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文言文阅读知识点讲义(学生用)

合集下载

初三语文文言文阅读讲义(二)(学生版)

初三语文文言文阅读讲义(二)(学生版)

初三语文文言文阅读讲义(二)一、课内知识回顾(请注意加粗的字词句)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

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

”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请按照考点整理本文的知识点:二、中考连接2011烟台:【甲】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

"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九年级文言文必考知识点

九年级文言文必考知识点

九年级文言文必考知识点文言文作为国内中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对于九年级学生来说尤为关键。

在即将到来的文言文考试中,有一些必考知识点是我们必须掌握的。

本文将详细介绍九年级文言文必考知识点,并为大家提供一些学习方法和技巧,希望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

一、文言文基本概念文言文又称古文,是指古代汉民族使用汉字表达思想感情的文字。

它具有古朴、文雅、精练的特点,是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九年级文言文考试主要涉及到文言词汇、文言句法结构等方面的知识。

二、文言词汇1. 常见词义:考生需熟记常见文言词汇的词义,如「昔」表示过去的意思,「艰辛」表示艰苦困难。

2. 反义词:有些文言词汇有其反义词,如「喜」和「忧」,「善」和「恶」等。

考生应熟悉这些反义词的用法。

三、文言句法结构1. 并列关系:文言文中常使用并列句和并列结构来表达并列关系,如「人生有哀乐,月之有阴晴」。

2. 状语结构:文言文中常使用状语来修饰动词、形容词或者副词,如「忍辱负重,默默无闻」。

3. 宾语结构:文言文中的宾语结构较为复杂,有直接宾语、间接宾语和宾补等形式,考生需要掌握其基本规则和用法。

四、文言文修辞手法1. 比喻:文言文常使用比喻来进行形象生动的表达,如「江山如画,美不胜收」。

2. 夸张:夸张是文言文修辞手法中常见的一种,可以增强表达效果,如「日月如梭,光阴似箭」。

3. 对偶:对偶是文言文中常用的修辞手法,通过对称的语言结构来表达强烈而鲜明的意味。

五、文言文阅读技巧1. 刻意训练:多进行文言文阅读练习,例如背诵经典文言文文章,提高对文言文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 注意语序:文言文的语序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需要注意其特点,特别是修辞手法的使用。

3. 理解上下文:文言文的表达方式较为简练,需要根据上下文进行推测,理解句子的意思。

六、文言文写作技巧1. 归纳总结:对于出现频率较高的常用词汇、句法结构和修辞手法进行归纳总结,形成自己的学习笔记。

2. 模仿写作:通过模仿经典文言文的句子结构和表达方式,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语文中考专题一文言文阅读(文体知识、考点讲解)课件

语文中考专题一文言文阅读(文体知识、考点讲解)课件
3.成语对应法(借助熟知的成语推断词义):成语中保留了 大量的文言词义,我们在掌握了一定量的成语后,便可以根据 一些成语的意义、用法,推断出文言词语的词义。
4.古今比照法(以古今构词特点比照推断词义):汉语词汇中一 部分词,古为今用,可根据具体语境确定词语是否可以古今通用。 这里要特别注意古今构词特点,古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双音节词 往往有其固定义项。
当于“可要”
⑥表选择
⑥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北冥有鱼》)
①介词,在 ②介词,到 ③介词,从
④介词,在 于
⑤介词,向 ⑥介词,给 ⑦介词,对、对于 ⑧介词,表比较,比 ⑨连词,表示另提一事
①尝射于家圃(《卖油翁》) ②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 ③受地于先王(《唐雎不辱使命》) ④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⑤每假借于藏书之家(《送东阳马生序》) ⑥欲报之于陛下也(《出师表》) ⑦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 ⑧所欲有甚于生者(《鱼我所欲也》) ⑨至于夏水襄陵(《三峡》)
⑩表时间或方位的界限或范围
⑩自康乐以来(《答谢中书书》)
①连词,表并列 ②连词,表承接
①溪深而鱼肥(《醉翁亭记》) ②余强饮三大白而别(《湖心亭看雪》)
③连词,表递进,而且, ③而形貌昳丽(《邹忌讽齐王纳谏》)
并且
而 ④连词,表修饰
④隶而从者(《小石潭记》)
⑤连词,表转折,然而, ⑤学而不思则罔(《〈论语〉十二章》)
⑪助词,用在“前、后”等词前,表示 ⑪在乎山水之间也(《醉翁亭记》)
对时间或方位的限制
①介词,给,替
①为人谋而不忠乎(《〈论语〉十二章》)
②介词,为了
②为宫室之美(《鱼我所欲也》)
③介词,向,对

初中文言文知识点:文言文阅读要点解析

初中文言文知识点:文言文阅读要点解析

初中文言文知识点:文言文阅读要点解析文言文是初中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对于许多初中生来说,文言文阅读常常是一个难题。

本文将为大家详细解析初中文言文阅读的要点,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文言文。

一、积累文言词汇文言词汇是文言文阅读的基础。

首先,要掌握常见的实词和虚词。

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等,虚词则有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等。

例如,“之”“而”“以”“于”等虚词在文言文中使用频繁,其用法多样,需要我们逐一理解和记忆。

积累实词时,可以通过多义词、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方面进行。

以“走”为例,在古代汉语中是“跑”的意思,“夸父与日逐走”中的“走”就是这个意思;而在现代汉语中,“走”则是“行走”的意思。

古今异义词如“妻子”,古代指妻子和儿女,现代仅指妻子。

通假字如“说”通“悦”,“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的“说”就是“悦”,表示高兴。

此外,还可以通过分类记忆的方法来积累词汇,比如将表示官职升迁、人物称谓、时间等的词汇分别归类,有助于提高记忆效率。

二、理解文言句式文言文中有许多特殊的句式,如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被动句等。

了解这些句式的特点和用法,对于正确理解文意至关重要。

判断句通常以“……者,……也”“……,……也”“……者,……”等形式出现,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省略句在文言文中很常见,主语、谓语、宾语等成分都可能省略,需要根据上下文进行补充。

倒装句有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何陋之有”就是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应为“有何陋”。

被动句常以“为……所……”“于”等表示被动。

三、把握文言文的语法规则文言文的语法规则与现代汉语有一定的差异。

比如,名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形容词作动词等词类活用现象。

“驴不胜怒,蹄之”中的“蹄”本是名词,在这里用作动词,意为“用蹄子踢”。

在文言文中,句子的成分和语序也有其特点。

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等成分的位置和现代汉语不完全相同,需要我们在阅读时仔细分析。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文言文阅读考点总结》讲义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文言文阅读考点总结》讲义

文言文阅读考点总结适用学科初中语文适用年级初中三年级适用区域部编版区域课时时长(分钟)120知识点中考文言文阅读考点总结教学目标 1. 了解中考文言文阅读考点2. 掌握中考文言文阅读考点的答题技巧和方法教学重点掌握中考文言文阅读考点的答题技巧和方法教学难点掌握中考文言文阅读考点的答题技巧和方法【教学建议】本节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掌握掌握中考文言文阅读考点的答题技巧和方法。

