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专题

合集下载

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答案

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答案

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答案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长寿山居元夕①元好问微茫灯火共荒村,黄叶漫山雪拥门。

三十九年何限事②,只留孤影伴黄昏。

【注】①写此诗时,诗人任河南内乡令,因母亲去世,居丧于长寿山。

②当时金统治者日趋腐败,蒙古军入侵,人民死伤无数。

(1)请用形象的语言描绘诗歌一二句所展现的画面。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答案】(1)偏僻荒凉的村落里灯火星星点点,人烟十分稀少,枯黄的树叶漫天遍野,大雪堆积在门外。

(2)①表达了母亲去世后对于亲人的怀念,孤身一人的孤寂;②表达了作者对百姓在战争中流离失所、家破人亡的同情;③表达了作者对敌军侵犯国家的愤恨和心痛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解析】【分析】(1)这两句诗描写的意象有:微茫的灯火、荒村、满山的黄叶、拥堵着门的大雪,通过这些意象我们可以想象出这样的画面:偏僻荒凉的村落里灯火星星点点,人烟十分稀少,枯黄的树叶漫天遍野,大雪堆积在门外。

(2)结合诗歌内容、诗人的经历、当时的背景理解诗人的感情:写此诗时,诗人任河南内乡令,因母亲去世,居丧于长寿山。

诗句“只留孤影伴黄昏”就非常直接地表达了母亲去世后对于亲人的怀念,孤身一人的孤寂;一二句的景物描写及“ 三十九年何限事”的感叹,则表达了作者对百姓在战争中流离失所、家破人亡的同情以及对敌军侵犯国家的愤恨和心痛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故答案为:⑴偏僻荒凉的村落里灯火星星点点,人烟十分稀少,枯黄的树叶漫天遍野,大雪堆积在门外。

⑵①表达了母亲去世后对于亲人的怀念,孤身一人的孤寂;②表达了作者对百姓在战争中流离失所、家破人亡的同情;③表达了作者对敌军侵犯国家的愤恨和心痛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点评】⑴此题考查理解意象、意境和诗歌散文化的能力。

归纳:答题步骤:步骤一、抓住每个意象。

步骤二、展开联想把该意象进行描述。

具体做法,在此意象前加修饰词或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步骤三、点出所用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中国古代诗歌诗词鉴赏专题

中国古代诗歌诗词鉴赏专题

中国古代诗歌诗词鉴赏专题中国古代诗歌鉴赏专题11、钓侣二章·其二皮日休〔唐代〕严陵滩势似云崩,钓具归来放石层。

翻滚的波浪拍在严陵滩上,溅起的水花似玉碎云崩。

钓罢归来,像严陵一样将渔具放在重叠的石层。

烟浪溅篷寒不睡,更将枯蚌点渔灯。

烟浪打湿了船篷,身上寒冷,难以入睡,我只好拿来干蚌壳再添点有,点亮我渔灯。

2、七爱诗·李翰林(白)皮日休〔唐代〕吾爱李太白,身是酒星魄。

口吐天上文,迹作人间客。

磥砢千丈林,澄澈万寻碧。

醉中草乐府,十幅笔一息。

召见承明庐,天子亲赐食。

醉曾吐御床,傲几触天泽。

权臣妒逸才,心如斗筲窄。

失恩出内署,海岳甘自适。

刺谒戴接幂,赴宴著縠屐。

诸侯百步迎,明君九天忆。

竟遭腐胁疾,醉魄归八极。

大鹏不可笼,大椿不可植。

蓬壶不可见,姑射不可识。

五岳为辞锋,四溟作胸臆。

惜哉千万年,此俊不可得。

3、虎丘寺西小溪闲泛三绝皮日休〔唐代〕鼓子花明白石岸,桃枝竹覆翠岚溪。

分明似对天台洞,应厌顽仙不肯迷。

绝壑只怜白羽傲,穷溪唯觉锦鳞痴。

更深尚有通樵处,或是秦人未可知。

高下不惊红翡翠,浅深还碍白蔷薇。

船头系个松根上,欲待逢仙不拟归。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专题21武陵春·春晚李清照?〔宋代〕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这首《武陵春》是中年孀居后所作,非一般的闺情闺怨词所能比。

这首词借暮春之景,写出了词人内心深处的苦闷和忧愁。

全词一长三叹,语言优美,意境,有言尽而意不尽之美。

这首词继承了传统的词的作法,采用了类似后来戏曲中的代言体,以第一人称的口吻,用深沉忧郁的旋律,塑造了一个孤苦凄凉环中流荡无依的才女形象。

这首词艺术表现上的突出特点是巧妙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特别是比喻。

诗歌中用比喻,是常见的现象;然而要用得新颖,却非常不易。

好的比喻往往将精神化为物质,将抽象的感情化为具体的形象,饶有新意,各具特色。

这首词里,李清照说:“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答案

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答案

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答案一、高中诗词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早上五盘岭岑参平旦驱驷马,旷然出五盘。

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

苍翠烟景曙,森沉云树寒。

松疏露孤驿,花密藏回滩。

栈道谿雨滑,畬田原草干。

此行为知己,不觉蜀道难。

【注释】(1)五盘岭:亦称七盘岭,位于梁州利州交界咽喉处。

即今陕西宁强、甘肃成县与四川广元交界处,有石磴七盘而上,号称西秦第三关,诗中五盘亦指五盘岭。

(1)请赏析“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一联。

(2)试分析本诗的点染手法的运用。

【答案】(1)①用拟人手法(斗,对峙;攒,聚焦),写出了江流曲折回转,两岸石崖对峙,江崖陡峭峥嵘,日出之前,群峰相连,层次莫辩,密集、重叠的奇伟、险峻景象。

(或可着重炼“斗”、“攒”两字也可)②对仗工整、巧妙,音韵、意蕴配合协洽。

(2)全诗首两句直笔点出时间,地点及入蜀事件。

中间八句着力于染,由远而近,层层皴染,色调均匀,风烟美景,峻朗旷伟,有力渲染烘托了诗人从容悠然的心境。

最后两句,归结于点,点明诗人入蜀,为报知己,为平蜀乱,虽路途奇险,却心绪明快开朗.感知遇之恩,兼寄济国心愿,尽现其中。

【解析】【分析】(1)这一联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出句把山崖人格化,因江流曲折,两岸山崖对峙写成两岸山崖互斗。

