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语文文言文阅读讲义(二)(学生版)
2024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讲义模块二文言文阅读专题09 词语解释(讲练)(全国通用)
专题09 词语解释 (2)【课标要求】 (2)【主要题型】 (2)【命题趋势】 (2) (2)考点文言实词与虚词 (3) (3)考法一词语解释填空 (3)考法二比较加点字的异同 (6)考法三文言虚词的解释 (9) (12)知识点一一词多义 (12)如何应对一词多义试题? (12)知识点二古今异义 (13)古今异义有哪几种情况? (13)解答古今异义的试题的注意点 (13)知识点三通假字 (14)考生常见失误分析 (14)如何更好地学习文言文通假字? (14)知识点四词类活用 (14)词类活用的常见类型 (14)知识点五文言虚词 (16)中考语文八个常见虚词用法总结 (16) (18)【课标要求】2022版课标中对于文言文阅读的考查,有如下要求。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背诵优秀诗文。
阅读表现人与自然的优秀文学作品,包括古诗文名篇,体会作者通过语言和形象构建的艺术世界,借鉴其中的写作手法,表达自己对自然的观察和思考,抒发自己的情感。
阅读古代诗文名篇,考查词义理解、文言句子翻译、文言断句、文意理解、写法探究等。
【主要题型】1.文言文阅读词语解释填空题;2.文言文阅读比较加点字意思的异同选择题;3.文言文阅读翻译中考查重点实词虚词。
【命题趋势】通过分析近年全国各地中考语文试卷文言文阅读部分,整体上看,词语解释基本为必考题目。
各地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占比不尽相同。
比如浙江宁波卷没有选择题,而四川南充等地选择题数量和分值远大于非选择题。
非选择题更能够体现学生自主阅读的真实感悟与能力,对学生更公平,预估选择题比重较大的地区,将来非选择题比重会增大。
一些考区把古诗和文言文放在同一板块内。
古诗和文言文有着相同的时代背景、文化基础,语言、修辞、主题、思想情感有相通之处,二者融合有基础,将是未来的一个趋势。
考点文言实词与虚词考法一词语解释填空(2023·江苏淮安)阅读【甲】【乙】两部分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考语文阅读文言文阅读二课件
“以〞。 倒装句:何陋之有(正常语序“有何陋〞),甚矣,汝之不 惠(正常语
典例:【2021•南平质检•3分】翻译句子:富民出,民皆动 摇,吾谁与守?
点拨:此句有省略成分,有重点词“皆〞,有倒装 句“吾谁与守〞。 参考答案:(如果)富人出了城,百姓都会动摇,我和谁 一起守城呢?
文中哪些事例表现了黄得功的勇猛过人?请简要概括。 点拨:题干要求概括“勇猛过人〞的事例。选文有两段, 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对这些语句进行理解,然后进行分 点概括即可。 参考答案:赤手空拳打败强盗;参军后屡建奇功;徒手 捏碎胡桃。
考点5:人物形象分析 【解题方法】 1.理清与人物有关的事件。 2.抓住人物言行,由表及里,分析人物形象。 3.关注文中议论性的词句,特别是对主人公评价的词句。
· ②伯牙乃舍琴而叹曰 舍:___放__下__,__丢__开________________ · · ③皆宜远观 宜:________适__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④悉是晚景 悉:________全__,__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下对文中画波浪线局部的断句,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C(3 分)( )
志想像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 (选自?列子•汤问?)
