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融合发展是实现振兴乡村的必由之路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城乡融合理论对我国城乡关系良性发展的现实指引

马克思主义城乡融合理论对我国城乡关系良性发展的现实指引

马克思主义城乡融合理论对我国城乡关系良性发展的现实指引近年来,我国城乡关系一直是政府和学术界关注的焦点之一。

城乡差距、城乡融合、农村振兴等问题常常成为社会热点。

对我国城乡关系良性发展的现实指引,马克思主义的城乡融合理论无疑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思想指导和理论支撑。

马克思主义城乡融合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城乡关系的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马克思的著作中,城市和乡村的关系一直是他所关注的问题之一。

马克思主义城乡融合理论的核心思想是: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实现城乡的融合发展,充分发挥城市和乡村各自的优势,实现资源的共享和互补,促进城乡经济文化的协调发展。

马克思主义城乡融合理论对我国城乡关系良性发展的现实指引是要注重城乡平衡发展。

城乡平衡发展是指在城市和乡村之间实现资源配置、经济发展和社会公共服务的均衡。

这就需要我们在城市化进程中,充分发挥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城市资源和优势向乡村辐射,推动乡村现代化,提高乡村的发展水平,同时也要注重保护农村的环境和文化传承。

这需要我们在城乡规划和政策制定上注意均衡发展,有计划地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推动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实现城乡的和谐共生。

马克思主义城乡融合理论对我国城乡关系良性发展的现实指引是要注重农村振兴战略。

马克思主义认为,农村是国家的根基,农民是国家的重要力量,因此农业和农村的发展一直是马克思主义关注的重点。

要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就必须重视和支持农村振兴。

农村振兴战略就是通过改革和创新,推动农村经济结构升级和产业转移,加快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和农民增收致富,推动农村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构建积极向上的农村文化生活。

农村振兴战略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向,是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必由之路。

马克思主义城乡融合理论对我国城乡关系良性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现实指引。

我们要深入贯彻马克思主义城乡融合理论,根据我国实际情况,积极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振兴,实现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乡村振兴政策宣讲简报

乡村振兴政策宣讲简报

乡村振兴政策宣讲简报随着国家“三农”政策的不断推进,乡村振兴成为了当下热门话题之一。

乡村振兴是指通过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过程。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

本文将针对乡村振兴政策进行宣讲,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加深入地了解乡村振兴政策的背景、内容和实施情况。

一、背景乡村振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由之路。

2018年3月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提出了“城乡融合发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五大战略任务,明确了未来五年乡村振兴的总体目标和发展方向。

二、内容1.城乡融合发展城乡融合发展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和前提。

要通过加强城乡基础设施连接、完善城乡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农村电商等新业态发展,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2.产业兴旺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核心任务。

要发挥农业农村经济的优势,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农业转型升级,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产品质量和附加值,推动乡村产业发展。

3.生态宜居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

要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强农村环境治理,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4.乡风文明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

要加强乡村文化建设,推进乡风文明建设,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

5.治理有效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

要加强乡村治理体系建设,推进农村基层民主自治,完善法治化乡村治理体系,提高治理水平和效能。

三、实施情况自2018年以来,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积极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在城乡融合发展方面,全国铁路、公路、水路、民航等基础设施建设正在加快推进,农村电商等新兴业态得到了快速发展。

在产业兴旺方面,各地积极发展农业特色产业,推进农村产业转型升级,大力推进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城乡融合发展是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

城乡融合发展是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

城乡融合发展是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城乡差距日益扩大,城市和农村之间的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差距愈发凸显。

而当前,我国正处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时期,城乡融合发展已经成为促进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

城乡融合发展可以实现资源和技术的优势互补。

城市拥有先进的技术和丰富的资源,乡村则具有丰富的土地和自然资源。

城乡融合发展可以将城市和乡村优势结合起来,实现互利共赢。

例如,农产品的生产和加工可以在乡村完成,然后经过城市销售。

同时,城市的技术和设计可以应用于乡村,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价值,进一步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城乡融合发展也可以促进人口的流动和交流,形成城乡一体化的社会空间。

当前,城市的产业结构已经趋于饱和,而乡村的劳动力资源丰富,城乡融合发展可以促进人口流动,进一步促进人才的集聚。

此外,城乡融合发展也可以带来交通、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的提升,提高乡村居民的生活质量。

城乡融合发展还可以促进资源的合理利用,保护环境和生态。

当前,城市的发展使得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而乡村却拥有丰富的生态资源。

城乡融合发展可以将城市的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等环保技术应用于乡村,减轻城市的环境压力,同时保护农村的生态环境。

因此,城乡融合发展已经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

未来,我们需要加大政策和资金的支持,进一步拓宽城乡融合发展的空间。

同时,我们还需要注重人才培养,提高乡村居民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我们相信,在国家和各地的共同努力下,城乡融合发展必将推动乡村振兴迈上新的台阶。

关于印发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

关于印发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

关于印发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近年来,乡村振兴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

实施乡村振兴是实现城乡协调发展、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必经之路。

为此,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印发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旨在通过城乡融合发展推动乡村振兴,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发展。

方案从推动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建设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加强城乡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和优化城乡空间规划、加强产城融合、促进农业现代化等五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的工作任务和目标。

方案明确了推动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的任务和目标。

要发挥中心城市引领作用,推进一体化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培育发展多种形式的新型农村合作组织,清理规范乡村土地利用,推进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任务,以形成有机衔接、有效整合、协调发展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

方案提出了建设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的具体任务和目标。

要创新城市化发展模式,推动城市和乡村空间有机融合,建设多功能性城市,推进重点领域和重点区域的综合治理,建设一批综合承载能力强、生态宜居、文化传承、产业兴旺的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

