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人内传播的_蛋式传播模式_兼与林之达先生商榷

合集下载

大一传播学常考知识点总结

大一传播学常考知识点总结

大一传播学常考知识点总结传播学作为一门广泛而深入的学科,涉及面广,知识点繁多。

作为大一传播学学习者,了解和掌握一些常考的传播学知识点,对于将来的学习和应用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下面将对一些大一传播学常考知识点进行总结,帮助大家更好地掌握传播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1. 传播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传播学可以理解为一门研究信息传播和交流现象的学科,它关注人类在传播过程中的行为、媒介和社会影响等方面的问题。

在传播学中,研究对象包括传播媒介、受众、传播行为、传播效果等。

2. 传播的基本要素传播过程中的基本要素包括:传播者、信息、媒介、受众和效果。

传播者是信息的发起者和传递者,信息是传播的核心内容,媒介是传播的工具和平台,受众是信息的接收者和消费者,效果是传播的目的和产生的影响。

3. 传播模式和理论常见的传播模式包括单向传播模式和双向传播模式。

单向传播模式强调信息的单向流动,例如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介;双向传播模式强调信息的相互交流和互动,例如社交媒体、网络等新媒介。

常见的传播理论有传播效果理论、媒介依赖理论、观众解码理论等,这些理论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分析传播现象。

4. 传播的影响和效果传播的影响和效果是传播学中的核心问题,它包括认知影响、态度影响和行为影响等方面。

认知影响指的是信息对受众认知结构和认知过程的影响;态度影响指的是信息对受众态度和价值观的影响;行为影响指的是信息对受众行为和实践的激励和导向。

5. 传播伦理与责任伦理和责任在传播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传播伦理强调传播过程中应遵循道德和伦理规范,尊重信息的真实性和客观性,避免虚假和误导的传播行为。

传播责任强调传播者应对传播的内容和影响负责,注重社会效益和公共利益。

6. 新媒体与传播变革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和普及,传播方式和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

新媒体具有互动性、个性化和网络化的特点,给传播学带来了新的研究和应用领域。

同时,新媒体也给传播学提出了新的挑战和问题,例如信息真实性、个人隐私保护等。

第五章 人内传播

第五章  人内传播
例如:“我真伤心”里的,直接感受着伤心“我”, 就是主我。
“客我”是内容,是自我意识的社会关系性的体 现。是对自己的评价以及别人对自己的评价。
例如:我评价自己道:“我是一个卑劣的人”这里 的“我”实际上指代后面的“卑劣的人”,是客体 化了的对象,是客我。而有着卑劣感的、感到自己 是卑劣的“我”,则是主我。
渡边等人的视听觉信息处理模 式,充分反映了人内传播的系 统性. P63页图5-1
二、自我传播的意识能动性
• 能动的意识和思维活动才是人内传 播区别于其他动物体内传播的根本 特点。
(1)人内传播产生过程中的环节 由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应特 性到低级生物的刺激感应性
由刺激感应的反应形 高级动物的感觉和心理
《传播学教程》
第五章 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
我思故我在
“研究传播学其实就是研究人;研究人与人、人与 他的团体、组织和社会的关系;研究人怎样受到 影响,怎样互相影响,……要研究传播学,应先 了解人与人怎样建立关系。”
------威尔伯·施拉姆
• 传播类型的划分 1、二分法 内向型行为:个人内部所进行的思维活动 外向型行为:可以被他人觉察出来的活动 2、四分法 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 3、西方 人际传播、小团体传播和大众传播 4、还有其他的一些划分方法:(如下)
知觉-即感觉的集合,或在感觉的基础上对信息属性的综 合,对事物整体的感性信息进行综合把握的过程,
例:西瓜—形状(圆),颜色(红),味道(甜);
表象-记忆中保存的感觉和知觉信息在头脑中的再现. 例如:刚刚看过的西瓜,留在我们脑袋中的记忆,以后提 及,我们脑中就会浮现出西瓜的形象和映像;
概念-对同类事物共同的、一般属性的认识,是有意义的 形象符号和语言符号,例如:人内传播的概念,符号:例 如文字 ;

传播学教程郭庆光(第二版)重点名词解释

传播学教程郭庆光(第二版)重点名词解释

传播学教程郭庆光(第二版)重点名词解释《传播学教程》重要名词解释C1.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传播信息社会信息系统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传播障碍传播隔阂精神交往C2信息社会媒介即讯息C3能指所指符号信号象征符符号化意义明示性意义暗示性意义外延意义内涵意义指示性意义区别性意义语境传播情境象征行为象征性互动理论象征性社会互动C4传播者受传者讯息媒介反馈模式5W模式循环模式C5人内传播基模人际传播C6群体群内传播群体意识群体规范群体压力信息压力信息压力趋同心理集合行为群体暗示群体感染群体模仿流言谣言循环反应组织组织传播组织内传播横向传播纵向传播上行传播非正式渠道组织外传播信息输入信息输出公关宣传广告宣传企业标识系统C7大众传播拟态环境C8技术媒介技术数字化大众传媒新闻价值新闻要素C9社会制度传播制度极权主义民主参与理论C10大众受众分众伊里调查IPP指数政治既有倾向选择性接触受众即市场传播权知晓权媒介接近权使用与满足C11效果说服性效果子弹论传播流意见领袖中介因素可信性效果“休眠“效果“一面提示““两面提示“诉诸情感诉诸理性信息行为C12导向需求议程设置功能沉默的螺旋舆论象征性现实培养分析元传播框架个人框架组织框架媒介框架新闻框架框架效果知沟上线效果信息沟数字鸿沟媒介素养第三人效果C13国内传播国际传播全球传播新闻价值信息主权文化帝国主义新帝国主义C14初级群体次级群体拟态环境刻板成见经验学派经验性方法批判学派“文化研究“学派C15 抽样调查内容分析文本分析控制实验。

传播学——人内传播

传播学——人内传播

人内传播1、概化他人:(1)概化他人形成于儿童自我发展的最后阶段,指个人经由与他人互动,进而认识自己,知道别人对他们的反应,学习想象他人的角色以及期望,然后逐渐学会将总体的社会规范作为自我与他人互动时的行为依据。

