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措施
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方案
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方案湿陷性黄土是一种具有较高含水量时容易发生沉降或收缩的土壤类型。
其主要特点是含水量较高,导致土壤颗粒之间的粘结力降低,土壤结构不稳定,容易发生沉降和收缩现象。
因此,在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中,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改善土壤性质,提高地基的稳定性。
1.土壤加固和改良湿陷性黄土地基中,水含量较高,使得土壤的稳定性较差。
因此,需要采取一定的土壤加固和改良措施来提高土壤的强度和稳定性。
常用的方法包括土壤改良剂的添加和土壤固化。
可以选择适合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添加剂,如石灰、水泥等,通过与土壤混合,提高土壤的强度和耐水性。
2.水分控制湿陷性黄土对水分非常敏感,过高的含水量会导致土壤发生沉降和收缩现象。
因此,在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时,需要采取措施控制水分含量。
可以通过排水系统的设计和建设,将地基中的水分排除,减小土壤的含水量,提高土壤的稳定性。
3.排水系统的设计与建设4.加固地基结构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基础结构容易受到水分影响,所以需要加固地基结构,以增加地基的稳定性和承载能力。
可以选择适合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基础类型,如扩大基础、桩基础等,通过增加基础的面积和深度,分散地基荷载,提高地基的稳定性。
5.合理施工工艺在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中,施工工艺对于地基的稳定性和强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需要严格控制工程的施工质量和施工工艺,避免水分过程过快或不均匀,导致土壤发生不稳定现象。
同时,还需要进行地基的监测和检测,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综上所述,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方案需要综合考虑土壤特性和工程需求,采用土壤加固和改良、水分控制、排水系统的设计与建设、加固地基结构、合理施工工艺等一系列措施,以提高地基的稳定性和承载能力,确保工程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湿陷性黄土地基湿陷的原理和处理方法分析
湿陷性黄土地基湿陷的原理和处理方法分析湿陷性黄土是一种具有湿陷性质的特殊土壤类型,其在遇到水分的作用下会发生体积变化,导致建筑物的沉降和破坏。
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湿陷原理是由于土壤中的黏性颗粒之间的吸附力和吸水力导致土壤颗粒聚结和体积收缩。
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方法有多种,包括排水处理、改良处理和断层处理等。
1. 吸水性:湿陷性黄土由于土壤的颗粒间隙较大,含有大量的毛细孔,能够很好地吸收和储存水分。
当土壤吸水后,土壤中的黏性颗粒之间的吸水力增强,导致土壤体积发生变化。
2. 颗粒聚结:湿陷性黄土中含有一定量的黏土颗粒,这些颗粒具有黏性和胶结性质。
当水分分子进入黏土颗粒间隙时,颗粒表面的电荷变化,引起吸引力增强,颗粒之间结合力增大,产生颗粒聚结现象。
3. 含水率变化:湿陷性黄土在不同含水率下具有不同的物理特性。
当土壤的含水率增加时,土壤体积会相应增大;而当含水率减小时,土壤体积会相应减小。
湿陷性黄土在遇到水分作用下会发生体积的收缩和膨胀,从而引起地基的沉降和破坏。
对于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方法,常用的有以下几种:1. 排水处理:通过提高地下水位附近的排泄能力,将地下水排出,以降低土壤的含水率,从而减小土壤体积的变化。
这可以通过排水沟、排水管等设施进行实现。
2. 改良处理:通过添加改良材料,改变土壤的物理和力学性质,以改善土壤的稳定性和抗湿陷性能。
常见的改良材料包括石灰、水泥、石粉等,它们的添加可以改变土壤的结构和黏粒的性质,减小土壤的吸水能力和颗粒聚结现象。
3. 断层处理:对于已经严重受损的地基,可以通过开挖和重新填充的方式来重新构筑地基。
这种方法需要专业的工程师进行设计和施工,以确保地基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湿陷性黄土的地基处理
湿陷性黄土的地基处理我国湿陷性黄土的分布面积约占我国黄土总面积的60%,大部分分布在黄河中游地区,土层厚度从几米到十几米,最后达30多米。
本文主要阐述了黄土湿陷性的判定、湿陷性黄土地基湿陷等级的评定以及常用的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措施。
针对不同湿陷性黄土地基的特性,采取相应的地基处理措施。
标签:湿陷性黄土;判定;湿陷等级;地基处理措施1、黄土地基湿陷性原因及分类1.1原因分析黄土在我国一般分布于中部、西部和西北部,属于干旱、半干旱氣候条件下长期作用产生的特殊性质的土。