对句把群峰人格化,日出之前,群峰相连,说成群峰聚集在一起。

在这一联中“江回”对“日隐”,“两崖”对“群峰”,“斗”对“攒”,对仗十分工整。

这一联之中有两个字“斗”、“攒”运用的十分传神,赏析时也可以从炼字的角度,赏析“斗”、“攒”两字。

(2)仔细阅读诗歌,本诗中开头两句和结尾两句为“点”,中间八句为“染”,开头两句“平旦驱驷马,旷然出五盘”直接点出时间“平旦”,地点“出五盘”(进入蜀地,空旷绵延的五盘岭尽收眼底)及入蜀事件。

然后运用的“染”的手法,由远而近,层层皴染,写所看到的景物——江流曲折回转,两岸石崖对峙;太阳尚未出山,群峰聚在一起。

曙光中烟霭笼罩着苍翠的山色,入云的树木幽暗阴沉充满寒气。

专题10诗歌鉴赏(解析版)

专题10诗歌鉴赏(解析版)

专题10 诗歌鉴赏一、鉴赏类型(一)诗歌的形象 1.诗歌的形象表现为对意象、意境、象征和隐喻等的解读。

2.形象包括:人物形象和景物形象。

3.意象:诗中表现诗人情思意趣的感性对象----构建形象的主要因素。

4.意境:诗人思想感情与作品的生活图景完美融合的产物。

(二)诗歌的语言 1.语音上:音乐之美。

2.语义上:精炼、形象、情意之美。

3.语法上:语序颠倒,词语错位,语句跳跃、成分省略等造成特殊的艺术效果。

4.语言风格和意义性:清新自然、明白晓畅、深沉委婉、热情奔放、直朴清纯、典雅文丽、轻灵飘逸;表层义、深层义(语境义、特殊义)(三)诗歌的表达技巧、表现手法 1.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直抒胸臆、委婉含蓄、欲扬先抑、照应、象征、衬托、比兴、联想和想象。

2.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修辞方法及典故。

3.直接抒情:开宗明义、开门见山、画龙点睛。

4.间接抒情:写景抒情、咏物言志,怀古咏史、即事感怀。

二、鉴赏方法(一)形象分析法形象即意象,是作者在诗中选取的熔铸作者思想感情的事物。

故应注意诗中选取的事物。

(二)语言分析法 重点理解有感情色彩的词句,有象征意义的词、用典等。

如:苏轼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间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意象:缺月、疏桐、幽人、孤鸿、寒枝 感情语言:独、飘渺、恨、寂寞、冷 象征语言:拣尽寒枝不肯栖意境:孤独、凄凉但又有坚定的信念。

(三)表现手法分析法修辞、衬托、情景关系、对仗等。

(四)意境分析法 意境是作者通过丰富的想象,将思想感情与作品的生活图景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主要和作家的风格有关。

三、鉴赏角度(一)类别方面 诗词曲;古体诗和近体诗;绝句和律诗;咏史诗、山水田园诗、咏物诗、边塞诗、抒怀诗等。

(二)风格方面 豪放:恢宏阔远、博大新奇 雄奇:雄伟劲健、奇绝峭拔 沉郁:深沉蕴积 直率:奔肆率直 婉约:曲柔细密、情调缠绵 含蓄:藏而不露 清新:清秀奇丽 风趣:幽默诙谐(三)技巧方面 对比比较;映衬比较;虚拟写实;象征暗示、托物寓意;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花用典故、以古说今;静景动写、以动写静;渲染烘托、直抒胸臆;开门见山、卒章显志;白描勾勒、浓墨重彩。

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

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

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一、高中诗词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午枕①王安石百年春梦去悠悠,不复吹箫②向此留。

野草自花还自落,鸣鸠相乳亦相酬。

旧蹊埋没开新径,朱户欹斜见画楼。

欲把一杯无伴侣,眼看兴废使人愁。

【注】①本诗写于宋神宗去世后,当时新法已被全部废除。

②吹箫:《列仙传》记载,萧史善吹箫,作凤鸣。

秦穆公以女弄玉妻之,作凤楼,教弄玉吹箫,感凤来集,弄玉乘凤、萧史乘龙,夫妇同仙去。

(1)下列对这首宋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 首句叙事点题,诗人午后就枕而眠,醒来梦境已悠然远去,“百年”二字写出梦中所历时间之长。

B. 第二句化用萧史、弄玉之典,感慨自己没有神仙道术可以长留梦境之中,表达了对梦境的留恋。

C. 颔联写了野草的花开花落,鸣鸠的相乳相酬,句句是景语,句句亦是理语,景理结合,颇具深意。

D. “朱户欹斜见画楼”一句,描写朱户画楼兴废迭代的情状,对比之中抨击了豪门贵族的奢侈生活。

(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答案】(1)D(2)①新法被废的痛苦与惋惜之情。

首句既是写实,又寄寓了政治上的感慨。

新法被废,如梦消散,诗人内心无比痛苦、惋惜。

尾句则直抒愁情。

②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的哲理感悟。

中间两联通过对野草、鸣鸠、旧蹊、新径、朱门、画楼的描写,阐释自然有新陈代谢、人事有兴废更迭之理。

③知音难觅的孤寂与苦闷。

“欲把一杯无伴侣”,写出了诗人想偕侣畅饮共叙却无人陪伴的孤苦。

【解析】【分析】(1)D项,“抨击了豪门贵族的奢侈生活”错误,这句暗示世间人事的不断变化和富贵荣利的不足慕。

故选D。

(2)此题可根据“百年春梦去悠悠”“眼看兴废使人愁”,结合注释内容“当时新法已被全部废除”分析,变法惨遭废除,内心无比痛苦、惋惜,新法废,旧法兴,令人愁闷。

分析颔联时,要通过分析诗人对“野草”“鸣鸠”的描写,来体会诗人的感悟。

颈联则要抓住“旧”“新”的变化来分析旧事物必然会被新事物代替的哲理性。

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答案

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答案

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答案一、高中诗词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燕居即事①韦应物萧条竹林院,风雨丛兰折。

