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专题复习(通用版)完美版

合集下载

(完整word版)2018年高考古诗词鉴赏真题及答案解析(7套)

(完整word版)2018年高考古诗词鉴赏真题及答案解析(7套)

2018年高考古诗词鉴赏真题及答案解析(7套)1。

(2018•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野歌李贺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

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

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弯弓射鸿,麻衣冲锋、饮酒高歌都是诗人排解心头苦闷与抑郁的方式。

B。

诗人虽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的命运,但意志并未消沉,气概仍然豪迈。

C. 诗中形容春柳的方式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相同,较为常见。

D。

本诗前半描写场景,后半感事抒怀,描写与抒情紧密关联,脉络清晰.(2)诗中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答案】(1)B(2)意味凛冽的寒风终将过去,和煦的春风拂绿枯柳,缀满嫩绿的柳条好像轻烟笼罩一般摇曳多姿;表达了诗人虽感叹不遇于时,但不甘沉沦的乐观,自勉之情.【解析】(1)“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错误,文中是因为“身受压抑遭遇理想困窘"而不是生活的贫困。

置身于压抑和阴森的社会环境,面对炎凉的世风、冷漠的人情,诗人依然肥衣冲风、饮酒高歌,其感情何其沉郁愤激,其气概何其慷慨豪迈!B项符合题意.这道题考查对诗歌句子内容的理解力。

整体理解诗歌,把尾联放进整首诗理解。

《野歌》是唐代诗人李贺创作的一首诗。

此诗前四句紧扣诗题叙事,后四句诗人脱口抒怀,表达了诗人“屈穷心不穷”的高远志向,寄寓了诗人对未来的热情向往。

全诗以写景收结,寓议论、抒情于景物描写之中,意境深远,脉络清晰,音节浏亮,基调昂扬,充满了激情。

在诗人心目中,严冬过后终将是生机盎然的春天:“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蒙蒙.”他能够乐观自信地在困境中唱出“天眼何时开,古剑庸一吼”(《赠陈商》)的诗句,迸发出施展抱负、实现理想的呼声。

正因为诗人对光明未来充满信心,因此他在遭谗落第回到家乡的同年秋天(元和三年九、十月间)再次来到洛阳寻求政治出路,冬天西去长安求仕,第二年(元和四年,公元809年)的春天谋取了奉礼郎一职,当上了从九品上的小京官,终于开始了他并不适意的政治生涯.意味凛冽的寒风终将过去,和煦的春风拂绿枯柳,缀满嫩绿的柳条好像轻烟笼罩一般摇曳多姿;表达了诗人虽感叹不遇于时,但不甘沉沦的乐观,自勉之情。

2018年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专题复习完全讲义-文档资料

2018年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专题复习完全讲义-文档资料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专题复习完全讲义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专题复习完全讲义?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完全讲义古代诗歌鉴赏【考纲解读】考纲内容考纲阐释考点分布1.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1)鉴赏诗歌的形象。

(2)理解诗歌中词语的含义。

鉴赏诗歌的语言风格。

(3)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4)概括诗歌的中心思想。

分析作者在诗歌中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

形象包括主人公形象、诗人形象、景物形象、意象和意境。

语言包括品味词语、明确风格。

表达技巧是指表达方式、表现手法、行文结构、材料取舍、修辞方法等。

评价包括内容主题的评价、思想感情的评价、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

【真题共赏】1、(2018新课标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思远人晏几道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

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

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

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

8.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红叶黄花秋意晚”一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5分)参考答案这首词表达了对远方行人的深切思念。

首句起兴,以红叶黄花染绘出深秋的特殊色调,渲染离别的悲凉气氛,增添对远方行人绵绵不尽的思念情怀。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能力。

解答时要联系全词词句,联系题目、作者的情况,准确把握。

从题目上可以看出(思远人),可以看出是一首思念怀人之作;在写法上,借秋景、飞云、归鸿等意象来表现这一情感。

9.“就砚旋研墨”与“临窗滴”有什么关系?“红笺为无色”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6分)参考答案关系是“就砚旋研墨”暗指以临窗滴下的泪水研墨,和泪作书。

原因是红笺被泪水浸湿。

由于情到深处,词中主人公在作书时不停流泪,泪水落到纸上,红笺因而褪去了颜色。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

通过阅读,理解诗歌内容,把握各个意象之间的关系,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用什么研墨,用泪水也,以泪水研墨,和泪作书。

