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品德与社会》教学的四个着力点共5页

合集下载

《品德与社会》课教学应关注“五点”

《品德与社会》课教学应关注“五点”

《品德与社会》课教学应关注“五点”“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这是我近年来教学《思品与社会》感受最深的一点。

教学中,我始终把学生放在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的中心地位,关注学生的求知需求,关注学生的兴趣与注意力,尽可能地让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学习、主动参与,相互沟通,相互影响。

实践证明,教育教学效果较好。

反思我的思品教学历程,其真谛在于:一、出发点:学生主动参与我认为,要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首先要让学生对思想课教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教师可以运用新颖的故事、幽默的语言、好玩的游戏、新奇的悬念等方式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

同时,还可以根据根据教材的特点,布置学生课前搜集一些素材,以便上课时更有发言权,也更投入。

如果只做到这一步,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还没有真正被调动起来。

教师还要运用分析典型事例、比较、谈话、讨论等方法,使学生认识到思想品德课教学在自己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把“上好思品课”变成学生自身的要求。

另外,教师还要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辅助教学,将声音、图片、视频及传统教学手段进行科学选择,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

如,我在在教学《五十六个民族五十朵花》时,先让学生欣赏歌曲《五十六个民族五十朵花》,让学生在看图片、听音乐的过程中,初步感受到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从而产生“究竟是哪些民族的求知欲望”。

二、中心点:学生主体活动在传统的思品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以间接经验为主,教师重在“灌输”,学生只是“接受”,教师多在教训,学生只是聆听,学生被动学习的问题十分突出。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思品的兴趣,我在教学中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比如,在教学《赠人玫瑰,手有余香》一课时,课前便意识地布置学生根据教材内容,创编了“种爪王”和“盲人老奶奶打灯笼”两个小品。

上课伊始,老师让学生表演了这两个小品,让学生在欣赏表演的过程中,全身心投入,萌发出许多念想。

此时,我便紧紧抓住学生思维跳动的琴弦,利用ppt演示文稿出示了这样几个问题:①薛大伯给乡亲们送西瓜良种,为什么能获得双赢?②盲人老奶奶为什么要提着灯笼夜行?③同学们听了故事有什么感受和体会?此时此刻,同学们的话闸子打开了,一双双小手争先恐后地举起来了,有的同学还站起来了。

上好《品德与社会》的四要素

上好《品德与社会》的四要素

上好《品德与社会》的四要素扶风三小范芳娟【内容提要】:《品德与社会》课最大的特点是课堂教学与生活相结合。

这体现《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人文性”的理念。

确实,学生是生活中的人,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必然耳濡目染了一些社会现象。

他们的生活离不开社会、家庭、学校,《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没有唯一的“正确答案”,而是多样的、开放的。

本文试从多彩的生活、自主的活动、情感的交流等方面来探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策略。

【关键词】:生活空间活动体验翻阅教科书,细心的老师不难发现,尽管编者在编写时注重了学习内容要贴近学生生活,并也为之一改再改,但教科书毕竟是静止的、带有局限性的,相比学生日常丰富多彩的生活,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课堂上所呈现的内容难免逊色不少,特别是课外的生活延伸和实践环节更是无从落实。

因此,我们教师如果在平时的教学中着重学习内容与生活的联系,注重与学生情感的交流,并适时地创造条件为学生的生活能力“铺路搭桥”,优化课堂教学,就能有效地指导学生的实际生活,提升学生的生活能力。

一、走进生活――上好《品德与社会》的源泉“生活即教育”。

通过让学生留心观察生活,走进生活,他们就会拥有生活,拥有了游戏时的欢声笑语,谈天说地时的闲情逸致,游山玩水时的赏心悦目,烧菜做饭时的无穷乐趣,也就拥有了无穷无尽的交流话题,课堂上也真正实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主体化。

如教学《学做家务活》时,我深知现在的孩子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光凭教师讲、学生讨论,他们是不会理解父母做家务的辛苦的,我决定让学生动手实践,体验生活。

我设计了“今天我当家”活动:准备了菜、米、盆、待洗刷的碗、盘,并让每一个学生自带一件脏衣服;布置了凌乱的“家”(两张桌子对齐,上面凌乱的放一些书、笔、日常用品等)。

这节课我上了一节大课,先让学生说“做家务”,再让学生学做“家务”。

有的学生说得头头是道,但真正做起来却“笨手笨脚”,我便让学生在小组内“互帮互助”,先做饭(择菜、淘米),再洗刷碗、盘,收拾好以后,再洗衣服,最后整理房间。

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应注意的四个方面

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应注意的四个方面

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应注意的四个方面眉山市青神县汉阳学校黎松明自实施新课程以来,各科的课程观、教学观、学生观同过去相比均有很大改进,尤其是品德与社会课程改变了过去思想品德课那种按德目体系构建的说教式教育,其新理念给我们的教育教学活动注入了许多新的活力。