黄土中粉粒分布概率达到六成以上,富含大量的硫酸盐、碳酸盐等物质,具有孔隙率高的特点,可保持直立的边坡状态。
黄土形成期间,受降雨条件的影响,导致松散的颗粒大量集聚在一起,长期干旱气候导致颗粒内部水分大量蒸发,最终结果是少量水分连接内部盐分,形成了粗颗粒接触连接的形式,即为沉淀类别的胶结物。
随着时间延长,含水量进一步降低,土体颗粒之间的距离变小,内部引力、结合力、毛细作用下的连接力增大,引起土颗粒之间的抵抗作用增加,降低了土粒之间的密实度,形成多孔隙形式的粗粉土颗粒。
大量的工程实践与研究表明,黄土结构、物质特性是湿陷的主要原因,水分子之间的作用力、浸润效果是产生湿陷的次要原因,也是外部的主要影响因素。
黄土在受水浸润状况下,土体之间的可溶性盐发生软化、水解状况,导致聚集物支撑骨架的强度下降,土体受自身重力、外界压力的影响致使结构破坏,进而发生土颗粒滑移现象,导致大量的附加作用产生沉陷结果,称为湿陷性黄土。
1.2黄土地基湿陷性的分类理论上,对湿陷系数<0.015的黄土定义为非湿陷性黄土,湿陷系数≥0.015的黄土称为湿陷性黄土,可分为自重湿陷和非自重湿陷两大类。
黄土受外部水浸湿的影响产生沉陷的为自重湿陷,受自身重力与外界压力共同影响产生湿陷的为非自重湿陷。
针对上述两种类型的黄土,需要进行室内浸水(饱和)压缩试验,以保证对其理论湿陷系数的精确定量化分析。
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
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6地基处理6.1一般规定6.1.1甲类建筑地基的湿陷变形和压缩变形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应采取地基处理措施或将基础设置在非湿陷性土层或岩层上,或采用桩基础穿透全部湿陷性黄土层。
采取地基处理措施时应符合下列规定:1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应将基础底面以下附加压力与上覆土的饱和自重压力之和大于湿陷起始压力的所有土层进行处理,或处理至地基压缩层的深度;2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对一般湿陷性黄土地基,应将基础底面以下湿陷性黄土层全部处理。
6.1.2大厚度湿陷性黄土地基上的甲类建筑,采取地基处理措施时应符合下列规定:1基础底面以下具自重湿陷性的黄土层应全部处理,且应将附加压力与上覆土饱和自重压力之和大于湿陷起始压力的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层一并处理;2地下水位无上升可能,或上升对建筑物不产生有害影响,且按本条第1款规定计算的地基处理厚度大于25m时,处理厚度可适当减小,但不得小于25m,且应在原防水措施基础上提高等级或采取加强措施。
6.1.3乙类、丙类建筑应采取地基处理措施消除地基的部分湿陷量。
当基础下湿陷性黄土层厚度较薄,经技术经济比较合理时,也可消除地基的全部湿陷量或将基础设置在非湿陷性土层或岩层上,或采用桩基础穿透全部湿陷性黄土层。
6.1.4乙类建筑采用消除地基部分湿陷量的措施时,应符合下列规定:1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处理深度不应小于地基压缩层深度的2/3,且下部未处理湿陷性黄土层的湿陷起始压力值不应小于100kPa;2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处理深度不应小于基底下湿陷性土层的2/3,且下部未处理湿陷性黄土层的剩余湿陷量不应大于150mm;3大厚度湿陷性黄土地基,基础底面以下具自重湿陷性的黄土层应全部处理,且应将附加压力与上覆土饱和自重压力之和大于湿陷起始压力的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层的2/3一并处理;处理厚度大于20m时,可适当减小,但不得小于20m,并应在原防水措施基础上提高等级或采取加强措施。
6.1.5丙类建筑消除地基部分湿陷量的最小处理厚度,应符合表6.1.5的规定。
浅述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措施
浅述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措施湿陷性黄土是一种具有较高含水量时容易发生塌陷和沉降现象的地层。
由于其水分含量的改变,湿陷性黄土地基在施工和使用过程中容易出现开裂、沉降、地面坍塌等问题,对建筑物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构成一定威胁。
因此,对湿陷性黄土地基进行合理处理十分重要。
本文将从改土、加固、防治以及施工技术等方面浅述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措施。
首先,改土是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常用方法之一、改土的原则是利用其他非湿陷性黄土或砂土等材料与湿陷性黄土掺合,减少土壤的水分吸附性能和膨胀性,从而改善地基的稳定性。
改土材料的选择应根据实际情况和工程要求,可以选择沙子、砂质黄土、粘性土等,将其与湿陷性黄土按一定比例进行混合。
改土过程中需要注意施工工艺和掺和比例的合理性,避免对原土进行过度掺和,以免增加施工难度和成本。
其次,加固是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的重要手段之一、加固可以通过改善土壤的物理性质和结构的稳定性来提高地基的承载力和抗变形能力。
