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陷性黄土地基湿陷机理
湿陷性黄土地基湿陷的原理和处理方法分析
![湿陷性黄土地基湿陷的原理和处理方法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bb611dc47d1cfad6195f312b3169a4517723e5ed.png)
湿陷性黄土地基湿陷的原理和处理方法分析
湿陷性黄土地基是指在水分作用下,黄土地基发生塑性变形、体积膨胀、侧向变形等现象而引起的地基沉陷和变形的问题。
湿陷性黄土地基的主要原因是环境水分的改变,如降雨、渗透水等,导致黄土发生水化反应产生胶结物,然后胶结物吸附水分,引起黄土体积膨胀。
另外,由于湿陷性黄土含有较多的粘土和有机质,导致其无定形、含水量大,易受降雨和渗透水的影响,进而发生湿陷现象。
针对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改善排水条件:提高黄土地基排水性能,通过排水措施将地下水位下降,在预处理阶段通过注浆或钻孔排水将地基中的水分逐步排出,从而降低土层中水分的含量,减少地基湿陷的发生。
2.加强地基稳定性:通过采用加筋、加固地基等措施,强化地基的整体稳定性,提高其抗震、抗风、抗湿陷等能力。
3.采用防湿陷措施:在最初的设计和建设阶段中,通过采用局部加强的方法、拦蓄措施等防湿陷措施来减少黄土的湿陷问题。
例如,对于深基坑、大面积地面固化等场合,可采用人工硬化,防止黄土发生湿陷变形。
4.控制建筑物荷载:在工作中,对于在湿陷性黄土地基上建设的建筑物,应在建设时控制建筑物的荷载,以减少对地基的影响,并通过加固地基技术,增加地基的强度和稳定性。
总之,针对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方法有很多种,具体的治理方案应结合工程实际情况综合考虑。
同时,在建设阶段需要重视预测与监测工作,加强地基工程的管理和维护,确保地基的安全稳定。
湿陷性黄土地基湿陷的原理和处理方法分析
![湿陷性黄土地基湿陷的原理和处理方法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b3a36b5afe00bed5b9f3f90f76c66137ee064fe9.png)
湿陷性黄土地基湿陷的原理和处理方法分析湿陷性黄土地基是一种特殊的土壤类型,具有较高的含水量和较弱的结构强度,常导致地基的湿陷变形。
湿陷是指由于土壤中的吸水胀缩、土壤结构破坏等因素导致地基沉降和变形的现象。
本文将从湿陷性黄土地基湿陷的原理和处理方法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1.土壤吸水胀缩:湿陷性黄土具有较高的含水量,土壤颗粒与水分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当土壤吸湿时,水分分子与颗粒表面发生吸附作用,土壤颗粒间的吸引力增加,土壤体积增加,土壤胀缩而引起沉降。
2.土壤结构破坏:湿陷性黄土由于水分作用,土壤颗粒之间的黏结力减弱,土壤结构易于破坏,引起土壤的流动性增加,从而引起地基的沉降和面积扩大。
3.内禀液化:湿陷性黄土地基中存在多孔水分,当地震或振动作用于土壤时,土壤内的水分受到振动影响增加了孔隙水压力,从而引发黏土颗粒之间的摩擦减小,土体流动性增加,导致土壤液化,加剧地基的沉降和变形。
1.地基改良:通过对湿陷性黄土进行地基改良,提高其工程性质,减少地基湿陷。
常用的地基改良方法包括加固、加密、加固加密等。
例如可以采用灌浆、土石槽加厚等方式,提高土壤的密实度和强度,减少土壤的湿陷性。
2.排水处理:湿陷性黄土具有较高的含水量,通过适当的排水处理,可以减少地基的湿陷。
可以采用井点排水、地下水泵抽水、横向排水等方式,将地下水位降低,减少土壤中的水分含量。
3.增加地基承载力:湿陷性黄土的强度较弱,通过增加地基的承载力,减少地基的沉陷。
可以采用加密填筑等方式,将土壤的结构改造为坚实的基岩,提高土壤的承载力,减少地基的沉陷。
4.选择合适的建筑设计方案:在湿陷性黄土地基上进行建筑设计时,应遵循合适的建筑设计方案,采取适当的措施来减少地基的湿陷。
例如可以采用浅基础、增加地基宽度等方式,减少地基的沉陷。
总结: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湿陷主要是由于土壤吸水胀缩、土壤结构破坏等因素引起的。
对于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可以采取地基改良、排水处理、增加地基承载力和选择合适的建筑设计方案等方法,有效减少地基湿陷的程度,提高地基的稳定性。
湿陷性黄土地基下沉问题的分析及处理方法
![湿陷性黄土地基下沉问题的分析及处理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116a0b4c767f5acfa1c7cd7b.png)
湿陷性黄土地基下沉问题的分析及处理方法摘要湿陷性黄土的湿陷变形是导致地基下沉的重要原因。
本文从湿陷性黄土的工程地质特点入手,介绍湿陷性黄土对地基下沉的影响;结合工程实例对现有的几种典型地基处理方法进行了力学分析;阐述了湿陷性地基下沉处理方法的原理;总结……处理此类问题的经验,可供工程设计人员设计、施工时参考。
关键词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1 湿陷性黄土的分布及工程性质1.1 湿陷性黄土的分布中国北纬33°~47°之间分布着广泛的黄土,尤以34°~45°之间最为发育,总面积约为63.5万平方千米,占世界黄土分布的4.9%左右。
其中湿陷性黄土占中国黄土面积的60%左右,主要分布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厚度最大可达30m 左右,并具有自东向西、自南向北其湿陷性逐渐加剧的规律。
湿陷性黄土由于生成时不同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以及次生变化等原因,使其具有一些特殊的工程性质,在实际工程中,如不对其进行处理将会衍生出严重的工程事故。
湿陷性黄土的湿陷变形是引起地基下沉的一个重要因素。
我们将在下面的内容中分析湿陷性黄土的性质特征以及湿陷变形的机理并讨论其处理方法。
1.2 湿陷性黄土的工程性质湿陷性黄土是一种特殊性质的土,在一定的压力下,下沉稳定后,受水浸湿,土结构迅速破坏,并产生显著附加下沉。
1.2.1 湿陷性黄土的基本性质及分类湿陷性黄土的颜色一般为褐色或者灰黄色,颗粒以粉粒为主,孔隙比e≥1.0,一般具有肉眼可见的大空隙,含有较多可溶性盐类,垂直节理发育,能保持直立的天然边坡。
湿陷性黄土按湿陷性的强弱分为3类,采用室内压缩试验的方法分类。
采用公式δs = ( hγ-hγ’)/h0式中:δs ——湿陷性黄土的湿陷性系数;hγ——试件在试验仪中经加压到规定值时土样压缩稳定后的高度;hγ’——试件在试验仪中经加水浸湿且下沉稳定后的高度;h0——试件在试验仪中未经加压前的原始高度。
