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三复习提纲汇总
高中地理必修3复习提纲
必修三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1.区域2.区域的空间结构定义:一个地区各种区域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
4.综合指标:人文发展指数5.区域三个阶段: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工业化阶段-----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阶段指标比较: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差异;空间结构(内部差异、城市、交通、开放程度)P67。
6.蓬勃发展,城市化、工业化水平、对外开放程度、科技教育水平高化、对外开放程度、科技教育水平较低。
7.南方与北方的差异:主要是自然条件(地形、气候、植被、土壤)和农业生产上的差异,见地理会考指导P68,表3.1.2.8.劣势:基础设施落后,人才、资金、技术匮乏意义:缩小地区发展差距,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实现共同富裕;加强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边疆安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9.10.资源跨区域调配意义:西电东送:分北线(火电,送往环渤海区),中线(水电,送往长三角),南线(水电,送:缩小地区差别,达到平衡。
第二章 区域可持续发展危害:生态环境恶化,引发沙尘暴,影响大气质量,影响人类健康;农牧业生产力下降,造成经济损失。
13.种的基因库”。
湿地存在的问题:数量减少、质量下降。
治理成果:1,洪灾得到有效控制2,庞大的航运网3,水电火电核电结合,建立以电力工业为龙头,以高耗能工业为骨干的基础工业体系4,森林覆盖率提高,大量旅游设施5,人均收入达到全美平均水平。
要求:能够填注具体位置,详见书本P53图2-19美国农业出现的问题:掠夺式开发,造成土壤侵蚀、土壤肥力下降、土地退化、沙尘暴等;滥用农药化肥,造成土壤污染等16.德国鲁尔区鲁尔区的四大工业:采煤业、钢铁业(移铁就煤型)、化学、机械制造鲁尔区衰落的原因:1,廉价石油的竞争使得煤炭工业衰退2,世界性的钢铁危机使得钢铁工业衰退3,生产结构单一(鲁尔区以重工业为主)4,技术的发展使得传统工业衰退5,环境污染严重17.珠三角城市化进程工业化对城市化的推动作用:1,加速非农产业向城市的集中2,加速了人口向城市的集中第三章地理信息技术组成部分:硬件设备、地理数据、GIS软件、GIS人员、应用模型工作过程:数据的输入、存储、分析、输出应用领域:城市规划与管理、基础设施管理、土地利用与管理、生态环境管理术。
地理必修3复习提纲
地理必修3复习提纲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主要知识点:1、区域是地球表面的单位,它是人们在差异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2、区域具有一定的特征,以及一定的、和。
有的区域边界是明确的,如,有的区域边界具有过渡性质,如。
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如2、比较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4、区域的发展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阶段、阶段、阶段。
5、案例分析——长江中下游平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①开发早期,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稠密的水系成为的阻隔,黏重的土壤使开垦困难,所以这一时期业发展缓慢。
②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增强,制约因素成为促进区域发展的有利因素,如水系提供了天然通道等,农业得到较快发展。
成为我国主要的粮食产地、桑蚕和棉花产地。
③随着工商业的发展,农业的地位在下降。
【相关案例】1、分析鲁尔区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2、美国五大湖工业区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第二节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主要知识点:1、地理信息技术是指、管理、和应用的现代技术的总称,主要包括、和等。
2、遥感广泛应用于、、等领域。
(结合实例分析)3、全球定位系统是指利用,在全球范围内适时进行、的系统,简称。
4、全球定位系统包括三大部分组成:空间部分-,地面控制部分-和-GPS信号接收机。
5、全球定位系统能为各类用户提供精密的、速度和时间,并且具有全能性、、、连续性和的特点。
可以帮助野外考察人员确定考察点的地理位置、高程,从而在野外调查中获得精准的数据。
6、专门处理的系统,称为“地理信息系统”,简称。
7、地理信息系统在城市管理中,可以对城市的信息进行、修改、、距离测算等,从而为城市管理提供方便。
8、数字地球指地球,即把整个进行数字化后,由来管理的技术系统。
