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湿陷性黄土的地基处理措施
浅析湿陷性黄土的地基处理措施
高度 h , 计算 土 的湿 陷 系 8 数 。即 s一— 一 。
根据 《 湿 陷 性 黄 土 地 区建 筑 规 范 》 规 定 8 s > = 0 . 0 1 5为湿 陷性 黄 土 , 8 < 0 . 0 1 5为非 湿 陷 性 黄土 。一
1 . 2 ~ 1 . 8 m黄 土层 的湿 陷性 重 锤 夯 实 法 能 消 除浅 层 的 湿 陷性 .例 如 1 . 5 ~
般认为当 0 . 0 1 5 ≤8 ≤O . 0 3 ,湿 陷性 轻 微 :当 0 . 0 3 < 6 ≤0 . 7 , 湿 陷性 中等 ; 当0 . 7 < 8 , 湿 陷性强 烈 。
4 . 5 m 深度 在 最 佳含 水 率情 况 下 . 可消除 1 . 0 ~ 1 . 6 m 深 度 内土层 湿 陷性 强 夯法 根据 国 内使 用记 录 . 在
要: 本 文 主 要 阐述 了黄 土 湿 陷性 的 判 定 、 湿 陷 性 黄 土 地 基 湿 陷 等级 的 评 定 以及 常用 的 湿 陷 性 黄 土 地 基 的 处 理
措 施 。针 对 不 同湿 陷 性 黄 土 地 基 的 特性 , 采 取 相 应 的 地 基 处 理 措施 。 关键词 : 湿 陷性 黄 土 ; 判定 ; 湿陷等级 ; 地 基 处 理 措 施
对湿 陷 性 黄土 地 基进 行 处 理 的 目的 . 主要 是改
第 9期 等. 以指 导施 工 , 保 证质 量 。
刘Hale Waihona Puke 策: 浅析 湿 陷性 黄土 的地 基处理 措施
6 5
3 . 2 . 3 石灰 土或 二 灰 、 碎 石挤 密桩
用 打人 桩 、冲击 钻 或爆 破 等方 法 在 土 中成孑 L , 然 后 用 石 灰 土 将 石 灰 与 粉 煤 灰 混 合 分 层 夯 填 装 孔 而成( 少数也有用素土 ) 用 挤 密 的 方 法 破 坏 黄 土 地
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方案
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方案湿陷性黄土是一种具有较高含水量时容易发生沉降或收缩的土壤类型。
其主要特点是含水量较高,导致土壤颗粒之间的粘结力降低,土壤结构不稳定,容易发生沉降和收缩现象。
因此,在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中,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改善土壤性质,提高地基的稳定性。
1.土壤加固和改良湿陷性黄土地基中,水含量较高,使得土壤的稳定性较差。
因此,需要采取一定的土壤加固和改良措施来提高土壤的强度和稳定性。
常用的方法包括土壤改良剂的添加和土壤固化。
可以选择适合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添加剂,如石灰、水泥等,通过与土壤混合,提高土壤的强度和耐水性。
2.水分控制湿陷性黄土对水分非常敏感,过高的含水量会导致土壤发生沉降和收缩现象。
因此,在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时,需要采取措施控制水分含量。
可以通过排水系统的设计和建设,将地基中的水分排除,减小土壤的含水量,提高土壤的稳定性。
3.排水系统的设计与建设4.加固地基结构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基础结构容易受到水分影响,所以需要加固地基结构,以增加地基的稳定性和承载能力。
可以选择适合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基础类型,如扩大基础、桩基础等,通过增加基础的面积和深度,分散地基荷载,提高地基的稳定性。
5.合理施工工艺在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中,施工工艺对于地基的稳定性和强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需要严格控制工程的施工质量和施工工艺,避免水分过程过快或不均匀,导致土壤发生不稳定现象。
同时,还需要进行地基的监测和检测,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综上所述,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方案需要综合考虑土壤特性和工程需求,采用土壤加固和改良、水分控制、排水系统的设计与建设、加固地基结构、合理施工工艺等一系列措施,以提高地基的稳定性和承载能力,确保工程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方法浅析
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方法浅析摘要:在湿陷性黄土地区进行建设,防止地基湿陷,保证建筑工程质量和建构筑物的安全使用,必须要对湿陷性黄土采取技术措施进行处理。
防止湿陷性黄土地基湿陷的措施,可分为地基处理、防水措施和结构措施,其中地基处理措施主要用于改善土的物理力学性质,减小或消除地基的湿陷变形,本文浅要分析了湿陷性黄土形成机理及主要病害,总结了几种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方法及其适用范围及计算方法。
关键词: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0引言我国湿陷性黄土主要分布在山西、陕西、甘肃的大部分地区,河南西部和宁夏、青海、河北的部分地区,此外,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和山东、辽宁、黑龙江等省,局部地区亦分布有湿陷性黄土。
1湿陷性黄土形成机理及分类湿陷性黄土是一种非饱和的欠压密土,具有大孔和垂直节理,在天然湿度下,其压缩性较低,强度较高,但遇水浸湿时,土的强度显著降低,在附加压力或在附加压力与土的自重压力下引起的湿陷变形,是一种下沉量大、下沉速度快的失稳性变形,对建筑物危害性大。
黄土湿陷性评价,包括全新世Q4(Q41及Q42)黄土、晚更新世Q3黄土、部分中更新世Q2黄土的土层、场地和地基三个方面,湿陷性黄土包括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和自重湿陷性黄土。
2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方法2.1垫层法垫层法是一种浅层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的传统方法,在湿陷性黄土地区使用较广泛,具有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和施工简便等特点,处理厚度一般为1~3m,通过处理基底下部分湿陷性黄土层,可以减小地基的湿陷量。
