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液课题一溶液的形成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溶液 课题1 溶液的形成》精品教案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溶液课题1 溶液的形成》精品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溶液课题1 溶液的形成》是本套教材中的重要内容。
本课题主要介绍溶液的概念、特点以及溶液的形成原理。
通过本课题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溶液的本质,掌握溶液的形成过程,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题前,已经掌握了溶解、混合等基本概念,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
但溶液的形成原理和溶液的特点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讲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已有知识的激活和迁移,通过实验、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道溶液的概念和特点。
2.理解溶液的形成原理。
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 教学重难点1.溶液的形成原理。
2.溶液的特点。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讨论法、讲授法等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通过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通过讨论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通过讲授系统地传授知识。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烧杯、玻璃棒、滴管、酒精灯等。
2.实验药品:食盐、蔗糖、水等。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引出溶液的概念,如:“在生活中,我们常常需要将固体物质溶解在水中,如食盐、蔗糖等,这种混合物就称为溶液。
”2. 呈现(10分钟)呈现实验现象,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如:“将食盐放入水中,经过搅拌,食盐能够均匀地分散在水中,形成一个均一的混合物。
”3. 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亲身体验溶液的形成过程。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 巩固(5分钟)学生根据实验结果,总结溶液的特点,如:“溶液是一种均一的混合物,其中溶质能够均匀地分散在溶剂中。
”5. 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溶液的形成原理,如:“溶液的形成是由于溶质分子与溶剂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6. 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强调溶液的概念和特点,以及溶液的形成原理。
新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课题一溶液形成
我们不生产水 我们只是大自然的搬运工
探究活动1: 溶液是怎样形成?
实验 现 象 蔗糖 + 水 (半药匙) 20mL 食盐 + 水 (半药匙) 20mL 食盐消失
蔗糖固体消失
蔗糖是怎么溶于水的?
返回
食盐溶液中的离子运动
返回
小组讨论:
分子(离子)运动扩散到水中去了
1、为什么蔗糖和食盐会“消失”在水中 2、思考蔗糖溶液各处甜度是否相同? 溶液的均一性 3、静置一会后,形成的溶液有固体与 液体分离吗? 溶液的稳定性 4、此时的溶液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 溶液是混合物
碘 (固体) 氯化氢(气体)
酒精(液体) 水(液体)
水(液体)
稀盐酸
稀硫酸
硫酸(液体)
拓展延伸:
思考:把足量的锌放到一定量的稀硫 酸中所形成的溶液中溶质是什么?
Zn + H2SO4 = ZnSO4 + H2↑
探究活动2: 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溶质 实验 1 2 3
各取 1~2小粒
溶剂
各取2~3mL
在生活中,我们见过哪些溶液呢?
矿 泉 水
啤 酒
医药用品
白醋
无土栽培芹菜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 哪些收获呢?
m(溶液)= m(溶质)+m(溶剂)
被 溶 解 一种或几种物质 分散到 另一种物质 的 物 质
V(溶液)≠V(溶质)+V(溶剂)
溶 质
形成
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能 溶 解 其 它 物 质 的 物 质
溶 剂
特征
溶
液
相信你会判断!