中考文言文阅读主要考查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运用知识积累,借助注释读懂浅易文言文;能正确朗读文言文,按意义划分朗读节奏;积累一定量的文言词汇,能理解常用的实词和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翻译浅易文言语句;能理解浅易文言文的思想内容,了解其主要艺术特色和表达技巧等。

【教学建议】中考文言文阅读主要考查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运用知识积累,借助注释读懂浅易文言文;能正确朗读文言文,按意义划分朗读节奏;积累一定量的文言词汇,能理解常用的实词和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翻译浅易文言语句;能理解浅易文言文的思想内容,了解其主要艺术特色和表达技巧等。

一、导入二、知识讲解知识点1 中考文言文阅读题型考点总结一、诗词鉴赏【考点一】对重点词的理解考查内容:课内重点诗词中的重点词义注释应试策略:熟记课内诗词中的词义注释(尤其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古今异义词、多义词、活用词、通假字)【考点二】对诗词的综合赏析考查内容:对诗词内容的把握、主旨的理解、情感的体会答题方法:看题;看景(场面)——还原图景;看意象;看情——结合特定意象附:常见意象表达的感情菊:隐逸、高洁、脱俗(瘦)马:漂泊;奔腾、追求阴天:压抑、愁苦、寂寞沙鸥:飘零、伤感猿猴:凄厉、哀伤西风:落寞惆怅、衰败、游子思归梧桐:凄苦江水:时光流逝、岁月短暂、愁苦绵长、历史的发展趋势二、课内文言文阅读【考点一】文学常识考查内容:课内重点文言文的作者及其作品情况应试策略:对初中阶段重点文言文篇目的作者进行梳理总结【考点二】语句翻译考查内容:课内文言文的优美句、主旨句、哲理句、特殊句式或包含特殊用法字词语句的翻译答题方法:通读文章解大意;前后联系译难点;人名地名不必译;字字落实重直译。

中考语文文言文专题复习讲义

中考语文文言文专题复习讲义

中考语文文言文专题复习讲义七年级下册:2、口技一、解释加点的词1、京口有善口技者擅长2、会宾客大宴会:适逢。

宴:举行宴会3、施八尺屏障设置:安放4、少顷少顷:一会儿5、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但:只闻:听见6、其夫呓语呓语:说梦话7、满坐寂然“坐”同“座”8、妇抚儿乳抚:抚摸。

乳:喂奶9、众妙毕备毕:全10、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意:心情。

少:稍微。

舒:松弛。

稍稍:渐渐11、中间力拉崩倒之声间:夹杂12、虽人有百手虽:即使13、不能名其一处也名:说出14、两股战战,几欲先走股:大腿。

走:跑15、群响毕绝毕:全。

绝:尽、消失二、翻译下列各句1、虽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出。

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张嘴,每张嘴里有上百条舌头,也不能说出其中的一个地方来啊。

2、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在这种情况下,客人们没有不吓得变了脸色,离开座位,捋起衣袖露出手臂,两条大腿哆嗦打抖,几乎想要抢先跑掉。

三、回答以下问题1、归纳文章的主旨通过描写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展示赞扬了口技艺术的魅力和表演者高超的技艺。

2、文多处描述听众的反应,这些描述有什么效果?课文三次描述听众的反应:一是“满座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伸颈”“侧目”说明宾客听得入神,被深深吸引,惟恐有所遗漏;“微笑”,表示宾客对表演心领神会,感到满意;“默叹”写出宾客为表演者的技艺折服而又不便拍案叫好的神态。

二是“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正坐”与“伸颈”“侧目”对照。

“稍稍”是“逐渐”“渐渐”的意思,细致地表现了宾客情绪由紧张到松弛的渐变过程。

三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写宾客惊慌欲逃的神态、动作,说明口技表演达到以假乱真的绝妙境界。

这三处侧面描写,层层深入,生动细腻地刻画出听众的心理变化过程,表现了这场精彩的演出对听众具有巨大吸引力的表演效果,从而烘托了口技表演者技艺的高超。

八年级上册:14、《桃花源记》一、词语解释缘溪行沿着落英缤纷落花甚异之诧异豁然开朗开阔的样子俨然整齐的样子阡陌交通交错相通黄发垂髫老人小孩怡然喜悦的样子具答之详尽咸来问讯都率妻子邑人妻子儿女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复出焉再无论魏晋更不必说延至其家邀请处处志之作标记欣然前往高兴的样子无问津者渡口二、翻译1、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中考语文文言文专题知识精讲(通用)

中考语文文言文专题知识精讲(通用)

中考语文文言文专题知识精讲(一)中考考点:1、音:能顺畅地朗读文言课文,语意停顿正确。

2、义:理解、掌握文言课文中实词的含义和常见虚词(之、其、为、则、于、而、以、焉等)在文中的用法。

3、句子:理解并翻译文言课文中的句子。

4、整体感知:理解文言课文段、篇的基本内容,概括中心意思,并能简要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及其现实意义。

(二)中考题例:[考题一]:阅读《曹刿论战》(节选)完成问题:十年,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间问:“何以战之?”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间:(2)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徧.:(3)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可以:(4)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福:(5)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狱:(6)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专:(7)公将鼓.之鼓:2、下列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弗敢加.也弗敢专.也A. B.而山不加.增专.其利三世矣肉食者鄙.必以信.C. D.先帝不以臣卑鄙.愿陛下亲之信.之3、翻译下面的句子:(1)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译:(2)战则请从。

译:(3)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译:(4)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译:4、根据文段回答:(1)文章中表明曹刿“请见”原因的句子是什么?(2)曹刿认为此次作战的先决条件是:(3)文中“忠之属也”具体指的是:(4)曹刿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一点是什么?请结合上文略作分析。

(5)《曹刿论战》一文生动刻画了曹刿这一人物形象,其乡人劝阻曹刿请见鲁庄公的侧面衬托了曹刿的,而鲁庄公关于“何以战”的回答又反衬曹刿的。

(以上考题综合02年安徽省镇江市与03年河北省中考阅读题)解题思路:1、词语解释是了解文意的基础。

中考文言文知识点讲义全

中考文言文知识点讲义全
例: (17年真题)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1)少善射御,膂力过人( )
实词
释义
好的,正确的
擅长

