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 高考诗歌鉴赏专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李清照诗歌鉴赏练习题
李清照工诗善文,更擅长词。

李清照词,人称“易安词”、“漱玉词”,以其号与集而得名。

《易安集》、《漱玉集》,宋人早有著录。

其词流传至今的,据今人所辑约有45首,另存疑10余首。

她的《漱玉词》既男性亦为之惊叹。

她不但有高深的文学修养,而且有大胆的创造精神。

从总的情况看,她的创作内容因她在北宋和南宋时期生活的变化而呈现出前后期不同的特点。

前期:真实地反映了她的闺中生活和思想感情,题材集中于写自然风光和离别相思。

后期:主要是抒发伤时念旧和怀乡悼亡的情感。

表达了自己在孤独生活中的浓重哀愁,孤独,惆怅。

李清照像[7]
李清照前期的词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她的闺中生活和思想感情,题材集中于写自然风光和离别相思。

如《如梦令》二首,活泼秀丽,语新意隽。

《凤凰台上忆吹箫》、《一剪梅》、《醉花阴》等词,通过描绘孤独的生活和抒发相思之情,表达了对丈夫的深厚感情,宛转曲折,清俊疏朗。

《蝶恋花·晚止昌乐馆寄姊妹》写对女伴们的留恋,感情也极其真挚。

她的词虽多是描写寂寞的生活,抒发忧郁的感情,但从中往往可以看到她对大自然的热爱,也坦率地表露出她对美好爱情生活的追求。

这出自一个女作家之手,比起“花间派”代言体的闺怨词来要有价值得多。

李清照南渡后的词和前期相比也迥然不同。

国破家亡后政治上的风险和个人生活的种种悲惨遭遇,使她的精神很痛苦,因而她的词作一变早年的清丽、明快,而充满了凄凉、低沉之音,主要是抒发伤时念旧和怀乡悼亡的情感。

在流离生活中她常常思念中原故乡,如《菩萨蛮》写的“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蝶恋花》写的“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都流露出她对失陷了的北方的深切怀恋。

她更留恋已往的生活,如著名的慢词《永遇乐》,回忆“中州盛日”的京洛旧事;《转调满庭芳》“芳草池塘”回忆当年的“胜赏”,都将过去的美好生活和今日的凄凉憔悴作对比,寄托了故国之思。

她在词中充分地表达了自己在孤独生活中的浓重哀愁,如《武陵春》通过写"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感慨,《声声慢》通过写“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处境,运用叠词,表达了自己难以克制、无法形容的"愁"。

又如《清平乐》中“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的悲伤,《孤雁儿》中的悼亡情绪,都是在国破家亡、孤苦凄惨的生活基础上产生的,所以她的这部分词作正是对那个时代的苦难和个人不幸命运的艺术概括。

李清照在早年还写过一篇《词论》,提出词“别是一家”的说法,是宋代的重要词论,也成为她词创作的理论依据,著有《漱玉词》,李清照词的风格以婉约为主,屹然为一大宗,人称“婉约词宗”。

沈谦《填词杂说》将李清照与李后主并提说:“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


易安词在群花争艳的宋代词苑中,独树一帜,自名一家,人称“易安体”。

“易安体”之称始于宋人。

侯寅《眼儿媚》调下题曰:“效易安体”。

辛弃疾《丑奴儿近》调下题曰:“博山道中效易安体”。

词作自成一体,表明已形成鲜明的个性风神。

[3]
1。

阅读下面两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谒金门
冯延巳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

闲引鸳鸯香径里,手挪红杏蕊。

斗鸭阑干独倚,碧玉搔头斜坠,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

一剪梅
李清照
红耦香残玉蕈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1)冯延巳《谒金门》以“风乍起,吹绉一池春水”开头,简要分析其妙处。

(2)试比较两首词在抒情方式上的差异。

3.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后面的题目。

如梦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①,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
瘦。

[注]①卷帘人:站在窗口卷帘子的侍女。

这首词用精炼的语言写了一段对话。

其中“绿肥红瘦”是什么意思?请作简要赏析。

答:
4.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1)(2)两题。

清平乐
李清照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

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

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注]挼,读ruó,“揉搓”之意。

(1)这首词处处跳动着词人生活的脉搏。

词人对“赏梅”的感受因生活阶段不同而不同,请结合词句说明写了哪几个阶段的怎样感受?
答:
(2)这首词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来表现赏梅的不同感受。

请选择其中一种手法来说明。

答:
5.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武陵春
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留。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1)这首词由表及里层层深入地刻画了一个怎样的艺术形象?
答:
(2)词的下阕在挖掘主人公的内在情感方面更加细腻更加深邃,有人评价说:“短幅中藏有无数曲折。

”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请简述理由。

答:
【附赏析】首句“风住尘香花已尽”,意不过风吹落花而已,然仔细想来,“风住”,则在此之前曾是风狂雨骤之时,词人定被风雨锁在室内,其忧闷愁苦之情已可想而知(同时为下文“也拟泛轻舟”作伏笔)。