处理厚度超过3m,挖、填土方量大,施工期长,施工质量不易保证,选用时应通过技术经济比较。
垫层的施工质量,对其承载力和变形有直接影响,垫层的施工质量采用压实系数λc控制。
压实系数λc是控制(或设计要求)干密度ρd与室内击实试验求得土(或灰土)最大干密度ρdmax的比值(即λc=ρd/ρdmax)。
当土(或灰土)垫层厚度大于3m时,其压实系数:3m以内不应小于0.95,大于3m,超过3m部分不应小于0.97。
湿陷性黄土地基湿陷的原理和处理方法分析
湿陷性黄土地基湿陷的原理和处理方法分析湿陷性黄土是一种具有特殊工程地质性质的土壤,其湿陷性是指在水分条件改变下,土壤发生体积变化,由于土壤颗粒的再排列和骨架的重组导致地基沉降和变形。
湿陷性黄土的湿陷特性与其黏土矿物组成、含水量、结构特征以及土壤重度有关。
1. 颗粒排列重组:湿陷性黄土的颗粒间存在一定的胶结力,当土壤与水分接触时,胶结力被破坏,原本紧密排列的颗粒开始发生重组与再排列。
这导致土壤体积增大,发生沉降和变形。
2. 含水量变化:湿陷性黄土的含水量对其湿陷性有很大影响。
当含水量增加时,黄土中的颗粒间润滑层厚度增大,土体内的空隙剧增,体积扩大,引起地基沉降和变形。
3. 结构透水性:湿陷性黄土具有较好的透水性,但因其颗粒间胶结作用强,使土壤内部存在密实层。
当水分进入土壤后,密实层难以透水,导致上层的土壤水分无法顺利排出,使得地基部分区域沉降。
1. 湿陷区域的预处理:在规划和设计阶段,应对湿陷性黄土地区进行详细的地质调查和勘察,确定湿陷区域的边界和分布,以及湿陷深度、厚度和变形特征等。
在地基工程施工前,对湿陷区域进行预处理,如加固、排水等,减少地基变形。
2. 预压加固法:通过施加预先施加的压力来改善地基的稳定性,减少沉降和变形。
预压可以采用静载试验、土体填充、钢板水平约束等方法进行。
3. 排水处理:通过提高地基的排水能力,及时将土壤中的过多水分排出,减少土壤饱和和润滑导致的体积扩大和变形。
常用的排水方法包括建设排水沟、埋设排水管道等。
4. 土体改良方法:可以通过土体改良来改善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工程性质。
如采用土壤加固剂、土壤固化剂等提高土体的结实度和稳定性,减小地基的变形。
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湿陷原理主要涉及颗粒排列重组、含水量变化和结构透水性等因素。
在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时,需要综合考虑预处理、预压加固、排水处理和土体改良等方法,以减小地基的沉降和变形,确保工程的安全和稳定性。
浅述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措施
浅述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措施湿陷性黄土是一种具有较高含水量时容易发生塌陷和沉降现象的地层。
由于其水分含量的改变,湿陷性黄土地基在施工和使用过程中容易出现开裂、沉降、地面坍塌等问题,对建筑物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构成一定威胁。
因此,对湿陷性黄土地基进行合理处理十分重要。
本文将从改土、加固、防治以及施工技术等方面浅述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措施。
首先,改土是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常用方法之一、改土的原则是利用其他非湿陷性黄土或砂土等材料与湿陷性黄土掺合,减少土壤的水分吸附性能和膨胀性,从而改善地基的稳定性。
改土材料的选择应根据实际情况和工程要求,可以选择沙子、砂质黄土、粘性土等,将其与湿陷性黄土按一定比例进行混合。
改土过程中需要注意施工工艺和掺和比例的合理性,避免对原土进行过度掺和,以免增加施工难度和成本。
其次,加固是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的重要手段之一、加固可以通过改善土壤的物理性质和结构的稳定性来提高地基的承载力和抗变形能力。
目前,常用的加固方法主要有土工合成材料加固、土壤改良和地基处理等。
土工合成材料加固是利用土工合成材料(如土工布、土工网等)使土体形成一种具有较高抗拉强度和稳定性的复合材料,从而提高地基的承载力和抗震能力。
土壤改良是通过添加化学药剂、轻质骨料或其他改良材料来改良土壤,提高其物理性质和改善工程性能。
地基处理是采用地基加固、基坑处理等技术手段对地基进行处理,从而提高地基的稳定性和抗沉降能力。
再次,防治是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根本措施之一、防治的目的是通过采取控制水分的措施,避免地基因水分变化引起的塌陷和沉降等问题。
防治的方法主要有合理的排水系统设计、合理的灌浆和放水等。
合理的排水系统设计是通过设置合理的排水沟、排水渠、排水井等,加强对地基水分的排除和控制。
合理的灌浆是采用特殊的灌浆材料将地基中的水分排除,并填充其中的孔隙,增加地基的密实性和稳定性。
在防治中,对于重要工程,可以采用深层处理和加固措施,并配合监测系统来实时监测地基的变形和水分变化。
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方法
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方法
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措施有浸水处理、土垫层法、强夯法、压浆法、素土桩挤密法和复层地基法等,具体措施应根据地基条件和建筑要求选择,以改善地基的性质和结构。
1、换填土:挖出一定深度的湿陷性黄土,用合格的土或灰土分层填筑,分层夯实。
2、强夯法:用数十吨重锤从高处落下,反复夯实,强力夯实基础,使浅层和深层得到不同程度的加固。
强夯法振动大,对附近建筑物有影响。
因此,要注意施工附近建筑物的安全。
强夯法用于湿陷性黄土区路基处理,土壤含水量应比塑限含水量低1%~3%。
3、预浸法:钻孔注水,使其预先湿陷。
可用于湿陷性土层厚度大于10m,自重湿陷性不小于50cm的地段。
4、挤密法:用冲击、振动或爆炸形成孔洞,然后用石灰或石灰土填充,分层捣实。
5、化学加固法:将硅酸钠溶液通过多孔注入管压入土壤中,与土壤中的水溶性盐类相互作用,生成硅胶,使土壤胶结。
浅述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措施
浅述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措施1湿陷性黄土湿陷机理粗粉粒和砂粒在黄土结构中起骨架作用,由于在湿陷性黄土中砂粒含量很少,而且大部分砂粒不能直接接触,能直接接触的大多为粗粉粒。
细粉粒通常依附在较大颗粒表面,特别是集聚在较大颗粒的接触点处与胶体物质一起作为填充材料。