方案还强调了加强城乡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和优化城乡空间规划的重要性。

要完善城乡公共服务设施布局,推进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资源共享,促进城市和乡村发展同向同步,优化城乡空间结构布局,保护传统村落和历史文化遗产,提升城市和乡村的人文环境质量。

为加强产城融合,方案提出要深化产业转移和产业升级,推动乡村产业结构升级和转型,发展现代农业,构建乡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格局,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最后,方案还强调了促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性。

要加大对农民的培养力度,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

总之,本方案的推出具有历史意义,是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道路上迈出的重要一步。

希望全社会充分认识到推动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共同努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走好城乡融合发展之路

走好城乡融合发展之路

走好城乡融合发展之路城乡融合发展是新时代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课题。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城乡之间的差距逐渐缩小,但仍面临着诸多挑战。

如何走好城乡融合发展之路,实现城乡共同繁荣,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

城乡融合发展,首先要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的藩篱。

长期以来,我国在户籍、土地、公共服务等方面存在着城乡分割的制度性障碍,导致资源要素在城乡之间不能自由流动。

比如,户籍制度限制了农村人口向城市的合理转移,使得他们在就业、教育、医疗等方面难以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待遇;土地制度的不完善,使得农村土地的价值难以充分发挥,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因此,要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打破这些制度性障碍,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要素市场,促进资源要素在城乡之间的优化配置。

产业融合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

农村产业发展相对滞后,产业结构单一,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重要因素。

要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就必须推动农村产业升级,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一方面,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特色农业、绿色农业、智慧农业,提高农业的质量和效益;另一方面,要积极发展农村二三产业,依托农村的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发展乡村旅游、农村电商、农产品加工等产业,延长农业产业链,增加农产品附加值,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基础设施建设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基础。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交通、水利、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不完善,严重影响了农村的发展和农民的生活质量。

要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改善农村的交通条件,加强农村水利设施建设,提高农村电力供应和通信网络覆盖水平,为农村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同时,要加强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高农村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水平,缩小城乡公共服务差距,让农村居民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公共服务。

人才是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支撑。

农村人才短缺,是制约农村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

要加强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吸引和留住人才。

乡村振兴金句100句

乡村振兴金句100句

乡村振兴金句100句1.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

2.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

3.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

4.乡村振兴,治理有效是基础。

5.乡村振兴,生活富裕是根本。

6.产业兴旺,百姓生活更美好。

7.生态宜居,乡村环境更优美。

8.乡风文明,文化传承更繁荣。

9.治理有效,社会和谐更稳定。

10.生活富裕,人民幸福更满足。

11.因地制宜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

12.乡村振兴,共创美好新农村。

13.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实现生态文明与农业现代化的有机结合。

14.建设美丽乡村,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高农民生活品质,推动乡村振兴和农业现代化进程。

15.乡村振兴,人人有责,共建美丽乡村。

16.汇聚全社会力量,合力推进乡村振兴大业。

17.培育新农民,引领乡村振兴和农业现代化征程。

18.激活乡村潜力,共绘乡村振兴新蓝图。

19.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展新颜。

20.乡风文明,文化传承焕新彩。

21.治理有效,社会和谐共发展。

22.生活富裕,幸福生活乐无边。

23.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全面实现乡村振兴和农业现代化。

24.弘扬优秀农耕文化,培育新时代文明乡风,为乡村振兴和农业现代化注入强大精神动力。

25.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夯实乡村振兴经济基础。

26.人才兴农,培育百万乡村工匠,助推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

27.以科技为支撑,助推乡村振兴和农业现代化。

28.汇聚人才,振兴乡村,推动农村经济转型升级。

29.我们要牢记乡村振兴的重要性,始终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补足农业农村发展短板,全面提升乡村振兴质量,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30.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

31.乡村发展,是历史命题,也是时代课题。

32.乡村建设行动,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

33.农村改革,是乡村振兴的制度保障。

34.城乡融合发展,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

35.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

城乡融合发展是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

城乡融合发展是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

城乡融合发展是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城乡融合发展是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城乡发展的差距逐渐加大,农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不高。

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加强城乡之间的互动合作,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是必要的。

城乡融合发展是指城市与农村之间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资源的有机整合。

城乡融合发展的核心是实现农村经济发展与城市经济协同增长,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生产、生活、生态等方面的良好互动关系。

城乡融合发展可以促进农村产业结构升级,提高农民收入水平,促进农村社会进步,推动农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城乡融合发展可以促进农村产业结构升级。

传统农业生产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社会对食品和农产品的多元化需求。

通过引进城市产业和技术,推动农村发展现代农业、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新兴产业,可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农民收入水平。

城市的市场资源和先进的管理经验也能够帮助农村实现规模化生产和农产品品牌化,提高农业的竞争力。

城乡融合发展可以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农村经济的发展滞后导致农民收入增长缓慢,造成农民流失和农村人口空心化。

通过城乡融合发展,引进城市产业和服务业到农村地区,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使农民能够在家门口就业创业,增加收入来源。

提高农民的技能和素质培训,使农民能够适应城市产业的需求,提高就业竞争力,进一步增加收入。

通过增加农民收入,可以改善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水平,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

城乡融合发展可以推动农村社会进步。

农村社区的建设和发展是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内容。

通过引进城市的社会管理经验和先进的社区管理模式,可以提高农村社区的管理和服务水平,增强农村社区的凝聚力和活力。

城乡融合发展可以改善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水平,提高农民的教育、医疗、文化等方面的获得感。

通过解决农村社会问题,促进农村社会进步,可以减少农民对城市的迁徙,推动乡村振兴。

城乡融合发展可以推动农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城乡融合发展是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

城乡融合发展是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

城乡融合发展是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城乡融合发展是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

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中国的城乡差距也不断扩大。

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发展差距日益加大,城市的发达和乡村的落后成为一种明显的对比。