溶 液 溶质(溶解前状态)溶剂(状态) 硫酸铜(固体) 水(液体) 硫酸铜溶液 碘酒
九年级人教版化学下册教案:第9单元 课题1 溶液的形成
九年级人教版化学下册教案:第9单元课题1 溶液的形成第九单元溶液课题1溶液的形成【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等概念,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2.过程与方法:学习科学探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练习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道溶液是一类重要的物质,在生产和生活中有重要应用。
【学习重点】建立溶液的概念并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学习难点】对溶解过程的理解。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1.海水是纯洁物还是混合物?为什么将少量蔗糖固体放入一杯水中,搅拌后固体消失?2.出示学习目标,由学生对学习目标进行解读。
自学互研生成能力知识模块一溶液1.阅读教科书P26,观察实验9-1,思考:实验现象:蔗糖逐渐溶解,固体消失了。
混合物的特点:各局部组成相同。
解释(用微粒的观点解释):蔗糖分子均一地扩散到水分子中间,形成一种混合物。
2.溶剂溶质振荡前的现象振荡后的现象静置后现象结论水乙醇液体分层液体不分层,融为一体液体仍不分层,融为一体溶质可以为液体溶液是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溶液的特点是均一性、稳定性;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
溶质是被溶解的物质。
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气体;两种液体互溶,一般把量多的叫做溶剂,量少的叫做溶质;如果其中一种是水,一般把水叫做溶剂。
溶剂是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
最常用的溶剂是水;碘酒中酒精是溶剂,碘是溶质。
3.溶质溶剂现象碘水碘在水中没有变化碘汽油碘溶解在汽油中,溶液变为紫黑色高锰酸钾水高锰酸钾全部溶解,溶液变为紫红色高锰酸钾汽油高锰酸钾不溶于汽油实验说明: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是不同的,不同的物质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性也是不同的。
知识模块二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活动与探究】根据教科书P29的实验药品和仪器设计实验进行探究。
水中参加的溶质NaCl NH4NO3NaOH参加溶质前水的温度/℃\ \ \溶解现象溶解溶解溶解溶质溶解后溶液的温度/℃无变化温度下降温度上升结论溶解时温度不变溶解时温度下降溶解时温度上升归纳整理:阅读P29最后一段内容:吸热>放热:温度下降;吸热<放热:温度升高;吸热=放热:温度不变。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液课题1《溶液的形成》优秀教学案例
在教学过程中,我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发表见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同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为学生提供及时的指导和支持,确保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
2.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溶液的形成过程,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的热情。
2.培养学生尊重事实、严谨治学的科学态度,养成良好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以生活实例导入,如盐水的配制、药水的制作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关注溶液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设计实验情景,让学生亲身体验溶液的形成过程,如探究不同物质溶解度的实验,培养学生观察现象、分析问题的能力。
3.创设问题情境,如溶液在工业、农业、医疗等领域的应用,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常见的溶液现象,如饮料、药水等,引导学生关注溶液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向学生提出问题:“你们知道溶液是什么吗?溶液是如何形成的?”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发对新课的兴趣。
3.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 第九单元 溶液 课题1 溶液的形成
3.组成: 溶液由溶质和溶剂组成 Nhomakorabea溶液
溶剂 溶质
水 蔗糖
(1)溶质:被溶解的物质叫做溶质。
(2)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做溶剂。
(3)m溶液= m溶质+ m溶剂 (4)V溶液≠V溶质+V溶剂
练习1:烧杯中有100毫升NaCl溶液,请比较A处和B处密度
的大小( C )
A:A > B C:A= B
生活小常识
用洗涤剂去油污 洗涤剂是乳化剂,能使油分
散成无数细小的液滴而不聚成大 的油珠。这些小液滴能随水流走。 达到洗净衣物的目的。
【问题】 1.洗涤剂有什么功能? 它的去污原理是什么?
洗涤剂有乳化功能;洗涤剂的去污原理是:将油污分散 成无数小液滴,然后随水流走。(这种现象称为洗涤剂的乳 化作用。) 2.修汽车的工人,当他的手上沾满油污时,他常用汽油洗去手 上的油污。这说明汽油与洗涤剂一样能去油污,那么二者去油
结论
水 乙醇 分层
混合均匀 不分层 乙醇与水互溶
注意:乙醇能与水以任意比例互溶
例题 病人在医院接受静脉注射
氯化钠注射液
或滴注时,常用到生理盐水即氯 [规格] 100ml 0.9g。
化钠注射液。如图是某药业公司 [注意]使用前发现溶液中
有絮状物、瓶身细微破裂
生产的氯化钠注射液标签上的部 等均不可使用。
(无洗涤剂) (有洗涤剂)
乳浊液
(小液滴分散到液 体里形成的混合物)
乳化作用
试管内加入的 物质
振荡前
现象 振荡后
静置后
把液体到掉 后试管是否
干净
水和植 物油
分层
浑浊
分层
不干净
水和植物油及 洗涤剂
科学-(完整版)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液知识点总结
(完整版)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液知识点总结第九单元溶液课题一溶液的形成知识点一溶液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基本特征:均一性——指溶液中各部分的浓度和性质都相同。
