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壶口瀑布》第二课时

合集下载

《壶口瀑布》(第二课时)

《壶口瀑布》(第二课时)

• ②修辞的角度:拟人,把河水人格化,生动形 象地写出了河水前赴后继、勇往直前的特点, 令人震撼的气势。
• ③用词的角度:“挤”字写出了尽管河道有五 百米宽,但是河水在其中并不觉得宽适,反而 有紧迫的感觉,这里极言水量之大。“撞”和 “推推搡搡”都有用力和粗暴的意思,读起来 就感觉水流湍急,尤其是后面的河水正用蛮力 推着前面的河水急匆匆地往前赶去。
• 2、面对枯水季节的壶口瀑布,作者的感受是怎 样的?
我突然陷入沉思,眼前这个小小的壶口,怎 么一下子集纳了海、河、瀑、泉、雾所有水的形 态,兼容了喜、怒、哀、怨、愁——人的各种感 情。造物者难道是要在这壶口中浓缩一个世界吗?
由水想到人
品味文章的美
• 3、黄河水和人有什么相似之处? (1)水的各种形态特点与人的各种感情有相通 之处:如水有海、河、瀑、泉、雾等形态,人有 喜、怒、哀、怨、愁等感情。水的海、河、瀑, 激越奔流,与人的喜、怒情感相似;水的泉、雾、 细腻曲折,与人的哀、怨、愁情感相似。(2) 水流经不同的地点有不同的形态,人碰到不同的 境遇也会有不同的感情。
品味文章的美
(1)学生小组合作,找出文中具体的语句做赏析。 赏析角度: ①用词的角度:动词、形容词、叠音词、拟声词等。 ②修辞手法的角度:比喻、拟人、排比、反复等。 ③句式的角度:长句、短句。
此外还可以从表达方式、语言风格、各种感官 等多个角度进行赏析。
品味文章的美
• (2)学生汇报交流。
品味文章的美
人教2011课标版(部编)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17课
《壶口瀑布》(第二课时)
文章为思想和美感而写,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我认为一篇散文,如果只是传达了一些信息或 知识,还不能叫文章,文者,纹也,要有花纹,要 美。又因为文章是在人的精神世界中往来的方舟, 其写作主体和阅读主体都是有思想的人,所以它一 定要传递一些新的有个性的思想。这样笔者才吐而 后快,读者才开卷有益。……在散文中风景、事件、 知识等只是一种载体,最终它还得落到自己追求的 目标——思想和美感上。

八年级语文下册17 壶口瀑布(第二课时)(教案)

八年级语文下册17  壶口瀑布(第二课时)(教案)
发挥想象,将南宋诗人陆游的《游山西村》改写为一篇游记。
游山西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要求:具体明确,文从字顺。不少于500字。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人名、校名。
课后反思
亮点:结构明确,层层深入
不足之处:习题略少
通过对上节课的回忆,引出本节课所学,激发学生兴趣。
讲授新课
一、精读细研,再次感悟
1.作者为什么在写第二次去壶口瀑布前,还要写第一次观看壶口瀑布的感受?
2.作者一边记述所见景象,一边表达自己的感受。找出作者表达感受的文字,说说你的理解。
(教师进行引导、总结)
二、合作探究,体悟语言
以小组为单位,思考如下问题:
1.作者运用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来突显出瀑布的特点和气势。请同学们速读课文,找出相关语句,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说说这些语句的表达效果。
2.作者用词精准,表现力强,突显出瀑布的特点和气势。请同学们速读课文,找出相关词语,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说说这些词语的表达效果。
3.作者善于运用侧面描写突显瀑布的特点和气势。请同学们速读课文,找出相关语句,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说说表达效果。
三、体会主旨,拓展积累
1.作者借对黄河伟大性格的赞美,表达了对中华民族面对磨难时的坚强不屈、勇于抗争、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精神的歌颂。
2.拓展积累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李白《行路难》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李白《将进酒》黄河北岸海西军,椎鼓鸣钟天下闻。
——杜甫《黄河二首》
难点
体会壶口瀑布的磅礴气势,领会文中所写的黄河的伟大性格,激发热爱中华民族母亲河的情感。

《壶口瀑布》PPT课件(第2课时)

《壶口瀑布》PPT课件(第2课时)

合作探究
人常以柔情比水,但至柔至和的水一旦被压迫竟 会这样怒不可遏。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黄河水人的品性,表 现了黄河水外柔内刚的品性,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 情。
合作探究
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 地必生,勇往直前。
运用排比、拟人的修辞手法,并运用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和借物喻人、借景 抒情的表现手法,表现了黄河宽厚的雄壮之美,前仆后继、勇往直前的精神,也 抒发了对自然的热爱,对中华民族精神的赞美之情。
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生动地写出了河水因地 势而纤细柔和的优美形态,其中“钻”“觅”“淌” “夹”等动词,运用得十分贴切,表现了水流的灵 动多姿,使人如临其境。
合作探究
还有那顺壁挂下的,亮晶晶的如丝如缕……而这 一切都隐在湿漉漉的水雾中,罩在七色彩虹中,像 一曲交响乐,一幅写意画。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顺壁挂下的水比作“丝缕”,隐在水雾中像“一曲交响 乐”“一幅写意画”,生动写出了挂瀑水的姿态柔美,声音动听。
“出现”,或把“的现象”去掉
后加“的声音”
成分残缺。应在“瀑布”
拓展探究
拓展延伸
读三峡(节选) 王充闾 “船窗低亚小栏干,竟日青山画里看。”我满怀着四十余年的渴慕,放舟江上, 畅游三峡,饱览着山川胜景。 三峡,这部上接苍冥、下临江底,近四百里长的硕大无朋的典籍,是异常古老 的。早在语言文字出现之前,不,应该说早在浑沌初开、乾坤始奠之际,它就已 经摊开在这里了。它的每一叠岩页,都是历史老人留下的回音壁、记事珠和备忘 录。里面镂刻着岁月的屐痕,律动着乾坤的吐纳,展现着大自然的启示;里面映 照着尧时日、秦时月、汉时云,浸透了造化的情思与眼泪。
感悟二:壶口瀑布的个性也是人的个性,是中华民族无坚不摧、勇往直前的民 族精神的体现。让我们永远保持和发扬这种民族精神。