【乙】董源①善画,尤工秋岚远景多写江南真山不为奇峭 之笔。其后建业僧巨然②祖述③源法。大体源及巨然画笔皆宜 远观,其用笔甚草草,近视之几不类物象,远观那么景物粲④ 然,幽情远思,如睹异境。如源画?落照图?,近视无功,远观 村落杳然深远,悉是晚景,远峰之顶宛有反照之色,此妙处也。
②近视之几不类物象。(2分) 近看画几乎不像任何事物的形象。
03 福建4年中考聚焦
【2021•福建•16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题。 【甲】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登高
2023年中考语文复习讲义12文言文阅读二朗读与翻译学生版教师版---
专题12:文言文阅读(二)朗读与翻译复习目标1.复习文言文的朗读与翻译,掌握文言文朗读停顿和句子翻译的方法。
2.正确的朗读文言文,准确的翻译文言句子。
基础存盘一、要点概览二、知识归纳一、文言文的朗读考试中,文言文的朗读往往是用朗读节奏,也就是文言文的断句来表现的。
文言文断句,传统上称之为“句读”。
明辨句读,是阅读古文最基本的能力。
平时,我们重视文言文的诵读,目的就在于能通过熟读培养文言文学习的语感。
而文言文断句的基础在于对通篇文章的领会,因此诵读就显得尤为重要。
知识点一:断句的原则文言文断句应遵循“两个原则”:结构原则和意义原则。
(按结构和句意划分)1.结构原则:即不要把一个词或一个短语断开,要保持词和短语的完整性。
如:(1)今 / 天下 / 三分。
(《出师表》)“天下”是一个词,“今”“天”不能连读,“天下”不能断开。
(2)忠之属也,可 / 以一战。
(《曹刿论战》)“可以”古今异义,是两个词,是“可以凭借”之意,中间应稍作停顿。
2.意义原则:即根据语意停顿,把一句话分成几个意群,不要改变原句的意思。
如:(1)刻 / 唐贤今人诗赋 / 于其上。
(《岳阳楼记》)这句话的意思是:把唐贤今人的诗赋刻在它的上面。
“唐贤今人诗赋”是个短语,不能断开。
否则就改变了句子的原意。
(2)但少 / 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记承天寺夜游》)这句话的意思是: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闲人如吾两人者”是定语后置,意思是“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是一个完整的短语,不能断开。
知识点二:断句的方法1.根据句子的结构成分,按照“主/谓”或“主/谓/宾”的原则进行划分。
如:(1)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2)问 / 今是何世。
(《桃花源记》)2.句首语气词之后要断开,句末语气词之后往往断开。
句首语气词主要有:呜呼、噫、嗟夫(乎)、夫、若夫、盖等。
句末语气词主要有:也、乎、哉、矣、耳、焉、邪、耶、与、欤等。
如:(1)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专题02 智慧园林类(学生版)-【新课标拓展阅读】2023年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考点解读及模拟演练
02 文言文阅读- 智慧园林类(一)黄琬巧对黄琬幼而慧。
祖父琼,为魏郡太守。
建和①元年正月日食,京师不见②而琼以状闻。
太后诏问所食多少。
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
琬年七岁,在傍,曰:“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琼大惊,即以其言应诏,而深奇爱之。
(选自《后汉书》)【注释】①建和:汉桓帝年号。
②京师不见:京城里看不到(日食的情况)。
京师,京城。
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京师不见而琼以状.闻(情况)B.太后诏.问所食多少(下诏)C.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为什么)D.即以其言应.诏(应该)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即以其言应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琼以状闻”有以下两种理解,其中不正确的一项是()A.黄琼因此听说了这情况B.黄琼把这情况报告给皇上4.课文《咏雪》中“公大笑乐”与选文中“琼大惊”在描写方法上有何相同之处?有什么表达效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吉人①辞寡王黄门兄弟三人②俱诣谢公,子猷、子重多说俗事,子敬寒温而已。
既出,坐客问谢公:“向三贤孰愈③?”谢公曰:“小者最胜。
”客曰:“何以知之?”谢公曰:“吉人之辞寡,躁人④之辞多,推此知之。
”(选自《世说新语》)【注释】①吉人:贤明的人。
②王黄门兄弟三人:王徽之、王操之和王献之,都是王羲之的儿子。
王徽之,字子猷,曾任黄门侍郎。
王操之,字子重。
王献之,字子敬。
子敬最小。
③孰愈:哪一个最好。
④躁人:急躁的人。
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王黄门兄弟三人俱诣.谢公(拜访)B.子猷、子重多说俗.事(风俗)C.向.三贤孰愈(刚才)D.吉人之辞寡.(少)2.选文中有一个通假字,请把含通假字的句子写下来,并对通假字加以解释。
中考语文复习方案 第二篇 专题精讲 专题01文言文阅读 第02讲 课件
2021/12/10
第二十页,共三十六页。
考点七 人物形象
1.从分析正面描写入手 (1)分析人物的语言。如2014年河北文言文阅读《鲁宗道不欺君》,通过“第以实言