分类划分数值依据:(1)弱湿陷性0.02<δs≤0.03(2)湿陷性0.03<δs≤0.07s(3)强湿陷性δs>0.07s按土的自重湿陷和外力陷落又分为自重湿陷性黄土和非自重湿陷性黄土。
湿陷性黄土地基湿陷机理评 价及处理方法
![湿陷性黄土地基湿陷机理评 价及处理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04995ab85acfa1c7ab00cc9b.png)
湿陷性黄土地基湿陷机理评价及处理方法摘要】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迅速发展,建筑工程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而湿陷性黄土地基一直是建筑工程中需要解决的难题,接下来,本文就对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湿陷机理进行分析,讨论湿陷性黄土地基湿陷机理和湿陷类型的评价方法,并对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湿陷情况的处理方法进行探究,来提高湿陷性黄土地基上的工程质量。
【关键词】黄土地基;湿陷性评价;湿陷机理1黄土地基的湿陷性评价方法1.1黄土地基湿陷性的评定目前,国内外对于黄土湿陷性的研究比较深人,其一般通过湿陷系数S值来判定黄土的湿陷性,湿陷系数S主要代表了单位厚度地层受到浸水压力的影响,结果导致了黄土湿陷量的产生,湿陷系数S也能够对黄土层的湿陷程度进行定量表示,根据国际研究规定表示,当黄土受到压力的作用,湿陷系数S的数值不小于0.015,则代表了该地区的黄土为湿陷性黄土。
目前,在评定湿陷性黄土中所采用的方法为室内压缩湿陷试验的方法,其通过利用高度为20mm的黄土土样来进行浸水湿陷试验,通过把处于天然含水量的黄土土样置于测限压缩仪中,然后对压缩仪进行加压试验,当黄土土样承受的压力达到试验压力时,压缩土样稳定之后,就可以开始对黄土土样进行浸水,当黄土土样中饱含的水量达到饱和值时,就会快速下沉,黄土土样的相关数值稳定之后,就能够得到黄土土样的浸水高度。
根据室内压缩湿陷试验得到的结果对湿陷系数S进行计算,根据黄土土样在试验中产生的应变值来计算黄土土样的湿陷变形系数。
这种计算方式中也存在较大的问题,那就是根据压缩模量计算地基沉降,可能会存在更加严重的问题,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浸水饱和的黄土土样具备的受力特性和黄土地基土层浸水之后的受力性状存在较大的差距,所以通过试验得出的浸水黄土的湿陷系数不能准确代表黄土地基土层的湿陷性系数,需要进行实地考察和勘测研究。
1.2施工现场的湿陷类型评定根据国际相关规定显示,在评定不同深度的黄土地基湿陷性系数时,需要当黄土处于饱和自重压力的状态时进行浸水试验,在计算黄土地基的饱和自重压力时,需要以天然地面为标准来进行计算,因此这也反映了自重湿陷系数与自重湿陷量的数值计算中,必须根据人为改变地面标高的方式进行计算。
岩土工程中常见的问题土——湿陷性黄土地基
![岩土工程中常见的问题土——湿陷性黄土地基](https://img.taocdn.com/s3/m/edec312ffe00bed5b9f3f90f76c66137ee064f3d.png)
岩土工程中常见的“问题土”——湿陷性黄土地基目录1黄土的特征和分布黄土是一种第四纪沉积物,具有一系列内部物质成分和外部特征,不同于同时期的其它沉积物。
1.1.黄土特征黄土具有以下全部特征:1.颜色以黄色、褐黄色为主,有时呈灰黄色;2,颗粒组成以粉粒(0.05-0.005mm)为主,含量一般在60%以上,几乎没有粒径大于0.25mm的颗粒;3.孔隙比较大,一般在1.0左右;4.富含碳酸钙盐类;5.垂直节理发育;6.一般有肉眼可见的大孔隙。
当缺少其中一项或几项特征的称黄土状土。
1.2.黄土的分类黄土按成因分为原生(或典型)黄土和次生黄土。
一般认为不具层理的风成黄土为原生黄土。
原生黄土经过流水冲刷、搬运重新沉积而形成的具有层理含较多砂粒以至细粒的黄土称次生黄土1.3.黄土的分布黄土分布很广,面积达1300万平方公里,约占陆地总面积的9.3%。
世界各大洲黄土覆盖面积占总面积的比例为:欧洲7%,北美5%,南美10%,亚洲3%,此外,在澳大利亚、北非也有零星分布。
我国黄土分布面积635,280平方公里,占世界黄土分布总面积的4.9%左右,主要分布在北纬33-47度,以34-45度之间最为发育,属于干旱、半干旱气候类型。
我国湿陷性黄土分布面积约占我国黄土分布总面积的60%左右,为27万平方公里,大部分在黄土中游地区,北起长城附近,南达秦岭,西自乌鞘岭,东至太行山,即北纬34・41度,东经102∙114度之间。
湿陷性黄土一般都覆盖在下卧的非湿陷性黄土层上,厚度以六盘山以西地区较大,达30米,六盘山以东地区稍薄,如汾渭河谷多为几米至十几米,再向东至河南西部则更少,并且有非湿陷性黄土位于湿陷性黄土层之间。
2.黄土湿陷发生的原因和影响因素对黄土湿陷的原因和机理的各种不同论点,可以归纳为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
内因主要是由于土本身的物质成分(颗粒组成、矿物成分和化学成分)和其结构,外因则是水和压力的作用。
1. 1.毛管假说Terzaghi指出当潮湿砂土内的不连续水分积聚在颗粒接触点时,相邻颗粒孔隙中水和空气交界处的表面张力,使土粒拉在一起。
湿陷性黄土地基湿陷的原理和处理方法分析
![湿陷性黄土地基湿陷的原理和处理方法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3cfb60684a73f242336c1eb91a37f111f1850d97.png)
湿陷性黄土地基湿陷的原理和处理方法分析湿陷性黄土是一种具有湿陷性质的特殊土壤类型,其在遇到水分的作用下会发生体积变化,导致建筑物的沉降和破坏。
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湿陷原理是由于土壤中的黏性颗粒之间的吸附力和吸水力导致土壤颗粒聚结和体积收缩。
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方法有多种,包括排水处理、改良处理和断层处理等。
1. 吸水性:湿陷性黄土由于土壤的颗粒间隙较大,含有大量的毛细孔,能够很好地吸收和储存水分。
当土壤吸水后,土壤中的黏性颗粒之间的吸水力增强,导致土壤体积发生变化。
2. 颗粒聚结:湿陷性黄土中含有一定量的黏土颗粒,这些颗粒具有黏性和胶结性质。
当水分分子进入黏土颗粒间隙时,颗粒表面的电荷变化,引起吸引力增强,颗粒之间结合力增大,产生颗粒聚结现象。
3. 含水率变化:湿陷性黄土在不同含水率下具有不同的物理特性。
当土壤的含水率增加时,土壤体积会相应增大;而当含水率减小时,土壤体积会相应减小。
湿陷性黄土在遇到水分作用下会发生体积的收缩和膨胀,从而引起地基的沉降和破坏。
对于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方法,常用的有以下几种:1. 排水处理:通过提高地下水位附近的排泄能力,将地下水排出,以降低土壤的含水率,从而减小土壤体积的变化。