(2)通过概化他人,我们将共同体的组织规范整合或内化进入我们自己的人格,这样社会控制变成了自我控制,直到我们有能力有效参与社会生活。

(3)针对近代笛卡尔以来形成的身心二元论,米德用实用主义的思路,对自我的构成做了独特的解释。

(4)在与他人互动的过程中,我们学会站在他人的角度看待自己的行为与角色,这种自我的概念,米德称其为“概化的他人”。

2、基模理论(1)基模是认知心理学的一个重要概念,是知识表征的一种。

是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在研究儿童成长和认知发展过程之际提出的一个概念。

(2)指的是人的认知行为的基本模式,或者叫心智结构、认知结构或者认知导引结构。

(3)当我们接触到一个新信息或新事物、遇到一个新事件或者进入一个新的场所的时候,我们过去相关的经验和知识会导引我们迅速地对新的状况作出认识、推理和判断,并及时做出态度或行为反应。

3、主我与客我理论(1)自我可以分为①作为意愿与行为主体的“主我”,它通过个人围绕对象事物从事的行为和反应具体体现出来;②作为他人社会评价和社会期待的“客我”,它是自我意识的社会关系性的体现。

主我是形式,客我是内容。

(2)人的自我意识是在“主我”和“客我”的辩证互动的过程中形成、发展和变化的,同时又是这种互动关系的体现。

互动的介质就是信息(有意义的象征符)。

(3)“主我”和“客我”的对话和互动形成统一的社会自我。

而这个对话和互动的过程揭示的就是一个长期的社会化过程。

4、需求层次理论——亚伯拉罕·马斯诺:(1)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1943《人类激励理论》:将人类需求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五种,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2)争议:人的动机是行为的原因,而需要层次理论强调人的动机是由人的需求决定的。

“人内传播”再商榷

“人内传播”再商榷
一、“人内传播”概念的由来
国内的 传 播 学 教 科 书 通 常 将 “人 内 传 播”的英 文 标 注 为 “intrapersonalcommunica tion”,[3]61也就 是 说 这 个 概 念 来 自 西 方。明 安香可能是国内最早提出这一概念者,他在 1984年的 一 篇 有 关 传 播 学 的 文 章 里 说 道: “按照 西 方 传 播 学 者 的 观 点,在 人 类 的 传 播 行为中,还有一种最基本的传播方式,这就是 个人的自身传播,这是指每个人对外界信息 的反应、解释和分析。个人的自身传播是人 类各 种 传 播 行 为 的 基 础。”[4] 但 是,检 索 Sage、Wiley、Taylor&Francis等几个传播学常 用英文学术数据库,除一篇 1966年的论文 外,[5]我们并未发现更多标题和摘要中包含 “人内 传 播 ”概 念 的 论 文。 一 些 心 理 学 期 刊 虽然刊发有关 “内在会话”(innerspeech)、 “自言自语”(selftalk)等内在体验方面的论 文,但这 些 研 究 并 未 使 用 “人 内 传 播 ”概 念, 而且,这些研究的旨趣与传播学研究也相去 甚远。由此可以推测出,“人内传播”作为一 个领域在英语学术界认可度较低。
(华东师范大学 传播学院,上海 200241)
摘要:“人内传播”是我国传播学的五大范畴之一,这一概念尽管出现于早期的西方传播 学,但从 20世纪 90年代开始,便从西方传播学的经典文献中逐渐消失。我国学者林之达、董天 策等人在 90年代曾对我国传播学界使用这一概念提出质疑,但没有引起学界的反响。“人内传 播”在我国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认为在人体内可以形成一个传播系统,可以形成“主 我”“客我”对话的互动传播模式。从认知心理学、哲学等学科研究成果来看,在人体内形成传 播系统的说法基本上不能成立,这一理论对于人类大脑思维活动的理解有简单化和二元化之 嫌,与当今世界研究身心问题趋向于一元化的立场相悖,其依据符号互动理论所建立的人内传 播模式与米德所提出的社会理论亦是背道而驰。据此,“人内传播”这一概念不能成立。 关键词:传播学;人内传播;内向传播;自我传播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6522(2018)02010912

传播学纲要 陈力丹 第三章

传播学纲要 陈力丹 第三章

二、我—他的人际传播

如果就人际传播的研究进程看,早期的人际传播关注个人 功效、工具性价值研究,现在开始关注传播如何造就人与 人的个性、互动、合作、协商、对话机制等。申农、拉斯 韦尔的传播模式,后来被经常用于说明大众传播,其实它 们是较早的关于人际传播的直线性模式。人际传播当然不 是直线性的,于是第一个纠偏模式便是“奥斯古德—施拉 姆循环模式”它把申农的传播模式的两头——即传播者和 接受者——变成了两个交谈的人。
二、从人际关系的密切程度看人际传播

人际传播中“关系的讯息”不止以上的一种分类的理解。 换一个角度,还可以从人际传播的三大矛盾来考察另一 种分类的“关系的讯息”: (1)“亲密—距离”。人际传播中,“亲密—距离”也 是一种关系,即空间关系。我们常遇到这种情形:既要与 他人保持密切关系,又想与他人有所区别。即使在夫妻、 血亲之间,也存在这种要求。我们若不想让一种亲密的关 系吞噬自我,就需要多少保持一定的距离,而这样又可能 会伤害已有的关系,很难协调。例如老年人,来人多了会 烦恼,没有人来又会感到孤独,甚至产生一种被伤害感。 “亲密—距离”是人际传播中的一个悖论。
三、我—你的人际传播

人作为传播者的五个特性:
第一,人具有经验的独特性。人的经验可以通过符号的编 码与传播同他人分享,但是这种交流永远是有限的,因为 人的经验的独特性难以完全交换,对某些人生经历的体验。 第二,人的精神世界的不可测量性。经验—功能学派经常 采用抽样调查和量化分析的方法研究传播现象,但是这种 测量无法对人的情感、灵魂、精神等给出数据。