幽鸟林上啼,青苔人迹绝。

燕居日已永,夏木纷成结。

几阁积群书,时来北窗②阅。

【注释】①本诗作于唐德宗贞元元年(785年)夏时诗人罢任滁州刺史,闲居于滁州西涧。

燕居:闲居。

②北窗:语出陶潜《与子俨等疏》:“尝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首联紧扣”燕居”展开描写,竹、兰既是两种客观景物,也寄寓诗人的主观感情。

B. 颔联上句以动写静,下句直接描写静景,突出了居处环境的清幽宁静,无人来访。

C. 颈联感慨时光易逝,闲居之长,不知不觉中太阳已经下山,夏木仿佛也为之郁结。

D. 全诗以写景为主,然在写景中巧妙完成了情感的转换,正可谓“妙在淡然不著痕迹”。

(2)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1)C(2)橱架上堆满了书籍,诗人常来坐在北窗边翻看。

诗人通过描写闲居的日常生活,并化用陶潜的典故,表达了虽罢官闲居而读书自娱、恬然自适的旷达乐观之情。

【解析】【分析】(1)C项,“太阳已经下山,夏木仿佛也为之郁结”赏析不正确。

颈联意为闲居的日子已经很久,不知不觉已是夏天,树木已经结果。

故选C。

(2)“几阁积群书,时来北窗阅。

”燕居之地人迹罕至,但是诗人并没有感到寂寞、沮丧。

桌上、楼阁上堆满了书籍,没有世务的烦扰,他正可以时时来到书斋,享受阅读的乐趣。

表达了虽罢官闲居而读书自娱、恬然自适的旷达乐观之情。

故答案为:⑴C;⑵橱架上堆满了书籍,诗人常来坐在北窗边翻看。

诗人通过描写闲居的日常生活,并化用陶潜的典故,表达了虽罢官闲居而读书自娱、恬然自适的旷达乐观之情。

【点评】(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重要字词含义作用、情感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能力。

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

诗歌鉴赏专题

诗歌鉴赏专题
古诗鉴赏 五读: 题目, 作者, 注释, 意象, 题干。
摸底考试 南 征 杜甫 春岸桃花水,云帆枫树林。 偷生长避地,适远更沾襟。 老病南征日,君恩北望心。 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
【注】此诗是大历四年(公元769年)春,杜 甫由岳阳前往长沙途中所作。此时距他去 世只有一年。
8.与《登高》相比,本诗的景与情 关系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5 分)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8~9题。
题多景楼[注] 曾肇(北宋) 屈曲危楼倚半空,诗情无限景无穷。 江声逆顺潮来往,山色有无烟淡浓。 风月满楼供一醉,乾坤万里豁双瞳。 片云回逐斜阳去,知落淮山第几重? 【注】本诗是作者被贬途中登多景楼而作。 题多景楼 王琮(南宋) 秋满阑干晚共凭,残烟衰草最关情。 西风吹起江心浪,犹作当时击楫[注]声。 【注】晋朝祖逖北伐,到中流击楫,誓日;“逖不能清 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 8.曾诗所写景物有何特点,请简要分析。(5分) 雄伟壮阔,(1分)景色多变。(2分)危楼倚空,乾坤 万里,体现雄伟壮阔;潮涨潮平,来而复往;山色易变, 时有时无;烟岚聚散,或淡或浓,体现多变。(2分)
将赴岭外留题萧寺远公院 竹房遥闭上方幽,苔径苍苍访旧游。 内史旧山空日暮,南朝古木向人秋。 天香月色同僧室,叶落猿啼傍客舟。 此去播迁明主意,白云何事欲相留? 8、诗歌颈联中的“傍”,有的版本中写成“送”,你认 为哪一个版本更好?请结合诗歌内容说说你的理由(5) 我认为“傍”更好。(1分)傍,陪伴、伴随。突出落叶 猿啼陪伴着孤舟,(1分)渲染了苍凉孤寂的氛围,(1 分)与禅房中的“天香月色”形成对比,(1分)表现了 诗人因去途迷茫而伤感凄凉。(1分) 我认为“送”更好。(1分)明日的去途只有“落叶”和 “猿啼”相送,(1分)突出环境的凄冷,(1分)与僧 房中“天香月色”的惬意氛围形成对比,(1分)突出了 诗人对前途的担忧和飘零悲苦的身世。(1分)

诗歌鉴赏专题

诗歌鉴赏专题

诗歌鉴赏专题诗歌鉴赏专题(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4-16题。

(8分)绝句吴涛游子春衫已试单,桃花飞尽野梅酸。

怪来一夜蛙声歇,又作东风十日寒。

14.这首诗描写了春夏之交的气候特点。

(1分)15.全诗调动多种感觉来描写时令特点,请作分析。

(4分)16.分析第三句“怪来一夜蛙声歇”在诗中的作用。

(3分)(二)阅读下面的诗和相关材料,完成14―10题.(8分) 渡荆门送别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②。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杜甫晚年过江峡作《旅夜书怀》诗云:“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后人常将此二诗颔联加以比较,或称“李虽壮而杜骨力过之”,或称“未容优劣,二者皆有兴会”。

①渡荆门送别:开元十四年,李白由三峡初次出蜀,作此诗。

荆门,山名,在今湖北宜都县西北;自此以东,地势平坦。

送别,意指江水速自己离别蜀中。

②海楼:海市蜃楼。

14.李白与杜甫,世称,代表了唐代诗歌艺术的最高成就。

(1分)15.请从情景关系角度赏析李诗画线句。

(3分)16. 后人对李、杜诗颔联有两种评价,你的看法如何?请说说理由。

(4分)(三)阅读下面的诗歌。

完成第14―16题。

(8分)恨别杜甫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

14.这首诗歌的体裁是___ _。

(1分)15.对这首词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___ _。

(3分)A.一、二句点明思家、忧国的题旨。

“四千里”恨离家之远,“五六年”伤战乱之久。

1①B.三、四句表达诗人因战乱不能重返故土,漂泊憔悴,只好老于绵江边的无限悲凉。

C.七、八句抒发了诗人听到战胜消息的喜悦及盼望尽快破幽燕、平叛乱的急切心情。

D.诗人把个人的遭际和国家的命运结合,显示了诗人开阔的胸怀,全诗诗意豪迈昂扬。

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

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

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一、高中诗词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病后登快哉亭①贺铸经雨清蝉得意鸣,征尘断处见归程。

