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实验报告案例
数学调查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在各个领域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为了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我们开展了一次数学调查实验。
本次实验旨在了解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困难、需求以及兴趣点,为今后的数学教学提供参考。
二、实验目的1. 了解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困难、需求以及兴趣点;2. 分析学生数学学习现状,为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提供依据;3.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三、实验方法1. 实验对象:选取我校高一年级100名学生作为实验对象;2. 实验内容:设计调查问卷,包括数学学习困难、需求、兴趣点等方面;3. 实验步骤:(1)制定调查问卷;(2)发放问卷,收集数据;(3)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4)撰写实验报告。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数学学习困难分析(1)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困难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②解题技巧不足;③缺乏对数学问题的思考能力;④学习兴趣不高。
(2)针对以上困难,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措施:①加强基础知识教学,帮助学生打好基础;②开展解题技巧培训,提高学生解题能力;③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培养问题意识;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
2. 数学学习需求分析(1)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需求主要包括:①提高数学成绩;②掌握解题技巧;③提高逻辑思维能力;④拓展知识面。
(2)针对以上需求,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措施:①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确保教学目标达成;②注重解题技巧训练,提高学生解题能力;③开展思维训练活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④丰富教学内容,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3. 数学学习兴趣点分析(1)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兴趣点主要包括:①数学竞赛;②数学应用;③数学趣味知识;④数学史。
(2)针对以上兴趣点,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措施:①举办数学竞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②结合实际生活,开展数学应用教学;③引入数学趣味知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④介绍数学史,培养学生的数学文化素养。
实验报告模板
并且误差 ,或者分母 而且误差 ,那么 就是比 更佳的分数近似值, 就不能说是“最佳”。
反过来,如果 的误差比起分母不超过 的其他分数近似值 都小,也就是 对所有 以及 且 成立,就称 给出了 的最佳逼近。
2、将误差小,分母小这两个标准综合起来,以误差 与分母 的乘积 为标准来判定分数近似值 的优劣, 越小, 越优。还可以进一步强化“分母小”这一要求,用 作衡量标准, 越小越优。
实验的内容与步骤
实验内容
实验步骤
(1)在计算机中打开Mathematica系统;
(2)在工作区中输入以下语句:
(3)按Shift和Enter键运行。ຫໍສະໝຸດ 实验结果与结果分析实验结果
结果分析
附录
实验报告
实验一最佳分数近似值
专业:
班级:
学号:
姓名:
实验报告
实验人
实验时间
实验名称
分数对无理数的最佳逼近——以π为例
实验目的
1、研究怎样用分数近似值去对给定的无理数作最佳逼近;
2、探究π的最佳分数近似值。
实验环境
Mathematica系统
实验的基本理论方法
1、设 是给定的无理数。分数 能够称为 的最佳分数近似值,既然
初中数学实验报告单(样板)
初中数学实验报告单(样板)
实验目的
本实验旨在通过实际操作,帮助学生加深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的提升。
实验材料
- 计算器
- 直尺
- 钢笔和铅笔
- 实验纸
实验步骤
1. 使用直尺和铅笔在实验纸上绘制一条直线。
2. 在直线上选择四个不同的点,分别标记为A、B、C、D。
3. 使用计算器计算每个点之间的距离。
4. 使用钢笔将每个点之间的距离记录在实验纸上。
5. 使用直尺连接相邻的点,形成四边形ABCD。
实验结果
根据实验测量和计算得到以下结果:
- 点A和点B之间的距离为10厘米
- 点B和点C之间的距离为8厘米
- 点C和点D之间的距离为12厘米
- 点D和点A之间的距离为6厘米
实验结论
通过本实验,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 四边形ABCD是一个不规则四边形,因为它的边长不全部相等。
- 不规则四边形的对角线长度不相等。
实验思考
1. 你能推测什么样的四边形的对角线长度相等?
2. 如果实验中选取的点不同,对实验结果有什么影响?
实验拓展
将本实验的步骤和结果与其他同学进行比较,并讨论不同的结果之间的异同之处。
总结
本次实验通过测量和计算,深入理解了不规则四边形的特点,提高了数学的应用能力。
实验中需要仔细操作和计算,以获得准确的结果。
通过讨论和思考,我们可以进一步拓展数学知识。
以上是初中数学实验报告单的样板,可以根据实际实验情况进行修改和补充内容。
六年级上册数学好玩实验报告单
学校
班级
六年级
时间
实验名称
反弹高度
实验器材:篮球、乒乓球、米尺、足球、测量表
我的猜测:篮球的平均反弹高度是78.6cm厘米,乒乓球是19.6cm。篮球的反弹高度是起初高度的52.4%。而乒乓球的反弹高度大约是起初高度的13.1%。
步骤:周强德量出长度,杨洋拉直尺子,李丰名负责扔球。周强德观看落点,妥小悦记录。
观察到的现象:球体弹起的高度与材料,重量,大小,力度,高度,接触面有关。
结论:我认为在相同高度自由落下篮球和乒乓球后,谁反弹高些?经过我们小组实验,篮球的反弹高度高些。篮球一般在70厘米到80厘米左右,而乒乓球却在ຫໍສະໝຸດ 0厘米到20厘米左右。指导老师
评定等级
A
初中数学教学实验报告范文
初中数学教学实验报告范文
实验名称:通过数字游戏学习数学知识
实验目的:在游戏化的学习环境中,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兴趣
