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印第安人营地》的小说节奏

合集下载

探析《印第安营地》之生死二元对立

探析《印第安营地》之生死二元对立

从 整篇 小说 来 看 ,似 乎生 得艰 难 ,死 得 容易 。在 物 资匮 乏 , 生 活 艰 苦 的 境 况 下 , 印第 安妇 女怀 胎 十 月 ,临 产 时 又 遭 受 整整 身体 的疼痛 ,精 神 的折 磨 身 体 与精 神是 人 的存 在 方 式 ,身体 与 精 神受 苦 则是 人 的运 动 两 天 的 难 产 及 无 麻醉 的剖 腹产 手术 。加 上 尼 克 父 子 、 乔 治 叔叔
永 。小说 中,孕育 已久 的生与突如其来的死形成 了鲜明的对比 ,给读 儿子 解释 印第安 男 人 的死 ,只 能 说 “ 这 我 不知 道 。我 想 ,他 可能
者 带来 了强烈的心理冲 击。本 文试通过分析 小说 中生死的二元对立 以 受不 了一点 痛苦 吧 ” 。医 生这 一特 殊职 业 剥夺 了他 人 性 中对 死亡
和 其他 印第 安 人 的大 半夜 的 周张 ,这 个 印第 安新 生 儿才 最终 来 到 世 上 。等 待他 的 也许 是像 同胞 那 样伐 木 ,狩 猎 ,耕种 ;也许 是 去 闯荡外 面 的世 界 ,但 他 首先 要面对 的是 父亲 的死 。 生之 艰难 从孩 童 呱呱 坠地 时 就 开始 了 。相对 而 言 ,小 说 中的死 好像 更 为 简单一 些 。 印第 安 男人躺 在 上铺 ,偶 尔 翻一 两 下身 。他 不 声不 响地 用 刀

方 式 。无 论是 海 明威 本 人还 是 其作 品中 的人 物无 一 不深 受 这两 者 相互 作 用 的影 响 。身 心 受虐 的 普遍 性 同样 体 现在 这 篇 小说 当 中 。 身体 之 痛 易于 察 觉 。最 为 明显 的是 印第 安孕 妇承 受 的分 娩 阵痛 。 她 已经 疼痛 了两 天仍 未 能顺 利 生产 。她鼓 得 十分 突 出 的肚 子预 示 着 生 产 之 难 ,分 娩 之 痛 。扯 痛 心 扉 的 惨 叫 则 是 她 对 疼 痛 的 最 直

《印第安人营地》读后感

《印第安人营地》读后感

《印第安人营地》读后感《印第安人营地》是海明威的一篇短篇小说,初读这篇小说,给人的感觉是简单而直接,但当深入去品味和思考,便能发现其中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和复杂的情感。

小说的背景设定在一个印第安人营地,故事围绕着白人医生、他的儿子尼克以及印第安人的生产展开。

整个故事的氛围从一开始就显得紧张而压抑。

医生带着尼克去印第安人营地为一位产妇接生,这一场景的描写让我感受到了原始与现代、生与死的碰撞。

产妇痛苦的呻吟,印第安人的沉默与紧张,以及医生的冷静和专业,形成了一幅鲜明的画面。

在这个过程中,尼克作为一个孩子,他的视角和感受是如此的真实和动人。

他对周围的一切充满了好奇和恐惧,他目睹了产妇的痛苦,也见证了新生命的诞生。

这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无疑是一次巨大的冲击。

然而,故事的结局却令人震惊。

产妇的丈夫,因为无法承受妻子生产的痛苦,选择了自杀。

这个突如其来的转折,让整个故事的基调从生命的诞生瞬间转向了死亡的沉重。

读完这个故事,我心中涌起了许多复杂的情感。

首先是对生命的敬畏。

生命的诞生是如此艰难,而死亡却又可能在瞬间降临。

产妇在经历了巨大的痛苦后迎来了新生命,可与此同时,另一个生命却以一种决绝的方式结束。

这让我深刻地认识到生命的脆弱与无常,我们永远无法预知下一刻会发生什么。

其次,是对人性的思考。

印第安人丈夫的自杀,让我看到了人类在面对痛苦和压力时的脆弱和无助。

他或许无法承受妻子所遭受的痛苦,又或许是对未来生活的迷茫和恐惧让他选择了逃避。

这让我不禁想到,在我们的生活中,当面对困难和挫折时,我们又该如何去应对?是勇敢地面对,还是像这位印第安人丈夫一样选择放弃?再者,从尼克的角度来看,这次经历无疑是他成长过程中的一次重大事件。

他在一夜之间,看到了生命的诞生与死亡,这对于他的心灵必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也让我思考起成长的代价,我们在不断地经历和见识中逐渐成熟,但这些经历往往也伴随着痛苦和困惑。

此外,海明威简洁而有力的写作风格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印第安人营地》读后感

《印第安人营地》读后感

《印第安人营地》读后感《印第安人营地》是海明威的一篇短篇小说,篇幅不长,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和对人性的思考。

读完这篇小说,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仿佛经历了一场灵魂的洗礼。

小说的背景设定在一个印第安人营地,通过一位白人医生、他的儿子尼克以及印第安人的故事,展现了生命的诞生与死亡,以及在这极端情境下人性的种种表现。

故事开篇,尼克跟随父亲去印第安人营地为一位难产的印第安妇女接生。

一路上,尼克对即将发生的事情充满了好奇和不安。

当他们到达营地时,看到的是简陋的环境和焦虑的印第安人。

医生迅速投入工作,试图帮助产妇顺利分娩。

而尼克则在一旁目睹了整个过程,这对他幼小的心灵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在小说中,海明威以简洁而有力的文字描绘了分娩的场景,没有过多的修饰,却让人感受到了紧张和痛苦。

产妇的尖叫声,医生冷静而果断的动作,以及周围印第安人的沉默和无助,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对比。