病来②把酒不知厌,梦后倚楼无限情。

鸦带斜阳投古刹,草将野色入荒城。

故园又负黄华③约,但觉秋风发上生。

【注释】①快哉亭,位于彭城(今徐州)东南角的城隅之上,由苏轼命名。

②病来,病愈之后。

③黄华,菊花。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最恰当的一项是()A.诗歌首句以轻雨将住、蝉声起鸣起兴,以蝉的“得意”烘托自己病愈后的愉悦心境;次句由“听”转“见”,心境也由愉悦转为感伤。

B.诗歌颔联写自己病愈之后频频饮酒不知满足,以此自娱;梦醒后倚楼遐思,心中充满温情,与题目中的“快哉”一词相合。

C.诗歌颈联从上联的忆想回到现实,倚楼所见,夕阳之下,鸦投古刹,芳草萋萋,营造出凄迷的意境,情景交融。

D.本诗突破常见的“起承转合”模式,将写景和抒情的内容参差穿插,跌宕回旋,用笔十分灵动;末句以景结情,含无尽之意于言外。

【答案】(1)C(2 )本诗表现了诗人的哪些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①怀乡思归之愁:清蝉生逢其时其地,自然得意,而自己客居他乡,“征尘断处见归程”“故园又负黄华约”流露思乡心切之愁。

②迟暮之憾:鸦投古刹,落日余晖,透露出时不我与的迟暮之憾。

③失意之恨:蝉的得意反衬诗人的失意,“秋风发上生”含年华空迸,一事无成的失意之恨。

【解析】【分析】(1)A项,“以蝉的‘得意’烘托自己病愈后的愉悦心境”错误,应为“反衬”自己的落寞,有“人不如蝉”的况味。

B项,“自娱”应为“自我排遣”,借酒浇愁,梦醒后应是心中充满“愁思”,同时“与‘快哉’一词相合”错。

D项,“末句以景结情,含无尽之意于言外”错误,末句应为“直接抒情”,不是“以景结情”。

故选C。

(2)首联以鸣蝉起兴,点明乡愁的主旨。

以蝉之“得意”反衬自己的失意。

颔联写诗人梦后倚楼。

梦中可以千里回乡,则梦醒后愈是归思难忍。

颈联是这首诗的精华,富有情韵,从忆想回到现实,透露出诗人“时不我与”的迟暮之感。

高考诗歌鉴赏专题训练试题及答案(八套)

高考诗歌鉴赏专题训练试题及答案(八套)

高考诗歌鉴赏专题训练试题及答案(八套)诗歌鉴赏专题训练_________(一)黄河罗隐①莫把阿胶向此倾,此中天意固难明。

解通银汉②应须曲,才出昆仑便不清。

高祖誓功衣带小③,仙人占斗客槎轻。

三千年后知谁在?何必劳君报太平![注]①罗隐:晚唐诗人,十多次科举考试不第,史称“十上不第”。

②银汉:本指上天,这里指皇室、朝廷。

③高祖誓功衣带小:汉高祖在平定天下、大封功臣时的誓词,誓词里说:“使河如带,泰山若砺”。

这句话是说功臣的爵位永不失去。

1.本诗前两联所写的“黄河”有何特点?请概括并分析。

(5分)_________2.请结合诗句分析这首诗的“讽喻”特点,并简要概括诗中流露出的思想感情。

(6分)_________(二)水边偶题罗__________________隐野水无情去不回,水边花好为谁开?只知事逐眼前去,不觉老从头上来。

穷似丘柯休叹息,达如周召亦尘埃。

思量此理何人会?蒙邑先生最有才。

[注]①罗隐:晚唐著名诗人,屡试不第。

②丘轲:孔丘、孟轲,周召:周公、召公。

③蒙邑先生:庄子。

3.这首诗的首联在诗中有何作用?请结合内容分析。

(5分)_________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颈联对这种情感的表达有何作用?(6分)__________________(三)太常引__________________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辛弃疾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注]本词约作于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作者此时在建康(今南京)江东安抚司参议任上。

5.“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请简要概括。

(4分)_________6.“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

(4分)__________________(四)生查子_________独游西岩①__________________辛弃疾青山招不来,偃蹇②谁怜汝?岁晚太寒生③,劝我溪边住。

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

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

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一、高中诗词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壶中九华诗苏轼湖口人李正臣蓄九峰石,玲珑宛转,若窗棂然。

予欲以百金买之,与仇池石为偶,方南迁未暇也。

名之曰壶中九华,且以诗记之。

清溪电转失云峰,梦里犹惊翠扫空。

五岭莫愁千嶂外,九华今在一壶中。

天池水落层层见,玉女窗明处处通。

念我仇池太孤绝,百金归买碧玲珑。

【注释】此诗作于南迁途中。

“云峰”一说庐山。

《神仙传》中一个叫步公的人,常悬一壶,每夜跳入壶中,壶中别有天地山川。

(1)下列对这首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开篇运用夸张的手法写出舟行疾速。

两岸山峰在眼中消失,却在梦中时现。

B. 颔联“莫愁”,正见家乡五岭渐渐远离的愁绪,但因“九华”俱在一石,稍慰愁情。

C. “天池水”“玉女窗”运用典故描写出天池水落、玉女现身的惝恍迷离的仙境。

D. 尾联告诉我们作者欲以百金购买九峰石的直接原因是他的“仇池石”太孤绝。

(2)清代查初白评此诗“带南迁意而不觉”,试分析隐藏于诗句中的迁谪意。

【答案】(1)C(2)①首联“电转”极写舟行迅速而失掉云峰,透露出南迁时对中原山水的依恋。

②写“莫愁”恰是有愁,是因为五岭离自己越来越远,是家乡越来越远。

③“孤绝”表面写“仇池石”,实际也表明作者南迁时的孤独寂寞。

【解析】【分析】(1)C项,“天池水落”没有用典,指的是山石层叠多姿,随着水落,一层层地展现出来。

“玉女窗”指山石的通透玲珑,并非“玉女现身”。

故选C。

(2)首联“清溪电转失云峰,梦里犹惊翠扫空。

”诗人从实际生活、从大处远处落墨:清清的溪流,斗折蛇行,迅转如电,舟行疾速,岸上入云的诸峰很快在眼中消失了。

“电转”极写舟行迅速而失掉云峰,透露出南迁时对中原山水的依恋。

苏轼此次南迁,背离中原,远至南荒,其心情是凄苦的。

颔联,景物描写透露了对中原山水的依恋之情。

五岭离自己越来越远,是家乡越来越远。

言“莫愁”,正见五岭千嶂之外之可愁;说“莫愁”,是由于“九华今在一壶中”,足以稍慰迁客寂寞之情。

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

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

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一、诗歌鉴赏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送凌十一①归长沙曾国藩昨日微雨送残秋,落叶东西随水流。