和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验内容:针对小学三年级的学生,选择了三款数字游戏:数数
游戏、数学猜谜语和数学接龙。
在游戏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利用游戏
规则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
数数游戏:规则是每个人轮流报数,每次只能报一个数,且报数
必须是前一个数加1,游戏中,要求学生准确地报数,加强对数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
数学猜谜语:规则是出题人按照一定的规律出题,其他人根据题
目的提示猜测答案,猜对者成为下一局的出题人。
在游戏中,学生需
要强化逻辑思维能力和灵活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数学接龙:规则是从0开始接一串数字,每个人轮流报数,规定
每次报数必须是前一个数的个位数,范围从0到9,且每个数只能用一次。
在游戏中,学生需要灵活运用数学知识,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验结果:通过游戏化的学习模式,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提高
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实验后,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
趣得到了提升,并且在游戏中培养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实验结论:数字游戏作为数学教学的辅助手段,具有极大的教学优势,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同时也可以锻炼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可以尝试更多地利用数字游戏的辅助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更加多样化的学习体验和教学模式。
小学数学趣味实验报告(3篇)
第1篇实验名称:探究“奇数和偶数的奇妙之旅”实验目的:通过趣味实验,让学生了解奇数和偶数的概念,感受数学的乐趣,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实验时间:2023年4月15日实验地点:小学一年级教室实验器材:数字卡片、彩笔、白纸、剪刀、胶水、透明胶带实验参与人员:一年级全体学生实验过程:一、导入1. 教师展示数字卡片,引导学生说出奇数和偶数的概念。
2. 学生分享自己对奇数和偶数的理解。
二、实验操作1. 学生每人准备一张白纸,用彩笔在纸上画出若干个数字,要求每个数字之间留有足够的空间。
2. 学生用剪刀将画出的数字剪下来,形成数字卡片。
3. 学生将奇数卡片用红色标记,偶数卡片用蓝色标记。
4. 学生将奇数卡片和偶数卡片分别用透明胶带粘贴在黑板上。
5. 教师提问:奇数卡片和偶数卡片在黑板上排列后,有什么规律?6. 学生观察、讨论,得出结论:奇数卡片之间相差2,偶数卡片之间相差2,且奇数卡片和偶数卡片交替排列。
三、实验验证1. 教师提问:如果我们把黑板上奇数卡片和偶数卡片的顺序打乱,还会出现这样的规律吗?2.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验证打乱顺序后,奇数卡片和偶数卡片是否依然交替排列。
3. 学生分享实验结果,得出结论:无论奇数卡片和偶数卡片的顺序如何,它们都会交替排列。
四、实验拓展1. 教师提问:在生活中,我们还能找到奇数和偶数的例子吗?2. 学生分享生活中的奇数和偶数例子,如:桌子、椅子、书本、水果等。
3.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生活中有这么多奇数和偶数?4. 学生讨论,得出结论:奇数和偶数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现象。
实验总结:本次趣味实验,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了解了奇数和偶数的概念,感受到了数学的乐趣。
通过动手操作,学生培养了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同时,实验拓展环节让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实验反思:1. 实验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数学生活中的小实验报告
数学生活中的小实验报告引言数学是一门抽象而有趣的学科,它不仅存在于课本中,还融入到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本文将介绍数学生活中的一些小实验,通过这些实验可以培养我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增加对数学的兴趣和理解。
实验一:探索无穷数列实验目的通过构建一个简单的模型,观察和探索无穷数列的性质,加深对数学无穷的理解。
实验材料- 一张纸- 一支铅笔实验步骤1. 在纸上写下一个正整数,如1。
2. 在这个数的右边写上另一个正整数,即前一个数加1,如2。
3. 重复上一步的操作,不断写下下一个更大的正整数。
4. 观察无穷数列的变化。
实验结果通过实验,我们可以发现无穷数列是一个递增的数列,每个数都比前一个数大1。
这个数列是无限长的,其中每个正整数都被包含进去。
实验结论无穷数列代表了数学中“无穷”的概念,即没有边界和限制。
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数学中的无穷性,并且可以将这个概念应用到更复杂的问题中。
实验二:探索质数的分布规律实验目的通过统计一定范围内的质数数量,观察质数的分布规律。
实验材料- 笔记本- 铅笔实验步骤1. 选择一个合适的范围,如1到100。
2. 逐个判断范围内的每个数是否为质数。
3. 统计质数的数量。
4. 重复上述步骤,选择不同范围进行实验。
实验结果通过实验,我们可以发现质数的分布并不是完全随机的。
在较小的范围内,质数似乎更为密集,而在较大的范围内,质数的数量稀疏。
同时,我们也可以观察到一些规律,比如2、3、5、7等质数经常出现在末尾。
实验结论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初步推断质数的分布并不是完全随机的,可能存在某种规律。
通过进一步的实验和研究,我们可以探索质数的分布规律,并找到更多关于质数性质的规律。
实验三:探索几何图形的面积和周长关系实验目的通过观察不同几何图形的面积和周长,探索它们之间的关系。
实验材料- 一张纸- 一支铅笔- 一把尺子实验步骤1. 选择一个几何图形,如正方形。
2. 用尺子测量正方形的边长,并计算出它的面积和周长。
数学实验报告样本
数学实验报告样本标题:投影性质实验报告一、引言投影是数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在几何学、线性代数以及物理学等领域中都有广泛的应用。
本实验旨在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探究几何图形在不同投影方式下的性质。