但是,当我们都在乐观的使用各种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教学理念如火如荼地实施素质教育时,是否冷静地坐下来思考过:真的做的很好了吗?真的符合实际吗?……。

最近,我静下心来认真反思了自己近年来的教学行为、教学理念,认为我们在平时的日常教学方面应注意以下四个方面:一、坚持品德教育的主阵地不动摇众所周知,教育就是培养下一代准备从事社会生活的整个过程,也是人类社会生产经验得以继承发扬的关键环节,主要是指学校对适龄儿童、少年、青年进行培养的过程。

我们的义务教育就是通过学校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使适龄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

我们的《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根据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社会生活范围不断扩大的实际、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形成的需要,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将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等有机融合,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经验、情感、能力、知识,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为他们成长为具备参与现代社会生活能力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由此可见,《品德与社会》课程是我们对小学中、高年级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

二、充分用好现有的课本资源是基础由于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导致各校的教学设备和可供利用的教学资源有很大的差异,许多农村学校的电视机、能用的三两台电脑只在上公开课、示范课、研究课时使用一下,图书室更是多年未补充。

抓好“四个点” 提高思想品德教学效果

抓好“四个点”  提高思想品德教学效果

抓好“四个点”提高思想品德教学效果[摘要]教学实践表明,在思想品德教学中通过抓好学生的认识点、兴趣点、疑问点和差异点等“四个点”来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和思考,有助于提高思想品德教学效果。

[关键词]思想品德教学;认识点;兴趣点;疑问点;差异点一、了解学生的认识点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方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的兴趣,就会成为学生沉重的负担。

”也就是说,教学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使得学生的智力得到挑战,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思维。

在讲《奋斗成就未来》这课之前,笔者通过与学生聊天的形式,来摸清楚学生对于“艰苦奋斗”的行为、精神的认识情况并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学生对于“艰苦奋斗精神”的认识还比较模糊,学生单纯地认为“艰苦奋斗精神”就是生活的俭省,而对精神的内涵理解得不透彻。

基于此,笔者事先布置了作业,即要求每个学生阅读一个关于“艰苦奋斗”的故事,抄读两条关于“艰苦奋斗”的名言,且在课堂上讲述。

在讲《奋斗成就未来》这课时,笔者首先让学生讲述自己搜集到的有关“艰苦奋斗”的例子或故事,并就所说的例子或故事谈谈自己对于“艰苦奋斗精神”的认识。

在课堂上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故事是“愚公移山”“卧薪尝胆”等。

在听取学生讲述例子或故事并了解学生的认识程度之后,笔者及时引导学生思考如下问题:一是这些故事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二是在这些故事中人物的所作所为表现出什么样的精神?三是我们在生活已达小康水平的条件下还要不要艰苦奋斗精神?通过对以上问题的思考和讨论,帮助学生加深对“艰苦奋斗精神”的认识,即让学生认识到“艰苦奋斗精神”是一种面对困境的永不言弃、不屈不挠的进取精神,是通向理想的必经之路,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精神力量。

也让学生认识到,我们国家建设虽已取得了重大成就,但还面临着国内外各种因素的影响,这注定我们国家的发展道路不会是一帆风顺的,所以,我们仍然需要坚持发扬“艰苦奋斗精神”。

浅谈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策略的四个“优化”

浅谈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策略的四个“优化”

浅谈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策略的四个“优化”摘要: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可贵在得法。

教师要精心优化教学策略,探索出利于增强教学实效性的新模式,通过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掌握基本理论知识、提高各种能力和实现情感价值目标,努力实现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三维目标。

关键词:思想品德教学策略优化反思目前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现状,我们清楚地意识到: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尽管教师在教学中主观上很努力,但课堂仍然缺乏活力,教学效果差,事倍功半。

因此,教师必须整合教学资源,优化教学策略,探索出利于优化教学、增强教学实效性的新方法、新模式,本人结合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规范集体备课,优化资源共享集体备课是集众人智慧采众家之长,加强集体备课可以提高教学效益,实现资源共享。

集体备课对课程改革、学校发展、教师成长所起的作用不可否认。

集体备课集中多人的智慧与经验于一体,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有利于教师的扬长避短,有利于教师在高起点上发展,提高教学水平和业务水平;有利于促进教师间的团结协作,营造轻松愉快的工作环境。

一支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只有搞好集体备课才能有效整合教学资源,优化资源共享,整体提高教学质量。

真正的集体备课是集思广益,资源共享。

而不是“一言堂”、“炒拼盘”。

为了充分发挥备课组集体的智慧,研究课程计划、吃透教材,备出好课,构建经典,每次集备做到“五有”:即有中心议题,有中心发言人,有台帐记录,有讨论修改,有分管行政巡视或参与。