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的建设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主要知识点:1、荒漠化是指发生在、地区以及一些地区的土地退化,主要表现在退化、退化、退化而引起的、、。
高中地理 必修三复习提纲
《地理必修三复习参考》★★★使用说明:①阅读学业水平考试要求。
②知识点部分供大家查缺补漏,背诵以课本为标准。
③重点是第一三四单元。
④利用地图册,读图记忆“位置、分布”。
“原因、措施、条件”等注意总结归纳答题要点。
第一单元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二、知识点复习:1.1认识区域一、区域的含义1.含义及特点:区域是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是人们在地理环境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划分出的。
特点:区域是有一定的面积、范围、形状或界线;区域有明确的区位特征;区域内部某些特征相对一致,并与其他区域有所区别。
2.划分指标:可采用单一指标,也可采用综合指标来划分;可按自然要素特征来划分,也可按人文要素特征来划分。
3. 划分目的:是为了进一步了解个区域之间的差异,因地制宜地对区域加以开发利用。
二、区域的类型1.均质区:指那些要素具有相似性或相对一致性的区域(要素平等)。
如:气候区,温度带,地形区,干湿地区,方言区,水田农业区。
2.功能区:指那些功能上紧密相连,具有某些方面的相关性或内在联系的区域。
由区域的中心和它所吸引或辐射的范围组成。
(一般指经济区和工业区,具有核心)如:城市经济区,贸易区,浦东新区,长江流域。
1.2 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1比较区域差异的一般步骤:①地理位置的比较(纬度位置、海陆位置)②自然环境的比较(地形、气候、植被、水文、矿产资源等)③人类活动的比较(农业发展水平、工业发展水平、城市化水平、劳动力状况等)2 英国和日本区域差异比较(P11、P13表格)3.中国三大自然区的比较(1)划分依据:综合地形和气候两大要素,可以把我国划分成三大自然区,即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青藏高寒区。
(2)界线: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与东部季风区大致_400mm_年等降水量线为界,青藏高寒区的范围与我国地势的第一级阶梯吻合,大致以昆仑山西段、阿尔金山、祁连山和横断山为边界。
(3)三大自然区差异比较1.3 区域发展阶段与人类活动 ——美国匹兹堡发展的四个阶段第二单元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本单元了解即可)一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概念:既满足__当代人___的需求,又不对__后代人_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高中地理必修3 区域地理复习提纲
必修3 区域地理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1.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松嫩平原及长江三角洲的农作物和耕作制度松嫩平原:旱地耕作业,种玉米、春小麦,大豆等作物,一年一熟,此外有畜牧业长江三角洲:水田耕作业,种水稻、油菜、棉花等作物,一年两熟至三熟,此外有水产业(2)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a)初期阶段:人地关系基本协调成长阶段:人地关系已显现出不协调后期阶段:人地关系矛盾加剧b)长江三角洲地区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开发早期:耕作农业发展缓慢。
原因:稠密的水系成为人们交通的阻隔;黏重的土壤使人们开垦困难农业社会:长江中下游平原成为粮食生产地和桑蚕、棉花生产基地工业社会:农业生产规模较小,不利于机械化的推广,粮食商品率较低2.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作用(1)遥感(RS)a)遥感技术的优点:提高研究工作的精度和质量,节省人力、财力,提高效率b)遥感的应用:资源调查,环境监测和自然灾害防御监测(2)全球定位系统(GPS)a)GPS系统的组成部分:空间部分(卫星:由21颗工作卫星,3颗备用卫星组成,地平面至少有4颗)b)GPS的特点:全球性全能性全天候实时性c)GPS的应用领域:野外调查(考察地理位置、高程)旅行汽车导航(3)地理信息系统(GIS)GIS系统的应用:自然灾害动态监测、评估预测城市管理空间分析、应用评价(4)地理信息技术与数字地球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1.