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关》(课堂PPT)

合集下载

部编版《潼关》ppt课件1

部编版《潼关》ppt课件1

• 二、阅读 • (3)诗中“兴,百姓苦。亡,百姓
苦。” “亡,百姓苦”好理解,为何 “兴”百姓也苦呢?
一个朝代兴起了,必定大兴土木,修建豪 华宫殿,从而给人民带来巨大灾难;一个 朝代灭亡了,在战争中遭殃的也是人民。 这两句议论,揭示了封建政治给人民带来 的苦难,非常精辟。
• 二、阅读 • (4)这首散曲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24《诗词典五首》之:《山坡羊 潼关怀古》教学课件33张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这两句诗以小见大,以大小乔的命运 来代表东吴命运(写法),写了如果不是 东风给了周瑜以方便,取胜的就可能是曹 操,历史就要重写了(翻译),表现了作 者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悲愤抑郁之情。(感情)
24《诗词典五首》之:《山坡羊 潼关怀古》教学课件33张
赏析: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这两句诗蕴含哲理(写法), 借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景物的发 展,写了沉舟侧畔千帆竞发,病 树前头万木争春。(翻译)它蕴 含了新事物无比美好,社会总是 向前发展的哲理。(或新事物必将 代替旧事物的哲理)(哲理)
24《诗词典五首》之:《山坡羊 潼关怀古》教学课件33张
这两句诗直抒胸臆(写法), 写了一朝兴起,老百姓受苦,一朝 衰亡,老百姓仍受苦(翻译),表 现了作者对百姓的同情和对统治者 的批判(感情)
当堂检测
一、填空: 作者对以往历史所作的概括与评价的诗句 是: __________________。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 二、阅读 • (1)“峰峦如聚,波涛如怒”中“聚”
24《诗词典五首》之:《山坡羊 潼关怀古》教学课件33张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这两句诗直抒胸臆(写法), 写了自古以来人生在世,谁能躲避 一死,要为国捐躯,留下一颗爱国 之心永照青史(翻译),表明了诗 人以死明志的决心。(感情)

潼关课件ppt

潼关课件ppt

气候条件
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 ,四季分明,温差较大。年平均气 温在13℃左右,年降水量约600毫 米。
河流与水资源 潼关附近有黄河、渭河等河流,但 水资源相对短缺。
潼关的地形地貌
01
02
03
山地与丘陵
潼关地区以山地和丘陵为 主,海拔在300-1000米 之间。
土壤类型
多为黄土,土质疏松,易 于耕作。
统。
民间信仰
潼关地区的民间信仰众多,如对 土地神、龙王、灶王爷等的崇拜 和祭祀,这些信仰习俗反映了当 地人民对自然和生活的敬畏与祈
愿。
民间工艺
潼关地区的民间工艺品丰富多样 ,如剪纸、刺绣、陶器等,这些 工艺品制作精美、寓意吉祥,是
当地人民智慧和技艺的结晶。
பைடு நூலகம்
潼关地区的文化遗产
古建筑
潼关地区有许多历史悠久的古建筑,如庙宇、祠堂、民居 等,这些建筑风格独特、技艺高超,是当地历史和文化的 重要见证。
古遗址
潼关地区的古遗址众多,如秦始皇陵、汉长城等,这些遗 址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是研究当地历史和文化的 珍贵资料。
历史文献
潼关地区的历史文献丰富,如地方志、家谱、碑文等,这 些文献记录了当地的历史变迁和社会发展,是研究当地文 化的珍贵资料。
03 潼关地理
潼关的自然地理环境
地理位置
潼关位于中国陕西省渭南市,地 处黄河中游,黄土高原东部,是 陕西、山西、河南三省的交界处
潼关的经济发展前景和规划
要点一
发展前景
要点二
发展规划
未来,潼关地区将继续发挥自身优势,加快推进经济转型 升级,提升产业层次和竞争力。同时,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和可持续发展,推动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预计潼关地区 的经济将继续保持稳定增长态势。