世间万事皆前定,行止迟速非自由。

谋道谋事两无补,只有足迹遍九州。

一杯劝君且欢喜,丈夫由来轻万里。

【注】①凌十一:作者的朋友。

(1)首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答案】(1)首联描绘了一幅秋雨萧萧,落叶飘飞的残秋图。

用萧条的秋景渲染了凄凉伤感的气氛,烘托了诗人与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2)作者规劝友人好男儿志在四方,不必为今日的离别而伤感。

作者希望友人痛快地饮完这杯酒后振作精神奔赴目的地,随遇而安,去干一番事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解析】【分析】(1)“微雨”写天气,“残秋”写季节,“微雨送残秋”是一幅秋雨萧瑟的画面;“落叶”一词让人想到落叶在萧瑟的秋风在飘飞的画面,而“落叶东西随水流”让人想到落叶飘落到水里,然后随着水流漂向远方的画面。

据此理解答题,意对即可。

(2)结合这首诗的内容分析最后两句话的含意,这是曾国藩赠给朋友凌十一的一首诗,从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分析,凌十一应该是到京城中谋事,但由于种种原因没能够成功,因此可以说凌十一当时是失败而归,这让凌十一有一种强烈的挫败感,当然心情非常的抑郁,因此作为朋友的曾国藩就写这首诗赠给他,规劝友人好男儿志在四方,不必为今日的离别而伤感。

作者希望友人痛快地饮完这杯酒后振作精神奔赴目的地,随遇而安,去干一番事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意对即可。

故答案为:⑴首联描绘了一幅秋雨萧萧,落叶飘飞的残秋图。

用萧条的秋景渲染了凄凉伤感的气氛,烘托了诗人与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⑵作者规劝友人好男儿志在四方,不必为今日的离别而伤感。

作者希望友人痛快地饮完这杯酒后振作精神奔赴目的地,随遇而安,去干一番事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点评】⑴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意象、意境和诗歌散文化的能力。

归纳:答题步骤:步骤一、抓住每个意象。

步骤二、展开联想把该意象进行描述。

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答案

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答案

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答案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问题。

题大庾岭北驿①(唐)宋之问阳月②南飞雁,传闻至此回。

我行殊③未已,何日复归来?江静潮初落,林昏瘴④不开。

明朝望乡处,应见陇⑤头梅。

【注】①驿:驿站。

②阳月:农历十月。

③殊:实。

④瘴:南方湿热蒸郁之气。

⑤陇:此处指大庾岭,岭上多梅,故又称梅岭。

(1)这首诗是宋之问被流放岭南途经大庾岭时所作。

请分析尾联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诗歌的前两联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请做简要赏析。

【答案】(1)作者想象明日度岭南行,回望故乡时,看到的将不再是家乡的风物,而是大庾岭高处的梅花了。

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深深眷恋之情。

(2)对比手法。

大雁南飞,飞到此处就不再飞了;诗人行到此处却要继续南行。

开头四句通过人与雁的对比,写出了诗人远度荒蛮之地的悲苦凄凉心情。

【解析】【分析】⑴。

诗的最后二句,诗人从写景转为抒情。

他在心中暗暗祈愿:“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

”明晨踏上岭头的时候,再望一望故乡吧!虽然见不到她的踪影,但岭上盛开的梅花该是可以见到的!《荆州记》载,南朝梁时诗人陆凯有这样一首诗:“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江南何所有,聊赠一枝春。

”诗人暗用了这一典故。

虽然家不可归,但他十分希望也能寄一枝梅,安慰家乡的亲人。

⑵诗人本来在武后、中宗两朝,宋之问颇得宠幸,睿宗执政后,却成了谪罪之人,发配岭南,其心中的痛苦哀伤自是可知。

所以当他到达大庾岭北驿时,眼望那苍茫山色、长天雁群,想到明日就要过岭,一岭之隔,与中原便咫尺天涯,顿时迁谪失意的痛苦,怀土思乡的忧伤一起涌上心头。

悲切之音脱口而出:“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

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意谓:阳月(即农历十月)雁南飞至此而北回,而我呢,却像“孤雁独南翔”(曹丕《杂诗》),非但不能滞留,还要翻山越岭,到那荒远的瘴疠之乡;群雁北归有定期,而我呢,何时才能重来大庾岭,再返故乡和亲人团聚!由雁而后及人,诗人用的是比兴手法。

两两相形,沉郁、幽怨,人不如雁的感慨深蕴其中。

【暑假阅读】小升初语文诗歌鉴赏衔接讲义 专题03 “诗眼”炼字类(有答案解析)

【暑假阅读】小升初语文诗歌鉴赏衔接讲义 专题03 “诗眼”炼字类(有答案解析)

【暑假阅读】诗歌鉴赏专题03 “诗眼”炼字类【方法技巧】1、答题术语:一般用深刻、含蓄、突出、生动、形象、传神等。

2、炼字的角度:动词、形容词(重叠运用的、活用作动词的、表色彩的)、数词、虚词。

3、答题步骤:⑴释含义: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⑵描景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⑶点作用: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典型例题】例1:阅读苏轼的《蝶恋花春景》回答问题。

蝶恋花春景花褪①残红青杏小。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②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