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1)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a)荒漠化的主要表现:土地沙漠化石质沙漠化次生盐渍化b)西北地区自东向西植被景观的变化:植被景观(东→西):温带草原→荒漠草原→荒漠(2)荒漠化的人为因素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灌溉措施不当(3)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a)合理利用水资源 b)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c)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d)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e)控制人口增长解决农牧民能源问题的多种途径:营造薪炭林兴建沼气池推广省柴灶2.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以亚马逊热带雨林为例(1)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a)调节气候稳定大气成分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繁衍物种维护生物多样性(其他:净化空气美化环境吸烟除尘防风固沙)b)地球热带雨林的三大集中分布区:东南亚地区非洲刚果河流域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2)雨林生态的脆弱性a)人类通过焚烧和砍伐活动可将大片浓密的原始森林化为乌有,雨林植被一旦被毁,养分遭受强烈的淋洗而很快丧失,使地表植物很难恢复,整个生态系统就陷于崩溃b)亚马孙地区破坏雨林的人类活动过度的焚林开垦(迁移农业)大规模农场和牧场开发商业性木柴采伐采矿、水利公路建设(3)亚马孙开发计划及其影响修建亚马孙横贯公路(1975年)移民亚马孙平原借助外资、鼓励跨国企业开发跨国企业在亚马孙雨林允许毁林开荒,开辟大型肉牛牧场(4)雨林的前途——开发还是保护热带雨林的保护措施a)加强环保教育,提高公民环保意识 b)设立国际基金,使当地从管理和保护中获益c)加强雨林管理和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 d) 森林选择性采伐与更新造林相结合e)鼓励保护性的开发方式,如雨林观光、生态旅游等f)加强雨林缓冲区的建设,减少移民和农耕进入雨林的机会第三章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1.能源资源的开发——以山西省为例(1)资源开发条件a)可再生能源包括:水能风能生物能潮汐能太阳能非可再生能源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气b)山西煤炭资源的开发条件:煤炭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市场广阔位置适中,交通比较便利c)山西煤炭资源的特点:储量丰富分布范围广煤种齐全煤质优良开采条件好(2)能源基地的建设扩大煤炭开采量提高晋煤的外运能力加强煤炭的加工转换注重能源的综合利用加强山西煤炭加工转换的具体措施:建设坑口电站发展炼焦业(3)能源的综合利用a)三条产业链煤—电—铝煤—焦—化煤—铁—钢b)煤炭能源综合利用的影响使山西由煤炭开采单一结构转变为以能源、冶金、化工、建材为主的多元结构使原料工业超过采掘工业,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4)环境的保护与治理a)提高煤的利用技术调整产业结构注重“三废”的治理b)山西省调节产业结构的具体举措对原有的重化工业进行调整,使产品向深加工,高附加值方向发展大力发展农业,轻纺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旅游业,降低重化工业的比重2.流域的综合开发——以美国田纳西河流域为例(1)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a)山地是河流的发源地,应保护好它的植被生态河谷平原是人类活动比较集中的地区,因此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重点河流是流域开发的主要部分,注意水资源的合理分配和水资源的保护b)田纳西河开发的自然背景地形:流域内多山,地形起伏较大,河流航运作用十分突出气候:亚热带湿润气候,冬末春初降水多,夏秋季降水相对较少水系:水量丰富,大部分可通航,河流落差较大矿产资源:流域内矿产丰富,有煤、铁、铜、磷、锌、云母等(2)流域早期开发及其后果土地退化植被破坏环境污染(3)流域的综合开发a)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TVA)将河流的梯级开发作为流域开发的核心TVA同时结合资源条件对流域进行综合开发,同时对流域的生态环境进行恢复治理b)TVA河流开发的具体措施:防洪发电航运提高水质旅游土地利用c)田纳西河土地利用的措施:建立自然保护区调整农业、林业、牧业结构实行退耕还林、退耕还牧对采矿区进行生态恢复治理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1.区域农业的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1)地理条件a)东北地区的气候,粮食熟制及其劣势,作物特点气候: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冬季寒冷,夏季温暖,降水夏季集中,雨热同期熟制:一年一熟劣势:容易受低温、冷害影响特点:农作物:喜凉作物;生长季节:4-10月b)东北地区的地形、土壤条件地形:高原、平原、山地三类相对完整的地形单元(西部:高原<草原牧场>;中部、东北部:平原,周围山地)土壤条件:黑土,黑钙土;有机质含量高,有利于农业生产c)东北地区发展农业的社会、经济条件工业基础良好,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交通发达,对外联系方便开发较晚,人口密度较低2.