(部编)人教《潼关》ppt上课课件

(部编)人教《潼关》ppt上课课件
帝王的名字,就写在山水之间 曰赏赐太侈,……五曰土木太盛,……”。
曰赏赐太侈,……五曰土木太盛,……”。 病死后 ,关中人哀之如失父
江山还是那个江山 秦国从晋国夺取潼关之后,开始剿灭六国的大业。
不妥,写了一道《谏灯山疏》,英宗十分生气,后来虽然表扬他
病死后 ,关中人哀之如失帝父 王的名字变了又变
一个名字,写出来就得糟蹋多少百姓 死者的浓血,还有生者的眼泪
公元880年,黄巢起义军击败潼关唐军10万,夺取潼关,直捣长安。 者,登车就道,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到官四月,未尝 ⑤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默 写 背 诵
它像一支高烧的红烛,照亮了人们的眼睛,使之认识到象征封建政权的宫阙,它的兴建是无数老百姓的白骨垒起来的;
江帝山王③还 的是名采那字个变菱江了山又辛变 苦废犁锄,血指流丹鬼质枯,无力买田聊种水,
家居,止宿公署,夜则祷于天,昼抚膺痛苦。
近来湖面亦收租。 病死后 ,关中人哀之如失父
百姓用朴实的心记住了他的名
(范成大)
曰赏赐太侈,……五曰土木太盛,……”。
西资北料望 二 ④长:安雨英,宗可足皇怜帝无高要数在山田宫。廷白内制,造 “披鳌山蓑”,半张养夜浩以耕为 。人牛力俱尽,东方殊未明。
最完美的注解
山写动了,本来无情的水
(崔道融) 经历过宦海浮沉的张养浩本已厌倦官场生活,弃官归养;
为了百姓的疾苦,他付出了生命;
积累:
资料一:元至大三年,张养浩上疏《时政书》批评朝政, “一
东他魏的①乘 作关品昨中题大材日荒广,泛入发,兵风城格10清余市逸万而,,豪准放备归。击灭来西魏泪,后满败。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张俞)
为了百姓的疾苦,他付出了生命;
阅张读养②材 浩料对春,百说姓种说充统满一治深者切粒和的张同粟养情浩,,对有待着秋百强姓烈收的的态忧万度患。意颗识。籽。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李绅)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潼关-课件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潼关-课件
潼关
谭嗣同(1865.3.10—1898.9.28), 男,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中 国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维新派人 士。其所著的《仁学》,是维新派的第 一部哲学著作,也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中 的重要著作。
写作背景:
公元1882年秋,十七岁的谭嗣同,从湖南故乡赴甘肃父亲 任所途中,经过陕西潼关,在这里饱览了一番北国山河的 壮丽风采,十九世纪末叶,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民族危 机空前严重的时代,也是一个民族精神空前高扬的时代. 透过少年谭嗣同这首充满浪漫主义精神的山水绝句,我 们仿佛听到一个迅速临近的新时代的脚步声。
这首充满浪漫主义精神的山水绝句是17岁的谭嗣同在 陕西潼关饱览番北国山河的壮丽风采时所作。反映着这位 少年诗人豪迈奔放的激情和冲破封建束缚、追求思想解放 的愿望,而这愿望,这激情,同当时神州大地上正在崛起 的变革图强的社会潮流,是完全合拍的。从诗中,我们仿 佛听到一个迅速临近的新时代的脚步声。
天每
开个
放孩
;子
有的
的花
孩期
子不
是一
菊样
花,
,有
选的
择孩
在子
秋是
天牡
开丹
放花
;,
而选
有择
的在
孩春
➢ He who falls today may rise tomorrow.
子天 是开
梅放
花;
,有
选的
择孩
在子
冬是
天荷
开花
放,




