资,切实解决龙头企业发展资金不足问题。

加快农产品加工基地建设,增强产业辐射带动力。

3、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积极扶持优质粮棉基地建设。

加快奶业的发展,对符合奶业发展专项补贴资金条件的项目,要给予一定资金补贴。

加大农业综合开发投入,重点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扶持优势特色农产品产业带建设,集中扶持一批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提高我市农业的综合竞争能力。

4、加大对现有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的政策支持力度。

对新建的小型水源工程及相关排灌设施的配套予以适当的支持和补贴。

副省长王守臣在全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现场会议上的讲话

副省长王守臣在全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现场会议上的讲话

向。 近年来 , 省委 、 省政府坚持把新农村建设作 为统筹城 准瞻肥握, 确保新农村建设沿着正确舫 向又好又快推进。 21 . 正确把握 新农村建设 的重点任务 生产 发展 、 生 转、 力度 不减 、 要求不变 。但在 实际 工作中 , 一些地方对 活宽裕 、 乡风文明 、 村容整洁 、 民主是新农村建设 的 管理 新 农村建 设 重视 程度忽 冷忽热 ,导致 工作责任 落得 不 总体任务, 包含了农村政治、 经济、 文化、 社会和党的建 实, 帮扶 任务抓得 不紧 , 甚至个别 地方和单 位 出现 了虎 设各个方面 , 体现了城乡统筹、 工农联动、 经济与社会同
常委 、 委秘书长 房俐 同志 的重要 讲话 , 入分析 了形 周期长 , 省 深 而各级财力有限 , 实际困难较 多 , 这是客观存在
势, 进一 步明确 了任务 , 全面部 署了加快新 农村建 设的 的。但是 , 建设现代农业 , 增加农民收入 , 改变农村落后 推进城 乡一体化进程 , 时代赋予我们 的光荣使 是 各项工作 , 我们要深刻领会 , 认真抓 好贯彻落实 。下面 , 面 貌 , 命, 是历史赋 予我们 的重要责任 , 我们 必须 勇敢的承担 就深入贯彻落实本次会议精神 , 我再讲五点意见 :
在新 的发 展阶段 , 已由过去几年 的面 上部署动 员 、 上 的浓厚氛围 。总之 , 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们全部 工 点 社会 探索 实践 , 开始 向大范 围抓 点带面 、 验示范和 点面结 作的重 中之重 ,我们一定要坚持做到高度 重视 不动摇 , 试
合、 完善提高 、 整体推进转变 。 因此 , 形势更加 紧迫 , 务 加大投入不动摇 , 任 合力共建不动摇 , 不懈 不动摇 , 常抓 不 更加艰 巨 , 要求 更加严格 , 我们 必须进 一步牢 固树立持 断开创全省新农村建设的新局面 。 之以恒 、 常抓不懈 、 长期作战 的思想准备 。当前 , 在具体 工作中各地区 、 各部门 、 各单位 , 尤其是各级领导 同志要

中共河南省委文件新农村建设

中共河南省委文件新农村建设

中共河南省委文件豫发(2009)28号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建设的意见(2009年11月9号)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加快全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省委、省政府决定,在全省范围内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建设,以点带面,推动全局。

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示范村建设的重大意义近年来,全省各级各部门围绕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部署,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深入开展抓试点、争致富、办实事活动,采取有力措施,扎实稳步推进。

全省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粮食生产捷报频传,现代农业快速推进,农民收入稳步增加,村容村貌日新月异,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特别是各地在工作实践中紧密结合实际,积极开拓创新,探索出了不少好经验,涌现出了许多好经典,走出了符合当地实际、具有不同特色的好路子。

全省的新农村建设在摸索中前进,在创新中提高,已经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上。

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建设,是全面贯彻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的实际行动,是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的客观需要,是改善农村民生、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的有效途径,是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引向深入的必然要求,是省委、省政府在全面总结新乡等地经验、审时度势而作出的重大决策。

组织开展好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建设,既有利于改善广大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又有利于拉动农村投资和消费;既有利于促进人口向城镇集聚,又有利于城市基础建设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覆盖;既有利于集约节约利用土地,又有利于农民减少住宅建设投入;既有利于促进当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又有利于城乡和区域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

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建设事关全局、涉及面广,时间紧、任务重。

全省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统一思想,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站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的高度,站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中原崛起的高度,站在有效应对危机、实现“四保”目标的高度,深刻认识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切实把这项工作抓紧抓好、抓出成效,努力开创全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局面。

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强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强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强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中国特色现代化农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客观需要和必然要求。