对”“饮酒人之常情,欺君臣子之大罪也”等语言描写,可看出鲁宗道忠信诚实的品质。 (2)分析人物的行为、动作。如《送东阳马生序》中“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bùkě)屈
2021/12/10
第十五页,共三十六页。
刘峻爱好读书,家里贫穷,经常点燃用麻制的火炬,从夜晚到第二天的早上。有时候睡着了, 等到惊醒了就接着读书,经常担心自己的见识不够广博。听说有不常见的书,一定要去请求借 阅。
齐国有只一只脚的鸟,在宫殿前飞舞。齐侯向孔子询问,孔子说:“这只鸟叫作商羊。孩童有一 首歌谣唱道:‘天要下大雨,商羊就会手足(shǒuzú)舞动。’这是下大雨的征兆。”之后果 然如此。
画了黄琬思维敏捷、机智聪慧的儿童形象。
【解析】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短文虽然只有寥寥数语,人物形象却跃然纸上。其祖父 “未知所况”的侧面衬托,黄琬巧妙对答“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的语言描写,都表现出
他的思维敏捷、机智聪慧。
2021/12/10
第七页,共三十六页。
4. [全品原创/考点八]第三篇选文中的刘峻与《送东阳(dōnɡ yánɡ)马生序》的作者在求学上
2021/12/10
第二十五页,共三十六页。
针对训练 [2019·石家庄桥西区摸底]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18分)
昔晋公子重耳出亡,过郑,郑君不礼。叔詹①谏曰:“此贤公子也,君厚待之,可以积德。”郑 君不听。叔詹又谏曰:“不厚待之不若杀之无令有后患。”郑君又不听。及公子返晋邦,举兵伐郑, 大破之,取八城焉。晋献公以垂棘之璧,假道( jiǎ dào)于虞②而伐虢,大夫宫之奇谏曰:“不可。唇 亡而齿寒,虞、虢相救,非相德也。今日晋灭虢,明日虞必随之亡。”虞君不听,受其璧而假 之道。晋已取虢,还,反灭虞。此二臣者皆争于腠理③者也,而二君不用也。然则叔詹、 宫之奇亦虞、郑之扁鹊也,而二君不听,故郑以破,虞以亡。故曰:“其安易持也,其未兆易 谋也。”
中考语文复习决胜古诗文专题讲义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学生版)
【原文呈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战国:孟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诵读点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战国:孟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作家作品】1.孟子:名轲,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另一位大师,被尊称为“亚圣”、后世常以“孔孟”来并称二人。
他主张实行“仁政”,推崇“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反对暴政害民。
这在当时是很有进步意义的,对后世的政治思想也产生了积极影响。
2. 《孟子》: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
它不仅是儒家重要学术著作之一,也是我国古代极具特色的散文专集。
其文气势充沛,感情洋溢,逻辑严密;尤长于譬喻,即用形象化的事物和语言来说明复杂抽象的道理;语言明白晓畅,平实浅近,又精练准确。
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并称“四书”。
【译文】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寒假)讲义 课内文言文讲义2
精锐教育学科教师辅导教案学员编号:年级:九下课时数:3学员姓名:辅导科目:语文学科教师:课程主题:《桃花源记》《捕蛇者说》巩固复习学习目标教学内容内容回顾《桃花源记》【作者】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谥号靖节先生,别号五柳先生,入刘宋后改名潜,字渊明。
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因此后来文学史上称“田园诗人”。
东晋汉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
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
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诗》《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
长于诗文辞赋,诗多描绘自然景色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的优秀作品寄寓着对官场与世俗社会的厌倦,表露出洁身自好,不愿屈身逢迎的志趣,但也有宣扬“人生无常”,“乐安天命”等消极思想。
其艺术特色,兼有平淡与爽朗之胜,语言质朴自然,而又极为精炼,具有独特风格。
【写作背景】年轻时的陶渊明本有“大济苍生”之志,可是,他生活的时代正是晋宋易代之际,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
统治集团生活荒淫,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
在国家濒临崩溃的动乱岁月里,陶渊明的一腔抱负根本无法实现。
同时,东晋王朝承袭旧制,实行门阀制度,保护高门士族贵族官僚的特权,致使中小地主出身的知识分子没有施展才能的机会。