每次备课“主备”要进行“五说”和“五统一”:“五说”是指说教学目标、说重点难点、说教学设计(包括教法、学法、课件设计、组织形式、师生活动)、说本课例题、说当堂训练和课外作业。

“五统一”是指统一进度、统一要求、统一内容、统一重难点、统一练习与测试。

每次备课要真正做到“三落实”,就是落实下一周上课内容,落实下一周说课分工,落实下一周作业设计(包括周末作业、周周清练习);备课组按计划每星期活动一次,每次活动做到分工明确,研讨热烈,措施落实,解决问题,扎实高效,教案的完成必须严格按照一定的程序进行:轮流主备→个人辅备→集体研讨(按课时说课)→组长审核→课前辅备→课后反思。

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四个着力点

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四个着力点

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四个着力点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做好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出了全面的规划和部署,提出了明确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任务,学习和贯彻《意见》,应该着力在深入、求新、贴近和合力这四个方面下功夫。

一、深入学习,深刻理解深入学习,深刻理解和领会《意见》提出的时代背景、深刻内涵和深远战略意义,是全面贯彻落实《意见》的基础和前提。

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充分认识我们所面临的严峻挑战。

从国际方面来讲,国际敌对势力与我争夺下一代的斗争更加尖锐复杂,大学生面临着大量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冲击,某些腐朽没落的生活方式对大学生的影响不可低估。

从国内方面来看,主要是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日益增强。

这些因素不可避免地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一些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

而从我们工作的主观努力方面来看,还存在着一些地方、部门和学校的领导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视不够、办法不多、学校政治理论课实效性不强、一些学科教材建设滞后、学生管理工作与形势发展要求不相适应、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亟待加强以及少数教师不能做到教书育人与为人师表等问题。

因此,我们一定要充分认识到《意见》的提出,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具有重大而又深远的战略意义。

第二、紧跟时代,着力求新《意见》要求我们紧跟时代的脚步,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不断研究、了解和掌握当代大学生心理和思想成长、变化及发展的新特点,并在此基础上使我们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教材、到工作机制、方法和途径上都要进行新的实践和探索,着力在出新、求新上下功夫。

优化品德与社会教学策略 构建高效优质课堂共4页文档

优化品德与社会教学策略 构建高效优质课堂共4页文档

优化品德与社会教学策略构建高效优质课堂在新的课程教学改革中,我们要通过教学互动使学生受到精神的震撼,并要有一定的力度,且保持其持久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对于生活的认知态度,这样才是教学的有效互动。

在新教材教学中怎样实现教学互动的有效性呢?通过多年的品德与社会教学实践,我有以下感悟和体验:一、尊重学生人格,发挥主体作用当今孩子生活中最高兴的事情就是玩;其次就是取得了优异成绩、得奖、得到了老师或家长的表扬后?X得很高兴;再就是学生如交了新朋友、同学理解或信任、与朋友聚会、交谈等是觉得很高兴的事;还有就是学生得到了父母的理解和支持,感受到家庭生活的快乐等都觉得很高兴。

因此,首先必须抓住孩子们看到我们看不到的东西,要从孩子的视角来看孩子的问题,关注孩子提出的问题,理解孩子的心理需要并加以正确引导,使他们能够正确地认识社会、理解父母和友情。

其次应该努力减轻学习负担,变死记硬背为探究合作学习,使学习品德与社会课程成为快乐的事,使考试评价成为孩子展现自己才华和个性的机会。

第三,应该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实效。

在与孩子沟通时,要尊重孩子的思想观点,主动为孩子着想,把孩子的问题和要求优先考虑,并且注意沟通的方式和方法,尤其要遵循孩子的天性。

这样我们才能真正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和思想要求,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活动,使品德与社会课程发挥它应有的效应。

二、组织学生活动,激活思维潜能新课标强调,教学“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问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品德与社会教学强调联系生活实际,因为生活是品德教育的起点,也是品德教育的归宿。

因此,在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中应特别注意对学生生活兴趣的培养,要致力于学生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

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一方面表现为学习兴趣,学生一旦具有某种兴趣,就成为主动性得以发挥的动力源泉,学生就会主动、深入地去探究和思考。

如何有效地提高《品德与社会》的课堂教学效果word精品文档4页

如何有效地提高《品德与社会》的课堂教学效果word精品文档4页

如何有效地提高《品德与社会》的课堂教学效果一、回归生活,增强学生参与感怎样才能提高品德课堂学生的参与感呢?让品德课堂回归生活。

新课程理念也倡导品德教学回归生活,强调以儿童现实生活为课程基础。

在品德教学中我们要特别关注少年儿童正在进行中的现实生活,做到有实效性、针对性,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品社课应该生活化。

也就是说儿童品德的形成应该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对生活的认识、对生活的感悟。

在教学中一定要立足生活,贴近生活,并让学生参与其中,使他们在学后还能将升华后的行为回归到生活中去。

我平时在教学中先从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入手,然后在课程中进行整合,使学生有一个学习、吸纳、提升的过程,丰富拓展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最终回归生活。