“尘香”,则天已转晴,落花成泥,透露出对美好景物遭受摧残的惋惜之情。

“花已尽”既补说“尘香”的原因,又将“愁”意推向更深一屋,大有“落花流水春去也”之意。

一句三折,顿挫有致。

“日晚倦梳头”,日高方起,又无心情梳发。

这看似违背常理的细节描写,正好写出了作者在国痛家恨的环境压力下那种不待明言,难以排遣的凄惨内心。

环顾四周,丈夫遗物犹在,睹物思人,念及北国故乡;而“物是人非”,景非昔同,不禁悲从中来;感到万事皆休,无穷落寞,故用“事事休”三字来概括。

这一切真不知从何说起,正想要说,眼泪早已扑籁而下,“欲语泪先流”一
句,已抑不住悲情喷涌而来,可谓“肠一日而九回”,凄婉动人。

词至此收缩上片,一腔愁苦高潮暂告段落。

“闻说双溪春尚好”,语气陡然而转,词人刚刚还在流泪,现在却“也拟泛轻舟”了,似乎是微露一霎喜悦,心波叠起。

然“闻说”,只从傍人处听说而已,可见自己整日独处,无以为欢;照应了上片“风住”“日晚”两句。

“尚”、“也拟”,说明词人萌动了游春解愁的念想。

但人未成行,心绪又转:“只恐”双溪舟小,载不动那么多愁苦。

那么只有闭门负忧,独自销魂了。

上文“欲语泪先流”一句至此便点出缘由。

总起来看,整段下片,大意是说小小春游,不足以慰藉词人天大之愁。

然作者却善于通过“闻说”“也拟”“只恐”三组虚词,吞吐盘旋,翻腾挪转,“一转一深,一深一妙”(刘熙载《艺概》),把自己在特殊环境下顷刻间的微妙复杂的心理变化表现得淋漓尽致,情意婉绝,回肠荡气。