我们,还在路上……
潼关 谭嗣同 终古高云簇此城, 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 山入潼关解不平。
诗文译读 这位英气勃发的少年,骑马登上半山间的潼关 古道,任清脆的马蹄声被猎猎西风吹散、吹远, 飞入滚滚的云涛里。黄河从北面高原峡谷奔腾 怒吼而来,到悬崖脚下猛然一转弯,奔向平坦 广阔的原野,但气势却不见缓和,好像仍嫌河 床箍得太紧,大概从古到今,这巍峨的雄关就 被白云团团簇拥着,一直不曾解围吧?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 潼关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件(共13张PPT)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 潼关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件(共13张PPT)
两部作品中体现出了潼关山势巍峨,河流奔腾壮阔的特点,撼人心 脾。
透过少年谭嗣同这首充满浪漫主义精神的山水绝句,我们仿佛听 到一个迅速临近的新时代的脚步声。
潼关 终古高云簇此城, 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 山入潼关不解平。
词语注解: 终古:久远 簇:簇拥 束:拘束 山入潼关:指秦岭山脉进入潼 关以西。
天色苍茫,万古高耸的云山簇拥着这座古城,秋风 起,呼啸而至,吹散了细碎的马蹄声。莽莽大河冲向山谷, 可惜河谷狭窄,河水似乎也受到了极大的束缚。秦岭山脉 蜿蜒至潼关,只知道巍峨险峻,不知平坦为何物了,此等 桀骜不驯之态真令我赞叹佩服!
这首诗写作者途经潼关时所见所感,感觉中的山, 感觉中的水,让人强烈感受到诗人渴望冲决罗网、勇往直 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
1.从修辞角度赏析诗句; 2.从情感角度赏析诗句。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河流大野”与“山”赋予了人的思想,生动 形象地写出“河流大野”的奔腾壮阔以及山势的巍峨险峻,桀骜不 驯,把山水写活了,读起来更有冲击力。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 2.理解诗意; 3.赏析诗句; 4.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பைடு நூலகம்
走近作者
谭嗣同(1865.3.10--1898.9.28),男,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 中国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维新派人士。其所著的《仁学》,是 维新派的第一部哲学著作,也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中的重要著作。
这两部作品都因途经潼关而起思绪,但具体感情又有所不同,不 同之处在哪里?
《潼关》抒写了少年诗人在国家危难之际,冲破罗网,勇往直前的 意气,而《山坡羊 潼关怀古》抚今追昔,从历代王朝的兴衰更替, 想到人民的苦难,表现了作者对历史的思索和对人民的同情。

潼关古诗ppt课件

潼关古诗ppt课件

李白的《将进酒》
总结词:该诗表现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慨和对自 由的追求,情感奔放,富有感染力。
01
1. 第一句描绘了潼关的地势和险要,突出 了其作为军事要地的地位。
03
02
详细描述
04
2. 第二句描绘了潼关周围的自然风光和人 文景观,表现了潼关的独特魅力。
3. 第三句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慨和对自 由的追求,情感奔放,富有感染力。
05
06
4. 第四句表现了作者对未来的展望和对理 想的追求,寓意深刻,富有哲理。
04
潼关古诗的影响与传 承
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01
02
03
丰富诗词题材
潼关古诗为后世文学提供 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和灵感 ,促进了诗词创作的发展 。
传承传统文化
潼关古诗作为中国传统文 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传 承和弘扬中华文化具有积 极作用。
将潼关古诗与旅游文化相 结合,打造文化旅游品牌 ,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对旅游文化的影响
提升旅游价值
潼关古诗作为独特的文化资源, 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游览,提升
了潼关的旅游价值。
丰富旅游体验
游客在欣赏潼关自然风光的同时, 还能领略到古人的诗词风采,丰富 了旅游体验。
促进文化交流
潼关古诗在旅游过程中起到了文化 交流的作用,使更多人了解和认识 中华文化的魅力。
潼关古诗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艺术价值。
通过这些古诗,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潼关的历史、地理、人文以及诗人的思想感情,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具有积极的意 义。
02
潼关古诗的分类
山水诗
总结词
表现自然景色的诗歌
详细描述
潼关位于黄河边,是陕西与山西的交界处,有着独特的山水风光。因此,许多古代文人墨客在游历潼 关时,都以山水诗来描绘这里的自然景色,抒发对大自然的赞叹之情。这些诗歌中,往往描绘了潼关 地区的山水之美,以及给人们带来的心灵感受。

潼关-课件ppt

潼关-课件ppt
潼关
谭嗣同
教学目标
1、诵读古诗,理解诗意。
2、感知少年谭嗣同冲破束缚,
强我中华的壮志豪情。
明确目标
自主学习
1、查找资料,了解谭嗣同的历史事迹和
本文写作背景。 2、结合课下注释和古汉语字典,疏通诗 意。 3、诵读诗歌,体味情感。
写作背景