二、实验内容1.准备材料:白色纸张、直尺、铅笔、胶带。
2.实验步骤:a.在纸张上画出一些几何图形,如三角形、矩形、正方形等。
b.选择一个固定点作为观察点,将纸张用胶带固定在观察点上方。
c.将光源放置在观察点的正后方,以确保光线垂直投射到纸张上。
d.观察并记录图形在纸张上的投影。
三、实验结果1.绘制图形:我们选择绘制了一个三角形、一个矩形和一个正方形作为实验对象,并将它们固定在观察点上方。
这样可以保证光线从正上方垂直投射到纸上的每个图形。
2.观察结果:a.三角形的投影是一个三角形,其形状与原图形相似,但是大小可能会有所不同。
b.矩形的投影是一个矩形,其形状与原图形相同。
c.正方形的投影是一个正方形,其形状与原图形相同。
3.结果分析:从观察结果可以看出,当几何图形与观察点和光源的位置关系较为简单时,其投影形状与原图形相似。
特别是在观察点和光源位置固定的情况下,图形的大小可能会有所改变,但形状保持不变。
四、讨论1.关于投影形状:每种几何图形在不同的投影方式下可能会有不同的形状。
投影形状的变化取决于观察点和光源的位置关系、以及几何图形本身的性质。
2.关于投影大小:在本实验中,我们观察到图形的大小可能会发生变化。
这是由于观察点和光源的位置决定了图形在纸上的投影长度。
当观察点与光源距离增加时,投影相对于原图形可能会变大;反之,当距离减少时,投影可能会变小。
3.关于应用:投影性质是计算机图形学、建筑设计以及摄影学等领域中的关键概念之一、准确理解和运用投影性质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设计和呈现图形。
五、结论通过本实验,我们实际操作和观察了几何图形在不同投影方式下的性质。
我们观察到,在固定观察点和光源位置的情况下,图形的形状保持不变,但大小可能会发生变化。
数学实验综合实验报告
数学实验综合实验报告《数学实验综合实验报告》摘要:本实验旨在通过数学实验的方式,探索和验证数学理论,并通过实验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得出结论和结论。
本实验涉及到数学的多个领域,包括代数、几何、概率统计等。
通过实验,我们得出了一些有趣的结论和发现,验证了数学理论的正确性,并对数学知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一、实验目的1. 验证代数公式的正确性2. 探索几何图形的性质3. 分析概率统计的实验数据4. 探讨数学理论的应用二、实验方法1. 代数公式验证实验:通过代数运算和数值计算,验证代数公式的正确性。
2. 几何图形性质探索实验:通过几何构造和图形分析,探索几何图形的性质。
3. 概率统计数据分析实验:通过实验数据的收集和处理,分析概率统计的规律和特性。
4. 数学理论应用实验:通过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探讨数学理论在实际中的应用。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1. 代数公式验证实验结果表明,代数公式在特定条件下成立,验证了代数理论的正确性。
2. 几何图形性质探索实验发现,某些几何图形具有特定的性质和规律,进一步加深了对几何学的理解。
3. 概率统计数据分析实验得出了一些概率统计的规律和结论,对概率统计理论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4. 数学理论应用实验通过具体问题的分析和解决,验证了数学理论在实际中的应用性。
四、结论通过本次数学实验,我们验证了代数、几何、概率统计等数学理论的正确性,得出了一些有意义的结论和发现。
实验结果进一步加深了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对数学理论的研究和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五、展望本次实验虽然取得了一些有意义的结果,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实验方法的局限性、实验数据的局限性等。
未来可以进一步完善实验设计和方法,开展更深入的数学实验研究,为数学理论的发展和应用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数学案例分析报告范文6篇
数学案例分析报告范文6篇篇一:利用数学建模分析消费者行为在本篇案例中,我们将利用数学建模的方法分析消费者在特定市场环境下的购买行为。
通过收集大量的数据,并运用数学模型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我们可以找出消费者的偏好、购买意向以及其他相关因素,从而帮助企业更好地制定营销策略。
篇二:基于数学模型的财务风险评估本文将以一个实际的财务风险案例为例,探讨如何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对公司的财务状况进行评估,并提出相应的预警措施。
借助数学的工具和方法,我们可以更准确地分析公司的财务数据,并给出科学的建议,以降低财务风险。
篇三:数学模型在供应链管理中的应用本文将介绍数学模型在供应链管理中的应用。
通过对供应链各环节的数据分析,建立数学模型,我们可以优化供应链的运作效率,降低运营成本,并实现更好的供应链规划和管理。
篇四:利用数学建模分析社会网络结构在这篇案例中,我们将利用数学建模方法分析社会网络的结构,探讨不同个体之间的关系、影响力和传播效应。
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社会网络的特点,为社会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篇五:基于数据分析的股市预测模型本文将介绍一个基于数据分析的股市预测模型案例。
通过对历史股市数据的分析和建模,我们可以预测股市未来的走势,帮助投资者做出更明智的投资决策。
数学模型的应用将使股市预测更加科学和可靠。
篇六:数学模型在医学诊断中的应用最后一篇案例将介绍数学模型在医学诊断中的应用。
通过分析患者的医疗数据和病情,建立数学模型可以辅助医生做出更准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提高医疗效率,帮助患者早日康复。
以上就是六个数学案例分析报告范文,通过这些案例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到数学在各个领域的应用,为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愿本文对您有所启发和帮助。
小学数学案例分析报告范文6篇
小学数学案例分析报告范文(一)
案例介绍
在一所小学三年级的数学课堂上,教师张老师给学生出了一个数学问题:“一
支香蕉每天长半截,请问十天后,香蕉会长多长?”学生小明想到了一个解决方法,但是得到的答案与其他同学不同。
本报告将对这个案例进行分析。
分析过程
小明解决这个问题的思路是:把第一天的香蕉看作完整的,那么第二天长的是
原长度的一半,第三天是原长度的四分之一,以此类推。
通过计算,小明得到了香蕉十天后还剩下原长度的1/1024。
而其他同学得到的答案是原长度的1/2的10
次方,即原长度的1/1024。
可以看出,小明的解答与其他同学不同。
结果分析
从小明的解题思路中可以看出,他采用了一个递推的方式来计算香蕉的长度。
而其他同学则采用了简单的等比数列的方法。
由此引发了我们对这个问题的进一步思考:两种解法得到的结果是否都正确?