部编版语文八(下)优质课件 第5单元17《壶口瀑布》第2课时

部编版语文八(下)优质课件 第5单元17《壶口瀑布》第2课时

精读课文
适当重复,形成特殊的表达效果
“跌”字在这两段中出现了六次,突出强调了河水层层下 落的动态,特别是第4段,在不长的语句中连续五次使用 “跌”,三次使用“碎”,不仅强化了瀑布流水的力度, 也因适当的重复而形成了独特的音节效果。
精读课文
运用拟人手法,用人的动作写水的动态
这两段中的动词,很多都是用来表现人的动作的,除了上 面提到的动词外,像“走”“进”“折返”“迂回”“觅” 等动词也是如此,这些动词使文章的描写更具有形象性, 更易打动读者,也更能引发读者的联想与想象。
第3段,“当地人说,曾有一头黑猪掉进去,再漂上来时, 浑身的毛竟被拔得一根不剩。我听了不觉打了一个寒噤。” 引用当地人讲的“猪毛被拔光”的事,侧面体现壶口瀑布 的迅疾。
精读课文
品味语言
1.反复阅读课文第3、4段,品味其语言的妙处。
选词准确,词语丰富
如描写即将坠入深沟的河水,连用 “挤”“撞”“推”“搡” “呼”“拥”等动词,非常准确地表现出水的种种动态。
精读课文
②由景物引发的感想 主要是作者观赏了河水在壶口前的种种形态后发出的感 叹:“眼前这个小小的壶口……兼容了喜、怒、哀、怨、 愁——人的各种感情。”作者由自然联想到人,巧妙地 把水的多样与人的多情联系起来,文章的意蕴也顿时变 得丰富起来——水的种种形态,不正是人生百态的象征 吗?
精读课文
③基于景物进行的带有较多理性色彩的思考 主要是由脚下的巨石引出的对黄河个性的解读。作者的 思考有两个层次:①黄河的个性是柔中带刚的,蕴蓄着 无尽的力量,所以才能穿凿巨石,改变地貌;②未经磨 难不成材,黄河的个性也是在巨石的逼迫中才最终铸就 的,甚至可以说“未过壶口不成河”。这两层思考使文 章富有理性色彩,有了深度和质感。

《壶口瀑布》第2课时优质(教案)

《壶口瀑布》第2课时优质(教案)

《壶口瀑布》第2课时【教学目标】1.反复品读文章的语言,学习作者遣词造句的方法,体会课文的风格特点。

2.领会文中所写黄河的精神内涵,激发热爱黄河、热爱中华民族的情感。

【教学重点】反复品读文章的语言,学习作者遣词造句的方法,体会课文的风格特点。

【教学难点】领会文中所写黄河的精神内涵,激发热爱黄河、热爱中华民族的情感。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上节课,我们跟随作者一起感受了壶口瀑布雨季和枯水季节不同的特色,学习了游记谋篇布局的技巧,今天我们一起来借助文章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去细品梁衡笔下“美哉,壮哉”的胜景。

设计意图:回顾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温故知新。

二、问题探究(一)自主探究1.探究任务自由朗读课文3—5段,用简洁的语言把自己朗读时的心情或感受描述出来。

2.探究方法(1)自由朗读课文,朗读时注意感情充沛,读出重音、停连。

(2)勾画出自己感受颇深的句子。

(3)结合相关句子概括自己阅读时的心情或感受。

3.技法回顾(1)重音:对一句话中需要强调的词语加以重读,以引起听者的注意。

符号:. 标示在字词下。

(2)停连:指朗读语流的停顿和连接。

标示在词语之间的上方,不限于标点处,句中有时也有小停顿。

标示在词语之间的上方,要一口气连贯地读下来,有标点也不停顿。

4.探究示范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

5.成果展示(1)阅读感受:激动,振奋,雄壮深沉,富有诗情画意,等等。

(2)感受颇深的语句:黄河在这里由宽而窄,由高到低,只见那平坦如席的大水像是被一个无形的大洞吸着,顿然拢成一束,向龙槽里隆隆冲去,先跌在石上,翻个身再跌下去,三跌,四跌,一川大水硬是这样被跌得粉碎,碎成点,碎成雾。

……6.活动小结《壶口瀑布》用诸多精彩的语句打动了你,也打动了许多读者,梁衡曾说“我每在提笔写作时,脑子里就不由自主地闪过许多文学巨人的影子,自觉不自觉地向他们借词、借字、借意、借境,然后再汇拢到一起,从自己的笔管里流了出来。

初中语文《壶口瀑布》第二课时任务单

初中语文《壶口瀑布》第二课时任务单

初中语文学习任务单班级:姓名:【学习内容】《壶口瀑布》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通过多种方式的阅读,研读相关的段落、反复朗读写景的语句,能从所运用的修辞方法、动词等方面分析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的作用,明确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2、结合文中关键语句,通过小组讨论,能体会作者借壶口瀑布表达的对人生的思考和无坚不摧、刚中带柔的民族精神的赞扬。