谭嗣同写这首诗时才十四岁,当 时随父赴甘肃上任,途径陕西潼关, 被北方的特有的壮阔风景所震撼, 欣然下笔,遂有此诗。
2、山水本无情,只不过是大自然的景观, 为何谭嗣同的眼里,山水都似乎有了壮怀 激烈的举动? 14岁的谭嗣同,当时面临的中国正是 一个软弱无力,被列强随意欺凌的国家, 14岁的谭嗣同对此深感愤慨,在随父上任 的途中已经是满腔热情渴望为民族国家争 取光荣,面对北方的壮阔山水,感觉跟自 己的那种冲破罗网,勇往直前,改造国家 命运的心情相似,移情于物,所以才写下 这首诗。
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豪迈奔放 的激情和冲破封建舒服、追求思 想解放的愿望。
拓展延伸 感知作者
人物典故 ——剑胆琴心
在浏阳乃至中国的历史上,维新志士谭嗣同都是 一个顶天立地的伟丈夫,他为戊戌变法慷慨赴义的壮 举感召日月。但很多人都不知道,谭嗣同从少年时代 起,就有“剑胆琴心”的雅号。 在才常路的“谭烈 士专祠”里,曾经有一幅谭嗣同摄于南京的照片,那 年他32岁,外穿月白色长衫,内着玄色武士装,左手 叉腰,右手持剑,浓眉俊目,闪闪似电,有一种立如 山岳、傲视死神的凛然正气。谭嗣同短暂的一生中, 两剑三琴陪伴他度过了不少苍茫岁月。

朗读诗歌
潼关
谭嗣同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谭嗣同《潼关》课件(15页)

谭嗣同《潼关》课件(15页)

《潼关》的主题思想
《潼关》是一首七言绝句,通过描绘潼关的险要地形和历史 地位,表达了谭嗣同对国家前途的忧虑和对民族命运的关切 。
诗中运用了象征和比喻等修辞手法,形象地表现了诗人内心 的激愤和忧虑。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具有强烈的感 染力。
04 幻灯片4:《潼关》全文展示
幻灯片4:《潼关》全文展示 总结词:详细内容
幻灯片7-3:诗歌的解读和研究
总结词
对于《潼关》这首诗的解读和研究一直是学 术界的重要课题。
详细描述
这首诗的解读和研究涉及到多个方面,包括 文学、历史、哲学等。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 度对这首诗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提出 了许多有价值的观点和见解。这些研究成果 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这首诗的内涵和 价值,也有助于我们认识当时社会的历史背
语言运用
诗人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象征等,使得 诗歌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
意象塑造
诗人通过精心塑造的意象,表达了深沉的情感和思想,使得 诗歌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结构安排
诗歌的结构紧凑、逻辑清晰,通过合理的布局和过 渡,使得整首诗浑然一体,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07 幻灯片7:诗歌的影响和评价
幻灯片5-4:诗歌的艺术手法
总结词
探讨诗歌的艺术特色
详细描述
本幻灯片将分析《潼关》这首诗的艺 术手法,包括比喻、象征、用典等, 以及这些手法如何服务于诗歌主题的 表达,展现诗人的艺术才华和诗歌的 艺术价值。
06 幻灯片6:诗歌的艺术特色
艺术特色概述
谭嗣同的《潼关》在艺术上具有独特的魅力,通过深 入解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其内涵和价值。
意境深远
谭嗣同的诗歌作品意境深 远,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

谭嗣同《潼关》ppt课件(15页)