农业布局特点耕作农业区(分布在平原地区,种植:玉米、大豆、小麦、水稻)3.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商品粮基地建设东北地区商品粮基地建设的特点:大规模机械化生产(地广人稀,政策支持)地区专业化生产4.农业发展方向主题:生态建设,增加收入方向:○1平原区:继续加强商品粮、豆等大宗农产品的生产,以确保国家粮食需求○2西部草原区: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舍饲畜牧业○3山区:开发特色农业产品2.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1)对外开放的前沿a)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关系工业化和城市化是区域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相互促进b)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发展条件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良好的区位条件全国最大的侨乡之一(2)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推进a)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发展的两个阶段1979年-1990年:劳动密集型为主导产业 1990年以后:高新技术产业成为主导产业b)珠江三角洲地区加快城市化进程的表现许多乡村地区变为城镇,使城镇数量猛增,乡村与城市交错分布,城市规模迅速扩大,城市人口比重上升(3)问题与对策a)产业升级面临困境城市建设相对落后生态问题日益严重b)珠江三角洲的生态问题:大气污染日益加剧,珠江三角洲成为酸雨中心之一;水污染严重,“水匮性”缺水问题突出;噪声扰民,城市生存环境质量下降;耕地锐减,土地肥力下降;森林面积减少,水土流失日趋严重c)珠江三角洲调整治理措施构建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中心:香港、广州、深圳)产业结构调整加强规划与管理第五章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1.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我国西气东输为例(1)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a)西气东输路线由新疆轮南油气田到上海市b)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地区差异大调整能源消费结构今后,我国能源开发战略重点在西部有利于改善东部地区大气质量(天然气代替煤炭)c)我国目前能源结构带来的问题燃煤排入大气的二氧化硫、酸雨影响危害严重北煤南运给我国铁路、公路运输造成了巨大压力(2)西气东输对区域发展的影响a)对西部:○1推动天然气勘探开发和管道设施建设○2增加就业机会○3拉动相关产业发展○4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对东部:○1缓解东部地区能源紧张的状况○2优化东部地区的能源结构○3促进东部地区经济发展b)西电东送工程的三条通道南部:水电、火电开发,送往广东·珠江三角洲中部:三峡、金沙江水电送往华东北部:黄河上中游水电,内蒙古坑口火电送往京津塘地区2.产业转移——以东亚为例(1)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a)产业转移的目的:降低生产成本扩大销售市场b)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劳动力因素内部交易成本因素市场因素(其他: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国家政策的调整原生产用地紧张、地价昂贵环境污染严重)c)20世纪下半叶东亚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主要对象国的变化20世纪50年代:日本20世纪60-70年代:韩国,我国台湾、香港地区20世纪80年代:我国东部沿海地区20世纪90年代:我国中西部地区(2)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改变了区域地理环境改变了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分布全面分析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地理位置:○1经纬度位置○2相对位置自然条件:○1农业条件:a.地形(类型、土地类型特征<如:以耕地、林地、草原为主等>、土壤)b.气候(类型、水热条件、光照、热量等)c.水资源(多年平均径流总量、河流、湖泊)d.生物资源(如:气候类型特征有关的生物、农作物特征)○2工业条件:矿产资源(如:海盐、能源等)社会经济条件:○1人口(包括:劳动力的素质、质量)○2交通○3市场○4科技○5历史(包括:工农业基础)○6国家政策。