3.通过课堂、课后练笔,学以致用,会运用适当修辞方法多角度写景,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课前预习】任务一:研读文本,谈感悟1.饱含感情朗读能体现壶口瀑布震撼人心的气势的句子,把自己的感悟、体验读出来。

提示:1.注意哪些地方快读,哪些地方拉长声调。

2.重点词重读3.作者就是我们的代言人,如果产生了感情的共鸣,那么在朗读中应该让听者感受到朗读者是真的有所感悟。

任务二:细读文本赏析语言1.本文运用了大量富有表现力的动词来写黄河水,请从文中找出并品味其妙处。

(也可寻找其他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如形容词等)2.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分析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

(也可自己另外寻找修辞赏析)(1)车还在半山腰就听见涛声隐隐如雷,河谷里雾气弥漫,我们大着胆子下到滩里,那河就像一锅正沸着的水。

(2)于是洪流便向两边涌去,沿着龙槽的边沿轰然而下,平平的,大大的,浑厚庄重如一卷飞毯从空抖落。

不,简直如一卷钢板出轧,的确有那种凝重,那种猛烈。

提示:赏析语言一般有三个角度:修辞、描写、用词。

明确了本文是借景抒情的游记,因此描写是主要表达方式,那么赏析语言的落脚点自然在修辞和用词。

真正品味动词的妙用和修辞的美感,杜绝套路式答题。

温馨提示:自主思考,在课本上做好批注,记录疑难点,准备课上交流。

【课中学习】任务一:有感情朗读学生竞相朗读,完成课前任务一的课堂朗读,带领全班同学进入情境。

对于哪些地方快读,哪些地方拉长声调读,哪些重点词重读,学生理解不到位的地方,教师适当指导。

任务二:赏析语言小组内针对课前任务单任务二第1,2题,互相交流。

17壶口瀑布(第二课时)(练习)八年级语文下册课件教案练习

17壶口瀑布(第二课时)(练习)八年级语文下册课件教案练习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壶口瀑布》(第二课时)同步练习一、识记默写请写出两句连续的描写黄河的诗。

二、综合性学习“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但是“非遗可能死在博物馆中”却成为专家们的一大担忧。

请紧扣材料,为动态传承“二十四节气”文化出谋划策。

材料一2016年11月,“二十四节气”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二十四节气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是气象“活化石”,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它的申遗成功唤起了国人的文化自觉,中华文化又多了一项被世界认可的文化遗产。

材料二“冬至饺子夏至面”“清明风筝谷雨花”,诗意的节气概念已经成为民俗文化的有效载体,二十四节气集天文、历法、农事、民俗于一身,至今还深深影响着中国以及周边很多国家人民的生活。

材料三但是专家说,联合国有关公约不仅看重非遗的实践价值,也看重其创新、传承,二十四节气可被记忆和品读,但创造性传承与发展困难重重!自豪感固然重要,但文化背后的科学精神与科学信仰如何弘扬?网上把清明译为Tomb Sweeping Day(扫墓的日子),很明显,这个翻译并不准确,外语翻译和准确对外交流的问题能解决吗?公众到哪里、去向谁咨询学习“非遗”的有关知识?跟二十四节气有关的文化、旅游商品开发状况如何?中学生不喜欢这些文物怎么办?(采自中国行业资讯网等)三、课内阅读壶口在晋陕两省的边境上,我曾两次到过那里。

第一次是雨季,临出发时有人告诫:“这个时节看壶口最危险,千万不要到河滩里去,赶巧上游下雨,一个洪峰下来,根本来不及上岸。

”果然,车还在半山腰就听见涛声隐隐如雷,河谷里雾气弥漫,我们大着胆子下到滩里,那河就像一锅正沸着的水。

壶口瀑布不是从高处A下,让人们仰观垂空的水幕,而是由平地向更低的沟里B去,人们只能俯视被急急吸去的水流。

其时,正是雨季,那沟已被灌得浪沫横溢,但上面的水还是一股劲地C进去,冲进去……我在雾中想寻找想象中的飞瀑,但水浸沟岸,雾罩乱石,除了扑面而来的水汽,震耳欲聋的涛声,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听不见,只有一个可怕的警觉:仿佛突然就要出现一个洪峰将我们吞没。

壶口瀑布 第二课时

壶口瀑布 第二课时

壶口瀑布第二课时
一、导入: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归纳游记三要素。

二、合作探究
1、再读课文,理解“所感”,把握内涵速读课文,
找出表达作者感受的文字。

作者是一边写所见景象,一边表达自己的感受,由眼前景物引发感想,所以我们可以这样想:通观全文,作者除了向我们介绍壶口瀑布这一风景名胜,他在写景中还蕴含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
2、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历,或者你所知道的例子,写一写你对作者所描述的黄河的个性的理解。