人际传播的目的,其实有多种动机的选择。但是当一个人 富有吸引力的外界关系越来越多时,他的人际关系的不稳 定性便容易暴露出来。人的精力和时间是有限的,这时通 常需要权衡利弊,进行选择,追求传播报偿的考虑会增多。 社会交换理论揭示了人际传播中追求回报或报偿的显在的 或没有意识到的动机。交换论者认为,正是这种交往的动 力,推动了人与人之间建立关系,并为持续交往提供了充 分的价值依据。 以上各种关于人际传播的理论,均忽略了人际传播的不同 品质,因而主要关注的是“我—他”之间的传播。这类传 播中,“他”多少是陌生的,因而“我—他”之间的传播 的功利性就会强些;而“我—你”之间的传播,就显得亲 近了许多,因为“你”已经以“相识”作为无形的前提了。

试论人内传播的“蛋式传播模式”——兼与林之达先生商榷

试论人内传播的“蛋式传播模式”——兼与林之达先生商榷

试论人内传播的“蛋式传播模式”——兼与林之达先生商榷关键词:人内传播蛋式传播模式[摘要]:本文研究发现,尽管人内传播是个非常复杂的过程,但还是能够抽象、简化出一种类似鸡蛋结构的“蛋式传播模式”。

人体的相关组织和器官分别担负着类似蛋壳、蛋清、蛋黄等功能,它们分工协同,对信息进行把关、整合、再生产,最终的决策信息指导人们的态度和行为,产生的结果作为信息反馈给个体,由个体重新调整内向传播和决策过程。

Abstrat:Thughintra-persnaluniatinisaverypliatedpress,itisfunditanbeabstratedthestruturefanegga lled“Egg-uniatindel”.Underthisdel,therelatedrgansfhuanbdyfuntinrespetivelyjustliket heeggshell,theegghiteandtheylk.Theydivide,perateinthepressfintra-persnaluniatin.Duringthispress,theinfratinisgate-kept,integratedandreprduedinrdertreservethedeisiveinfratintguidepeple’satt itudeandbehavir.Frattitudeguidesbehavir,behavirprduesseresult.Aftertheresul tbEingprdued,theinfratinillbefedbaktindividualandthentheindividualadjuststh einteruniatinanddeisin-akingpress.Keyrds:intra-uniatin;psyhlgy;Egg-uniatindel一、背景、目的及理论假设国内学者关于大众传播心理学的论述不胜枚举,其中林之达先生传播的两级效果论(图表1[1])影响颇大。

人内传播课件

人内传播课件

结语:本杰明•富兰克林说:有三样 东西是极端坚硬的,钢铁、钻石以及认 识自己。
我们都不是一个人在战斗,甚至不 是一个人在思考。更深入地理解这个广 阔的世界,与之互动,才能更清楚地了 解自己,也才能更自如地驾驭自己。
趣味任务
1 看一看——欣赏短片《星空日记》。
2 找一找——请回忆你看过的文学作品,
主我(I)与客我(me)
主我是自身行为的主体, 客我是各种社会关系的体现。
“我想做的我”与“别人眼中的我” ——“主我与客我”理论
主我(I)与客我(me)
美日学生自我概念的差异
美国学生的自我
我爱我的家庭 我想成为一名护士 我今天买了一件T恤 我有时早上很不开心 我的名字是麦克 我现在饿了 我在运动方面很擅长
主我(I)与客我(me)
主格的我是冲动的、无组织、无方向、 不可预测的那部分自我。宾格的我就是 被类化的他人,由与他人共同的、有序 的和一致的类型构成。
每一个行动都始于来自“主我”的冲 动并很快受控于“宾我”。
——斯蒂文•小约翰
回顾: 人内传播是“我想做的我”与“别人眼中的我”—— “主我”与“客我”理论 “前台的我”与“后台的我”——拟剧分析理论 “现在的我”与“过去的我”——自省式思考
找一段你认为最精彩的人内传播的描 写,分享到朋友圈。
3 画一画——试着画一个模式图,描
述人内传播的过程。
谢 谢 大 家!
“我”与“我”的传播
人内传播的涵义与特征
1.1:人内传播的特征
人内传播不是我 一个人的事儿吗?
人内传播的涵义与特征
1.1:人内传播的特征
“蛋式传播模式”
人内传播的涵义与特征
1.1:人内传播的特征
第一大特征 从发生学的角度看:人内传 播与人类的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密不可分。

传播学受众分析理论知识点总结

传播学受众分析理论知识点总结

传播学受众分析理论知识点总结在传播学领域,受众分析理论是理解传播过程和效果的关键组成部分。

受众不再仅仅是被动接受信息的群体,而是在传播活动中具有主动性和选择性的参与者。

以下将对一些重要的传播学受众分析理论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魔弹论魔弹论也被称为“皮下注射论”,这一理论认为,传播媒介拥有不可抵抗的强大力量,它们所传递的信息就像子弹击中身体一样,可以迅速且直接地作用于受众,引发预期的效果。

受众如同毫无抵抗力的靶子,会在信息的冲击下立即做出反应。

然而,魔弹论在后续的研究中被证明存在很大的局限性。

它过于夸大了传播媒介的影响力,而忽视了受众的个体差异、社会背景以及对信息的选择性接受。

二、有限效果论有限效果论是对魔弹论的修正和补充。

该理论认为,传播媒介的效果是有限的,它们不能直接改变受众的态度和行为。

比如,拉扎斯菲尔德的“伊里调查”发现,大众传播只有在与人际传播等其他传播方式相结合时,才能发挥比较显著的效果。

这表明,受众并不是完全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会根据自己的既有观念和社会关系对信息进行筛选和解读。

三、使用与满足理论使用与满足理论强调受众在传播过程中的主动性。

受众不再是被动的信息接受者,而是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动机,主动选择和使用媒介来满足自己的需求。

比如,有人通过观看电视剧来获得娱乐和放松,有人通过阅读新闻来获取信息和知识。

这一理论认为,受众的需求和动机是多样的,包括娱乐、信息获取、社交、情感满足等。

四、创新扩散理论创新扩散理论关注新事物、新观念在社会系统中的传播和扩散过程。

它认为,创新的扩散是一个逐渐的过程,受众在这个过程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比如,创新者往往是最先接受和采用新事物的人,早期采用者则在创新者之后,随后是早期大众、晚期大众和落后者。