例如教学山美版三年级上册《我当小管家》一课时,让学生先回家体验生活,课前设计了三个活动。

1.给爸妈准备一周的早饭,2.承担自己力所能及的家务活一周,3.观察记录爸爸妈妈一天做了哪些事(观察记录卡)。

学生体验后大家课上交流感受,让孩子知道到父母工作的辛苦和为孩子操碎了的心。

懂得作为家庭的一员,要关心家庭生活,主动和爸妈一起分担家务,养成对父母、家庭和自己生活的初步责任感。

这节课的重点就是回归生活,在孩子的体验中已经润物细无声地进行了品德课的教学,而且让每个孩子都参与,达到教育的目的。

二、活动多样,增强学生体验感品德学科与主学科不同的就是更侧重于情感的体验教学,过程的体验更重于结果。

传统的教育观念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教师是学生心灵的塑造者,教师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执行者,这种教学形式时间长了学生就会有疲倦感。

而这门课程的自身特色在更大程度上引导教师改变自己的做法,改变自己的角色。

老师与学生的关系通过一次次地教学,也不再是一位至高无上、不可侵犯的老师了,而是一位能与孩子一块儿活动、一块儿学习、一块儿游戏的好朋友。

例如在教学中我比较常用的课堂活动有:1.小演员进课堂在品社课中,无论是好的还是坏的行为习惯都可以让学生自己来表演,演出整个故事情节。

优化品德课堂教学设计的三个着力点-6页文档资料

优化品德课堂教学设计的三个着力点-6页文档资料

优化品德课堂教学设计的三个着力点鲁洁教授说:“道德教育要成为最有魅力的教育。

”品德与生活(社会)新课程作为实施品德教育为核心的综合课程,坚守“儿童生活”的土壤,采用儿童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为他们今后人格的和谐发展和完善奠定基础,把促进儿童社会性的发展作为课程的终极守望,从这个意义上讲,品德课程已足具魅力。

然而在具体的品德课堂教学中,很多任课老师因对课程标准的理解不深入,对教材钻研的不到位,对学生现实生活的把握不准确而产生了教学设计的无力感,使得本来最具魅力的课程却让教育主体与教育对象都在不同程度上处于困惑尴尬之中,导致“德”的无奈,“育”的无力。

那么,怎样才能优化教学设计,让课堂焕发精神,让生命拔节生长,让教育充满魅力呢?不妨从“设计感”“学生观”“道德性”三方面着力。

一、设计感,一堂好课的匠心体现“设计感”这个词原用于建筑学或时尚界,这里把它跨界借用到品德学科的课堂教学设计中。

我们的品德课堂教学倡导无痕的教育,而这无痕的教育靠的就是精心的设计。

在刘英杰老师的《科学技术的喜和忧》这一课教学中,多处体现了设计感。

1.设计感体现在情境设计中。

情境创设的基本原则是还原生活。

在畅谈科技新生活的这一环节中,按照教材思路,就是让学生谈谈生活中衣食住行中的科技。

学生可以漫无目的地说,思维和想象的搜索缺乏一个着陆点。

有时甚至会因为过于空泛而出现思维断层和空白。

教师非常巧妙地制作了一部微电影――“游恐龙园”,视频记录了一家三口游常州恐龙园的情景。

这样的情境设计不仅好玩有趣,而且给了学生一个思考与辨识的抓手,在片子的观看中引导学生从衣、食、住、行等几个方面探讨生活与科技的关系,既符合生活,又超越生活,而且有正面讲述,有论点反驳,也有小组探讨,交流发言。

由于多种形式参与,学生情绪高涨,兴趣浓厚,真正感受到我们的生活与科技有着密切的关系。

这样的情境设计真是巧妙至极。

2.设计感体现在教学思路的环环相扣中。

浅谈怎样优化品德与社会课教学

浅谈怎样优化品德与社会课教学

浅谈怎样优化品德与社会课教学摘要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和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衡量品德与社会课教学是否实现素质教育,其重要标志是引导学生主体参与教育过程的程度,教学过程应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重要的教育资源,这就要求教师优化教学过程,发挥教学的整体功能,使学生在情景交融中领悟教学要求,促进知情意行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课优化教学方法为了创设最佳教学情景,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应该根据品德与社会课的特点,遵循小学生认识规律,在教学实践中注重从整体观念出发,通过“多角备课——认知激情——明理导行——巩固延伸”来优化教学过程,发挥教学的整体功能,使学生在情景交融之中领悟教学要求,促进知情意行的协调发展。

一、充分准备,有的放矢课前准备是上好品德与社会课的前提和基础,笔者认为,课前准备活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钻研教材。