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必须进行城乡融合发展,将城市和乡村的资源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共同发展。

城乡融合发展可以提高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

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成熟,而乡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

城乡融合发展可以借助城市的资源和经验,加快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

修建农村公路、提供清洁水源和改善农村教育和医疗条件等,都可以借助城市的力量进行改善。

通过提升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可以提高农民的生活品质,进一步推动乡村振兴。

城乡融合发展可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传统上,乡村地区的经济以农业为主,而城市则以工商业为主导。

城乡融合发展可以将城市的产业和技术引入乡村地区,促进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可以引入城市的现代农业技术和企业,推动农村地区的农产品加工和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产品品质,增加农民的收入来源。

乡村地区也可以借助城市的市场优势,推动乡村旅游、艺术手工业等产业的发展,实现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和可持续发展。

城乡融合发展可以促进人口流动和人才的流动。

当前,农村地区的劳动力流失现象非常严重,导致乡村地区的劳动力供给不足,影响了乡村经济的发展。

城乡融合发展可以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创业机会,吸引农民工返乡创业和就业。

通过城乡融合发展可以促进人才的流动,引入城市的人才到乡村地区,促进乡村地区的人才融入和乡村的发展。

这不仅可以实现人口资源的优化配置,也可以促进城乡之间的人文交流和知识传承。

城乡融合发展可以实现资源的共享和优势互补。

城市和农村之间存在着明显的资源差异,城市有优越的人力资本和科技创新,而农村则有丰富的土地资源和自然资源。

城乡融合发展可以实现资源的共享和优势互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

城乡融合发展是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

城乡融合发展是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

城乡融合发展是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乡差距逐渐显现出来。

城市的繁荣发展和乡村的相对落后形成鲜明的对比。

为了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乡村振兴成为了重要的任务。

而城乡融合发展则被认为是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

城乡融合发展的是指城市和乡村在人、财、物、文化、生态等方面实现全面融合,促进城乡互动,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城市和乡村是相互依存的,二者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和互动。

城乡融合发展可以很好地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推动城市和乡村之间资源要素的流动和合理的利用。

一方面,城市可以向乡村输送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乡村的发展;乡村可以为城市提供丰富的农产品、劳动力和生态环境等资源。

城乡融合发展可以促进城乡资源的互补,实现优势互补,提高资源利用的效益。

城乡融合发展也可以促进城乡一体化的社会发展。

城市和乡村间的交流和互动可以促进经济、文化和教育等方面的合作与交流。

通过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可以弥补乡村资源和服务的不足,为乡村居民提供更好的医疗、教育、文化等社会服务。

在城乡一体化的发展中,可以提升乡村的居住环境和公共设施,为农民提供更好的生活条件,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城乡融合发展也可以促进城乡之间的产业转移和农民就业。

目前,城市中的产业效益越来越低,而乡村中的劳动力闲置率却较高。

通过城乡融合发展,可以促使城市中的劳动力转移至乡村,实现就业机会的扩大。

城乡融合发展也可以促使城市中的产业向乡村转移,通过引导和扶持乡村产业,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

城乡融合发展还可以促进生态文明的建设和环境保护。

城市的快速发展往往伴随着生态环境的恶化,而乡村却是天然的生态屏障。

通过城乡融合发展,可以实现城市污染物的减少和生态环境的改善。

乡村的自然资源和生态服务功能可以为城市提供生态补偿,实现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

城乡融合发展还可以促进乡村的文化传承和创新。

城乡融合发展可以促进文化的交流和共享,实现城乡文化的互动和共同发展。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建立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建立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立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作者:何小军来源:《重庆行政》2021年第06期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推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重庆市忠县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意见》,切实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立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

一、认真分析,明确打造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的优势条件和短板弱项城乡融合发展,是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化的继承和深化,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由之路。

近年来,忠县确立了建设“一地一城三区”战略目标,其中“三区”之一就是建立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

全县认真分析,明确发展基础条件和短板弱项。

目前,忠县打造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有五大优势。

(一)区位交通条件良好忠县位于三峡库区腹心,距重庆主城210公里,拥有88公里长江黄金水道。

境内G50沪渝、G69银百、G5515张南3条高速公路已形成“大”字形高速路网,高速公路网密度达22公里/平方公里,是西部地区进入华中、华东、华南地区最便捷通道之一。

万吨级深水良港新生港已全面建成开港,向東可实现江海直达,对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向西通过中欧班列(重庆)直达欧洲,对接丝绸之路经济带。

渝万高铁开工在即,未来的忠县将成为“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

忠县也是成渝双城经济圈规划实施区域。

(二)资源禀赋条件优越全县面积2187平方公里,地形以丘陵为主,属亚热带东南季风区山地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年均气温18.2°,无霜期341天,耕地面积877.6平方公里,适宜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

水资源充沛,除长江外,境内还有28条溪河,涉及河道总长488公里。

生态环境优良,森林覆盖率达到50.3%。

(三)农村经济基础夯实全县辖4个街道25个乡镇,284个行政村和88个社区居委,户籍人口99.02万人,其中乡村人口71万人。

城乡融合发展是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

城乡融合发展是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

城乡融合发展是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
城乡融合发展是当前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乡差距逐渐加大,传统的以城市为中心的发展模式已经难以适应当前的社会经济形势。

城乡融合发展是促进乡村振兴、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

城乡融合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方面进行。

在经济方面,要加强农村经济的发展,推动农村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

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农村经济的发展需求,需要引入现代农业技术和管理模式,推动农业向现代化、产业化和商业化方向发展。

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交通、水、电、气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水平,缩小城乡基础设施差距。