2018届新课标高考第一轮语文总复习专题课件古代诗歌鉴赏-(共106张PPT)

2018届新课标高考第一轮语文总复习专题课件古代诗歌鉴赏-(共106张PPT)

9.诗中运用任公子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 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讲评】①作者以水无巨鱼代指世无巨寇, 表达了对大唐一统天下、开创盛世伟绩的歌颂;②作 者自比任公子,觉得在太平盛世没有机会施展才干, 不免流露出一丝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失落。
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 陈子昂的“前
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
下”(《登幽州台歌》),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 心却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形象。
5.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 如陆游和辛弃 疾的许多诗歌都反映出他们忠心报国而不被重用的情 感,形象鲜明。如《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破 阵子(醉里挑灯看剑)》。
二、诗歌中的原型扩张 作者的形象表现在诗歌中,就扩张为涵义丰富的 艺术形象。古代诗歌中常见的形象有: 1.豪放洒脱的形象。李白的“天生我材必有用, 千金散尽还复来”(《将进酒》),表现了他淡于富贵、 傲视圣贤的思想,也反映了他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 性格。
2.忧国忧民的形象。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 庇 天 下 寒 士 俱 欢 颜 。 …… 吾 庐 独 破 受 冻 死 亦 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人并不仅仅停留在 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其忧国忧民的精神可 见一斑。
(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 度的能力。题干要求结合典故分析诗歌情感,首先结 合注释“已无危害国家的巨寇”理解任公子的典故; 然后结合盛唐政治环境和诗人的情怀,就能推断出诗 人的思想感情,联系李白怀才不遇的人生经历得出“英 雄无用武之地的失落”的结论。)
考纲在线 古诗文阅读 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4.鉴赏评价 D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

新课标2018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专题七古代诗歌鉴赏(课件试题)(4套)语文课件PPT

新课标2018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专题七古代诗歌鉴赏(课件试题)(4套)语文课件PPT

-20-
命题热点一 命题热点二 命题热点三
2.审清数量。有的题干问“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或“最突出 的表现手法”,那么只要答出一种表现手法即可;有的题干问“运 用了哪些表现手法”,那么就要答几种表现手法。如上题题干 “‘人自伤心花自笑,凭燕子,骂东风’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 要分析”,就要答出几种表现手法。-11-命热点一 命题热点二 命题热点三
诗的颔联是怎样描写“野泊”之景的?请简要分析。(5分) 参考答案: ①动静结合(或视听结合)。②前一句写静景(视觉),诗 人立于洞庭荒野,仰望天空北斗横斜;后一句写动景(听觉),耳畔传 来岳阳城凄凉的角声,暗指兵荒马乱。动静结合,渲染了空茫凄凉 的意境。 解析: 这道题问“是怎样描写‘野泊’之景的”,需要从表达方 式中的写景手法考虑。“斗柄阑干洞庭野”属于静景,也是视 觉;“角声凄断岳阳城”属于动景,也是听觉。答题时要结合诗句具 体分析。
命题热点一 命题热点二 命题热点三
参考答案: ①以对比加强叙事的抒情效果。用权贵歌舞宴饮,不 问军情与百姓心系故国做对比,表达忧国忧民之情;以主人公一家 亡国前后境况的对比,表现百姓流离之苦。
②以“北来人”的口吻叙事,表达情感显得更真实、自然。 ③叙事中流露出个人的情感。如“今成独雁飞”流露了主人公 家破人散的凄凉与孤独。 解析: 题目给出了赏析的角度——“叙事”的特色,因此要先找出 诗中的叙事成分,然后分析是如何叙事的。诗歌以北来人的口吻写 所见之景,抒心中之情。第一首诗主要写所见和所想,所见皆凄凉 残破之景,所想的都是国运民生。第二首诗主要运用了对比手法, 将自身的孤单凄凉和“甲第”豪族的歌舞升平、钟鸣鼎食形成对 比,表达自己的老年惨景和思归之情。抓住叙事的视角、口吻、对 比手法、表露的情感分析即可。

2018年高考语文古诗鉴赏真题汇总(含参考答案)(5篇)

2018年高考语文古诗鉴赏真题汇总(含参考答案)(5篇)

2018年高考语文古诗鉴赏真题汇总(含参考答案)(5篇)第一篇:2018年高考语文古诗鉴赏真题汇总(含参考答案)2018年高考语文古诗鉴赏真题汇总(含参考答案)全国卷Ⅰ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野歌李贺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

