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资料
论文参考资料
论文参考资料
以下是一些可能适合作为论文参考资料的资源:
1. 学术期刊文章:根据你的论文主题,搜索相关的学术期刊,并阅读其中的文章。
学术期刊通常包含对特定主题的深入研究和评论。
2. 学术书籍:学术书籍往往提供关于特定主题的广泛背景信息和深入分析。
通过查找相关学术书籍,你可以获得对你研究领域的全面了解。
3. 学术会议论文集:关注与你论文主题相关的学术会议,查找该会议的论文集。
这些论文通常包含最新的研究成果和趋势。
4. 学术数据库:利用学术数据库如Google学术、PubMed等搜索相关的学术文献。
这些数据库收录了大量的学术期刊文章、会议论文和学术书籍。
5. 政府报告和统计数据:政府机构通常发布与各种主题相关的报告和统计数据。
这些资料可以用来支持你的论点。
6. 网络资源:一些权威性的网站如世界银行、联合国等提供了大量的统计数据和研究报告,可以用来支持你的论文。
7. 学术研究机构的网站:许多学术研究机构的网站上会提供他们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报告。
检查这些网站可能有助于你找到相关的文献。
8. 数据库和档案馆:一些数据库和档案馆存档了大量的历史文献、照片、报告等。
这些资源可以帮助你获得历史上特定事件或研究领域的背景信息。
请注意,以上只是一些常用的参考资料来源,你也可以根据你的研究领域和论文主题寻找其他适合的资料来源。
同时,在引用和使用这些资料时,要确保按照学术规范进行引用,并遵守相关的版权法律和道德准则。
参考的种类和分类
参考的种类和分类参考资料在学习和研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它可以为我们提供背景知识、理论依据和实证数据,帮助我们加深对某一主题的理解和掌握。
根据不同的需求和用途,参考资料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和分类。
本文将就参考资料的种类和分类进行探讨。
一、书籍类参考资料书籍是最常见和重要的参考资料之一。
它们包含了丰富的内容和深入的思考,是一种系统化、全面性较强的知识来源。
根据内容和用途的不同,书籍类参考资料可以分为教科书、专业著作、学术论文集等。
1. 教科书教科书是教学的基础。
它们通常由权威机构或专业人士编写,系统地介绍某一学科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
教科书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图文并茂,适合初学者使用。
2. 专业著作专业著作是由某一领域内的专家学者撰写的,内容较为深入和专业化。
它们通过对某一特定主题进行详细的剖析和讨论,帮助读者掌握更高层次的知识和技能。
3. 学术论文集学术论文集是由多名学者共同合作编写的,收录了一系列与某一学术领域相关的研究成果。
它们的内容通常为前沿和创新性的学术观点和研究成果,适合进行深入研究和学术探讨。
二、期刊论文类参考资料期刊论文是由专家学者撰写,经过同行评议后发表在学术期刊上的研究成果。
它们是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学术动态的反映,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和权威性。
期刊论文类参考资料可以根据研究领域和内容区分为综述论文、实证研究和理论研究等。
1. 综述论文综述论文对某一领域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和归纳,梳理出其中的关键问题和研究趋势。
它们可以为读者提供全面的背景知识和综合性的分析,帮助读者理解该领域的前沿问题。
2. 实证研究实证研究是通过实证数据和统计分析来验证或验证学术理论的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论文通常包含研究方法、样本选择、数据收集和分析结果等内容,为读者提供客观的研究证据和结论。
3. 理论研究理论研究侧重于对某一学术理论或模型进行探索和深入研究。
它们通过逻辑推理、理论构建和模型验证等方法,为学术界提供新的理论观点和思路。
百度百科:参考资料
谢谢观看
3.历史类参考资料分为A、B、C三个等级,可靠等级依次降低:A>B>C ;不同的信息点使用不同等级的参考 资料进行佐证,AB类参可佐证『专业信息点』,C类参考资料只能用于『基础信息点』。