高中地理必修三 复习提纲
三大自然区界线:东部------西北:400mm等降水量东部------青藏:3000mm等高线西北------青藏: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横断山秦岭——淮河一线:1.黄土高原南界2.大致是1月0℃等温线,800mm降水线3.亚热带与暖温带分界线4.湿润与半湿润区分界线5.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温带落叶阔叶分界线6.河流有无结冰期分界线7.农业水田与旱地的分界线8.两年三熟与一年两熟的分界线9.水稻和小麦杂粮的分界线10.长江水系和黄河水系的分界线东北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华北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华中华南亚热带湿润地区+华南热带湿润地区东北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三面环山,针叶混交林,温带季风气候,冬长夏短,黑土,河流结冰期长华北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以太平原和高原为主,地势西高东低,棕壤,栗钙土,河流结冰期短华中华南亚热带湿润地区:山地丘陵和盆地为主,红壤黄壤黄棕壤,河流无结冰期华南热带湿润地区:多山,丘陵,砖红壤,河流无结冰期南北差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东部季风区的内部差异----南北差异:秦岭—淮河线是重要的地理分界线,走势大致与我国一月0℃等温线和800mm年等降水量线相吻合。
成为北方和南方、暖温带与亚热带、旱地与水田、湿润和半湿润等地理事物的重要分界。
北方南方主要地形区平原高原为主(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黄土高原)低山丘陵为主(东南丘陵,长江中下游平原)温度带暖温带(华北)中温带(东北)亚热带,热带干湿区半湿润区湿润区河流水文特征水量小大水位变化大小含沙量大小结冰期有,自南向北渐长无植被温带落叶阔叶林(华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及热带季雨林针阔叶混交林(东北)土壤黑土、黄土红壤,水稻土,紫色土农业耕作制度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华北)一年一熟(东北)一年两熟(亚热带)和一年三熟(热带)耕作方式旱地水田主要农作物小麦,棉花,杂粮稻谷、茶叶、蚕丝主要水果苹果、梨等温带水果柑橘、香蕉亚热带和热带水果民居平顶斜顶交通陆运为主内河航运普遍方言较少繁杂矿产,工业煤、石油天然气,重工业为主有色金属,轻工业为主中国三个经济带的区域差异:中国三大经济地带:依据自然条件、自然资源、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划分。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归纳整理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归纳整理一、地球与地图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的形状为近似于椭球体,不是完全的球状。
-地球的光带由两个半球组成:北半球和南半球。
2.地球的划分-地球可以分为东西半球、北南半球、东西半球和热带、北极、南极等多种划分方式。
3.地球的运动-地球有自转和公转两种运动方式。
-地球自转导致了昼夜交替、地球的自转轴倾斜导致了季节的变化。
-地球公转的轨道呈椭圆,导致了地球的距离日太阳的距离的变化。
4.地球的地理网格系统-地球的地理网格由经线和纬线组成,用于标明地球上任意一个点的位置。
-经线为南北方向的线,纬线为东西方向的线。
-经线和纬线的交点称为地点的地理坐标。
5.地球上的自然环境-地理环境是地球上各种自然因素相互作用形成的综合体。
-包括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和水文等。
6.地图的制图与使用-地图是对地球上各种自然和人文现象进行减量表达的平面表象。
-地图的比例尺表示地图上的长度与实际距离的比例关系。
-地图符号是地图上表示各种事物的图形和颜色。
7.中国地图与地理区划-中国地图的特点是纵向跨度大,东西方向上很窄;地理区划是基于自然和人文差异进行的划分。
-中国地理区划包括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华北、华东、华南、西南、西北等区域。
二、地球的水资源和环境保护1.水的分布与运动-水资源分布不均匀,主要集中在海洋和冰川中,淡水资源非常有限。
-水循环是地球上水分从海洋、江河、湖泊、土壤蒸发升华、再降水的过程。
-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都可以影响水资源的分布和运动。
2.地下水资源-地下水是地球表面以下的水资源。
-地下水资源的分布和补给受地质构造、降水情况和地下水埋藏条件等因素影响。
-过度抽取地下水会导致地面下陷、水源枯竭等问题。
3.淡水资源的利用与保护-水资源的利用主要包括农业用水、工业用水和生活用水。
-水资源的保护包括水资源合理配置、水资源的节约利用和水质的保护等方面。
4.水资源与可持续发展-水资源与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保护水资源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