谭嗣同《潼关》ppt课件(15页)
人物典故 ——剑胆琴心
在浏阳乃至中国的历史上,维新志士谭嗣同都
是一个顶天立地的伟丈夫,他为戊戌变法慷慨 赴义的壮举感召日月。但很多人都不知道,谭 嗣同从少年时代起,就有“剑胆琴心”的雅号。 在才常路的“谭烈士专祠”里,曾经有一幅谭 嗣同摄于南京的照片,那年他32岁,外穿月白 色长衫,内着玄色武士装,左手叉腰,右手持 剑,浓眉俊目,闪闪似电,有一种立如山岳、 傲视死神的凛然正气。谭嗣同短暂的一生中, 两剑三琴陪伴他度过了不少苍茫岁月。
诵读赏析 当堂演练
“壮矣,维新欲杀贼而未回天,终成国恨; 快哉!喋血屹昆仑以昭肝胆,长醒吾民。 —— 余德泉评价康有为
欣赏潼关景 诵读潼关诗
情感关
14岁的谭嗣同,当时面临的中国正是一个 软弱无力,被列强随意欺凌的国家,14岁 的谭嗣同对此深感愤慨,在随父上任的途 中已经是满腔热情渴望为民族国家争取光 荣,面对北方的壮阔山水,感觉跟自己的 那种冲破罗网,勇往直前,改造国家命运 的心情相似,移情于物,所以才写下这首 诗。
拓展延伸 感知作者
小组合作 探究诗歌
1这首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2山水本无情,只不过是大自然的景
观,为何谭嗣同的眼里,山水都似 乎有了壮怀激烈的举动?
修辞关
这首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赋予云
以人的动作“簇拥”,赋予河流以 人的情感“嫌弃拘束”,生动形象 的表现了北方山水的壮阔,表现了 诗人内心的一种冲破罗网,勇往直 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
诗意关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久远 簇cù:簇拥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拘束
由诗入境
天色苍茫,万古高耸的云山簇拥着这座
古城,秋风起,呼啸而至,吹散了细碎 的马蹄声。莾莽大河冲向山谷,可惜河 谷狭窄,河水似乎也受到了极大的束缚。 秦岭山脉蜿蜒至潼关,只知到巍峨险峻, 不知平坦为何物了,此等桀骜不驯之态 真令我赞叹佩服!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潼关》课件(共26张PPT)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潼关》课件(共26张PPT)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 伟大的壮观还在更高更远的地方。潼关地 处陕西、山西、河南三省交界点,南邻华 山群峰,东望豫西平原。诗人立马城关, 眼见黄河从北面高原峡谷奔腾怒吼而来, 到悬崖脚下猛然一转弯,奔向平坦广阔的 原野,但气势却不见缓和,好像仍嫌河床 箍得太紧;而那连绵不断的山峰,在关东 并不怎样惹眼,刚入潼关便突兀而起、耸 入云天,一座座争奇斗险,唯恐自己显得 平庸!
背景
• 十九世纪末叶,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民族危机 空前严重的时代,也是一个民族精神空前高扬的 时代。透过少年谭嗣同这首充满浪漫主义精神的 山水绝句,我们仿佛听到一个迅速临近的新时代 的脚步声。
• 谭嗣同写这首诗时才十四岁,当时随 父赴甘肃上任,途径陕西潼关,被北 方的特有的壮阔风景所震撼,欣然下 笔,遂有此诗。
其作用?
解析: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赋予云以人的动作“簇拥”,赋予河流 以人的情感“嫌弃拘束”,生动形象 的表现了北方山水的壮阔,表现了诗 人内心的一种冲破罗网,勇往直前, 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
2 、山水本无情,只不过是大自然的景 观,为何谭嗣同的眼里,山水都似乎 有了壮怀激烈的举动?
14岁的谭嗣同,当时面临的中国正 是一个软弱无力,被列强随意欺凌的 国家,14岁的谭嗣同对此深感愤慨, 在随父上任的途中已经是满腔热情渴 望为民族国家争取光荣,面对北方的 壮阔山水,感觉跟自己的那种冲破罗 网,勇往直前,改造国家命运的心情 相似,移情于物,所以才写下这首诗。
3、分析诗歌的意境。
天色苍茫,万古高耸的云山簇拥着 这座古城,秋风起,呼啸而至,吹散 了细碎的马蹄声。莽莽大河冲向山谷, 可惜河谷狭窄,河水似乎也受到了极 大的束缚。秦岭山脉蜿蜒至潼关,只 知道巍峨险峻,不知晓平坦为何物了, 此等桀骜不驯之态真令我赞叹佩服!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潼关》课外古诗词诵读PPT教学课件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潼关》课外古诗词诵读PPT教学课件