首先,认识教材层次,掌握本年级的要求及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以便安排全学期的授课计划,在此基础上仔细研究每篇课文,把握每篇课文的主要观点,明确教学要点及课后活动的作用等。

查阅资料。

为了更好地理解教材,使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具体化和有针对性,教师可以翻阅有关教学参考资料,借助资料或对课文作适当的补充,或配合教材教学的内容选用地方教材,如教学《从小村庄看大变化》一课时,我选用了《可爱的荆门》、《凤舞九天》等地方教材,不仅使学生掌握和理解了教材内容,而且使学生在课堂内学到了更丰富的知识。

调查研究。

一是调查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

通过经常性的调查访问,全面了解学生的生活环境、家庭教育和所受到的社会影响。

在进行有关内容的教学时,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相应的要求,从而使品德与社会课教学做到有的放矢,具有针对性。

二是围绕教学目标,课前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使学生在感知上奠定基础,以便更易接受课堂教育。

课前的充分准备,可以使教师做到“心中有书,目中有人”,在编写课时教案就“水到渠成”了。

谈思品教学的着力点-最新教育资料

谈思品教学的着力点-最新教育资料

谈思品教学的着力点随着《江苏省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的实施,预示着以实施素质教育为主的新一轮教育改革将在江苏大地上如火如荼地展开。

作为一名老师,如果还是墨守成规地按以前的教学模式开展教学,显然不符合时代的要求。

因为,现在不仅学生在校时间比以前少了(现在规定中学生在校时间不超过7 小时),而且,相应地各门学科的周课时数也减少了,而教学内容却并没有因此而减少,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重新整合教材,重新寻找思想品德的着力点。

着力点之一:理论体系的改变“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理论虽然可以用来指导实践,但对正处于青春叛逆期的中学生来说,他们对于理论有一种天生的抵触心理,特别是那些没有经过学生自己亲自验证的理论,它对学生的说服力更是有限的,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思品老师反复教育学生要尊敬老师、团结同学、遵守校纪校规等,同学们课堂上听得好好的,结果下课后能为一点点小事而大打出手。

可见,理论对于学生来说实在是太苍白无力了。

思想品德课作为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本身就比较枯燥乏味,如果老师再一味地进行讲解,学生自然就感到厌烦,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所以笔者认为,要想提高课堂效益,首先,就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变理论f实践f理论为实践f理论f实践。

实践证明,有很多事并不是一味地按照理论到实践的顺序演进的,就好像教一个不会骑车的人骑车一样,很少有人在骑车前就给对方讲很多骑车的理论,而是直接把他扶上车,让对方在实践中去摸索、去感知,逐渐形成理论,然后再去指导实践。

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在上课前要精心备课,要设法把书本上的理论变成鲜活的事例,让学生从实践中去感悟、体会事例所讲内容,然后形成自己的理论。

例如,在讲解《九年级思想品德》第一课,第一节《感受社会变化》这节课时,我不是向学生讲解我国取得了哪些成就,而是让同学们自己回去找自己家庭、所在社区现在和以前的变化,如果不懂的可以问自己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并引导他们要从经济、政治、文化等多个方面展开调查。

品德与社会教学需要关注四个方面

品德与社会教学需要关注四个方面

[摘要]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公民品德教育和初步的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以及有关社会科学常识教育的必修课程,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

教师要重视品德与社会课程,通过研读课标、启发教学、精选案例、社会实践四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品德意识,并使之转化为行为。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启发教学;精选案例;社会实践[中图分类号]G623.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068(2019)21-0062-01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一门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和适应社会的能力进行培养的课程,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新人的重任。

因此,教师要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社会主义建设者健康成长的高度来认识这门课程:课前精心备课,精选案例;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后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为培养道德品质良好、行为习惯文明及世界观、人生观正确的一代新人努力。

一、研读课标是前提品德与社会课程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是进行语文、数学等科目教育的重要辅助,不能轻视,也不能荒废。

因此,教师在备课的时候,不仅要重视书本上的内容,更要重视课标上的指导意见,仔细研读,深入体会,把品德与社会课程内容落到实处,让学生受到深刻的教育。

如“团结合作,诚恳待人,不忌妒”的目标,在认知方面要求学生懂得同学之间应互助友爱,不欺负弱小;懂得在同学遇到困难与不幸时,给予同情和帮助。

在行为方面,该目标要求学生主动帮助同学解决困难,同情同学的不幸,关心、安慰他们。

又如,认知层面的要求出现了“懂得”这样的字眼,也就是说学生只要内心懂了就行,相关要求还停留在知识层面上;行为层面出现了“帮助”“同情”“安慰”等表示具体行为的词语,指从知识层面到行为层面进行升华。

二、启发教学是重点新课标提倡:“教学中要注意启发学生勇于提出问题,参加讨论,以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愿望,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自己教育自己,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道德辨析能力。