目前,常用的加固方法主要有土工合成材料加固、土壤改良和地基处理等。
土工合成材料加固是利用土工合成材料(如土工布、土工网等)使土体形成一种具有较高抗拉强度和稳定性的复合材料,从而提高地基的承载力和抗震能力。
土壤改良是通过添加化学药剂、轻质骨料或其他改良材料来改良土壤,提高其物理性质和改善工程性能。
地基处理是采用地基加固、基坑处理等技术手段对地基进行处理,从而提高地基的稳定性和抗沉降能力。
再次,防治是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根本措施之一、防治的目的是通过采取控制水分的措施,避免地基因水分变化引起的塌陷和沉降等问题。
防治的方法主要有合理的排水系统设计、合理的灌浆和放水等。
合理的排水系统设计是通过设置合理的排水沟、排水渠、排水井等,加强对地基水分的排除和控制。
合理的灌浆是采用特殊的灌浆材料将地基中的水分排除,并填充其中的孔隙,增加地基的密实性和稳定性。
在防治中,对于重要工程,可以采用深层处理和加固措施,并配合监测系统来实时监测地基的变形和水分变化。
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方法
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方法
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措施有浸水处理、土垫层法、强夯法、压浆法、素土桩挤密法和复层地基法等,具体措施应根据地基条件和建筑要求选择,以改善地基的性质和结构。
1、换填土:挖出一定深度的湿陷性黄土,用合格的土或灰土分层填筑,分层夯实。
2、强夯法:用数十吨重锤从高处落下,反复夯实,强力夯实基础,使浅层和深层得到不同程度的加固。
强夯法振动大,对附近建筑物有影响。
因此,要注意施工附近建筑物的安全。
强夯法用于湿陷性黄土区路基处理,土壤含水量应比塑限含水量低1%~3%。
3、预浸法:钻孔注水,使其预先湿陷。
可用于湿陷性土层厚度大于10m,自重湿陷性不小于50cm的地段。
4、挤密法:用冲击、振动或爆炸形成孔洞,然后用石灰或石灰土填充,分层捣实。
5、化学加固法:将硅酸钠溶液通过多孔注入管压入土壤中,与土壤中的水溶性盐类相互作用,生成硅胶,使土壤胶结。
浅述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措施
浅述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措施1湿陷性黄土湿陷机理粗粉粒和砂粒在黄土结构中起骨架作用,由于在湿陷性黄土中砂粒含量很少,而且大部分砂粒不能直接接触,能直接接触的大多为粗粉粒。
细粉粒通常依附在较大颗粒表面,特别是集聚在较大颗粒的接触点处与胶体物质一起作为填充材料。
粘粒以及土体中所含的各种化学物质如铝、铁物质和一些无定型的盐类等,多集聚在较大颗粒的接触点起胶结和半胶结作用,作为黄土骨架的砂粒和粗粉粒,在天然状态下,由于上述胶结物的凝聚结晶作用被牢固的粘结着,故使湿陷性黄土具有较高的强度,而遇水时,水对各种胶结物的软化作用,土的强度突然下降便产生湿陷。
2影响黄土湿陷性的因素(1)粒间的组成对湿陷性的影响试验说明,粘粒含量越少,湿陷性越强。
粘粒在黄土的结构中主要起胶结作用,尤其是小于0. 002 mm的细粘粒,它所起的胶结作用更加明显。
粘粒含量少时,黄土骨架的胶结形式主要是薄膜式,所以这种胶结强度教低,容易破坏,从而湿陷性强;粘粒含量高时,黄土骨架的胶结形式多为镶嵌式,故这种胶结强度高,不容易破坏,从而湿陷性弱。
一般来说,黄土中的粘粒含量超过30%时,湿陷性就会基本消失。
(2)可溶盐含量对湿陷性的影响可溶盐包括易溶盐,中溶盐和难溶盐三种。
由于可溶盐在固态时对土粒起胶结作用,但是,溶解后即呈离子状态时就会与土粒表面吸附的阳离了发生置换,所以影响到黄土的湿陷性。
一般认为易溶盐(NaCL、KCL、Na2S03、Na2CO3)含量高时黄土的湿陷性强;中溶盐(CaSO4)含量多时湿陷性也越大;难溶盐(CaC03)在黄土中既起骨架的作用又起胶结的作用,即难溶盐的含量越多,湿陷性就越弱。
(3)含水率对湿陷性的影响天然含水率比较低的黄土湿陷性较强,而天然含水率高的黄土湿陷性就比较弱。
所以,当天然含水率大于25%时,或者处于地下水位以下时,黄土就没有湿陷性了。
(4)干重度对湿陷性的影响黄土的干重度越小,孔隙比就越大,湿陷系数也就越大。
湿陷性黄土处理措施
一、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方法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的根本原则是:破坏土的大孔结构,改善土的工程性质,消除或减少地基的湿陷变形,防止水浸入建筑物地基,提高建筑结构刚度。
1.1强夯法又叫动力固结法。
是利用起重设备将80~400kg的重锤起吊到10~40m高处,然后使重锤自由落下,对黄土地基进行强力夯击,以消除其湿陷性,降低压缩变形,提高地基强度,但强夯法适用对地下水位以上饱和度Sr≤60%的湿陷性黄土地基进行局部或整片处理,可处理的深度在3~12m。
土的天然含水率对强夯法处理至关重要,天然含水量低于10%的土,颗粒间摩擦力大,细土颗粒很难被填充,且表层坚硬,夯击时表层土容易松动,夯击能量消耗在表层土上,深部土层不易夯实,消除湿陷性黄土的有效深度小,夯填质量达不到设计效果。
当上部荷载通过表层土传递到深部土层时,便会由于深部土层压缩而产生固结沉降,对上部建筑物造成破坏。
1.2垫层法土(或灰土)垫层是一种浅层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的传统方法,在湿陷性黄土地区使用较广泛,具有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和施工简便等特点。
