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方法(灰土挤密桩法等)

合集下载

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地基处理及工程措施

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地基处理及工程措施

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地基处理及工程措施.txt每天早上起床都要看一遍“福布斯”富翁排行榜,如果上面没有我的名字,我就去上班。

谈钱不伤感情,谈感情最他妈伤钱。

我诅咒你一辈子买方便面没有调料包。

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地基处理及工程措施来源:好地基作者:admin 时间: 2010-03-30 1、防水措施防水是为了防止地基土受水侵入而湿陷,根据防水要求不同,有以下三种防水措施:1)基本防水措施在建筑物布置时,以及场地排水、屋面排水、地面防水、散水、排水沟、管道敷设、管道材料接口等方面要防止雨水或生产生活水的渗漏。

2)检漏防水措施在基本防水措施的基础上,对防护范围内的地下管道增设检漏管沟和检漏井。

3)严格防水措施在检漏防水措施的基础上,对防水地面、排水沟、检漏管沟和检漏井等设施提高设计标准。

上述防水措施2、3应根据各级湿陷性黄土地基上的建筑物类别、使用要求来选择。

2、结构措施为了减小地基因湿陷而引起的不均匀沉降或使结构能适应地基的变形,宜采用以下措施:1)选择适宜的结构体系和基础形式,如不宜采用内框架结构,多层房屋不宜采用承重空心墙;2)加强上部结构的整体性和空间刚度,如加强构建之间的连接,梁板要有足够的支撑长度,设置钢筋混凝土圈梁;3)预留适应沉降的净空等。

3、地基处理消除地基的全部湿陷量(对甲类建筑物)或部分是限量(对乙、丙类建筑物),常用的地基处理方法有:1)垫层法:将湿陷性土层挖去,换以素土或灰土(2:8或3:7灰土),分层夯实。

并可将其分为局部垫层和整片垫层,可处理垫层厚度以内的湿陷性。

不能用砂土或其它粗粒土换垫。

此法适用于地下水位以上的地基处理。

2)夯实法夯实法有重锤夯实法和强夯法。

重锤夯实法可处理地表下厚度1~2m土层的湿陷性。

强夯法可处理3~6m厚度土层的湿陷性,可局部或整片处理。

适用于处理饱和度Sr<60%的湿陷性黄土地基。

3)挤密法采用素土或灰土挤密桩,可处理地基下5~15m土层的湿陷性。

适用于地下水位以上的地基处理,可局部或整片处理。

水利工程中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办法

水利工程中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办法

水利工程中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办法摘要: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湿陷特性,会对结构物带来不同程度的危害,使结构物大幅度沉降、开裂、倾斜,甚至严重影响其安全和使用。

因此,在黄土地区修筑桥涵等结构物时,应对湿陷性黄土地基有可靠的判定方法和全面的认识,并采取正确的工程措施,防止或消除它的湿陷性是非常必要的。

本文阐述了湿陷性黄土的特性及基本处理措施,并介绍了相关处理措施在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施工中的应用,以供参考。

关键词:湿陷性黄土;处理办法;南水北调一、湿陷性黄土的分布及特性由于生成时不同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地质成因以及次生变化等原因,使一些土类具有特殊的成分、结构和工程性质。

通常把这些具有特殊工程性质的土类称为特殊土。

特殊土种类很多,我国主要的区域性特殊土包括湿陷性黄土、膨胀土、软土、冻土等。

我国是世界上黄图分布最广、厚度最大的国家,我国西北的黄土高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黄土高原,华北的黄土平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黄土平原。

湿陷性黄土的在我国占黄土地区总面积的60%以上,约为40万km2,而且又多出现在地表浅层,如晚更新世(Q3)及全新世(Q4)新黄土或新堆积黄土是湿陷性黄土主要土层,主要分布在黄河中游山西、陕西、甘肃大部分地区以及河南西部,其次是宁夏、青海、河北的一部分地区,新疆、山东、辽宁等地局部也有发现。

湿陷性黄土是指凡天然黄土在一定压力作用下,受水浸湿后,土的结构迅速破坏,发生显著的湿陷变形,强度也随之降低的,称为湿陷性黄土。

湿陷性黄土分为自重湿陷性和非自重湿陷性两种。

黄土受水浸湿后,在上覆土层自重应力作用下发生湿陷的称自重湿陷性黄土;若在自重应力作用下不发生湿陷,而需在自重和外荷共同作用下才发生湿陷的称为非自重湿陷性黄土。

有些杂填土也具有湿陷性,广泛分布于我国东北、西北、华中和华东部分地区的黄土多具湿陷性。

二、湿陷性黄土的判定黄土湿陷性在国内外都采用湿陷系数s值来判定,湿陷系数s为单位厚度的土层,由于浸水在规定压力下产生的湿陷量,它表示了土样所代表黄土层的湿陷程度。

湿陷性黄土地区的地基处理方法

湿陷性黄土地区的地基处理方法

湿陷性黄土地区的地基处理方法摘要:湿陷性黄土是一种具有特殊性质土,当其受到一定的压力后,整个地基就会出现下沉的现象,进而也就影响了整个黄土的结构。

因此,湿陷性黄土地区作为建筑物地基施工的主要场所,在开展相应的施工活动时,就应对其进行有效的处理,这样才能不断的提高整个建筑物的施工安全性。

本文就湿陷性黄土地区的地基处理方法进行了分析,以期可以不断提高地基的施工质量。

关键词:湿陷性黄土地区;地基处理;有效方法一、湿陷性黄土的特征第一,湿陷性。

在自然条件下,黄土因为受到了地表水分的侵蚀,其中的易溶盐发生溶解,导致了颗粒之间的作用力受到了破坏,从而产生蜂窝状的结构。

当水分对土壤大量侵蚀以后,土壤颗粒之间的空隙会逐渐联通和扩展,进一步产生了大孔隙的陷穴,当外部荷载对其产生作用以后,土壤的结构会受到破坏,从而产生剧烈变形,强度因此而降低,进而形成湿陷性。

第二,崩解性。

当黄土湿陷性产生以后,再次浸入水中就会发生崩解,从而影响到地基的稳定性。

相较于其他土质而言,湿陷性黄土的基础处理要更加的负责,难度大、程度复杂、进度慢,同时耗费的时间也更长,尤其是对于大面积的水利坝体处理以及土质夯填来说更加困难。

第三,膨胀性。

黄土产生湿陷性以后,遇水就会产生膨胀的现象,随着水分的蒸发,土层干燥后膨胀现象会转为收缩,这种情况多次反复之后就会产生裂纹并逐渐剥落,这对于建筑或者是路面地基的稳定都会产生不利影响。

二、湿陷性黄土地区的地基处理方法1、湿陷性等级及甲乙丙类建筑的地基处理方法。

(1)当地基的湿陷变形、压缩变形或承载力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应针对不同土质条件和建筑物的类别,在地基压缩层内或湿陷性黄土层内采取处理措施,各类建筑的地基处理应符合下列要求:第一,甲类建筑应消除地基的全部湿陷量或采用桩基础穿透全部湿陷性黄土层,或将基础设置在非湿陷性黄土层上;第二,乙、丙类建筑应消除地基的部分湿陷量。