高中地理学科必修三复习提纲
1美国:①美国太平洋沿岸北部是温带海洋性气候;降水较多;南部是地中海气候;降水 较少;②南部比北部城市和人口多;水资源需求量大 澳大利亚:1 墨累—达令河流域水 资源短缺的最主要原因是农业生产需水量不断增大;2 该地位于大分水岭的背风坡;降 水少
2澳大利亚的东水西调 理由:美国输水路线与山脉走向相一致;而澳大利亚输水路线 与山脉走向相交;需开凿隧道;翻山越岭 3东部调出区河流中下游水质变差;污染加重的原因:河流水量减少;水体的净化能力和 稀释作用降低 防治措施:研究确定合理的调水量和适宜的调水时间 西部调入区土壤
1 区域的含义概念 特点及划分指标 2 区域的特征整体性 差异性与开放性
2022/10/8
1
1 区域差异的成因及其表现 2 日本和英国的区域差异比较自然条件和人文条件 3 三大自然区的划分依据 界线及其主要特征 4 三大经济地带包含的省份及主要特征 5 秦岭淮河一线的重要地理意义 6 四大地理分区的特征南方 北方 西北 青藏地区
2022/10/8
16
下面是美国的北水南调和澳大利亚的东水西调示意图及有关资料介绍;图中箭头表 示调水方向
材料一 美国太平洋沿岸北部水资源丰富;但光热资源不足;南部光热资源丰富;但 水资源缺乏 由于南部城市和人口多;所以对农产品需求量大 为满足需求;美国将北 部的水引到南部;灌溉农田;发展亚热带水果 蔬菜和粮食的种植 农产品不仅满足了 南部的需求;而且还向北部输出 材料二 澳大利亚东南部的墨累—达令河流域是世界著名的混合农业区 随着农业 的发展;水资源缺乏现象越来越严重 为了保证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不得不从大分水 岭东部向西部引水;以解决农业灌溉的用水问题
农业地域类型 熟制 产值构成
工业产值 主要部门 工业分布
高二地理必修三复习提纲(中图版)
高二地理必修三复习提纲(中图版)地理必修三复习提纲第一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第一节区域和区域差异一、区域与区域差异(1)区域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具有一定的地理位置,是一个可度量的实体。
(2)区域一般包含自然、经济、社会方面的多个要素。
(3)区域划分的指标可以是自然,经济和社会等某一方面(单一指标),也可以是综合性的。
(两个因素以上的指标即综合指标)。
(4)区域范围有大有小,等级有高有低。
()有一定的界线,有的明确如国界、省界等,有的模糊如气候区、植被区。
(6)区域内部的相对一致性(整体性),区域之间的绝对差异性。
二、中国三大自然区自然环境的差异1、自然区域差异产生的原因:受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海拔高度等因素的影响2、地形和气候是决定三大自然区差异的基本因素,而土壤和植被则是自然区域的标志。
3、三大自然区的名称及分界线(1)东部季风区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以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为界;(2)东部季风区与青藏高寒区以3000米等高线为界(3)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与青藏高寒区是以昆仑---阿尔金----祁连为界4、三大自然区差异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和半干旱区青藏高寒区位置、面积东部临海4%深居内陆、高环绕30%西南青藏高原2% 自然环境地形以平原、丘陵为主,海拔较低水成地貌以高原、盆地为主,海拔较高,风成地貌以高原、高,地为主海拔高,寒冻风化地貌气候季风气候:雨热同期温带大陆性气候:干旱少雨高寒气候:气温低、昼夜温差大、风力大、太阳辐射强水特征外流河,雨水补给为主内流河,咸水湖,冰川融水补给内外流兼备,大河头,咸水湖土壤森林和森林草原土壤草原土、荒漠土(有机质少,盐分高)原始土壤植被森林和森林草原荒漠、草原,大部分为荒漠。
自西向东植被依次为荒漠—荒漠草原—草原森林、高草甸、高寒荒漠主导因素气温随纬度变化降水随海陆位置变化水热组合随海拔变化人类活动农业最重要农业区(种植业)畜牧业、灌溉农业、绿洲农业畜牧业、河谷农业不利条人多地少,环境问题水不足、土地荒漠化和盐碱化气温低、空气稀薄、风力大、水分不足、地势崎岖影响程度深刻微弱经济化发达落后补充西南及青藏高原交通不便的原因:西南地区(属东部季风区):(1)地形崎岖(2)多地质灾害(滑坡、泥石流)青藏高寒区:(1)地形崎岖(2)高寒缺氧、冻土发育、三大自然区各自包括的主要地形单元自然区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青藏高寒区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河套平原、宁夏平原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内蒙古高原青藏高原盆地四川盆地塔里木盆地、准葛尔盆地柴达木盆地例1:我国的三大自然区各具特色,区域间自然特征差异显著,并影响到人类的生产活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品文档--------------------------------------------------------
必修三知识点
