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常识
世界历史常识

世界历史常识
1.人类起源于非洲大陆,最早的人类化石可以追溯到距今约700万年前。
2.古代文明的发展可追溯至约6000年前的美索不达米亚和埃及。
3.古希腊是西方文明的起源之一,古罗马则对今日的法律、政治和文化有深远的影响。
4.耶稣诞生于公元前4年左右,创立了基督教,成为世界上最广泛信仰的宗教之一。
5.伊斯兰教创立于7世纪,并迅速扩散至西亚、北非和南欧等地区。
6.欧洲中世纪时期,天主教教皇取代皇帝成为统治者,欧洲的政治和文化在这个时期发生了重大变化。
7.在15世纪和16世纪,欧洲开始探索和征服新大陆,这个时期被称为大航海时代。
8.工业革命在18世纪末期开始于英国,以机械化和工厂化的方式改变了经济和社会结构。
9.第一次世界大战发生于1914年至1918年,是一场全球性的冲突,导致了数百万人的死亡和世界局势的改变。
10.第二次世界大战在1939年至1945年间爆发,涉及到几乎全球所有大国,并导致了6000万人的死亡。
11.冷战是二战后世界的主要国际关系,以苏联和美国之间的对抗为主要特征,持续了40年之久。
12.第一个航天器——苏联的斯普特尼克1号,于1957年被发射升空,标志着人类探索太空的新纪元。
13.在21世纪初,全球化和信息革命对世界产生了巨大影响,使我们
的生活和经济变得更加紧密相连。
中国历史知识常识

中国历史知识常识历史常识是指一个具备一般教育水平的人应知应会的关于历史方面的普通知识,它不同于历史方面的专业性知识,是不需要专门的研究即可获取的知识。
下面由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中国历史知识常识,希望对大家有帮助!中国历史知识常识一1、已知的在中国境内生活的最古老的原始人类,是“元谋猿人”。
在中国云南省元谋盆地发现的颗古人类牙齿化石,经科学鉴定,距今约有70多万年了。
2、约70——20万年前,“北京猿人”(简称“北京人”),生活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的洞穴里。
3、北京人已经知道使用天然火。
人类第一次取得了支配一种自然力的能力。
4、到了大约18000年前,仍然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里,生活着一批被称作“山顶洞人”的远古人类。
他们已经具有明显的黄种人的体态特征。
5、山顶洞人不仅会人工取火,而且制造出了中国缝制工艺史上的第一枚骨针,骨针约同火柴棍般粗细,长82毫米。
6、距今六七千年前,中国出现了古老的彩陶文化和黑陶文化。
7、陕西西安半坡文化的彩陶,十分精美。
人面网纹盆上各种纹饰,是原始美术、原始文字和原始艺术的结晶。
8、山东龙山文化的黑陶,乌黑光亮,有着金属器皿一样的光泽。
9、长江流域的浙江省余姚市河姆渡文化,与黄河流域的半坡文化同样古老,7000年前那里的人们已经会用大型木构件建筑房屋。
10、大约4000多年前,发生了一些部落战争。
黄帝是其中一个部落的首领,因为他深得人心又聪明勇敢,取得了最后胜利。
11、在古老的华夏族逐渐形成的过程中,黄帝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黄帝也就被后世尊为华夏族(即中华民族前身)的“人文初祖”。
司母戊大方鼎12、黄帝之后,中华民族先后又出现了几位杰出的人物:尧、舜、禹。
尧禅位于舜,舜禅位于禹。
13、尧舜禹的时代,洪水泛滥成灾。
大禹奉命治水,终于治服了洪水。
14、后来,禹的儿子启继承了王位,建立了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约公元前22世纪公元前17世纪)。
15、相传在4000多年前的夏朝,就开始有了历法,所以人们都把中国古老的传统历法叫夏历。
中国历史常识整理

中国历史常识整理历史常识常应用于一些考试或问答类的节目或游戏,用于测试对方对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
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历史常识,接下来随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历史常识(一)元、明、清时期元朝(公元1206年—1368年),又称大元,是中国历史上个由少数民族建立并统治中国全境的封建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疆域广阔的王朝,也是征服全中国地区的征服王朝。