这可以通过排水沟、排水管等设施进行实现。
2. 改良处理:通过添加改良材料,改变土壤的物理和力学性质,以改善土壤的稳定性和抗湿陷性能。
常见的改良材料包括石灰、水泥、石粉等,它们的添加可以改变土壤的结构和黏粒的性质,减小土壤的吸水能力和颗粒聚结现象。
3. 断层处理:对于已经严重受损的地基,可以通过开挖和重新填充的方式来重新构筑地基。
这种方法需要专业的工程师进行设计和施工,以确保地基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湿陷性黄土坝基处理施工方法
![湿陷性黄土坝基处理施工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5062b3e7f8c75fbfc77db28d.png)
浅议湿陷性黄土坝基处理施工方法摘要:本文首先对湿陷性黄土地基湿陷机理和湿陷变形特性进行分析;然后探讨冲击压实法、重锤强夯法、土(灰土)垫层、灰土(土)挤密桩和深层搅拌桩法处理湿陷性黄土的施工工艺,为湿陷性黄土坝基处理的设计和施工提供参考。
关键词: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1湿陷性黄土的湿陷机理黄土按其成因分为原生黄土和次生黄土。
一般将不具有层理的风成黄土称为原生黄土,原生黄土经过流水冲刷、搬迁重新沉积而成的为次生黄土,工程界统称它们为黄土。
次生黄土一般具有层理,较原生黄土结构强度要低黄土在一定几力(土自重或自重几力和外几力)作用下,受水浸湿后土体结构迅速破坏而发生的显一著下沉现象,称之为湿陷。
具有湿陷性的黄土称为湿陷性黄土。
湿陷性黄土又分为自重湿陷性黄土和非自重湿陷性黄土。
黄土受水浸扰时,结合水膜增厚,并楔人黄土颗粒中,胶结体遭到溶解或破坏,其结构迅速瓦解,土粒滑向孔隙。
这就是黄土湿陷现象的全过程。
从宏观或微观现象中,我们都可以从分析中得到这样一个理论,黄土胶结体的多少,成分,以及颖粒间的组成和构造分布,对于其结构特点,湿陷程度有着直接的影响。
如果黄土中碳酸钙的含量较大,其湿陷程度就会减弱,甚至不湿陷;但石膏及易溶盐的含量较大,其湿陷程度就会加强。
原因是碳酸钙作为胶结体,它不易溶解于水,在一定条件下,水还可以促进碳酸钙的胶结作用。
黄土的湿陷性除上述原因外,还与孔隙比含水量及所受的外界压力有关。
天然孔隙比愈大,或天然含水量愈小则湿陷程度愈大。
在天然孔隙比和天然含水最不变的惰况下,随着外界压力的增加,湿陷程度亦增大。
地基的处理就是改变黄土的结构,从而达到改变其黄土的湿陷性质。
2湿陷性黄土的处理方法2.1冲击压实法冲击压实法的施工工艺:(1)清除杂草:在设计的处理范围内用机械或人工清除杂草,清除物运到指定地点废弃;(2)采用复核后的导线点、水准点,定出坝基边桩;(3)等场地清理结束后,采用推土机对施工路段的地而进行整保证全断而冲击碾几施工;(4)在碾之前对原地面以下0-150cm的土分层检测土的物理力学指标;(5)根据测定地表0-150cm天然含水量,计算补充水量进行补水;(6)用拖式振动机振两遍;(7)冲击压实:冲击压路机对坝基表面任一点的冲击作用,7天内共有三次压实、三次冲击,采用冲击压路机碾压6遍为一作业循环;(8)以保证冲击力,保证每一点均够被冲击到,每冲击10遍,试验检测实度度、含水量、最优含水量等指标。
湿陷性黄土地基湿陷的原理和处理方法分析
![湿陷性黄土地基湿陷的原理和处理方法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9e099f00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736280d.png)
湿陷性黄土地基湿陷的原理和处理方法分析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在现代地基工程建设中,对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方法尤为关键,能否有效加固或排水处理该类地基直接影响着工程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本文将针对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形成原理、特点、影响因素以及加固和排水处理方法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旨在为今后类似工程提供有效的参考和指导。
1.2 研究意义湿陷性黄土是我国常见的地基地质类型,其在工程建设中容易引起严重的地基沉降和破坏,给工程安全和稳定性带来威胁。
深入研究湿陷性黄土地基湿陷的原理和处理方法对于提高工程建设质量和保障工程安全至关重要。
湿陷性黄土地基湿陷的研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对工程建设的指导作用:通过深入研究湿陷性黄土地基湿陷的原理和影响因素,可以为工程建设提供科学的指导,避免因地基湿陷引起的工程事故和损失。
2. 促进工程技术的发展:湿陷性黄土地基湿陷问题是一个复杂的工程地质问题,需要在工程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并提出解决方案,这有助于促进相关工程技术的发展和创新。
3. 保障工程质量和安全:湿陷性黄土地基湿陷会对地下工程和地表工程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对地基进行有效的处理和加固可以保障工程的质量和安全。
深入研究湿陷性黄土地基湿陷的原理和处理方法对于解决工程建设中地基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为工程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2. 正文2.1 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形成原理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形成原理主要是由于地基土壤中的粘土矿物颗粒与水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导致的。
在湿陷性黄土中,粘土矿物颗粒具有较强的吸水性和膨胀性,当土壤中含水量增加时,粘土矿物颗粒吸收水分并膨胀,增强了土壤的粘聚性和塑性。
水分子会填充粘土矿物颗粒之间的空隙,使土壤结构变得松散,容易发生变形。
湿陷性黄土地基在长期受水分浸泡的情况下,水分子可使土壤中的颗粒间的极小空隙变得不稳定,同时占据了大量的孔隙空间,导致土壤的孔隙度变大,土壤密实度下降。
浅谈湿陷性黄土湿陷机理及工程处理措施
![浅谈湿陷性黄土湿陷机理及工程处理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d521dde6aeaad1f346933fff.png)