过渡:结合课文内容总结游记三要素。

3、分享你喜欢的句子。

(1)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

(2)于是洪流便向两边涌去,沿着龙漕的边沿轰然而下,平平的,大大的,浑厚庄重如一卷飞毯从空斗罗。

不,简直如一卷钢板出轧。

三、总结:总结赏析句子的角度(抓住事物特征,从修辞角度,写作手法分析。


四、作业布置:
六:教学反思:。

《壶口瀑布(第二课时)》课件

《壶口瀑布(第二课时)》课件

理解句子
1.造物者难道是要在这壶口中浓缩一个世界吗? 怎么理解呢?
1理.造解物句者子难道是要在这壶口中浓缩一个世界吗?
对这一句,我们该怎么理解呢?
句式:反问句。加重语气,感染力强,表达情感,立 意深刻。
含义:壶口瀑布兼有水的各种形态,兼容人的各种情 感,象征人的各种人性。这“世界”既指客观世界,也指 主观世界。
123456 7
2.
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面对敌人的暴行,革命志士怒不可遏。
B.这部电影的场面很壮观,进攻时千军万马一拥而上,真是扣人心弦。
C.他为官清廉,到任何地方调研都不喜欢前呼后拥。
D.自习室非常安静,他不小心把铅笔掉在地上,尽管声音很轻,但听上去
震耳欲聋。
本文语言特点
第三,运用拟人手法,用人的动作写水的动态。
“走”“进”“折返”“迂回”“觅”等动词,都常常 用来表现人的动作,这些动词使文章的描写更有形象性,更易 打动读者,也更能引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
探究景思结合
作者是怎样把景与思紧密结合在一起,使得表达浑 融自然的?
探究景思结合
作者是怎样把景与思紧密结合在一起,使得表达 浑融自然的?
梁衡笔下,多是宏大场景,壮阔意境。 语言大气自然,雅洁凝练。
赏析语句
1.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 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 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
精彩在哪里?
赏析
本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通过“挤着”“撞着”“推推 搡搡”“前呼后拥”等词,把河水赋予人的行为,同时运用比 喻的修辞手法,把黄浪比作白雪,写出了壶口瀑布的声响、形 状、态势、力量,尤其写出了壶口瀑布波涛汹涌,威武雄壮, 大浪裹小浪,翻江倒海,飞流直下的特点,表现了黄河奔腾激 越的气势,生动形象地写出河水前赴后继、勇往直前的精神, 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受,使人震撼。

八年级语文下册-17《壶口瀑布》第2课时【教案】

八年级语文下册-17《壶口瀑布》第2课时【教案】

17.《壶口瀑布》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文章内容,品味文章极具感染力的语言。

2.体会文中营造的壶口瀑布的形象和蕴含的赞美与陶醉之情,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3.感受黄河气势以及黄河厚重的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象征意义。

重点难点:1.精读课文,品味文章极具感染力的语言。

2.感受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理解黄河厚重的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象征意义。

教学方法:1.朗读法。

生动地说明易于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基于这一点,教师宜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在朗读中感悟文中蕴含的情感。

2.讨论法、点拨法。

3.竞赛激励法。

初中生有好胜心理,在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时,宜用此法,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和学习兴趣。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精读课文,品味文章极具感染力的语言。

2.体会文中营造的壶口瀑布的形象和蕴含的赞美与陶醉之情。

3.感受黄河气势以及黄河厚重的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象征意义。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壶口瀑布真能装下壮阔无比的黄河吗?明确: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陡然跌落至四十多米宽的深沟(深槽)中,被拢成一束。

让人感觉就像把黄河装进了壶里。

还有一些装不下的水就各自夺路而走。

2、用50字说明一下“壶口”之名的由来。

明确: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陡然跌落至四十多米宽的深沟(深槽)中,被拢成一束。

这深槽形似巨壶,“壶口”由此得名。

二、品析句子,发现瀑布之美速读课文2——5段,找寻文中给你印象深刻的句子,试着用这样的句式表达。

“我喜欢第段中(文中语句)我喜欢这一段的(用词、修辞、手法、意境)明确:(1)只见那平坦如席的大水像是被一个无形的大洞吸着,顿然拢成一束,向龙槽里隆隆冲去,先跌在石上,翻个身再跌下去,三跌,四跌,一川大水硬是这样被跌得粉碎,碎成点,碎成雾。

明确:使用了比喻、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瀑布气势磅礴的壮美。

反复强调“跌”字,哪怕粉身碎骨也要勇往直前,表现了黄河百折不挠的精神。

(2)当然这么窄的壶口一时容不下这么多的水,于是洪流便向两边涌去,沿着龙槽的边沿轰然而下,平平的,大大的,浑厚庄重如一卷飞毯从空抖落。

17 壶口瀑布(第二课时)(教案+练习)-2022-2023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同步精品课件+教案+练

17 壶口瀑布(第二课时)(教案+练习)-2022-2023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同步精品课件+教案+练

17 壶口瀑布(第二课时)(教案+练习)-2022-2023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同步精品课件+教案+练习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壶口瀑布的美丽景色及其背后的历史文化2. 借鉴壶口瀑布的故事,体会它所传达的人文精神3. 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技能,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教学重点:1. 了解壶口瀑布的历史文化和自然风光2. 分析壶口瀑布的文化内涵,理解课文的意义教学难点:1. 建立学生对于水的感性认知,使他们感知壶口瀑布的美丽景色2. 借助壶口瀑布的故事,引导学生对人文精神的思考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文本和图片来建立感性认知2. 讲授法:教师向学生介绍壶口瀑布的历史及其文化内涵3. 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合作分析课文,展开讨论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教师向学生展示壶口瀑布的照片和介绍,并向学生提出以下问题:1. 你们有没有听说过壶口瀑布?2. 你们对壶口瀑布有哪些印象?3. 壶口瀑布是怎么形成的?4. 壶口瀑布与中国哪些历史文化有关?二、认知(20分钟)1. 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观看壶口瀑布的照片和视频,并了解它的历史及文化内涵2. 学生分组讨论:壶口瀑布的历史文化和自然风光让你们想起了哪些人文精神?三、阅读理解与写作(30分钟)1. 分析《壶口瀑布》一文,讨论原作者通过描述壶口瀑布的风光和历史文化所传递的主旨。

2. 小组合作,展开讨论并以小组形式完成以下作业:a. 记述一下壶口瀑布的历史及其文化内涵b. 分析壶口瀑布的文化内涵,体会课文的意义。

c. 以“我的一次旅行”为题,写一篇描述你去壶口瀑布旅行的文章。

四、总结(5分钟)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收获,加深学生对壶口瀑布文化内涵的理解。