受众对创新的接受程度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创新的相对优势、兼容性、复杂性、可试性和可观察性等。

五、议程设置理论议程设置理论指出,大众传播媒介虽然不能决定人们怎么想,但可以影响人们想什么。

传播学教程题库及答案

传播学教程题库及答案

传播学教程题库及答案1. 传播学的定义是什么?2. 描述传播过程的五个基本要素。

3. 什么是大众传播?它有哪些特点?4. 简述传播学中的“两步流”理论。

5. 什么是传播效果理论中的“议程设置”理论?6. 描述传播学中的“沉默的螺旋”理论。

7. 什么是传播学中的“螺旋效应”?8. 解释“传播媒介”的概念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

9. 什么是“传播效果”?它有哪些类型?10. 简述“传播学研究方法”中的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的区别。

答案1. 传播学是研究信息在个人、群体、组织和大众之间的传递、接收、处理和反馈的科学,它关注信息传播的过程、效果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2. 传播过程的五个基本要素包括:传播者(Sender)、信息(Message)、渠道(Channel)、接收者(Receiver)和反馈(Feedback)。

3. 大众传播是指通过大众媒介(如电视、广播、报纸、互联网等)向广大受众传递信息的过程。

其特点包括广泛性、匿名性、单向性等。

4. “两步流”理论认为,信息首先从媒体流向意见领袖,然后再从意见领袖流向普通大众,形成一种间接的传播模式。

5. “议程设置”理论认为,媒体通过选择性报道某些议题,能够影响公众对这些议题的关注度和看法。

6. “沉默的螺旋”理论指出,当人们发现自己的观点与周围人不同,可能会选择沉默,以避免社会孤立,从而导致少数意见被压制。

7. “螺旋效应”是指在某些情况下,媒体的报道会加剧公众对某一事件或现象的关注,形成一种自我强化的循环。

8. “传播媒介”是传播信息的工具或平台,如报纸、电视、互联网等,它们在现代社会中起着连接信息生产者和接收者、传递和放大信息的重要作用。

9. “传播效果”是指传播活动对接收者产生的影响,包括认知效果、情感效果和行为效果。

10. 定量研究侧重于通过统计和数学方法来量化研究对象,而定性研究则侧重于深入理解研究对象的内涵和意义,通常采用访谈、观察等方法。

请注意,以上内容仅为示例,实际的传播学教程题库及答案可能会更加详细和专业。

传播学概论 第四讲 人内传播

传播学概论 第四讲 人内传播

四、组织传播
1、概念与功能
• 组织传播是指组织内部成员之间、组织与外部 社会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分为组织内传播和 组织外传播两类。 • 通过信息传递将组织的各部分联结成一个有机 整体,以保障组织目标的实现和组织的生存与 发展。它既是保障组织内部正常运行的信息纽 带,也是组织作为一个整体与外部环境保持互 动的信息桥梁。

2、“我和你”

注重在人际传播中与对方互动、对话、协 商、交流,注重换位思考。
三、群体传播
(一)群体的概念理 解
群体 概念——具有特定的共同目标和共同归
属感、存在着互动关系的复数个人的集合体。 从广义上讲,组织是一种有固定目标的群体。 有的传播学教材中,群体和组织是等同的。
(二)群体传播的概 念及研究焦点
(二)人内传播的分 类
1、正常形式:作为能动的意识和思维活动 的人内传播
感觉:包括“五觉”,是人通过眼、耳、鼻、舌、身等感官 对事物的个别信息属性如颜色、形状、声音、气味、软硬、 凉热等作出的反映,这是人内传播的出发点。 知觉:感觉的集合,或在感觉的基础上对事物的分散的个 别信息属性进行的综合。知觉的过程,就是对事物整体的 感性信息进行综合把握的过程。 表象:记忆中保存的感觉和知觉信息在头脑中的再现。 概念:对同类事物的共同的、一般属性的认识。(外延: 同类事物的范围或集合;内涵:对同类事物特征和本质属 性的认识)概念是思维的细胞,有了概念,人类才能进行 抽象的思维。
1、概念
• 群体传播是在群体内部进行信息交流的 活动。
2、研究焦点
• 群体中个人的心理和行为往往要受到与 自己相关或者不相关的他人的影响,信 息互动发挥着重要作用——群体动力论。 • 群体动力论的观点:一个群体就形成了 一个场,处于这个群体中的个体,其行 为往往不是个人控制,而是受到群体的 重要影响。

《传播学教程》郭庆光自己整理的完整笔记

《传播学教程》郭庆光自己整理的完整笔记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一部分传播学的基本问题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第一节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传播学现状:20世纪出现的一门新兴的社会科学和边缘学科,与诸科学联系渗透因而对象和研究领域不甚明确。

分科领域(大众传播学、文化传播学、广告传播学等)繁荣,基础理论研究却显薄弱。

一、如何把握传播概念(11专硕简答)(一)传播的定义1、国外学者对传播的定义(1)(美)库利——社会互动理论倡始人。

(社会学角度)传播是指人与人关系赖以成立和发展的机制——包括一切精神象征及其空间上得到传递,在时间上得到保存的手段。

(2)(美)皮尔士——符号学的创始人。

(符号学或语义学角度)认为传播即观念或意义的传递过程,而观念和意义只有通过“像”或者符号才能传达。

强调符号作为精神内容的载体为中介的精神交流和社会互动关系。

他们开创了界定传播概念的两传统,一是社会学的传统,一是符号学或语义学的传统。

后来,这两传统逐渐发生融合。

(3)施拉姆:当我们从事传播的时候,也就是在试图与其他人共享信息——某个观点或某个态度。

传播至少有三个要素:信源、讯息和信宿。

(4)阿耶尔:传播在广义上指的是信息的传递,它不仅包括接触新闻,而且包括表达感情、期待、命令、愿望或其他任何什么。

(5)戈德的“共享说”:传播就是变独有为共有的过程。

2、国内学者对传播的定义(1)郭庆光(本书观点):传播是指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2)邵培仁:传播是人类通过符号和媒介交流信息以期发生相应变化的活动。