发展中国特色现代农业的战略措施是:高效利用自然资源,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增加对农业的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确保农业稳定发展;优化农业结构和资源配置,发展特色农业,实现产业化和规模化;发挥科学技术的引领作用,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培育新型农民,提升农业劳动力素质,为农业现代化建设提供人力资源保障;改革和完善农业和农村管理体制,发展农村社会事业,缩小城乡差距等。

标签:中国特色现代农业;发展措施;新农村建设农业是社会发展的基础。

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繁荣农村经济,是我们党一贯坚持的指导思想和方针。

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和国务院提出了一系列有关“三农”问题的新思想、新要求和新举措。

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强调,要把建设现代农业放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位;2006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作出“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略部署;党的十七大报告,也着重描绘了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宏伟蓝图,并要求全党坚持把加快现代农业建设作为执政为民的第一要务。

以上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和国务院对农业的高度重视,本文根据我国农业发展的实际,提出中国特色现代农业的发展思路和对策,并以此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研究,旨在为有关涉农领导干部提供决策参考。

一、发展中国特色现代农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和现实选择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一提法,最早见于1984年的中央一号文件,而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则对新的时代背景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了具体的战略部署。

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二十字方针,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国务院•【公布日期】2005.12.31•【文号】中发[2006]1号•【施行日期】2005.12.31•【效力等级】党内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农业管理综合规定正文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6]1号2005年12月31日)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了今后5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和行动纲领,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为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

近几年,党中央、国务院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采取了一系列支农惠农的重大政策。

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落实中央部署,切实加强“三农”工作,农业和农村发展出现了积极变化,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粮食连续两年较大幅度增产,农业结构调整向纵深推进,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农村税费改革取得重大成果,社会事业进一步发展,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得到加强,干群关系明显改善。

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好形势,对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和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但必须看到,当前农业和农村发展仍然处在艰难的爬坡阶段,农业基础设施脆弱、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矛盾依然突出,解决好“三农”问题仍然是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重大而艰巨的历史任务。

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按照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的战略部署,始终把“三农”工作放在重中之重,切实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加快农村全面小康和现代化建设步伐。

一、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

加速推进现代化,必须妥善处理工农城乡关系。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

运城市委、运城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施意见

运城市委、运城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施意见

运城市委、运城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施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运城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字号】•【施行日期】•【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村镇建设正文运城市委、运城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施意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坚持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

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于改变农村落后面貌、建立新型城乡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保持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具有十分重大意义。

为了认真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确保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十一五”时期打下坚实基础,特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原则1、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认真贯彻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以建设全省高效生态农业基地为目标,以农业产业化、经营现代化、农民知识化、村镇园林化和管理民主化为重点,以“百村试点千村治理”工程为抓手,全力推动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基层党组织建设,2010年力争使全市80%的村在“新产业、新经济组织、新农民、新家园、新风尚”五方面取得明显突破,逐步把广大农村建设成经济繁荣、政治民主、环境优美、社会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2、基本原则--突出中心,协调推进。

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壮大特色产业,增加农民收入。

同时协调推进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基层党组织建设。

--深化改革,创新机制。

坚持党在农村的基本经营制度,稳定和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继续深化农村改革,破除体制性障碍,不断激发农村内在的发展活力。

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近年来,我国的城乡发展呈现出了一种二元性的态势:城市繁荣发展,农村却逐渐萎缩。

为了促进全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推动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速,中央政府制定了一系列农村发展战略,积极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其中,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工作。

一、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是指在对城市与农村的发展进行规划、布局和资源的配置上,强调“全面、协调、可持续”,尽量将双方的发展纳入一个相对完整的视野,不断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目标。

而新农村建设,则是一项为了推动农村发展,提高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战略性举措,它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根本保障。

为了加强新农村建设的力度,我们必须要将其与城乡发展紧密结合,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同发展。

我们需要从四个方面着手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工作:第一是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提高农村生产和生活条件;第二是加大农村土地整合力度,提高土地利用率,并且为农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第三是提高农村人口的素质,注重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农村产业的发展;第四是改善农民的生活质量,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提高农村文化教育水平,增强农民获得感和幸福感。

二、推进新农村建设对城乡发展的意义1.有利于实现城乡协调发展新农村建设是一个重要的基本战略,其旨在推动农民进一步富裕,改善农村生活状况,提高农民文化程度和健康水平。

这也有利于在城乡之间建立起健康、可持续的互动机制,促进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并增进城市和乡村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互补。

在城市化进程中,农村人口的转移和农业劳动力的转化,也为城市提供了一个稳定、可靠的人力来源。

2.促进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利用城乡一体化发展可以实现资源的协调利用,同时也能够消除由于城市和农村发展不平衡而导致的资源和环境问题。