粘粒以及土体中所含的各种化学物质如铝、铁物质和一些无定型的盐类等,多集聚在较大颗粒的接触点起胶结和半胶结作用,作为黄土骨架的砂粒和粗粉粒,在天然状态下,由于上述胶结物的凝聚结晶作用被牢固的粘结着,故使湿陷性黄土具有较高的强度,而遇水时,水对各种胶结物的软化作用,土的强度突然下降便产生湿陷。
2影响黄土湿陷性的因素(1)粒间的组成对湿陷性的影响试验说明,粘粒含量越少,湿陷性越强。
粘粒在黄土的结构中主要起胶结作用,尤其是小于0. 002 mm的细粘粒,它所起的胶结作用更加明显。
粘粒含量少时,黄土骨架的胶结形式主要是薄膜式,所以这种胶结强度教低,容易破坏,从而湿陷性强;粘粒含量高时,黄土骨架的胶结形式多为镶嵌式,故这种胶结强度高,不容易破坏,从而湿陷性弱。
一般来说,黄土中的粘粒含量超过30%时,湿陷性就会基本消失。
(2)可溶盐含量对湿陷性的影响可溶盐包括易溶盐,中溶盐和难溶盐三种。
由于可溶盐在固态时对土粒起胶结作用,但是,溶解后即呈离子状态时就会与土粒表面吸附的阳离了发生置换,所以影响到黄土的湿陷性。
一般认为易溶盐(NaCL、KCL、Na2S03、Na2CO3)含量高时黄土的湿陷性强;中溶盐(CaSO4)含量多时湿陷性也越大;难溶盐(CaC03)在黄土中既起骨架的作用又起胶结的作用,即难溶盐的含量越多,湿陷性就越弱。
(3)含水率对湿陷性的影响天然含水率比较低的黄土湿陷性较强,而天然含水率高的黄土湿陷性就比较弱。
所以,当天然含水率大于25%时,或者处于地下水位以下时,黄土就没有湿陷性了。
(4)干重度对湿陷性的影响黄土的干重度越小,孔隙比就越大,湿陷系数也就越大。
湿陷性黄土处理措施
一、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方法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的根本原则是:破坏土的大孔结构,改善土的工程性质,消除或减少地基的湿陷变形,防止水浸入建筑物地基,提高建筑结构刚度。
1.1强夯法又叫动力固结法。
是利用起重设备将80~400kg的重锤起吊到10~40m高处,然后使重锤自由落下,对黄土地基进行强力夯击,以消除其湿陷性,降低压缩变形,提高地基强度,但强夯法适用对地下水位以上饱和度Sr≤60%的湿陷性黄土地基进行局部或整片处理,可处理的深度在3~12m。
土的天然含水率对强夯法处理至关重要,天然含水量低于10%的土,颗粒间摩擦力大,细土颗粒很难被填充,且表层坚硬,夯击时表层土容易松动,夯击能量消耗在表层土上,深部土层不易夯实,消除湿陷性黄土的有效深度小,夯填质量达不到设计效果。
当上部荷载通过表层土传递到深部土层时,便会由于深部土层压缩而产生固结沉降,对上部建筑物造成破坏。
1.2垫层法土(或灰土)垫层是一种浅层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的传统方法,在湿陷性黄土地区使用较广泛,具有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和施工简便等特点。
实践证明,经过回填压实处理的黄土地基湿陷性速率和湿陷量大大减少,一般表土垫层的湿陷量减少为1~3cm,灰土垫层的湿陷量往往小于1cm,垫层法适用于地下水位以上,对湿陷性黄土地基进行局部或整片处理,可处理的湿陷性黄土层厚度在1~3m,垫层法根据施工方法不同可分为土垫层和灰土垫层,当同时要求提高垫层土的承载力及增强水稳定时,宜采用整片灰土垫层处理。
1.2.1素土垫层法素土垫层法是将基坑挖出的原土经洒水湿润后,采用夯实机械分层回填至设计高度的一种方法,它与压实机械做的功、土的含水率、铺土厚度、及压实遍数存在密切关系。
压实机械做的功与填土的密实度并不成正比,当土质含水量一定时,起初土的密实度随压实机械所做的功的增大而增加,当土的密实度达到极限时,反而随着功的增加而破坏土的整体稳定性,形成剪切破坏。
在大面积的素土夯填施工中时常遇到,运输土料的重型机械容易对已夯筑完毕的坝体表面形成过度碾压,造成剪切破坏,同时对含水率过高的地区形成“橡皮泥”现象,从而出现渗漏。
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方法
精心整理1、概述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主要取决于湿陷性黄土的特殊性质,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变形包括压缩和湿陷性两种,当基底压力不超过地基土的容许承载力时,地基的压缩变形很小,大都在其上部结构的容许变形值范围以内,不会影响建筑物的安全和正常使用。
湿陷变形是由于地基被水浸湿引起的一)建筑4大多以第一个目的即消除湿陷为主。
湿陷性黄土的地基处理,在处理深度和处理范围上区分:1)浅处理,即消除建筑物地基的部分湿陷量;2)深基础处理,即消除建筑物地基的全部湿陷量,这种方法包括采用桩基础或深基础穿透全部的湿陷性黄土层。
在湿陷性黄土地区设计措施,主要有地基处理措施、防水措施和结构措施三种。
地基处理的常用方法有垫层、重锤夯实、强夯、土(或灰土)桩挤密和深层孔内夯扩等,可以完全或部分消除地基的湿陷性,或采用桩基础或深基础穿透湿陷性黄土层,使建筑物基础坐落在密实的非湿性土层上,保证建筑物的安全和正常使用。
层、混凝土挤密短桩,俄罗斯等国认为当处理厚度大于12m的黄土时,热处理和预浸水与水下爆扩相结合都比桩基础经济,根据我国经验,灰土垫层、灰土(或土)挤密桩可分别适用于处理3m左右和10m左右厚的湿陷性黄土层的湿陷性,10m以上可采用深层孔内强夯以及桩基础等。
预浸水法可用于处理厚度大、自重湿陷性强烈的湿陷性黄土场地,但该方法处理后距地表一定深度内的土层应具有湿陷性,必须采用其他方法另作处理。
总之,在具体选用湿陷性黄土的处理方法时,应根据建筑场地的湿陷性类别、湿陷等级、以及地区特点,首先考虑因地制宜和就地取材等原则,并根据施工技术可能达到的条件,经过技术经济对比予以选用,必要时可几种方法综合考虑使用。
22.1大部分面积达力共同作用下,受水浸湿时将产生大量而急剧的附加下沉,这种现象称为湿陷,它与自重湿陷性黄土一般土受水浸湿时所表现的压缩性稍有增加的现象不同。
由于各地区黄土形成时的自然条件差异较大,因此其湿陷性也有较大差别,有些湿陷性黄土受水浸湿后的土的自重压力下就产生湿陷,而另一些黄土受水浸湿后只有在土的自重压力和附加压力共同作用下产生湿陷。
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方法
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方法湿陷性黄土地基是指在湿润条件下,黄土地基会出现显著的变形和稳定性差的情况。
这种地基的处理方法可以从调查评估、加固改造和施工控制等方面入手。
首先,在进行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前,需要进行详细的调查评估工作。
这包括地基勘测、岩土试验以及现场监测等。
通过对地基的性质和特点进行全面分析,可以确定地基的湿陷性程度和稳定性指标。
同时,还需要结合工程背景和要求,制定出合理的处理方案。