参考资料添加
添加方式
位置要求
第一步,选择要添加参考资料的内容,会出现添加参考资料的符号,如截图: 步骤1 第二步,点击后进入后会出现下面截图,您可以选择“添加新的参考资料”或者“引用已有的参考资料”, 1)添加新的参考资料后,对应的选中内容处就会有参考资料角标了。 2)已经有参考资料,您可以选中正文中要添加参考资料的内容,点击“引用已有参考资料”后就可以添加角 标。 3)百科:参考资料百科编辑规则
目录
01 参考资料分类
03 参考资料的意义在于,指出该部分内容的来源/出处,从而保障这 段内容是客观真实的。
参考资料分类
1.视频 使用视频类参考资料时,请在参考资料标题处注明佐证内容出现在几分几秒。 2.纸质参考资料 报纸:文章作者.文章名.报纸名称,报纸出版日期(版面) 例:余建斌.我们的科技一直在追赶:访中国工程院院长周济.人民日报,2013-01-12(2) 杂志:文章作者.文章名.杂志名称,出版年份,卷(期):页码 例:李幼平,王莉.循证医学研究方法:附视频.中华移植杂志(电子版),2020,4(3):225-228 书籍:作者.书名.出版社.出版年份:页码 例:北京市政协民族宗教委员会,北京联合大学民族与宗教研究所.历代王朝与民族宗教.民族出版 社,2012:112 3.网络资源类参考资料 网站名、文章名需要与链接指向的页面相符,填写内容不相符的网络参考资料,将会被认为是错误的参考资 料。
关键分类要求
总体规则
1.原则上所有内容更新都需提供参考资料佐证
《参考资料》主要内容
《参考资料》通常指在论文、报告、研究等学术文献中列出的引用来源或参考文献清单。
它包括了作者、书名、期刊名称、出版日期等信息,以便读者查阅相关资料并进一步了解研究背景和支持材料。
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书籍:列出作者姓名、书名、出版社、出版日期等信息。
这些书籍可能是相关领域的专著、教材、参考书等。
2. 学术期刊文章:列出作者姓名、文章题目、期刊名称、卷期号、页码等信息。
这些文章通常是经过同行评审的学术研究成果。
3. 学位论文:列出作者姓名、论文题目、学位授予单位、毕业年份等信息。
这些论文可能是硕士、博士等学位论文。
4. 网络资源:列出作者姓名(如果有)、文章标题、网站名称、发布日期、URL等信息。
这些资源可能是在线文章、博客、新闻报道等。
5. 会议论文:列出作者姓名、论文题目、会议名称、举办地
点、举办日期等信息。
这些论文通常是在学术会议上发表的研究成果。
《参考资料》的主要目的是为读者提供相关文献的信息,以便进一步查阅和验证作者的观点、研究方法和结果。
它也体现了作者对已有研究的尊重和对知识产权的遵守。
在撰写学术论文或报告时,准确列出参考资料并遵循相应的引用规范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增加文献的可信度和作者的学术诚信。
光学参考文献
参考资料及文献1.镜子的故事很早的时候,水就是人们的镜子,光滑的石头也曾被用做镜子。
在公元前3000年,埃及人把青铜磨平,做成了青铜镜;我国3200年前也出现了铜镜,铜镜的反光能力较差,所成像并不清晰。
在没有玻璃镜以前,人们一直用青铜镜。
16世纪时,威尼斯人最先造出了玻璃镜。
将锡箔贴在玻璃面上,倒上水银,锡被水银溶解就能紧紧地粘在玻璃上了,有了这涂层,镜子就能反射光线了,这便是玻璃镜。
据说,玻璃镜出现之初,当时欧洲的王公贵族、阔佬富商都趋之若鹜,争相购买,导致了一面威尼斯镜价格高达15万法郎,财富大量流入威尼斯。
这引起法国人的注意,他们想尽办法去探听制镜方法。
威尼斯人为了保守机密,镜厂设在与世隔绝的木兰岛上,并制定法律,泄密者全家处死。
法国人经过艰苦的努力,终于取得成功。
他们引诱四个制镜技师偷渡到法国,制镜技术也就被法国人得到。
后来,威尼斯人虽然派人毒死了这几个叛逃的技师,但技术已经外流,威尼斯镜的价格立即跌了下来。
法国人在这个基础上又制出了水银玻璃镜。
1835年,德国化学家李比希(J.Liebig ,1803—1873)发明了现在广泛使用的镀银玻璃镜,后来出现了镀铝玻璃镜,现在又有了镀铬金属镜。
镜子的制作工艺越来越精细,镜子的性价比也越来越高。
2.潜望镜潜望镜能使观察者在安全隐蔽的位置去观察难于直接观察的区域。
根据使用场合不同,潜望镜可分为潜艇潜望镜、水面舰船潜望镜、水下潜望镜、坦克潜望镜、战壕潜望镜、哨所潜望镜、车辆潜望镜、原子反应堆潜望镜、飞机潜望镜等多种。