实践证明,经过回填压实处理的黄土地基湿陷性速率和湿陷量大大减少,一般表土垫层的湿陷量减少为1~3cm,灰土垫层的湿陷量往往小于1cm,垫层法适用于地下水位以上,对湿陷性黄土地基进行局部或整片处理,可处理的湿陷性黄土层厚度在1~3m,垫层法根据施工方法不同可分为土垫层和灰土垫层,当同时要求提高垫层土的承载力及增强水稳定时,宜采用整片灰土垫层处理。
1.2.1素土垫层法素土垫层法是将基坑挖出的原土经洒水湿润后,采用夯实机械分层回填至设计高度的一种方法,它与压实机械做的功、土的含水率、铺土厚度、及压实遍数存在密切关系。
压实机械做的功与填土的密实度并不成正比,当土质含水量一定时,起初土的密实度随压实机械所做的功的增大而增加,当土的密实度达到极限时,反而随着功的增加而破坏土的整体稳定性,形成剪切破坏。
在大面积的素土夯填施工中时常遇到,运输土料的重型机械容易对已夯筑完毕的坝体表面形成过度碾压,造成剪切破坏,同时对含水率过高的地区形成“橡皮泥”现象,从而出现渗漏。
湿陷性黄土处理方法
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方法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的根本原则是:破坏土的大孔结构,改善土的工程性质,消除或减少地基的湿陷变形,防止水浸入建筑物地基,提高建筑结构刚度。
1强夯法又叫动力固结法。
是利用起重设备将80~400 kg的重锤起吊到10~40m高处,然后使重锤自由落下,对黄土地基进行强力夯击,以消除其湿陷性,降低压缩变形,提高地基强度,但强夯法适用对地下水位以上饱和度Sr≤60%的湿陷性黄土地基进行局部或整片处理,可处理的深度在3~12m。
土的天然含水率对强夯法处理至关重要,天然含水量低于10%的土,颗粒间摩擦力大,细土颗粒很难被填充,且表层坚硬,夯击时表层土容易松动,夯击能量消耗在表层土上,深部土层不易夯实,消除湿陷性黄土的有效深度小,夯填质量达不到设计效果。
当上部荷载通过表层土传递到深部土层时,便会由于深部土层压缩而产生固结沉降,对上部建筑物造成破坏。
2垫层法土(或灰土)垫层是一种浅层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的传统方法,我国已有2000多年的应用历史,在湿陷性黄土地区使用较广泛,具有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和施工简便等特点。
实践证明,经过回填压实处理的黄土地基湿陷性速率和湿陷量大大减少,一般表土垫层的湿陷量减少为1~3cm,灰土垫层的湿陷量往往小于1cm,垫层法适用于地下水位以上,对湿陷性黄土地基进行局部或整片处理,可处理的湿陷性黄土层厚度在1~3m,垫层法根据施工方法不同可分为土垫层和灰土垫层,当同时要求提高垫层土的承载力及增强水稳定时,宜采用整片灰土垫层处理。
2.1素土垫层法。
素土垫层法是将基坑挖出的原土经洒水湿润后,采用夯实机械分层回填至设计高度的一种方法,它与压实机械做的功、土的含水率、铺土厚度、及压实遍数存在密切关系。
压实机械做的功与填土的密实度并不成正比,当土质含水量一定时,起初土的密实度随压实机械所做的功的增大而增加,当土的密实度达到极限时,反而随着功的增加而破坏土的整体稳定性,形成剪切破坏。
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方法
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方法地基处理是项目建设中的关键组成部分,特别是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是特别关键的。
黄土区域常常出现水土流失、地基湿陷、水库边坡、路堑和黄土源边滑坡和崩塌等灾害性地质活动,对工农业建设和人民生活经常导致严重危害,因此使用合理的处理办法解决黄土的失陷性对项目具备关键的意义。
标签:湿陷性黄土;黄土地基处理方法1、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办法1.1灰土挤密法1.1.1处理方法灰土挤密桩是运用打入钢套管,或振动沉管或爆扩等办法,在土中成桩孔,之后在孔中分层填入素土域灰土拼夯实而成。
在成孔与夯实经过中,原处于桩孔位置的土所有挤入四周土层中,让距桩周必然间距内的天然土获得挤密,这样来根除桩间土的湿陷性并提升承载力。
在加固深度以下,将大大减少附加应力,灰土挤密桩对地基的加固处理结果,不但和桩距相关,还和所解决的厚度与宽度相关。
当解决宽度小时,也许让基础形成相对大的下沉,更甚是让稳定性丧失,依据《湿陷性黄土区域建筑标准))(GBJ25-90)需求,当为部分解决时,黄土在非自重湿陷性的场地,解决宽度两端要超过基础宽度的0.25倍,并不要小于0.5米;在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如果需要完全根除加固后地基土的湿陷性,则要超过两边各0.75倍基础宽度的解决宽度,而且不小于1米。
1.1.2局限性存在必然局限性的灰土挤密法,在小于等于65%的饱和度,而且在地下水位以上的状况下,湿陷性黄土地基加固处理,这种地基在5米到7米之间的厚度需求。
这种办法对含水量需求非常高,假如含水量非常高或者含水量非常低,经过实践证明都达不到设计的需求。
挤密法对土的含水量需求相对高,通常要求略低于最优含水量,含水量太高或太低,都达不到设计要求的挤密效果。
由于湿陷性黄土具备吸水性强与容易达到饱和状态的特点,这样导致施工经过中很难控制含水量的问题,假如对表层黄土实施洒水时,由于土质干燥,易饱和的上层土质,下层土质由于接受小到水处于干燥状态。
所以,在含水量相对低的土质中,不能使用这办法。
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方法