反思思考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进一步研究后发现,小明的解答是正确的,他的解题思路
更具有创造性和灵活性。
而其他同学的解答则局限于等比数列的计算方法,不能涵盖一些特殊情况。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尝试不同的解题方法,而不是局限于某一种方法。
小结
通过对这个案例的分析,我们发现学生在解答数学问题时,应该多样化思维方式,不拘泥于一种固定的解题方法。
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给予学生更多的启发和鼓励,创造出更有趣、有挑战性的数学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使他们在数学学习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数学实验典型案例
数学实验典型案例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数学实验是数学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环,通过实验,学生可以更直观地认识数学知识,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逻辑思维。
下面我们来看一些典型的数学实验案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实验一:用三角形拼图探究三角形的性质这个实验旨在帮助学生探究三角形的性质。
教师让学生用拼图拼出不同形状的三角形,然后让学生观察三角形的属性,包括边长、角度、高度等。
通过观察和比较,学生可以发现不同的三角形之间的关系,了解三角形的性质和特点。
实验二:使用平衡秤探究平行线的性质这个实验旨在帮助学生探究平行线的性质。
教师可以准备一个平衡秤和一些不同长度的直线,让学生用平行线的方法来使平衡秤保持平衡。
通过实验,学生可以探究平行线的性质,包括同位角、内错角和同旁内角等。
这样可以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平行线的性质。
实验三:用图形和模型探究体积和表面积的关系这个实验旨在帮助学生探究体积和表面积的关系。
教师可以准备一些不同形状的图形和模型,让学生通过测量和计算来探究它们的体积和表面积之间的关系。
通过实验,学生可以发现不同形状的图形和模型之间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规律,从而更好地理解这两个概念。
通过上述的数学实验案例,我们可以看到,数学实验是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的重要手段。
教师可以通过设计各种有趣的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希望学生能够通过数学实验,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数学知识,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字数达到最低要求】第二篇示例:数学实验典型案例具有重要意义,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还可以让他们通过实践探索数学规律,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下面将介绍几个经典的数学实验案例:一、随机实验与概率计算随机实验是概率论中的基本概念,通过实验可以帮助学生理解随机事件发生的规律。
可以进行抛硬币实验,记录正反面的次数,计算出正反面出现的概率分布;或者进行色子实验,统计各种点数出现的频率,从而了解点数的概率分布。
数学基本定理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通过本次实验,加深对数学基本定理的理解,掌握定理的应用方法,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实验内容1. 实验背景数学基本定理是数学领域中非常重要的理论,它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本次实验主要针对以下基本定理进行验证和应用:(1)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2)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同底数幂相乘,底数不变,指数相加。
(3)幂的乘方与积的乘方:幂的乘方,底数不变,指数相乘;积的乘方,把每个因式分别乘方,再将所得的幂相乘。
2. 实验步骤(1)验证勾股定理① 准备实验材料:直角三角形模型、直尺、计算器。
② 实验操作:a. 用直尺测量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长度,记录为a和b。
b. 用直尺测量斜边长度,记录为c。
c. 计算a²+b²和c²,比较二者是否相等。
③ 实验结果:根据实验数据,若a²+b²=c²,则验证勾股定理成立。
(2)验证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① 准备实验材料:计算器。
② 实验操作:a. 输入同底数幂,如2³和2⁴。
b. 计算同底数幂相乘的结果,即2³×2⁴。
③ 实验结果:根据计算结果,若2³×2⁴=2⁷,则验证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成立。
(3)验证幂的乘方与积的乘方① 准备实验材料:计算器。
② 实验操作:a. 输入幂的乘方,如(2³)²。
b. 计算幂的乘方结果,即(2³)²。
c. 输入积的乘方,如(2×3)³。
d. 计算积的乘方结果,即(2×3)³。
③ 实验结果:根据计算结果,若(2³)²=2⁶,(2×3)³=2⁶×3³,则验证幂的乘方与积的乘方成立。
三、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对数学基本定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以下是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和总结:1. 勾股定理是直角三角形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定理,它揭示了直角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
数学实验综合实验报告
数学实验综合实验报告数学实验综合实验报告摘要:本实验旨在通过实际操作和数据分析,探究数学实验的应用和意义。
实验过程中,我们选择了两个数学实验题目进行研究,分别是概率与统计实验和几何实验。
通过实验,我们发现数学实验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数学知识,提高数学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引言:数学实验作为一种新颖的教学手段,已经受到越来越多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数学实验通过操作、观察和数据分析等手段,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数学知识,培养数学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本次实验我们选择了概率与统计实验和几何实验两个题目进行研究。