这种对比不仅突出了生命诞生的艰难,也暗示了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隔阂。

然而,真正让尼克深受震撼的是产妇的丈夫,那个印第安男人,在无法承受妻子分娩的痛苦时,选择了自杀。

这一情节的出现,犹如一道惊雷,打破了原本就紧张的氛围。

尼克无法理解为什么一个人会在这样的时刻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而他的父亲也无法给他一个满意的答案。

这个悲剧性的事件让我思考了许多。

首先,它让我看到了生命的脆弱和无常。

在那个印第安营地,生与死就在一瞬间,没有任何预兆。

产妇在经历着巨大的痛苦,为了新生命的诞生而挣扎;而她的丈夫却因为无法承受这种压力,选择了逃避,放弃了自己的生命。

这让我意识到,生命是如此宝贵,我们应该珍惜每一刻,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而不是轻易地放弃。

其次,小说也反映了文化的差异和冲突。

对于白人医生来说,他的职责是拯救生命,他以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经验尽力帮助产妇。

但对于印第安人来说,他们有着自己的信仰和价值观,面对这样的生死场景,他们的反应和处理方式与白人截然不同。

这种文化的差异导致了理解和沟通的障碍,也让悲剧的发生更加令人痛心。

《印第安人营地》的赏析。

《印第安人营地》的赏析。

《印第安人营地》的赏析。

《印第安人营地》是海明威早期短篇中最重要的一个,技巧精湛,情节惊栗,而且触及了贯穿他日后一切作品的主题,这就是“死亡”。

他曾在一部描写斗牛的专著《午后之死》中说过,“一切故事讲到相当长度,都是以死结束的。

”在《印第安人营地》中,死亡是以一个儿童的视角来呈现的,这使死亡在恐惧之外,多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这个儿童的名字叫尼克?亚当斯。

尼克的故事海明威共写了二十四个,从儿童一直写到他长成为一个青年。

后来,等到海明威自己也长成了一个享有盛名的大作家时,他就把尼克抛开了。

尼克和海明威一样,都有一个当医生的父亲,都随时可能在夜晚去乡下出诊。

海明威童年时就有过随父出诊的经历,而《印第安人营地》的故事,正是尼克随父出诊的一次见闻。

有人据此认为,尼克的原型就是海明威本人。

但更多人的似乎不以为然,因为尼克敏感、脆弱,而海明威叛逆、强悍,后来在巴黎,他曾设法告诉斯泰因小姐,他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就在男人堆里厮混,而且做好了杀人的准备。

⑷但仅仅据此断定海明威和尼克的截然不同,却是十分轻率的。

追溯海明威的童年、家庭以及父母的婚姻,我们会略微惊讶地发现,在他内心深处那个真正的自己,的确就是尼克:敏感、脆弱,缺乏安全保障,有着急于被证明的焦虑。

海明威的母亲是一个能干的钢琴教师,她一个人的收入足以养活全家,也许她也因此自负而专断,出于某种奇怪的控制欲,她把海明威和他姐姐打扮成双胞胎,时而装扮成兄弟、时而装扮成姐妹,有两张照片显示,身着女装、坐在母亲怀里的海明威表情异常尴尬和惊恐。