稳定性——外界条件不变(温度、压强不改变,溶剂不蒸发)时,溶质、溶剂不分层,也不会析出固体。
溶液的命名:[溶质]的[溶剂]溶液。
如果没有指明溶剂,我们就认为水是溶剂。
【拓展延伸】1.判断某物质是否是溶液,一般看以下两点:(1)是否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2)一种物质是否溶解于另一种物质中。
2.有些物质(如蔗糖等)在溶液中是以分子的形式存在,还有些物质(如氯化钠等)在溶液中是以离子的形式存在。
【易错警示】1.溶液一般是澄清、透明的,但不一定是无色的。
如CuSO4溶液为蓝色,氯化亚铁溶液为浅绿色,高锰酸钾溶液为紫红色。
2.溶液是混合物,因此均一、稳定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如水是均一、稳定的液体,但不是溶液。
知识点二溶液的组成溶液由两部分组成——溶剂和溶质。
溶剂的定义: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做溶剂。
常见的溶剂有水、酒精、汽油。
溶质的定义:被溶解的物质叫做溶质。
注意区分溶剂和溶质:①固体(或气体)与液体混合——固体(或气体)是溶质,液体是溶剂。
②液体和液体混合——一般把量多的看作溶剂,量少的看作溶质。
如果其中一种液体是水,那么水是溶剂。
【拓展延伸】1.在溶液中,溶质可以是一种,也可以是两种或两种以上,但溶剂只能是一种。
溶质和溶剂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
2.对于发生化学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判断,应以反应后生成的物质和反应物的量来确定。
如锌与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应该为反应生成的ZnSO4【易错警示】1.溶液的质量等于溶液中所含溶质的质量和溶剂的质量之和,但溶液的体积不等于溶质体积与溶剂体积之和。
2.在计算溶液质量时,溶质质量是指已被溶解的那部分的物质的质量,而未溶解的部分不能计算在内。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下练习及答案 第9单元课题1 溶液的形成含答案
第九单元溶液课题1 溶液的形成5分钟训练1.如果物质以____________的固体颗粒分散在水中,则形成____________;若物质以____________分散在水中则形成____________;若物质以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的形式均匀分散到另一种物质的过程,叫做物质的溶解。
物质溶解后形成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混合物叫做____________。
解析:物质在水中的分散共有三种情况:以细小的固体小颗粒形式;以小液滴的形式;以分子离子的形式。
由于物质在分散时颗粒的大小不同,形成的混合物的性质和稳定性也不相同。
颗粒的大小决定了形成的混合物的种类。
它们依次为悬浊液、乳浊液和溶液。
物质以分子或离子形式分散在水中形成溶液的过程,叫做物质的溶解。
答案:细小悬浊液小液滴乳浊液分子离子溶质溶剂溶液2.在以下空白中填写有关编号。
(A)溶液 (B)悬浊液 (C)乳浊液将味精溶于水中得到____________,粉笔末放入水中搅浑得到____________,将水放在油锅里用力涮洗得到____________,粉刷墙壁的石灰搅拌后得到____________,石灰浆静置后上面的澄清透明的液体是____________,其中溶质是____________。
解析:溶液、浊液的根本区别在于分散在水中的物质颗粒的大小:以细小的固体小颗粒形式;以小液滴的形式;以分子离子的形式。
由于物质在分散时颗粒的大小不同,形成的混合物的性质和稳定性也不相同。
颗粒的大小决定了形成的混合物的种类。
它们依次为悬浊液、乳浊液和溶液。
判断混合体系的类型,关键看分散物质是什么,应该以什么样的颗粒分散在水中。
根据生活常识,粉笔末难溶于水,应该以细小颗粒的形式分散在水中;味精易溶于水,以离子形式分散在水中;油锅中的油与水形成混合物,油是以小液滴的形式分散的;石灰浆则是固体小颗粒,以悬浊液的形式分散在水中。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下册)第9单元《课题1 溶液的形成》教案
第九单元溶液课题1 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教学目标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等概念;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知道溶液是一类重要的物质,在生产和生活中有重要应用。
学习科学探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练习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
重点和难点重点:建立溶液的概念并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难点:对溶解过程的理解。
实验准备五种溶液:氯化钠、硫酸铜、氯化铜、高锰酸钾、氯化铁。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设计本课时主要是以实验探究形式来完成教学任务,通过实验组织学生仔细观察、分析、小组总结从而得出结论,教师只是引导、组织好学生,以学生为主体来进行教学活动。
第九单元溶液课题1 溶液的形成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探究几种物质在水中溶解时溶液的温度变化。
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发展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创新的科学品质。
重点和难点重点:实验方案的设计和比较。
难点:评价实验方案。
从微观角度理解物质在水中溶解时溶液温度变化的实质。
实验准备演示用品:底部用石蜡粘着一小木块的烧杯、NaOH固体、水、玻璃棒、药匙。
分组实验用品:三只各装有100 mL水的烧杯、三份质量相同的固体NaCl、 NH4NO3、NaOH、药匙、温度计。
投影仪及相关图片(或自制动画)。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设计活动与探究(一):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阅读有关教材,明确活动目标、实验用品。
学生:我们的活动目标是探究NaCl、NH4NO3、NaOH溶解于水是放出热量还是吸收热量。
学生:实验用品有试管、烧杯、玻璃棒、温度计、NaCl、NH4NO3、NaOH。
设计实验方案。
学生:我组的实验方案是先测出水的温度,再向水中加入溶质,等溶质溶解后测出水溶液的温度。
若水溶液的温度比水的温度高,则物质溶解于水时是放出热量的,反之是吸热。
教师:同学们的实验思路是正确的。
下面我提供一个设计方案,请同学们参考。
阅读教师提供的实验方案。
(1)取三只烧杯,各注入100 mL水,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
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课题一溶液的形成
?水是唯一的溶剂吗?溶质一定是固体吗?