实验一:概率与统计实验实验目的:通过实际操作,探究概率与统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并加深对概率与统计知识的理解。
实验步骤:1. 设计一个抛硬币的实验,记录抛硬币的结果。
2. 统计抛硬币结果的频率,并计算出正面朝上的概率。
3. 设计一个抽签的实验,记录抽签的结果。
4. 统计抽签结果的频率,并计算出每个结果的概率。
实验结果与分析:通过实验,我们得到了抛硬币和抽签的结果数据,并进行了统计和分析。
我们发现,抛硬币的结果中正面朝上的概率约为50%,与理论概率相符。
而抽签的结果中,每个结果的概率基本相等,符合随机性的特点。
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概率与统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并通过实际操作加深了对概率与统计知识的理解。
实验结果表明,概率与统计理论与实际生活中的现象是相符的。
实验二:几何实验实验目的:通过实际操作,探究几何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并加深对几何知识的理解。
实验步骤:1. 设计一个测量房间面积的实验,记录测量结果。
2. 根据测量结果计算房间的面积。
3. 设计一个测量三角形面积的实验,记录测量结果。
4. 根据测量结果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实验结果与分析:通过实验,我们得到了房间面积和三角形面积的测量结果,并进行了计算和分析。
我们发现,通过几何知识和测量工具,我们可以准确地计算出房间和三角形的面积。
初中数学案例分析报告范文6篇
初中数学案例分析报告范文6篇篇一:使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实际问题需要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
比如,购买商品时遇到打折活动,我们就需要用比例来计算实际支付金额。
在本案例中,我们将以购物打折为例展示使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假设小明在一家商店看中了一双原价为200元的鞋子,商店正在进行8折优惠活动,求小明购买该双鞋子需要支付的实际金额。
解题思路: - 首先,计算8折优惠后的价格:200元 * 0.8 = 160元 - 因此,小明购买该鞋子实际需要支付160元。
通过以上案例,我们可以看到,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我们可以运用比例的知识来简洁高效地完成计算。
篇二:解方程求解问题解方程是数学中的一项基础技能,在实际生活中,我们也可以利用解方程来解决问题。
例如,小红和小亮两人相约在一个地点见面,但由于出发时间和速度不同,两人之间需要解方程确定见面时间和地点。
假设小红和小亮分别从A地点和B地点出发,小红出发时间为8:00,速度为5km/h,小亮出发时间为9:00,速度为6km/h,从而定位小红和小亮何时何地见面。
解题思路:- 设小红和小亮见面的时间为t小时,则小红经过的距离为5t km,小亮经过的距离为6(t-1) km - 由于他们在见面时所在位置相同,因此可以列出方程:5t = 6(t-1) - 解以上方程可得:t = 6,即小红和小亮在8:00+6=14:00时在相遇。
通过这一案例,我们体会到了解方程在实际问题中的重要性,以及它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应用价值。
篇三:利用几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几何知识也是一种常用的数学工具。
例如,在建筑施工中,经常需要准确测量和确定建筑物的高度、角度等信息,此时几何知识就派上用场。
假设一座大楼的高度为100米,一根30米的测量杆在大楼的阴影下投下一个70米的阴影,求大楼的高度。
解题思路: - 该问题可转化为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测量杆本身和其在地面上及大楼的阴影所形成的三角形与大楼本身和其在地面上及阴影所形成的三角形相似。
大学数学实验报告模板(3篇)
一、实验名称[实验名称]二、实验目的1. [目的一]2. [目的二]3. [目的三]三、实验原理[简要介绍实验的理论依据,包括相关数学公式、定理等]四、实验仪器与设备1. [仪器名称]2. [设备名称]3. [其他所需材料]五、实验步骤1. [步骤一]- [具体操作描述]- [预期结果]2. [步骤二]- [具体操作描述]- [预期结果]3. [步骤三]- [具体操作描述]- [预期结果][后续步骤]六、实验数据记录与分析1. [数据记录表格]- [数据项一]- [数据项二]- [数据项三]...[数据项N]2. [数据分析]- [对数据记录进行初步分析,包括计算、比较、趋势分析等] - [结合实验原理,解释数据分析结果]七、实验结果与讨论1. [实验结果展示]- [图表、图形等形式展示实验结果]- [文字描述实验结果]2. [讨论]- [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解释实验现象,与理论预期进行对比] - [讨论实验中可能存在的误差来源及解决方案]- [总结实验的优缺点,提出改进建议]八、实验结论1. [总结实验目的达成情况]2. [总结实验的主要发现和结论]3. [对实验结果的评价]九、参考文献[列出实验过程中参考的书籍、论文、网站等]十、附录[如有需要,可在此处附上实验过程中的图片、计算过程、源代码等]---注意:1. 实验报告应根据具体实验内容进行调整,以下模板仅供参考。
2. 实验步骤、数据记录与分析、实验结果与讨论等部分应根据实验实际情况进行详细描述。
3. 实验报告应保持简洁、清晰、条理分明,避免冗余信息。
4. 注意实验报告的格式规范,包括字体、字号、行距等。
第2篇一、实验名称[实验名称]二、实验目的1. 理解并掌握[实验内容]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实验技能。
3. 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增强团队协作意识。
三、实验原理[简要介绍实验的理论依据,包括公式、定理等]四、实验仪器与材料1. 仪器:[列出实验所需仪器]2. 材料:[列出实验所需材料]五、实验步骤1. [步骤一]- 操作说明:[详细描述第一步的具体操作]- 数据记录:[记录相关数据]2. [步骤二]- 操作说明:[详细描述第二步的具体操作]- 数据记录:[记录相关数据]3. [步骤三]- 操作说明:[详细描述第三步的具体操作]- 数据记录:[记录相关数据]...(依实验内容添加更多步骤)六、实验数据与分析1. [数据整理]- 将实验过程中收集到的数据整理成表格或图表。
数学逻辑小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通过本次实验,了解数学逻辑的基本概念和运用方法,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并学会运用数学逻辑解决实际问题。
二、实验内容1. 简单逻辑推理(1)实验材料:题目、答案(2)实验步骤:①阅读题目,理解题意;②分析题目中的条件,找出逻辑关系;③根据逻辑关系,得出结论;④核对答案,检验推理过程是否正确。