在社会方面,要加强农村社会建设,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生活品质。

农村教育和医疗水平相对较低,需要加大对农村教育和医疗的投入,提高农村教育和医疗资源的配置。

要加强农村社会组织建设,推动农村社会管理和服务的现代化,提高农民的自我管理和自治能力。

要加大对农村社会保障的支持力度,提高农民的社会保障水平,增强农民的社会保障意识。

在文化方面,要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保护和传承农村的传统文化,提高农民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

要推动城乡文化融合,促进城市文化和乡村文化的互动和交流。

要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提升农村文化设施的档次和水平,满足农民的文化需求。

在治理方面,要加强城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提高城乡发展规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要加强城乡政府间的协调和沟通,促进城乡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要加强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确保农民的土地权益,推动农村土地流转和集约化经营,提高农村土地利用效率。

城乡融合发展是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

城乡融合发展是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

城乡融合发展是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
城乡融合发展是指在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中,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将城市和农村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差距逐渐缩小,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发展。

在当前经济发展形势下,城
乡融合发展是推进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

首先,城乡融合发展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

在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的经济发展迅猛,
但农村经济受到了限制。

通过城乡融合发展,可以把城市的资本、技术、市场和农村的劳
动力、土地等资源有机结合起来,促进了农业现代化和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提高了农民
的收入,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其次,城乡融合发展可以促进社会文化的发展。

在现代化进程中,城市的社会文化不
断更新,但农村的社会文化受到了限制。

通过城乡融合发展,可以把城市的文化产业和农
村的民俗文化相结合,形成城乡交流的互动平台,打破地域限制,增强社会文化多样性和
包容性。

再者,城乡融合发展可以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现代化进程中,城市对自
然资源的消耗和污染日益加剧,农村则面临着资源过度开采和废弃物处理的问题。

城乡融
合发展可以利用城市的技术和资金优势,提高生态环保意识和技术水平,解决城市和农村
面临的环境问题,实现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

面对当前的形势,我国积极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政策。

例如,加强城市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城乡互联网和物流体系,推进乡村旅游和休闲
产业的发展,促进城乡教育和医疗资源均衡发展等。

这些政策措施有助于加强城乡之间的
沟通和交流,优化城乡发展格局,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

乡村振兴:城乡融合发展

乡村振兴:城乡融合发展

乡村振兴:城乡融合发展城乡融合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实现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

城乡二元结构是我国现阶段最突出的结构性矛盾之一,不仅导致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问题突出,也是制约“三农”发展的根源性体制障碍。

解决这一问题,希望和出路在城乡融合。

所以我们党提出了“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战略思路,即通过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来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

这意味着我国在处理城乡关系上要实现向以城带乡、城乡融合一体发展的战略性转变。

从生产力角度看,要大力推动城乡在规划布局、要素配置、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生态保护等方面互动融合、均衡发展,其重点在尽快弥补农村各方面发展短板,缩小城乡发展差距;从生产关系角度看,就是要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塑造新的城乡关系,其重点在通过制度安排多向农村倾斜,消除制度性城乡分割和差异,使城乡关系更加和谐,加快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进程;从政策角度看,就是要突破过去城乡分离脱节的政策框架,支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注意在干部配备、要素配置、资金投入、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供给上优先满足、优先保障,推动城乡一体化、相交融、均衡化发展。

由此说来,城乡融合发展就是破解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的根本路径,也有学者称为“核心路径”。

一是空间布局合理化。

由省级宏观指导,市级统筹协调,以县域为基本单元,制定乡村振兴规划体系(与城镇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相衔接),在综合考虑域内人口迁移变化、产业发展需求、土地利用、生态环境保护、交通道路建设和城镇发展格局等因素基础上,统筹布局产业发展、村镇体系、生态保护空间,重构城乡空间体系,既明晰城乡界线及其功能定位,又推进城乡相互耦合、协同发展。

二是要素流动自由化。

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彻底消除阻碍城乡要素合理流动和平等交换的体制性缺陷,建立健全城乡融合的体制机制和发展体系,促进城乡要素资源双向自由流动、合理配置。

重点是通过改革创新,降低城市人才、技术、资本、信息、管理等要素资源“上山下乡”的制度性交易成本,搭建农村集聚要素资源平台,引导城市资源要素更多地向农村农业流动。

浙西地区城乡融合发展的现实特征研究——以浙江衢州市为例

浙西地区城乡融合发展的现实特征研究——以浙江衢州市为例

浙西地区城乡融合发展的现实特征研究——以浙江衢州市为例【摘要】本文通过对城镇化率、城乡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城乡恩格尔系数等指标分析,总结了衢州城乡融合发展的现实特征,初探浙西地区城乡融合发展的规律和现状,浅显探索城乡关系的新可能。

【关键字】城乡融合;现实特征2017年,党的十九大作出了“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决策部署。

2019年,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农业农村部等十八部门联合印发《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改革方案》,并公布11个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名单。

2021年4月,国家发改委再次强调提出将把现代化县城镇作为城市重要轴承载体,以此最终达到快速推进全国城镇化试点建设、加速全国城乡经济社会融合协调发展目标的要求。

由此可见,深入研究、探讨和推进城乡融合,是我国党和政府近年来在重点关注的议题。

近年来浙江在缩小城乡差距、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方面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城乡协同发展水平达到较高的层级。

数据资料显示,浙江人均家庭GDP水平超过户均10万元,城、乡居民年度人均家庭可支配性收入连续20年、36年来居同期全国省区第一;2022年第三季度,城乡居民收入占比为1.81:1,成为全国城乡收入差距最小的省份地区之一。

但是,城乡地区发展不均衡或不充分的问题也依然存在,比如丽水和衢州市,由于位于浙西南山区,受制于地理位置、工业基础比较薄弱等原因,经济发展水平较省内发达区域较为滞后,城乡融合发展进度相对较为缓慢。