要】 本文对黄土的工程地质特征和物理力学性质进行 了分析 , 从黄土 的湿陷性评价方 面介 绍 了判 断黄 土湿陷性的方 法, 并从地基 处
理、 防水 措 施 、 构 措 施 三 个 方 面 论 述 了湿 陷性 黄 土 的工 程 处 理 措 施 。 结
【 关键词 】 土; 陷性 ; 黄 湿 地基处理 ; 防水措施 ; 结构措施
处理在于全部或部分消除建筑物地 基的湿陷性 .是防止和减轻湿陷 、 保证建筑物安全可靠的措施。防水措施是包 括总平面 、 建筑 、 给排水 、 黄 土是第 四纪干旱 和半干旱气候条件下 形成的一种特殊 的沉淀 供热与通风等各方面防止地基浸水 的重要措施 结构措施是减少建筑 物, 呈黄色或黄褐色粉状。 在我 国特殊发育 . 地层层序完整 。 厚度大 , 广 物差异沉降或使建筑物适应地基变形 的措施 . 以补充地基处理和防水 泛分布 于陕西西北部和中部 、 甘肃的中部和东部 、 宁夏南O05时 , 为非湿陷性黄土 ;
当 占 t0 1 时 , . 5 为湿陷性黄土。 > 0
湿陷系数 值 的大小也可以划分湿性 黄土 的湿 陷程度 : 当 0 1 ≤ ≤0 3 , .5 0 . 时 湿陷程度 轻微 : 0
0 引言
措施 的不足 。 31 地 基 处 理 . 地基处理 的目的是破坏湿陷黄土的大孔隙结构 . 主要在于改善 土 的物理力学性质 .消除或减少地基因偶然浸水而引起的湿陷变形 . 与 其他类型的地基处理的 目的是不同的 .当然湿陷性黄土经过处理后 . 承载力有所提高 黄土规 范根据建筑物 的重要性及地基受 水浸湿可 能性 的大小和 降低 。这样就会导致建筑物的结构破坏 . 会造成人们生命财产危害和 在使 用上对不均匀 沉降限制的严格程 度 .将建筑物分 为甲 乙丙丁 四 损失 。 因此掌握黄土湿 陷的机理 , 采用有效的地基处理的方法 , 除安 消 类。 对甲类建筑要 求消 除地基 的全部湿陷量 . 或穿透全部湿陷地层 : 对 全 隐患 . 能确保地面建筑物的安全 才 乙、 丙类 建筑物则要求 消除地基 的部分湿 陷量 ; 丁类 次要建筑物地基 可不做处理 。 1 黄 土 的湿 陷 机 理 常用 的地基处理方法有 : 湿陷现象是一个复杂的地质 、 物理 、 化学过程 , 对于湿 陷的机理 目 垫层法 : 当湿 陷性 黄土的厚度不 大时 , 可将基础底 面以下处理 范 前国内外有 多种假说 , 归纳起来可以分为外 因和 内因两个方 面 黄 土 围内 的湿 陷性 黄土土层部分或全 部挖去 ,然后分层 回填用素土 或灰 遇水 浸湿和外力荷载 的作用是湿陷发生的外因 . 黄土 的结构特征及物 土 . 经压实或夯实使之达到一定的密度 , 成 良 的人工地基 。 形 好 达到消 质成分是产 生湿陷性 的内在原因。 除地 基的部分或全部湿陷量 . 减小地基的压缩性 , 提高地 基承载力 。 黄土在于旱少 雨的季节里 . 水分 在沉积过程 中不断蒸发 . 内部 的 夯实法 : 重锤表层夯实适用于处理饱和度不大于 6 %的湿陷性 黄 0 盐类 析出 , 胶体凝 固, 形成 固化粘聚力 , 从而阻止 了上 面的土对下 面的 土地基 。一般采用 2 ~ . 的重锤 , .3t 5 O 落距 4 . 可 消除基底 以下 . 4 m. 0 5 土的压密作用 而成 为欠压密状态 . 时间久 了. 积的欠压密土层越来 12 1 m黄 土层 的湿 陷性 堆 .~ . 8 越厚 , 因而形成 这种高空隙 比 、 湿度的湿 陷性 黄土。一旦水浸入 较 低 挤密桩 法 : 于地下水位 以上且饱和度不大于 6 %的湿陷性 黄土 处 5 深, 固化粘 聚力 消失就产生湿陷 。 另外黄土 中存在大量的易溶盐 , 当黄 层可用挤密桩法处理 , 施工时 , 宜振 动 、 适 冲击或带套 管等方法成孔 . 土 中含 水量较低 时 , 易溶盐 处于微 晶状 态 。 附在颗粒表 面 . 胶结作 然后将处于最优含水量下 的粉质粘土 、粉土或灰土分层灌人孔 内 . 起 再 用。当受水浸湿后 , 溶解 , 作用消失 , 盐类 胶结 产生湿陷 。 可见 , 黄土遇 加以夯实成桩 。 通过挤压桩问土的方式 , 形成强度较高 的人工地基。 值 水浸湿和外力荷载 的作用是湿陷发生的外 因. 黄土 的结构特征及物质 得注意的是 . 不得用粗颗粒 的砂 、 石或其它透水性 材料填人桩孑 内 L 南的西部和其他一些地区。 连续分布面积达 4 4万平方公里 . 总面积超 过了 6 0万平方公里 . 厚度为 1 1 0 4 0米。 在 天然状态下 . 黄土的强度高 。 压缩性较低 , 可以认为是一种较好 的地基 土。 由于黄土 中含有大孔隙和碳酸盐类 。 但 并存在竖 向节理 . 以 及其 所处的特殊环境 与成因 . 使得部分黄 土具有湿 陷性 . 即遇水浸湿 后土的结构迅速破坏 . 并发生显著 的附加 沉降 . 力学性 质也随之迅速
湿陷性黄土地基湿陷的原理和处理方法分析
![湿陷性黄土地基湿陷的原理和处理方法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99c14306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10eaf2c.png)
湿陷性黄土地基湿陷的原理和处理方法分析
湿陷性黄土地基是指在水分作用下会发生明显的体积变化的黄土地基。
其主要原因是
黄土中的粘土矿物,特别是膨润土等吸附性矿物对水分具有强烈的吸附能力,当受到水分
的影响时,会吸附大量水分,从而导致土体体积增大,形成土体膨胀,造成地基的沉降和
变形。
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方法主要包括预处理和改良两个方面。
预处理主要是通过调整
土体含水量和加载预压,以减小土体吸水膨胀的影响。
改良则是采取一系列的措施,以改
变土体的物理和力学性质,增强其稳定性和抗湿陷能力。
常见的预处理方法有以下几种:
1. 干挖法:在施工前将黄土地表层土挖掉,露出干燥的黄土基础,直接施工。
此方
法适用于地下水位较低的场地。
2. 捣实法:通过机械或人工捣击黄土地基,使其体积收缩,提前压实,减小土体吸
水膨胀的影响。
3. 覆土法:在黄土地基上铺设一层干燥的土层或者沥青、聚乙烯等防水材料,减少
黄土与地下水的接触,降低土体吸水膨胀的程度。
1. 石灰改良法:在黄土中加入石灰,并进行混合和加水反应,使黄土发生化学反应,增强其稳定性和抗湿陷能力。
3. 振动法:通过振动或冲击的方式,改变黄土中颗粒的排列结构,增加土体的密实
度和稳定性。
4. 渗流法:通过注入化学药剂或排水通道,改变黄土中水分的分布和流动路径,减
小土体吸水膨胀的程度。
浅述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措施
![浅述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0da25e04f61fb7360a4c6553.png)
浅述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措施1湿陷性黄土湿陷机理粗粉粒和砂粒在黄土结构中起骨架作用,由于在湿陷性黄土中砂粒含量很少,而且大部分砂粒不能直接接触,能直接接触的大多为粗粉粒。