新农村建设就是为了改善农村环境和生态环境,促进资源的节约和利用,促进生态和城乡的相互融合。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

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们党从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出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新世纪新阶段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部署。

以科学发展观指导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既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也是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顺利进行的迫切需要。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和难点在农村。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以科学发展观指导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采取了一系列支农惠农的重大政策,农村和农业发展呈现了积极态势,但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局面尚未改变,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矛盾依然突出,解决好三农问题仍然是当前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中之重。

一、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涵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议》第一次完整而明确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它强调“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强调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实践科学发展观,推动改革和发展,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首先,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其次,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科学发展观要求按照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四位一体”的建设,同时遵循自然规律推动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人口、环境相协调。

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了今后5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和行动纲领,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为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

近几年,党中央、国务院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采取了一系列支农惠农的重大政策。

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落实中央部署,切实加强“三农”工作,农业和农村发展出现了积极变化,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粮食连续两年较大幅度增产,农业结构调整向纵深推进,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农村税费改革取得重大成果,社会事业进一步发展,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得到加强,干群关系明显改善。

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好形势,对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和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但必须看到,当前农业和农村发展仍然处在艰难的爬坡阶段,农业基础设施脆弱、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矛盾依然突出,解决好“三农”问题仍然是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重大而艰巨的历史任务。

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按照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的战略部署,始终把“三农”工作放在重中之重,切实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加快农村全面小康和现代化建设步伐。

一、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

加速推进现代化,必须妥善处理工农城乡关系。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

农村人口众多是我国的国情,只有发展好农村经济,建设好农民的家园,让农民过上宽裕的生活,才能保障全体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才能不断扩大内需和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发展。

当前,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初步具备了加大力度扶持“三农”的能力和条件。

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

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

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6.03.23•【字号】云发[2006]5号•【施行日期】2006.03.23•【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村镇建设正文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云发[2006]5号2006年3月23日) 为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扎实推进我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农村全面小康和现代化建设步伐,现结合云南实际,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面临的形势(一)农业农村发展进入了新阶段。

多年来,我省始终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结合实际认真贯彻中央的方针政策,采取一系列支农惠农的政策措施,加大工作力度,农业农村经济呈现出稳定发展的趋势,经济社会总体上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农业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在更宽领域、更高层次展开,农村改革向纵深推进,社会事业取得新的进展,基层组织和民主政治建设得到加强,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农村经济增长方式、农村经济运行机制、公共产品供给机制、乡村治理方式和农业农村工作领导方式等方面正在发生重大变化。

但必须看到,我省农业基础设施脆弱,生产经营方式落后,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继续扩大,制约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尚未消除,农业农村仍然是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中最薄弱的环节,与全国相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任务更加艰巨。

(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

党中央提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集中反映了中央解决“三农”问题的信心和决心,代表了广大农民群众的强烈愿望和根本利益,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是确保现代化建设顺利推进的必然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任务,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

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可编辑版】

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可编辑版】

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1号)和省、市实施意见,结合xx实际,现就“十一五”时期新农村建设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统一思想认识,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重大历史任务。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是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是全面建设小康xx、构建和谐xx的必然要求,是推进xx跨越式发展、实现奋力崛起的迫切需要。

各级各部门要从政治、战略、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意义,切实把新农村建设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2、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好“三农”工作。

“十一五”时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打下坚实基础的关键时期,也是“三农”工作取得突破进展的关键时期。

各级各部门要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以发展农业农村经济为中心,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以农村综合改革为动力,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确保我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一个良好开局。

二、发展产业化经营,加快建设现代农业3、加强基地建设。

突出区域特色,注重规模开发,重点建设八大主导产业基地,因势利导发展油茶、葛业、高山蔬菜、水产养殖等特色产业基地。

本着“八大产业、各有侧重,突出特色、分类指导,政府推动、市场运作”的方针,毛竹、桑蚕、百合建管并重,突出新栽;茶叶、板栗、中药材以管为主,突出低改;畜禽、鳗鱼抓好大户,突出规模。

各主导产业牵头单位要建立1-2片具有一定规模和特色的县级示范基地,乡镇区域内的每个主导产业要建立1个以上乡级示范基地,以点带面,推动发展。

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见

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见

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统揽全局、着眼长远、与时俱进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历史任务,为我省做好新阶段“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

近几年来,我省认真落实中央部署,坚持“推进产业化、全面建小康”的思路,切实加强“三农”工作,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有效地推动了农业和农村发展。