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方法湿陷性黄土是一种常见的地基问题,特别是在中国北方地区。
湿陷性黄土的特点是含有较高的风化粘土和高含水量,当水分进入土体时,黄土会迅速膨胀,导致地基沉陷和变形问题。
为了解决湿陷性黄土地基的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方法:1.深挖加填地基:通过深挖土体,将松散的黄土去除,然后使用干燥的材料填充,如碎石、砂等,以提高地基的稳定性和排水性能。
2.地基加固:地基加固是通过施加外部荷载或改变土体的物理性质来改善地基的稳定性。
常用的地基加固方法包括加设地基梁、振动加固、土体固化等。
3.地基注浆:地基注浆是通过注入浆液到土体中,使土体颗粒间形成胶结结构,提高土体的粘聚力和抗剪强度,从而改善地基的承载性能和稳定性。
4.排水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沉降和变形主要是由于水分进入土体导致的。
通过合理的排水系统,可以减少水分对地基的影响,从而缓解地基的湿陷问题。
常用的排水处理方法包括地基排水沟、水平水对等。
5.地基改良:地基改良是通过改变地基土体的物理性质和结构来提高地基的稳定性和排水性能。
常见的地基改良方法包括碾压加固、灰浆改性、石灰石固化等。
6.地基加压实:地基加压实是通过施加重载或机械震动的方式,使黄土颗粒间产生密实或固结,从而提高地基的承载性能和稳定性。
7.选择合适的建筑结构:在黄土地基上建造建筑物时,应选择合适的建筑结构和设计方案,以降低地基沉陷和变形对建筑物的影响。
总之,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需要综合考虑土体的物理性质、排水性能和承载性能等因素。
通过采取适当的地基处理措施,可以有效地减少地基的沉陷和变形,提高建筑物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地基处理及工程措施
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地基处理及工程措施地基处理措施:1.降低地下水位:地下水位是导致黄土湿陷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降低地下水位是最直接有效的措施之一、可以采用降水井、抽水井等方式降低地下水位,减少地基变形。
2.地基加固:可以采用加固桩、混凝土悬挂墙、机械增强法等方式,对黄土地基进行加固。
加固桩可以增加地基的承载力和抗震性能;混凝土悬挂墙可以防止土体的变形和下沉;机械增强法则通过向黄土中注入增强材料,增强土体的强度和稳定性。
3.地基排水:通过减少地基内部的水分含量,可以有效减少黄土地基的变形和塌陷。
可以采用排水沟、排水管道等方式,将地基内部的水分排出。
4.地基改良:通过注浆、砂浆灌注等方式,改良黄土地基的物理和力学性质。
注浆可以填充黄土中的空隙,提高土体的强度和稳定性;砂浆灌注则可以改变土体的孔隙结构,提高土壤的抗变形能力。
5.预压法:通过在黄土地基上施加一定的压力,使土体膨胀、变形,提高土壤的密实度和强度。
可以采用预压桩、预压板等方式进行预压。
工程措施:1.合理设计:在进行设计时,应充分考虑黄土地基的特性和可能发生的变形情况。
设计时应合理设置地基处理措施,并确保地基处理措施与工程的要求和质量相匹配。
2.定期检测: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应定期对地基进行监测和检测,及时发现和处理地基的变形和塌陷情况。
3.施工管理:在施工过程中,应加强对地基处理工程的管理,确保施工质量和效果。
对于不合格的地基处理工程,应及时进行整改。
4.安全预测:在进行工程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应预测地基可能发生的变形和塌陷情况,并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以确保工程的安全和可靠性。
通过以上地基处理措施和工程措施,可以有效地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提高地基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确保工程的安全和可靠性。
浅谈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
浅谈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湿陷性黄土指饱和的结构不稳定的黄色土,表现为在自重压力或自重压力与附加压力作用下,受水浸湿后,土的结构迅速破坏,发生显著下沉的现象,从而对结构物带来危害,使路基及结构物大幅度沉降、折裂、倾斜,严重影响其安全和使用。
标签: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一、概述黄土主要分布在我国陕西、甘肃、山西大部分地区,华北、西北、东北等少数地区也有分布。
它是一种在第四纪时期形成的、颗粒组成以粉粒为主的黄色或褐黄色粉状土。
适用范围本工法适用于湿陷性黄土地段的路基。
工艺原理二、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方法通常采取拦截、排除地表水的措施,防止地表水下渗,拦截、引导地下水的方法,以达到减少地基湿陷下沉的目的。
若地基土层有强湿陷性或较高的压缩性,且容许承载力低于路堤自重力时,应考虑地基在路堤自重和活载作用下所产生的压缩下沉。