练习根据壶口瀑布的介绍,回答以下问题。

1. 壶口瀑布是什么?2. 壶口瀑布是中国什么时代的名胜?3. 壶口瀑布有哪些传说?4. 壶口瀑布的自然风光是怎样的?5. 壶口瀑布所代表的人文精神是什么?以“我的一次旅行”为题,写一篇描述你去壶口瀑布旅行的文章。

15《壶口瀑布》(第二课时)PPT课件

15《壶口瀑布》(第二课时)PPT课件
4
思考:
作者曾多次看到过黄河,为什么说“ 从今天起,我才称得上真正的黄河 的子孙”呢?
5
找一找:
哪一句表达了作者已读懂了壶口瀑布 蕴含的丰富内涵?找出来读一读,说 说你的体会,并谈谈此句表达上有什 么特点。
6
它的威力在我胸中鼓动,它的雄风 在我血管内呼啸,它的精神在我眼 睛里闪动。
7
它的威力在我胸中鼓动,它的雄风 在我血管内呼啸,它的精神在我眼 睛里闪动。
在这壶口我看到了它性格的另一面巨大的落差雄壮的力量磅礴的气势看到了一条立体的黄河一条完整的黄河看到了它漫长的历史看到了它丰富的内涵
15、壶口瀑布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还 。 ——唐·
1
回顾导入:
壶口瀑布有哪些特点?
先声夺人 气势磅礴 构造独特
2
学习第8自然段:
1、自读第8自然段,画出作者每次 看到黄河时的不同感受的句子。 2、读了这些迥然不同的描绘,你 又怎样的感受?
22
壶口,天下第一壶。盛满了西 凤、杜康,盛满了汾酒、竹叶青。 当年灌醉了李白、王之涣,灌醉了 光未然、冼星海,今天又灌醉了我, 灌醉了我们大家。
啊!壶口,在你的怀抱里我陶 醉了。
23
说说“醉”字的含义。
24
壶口,天下第一壶。盛满了西 凤、杜康,盛满了汾酒、竹叶青。 当年灌醉了李白、王之涣,灌醉了 光未然、冼星海,今天又灌醉了我, 灌醉了我们大家。
29
写在最后
经常不断地学习,你就什么都知道。你知道得越多,你就越有力量 Study Constantly, And You Will Know Everything. The More
You Know, The More Powerful You Will Be

语文《壶口瀑布》 第二课时

语文《壶口瀑布》 第二课时
个无形的大洞吸着, 顿然拢成一束……消失在远山青色的背景中。”
明确:运用 “吸”“拢”“冲”“跌”“升”“跨”“穿”一 连串的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黄河奔腾至此,由于 地理环境的改变,一下从河床跌入深谷,碎成点, 碎成雾,充满灵性与生命力量。
.作者在三、四段描写了壶口上游的河水和脚下的 深沟,找出相应的语段,仔细品味其语言特色,体 会其意境。
想到民族的精神—— “我突然陷入了沉思,眼前这小小的壶口,怎么一下子
集纳了海、河、泉、雾所有水的形态------造物者难道是 要在这壶口中浓缩一个世界吗?”
2.体会黄河象征的民族精神:怎样理解文章第六自然段? 感受作者在文字中所表达的情感。
概括了黄河伟大的性格,是对全文的总结,也是作者思想 感情的流露。
1.在写雨季的壶口时,作者写“只急慌慌地扫了几眼, 我便匆匆逃离,到了岸上回望那团白烟,心还在不住地 跳……”这一感受,有何用意? 明确:侧面描写,从“我”的感受出发,间接写出了在雨 季瀑布令人畏惧的气势,使人感受较深,省略更是令人遐 想无穷。
你还能找到运用侧面描写的例子吗?
明确:第3段,“当地人说,曾有一头黑猪 掉进去,再漂上来时,浑身的毛竟被拔得 一根不剩。我听了不觉打了一个寒噤。” 引用当地人讲的“猪毛被拔光”的事,侧面 体现壶口瀑布的迅疾
(1)车还在半山腰就听见涛声隐隐如雷,河谷里雾 气弥漫,我们大着胆子下到滩里,那河就像一锅正 沸着的水
明确:本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涛声比作雷声, 把汹涌澎湃的河水比作沸水,突出壶口瀑布惊心动 魄、气势磅礴的特点。
作者描绘雨季壶口瀑布时的语言具有怎样的特点? 请找出你认为最有表现力的一句具体分析。
作业布置
推荐阅读: 郁达夫《西溪的晴雨》 徐迟《黄山记》 王充闾《读三峡》 体会它们在选材、构思、语言等方面的特点。

统编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7课 《壶口瀑布》第二课时-课件 (共19张PPT)

统编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7课 《壶口瀑布》第二课时-课件 (共19张PPT)
②比喻、拟人:表现出壶口瀑布奔腾激越、令人震撼的气势。
③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写景是为了抒情言志。常见的写法是: 一将赞美之情巧妙地融合在具体的描写之中;二是在写景时加以 联想。课文在描写壶口水势时,寄寓了惊叹之情。表现了河水催 人奋进、前仆后继、勇往直前的精神。
品味语言
当然这么窄的壶口一时容不下这么多的水, 于是洪流便向两边涌去,沿着龙槽的边沿轰然而 下,平平的,大大的,浑厚庄重如一卷飞毯从空 抖落。不,简直如一卷钢板出轧,的确有那种凝 重,那种猛烈。