元政府为管理疆域,实行有效的统治,在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作为中央中书省的派出机构和地方行政机构,行省后来发展成为行政区的名称,初步奠定了明清乃至省区的规模。
明朝(1368年-1644年),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应天府称帝,国号大明。
明朝前期国力强盛,开创了洪武之治、永乐盛世、仁宣之治和弘治中兴等盛世,国力达到全盛,疆域辽阔。
中后期由于政治腐败和天灾导致国力下降,爆发大规模民变。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中原王朝,历经十二世、十六位皇帝,是以汉族为主推翻蒙元统治,恢复中华建立的政权。
明朝君主专制空前强化:中央废丞相,撤销中书省,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军政由五军都督府和兵部共辖,司法、监察互相制约,地方废除行省,设三司直属中央各部。
清朝(1616年-1912年),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清太祖努尔哈赤建国称汗,国号大金,史称后金。
1636年,清太宗皇太极称帝,改国号为“大清”,史称清朝。
大清帝国,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君主制王朝,也是最后一个征服王朝。
清朝君主专制政治达到了顶峰;军国大事全由皇帝裁决,地方军政首脑直接听命于皇帝;实行严酷的文字狱,推行文化专制政策,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历史常识(二)隋唐、两宋时期隋唐,公元581年到907年,为隋朝和唐朝两个时期。
隋朝,公元581年建立。
隋唐时期,继续实行并改进均田制和租庸调制,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隋文帝创立《开皇律》,律法不再像南北朝时那么残酷。
隋文帝时期经济繁荣发展,史称“开皇之治”。
行测考试:中国历史常识100条

行测考试:中国历史常识100条1、中国境内最古老的原始人类是“元谋猿人”,距今约70多万年。
2、约70~20万年前,“北京猿人”(简称“北京人”),生活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的洞穴里。
3、距今20万年前的北京人已经知道使用天然火。
火的使用是人类第一次取得的支配一种自然力的能力。
4、到了大约18000年前,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里,生活着一批被称作“山顶洞人”的远古人类。
他们已经具有明显的黄种人的体态特征。
5、山顶洞人不仅会人工取火,而且制造出了中国缝制工艺史上最早的骨针,出土的骨针约同火柴棍般粗细,长82毫米。
6、距今六七千年前,中国出现了古老的彩陶文化和黑陶文化。
7、陕西西安半坡文化的彩陶,十分精美。
人面网纹盆上各种纹饰,是原始美术、原始文字和原始艺术的结晶。
8、山东龙山文化的黑陶,乌黑光亮,有着金属器皿一样的光泽。
9、长江流域的浙江省余姚市河姆渡文化,与黄河流域的半坡文化同样古老,7000年前那里的人们已经会用大型木构件建筑房屋。
10、大约4000多年前,发生了一些部落战争。
黄帝是其中一个部落的首领,因为他深得人心又聪明勇敢,取得了最后胜利。
11、在古老的华夏族逐渐形成的过程中,黄帝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黄帝也就被后世尊为华夏族(即中华民族前身)的“人文初祖”。
12、黄帝之后,中华民族先后又出现了几位杰出的人物:尧、舜、禹。
尧禅位于舜,舜禅位于禹。
13、尧舜禹的时代,洪水泛滥成灾。
大禹奉命治水,终于治服了洪水。
14、禹的儿子启继承了王位,建立了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约公元前22世纪至公元前17世纪)。
15、相传在4000多年前的夏朝,就开始有了历法,所以人们都把中国古老的传统历法叫夏历。
16、夏历是按月亮的运行周期制订的,又叫阴历。
由于历法中有节气变化和农事安排,所以又称农历。
17、夏朝最后一个统治者桀,暴虐无道。
东方的商部落,在汤的领导下强大起来,打败了夏建立商朝(商朝所处时期约公元前17世纪初至公元前11世纪)。
历史常识知识点总结

历史常识知识点总结1、古代文明古代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漫长过程中的文明形态,是人类文明史上最重要的历史时期。
在古代文明时期,人类创造了一系列伟大的文明成就,包括古代埃及文明、古希腊文明、古罗马文明、古印度文明、古中国文明等。