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③却被无情④恼。

【注释】①褪:脱去。

②柳绵:即柳絮。

③多情:这里代指墙外的行人。

④无情:这里代指墙内的佳人。

【问题】赏析词中“绕”字的妙处。

【答案】“绕”切实具体地描绘出了绿水环抱人家的场景,生动形象,具有动态美。

【解析】本题考查对重点字的赏析。

完成本题要结合词句想象画面。

“绿水人家绕”,清澈的河流围绕着村落人家,缓缓流淌,将“人家”环在“绿水”的怀抱里,写出了水的动态美。

例2:诗歌鉴赏。

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曾云,决呲⽣归鸟。

会当凌绝顶,⽣览众⽣⽣。

(问)这⽣诗颔联是描写近望泰⽣所见扔景物,其中“钟”“割”两字⽣得好,历来被⽣称道。

请简要分析“割”字好在何处?(答)“割”字写出了⽣⽣的泰⽣将⽣南⽣北的阳光切断,形成两种不同的⽣然景观。

突出了泰⽣遮天蔽⽣的形象。

【专项练习】一、阅读诗歌,回答问题暮春【宋】黄庚芳事阑珊三月时,春愁惟有落花知。

柳绵飘白东风老,一________斜阳叫子规。

(1)从诗中落花、________、________等词中可见暮春之景。

(2)诗歌最后一联空缺处有人填“树”,有人填“道”,你赞成哪个词语?请结合诗歌内容说明理由。

二、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钱塘逢康元龙(明)谢肇淛黄梅细雨暗江关,我入西吴君欲还。

马上相逢须尽醉,明朝知隔几重山。

专题训练(十) 诗歌鉴赏

专题训练(十) 诗歌鉴赏

[解析] D项,全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体现了诗人寄 情山水的悠然情怀。
2.诗歌的三、四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4分) _实__写__山__花__随___溪__水__流__出___的__景__象__,__虚___写__山__中__的___春__意__,__以__及___溪__源__之__远___、溪流 _的__曲__折__。__虚___实__结__合__,___激__发__了__读__者___的__想__象__,___丰__富__了__画__面___的__内__涵。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3分) A. 整首诗通过描绘雪消溪涨、游客渡溪、古槎横溪、山花随流水流出 这四幅画面,表现了琅琊溪景色之美。 B. 此诗开头两句描写了游人们为了欣赏美丽的山水而渡溪过桥的情景。 C. 此诗结尾两句从溪水流出落花来写溪流之源头,因见有山中落花随 水流出,可以推知源头当在山中无疑,有暗示美景更在深山幽境之意。 D. 全诗表达了诗人被贬后无所事事,只能寄情自然美景的无奈之情。
(二)阅读下面诗歌,完成题目。(7分) 早归 元稹
春静晓风微,凌晨带酒归。远山笼宿雾,高树影朝晖。 饮马鱼惊水,穿花露滴衣。娇莺似相恼,含啭傍人飞。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3分) A. 从体裁来看,本诗是一首五言律诗,二、四、八句押韵,颔联、颈联对 仗工整。 B. 首联起句点“早”,次句点“归”,照应标题,几笔写出了诗人借酒浇愁的 苦闷形象。 C. 颔联中“笼”字,有笼罩或萦绕之意,描绘出了远山在晨雾萦绕中若隐 若现的朦胧美。 D. 颈联写马饮水惊动了水中的鱼和穿过花丛时露水沾湿衣服,描绘了 清晨路上的静谧美好。
(五)阅读下面诗歌,完成题目。(7分) 九日①和韩魏公② 苏洵

高考诗歌鉴赏专题

高考诗歌鉴赏专题

高考诗歌鉴赏专题——鉴赏诗歌的形象一、人物形象的鉴赏1、人物形象的答题步骤:(1)塑造了怎样的形象(性格+身份)(2)结合诗句分析形象(有时简略)(3)指出形象的意义、表达了什么感情。

2、例题(1)诉衷情陆游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注:沧洲,指陆游晚年居于绍兴镜湖边的三山。

试分析这首词的人物形象。

诗歌描写了一个被闲置不用的抗金英雄形象。

诗中以“万里”“匹马”来表现人物曾经的金戈铁马,驰骋疆场,以“关河梦断”“泪空流”写出自己的年华已老又被弃置不用,“身老苍州”,但仍“心在天山”,胸怀报国之志,心系抗金前线。

诗歌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悲愤。

例题(2)阅读李白诗《独坐敬亭山》,试分析诗中所塑造的诗人形象。

独坐敬亭山李白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答:全诗塑造了一个不与世俗同列,自由、闲适又有点孤傲的诗人的形象。

(第一步)众鸟之“高飞”与孤云的“独去”,写出了山静而空的特点,暗示了世俗对诗人的冷遇,表现出诗人自由而闲适的孤身生活;只有“相看不厌”的敬亭山才是自己惟一的知己。

同时,诗人愈是写山的“有情”,愈是表现出人的“无情”,从而又写出了诗人孤独寂寞之中的傲岸倔强的性格。

(第二步)表现出诗人从自然中寻求快乐,忘怀得失的思想感情。

(第三步)3、鉴赏人物形象注意点:(1)知人论世,关注背景。

(2)抓人物形象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

二、事物形象的鉴赏(主要出现在咏物诗、借物抒情诗中)1、咏物诗答题步骤:(1)指出形象并概况形象的基本特征(2)结合诗句(表现手法)具体分析(3)点出形象的意义(作者的情感、理想、追求等)2、例题:早梅(张渭)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

问题:诗人是如何借梅展示自我形象的?答:本诗展现了早梅耐寒而立、迎风而发的形象。

【暑假阅读】小升初语文诗歌鉴赏衔接讲义 专题04 赏析诗歌中名句(有答案解析)

【暑假阅读】小升初语文诗歌鉴赏衔接讲义 专题04 赏析诗歌中名句(有答案解析)

【暑假阅读】诗歌鉴赏专题04 赏析诗歌中名句【方法技巧】1、寻找有表现⼒的词,如动词、⼒彩词、叠词等,进行赏析。

2、赏析句子中运用的表现⼒法。

3、展开想象和联想,用自己的语言再现景物形象,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什么样的启示和思考。

【典型例题】例: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次北固⼒下王湾客路青⼒外,⼒⼒绿⼒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帆悬。

海⼒⼒残夜,江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问)“海⼒⼒残夜,江春⼒旧年”历来得到⼒们的好评,请选⼒个⼒度,作简要赏析。

(答)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轮红⼒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