细粉粒通常依附在较大颗粒表面,特别是集聚在较大颗粒的接触点处与胶体物质一起作为填充材料。
粘粒以及土体中所含的各种化学物质如铝、铁物质和一些无定型的盐类等,多集聚在较大颗粒的接触点起胶结和半胶结作用,作为黄土骨架的砂粒和粗粉粒,在天然状态下,由于上述胶结物的凝聚结晶作用被牢固的粘结着,故使湿陷性黄土具有较高的强度,而遇水时,水对各种胶结物的软化作用,土的强度突然下降便产生湿陷。
2影响黄土湿陷性的因素(1)粒间的组成对湿陷性的影响试验说明,粘粒含量越少,湿陷性越强。
粘粒在黄土的结构中主要起胶结作用,尤其是小于0. 002 mm的细粘粒,它所起的胶结作用更加明显。
粘粒含量少时,黄土骨架的胶结形式主要是薄膜式,所以这种胶结强度教低,容易破坏,从而湿陷性强;粘粒含量高时,黄土骨架的胶结形式多为镶嵌式,故这种胶结强度高,不容易破坏,从而湿陷性弱。
一般来说,黄土中的粘粒含量超过30%时,湿陷性就会基本消失。
(2)可溶盐含量对湿陷性的影响可溶盐包括易溶盐,中溶盐和难溶盐三种。
由于可溶盐在固态时对土粒起胶结作用,但是,溶解后即呈离子状态时就会与土粒表面吸附的阳离了发生置换,所以影响到黄土的湿陷性。
一般认为易溶盐(NaCL、KCL、Na2S03、Na2CO3)含量高时黄土的湿陷性强;中溶盐(CaSO4)含量多时湿陷性也越大;难溶盐(CaC03)在黄土中既起骨架的作用又起胶结的作用,即难溶盐的含量越多,湿陷性就越弱。
(3)含水率对湿陷性的影响天然含水率比较低的黄土湿陷性较强,而天然含水率高的黄土湿陷性就比较弱。
所以,当天然含水率大于25%时,或者处于地下水位以下时,黄土就没有湿陷性了。
(4)干重度对湿陷性的影响黄土的干重度越小,孔隙比就越大,湿陷系数也就越大。
【VIP专享】湿陷性黄土地基湿陷机理及地基处理方法
![【VIP专享】湿陷性黄土地基湿陷机理及地基处理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be374a6e2f60ddccda38a0b6.png)
湿陷性黄土地基湿陷机理及地基处理方法[摘要]本文通过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湿陷性以及湿陷机理分析,对湿陷类别和等级的判别,提出对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的方法及质量检测与控制在TRANBBS施工中的建议。
关键词:湿陷性黄土;湿陷机理;地基处理;质量控制 1前言 湿陷性黄土泛指饱和的结构不稳定的黄色土,在自重压力或自重压力与附加压力作用下,受水浸湿后,土的结构迅速破坏,发生显著下沉的现象。
它的这种特性,会对结构物带来不同程度的危害,使路基及结构物大幅度沉降、折裂、倾斜,严重影响其安全和使用。
2黄土的湿陷机理 湿陷性黄土按其湿陷机理可分为高可溶盐的湿陷性黄土和高空隙率的湿陷性黄土,由于这两类湿陷性黄土的湿陷性机理不同,因此应对湿陷性黄土地基有可靠的鉴定和正确的认识,并采取必要的工程措施防止或消除它的湿陷性。
湿陷性黄土除了具备黄土的一般特征外,粒度成份以粉土颗粒为主,约占50%以上,具有肉眼可见的孔隙,它呈松散、多孔结构状态,孔隙比很大,天然剖面上具有垂直节理,含可溶盐(碳酸盐、硫酸盐类等)较多。
垂直大孔性、松散多孔结构和遇水即降低或消失的土颗粒间的加固凝聚力是它发生湿陷的内部因素,而压力及水是外部条件。
关于黄土湿陷性的鉴别,地基湿陷程度的判别,可以室内压缩实验为主,并以此提出工程上评价湿陷性的定量指标。
湿陷系数δs。
如图1 图1黄土压缩实验曲线式中:h0—土样的原始高度(m);hp—土样在无侧向膨胀条件下,在规定实验压力P的作用下压缩稳定后的高度(m); hp′—对在压力作用下的土样进行浸水到达湿陷稳定后的土样高度(m)。
湿陷系数δs为单位厚度土层由于浸水在规定压力产生的湿陷量,它定量地表示了土样所代表黄土层的湿陷程度,所以规范规定,在一定压力作用下,δs≥0.015时应定为湿陷性黄土,否则应定为非湿陷性黄土。
另外,黄土的湿陷性与所受的压力大小有关,使黄土产生湿陷临界压力称为湿陷起始压力Ps不同的黄土其Ps不同。
湿陷性黄土地基湿陷的原理和处理方法分析
![湿陷性黄土地基湿陷的原理和处理方法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61be263d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12dae95.png)
湿陷性黄土地基湿陷的原理和处理方法分析
湿陷性黄土地基是指当土壤受到湿润作用时,土壤体积会发生明显变化,导致地基沉陷的现象。
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原理主要有:
1. 钙离子交换作用:湿陷性黄土中含有丰富的膨润土矿物,这些矿物质中的钙离子可以与土壤中的其他阳离子(如钠离子)交换,形成膨胀颗粒,使土壤体积增大;而当土壤受到水分浸润时,膨胀颗粒会释放出吸附的水分,导致土壤体积减小,从而造成地基沉陷。
2. 结构破坏作用:湿陷性黄土在受到水分浸润后,水分会渗透到黄土中的微孔和粒间隙中,使其被湿润,从而导致土壤颗粒结构的破坏和疏松,使土壤体积减小,从而造成地基沉陷。
1. 增加地基承载力:通过加固地基,增加地基的承载力,减少地基沉陷。
常用的方法有灌浆加固、纤维增强土等。
2. 改善土壤结构:通过改变黄土中的颗粒结构,增加土壤的稳定性,减少土壤体积的变化。
常用的方法有土壤改良、掺入适量的砂质土等。
3. 控制地下水位:黄土地基的沉陷与地下水位有很大的关系,适当控制地下水位可以减少地基沉陷的发生。
常用的方法有降低灌水量、加设排水系统等。
湿陷性黄土地基沉陷的原理主要包括钙离子交换作用和土壤结构破坏作用。
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方法主要包括增加地基承载力、改善土壤结构、控制地下水位和加固地基基础等。
自重湿陷性黄土
![自重湿陷性黄土](https://img.taocdn.com/s3/m/7b6430124a35eefdc8d376eeaeaad1f3469311bd.png)
化学加固法
化学加固法包括硅化加固法和碱液加固法。硅化加固湿陷性黄土的物理化学过程,一方面基于浓度不大的、 粘滞度很小的硅酸钠溶液顺利地渗入黄土孔隙中,另一方面溶液与土的相互凝结,土起着凝结剂的作用。
谢谢观看
黄土简介
地基施工中黄土属于最常见的土质之一。而黄土在自重或外力的作用下,被水浸润后结构改变而引发的显著 下沉现象,称之为湿陷。湿陷性黄土其特点为空隙比较大,湿陷性强;天然含水量高,湿陷性低。湿陷性黄土受 水浸湿后会产生显著的附加下沉,对于建筑在其上的工程具有特殊的危害作用,因此客观评价黄土的湿陷性是湿 陷性黄土区工程勘察的主要任务之一。其中自重湿陷性黄土下限深度是确定黄土区桩基正负摩阻力中性点的依据, 对桩基设计非常重要。因此,在对黄土地基进行评价时,不但要评价其湿陷类型和湿陷等级,还必须对自重湿陷 性黄土层的下限深度给予足够的重视 。自重湿陷性黄土是指受水浸湿后在饱和自重压力下发生湿陷的湿陷性黄 土。划分自重湿陷性和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可按室内或现场浸水压缩试验,在土的饱和自重压力下测定的自重湿 陷系数判定。当自重湿陷系数小于0.015时,定为非自重湿陷性黄土;自重湿陷系数大于等于0.015时,应定为自 重湿陷性黄土。