(3)胡正荣:传播是信息的流动过程。

传播包含两个要素——信息(传播的材料)、流动。

(4)张国良:传播即传受信息的行为(或过程)。

(5)李苓:传播是人类信息交流的一种社会性行为,是人与人之间,人与他们群体、组织和社会之间,通过有意义的符号进行的信息传递、接受和反馈的行为总称。

传播的实质: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人们通过传播保持着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关系。

二、传播与信息(一)传播学考察的主要对象—始终都是人类的社会信息及其传播活动(二)信息的定义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

《传播学教程》课后习题答案

《传播学教程》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和基本的问题第一节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1.为什么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首先信息伴随着人的复杂的精神和心理活动,伴随着人的态度,感情,价值和意识心态来表现人的生理层次上的作用和反作用。

其次,当信息做为物理载体,按一定方式排练成信号序连,是必须有一地定意义的。

所以,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2.什么是传播?它的基本特征是什么?传播是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特征:A 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B 它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形成的,也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C 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是社会互动行为。

D 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就是传授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E 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3.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如何理解这个观点?传播产生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且通过这种社会关系传递信息。

同时,通过传播,体现了传授双方的社会角色和地位,既保持了既有的社会关系又建立了新的社会关系。

第2节1.如何理解社会传播的系统性?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无不处在一定的系统中。

所谓系统“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若干部分结合在一起并且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因此,社会传播也是具有系统性的。

2.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是什么?A 开放性系统B 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接。

相互交织构成的整体C 它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D 自我创造自我完善3.如何理解社会信息系统中的双重偶然性?双重偶然性指的是传播双方都从在着不确定性,通过传播所作出的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

双重偶然性的存在说明,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多变量的系统。

这些变量如果处理不当,便会引起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

4.什么是传播隔阂?传播隔阂是指传播制度,传播渠道,信息系统的功能因素导致的传播偏差,误解。

第三节1.为什么说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交往”理论是唯物论传播观的出发点?1).首先是因为在他们的“精神交往”概念与现代“传播”概念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2).在马克思和恩格斯那里精神交往指的是以“语言”为媒介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媒介事件的传播方式探析

媒介事件的传播方式探析

媒介事件的传播方式探析杜智民当代媒介事件已经成为解释和概括某些现象而频繁出现的一个概念。

因此,媒介事件早已经超出了人们的日常理解,成为了流行的传播学术语。

媒介事件就是指经过某“组织”(政府、政党团体、企业、社团等)规划并执行,有媒体参与的并向受众传媒的具有特定历史价值的事件。

媒介事件作为一个理论概念,媒介事件包含两种理解:一种解释是假事件。

就是由政治利益集团制造的假事件。

他是美国历史学家丹尼尔•布尔斯廷提出的,他把假事件界定为经过设计而刻意制造出来的新闻,并指出了假事件具有人为策划、适合传媒报道的事件,并重点讨论了为各种竞选服务的媒介事件。

其遵循的宣传模式为:媒介化的动机(个人、社会组织、媒介、政府)-导演事件(人为安排、表演)-媒介化-媒介事件(伪事件)。

另一种解释是由丹尼尔•戴扬和伊莱休•卡茨在《媒介事件》中定义的“对电视的节日性收看,即关于那些令国人乃至世人屏息驻足的电视直播的历史事件”其传播方式为:真实事件——媒介化(聚焦、放大、删减、扭曲)-媒介事件(奇观);对于这两种传播实践模式的概括,可以理解为媒介对新闻事件的加工处理过程,或某些社会组织、政府机构、媒介单位乃至公众人物出于某种宣传需要,人为安排或导演某种事件,它包括对新闻事件的聚焦、放大、删减、扭曲等等。

媒介事件作为一种现象,是当前的各种新闻活动的重要内容。

2000年下半年的陆幼青《死亡日记》事件、2006年初“馒头事件”,还有2009年初“世界上最好的工作”大堡礁招聘事件是近年典型的媒介事件。

在这些事件中,媒体通过集中持续的报道,使原本单一的新闻事件或者是不会出现在公众视野之内的简单普通的事件一时间成为社会关注和讨论的焦点。

互相设置报道议题、赋予事件意义,使媒介在建构事件中的潜能得以极大发挥。

从传播学的视角看,这些媒介事件的宣传具有以下方式,使其富有高度的新闻价值,从而得到了最广泛和最充分的传播。

一、网络媒介与传统媒介之间的互动网络是承载文字、声音、图像、动画等多种意识表现形式的媒介。

小议人内传播——台词内部处理与运用技巧

小议人内传播——台词内部处理与运用技巧

小议人内传播——台词内部处理与运用技巧
曹苏苏
【期刊名称】《大观周刊》
【年(卷),期】2012(000)011
【摘要】舞台表演是演员进行三位一体创作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演员作为特殊的创作主体、创作材料.时刻要进行舞台信息的传输与表达,而从人类传播学的角度来观察,在这种信息交流的过程中,演员作为说出台词的创作者。

运用台词的内部处理技巧的过程,更多的表现为人内传播的过程。

那么研究人类传播类型当中的人内传播的过程与机制、人内传播的特点以及结合相关心理学创作方法,对于演员更好的处理和运用台词内部技巧有着极为重要的指导作用和借鉴意义,能够为演员开拓更为宽泛的台词艺术处理的理论依据、心理依据和行动依据。