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

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

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弯弓射鸿、麻衣冲风、饮酒高歌都是诗人排解心头苦闷与抑郁的方式。

B.诗人虽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的命运,但意志并未消沉,气概仍然豪迈。

C.诗中形容春柳的方式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相同,较为常见。

D.本诗前半描写场景,后半感事抒怀,描写与抒情紧密关联,脉络清晰。

15.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6分)全国卷Ⅱ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节选)陆游胸中磊落藏五兵,欲试无路空峥嵘。

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

端溪石池浓作墨,烛光相射飞纵横。

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万里烟尘清。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这首诗写诗人观看自己已完成的一幅草书作品,并回顾它的创作过程。

B.诗人驰骋疆场杀敌报国的志向无法实现,借书法创作来抒发心中郁闷。

C.诗人把书法创作中的自己想象成战场上的战士,气吞山河,势不可挡。

D.诗人豪情勃发,他在砚台中磨出的浓黑墨汁,也映射着烛光纵橫飞溅。

15.诗中前后两次出现“酒”,各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6分)全国卷Ⅲ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精卫词王建精卫谁教尔填海,海边石子青磊磊。

但得海水作枯池,海中鱼龙何所为。

口穿岂为空衔石,山中草木无全枝。

朝在树头幕海里,飞多羽折时堕水。

高山未尽海未平,愿我身死子还生。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者对精卫辛劳填海的动机感到困感,因此用提问的方式来开启全篇。

【精品】2018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考点9 古代诗歌鉴赏

【精品】2018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考点9 古代诗歌鉴赏

考点9 古代诗歌鉴赏1.[2018全国卷Ⅰ]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

(9分)野歌李贺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

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

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

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弯弓射鸿、麻衣冲风、饮酒高歌都是诗人排解心头苦闷与抑郁的方式。

B.诗人虽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的命运,但意志并未消沉,气概仍然豪迈。

C.诗中形容春柳的方式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相同,较为常见。

D.本诗前半描写场景,后半感事抒怀,描写与抒情紧密关联,脉络清晰。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情感、表达技巧的能力,考查审美鉴赏与创造的学科素养。

B项,“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的命运”错,“屈穷”并不仅仅指生活贫穷,更偏重个人遭遇,指“不得志,处境艰难、窘迫”。

答案:B(2)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6分)答: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情感的能力。

解答本题,主要从句子的含意、表达的情感等角度去分析。

最后两句表面上是说寒冬过去将是春暖柳绿,转眼间条条柳枝好像轻烟笼罩;深层次上,“寒风”喻指不遇于时、政治失意的困境,“春柳”喻指希望和光明。

诗人虽然遭受了许多不公平的待遇,但始终怀着乐观旷达的心态,以美好的未勉励自我。

答案:①意为凛冽的寒风终将过去,和煦的春风拂绿枯柳,缀满嫩绿的柳条好像轻烟笼罩一般摇曳多姿;②表达了诗人虽感叹不遇于时,但不甘沉沦的乐观、自勉之情。

2.[2018全国卷Ⅱ]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目。

(9分)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节选)陆游胸中磊落藏五兵,欲试无路空峥嵘。

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

端溪石池浓作墨,烛光相射飞纵横。

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万里烟尘清。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这首诗写诗人观看自己已完成的一幅草书作品,并回顾它的创作过程。

B.诗人驰骋疆场杀敌报国的志向无法实现,借书法创作抒发心中郁闷。

2018年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复习

2018年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复习

2018年高考语文复习:最新诗歌鉴赏与名句填空练习10套(答案)一、安徽省六校教育研究会2018届高三第一次联考(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始安秋日宋之问桂林风景异,秋似洛阳春。

晚霁江天好,分明愁杀人。

卷云山角戢,碎石水磷磷。

世业①事黄老,妙年孤隐沦。

归欤卧沧海,何物贵吾身。

①注:世业:犹世事。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诗歌前两句用“洛阳春”引发对“桂林风景异”想象,进而表达作者满怀的喜悦之情。