”品德与社会学科,由于不受重视,很多教师照本宣科,不注意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不遵循启发式教学原则,导致学生兴趣不浓,教学效果不佳。

论优化道德与法治教学设计的着力点

论优化道德与法治教学设计的着力点

成才之路论优化道德与法治教学设计的着力点杨金美(江苏省如皋市白蒲小学,江苏如皋226500)摘要:道德与法治是一门为学生人文素养发展奠定基础的综合性课程,课程的功能和价值主要是引领学生做人,引导学生做事。

文章从充分挖掘教材内容、合理地完善教材资源体系,有机联系生活实际、科学地营造课堂教学氛围,注重拓展课外知识、不断开阔学生的人生视野三个方面,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设计进行相关研究。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教学设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效果中图分类号:G62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18)10-0018-01作者简介:杨金美(1979-),女,江苏如皋人,中小学一级教师,从事思想品德教学与研究。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道德教育的重要意义和加强法治教育的紧迫性。

道德与法治是一门为学生人文素养发展奠定基础的综合性课程,课程的功能和价值主要是引领学生做人,引导学生做事。

在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引导方式、操作方法、课堂训练、教学评价等的设计是非常重要的。

教师在把道德与法治相关知识传授给学生的时候,要注重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科学地优化教学模式。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不同的性格特点,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开展课堂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每个学生全面发展。

本文从充分挖掘教材内容、合理地完善教材资源体系,有机联系生活实际、科学地营造课堂教学氛围,注重拓展课外知识、不断开阔学生的人生视野几个方面,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设计进行相关研究。

一、充分挖掘教材内容,合理地完善教材资源体系教材文本是学生获取知识最为直接的来源,在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多种方式充分挖掘教材内容,合理地完善教材资源体系。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准确地把握教学目标,根据教材文本内容选择适合的教学模式,巧妙地把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的内容传授给学生,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

每个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知识的认知都可能是不一样的,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课堂教学活动。

小学品德教学有效教学的着力点把握

小学品德教学有效教学的着力点把握

小学品德教学有效教学的着力点把握《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中提出:该课程是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以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目标,以综合课为课程形态。

“学习过有道德的社会生活”是该课程的性质,其教学有效地体现在“回归生活、尊重体验、落实实践”上。

1.回归学生的真实生活“回归生活、关注儿童真实生活”的课程理念决定生活化是小学品德课程的首要特征。

儿童的世界是精彩的,也是纯真的。

“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不能简单地构建生活情境,然后引发学生思考、感悟。

教师应抓住时机,审时度势,先让学生走向社会,体验生活,再回到课堂。

如教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我与规则交朋友》这一单元时,在第一课《规则在哪里》中,我设计了“写粉笔字比赛”的游戏活动:挑选男女生各三名参加游戏,分组写字,先请男同学后请女同学,字写得多的小组获胜。

没参加的同学认真观察游戏,男生组我给5秒钟喊停,女生组我给10秒钟喊停。

我说不用数都知道,女生写得多,女生获胜时,男生急得大声说:不公平……然后大家给游戏制定规则,再按规则重新玩游戏。

学生从游戏活动中体验、了解到了规则。

再结合书中的“小记者在行动”内容,让学生找找生活中的规则。

之后,我顺势引导,游戏有规则,规则还会在哪里呢?这样把活动引向生活,拓展延伸了教育功能,为第二课《规则有什么用》做了准备。

而在第二课中,我设计了“我对规则提意见”和“我与规则交朋友”的活动,将学生对规则作用的理解贯穿于活动之中,从而在活动中认识、感悟“规则有什么用”的道理。

而在第三课《我们给自己定规则》的课堂教学中,我和学生共同制定《班级公约》。

这种回归生活的活动,可以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体验,并使其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

它不同于外加的、灌输式的道德说教,而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影响。

2.尊重学生的真实体验品德与社会课与学生的社会生活密切联系,回归生活、注重体验是该学科的价值取向。

如何优化小学《品德与社会》课课堂教学设计

如何优化小学《品德与社会》课课堂教学设计

如何优化小学《品德与社会》课课堂教学设计《品德与社会》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的,促进学生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旨在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

在几年的品德教学中我总结出优化教学设计应考虑到以下几个方面:一、转变角色一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时代在前进,民主的教育观念也时时冲击着古老的华夏大地。

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教师即促进者,指教师从过去仅作为知识传授者这一核心角色中解放出来,促进以学习能力为重心的学生整个个性的和谐、健康发展。

《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的自身特色在更大程度上引导着教师改变自己的做法,改变自己的角色。

他不再是单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一位对儿童活动的指导者组织者、支持者和合作者。

二.贴近生活—以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源头活水教学时让学生走出校门,贴近生活,步入社会,在实践与体验的过程中受到教育,学会做人。

但由于条件限制,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必须更多地采用间接的途径,即把生活材料引进课堂教学,引入生活的源头活水,使小小天地容纳人间万象,使学生在生活的丰富多彩、有血有肉的感性材料中学习道德知识、熏陶道德情感、形成道德行为。