除采用防止地表水下渗的措施外,因地制宜采取垫层法、强夯法、灰土桩挤密法、深层搅拌桩法、干振挤密碎石桩法等措施对地基进行处理。
(一)干振挤密碎石桩干振挤密碎石桩是利用振动式打桩机,使沉管不断振动和反插,制成密实的碎石桩柱体,碎石桩与桩周土互相挤密,形成碎石桩复合地基。
由于碎石桩强度比原地基高,又使桩周土互相挤密,这样形成的复合地基就具有较高的强度和较小的压缩性,达到加固软土地基的目的。
其主要优点是造价较低、工效高、不受季节限制、加固效果好,适用范围广等,因而被广泛应用。
1.适用条件适用于不排水抗剪强度为15~20kPa地基的处理,最大加固深度为15m,加固后复合地基承载力可达200kPa。
2.成桩及加固机理通过机械振动挤压成孔,并将碎石压入软土中,使原状土受挤压产生径向位移,土体颗粒重新排列,土的孔隙减小,密实度提高,同时碎石桩还置换了一部分软土,形成碎石桩柱。
碎石桩是柔性的离散体,按等量变形原则,桩及桩周土构成复合地基,共同承受上部荷载,由于桩体的压缩模量比桩间土大,所以通过基础传给复合地基的外加压力,随桩及桩间土的等量压缩,应力会集中到桩体上,桩间土应力相应减少,因此比天然地基具有更大的承载力和抗剪强度。
湿陷性黄土处理施工方案
湿陷性黄土处理施工方案一、引言湿陷性黄土是一种典型的黄土,具有较强的吸水性和可塑性,易发生变形和破坏。
在工程实践中,湿陷性黄土的处理一直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本文旨在探讨湿陷性黄土的处理施工方案,通过合理的设计和施工,降低工程风险,保障工程的安全和稳定。
二、湿陷性黄土的特点1.吸水性强:湿陷性黄土在遇水后会明显膨胀,导致地基变形。
2.可塑性好:湿陷性黄土易塑性变形,稳定性差。
3.容易流失:湿陷性黄土在雨水冲刷下容易发生流失现象。
三、处理施工方案1. 地基处理•挖土平整:在施工前,应挖土平整,清除表层有机物,确保地基均匀。
•加设排水系统:对于湿陷性黄土,可以设置排水系统,排除多余水分,降低黄土的吸水性。
•加设加固层:在地基上设置加固层,提高地基的承载能力,减少变形。
2. 地基加固•灌浆加固:利用浆液灌注地基,提高地基的密实度。
•加设排水管道:设置排水管道排除地基水分,降低湿陷性。
•加设植被:在地基周围种植植被,稳定土壤,防止流失。
3. 施工措施•严格控制水源:对于湿陷性黄土的施工,要严格控制水源,避免水分渗入黄土中。
•及时排水:施工中遇雨天要及时排水,防止黄土流失。
•密切监测:对施工过程进行密切监测,发现问题及时处理,确保工程质量。
四、施工注意事项1.防止地基不均匀沉降的情况发生:施工过程中需注意地基的均匀性,避免不均匀沉降对工程带来危害。
2.合理设计排水系统:排水系统设计要合理,保证排水畅通,有效降低地基的湿陷性。
3.定期检查维护:工程完工后,要定期检查维护工程,确保施工效果持久稳定。
五、结论湿陷性黄土的处理施工方案至关重要,通过合理的设计和施工,可以有效降低地基的湿陷性,提高工程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在实际施工中,需按照相关规范和要求进行操作,保障工程质量,实现工程永续发展目标。
几种常见的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方法
几种常见的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方法几种常见的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方法湿陷性黄土即在上覆土层自重应力作用下,或者在自重应力和附加应力共同作用下,因浸水后土的结构破坏而发生显著附加变形的土。
其广泛分布于我国东北、西北、华中和华东部分地区。
湿陷性黄土地基容易因为其土质较均匀、结构疏松等特点再加上施工时没有夯实从而导致地基下沉。
对于已建成的房屋来说,进行补救十分有必要垫层法垫层法是指把基础下一定深度的湿陷性黄土换填成好的土层,以减小建筑物的沉降,提高地基承载能力。
此方法施工方便且地基在施工后得到明显改善,故在我国得到广泛应用。
该方法适用于地下水位以上,局部或整片处理,可处理的湿陷性黄土层的厚度为1~3m。
应用垫层法时需考虑以下几方面:(1)设置局部垫层时无需考虑防水、隔水等方面。
对于地基受水浸湿的可能性较大或有防渗要求的建筑物,不可采用局部土垫层处理地基。
(2)垫层处理的宽度须达到规范要求,便于碾压设备施工,以免造成垫层压实度存在差异。
(3)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当地下水位无法上升,且地基的全部湿陷量并未消除时,对于有严格防水要求的建筑物,最好采用整片土垫层处理地基。
(4)严格控制施工中碾压分层的厚度、把控压实度。
垫层法可按下列步骤进行:清理、平整场地做预拱压实铺砂垫层静压铺土工格栅填土。
挤密法该方法采用冲击或是振动的方法,把圆柱形的钢质桩管打入原地基,拔出后形成桩孔,然后将准备好的素土、灰土、石灰土、水泥土等物料进行回填,并分层进行夯实,直至设计标高。
通过土的横向挤压,从而使得桩间土挤密,提高地基承载力。
该方法施工简便也较为经济。
挤密法适用于地下水位以上,且饱和度≤65%的湿陷性黄土,可处理的湿陷性黄土层厚度为5~15m。
应用挤密法时应考虑一下问题。
(1)在对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前,需在现场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地段进行试验施工,当试验结果满足相关要求后,再对施工场地地基进行施工。
(2)在桩孔底部填料前须进行夯实,在填料时须进行分层回填夯实。
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方法