(2)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平面处理范围,应符合下列规定:第一,当为局部处理时,其处理范围应大于基础底面的面积。

湿陷性黄土的分类及其地基的处理方法

湿陷性黄土的分类及其地基的处理方法

工比较简单,虽然需要一定的材料成本,不过可以在垫层下部改用素土垫层来节约成本,其仍然是建筑施工中最常用的地基垫层方法之一。

3.2强夯法强夯法是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中,成本消耗最小的方法。

是通过重锤从一定高度的空中坠落,利用其撞击地72|CHINA HOUSING FACILITIES732019.11|固,使结构松散的湿陷性黄土,在反复撞击中慢慢凝实,用加大土体,从而加强地基的稳定性和抗压性。

强夯法的优势很明显,只需要调技术难点,效果也非常明显,是最容易被推广使用的一种黄土地基处就少,从而受到建筑施工行业的重视。

不过该法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置方位,一般对土地的锤击点之间要保持合理的距离,才能不受到相,在进行强夯作业时,必须建立安全防护区,保证施工时无人员在场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基上施工,将黄土中水分含量控制在合理范围内,稳定性。

基的有效方法之一,是在地基范围内将沉管打入到土层中,形成密度土,并按土层顺序进行夯实处理。

这种做法可以在灰土夯实中,不断而增加黄土地基的稳定性,对于桩孔密度的合理把握,甚至能完全消。

在一般的深层湿陷性黄土处理中,沉管深度在15m 左右最为合理,理地基下沉问题。

不夸张地说,此法能使湿陷性黄土地基与其他土地,只要不是整个区域的下沉,也不会影响到处理过的土质结构,保证也大不一样,人们偶尔在施工中会遇到难以消减黄土湿陷性的现象,基础就是对于有稳定持力土层的湿陷性黄土地基,避开湿陷性黄土的,来承受来自高层建筑的压力。

这种方法有适应性强、经济性的优点,业技术人员的参与才能保证桩基施工的顺利进行。

另外,也可以使用是将水泥浆搅拌后注入黄土地基中,以此增加湿陷性黄土的硬度和受下沉喷浆,这种方法会增加地基中的含水量,需要施工人员进行合理作用,才会使黄土出现下沉现象,因此,如果能保证其不受水的影响,素。

所以,在应用湿陷性黄土做地基时,做好施工、建筑使用过程中键。

如建好建筑表面的排水系统,对地下排水管道进行加固处理,对在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问题上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湿陷性黄土地区灰土挤密桩法成孔工法探究

湿陷性黄土地区灰土挤密桩法成孔工法探究

湿陷性黄土地区灰土挤密桩法成孔工法探究湿陷性黄土是以粉质黏土为主要成分,呈褐黃色、黄色,具有天然含水量偏低,大孔隙,富含钙质结核等多种特征。

陕西地区湿陷性黄土分布范围非常广泛,在该类土体上进行大规模工程建设的现象也越来越普遍,特别是近些年来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持续推进,超大型建筑物越来越多,大厚度、大面积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工程项目显著增加。

然而建筑物建造在湿陷性黄土上,经常会出现与黄土性质相关的危害,究其原因是地基土体遇水,并在自重应力和附加荷载或上覆土层自重应力作用下,土体结构破坏而发生显著沉降变形,是引起建构筑物开裂、下沉的主要因素,因此对黄土湿陷性的研究与人工处理是非常必要的,在工程领域中也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论文的主要内容包括:首先,从微观上分析了黄土湿陷性的成因及机理,介绍了常用的黄土地区建筑物消除地基湿陷性的处理方法,对当前工程常用的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方法进行比较分析研究,为陕西关中地区拟建建筑物地基处理方法的选择提供了参考,具有实践指导意义。

其次,通过对西安北郊港务区湿陷性黄土施工场地工程案例的分析对比,提出非挤压挤密排土成孔工艺对地基土挤密效果中存在的劣势,需要在工程实践中加以改进,以便充分发挥其他方面优势,在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中得到广泛应用。

标签:螺旋成孔;挤密系数;塑性区半径;双重挤密;挤扩钻头灰土挤密桩法,是特殊土地基加固处理的方法之一,是一种常规人工复合地基处理工法,通常在湿陷性黄土地区使用较广。

其加固机理为3∶7(2∶8)灰土在化学性能上具有气硬性和水硬性[1]。

由于石灰内带正电荷的钙离子与带负电荷的黏土颗粒相互吸附,形成胶体凝聚,并随灰土期龄的增长,土体固化作用提高,使灰土的强度逐渐增大。

在力学性能上,可挤密地基,提高地基承载力,消除湿陷性,减小沉降并使之均匀[2,3]。

由于湿陷性黄土属于非饱和的欠压密土,具有孔隙比较大而干密度较小的特征,同时也是其产生浸水湿陷的根本原因,试验研究和工程实践证明,当黄土的干密度及其挤密系数达到某一标准时,即可消除其湿陷性[4]。

市政工程中湿陷性黄土路基及管线基础处理技术

市政工程中湿陷性黄土路基及管线基础处理技术

市政工程中湿陷性黄土路基及管线基础处理技术摘要:本文介绍了湿陷性黄土的工程性质,并详细讨论了灰土垫层法、冲击碾压法、强夯法以及挤密法等地基处理方法在湿陷性黄土地区市政工程建设中的具体运用。

通过工程实例,以灰土垫层法为基础,对市政工程中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强风化泥灰岩地基处理、道路绿化带处理、排水管道基础处理、路面结构处理、材料要求做出明确规定。

关键词:市政工程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灰土垫层法冲击碾压法强夯法挤密法质量控制黄土在我国分布极广,面积达440680平方公里,具有湿陷性的约占总数的四分之三。

在湿陷性黄土地区进行市政工程建设,应根据湿陷性黄土的特点和工程要求,因地制宜,采取以地基处理为主的综合措施,防止路基和管基湿陷,保证道路和管线的安全与正常使用,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

湿陷性黄土,是指在一定压力下受水浸湿,土结构迅速破坏,并发生显著附加下沉的黄土,主要为晚更新世马兰黄土(Q3)、全新世黄土状土(Q4)。

它除了具备黄土的一般特征外,还有其它特点:含有大量的粉土颗粒、一般占50%以上;具有肉眼可见的孔隙,孔隙比≥1.0,呈松散多孔的结构状态;天然剖面具有垂直节理;富含碳酸盐、硫酸盐等水溶盐。