善事,好事
应答之词,表示同意
好处
课内例句 择其善者而从之 京中有善口技者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 先主曰:“善。”
不知其善也
例: (17年真题)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1)少善射御,膂力过人( )
文言文阅读专题
【考点剖析】 1.(考点1)结合语境,文言实词的理解与解释 2.(考点2)结合语境,文言虚词的理解与解释 3.(考点3)文言语句疏通翻译 4.(考点4)课文内容理解(人物形象、内容概括)
1.(考点1)结合语境,文言实词的理解与解释
常考题型: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常用方法: (1)课内迁移法
留——国号、年号、地名、书名、人名等可以保留,直接使用
例: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 译文: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
课彰读《诗》《书》。 译文:(太祖)督促曹彰读《诗》《书》
替——用现代汉语双音词替换古代汉语单音词
例:[2017陕西副题] 王遂披襟解带,留连不能已。 译文:王羲之于是敞开衣襟,解开衣带,恋恋不舍,不忍离去(或:停止)。
名词作动词
6. 名词+代词 → 动词+代词
eg: 名之者谁? 名之曰:“褒禅”
名词作状语
名词用在动词前面,对这个动词起修饰限定作用,那 么这个名词就充当状语,表示动作的状态,方式,时间等 等。 前提:这个名词不做主语。
eg: 吾日三省吾身 山行六七里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陈涉世家》)
使动用法
《赤壁之战》
用判定主语所指和宾语所指是同一事物/ 同类事物。简单的来说,即说明某事物是什 么,或不是什么。