瀑 布
梁 衡
第 二 课 时
学习目标
1.品味本文的语言特色,体 会课文的风格特点。
2.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感受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精读赏析
你最喜欢文中描写黄河的哪一句? 读一读,品一品。
品味语言
果然,车还在半山腰就听见涛声隐隐锅正沸着的水。
主旨概括
本文记述了作者几次游览壶口瀑布时 所见的壮丽景观,使作者感受到了黄河的 博大宽厚,激发了作者积极向上,勇往直 前,歌颂了人历尽艰难、宁压不弯、勇往 直前的精神。
结构梳理
介绍壶口的地理位置,游览的次数
雨季壶口瀑布粗野、雄壮的
壶 口
两次看
景象 枯水季节壶口瀑布的浩荡声
瀑 布
的瀑布

状元成才路
运用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黄河之水在雨 季时水势浩大、上下翻滚的凶猛景象。描绘 了黄河外形之“厚重”。
听觉:涛声隐隐如雷 视觉:雾气弥漫,河水正沸着。
品味语言
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 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 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山是青冷的灰,天是寂寂 的蓝,宇宙间仿佛只有这水的存在。 ①抓住事物的特征:写出了瀑布的声响、形状、态势、力量,给 人以身临其境的感受,使人震撼。突出壶口瀑布波涛汹涌,表现 了黄河奔腾激越的气势。

5.17 《壶口瀑布》(第2课时)(课件)八年级语文下册(统编版)

5.17 《壶口瀑布》(第2课时)(课件)八年级语文下册(统编版)
(2)我听了不觉打了一个寒噤。
文本研读
前者重在描写雨季时壶口瀑布水势之大,后者重在突出瀑布 本身的“险”,心理感受有相似之处,但前者偏重“可怕”,后 者偏重“震撼”。
文本研读 由景物引发的感想
眼前这个小小的壶口,怎么一下子集纳了海、河、瀑、泉、雾 所有水的形态,兼容了喜、怒、哀、怨、愁——人的各种感情。
本文抓住壶口瀑布在雨季和枯水季节的特点,抒发了对 中华民族母亲河的热爱,赞美了中华民族百折不挠、勇往直 前的伟大精神。
1.阅读郁达夫《西溪的晴雨》、徐迟《黄山记》、王充闾 《读三峡》等,体会它们在选材、构思、语言等方面的特点。
2.选取一处景物,运用借景抒情的方法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合作探究
一般而言,游记包括三个要素,即“所至”(游踪)、 “所见”(风貌)和“所感”(感想)。
合作探究
(1)“所至”是游记的线索,也是写景抒情的基础。以游踪 作为全文的线索,遵循时间先后的顺序,按照立足点的变化组织 文章内容,是游记最常见也最标准的模式。这样的写法结构简单 清晰,便于展开见闻,也比较容易安排文章的详略。同时,立足 点的选取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所见之景、所抒之情。
(2)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 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
文本研读
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来诠释黄河的个性,准确生动,易于理解。 作者的思考有两个层次:第一,黄河的个性是柔中带刚的,蕴蓄着 无尽的力量,所以才能穿凿巨石,改变地貌;第二,未经磨难不成 材,黄河的个性也是在巨石的逼迫、抵拒中在最终铸就的,甚至可 以说“未过壶口不成河”。这两层思考让文章富有理性色彩,有了 深度和质感。
合作探究
具体特点
(1)节奏感强,张弛有度。 在表现河水滚滚而来、急坠而下、四溢奔流的场景时,作者

壶口瀑布第二课时

壶口瀑布第二课时

1、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 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 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 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 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河 水的气势比作千军万马,赋予河水人的 动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瀑布的形态, 表现了壶口瀑布令人震撼的气势、前赴 后继、勇往直前的精神。
2、果然,车还在半山腰就能听见 涛声隐隐如雷,河谷里雾气弥漫,我们 大着胆子下到滩里,那河就像一锅正沸 着的水。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河比作一 锅正沸着的水,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黄河 之水在雨季水势浩大、上下翻滚的汹涌 景象。

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象征了 中华民族无坚不摧、百折不挠、勇往直 前的精神。
合作探究
• 文章语言精美,用词准确,并且 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完美地展现 了壶口瀑布的景象。请从修辞角度品 系下列语句。


要求:先个人思考,再小组讨论
7分钟后小组代表回答
1、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 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 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 成堆堆白雪。 2、果然,车还在半山腰就能听见涛声 隐隐如雷,河谷里雾气弥漫,我们大着胆子 下到滩里,那河就像一锅正沸着的水。 3、还有那顺着岩壁挂下的,亮晶晶的 如丝如缕……而这一切都隐在湿漉漉的水雾 中,罩在七色彩虹中,像一曲交响乐,一幅 写意画。
3、还有那顺着岩壁挂下的,亮晶 晶的如丝如缕……而这一切都隐在湿漉 漉的水雾中,罩在七色彩虹中,像一曲 交响乐,一幅写意画。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黄河水比 作丝缕,把水的声音比作交响乐,把水 雾中的景象比作写意画,生动形象地写 出了黄河水的声音之美,以及颜色、态 势之美,表达作者的喜悦、赞美之情。
板书
1 、河面之水 — 瀑布之水 — 隆槽附近之水 — 脚下巨 石—河心龙槽 1、河面之水—仰视—雄 2、瀑布之水—随视—险 震撼人心 3 、龙槽附近之水 — 细视 — 多姿多彩 — 小小壶口容 纳千情万态,大千世界 4、脚下巨石—收回视线—千控万窍 5、河心龙槽—俯视—奇 黄河个性中的柔中有刚,宽厚而不软弱