2. 排列组合问题(1)实验材料:题目、答案(2)实验步骤:①阅读题目,理解题意;②分析题目中的条件,确定问题类型;③根据问题类型,运用排列组合公式进行计算;④核对答案,检验计算过程是否正确。
3. 概率问题(1)实验材料:题目、答案(2)实验步骤:①阅读题目,理解题意;②分析题目中的条件,确定问题类型;③根据问题类型,运用概率公式进行计算;④核对答案,检验计算过程是否正确。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1. 简单逻辑推理实验结果显示,通过运用逻辑推理,大部分同学能够正确解答题目。
在解答过程中,部分同学能够快速找出逻辑关系,得出结论;但也有部分同学在分析题目条件时,存在一定的困难,导致推理过程不够严谨。
2. 排列组合问题实验结果显示,通过运用排列组合公式,大部分同学能够正确解答题目。
在解答过程中,部分同学能够熟练运用公式,快速计算出答案;但也有部分同学在确定问题类型时,存在一定的困难,导致计算过程出错。
3. 概率问题实验结果显示,通过运用概率公式,大部分同学能够正确解答题目。
在解答过程中,部分同学能够熟练运用公式,快速计算出答案;但也有部分同学在确定问题类型时,存在一定的困难,导致计算过程出错。
四、实验结论1. 数学逻辑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本次实验,提高了我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2. 在运用数学逻辑解决实际问题时,要注重分析题目条件,找出逻辑关系,确保推理过程严谨。
3. 对于排列组合问题和概率问题,要熟练掌握相关公式,提高计算速度和准确性。
五、实验建议1. 加强数学逻辑基础知识的学习,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高等数学数学实验报告(两篇)2024
引言概述:高等数学数学实验报告(二)旨在对高等数学的相关实验进行探究与研究。
本次实验报告共分为五个大点,每个大点讨论了不同的实验内容。
在每个大点下,我们进一步细分了五到九个小点,对实验过程、数据收集、数据分析等进行了详细描述。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高等数学的概念和应用。
正文内容:一、微分方程实验1.利用欧拉法求解微分方程a.介绍欧拉法的原理和步骤b.详细阐述欧拉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c.给出具体的实例,展示欧拉法的计算步骤2.应用微分方程建立模型求解实际问题a.介绍微分方程模型的建立方法b.给出一个具体的实际问题,使用微分方程建立模型c.详细阐述模型求解步骤和结果分析3.使用MATLAB求解微分方程a.MATLAB求解微分方程的基本语法和函数b.给出一个具体的微分方程问题,在MATLAB中进行求解c.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和稳定性二、级数实验1.了解级数的概念和性质a.简要介绍级数的定义和基本概念b.阐述级数收敛和发散的判别法c.讨论级数的性质和重要定理2.使用级数展开函数a.介绍级数展开函数的原理和步骤b.给出一个函数,使用级数展开进行近似计算c.分析级数近似计算的精确度和效果3.级数的收敛性与运算a.讨论级数收敛性的判别法b.介绍级数的运算性质和求和法则c.给出具体的例题,进行级数的运算和求和三、多元函数极值与最值实验1.多元函数的极值点求解a.介绍多元函数的极值点的定义和求解方法b.给出一个多元函数的实例,详细阐述求解过程c.分析极值点对应的函数值和意义2.多元函数的条件极值与最值a.讨论多元函数的条件极值的判定法b.给出一个具体的多元函数,求解其条件极值和最值c.分析条件极值和最值对应的函数值和意义3.利用MATLAB进行多元函数极值与最值的计算a.MATLAB求解多元函数极值与最值的基本语法和函数b.给出一个多元函数的具体问题,在MATLAB中进行求解c.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和可行性四、曲线积分与曲面积分实验1.曲线积分的计算方法与应用a.介绍曲线积分的定义和计算方法b.给出一个具体的曲线积分问题,详细阐述计算过程c.分析曲线积分结果的几何意义2.曲线积分的应用举例a.讨论曲线积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b.给出一个实际问题,使用曲线积分进行求解c.分析曲线积分结果的实际意义和应用价值3.曲面积分的计算方法与应用a.介绍曲面积分的定义和计算方法b.给出一个具体的曲面积分问题,详细阐述计算过程c.分析曲面积分结果的几何意义五、空间解析几何实验1.空间曲线的参数方程表示与性质a.介绍空间曲线的参数方程表示和性质b.给出一个具体的空间曲线,转化为参数方程表示c.分析参数方程对应的几何意义和性质2.平面与空间直线的位置关系a.讨论平面与空间直线的位置关系的判定方法b.给出一个具体的平面与空间直线的问题,判定其位置关系c.分析位置关系对应的几何意义和应用实例3.空间直线与平面的夹角和距离计算a.介绍空间直线与平面的夹角和距离的计算方法b.给出一个具体的空间直线和平面,计算其夹角和距离c.分析夹角和距离计算结果的几何意义总结:通过本次高等数学数学实验报告(二),我们深入了解了微分方程、级数、多元函数极值与最值、曲线积分、曲面积分以及空间解析几何的相关概念和应用。
数学实践教学课堂实验(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通过数学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2.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增强学生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4.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实验内容本次实验以《线性代数》课程中的“矩阵运算与应用”为主题,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了解矩阵运算的基本原理,掌握矩阵运算的方法,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实验过程1. 实验准备(1)实验教师准备:实验前,教师需准备好实验所需的教材、实验器材、实验指导书等。
(2)学生准备:学生需预习实验内容,了解矩阵运算的基本原理,熟悉实验操作步骤。
2. 实验步骤(1)实验导入教师简要介绍实验目的、实验内容,引导学生了解矩阵运算的基本原理。
(2)实验讲解教师详细讲解矩阵运算的基本原理,包括矩阵的加法、减法、乘法、转置等运算规则。
(3)实验操作学生按照实验指导书,进行矩阵运算的实际操作,包括:① 矩阵的加法、减法、乘法、转置等基本运算;② 利用矩阵求解线性方程组;③ 利用矩阵进行数据分类与分析。
(4)实验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教师巡视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5)实验总结教师总结实验过程,强调矩阵运算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
3. 实验结果与分析(1)实验结果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成功完成了矩阵的加法、减法、乘法、转置等基本运算,并利用矩阵求解了线性方程组,对数据进行了分类与分析。