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方法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的方法很多,在不同的地区,根据不同的地基土质和不同的结构物,地基处理应选用不同的处理方法。
在勘察阶段,经过现场取样,以试验数据进行分析,判定属于自重湿陷性黄土还是非自重湿陷性黄土,以及湿陷性黄土层的厚度、湿陷等级类别后,通过经济分析比较,综合考虑工艺环境、工期等诸多方面的因素。
最后选择一个最合适的地基处理方法,经过优化设计后,确保满足处理后的地基具有足够的承载力和变形条件的要求。
所采用的有垫层法、强夯法、灰土桩挤密法、深层搅拌桩法、振冲碎石桩法等。
本文根据近几年在公路建设中所见所闻,浅述一些自己的看法和建议与同行共同讨论。
1灰土和素土垫层法1.1将基底以下湿陷性土层全部挖除或挖至预计的深度,然后以灰土或素土分层回填夯实。
垫层厚度一般为 1.0〜3.0m。
它消除了垫层范围内的湿陷性,减轻或避免了地基因附加压力产生的湿陷,可以使地基的自重湿陷表现不出来。
这种方法施工简易,效果显著,是一种常用的地基浅层处理或部分湿陷性处理方法,经这种方法处理的灰土垫层的地基承载力可达到300KPa(素土垫层可达200KPa)且有良好的均匀性。
1.2施工中应注意的问题:(1)地基土的含水量,对于含水量较大,或曾局部基坑进水者,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如凉晒等),严格控制灰土(或素土)的最佳含水量,对接近最佳含水量时,宁小勿大,偏大时土体强度则显著下降,变形明显增大。
(2)垫层处理的宽度要达到规范要求,使碾压设备能充分碾压到位,还使形成的垫层压实度产生差异。
(3)严把质量关,施工中碾压分层的厚度不宜大于30cm,并逐层检测压实度,达到设计规范要求。
2强夯法2.1强夯法亦称动力固结法,通过重锤的自由落下,对土体进行强力夯实,以提高其强度,降低其压缩性,该法设备简单,原理直观,适用广泛,特别是对非饱和土加固效果显著。
这种方法加固地基速度快,效果好,投资省,是当前最经济简便的地基加固方法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措施
【摘要】本文通过化学材料加固黄土试验和查阅相关资料分析了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技术的进展情况。
目前强夯法技术已经比较成熟,而且其造价比较低,但是强夯后的黄土地基不具有抗水的能力;高分子材料固化处理的地基强度高,固化后黄土地基的水稳性好,但是其造价比较高;DDC法的优点有:降低了工程造价、节约材料、节约耕地、保护生态环境等。
【关键词】湿陷性黄土; 地基处理; 强夯; 化学加固; 夯击固化法; DDC法
【abstract 】this paper through the chemical material reinforced loess test and access relevant information analysis the collapsible loess foundation treatment technology progress. At present dynamic compaction method is comparatively mature technology, and the cost is lower, but after the dynamic compaction of loess foundation has not resistant to water ability; Polymer materials with high strength of curing foundation, after curing of the loess foundation better water stability, but the cost is higher; The advantages of the DDC method is: reduce project cost, material saving, saving cultivated land, and protect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etc.
【keywords 】collapsible loess; Foundation treatment; The dynamic compaction; Chemical reinforcement; Ram and curing method; DDC method
引言
在我国的华北、西北地区广泛分布着湿陷性黄土,它们属于非饱和的欠压密土,具有高压缩性、湿陷性、较小的干密度和较大的孔隙率等特性,而且在自重压力和附加压力作用下湿陷性黄土受水浸湿后结构会迅速的被破坏,从而发生显著的下沉现象。
因为含水量的增加会影响土体的力学性质,使地基的承载力降低,所以对于湿陷性黄土的地基中选择经济合理的、可行的地基处理方法显得十分重要。
一般湿陷性黄土的强度较低,而压缩性较高。
湿陷性黄土在土体自重应力或者自重应力和外部附加应力共同作用下, 受水浸湿之后强度会迅速的降低。
如果土体中残余的结构强度不能够抵抗土体中的结构应力, 土体结构就会迅速的被破坏,同时会产生明显的附加沉降。
由于受水浸湿具有不确定性,因此土体湿陷对工程建设会产生很大的危害,要确保在正确掌握场地工程地质特性的基础上,严格按国家现行规范进行湿陷性黄土的地基处理。
一、湿陷性黄土及地基处理
之前我国已经对黄土方面进行了很多的研究,因为其特殊性质以及分布的地域变化。
上个世纪50年代以来,很多学者已经对黄土地区的湿陷性问题引起重视,对其地基处理技术及工程性质作了大量的研究,尤其是对黄土的湿陷机理、冲击压实法、强夯法等的研究和实践。
(1)湿陷性黄土的特性。