本文拟通过分析衢州城乡融合发展的现实特征,为浙西地区城乡融合发展提供思路。

1引言城乡融合一词最早是由恩格斯提出的,在我国城乡融合的概念则是在1996年开始出现的。

我国城市与乡村的关系,大致经历了从城乡分割到城乡统筹,再到城乡融合的演进阶段。

而对于城乡融合的定义和内涵,目前学界还没有统一的界定。

各个学界如社会学、经济学、城乡规划学、生态学等都从各自不同的角度、不同层次予以积极探讨。

城乡融合是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对于实现乡村振兴,共同富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城乡融合发展是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

城乡融合发展是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

城乡融合发展是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日益突出。

城市发展迅猛,经济、科技、教育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而农村的发展相对滞后,农业产业水平和农民收入水平仍然较低。

城乡差距的扩大导致了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使得城市面临人口过度集中,资源环境压力大,社会矛盾不断加剧的问题。

为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实现乡村振兴,城乡融合发展成为了必由之路。

城乡融合发展强调的是城市和乡村互为补充、互为支撑、互为促进。

一方面,城市要为乡村提供资源、技术、市场等支持,帮助农村发展现代农业、农村经济、农村社会事业。

城市可以提供先进的农业技术、新型农机装备、高质量的农产品加工和销售渠道等,帮助农民增加收入。

城市还可以支持乡村发展农村旅游、休闲农业、特色农业等产业,促进农村就业,改善农民生活水平。

乡村也可以为城市提供资源和服务。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周边的乡村地区往往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

乡村可以提供城市所需的食品、水源、能源等资源,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乡村还具有丰富的文化和历史遗产,可以为城市提供文化旅游、休闲度假等服务,促进城市文化产业的发展。

在城乡融合发展中,需要强化政府的引导和推动作用。

政府要加大对农村的投入,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民的生产条件和生活条件。

政府还可以加强乡村规划和土地利用管理,引导城市资源向乡村倾斜,推动乡村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

政府还应加强城乡土地流转的管理,促进土地的集约利用,增加农民的土地收益和农业生产效益。

社会组织和企业也应积极参与城乡融合发展。

社会组织可以发挥自身专业优势,为农村提供技术咨询、创业培训等服务,帮助农村发展。

企业可以通过投资农村产业、扶持农民合作社等形式,参与农村经济的发展。

还可以积极开展县域农产品品牌建设和市场开拓工作,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力,扩大城乡农产品的市场份额。

城乡融合发展还需要改革创新的支撑。

要推动城市和乡村之间的融合发展,必须加大对农村土地制度、农村金融体系、农村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改革力度,打破行政区划和户籍制度的壁垒,使得城乡资源要素更加自由流动。

城乡融合发展是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

城乡融合发展是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

城乡融合发展是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随着时代的进步,城乡发展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城市的繁荣与乡村的落后形成鲜明的对比。

为了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已经成为必由之路。

本文将从城乡差距的原因、城乡融合发展的意义以及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途径等方面进行探讨。

城乡差距的原因有很多,主要包括政策导向、经济发展、社会保障和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因素。

政策导向方面,过去的城市化发展模式偏重城市经济发展,忽视了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导致了城乡发展的不平衡。

经济发展方面,城市具有完善的产业链和市场体系,吸引了大量的人才和资源,而农村地区产业结构单一,农业收入较低,无法满足农民的收入增长需求。

社会保障方面,城市地区有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为城市居民提供了养老、医疗、教育等多项福利,而农村地区社会保障体系相对不完善,农民的社会福利待遇较低。

基础设施方面,城市地区的交通、通信、水电等基础设施非常完善,而农村地区这些设施的建设相对滞后,限制了农村地区的发展。

城乡融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城乡融合发展是实现国家富强和社会稳定的重要途径。

城乡差距过大容易引发社会矛盾和不稳定因素,加强城乡融合发展可以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为国家建设提供坚实的基础。

城乡融合发展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生活品质和发展机会。

通过改善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创业机会,增加农民的收入来源,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

城乡融合发展有助于发挥农村地区的资源和人力优势,促进乡村经济的发展。

农村地区有着丰富的土地资源和劳动力资源,通过发展农村旅游、乡村产业等方式,可以有效利用这些资源,推动乡村经济的转型升级。

城乡融合发展有助于实现国家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通过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保障粮食安全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有多种途径。

要调整政策导向,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扶持力度,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

城乡融合发展是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

城乡融合发展是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

城乡融合发展是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作者:赵冰琴吴丽霞来源:《中共石家庄市党委党校学报》2019年第05期[摘要] 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揭示了城乡关系从分离到融合演进的总体趋势。

进入新时代,我国城乡关系也进入了融合发展阶段。

本文以城乡融合发展的重大时代意义为背景,从基础欠缺、观念束缚、体制痼疾等方面剖析了城乡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并提出了落实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理念、破除二元体制痼疾、推进绿色发展、涵养文明乡风等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具体建议。

[关键词]城乡融合;乡村振兴;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要素融合[中图分类号]F1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69(2019)05-0036-04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强调要“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这是党中央首次提出“城乡融合发展”概念,是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农城乡关系的准确把脉和定位,意味着我国城乡关系发生了重大战略性转变。

新中国成立以来,经过短暂的城乡协调发展后,城乡关系经历了“城乡分治”“城乡统筹”“城乡发展一体化”等阶段。

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的历史性转变,亟需解决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其中,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表现最为突出。

只有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才能从根本上破解城乡二元结构、促进乡村振兴。

一、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必然要求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我国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并进行了长期探索。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亟需重塑城乡关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为实现全面小康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切实稳住“三农”这个基本盘。