⑸母亲的强大让父亲感到很大的压力,也让所有人都压抑,海明威一生都同母亲关系不好,在他父亲于1928年吞枪自杀之后,海明威抱怨是他母亲逼死了父亲。

海明威年岁稍长之后,立刻致力于摆脱母亲的影响,并用了一辈子的时间来证明一件事情:他是一个真正的男子。

他对体力运动和暴力题材的偏嗜,似乎都是围绕着这种证明展开的。

当有人怀疑他的胸毛是用胶水粘贴的时候,海明威回敬的方式就是照了一张泡在澡盆中的半裸照片发表在报刊上,展示他的胸毛是货真价实的。

印第安人营地的阅读答案

印第安人营地的阅读答案

印第安人营地的阅读答案又一条伐子拉上了湖岸。

两个印第安人站在那里等着。

尼克和父亲坐进伐子尾部,乔治叔叔坐在营地伐子尾部。

年轻印第安人将伐子推下水,然后上去划船。

两条小伐子在黑暗中出发了。

尼克听到桨声从前面那条小伐子远远地透过夜雾传来。

两位印第安人快捷而有节奏地划着。

尼克依偎在父亲的怀里。

湖上很冷。

“我们去哪儿,爸爸?”“湖那边的印第安营寨。

一位印第安女士病得很重。

”他们离开湖岸,越过满是露水的草地,年轻印第安人提着灯笼走在前面。

进入林子,光线亮了很多,年轻印第安人吹熄灯笼。

他们拐过一道弯,前面是剥树皮的印第安人棚屋的灯光。

一位年长的妇女端着灯站在门口。

里面一张固定在墙上的木铺上躺着一位年轻的印第安妇女。

她在分娩,已经两天了。

营寨里所有年长妇女都一直在帮她分娩。

男人们则都到听不见她哭闹的路那头的黑暗中坐着抽烟去了。

她躺在下铺,盖着被子的身子高高隆起。

她的头侧向一边。

上铺躺着她的丈夫。

三天前,他用斧头重伤了脚。

他抽着烟斗。

屋子里味道呛人。

尼克的父亲吩咐人在火炉上热上水。

水热着的时候,他和尼克谈起来:“这位女士要生孩子了,尼克。

”“我知道。

”“你不知道。

听我说,她现在这样子叫分娩。

她全身肌肉都在设法让孩子生出来。

这就是她为什么在喊叫。

”“明白了。

”就在这时,印第安产妇大叫起来。

上铺的丈夫翻了个身,面朝向墙壁。

厨房的女人示意医生水已热好。

尼克的父亲走进厨房,将大壶中的水倒出一半到脸盆里。

在壶中剩下的水里,他放进了包在手绢里的几件东西。

“这些得开水煮。

”他说。

然后开始在热水盆中用从营地带来的肥皂揉搓双手。

他一边细致全面地清洗双手,一边说话:“你知道,尼克,孩子应该头先生出来,但有时却不这样。

如果头不先生出来,对谁都是问题。

也许我得给这位女士做手术。

过一会儿我们就能知道。

”双手洗满意后,他进屋开始助产。

“向后拉拉被子行吗,乔治?”他说,“我不想碰被子。

” 稍后他开始手术,乔治叔叔和三个印第安男人则紧紧按着那位产妇。

印第安人营地的阅读答案

印第安人营地的阅读答案

印第安人营地的阅读答案印第安人营地的阅读答案又一条伐子拉上了湖岸。

两个印第安人站在那里等着。

尼克和父亲坐进伐子尾部,乔治叔叔坐在营地伐子尾部。

年轻印第安人将伐子推下水,然后上去划船。

两条小伐子在黑暗中出发了。

尼克听到桨声从前面那条小伐子远远地透过夜雾传来。

两位印第安人快捷而有节奏地划着。

尼克依偎在父亲的怀里。

湖上很冷。

“我们去哪儿,爸爸?”“湖那边的印第安营寨。

一位印第安女士病得很重。

”他们离开湖岸,越过满是露水的草地,年轻印第安人提着灯笼走在前面。

进入林子,光线亮了很多,年轻印第安人吹熄灯笼。

他们拐过一道弯,前面是剥树皮的印第安人棚屋的灯光。

一位年长的妇女端着灯站在门口。

里面一张固定在墙上的木铺上躺着一位年轻的印第安妇女。

她在分娩,已经两天了。

营寨里所有年长妇女都一直在帮她分娩。

男人们则都到听不见她哭闹的路那头的黑暗中坐着抽烟去了。

她躺在下铺,盖着被子的身子高高隆起。

她的头侧向一边。

上铺躺着她的丈夫。

三天前,他用斧头重伤了脚。

他抽着烟斗。

屋子里味道呛人。

尼克的父亲吩咐人在火炉上热上水。

水热着的时候,他和尼克谈起来:“这位女士要生孩子了,尼克。

”“我知道。

”“你不知道。

听我说,她现在这样子叫分娩。

她全身肌肉都在设法让孩子生出来。

这就是她为什么在喊叫。

”“明白了。

”就在这时,印第安产妇大叫起来。

上铺的丈夫翻了个身,面朝向墙壁。

厨房的女人示意医生水已热好。

尼克的父亲走进厨房,将大壶中的水倒出一半到脸盆里。

在壶中剩下的水里,他放进了包在手绢里的几件东西。

“这些得开水煮。

”他说。

然后开始在热水盆中用从营地带来的肥皂揉搓双手。

他一边细致全面地清洗双手,一边说话:“你知道,尼克,孩子应该头先生出来,但有时却不这样。

如果头不先生出来,对谁都是问题。

也许我得给这位女士做手术。

过一会儿我们就能知道。

”双手洗满意后,他进屋开始助产。

“向后拉拉被子行吗,乔治?”他说,“我不想碰被子。

” 稍后他开始手术,乔治叔叔和三个印第安男人则紧紧按着那位产妇。

海明威小说《印第安人营地》的电影化叙事风格

海明威小说《印第安人营地》的电影化叙事风格

作者: 韩星
作者机构: 北京物资学院,北京101149
出版物刊名: 电影文学
页码: 106-107页
主题词: 海明威;印第安人营地;镜头语言;叙事风格
摘要:海明成的短篇小说《印第安人营地》均由来自第三人称叙事的场景及人物行为的再现构成,这与电影叙事方式十分接近,具有典型的“摄影机描写艺术”和“电影化”特征。

本文从电影镜头语言的角度,对小说《印第安人营地Ⅺ的画面场景构成及叙事手法做出镜头语言分析.揭示出这篇小说的独特魅力所在,并论证了“冰山理论”及“零度写作”在该小说中的具体体现。

海明威小说_印第安人营地_的电影化叙事风格

海明威小说_印第安人营地_的电影化叙事风格

电影化叙事风格■ 韩 星(北京物资学院,北京 101149)海明威的短篇小说《印第安人营地》均由来自第三人称叙事的场景及人物行为的再现构成,这与电影叙事方式十分海明威;印第安人营地;镜头语言;叙事风格动目的和行为方向主要是依靠叙事者的声音传递,电影则依靠角色对话传递。

从这一角度而言,小说在这个场景中的对话明显具有类似于电影的叙事功能。

因为叙事者通过主人公的对话暗示了主人公的身份并说明了人物角色的行动目的及行为方向。

这个段落的镜头感很强,环境描写和人物行为都是循着严格的视觉和听觉线索展开,基本上所有信息都能用镜头框定和展现,几乎没有任何超出镜头语言的主观文字描述。

小说的第二个场景是上岸后,一行人穿过树林和空地来到印第安营地的过程。

叙事者与场景以及场景中的人物之间依然保持着适度的距离。

小说这样写道:划到海湾对岸时,他们发现那另一条船已经靠岸了。

乔治大叔正在黑暗中抽雪茄。

年轻的印第安人把船推上沙滩。

乔治大叔给两个印第安人每人一支雪茄。

他们从沙滩走上去,穿过一片被露水浸湿的草坪,跟着那个年轻的印第安人向前走,他手里拿着一盏提灯。

他们进入了林子,沿着一条羊肠小道走去,小道的尽头就是一条伐木大路。

这条路向小山那边折过去,到了这里就明亮得多,因为两旁的树木都已砍掉了。

年轻的印第安人停下来,吹灭了灯。

他们一起沿着伐木大路往前走去。

他们绕过一道弯,有一只狗汪汪地叫着跑过来。

前面,从剥树皮的印第安人住的棚屋里,有灯光透出来,又有几只狗向他们扑过来了。

两个印第安人把这几只狗都打发回棚屋去。

最靠近路边的棚屋有灯光从窗口透射出来。

一个老婆子提着灯站在门口。

在这段描述中,叙事者首先通过尼克的视角观察眼前出现的场景,在镜头里出现了沙滩上正在抽烟的乔治叔叔,以及把船推上沙滩的印第安人,然后乔治叔叔递给每个印第安人一支雪茄,整个镜头中的人物及人物行为是连贯的,具有明显的整体性。