三、恰到好处地呈现材料——一为品德课堂“推波助澜”我们引人的生活材料本身对孩子来说就具有亲和力,能使道德教育更贴近孩子的现实世界。

引人的材料既可以用来印证道德观点,也可以用于以观点来说明材料;既可以用材料引人话题,也可以用材料升华主题;既可以运用材料创设情境,也可以借助材料突破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

在课堂教学中如果能善于捕捉孩子心灵跳动的脉搏,把握住教学契机,恰到好处地呈现材料,就能为品德课堂“推波助澜”。

四、“全方位、立体式”运用材料——使品德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学生道德认识的形成、道德情感的熏陶、道德行为的养成仅靠在课堂上简单地罗列和呈现一两例生活材料是远远不够的,新课程的理念提倡和鼓励教师从儿童的实际生活中捕捉有教育意义的内容作为材料引入课堂。

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四个着力点

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四个着力点

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四个着力点一、本文概述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变革,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途径,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创新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本文旨在探讨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四个着力点,以期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质量和效果提供有益参考。

文章首先分析了当前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形势和新要求,然后重点阐述了四个着力点:理念创新、内容创新、方法创新和机制创新。

通过对这四个方面的深入研究和探讨,文章旨在为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在新时代实现高质量发展。

二、加强理论创新,构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在新时代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

为了有效应对这些挑战,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加强理论创新,构建符合新时代特征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指导地位,深入学习和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保思想政治教育始终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前进。

同时,我们还要积极吸收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借鉴其他学科的先进理论和方法,不断丰富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内涵。

我们要紧密结合新时代的实际,深入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规律、新特点,探索形成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学科特点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

这一体系既要体现党的创新理论,又要反映社会实践的新要求,还要符合青年学生的成长规律。

再次,我们要注重实践探索,将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相结合,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我们要鼓励和支持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深入基层、深入学生,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和实际需求,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引导活动,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

我们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完善学科体系、课程体系、教材体系,提高学科专业化、规范化水平。

我们还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推动形成全面覆盖、有机衔接、相互支撑的思想政治教育新格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优化《品德与社会》教学的四个着力点在新课程背景下,《品德与社会》给人耳目一新的美的感受。

它积极倡导回归富有特征的儿童生活,去感受、体验、提升,去实现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与知识、能力等内在的多维的、综合的课程目标。

那么,如何才能提高《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的有效性呢?怎样才能有效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体验,使其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呢?本文结合《品德与社会》的课堂教学实例,谈一点粗浅的认识。

一、着力摈弃“师道尊严”,积极营造宽松氛围
把主动权还给学生。

课堂上,作为教师要自觉调整与学生的“主角”和“配角”的关系,教师不应该是驾驭学生、驾驭教材的权威,而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主导者、服务者,把学生从被动接受的配角身份调整为主动探究的主角身份,把驾驭教材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为学生学习教材铺路搭桥、解疑排难。

在教学本课时,引导学生围绕课题质疑:同样一件事,有的同学花了许多时间仍然做不好,有的同学花的时间不多,却能做得又快又好,这是什么原因呢?通过质疑揭示教学目标;课中,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实施教学目标;最后,总结收获、谈感受,再次质疑,以拓展教学目标。

实践证明,当学生道德情感和思想被忽视,得不到真实地展示、交流和指导时,其学习的效果是可想而知的。

把学生视为合作伙伴。

教师应把学生看成是平等共同合作的伙伴并予以尊重。

特别是从教学语言上要讲究激励性和艺术性,多用如“请你来说”、“谢谢你,说得很正确、很清楚”等语言,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要给予认真作答,对自己没把握的问题,敢于放下架子说:“不知道,咱们共同研究吧。

”学生在这样一个平
等尊重的氛围中,学生们的思维是放松的,敢于说、敢于参与教学。

把自己作为欣赏者。

高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了较高的认知基础和道德修养,对于每一篇课文,经过教师的指导与自己的努力,能够有一个较全面的理解和较准确的把握。

为了最大限度地组织学生参与教学活动,重在引导学生感悟文中精华、领会要点。

如在教学《心中有“规则”》一课时,我带着学生玩他们最喜欢的“脑筋急转弯”智力大比拼。

在他们玩得特别尽兴的时候,我作为裁判,故意偏袒女生,引起男生由稍微有些不满到情绪激动大叫“黑哨”直至最后罢赛。

我随即“承认错误”,把“风向一转”,一味维护男生的利益,女生又是一片抗议声。

此时,我这个裁判准备“引咎辞职”前,请教游戏者,怎么做受欢迎的裁判?学生纷纷献计:按规则来嘛!学生在不知不觉的游戏活动中体验、了解到了规则。

之后,我顺势引导:游戏有规则,规则还会在哪里呢?学生各抒己见,考虑周全,让人赞叹不已。

二、着力弘扬“百家争鸣”,充分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在教学中,不能以“教”为中心,让学生“学”服从于“教”,把学生思路拉到预先设计好的轨道上,只为教学顺利进行,只为课堂不出现意想不到的事情。