(一)城乡融合发展将带动我国城乡关系实现历史性飞跃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揭示了城乡关系从分离到融合演进的总体趋势,认为,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城乡关系由结合到分离对立,再到更高层次的结合和融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并指出,城乡融合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城乡发展的终极目标。

城乡融合: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

城乡融合: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

城乡融合: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引言城乡融合是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

随着农业现代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城乡之间的差距日益显现。

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乡村振兴战略应该成为我们共同努力的方向。

城乡融合作为一种手段,可以实现城市与农村之间资源的共享与互通,从而推动乡村振兴。

城乡融合的背景城市与农村的差距长期以来,城市与农村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差距。

城市享受着现代化的设施和便捷的服务,而农村则面临着基础设施不完善、教育医疗资源匮乏等问题。

这些差距不仅影响了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也限制了乡村经济的发展。

因此,解决城乡差距,实现城乡融合,成为了当代中国面临的重大任务。

乡村振兴的重要性乡村振兴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农村人口占据了中国总人口的绝大部分,实现乡村的繁荣发展对于整个国家的稳定与繁荣具有重要意义。

乡村振兴不仅要关注农村经济的发展,还需要注重农村居民的生活品质、文化建设等方面。

城乡融合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应该成为我们加强工作的重点。

城乡融合的意义资源共享与互通城乡融合可以实现城市与农村之间资源的共享与互通。

通过建设农村基础设施,优化交通运输体系,将城市的发展成果带给农村地区,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

同时,也可以将农村特色资源引入城市,推动城市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城市与农村的互补发展城市与农村具有不同的发展优势,通过城乡融合可以实现互补发展。

城市拥有着创新创业的平台和资源,而农村则拥有广阔的土地和自然资源。

通过引导城市人才和资金向农村流动,可以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实现城乡共同繁荣。

提高农村居民的获得感城乡融合可以提高农村居民的获得感。

通过提供更好的教育医疗资源、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可以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提高他们的获得感。

同时,城市与农村的交流与合作也可以促进农村居民的职业发展,提高他们的收入水平,增强他们的幸福感。

城乡融合的实施路径政府支持与政策引导政府在城乡融合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的投入,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提高农村居民的福利待遇。

乡村振兴人口流动与城乡融合发展分析

乡村振兴人口流动与城乡融合发展分析

乡村振兴人口流动与城乡融合发展分析乡村振兴是当前中国的重大战略。

在这一过程中,人口流动和城乡融合发展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本文从不同角度出发,探讨了乡村振兴的人口流动和城乡融合发展对中国经济社会带来的影响。

一、人口流动助力乡村振兴人口流动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动力。

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增长,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导致城市空间资源有限,压力不断增加。

此时,乡村地区作为城市的后备资源,成为人们可以选择的生活和发展空间。

这种人口的流动改善了人们的就业和生活条件,也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新的机遇。

二、人口流动带来的机遇人口流动给乡村带来了各种机会。

首先,人口流动促进了乡村的产业升级和经济增长。

大量的劳动力涌入乡村地区,增加了农业生产的规模和效益。

其次,人口流动还带动了农村市场的活跃,促进了农特产品的销售和农民收入的增加。

此外,人口流动还推动了农村文化教育的发展,提高了农村居民的素质和对外界信息的了解。

三、人口流动带来的挑战然而,人口流动也给乡村带来了一些挑战。

首先,大量的人口流入乡村地区导致了土地资源的紧张。

土地被大量购买和承包,使土地流转困难,影响了农民的生活和农田的利用效率。

其次,人口流动也带来了农村社会管理的难题。

人员的流动导致了乡村社会稳定的破裂,农村社会治理的难度增加。

此外,人口流动还加剧了城乡差距,使乡村发展的步伐不平衡。

四、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性城乡融合发展是乡村振兴的关键环节。

城乡融合发展意味着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合作与互动,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

城乡融合发展可以实现资源的共享与优化配置,促进城乡间的产业协调发展,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和获得感。

五、城乡融合发展的路径选择城乡融合发展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实现。

首先,可以通过优化城乡土地利用,实现农村集中连片开发和城市空间的合理规划,创造良好的城乡空间环境。

其次,可以通过发展现代农业和乡村经济,促进农民就业和增加农民收入。

此外,城乡融合发展还需要推进城市和乡村公共服务的均衡发展,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的水平。

城乡融合发展是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

城乡融合发展是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

城乡融合发展是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城市化进程迅速推进,城乡差距也逐渐加大。

过去的一段时间里,城市发展主要侧重于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而农村地区则相对滞后,农业经济发展缓慢,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水平偏低。

这种城乡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了农业人口的流失和农村人口老龄化的现象,使得乡村振兴成为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乡村振兴旨在使农村地区实现全面发展,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而要实现乡村振兴,城乡融合发展不可或缺。

城乡融合发展是指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全面融合与协调发展,通过促进城乡双方的互动和合作,实现城乡资源的优化配置与有机统筹发展。

城乡融合发展的重点在于破除“城市优先”的发展模式,建立健全城市和乡村之间的互动机制。

城乡融合发展需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农村地区需要建设完善的交通、通信和水电等基础设施,使农村地区的交通畅通,通信网络覆盖更广,电力供应稳定。

城市也需要向农村延伸公共设施和服务,提供更好的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

城乡融合发展需要加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

乡村地区是农业的发展基地,传统的农业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农村的需求。

城乡融合发展应积极引导农村地区发展现代农业,推动农业产业化、农村经济多元化发展。

农村应加大农业技术研发和创新投入,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和竞争力。

还要积极发展乡村旅游、文化创意产业等乡村经济,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城乡融合发展需要加强人才培养和流动。

农村地区的人才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

城乡融合发展应鼓励有条件的城市向农村延伸,提供良好的就业机会和发展平台,吸引高素质人才回到农村创业发展。

也要加强对农村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提高农村的人力资源质量和能力。

城乡融合发展需要加强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

乡村振兴是一个涉及众多领域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提供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