中考重点文言文复习讲义

中考重点文言文复习讲义

中考重点文言文复习讲义★比较阅读(内容中心相关、写法相似、人物性格相似)★一篇文言文复习需掌握的知识点:1、中心、主题、思想感情(会谈感悟)2、翻译重要句子(关键字翻译准)3、重点解词: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的归类会解释4、8个重点的文言虚词的选择5、解词组成语,划分节奏《童趣》1、基本内容及中心:本文主旨是写作者儿时的“物外之趣”,体现儿童的童真童趣2.文章记叙了几件事情突出‘“物外之趣”?答:①夏日观蚊如群鹤舞空(拟蚊为鹤,作青云白鹤观)②神游丛草间(视丛草为林、虫蚁为兽)③观二虫斗,鞭蛤蟆3、怎样做一个有情趣的人?(物外之趣来自哪里?沈复从小就有如此闲情,以至后来成为文学家,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答:①热爱生活,细致的观察生活②丰富的想象,联想③富有童心、童趣和好奇心◆知识点:一、通假字:强同“僵”僵硬二、一字多义:1、之:1)(主谓之间,无意义)心之所向&8226;2)(代词)昂首观之项为之强使之冲烟而飞鸣为之怡然称快驱之别院2、或:1)有时:或王命急宣,或置酒而招之、、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2)有人:或以钱币乞之/或凭或立,不一状&8226;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3)或许: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3、观:1)看:昂首观之/观之,兴正浓、、予观夫巴陵胜状/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8226;2)景象:作青云白鹤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8226;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4、以:1)用:徐喷以烟以大易小、、祭以尉首醒能述以文者2)以……为:把……当作、、、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5、为:1)wéi(动词,作为,当,是)凹者为壑吴广为督尉为坛而盟&8226; 2 )Wèi(介词,为了,向,对)不足为外人道也为天下唱为之怡然称快项为之强▲特殊:wéi为,为所,为…所(表被动,被)二虫尽为所吞,士卒多为用者贤能为之用,山峦为晴雪所洗三、词类活用1、名词作动词:鞭数十(鞭打)▲一狼洞其中(打洞)策之不以其道(驱使)&8226;公将鼓之(击鼓进军)神弗福也(赐福)以光先帝遗德(发扬光大)&8226;置人所罾鱼腹中(用网捕)箪食壶浆(用箪盛,用壶盛)四、成语:1、组成语:察(明察,察看)明察秋毫,察言观色观(看)坐井观天冷眼旁观唳(鸟鸣)风声鹤唳2.出自本文的成语:明察秋毫:能清楚地看到秋天鸟儿身上新长出来的羽毛,比喻对事物的观察细致入微庞然大物:体积庞大的物体怡然自得:形容安适愉快而自得其乐,满足的样子(怡然:愉、喜悦的样子自得:舒适)五.重点注释(课下注解之外)私拟作:自己盖一癞虾蟆:原来是方出神:正,正在(方欲行)六.特殊句式:被动句: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士卒多为用者贤能为之用山峦为晴雪所洗)七.译句①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译:能张开眼睛直视太阳,即使是很细微的事物也能看得清清楚楚每遇见细小的东西,必定要仔细观察它的纹理,所以常常能感受到超脱事物本身的乐趣②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译:我心里这样想,那成千上百的蚊子果然都变成了鹤了③神游其中,怡然自得译:我便凭着假想在这个境界中游览,愉快而又满足《桃花源记》一、文常:陶渊明东晋诗人二、主旨:本文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作者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劳动人民向往和平安宁生活的美好愿望三知识点: 通假字:要同“邀”,邀请1、一词多义舍:1)(舍弃)便舍船/太丘舍去 \\舍生而取义/舍其文轩2)(房屋)屋舍俨然遂: a于是、就:后遂无问津者 \\ 遂逐齐师 \\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 遂许先帝以驱驰b最终、终于:遂不可见 // 遂迷,不复得路 //然操遂能克绍乃:a于是、就:乃重修岳阳楼B竟然:见渔人,乃大惊//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C才:乃悟前狼假寐//凡三往,乃见//乃入据陈D是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属:类—忠之属也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连接属引凄异相似神情与苏黄不属同“嘱”嘱托属予作文以记之为:a:wéi(动词,作为,当,是)吴广为督尉为坛而盟B:Wèi(介词,为了,向,对)不足为外人道也为天下唱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为之怡然称快 // 项为之强C:特殊:wéi为,为所,为…所(表被动,被)二虫尽为所吞,士卒多为用者 \\贤能为之用,山峦为晴雪所洗3、古今异义:A 阡陌交通:古义—交错相通B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古:妻子儿女c 无论魏晋古:不要说、更不必说 D 不足为外人道也古:不值得e鲜美:古义:新鲜美丽 f 来此绝境: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4、词类活用:a意动用法:渔人甚异之异:(认为奇怪)父利其然也//邑人奇之//吾妻之美我者// 父异焉5、成语:出自本文(8个)无人问津豁然开朗不足为道怡然自得与世隔绝落英缤纷世外桃源黄发垂髫6、组成语:a怡(快乐)怡然自乐怡然自得心旷神怡 b既出:已经既往不咎一如既往c欲穷其林:穷、尽无穷无尽、山穷水尽 d复前行:再、又周而复始、死灰复燃e不足为外人道也:不值得不足为奇微不足道 f皆叹惋:全、都比比皆是草木皆兵皆大欢喜g间:间隔挑拨离间亲密无间 h 说、道:说三道四说长道短说东道西i逢(遇到)棋逢对手左右逢源枯木逢春 j舍(舍弃)舍近求远舍生取义舍生忘死四、内容理解:1、作者笔下的桃源是怎样的理想境界?如何理解作者的这种理想?(作者为什么虚构这样一个世外桃源?)桃源:景色优美,资源丰富;人民生活富足、自由快乐,民风淳朴;社会和平安宁,没有剥削压迫、战乱如何理解:是作者不满社会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与现实社会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批判;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美好愿望但这种理想在当时的现实社会是不可能实现的2、具体概述作者笔下的桃源生活(会默名句)a自然环境优美、富饶:“土地平旷……鸡犬相闻”b社会环境安定、祥和及人们生活的幸福快乐、民风纯朴:“其中往来种作……并怡然自乐”c 桃林美景:夹岸数百步落英缤纷3、理解首段描写桃花林景色的特点和作用:特点:优美而神奇作用:暗示将会出现奇景,为桃花源的出现作铺垫,为渔人进入桃源渲染气氛4、为什么“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害怕世人知道了这个美好的地方,来扰乱破坏他们的宁静安定的生活5、体会“豁然开朗”写出渔人怎样的感受?写出渔人从视觉到心情突然由狭窄幽暗变得宽阔明亮的感觉与“豁然开朗”相对应的语句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6、“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中“乃”字又怎样的表达效果?介绍了了什么?说说桃源人为什么叹惋?“乃”是“竟然”的意思表现了桃源人对外面改朝换代的时世感到吃惊渔人向桃源人介绍了自秦以来的历史桃源人为世间社会的动荡和百姓生活的痛苦而叹惋7、文章最后写“寻向所志”“不复得路”的目的是什么?暗示桃花源只是作者虚构的一个理想社会,在当时现实社会中是不存在的,也是不会实现的同时也流露出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和叹惋之情五、翻译重点句子:1、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译: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2、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译: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译:率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再从这里出去了4、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译:(他们)问起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爱莲说》《陋室铭》一、文学常识:作者:⑴刘禹锡⑵周敦颐二、知识点:1、重点词义:惟吾德馨(香气,品德高尚)丝竹(指音乐)劳形(使…劳累)不染(沾染)濯(洗涤)不妖(美丽而不庄重)不蔓不枝(生枝蔓)(长枝节)亵玩(亲近而不庄重)2、一词多义:⑴名①有仙则名(著名的、出名)②不能名其一处(说出)③则题名其上(名字)④名之者谁(命名)(2)众——宜乎众矣(多)泯然众人矣(普通的)(3)鲜——陶后鲜有闻(少)芳草鲜美(鲜嫩)(4)而——出淤泥而不染(但是表转接)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5)益:(更加)香远益清益慕圣贤之道(好处)有所广益,自以为大有所益(增加)曾益其所不能★(6)之①水陆草木之花(的)②久之,目似瞑(补足音节,无实义)怅恨久之 \\公将鼓之\\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处处志之\\卒之为众人③何陋之有(助词,无实义、倒装标志)莲之爱,菊之爱何罪之有,时人莫之许也④渔人甚异之(代词,代桃花林的景象)⑤送孟浩然之广陵(动词到去)辍耕之垄上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主谓间,无实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⑦这,这个这种:云梯之械\\魁父之丘\\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3、词类活用:⑴使动用法:无案牍之劳形(使…劳累)★苦、劳、饿、空乏、拂乱、动、忍忿恚闻⑵不蔓不枝(名作动)(生枝蔓)(长枝节)★ 洞、策、隧、鞭、罾、缟素4、重点句式:⑴何陋之有(倒装句)⑵牡丹,花之富贵者也(判断句)⑶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反问句)5、组成语:益(更加)多多益善、精益求精、老当益壮鲜(少)鲜为人知、屡见不鲜、寡廉鲜耻德(品德)德高望众、德才兼备众(多)万众一心、众所周知三、重要句子翻译: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高尚,就不感到简陋了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我只喜爱莲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泥的沾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媚3、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啊4、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谁呢?对于牡丹的喜爱,人应当是很多的了5、莲,花之君子者也——莲是花中的君子四、默写重点句子:写环境清幽:“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写情趣高雅:“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写超俗胸襟:“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主旨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总括莲的品格的句子:莲,花之君子者也五、内容分析:1、《陋室铭》的中心句是什么?主要内容是什么?表达了怎样的主旨?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本文主要描绘了作者居室的环境清幽、情趣的高雅和超俗的胸襟,极力表现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2、作者为什么写莲?莲的象征意义是什么?托物言志,以莲花自比,借以抒发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节操莲象征着身处浊境而正直、独立的君子品格3、文章从哪些方面表现“陋室不陋”?(三方面)A环境清幽:“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B情趣高雅:“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C超俗胸襟:“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4、“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及引用孔子的话在文中的作用?以古代名贤自况,举古人证明“陋室不陋”,表明自己有和古代圣贤一样的志趣和抱负,突出中心▲末句引用孔子的话有什么作用?①总结全文,照应主旨句,突出“斯是陋室,惟吾德馨”②引用圣人之言,用反问句加强语气,发人深思5、文中写菊与牡丹的用意是什么?