像陶渊明这样一个祖辈父辈仅做过一任太守一类官职,家境早已败落的寒门之士,当然就“壮志难酬”了。
加之他性格耿直,清明廉正,不愿卑躬屈膝攀附权贵,因而和污浊黑暗的现实社会发生了尖锐的矛盾,产生了格格不入的感情。
义熙元年(405),他仓促而坚决地辞去了上任仅81天的彭泽县令,与统治者最后决裂,长期隐居田园,躬耕僻野。
他虽“心远地自偏”,但“猛志固常在”,仍旧关心国家政事。
元熙二年(420年)六月,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改年号为“永初”。
次年,刘裕采取阴谋手段,用毒酒杀害晋恭帝。
初三上课外文言文复习讲义
教育学科教师辅导讲义年级:初三课时数:2 辅导科目:语文学生:课题文言文阅读理解复习授课日期及时段2016年01月02号教学目的1、讲解文言文基本解题思路和技巧,基本翻译技巧;2、掌握文言文基本句式及其句法和现代汉语区别;3、巩固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对语句句法理解。
教学内容一、上次作业检查与讲解;二、学习要求及方法的培养:三、知识点分析、讲解与训练:第一步快速浏览题目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有个特点:有的题目选项出示了文中某些关键字词的意思,有的题目则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浏览题目有助于同学们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
所以,接到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首先应该快速浏览文段后的题目。
第二步仔细分析标题一般而言,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都会给出标题。
学生应留意并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
因为大部分标题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例如,在一次测试中考了一个“楚人学舟”的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
这个主谓结构的标题概括了文段的主要内容,我们看了标题就知道文段的主要内容了。
总之,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可使我们快速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第三步结合注释速读全文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对于一些难懂的文言字词一般都会给出注释。
这些注释有助于同学们准确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所以,教师应提醒学生千万别忽略这些注释,而应结合注释速读全文。
遇到个别疑难词句像“绊脚石”一样横在途中,我们就要联系上下文认真推敲,可用猜想的方法来解决。
实在解决不了的,千万别停下来苦苦思索,而应继续阅读。
总之,速读全文,不求完全读懂,能明白文章的大致意思就可以了。
第四步“对症下药”解答问题课外文言文阅读问题设计有三种类型,即词语解释题、句子翻译题和内容理解题。
对于不同的题目则采用不同的解题方法:(1)词语解释题。
这类题目多数是考查文言实词中一词多义的现象,而这些文言实词基本上都是同学们在课内文言文中学习过的。
解题时,应先套用我们学习过的文言实词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检验,经检验意思通顺,则为正确答案。
2021年初三语文中考古文26篇重点复习讲义
初三语文中考古文26篇重点复习讲义(请同学们圈划复习,逐篇落实!)01 为学【常识】清彭端淑选自《白鹤堂集》原题《为学一首示子侄》【主旨】人贵在立志,事在人为。
勉励人们立志求学,努力上进。
(要树立远大志向还要勇于实践,方能成功。
)【核心内容】本文是彭端淑写给他的子侄辈的,目的是教育他们的子侄们立定志向、刻苦学习,努力上进。
本文通过讲述蜀鄙二僧的故事,形象阐明了难易相互转化的辩证关系。
第一部分(1)以两个设问句式,通过对比阐发了无论做事还是求学,难易都是可以相互转化的道理。
第二部分(2——6)记叙蜀鄙二僧去南海的故事。
“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的结局,证明了主观因素对于事业成败的作用,突出了“立志而为”的重要。
“吾一瓶一钵足矣”表现了穷和尚知难而进的勇气和敢于大胆实践的精神。
第三部分(7)由故事引出结论:为学贵在立志,事在人为。
02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天时不如地利》)【常识】①选自《孟子》,孟轲,战国思想家,儒家学派。
《孟子》是孟子和他的弟子所著。
②我们在教材中还学过《孟子》中的文章有:《王顾左右而言他》,《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富贵不能淫》、《鱼我所欲也》。
【主旨】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强调了战争中“人和“的作用,提出了“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观点。
【核心内容】①提出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②突出“天时不如地利”。
③突出“地利不如人和”。
④紧接前面的“人和”,运用对比的写法,得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结论,突出了“得道”的作用。