【总页数】1页(P79-79)
【作者】曹苏苏
【作者单位】重庆大学美视电影学院,重庆40003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9
【相关文献】
1.内部审计中人际关系的处理技巧 [J], 刘洪英
2.人内和人际传播学在农村学校学生英语口语习得中的运用 [J], 史建国;张隽彦;张倪俊
3.内部审计人际关系困境及处理技巧 [J], 嵇育蓉;尹梓涵;胡海榕;冯静;耿其祥
4.人际沟通技巧在对台传播中的运用 [J], 裴雅乐
5.浅析话剧台词对塑造人物的重要性及技巧运用 [J], 段晓彤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五章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五章
库利的“镜中我”概念
节 人际传播
二、人际传播的特点
1、人际传播传递和接收信息的渠道多,方法灵活。
2、人际传播的信息的意义更为丰富和复杂。
3、人际传播双向性强,反馈及时,互动频度高。
4、与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相比,人际传播属于一种非制 度化的传播。
4.人内传播是其他一切传播活动的基础。
传播学理论
呼伦贝尔学院计算机系
第五章 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
三、作为社会心理过程的人内传播 人内传播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和互动性 三大人内传播理论
1、米德的 “ 主我与客我 ” 理论 2、布鲁默的 “ 自我互动 ” 理论 3、内省式思考 —人内传播的一种形式
化环境里进行的,如果不顾及他人和社会价值 与规范,一味以自我为中心,那么这种表达不 但不会收到好的效果,相反会招致误解和造成 个人的社会孤立。
传播学理论
呼伦贝尔学院计算机系
第五章 作业
一、课后习题在自己的博客上发表。请 通知我你的博客地址。
二、阅读施拉姆传播学第三章,并写读 书心得。
三、传播学辅导网站:《卢克资源》
传播学理论
呼伦贝尔学院计算机系
第二节 人际传播
人际传播(personal communication)
人际传播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也是由两 个个体系统相互连接组成的新的信息传播系统。
一、人际传播的动机
1、人际传播的首要动机和目的是获取信息; 2、建立与他人的社会协作关系; 3、自我认知和相互认知; 4、满足基于人的社会性的精神和心理需求;
传播学理论
呼伦贝尔学院计算机系
人内传播活动
1.一个事件发生了,刺激了A先生的 眼、耳朵或其他感觉器官,产生了神经搏动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圣才出品】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圣才出品】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内传播与⼈际传播)【圣才出品】第五章⼈内传播与⼈际传播5.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本章概要】本章梳理了⼈类传播与⼈际传播的相关知识,重要程度四颗星。

本章须记忆和理解的考点包括:⼈内传播、作为社会⼼理过程的⼈内传播的两种主要理论、个⼈信息处理的基模理论、⼈际传播、“镜中我”理论。

本章的重点包括:⼈内传播的特点、“主我与客我”理论、“⾃我互动”理论、“详尽分析可能性”理论、“镜中我”理论。

【考点难点归纳】考点⼀:⼈内传播★★★★1.⼈内传播(见表5-1)表5-1 ⼈内传播2.作为社会⼼理过程的⼈内传播的两种主要理论(见表5-2)表5-2 作为社会⼼理过程的⼈内传播的两种主要理论3.个⼈信息处理的基模理论(1)基模(见表5-3)表5-3 基模(2)关于基模的理论(见表5-4)表5-4 关于基模的理论考点⼆:⼈际传播(见表5-5)★★★★表5-5 ⼈际传播考点三:“镜中我”理论(见表5-6)★★★★★表5-6 “镜中我”理论5.2 课后习题详解1.什么是⼈内传播?如何理解⼈内传播的性质和特点?答:(1)⼈内传播的含义⼈内传播,⼜称内向传播、内在传播或⾃我传播,是指个⼈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体内部进⾏信息处理的活动。

⼈内传播是⼀切社会传播活动的基础。

(2)⼈内传播的性质和特点①⼈内传播与外部过程保持衔接关系⼈内传播虽然是⼈体内部的信息处理过程,但这个过程不是孤⽴的,它的两端都与外部过程保持着衔接关系;作为⼀个个体系统,它的输⼊源泉是外部环境,输出的对象也是外部环境。

这⾥的环境,既包括⾃然的,也包括社会的。

②⼈内传播本质上是对社会实践的反映⼈内传播虽然与⼈体内部的⽣理机制密切相关,但在本质上是对社会实践的反映,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和实践性。

离开了⼈的社会实践,⼈内传播与其他动物的体内传播就没有本质区别。

③⼈内传播对社会实践的反映是积极能动的反映这种能动性表现在⼈的意识和思维活动具有⽣产性和创造性,它不是对已有的知识、观念、思想进⾏简单“复制”,⽽是通过积极的精神劳动,在已知的基础上不断发现未知,创造新知识、新观念和新思想的活动。

文稿:从弹幕现象看群体传播时代传播主体的心理特征

文稿:从弹幕现象看群体传播时代传播主体的心理特征

从弹幕现象看群体传播时代传播主体的心理特征摘要:所谓弹幕,就是指视频播放器上方飘过的评论文字,由观看弹幕的观众边看边发评论而形成。

弹幕传播现象是一个典型的群体传播案例。

弹幕传播涉及到用户的自恋情结、消除孤独感欲望、打破传统规则的快感以及游戏的心理,由此我们可以进一步认识群体传播的特性,从传播主体的角度来认识与理解群体传播时代。

关键词:弹幕、群体传播、心理特性“女主就是女主,就她自己有发饰“、“为什么唐代的才人头发是黄色的?”、“熬夜看武媚娘,求陪吃宵夜”……近几日,如果我们选择爱奇艺、优酷土豆播放视频时,我们会发现,这些网站都在视频播放器的旁边增加了“弹幕”这一选项。

只要观看影片的观众点击这一选项,就会看见无数的“吐槽”从视频上一飞而过。

有些“吐槽”甚至影响了视频的正常播放。

即便如此,选择弹幕的还不仅仅有视频网站。

早在几个月前,《秦时明月之龙腾万里》、《小时代3》、《绣春刀》等影片上映时,许多影院开设了弹幕专场,边看电影边玩“弹幕”便开始在年轻人群中火了起来。

群体传播时代已经来临,弹幕传播也是群体传播的一种典型表现。

近几个月以来,弹幕在青少年群体中的流行,这使得我们有新的角度认识群体传播的特性。

一、何谓弹幕?弹(dan)幕一词原为军事用语,指的是大量或少量火炮提供密集炮击。

后来,伴随着日本弹幕射击游戏的兴起,这个词被引入到了动漫文化中。

随后,某日本动画网站播放器增设评论的功能,使得观众在观看视频的同时,有大量的吐槽评论叠加在视频上飘过,看起来很像横版弹幕射击游戏,弹幕视频就因此得名1。

据爱奇艺2014年12月的统计数据,目前,已有40%的爱奇艺用户在观看视频的时候会打开“弹幕”。

而在这些用户当中,90后、00后的比例占到了80%。

可见,“弹幕”已经成为了青少年观看视频时互动交流的常用工具之一。

二、弹幕现象是群体传播的一种典型形态随着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形式的流行,一个“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已经来临。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 20071020[作者简介] 刘金星(1983-),男,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05级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新闻理论研究。