海⼒⼒于残夜,将驱尽⼒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旧年,将赶⼒严冬。

①透出⼒然的理趣,形象的写出了夜退⼒出,冬去春来的变化。

②把“⼒”与“春”作为新⼒的美好事物的象征,提到主语的位置⼒加以强调。

③“⼒”字和“⼒”字拟⼒化,赋予它们以⼒的意志和情思。

④透漏出乐观、积极、向上的感情。

【专项练习】一、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岭上逢久别者又别权德舆十年曾一别,征路此相逢。

马首向何处?夕阳千万峰。

(1)这首诗前两句在看似平淡的叙述中流露出了________之情。

(2)从情景交融的角度,分析这首诗最后一句的妙处。

二、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小题。

春日(宋)晃冲之阴阴①溪曲绿交加,小雨翻萍上浅沙。

鹅鸭不知春去尽,争随流水趁②桃花。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唐)韩愈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注】①阴阴:草木阴阴。

②趁:追逐。

(1)这两首诗都是写春景,但它们所写时段有何不同?(2)两首诗的画线句子写得都很美,请你任选一个画线句子,具体描绘句子表现的图景,要求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

三、阅读《登幽州台歌》,回答问题。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1、请描绘“念大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个画面。

2、“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两句诗营造了一种极其特殊的意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必修二4《张衡传》教学设计4 张衡传【设计说明】文言文与现实生活距离较远,学生容易产生惧怕或厌烦心理,关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确立很有难度。

本节课要让学生没有丝毫畏难情绪,使课堂活跃起来,这需要教师设置问题的梯度有关,先疏通文句再设疑思考,由筛选信息到讨论概括,由浅入深,由易至难。

新课程教学提出了三维目标,注重学生的主体活动,强调学习过程和方法的培养,强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渗透。

学生学习方式为自主、合作、探究。

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自主阅读活动为基础,创设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情境。

力求将文言文阅读课上成语言与内容相结合的课型,不搞串讲,疏通文句也是要学生自己进行,教师只起点拨作用。

然而,这种课型给教师提出很高的要求,既要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又要广泛涉猎与课文相关的知识,还要考虑学生情绪的调动。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张衡一生在科学、文学、政治等方面对人类文明发展做出的杰出贡献,学习张衡的高尚品德和刻苦专研的精神。

(2)掌握文中涉及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和文化常识。

(3)掌握叙述、说明的方法及详略得当的处理方法。

2、能力目标(1)指导学生准确朗读,从而培养语言感知能力。

(2)结合语境分析语句,从而积累文言知识,培养学生语境意识。

(3)对人物进行概括评价,从中体会传记记人叙事详略安排得当的写法。

3、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意识。

(2)学习张衡的高尚品德和刻苦专研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1、分析语句积累重点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

2、分析评价张衡的品德和精神。

【教学策略】1、设计艺术:以郭沫若对张衡的评价——“全面发展”的人为切入点2、重难点突破方法: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

【教学计划】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以诵读法为主,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中整体感知本文的内容和结构,初步了解张衡的品格及文学才能.第二课时在深入理解文句的基础上认识张衡在科学技术上的辉煌成就和杰出的政治才干。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熟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意。

认识张衡的品格及文学才能。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从中国历史博物馆里陈列的候风地动仪模型和郭沫若在张衡基碑上的题词说起。

在中国历史博物馆里陈列着候风地动仪的模型。

早在 1800 年前,张衡发明制造了世界上第一个候风地动仪。

这个仪器早已毁于西晋战乱之中,现在陈列的候风地动仪模型,是现代科学家王振铎等人根据《张衡传》中对候风地动仪的介绍说明用木料制成的。

1959 年党和政府重修张衡墓时,郭沫若在墓碑上题词道:“如此全面发展之人物,在世界上亦罕见。

”二、解题范晔(398-445)南朝宋顺阳(在今河南浙川东)人。

他根据前人撰述的几十种有关后汉的历史著作编写成的《后汉书》,起于刘秀起兵推翻王莽,终于汉献帝禅位于曹丕,详载了东汉195年的历史,与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陈寿的《三国志》合称“四史”,盛行于世。

对我国的文学、史学有很大影响。

2、范晔(398-445)南朝宋顺阳(在今河南浙川东)人。

他根据前人撰述的几十种有关后汉的历史著作编写成的《后汉书》,起于刘秀起兵推翻王莽,终于汉献帝禅位于曹丕,详载了东汉195年的历史,与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陈寿的《三国志》合称“四史”,盛行于世。

对我国的文学、史学有很大影响。

3、文史专名(1) 五经:《诗》、《书》、《易》、《礼》、《春秋》(2) 六艺:①礼、乐、射、御、书、数。

( 学问和技能 )②《诗》《书》《礼》《义》《乐》《春秋》(说经的经文和传文)(3)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4)经、舒心:“经”批儒家的经典著作;“传”指注释、解说儒家经典著作的文字。

(5)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6)史汉:《史记》、《汉书》。

(7)《汉书》:纪传体、断代史。

(8)纪传体:编年体;国别体。

(例如:《史记》;《资治通鉴》;《战国策》)(9)通史;断代史。

(例如:《史记》;《汉书》)(10)《两都赋》和《二京赋》:《两都赋》的作者是班固,《二京赋》的作者是范都城,西汉的都城长安和东汉的都城洛阳。

三、诵读课文1、自读要求:读准字音、句读、圈画诵读疑难点。

2、范读正音:善属文(zhǔ) 连辟公府(bì) 邓骘(zhì) 璇玑(xuán) 算罔论(wǎng)傍行(páng) 河间相(jiān) 乞骸骨(hái)四、问题设置1、郭沫若曾评价张衡:“如此全面发展的人物,在世界上亦所罕见”,为什么说他是“全面发展的”?讨论明确:(1)品格(2)文学(3)科学(4)政治2、理清提纲:明确:第一部分(1节):介绍张衡品格和文学才能。

第二部分(2-4节):介绍张衡的科学成就。

第三部分(5、6节):介绍张衡的政治才干。

3、学生结合注释梳理文句(第一段)4、质疑、点拨实词:属、贯、辟、奇、就虚词:乃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精思傅会,十年乃成。