农村经济持续增长,农民收入大幅提高,农村改革不断深化,社会事业进一步发展,基层组织建设得到加强,社会保持稳定。

但也应当看到,我省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较差、农民收入水平偏低、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城乡发展差距扩大等矛盾依然突出,农业和农村发展仍然处在艰难的爬坡阶段。

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

只有加快发展农业经济,突出抓好农村建设,切实改善农民生活,才能促进我省经济持续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

各级党委、政府要按照中央的战略部署,始终把“三农”工作放在重中之重,切实推进我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农村全面小康和现代化建设步伐。

一、明确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2)“十一五”时期我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任务。

推进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十一五”时期要取得重大进展,打下坚实基础。

———农村经济有新发展。

现代农业发展步伐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显著增强,产业化水平明显提高。

农业基础设施加强,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

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长4%以上,主要农产品产量稳定增长。

农村经济结构得到优化,二、三产业快速发展。

———农民生活有新改善。

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基本建立,多元化收入格局逐步形成,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6%以上。

农民的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明显改善,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初步形成,生活质量显著提高。

———农村社会事业有新进步。

九年制义务教育全面普及,职业教育网络全面覆盖。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基本普及,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和农民健康水平显著提高。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形成。

2篇对于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施意见(参考)

2篇对于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施意见(参考)

2篇对于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施意见(参考)2 篇关于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参考)篇一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及中央、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加快农村现代化进程,根据《关于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结合我区实际,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充分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性和紧迫性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

改革开放以来,我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很大成就,农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有了明显提高,农村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的问题依然存在,农村基础设施脆弱,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呈继续扩大之势。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统揽全局、着眼长远、与时俱进作出的重大决策,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2.必须把新农村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以促进产业繁荣、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基础设施、保护生态环境、整洁村容村貌、打造文明乡风、完善社会保障、创新发展机制、提高农民素质、搞好民主管理、建设五好班子、实现社会和谐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是确保现代化建设顺利推进的必然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

各级各部门要充分认识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高度重视并切实加强新农村建设工作。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3.指导思想: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实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具体要求,以加快推进全面小康建设为目标,以乡村规划建设为龙头,以村庄整治为突破口,以文明村创建为载体,以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素质和生活质量为根本,科学规划,整合资,突出重点,分类指导,分步实施,整体推进,力争把我区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农民富裕,管理民主,社会和谐,环境优美的现代化新农村。

中心组学习记录

中心组学习记录

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学习记录会议时间:会议地点:参会人员:主持人:记录人:严庆华会议记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的重大举措,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任务,是确保乡镇振兴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

当前,要实现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各项任务,要求我们比以往任何时期都要重视“三农”工作。

扩大内需,最大潜力在农村;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基础支撑在农业;保障和改善民生,重点难点在农民。

我们必须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性,把新农村建设作为“三农”工作的统领,在摆位上进一步突出,在思路上进一步明晰,在措施上进一步强化,努力把新农村建设推向一个新的阶段。

要准确把握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点任务。

一要科学规划布局。

我国基本国情决定了农村人口不可能全部转入大中城市,必须把中心城市、重点镇、中心村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科学谋划,合理布局,有序建设,促进劳动力就地转移。

二要强化产业支撑。

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根本任务。

在加快产业发展中要高度重视建立良性循环的产业系统,注重提高产业的关联度和协调性,解决一二三产业衔接不紧、相互脱节的问题,使各个产业相互跟进,相辅相成,既实现“量”的合理配置,又达到“质”的全面提升。

三要完善服务功能。

要把示范村服务功能建设作为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的桥梁,作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纽带,在统筹兼顾的基础上,加快相关设施建设,着力提高服务功能,用良好的环境吸引人,用人的集聚促进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加快形成,以此推进示范村的产业发展、农民增收和社会进步。

四要突出环境整治。

要把环境整治作为改变农村面貌的突破口,全面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要以改变农民传统生活习惯为重点,规范约束农民陈规陋习,彻底改变农村“脏、乱、差”面貌。

五要注重机制创新。

要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方针,按照促进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格局的要求,进一步推进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向农村转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进一步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十一五”期间重要建设目标之一,是我们党适应时代发展和现实要求,着眼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对于把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要求具体化,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全面系统地解决“三农”问题,具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标签:新农村建设
1 以农民增收为目标
建设新农村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加快现代农业建设,发展壮大新产业,实现转移农民、减少农民、富裕农民的目的。