潜艇潜望镜是潜艇的重要设备,被誉为潜艇的“眼睛”,一般布置在潜艇的指挥舱内,可用来观察及搜索海面及空中敌情,测定敌舰的距离和方位、速度,对敌舰进行瞄准,测定陆地目标的距离、方位、以确定舰位,保证航行安全等。
教科书介绍的是最简单的潜望镜模型。
实际的潜艇潜望镜的构造要复杂得多,除了上下两个反射镜外,还有对观察目标起放大作用的透镜望远系统,瞄准装置等。
参考的来源和分类概述
参考的来源和分类概述参考资料是研究、学术写作和讨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引用和参考他人的工作,我们能够加深自己对特定领域的理解,并为自己的论点提供充分的支持和证据。
本文将讨论参考资料的来源和分类概述,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如何找到和使用有效的参考资料。
一、参考资料的来源参考资料可以来自各种不同的来源,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1. 学术期刊和论文:学术期刊和论文是学术界最核心的出版物,包含了前沿的研究成果和学术观点。
通过浏览学术期刊和数据库,我们可以找到大量的学术文献作为参考资料。
2. 图书和专著:图书和专著常常是对某一领域系统性介绍的重要参考,特别是那些由专家撰写的著作。
在图书馆或在线书店中可以找到丰富的资源供我们参考。
3. 会议论文集:会议是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会议论文集收录了许多前沿的研究成果。
通过查阅相关会议的论文集,我们能够获得会议上的最新研究发现。
4. 网络资源:互联网上有大量的学术资源可供参考,如学术机构和研究中心的网站、公开的学术数据库、学术博客等。
不过在使用网络资源时,我们需要注意信息的可信度和准确性。
5. 政府报告和统计数据:政府报告和统计数据是了解社会经济情况和政策制定的重要参考。
各国政府机构和统计局通常会发布相关的报告和数据,供学者和研究人员参考使用。
二、参考资料的分类概述根据参考资料的性质和用途,我们可以对其进行分类概述。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分类方式:1. 主要参考文献:这类参考文献是我们在研究中最直接并且最重要的参考资料。
主要参考文献通常是对特定研究领域或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的重要著作,如经典著作、重要研究论文等。
在学术写作中,我们会通过引用主要参考文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或研究结论。
2. 辅助参考文献:这类参考文献相对于主要参考文献来说,更多地为研究提供了背景信息和进一步的阅读材料。
辅助参考文献包括综述性文献、调查报告、实证研究等,可以提供更全面的观点和证据支持。
3. 统计数据和案例研究:统计数据和案例研究通常用于支持研究的实证分析。
报告中的参考文献格式和引用规范
报告中的参考文献格式和引用规范一、什么是参考文献报告中的参考文献是指报告中所引用的其他文献资料,如书籍、期刊论文、电子文献等。
它们为报告提供了理论基础和依据,也是读者进一步了解和研究相关领域的重要参考资料。
二、为什么要正确引用参考文献正确引用参考文献不仅是学术诚信的体现,也是对前人研究成果的尊重和承认。
通过正确引用参考文献,能够增强报告的学术可信度和权威性,同时也方便读者查找和验证所引用的资料,促进学术互动和学术交流。
三、常见的参考文献格式1. 书籍的参考文献格式:姓,名(年份)。
书名。
出版地点:出版社。
2. 期刊论文的参考文献格式:姓,名(年份)。
文章标题。
期刊名,卷号(期号),起始页码。
3. 电子文献的参考文献格式:作者(年份)。
文章标题。
网站名。
可获得的URL。
四、引用参考文献的注意事项1. 在报告中引用参考文献时,需要标注出处,以明确引用的资料来源。
一般可以使用括号和数字的形式,如(1)、[1]等。
2. 如果引用的是直接摘抄的内容,需要在引用部分附近添加引号,并给出引用页码。
3. 如果同时引用多个参考文献,可以按照引用的顺序依次编号,或者使用上标标注。
五、参考文献的管理和整理在报告写作过程中,为了方便管理和整理参考文献,建议使用参考文献管理软件,如EndNote、NoteExpress等。
通过这些软件,可以实现对参考文献的整理、分类、导出等操作,大大提高写作效率。
六、常见的引用规范1. 直接引用:在报告中使用其他作者的原文时,需要使用引号标注,并在引用部分后面注明出处。