常用处理措施
1
垫层法
2
夯实法
3
挤密桩法
4
桩基础
5
化学加固法
垫层法
垫层法是先将基础下的湿陷性黄土一部分或全部挖除,然后用素土或灰土分层夯实做成垫层,以便消除地基 的部分或全部湿陷量,并可减小地基的压缩变形,提高地基承载力,可将其分为局部垫层和整片垫层。当仅要求 消除基底下1~3m湿陷性黄土的湿陷量时,宜采用局部或整片土垫层进行处理;当同时要求提高垫层土的承载力或 增强水稳性时,宜采用局部或整片灰土垫层进行处理。
阐述湿陷机理评价与地基处理方法
![阐述湿陷机理评价与地基处理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f21cf7c90912a2161579296a.png)
阐述湿陷机理评价与地基处理方法湿陷性黄土是饱和后结构失衡的黄色土,在压力与水浸湿的环境下,土壤结构会遭到破坏,出现明显的下沉现象。
建筑物一旦在黄土地基上施工,就会留下较大危险,随着下沉现象的加剧,就会导致建筑物发生裂缝或倾斜问题,甚至影响建筑物的使用安全性。
我国西部开发规模不断增加,西北地区已经成为我国重要的建设区域,而西北地区黄土地段较多,采取适当的地基处理方法,对保证建筑安全性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黄土湿陷性机理黄土地区常年维持半干旱或干旱状态,在降雨量较少的环境中,水分蒸发量较大,土壤中的水分不断下降,盐类物质出现胶体凝结状态,使土壤粘聚力上升。
在土壤湿度较低的情况下,土层无法抗拒土壤粘聚力,就会形成一种欠压型状态,在土壤被水浸湿后,土壤粘聚力下降,就会出现湿陷问题。
因此,在选择黄土地基处理方法时,必须正确了解湿陷性黄土的湿陷机理,才能找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法。
二、黄土地基湿陷性评价(一)湿陷系数标准湿陷系数以δs 进行计算,它代表了土层在单位厚度情况下的浸水湿陷量,其定量直接表示了黄土地基的实际湿陷程度。
(二)黄土湿陷性在黄土湿陷系数δs < 0.015时,黄土形式属于非湿陷性黄土;在黄土湿陷性系数δs ≥ 0.015时,则可以将黄土性质划分为湿陷性黄土。
在湿陷程度维持在0.015≤δs ≤0.04时,属于轻微性湿陷;在湿陷程度维持在0.04<δs ≤0.08时,属于中度湿陷;在湿陷程度δs > 0.08时,则可以划分为高度湿陷。
(三)湿陷性黄土地基类型在湿陷量实际测量值与计算结果≤70mm时,可以将其定义为非自重湿陷黄土地基;在湿陷量实际测量值与计算结果>70mm时,可以将其定义为自重湿陷黄土地基;在实际测量值与计算结果发生冲突时,需要根据实际测量值进行测定。
三、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方法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是为了優化土壤形式,降低黄土地基渗水性与压缩性,避免湿陷性问题再次发生,或者完全消除黄土地基的湿陷性。
湿陷性黄土地基湿陷的原理和处理方法分析
![湿陷性黄土地基湿陷的原理和处理方法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88444c5d974bcf84b9d528ea81c758f5f61f291e.png)
湿陷性黄土地基湿陷的原理和处理方法分析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建设用地的紧缺,开发利用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工程建设越来越多。
湿陷性黄土地基的特性给工程建设带来了诸多问题,特别是地基湿陷问题一直是困扰工程建设者的难题。
深入研究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湿陷原理和处理方法对于保障工程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就湿陷性黄土地基湿陷的原理和处理方法进行分析。
一、湿陷性黄土地基湿陷的原理湿陷性黄土地基是一种具有很强的吸水性和易于发生湿陷现象的黄土。
其湿陷的原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土壤结构变化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土壤颗粒较为松散,孔隙度较大。
当土壤受到水分渗透后,土壤颗粒之间的间隙会被水填满,造成土壤颗粒之间的黏结力减小,土壤整体强度下降。
毛细管效应也会导致土壤颗粒之间的吸力增大,进一步削弱土壤的稳定性。
2.土壤物理性质变化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湿陷还与土壤物理性质的变化密切相关。
由于土壤颗粒之间的间隙被水填满,土壤的孔隙度增大,导致土壤整体重量减小,从而引起地基上的地表下沉。
湿陷性黄土地基中含有较多的粘土和有机质,这些物质的化学性质对土壤的稳定性起着重要作用。
在水分的作用下,粘土会膨胀,土壤的稳定性得到破坏。
土壤中的有机质通过吸附水分,使得土壤间隙度增大,进而引起地基的沉降。
4.外部水分作用外部水分的水负荷是导致湿陷性黄土地基湿陷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降雨、地下水位上升等情况下,外部水分的渗透会导致土壤颗粒间的黏结力减小,从而引起地基湿陷。
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湿陷原理主要包括土壤结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的变化,以及外部水分作用。
了解这些原理有助于制定有效的处理方法,以保障工程建设的安全。
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湿陷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工程建设者关注的焦点,针对这一问题,已经提出了一系列的处理方法,包括土基改良、排水处理和加固措施等。
1. 土基改良土基改良是指通过改变土壤结构和性质,提高土壤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的一系列措施。
常见的土基改良方法包括添加胶结材料、压实填筑、冻结处理等。
湿陷性黄土地基湿陷机理及地基处理方法王笑颜
![湿陷性黄土地基湿陷机理及地基处理方法王笑颜](https://img.taocdn.com/s3/m/23a2bd5653d380eb6294dd88d0d233d4b04e3f5c.png)