这些古代文明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人类文明史上的重要宝藏。
2、古代埃及文明古代埃及文明是古代世界四大文明之一,起源于公元前4000年左右,绵延约3000年之久。
古埃及的文明包括了建筑、雕刻、绘画、音乐等多个领域,在数学、医学和农业等方面也有重要成就。
古埃及的法老、金字塔、卢克索神庙等,都是古代埃及文明的代表作品。
3、古希腊文明古希腊文明起源于公元前8世纪,是古代世界另一大文明宝库。
古希腊文明创造了古代希腊文明、古希腊哲学、古希腊科学等一系列杰出的成就,包括泰晤士河畔的巴比伦花园、雅典卫城、卫城女神像等著名建筑,以及赫拉克利特、苏格拉底、柏拉图等众多思想家。
这些成就为文学、哲学、艺术、科学等领域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4、古罗马文明古罗马文明是西方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起源于公元前8世纪左右。
古罗马文明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其成就包括建筑、法律、政治、宗教、军事等多个领域。
古罗马的斗兽场、角斗士、博物馆、军团等,都是古罗马文明的重要标志。
5、古印度文明古印度文明起源于公元前2500年左右,是世界文明宝库中的一颗明珠。
古印度创造了大化石泳园、雁塔、斯基瓦日亚寺,发展了苏门塔巴德、印度哲学、印度舞蹈等一系列宗教、文化、科学等领域。
古印度的佛教、印度教、巴士帝文化等,是古印度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6、古中国文明古中国文明是亚洲文明的瑰宝,起源于公元前5000年左右。
古中国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其成就包括夏代、商代、周代、秦汉、唐宋、明清等一系列伟大的历史时期,涌现了众多思想家、政治家、科学家、文学家等,包括李白、曹操、诸葛亮、孔子等令人敬仰的伟人。
7、文明之间的交流与碰撞古代文明之间的交流与碰撞是古代世界的重要历史现象。
世界历史常识

②日本大化改新:
背景:7世纪,日本社会矛盾十分尖锐,大奴隶主势力强大,政局混乱。 孝德天皇颁布改新诏书,仿照隋唐制度改革。
内容: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封建国家,废除贵族世袭制,以才选官。经济上,土地收归国有,国家定期分给农民耕种,收取赋税。
阿育王:(约前304~前232)是印度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君主,宾头娑罗王之子,是印度历史上最伟大的一位君王。
(5)印度“种姓”制度、阿拉伯数字、迈锡尼文明
①古代印度发祥于亚洲南部的印度河,约公元前2500年,印度河流域开始出现奴隶制小国。中亚的雅利安人侵入印度后形成严格的等级制度,历史上称“种姓制度”,分为四个等级: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
(19)文艺复兴
①14世纪前后意大利出现手工工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以(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为前提,其在意大利最早兴起的先决条件是(由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意大利发展起来)。欧洲封建教会对思想文化的摧残和对人们进行精神世界的神制。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发展,新兴资产阶级产生,他们要求摆脱封建制度束缚,自由地发展资本主义,从而掀起了这场思想解放运动。
⑥以法律形式对国王的权利进行了明确的限制,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专政统治在英国确立起来了。
(21)英国工业革命前提条件、瓦特、富尔敦、史蒂芬孙
英国工业革命发生的条件:政治前提条件是资产阶级政权在英确立。经济条件为有雄厚的资本,充足劳动力,丰富资源、原料;海外市场需求。
英国机械师瓦特改进了蒸汽机。1785年,瓦特改进的蒸汽机首先在纺织部门投入使用。人们利用蒸汽机提供的动力带动机器,进行生产,极大地促进了大工厂生产的发展。从此,人类进入了“蒸汽时代”。
中国历史常识100题含答案

中国历史常识100题含答案
第一题
问题:中国古代四大发明是什么?