由于小说叙事者在这个环节并未真正进入人物内心,因此叙事者并未成为人物角色的代言人。

《印第安人营地》读后感

《印第安人营地》读后感

《印第安人营地》读后感《〈印第安人营地〉读后感》读了《印第安人营地》这篇小说,我仿佛被作者海明威带到了那个遥远而神秘的世界。

小说中的场景和人物在我的脑海中久久徘徊。

那印第安人的营地,简陋却充满了生活的气息;那孕妇生产时的痛苦与挣扎,让我感受到了生命诞生的艰难;还有那孩子尼克,他的好奇、他的恐惧,都如此真实地展现在我眼前。

让我感触最深的,是文中对于孕妇生产过程的细致描写。

在那个印第安人的营地里,没有现代化的医疗设备,没有舒适的产房,一切都是那么原始和简陋。

孕妇躺在粗糙的木板床上,痛苦地呻吟着,汗水湿透了她的全身。

周围的印第安人围在一旁,他们的脸上写满了焦虑和无助。

而尼克的父亲,那位医生,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凭借着自己的医术和勇气,努力地帮助孕妇分娩。

我仿佛能看到那昏暗的灯光下,孕妇扭曲的面容和她紧紧抓住床单的双手,指甲都几乎要嵌进了布料里。

她的每一声呼喊都像是用尽了全身的力气,声音在空旷的营地里回荡,让人揪心。

尼克站在一旁,眼睛里充满了惊恐和迷茫。

他不明白为什么女人会如此痛苦,不明白生命的诞生要经历这样的磨难。

尼克父亲的沉着和冷静,与周围的混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他专注地进行着每一个动作,额头上的汗珠不断地滚落,但他的手却始终稳定而坚定。

他的眼神中没有丝毫的退缩,只有对生命的尊重和拯救的决心。

当孩子终于出生,那一瞬间,仿佛整个世界都安静了下来。

然而,随之而来的却是孕妇丈夫的自杀,这一突如其来的转折让我震惊不已。

生命的诞生和死亡在同一时刻发生,如此强烈的对比,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命运的无常。

这篇小说让我对生命有了更深的思考。

我们总是习惯了生活中的美好和安逸,却很少去直面生命中的痛苦和艰难。

而在这个印第安人的营地里,我看到了生命最真实、最残酷的一面。

生命的诞生并非总是充满喜悦,它也伴随着痛苦和牺牲;生命的终结也并非总是平静,它可能充满了无奈和悲哀。

但同时,我也从尼克父亲的身上看到了一种力量,那是面对困难时的勇敢和坚持,是对生命的敬畏和尊重。

《印第安人营地》中的成长小说元素

《印第安人营地》中的成长小说元素

《印第安人营地》中的成长小说元素作者:王含冰来源:《文教资料》2018年第31期摘要:《印第安人营地》是海明威早期短篇小说集《在我们的时代里》的开篇作品,讲述了一位白人医生带着儿子尼克去印第安人营地给一位难产的印第安妇女接生的故事。

该小说运用海明威式的“电报式短句”,简约含蓄、不动声色地用寥寥数笔勾勒出触目惊心的画面。

故事短小精悍,看似平铺直叙,实则意味深长,将作者闻名遐迩的“冰山理论”体现得淋漓尽致,也给读者提供多种解读的可能。

本文从成长小说的角度,解析目睹惊心动魄的生死事件给少年尼克带来的冲击、震撼、困惑乃至顿悟,最后促使其逐渐走向成熟的历练过程。

关键词:《印第安人营地》海明威成长小说一、成长小说成长小说(Bildungsroman)亦称教育小说(Novels of Education)或启蒙小说(Novels of Initiation),是西方现代小说中的一个重要类型,源于18世纪末的德国,出自德语Bildungsroman, Erziehungsroman和Entwicklungsroman,意为“塑造”、“修养”、“发展”和“成长”。

“这类小说的主题是主人公思想与性格的发展,通过各种经历——通常经过某个精神上的转折点——自童年走向成熟,通常涉及对自我在世间的身份和角色的认知”①。

成长小说作为一个文学主题,起源于德国,发展于英国,流变于美国,具有悠久的创作历史及大量经典文学作品。

德国作家卡尔·菲利普·莫里茨的《安东·赖泽》和歌德的《威廉·迈斯特的漫游时代》是公认的成长小说的原始模型。

英国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艾略特的《弗洛斯河上的磨坊》、查尔斯·狄更斯的《远大前程》、毛姆的《人性的枷锁》及美国作家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马克·吐温的《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等均为成长小说中的佳作。

此外,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和乔伊斯的《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亦属成长小说的一种分支“艺术家成长小说”(Kunstlerroman,即Artist-novel),“表现一位小说家或艺术家自童年到成熟时期的成长历程,从而确立了主人公的艺术使命,使其艺术技巧和才华得到认可”②。

读《印第安人营地》有感

读《印第安人营地》有感

读《印第安人营地》有感《印第安人营地》是我最近读过的一本书籍,该书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精彩的描写打动了我。

通过对印第安人营地的描绘,作者带领读者感受到了原始文化的魅力,也引发了我对自然、人类之间关系以及自我认知的思考。

在书中,作者以其独特的视角和详细的描绘,将我们带入了一个富有魔力的世界。

他通过描述印第安人的生活方式、习俗和信仰,展示了他们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式。

通过这些描写,我深深地被印第安人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所打动。

他们将自然视为生命的一部分,从而保护和尊重它。

这种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生活方式,与现代人的生活节奏截然不同。

读完这本书后,我开始反思自己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以及是否应该更加珍惜和保护我们的环境。

除了自然的描绘,作者还通过书中的人物塑造,展示了印第安文化的传统和价值观。

通过他们的对话和行为,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对人类之间关系的独特理解。

他们注重社区合作、分享和和睦相处,在我看来,这些价值观在现代社会中也有很大的启示意义。

即使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我们仍然可以从印第安人的生活方式中汲取智慧,学会更好地与他人交流和合作。