B.诗歌五、六两句中,云雾飞卷山峰隐现,碎石可见江水磷磷,营造了一种清冷的氛围。

C.诗歌七、八两句写自己平日为官做事信奉黄老,与人无争,但最终还是遭遇贬黜流放。

D.整首诗前几句重在写景抒情,后四句转向述志感怀,即在辛酸无奈中表达了归隐的思想。

E.该诗是作者晚期作品,写景物用语简洁概括,抒发了诗人独特的感受,给人新颖的美感。

15•请结合诗歌赏析“晚霁江天好,分明愁杀人”的精妙。

(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5分)16•补写岀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分)(1)李白在《行路难》(其一)中,展现了李白对达到理想彼岸的乐观自信情怀。

(2)苏轼在《赤壁赋》中,写了与友人夜晚泛舟赤壁时把酒吟诗的快哉乐事的句子:二、宁夏银川一中2018届高三年级第一次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行舟忆永和兄弟周必大一挂吴帆不计程,几回系缆几回行。

天寒有日云犹冻,江阔无风浪自生。

数点家山常在眼,一声寒雁正关情。

长年忽得南来鲤,恐有音书作急烹。

【注】①周必大:北宋诗人,江西庐陵人,此诗写于作者乘舟北赴吴地(今江苏)途中。

②长年:古时对船工的称呼。

《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中有“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的诗句。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A. 首联紧扣“行舟”写自己由水路岀发,离家渐行渐远。

“不计程”和叠用“几回”反映此行路途 遥远。

最新2018届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复习精选课件PPT

最新2018届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复习精选课件PPT
17
试以杜甫《春日忆李白》为例来看它对我们懂诗、解题的帮助。
春日忆李白
杜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首联从赞美李白诗才超群“起”,颔联指出其清新俊逸的风格
为“承”。颈联为转,开始由赞李白的诗才诗风转为写对李白
的思念:从空间阻隔写两人天各一方。尾联是“合”,是怎样
《楚辞》开创了浪漫主义的传统,并为李白、李贺、苏轼、 辛弃疾、陆游、龚自珍等优秀诗人继承并发扬光大。特征:善 用丰富的想象、夸张、象征等手法,重在抒发主观感情。
不仅要掌握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这两大文学源头及其特点, 还要按照历史的顺序理清诗歌发展脉络;既要对各个时期的诗 歌总体风格有所了解,还要对各个时期的(特别是唐宋时期) 各个流派的代表人物有比较深刻的认识。
27
专题三 从情景关系入手读懂古诗
2.从情景关系入手读懂古诗的内容层次。 古人云:作诗无他端,只“情”“景”二字。我们读诗、 赏诗也一样,只要抓住了“情”“景”,就等于抓住了 “牛鼻子”。在正常情况下,旧体诗、词的基本章法是 先写景,后抒情。对于近体诗来说,绝句的一、二两句, 律诗的一、二两联,词的上片是写景的;绝句的三、四 两句(尤其是末句),律诗的后两联(尤其是尾联),词的 下片是抒情部分。而词,又特别强调上下片间的过渡(过 片)。当然,也有少数诗作是先抒情后写景的。
6
诗歌作为典型的文学样式,其思想内容不可能不打 上时代的烙印。①北朝诗多写征战尚武。②南朝诗多写 男女相思。③唐诗题材丰富多彩。有希望建立军功的、 反映边塞生活的、描绘山水田园的,也有献诗以求引荐 的、离别思乡的,到唐末宦官专权,藩镇割据,战乱频 繁,生灵涂炭,文人悯之,于是悯农诗又兴起。总之, 唐代是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颠峰时期。④北宋诗重义理。 ⑤南宋诗重抒爱国情,南宋偏安江南,中原沦于敌手, 这一时期的忧国爱国题材就成为当时诗词中的时代强音。 ⑥南宋末年以及明朝末年的汉族爱国诗人面对异族入主 中原,纷纷表现出时危显臣节的气势。因此诗歌之中多 重忠义。

2018届高考语文(全国通用)一轮总复习课件---专题5 古代诗歌鉴赏

2018届高考语文(全国通用)一轮总复习课件---专题5 古代诗歌鉴赏

继续学习
高考帮•语文 高考帮·语文
知识全通关
7
第二部分 第二部分 古诗文阅读 古诗文阅读 专题 专题 4 文言文阅读 5 古代诗歌鉴赏
考点一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
分析描写对象,把握景物特征
【考向2 景物形象】
3.分析手法,概括形象。从表现手 法的角度看,诗歌多通过体现描
4.把握景物,体会情感。诗歌 对景物的描写体现着诗人的 情感。分析诗歌的景物形象, 就要注重揣摩诗歌的情感。 这是解答赏析诗歌形象题不
考点 ①鉴赏诗歌的 语言;②评价诗
2015 全《残春旅舍》
命题规律
国Ⅱ
韩偓
唐诗 答题,11