答案: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包括指南针、造纸术、火药和印刷术。
第二题
问题:茶是中国的国饮,最早起源于哪个朝代?
答案:茶最早起源于中国的唐朝。
第三题
问题:中国历史上的“五胡十六国”指的是哪个时期?
答案:“五胡十六国”是指中国历史上南北朝时期的混乱局面。
第四题
问题:谁被誉为中国古代医学的奠基人?
答案:华佗被誉为中国古代医学的奠基人。
第五题
问题:中国古代的“四大名著”包括哪些?
答案:中国古代的“四大名著”包括《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和《三国演义》。
第六题
问题:明朝的第一位皇帝是谁?
答案:明朝的第一位皇帝是朱元璋。
第七题
问题:中国古代的封建制度最早起源于哪个朝代?
答案:中国古代的封建制度最早起源于西周。
第八题
问题:“开天辟地”是谁的传说?
答案:“开天辟地”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伏羲。
第九题
问题:长城是中国的著名景观,最早修筑于哪个朝代?
答案:长城最早修筑于战国时期。
第十题
问题:中国历史上的“三皇五帝”是怎么回事?
答案:“三皇五帝”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传说,是上古时代的虚构人物。
…
(继续添加题目和答案,直至总计达到100题)。
中国历史常识

北方各地。清汤燕窝、奶汤白菜、油焖海螺、炸砺黄、干蒸加
吉鱼,孔府菜是中国著名的公馆菜,起源于山东曲
阜孔府。孔府是我国历史最久也是最大的世袭家族。自孔子去
世后,至今二千五百多年,传承七十七代。宋代又
封其后裔嫡系为“衍圣公”,这个称号一直延续到清代。明清
以来孔府又世袭 “当朝一品官”,是名副其实的公侯府第。
科举考试制度:童试(县府院三场)中者称生员即秀才
乡试(省级)中者称举人
会试(礼部考试)中者称贡士
花
殿试(皇帝主持)中者称进士 前三名分别为状元、榜眼、探
5、八旗制度 满族民籍与军队相结合的社会制度。三百丁为一牛录, 五牛录为一队,五队为一旗。分黄、白、红、蓝四旗,增建镶旗,共 八旗。后将收编的蒙古和汉人编为“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 。
有:"绍虾球"、"干菜焖肉"、"清汤越鸡"、"白鲞扣鸡"等。温州古称 "瓯",瓯菜则以海鲜入馔为主,口味清鲜,淡而不薄,烹调讲究“
二轻一重",即轻油、轻芡、重刀工。代表名菜有:"三丝敲鱼"、" 双味蝤蛑"、"桔络鱼脑"、"蒜子鱼皮"、"爆墨鱼花"等。
六、福建菜
福建菜由福州、闽南、闽西三种不同的风味 构成。以福州菜为代表。
清代文学理论研究均有发展。 罗贯中 《三国演义》 施耐庵 《水浒传》 吴承恩 《西游记》 曹雪芹
《红楼梦
二、戏曲
京剧:四功五法、生旦净丑
评剧
黄梅戏
三、绘画艺术
就题材而言包括人物、山水、花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你需要了解的历史常识一、中国历史分期:古代史:远古——1840年近代史:1840年鸦片战争——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现代史:1949年至今二、中国古代社会制度更替及朝代演变:1、奴隶社会(约前22世纪—前476年)夏——商——西周(约前11世纪—前771)——春秋(前770—前476)2、封建社会(前475——1840年)——战国(前475—前221)——秦(前221—前206