其次,针对湿陷性黄土地基的特点,可以采取加固改造措施,提高地基的稳定性。
一般可以采用土石方加高、灌浆注浆、加筋等方法。
土石方加高是指在原有地基表面上加铺一层厚度较大的不良黄土或者砂石填料,通过提高地基的抗剪强度和抗沉降能力来改善地基的稳定性。
灌浆注浆是利用压力将建筑混凝土或水泥浆料注入黄土中,形成固结块体,提高地基的强度和稳定性。
加筋是在地基中设置钢筋网或者钢筋梁,通过钢筋与土体的共同作用来提高地基的承载能力和抗变形能力。
最后,在进行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施工控制时,需要注意一些关键问题。
首先,要根据地基的特点,合理安排施工工序,确保土体的抗剪强度和抗沉降能力得到充分发挥。
其次,要严格控制施工过程中的土体含水量和压实度,避免土体过湿或过干造成的变形和沉降。
同时,还要注意施工设备和施工荷载的合理选择,避免过大的施工荷载对地基造成不可逆的影响。
最后,要进行施工的全过程监测,及时发现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应对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总之,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是一个复杂的工程问题,需要综合考虑地基的特点、工程的需求以及施工条件等多方面因素。
通过进行详细的调查评估、采取合适的加固改造措施和进行严格的施工控制,可以有效地提高湿陷性黄土地基的稳定性和承载能力,保证工程的安全和可靠性。
浅析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措施
行 的 、经 济 合 理 的 地 基 处 理 方 法 尤 为重 要 。 湿 陷性黄 土压 缩 性较 高, 强度 一般较 低 。在 土体 自重应 力 或者 自重 应 力 和 外部 附加 应力 共 同作 用下, 受水浸湿 后, 强度会 快速 降低, 当土体 中残余 的结 构 强度 不足 以抵抗 土体 中 的结构应 力 时, 土体结 构迅速 被 破坏, 发生 明显 的 并 附加下 沉 。 由于受 水浸湿 这 一特 定条 件 的不确 定 性, 土体湿 陷 对工程 建 设具 有 巨大的危 害 性 。故对湿 陷 性黄 土 的地基 处理 必须 慎之 又 慎, 要在 正确 掌握 场 地 工程 地质 特 性 的基 础上 严格 按 国家 现 行规 范进 行 。 1湿陷 性黄 土及 地 基处 理 由于 黄土 分布 的地域 变化和 特殊 性质 , 国对 黄土 方面 的研 究较 多较早 。 我 2 世 纪5年 代 以来, O O 众多学 者就 已很 关注 黄土地 区 的湿 陷性 问题 , 对其 1程 性 : 质 及 地基 处理 技术 作 了大 量 的研 究, 中对 黄 土 的湿 陷机 理, 冲击 压 实法 、 其 强夯 法等 的研 究 与 实践 较 多, 并取 得 了许 多新 成 果 。 1 1 湿陷性 黄土 的特性 . () 1 湿陷 性黄 土的分 布及 性质 我 国湿 陷性黄 土主 要分布 在 东经 1 2 0 。一 1 4 1 。、北纬 3 。一 4 。之 间 4 5 的黄河 中游 地 区, 可分为7 区和 多个亚 区, 个 不同 区域 内黄土 的特征 不 同, 要 主 表 现 为湿 陷 性 黄土 的厚 度 、物 理力 学 性质 等 有着 很 大 的差 异 。如第 4区为 山西 一冀北 区, 括 汾河 流域 区和 上 党盆 地 区两 个 亚 区。 包 ( ) 土湿 陷 产 生 的原 因 、影 响 因素 及 评 价 。 2 黄 黄土产 生湿 陷的机理有 很多不 同 的论 点, 目前 为止 尚无任何 假说可 以解 到 释 黄土 湿 陷的 所有现 象 , 因为黄 土湿 陷现 象 是一个 复 杂的物 理 、化 学变 化过 程 。黄 土湿 陷性 是受 到 多方 因素 的制 约和 影响 , 内在 原 因是 黄土 的物质 成 其 分 ( 粒 组成 、矿物 成 分和化 学成 分) 结构特 征 ( 颗 与 以粉 粒 为骨架 的多 孔结构 , 架 空孔 隙 的存在 ) 湿 陷必 需 的外界条 件 是在 一定 压力 下受 水浸 湿 。因此, : 黄 土 中 的粘 粒 含量 的 多 少、胶 结 物含 量 、成 分及 颗 粒 的组 成 与分 布对 黄 土 的 结构特 点及 湿 陷性 强弱 有重 要影 响 : 陷性 还与黄 土 架 空孔 隙的存 在 、所含 湿 盐 类 类 型 及 多 少 、 土 体 天 然孔 隙 比 、含 水 量 与 所 受 压 力 有 关 。 1 2 湿 陷性黄 土地 基处 理要 求和处 理技 术 . ( ) 基处 理要 求 1地 湿 陷性 黄土 地 区 的建 ( ) 物 应根 据 其重 要性 分类 。考 虑 到安 全 、经 构 筑 济 与科 学合理性 , 不 同类 别的建 ( 筑物 提出 了不 同 的地 基处理 要求及 相应 对 构) 的建筑 措 施 与 防水 措施 要 求 。规定 当 地基 的 湿 陷变 形 、压缩 变 形 或承 载 力 无 法满 足设 计要 求 时, 须针 对地 基 土质 条件 、湿 陷类 型和 等级 、建筑 物 类 必 别 等, 在地 基压 缩 层 内或 湿 陷性 黄土 层 内采 取处 理措 施 … 。 () 2 地基 处理 技术 从工 程地 质学 角度 看, 黄土可 采用 各种 方法进 行加 固处 理, 改善其 工程性 质, 就本 质来 说, 可分 为机 械 ( 物理 ) 处理 和化 学加 固。国 内外 采用 的湿 陷性 黄 土 地 基 处 理 方 法 有 重 锤 表 层 夯 实 、强 夯 、挤 密 桩 、 垫 层 、 热 处 理 、水 下 爆 破 、预 浸 水 、化 学 加 固及 桩 基 础 等 。而 我 国 以重 锤 表 层夯 实 、土 垫层 、 土 桩挤 密及 桩 基础用 得 较 多、经 验也 较丰 富, 强夯 法与 冲击 压 实法等 近 年来 作 了较多 的 研 究与 推广 。 目前 强夯 法 、冲 击压 实 法及 孔 内深 层 强 夯等 方 法 已成 功广 泛用 于 处 理 高速 公路 湿 陷性 黄 土地 基 、路 基 。黄土 的化 学加 固法
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方法
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方法湿陷性黄土是一种常见的地基问题,特别是在中国北方地区。
湿陷性黄土的特点是含有较高的风化粘土和高含水量,当水分进入土体时,黄土会迅速膨胀,导致地基沉陷和变形问题。
为了解决湿陷性黄土地基的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方法:1.深挖加填地基:通过深挖土体,将松散的黄土去除,然后使用干燥的材料填充,如碎石、砂等,以提高地基的稳定性和排水性能。
2.地基加固:地基加固是通过施加外部荷载或改变土体的物理性质来改善地基的稳定性。
常用的地基加固方法包括加设地基梁、振动加固、土体固化等。
3.地基注浆:地基注浆是通过注入浆液到土体中,使土体颗粒间形成胶结结构,提高土体的粘聚力和抗剪强度,从而改善地基的承载性能和稳定性。