压力和水是黄土产生湿陷的外部条件。

湿陷性黄土路基的处理经过很多国内外工程人员和学者研究,方法很多,总的来说可以分为两类:①穿越湿陷性土层的桩基础;②对地基土进行改良或者加固处理。

而目前的公路工程湿陷性黄土路基基底处理措施主要有灰土垫层法、强夯法、灰土桩挤密法,深层搅拌桩法、振冲碎石桩法、冲击压实法等。

但市政工程除了道路基层外,管线众多是其特点,怎样对市政工程湿陷性黄土路基及管基处理是本文的重点。

下面介绍一下适合市政工程湿陷性黄土路基及管基处理的方法。

1、灰土垫层法。

将基底以下湿陷性土层全部挖除或挖至持力层承载力满足要求的深度,然后用灰土分层回填夯实。

垫层厚度一般为1.0~3.0m。

它消除了垫层范围内的湿陷性,减轻或避免了地基因附加压力产生的湿陷,可以使地基的自重湿陷表现不出来。

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方案

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方案

1、概述湿陷性黄土地基解决重要取决于湿陷性黄土的特殊性质,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变形涉及压缩和湿陷性两种,当基底压力不超过地基土的允许承载力时,地基的压缩变形很小,大都在其上部结构的允许变形值范围以内,不会影响建筑物的安全和正常使用。

湿陷变形是由于地基被水浸湿引起的一种附加变形,往往是局部和忽然发生,且不均匀,对建筑物破坏性大,危害严重,因此对湿陷性黄土地区的建筑物不管地基承载力是否达成允许承载力,都应对地基进行解决,前者以消除湿陷为目的,后者以提高承载力为主,同时应消除黄土的湿陷性。

我国湿陷性黄土分布很广,各地区黄土的差别很大,地基解决时应区别对待,并结合以下特点:1)湿陷性黄土的地区差别,如湿陷性和湿陷敏感性的强弱,承载能力及压缩性的大小和不均匀性的限度等;2)建筑物的使用特点,如用水量大小,地基浸水的也许性;3)建筑物的重要性和其使用上对限制不均匀下沉的严格限度,结构对不均匀下沉的适应性;4)材料及施工条件,以及本地的施工经验。

湿陷性黄土的地基解决措施是采用机械手段对基础的湿陷性黄土进行加固解决,或更换另一种材料改变其物理性质,达成消除湿陷性、减少压缩和提高承载能力的目的,其中大多以第一个目的即消除湿陷为主。

湿陷性黄土的地基解决,在解决深度和解决范围上区分:1)浅解决,即消除建筑物地基的部分湿陷量;2)深基础解决,即消除建筑物地基的所有湿陷量,这种方法涉及采用桩基础或深基础穿透所有的湿陷性黄土层。

在湿陷性黄土地区设计措施,重要有地基解决措施、防水措施和结构措施三种。

地基解决的常用方法有垫层、重锤夯实、强夯、土(或灰土)桩挤密和深层孔内夯扩等,可以完全或部分消除地基的湿陷性,或采用桩基础或深基础穿透湿陷性黄土层,使建筑物基础坐落在密实的非湿性土层上,保证建筑物的安全和正常使用。

防水措施使用以防止大气降水、生产和生活用水以及浸入地基,其中涉及场地排水、地面的防水、排水沟和管道的排水、防水等,是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物设计中不可缺少的措施。

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方法

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方法

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方法
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措施有浸水处理、土垫层法、强夯法、压浆法、素土桩挤密法和复层地基法等,具体措施应根据地基条件和建筑要求选择,以改善地基的性质和结构。

1、换填土:挖出一定深度的湿陷性黄土,用合格的土或灰土分层填筑,分层夯实。

2、强夯法:用数十吨重锤从高处落下,反复夯实,强力夯实基础,使浅层和深层得到不同程度的加固。

强夯法振动大,对附近建筑物有影响。

因此,要注意施工附近建筑物的安全。

强夯法用于湿陷性黄土区路基处理,土壤含水量应比塑限含水量低1%~3%。

3、预浸法:钻孔注水,使其预先湿陷。

可用于湿陷性土层厚度大于10m,自重湿陷性不小于50cm的地段。

4、挤密法:用冲击、振动或爆炸形成孔洞,然后用石灰或石灰土填充,分层捣实。

5、化学加固法:将硅酸钠溶液通过多孔注入管压入土壤中,与土壤中的水溶性盐类相互作用,生成硅胶,使土壤胶结。

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方法

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方法

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方法摘要:我国国土面积辽阔,许多施工场地的土类是黄土,在黄土地区建设工程时,极易出现黄土湿陷变形的现象,影响工程施工进度。

根据湿陷性黄土的特点,地基处理也应随之作出调整。

本文对黄土湿陷性地基带来的影响和其破坏形态进行了分析,深入了解湿陷性黄土,并综合各种因素探讨了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方式。

关键词: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方法引言近年来,随着我国交通运输业的快速发展,公路工程项目随之增多,其中又以高速公路居多。

由于高速公路具有延长线的特点,从而使得施工中常常遇到一些不良地质,如湿陷性黄土等。

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承载力相对较低,无法满足公路工程的施工技术要求,为此,需要采取合理可行的技术措施,对湿陷性黄土地基进行处理。

下面依托工程实例,对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及检测展开分析探讨。

1湿陷性黄土的特征黄土主要分布在我国北方地区,由于北方气候环境及土壤内部化学反应的作用影响,导致部分地区出现层次不规律、孔隙过大、淡黄、土质疏松的黄土。

黄土在正常状态下的使用效果很好,强度较高,收缩性低,但是一旦遇水,其由于外力和自身重量施压下会产生慢性变形。

黄土的这种特征会严重影响到工程施工,也造成施工安全问题。

湿陷性黄土的特征是破坏周期非常短,且常出现部分突然破坏,而破坏之后是不能人工将其变回原态的。

2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方法2.1垫层法垫层法中的垫层包含原土及灰土两类,为传承多年的黄土地基处置措施,广为运用,适应具备定量压缩非湿陷与厚度不大于3m弱湿陷地层,以及湿陷初始压较大非自重性湿陷地层,形成基础防渗和防水层,并可与其他处理措施配合应用。

工程设计对于土质垫层或厚度不大于1m的灰土质垫层,通常不考虑增大地基承载能力,厚度大于1m灰土质垫层一般对地基承载力可增加20%。

灰土质垫层承载力、抗冻与防渗性良好,水工建筑物应用较广。

土质垫层为建基面下部原土开挖翻填一定深或换填其他性状优异的土,灰土质垫层是置换一定深度及配比的灰土与黄土混合土,灰土早期为石灰,近年因环保影响主要为水泥,水泥与黄土配比通常采用3∶7、2∶8或1∶9。

浅析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方法

浅析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方法

浅析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方法摘要: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的目的主要是通过消除黄土的湿陷性,提高地基的承载力。

常用的地基处理方法有:土或灰土垫层、挤密桩法、强夯法、桩基础、预浸水法、载体桩等。

本分通过对不同处理方法的分析,提出不同处理方法的适用范围以及其经济效益特点。

关键词: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方法前言本文是根据西安某项目经验,总结分析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方法。

此项目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场地湿陷性黄土厚度4~6m,为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对于非单层房屋,需经过消除湿陷性处理后才可用作持力层。