两道问 宋词 答题,11 分
歌的思想感情
①词上半阕的景物描写对全词的感情抒发 ①鉴赏诗歌的 起了什么作用?请结合内容分析。②末尾两 表达技巧;②评 句表现了词中人物什么样的情绪?是如何表 价诗歌的思想
命题趋势
写对象的动静、古今对比、虚实,
使用比喻、夸张、拟人,借助铺 垫、烘托、照应等手法塑造形象。 因此,概括景物形象特征时,就可
容忽视的环节。
以从分析具体的表现手法入手。
继续学习
高考帮•语文 高考帮·语文
知识全通关
8
第二部分 第二部分 古诗文阅读 古诗文阅读 专题 专题 4 文言文阅读 5 古代诗歌鉴赏
继续学习
高考帮•语文 高考帮·语文
知识全通关 11
第二部分 第二部分 古诗文阅读 古诗文阅读 专题 专题 4 文言文阅读 5 古代诗歌鉴赏
考点一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
【考向3 事物形象】
鉴赏古代诗歌的景物形象
【设问方式】 ①简要分析诗中塑造的××形象。 ②诗中的语句描写体现了形象(物象)怎样的品性特点? ③诗中塑造的××形象有什么作用和意义? 【答题步骤】 第一步,总结概括出诗中描绘歌咏的主要物象。 第二步,结合诗句分析所咏物象的特点,关注描写用语及评价用语的感情色彩,尤其要分析出 其内在的神韵。 第三步,结合诗人自身经历、思想感情剖析所托之情。 【参考句式】 这首诗中的( “追求”)。 )具有( )的特点,诗人借此形象表达(或“抒发”)了( )的情感(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层次及内容
前两句为第 一个层次
刻画了夜云缭绕,星光明 灿,江水清澄,白鹭自适的 幽静之境,以夜景之永恒 暗寓人事变迁之沧桑。
后两句为第 二个层次
由今天道旁柳条,想到昔 日吴宫落花。借不变的姑 苏夜景,暗寓变化的人事, 抒兴亡盛衰之感慨,并借 古讽今,给偏安一隅的小 朝廷以冷嘲。
二、了解古代诗歌的语言特点 1.诗家语之变形 中国古代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改变了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 例如:何逊“夜雨滴空阶,晓灯暗离室”,王维“下马饮君酒”(《送别》)、 “日色冷青松”(《过香积寺》)、“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题破山寺后禅院》),王昌龄“清辉淡水木,演漾在窗户”,蒋捷“流光 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周邦彦“风老莺雏,雨肥梅子”等。正 像文言文有名词用作动词、形容词用作动词、名词动词形容词使动用法这 些词类活用现象一样,诗歌也会这样,并且一旦词性活用,就会“着一字而 境界全出”,使诗句更加灵动,意境更加深远。以上各句中的“暗”“饮” “冷”“悦”“空”“淡”“红”“绿”“老”“肥”,均为使动用法,这 些词语各有妙用,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化腐朽为神奇,增强了诗词的 表现力、感染力。 解读诗歌时,要注意词类活用现象,如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中有“春风又 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其中“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即为 “使……变绿”之意,它把“春风吹拂,给江南带来生机,到处春意盎然” 的美景展现了出来。
(3)主、宾换位。叶梦得《水调歌头》:“秋色渐将晚,霜信报黄花。”显 然是“黄花报霜信”。这种主、宾换位的词序表面上仍是“主——动—— 宾”的格式,但在意义上必须将它倒过来理解。 (4)定语倒装。在偏正词组中,定语在前,中心语在后,这是古今汉语的一般 情况。诗词曲定语的位置却相当灵活,往往可以离开它所修饰的中心语而 挪前挪后。 ①定语挪前。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下句的“孤城”即指玉门关,为“玉门关”的同位性定语,现却在动词“遥 望”之前,很容易使人误解为站在另一座孤城上遥望玉门关。 ②定语挪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 月。”意即“一月夜飞度镜湖”。“月夜”这个偏正词组本为句首的时间 状语,现被分拆为二,定语“月”远离中心语而居于句末,仿佛成了宾语的 中心部分,但作者“飞度”的显然只能是“镜湖”,而不可能是“月”。
专题入门——明确文体特征 掌握阅读技巧
一、古代诗歌的结构章法和基本特点 1.结构章法
古体诗:以自然段为层