[文章编号] 10025685(2008)1006605试论人内传播的 蛋式传播模式兼与林之达先生商榷刘金星(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甘肃兰州,730020)[摘要] 本文研究发现,尽管人内传播是个非常复杂的过程,但还是能够抽象、简化出一种类似鸡蛋结构的 蛋式传播模式 。

人体的相关组织和器官分别担负着类似蛋壳、蛋清、蛋黄等功能,它们分工协同,对信息进行把关、整合、再生产,最终的决策信息指导人们的态度和行为,产生的结果作为信息反馈给个体,由个体重新调整内向传播和决策过程。

[关键词] 人内传播;心理;蛋式传播模式[中图分类号] G 206 [文献标识码] A背景、目的及理论假设国内学者关于大众传播心理学的论述不胜枚举,其中林之达先生传播的两级效果论(图表1[1])影响颇大。

他在 传播的两极效果论 一文和 传播心理学新探 一书中认为,传播系统的天职就是搜集、梳理、编辑、发送信息给心理系统,心理系统的使命就是把传播系统送来的信息转化为心理能即产生看不见的第一级传播效果;心理系统还要根据需要把心理能或其中的一部分心理能外化为行为作功,产生看得见的社会传播效果,即传播的第二级效果。

[2]所谓的心理能,林之达先生解释道,心理能和其他能一样都要作功,都能作功,都是一种用肉眼看不见只能用抽象思维理解、把握的一种潜势。

[3]图表1可以说,林之达先生从物理学能量角度提出了解释人内传播的一个新维度,但仔细推敲一下,我们似乎不难发现其中的漏洞。

主要表现在:1.既然存在心理能,那么根据能量守恒定律,必然存在能量守恒。

然而同样的信息被不同的受众接受,往往会产生不同的结果,有时则会大相径庭,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心理66能量并非完全守恒,通过能量角度解释人内传播似乎遭遇了瓶颈。

2.物理学中,能量是可以用公式进行测量和计算的,但是林之达先生所提到的心理能无法进行有效的测算。

3.人内传播同样不可避免遭遇噪音的干扰,噪音因素来源于方方面面,既有外部环境的影响,又有人体内部噪音的影响。

噪音不仅影响听觉、触觉、味觉等感官系统,也影响到神经系统、心理选择、心理反应和心理决策等过程。

林之达先生传播的两级效果论将复杂问题过于简单化,导致不能很好地解决噪音干扰因素。

4.人是通过听觉、视觉、味觉、触觉和嗅觉等感官系统及神经系统接受信息的,林之达先生将信息进入人体的过程单纯地简化为心理选择,忽视了信息接受器官的把关作用,因此也是有失偏颇的。

5.传播的两级效果论是一个简单的直线模式,缺少必要的反馈环节,而实际层面,反馈即使在人内传播中也是必不可少,因此,在考察人内传播时,将反馈环节考虑在内也是必须的。

基于对林之达先生的 两级效果论 存在的漏洞和缺陷的认识,本人在对传播的两级效果论进行修订的基础上试图提出一个关于人内传播的新的传播模式,即 蛋式传播模式 ,也希望以之与林之达先生商榷。

蛋式传播模式 是由听觉、视觉、味觉、触觉和嗅觉等感官系统及神经系统作为个体接收的 把关器 ,起到个体与外界联系和隔离的外层 蛋壳 作用;心理选择[4]就像 蛋清 ,发挥提供养分的作用;心理反应犹如 蛋黄 的外层薄膜,在心理选择和心理决策之间作为桥梁和中介;通过 蛋体 其他组织的滋养和保护,心理决策最终形成,而这是整个人内传播的核心部分,是最有价值的东西,它将决定人内传播的去向和轨迹;信息则发挥了脐带的功能。

它实际上是基于对人内传播过程的心理学分析而提出的,是对人内传播的一种形象化的模式图解释。

这种传播模式可以用下图表(图表2)示:图表2通过图表可知,体外信息通过听觉、视觉、味觉、触觉和嗅觉等感官系统及神经系统进入人内。

同时,感官和神经系统也将部分体内信息吸纳。

但是进入人内的信息(包含吸纳后的体内信息)并非全部吸收,而是必须经过层层过滤和把关。

通过心理选择过程,进入人内的信息部分被剔除,部分被暂时储存,部分被永久储存,从而使有效信息进入下一层的心理反应阶段。

心理系统将亟需的信息重新整合、解读、分析,进行类似物理反应和化学反应的过程,使得信息适合个体应用。

经过心理反应,新的信息产品生成,这些信息随后进入了最重要的心理决策环节,它们将帮助心理系统做出有益于个体的决策。

一旦心理决策形成,由决策信息指导的态度、行为也就随之产生,一定的态度、行为将产生与之相伴的效果,效果形成后的信息将反馈给个体,由个体的感官和神经系统接收,个体将根据反馈重新调整内向传播和决策过程。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噪音将伴随信息接收和决策形成的始终,神经系统不仅会参与信息的接受、传递,而且会直接参与到心理活动过程中。