肆 作品赏析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三、四句转从河和山方面来写。从群山中冲出的黄河,奔入辽阔的 平原仍嫌受束缚;西去的群山仿佛也在力戒平坦,一峰更比一峰高。 诗人把自己的精神投射到了高山、大河之上,“犹嫌束”“不解平” 的黄河、高山,即是诗人傲岸不羁、雄奇磊落胸怀的写照,是诗人 特有的冲决一切罗网、奋发昂扬、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 意气的外化。它昭示了诗人短促而轰轰烈烈的一生,即将就此展开。
潼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①潼(tóng)关:关名。故址在今陕西省潼关县北, 为古代东西往来的要隘。 ②终古:自古以来。③簇:丛聚。
译文:自古以来高高云层就聚集在这座雄关之 上,秋风阵阵总是吹散哒哒的马蹄声。
壹 字词释义
河流①大野②犹③嫌束④,山⑤入潼关不解平⑥。
叁 资料链接
戊戌六君子,是指戊戌政变时, 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派大肆捕 杀维新党人,维新志士谭嗣同、康广 仁、林旭、杨深秀、杨锐、刘光 等 六 人都于1898年9月28日在北京惨遭杀 害,史称“戊戌六君子”。
肆 作品赏析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诗的首句以一种远景式的遥望,展现潼关一带苍茫雄浑的气象。第 二句以轻捷、有力的笔调,将“秋风”“马蹄声”引入诗中,以听 觉补充视觉,进一步渲染出潼关独具的氛围,打破了原先画面的静 态,给全诗增添了一种动感。对于胸怀大志,亦文亦武的诗人来说, 秋风秋风不显凄凉,那矫健的马蹄声更能催动豪情。他在壮阔的天 地间策马驰骋,感到欣喜,感到痛快,感到精神上的极大的自由。
①河流:指奔腾而过的黄河。②大野:辽阔的草原。 ③犹:仍然。③束:约束。④山:指秦岭山脉。 ⑤不解平:不知道什么是平坦。解,懂得。
译文:奔流的黄河流入辽阔的草原还嫌太束缚, 秦岭山脉进去潼关以后就再也不知道何为平坦。

潼关 课件ppt

潼关 课件ppt
潼关 课件ppt
狱中题壁 谭嗣同
望门投止思张俭, 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 去留肝胆两昆仑。
潼关 课件ppt
名人评价
梁启超称谭嗣同为:中国为国流血第一士。
康有为曾经这样赞扬谭嗣同:挟高士之才, 负万夫之勇,学奥博而文雄奇,思深远而仁 质厚,以天下为己任,以救中国为事,气猛 志锐。
北京西城区政协主席杜灵欣:作为近代中国 为改革变法而流血牺牲的第一人,谭嗣同的 思想学说得到后人重视,他敢于担当、勇于 奉献的爱国精神更是时下锐意创新、不断深 化改革需要的一种潼精关 课神件p传pt 承。
潼关 课件ppt
朗读诗歌
潼关
谭嗣同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古至今,高天上的白云就一直簇拥着这座 城关。
秋风将清脆的马蹄声吹散入这滚滚云涛中。 奔腾而来的黄河在这里转弯,奔向平坦广阔
的原野,但气势却不见缓和,好像仍嫌河床 箍得太紧。 而那连绵不断的山峰,刚入潼关便突兀而起、 耸入云天,一座座争奇斗险,唯恐自己显得 平庸!
潼关 课件ppt
小组合作 探究诗歌
1、这首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2、山水本无情,只不过是大自然的
景观,为何谭嗣同的眼里,山水都 似乎有了壮怀激烈的举动?
潼关 课件ppt
1、这首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这首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赋予云 以人的动作“簇拥”,赋予河流以 人的情感“嫌弃拘束”,生动形象 的表现了北方山水的壮阔,表现了 诗人内心的一种冲破罗网,勇往直 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
潼关
潼关 课件ppt
教学目标
1、诵读古诗,理解诗意。 2、感知少年谭嗣同冲破束缚,
强我中华的壮志豪情。
潼关 课件ppt