政府应制定出台有利于城乡融合发展的政策和法规,给予农村地区优惠政策和补贴,鼓励和引导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合作与共赢。

城乡融合发展是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乡融合发展是实现振兴乡村的必由之路作者:京雨来源:《领导文萃》2019年第08期党的十九大把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

城乡融合发展意义重大,那么,城乡融合发展和乡村振兴之间的必然关系是什么?为什么要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实现城乡融合发展有哪些需要注意的问题?城乡关系对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有哪些?为什么城乡融合发展需要正确政策导向?实现城乡融合发展需要注意哪些导向问题?围绕着这些城乡融合发展的热点问题,本刊特约记者采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党国英研究员。

为什么要推进城乡融合发展?《领导文萃》:党的十九大报告把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对此,您如何看?党国英:这个提法抓住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最为核心的问题。

“城乡融合发展”并不是经济学约定俗成的严格术语,它是针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特殊问题提出的政策導向性概念,只能根据我国改革的现实需要来确定它的内涵。

我认为,城乡融合发展与统筹城乡发展的提法在本质上是一回事。

具体讲,城乡融合发展主要有这样几点:第一,打破城乡要素市场壁垒,使各种要素投入可以通过竞争和流动在城乡经济部门获得相近的长期回报,改变城乡产业竞争力的二元结构;第二,大力推进城市化进程,促进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改变城乡收入分配的二元结构;第三,改革公共财政制度,优化国民收入再分配机制,让农民和城市居民共享国家社会保障福利,消除社会福利分享的城乡二元差异;第四,合理规划城乡环境建设,更大力度保护农村生态环境,改善城市居民的居住形态,让城乡居民共享“乡愁”;第五,促进城乡社会治理现代化,改变城乡社会治理的二元分割体制。

《领导文萃》:您一直关注和研究城乡融合发展,您认为实现城乡融合发展最重要的是什么?有哪些需要注意的问题?党国英:实施城乡融合发展最重要的其实是认识问题,而不是有人喜欢说的“人到哪里去、钱从哪里来”这类问题。

我注意到以下几个方面存在认识问题:第一,我国城市与乡村划分是否合理?现在主要按行政管理区块来划分,把建制镇及城市的街道和区划分为城市地区,由此确定城市化率的大小。

第二,过分强调农业的“多功能性”,可能影响大宗农产品生产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并导致我国农业的“日本化”。

第三,对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认识不足,还有的“专家”美化小农,夸大“空心村”问题。

第四,对城市发展有很多误区。

举例来说,有人认为我国城市的高房价具有必然性,因为我们国家“人多地少”。

城市规划界的主流意见赞成我国城市居民的高密度居住方式,以为这种方式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类似这些说法,严重妨碍我国城市化健康推进,也不利于乡村振兴。

其实,我国高层领导人提出了一些很好的看法,以利于我们解决上述认识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就谈过我国未来城乡人口布局问题,李克强总理也一贯重视城市化推进工作。

《领导文萃》:习总书记关于未来城乡人口布局的意见,请您具体谈谈。

党国英:在2018年全国人大广东代表团会议上,习总书记提出我国未来乡村人口还会有三四亿这样一个判断,很有道理。

以我国总人口达到约15亿峰值为时点,我国农村人口和农业人口很可能收敛到2亿、1亿左右。

各地的乡村规划也应根据当地经济总量的农业占比和农村占比,对农业人口和农村人口的规模做出估计。

无论如何,不能按现有农业人口和农村人口的规模制定乡村规划,更不能把大量人口“回流”农村的幻想作为乡村规划的基础。

我注意到,一些地方制定的乡村振兴规划未能体现未来城乡人口布局变化这个趋势。

这样的规划其实没有意义。

保持目前这样的城市化水平,我国经济增长潜力将难以发挥,农民收入水平提高将受到制约。

我认为这是实现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最为核心的问题。

《领导文萃》:您近年的研究领域是城乡融合发展,认为城乡关系对农业农村发展的意义重大,那么城乡关系对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有哪些?党国英:这个影响的确很大。

我们过去对农民收入增长的决定因素有误解,以为只要农业规模经营水平提高,例如农民种上几百亩地,农民收入问题就解决了。

其实没有这么简单。

观察发达国家农业经济,可以看到一个重要情形。

尽管它们的农业专业化水平很高,家庭农场的经营规模很大,但家庭农场的兼业收入仍然十分重要。

以美国为例,在农场主的平均收入中,地头农业生产带来的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从1960年的50%左右下降到目前的15%左右。

这意味着美国农场主的大量收入是来自地头生产以外的其他领域。

欧洲与日本的农场主收入构成变化大体也是如此。

这种情况实际上反映了现代农业经济如下的几个特点。

第一,农场主家庭的经营规模虽然越来越大,但规模变化与农场主的收入变化并没有形成水涨船高的关系。

从理论上说,在充分竞争条件下,同一水平的劳动者不论从事什么职业,在足够长的时间里,他们的每一个工作日的收入会趋于一致。

同时,劳动生产率提高与单位商品的价值(进而价格)成反比的规律也在起作用。

农场规模越大,资本和技术装备水平越高,单位产出的成本越低,农场主越能接受更低的竞争价格。

发达国家资本价格(利率)也有一个缓慢下降的过程,并成为拉动产品成本下降的因素。

总之,竞争产生的群体游戏,使得农场规模有一个加速成长的过程,但它并没有成为农场主增收的主要因素。

第二,农场经营规模实际上也有一个“天花板”,只是它的刚性不是很强而已。

数据表明,美国大农场的经营规模在2012年之后的增长率明显下降。

这个道理也不难理解。

农业的季节性和农业设备的边际效率下降规律决定了家庭农场规模过大会出现“规模不经济”的后果。

又因为农业生产的不确定因素较多,监督成本比较高,相当多的农业生产项目不适合雇工经营,致使农场主增收也遇到“天花板”。

第三,政府补贴对农民收入构成有一定影响,但对经济效率提高没有明显的帮助作用。

我注意到一个对应关系,发达国家的恩格尔系数与政府对农民的财政支持力度(按农民收入占比计算)大体成反比。

2017年,美国联邦政府的食品与农业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约为3%,其中约75%左右用于居民的食品补贴,投入农业生产的资金每亩地约为80元人民币,其中能直接影响到农民收入的比例约为20%。