湿陷性黄土地基湿陷机理及地基处理方法王笑颜发布时间:2021-03-18T10:46:40.133Z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28期作者:王笑颜[导读] 摘要:在工程建设中湿陷性黄土地基将对工程的稳定性造成很大的影响。
中国建筑第七工程局有限公司河南省郑州市 450000摘要:在工程建设中湿陷性黄土地基将对工程的稳定性造成很大的影响。
在工程建设中对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也一直是工程建设的难点。
基于湿陷性黄土地基对工程的威胁性。
本文主要对湿陷性黄土地基特征进行研究,并从湿陷性黄土地基形成的条件,以及湿陷性的判断两个方面,对湿陷性黄土地基湿陷的机理进行研究。
在此基础上探讨如何对湿陷性黄土地基进行处理。
希望能够通过本文的相关研究,对相关领域的建设起到启发的作用。
关键词:湿陷性黄土;湿陷机理;地基处理;处理方法湿陷性黄土属于饱和构架不平稳的黄土,这种黄土本身具有不稳性,其结构不仅会受到外界压力的影响,同时黄土本身的重力也会对土质结构造成破坏。
在压力的影响下,黄土会与水分结合,这一步降低了土质结构的稳定性,这种不稳定的结构会导致黄土不断的沉陷。
由于湿陷性黄土地基本身的支撑力不足,因此在湿陷性黄土地基上进行工程建设,很容易导致建筑物沉降或者是发生倾斜,对工程的质量以及工程的安全都会造成很大的影响。
目前来看,我国正在积极的推动西部大开发战略,而西部地区有大量的湿陷性黄土,想要保证相关建设计划的顺利实施,就需要加强对湿陷性黄土地基机理的研究,并总结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办法。
一、湿陷性黄土概述(一)湿陷性黄土含义黄土本身的粘聚力有限,在外界环境的作用下,以及自身重力的作用下,黄土与水融合,在这个过程中黄土自身的支撑结构会进一步遭到破坏。
同时由于黄土吸收了大量的水分,导致黄土的粘聚力也会下降。
黄土地基本身也是有一定重力的,同时黄土层上也可能有附加压力,这种压力也导致黄土逐渐的沉降,同时黄土结构的强度也会在沉降的过程中降低。
湿陷性黄土地基湿陷的原理和处理方法分析
![湿陷性黄土地基湿陷的原理和处理方法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e4bf3d26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021ca69.png)
湿陷性黄土地基湿陷的原理和处理方法分析
湿陷性黄土地基是指含有一定比例的黄土,具有较强的吸水性和膨胀性,土体在受到水分影响后容易引起地面沉降或塌陷的地基类型。
湿陷性黄土地基的主要原理是由于黄土中重晶石颗粒的吸水膨胀和释放引起土体体积的变化,进而导致地基变形和沉陷。
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方法主要分为改良和加固两种方式。
改良方法是通过改变土体结构和性质,降低其吸水性和膨胀性,减少地基沉陷的发生。
加固方法则是在土体上进行加固处理,提高其承载力和稳定性,以防止地基沉陷和变形。
改良方法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式:
1. 减水混凝土:将减水剂加入混凝土中,降低黄土吸水性和膨胀性,提高土体稳定性。
2. 粉煤灰:将粉煤灰掺入黄土中,通过胶结作用降低黄土的膨胀性和可塑性。
3. 排水处理:对黄土地基进行排水处理,降低土体含水量和孔隙水压力,减少地基沉陷的可能性。
4. 预压处理:在施工前对地基进行预压处理,通过提前加载和压实土体,减少地基沉陷。
加固方法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式:
1. 土石方加固:在黄土地基上堆石或填土,增加地基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
2. 桩基加固:在黄土地基上打入桩基,通过桩与土体之间的作用,提高地基的承载力和稳定性。
3. 灌浆加固:将硬化的材料灌入黄土地基中,增加土体的强度和稳定性。
4. 地基换土:将湿陷性黄土地基挖掉,换上质量较好的土壤,使地基不再受到黄土的影响。
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具体选用何种方法需要根据工程实际情况和经济效益综合考虑。
在处理过程中需要注意对地基进行综合评价和监测,以确保处理效果和工程质量。
湿陷性黄土地基湿陷的原理和处理方法分析
![湿陷性黄土地基湿陷的原理和处理方法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503da35c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2c4b57b.png)
湿陷性黄土地基湿陷的原理和处理方法分析湿陷性黄土是一种常见的土壤类型,它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容易受潮湿影响而发生变形和破坏。
在工程施工中,湿陷性黄土的存在会给地基工程带来很大的不利影响,因此对于湿陷性黄土地基湿陷的原理和处理方法进行深入的分析是非常重要的。
一、湿陷性黄土地基湿陷的原理1.1 湿陷性黄土的成因湿陷性黄土是一种典型的风成黄土,主要由黏土、砂砾和少量的泥质沙组成,其物理特性主要表现为颗粒细小、结构松散、含水量较高。
湿陷性黄土地基在潮湿条件下会发生明显的变形,这是由于土壤中黏土矿物的吸水膨胀导致的。
而这种吸水膨胀是由于土壤中黏土矿物中的粘粒结构在吸水后发生变化而引起的。
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湿陷主要是由于土壤中的黏土颗粒吸水膨胀而引起的。
在潮湿条件下,土壤中的水分会被黏土颗粒吸附,并引起黏土颗粒间的排斥力增大,导致土体的体积扩大。
当水分含量增加时,黏土颗粒之间的排斥力明显增大,使得土体的整体抗剪强度降低,从而导致地基发生变形和沉降。
除了土壤本身的特性外,湿陷性黄土地基湿陷还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在工程施工中,地基加压、排水不畅、自然降雨等都会引起地基的湿陷。
地下水位的上升、地基周围环境水分含量的变化也会影响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湿陷程度。
2.1 提前预防在工程设计阶段,应根据地基土壤的特性和地下水位状况,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对于湿陷性黄土地基,可以采取排水措施、改善地基土质等方法来减少地基的湿陷,提前避免不利影响。
2.2 地基处理地基处理是解决湿陷性黄土地基湿陷问题的主要方法之一。
可以采取加固处理、改良处理等措施来提高地基的抗湿陷能力。
在地基处理中可以采用灌浆加固、土体固化等方法来改善地基的物理性质,以减少地基的湿陷。
2.3 施工控制在工程施工中,应严格控制地基的荷载、排水等情况,尽量避免对地基的进一步影响。