一是加快发展特色农业。

围绕地方特色培育区域性农业,依靠特色农业带动增收。

如,广西等省(区)就应大力培育和发展了糖料蔗、水果、蔬菜、生猪、家禽等一批优势产业。

重点培育壮大以优质谷为代表的粮食产业,以桑蚕、食用菌、烟叶、中药材、香料、花卉为代表的经济作物产业,以草食动物、牛奶业、优势水产品为代表的水产畜牧业。

二是加快发展劳务经济。

把发展劳务经济作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加大劳务输出力度,不断提高农民工资性收入占纯收入的比重。

推进农村劳动力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转移就业,拓展向其它沿海发达省市劳务输出规模,拓宽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的渠道,广辟外出务工经商的转移渠道,开拓国外特别是东盟国家劳动力就业市场。

2 以科学规划为先导
一是规划为先。

要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逐步到位”的原则,加强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搞好村镇规划,严格规划管理。

二是实事求是。

要坚持农民自愿,充分尊重群众意愿,调动群众积极性,既要量力而行,又要切合实际,切实可行。

既要因地制宜,又要根据当地客观条件,科学编制村镇规划。

三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的规划和建设。

要继续加大农村道路、水、电、通讯等规划和建设力度,实施乡村整治,引导农民科学合理建设住宅。

3 以深化改革为动力
一是加快建立有利于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国民收入分配机制。

加大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

通过深化改革,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加快形成促进农业和农村发展的财政和投融资体制。

二是加快形成有利于农业、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市场体制。

三是加快形成有利于促进农村公共事业发展的机制,改善广西的农村公共事业,增强广西发展的后劲。

四是加快完善有利于农民增收的农村双层经营体制。

4 以提高农民素质为核心
一是加快发展农村教育事业,进一步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力度,彻底改变“义务教育不义务”、“农民教育农民办”的情况,增加农民受教育的机会。

二是强化对农民的技术培训,着重培养新农村的带头人队伍、农民技术员队伍、骨干农民队伍、农民企业家队伍和能工巧匠队伍。

三是要不断加强对农民经营管理知识的教育,使农民也能有机会迈入管理者阶层。

5 以精神文明建设为导向
一是破除部分农村出现的不良风气。

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山歌队、文艺演出队、科技宣传队等各种形式,加强先进文化在农村的传播速度和覆盖范围,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领农村阵地,让农村自身所拥有的文明传统得到继承和发扬,让尊老爱幼、家庭和睦、邻里团结、遵纪守法、遵守社会公德等良好乡风民俗在农村中形成风尚。

二是深入开展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提升农民素质修养。

加强村镇文化设施和文体队伍建设,不断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引导农民树立新风,破除陋习,远离迷信,自觉养成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三是增强民主意识,促进民主参与、管理民主,提高农民的政治素养。

通过教育能提高农民对民主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树立民主参与、当家作主的权利意识和较强的民主责任感。

通过各种民主实践活动如村务公开,引导农民积极参加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活动。

6 以转变职能为重点
一是健全完善组织领导体系,建立促进新农村建设深入持久推进的工作机制。

二是建立各级领导干部参与新农村建设的激励机制。

把新农村建设纳入对各级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业绩考核的指标体系,以检验他们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

三是建立全社会共建新农村的推动机制,努力形成各方面齐抓共管、整体有序推进的工作格局。

四是形成动员农民积极投身新农村建设的宣传机制。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活动,涉及面广、内容多、任务重,需要民众的参与。

要充分发挥舆论媒体的作用,组织有深度的宣传报道,使新农村建设的目的意义、主要内容、目标要求以及具体措施家喻户晓、深入人心,从而引导和动员广大农民自觉地投身到新农村建设中。

7 以“五个一”为重点突破
一是创新思维方式,在“一转多变”上寻求突破。

“一转”就是要转变工作思维方式。

“多变”,就是要按照工业化的生产组织方式,推进单一农业向复合高效农业转变,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由封闭型农业向开放型农业转变。

二是创新工作方式,在“一策多法”上寻求突破。

“一策”,就是坚决贯彻好党中央、国务院“两个重中之重”的战略决策。

“多法”就是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目标,采取传统创新的办法、巧用科学的办法、实际实效的办法、统筹协调的办法、政策保护的办法,千方百计推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三是创新经营方式,在“一化多能”上寻求突破。

“一化”就是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这是农业生产方式的重大变革,也是农业经营体制的重大创新。

“多能”,就是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一把破解“三农”难题的多功能金钥匙。

四是创新组织方式,在“一统多筹”上寻求突破。

“一统”就是通过组织创新,加强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力度,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凝聚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

“多筹”就是充分发挥政府各部门、社会各界的优势和主动性,合力兴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