用衬托手法,以菊来正衬,以牡丹来反衬,突出莲的君子品格的可贵本文运用托物言志的写法始终以“菊之爱”“牡丹之爱”衬托“莲之爱”衬托莲的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形象和品质6、《爱莲说》主旨:作者以具有高洁品格的莲自况,委婉地批判了当时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表达了自己洁身自好、不慕荣利的情怀7、结尾表明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他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消积避世,又不愿像世人那样追求功名富贵,他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8、三种花的象征意义:莲象征君子,具有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品质;菊象征隐士,具有孤标傲世、遗世独立的志趣;牡丹象征富贵者,具有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习性9、“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表达了什么感情?a委婉地批判了当时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b表达了自己洁身自好、不慕荣利的情怀c感叹世上洁身自好的君子太少10、《爱莲说》中称莲是“花之君子”,试根据课文说说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应当具有哪些美好的品质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正直豁达,《三峡》一.文学常识郦道元北魏地理学家二.知识点:1、通假字阙:通缺,缺口 2、词类活用奔:动词用作名词飞奔的马3、一字多义⑴自自三峡七百里中( 从)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如果)⑵绝 a (断绝、尽、消失)沿溯阻绝\\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虽杀臣不能绝也 B极,很、非常:绝谳多生怪柏//佛印绝类弥勒//以为妙绝(3)虽 a(即使)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 虽人有百手,手有百只 \\ 虽我之死 / 虽杀臣不能绝也B(虽然)虽然,受地于先王/ 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 虽有千里之能/故余虽愚(4)属 a 属引凄异(连接) b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忠之属也(类)c属予作文以记之(同嘱,嘱咐) d神情与苏黄不属(类似)(5)或 a有时: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或王命急宣/或置酒而招之 /一食或尽粟一石b有人:或以钱币乞之/ 或凭或立,不一状今或闻无罪/ 或以为死,或以为亡c或许: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6)以(认为)臣以王吏之攻宋也 \\皆以美于徐公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4、组成语有时朝发白帝早晨(朝三暮四朝发夕至朝令夕改)沿溯阻绝断绝(恩断义绝络绎不绝弹尽粮绝)不以疾也快(眼疾手快奋笔疾书)属引凄异延长(引吭高歌引而不发)晴初霜旦(早晨)(危在旦夕通宵达旦枕戈待旦)绝谳多生怪柏(极)(绝无仅有绝妙好辞深恶痛绝)三.内容理解1.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三峡自然景观的?写景有何特点?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写山:连绵不断,高峻挺拔;写水:不同季节不同的景象(夏,春冬,秋)夏天——奔放美春冬——清悠美秋天——凄婉美(1)抓住景物特点,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写山:连绵不断,高峻挺拔;(夸张、侧面烘托)(2)抓住景物最有特点的时间写水:不同季节不同的景象:————夏水,湍急,水势大春冬,清悠秋,凄婉,▲中心:抒发了作者对三峡之美无尽赞叹,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2.本文写三峡四时风光,为什么从“山”写起?写水不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写?为写水势,先写山势,这既能揭示水速快的原因,又能使急流和峻岭相互映衬,更能形成一副险峻奇壮的图画作者是为江水作注,重点是写水,而水以夏季为胜,故将“夏水”为首来写3.本文以渔歌收尾,有何作用?衬托三峡深秋的清幽寂静,说明人们感伤的程度四.翻译下面的句子a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B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这中间相距一千二百里,即使骑着快马驾着风,也不认为快c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水清,树荣,山高,草盛,实在很有情趣d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声音接连不断,凄凉怪异,在空荡的山谷中传响,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记承天寺夜游》一.文学常识:苏轼东坡居士北宋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二.文言知识:1、古今异义闲人古:清闲的人今:没有事情要做的人(含贬义)2.重点词语:念无与为乐者(考虑,想到)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只是)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庭下如积水空明(形容水的澄澈)3翻译句子(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一般(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清闲的人啊三、内容理解1、写景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用比喻,把月光比作积水、竹柏影比作水中藻荇交横“积水空明”突出月光的澄澈透明“藻荇交横”竹柏影子的清丽淡雅给人空灵、幽静的感觉创造出一个空明澄澈、清冷皎洁的美妙境界2、如何理解“闲人”的含义?“闲人”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 /SPAN>闲人”赏月时的自得不过是被贬后的自慰罢了3、中心:文章记述与友人漫步赏月之事,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4、情感的复杂、微妙(“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一句蕴含了作者怎样的复杂情感?)赏月的欣喜、散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孤寂、人生的感慨,自我排解的达观四.积累:1.成语乐:(快乐)乐不思蜀怡然自乐2.苏轼的达观处世态度的名句①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②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了作者豪迈的心情《与朱元思书》一、作者:吴均,南朝粱文学家二、知识点:1、通假字:蝉则千转不穷:通啭,鸟叫声窥谷忘反:通返,返回2、一字多义:(1)若: A你:若为佣耕B像,好像,如:烨然若神人/非若是也/猛浪若奔若听茶声然/皆若空游无所依/若无兴德之言c这样,这个:其言,兹若人之俦乎D如果,假如:若士必怒特殊:(不若,比不上):曾不若孀妻弱子//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2)负①凭借:负势竞上②背:夸娥氏二子负二山/负箧曳屣/负者歌于途(3)从①跟随:隶而从者/战则请从②顺、随:从流飘荡③听从、顺从:民弗从也(4)绝(见《三峡》)断绝消失/很、非常★(5)则:①那么:(在句首,连接句子)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 然则何时而乐耶②如果:入则无法家拂士//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③就(句中,表连接)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得之则生,弗得则死④却: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⑤是、就是: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3、词类活用:a猛浪若奔:飞奔的马(动作名)(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b互相轩邈:(高,远)往高处爬,往远处伸展(形作动)恢弘(发扬扩大)c横柯上蔽:上—在上面(名作状语)4、重点句子:a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湍急的江流比箭还要快,那惊涛骇浪好像飞奔的马b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凭借高峻的山势,争着向上,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由此形成无数的山峰c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那些极力追求名利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会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治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流连忘返5、组成语:皆:全、都比比皆是草木皆兵俱:全、都面面俱到万事俱备 // 负:凭借负隅顽抗穷:尽山穷水尽穷途末路//窥:看管中窥豹窥豹一斑三、内容理解1、本文的主旨句和体现的思想感情主旨句: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怎样理解主旨句?(译句+理解)中心:抒发了对追求利禄之徒的蔑视之情,含蓄地流露出爱慕美好的大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2、结合本文的内容,谈谈本文写景的特点摘句/总括特点(以动衬静,修辞)/结合句子分析(写出了…)(1)夸张侧面衬托,突出水清澈的特点;运用比喻、夸张手法,突出水湍急的特点(2)夹岸高山这句——拟人、夸张的修辞,突出山的峻峭、青葱、生机勃勃的气势(3)泉鸟蝉猿声这句——以动衬静衬托出山林的寂静,表现出山林的无限生机4、全文的总领句:奇山异水,天下独绝5、写“异水”突出了水什么特点?怎样表现的?水“清”(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和“急”的特点(急湍甚箭,猛浪若奔)6、文章怎样突出山“奇”的特点?山:峻峭作者并没有直接写山,而是先从视觉角度用拟人、夸张写了山上的树,树凭借山势争高直指,从侧面烘托了山势的险峻★思想感情:《三峡》抒发了对三峡之美的赞叹,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朱元思》抒发了对追求利禄之徒的蔑视之情,含蓄地流露出爱慕美好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送东阳马生序》一、文常:宋濂明代文学家二、文言知识:㈠通假字:1、四支僵劲支:通“肢” 肢体 2.同舍生皆被绮绣:被通“披” 穿㈡词类活用:1.名词作动词:腰:腰佩 \\緼袍敝衣:穿着緼袍敝衣2.名词作状语手自笔录:用笔㈢一词多义: 1、道:①道路:道不通/伐竹取道②学说:益慕圣贤之道③方法:策之不以其道④施行仁政:得道者多助⑤说:不足为外人道也2.以:①来无从致书以观/计日以还 / 俯身倾耳以请②因为以中有足乐者/以其境过清③用以衾拥覆3、然:⑴正确、对:吴广以为然⑵这样,那样,如此:然则何时而乐耶 \\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⑶转折连词:(但是)然足下卜之鬼乎/然操遂能克绍⑷……的样子:烨然若神人屋舍俨然4、虽: a(即使):虽我之死 / 虽杀臣不能绝也//虽千里不敢易也/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B(虽然)虽然,受地于先王/ 虽有千里之能/故余虽愚5、加:①牺牲玉帛,弗敢加也:虚报②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戴上③大王加惠:给予④万钟于我何加焉:好处⑤而山不加增:更加6、或 a有时:或遇其叱咄/ 或王命急宣/或置酒而招之b有人:或以钱币乞之/ 或凭或立,不一状今或闻无罪/ 或以为死,或以为亡c或许: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7、则:①那么:(在句首,连接句子)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 然则何时而乐耶②如果:入则无法家拂士//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③就(句中,表连接):得之则生/弗得则死//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④却: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⑤是、就是: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三、组成语①益:更加精益求精 /多多益善/ 老当益壮②患:担心患得患失③辞:言语辞不达意/义正辞严④汤:热水固若金汤/扬汤止沸⑤假:借狐假虎威/假公济私⑥色:脸色喜形于色/和颜悦色/色厉内荏⑦足:脚足不出户/画蛇添足⑧负:背负荆请罪负薪救火⑨若:好像呆若木鸡/若明若暗/固若金汤四、有关刻苦勤奋的成语和诗句:韦编三绝:(孔子)//悬梁刺股:(孙敬、苏秦) / 凿壁借光:(匡衡)①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②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五、内容理解:1、主要内容和主旨:本文叙述了自己青少年时代求学的艰难和勤奋学习的经历;以此勉励马生勤奋学习,成为德才兼备的人中心句:“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2、如何理解“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所表现出来的作者的苦乐观?答:(翻译+理解)生活固然艰苦,但作者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刻苦勤奋的学习中去,以苦为乐,在读书中获得乐趣,精神的富足战胜了生活的贫困,在学习中获得了无限的乐趣,精神上获得巨大满足3、“余幼时即嗜学”总领全文。