此外,通过主人公在书中的成长经历,作者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人的内在成长和自我认知的过程。

主人公在与印第安人的相处中不断反思自己的行为和价值观,逐渐发现了自己内心深处的真正意义。

这引发了我的思考,我开始反省我自己的行为和追求,思考自己的内心真正的愿望和追求是什么。

在读完《印第安人营地》后,我对自然、人类关系以及自我认知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

这本书通过鲜活的描绘和独特的视角,带领读者探索了原始文化的魅力,并引发了我更深入的思考。

读书不仅仅是娱乐,还可以让我们获取新的知识和思考的机会。

我希望能够继续读更多的书籍,拓宽我的视野,丰富我的思想。

通过阅读,我相信我们可以不断成长和进步。

总结起来,《印第安人营地》这本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通过对原始文化的描绘以及对大自然、人类关系和自我认知的思考,作者引发了我对这些问题的思考。

解读海明威小说语言风格

解读海明威小说语言风格

ywjszxk@解读海明威小说语言风格河南中原工学院蒋丽霞美国作家海明威的小说在人物语言描写和叙述语言方面富有特色,创新出了一种独特的语言艺术。

本文通过对其小说作品的研究,分析其作品语言风格产生的原因以及独特的艺术魅力,向读者展示海明威小说独具一格的文学气质。

一、叙事语言特征1.提示语言巧妙文学作品中的提示语言是一种用于人物介绍、情节说明和环境分析的语言,其基本特点是语言简明、无歧义。

海明威小说中的提示语言精练、传神,在发挥了基本功能的前提下,更具艺术特色,对情节推进、人物塑造都有积极意义。

例如在中篇小说《老人与海》中,作者描写老人在出海前的内心感受,以此营造一种氛围,展现老人的心境。

“在过去84天没有捕到鱼”“85是幸运的数字”“不走运”……老人的失望情绪与希望信念在提示语言的变换中交替显现,展现出老人窘迫的处境和焦躁的内心。

再如短篇小说《印第安人营地》,开头只用简约的笔墨描写“我”和父亲上船,没有说明去向何方,只说“湖面非常冷”,船“在黑暗中缓缓划出去”。

此处提示营造出阴冷、神秘的气氛,暗示“我”心中的恐惧。

小说虽然没有遵循传统进行明确的背景介绍,却巧妙地凸显了“我”随父亲去为印第安妇女做手术时的心路历程,同时预设悬念,吸引读者继续阅读。

2.精用情绪语言海明威认为,写作首先要向读者传达出丰富而真实的情绪和感觉。

海明威描写得最多的情绪是“创伤心理”,即人在遭受打击后的感受;其次是人物在经历各种境遇时的条件反射,如欲望、恐惧、愤怒等。

比如在小说《大双心河》中,作者只是淡淡地描绘了战后归乡的主人公钓鱼的过程,整篇小说仅对搭建帐篷、做饭、睡觉、捕鱼等简单的细节加以描写,虽然海明威十分憎恨第一次世界大战,但通篇只字未提“战争”,主人公只是一步一步完成钓鱼的过程,好像在进行某种仪式,锤炼自己的灵魂。

3.善于营造画面感海明威作品的叙事语言有一个很明显的特征,就是把陈述句中所有的连词都舍弃,这被称为“海明威平行主义”。

论《印第安人营地》的小说节奏

论《印第安人营地》的小说节奏

营地》中的体现,小说节奏快慢交替,主要是“概要”、“场
2.2 小说节奏在《印第安人营地》中的体现
景”、“省略”、“停顿”的交替变换。在到达印第安人营地之
小说节奏主要的体现在对故事情节的整体推进上,当小
前,小说节奏较为舒缓,缓慢地将读者带入到故事情境之中 ; 说节奏加快时,情节则加速向前发展,当小说节奏减慢时,
说中,节奏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体现在叙述时间与故事时间的 进行在场的对话,中间没有停顿,流畅地展现了人物思想和
父亲带着自己的儿子—— 尼克,和乔治大叔前往印第安人 术做了好长一段时间”这是十个字,这使得小说节奏加快。
营地为一位难产的印第安妇女接生的故事。在短短的一篇小 生孩子部分的节奏加快,手术过程在这里被直接跳过,这让
说中,既有新生命的诞生,也有生命的逝去,生与死的神秘 读者感觉到新生命的到来是那么迅速而又简单。
氛围笼罩着整篇小说。然而,小说的节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手术结束后,小说的节奏再次放缓,还原了接生过后的
在关于生与死的描写上,节奏快慢交替,就好比生与死的循 “场景”,情节缓慢向前推进,这为故事高潮的到来做了铺垫。
环往复,生既是起点又是终点,小说节奏在快与慢中切换, 苏珊 • 朗格(1986: 146)强调“节奏的本质是紧随着前一
状上,体现了生命逝去的结果是长久的。在节奏的快慢交替 故事的整体情节发展上来看,故事的节奏快慢交替,呈现出
之中,快中有慢,慢中有快,推进情节的发展,揭示小说的 慢 - 快 - 慢的节奏变化规律。故事的一开篇,尼克一行人搭
主旨,让读者在节奏的律动之中体会生命的意韵。
乘船去往印第安人营地的场景就映入读者的眼帘,通过叙述
的关系。这是甚么 呢?一个是时间的关系,一个是力的关

《印第安人营地》读后感

《印第安人营地》读后感

《印第安人营地》读后感《〈印第安人营地〉读后感》《印第安人营地》这篇小说,就像一杯后劲十足的烈酒,初尝时只觉平淡,回味起来却令人心潮澎湃。

故事开篇,作者就将我们带入了一个陌生而神秘的世界——印第安人的营地。

那里的氛围紧张又压抑,仿佛有无数双眼睛在黑暗中窥视。

然而,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一场生与死的较量悄然展开。

文中对于印第安妇女生产的描写,让我仿佛身临其境。

那痛苦的呻吟声,那简陋的环境,还有那围在一旁束手无策的人们,一切都那么真实而又令人揪心。

作者没有用过多华丽的词藻去渲染这个场景,只是简简单单的几句描述,就让我感受到了那种紧张和不安。

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文中的“我”,一个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所表现出的好奇和恐惧。