谭嗣同《潼关》ppt课件

谭嗣同《潼关》ppt课件
公元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3岁,为 “戊戌六君子”之一。
5
诗意关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久远 簇cù:簇拥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拘束
6
由诗入境
天色苍茫,万古高耸的云山簇拥着这座 古城,秋风起,呼啸而至,吹散了细碎 的马蹄声。莾莽大河冲向山谷,可惜河 谷狭窄,河水似乎也受到了极大的束缚。 秦岭山脉蜿蜒至潼关,只知到巍峨险峻, 不知平坦为何物了,此等桀骜不驯之态 真令我赞叹佩服!
9
情感关
14岁的谭嗣同,当时面临的中国正是一个 软弱无力,被列强随意欺凌的国家,14岁 的谭嗣同对此深感愤慨,在随父上任的途 中已经是满腔热情渴望为民族国家争取光 荣,面对北方的壮阔山水,感觉跟自己的 那种冲破罗网,勇往直前,改造国家命运 的心情相似,移情于物,所以才写下这首 诗。
10
拓展延伸 感知作者
狱中题壁 谭嗣同
望门投止思张俭, 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 去留肝胆两昆仑。
12
名人评价
梁启超称谭嗣同为:中国为国流血第一士。
康有为曾经这样赞扬谭嗣同:挟高士之才, 负万夫之勇,学奥博而文雄奇,思深远而仁 质厚,以天下为己任,以救中国为事,气猛 志锐。
北京西城区政协主席杜灵欣:作为近代中国 为改革变法而流血牺牲的第一人,谭嗣同的 思想学说得到后人重视,他敢于担当、勇于 奉献的爱国精神更是时下锐意创新、不断深 化改革需要的一种精神传承。
7
小组合作 探究诗歌
1这首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2山水本无情,只不过是大自然的景
观,为何谭嗣同的眼里,山水都似 乎有了壮怀激烈的举动?
8
修辞关
这首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赋予云 以人的动作“簇拥”,赋予河流以 人的情感“嫌弃拘束”,生动形象 的表现了北方山水的壮阔,表现了 诗人内心的一种冲破罗网,勇往直 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

优质课件《潼关》

优质课件《潼关》
潼关 sì

谭嗣同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久远,自古以来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簇拥
(地势高)
(寂寥、辽远)
自古以来,高云簇拥着这座关城,猎猎秋风吹
散了清脆的马蹄声。
视觉、听觉
Hale Waihona Puke 还懂得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拟人 黄河的奔腾壮阔 山脉的巍峨险峻
滔滔的黄河奔向辽阔的原野还嫌太束缚,不够舒展, 华山进入潼关后更不知什么是平坦。
创作背景
此诗是诗人十八岁时所作,诗人随父亲 赴甘肃任职。途经潼关,久居南方的诗人被 眼前雄伟壮丽的西部景色所深深吸引,由衷 写出了这首赞美之诗。
诗歌主旨:
本诗借写潼关的雄伟壮丽,抒发了诗人渴望冲 破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潼关》课件(共20张ppt).ppt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潼关》课件(共20张ppt).ppt

潼关,在今陕西省潼关北,关城临黄河,依秦岭,当山 西、陕西、河南三省要冲,历来是军事重地。
03 朗读诗歌
04 整体感知
久远
簇拥
终古高云簇此城
翻译:万古以来,高高飘着的白云一直 簇拥着这座古城。
秋天
秋风吹散马蹄声 翻译:萧瑟的秋风吹散了清脆的马蹄声。
拘束
河流大野犹嫌束
翻译:滚滚的黄河和广阔的原野在这 里都觉得受到了拘束。
山入潼关不解平
翻译:秦岭山脉进入潼关
后,就再也不知道什么是平坦。
05 细读文本
1、诗的前两句,通过“高云”“秋风”等意象刻画了 怎样的环境?营造了怎样的气氛?
前两句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描绘了一幅“白云潼关 图”。第一句写高高的白云簇拥着古城,虽然没有写孤城 之高而高度自然显现出来了;第二句写清脆的马蹄声被猎 猎秋风吹散,又显出孤城的寂寥与辽远。