绝句:前两句写景(次),后两
诗近体诗律句 诗抒 :情 前(四 第句 四写 句景 最(重 次要 ), )后四有的诗讲究起承转合

句抒情(主)


首句渲染气氛
2.诗家语之跳跃 “诗家语”是跳跃的,跨越时空的,好比中国的水墨画,存在大量的“空 白”, 在诗词鉴赏中,需要读者根据诗词所规定的“再造条件”进行再 造想象和补充。如李白《送友人》中有“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其 中“浮云”同“游子意”,“落日”同“故人情”,它们的关系都是比喻 关系,理解时,需要在它们之间加上省略的喻词,这样可以解读为“天空 飘浮的白云,恰似友人飘零无依;远处夕阳缓缓而落,好像对大地依依不 舍,就如同诗人对友人的留恋之情”;再如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中“山 河破碎风飘絮, 身世浮沉雨打萍”,可以补充为“山河破碎如风飘絮, 身世浮沉如雨打萍”,意思是“国家支离破碎如同风中柳絮一般十分危 急,诗人命运就像无根的浮萍漂泊在风雨中的水上”。句中的比喻关系 也是省略掉的。
诗歌
姑苏①怀古 姜夔
夜暗归云绕柁牙②, 江涵星影鹭眠沙。 行人怅望苏台③柳, 曾与吴王扫落花。 【注】①姑苏:苏州西南有姑 苏山,因而苏州也别称姑苏。 ②柁牙:船柁。柁,同“舵”。 牙,牙樯。杜甫《秋兴八首》 诗:“锦缆牙樯起白鸥。”仇 注引《埤苍》:“樯尾锐如牙 也。”樯即桅杆。③苏台:姑 苏台,即吴宫。故址在苏州西 南灵岩山。
词上片阕主 尾句 句写 过景 渡
写景次

下片阕:抒情主
2.基本特点:情景结合 (1)前后内容(即写景与抒情)是对应一致的,如乐景对乐情,哀景对哀情。 (2)前后内容(即写景与抒情)是相关、相反、相衬的,形成虚实相衬的关系, 如乐景衬哀情等。 了解了诗歌的结构章法和基本特点,读诗歌时,我们的思路才可能与作者吻 合,这对把握诗歌的层次内容、诗歌大意以及诗歌主旨有着重要作用。如:
4.诗家语之省略 由于古诗词受句数、字数的限制,有的字词便省略浓缩了。省略的字词, 不仅有连词、介词、助词等虚词,还有充当句子主语、谓语和宾语的实 词。如杜甫的《蜀相》:“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前后两 句分别省略“含”字和“作”字,这是省略动词的现象。 古诗省略主要有以下两个特点: (1)答话包孕问话。如贾岛《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明明是三番问答,至少要六句才能完成,作 者精简为二十个字。这就有如电影里蒙太奇手法,一个意象接一个意象, 一个画面接一个画面,镜头之间留下大量的空白,让读者根据生活的逻辑、 经验的积累、自身的修养去补充完善。
3.诗家语之倒装 文言文有几种特殊句式,如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古诗与 文言文的倒装情况不一样,往往没有固定的规律,诗家语颠倒词序,有时 是满足平仄需要,有时是为了押韵,有时要照顾对仗。解读诗歌的过程中, 如果按正常顺序解读有障碍时,就需要还原已被颠倒的词序。诗歌语言 词序颠倒一般会出现以下几类: (1)主语后置。崔颢《黄鹤楼》:“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意即“晴川(晴朗的原野上)汉阳树历历(可数),鹦鹉洲芳草萋萋”,“汉 阳树”和“鹦鹉洲”置于“历历”“萋萋”之后,看起来好像是宾语,实 际上却是被陈述的对象。 (2)宾语前置。杜甫《月夜》:“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即“香雾 湿云鬟,清辉寒玉臂”。诗人想象他远在鄜州的妻子也正好在闺中望月, 那散发着幽香的蒙蒙雾气仿佛沾湿了她的头发,清朗的月光也使得她洁 白的双臂感到寒意。这里的“湿”和“寒”都是动词的使动用法,“云 鬟”“玉臂”本是它们所支配的对象,结果被放在前面,似乎成了主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