我仿佛看到了那个小小的身影,躲在父亲的身后,却又忍不住探出脑袋去张望。

那种既想知道发生了什么,又害怕看到可怕场景的心情,被作者刻画得淋漓尽致。

说到这,我想起了自己小时候的一次经历。

那时候,我家住在一个老旧的小区里。

有一天,小区里来了一辆救护车,警笛声打破了原本的平静。

好奇的我跟着人群跑过去,看到一个老奶奶被抬上了担架。

她的脸色苍白,眼睛紧闭,周围的人都在焦急地议论着。

我站在那里,心里充满了恐惧和疑惑。

我不知道老奶奶到底怎么了,会不会就这样离开我们。

那一刻,我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了生命的脆弱和无常。

就像在《印第安人营地》中,“我”看到了新生命的诞生,也看到了死亡的突然降临。

这种强烈的对比,让人不禁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回到小说,印第安男人因为无法忍受妻子生产的痛苦而选择了自杀,这个情节让我大为震惊。

在我们的认知里,男人应该是坚强的、勇敢的,但是在那样极端的情况下,他的内心防线彻底崩塌了。

这让我意识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脆弱和无奈,无论他来自哪里,有着怎样的身份。

小说中的父亲,在整个过程中表现得冷静而又坚定。

他似乎对一切都习以为常,尽自己的所能去帮助印第安人。

这让我对父亲这个角色充满了敬佩。

当我读完这篇小说,心中久久不能平静。

目击新生和死亡的小说艺术

目击新生和死亡的小说艺术

目击新生与死亡的小说艺术————《印第安人营地》文本分析海明威小说《印第安人营地》讲述一个发生在印第安人营地寒冷夜晚的故事:尼克和他的医生父亲到印第安人营地帮助一位难产妇女生产,一番手术过后,大家却意外的发现,在婴儿降生的同时,睡在上铺受伤的丈夫却选择了自杀。

两相对比,我们不禁审视自身:我们的生命究竟能承受多少疼痛?生命究竟是坚强还是软弱?这也就深入到作家海明威“人,可以被打败,但不能被战胜”关于生命的深刻主题。

深刻的主题往往是通过高超的艺术技巧得以展现、深化,《毛诗序》谈诗,“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诗之所以成诗,不仅在于思想感情的真挚热烈,关键还在于“发言”是否精彩,也就是艺术技巧的问题,高超的艺术技巧总是给文本主题的深化带来锦上添花的效果。

小说《印第安人营地》中关于生命问题的探寻是通过一种痛苦的生与轻率地死的对比来引导读者加以思考,因为读者“目击”了印第安人营地发生的一切,从而能够对生命这个人类永恒的话题做出自我意志的判断,成为作者的理想读者,升华对生命的认识。

本文主要从叙事学的角度,分别从叙事角度、叙事节奏、叙事语言来分析文本,探讨作者营造的“目击”艺术效果及其对“生与死”主题的强化作用。

一、中性的全知视角西方叙事理论认为,从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切入叙事,叙事者犹如无所不在、无所不知的上帝,既能知过去和未来,还可以随意进入任何一个人物的内心世界。

但显然《印第安人营地》中的全知视角是经过海明威精心处理的,不同于传统的全知视角。

叙述者像是把自己隔离了起来,冷静旁观世界而不探入任何一个角色的意识之内,只限于对人物的外貌形态做客观描绘。

这种中性亦或是限制的全知视角的选取践行了海明威一贯坚持的“冰山理论”的原则,现象只是浮在海面上的冰山一角,而其他大部分的冰山真相隐藏在海平面之下,留待读者自己去挖掘。

小说开篇即以第三人称俯视的角度投射出这样一幅场景:五人夜行。

读者感到很好奇,并且这种好奇被作者进行了双重的强化处理,印第安人作为一个传统而古老的种族本身便带有某些神秘色彩,象征着一种原始生命的原型。

基于语料库的海明威_印第安人营地_的叙事话语分析_陈平

基于语料库的海明威_印第安人营地_的叙事话语分析_陈平
W his and Nick he was said father George Indian Uncle R 3 6 7 8 9 11 12 14 15 16 F 33 30 28 26 25 20 18 17 16 13 FR% 2.68 2.06 1.92 1.78 1.72 1.37 1.24 1.17 1.10 0.89
一、引言 《印第安人营地》是海明威第一部短篇小说集《在我们的 时代里》中的开篇之作。小说情节简单,讲述了小男孩尼克同 当医生的父亲一道去印第安人营地、为一个印第安妇女接生而 经历的一段离奇的生死的体验。虽然小说篇幅不长,但却以其 独具匠心的叙事技巧和个性鲜明的文体风格,成为海明威文学 创作研究中无法忽视的一个重要文本。然而,目前国内对此文 本的研究却差强人意。依据中国知网(CNKI)的检索结果,在 2001 年至 2011 年期间相关研究发表论文仅有 15 篇。已有的研 究主要集中在对小说的主题意义及语言特征的探讨上,尚未有 人从叙事学和文体学角度对小说进行过系统的定量和定性分析。 因此,本文尝试在借助语料库文本分析工具对文本进行定量分 析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叙事话语分析。 二、文本的定量分析 小说文本的定量分析(或量化分析)能够提供一种用具体 事实进行证明的可能性,从而使相关研究更具客观性和可靠性。 本文用 Wordsmith 索引软件对文本进行定量研究的检索和数据 统计。结果显示,文本共有 1457 个字符(token) ,457 个不同 的词形(type) ,反映用词变化性的类符形符比数(type/token ratio)为 31,标准化类符形符比(Standardised Type/Token)是 33.6,平均词长(mean word length)为 4 个字母 ;使用了 153 个句子, 平均句长 10 个单词。 还对词汇的出现频率等进行了统计。 因篇幅所限,只列举词频表前 20 位中出现频率最高、具有实际 意义且能突出反映文本主题的 10 个单词 :