反观日本,其财政支出的农业支出比例较大,每亩地的分摊额远超中国,但日本的恩格尔系数近年不降反升,甚至达到26%左右,是美国的2倍。

第四,农民增收的主渠道越来越集中于直接农业生产以外的农村产业链的价值创造和分配。

按以上分析,如果地头直接农业生产,特别是种植业生产,不容易使农场主的农业收入成为其主要收入,并使其总收入能达到全社会的平均收入,政府补贴又不足以弥补差额,那么,他们的收入就不得不靠在非农产业领域的兼业收入。

从价值增值看,食品产业链对上面发达国家的农业农村经济运行情况,我们过去认识不足。

这引起我们对中国现代农业发展导向的思考。

中国农户依靠农业经营规模的提高能解决他们的收入问题么?如果中国实现了家庭农场成为农业经营主体的制度,农户不兼业就可以消除城乡收入差距吗?答案是否定的。

当然,如果不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维持小农经营格局,农民收入水平更难以提高。

未来中国大量所谓职业农民也需要兼业,但不是目前这种“候鸟式”的兼业,而应该是高度依从农村产业链的就近兼业。

目前,中国尚未形成适应这个要求的导向性政策思路。

按官方披露,中国现在有200多万个农民合作社,平均每个行政村就有几个。

这种组织虽然名称叫合作社,但因为其规模过小,实际上不可能在农村产业链中开展经营活动,不是真正的合作社。

中国的真合作社凤毛麟角。

当下中国农村产业链中真正活跃的是所谓农业龙头企业。

实际国有的国家供销合作总社、国家烟草局等,私营的温氏集团、伊利集团、双汇集团等,都是在农村产业链上有大能耐的企业,但它们不是合作社;它们固然对推动中国农业产业化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不是以农民为社员的合作性经营组织,而是国有资本或社会资本控制的一般企业。

城乡融合发展需要正确政策导向《领导文萃》:那么,最终解决农民收入提高问题,要采取什么举措?党国英:真正建立农民分享农村产业链价值的机制,在农民收入增长与国家经济增长之间形成强有力的纽带,今后的改革应形成下述政策导向。

一是要坚定地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水平不断提高,实现小农户向家庭农场的转变。

无论如何不能把小农户看作现代农业的长期基础。

小农户不可能真正与合作社形成紧密的利益联结。

由小农户构成的合作社不会是真正的合作社。

要改变对合作社的观念,不能把当代农民合作社混同于我国改革开放前的那种农业合作社。

二是推进农民合作社跨行政区发展,培育跨省市的巨型合作社。

相较于中国200多万个农民合作社,美国不过几千个。

欧盟内部农业发达国家的合作社也不过十来个。

合作社机制必须改革,资本构成及分配关系不必拘泥于旧的合作社传统,而应大胆吸收跨国公司的经营机制。

三是探索将有条件的农业龙头企业由国资或私人公司转型为农民合作社。

这种转型需要顾及国内相关参与者的共赢以及国际贸易规则,是一项较为复杂的工作,这里不做具体讨论。

四是调整城市布局引导政策,特别要注意通过多种政策引导可能崛起的巨型合作社总部驻扎农业产区的小型城市,方便农户就近从事农村和农业产业链上的各类工作。

《领导文萃》:现在经常有专家会讲到“产业融合”,那么乡村旅游的作用究竟有多大?在这些方面,发达国家是如何做的?有哪些经验?党国英:我认为农村产业布局不能拍脑门子去“构想”,特别不能把政府多重干预下形成的产业结构当成合理结构。

从根本上说,农村产业就是要利用农村天然的光、热、水资源,尽可能低成本地生产出大宗农产品满足城乡居民提高生活品质的需要。

能否满足这种需要,重要标志就是看城乡居民的恩格尔系数的高低,即居民的吃饭开支占总支出的比重。

这个概念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大体能反映经济结构的特点。

我认为,过分强调多功能农业,会影响大宗农产品生产成本的降低,从而会影响城乡居民的生活品质。

恩格尔系数下降是现代经济发展的一个成绩。

恩格尔系数能降低到15%以下,不仅食物相对便宜,还有利于政府用大规模补贴购买食物的办法帮助穷人,改善穷人的营养状况,大幅度消除代际贫困现象。

中国居民目前恩格尔系数是30%左右,若要让中国变成富裕社会,还得再降低一半。

但从目前观察看,我国农村产业选择的政府导向,很有可能不利于这个目标实现。

产业成长有自己的规律,一是不论从事什么农业产业,在较长的时间里,同等水平的劳动力在工作日获得相近的报酬,农业领域尤其如此。

二是因为食品之间的可替代性比较高,劳动生产率提高缓慢的食品会成为奢侈品。

一些农业产业看似单位产品的价值高,但有可能退出市场,最终不能帮助农民。

欧美国家人民的食谱比中国简单,大体是因为农业竞争保留了劳动生产率高的生产品种,而劳动生产率低的品种的生产退出了市场。

与上述原因有关,在农业发达国家或地区,真正劳动生产率较低的有机农产品在农产品中的占比并不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