4.排水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沉降和变形主要是由于水分进入土体导致的。
通过合理的排水系统,可以减少水分对地基的影响,从而缓解地基的湿陷问题。
常用的排水处理方法包括地基排水沟、水平水对等。
5.地基改良:地基改良是通过改变地基土体的物理性质和结构来提高地基的稳定性和排水性能。
常见的地基改良方法包括碾压加固、灰浆改性、石灰石固化等。
6.地基加压实:地基加压实是通过施加重载或机械震动的方式,使黄土颗粒间产生密实或固结,从而提高地基的承载性能和稳定性。
7.选择合适的建筑结构:在黄土地基上建造建筑物时,应选择合适的建筑结构和设计方案,以降低地基沉陷和变形对建筑物的影响。
总之,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需要综合考虑土体的物理性质、排水性能和承载性能等因素。
通过采取适当的地基处理措施,可以有效地减少地基的沉陷和变形,提高建筑物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
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湿陷性黄土是一种常见的地基土,这种土壤的黏性非常强,含水量较高,是土壤中最具有危害性的类型之一。
在施工过程中,若不注意对其进行处理,将会对建筑物的稳定性、耐久性和可靠性产生不良影响。
因此,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至关重要。
一、湿陷性黄土地基的特点湿陷性黄土具有土壤黏性大、塑性大、含水量较高的特点。
黄土层中还会经常出现开裂、滑移等情况,使其在工程建设中表现出较强的难处理性。
土壤开裂会严重影响到工程的均匀性和稳定性,滑移则容易导致地基沉降、工程结构变形等问题。
二、处理方法1.加固处理由于湿陷性黄土土体存在一定的强度,可通过加固处理来提高其抗压性能,防止土体沉降。
加固处理的方法包括土钉加固、加筋混凝土、搅拌桩加固等。
土钉加固是通过将钢筋固定在土壤中,利用钢筋的拉力达到加固效果。
因此,需要考虑到钢筋数量、穿越深度、预埋深度和拉力的大小等因素。
加筋混凝土则需要在黄土表面压制一层钢筋网,并在上面浇筑混凝土。
这样可以提高黄土在拉力状态时的强度和稳定性。
搅拌桩加固需要将钢筋网穿透黄土,然后向地下注入从混凝土搅拌机中生产的预先预制的混凝土,达到加固效果。
2.改良处理改良地基是改变土体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以及微观结构性质,以提高其强度和稳定性的一种方法。
通常包括土壤加固技术、加硬剂加固技术以及夯实加固技术等。
土壤加固技术是向土壤中注入填充材料,防止土壤塌陷、开裂和滑移。
比较常见的方法包括水泥或灰浆注浆法、颗粒增强法和粉末加固法等。
加硬剂加固技术是将聚合物或钙基加固剂引入土壤中,通过化学反应促进土壤的固化和加固。
加硬剂加固技术可以提高湿陷性黄土的抗压能力。
夯实加固技术是利用夯实机为黄土地基施加静载的一种方法。
夯实技术除了可以增加黄土的密实程度,还可以提高黄土地基的抗压承载能力。
三、注意事项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不仅要选择合适的处理方法,还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加固材料的选择根据土壤加固技术的不同而不同。
选择合适的加固材料可以提高加固效果和工程质量。
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地基处理及工程措施
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地基处理及工程措施地基处理措施:1.降低地下水位:地下水位是导致黄土湿陷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降低地下水位是最直接有效的措施之一、可以采用降水井、抽水井等方式降低地下水位,减少地基变形。
2.地基加固:可以采用加固桩、混凝土悬挂墙、机械增强法等方式,对黄土地基进行加固。
加固桩可以增加地基的承载力和抗震性能;混凝土悬挂墙可以防止土体的变形和下沉;机械增强法则通过向黄土中注入增强材料,增强土体的强度和稳定性。
3.地基排水:通过减少地基内部的水分含量,可以有效减少黄土地基的变形和塌陷。
可以采用排水沟、排水管道等方式,将地基内部的水分排出。
4.地基改良:通过注浆、砂浆灌注等方式,改良黄土地基的物理和力学性质。
注浆可以填充黄土中的空隙,提高土体的强度和稳定性;砂浆灌注则可以改变土体的孔隙结构,提高土壤的抗变形能力。
5.预压法:通过在黄土地基上施加一定的压力,使土体膨胀、变形,提高土壤的密实度和强度。
可以采用预压桩、预压板等方式进行预压。
工程措施:1.合理设计:在进行设计时,应充分考虑黄土地基的特性和可能发生的变形情况。
设计时应合理设置地基处理措施,并确保地基处理措施与工程的要求和质量相匹配。
2.定期检测: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应定期对地基进行监测和检测,及时发现和处理地基的变形和塌陷情况。
3.施工管理:在施工过程中,应加强对地基处理工程的管理,确保施工质量和效果。
对于不合格的地基处理工程,应及时进行整改。
4.安全预测:在进行工程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应预测地基可能发生的变形和塌陷情况,并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以确保工程的安全和可靠性。
通过以上地基处理措施和工程措施,可以有效地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提高地基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确保工程的安全和可靠性。
强夯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施工工法
强夯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施工工法一、湿陷性黄土的土质特点湿陷性黄土天然孔隙比大,压缩率高,遇水后承载力迅速降低,沉降量大,失水则形成干缩裂缝。
由于其承载力较低,直接在湿陷性黄土上修筑路基,会造成路基失稳或产生不均匀沉降,故需进行处理。
二、湿陷性黄土的处理方法1.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的方法有很多,如挖除换填、桩基处理、化学固结、强夯处理等。
2.强夯法施工具有机具简单,所需人工少,施工技术易于掌握,施工速度相对较慢、施工成本低的特点。
三、强夯法施工原理强夯法施工是把一定吨位的夯锤提高到相应的高度,然后让其自由下落,将势能转化为动能,它是基于动力压密理论,通过夯锤对土体的冲击作用,使土中的空气溢出,土体颗粒重新排列,减小土体的孔隙比,降低土体的压缩性,消除其湿陷性,增大土体的干密度,来提高地基承载力。