专题10文言文阅读(知识串讲)-九年级语文上期中

专题10文言文阅读(知识串讲)-九年级语文上期中

专题10 文言文阅读文言文阅读的考查内容与答题方法一、理解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文言实词大部分具有多义性,关键是要确定一个实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具体含义。

命题人往往将考查范围锁定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方面。

(一)一词多义一般说来,一个文言实词诸多义项之间会有一定的联系,其中有一个是本义,其他义项则是它的引申义、比喻义或假借义。

如“亡”的本义是“逃亡”。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中的“亡”,用的就是它的本义。

成语“亡羊补牢,犹未晚也”中的“亡”用的是它的引申义“丢失”。

文言文中,“亡”通“无”,读作wú,解释为“没有”,如“河曲智叟亡以应”中的“亡”。

掌握一词多义,一靠学习课文时及时理解,二靠准确识记。

我们可以通过制作卡片的形式来积累相关知识。

(二)古今异义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有着继承和发展的关系。

古今异义概括起来,大致有如下几种情况:(1)词义扩大。

如“河”,古代专指“黄河”,现在则泛指大大小小的一切河流。

(2)词义缩小。

如“亲戚”,古代还包括内亲,即自己的父母、兄弟、妻、嫂等,现在多指旁系亲属。

(3)词义转移。

如“媵人持汤沃灌”的“汤”,古代指热水、开水,现在多指菜汤。

(4)感情色彩变化。

如“先帝不以臣卑鄙”的“卑鄙”,古代是中性词,指地位低下,见识浅陋,现在则成了贬义词,指品行恶劣。

需要注意的是,现代汉语中的有些双音节词,在古代是两个单音节词,如“地方”指土地方圆,“感激”指感动振奋,“可以”相当于“可以之”,翻译为“可凭借这个条件”。

(三)通假字通假,指古书上有些音同或音近的字可以借用的现象,有点像我们今天说的别字。

我们在理解时,一定得找出其本字。

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说”,按“说”的一般用法,在这里讲不通,原来本字应是“悦”,“高兴”的意思。

通假字的数量并不是很多,我们可逐课进行整理,先摘出原句,之后找出通假字,再写出本字,以便归纳记忆。

(四)词类活用在古代汉语里,某些词,主要是实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语句中临时改变它原来的词性。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知识点汇总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知识点汇总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知识点汇总一、知识点汇总No.1实词释义(含实词辨析)文言实词绝大部分具有多义性,这类题不仅要靠积累,还需掌握一定的推断技巧。

技巧一:直接迁移法:又称“联想推断法”,即联系已学课文中有关该词的用法推断词义。

如:“过而能知,可以为明”中的“过”字,如果能联想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人恒过,然后能改”的“过”的意思,就能理解该句中“过”的意思为“犯错”。

技巧二:语境推断法:解释词义时,要紧紧抓住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理解。

如:河北中考出现课外文言句“使者及门”的“及”,结合上下文语境可知“及”应为“到”的意思。

技巧三:组词推断法:将文言文中的词语进行扩充,组成现代汉语中的词语,然后再根据具体语境确定文言实词的词义。

如:“杂然而前陈者”中“陈”字的字义推断,大家可以把“陈”组成几个词语,从中作选择:陈列、陈旧……通过筛选不难找到“陈列”这个意思。

技巧四:成语印证法:成语中保留着大量的文言词义,可以用熟知的成语来推断文言文中的实词词义,如河北2015年真题中“而己有饥色”中的“色”,可联系成语“面不改色”的“色”来理解,意思为“脸色”。

No.2虚词意义及用法辨析技巧一:代入筛选法:如果我们知道某个虚词的基本用法和意义,在阅读和解题时,就可将它的每个用法代入句子去理解,挑选其中讲得通的一项,从而获得正确答案。

如:“之”是最常见的文言虚词,其用法有:①代词,可译为“他(她、它)”“这”“他(她、它)的”或自称等;②结构助词,译作“的”;③助词,不译;④动词,译作“去”“往”“到”等。

然后一一代入相应句中进行理解和筛选。

如昆明中考9题B项“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跪而拾之以归”,前一个“之”是助词,不译;后一个“之”是代词,指撕碎的奏牍。

技巧二:句意分析法:根据句子的大意推断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技巧三:交换理解法:如果给出两个句子,让我们判断句中某个虚词的用法是否相同,我们可以将其中能确定的一句中的虚词意义和用法代入另一句来理解,看句子是否讲得通,如果讲得通,那意义和用法就是一样的,如果讲不通,意义和用法就不一样。

中考语文复习系列 文言文阅读(一)知识精讲

中考语文复习系列 文言文阅读(一)知识精讲

中考语文复习系列文言文阅读(一)知识精讲【中考要点】重点:文言知识及感知浅易文言文内容。

1、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之、其、以、而、为、于)。

2、了解文言实词中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等现象,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3、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

4、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把握主旨,简要概括。

【名篇名段】《<论语>六则、十则》1、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②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愠:③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可以: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罔:殆:⑤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何以:⑥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识:⑦择其善者而从之从:2、请区别下列句中“而”的不同用法:学而时习之()人不知而不愠()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敏而好学()学而不厌()择其善者而从之()3、摘出出自《论语》十则中现在常用的成语。

4、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⑵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⑶三人行,必有我师焉⑷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5、所选六章,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⑴关于学习的态度和方法;⑵关于思想品德修养有。

请分别就两个方面各举一两则。

第一方面:第二方面:6、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六则中孔子的话:,。

7、宋开国丞相赵普曾说:“半部《论语》治天下。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有什么目的?答:8、在关于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方面,你还积累了哪些名言警句,请举出两例。