)——西汉(前206—公元220)——东汉(25—220)——三国(220—280)——晋(265—420)——南北朝(420—589)——隋(581—618)——唐(618—907)——五代(907—960)——北宋(960—1127)——南宋(1127—1279)——元(1206--1368)——明(1368—1644)——清前期(1616——1840——1912)3、朝代歌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
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延。
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
三、其它重要历史常识:(一)庙号、谥号、年号和尊号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祭祀时写在牌位上的名号。
始于西汉,迄于清朝。
一般开国皇帝称“祖”如宋太祖,明太祖;后继者为“宗”,如唐太宗、宋太宗等,判定依据主要看有没有“祖”或“宗”。
谥号是根据帝王生前行为由臣下议定,朝廷也会赐予死去的贵族大臣谥号。
它始于周初,秦朝时曾被废止,汉又恢复,沿袭至清。
常见的有周武王、周厉王、周幽王、汉武帝、隋炀帝等。
年号是中国古代帝王纪年的名号,多认为由汉武帝首创,“建元”是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年号。
年号是帝王正统的标志,一个政权使用另一个政权的年号被认为是藩属臣服标志,每逢新皇登基常改元,即改变年号。
通常的做法是新皇登基那年不改,第二年才改变年号。
如唐太宗公元626年即位,公元627年才改年号为“贞观”。
同时应该注意一个帝王允许有一个或多个年号,这要看皇帝的心情了。
尊号也叫徽号,开始于唐朝武则天时期,是赞扬皇帝、皇后、太后的称号。
尊号多是活着的时候奉上的,死后也可以奉上,唐玄宗尊号为开元圣文神武皇帝。
尊号也可以累加。
如武则天用过的尊号有“圣母神皇、圣神皇帝、金轮圣神皇帝、越古金轮圣神皇帝、慈氏越古金轮圣神皇帝、天册金轮圣神皇帝、则天大圣皇帝”等。
对于古代帝王我们不直接呼名而是称号,唐以前的帝王称谥号,唐至元多称庙号,至明清,每个皇帝(明英宗除外)都只有一个年号,所以习惯以年号称,由于尊号太长,称呼不便,用得很少。
(二)纪年方法纵观我们所学的历史课本,纪年的方法主要有年号纪年、干支纪年、民国(国号)纪年、公元纪年四种,下面分别介绍:1、年号纪年法:上面已谈过,从略。
2、干支纪年法:这是我国古代长期使用的一种方法,我们现在的农历仍然采用干支纪年。
它把十个天干、十二个地支按一定的组合方式搭配纪年,第一年为甲子年,第二年为乙丑年,依次类推,以六十年为一个周期循环,故有六十年一甲子之说。
东汉末年黄巾军起义“岁在甲子”是公元184年,我们可以知道244年、304年也是甲子年。
对于我们备考而言,主要是由公元纪年到干支纪年的推算问题。
A、通用的计算方法是:年代数字末位数是4天干则是甲,依次类推;年代数字除以12,余数是4则地支就是子,依此类推。
下面以1894年为例说明:①准备好下面的③求地支:1894除以12余数是10,上表中10对应的地支为“午”;④得出结果:把干支合并,就是甲午年。
B、特殊方法——参照物法:这只适用于有已知相近的干支纪年供参考的情况。
如推算1895年的干支纪年,可以1894年(甲午战争)作为参照物,“甲”的后面是“乙”,“午”的后面是“未”,就可得出1895年是乙未年。
课本中可当参照物的还有:1898年(戊戌年),1900年(庚子年),1911年(辛亥年)等。