本文通过对湿陷性黄土地基常用处理方法的总结分析,为湿陷性黄土地区地基处理及基础设计提供一定参考。

湿陷性黄土广泛分布于我国东北、西北、华中和华东部分地区的黄土多具湿陷性。

黄土的湿陷性是指在一定压力下受水浸湿,土结构迅速破坏,并产生显著附加下沉。

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变形包括压缩变形与湿陷变形。

对于一般的建筑,压缩变形通常能满足规范要求,而湿陷变形通常具有局部、突然、不均匀性,对建筑物危害性很大。

因此,为保证建筑的安全性与正常使用功能,往往需要对湿陷性黄土进行地基处理,消除其湿陷性或部分消除湿陷性。

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方法较多,应根据房屋类型、黄土的湿陷性等级、不同的区域选用不同的方法,达到安全、经济、施工方便,提高地基处理的综合效益。

1垫层法垫层法实际上就是我们通常采用的换填法,是一种浅层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的传统方法,我国已经有2000多年的应用历史,在湿陷性黄土地区使用较广泛,具有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和施工简便等特点。

这种方法就是将基底以下的湿陷性黄土全部或者部分挖除,然后采用素土或灰土分层夯实做成垫层,以全部或者部分消除湿陷量,减少地基的压缩变形与渗透性,提高地基承载力。

1.1适用范围适用于地下水以上,处理土层厚度一般为1~3m。

通过处理基底下部分湿陷性黄土层,可以减小地基的湿陷量。

处理厚度超过3m时,挖填方量大、施工周期长,施工质量不易保证,选用时应通过技术经济比较。

湿陷性黄土地区高层建筑地基的处理方法讨论

湿陷性黄土地区高层建筑地基的处理方法讨论

拟建场地位于西安市,地貌单元为泸河三级阶地。 地层分布着紊填土、黄土(Q3e01)、古土壤(Q4m1)、
粉质黏土(Q2al+P1)以及中砂(Q2aI+P1)、中粗砂
(Q2aI+PI)等。呈中等湿陷性的为黄土(Q3e01)与古土壤 (Q4m1),湿陷性黄土层深度为12m,属于自重湿陷性黄 土场地,地基湿陷性等级划分为Ⅱ级,是中等湿陷性黄土地 基。建筑地面层数15层,高等约为38.67m,分布剪力墙结
使用2:8比例填料,桩间距设置为800mm,能够达到施工标
查圭丝 !:!!!=!:!!! !:!!!=!:!!! 设计地基处理采用DDC法,成孔直径设计为400ram,
成桩以后直径为550mm,桩长为7.0m,布置为正三角形。
筑物荷载,还能应用素土挤密桩或者CFGj畦复合型地基处理 法;不管使用哪种地基处理法都需要结合工程实际条件选 择适合的材料。此外,如果具备良好的施工条件,可以使
角形布置,桩距为780mm,桩排间距为678mm。CFG桩设 计桩长为13.00m,桩径为300mm,桩身混凝土等级为C20, 顶桩配置450mm厚度的砂石褥垫层,经过试验,这一设计 方案能够达到设计标准闭。
2.3检测地基处理效果
【2】黄雪峰,陈正汉,哈双等.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湿陷变 形特征的大型现场浸水试验研究【J】.岩土工程学报,2010,28(3):382—
建筑设计
纽麴堕豳墨照盟IQn
湿陷性黄土地区高层建筑地基的处理方法讨论
岳小兴
甘肃土木工程科学研究院甘肃兰州730000
摘 要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建筑行业得到了飞速发展,但是不同地区建筑地基处理方法
存在差异,本文针对湿陷性黄土地区的地质特点与岩土工程条件,结合高层建筑特性与地基处理方法提出

灰土挤密桩处理湿陷性黄土工法

灰土挤密桩处理湿陷性黄土工法

湿陷性黄土地基CFG 桩+灰土挤密桩处理施工工法1. 前言2. 工法特点3.适用范围4.工艺原理5.施工工艺流程及操作要点5.1施工工艺流程图原地面处理桩位测量放样设备就位灰土挤密桩成孔桩体分层夯填①桩位偏差、②桩孔垂直度、③桩孔直径、④桩孔深度挤密桩成桩质量检验CFG 桩孔位放样合格①三七灰土检测、②分层夯填厚度、③压实度合格 CFG 桩钻孔①孔位复核,②桩机就位,钻杆垂直度检查。

合格原材料进场原材检验退场否图5.1施工工艺流程5.2 操作要点5.2.8 CFG 桩孔位放样6. 材料与设备6.1工程材料6.2机具设备提管灌注混凝土合格拌和 CFG 桩基检测复合地基承载力检测7.1质量控制标准7.2质量保证措施8.8.1严格遵循高速铁路路基施工安全规定,落实方案评审、人员培训取证、机械进场验收等工作。

8.2对进场的施工人员必须进行安全教育,过程中要加强监控,并设专职安全员对现场进行盯控管理。

8.3 已成孔未关注的孔位及时覆盖,对施工现场进行围挡,做好警示标识,非施工人员禁止入内。

8.4提前做好现场施工用电的线路布设,“做到一机一闸一漏报”,并配置专业的施工用电人员进行操作。

9.1减小施工中的噪声和振动,不扰民。

9.2施工期间保持工地清洁,施工废弃物及时清理;施工垃圾集中处理。

9.3针对本工程地处环境,大风时节较多,对存放、搅拌的场地建立施工专用棚,在施工棚内进行原料存放和搅拌,防止扬尘影响环境。

通过对灰土挤密桩和CFG桩的复合施工的研究,可以发现较常见的混凝土桩基相比,具有施工速度快,质量易控制,造价低的特点,经济效益明显。

10.1工期效益复合地基处理与普通混凝土成桩对比,速度更快,可调高1/3~2/3速度,具体见下表:。

灰土挤密桩在湿陷性黄土地基加固中的应用

灰土挤密桩在湿陷性黄土地基加固中的应用

黄土在我国分布广泛,其中西北地区最为集中,是全世界最大规模的黄土区域之一。

湿陷性黄土结构疏松、孔隙发育,受水浸湿后在附加应力或自重应力的作用下,土体结构会迅速破坏瓦解,并产生显著的湿陷下沉、开裂或凹陷变形。

大量的工程案例表明,建造于黄土地基的建(构)筑物若地基处理不佳,极有可能在使用期间由于地下水位变化、漏水或大雨等原因发生湿陷,引起不均匀沉降,从而导致建(构)筑物倾斜、结构开裂破坏。

因此,在湿陷性黄土地区开展工程项目建设时,需根据建筑物的重要程度、对沉降限制要求以及地基受水浸湿可能性的大小、后果的严重与否,对地基因地制宜采取一定技术措施进行处理加固,消除湿陷性,提高承载力,从而保证建筑物或构筑物的安全使用。

灰土挤密桩技术作为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的最常见加固方法之一,具有施工简单、成本低、土方开挖量少、施工效率高、处理深度大、可有效消除湿陷性、加固效果显著的优点,得到广泛应用[1]。

1技术原理、特点及适用范围1.1技术原理挤密桩相关理论与技术最早于1934年由苏联教授阿别列夫提出,20世纪50年代在我国西北黄土地区地基处理工程中开始应用。

目前,我国地基处理工程应用较多且常见的挤密桩有灰土挤密桩与水泥土挤密桩两种,其中灰土挤密桩是通过振动、锤击在地基上成孔,将钢套管桩管打入地基,利用成孔过程中钢套管桩管产生的挤压力,将桩孔内原有土挤向四周,侧向挤密成孔,并使桩间土挤密,然后在桩孔中分层回填2:8或3:7灰土,并分层夯填至设计标高(进一步扩孔)而成的桩体。