答:《世说新语》二则1.《世说新语》是集,主要记述了。

刘义庆是宋文学家。

2.注意下列字的读音:华歆()辄()携()拯()3.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⑴过中不至(过:)⑵去后乃至(乃:去:)⑶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委:)⑷君与家君期日中(家君:)⑸元方入门不顾(顾:)⑹歆辄难之(辄:)⑺幸尚宽,何为不可(幸:)⑻王欲舍所携人(舍:)⑼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所以:)⑽既已纳其自托(托:)4.译句。

中考语文复习决胜古诗文专题讲义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学生版)

中考语文复习决胜古诗文专题讲义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学生版)

【原文呈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战国:孟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诵读点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战国:孟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作家作品】1.孟子:名轲,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另一位大师,被尊称为“亚圣”、后世常以“孔孟”来并称二人。

他主张实行“仁政”,推崇“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反对暴政害民。

这在当时是很有进步意义的,对后世的政治思想也产生了积极影响。

2. 《孟子》: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

它不仅是儒家重要学术著作之一,也是我国古代极具特色的散文专集。

其文气势充沛,感情洋溢,逻辑严密;尤长于譬喻,即用形象化的事物和语言来说明复杂抽象的道理;语言明白晓畅,平实浅近,又精练准确。

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并称“四书”。

【译文】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考点汇总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考点汇总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考点汇总
本文档旨在汇总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的考点,提供学生备考参考。

1. 难句分析
文言文阅读重点在于理解和分析句子结构,特别是长句和难句。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难句结构和分析方法:
- 并列结构:分析句子中的各个并列成分之间的关系,理解整
个句子的意义。

- 状语从句:注意理解状语从句的引导词和主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如因果、转折、条件等。

- 定语从句:分析定语从句的引导词和被修饰词之间的关系,
找出定语从句起到的修饰作用。

- 状语和宾语从句:注意分析状语从句和宾语从句在整个句子
中的作用和意义。

2. 词语理解
对于一些常见的文言文词语,考生需要理解其准确的意义。


下是一些常见的考点:
- 古代词语:了解古代词语的含义和用法,注意理解文言文中
使用的一些古代词汇。

- 歇后语:理解歇后语中的意义和蕴含的哲理,善于运用歇后
语进行阅读理解。

- 典故和史实:了解一些典故和史实背景,有助于理解文言文
中的引用和比喻。

3. 文化背景
文言文阅读涉及到古代的思想、文化和历史背景,考生需要了
解相关的知识。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文化背景考点:
- 儒家思想:理解儒家思想在文言文中的体现,如仁、义、礼、智等。

- 唐宋文学:了解唐宋时期的文学作品,如《诗经》、《红楼梦》等,有助于理解文言文中的引用和影响。

以上是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的考点汇总,希望对学生备考有所帮助。

学生在备考过程中应重点关注难句分析、词语理解和文化背景,并结合练习题进行实际应用。

祝愿所有考生取得优异成绩!。

05咏雪中考语文复习“决胜古诗文”专题讲义(学生版)

05咏雪中考语文复习“决胜古诗文”专题讲义(学生版)

【原文呈现】咏雪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 “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诵读点拨】咏雪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作家作品】淡放诞的风气。

被鲁迅评为“一部名士底教科书”;“记言则玄远冷峻,记行则高简瑰奇。

”【译文】谢安在寒冷的雪天举行家庭聚会,给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

不久,雪下得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谢朗说:“在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相比。

”另一个哥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柳絮凭乘风飞舞。

”太傅大笑起来。

她就是谢无奕的女儿谢道韫,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句析]1.俄而雪骤:“俄而”说明雪势变化之快,一个“骤”字,表现了雪的急,突出了雪景的壮观。

2.未若柳絮因风起:这是对白雪的第二个比喻,形象生动地描绘了雪花飘舞的轻盈姿态,且“柳絮”一词,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含蓄深刻。

[文言现象]一、古今异义1、与儿女讲论文义古义:子侄辈的年轻一代;今义:自己亲生的儿子与女儿2、与儿女讲论文义古义:文章的义理;今义:文章的意思3、未若柳絮因风起古义:趁、乘;今义:因为二、一词多义日:谢太傅寒雪日内集(名词,天)期日中(名词,太阳)三、特殊句式1、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判断句)2、谢太傅(于)寒雪日内集。

(省略句)3、白雪纷纷何所似?(倒装句,疑问句中,代词充当宾语,宾语前置,是“白雪纷纷所似何”的倒装。

)【主题】《咏雪》通过咏雪赋诗的故事,展示了古代家庭文化生活轻松和谐的画面,赞扬了谢道韫的聪慧和才情,表达了作者对谢道韫的赞美之情。

【赏析】这是一则千古佳话,表现了女才子谢道韫杰出的诗歌才华、对事物细致的观察和具有灵活想象力。

2021年初三语文中考古文26篇重点复习讲义

2021年初三语文中考古文26篇重点复习讲义

初三语文中考古文26篇重点复习讲义(请同学们圈划复习,逐篇落实!)01 为学【常识】清彭端淑选自《白鹤堂集》原题《为学一首示子侄》【主旨】人贵在立志,事在人为。

勉励人们立志求学,努力上进。

(要树立远大志向还要勇于实践,方能成功。

)【核心内容】本文是彭端淑写给他的子侄辈的,目的是教育他们的子侄们立定志向、刻苦学习,努力上进。

本文通过讲述蜀鄙二僧的故事,形象阐明了难易相互转化的辩证关系。

第一部分(1)以两个设问句式,通过对比阐发了无论做事还是求学,难易都是可以相互转化的道理。

第二部分(2——6)记叙蜀鄙二僧去南海的故事。

“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的结局,证明了主观因素对于事业成败的作用,突出了“立志而为”的重要。

“吾一瓶一钵足矣”表现了穷和尚知难而进的勇气和敢于大胆实践的精神。

第三部分(7)由故事引出结论:为学贵在立志,事在人为。

02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天时不如地利》)【常识】①选自《孟子》,孟轲,战国思想家,儒家学派。

《孟子》是孟子和他的弟子所著。

②我们在教材中还学过《孟子》中的文章有:《王顾左右而言他》,《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富贵不能淫》、《鱼我所欲也》。

【主旨】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强调了战争中“人和“的作用,提出了“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观点。

【核心内容】①提出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②突出“天时不如地利”。

③突出“地利不如人和”。

④紧接前面的“人和”,运用对比的写法,得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结论,突出了“得道”的作用。

03橘逾淮为枳【常识】选自《晏子春秋》。

晏婴,春秋时期齐国政治家。

【主旨】本文记述晏子出使楚国,凭着机智善辩,挫败了楚王的诡计,维护了个人和祖国尊严的故事。

人物形象:晏子:爱国、机智、善于辞令。

楚王:平庸愚昧,自以为是,自取其辱。

【核心内容】本文以时间为序,先写晏子使楚前夕,楚王与其左右策划侮辱晏子和齐国的诡计;接着写使楚时,晏子智挫楚王,使其自取其辱,鲜明地展现了晏子爱国、机智、善于辞令的特点。