6.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忆秦娥·咏桐
李清照
临高阁,乱山平野烟光薄。

烟光薄,栖鸦归后,暮天闻角。

断香残酒情怀恶,西风吹催衬梧桐落。

梧桐落,又还秋色,又还寂寞。

注:本词作于南渡之后。

① 找出这首词中直接写作者“情怀”的一句并简析该句在词中的作用。

②叠句“梧桐落”有怎样的表现力?请简要分析。

【附鉴赏】南渡之后,李清照递遭家破人亡、沦落异乡、文物遗散、恶意中伤等沉重打击,又目睹了山河破碎、人民离乱等惨痛事实。

这首《忆秦娥》就是词人凭吊半壁河山,对死去的亲人和昔日幸福温馨生活所发出的祭奠之辞。

上片写登临高阁的所见所闻。

起句“临高阁”,点明词人是在高高的楼阁之上。

她独伫高阁,凭栏远眺,扑入眼帘的是“乱山平野烟光薄”的景象:起伏相叠的群山,平坦广阔的原野,笼罩着一层薄薄的烟雾,烟雾之中又渗透着落日的最后一缕余辉。

叠句“烟光薄”加强了对这种荒凉、萧瑟景色的渲染,造成了使人感到凄凉、压抑的气氛,进而烘托出作者的心境。

“栖鸦归后,暮天闻角。

”是作者的所见所闻。

乌鸦是被人们厌恶的鸟类。

它的叫声总使人感到“凄凄惨惨”,尤其在萧条荒凉的秋日黄昏,那叫声会显得更加阴森、凄苦。

鸦声消逝,远处又隐隐传来了军营中的阵阵角声。

这凄苦的鸦声,悲壮的角声,加倍地渲染出自然景色的凄旷、悲凉,给人以无限空旷的感受,意境开阔而悲凉。

不难看出,这景物的描写中,融注着作者当时流离失所,无限忧伤的身世之感。

下片起句,作者写了在这种景色中自己抑郁孤寂的心情。

“断香残酒情怀恶”,全词只有这一句直接写“情怀”,但它却是贯穿和笼罩全篇的感情,一切都与此密切相关。

“乱山平野烟光薄”的景色,使词人倍感“情怀恶”,而“情怀恶”更增添了秋日黄昏的萧索冷落。

“断香残酒”四字,暗示出词人对以往生活的深切怀恋。

在那温馨的往日,词人曾燃香品酩,也曾“沉醉不知归路”。

而此时却香已断,酒亦残,历历旧事皆杳然,词人的心情是难以言喻的;一个“恶”字,道出了词人的不尽苦衷。

“西风吹衬梧桐落。

梧桐落,又还秋色,又还寂寞。

”那阵阵秋风,无情地吹落了梧桐枯黄而硕大的叶子,风声、落叶声使词人的心情更加沉重,更加忧伤了。

叠句“梧桐落”,进一步强调出落叶在词人精神上、感情上造成的影响。

片片落叶象无边的愁一样,打落在她的心上;阵阵风声,象锋利的钢针扎入她受伤后孱弱的心灵。

这里既有国破家亡的伤痛,又有背井离乡的哀愁,那数不尽的辛酸,一下子都涌上了心头。

作者写到这里,已把感情推向高峰,接着全词骤然从“又还秋色”的有声,转入了“又还寂寞”的寂静之中。

这“静”绝非是田园牧歌式的宁静,而是词人内心在流血流泪的孤寂。

“又还秋色,又还寂寞”,说明词人对秋色带来的寂寞的一种厌恶和畏惧的心理。

自己不甘因秋色而寂寞,无限婉惜逝去的夏日的温暖与热闹,同时也似乎表明她失去亲人、故乡的寂寞心情。

长期积郁的孤独之感,亡国亡家之痛,那种种复杂难言的心情,都通过淡淡的八个字,含蓄、深沉地表现了出来。

这首词的结句,是全词境界的概括和升华。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

”“又还秋色,又还寂寞”是对词人所处的环境,所见的景物以及全部心境真实、准确而又深刻的概括,景是
眼前之“真景物”,情是心中之“真感情”,同时情和景又互相融合,情融注于景,景衬托出情,使全词意境蕴涵深广。

1、答案:⑴以此开头,相当于传统意义上的“起兴”。

初看仅是写景,细看景中又寓有人情,池水被春风吹皱的自然景象又暗含孤独女子触景生情的微妙情态。

为全词定下了感情基调,对词的内容有所提示。

⑵冯词主要是通过景物、人物动作的描写含蓄委婉地表达了自己的盼夫之情。

李词多直抒胸臆,“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却上心头”五句酣畅淋漓地抒写了自己对丈夫的思念之苦和情爱之深。

2、答案:意思是叶子肥大了,花儿更稀少了。

“绿肥红瘦”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绿”
代指叶子,“红”代指花儿。

作者精心选择这两个色彩对比鲜明的词语形成对比,强化了春末夏初的景色特征,给人以鲜明的印象。

3、答案:(1)写了三个阶段的生活感受:“常插梅花醉”写了词人早年陶醉于赏梅;“赢得满衣清泪”写了词人中年在赏梅时伤心流泪;“故应难看梅花”则写了词人晚年没有心思赏梅。

(2)例如:采用了对比的手法,把早年因生活的欢乐闲适而陶醉于赏梅、中年因生活的幽怨而在赏梅时伤心流泪以及晚年因生活的沦落飘零而没有心思赏梅这三个不同阶段的不同感受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了词人生活的巨大变化和飘零沦落饱经磨难的忧郁心情。

运用了衬托的手法,上阕写过去,下阕写现在,以昔衬今,表现出当时作者飘零沦落、衰老孤苦的处境和饱经磨难的忧郁心情。

4、答案:(1)词人以第一人称的口吻,用深沉忧郁的旋律,抒发了内心深处的苦闷和忧愁,塑造出处于流荡无依、孤苦凄凉环境中的自我形象。

(2)同意“短幅中藏有无数曲折”的观点。

词的下阕以“闻说”“也拟”“只恐”作为起伏转折的契机,一波三折,感人至深。

上阕词人还在留泪,“闻说”一句陡然一扬,听说双溪正是春光明媚、游人如织,引出出游之兴;词人一刹那的喜悦心情悄悄泛起心头。

“也拟”二字婉转低回,说明词人出游之兴并不十分强烈。

“轻舟”一词为下文的“愁”重作了很好的铺垫和烘托,至“只恐”以下两句,则是铺足之后来一个猛烈的跌宕,使感情显得无比深沉,有韵味悠长的艺术效果。

5、答案:①“断香残酒情怀恶”,这一句直接写词入“情怀”,该句贯串笼罩全篇的感情。

“乱山平野烟光薄”的景色,使词人倍感“情怀恶”,而“情怀恶”更增添了秋日黄昏“梧桐叶落”“心还寂寞”的萧索冷落和不尽苦衷(或道出了词人国破家亡的无限悲痛)②叠句“梧桐落”,进一步强调出落叶在词人精神上、感情上造成的影响。

落叶片片,像无边的愁绪一样,飘落在她的心上;风声阵阵,像锋利的钢针扎入她受伤后孱弱的心灵。

诗人触景伤怀,引出后句“又还秋色,又还寂寞”,国破家亡的伤痛,背井离乡的愁悉一下子涌上心头。

答案:.①下面提供两个参考答案,学生能答对其中一个即可。

其一:“断香殖酒情怀恶”,这一句直接写词入“情怀”,该句贯串笼罩全篇的感情。

“乱
山平野烟光薄”的景色,使词人倍感“情怀恶”,而“情怀恶”更增添了秋日黄昏“梧桐叶落”“心还寂寞”的萧索冷落和不尽苦衷(或道出了词人国破家亡的无限悲痛)。

其二:“又还寂寞”是直接抒情。

突出表现了词人失去亲人和故乡长期郁积的孤独之感、
亡国亡家之痛等复杂难言的心情。

“又还”一词是全词境界的概括和升华(使全词意蕴深广)。

②叠句“梧桐落”,进一步强调出落叶在词人精神上、感情上造成的影响。

落叶片片,像无边的愁绪一样,飘落在她的心上;风声阵阵,像锋利的钢针扎入她受伤后孱弱的心灵。

诗人触景伤怀,引出后句“又还秋色,又还寂寞”,国破家亡的伤痛,背井离乡的愁悉一下子涌上心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