灰土挤密桩为柔性桩,其与桩间土共同作用构成复合地基,从而起到提高地基承载力、减少沉降量作用。

灰土挤密桩加固湿陷性黄土复合地基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其地基加固机理主要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①侧向挤密作用。

挤密桩在冲击成孔及回填夯实过程中,由于侧向挤压作用,桩孔及周围的土体被强制挤压变密,使得桩周附近土层密实度提高[2],承载力变强;②灰土化学作用。

灰土中所含Ca(OH)2与土中的SiO 2和Al 2O 3发生化学反应,生成强度更高、耐水性更好的化学产物,固化土体,并随灰土龄期增长,土体固化作用会持续提高,使土体强度逐渐增加;③置换作用。

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方法

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方法

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方法地基处理是项目建设中的关键组成部分,特别是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是特别关键的。

黄土区域常常出现水土流失、地基湿陷、水库边坡、路堑和黄土源边滑坡和崩塌等灾害性地质活动,对工农业建设和人民生活经常导致严重危害,因此使用合理的处理办法解决黄土的失陷性对项目具备关键的意义。

标签:湿陷性黄土;黄土地基处理方法1、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办法1.1灰土挤密法1.1.1处理方法灰土挤密桩是运用打入钢套管,或振动沉管或爆扩等办法,在土中成桩孔,之后在孔中分层填入素土域灰土拼夯实而成。

在成孔与夯实经过中,原处于桩孔位置的土所有挤入四周土层中,让距桩周必然间距内的天然土获得挤密,这样来根除桩间土的湿陷性并提升承载力。

在加固深度以下,将大大减少附加应力,灰土挤密桩对地基的加固处理结果,不但和桩距相关,还和所解决的厚度与宽度相关。

当解决宽度小时,也许让基础形成相对大的下沉,更甚是让稳定性丧失,依据《湿陷性黄土区域建筑标准))(GBJ25-90)需求,当为部分解决时,黄土在非自重湿陷性的场地,解决宽度两端要超过基础宽度的0.25倍,并不要小于0.5米;在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如果需要完全根除加固后地基土的湿陷性,则要超过两边各0.75倍基础宽度的解决宽度,而且不小于1米。

1.1.2局限性存在必然局限性的灰土挤密法,在小于等于65%的饱和度,而且在地下水位以上的状况下,湿陷性黄土地基加固处理,这种地基在5米到7米之间的厚度需求。

这种办法对含水量需求非常高,假如含水量非常高或者含水量非常低,经过实践证明都达不到设计的需求。

挤密法对土的含水量需求相对高,通常要求略低于最优含水量,含水量太高或太低,都达不到设计要求的挤密效果。

由于湿陷性黄土具备吸水性强与容易达到饱和状态的特点,这样导致施工经过中很难控制含水量的问题,假如对表层黄土实施洒水时,由于土质干燥,易饱和的上层土质,下层土质由于接受小到水处于干燥状态。

所以,在含水量相对低的土质中,不能使用这办法。

浅谈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方法

浅谈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方法
深层孔内夯扩桩法逐渐引起了人们的重视,慢慢被广泛的应用开来。这种方法首先要进行穿孔,在成孔后,再进行分层的填充,对孔周围土体进行挤压,这种挤压的过程在消除孔周围土体湿陷性的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地基土的抗压力,它的受力程度和灰土(土)挤密桩复合地基有很多相通的地方,不同的地方是灰土(土)挤压桩成孔过程中对桩间土的挤压已经全部完成,而孔内夯扩桩对桩间土的挤压是在施工过程中完成的。这种处理方法可以达到很深的深度,地下水对其也不会造成影响。
1.3建筑中原材料的使用情况和施工的条件,还有当地建筑以建筑工人的建筑经验。
2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方法
对湿陷性黄土地基进行处理,主要是为了在最大程度上改善土的性能和土层的结构,在减少水进入土壤的坑能行,增加土的抗压性的前提下,可以很好地控制湿陷发生的可能性,在最大程度上消除或者减少土的湿陷性。在地基处理过程中,为了在最大程度上消除湿陷现象,我们通常可以采用桩基或深基础穿透全部的湿陷性黄土层,对土层达到更好的固定作用当出现部分湿陷性黄土较薄的情况发生时,我们可以选择浅处理的办法。一般来说,在施工过程中常用的处理湿陷性黄土的方法大概有以下几种。
2.1灰土或素土垫层法
我国在施工建设中运用的一种比较传统的处理方法就是在湿陷性黄土地基上用土来设置一些垫层。这种处理方法主要是说把施工范围内的所有湿陷性黄土全部挖除或挖到一定的深度,然后用灰土或素土再把挖出的洞一层一层牢牢地填实,这种垫层的厚度大约是1~3m。它可以很好地解决施工范围内黄土的湿陷性或部分的湿陷性,进而可以很好地减轻或避免了地基原有附加应力而导致的湿陷。这种垫层法非常的简单方便,使用起来更是得心应手,被广泛的运用在现阶段建筑施工中对于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的方法当中。
2.3灰土(土)挤密桩法与深层孔内夯扩桩法
灰土(土)挤密桩法比起前两种是一种更为复杂综合的地基处理方法。主要流程是先运用传统的一系列简单方法使其在土中打孔,然后再把素土、石灰土或将石灰与粉煤灰充分混合分层把孔进行填实,用挤压的方式使土层更加的紧凑,这样就可以更好的消除或减轻地基的湿陷性。这种方法对地基土的要求就是需要符合5~10m深度内地基土的湿陷性的特点。灰土(土)挤密桩法可以很好地对地基进行加固固定效果,但它非常注重桩距的相关问题,还与处理的土层厚度和宽度有紧密的联系。一旦发生土层处理宽度不够的情况,地基就可能会因此发生一系列的问题,甚至丧失稳定性,所以,土层处理宽度必须严格符合相关规范和要求条件。

工程项目建设的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

工程项目建设的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

工程项目建设的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摘要:湿陷性黄土是一种构造非常不稳定的饱和黄色土,该种土在被水浸湿且受到外加力或者是自重力的情况下,他的构造将会被快速的破坏,接着就会出现显著的下沉现象,进而严重危害了构造物,使得结构物和地基出现折裂、大幅度沉降和倾斜的情况,建筑物的使用和安全性能将受到极大的影响。

在建筑工程项目中,在处理工程的地基时经常会遇到这些特殊土质。

这种湿陷性黄土在我国大部分区域都有分布,如果在建设工程时对其处理不当,则会致使工程项目发生事故。

这种湿陷性黄土的处理不当也是影响工程地基稳定性的主要原因之一。

本文将对湿陷性黄土进行展开研究,提出一些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方法,希望对相关工程处理湿陷性黄土有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工程项目建设;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引言:在一项工程项目的建设过程中,其中的关键部分之一就是对地基的处理,地基处理是否得当将会直接影响到工程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尤其是在碰到特殊土质的地基处理,就需要高度重视地基的处理技术和手段,确保地基处理的质量,使得建筑工程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得到保障。