17.壶口瀑布第二课时

17.壶口瀑布第二课时

语言探究
(1)那顺壁挂下的,亮晶晶的如 丝如缕……而这一切都隐在湿漉漉的 水雾中,罩在七色彩虹中,像一曲交 响乐,一幅写意画。
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从听觉 和视觉两方面,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水柔的一面及给人带来的美的感受。
语言探究
(2)它们在龙槽两边的滩壁上散 开来,或钻石觅缝,汩汩如泉;或淌 过石板,潺潺成溪;或被夹在石间, 哀哀打漩。
统编版八下第五单元
壶口瀑布 — 梁衡
第二课时
深层探究
1.细读第二部分,作者写雨季的瀑布是 从哪些方面来写的?有什么作用?
声 音
隐隐如雷、震耳欲聋

水势浩大-一股劲地冲

进去




水浸沟岸,雾罩乱石

气势磅礴,令人胆战

心惊
深层探究
2.比较枯水季的壶口瀑布与雨季在 声、势、景及感受方面有什么不同。
课堂小结
《壶口瀑布》是一篇借景抒情的 游记散文。作者梁衡用形象生动的 语言,细致地描绘了壶口瀑布磅礴、 雄壮的气势。从黄河的“挟而不 服”、“压而不弯”、“勇往直前” 的精神中,赋予了黄河一种无坚不 摧、无往不胜,坚韧刚强的民族精 神。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 的性格也正是中华民族的性格。黄 河在壶口将其伟力淋漓尽致地展现 了出来。作者赞美黄河,正是赞美 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精 神。
板书设计
壶口瀑布
声:有刚有柔 壶 黄
势:凝重、猛烈
口 瀑
河 的
景:波澜壮阔
布 的
品 质
感:雄伟壮阔 刚柔相济
品 质
中 华 民 族 的 精 神
感谢倾听
作者由黄河壶口瀑布的气势磅礴、雄伟 壮阔,联想到黄河博大宽厚的品质,作者 由黄河的精神联想到不屈不挠、勇往直前 的中华民族。本文不仅是写壶口瀑布、黄 河之水,更是在写一种哲理,一种无坚不 摧、百折不挠、坚韧刚强的民族精神。

第17课《壶口瀑布》课件(2课时)(共46张ppt)

第17课《壶口瀑布》课件(2课时)(共46张ppt)

季节




雨季 (略写)
旱季 (详写)
研读课文,合作探究
季节




“上面的水
雨季 隐隐如雷 (略写) 震耳欲聋
(刚)
还是一股劲 的地冲进去, 冲进去……”
危险,惊 水浸沟岸,心动魄, 雾罩乱石 撼人心魄
(气势磅礴)
的壮美
隆隆冲去、轰 然而下(刚)
旱季 汩汩如泉、潺 (详写)潺成溪、哀哀
打旋、如丝如 缕(柔)
激情导入,学情诊断 解释词语
寒噤:寒战。 迂回:曲折回旋的;环绕的。 震耳欲聋:形容声音很大,耳朵都快震聋了。 前呼后拥:前面有人吆喝开路,后面有人围着保
护。旧时形容官员出行,随从的人很多。 怒不可遏:愤怒得不能抑制,形容愤怒到了极点。
这里形容水势不可阻挡的样子。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把握壶口瀑布的特点。 2.整体感知全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把握主要内容,理清课文的结构、思路。
磅礴的气势; 触觉:“扑面而来的水汽”
阅读课文,自主探究
2.此时作者的感受是怎样的?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仿佛突然就要出现一个洪峰将我们吞没。于 是,只急慌慌地扫了几眼,我便匆匆逃离,到了岸 上回望那团白烟,心还在不住地跳……”描写的是 作者的感受,从侧面突出壶口瀑布之险,气势之大。
7/27/2020
复习导入,学情诊断
1.听写生字词。 2.选读认为精彩的语段。 3.壶口瀑布有怎样的特点?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 的思想感情?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
复习导入,学情诊断
壶口瀑布气势磅礴,雄伟壮阔,刚柔相济。文 章表达了作者对大好河山的热爱和对民族精神的 赞美之情。作者运用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借赞 美黄河来赞美中华民族的精神品质。

5.17 《壶口瀑布》(第2课时)(教学设计)八年级语文下册(统编版)

5.17 《壶口瀑布》(第2课时)(教学设计)八年级语文下册(统编版)

第17课壶口瀑布(第2课时)教学目标1.感受课文独特的写景角度,把握所写景物的特点,理解作者的所感所思。

2.结合课文的学习,了解游记的文体要素、各要素的特点及要素之间的关系。

3.仔细品味本文独具特色的语言,体会课文的风格特点。

教学重点1.感受课文独特的写景角度,把握所写景物的特点,理解作者的所感所思。

2.结合课文的学习,了解游记的文体要素、各要素的特点及要素之间的关系。

3.仔细品味本文独具特色的语言,体会课文的风格特点。

教学难点1.感受课文独特的写景角度,把握所写景物的特点,理解作者的所感所思。

2.仔细品味本文独具特色的语言,体会课文的风格特点。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上节课我们跟着作者一起感受了壶口瀑布雨季和枯水季不同的美,并体会了黄河之水象征的民族精神,这节课我们继续深入学习这篇课文吧。

新知探究一、文本研读【活动内容】1.作者在枯水期来到壶口瀑布,采用了独到的观察角度,写出了独特的景物特征。

试结合课文具体分析。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课文先写了什么,后写了什么,按照观察顺序来分析。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把握观察角度与景物特征之间的关系,理解游记选择写景角度的重要性。

【活动内容】2.作者一边记述所见景象,一边表达自己的感受。

试找出作者表达感受的文字,说说你的理解。

教师引导学生从观景的直接体验、由景物引发的感想和作者的理性思考三个方面找出相关语句来分析。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领会作者的感想与思考,理解游记以“所感”为灵魂的基本特征。