2. 间接引用:对于已有的研究成果、观点或者事实,可以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但同样需要注明出处。
3. 图表和数据的引用:如果使用他人的图表或者数据,需要注明出处,并在图表下方或者备注中进行说明。
4. 多次引用同一文献:如果在报告中多次引用同一文献,可以使用“作者+年份+页码”的方式进行标注。
5. 多作者文献的引用:如果参考文献有多位作者,可以使用“作者1 et al.”的格式进行标注。
使用参考的利与弊
使用参考的利与弊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信息的快速传播,我们越来越依赖于各种参考资料来帮助我们学习和解决问题。
然而,使用参考资料也存在一些利与弊。
本文将探讨使用参考资料的优势和劣势,并分析如何有效利用参考资料以获取最大的收益。
一、利:1.扩宽知识面:使用参考资料可以让我们接触到更多的知识和观点。
无论是书籍、论文还是网上的资料,它们都可以为我们提供新的信息和深入理解。
通过阅读参考资料,我们可以加深对某一主题的了解,同时开拓思维,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并学习到更多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2.提供支持证据:在学术写作或者论述观点时,使用参考资料可以为我们提供支持证据。
参考资料中的数据、案例和实证研究结果可以增强我们的说服力,使得我们的观点更具可信度。
通过引用合适的参考资料,我们可以加强我们的论证,从而使得我们的作品更加有说服力。
3.节约时间:使用参考资料可以帮助我们节约大量的时间。
当我们遇到问题时,如果有合适的参考资料可供使用,我们可以直接查阅资料以获取答案,而不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去研究。
参考资料中的总结和分析可以直接为我们提供指导,使得我们能够更加高效地完成任务。
二、弊:1.引发依赖心理:过度依赖参考资料可能会导致我们丧失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如果我们只是单纯地从参考资料中获取信息,而不去思考和理解其中的内涵,那么我们就很有可能变成一个机械地重复别人观点的人。
因此,我们需要在使用参考资料的同时,注重培养自己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2.信息可信度问题:互联网上的信息繁杂而杂乱,其中不乏虚假和错误的信息。
如果我们盲目相信并引用这些信息,必然会影响我们的学习和研究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因此,在使用参考资料时,我们需要仔细筛选,并选择可信度高的来源作为参考。
3.可能存在版权问题:一些参考资料可能受到版权保护,我们在使用这些资料时需要遵守相应的法律和规定。
未经授权擅自使用他人的作品可能会引起版权纠纷和法律问题。
因此,在使用参考资料时,我们需要遵守法律规定,并且注重版权保护意识。
设计类主要参考文献、资料
设计类主要参考文献、资料
在设计领域,主要参考文献和资料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类:
1. 设计理论与方法,《设计原理》(Paul Rand著)、《设计
的觉醒》(Frank Chimero著)、《设计中的设计》(Kenya Hara 著)等。
这些书籍涵盖了设计的基本原理、方法论和思维模式,有
助于理解设计的本质和基本原则。
2. 设计史与流派,《设计的故事》(Charlotte Fiell和
Peter Fiell著)、《现代设计史》(David Raizman著)等书籍对
设计史上的重要事件、流派、设计师进行了全面的介绍,有助于了
解设计发展的脉络和演变过程。
3. 用户体验与人机交互,《用户体验要素》(Jesse James Garrett著)、《交互设计之路》(Dan Saffer著)等书籍涵盖了
用户体验设计、人机交互等方面的理论和实践,对于产品设计和界
面设计非常有参考价值。
4. 设计案例与实践,设计杂志(如《Communication Arts》、《Eye Magazine》等)、设计年鉴(如《Graphis Design Annual》、
《AIGA Design Archives》等)收集了大量国际顶尖设计作品,可以作为设计实践的参考和灵感来源。
5. 设计技术与工具,《Photoshop权威指南》、