3、民国纪年:利用国号纪年的一种方法,是把中华民国成立的1912年作为民国元年,依次往下推。
就应考而言,主要是与公元纪年的换算问题。
其运算公式为:公元纪年=1912+(民国n年-1),也可简化为:公元纪年=1911+民国n年。
4、公元纪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开始在我国使用的纪年方法。
也是通常所说的公历年代。
公元纪年是以耶稣诞生之年为界,前是公元前一年,后是公元一年,然后依次排列。
公元纪年需要弄清世纪计算问题、时间差问题。
世纪的计算只要用年代数字除以100,然后在整数位上+1所得整数就是世纪数。
如公元8年的世纪数为:8除以100等于0.08,整数位是0,再加1得1,即公元8年是公元一世纪,同理公元前8年就是公元前一世纪。
时间差的问题分两种情况:一是两个年代同为公元前或公元后,只要用大数字减小数字即可。
如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公元前138年)与西汉设立西域都护(公元前60年)相隔多少年?计算方法是:138-60=78,公元后的亦如此;另一种1是公元前后混合的,这也不难:用两个数字相加,再减 1.如:西域都护设立与赤壁之战(208年)相隔多少年?计算:60+208-1=267。
(三)钱币(文物)的真伪问题:作为文科学生,应该初步把握一些文物的鉴别知识。
常见于中学课本的是钱币。
涉及钱币的基础知识有:商代以贝作为货币,秦朝“秦半两钱”,西汉五铢钱,至唐高祖下令废“五铢钱,行开元通宝钱”,此后历代以它作为范式。
至于鉴别我们只能把握一些基本常识:①看样式形状,是否为圆形方孔,即外圆内方;②看币面文字:初为纪值纪重,如半两,五铢等,从北朝的北魏开始,钱文逐渐摆脱纪值纪重局面,到唐高祖“废五铢钱,行开元通宝钱”,纪值纪重币推出历史舞台,代之以宝文币制,主要为“通宝”,“元宝”,“重宝”,但需要特别注意,明代因避讳朱元璋,所有钱币统称“通宝”而不用“元宝”。
③看书法:秦统一六国,规定全国以小篆为标准书体。
当时所铸的“半两”钱即为标准的小篆,自秦至南北朝长达800年时间内,钱文基本上都是小篆。
隶书作品的代表为唐代所铸的“开元通宝”,从唐至五代末,大多数钱文都为隶书,这一段称为隶书时代。
宋以后,由于活字印刷的兴起,钱文书体基本上被宋体所代替。
⑤看繁简体。
古币应该是繁体字,而绝对不是我们现在的简化字。
(四)历史上的避讳问题:所谓避讳就是中国封建时代人们为尊敬君主及其亲属、圣人、贤者和长辈,在讲话时不直呼其名,在写文章时不照字直书,而用其他的字、词代替的一种习俗,是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现象,大约起于周,成于秦,盛于唐宋,至清代更趋完密。
避讳的对象有四类:一是讳帝王,对当代帝王及本朝历代皇帝之名进行避讳。
阴历一月古时本来叫“政月”,到了秦朝,由于秦始皇一月出生,名叫“嬴政”,就把“政月”改为“正月”,读作“征”了。
女真族唐时服属于契丹,因避契丹主宗真之讳,改称“女直”。
“元来”改“原来”就是为讳朱元璋之“元”。
二是讳长官即下属要讳长官本人及其父祖的名讳。
相传宋朝的田登,做了州官,非常忌讳别人触犯他的名讳。
因此,凡是与登同音的字,都不能说,而且要老百姓都避他的讳。
由于这个缘故,举州皆呼灯为火。
可巧,到了正月十五元宵节,官府照例要出告示,准许百姓放灯。
布告上只好写:“本州依例,放火三日”。
老百姓见后,无不愤慨,这真是“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三是避圣贤,主要指避讳古代的一些圣贤如孔子、孟子、老子等。