03橘逾淮为枳【常识】选自《晏子春秋》。
晏婴,春秋时期齐国政治家。
【主旨】本文记述晏子出使楚国,凭着机智善辩,挫败了楚王的诡计,维护了个人和祖国尊严的故事。
人物形象:晏子:爱国、机智、善于辞令。
楚王:平庸愚昧,自以为是,自取其辱。
【核心内容】本文以时间为序,先写晏子使楚前夕,楚王与其左右策划侮辱晏子和齐国的诡计;接着写使楚时,晏子智挫楚王,使其自取其辱,鲜明地展现了晏子爱国、机智、善于辞令的特点。
2018中考语文辅导讲义 文言文(二)
2018届九年级语文辅导寒假讲义(二)·文言文一、《曹刿论战》检测题1.选出下面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A.又何间焉(参与) B.必以信(相信)C.虽不能察(明察) D.小大之狱(案件)2. 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衣食所安安,有“养”的意思B.小信未孚孚,信服C.公将驰之驰,(驱车)追赶 D.遂逐齐师遂,于是,就3. 第②段对曹刿语言、行动的描写,表现了曹刿()A.忠君报国的思想B.勇于牺牲的决心C.急切取胜的心理D.卓越的指挥才能4. 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鲁庄公在见曹刿之前对迎战齐国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B.曹刿主动参战,为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C.鲁国取胜的原因是,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运用了正确的战略战术。
D.鲁庄公听取了曹刿的建议,并与他一起指挥战斗。
5. 选文详写战前、战后论战,略写战争过程,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判断错误的一项是()A.突出战争前准备的重要性。
B.强调战争取胜的原因。
C.突出曹刿的深谋远虑。
D.强调战争过程很短。
6. 强大的齐国将攻打弱小的鲁国,下面诗句可表现鲁国当时岌岌可危形势的一项是()A.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李贺《雁门太守行》B.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C.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D.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7.下面是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记叙了战争的全过程,重点是写曹刿战前对作战条件的准备和战后对取胜原因的分析,显示出他远大的政治抱负和在军事指挥上的杰出谋略。
B.“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是曹刿“请见”的原因,这里面既有对统治者的蔑视,又显示出他的自信。
C.鲁庄公身为鲁国国君,在迎战“齐师”时,他寄希望于贵族的拥护和神灵的保佑,他急躁冒进,他“既克”却“问其故”,处处显露出“鄙”。
九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2讲解学习
九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2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九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二)(一)阅读第一段文言文,回答1~4题。
(12分)近日始学读书,尽心观欧阳修、苏洵、曾巩、陈亮、陆游诸公文集。
每读一篇,心悸口呿①,自以为未尝识字。
然性不耐静,读末终帙②,已呼累马③,促诸年少出游,获逢佳山水,耽玩竟日。
归而自责顽钝如此当何所成乃以一婢④自监。
读书稍倦,令得呵责,或提其耳,或擦其鼻,须快醒乃止。
婢不如命者,罚治之。
习久,渐惯苦读,古人微意,或有一二悟解处,则叫号跳跃,如渴鹿之奔泉也!曹公曰:“老而好学惟吾与袁伯业⑤。
”当知读书亦是难事。
(节选自《答王以明》,作者袁宏道,有改动)【注释】①口呿(q ū):张开口合不拢,形然受到震惊。
②帙(zh ì):卷。
③累马:牵马,备马。
④婢:使女,女仆。
⑤袁伯业:袁绍的从兄袁遗,字伯业。
1.下面与文中“古人微意”一句中的“意”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A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伤仲永》)B .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五柳先生传》)C .醉翁之意不在酒(《醉翁亭记》)D .卜者知其指意(《陈涉世家》) 2.将文中画直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3分) 3.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3分)归 而 自 责 顽 钝 如 此 当 何 所 成 乃 以 一 婢 自 监4.文章结尾说“当知读书亦是难事”你认为作者须克服哪些难事?(4分)(二)阅读第二段文言文,回答5~8题。
(12分)今有三人焉:一人勇,一人勇怯半,一人怯。
有与之临乎渊谷者,且告之曰:“能跳而越此,谓之勇;不然为怯。
”彼勇者耻怯,必跳而越焉;其勇怯半者与怯者则不能也。
又告之曰:“跳而越者与千金,不然则否。