印第安人营地海明威阅读答案

印第安人营地海明威阅读答案

印第安人营地海明威阅读答案印第安人营地海明威阅读答案[美]海明威又一条伐子拉上了湖岸。

两个印第安人站在那里等着。

尼克和父亲坐进伐子尾部,乔治叔叔坐在营地伐子尾部。

年轻印第安人将伐子推下水,然后上去划船。

两条小伐子在黑暗中出发了。

尼克听到桨声从前面那条小伐子远远地透过夜雾传来。

两位印第安人快捷而有节奏地划着。

尼克依偎在父亲的怀里。

湖上很冷。

“我们去哪儿,爸爸?”“湖那边的印第安营寨。

一位印第安女士病得很重。

”他们离开湖岸,越过满是露水的草地,年轻印第安人提着灯笼走在前面。

进入林子,光线亮了很多,年轻印第安人吹熄灯笼。

他们拐过一道弯,前面是剥树皮的印第安人棚屋的灯光。

一位年长的妇女端着灯站在门口。

里面一张固定在墙上的木铺上躺着一位年轻的印第安妇女。

她在分娩,已经两天了。

营寨里所有年长妇女都一直在帮她分娩。

男人们则都到听不见她哭闹的路那头的黑暗中坐着抽烟去了。

她躺在下铺,盖着被子的身子高高隆起。

她的头侧向一边。

上铺躺着她的丈夫。

三天前,他用斧头重伤了脚。

他抽着烟斗。

屋子里味道呛人。

尼克的父亲吩咐人在火炉上热上水。

水热着的时候,他和尼克谈起来:“这位女士要生孩子了,尼克。

”“我知道。

”“你不知道。

听我说,她现在这样子叫分娩。

她全身肌肉都在设法让孩子生出来。

这就是她为什么在喊叫。

”“明白了。

”就在这时,印第安产妇大叫起来。

上铺的丈夫翻了个身,面朝向墙壁。

厨房的女人示意医生水已热好。

尼克的父亲走进厨房,将大壶中的水倒出一半到脸盆里。

在壶中剩下的水里,他放进了包在手绢里的几件东西。

“这些得开水煮。

”他说。

然后开始在热水盆中用从营地带来的肥皂揉搓双手。

他一边细致全面地清洗双手,一边说话:“你知道,尼克,孩子应该头先生出来,但有时却不这样。

如果头不先生出来,对谁都是问题。

也许我得给这位女士做手术。

过一会儿我们就能知道。

”双手洗满意后,他进屋开始助产。

“向后拉拉被子行吗,乔治?”他说,“我不想碰被子。

”稍后他开始手术,乔治叔叔和三个印第安男人则紧紧按着那位产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印第安人营地》的小说节奏
作者:何艺源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9年第11期
摘; 要:《印第安人营地》是海明威早期的重要代表作之一,其中包含了作者对于生与死的深刻思考,而小说节奏生动地解码了小说主旨。

本文讨论了小说节奏在《印第安人营地》中的体现,小说节奏快慢交替,主要是“概要”、“场景”、“省略”、“停顿”的交替变换。

在到达印第安人营地之前,小说节奏较为舒缓,缓慢地将读者带入到故事情境之中;而在到达印第安人营地后,在为产妇接生时,小说节奏较快,几乎跳过了接生过程,体现了生命的到来是如此迅速;在接生之后,小说节奏再次放缓,几乎停顿在印第安人丈夫的死状上,体现了生命逝去的结果是长久的。

在节奏的快慢交替之中,快中有慢,慢中有快,推进情节的发展,揭示小说的主旨,让读者在节奏的律动之中体会生命的意韵。

关键词:《印第安人营地》;节奏;主旨;快慢;生与死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11-0-02
1、引言
苏珊·朗格曾启示我们,节奏存在于一切生命体之中,“生命活动最独特的原则是节奏性,所有的生命都是有节奏的,在困难的环境中,生命节奏可能变得十分复杂,但如果真地失去了节奏,生命便不再继续下去”(1986:146)。

文学作品,比如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等,都有属于自己的节奏,节奏的加快与放缓推动情节的发展,丰富人物的形象,表达作者的意图,它赋予了文学作品生命的律动,使得读者在作品的节奏中主动把握生活的意蕴与内涵。

《印第安人营地》是海明威短篇代表小说之一,主要讲述了一位医生父亲带着自己的儿子——尼克,和乔治大叔前往印第安人营地为一位难产的印第安妇女接生的故事。

在短短的一篇小说中,既有新生命的诞生,也有生命的逝去,生与死的神秘氛围笼罩着整篇小说。

然而,小说的节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关于生与死的描写上,节奏快慢交替,就好比生与死的循环往复,生既是起点又是终点,小说节奏在快与慢中切换,体现了作者对于生命与死亡的深刻思考。

2、小说节奏分析
2.1 小说节奏的定义
节奏是生命体运动的体现,它推动小说以一种人的日常经验能感同身受的速度向前发展,给人审美的享受。

节奏与人的生理活动息息相关,朱光潜在《谈美书简》中指出:人体中呼吸、循环、运动等器官本身的自然的有规律的起伏流转就是节奏。

人用他的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去应付审美对象时,如果对象所表现的节奏符合生理的自然节奏,人就感到和谐和愉快,否
则就感到“拗”或“失调”,就不愉快。

(1980: 78)。

由此可见,节奏带给人的审美体验是基于一定的生理基础的,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郭沫若(1979:231)在《论节奏》一文中强调“凡是要构成节奏总是离不了两个很重要的关系。

这是甚么呢?一个是时间的关系,一个是力的关系”。

“时的节奏”主要体现在时间的间隔上,而“力的节奏”主要体现在两种不同的声音或运动的强弱变化上。

在小说中,节奏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体现在叙述时间与故事时间的关系上。

法国理论家热奈特将叙述时间与故事时间的关系概括成了四种情况,它们分别是:“概要”、“停顿”、“省略”、“场景”,并且这四者的交替变换是小说节奏的主要体现方式(Genette,1980:86-112)。