四、施工工艺1.平整场地。
2.测量放样,夯点布设。
夯点按正三角形布置。
3.试夯。
根据设计夯击能和夯锤重计算提升高度。
4.主夯。
普遍的控制方法为夯击次数,夯锤提升高度。
施工时,若同一点连续发生跳锤,表现为夯沉量很小,则可以止夯。
5.副夯。
为加固主夯点之间相对松散的部分。
当地下水位低,孔隙水压力很小,土体为非饱和土时,主副夯之间的时间间隔可缩短为3天。
6.满夯。
在此需要特别指出的一点,主夯和副夯旨在加固深层地基(1m以下),而满夯虽然能量较低,但满夯却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能在地表形成一坚硬的板结层,强度很高,厚度在50-100cm之间,而且夯后一段时间内,其强度在随着时间的增长而不断增长。
7.检测。
主要检测指标有湿陷性系数、地基承载力,另外可辅以沉降观测。
8.场地整平,下道工序施工。
五、施工组织1.每一作业段长度定在160米左右。
在一般情况下,每作业段配备两台夯机比较合理,一台进行主夯,另一台进行副夯,主夯夯机最后进行满夯,而第二台夯机又可进行第二作业段的主夯,如此交替进行。
对于含水量较大的地基,副夯与主夯之间应间隔一定的时间,减小孔隙水压力对加固效果的影响,具体间隔时间要根据实际含水量来确定,一般为一周。
阐述湿陷性黄土地基几种有效处理方法
阐述湿陷性黄土地基几种有效处理方法1、湿陷性黄土地基几种有效处理方法1.1、垫层法垫层法是先将基础下的湿陷性黄土一部分或全部挖除,然后用素土或灰土分层夯实,以便消除地基的部分或全部湿陷量,并可减小地基的压缩变形,提高地基承载力,可将其分为局部垫层和整片垫层。
1.1.1、局部土垫层的处理宽度超出基础底边的宽度较小,地基处理后,地面水及管道漏水仍可能从垫层侧向渗入下部未处理的湿陷性土层而引起湿陷,因此,设置局部垫层不考虑起防水、隔水作用,地基受水浸湿可能性大及有防渗要求的建筑物,不得采用局部土垫层处理地基。
1.1.2、整片垫层的平面处理范围,每边超出建筑物外墙基础外缘的宽度,不应小于垫层的厚度,即并不应小于2m。
1.1.3、在地下水位不可能上升的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当未消除地基的全部湿陷量时,对地基受水浸湿可能性大或有严格防水要求的建筑物,采用整片土垫层处理地基较为适宜。
但地下水位有可能上升的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应考虑水位上升后,对下部未处理的湿陷性土层引起湿陷的可能性。
1.2、强夯法重锤表层夯实适用于处理饱和度不大于60%的湿陷性黄土地基。
一般采用2.5~3.0t的重锤,落距4.0~4.5m,可消除基底以下1.2~1.8m黄土层的湿陷性。
在夯实层的范围内,土的物理、力学性质获得显著改善,平均干密度明显增大,压缩性降低,湿陷性消除,透水性减弱,承载力提高。
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基,其湿陷起始压力较大,当用重锤处理部分湿陷性黄土层后,可减少甚至消除黄土地基的湿陷变形。
强夯法加固地基机理一般认为,是将一定重量的重锤以一定落距给予地基以冲击和振动,从而达到增大压实度,改善土的振动液化条件,消除湿陷性黄土的湿陷性等目的。
强夯加固过程是瞬时对地基土体施加一个巨大的冲击能量,使土体发生一系列的物理变化,如土体结构的破坏或排水固结、压密以及触变恢复等过程。
1.3、挤密桩法挤密桩法适用于处理地下水位以上的湿陷性黄土地基,先按设计方案在基础平面位置布置桩孔并成孔,然后将备好的素土(粉质粘土或粉土)或灰土在最优含水量下分层填入桩孔内,并分层夯(捣)实至设计标高止。
浅谈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
浅谈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湿陷性黄土指饱和的结构不稳定的黄色土,表现为在自重压力或自重压力与附加压力作用下,受水浸湿后,土的结构迅速破坏,发生显著下沉的现象,从而对结构物带来危害,使路基及结构物大幅度沉降、折裂、倾斜,严重影响其安全和使用。
标签: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一、概述黄土主要分布在我国陕西、甘肃、山西大部分地区,华北、西北、东北等少数地区也有分布。
它是一种在第四纪时期形成的、颗粒组成以粉粒为主的黄色或褐黄色粉状土。
适用范围本工法适用于湿陷性黄土地段的路基。
工艺原理二、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方法通常采取拦截、排除地表水的措施,防止地表水下渗,拦截、引导地下水的方法,以达到减少地基湿陷下沉的目的。
若地基土层有强湿陷性或较高的压缩性,且容许承载力低于路堤自重力时,应考虑地基在路堤自重和活载作用下所产生的压缩下沉。
除采用防止地表水下渗的措施外,因地制宜采取垫层法、强夯法、灰土桩挤密法、深层搅拌桩法、干振挤密碎石桩法等措施对地基进行处理。
(一)干振挤密碎石桩干振挤密碎石桩是利用振动式打桩机,使沉管不断振动和反插,制成密实的碎石桩柱体,碎石桩与桩周土互相挤密,形成碎石桩复合地基。
由于碎石桩强度比原地基高,又使桩周土互相挤密,这样形成的复合地基就具有较高的强度和较小的压缩性,达到加固软土地基的目的。
其主要优点是造价较低、工效高、不受季节限制、加固效果好,适用范围广等,因而被广泛应用。
1.适用条件适用于不排水抗剪强度为15~20kPa地基的处理,最大加固深度为15m,加固后复合地基承载力可达200kPa。
2.成桩及加固机理通过机械振动挤压成孔,并将碎石压入软土中,使原状土受挤压产生径向位移,土体颗粒重新排列,土的孔隙减小,密实度提高,同时碎石桩还置换了一部分软土,形成碎石桩柱。
碎石桩是柔性的离散体,按等量变形原则,桩及桩周土构成复合地基,共同承受上部荷载,由于桩体的压缩模量比桩间土大,所以通过基础传给复合地基的外加压力,随桩及桩间土的等量压缩,应力会集中到桩体上,桩间土应力相应减少,因此比天然地基具有更大的承载力和抗剪强度。
湿陷性黄土地基湿陷的原理和处理方法分析
湿陷性黄土地基湿陷的原理和处理方法分析
湿陷性黄土地基是指含有一定比例的黄土,具有较强的吸水性和膨胀性,土体在受到水分影响后容易引起地面沉降或塌陷的地基类型。
湿陷性黄土地基的主要原理是由于黄土中重晶石颗粒的吸水膨胀和释放引起土体体积的变化,进而导致地基变形和沉陷。
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方法主要分为改良和加固两种方式。
改良方法是通过改变土体结构和性质,降低其吸水性和膨胀性,减少地基沉陷的发生。
加固方法则是在土体上进行加固处理,提高其承载力和稳定性,以防止地基沉陷和变形。
改良方法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式:
1. 减水混凝土:将减水剂加入混凝土中,降低黄土吸水性和膨胀性,提高土体稳定性。
2. 粉煤灰:将粉煤灰掺入黄土中,通过胶结作用降低黄土的膨胀性和可塑性。