应合理设计和施工,确保地基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2.4 监测和维护在工程使用阶段,应对地基的变化情况进行定期监测,一旦发现地基出现湿陷现象,应及时采取相应的维护措施,确保工程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析湿陷性黄土地基湿陷机理、湿陷性评价及地基处理方法【摘要】湿陷性黄土易在压力环境下出现浸湿,一旦土层结构被浸湿,会迅速失去稳定结构,并且呈现明显的下沉情况。
由于湿陷性黄土的特性会对建筑结构带来较大危害,所以本文对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湿陷机理进行评价,并且提出了有效的地基处理方法,希望为提高建筑安全性做出贡献。
湿陷性黄土是饱和后结构失衡的黄色土,在压力与水浸湿的环境下,土壤结构会遭到破坏,出现明显的下沉现象。
建筑物一旦在黄土地基上施工,就会留下较大危险,随着下沉现象的加剧,就会导致建筑物发生裂缝或倾斜问题,甚至影响建筑物的使用安全性。
我国西部开发规模不断增加,西北地区已经成为我国重要的建设区域,而西北地区黄土地段较多,采取适当的地基处理方法,对保证建筑安全性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黄土湿陷性机理
黄土地区常年维持半干旱或干旱状态,在降雨量较少的环境中,水分蒸发量较大,土壤中的水分不断下降,盐类物质出现胶体凝结状态,使土壤粘聚力上升。
在土壤湿度较低的情况下,土层无法抗拒土壤粘聚力,就会形成一种欠压型状态,在土壤被水浸湿后,土壤粘聚力下降,就会出现湿陷问题。
因此,在选择黄土地基处理方法时,必须正确了解湿陷性黄土的湿陷机理,才能找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法。
二、黄土地基湿陷性评价
(一)湿陷系数
标准湿陷系数以S s进行计算,它代表了土层在单位厚度情况
下的浸水湿陷量,其定量直接表示了黄土地基的实际湿陷程度。
(二)黄土湿陷性
在黄土湿陷系数S s < 0.015 时,黄土形式属于非湿陷性黄土;在黄土湿陷性系数S s > 0.015时,则可以将黄土性质划分为湿陷性黄土。
在湿陷程度维持在0.015 < S s < 0.04时,属于轻微性湿陷;在湿陷程度维持在0.04< S s < 0.08时,属于中度湿陷;在湿陷程度S s > 0.08 时,则可以划分为高度湿陷。
(三)湿陷性黄土地基类型
在湿陷量实际测量值与计算结果w 70mm时,可以将其定义为非自重湿陷黄土地基;在湿陷量实际测量值与计算结果>70mm时,可以
将其定义为自重湿陷黄土地基;在实际测量值与计算结果发生冲突时,需要根据实际测量值进行测定。
三、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方法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是为了优化土壤形式,降低黄土地基渗水性与压缩性,避免湿陷性问题再次发生,或者完全消除黄土地基的湿陷性。
由于不同黄土地基的实际性质差别较大,尤其是黄土成因、区域、年代、厚度、等级、类别上的差异,决定了选择地基处理方法时,必须根据实际土壤情况决定解决方法。
在明确地基厚度与湿陷等级后,需要采取针对性解决措施,以此满足黄土地基的使用要求,提高建筑的安全性。
虽然目前可以使用的黄土地基处理措施很多,但是所有方法都无法解决全部的问题,不同的地区地基土质存在很大差别,而不同的建筑结构,对地基造成的压力也是不同的,如果固定使用一种处理方法,根本无法解决所有的湿陷性黄土地基问题。
在勘察阶段,需要及时进行现场取样,通过详细的分析后,确定黄土地基的性质、厚度,明确湿陷性黄土属于自重型或是非自重型,在详细的类比后,综合分析施工时间、施工周期、经济效益等多种因素,选择其中最为合理的处理方法,通过优化设计,使黄土地基可以满足建筑施工所需的承载力与变形要求。
(一)灰土、素土垫层将建筑基底所有湿陷性土层一次清除干净,或者
挖至标准深度,之后使用灰土、素土进行回填,回填结束后夯实土层,标准垫层厚度维持在1.5-3.5m 。
采取该方法,可以有效降低垫层阶段出现的湿陷性,避免因为地基压力问题导致的湿陷现象,也可以防止地基出现自重湿陷。
灰土、素土垫层方法施工工艺简便,效果十分优秀,是我国常用的浅层处理方法,也可以作为部分湿陷性区域的处理方法。
使用该方法后,灰土垫层地基承载力大幅度上升,基本可以接近350kPa,而素土垫层也可以接近240kPa, 土层十分均匀。
在使用灰土、素土时,地基含水量必须进行有效控制,在基坑进水或含水量超出使用范围时,需要采取晾晒等处理措施,控制地基含水量符合使用要求。
在检测含水量时,宁可使用偏小的含水量,不能使用超出标准范围的含水量,如果含水量偏大,就会导致土体强度下降,而变形量也会随之增
长。
使用垫层的宽度必须满足使用要求,而且在进行碾压时,必须
保证充分的碾压,保证垫层拥有平均的压实度。
在施工过程中,必须严格控制碾压质量,一定要在满足使用要求后才可开展后续施工。
(二)强夯法
强夯法主要使用重锤自由落体,直接夯实土体,使土体强度得到有效加强,降低土体的压缩性。
该方法的施工工艺十分简便,而且原理较为简单,适用范围较广,在湿陷性黄土、砂土、软土中均可使用。
在施工之前,需要明确施工场所的黄土湿陷类型,根据实际场地情况,决定夯击强度、深度、位置、次数等内容,并且根据试夯的结果决定设计方案,保证强夯法顺利进行。
由于强夯法受到土层含水量的影响较大,所以局部处理效果较差,必须根据实际情况采取适当的增湿、降湿方法,避免土壤形成橡皮土。
如果出现橡皮土情况,需要停止夯击,在经过晾晒后,加入碎石料后继续夯击,避免橡皮
土出现。
结语
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方法很多,而每种方法都有十分广泛的应用,尤其是新研发出的外象浸水法、深层搅拌桩、CFG压力灌浆法
等,都是非常有效的方法。
但是在选择处理方法时,必须根据实际施工环境进行选择,只有通过严格的质量控制,配合适宜的方法,才能有效提高工程的经济效益与质量。
参考文献
[1]黄雪峰,杨校辉. 湿陷性黄土现场浸水试验研究进展[J]. 岩土力学,2013,34(增2):222-228.
[2]黄雪峰,陈正汉,哈双,等. 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湿
陷变形特征的大型现场浸水试验研究[J]. 岩土工程学报,2011,28 (3): 382 - 389.
[3]刘保健,谢永利,于友成. 黄土非饱和入渗规律原位试验研
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2, 23 (24): 4156 -4160.
[4]冯志焱,林在贯,郑翔. 孔内深层强夯法处理湿陷性黄土地
基的一个实例[J]. 岩土力学,2014,26(11):1834-1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