2.2 小说节奏在《印第安人营地》中的体现
小说节奏主要的体现在对故事情节的整体推进上,当小说节奏加快时,情节则加速向前发展,当小说节奏减慢时,情节向前推进的速度放缓。

而小说节奏的调控有利于作者加强对小说情节的调控,根据写作的意图与表达的主旨,合理安排故事事件,推进故事的发展,展现并解决矛盾冲突。

从故事的整体情节发展上来看,故事的节奏快慢交替,呈现出慢-快-慢的节奏变化规律。

故事的一开篇,尼克一行人搭乘船去往印第安人营地的场景就映入读者的眼帘,通过叙述者的描述,读者知道了他们是如何坐上了船,是谁在划船,划得快或慢等等这一系列的细节,就好比读者也站在岸边看着这一切是如何发生的。

开头慢节奏的场景描写,让读者感到仿佛置身其中,坐着小船缓缓地驶入营地,然后跟着印第安人慢慢地走到棚屋,在這种慢节奏的律动中,叙述者营造了一种神秘的氛围,搁置了悬念,引发了读者的好奇心,使读者情不自禁地跟着摄像机镜头慢慢走进印第安营地去一探究竟。

在为产妇做手术的过程中,小说节奏加快,并以尼克的视角来看生孩子的过程。

尼克举着摄像机并聚焦在产妇和她周围的人身上。

最后一句“手术做了好长一段时间”(7)表明手术已经结束,孩子已经生下来了,这一句是对整个手术过程的“概要”,由手术前的“场景”转变为手术中的“概要”,叙述时间变短,漫长而有难熬的手术过程缩略成短短的“手术做了好长一段时间”这是十个字,这使得小说节奏加快。

生孩子部分的节奏加快,手术过程在这里被直接跳过,这让读者感觉到新生命的到来是那么迅速而又简单。

手术结束后,小说的节奏再次放缓,还原了接生过后的“场景”,情节缓慢向前推进,这为故事高潮的到来做了铺垫。

苏珊·朗格(1986: 146)强调“节奏的本质是紧随着前一事件完成的新事件的准备”,前一个事件为后一个事件的到来做了准备,“节奏是在旧紧张解除之际新紧张的建立”。

当医生去发现躺在上铺的印第安丈夫死去时,小说的再次节奏变慢,仿佛时间“停顿”,原本被子掀开就一秒钟,看清楚被子下发生了什么也只需要几秒钟,可是在这里时间的流逝与之前比起来变慢,通过医生的视角,我们看见了躺在血泊中的印第安丈夫,“他这么往上一揭,手湿漉漉的。

他踏着下铺的床边,一只手提着灯,往上铺一看,只见那印第安人脸朝墙躺着。

他的脖子贴两个耳根割开了一道大口子。

鲜血直冒,使躺在床铺上的尸体全汪在血泊里。

他的头枕在左臂上。

一把剃刀打开着,锋口朝上,掉在毯子上”。

(7)故事节奏由“省略”般的快节奏转变为“停顿”般的慢节奏,这说明了死的过程是非常之迅速,而死的结果却影响深远。

在小说的最后,父子两人对生死进行了一段意味深长的对话,这一段对话的节奏也是相当之快,几乎都是自由直接引语,省去了引导词,抹去了叙述者的声音,两个人物直接进行在场的对话,中间没有停顿,流畅地展现了人物思想和情感的交流过程。

尼克追问“他干嘛要自杀呀,爸爸?”,医生立即回答道“我说不出,尼克。

他这人受不了一点什么的,我猜想”,就在这几乎没有停顿的一问一答之中,尼克对于生死的看法渐渐成熟,其中也包含了海明威对生死的看法,“不,我想死是很容易的吧。

尼克。

要看情况”,这就表明了海明威认为死也是解决问题的方式之一。

郭青格指出(2009)“对于死亡,在海明威的意识深处,不仅坦然地接受了它,而且还升华了它,海明威把死亡当成了一种震撼人的心灵的悲剧美来看待”。

3、结语
节奏不仅是生命活动的独特原则,也是小说传达主旨与情感的重要方式之一。

小说离开节奏,便失去跌宕起伏的情节、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和作者意在表达的思想感情,读者便不能在文字的律动之中和小说人物同喜同悲,因为节奏“以它那美妙的消长起伏使我们心里充满了惊讶、新鲜和憧憬等感觉”(431)。

《印第安人营地》的节奏快慢交替,在慢节奏之处将读者缓缓带入到故事背景之中,使得读者有种身临其境之感,仿佛跟着尼克一行人慢慢地进入到印第安人的营地,进入棚屋,站在一旁冷静地看着眼前所发生的一切,丈夫死状的缓慢描写,体现了作者对于死的思考;而在快节奏之处,新生命迅速降生,印第安丈夫迅速死去,体现生与死的到来都是那么的快速而又突然。

本篇小说节奏的快慢交替,体现了作者关于生与死的思考,生与死都伴随着痛苦,都是一瞬间的事情,但是死的结果却是永恒的、缓慢的,死亡并不是消极的逃避,而是在生活的重压之下保持尊严的一种方式。

参考文献:
[1]Genette,G. Narrative Discourse[M]. 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80.
[2]Hemingway, E. In Our Time[M]. Englewood: Prentice Hall & IBDP Publication, 1996.
[3]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M].刘大基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4]朱光潜.谈美书简[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
[5]郭沫若.文艺论集·论节奏[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6]苏顺强. 论海明威的虚无思想[J].外国文学研究,2000(01):131-135.
[7]郭青格. 独特的审美意味——《印第安人营地》中的死亡意识解读[J].名作欣赏,2009(10):120-122.
[8]邓颖玲,蒋翃遐. 论小说节奏的叙事功能[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2(01):91-94.
[9]张福勇. E·M·福斯特的小说节奏理论新解[J].英美文学研究论丛,2009(02):389-40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