谭嗣同
目录
作者简介 写作背景 朗读诗歌 整体感知 细读文本 课堂练习
学习目标
1、诵读诗作,理解画面,把握内容。2、赏 析诗句,感悟深层内涵。(难点)3、明确诗 作主旨,体会词人的情感。(重点)
01 作者简介
谭嗣同,(1865年3月10日~1898年9月28日),字 复生,号壮飞,又号华相众生、东海褰冥氏、廖天一阁 主等。湖南浏阳人,清末巡抚谭继洵之子,善文章,好 任侠,长于剑术。著名维新派人物。在北京半截胡同14 号是他在朝为官时的故居,也是在这里被清政府逮捕 。 1898年参加戊戌变法,变法失败后,于1898年9月28日 在北京宣武门外的菜市口刑场英勇就义。
2、诗歌的后两句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渲染出了 怎样的意境?
运用的是拟人的手法。前句写出了河流奔腾壮阔、不 可阻挡的气势;后一句刻画出了秦岭山脉冲破一切束缚的 情态,营造出雄浑奔放的意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元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谭嗣同参加领 导戊戌变法,失败后被杀,年仅33岁,为 “戊戌六君子”之一。
5
诗意关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久远 簇cù:簇拥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拘束
6
由诗入境
天色苍茫,万古高耸的云山簇拥着这座 古城,秋风起,呼啸而至,吹散了细碎 的马蹄声。莾莽大河冲向山谷,可惜河 谷狭窄,河水似乎也受到了极大的束缚。 秦岭山脉蜿蜒至潼关,只知到巍峨险峻, 不知平坦为何物了,此等桀骜不驯之态 真令我赞叹佩服!
狱中题壁 谭嗣同
望门投止思张俭, 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 去留肝胆两昆仑。
12
名人评价
梁启超称谭嗣同为:中国为国流血第一士。
康有为曾经这样赞扬谭嗣同:挟高士之才, 负万夫之勇,学奥博而文雄奇,思深远而仁 质厚,以天下为己任,以救中国为事,气猛 志锐。
北京西城区政协主席杜灵欣:作为近代中国 为改革变法而流血牺牲的第一人,谭嗣同的 思想学说得到后人重视,他敢于担当、勇于 奉献的爱国精神更是时下锐意创新、不断深 化改革需要的一种精神传承。
潼关
谭嗣同
1
教学目标
1、诵读古诗,理解诗意。 2、感知少年谭嗣同 冲破束缚,
强我中华的壮志豪情。
2
明确目标 自主学习
1、查找资料,了解谭嗣同的历史事迹和 本文写作背景。
2、结合课下注释和古汉语字典,疏通诗 意。
3、诵读诗歌,体味情感。
3
背景关
谭嗣同写这首诗时才十四岁,当时 随父赴甘肃上任,途径陕西潼关, 被北方的特有的壮阔风景所震撼, 欣然下笔,遂有此诗。
4
师生互动 分析诗歌
作关
谭嗣同(1865.3.10—1898.9.28),男,字 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中国近代著名 政治家、思想家,维新派人士。其所著的 《仁学》,是维新派的第一部哲学著作,也 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中的重要著作。
谭嗣同早年曾在家乡湖南倡办时务学堂、南 学会等,主办《湘报》,又倡导开矿山、修 铁路,宣传变法维新,推行新政。
13
诵读赏析 当堂演练
“壮矣,维新欲杀贼而未回天,终成国恨; 快哉!喋血屹昆仑以昭肝胆,长醒吾民。
—— 余德泉评价康有为
14
欣赏潼关景 诵读潼关诗
15
人物典故 ——剑胆琴心
在浏阳乃至中国的历史上,维新志士谭嗣同都 是一个顶天立地的伟丈夫,他为戊戌变法慷慨 赴义的壮举感召日月。但很多人都不知道,谭 嗣同从少年时代起,就有“剑胆琴心”的雅号。 在才常路的“谭烈士专祠”里,曾经有一幅谭 嗣同摄于南京的照片,那年他32岁,外穿月白 色长衫,内着玄色武士装,左手叉腰,右手持 剑,浓眉俊目,闪闪似电,有一种立如山岳、 傲视死神的凛然正气。谭嗣同短暂的一生中, 两剑三琴陪伴他度过了不少苍茫岁月。 11
9
情感关
14岁的谭嗣同,当时面临的中国正是一个 软弱无力,被列强随意欺凌的国家,14岁 的谭嗣同对此深感愤慨,在随父上任的途 中已经是满腔热情渴望为民族国家争取光 荣,面对北方的壮阔山水,感觉跟自己的 那种冲破罗网,勇往直前,改造国家命运 的心情相似,移情于物,所以才写下这首 诗。
10
拓展延伸 感知作者
7
小组合作 探究诗歌
1这首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2山水本无情,只不过是大自然的景
观,为何谭嗣同的眼里,山水都似 乎有了壮怀激烈的举动?
8
修辞关
这首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赋予云 以人的动作“簇拥”,赋予河流以 人的情感“嫌弃拘束”,生动形象 的表现了北方山水的壮阔,表现了 诗人内心的一种冲破罗网,勇往直 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