《Illustrator高级教程》等书籍和在线教程对于设计软件的操作技巧、设计工具的应用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综上所述,设计类主要参考文献和资料涵盖了设计理论、设计史、用户体验、设计实践以及设计技术等多个方面,通过综合参考这些文献和资料,设计人员可以更好地理解设计的本质、把握设计的趋势,提升自己的设计能力。
reference的用法
reference的用法Reference是英语单词“参考”的意思。
在英语里面,reference有很多用法,而且在不同情况下它所表示的含义也会有所不同。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详细探讨reference在不同场合下的用法及其含义。
1. 参考资料Reference最常见的用法便是指“参考资料”或“参考书目”。
例如,如果你正在写一篇学术论文,你需要注明你所参考的书籍、文献以及其他资料的出处。
这些出处便被称为“参考资料”或“参考书目”,在英文中可以用reference一词来表示。
在这种情况下,reference通常出现在论文的“参考文献”一节中。
2. 参照,引用Reference还可以表示“参照”或“引用”。
在这种情况下,reference通常出现在一段文字中,用于引用其他文章或书籍的内容。
例如,“As referenced in Smith’s study, the results show that…”(正如在史密斯的研究中提到的那样,结果显示…)。
3. 推荐,介绍Reference还可以表示“推荐”或“介绍”。
这种用法比较常见于求职或推荐信的写作中。
当你写一封推荐信时,你可以用reference来表示你所推荐的人的优秀之处。
例如,“I would like to reference John for his excellent communication skills and ability to work well in a team e nvironment”(我想提供John在沟通技能和能够在团队环境中良好工作的卓越表现)。
4. 求证,证明Reference还可以表示“求证”或“证明”。
在这种情况下,reference通常出现在科学实验报告或法律文件中。
例如,在一项科学实验中,如果研究人员需要证明实验结果的有效性,他们可能会引用之前的实验结果作为参考。
在这种情况下,reference可以表示“证明”。
参考资料格式规范
参考资料格式规范
中文参考资料是一种使用中文表达的参考资料类型,主要包括论文、出版物、文献和
研究报告等。
一篇中文参考资料,应当有明确的出处,读者能够根据出处找到这篇资料的
原始来源,并查阅更多相关信息。
一篇中文参考资料应当具备良好的语言结构和逻辑性,能够有效地传达信息。
同时,
文章中一些重要概念和技术术语应当采用正确的汉语词汇来表达,避免模糊不清和歧义。
对于可能对理解文章有帮助的表格、图和表达式,应当清晰的写出,保证视觉上的引人注目。
其次,中文参考资料需要有一个出色的格式。
一篇参考资料应当具有良好的框架、表
格和图表,以及完整的段落结构,给读者以一致可访问的印象。
标题、页眉和页脚等字号、段落缩进和行距等格式设置要有统一的标准,且文字的整体质量要达到具有基本要求的标准。
最后,一篇完成的中文参考资料要能表达好作者的思想,具备明确的证据,考虑过充
分的相关因素,并能反映出研究的有效性。
资料头、资料脚注以及插图或公式的说明等应
当在文中清楚地表达出来,能够体现得出色的参考资料特征。
总而言之,一篇完整明确可访问的中文参考资料具备多样的特点,比如语言和结构、
格式和框架以及表达思想。
严格按照上述要求,进行详尽的文字组织和格式设置,即可撰
写一篇优质的中文参考资料。
基金从业资格考试的复习资料推荐
基金从业资格考试的复习资料推荐一、概述基金从业资格考试是证券业务代表和从业人员必备的一项职业资格,通过考试可以获得基金从业资格证书,成为一名合格的基金从业人员。
为了帮助考生高效备考,本文将推荐一些优质的复习资料供大家参考。
二、官方教材1. 《证券从业人员资格考试大纲》该资料是考试的官方大纲,涵盖了考试所需的所有知识点,是复习的基础。
考生可以根据大纲的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和复习。
2. 《基金从业人员职业道德与业务规范》这是一本考试的官方教材,重点介绍了基金从业人员的职业操守、道德规范以及业务操作流程等内容。
考生需要熟悉其中的相关规定及实践要求。