二、合作探究【活动内容】1.本文在语言表达方面有哪些特点?教师引导学生先从整体分析课文的语言风格,再从具体语句中分析。

2.学完这篇课文后,说一说游记的文体要素是什么,各要素的特点及要素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阅读整篇课文,总结游记的文体要素,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各要素的特点及要素之间的关系。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学习课文,深化对游记的认识,提高欣赏游记的能力。

三、写法探究【活动内容】本文的写作特色是什么?教师引导学生先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理清作者的思路,再从修辞手法或表现手法等方面具体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展示: 1.沟底看上游:“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
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宇宙间 仿佛只有这水的存在。”壶口瀑布令人震撼, 河水前赴后继、勇往直前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2.河水在龙槽壶口的特点:“凝重” “猛烈”。“那平坦如席的大水像是被一个 无形的大洞吸着,顿时拢成一束……一川大 水硬是这样被跌得粉碎,碎成点,碎成雾。
3.眼前的河水:“脚下的石……被水 凿得窟窟窍窍,如蜂窝杂陈……切出一道 深沟。”河水坚强,遇强则抗,无比坚韧。
品味语言
找出你觉得写景写的美的地方,并尝试品 析。 句式提示: (1)本句使用了_______状元_成才路 的修辞手法 (2)生动形象第地状元成才路写出了________________ (3)表达了作者________的思想感情
拓展迁移
中国三大瀑布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黄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吊水楼瀑布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课堂练笔
反复阅读课文第3、4段,品味其语言的妙处, 并试着写一段赏析文字。
参考答案:示例:枯水时节的壶口瀑布依 然气势磅礴、汹涌无比,只见“河水从五百米 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 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
状元成才路
《望庐山瀑布》《状元成才路 浪淘沙(其一)》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2)句子借水喻人,赋予水以人的感情: “柔和之中有宽厚绝无软弱”。
(3)借助黄河水,生动状元地成才路 写出了中华民族有 耐力,有钢铁般的状元意成才路 志。她勇于反抗,奋力抗 争,有坚忍不拔的精神。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主旨概括
本文记述了作者几次游览壶口瀑布时 所见的壮丽景观,使作者感受到了黄河的 博大宽厚,激发了作者积极向上,勇往直 前,歌颂了人历尽艰难、宁压不弯、勇往 直前的精神。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主旨探究
人常以柔情比水,但至柔至和的水一旦 被压迫竟会这样怒不可遏。原来这柔和之中 只有宽厚绝无软弱,当她忍耐到一定程度时 就会以力相较,奋力抗争。(考点:借景抒
状元成才路
情) 状元成才路 河水“怒”在哪里?说说对句子的理解。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1)“怒”表现在“凿”“旋”“切”“剁” 等动作,表现出黄河水愤怒时的力量之大。
状元成才路
从沟底升起一道彩虹,横跨龙槽,穿过雾 霭……”河水翻状元成才卷路 着、沸腾着流进峡谷,一 泻千里,势不可挡。“平平的,大大的,浑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厚庄重如一卷飞毯从空中抖落。不,简直如一卷 钢板出轧,的确有那种凝重,那种猛烈。”奔腾 的黄河之水已变成了飞流而下的瀑布——浑厚、 壮阔、猛烈、凝重。“于是又有一些各自夺路而 走的……或钻石觅缝,汩汩如泉,或……或…… 像一曲交响乐,一幅写意画。”河水在遇到阻碍 后寻找其他的出路,成为泉、溪,又是那样的柔。
状元成才路
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胜过人潮般的 状元成才路
“挤”“撞”“推推搡搡”,瀑布水流快、水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质密的特点已现眼前,河水前赴后继、勇往 直前的情态表现无遗。而“当河水正这般畅 畅快快地驰骋着时,突然脚下出现一条四十 多米宽的深沟,它们来不及想一下,便一齐 跌了进去,更闹、更挤、更急”,反复强调 “跌”字,勇敢、坚韧,哪怕是跌得粉身碎
17 壶口瀑布
第二课时
温故知新
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了壶口瀑布?表现了 壶口瀑布的什么特点?这节课我们将探究作者
状元成才路
为什么要这样写。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把握写法
(1) 作者在枯水期来到壶口瀑布,采用了独到的 观察角度,写出了独特的景物特征。试结合课文做具 体分析。 (2)作者为什么在写第二次状之元成才路 前,还要写第一次来 观看壶口瀑布的感受状?元成才路
雾中,罩在七色彩虹中,像一曲交响乐,一幅 写意画”,或“钻”或“觅”,或“淌”或 “夹”,黄河水流在龙漕两边滩壁上散开的场 面,竟是如此地富有气势,多彩多姿,而黄河 水的这种声音美、颜色美、态势美,以一“罩” 字来神化,恰能逼真地表达出作者此时内心无 尚的喜悦欣赏之情。美哉,美哉!
课后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 2.拓展阅读有关瀑布的诗歌。
骨也依然勇往直前,“更闹、更挤、更急” 语句短促有力,“闹”“挤”“急”,则步 步递进,气势更为猛烈,水势愈发湍急、河 水愈发勇往直前。“于是洪流便向两边涌去, 沿着龙槽的边沿轰然而下,平平的,大大的, 浑厚庄重如一卷飞毯从空抖落”,黄河壮阔
雄伟,水势变化巨大,“抖落”潇洒绘制了 一幅洪流向两边涌去,沿着龙槽的边沿轰然 而下的壮观画面。洪流“或钻石觅缝,汩汩 如泉,或淌过石板,潺潺成溪,或被夹在石 间,哀哀打旋。还有那顺壁挂下的,亮晶晶 的如丝如缕……而这一切都隐在湿漉漉的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