相信你会判断
溶液 硫酸铜溶液 溶质 硫酸铜 ( 碘
(
溶剂 水 酒精 水 水
碘
酒
稀盐酸
白酒
氯化氢 酒精 (
1.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
2.溶剂不一定是水
讨论:溶液中溶质和溶剂是如何确定的?
体系
气+液 固+液 液+液 无水 有水
溶质
气体
溶剂
液体
固体
量少
液体
量多 水
B.泥水中泥是溶质,水是溶剂
C.溶液中只能含一种溶质
D.如果温度不变,溶剂不蒸发,溶质也不会从
溶液中分离出来 5、 把足量的锌放到一定量的稀硫酸中所形成的溶 液中溶质是 ( B ) A.硫酸 B.硫酸锌 C.锌 D水
谈谈你的收获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掌握了哪些知识?
谢 谢
碘几乎不溶 紫红色澄清混合物 紫红色澄清混合物 高锰酸钾几乎不溶
汽油
高锰酸钾
归纳总结:
物质的溶解能力与物质的性质有关: 1、不同的溶质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2、同一溶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1.一瓶长期存放的茅台酒,若倒出第 一杯酒其酒精度为54 度,那么倒出第二杯酒的酒精度为 (C) A大于54度 B小于54度 C等于54度 D无法判断
为什么化学反应在溶液中进行的快?
活动探究:物质的溶解能力与哪些因素有关?
1、取两支试管分别加入1-2小粒碘、高锰酸钾,再分别 加入2mL-3mL水,观察现象后振荡; 2、取两支试管分别加入1-2小粒碘、高锰酸钾,再各加 入2mL-3mL汽油,观察现象后振荡;
实验现象纪录
溶剂 水 水 汽油 溶质 碘 高锰酸钾 碘 现 象
初三化学第九单元课题1:溶液的形成
衣服上沾有油污,用水洗不掉,根据生活经 验,用什么物质可以擦除它?原理是什么?
[实验9-4]乳化现象
试管内加入的 物质
振荡前
现象
振荡后
静置后
把液体到掉 后试管是否
干净
水和植物油
分层
乳浊
分层 不干净
水和植物油 和洗涤剂
分层
乳浊
不分层 干净
思考:植物油在水中形成的混合物的特点是什么?为 什么加了洗涤剂的乳浊液可以稳定存在?
U管中的 溶液温度 红墨水倒 降低(吸热) 流回锥形瓶
③在烧杯中装上少量水,用温度 计测量温度后,再加入一定量的 氯化钠固体,搅拌,用温度计测 量温度.
无明显 变化.
溶液温度 不变
探究实验三: 溶液、悬浊液和乳浊液的区别
定义
特征
溶 液
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 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 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均一 稳定
讨论:溶液中溶质和溶剂是如何确定的?
体系
气+液 固+液 液+液 无水
有水
溶质
气体 固体 量少 非水物
溶剂
液体 液体 量多 水
课堂练习:
溶液
溶质
硫酸铜溶液
硫酸铜
碘酒
碘
0.9%的生理盐水 氯化钠
75%的酒精
酒精
80mL酒精和20mL 水形成的溶液
酒精
稀盐酸
氯化氢气体
溶剂
水 酒精 水 水 水
水
课堂练习
第九单元 溶 液 课题1:溶液的形成
创设情景:你生活中接触到的溶液物质还有哪些?