中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

中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

中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文言文在中考语文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对于同学们来说,掌握好文言文的知识点是取得高分的关键。

下面我们就来系统地梳理一下中考语文文言文的常见知识点。

一、实词实词是文言文阅读的基础,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等。

1、古今异义词古今异义词是指在文言文中,有些词的词义与现代汉语不同。

例如,“走”在古代是“跑”的意思,“妻子”在古代是“妻子和儿女”的意思。

2、一词多义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可能有不同的意思。

比如“故”,可以表示“原因、缘故”,也可以表示“旧的、原来的”,还可以表示“所以、因此”。

3、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是指某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了原来的词性和用法。

常见的词类活用有名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动词作名词、形容词作名词、形容词作动词等。

例如,“箕畚运于渤海之尾”中的“箕畚”,名词作状语,“用箕畚”的意思。

二、虚词虚词在文言文中虽然数量不多,但使用频率高,用法灵活。

1、之(1)作代词,可代人、代物、代事。

例如“友人惭,下车引之”中的“之”,代指元方。

(2)作助词,“之”的用法较为复杂,有结构助词“的”的意思,如“水陆草木之花”;有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还有作宾语前置的标志,如“何陋之有”。

2、其(1)作代词,可代人、代物、代事,也可作指示代词“那、那个、那些”等。

(2)语气助词,表推测、反问、期望等语气。

3、而(1)表并列,如“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2)表承接,如“温故而知新”。

(3)表转折,如“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4、以(1)作介词,“用、把、凭借、因为”等。

(2)作连词,表目的“来”,表结果“以致”等。

三、文言句式1、判断句常见的判断句标志有“……者,……也”“……,……也”“……者,……”等。

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2、倒装句包括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

“何陋之有”就是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应为“有何陋”。

中考语文文言诗文知识点梳理

中考语文文言诗文知识点梳理

中考语文文言诗文知识点梳理范文一:关于中考语文文言诗文知识点梳理我在学习中考语文中,发现有许多关于文言诗文的知识点需要掌握。

今天我就来分享一下我对这些知识点的梳理。

1. 词语解释在阅读文言文的过程中,词语的解释非常重要。

有些生僻字、病句等需要较为深入地了解其含义。

因为如果不了解这些词语的意义,那么整篇文章的理解就会受到阻碍,导致无法准确地掌握文章的主旨和含义。

2. 句式分析文言文章中的句式多种多样,有些句式是常用的,有些则比较罕见。

分析句式对于准确理解文章中的思想和意义也非常重要。

在分析句式时,需要注意句子成分的组合和结构的变化,例如转折句、比喻句、排比句等。

3. 韵律讲解文言诗文中常有律诗和绝句两种形式。

其中,律诗是四声八句,每句七言或五言,绝句是四声四句,每句五言。

在配合教材学习时,可以反复朗读、背诵,以此熟悉韵律,掌握诗歌的意境和表达。

4. 诗文赏析赏析诗文需要注意的点有很多,比如说诗的结构、运用修辞手法的方式、寓意和情感等。

在读懂诗文后,可以逐一分析字词的意义,探究阅读的背景和事件,从而更好地理解作者所传递的思想和意味。

5. 诗文鉴赏除了对语言知识和文化的了解,还需要注意诗文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鉴赏可以更深入地探究作品的内涵,了解作者的生平和时代背景,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诗文。

以上就是我所总结的关于中考语文文言诗文知识点的梳理。

掌握这些知识点,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言诗文,提高自己的篇章理解和写作能力。

写作重点:阐述了学习文言诗文需要掌握的知识点,着重强调了词语解释、句式分析、韵律讲解、诗文赏析以及鉴赏等方面,并结合教材进行详细的讲解,使文章内容清晰易懂。

用词分析:文章用了丰富的动词和形容词来表达一些细节,比如“熟悉韵律”、“掌握诗歌的意境和表达”、“分析字词的意义”等。

同时,用词简洁明了,整篇文章让人印象深刻。

范文二:中考语文文言诗文知识点梳理作为一名中学生,我们需要学习文言诗文,因为这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阅读讲义
【考点剖析】
1.(考点1)结合语境,文言实词的理解与解释
2.(考点2)结合语境,文言虚词的理解与解释
3.(考点3)文言语句疏通翻译。

4.(考点4)课文内容理解(人物形象、内容概括)【具体解析】(学生笔记)
(考点1)结合语境,文言实词的理解与解释
(考点2)结合语境,文言虚词的理解与解释
(考点3)文言语句疏通翻译。

(考点4)课文内容理解(人物形象、内容概括)
【真题回顾】
(2018年陕西中考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7—20小题。

(12分)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①,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

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

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

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怯,知我有老母也。

公子纠败,召忽死之②,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节选自《史记·管晏列传》)【注释】①贾(gǔ):做买卖。

②召(shào)忽:齐人。

与管仲一起事奉公子纠,公子纠被杀后召忽也自杀。

17. 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1)吾始困.时()(2)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
(3)知时.有利不利也()(4)吾尝三战三走.()
18.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A. 分财利多自与./吾与.汝毕力平险
B. 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至于负者歌于.途
C. 召忽死之./辍耕之.垄上
D. 生我者.父母/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19. 请将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20. 选文中的鲍叔是一个怎样的人?
(2017年陕西中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7~20题。

(12分)任城威王彰①,字子文。

少善射御,膂力②过人,手格猛兽,不避险阻。

数从征伐,志意慷慨。

大祖尝抑之曰:“汝不念读书慕圣道,而好乘汗马击剑,此一夫之用,何足贵也!”课③彰读《诗》《书》,彰谓左右曰:“丈夫一为卫、霍④,将十万骑驰沙漠,驱戎狄,立功建号耳,何能作博士邪?”太祖尝问诸子所好,使各言其志。

彰曰:“好为将。

”太祖曰:“为将奈何?”对曰:“被坚执锐,临难不顾,为士卒先;赏必行,罚必信。

”太祖大笑。

建安二十一年,封鄢陵侯。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注释】①彰:曹彰。

②膂力:体力。

③课:督促。

④卫、霍:汉朝名将卫青、霍去病。

17.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4分)
(1)少善.射御,膂力过人()(2)此一夫之用,何足贵.也()(3)将.十万骑驰沙漠()(4)被.坚执锐,临难不顾()
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2分)
A. 而.好乘汗马击剑/云归而.岩穴暝
B. 此一夫之.用/甚矣,汝之.不惠
C. 使各言其.志/其.真无马邪
D. 为.将奈何/吴广为.都尉
19.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语。

(4分)
(1)数从征伐,志意慷慨。

(2)赏必行,罚必信。

20.对于曹彰好武,太祖曹操起先制止,为什么后又大笑并封曹彰为候?(2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