(2)实验分析通过本次实验,学生掌握了矩阵运算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提高了数学应用能力。
同时,实验过程中,学生学会了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团队合作意识,提高了团队协作能力。
四、实验结论1. 数学实践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2. 数学实践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数学实践教学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4. 数学实践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方程的数学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通过对方程进行数学实验,加深对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等方程的理解,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实验内容1. 一元一次方程(1)实验步骤:①随机生成一组一元一次方程;②利用公式法或代入法求解方程;③验证解的正确性。
(2)实验结果:实验过程中,随机生成了10组一元一次方程,其中5组采用公式法求解,5组采用代入法求解。
经过验证,所有方程的解均正确。
2. 一元二次方程(1)实验步骤:①随机生成一组一元二次方程;②利用配方法、公式法或因式分解法求解方程;③验证解的正确性。
(2)实验结果:实验过程中,随机生成了10组一元二次方程,其中4组采用配方法求解,3组采用公式法求解,3组采用因式分解法求解。
经过验证,所有方程的解均正确。
3. 二元一次方程组(1)实验步骤:①随机生成一组二元一次方程组;②利用代入法、消元法或矩阵法求解方程组;③验证解的正确性。
(2)实验结果:实验过程中,随机生成了10组二元一次方程组,其中5组采用代入法求解,3组采用消元法求解,2组采用矩阵法求解。
经过验证,所有方程组的解均正确。
三、实验总结1.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对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组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掌握了解题方法。
2. 实验结果表明,采用不同的方法求解方程,可以得到相同的解。
在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方程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求解方法。
3.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一些规律:(1)一元一次方程的解为实数;(2)一元二次方程的解可能为实数或复数;(3)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可能为唯一解、无解或无数解。
四、实验拓展1. 对不同类型的方程,尝试使用计算机编程进行求解,提高实验效率。
2. 研究方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经济、工程等领域。
3. 探讨方程在数学建模中的应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实验反思本次实验过程中,我们对方程的求解方法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但在实验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1. 实验数据量较小,可能无法全面反映各种方程的求解规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业成绩不良原因的个案研究上海市育才中学沈伟学业成绩不良学生的教育是困扰教育理论工作者和教育实践者的一个难题。
做好学业成绩不良学生的教育教学工作也是教师以及学生家长相当关心的问题。
本研究试图通过对学业成绩不良学生的个案调查,描述并分析造成这类学生学习困难的因素,进而提出一些改进意见。
一、问题的提出我们通常将学业成绩不良学生定义为:学习成绩较差,屡‚教‛不改,难以取得学业进步的学生。
这些学生往往是教师和家长放弃的对象,而他们自己也承受着各方面的压力,容易自暴自弃,产生厌学情绪。
在本文中谈到的学业成绩不良学生是指感官和智力正常,而学业成绩较差,并且在学习上难以取得进步的学生。
在这里的‚学业成绩较差‛,一方面是指学生各门功课总分远远低于同年级学生的平均成绩,另一方面也指在学生每个学期学习的主要课程中,有一门以上科目不及格需要补考。
现有的研究表明,造成学业成绩不良的因素,既有来自社会、家庭、学校教育等外部因素,也有来自学生自身的内部因素。
笔者希望通过本次调查找到解决这个问题的有关对策,所以研究中定性部分只放在分析影响学习停滞不前的原因。
对学业成绩不良学生的研究是—个重要课题。
当前,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是教育界乃至全社会的呼声,但对于学业成绩不良的学生而言,减负可能只是一个口号、一种理想。
学校教师、学生家长为了能让这些学业成绩较差的学生改变现状,不断地给他们补课,让他们做练习,从各方面施加压力。
这不仅没有起到预期的效果,反而加重了他们的学业负担,造成恶性循环。
这类情况时下相当普遍,值得我们关注。
造成学生学业成绩不良的原因具有多样性,仅仅通过增加学习强度来解决这一问题是行不通的。
因此,我们希望通过此次研究对造成学业成绩不良原因进行描述和分析,为广大的教育工作者以及学生的家长提供帮助,同时也为教育理论工作者提供一个研究的个案。
二、研究过程与方法(一)抽样此次研究采用目的性抽样(purposive sampling),即:根据研究的目的选择有可能为研究提供最大信息量的样本。
本调查选择上海市普陀区某中学初二年级学生俞立作为研究的对象。
作出这样的选择是基于以下原因:这是一所普通中学,教师层次差异较大,其中有教龄二三十年的老教师,也有教龄不足三年的青年教师;学生素质参差不齐,有在竞赛中取得名次的优秀生,也有考试成绩仅十几分、二十几分的学生。
该学校又处于城乡结合部,学生所处的社会、家庭环境相对较复杂,影响后进生的因素也相对复杂。
这些都为研究对象的选取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此个案的主角名叫俞立,该生在小学时成绩较好。
进入初中以后,起初他的成绩也还可以,但经过半个学期的学习后,俞立的成绩明显下降,由原来的各科平均75分到现在的各科60分左右,个别科目甚至不及格。
类似的情况在这所学校中较普遍。
因此此次研究决定选取俞立作为调查的对象。
(二)收集材料收集材料的方法采用的是开放式的访谈、非正式的交谈、问卷调查和现场观察。
笔者和俞立本人访谈了两次,和他的母亲、他的班主任各进行了一次访谈。
访谈时间每次大约1小时,在征得了被访者的同意后,我们对访谈录了音,在访谈之后,立即对录音内容进行了整理。
此外,还在下课以及午间休息时通过聊天的形式从同班同学那里了解了一些情况。
(三)访谈提纲的设计学业成绩不良学生的类型有很多种,造成学业成绩不良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也各不相同。