”彼勇怯半者奔利,必跳而越焉;其怯者犹未能也。
彼臾,顾见猛虎,暴然向逼,则怯者不待告跳,而越之如康庄矣。
然则,人岂有勇者怯哉?要者以势驱之耳。
(节选自苏洵《谏论》) 5.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 .且告之曰(将要)B .跳而越者与千金(给予)C .顾见猛虎(回头)D .而越之如康庄矣(宽阔平坦的大道) 6.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2分)A .有与之临乎渊谷者/盖余之勤且艰若此B .能跳而越此/乃记之而去C .不然为怯/士卒多为用者D .其怯者犹未能也/其真不知马也 7.这段文字认为“勇”与“怯”皆为“以势驱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三语文文言文阅读讲义(二)
一、课内知识回顾(请注意加粗的字词句)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
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
”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
请按照考点整理本文的知识点:
二、中考连接
2011烟台:
【甲】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
"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
【乙】晏子将使楚。
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
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盗。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
王曰:"缚者曷为音也?"对曰:"齐人也,坐盗。
"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
1.下面加粗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人恒过然后能改 B.或异二者之为何为者也
C. 吾欲辱之,何以也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D.要离之刺庆忌也甚矣,汝之不惠
2.翻译下面句子。
(4分)
(1)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文中秦王对唐雎的态度、情感有一个变化过程,请根据文段内容简要概括。
(2分)
4.【乙】文中晏子在回答楚王问话时,"避席对曰","避席"写出了晏子()的态度,也隐含了他的不满。
(2分)
5.唐雎与晏子都取得了外交上的胜利,唐雎主要是靠取胜,晏子主要是靠取胜。
(2分)
答案1.D(3分) 2.(1)秦王变了脸色,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
(2)只是叶子相似,它们的果实味道不同。
(评分:4分。
每小题2分)
3.威胁害怕(色挠)(评分:2分。
每空1分,大意对即可)。
4.郑重(2分) 5.勇敢智慧(评分:2分。
每空1分):
三、延伸拓展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陆游筑书巢
吾室之内,或栖于椟①,或陈于前,或枕于床,俯仰四顾无非书者。
吾饮食起居,疾病呻吟,悲忧愤叹,未尝不与书俱。
宾客不至,妻子不觌②,而风雨雷雹之变有不知也。
间有意欲起,而乱书围之,如积槁枝,或至不得行,辄自笑曰:“此非吾所谓巢者邪!”乃引客就观之,客始不能入,既入又不能出,乃亦大笑
曰:“信乎其似巢也!”
注释:①椟:dú,木柜、木匣,这里指书橱。
②觌:dí,相见。
1.解释加粗的词语。
(2分)
妻子不觌()
2.翻译下面句子。
(2分)
辄自笑曰:“此非吾所谓巢者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原文句子填空。
(4分)
刘禹锡和陆游都热爱自己的居室。
陋室的主人自评“__________ ,____________ ”,书巢主人的朋友评价“ __________”;居室的主人都情趣高雅,与朋友谈笑风生,这个意思可以用甲文中的“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来表达。
(二) 乞猫(刘基)
赵人患鼠,乞猫于中山。
中山人予之猫,善捕鼠及鸡。
月余,鼠尽而鸡亦尽。
其子患之,告其父曰:"盍去诸?"其父曰:"是非若所知也。
吾之患在鼠,不在乎鸡。
夫有鼠,则窃吾食,毁吾衣,穿吾垣墉,毁伤吾器用,吾将饥寒焉,不病于无鸡乎?无鸡者,弗食鸡则已耳,去饥寒犹远,若之何而去夫猫也?
译文:有一个赵国人家里发生了鼠患,到中山去找猫。
中山人给了他猫。
这猫既善于捉老鼠,也善于捉鸡。
过了一个多月,老鼠少了,鸡也没有了。
他的儿子很担心,对他父亲说:"为什么不把猫赶走呢?"他父亲说:"这不是你所懂的事。
我的祸害是老鼠,不在乎有没有鸡。
有老鼠,就会吃我的粮食,毁我的衣服,穿我的墙壁,啃我的用具,我就会饥寒交迫,不比没有鸡害处更大吗?没有鸡,只不过不吃鸡罢了,距离饥寒交迫还很远,为什么要把那猫赶走呢?"
1.解释下列句中词语的意义。
①中山人予之猫(予:)②善捕鼠及鸡(善:)
③盍去诸(盍:)④去饥寒犹远(犹:)
2. 辨析下列各组词的意义。
①去A、盍去诸()B、去饥寒犹远()C、睨之,久而不去()
②患A、赵人患鼠()B、其子患之()C、吾之患在鼠()
3. 翻译“是非若所知也”。
5. 你认为赵氏父子在对待猫的去留问题上谁对谁错?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