①湿陷性黄土的分布及性质
湿陷性黄土在我国主要分布在东经102°-114°、北纬34°-45°之间的黄河中游地区,该地区可以分为7个区和多个亚区, 不同区域的黄土有着不同的特征,差异主要表现在湿陷性黄土的厚度、物理力学性质等方面。
②黄土湿陷产生的原因、影响因素及评价。
由于黄土湿陷现象是一个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过程,所以对于黄土产生湿陷的机理有着很多不同的观点,至今还没有任何假说可以准确的解释黄土湿陷的所有现象。
黄土产生湿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内在的原因主要是包括颗粒组成、化学成分、矿物成分在内的黄土的物质成分以及结构特征(以粉粒为骨架的多孔结构,架空孔隙的存在);产生湿陷的外部条件是在一定压力下受水浸湿。
所以黄土湿陷性强弱及结构特点受到黄土中的粘粒含量的多少、成分、胶结物含量以及颗粒的组成与分布影响;黄土架空孔隙的存在、所含盐类类型及多少、含水量、土体天然孔隙比、所受压力也会影响黄土的湿陷性。
(2)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要求和处理技术
①根据黄土地区建筑物的重要性将其进行分类。
根据施工的安全性、经济性以及科学合理性, 对不同类别的建筑物提出不同的地基处理要求以及相应的防水措施要求和建筑措施。
如果地基的压缩变形、湿陷变形或者承载力不能满足设计的要求,就要根据地基土质条件、等级、湿陷类型和建筑物类别等, 在湿陷性黄土层内或者地基压缩层内采取适当的处理措施。
②地基处理技术
根据工程地质学知识,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对黄土进行加固处理,改善它的工程性质。
方法主要分为机械(物理)处理和化学加固。
目前国内外采用的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方法有强夯、重锤表层夯实、热处理、水下爆破、挤密桩、垫层、预浸水、化学加固、桩基础等。
在我国用的比较多的方法是重锤表层夯实、土桩挤密、土垫层和桩基础,这些方法使用的经验也比较丰富。
近些年研究和推广比较多的方法是强夯法和冲击压实法等。
冲击压实法、强夯法、孔内深层强夯法等已经广泛用于处理高速公路湿陷性黄土地基、路基,而且取得了不错的成果。
黄土的化学加固法比较方便和快速,所以人们也已经接受这种方法。
二、强夯法
强夯法即是将质量为10 t-40 t的夯锤反复提到一定高度,然后使其自由落下,落距一般为10 m-40 m,借此给地基冲击和振动能量,以此来提高地基的承载力,降低地基的压缩性,很好的改善地基的性能。
强夯法产生的冲击能量很大, 可以使深层土体产生冲切变形,从而使地基密实。
所以强夯法属于深层动力密实法的一种,它可以提高地基承载力以及消除较深层黄土的湿陷性。
①确定承载力。
使用的单击夯击能一般能够达到1 000 kN·m-4 000 KN·m。
②确定施工参数。
为了能够选取合理的夯击能、夯击点的平面布置形状、夯点的最佳夯击次数、夯击点间距等施工参数,施工前必须进行试夯。
③确定单击夯击能。
通常都是根据消除湿陷性黄土层的有效深度来确定强夯法的单击夯击能。
④检测强夯的效果。
在强夯有效加固深度范围内, 每隔0.5 m取Ⅰ级土样进行室内试验,检测土的干密度、湿陷系数、孔隙比、压缩模量等指标,检测的湿陷系数不应该大于0.015。
三、夯击固化新方法
通过强夯法处理过的黄土地基在动力特性、抗水性、抗震性能等方面有缺陷,所以要同时采取防水和排水工程措施,而且要严格控制处理土层中的含水量。
黄土抗水性变强是高分子材料固化黄土最大的优点,然而它的成本比较高。
如果将强夯法和高分子材料固化相结合,也就是湿陷性黄土深部用强夯处理, 然后将适量高分子材料喷洒在强夯后的表层松土上,再进行搅拌夯实,这样结合的对湿陷性黄土地基进行处理,可以消除黄土的湿陷性、震陷性和液化势。
一方面降低了地基全部采用化学固化处理的高成本,另一方面还提高黄土地基处理效果。
四、化学加固法与高分子材料SH固化黄土
在黄体中注入硅酸钠、丙烯酰铵、氢氧化钠、氯化钙、铬木素纸浆废液以及水泥浆等,靠溶液本身或溶液与土中化学成分产生化学反应,生成凝胶,使松散的黄土胶结成为整体,这种方法即是化学加固法。
这种方法可以消除湿陷性,提高黄土的强度,降低透水性,从而可以较好的处理地基。
在建筑工程部门化学加固法通常采用是以水玻璃材料为主的单液、双液和以烧碱作原料的氢氧化钠溶液加固法。
五、DDC法
DDC法是深层地基处理的一种新型方法。
这种方法是先成孔到预定的深度,然后边填料边强夯或者自下而上分层填料强夯,因此可以形成高承载力的密实桩体和强力挤密的桩间土。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降低工程造价、节约耕地、节约材料、保护生态环境等。
六、结束语
要想创建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新方法就必须依靠理论方法和系统研究。
目前
应该加紧开展前期的准备工作,可以在现场采集黄土地基加固处理试样以及在室内制作多种加固体,反复的进行试验、分析,研究夯击固化黄土的机理等。
参考文献
[1]王岩.强夯法在路基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中的应用[J].黑龙江交通科技.2011,(6).
[2]李振华.对湿陷性黄土路基处理的探讨[J].河南建材.2008(1).
[3]宋昊.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浅谈[J].山西建筑.2008,3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