学业成绩不良学生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外因致差型、缺少内驱力型和认知策略不当型。
根据这样的划分,我们制定了访谈提纲,分别对俞立本人、他的家长和老师进行了访谈。
访谈提纲主要从学校同辈群体的影响、教师期望对学生的影响、家庭教育对学生的影响、社会价值观念的影响以及学生认识方式、归因风格、自我效能等几个维度进行编制。
三、研究结果(一)研究对象背景介绍俞立是一个14岁的男孩,现就读于上海市普陀区某所中学初二年级某班。
他生长在一个工人家庭,家里有4口人,父母都是在职工人,初中文化水平。
俞立的父亲单位的效益不好,他整天为下岗的事担忧;俞立的母亲在一家小型国有企业工作,收入一般。
俞立的爷爷和他们住在一起。
父母由于工作的原因在学习上很少帮助俞立。
平时,俞立基本上都是由爷爷来管的。
俞立的爷爷以前读过私塾,后来在扫盲时又念过两年小学。
他在学习上也帮不上俞立的忙,只是负责俞立的一日三餐。
在小学里,俞立的成绩是比较好的。
当时,俞立的父母对他的期望也是相当高的。
他们希望俞立将来能考上大学。
可是,自从进入初中以后,俞立的学习成绩一直不好,他的家长为此伤透了脑筋,老师和家长曾多次找俞立谈话,俞立也挨了父亲不少顿打,算得上是软硬兼施,但都不见成效。
俞立的家长对此十分失望,但也没有办法。
在俞立13岁那年,他们全家从杨浦区迁到普陀区,俞立也转校到现在就读的这所中学读书。
这所学校有七年的历史。
全校共有教师53人,学生1238人,4个年级24个班,俞立所在的班级有42人。
学校的软硬件设施比较齐全,今年校方还为电脑房新增了几台PⅢ电脑。
学校的教师教龄相差较大。
有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也有刚从事工作的年轻教师。
俞立的班主任杨老师是一位有5年教龄的青年教师,她教的科目是数学。
去年,她获得了校先进工作者的称号。
俞立所在班级这次期中考试的总成绩在全年级排在6个班级中的第4位。
与班上其他同学相比,俞立的家庭经济水平比较差,但俞立的父母还是尽力为他创造学习条件。
在班上俞立的功课不太好,尤其是英语和语文比较差。
(二)访谈内容的整理在访谈之前,根据手头的资料,我们大致对学业成绩不良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进行了归纳,作为访谈问题提纲编制的依据。
从外部原因的角度分析,造成俞立学习困难的原因主要是学校中同辈群体的影响、教师期望对学生的影响、家庭环境的影响等几个方面。
从内部原因分析,影响因素主要有认知方式的差异、学习动机与归因风格、学生的自我效能等。
具体的访谈结果如下。
1.学校同辈群体对俞立的影响学生入学必然臵身于由众多同学与教师组成的集体环境中,师生之间、同伴之间必然会发生多方面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对于自己所处的这个集体,俞立是这样看的,‚我们班的同学还是很重视学习的,大家都在为考上一个好的高中而努力。
‛但是,‚这并不代表这个班级有一个很好的学风‛,俞立的班主任杨老师告诉我们,‚虽然这个班的孩子很聪明,但是更多的是精明,大家只顾搞好自己的学习,对周围同学的学习困难很少过问,甚至有些学生认为与其有时间帮助别人,不如自己多学些时间。
这样就很难形成积极向上、共同进步的班风和学风。
‛对此,俞立的一些同学也直言不讳地说:‚现在,我们的压力也相当大,别的同学有困难我们应该帮助,但是,首先自己的功课才是最重要的,我们连自己的功课都搞不好,哪有空帮别的同学呢?‛对于俞立这一类学习成绩不太好的同学,他们受到同学们的帮助就更少了,俞立的同桌告诉我们:‚我不是不肯帮助俞立,实在是他的理解能力太差了。
上次,有一道数学题我给他讲解了半天,可他还是搞不懂,上课的时候又不专心听讲,所以,大家都说这种人是无可救药的。
‛其他同学也有类似的观点。
对此,俞立认为:‚就是这样,大家都不太愿意帮助我。
有时,我有题目不会做,问他们,他们都不肯告诉我,所以我就很少问他们了。
‛不仅在学习上是这样,俞立的同学们似乎将这种在学习上对俞立的排斥的情绪带到了平时的生活中,‚他们这些后进生经常在班上捣乱,影响其他同学听课,所以大家都不愿意理他们。
‛由此,我们不难想像,由于俞立学习成绩不好,造成了他在班级中的后进生印象,使他难以得到同学们的帮助;由于长期学习跟不上其他同学,使俞立思维发展差,难以理解教师新教的知识。
长期处于这样一种学习难以提高的状态,使俞立产生一种消极的心理状态,‚就算我再努力也是没用的,没有人愿意帮助我,我就是学不好的了。
‛研究表明,学生在与同伴交往过程中处于不利地位,往往导致其问题行为的产生,学业的压力以及交往的失败,会使他们产生紧张、愤怒、焦虑等情绪。
平时俞立只是和其他几个学习成绩不良学生在一起,而与其他同学交往已经丧失了信心,‚我们几个人经常在一起玩,老师说我们是难兄难弟。
‛然而,和这些学生相处久了,他们的行为习惯、价值观又会影响俞立对学习的看法。
他们中有些人认为,‚没有学历也能挣大钱、读不好书还有其他的办法……‛经常与这些学生在一起,对俞立的进步显然是不利的。
2.家庭教育对俞立的影响在和俞立家长的访谈中,我们对俞立的学习和家庭情况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进入初中以后,俞立的学习成绩就一直不好。
为此,家长也非常着急,‚俞立这孩子以前学习还挺好的,可是自从进了初中就不行了。
我们家长努力工作,为他提供学习条件,可他越来越不争气,就是不长进。
‛对于俞立学习成绩的滑坡,俞立的母亲认为,‚我真拿这个孩子没办法,我们一直说,只要你能保持每门成绩80分,要什么就给什么。
以前这孩子学习还挺好的,可现在……‛俞立的父亲则认为,‚小孩子学习不好就需要管教,不好好管教就没有长进……他妈妈跟他说尽了好话,可他就是听不进去。
整天只知道玩,看电视,学习怎么能进步?像这样的孩子就要打到他觉悟。
‛对于父母的教育方式,俞立的感受是:‚我很害怕。
每次考试成绩不好,我不敢让他们知道,连考卷也不敢带回家,因为他们会翻我的书包。
由于学习不好,爸爸经常打我,他们说这是为我好,可我不这么认为。
老师说体罚是不对的。
‛在俞立的学习出现危机时,俞立的家长没有真正去找原因,帮俞立一把。
相反,他们采取了他们认为简单有效的方法——斥责与体罚。
这样的处理方式,只会导致俞立将惩罚和学习不好联系起来,容易造成学生本人的消极情绪。
与一般学生的家庭相比较,俞立家在问题解决、沟通、行为控制各维度上存在着更多的问题。
俞立的爷爷告诉我们:‚以前,俞立的父母对俞立的学习管得相当严,每天都要检查作业,给他辅导功课。
现在,单位的效益不好,工作又忙,所以他们不能像以前那样关心俞立的学习。
‛事实上,由于俞立父母工作比较忙,俞立的学习、生活基本上是由他的爷爷来照顾的。
俞立的爷爷十分喜欢自己的孙子,就如许多‚隔代抚养‛的例子一样,溺爱孩子、没有能力辅导孩子功课,是俞立学习不良的—个重要原因。
此外,在情感方面,俞立在学校里受到挫折,回到家里不仅得不到理解、鼓励和支持,反而遭受斥责,这使俞立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受到严重的打击,使他感觉到‚丧气、对学习失去信心,再怎么努力也不行‛。
3.教师们对俞立的看法在对俞立的几位任课老师的访谈中,我们了解到学校老师对俞立学习问题的看法。
语文课任课教师认为,‚这个孩子阅读理解能力较差,写作也不行。
主要原因是他上课不认真听,经常做小动作,要不就和别的同学讲话。
布臵的作业回家后没有认真完成,甚至连背诵的作业也不肯做。
这样的学生怎么学得好?‛教英语的老师认为,‚这个孩子很难教。
其他的同学在上课时要比他专注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