啤酒 无
白醋
医用药水
土
无
栽
土
培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溶液》课题1 《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说课稿
溶液的形成(第1课时)说课稿一、说教材(一)教材分析《溶液的形成》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课题一,隶属新课标中一级主题《身边的化学物质》下的二级主题《水与常见的溶液》,是初中化学对混合物体系进行研究的主要部分,是学生后期学习酸碱盐之间的化学反应的基础;在前面的八个单元中学习过的很多反应都是在溶液中进行的,学生接触到的很多试剂就是溶液,在后面酸、碱、盐的的教学中绝大多数反应又将涉及到溶液,因此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的基础上,集中和系统地学习有关溶液的知识是很有必要的。
本课知识是关于溶液的初步认识,其中涉及到溶解过程,溶液的形成,溶液、溶质和溶剂的概念,溶液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等。
这一课题主要是使学生从宏观上认识溶液的特征,从微观上认识溶液是溶质以分子或离子形式分散到溶剂中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液体。
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建立一个有关溶液的较为科学的概念。
为以后的教学做准备。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是由溶质、溶剂组成的。
②知道水是最重要的溶剂,酒精、汽油等也是常用的溶剂。
③了解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①学生通过分组实验、观察记录、汇报交流、分析讨论,归纳总结,从而认识溶解的过程,构建溶液的概念。
②运用多媒体动画,将抽象知识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
通过游戏化的练习,让学生在快乐中巩固新知。
利用课外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初步了解溶液在生活、生产及科研中的重要意义,体现化学的应用价值;②在分组实验与小组讨论中,体会交流与合作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发展学生善于动手,勤于思考的科学精神。
(三)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重点:建立溶液的概念,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教学难点:对溶液形成微观过程的理解二、说学生学生在生活中接触过糖水、汽水等,在化学课上接触过硫酸铜溶液、过氧化氢溶液等,对溶液有一定的了解,但没有从化学的角度对溶液进行深入的认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运用浊度传感器解释乳化作用和浊液
一、使用教材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液课题一溶液的形成。
二、实验器材
实验仪器:数据采集器、浊度传感器。
实验药品:蒸馏水、氯化钠固体、硫酸铜溶液、高锰酸钾溶液、植物油、洗涤剂。
三、实验创新要求/改进要点
教材中的实验原型是:在两支试管中各
加入5mL水和几滴植物油,观察试管中
的液体是否分层。
向其中一支试管中滴
入4-5滴洗涤剂。
用胶塞分别塞紧试管,
振荡,观察现象。
静置几分钟,再观察
现象。
实验就此完成。
教材得出结论:“在这种液体里分散着不
溶于水的、由许多分子集合而成的小液
滴。
这种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做乳浊液。
加入洗涤剂的试管中,虽然植物油并没有溶解在水中,但形成的乳浊液却能够比较稳定地存在,液体不再分为两层。
”
学生的疑惑:学生从上述实验中只能观察到的现象是植物油与水混合加入洗涤剂后形成了白色的、不透明的混合物。
从这些现象中他们无法推论出植物油并没有溶解于水这 个结论,反而会引发他们的疑问:是通过颜色来判断溶解与否?还是通过透明
度来判断溶解与否?进而无法理解溶
液、浊液的概念和乳化现象。
创新点:
通过查阅中国知网期刊文献没有发现对本文实验进行过改进和创新,而学生的疑惑是真实存在的,是需要被解决的。
所以,对本实验进行创新性的增加是有实际教学意义的。
本实验创新性地在九年级中学化学教学中引入了数字化实验手段——浊度传感器来解释溶液和乳化现象,将化学现象的本质转化为能够进行监测的直观、准确、实时的数字信号,有利于学生对化学的本质规律的深入认知与研究。
还能够将宏观现象与微观本质联系起来,进一步强化学生“宏观与微观相联系”的化学思维方式的巩固和运用。
实验操作简单、现象明显,用科学的方法解决学生实际问题,易于推广。
四、实验原理/实验设计思路
浊度是指水中不溶性的悬浮物对光线透过时所发生的阻碍程度。
本实验中使用的浊度传感器的单位是NTU ,是散射浊度单位,表明仪器在与入射光成90°角的方向上测量散射光强度,用于USEPA 的《方法180.1》和《水和废水标准检验图一乳浊液的形成和乳化现象