3. 排水处理:对黄土地基进行排水处理,降低土体含水量和孔隙水压力,减少地基沉陷的可能性。
4. 预压处理:在施工前对地基进行预压处理,通过提前加载和压实土体,减少地基沉陷。
加固方法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式:
1. 土石方加固:在黄土地基上堆石或填土,增加地基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
2. 桩基加固:在黄土地基上打入桩基,通过桩与土体之间的作用,提高地基的承载力和稳定性。
3. 灌浆加固:将硬化的材料灌入黄土地基中,增加土体的强度和稳定性。
4. 地基换土:将湿陷性黄土地基挖掉,换上质量较好的土壤,使地基不再受到黄土的影响。
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具体选用何种方法需要根据工程实际情况和经济效益综合考虑。
在处理过程中需要注意对地基进行综合评价和监测,以确保处理效果和工程质量。
湿陷性黄土地基湿陷的原理和处理方法分析
湿陷性黄土地基湿陷的原理和处理方法分析湿陷性黄土是一种常见的土壤类型,它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容易受潮湿影响而发生变形和破坏。
在工程施工中,湿陷性黄土的存在会给地基工程带来很大的不利影响,因此对于湿陷性黄土地基湿陷的原理和处理方法进行深入的分析是非常重要的。
一、湿陷性黄土地基湿陷的原理1.1 湿陷性黄土的成因湿陷性黄土是一种典型的风成黄土,主要由黏土、砂砾和少量的泥质沙组成,其物理特性主要表现为颗粒细小、结构松散、含水量较高。
湿陷性黄土地基在潮湿条件下会发生明显的变形,这是由于土壤中黏土矿物的吸水膨胀导致的。
而这种吸水膨胀是由于土壤中黏土矿物中的粘粒结构在吸水后发生变化而引起的。
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湿陷主要是由于土壤中的黏土颗粒吸水膨胀而引起的。
在潮湿条件下,土壤中的水分会被黏土颗粒吸附,并引起黏土颗粒间的排斥力增大,导致土体的体积扩大。
当水分含量增加时,黏土颗粒之间的排斥力明显增大,使得土体的整体抗剪强度降低,从而导致地基发生变形和沉降。
除了土壤本身的特性外,湿陷性黄土地基湿陷还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在工程施工中,地基加压、排水不畅、自然降雨等都会引起地基的湿陷。
地下水位的上升、地基周围环境水分含量的变化也会影响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湿陷程度。
2.1 提前预防在工程设计阶段,应根据地基土壤的特性和地下水位状况,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对于湿陷性黄土地基,可以采取排水措施、改善地基土质等方法来减少地基的湿陷,提前避免不利影响。
2.2 地基处理地基处理是解决湿陷性黄土地基湿陷问题的主要方法之一。
可以采取加固处理、改良处理等措施来提高地基的抗湿陷能力。
在地基处理中可以采用灌浆加固、土体固化等方法来改善地基的物理性质,以减少地基的湿陷。
2.3 施工控制在工程施工中,应严格控制地基的荷载、排水等情况,尽量避免对地基的进一步影响。
应合理设计和施工,确保地基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2.4 监测和维护在工程使用阶段,应对地基的变化情况进行定期监测,一旦发现地基出现湿陷现象,应及时采取相应的维护措施,确保工程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湿陷性黄土处理施工方案
湿陷性黄土处理施工方案一、引言湿陷性黄土是一种典型的黄土,具有较强的吸水性和可塑性,易发生变形和破坏。
在工程实践中,湿陷性黄土的处理一直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本文旨在探讨湿陷性黄土的处理施工方案,通过合理的设计和施工,降低工程风险,保障工程的安全和稳定。
二、湿陷性黄土的特点1.吸水性强:湿陷性黄土在遇水后会明显膨胀,导致地基变形。
2.可塑性好:湿陷性黄土易塑性变形,稳定性差。
3.容易流失:湿陷性黄土在雨水冲刷下容易发生流失现象。
三、处理施工方案1. 地基处理•挖土平整:在施工前,应挖土平整,清除表层有机物,确保地基均匀。
•加设排水系统:对于湿陷性黄土,可以设置排水系统,排除多余水分,降低黄土的吸水性。
•加设加固层:在地基上设置加固层,提高地基的承载能力,减少变形。
2. 地基加固•灌浆加固:利用浆液灌注地基,提高地基的密实度。
•加设排水管道:设置排水管道排除地基水分,降低湿陷性。
•加设植被:在地基周围种植植被,稳定土壤,防止流失。
3. 施工措施•严格控制水源:对于湿陷性黄土的施工,要严格控制水源,避免水分渗入黄土中。
•及时排水:施工中遇雨天要及时排水,防止黄土流失。
•密切监测:对施工过程进行密切监测,发现问题及时处理,确保工程质量。
四、施工注意事项1.防止地基不均匀沉降的情况发生:施工过程中需注意地基的均匀性,避免不均匀沉降对工程带来危害。
2.合理设计排水系统:排水系统设计要合理,保证排水畅通,有效降低地基的湿陷性。
3.定期检查维护:工程完工后,要定期检查维护工程,确保施工效果持久稳定。
五、结论湿陷性黄土的处理施工方案至关重要,通过合理的设计和施工,可以有效降低地基的湿陷性,提高工程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在实际施工中,需按照相关规范和要求进行操作,保障工程质量,实现工程永续发展目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湿陷性黄土的地基处理措施
发表时间:2018-03-22T14:25:14.737Z 来源:《防护工程》2017年第32期作者:李顺民
[导读] 地基处理的目的是提高地基承载力,满足上部荷载要求,针对湿陷性黄土更应该注意在处理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最大限度地降低工程危险。
陕西长武亭南煤业有限责任公司陕西长武 713605
摘要:在工程建设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湿陷性黄土,其是一种特殊土,对工程来说是无法回避的,因此要对其进行处理。
本文简述了湿陷性黄土的概念,分析了湿陷性黄土湿陷的原理,介绍了湿陷性黄土地基的特性,总结了工程中常用的地基处理措施,有利于提高工程结构的安全性。
关键词: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湿陷性
引言