现在不少人姓邱,其实,这些姓邱的先人最早并不姓邱,而姓丘。
春秋末年,孔丘被举为“圣人”,为避讳便加了一个耳朵,所以就改“丘”为“邱”了。
四是避长辈,即避父母和祖父母之名。
唐朝大诗人杜甫,一生不写海棠诗,在他留传下来的1400余首诗中,连一句涉及海棠花的也没有,《古今诗话》里点明了此事:“杜子美母名海棠,子美讳之,故《杜集》中绝无海棠诗。
”另外,还有两种特例,一是避“恶者”之讳。
“安史乱后”唐肃宗李亨对安禄山深恶痛绝,下诏郡县中凡带“安”字“禄”字的地名改了,于是“安定”改为“保定”,“安化”改为“顺化”,广东“宝安”改“东莞”,房山县改为平山县…二是与“避祸”有关,据说陕西省韩城县有的“同”姓、“冯”姓皆为“司马”姓的后裔。
相传,在汉武帝时,本是司马迁的同族,后司马迁受刑下狱,为避免受牵连,就将“司马”复姓拆改为单姓,有的在“司”字旁加一竖,改成了“同”;有的在“马”字旁加两点,便改写成了“冯”。
古书上避讳的方法是很多的,主要有下面几种:一、缺笔。
是将应避讳的字不完整写出来,而少写一两笔。
黄昏的“昏”字本写作“上民下日”,也是为了避讳唐太宗的“民”,才缺笔以“氏”代“民”写作昏。
二、去字。
是把需要讳的字去掉,不写在书上。
观世音菩萨,为避太宗讳而改为观音菩萨。
为了避讳唐太宗李世民的“世”字,“王世充”写成“王充”三、改字。
是将需要避讳的字改写成其他字,这是最常用的一种做法。
种类繁多,下面分别介绍一些:1.改姓。
五代时著名的儿皇帝石敬瑭,在契丹人面前称“儿臣”,但在国人面前仍然摆谱,要避讳“敬”、“唐”(不避“瑭”)二字,所以敬姓被拆为“苟”、“文”二姓,唐姓改为“陶姓”。
正因如此,当今某些地方的“苟”姓族人,要恢复“敬”姓。
2.改名。
宋太宗是赵家老二,原名“赵匡义”,为避老大之讳,改名赵光义;老二当了皇帝,又避“光义”之讳,可怜老三匡美,因避老大之讳刚改名“光美”,又避老二之讳,荣幸地再次更名为“廷美”。
可时过境迁,为避雍正的名字胤祯,开国皇帝赵匡胤,居然被改为莫名其妙的赵匡允!3.改官名。
唐太宗李世民,就把中央六部之一的民部改为“户部”4.改物名。
五代十国的杨行密(为唐淮南节度使,后受唐封为吴王)在占据扬州的时候,当地人怕犯他的讳,便把蜂蜜改为蜂糖。
(五)姓氏来源:我国姓氏繁多,其实古往今来,中国人一共使用过多少个姓氏?遂宁市档案馆职工陈历甫历时30多年,写出的《中华姓氏书法大词典》共收集了10129个姓氏,而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袁义达副研究员经过多年的收集和研究,发现中国人古今姓氏已超过22000个,当代中国人正在使用的汉姓约有3500个左右。
通常所说的百家姓,只不过是集中了全国人口大多数的100个常见姓氏。
究其来源主要有以下几种:1)氏族的名称演化为姓。
上古时代氏族以自然物为氏族标志,因而这些姓大都和生物或自然现象有关。
如熊、牛、云等。
2)以国名为姓。
如我们所熟悉的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齐、鲁、晋、宋、郑、吴、越、秦、楚、卫、韩、赵、魏、燕等,皆成为今天常见姓。
3)以居住地为姓。
传说黄帝住姬水之滨,以姬为姓;炎帝居姜水之旁,以姜为姓;东郭、西门、池、柳等,是以住地的方位、景物为姓。
4)以次第为姓。
一家一族,按兄弟顺序排行取姓,如老大曰伯或孟,老二曰仲,老三曰叔,老四曰季等。
如伯夷、叔齐,伯是兄,叔是弟;孔丘字仲尼,“仲”就是老二;孟姜女就是姜姓的长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