而湿陷性黄土在我国分布十分广泛,是工程建设过程中常常碰到的特殊土质,如果没有处理好湿陷性黄土地基,轻则工程结构出现下沉和裂缝,严重的工程结构体系将会失去稳定性一直到工程结构被彻底破坏。

所以需要谨慎对待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严格按照相关规范进行处理。

一、湿陷性黄土的主要危害建筑的黄土地基发生湿陷事故,这是因为在水和黄土的自身性质的共同作用下导致的。

哪些建筑需要用到水,它的地基也就更可能被水浸湿,进而使得它也就更可能产生湿陷事故。

下面将简要介绍几种主要发生湿陷事故的建筑类型,第一种是多层砖房,这类建筑有较多的结构横墙,具有较好的房屋空间刚度,能够抵御一定程度的地基湿陷变形,但是当发生较大程度的湿陷时,还是会受到一定的破坏[1]。

第二种是厂房结构,这种建筑的结构主要是铰接排架结构,这种类型的结构发生湿陷性事故时会出现较为显著的裂缝,使得建筑不能进行正常的使用。

阐述湿陷性黄土地基几种有效处理方法

阐述湿陷性黄土地基几种有效处理方法

阐述湿陷性黄土地基几种有效处理方法1、湿陷性黄土地基几种有效处理方法1.1、垫层法垫层法是先将基础下的湿陷性黄土一部分或全部挖除,然后用素土或灰土分层夯实,以便消除地基的部分或全部湿陷量,并可减小地基的压缩变形,提高地基承载力,可将其分为局部垫层和整片垫层。

1.1.1、局部土垫层的处理宽度超出基础底边的宽度较小,地基处理后,地面水及管道漏水仍可能从垫层侧向渗入下部未处理的湿陷性土层而引起湿陷,因此,设置局部垫层不考虑起防水、隔水作用,地基受水浸湿可能性大及有防渗要求的建筑物,不得采用局部土垫层处理地基。

1.1.2、整片垫层的平面处理范围,每边超出建筑物外墙基础外缘的宽度,不应小于垫层的厚度,即并不应小于2m。

1.1.3、在地下水位不可能上升的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当未消除地基的全部湿陷量时,对地基受水浸湿可能性大或有严格防水要求的建筑物,采用整片土垫层处理地基较为适宜。

但地下水位有可能上升的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应考虑水位上升后,对下部未处理的湿陷性土层引起湿陷的可能性。

1.2、强夯法重锤表层夯实适用于处理饱和度不大于60%的湿陷性黄土地基。

一般采用2.5~3.0t的重锤,落距4.0~4.5m,可消除基底以下1.2~1.8m黄土层的湿陷性。

在夯实层的范围内,土的物理、力学性质获得显著改善,平均干密度明显增大,压缩性降低,湿陷性消除,透水性减弱,承载力提高。

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基,其湿陷起始压力较大,当用重锤处理部分湿陷性黄土层后,可减少甚至消除黄土地基的湿陷变形。

强夯法加固地基机理一般认为,是将一定重量的重锤以一定落距给予地基以冲击和振动,从而达到增大压实度,改善土的振动液化条件,消除湿陷性黄土的湿陷性等目的。

强夯加固过程是瞬时对地基土体施加一个巨大的冲击能量,使土体发生一系列的物理变化,如土体结构的破坏或排水固结、压密以及触变恢复等过程。

1.3、挤密桩法挤密桩法适用于处理地下水位以上的湿陷性黄土地基,先按设计方案在基础平面位置布置桩孔并成孔,然后将备好的素土(粉质粘土或粉土)或灰土在最优含水量下分层填入桩孔内,并分层夯(捣)实至设计标高止。

浅谈湿陷性黄土路基处理方法及关键技术要求

浅谈湿陷性黄土路基处理方法及关键技术要求

浅谈湿陷性黄土路基处理方法及关键技术要求摘要:湿陷性黄土由于受水的影响较大,在外力的作用下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塌陷,进而会对路基等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严重影响道路使用年限和使用安全。

下面针对湿陷性黄土路基浅谈几种主要的处理方法和在施工过程中需要注意的的一些关键性技术要求。

关键词:湿陷性黄土路基处理技术要求1.什么是湿陷性黄土湿陷性黄土是黄土的一种,在一定外在压力作用下,受水浸湿后,土的结构迅速破坏,发生显著的湿陷变形,强度也随之降低的,称为湿陷性黄土,其分为自重型湿陷性黄土和非自重型湿陷性黄土两种。

自重型在上覆土层自重应力作用下受水浸湿后即发生湿陷;在自重压力作用下受水浸湿后不发生湿陷,需要自重应力和由外部荷载引起的附加应力共同作用下,受水浸湿后才发生湿陷的称为非自重湿陷性黄土。

湿陷性黄土广泛分布在我国东北、西北、华中和华东部分地区,其属于特殊性质的土。

2.湿陷性黄土的特点湿陷性黄土土质较均匀,结构疏松,在未受水浸湿时一般强度较高,压缩性较小,当遇水且在一定力作用下迅速破坏,产生较大湿陷,强度迅速降低,具有湿陷性、易溶蚀和易冲刷性。

在天然状态下具有肉眼能看见的大孔隙。

天然剖面呈竖直节理,颜色一般呈黄色或黄褐色,塑性及抗水性弱,透水性较强。

土中含有石英、高岭土成分,且含有大量的碳酸盐、硫酸盐等可溶性盐成分,有时还含有石灰质结核等。

3.湿陷性黄土对路基可能造成的危害湿陷性黄土由于受水影响较大,在水的影响下会使地基塌陷,给其上面建筑物、路基等造成很大的危害。

单对道路路基来说,可能会产生的病害有路基变形、凹陷、开裂、道路边坡崩塌、剥落、道路结构内部宜被水冲蚀成土洞和暗河等,因此在其上施工时应根据路基填筑高度,填筑方式及道路使用期间对沉降的要求等因素综合考虑,采取对地基进行加固等处理方法为主,以防冲、截排、防渗等防护措施为辅,减轻或者消除地基湿陷对路基产生的危害。

4.路基施工对湿陷性黄土主要处理方法湿陷性黄土的处理主要是通过消除黄土的湿陷性,提高地基的承载力,以达到满足设计及规范要求的程度,处理方法根据工程具体情况采取灰土或素土垫层换填法、冲击碾压法、重锤夯实或强夯法、石灰土或二灰土挤密桩法、桩基础法、预浸水法、化学加固法等措施,并采取防冲、截排、防渗等防护措施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处理,因地制宜,综合考虑,减轻或者消除湿陷性对路基破坏的影响。