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基础不好,上层建筑有倒塌的可能,虽然出现类似事故的情况不多,但还是要用不同的方法改进基础条件,建筑物的重量和负荷的基础就是地基,对于湿陷性黄土地基更应该注意地基的处理和边坡加工,完善建筑物荷载的基础必须具有足够的承载力和稳定性,我国《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中明确指出:要根据不同区域的不同特点在地基的基础上进行边坡的加固,包括软湿土内陷性的改良,在膨胀土,红粘土和冻土的基础上进行地基的施工。
1湿陷性黄土的概念
湿陷性黄土是黄土的一种,凡天然黄土在一定压力作用下,受浸水后土的结构破坏而发生显著附加变形的土称为湿陷性黄土,属于区域性特殊土。
因外压力不同,将湿陷性黄土分为自重湿陷性黄土和非自重湿陷性黄土。
2湿陷性黄土湿陷的原理
湿陷性黄土也是由固体颗粒和水、气组成的三相体。
土在受力后是否发生强度破坏或变形破坏,主要取决与它的物质成分,相互关系及相互作用。
一般与它的固体颗粒本身的强度和变形关系不大。
黄土常含有大量硫酸盐,由黄灰色或棕黄色的极小的粉状颗粒所组成。
土质较疏松,黄土颗粒之间结合不紧,用手搓,极易形成粉末,孔隙一般较大,为大孔结构,垂直节理较发育,没有层理。
天然含水量小。
在干燥且原有结构没有破坏前,土质较坚硬,可以承担一定荷载而变形不大,但极易浸水,浸水后溶盐溶解,颗粒间的粘结力随即下降,引起土结构破坏产生湿陷变形,甚至发生坍陷。
3湿陷性黄土的特征
3.1湿陷性
在自然条件下,黄土因为受到了地表水分的侵蚀,其中的易溶盐发生溶解,导致了颗粒之间的作用力受到了破坏,从而产生蜂窝状的结构。
当水分对土壤大量侵蚀以后,土壤颗粒之间的空隙会逐渐联通和扩展,进一步产生了大孔隙的陷穴,当外部荷载对其产生作用以后,土壤的结构会受到破坏,从而产生剧烈变形,强度因此而降低,进而形成湿陷性。
3.2透水性较强
湿陷性黄土之所以具有透水性,这和它的结构特点是分不开的,多孔性以及垂直节理发育等。
其孔越大且连同,垂直节理愈发育,黄土层的透水性愈高,特别是在垂直方向上,而在水平方向上的透水性则微弱。
此外,如黄土层中有土壤层,或者有黄土结核层时,就会导致黄土层的透水性较差,甚至在土中产生不透水层。
3.3崩解性
当黄土湿陷性产生以后,再次浸入水中就会发生崩解,从而影响到地基的稳定性。
相较于其他土质而言,湿陷性黄土的基础处理要更加的负责,难度大、程度复杂、进度慢,同时耗费的时间也更长,尤其是对于大面积的水利坝体处理以及土质夯填来说更加困难。
4黄土的湿陷性评价
目前针对黄土的湿陷机理,国内外存在各种不同的假说,如欠严密理论、结构学说、溶盐假说等,但关于黄土的湿陷评价指标国内外是统一的,包括湿陷系数、自重湿陷量、总湿陷量三个指标。
湿陷系数指标用于判别黄土的湿陷性,自重湿陷量指标用于判别湿陷性黄土是自重作用还是非自重作用(自重湿陷性黄土和非自重湿陷性黄土),总湿陷量是划分湿陷黄土地基的湿陷等级。
5防止或减少地基被水浸湿下沉的措施
1)地基处理措施。
全部或部分消除地基土的湿陷量,或者采用桩基础(灌注桩或管桩)穿透全部湿陷性土层,或者将基础布置在非湿陷性土层上。
2)结构采取的措施。
调整或减小建筑物的整体沉降及沉降差,使结构适应地基的变形。
3)防水措施。
在建筑布置时,考虑场地排水,屋面排水,散水。
同时考虑防水,采取措施防止雨水、生产或生活用水的渗漏。
6湿陷性黄土的工程措施
6.1改进的切断位置
切断位置的破坏表现在建筑地基承载力不够;结构失稳或附近开挖边坡失稳造成的地基基础不牢固或基坑隆起,因此,为了避免失败,改进的切断位置是必要的,能够提高地基的抗剪强度。
6.2改善渗透性
要加强改善地基的透水性,由于基坑开挖的进行,通过的流沙比较多,需要研究和采取地基防渗措施,减少压力。
6.3垫层法
1)将基础下一定范围内的湿陷性黄土层挖除,然后分层换填强度和模量相对高的砂、碎石、灰土、素土并夯实至要求的密度,形成很好的持力层,达到地基压力扩散要求。
2)施工中应注意的问题:①当垫层厚度不超过3m时,其压实系数不得小于0.98;当垫层厚度大于3m,其压实系数不宜小于0.95;②垫层在施工中,必须保证在最优含水量状态下分层回填夯实至设计标高。
6.4强夯法
该方法使用起吊设备把夯锤提高到预定高度,然后通过夯锤的自由落体运动实现对路基土层的夯实,使得夯面能够使得一定深度的土层更加的密实,消除了湿陷性,有效降低压缩比,并提升路面的整体承载力。
在夯锤夯击的过程中,锤重与落距、单击能之间是成正比例的关系,加大落距以及锤重能够显著降低夯击的数量,从而显著提升经济性与加固的效果。
夯锤的重量可以选用5~50t,下落的距离则可
以选择10~20m。
对于同等重量的夯锤来说,增加落距能够获得更大的落地速度,从而提升加固效果,可是随着落距的不断增大,对于起吊设备也会产生更高的性能要求,相对来说,加大夯锤的重量实施起来的难度更低。
使用该方法处理沉陷性黄土,要求黄土含水量要比(2±1)%的塑限含水量低,在水含水量接近与最佳含水量的时候,所产生的效果是最显著的。
强夯法具有经济节约、加固速度快以及效果好的特征。
6.5挤密桩法
挤密桩是我国较为成熟的一种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技术,以成桩材料为依据,可划分为以下几种类型:①土/灰土挤密桩;②水泥土挤密桩;③水泥粉煤灰碎石桩。
土/灰土挤密桩的地基处理深度为5~10m,在处理地下水位以上湿陷性黄土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一旦地基土含水量>24%、饱和度>65%,则此方法的应用效果不佳,而水泥粉煤灰碎石桩虽然应用效果极佳,造价却也较为昂贵,因此,在实际工程中,水泥土挤密桩的应用较为广泛。
6.6预浸水法
预浸水法可处理湿陷性等级为严重、很严重的地基场地,施工前宜通过现场试坑浸水试验确定浸水时间、耗水量和湿陷量等,地基预浸水结束后,在基础施工前应进行补充勘察工作,重新评定地基的湿陷性,并应采取其他的地基处理方法处理上部湿陷性土层。
6.7冲击碾压法
该方法是采用压路机外带非圆形轮对路面进行碾压,轮子所形成的势能和行使过程中产生的动能叠加在一起,对地面进行不断冲击与揉搓,通过低频率、高振幅冲击作用将路面压实。
在这个过程中会产生高能量的冲击力反复对地面产生冲击力,进而形成强烈冲击波,提升土层的密实度,并最终保证土层的密实度。
在碾压的同时需要检测黄土黄水量、压实度、湿陷系数以及最大干密度等综合性指标。
当压路机完成全部碾压工作以后,需对黄土的沉降量、湿陷系数以及压实度做全面的检测,来判断该方法是否能够达到工程的预先设计要求。
结语
目前处理湿陷性黄土的方法越来越多,都是从造成湿陷性的内因和外因出发,消除地基土的湿陷性,提高地基承载力、抗剪强度,减少沉降量。
地基处理的目的是提高地基承载力,满足上部荷载要求,针对湿陷性黄土更应该注意在处理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最大限度地降低工程危险。
参考文献
[1]苏畅,姚倩.水泥土搅拌桩在垃圾卫生填埋场工程边坡加固及地基处理中的应用[J].施工技术,2013,43(S1):72-75.
[2]韩冰.延安地区建筑边坡稳定性分析及抗滑桩加固研究[D].西安:长安大学,2009.
[3]席本强.废弃矿山垃圾填埋场边坡稳定性及加固防渗研究[D].阜新: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