那么长此以往,学生慢慢就习惯了一切围着老师转,学会察颜观色,见机行事,尽可能迎合老师的意愿,满足老师的需要……这样,学生的好奇心必将逐渐麻木,思维不敢“跃雷池一步”。

这种做法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他们的主动性逐渐减弱。

因此,应积极鼓励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要提倡一问多答,培养学生有个性化的见解,使他们的创造力有所提高。

如讨论“日常生活中哪些是讲究效率的行为”这一话
题时,学生在课堂上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有的认为:上学路上,一边走路,一边抓紧时间看书是讲究效率;有的则认为:利用课间休息的10分钟,抓紧时间完成作业是讲究效率;还有同学认为:边看新闻边叠被子、洗脸、吃早饭是讲究效率的行为……面对学生的种种观点,我看出他们在生活中积累了一定的认知经验,学生敢说出与众不同的答案,即使有些偏颇。

只有在讨论中鼓励“百家争鸣”,只有让学生说出自己的心里话、真实看法,才能了解他们想些什么、需要什么,才能在教学中“对症下药”,那种“一呼百应”的局面有时往往会掩盖住学生思想成长的火花,个性也得不到发展。

三、着力创设“愤悱”情境,有效优化课堂结构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学生的学习往往从问题开始,精心设计问题引起悬念,引起他们思维的活跃和思考的兴趣,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创设出孔子所说的“愤悱”情境。

学生在这种心态下情绪是高涨的,思维是活跃的,对知识的渴求也是强烈的。

产生某种探索的需要,才能产生表现的冲动;给学生群体表现创造的机会,才能充分发挥其主体地位。

如学习《我是自己的主人》其中的“我会自己拿主意”这一个环节时,一位五年级的学生给母亲的恳求信,学生自然而然产生疑问:问自己是否也存在着这样的情况?问是否自己拿主意?会独立生活吗?
经过师生共同探讨,步步深入揭开其本质,使学生初步体会到生活中必要时应该学会自己拿主意。

通过这方面的交流,让学生树立自主意识,学做一个有主见的人。

在质疑解难过程中,要面向全体学生,照顾不同层面的学生都来参与学习,给学生充分时间、空间积极参与,创设一种学生互助
合作的情境,注意把学生科学地进行组合,让学生、师生间有更多的互动交流的机会,而且可以在活化的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道德思辨能力和道德认知水平。

四、着力提供实践机会,主动放飞学生心灵
在《规则有什么用》一课中,进行童话故事续编──规则天使在操场上听见几个小朋友在说:“规则呀,管住我的嘴,限制我的脚,约束我的手,烦恼我的心。

”于是规则天使就实施了一个惊天的计划——离开人间一天……再后来,发生了怎么样的事情呢?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思考和想象进行续写。

这样,学生在他们喜爱的童话世界里编织着他们的童话梦,在充满想象力、天真无邪的童话中放飞学生的心灵,将自己对规则作用的理解不经意地贯穿于其中。

学生通过以“发现者”的身份,浸润在对人类间接经验和知识再度发现的体验中。

学生对文理体验的积聚,生成为一种自我意识,进而转化为一种主体的自我约束、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能力。

《实话实说》、《人生A、B剧》等电视栏目,都给我们以很大的启示。

我们的课堂何不也多来一些这样的创意,开放我们的课堂,把课堂变成展示学生思想、情感和行为的舞台呢?课堂上,老师只是导演,学生是主持人、嘉宾,本次交流的是“让我们来寻根”,有一位学生扮演“华侨”老人。

“寻根”这个小品,有反映战乱的画面、录像,有抒情的诗歌和音乐等。

多种形式为引导学生在课堂这个舞台上尽情地展示自己的思想和自己的情感世界,展示自己的道德行为。

在充分展示的过程中,我的目的是使学生心灵上能有所触动,情绪上能有所感染,情感上能有所体验。

“有效的教育必须采用儿童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让学生在每一节课都能享受到热烈沸腾的、多姿多彩的精神生活,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动情。

在没有教育痕迹的活动中达成多维目标,让这份亲和力使《品德与社会》课堂的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

希望以上资料对你有所帮助,附励志名言3条:
1、上帝说:你要什么便取什么,但是要付出相当的代价。

2、目标的坚定是性格中最必要的力量源泉之一,也是成功的利器之一。

没有它,天才会在矛盾无定的迷径中徒劳无功。

3、当你无法从一楼蹦到三楼时,不要忘记走楼梯。

要记住伟大的成功往往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学会分解你的目标,逐步实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