法》,是比较精准的仪器。
溶液中溶质是以分子或离子的形式进入到溶剂分子的间隔中,形成溶液后将没有悬浮物,所以浊度值为0;而本实验乳浊液中的植物油小液滴由许多分子集合而成并没有进入水分子的间隔中,成为水中不溶性的悬浮物,会被浊度传感器检测到,浊度数值会有比较明显的变化。
学生可以直观的观察到。
五、实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溶解现象,从宏观上认识溶液的特征,从微观上认识溶液的形成;
2.理解乳化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运用数字化的实验手段——浊度传感器分析溶液的宏观现象与微观本质的联系,进一步强化学生“宏观与微观相联系”的化学思维方式的巩固和运用;
2.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实验现象,让学生熟悉科学探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鼓励学生敢于怀疑和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使学生逐渐形成科学的态度和精神;
2.在传统实验教学中运用数字化实验手段使学生感受到化学
这门科学的科学性、准确性;
3.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生活中常见的问题,树立学知识、用知识,化学终将走向社会的正确观念。
六、实验教学内容
本实验是对教材中《乳浊液的形成和乳化现象》实验的增加,将进行两组实验。
实验一:用浊度传感器分别测量水、氯化钠溶液、硫酸铜溶液、高锰酸钾溶液的浊度值;
实验二:用浊度传感器分别测量植物油、加入洗涤剂的植物油和水的混合物的浊度值;
七、实验教学过程
提出问题:加入洗涤剂的植物油与水的混合物振荡后形成了白色的、不透明的混合物,静置后不分层,得到的混合和物是溶液吗?
做出猜想:请做出自己的猜想并思考如何设计简单、科学、清晰的实验证明你的猜想。
查阅资料:提供浊度的定义并介绍浊度传感器的操作。
设计实验:请学生根据提供的信息设计实验验证猜想。
进行实验:教师指导学生操作浊度传感器进行实验。
观察现象和记录数据:请学生观察宏观现象并记录实验的数据。
请学生分析现象、交流讨论、得出结论。
八、实验效果评价
(一)从传统实验手段到数字化实验手段的转变。
用数字实验手段弥补传统实验不能解决的问题,增加了学生对实验的认识,也让教师可以整合教学资源。
(二)从定性到定量的转变。
图像直观、清晰的表征特性能很好地帮助学生掌握和理解化学本质。
本实验通过浊度传感器,可以将采集到的实验过程完整数据,经由计算机配套软件处理后以表格和图像的形式呈现出来,用数据来解释宏观表象清楚明白。
(三)从表象到本质的转变。
在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中引入数字化实验手段——浊度传感器可以大大优化教学过程,让难理解的溶液的微观解释额乳化现象等科学概念和原理,借助于传感器的直观演示和数据分析,达到快速突破教学难点的目的。
数字化实验通过各种手段抛开化学研究过程中那些表面的、次要的、非本质的因素,将内在的、重要的、本质的东西表现出来,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为感性认知内化为理性概念奠定了基础。
九、实验创新的意义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给予高度重视。
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引进国际优质数字化教育资源”。
所以,本实验中创新性地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引入了数
字化实验——运用浊度传感器来解释溶液和乳化现象。
传感器技术是现代科技的前沿技术,它是制造业自动化和信息化的基础。
随着现代检测、控制和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在工业生产自动化、能源、交通、环境监测以及军事等方面开发的各种传感器也显示了它们的独特优势。
而这些新的科学技术革命必然会影响到中学教育,将传感器技术应用于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不仅能促使学生了解先进的生产力,感受化学高新技术的魅力,更能让他们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学习与工作的高度技术化环境而且能促使学生获得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科学的学习和工作态度。
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趋势来看,将传感器技术作为一种实验工具引入到化学、物理及生物等学科实验中已成为一种趋势。
因为它不仅能弥补传统实验工具的弊端,还能丰富实验研究的内容。
本节课是对中学化学教学引入数字化实验手段的探索,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能引发学生和教师对数字化实验更多的思考,使实验教学更好地促进学生和学习和教师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