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方案

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方案

1.概观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主要取决于湿陷性黄土的特殊性质。

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变形包括压缩性和湿陷性。

当基底压力不超过地基土的容许承载力时,地基的压缩变形很小,大多在其上部结构的容许变形值之内,不会影响建筑物的安全和正常使用。

湿陷变形是地基被水浸泡后产生的附加变形,常发生在局部,具有突发性,且不均匀,对建筑物破坏大,危害严重。

因此,无论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物的地基承载力是否达到允许承载力,都要进行地基处理。

前者以消除湿陷性为目的,后者以提高承载力为目的,同时要消除黄土的湿陷性。

湿陷性黄土在我国分布广泛,不同地区的黄土差异很大。

因此,地基处理应区别对待,结合以下特点:1)湿陷性黄土的区域性差异,如湿陷性和湿陷敏感性、承载力、压缩性和不均匀程度等。

2)建筑物的使用特性,如用水量、地基浸水的可能性等;3)建筑物对限制不均匀沉降的重要性及其使用的严格性,以及结构对不均匀沉降的适应性;4)材料和施工条件,以及当地施工经验。

湿陷性黄土的地基处理措施是通过机械手段加固地基的湿陷性黄土,或者通过改变另一种材料来改变其物理性质,从而达到消除湿陷性、降低压缩性、提高承载力的目的,其中大部分主要集中在第一个目的,即消除湿陷性。

湿陷性黄土的地基处理,可以从处理的深度和范围来区分:1)浅层处理,即可以消除建筑地基的部分湿陷量;2)深层地基处理,即消除建筑地基的全部湿陷量。

该方法包括使用桩基或深基础穿透所有湿陷性黄土层。

湿陷性黄土地区有三种设计措施:地基处理措施、防水措施和结构措施。

常用的地基处理方法有垫层法、重锤夯实法、强夯法、土(或灰土)桩夯实法和深孔夯实法等。

,可完全或部分消除地基的湿陷性,或采用桩基础或深基础穿透湿陷性黄土层,使建筑物的地基位于密实的非湿润土层上,从而保证建筑物的安全和正常使用。

防水措施是用来防止大气降水、生产生活用水和地基浸水,包括场地排水、地面防水、排水沟和管道排水、防水等。

这是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设计中不可缺少的措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方法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的方法很多,在不同的地区,根据不同的地基土质和不同的结构物,地基处理应选用不同的处理方法。

在勘察阶段,经过现场取样,以试验数据进行分析,判定属于自重湿陷性黄土还是非自重湿陷性黄土1,以及湿陷性黄土层的厚度、湿陷等级、类别后,通过经济分析比较,综合考虑工艺环境、工期等诸多方面的因素。

最后选择一个最合适的地基处理方法,经过优化设计后,确保满足处理后的地基具有足够的承载力和变形条件的要求。

所采用的有垫层法、强夯法、灰土桩挤密法、深层搅拌桩法、振冲碎石桩法等。

本文根据近几年在公路建设中所见所闻,浅述一些自己的看法和建议与同行共同讨论。

3.1灰土和素土垫层法3.1.1将基底以下湿陷性土层全部挖除或挖至预计的深度,然后以灰土或素土分层回填夯实。

垫层厚度一般为1.0~3.0m。

它消除了垫层范围内的湿陷性,减轻或避免了地基因附加压力产生的湿陷,可以使地基的自重湿陷表现不出来。

这种方法施工简易,效果显着,是一种常用的地基浅层处理或部分湿陷性处理方法,经这种方法处理的灰土垫层的地基承载力可达到300KPa(素土垫层可达200KPa)且有良好的均匀性。

3.1.2施工中应注意的问题:(1)地基土的含水量,对于含水量较大,或曾局部基坑进水者,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如凉晒等),严格控制灰土(或素土)的最佳含水量,对接近最佳含水量时,宁小勿大,偏大时土体强度则显着下降,变形明显增大。

(2)垫层处理的宽度要达到规范要求,使碾压设备能充分碾压到位,还使形成的垫层压实度产生差异。

(3)严把质量关,施工中碾压分层的厚度不宜大于30cm,并逐层检测压实度,达到设计规范要求。

3.2强夯法3.2.1强夯法亦称动力固结法,通过重锤的自由落下,对土体进行强力夯实,以提高其强度,降低其压缩性,该法设备简单,原理直观,适用广泛,特别是对非饱和土加固效果显着。

这种方法加固地基速度快,效果好,投资省,是当前最经济简便的地基加固方法之一。

3.2.2施工中注意的问题(1)首先在设计阶段,应考虑湿陷性黄土处于哪一种类别、等级,以及场地等因素,因为强夯的夯击能量,夯点布置,夯击深度,夯击次数和遍数等因场地而异,土的含水量、孔隙比及夯击的单位面积夯击能对湿陷性黄土的强夯有效加固深度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经过试夯后确定出设计参数,确定施工设计方案,因此不经试夯确定施工参数往往会给工程造成后患。

(2)由于强夯影响深度内土的含水量差异,会导致局部处理效果不佳,对于此种情况必须采取土的增湿或减湿措施,以免出现橡皮土情况。

如有此种情况,应立即停止夯击,当凉晒一定时间后,在夯击坑内加入碎石类的粗骨料,继续夯击。

(3)施工中在控制关键工序上严把质量关,因为一份设计提供后,锤重、落距、夯点布置等是没有随意性的,而唯一可能被人为改变的是夯击次数,因在试夯时根据最后夯击的沉降量来确定夯击次数的,当别的参数已确定后,它就成为影响处理的唯一因素,所以施工中应以它为质量控制的关键工序管理点。

(4)强夯结束后,检测的重点是判定它的有效加固深度是否达到设计要求,因为有效加固深度的第一标准应是消除湿陷性,也就是以δs<0.015作为判别指标。

所以检验手段应采用探井取不扰动土试样进行检测。

当这一指标达到要求后,一般情况下对承载力的要求等也均可满足。

3.3深层搅拌桩法1非自重湿陷性黄土non self weight collapsing loess非自重湿陷性黄土是指黄土浸水后在饱和自重压力下不发生湿陷,只有在附加一定压力后浸水才发生湿陷的湿陷性黄土。

3.3.1探层搅拌桩是复合地基的一种,近几年在黄土地区应用比较广泛,可用于处理含水量较高的湿陷性弱的黄土。

它具有施工简便、快捷、无振动,基本不挤土,低噪音等特点。

深层搅拌桩的固化材料有石灰、水泥等,一般都采用后者作固化材料。

其加固机理是将水泥掺入粘土后,与粘土中的水分发生水解和水化反应,进而与具有一定活性的粘土颗粒反应生成不溶于水的稳定的结晶化合物,这些新生成的化合物在水中或空气中发生凝硬反应,使水泥有一定的强度,从而使地基土达到承载的要求。