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1.区域概念: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地球空间单位
2.区域的属性: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边界、有明确的区位特征。
3.区域的特征:差异性(区域与同等级区域之间的差异),整体性(区域内部特定性质相对一致)、层次性(东北平原是东北地区的一部分,又可以分为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辽河平原),可变性(行政区边界明确,干湿地区边界具有过渡性).下面以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比较,说明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长江三角松嫩平
①都是平原地区,②都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雨热同共
位于北30附近,我国东部沿海北43地地理位48,地处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
环区中部,长江入海差带季风气候区,大陆性稍强;东面有长白山气候条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阻挡,降水较少;温暖季节及生长期都较短土地条①水稻土为主②耕地多为水①黑土分布广泛②多为旱
③集中连片④人均耕地面积多③土地较为分散④人均耕地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矿产资源条矿产资源贫
水田耕作人旱地耕作耕作方
活主要粮食作主要种植玉米、春小麦、大豆等作物主要种植水稻,此外还有油菜、棉差等作
一年两熟至三一年一作物熟
松嫩平原的西部适宜发展畜牧业水产业较为发达备注
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①轻工其他生利用当地丰富的石油资源和周围地区的煤、铁等工业
业:产活动依托当地发达农业基础发展②重资源发展重化工业,成为我国的重化工业基地。
工业:从国内外运入矿产资源发展
商业我国沿海航线的中枢,长江入海门
户,对内外联系方便,商业贸易发达5.长江中下游平原由若干平原组成,水系密布,土质黏重,影响早期的农业生产,由于船的使用,稠密的水系反而促进了发展
6.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初期阶段—人地关系基本协调;成长阶段—人地关系开始出现明显不协调;转型期—人地矛盾尖锐;再生阶段—人地关系由紧张走向协调
7.地理信息技术:指获取、管理、分析和应用地理空间信息的现代技术的总称,主要包括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等
8.遥感(RS):a原理:不同的地面物质和地面物质的不同状态所辐射和反射的电磁波不同。
b、应用: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中的广泛应用,除了森林火灾、洪水监测外,还广泛应用于农业、地质、海洋研究、环境监测等许多方面。
9.全球定位系统(GPS):(1)概念:利用卫星,在全球范围内适时进行导航、定位的系统,称为全球定位系统,(2)特点:全能性(陆地、海洋、航空和航天)、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和实时性。
(3)地位:GPS卫星星座由21无论是在何时何卫星。
GPS全球任何地点在任何时刻地平面上空至少有4颗颗在轨备用卫星组成,3颗工作卫星和
地,只要拥有GPS信号接收机,就能提供准确的三维信息(经度、纬度和高度)和时间。
四颗卫星可确定运动物体速度。
(4)组成:空间部分— CPS卫星星座、用户部分— GPS信号接收机、地面控制部分—地面监控系统。
10. 地理信息系统(GIS):专门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汁算机系统,称为“地理信息系统”,简称“GIS”。
功能: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所提供的查询检索、空间分析等功能,还可对区域内自然资源和条件、区位和交通条件、
人口和劳动力条件,以及经济和社会条件进行更精确的分析、评价。
对环境和自然灾害进行动态监测及评估预测。
11..地理信息系统(GIS)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已得到推广,如110指挥系统、119火警指挥系统,120急救指挥系统等。
12.数字地球:指数字化的地球,即把整个地球信息进行数字化后,由计算机网络来管理的技术系统。
数字地球是将不同空间、时间的自然、人文的大量信息,按地理坐标,从区域到全球进行整合,并进行立体的,动态的显示,能为复杂的生产、研究活动提供实验条件和试验基地。
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1.荒漠化: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区的土地退化现象,由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共同影响,主要有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次生盐渍化
—地面疏松,
2
3