句式: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5、分析评价结合语句,分析张衡有那些品格和才能?明确:虽才高于世,而无矫尚之情。

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五、深入探讨认识了张衡的品格和文学成就,这对你有哪些启示?(1)、广泛学习(2)、不要骄傲自满(3)、从容淡静(答案多元,学生言之成理即可。

)六、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熟读了这篇传记,对文章内容做了整体感知,初步认识到张衡的“全面发展”,重点研读了第一段,充分认识张衡的品格和才能,并从中获得了很多启示。

七、作业以“人性与才华”为题写一段议论性文字八、板书设计张衡传一、品格、文学(1节)二、科学成就(2-4节)三、政治才干(5、6节)第二课时【教学内容】积累重点文言词句,认识张衡在科学技术上的辉煌成就和杰出的政治才干。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上节课我们理清了课文结构,了解了张衡的品格和文学才能,这节课我们继续了解张衡在科学上的成就和政治才干。

二、问题设置1、张衡在科学上有哪些成就?讨论明确:(1)作浑天仪。

(2)著《灵宪》《算罔论》。

(3)铸造地动仪。

2、默读课文3-5段,思考作者介绍张衡的科学成就时,写作方法有何不同?(1)质疑、点拨:实词:雅、征、再、迁、员、尊、发、制、方面、怪、征虚词:以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句式:①.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②.验之以事,合契若神。

③.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④.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

(2)明确:第二段写张衡善机巧,拜郎中,迁太史令,作浑天仪,著《灵宪》、《算罔论》,以记叙为主。

第四段从时间、名称、质地、大小、形状、功用、验证等方面介绍候风地动仪,以说明为主,辅以记叙。

这样详略得当的安排,使文章重点突出,人物特点鲜明。

3、默读课文6、7段,疏通文句,思考文中通过哪两件事表现张衡的政治才干的?(1)质疑、点拨实词:损、疾、目、出、不轨、下车、乞骸骨虚词:为阉竖恐终为其患,遂共谗之。

又多豪右,共为不轨。

句式:帝引在帷幄,讽议左右。

(2)明确:一是《思玄赋》的由来——“政事渐损,上疏陈事,讽议左右,阉竖谗之,衡常思图身之事,以为吉凶倚仗,幽微难明”,表现了张衡忧国忧民、小心谨慎的形象。

二是出任河间相时与奸党作斗争一事。

“治威严,整法度”表现其治理严厉,“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表现其政治智慧,“上下肃然,称为政理”表现其卓然政绩。

4、选择恰当的词语对张衡的品格、文学才能、科学成就和政治才干给予评价。

明确:(板书)(可贵的)品格(辉煌的)科学成就(卓越的)文学才能(杰出的)政治才干三、深入探讨本文写了张衡的品格、文学才能、科学成就和政治才干四个方面的内容,它们之间有何联系?这对我们有何启示?1、首先,“才高于世”方能“举孝廉”“连辟公府”,“作《二京赋》”方能“邓骘奇其才,累召”,“善机巧”“善术学”方能“拜郎中,迁为太史令”方能“作浑天仪”“造候风地动仪”,其特长与其官职二者互为因果。

另外,其科学发明、理论著作也与其“无骄尚之情”“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的性情密不可分,这种性情利于潜心科研。

又如:“才高于世”方能“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著《灵宪》、《算罔论》”方能将从政的感触“宣寄”而作《思玄赋》。

2、从全面发展的,提高综合素质的角度谈,言之成理即可。

四、课堂小结本文用锤炼的语言,从品格、文学才能、科学成就和政治才干四个方面介绍了张衡,重点突出他科技方面的成就与贡献,层次清晰,从中让我们充分认识全面发展,提高综合素质的重要性。

五、作业1、结合课本,积累有关古代官职变迁词语。

(1) 行:去应荐。

(2) 辟:征召,召来授官。

(被)召。

(“连辟公府不就”)(3) 就:就职,任职。

(4) 召:召请来授官。

(“累召不应”)(5) 应:应职,接受官职。

(6) 拜:任命,授给官职。

(“拜为上卿”)(7) 迁:调动官职。

(“再迁为太史令”)左迁,降职贬官。

(8) 转:调动官职。

(“再转复为太史令”)(9) 徙:调动官职。

(“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10) 出:离京去外地为官。

(“出为河间相”)(11) 下车:指官吏初到任。

(“下国伊始”、“衡下车”)(12) 视事:指官员到职工作。

(“视事三年”)(13) 除:拜官。

除去旧职任新职。

(“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14) 乞骸骨:请求辞职,告老还乡。

(“上书乞骸骨”)(15) 举:推荐。

(被)举荐任官。

(“举孝廉不行”)2、总结下列一词多义⑴观①观太学(观摩学习)②大王见臣列观(殿堂)③此岳阳楼之大观也(景像)④玄都观里桃千树(道士庙)⑤启窗而观(看)⑵征①公车特征拜郎中(征召)②咸怪其无征(证明)③挟天子以征四方(征伐)④岁征民间(征收)⑶因①因入京师(因而)②因以讽谏(就)③因其势而利导之(乘、顺着)④因宾客至蔺相如门前谢罪(通过、经由)⑷乃①十年乃成(才)②遂乃研核阴阳(就)③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竟、却)④政通人和,百废俱兴,乃重修岳阳楼(于是)⑸公①公私之积,犹可哀痛(与私相对,属于国家的)②邪曲之害公也(公正、公正的人)③残贼公行(公然、公开地)④公辞焉,召孟明、西乞、白乙(秦穆公)⑤脚著谢公屐(对人的尊称)⑥便可白公姥(称丈夫的父亲)⑹辟①连辟公府不就(征召)②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通“避”)③唇吻翕辟(开,打开)④辟病梅之馆以贮之(开辟,开设)⑤辟邪说(排除,驳斥)⑥“疆土之新辟者”(开垦)⑺制①其牙机巧制(制作,构造)②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制服,控制)③吴起……赵奢之伦制其兵(统率,指挥)④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规模)3、总结下列句式⑴被动句(①—③无被动词,④—⑧有被动词)。

①举(被)孝廉不行②连辟(被)公府不就③兵(被)挫地(被)削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⑤不凝滞于物⑥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⑦而自令见放为⑧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⑵倒装句(否定句宾语前置)①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