深层搅拌桩的施工方法有干法施工和湿法施工两种,干法施工就是"粉喷桩",其工艺是用压缩空气将固化材料通过深层搅拌机械喷入土中并搅拌而成。

因为输入的是水泥干粉,因此必然对土的天然含水量有一定的要求,如果土的含水量较低时,很容易出现桩体中心固化不充分、强度低的现象,严重的甚至根本没有强度。

在某些含水量较高的土层中也会出现类似的情况。

因此,应用粉喷桩的土层中含水量应超过30%,在饱和土层或地下水位以下的土层中应用更好。

湿法施工是将水泥搅拌成浆后注入土中的方法。

水泥浆通过柱塞式泥浆泵强制注入,除非特殊情况很少断浆,施工中一般采用预搅下沉时就喷浆的工艺,因此桩体的均匀性比干法施工好。

但喷浆增加了水泥土的含水量,强度会受到一定影响,实际应用时需根据土的工程性质,尤其是含水量情况作出适当的选择。

3.3.2施工中应注意的问题(1)必须在设计或施工中采取有效措施来保证搅拌桩复合地基各参数能达到各自的设计值,否则设计的可靠度会降低,如桩端为硬土,或桩长超过临界桩长时, (桩间土承载力拆减系数)取值高于规定,就必须采取设置褥垫层或其他方法使桩间土发挥较高的强度,选用较高的桩体强度时,就必须采取增加水泥用量、掺加外加剂、复搅等措施,才能保证设计与预期的实际结果比较一致。

(2)施工中为达到强度要求,有必要进行复搅。

复搅是在桩的一部分或桩的全长重复搅拌一次,其作用是:①改善桩体的均匀性,如第一次注浆不均匀时,可通过复搅调节,提高桩长方向上的均匀程度,同时,也使桩截面内的均匀性得到改善。

②现场不同桩段有不同的水泥掺入比,使不同桩段有不同的桩身强度。

(3)加强施工管理,因为桩体的固化材料需由压缩空气作载体,而气体流速、流量受土层情况的影响,人工难以调节,所以施工机械应采用带有自动控制喷浆、喷粉的装置,以消除施工中一些人为因素,便于监督检查,避免由于喷浆和喷粉不均匀或者喷浆量、喷粉量未达到设计要求而发生断桩问题。

(4)现场施工中应勤于检查,严格监督。

深层搅拌桩属于一种柔性桩,桩身检测较困难,施工时质量有疏忽,就可能发生断桩现象。

目前用低应变动测法检测搅拌桩的质量得到了肯定,可用此法或结合抽芯取样检测法控制质量。

4.结语上述几种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方法,近年来在公路建设中被广泛使用,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对新型材料的研究使用,对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方法越来越多,也有了一定的施工经验。

在近十几年开始采用的有孔内深层强夯法CFG(水泥粉煤灰碎石桩)法、夯坑置换法、压力灌浆法等,都不失为好方法。

但不管是采用那种方法,只要有严密的质量控制手段,都可能经济而有效地获得期望的效果。

笔者在本文中的一些看法是基于几年公路建设中的见闻积累,文中有不妥之处,望行业同仁指正。

湿陷性黄土是一种特殊性质的土,在一定的压力下,下沉稳定后,受水浸湿,土结构迅速破坏,并产生显著附加下沉,故在润陷性黄土场地上进行建设,应根据建筑物的重要性、地基受水浸湿可能性的大小和在使用期间对不均匀沉降限制的严格程度,采取以地基处理为主的综合措施,防止地基湿陷对建筑产生危害。

灰土挤密桩法和土挤密桩法6.3.1 基本概念灰土挤密桩或土挤密桩是利用沉管、冲击或爆扩等方法在地基中挤土成孔,然后向孔内夯填素土或灰土成桩。

成桩时,通过成孔过程中的横向挤压作用,桩孔内的土被挤向周围,使桩间土得以挤密,然后将备好的素土(黏性土)或灰土分层填入桩孔内,并分层捣实至设计标高。

用素土分层夯实的桩体,称为土挤密桩;用灰土分层夯实的桩体,称为灰土挤密桩。

二者分别与挤密的桩间土组成复合地基,共同承受基础的上部荷载。

6.3.2 适用范围灰土挤密桩法或土挤密桩法适用于处理地下水位以上的湿陷性黄土、素填土和杂填土等地基。

处理深度宜为5-15m。

灰土挤密桩或土挤密桩,在消除土的湿陷性和减小渗透性方面,其效果基本相同或差别不明显,但土挤密桩地基的承载力和水稳性不及灰土挤密桩,选用上述方法时,应根据工程要求和处理地基的目的确定。

当以提高地基的承载力或增强其水稳性为主要目的时,宜选用灰土挤密桩法;当以消除地基的湿陷性为主要目的时,宜选用土挤密桩法。

【例题15】为消除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湿陷性,宜选用的地基处理方法为()。

A、夯实水泥土桩法;B、砂石桩法;C、振冲法;D、土挤密桩法;答案:D大量的试验研究资料和工程实践表明,土或灰土挤密桩用于处理地下水位以上的湿陷性黄土、素填土、杂填土等地基,不论是消除土的湿陷性还是提高承载力都是有效的。

但当土的含水量大于24%及其饱和度超过65%时,在成孔及拔管过程中,桩孔及其周围容易缩颈和隆起,挤密效果差,故上述方法不适用于处理地下水位以下及处于毛细饱和带的土层。

因此,当地基土的含水量大于24%、饱和度超过65%时,由于无法挤密成孔,故不宜选用上述方法。

因灰土挤密桩法或土挤密桩法具有就地取材、以土治土、原位处理、深层加密和费用较低的特点,在我国西北及华北等黄土地区已广泛应用。

6.3.4 加固机理灰土挤密桩或土挤密桩加固地基是一种人工复合地基,属于深层加密处理地基的一种方法,主要作用是提高地基承载力,降低地基压缩性。

对湿陷性黄土则有部分或全部消除湿陷性的作用。

灰土挤密桩或土挤密桩在成孔时,桩孔部位的土被侧向挤出,从而使桩周土得以加密。

6.3.5 设计1 桩的布置灰土挤密桩或土挤密桩处理地基的面积,应大于基础或建筑物底层平面的面积。

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采用局部处理超出基础底面的宽度时,对非自重湿陷性黄土、素填土和杂填土等地基,每边不应小于基底宽度的0.25倍,并不应小于0.50m;对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基,每边不应小于基底宽度的0.75倍,并不应小于1.00m。

(2)当采用整片处理时,超出建筑物外墙基础底面外缘的宽度,每边不宜小于处理土层厚度的1/2,并不应小于2m。

2 处理深度灰土挤密桩或土挤密桩处理地基的深度,应根据建筑场地的土质情况、工程要求和成孔及夯实设备等综合因素确定。

对湿陷性黄土地基,应符合现行的国家标准《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的有关规定。

3桩径桩孔直径宜为300~450mm,并可根据所选用的成孔设备或成孔方法确定。

为使桩间土均匀挤密,桩孔宜按等边三角形布置,桩孔之间的中心距离s,可为桩孔直径的2.0~2.5倍,也可按下式估算:6承载力灰土挤密桩或土挤密桩复合地基的承载力特征值,应通过现场单桩或多桩复合地基载荷试验确定。

初步设计当无试验资料时,也可按当地经验确定,但对土挤密桩复合地基的承载力特征值,不宜大于处理前的1.4倍,并不宜大于180 kPa;对灰土挤密桩复合地基的承载力特征值,不宜大于处理前的2.0倍,并不宜大于250kPa。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