由于个性因素(主要包含个性弱势、心理定势)和个体差异导致的印象管理(首因效应、刻版印象、近因效应)的不同,人内传播也会呈现多样的表现方式。

假设论证如果 蛋式传播模式 的假设成立,那么67就需要满足5个条件。

因此,只要证明了这5个条件的存在,那么也就自然证明了模式的可信性和真实性。

这5个条件是:1.传播与心理系统关系密切,只有通过心理系统,才能形成态度和行为的决策,完成内向传播,传播与心理系统相互依存。

只有这个条件成立,才能构成 蛋式传播模式 必要条件。

2.个体通过听觉、视觉、味觉、触觉和嗅觉等感官系统及神经系统接受信息,这是必须经过的把关环节。

如果这个条件成立,也就意味着感官和神经系统担当了 蛋壳 作用。

3.体内信息存在,并且由处于外层的感官和神经系统接收。

这个条件不容忽略,否则便无法解释学习、记忆和印象管理等因素。

4.噪音因素影响着信息接受到心理决策的整个环节中。

正如 蛋体 不可避免地受到外界振动、碰撞等因素的干扰。

5.反馈环节必不可少,反馈也是通过感官和神经系统完成的。

缺少这个环节, 蛋式传播模式 便无法形成环路,成为与外界隔绝的个体。

为此,我们依次证明上述5个条件。

1.传播与心理系统相互依存。

当人们进行着精神上的各种交往时,始终伴随着看不见的交往心理活动。

在交往中,认知、情感和意志这些心理因素相互联系,推动着同时亦制约着交往的深度和广度。

马克思在他的第一篇政论中就指出:任何人的精神交往活动都不可能 超乎心理学规律之上 。

[5]为了证明该条件,本文也从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相互配合,进行论证。

1825年,德国报道了卡斯帕 豪泽尔(K aspar.H a u ser)的事例。

他在三岁以前所受到的教育都是正常的,三岁以后被监禁在一个大小只能容身的地窖里。

他在那儿生活的许多年里,是靠随意扔给他的什么事物为生的。

不可思议的是,在这段时间里,虽然有教师教他书写,但他却从未看到过教师本人,连门警的脸都没有看到过。

十七岁那年,他从牢中获释时,身体非常虚弱,步履也很困难,只会讲寥寥数语,智利很低下。

经过一年学习,他的言语表达能力达到一周岁半孩子的水平,能说出像 M an not bad. 、 M a n no m e bad done. 这样的话来。

此后,通过个别传授,他的语言学习以及一般学习能力的提高是非常显著的。

在两三年中,他的思考也达到成人水平。

然而他只活了22年,就结束了奇异的一生。

[6]这说明,个体心理系统的成长、完善与传播密不可分,只有在传播中,个体才能正常发展,否则会出现退化和衰退现象。

台湾学者对台湾地区777名城市国中学生和746名乡村国中学生进行智力测验,结果也是:城市国中学生的智力、字汇、语句完成、算术推理、归纳以及语文类推等能力,均优于乡村国中生。

[7]在信息传播量大、交流密切的环境中,个体的整体智力和认知水平相对较高,在山区乡村等传播闭塞的环境中,个体的智力和认知水平相对较低。

因此,从纵向和横向两个层面,我们不难发现,传播与心理系统的密切关系,两者是相互依存、唇齿相依的。

2.个体通过听觉、视觉、味觉、触觉和嗅觉等感官系统及神经系统接受信息。

脱离了听觉、视觉、味觉、触觉和嗅觉等感官系统及神经系统,个体就变成了一个对外界和自身浑然不知的黑箱,犹如盲人摸象,心理系统无法接收、传递信息,更谈不上依据信息做出决策。

神经系统一方面担当直接接收信息的角色,为感官系统提供通道,将感官有效连通起来;另一方面,它又直接参与心理活动过程,由神经元担当最基本的组织结构,通过生物电流传输、组织、分析信息。

因此,如果脱离感官系统和神经系统的支持,信息将在内向传播的第一个环节被阻隔,也就谈不上之后进行的心理选择环节。

3.体内信息存在,并且由处于外层的感官和神经系统接收。

人体接收的信息不仅来自外部,而且也有部分来自内部,体内贮藏的信息与来自外部的适当信息重新整合,就会形成68新的信息产品。

大脑的记忆和身体器官产生的生物信息构成了体内信息的主要角色,在这个过程中,个性因素和个体差异形成的印象管理的迥异对信息整合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首因效应、近因效应和刻版成见会综合发挥作用,个体会表现出对特定信息的好恶,喜欢接收自己偏好的信息,排斥自己厌恶的信息。

感官和神经系统是人体的信息接收器官,内部信息也是信息的一种,因此内部信息要想经过心理选择,必须通过感官和神经系统才能完成。

内部信息的特殊之处只不过存在于人体之中,一般情况下难以觉察,但并非不存在。

4.噪音因素影响着信息接受到心理决策的整个环节中。

由于个体内外存在大量的干扰因素,无论是可以觉察到的,还是无法觉察到的,个体将充分暴露在噪音的环境中。

在感官系统接收信息的过程中,噪音往往以各种形式存在,由于字迹不清,造成的视觉障碍;由于杂音过多,使得我们无法听清广播的内容;由于鼻塞,使得我们无法正常辨别食物的味道 这些都是构成噪音的因素。

由于神经系统接收、传导和分析信息处于离子水平,个体很难察觉。

以记忆为例,信息被接收后,便以生物电流的方式通过神经元传输到大脑,长时记忆的信息由海马体完成,短时记忆的信息由大脑皮层处理。

神经元细胞之间并非无缝耦合(图表3),而是有一层间隙,间隙之间存在一种叫做乙酰胆碱(acety-l cho li ne ,A ch)的化学物质,一旦这种物质缺失,记忆将出现障碍,从而表现出我们所知的老年痴呆症。

由乙酰胆碱缺失出现的记忆障碍现象,也是噪音的一种表现形式。

图表3由于心理选择、心理反应和心理决策都是通过神经系统传导、整合、完成的,而噪音又影响到神经系统,因此,心理选择、心理反应和心理决策也都不可避免地受到噪音的影响。

从而,噪音因素影响着信息接受到心理决策的整个环节中。

5.反馈环节必不可少,通过感官和神经系统完成。

如果缺少反馈环节,我们的态度、行为将缺乏标尺,我们将无法根据具体环境适时调整,我们的态度、行为将表现得缺乏逻辑。

但我们并没有出现这种混乱现象,原因何在?正是由于反馈环节的存在,我们可以把自身的态度、行为整合为一个相互联系、逻辑的整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