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第三章
:山西煤炭资源开发条件1.(①储量丰富②分布范围广③煤种齐全④煤质优良,具有低灰、低硫、低磷、发热量⑴煤炭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高的特点⑤开采条件好)①我国是能源消费大国,且消费量大于生产量②随人口增加、生
活水平提高和国民经济发展,对能⑵市场广阔(③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不会改变)源需求量增加,能源缺口扩大
⑶位置适中,交通比较便利。
交通发展受黄河和太行山影响大。
③加强煤炭②提高晋煤外运能力(以铁路运输为主、公路运输为辅)2.能源基地建设措施:①扩大煤炭开采量的加工转换(建设坑口电站,发展炼焦业).变输煤为输电优势:优化能源结构、提高经济效益、减轻交通压力、拉动相关产业发展3 .能源的综合利用:山西产业结构的变化
4 ⑴改革开放初期,山西省的产业结构单一,经济效益低下,生态环境问题严重
⑵六五时期,实现了能源的综合利用
①构建了煤一电一铝、煤一焦一化、煤一铁一钢三条产业链。
产业结构升级,产业结构由单一结构变为多元结构、②能源综合利用的结果:原料工业超过采掘业占主体地位、
经济效益提高。
5、环境的保护与治理1.能源开发利用必须与生态环境治理同步的背景:⑴大面积开挖地表,排弃大面积土石,若处理不当会造成严重的生态问题;
⑵燃煤发电、洗煤、炼焦等重化工业的发展极易造成大气污染和水污染。
、对原有重化工业调整,a : 2.环境保护与治理的方法和手段:⑴提高煤的利用技术⑵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农业、轻纺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旅游业,降低重化工业比重使其产品向深加工、高附加值方向发展 b(环境问题的根源:重化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⑶“三废”的治理:煤矸石——发电供热回填;煤泥——干燥后再)生态环境建设利用;废气——消烟除尘、营造防风林;废水——沉淀池净化。
(4.田纳西河流域的基本情况:位于美国东南部,是密西西比河支流俄亥俄河的一条流程最长、水量最大的分支,属6 于密西西比河的二级支流,发源于阿巴拉契亚山的西坡,在帕迪尤卡附近注入俄亥俄河。
山地是河流的发源地,其生态环境直接影响河流的水量和水质,因此应保护好它的植被生态;河流是流域中开发7.利用的主要部分,在利用过程中要注意水资源的合理分配和水质的保护;河谷平原是人类活动比较集中的地区。
因此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重点。
.田纳西河流域的自然背景:8 弊:使得陆路交通不便,河运突出多山,地形起伏较大利:蕴藏着丰富的水力资源。
⑴地形:
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气候温暖湿润。
降水丰富,冬末春初多降水,夏秋季降水相对较少。
⑵气候:
水系发达,支流众多,水量丰富,大部分可通航,并通过密西西比河及其支流可通往全国大部分地区⑶水系:
地形起伏大,河流落差大;降水量季节分布不均,河流水量不稳定。
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有煤、铁、铜、磷、锌、云母等。
⑷矿产资源
.流域的早期开发及其后果9 长期高强度地种植棉花,造成土地退化1).土地退化为了扩大耕地面积和获取炼铜用的木炭,大片的森林被砍伐;此外,矿山开采也破坏了地表2).植被破坏植被。
植被破坏造成水土流失,生态环境恶化。
炼铜企业排放二氧化硫,形成酸雨。
).环境污染3
4
5
.加强规划与管6
(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国家政策的调整,原生产地用地紧张、地价昂贵,环境污染严重等,4).其他因素都会促使企业进行产业的国际转移).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5(原主导产业向国外转移,为产业结构顺利调整创造了条件。
日本⑴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①对发达国家或地区②对于发展中国家或地区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已经历了两次工业结构调整,现在正在进行第三次工业结构调整)从而加快工业化的进程)缩短产业升级的时间,(接受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可以加快本国或地区的经济结构调整,一个产业具有一定的发展周期:有些产业处于开发和增长期,如信息产业;有些产⑵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业处于成熟或衰退期,如纺织工业。
产业转移促使不同经济水平的国家重点生产处于不同阶段的产业②①产业转移改变了区域的地理景观(产业转移使原来的乡村地区变成高度工业化地区)⑶改变了区域地理环境:将重化工业向国外转移,把环境污染向国外转移。
国内,环境污染状况得产业转移伴随着环境污染的转移和扩散(到改善)(常常引起失业人口的增加,如日本。
对于发展中国家,劳动力丰富,有助于缓解⑷改变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分布
就业压力)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