三、参考书籍1. 《基金投资学》(第三版)- 赵晶等著这本书是基金从业人员备考的必备参考书之一,内容详实全面,涵盖了基金投资学的各个方面,包括基金定位、基金组织与运作、基金投资策略等内容。
2. 《证券投资基金从业人员考试指定教材》系列丛书该系列教材是基金从业资格考试指定的教材,包括了多个科目的教材,如《证券投资基金基础知识》、《基金法律法规和从业道德》等。
这些教材内容权威准确,是备考的重要参考资料。
四、电子资源1. 中国证券注册公司官方网站中国证券注册公司官方网站提供了丰富的考试相关信息,包括考试通知、报名时间、考试大纲等,考生可以通过浏览官网获取最新的备考资讯。
2. 在线题库和模拟考试软件网上有许多免费或付费的基金从业资格考试题库和模拟考试软件,考生可以通过这些资源进行练习和模拟考试,以提高应试能力和熟悉考试环境。
五、培训班及辅导资料1. 专业培训机构一些证券培训机构提供基金从业资格考试的培训课程,通过参加培训课程,考生可以加强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并与其他考生进行交流和学习。
2. 优质辅导资料一些专业培训机构或个人编写的辅导资料也是备考的好帮手。
这些资料通常总结了历年来的考点和重点,对于考生的备考有很大的帮助。
六、总结基金从业资格考试是一项重要的职业资格考试,在备考期间,选择适合自己的资料对于提高复习效果至关重要。
参考的来源与获取途径
参考的来源与获取途径在现代社会中,信息的获取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信息的来源和获取途径多种多样,我们需要明智地选择合适的方式来获取准确、可靠的参考资料。
本文将探讨一些常见的参考来源和获取途径,并提供一些实用的建议。
一、图书馆图书馆作为传统的知识宝库,一直是人们获取参考资料的重要来源。
不论是学术研究、学习借阅还是业余阅读,图书馆都能提供各种各样的图书、期刊、报纸和其他相关资料。
我们可以通过图书馆的网站查询目录,并在馆内或者线上借阅所需的书籍。
此外,图书馆也经常举办主题展览、讲座等活动,为用户提供更多的知识获取途径。
二、互联网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网络已经成为我们获取参考资料最方便快捷的途径之一。
通过各类搜索引擎,我们可以轻松地找到大量的网络资料。
然而,在使用互联网时需要注意信息的可靠性与来源的权威性。
尽管互联网上有大量的信息,但其中也夹杂着很多虚假、不准确的内容。
在网上查找资料时,应尽量选择权威的网站、学术期刊等,以确保获取到的信息准确可靠。
三、数据库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许多机构和组织建立了各种各样的数据库。
这些数据库包含了大量的学术文献、调查数据和专业知识等。
比如,学术数据库如Web of Science、SCI等,可以提供各个学科领域的研究成果。
此外,商业数据库如LexisNexis、CNKI等,也能为我们提供丰富的商业和法律信息。
使用这些数据库,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并获取到更专业、权威的参考资料。
四、学术期刊学术期刊是学术界重要的信息交流平台,发表了许多研究成果和学术论文。
学术期刊的内容经过严格的评审和筛选,并且通常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可信度。
读者可以通过学校图书馆、网络等渠道获取学术期刊的文章,其中包含了前沿的研究动态和专业性的知识。
期刊论文可以作为参考来源来支持我们的论证和研究。
五、专家咨询与专业领域相关的问题和知识,我们可以通过咨询专家来获得更加准确和有针对性的回答。
幼小衔接参考文献资料
幼小衔接参考文献资料
1、《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教育部,2012年。
2、《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教育部,2001年。
3、《幼儿园入学准备教育指导要点》,教育部,2022年。
4、《小学入学适应教育指导要点》,教育部,2022年。
5、《儿童心理学》,皮亚杰,商务印书馆,1997年。
6、《学前教育学》,陈鹤琴,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
7、《幼儿园科学领域教育精要》,李旭,复旦大学出版社,2017年。
8、《幼儿园语言领域教育精要》,王海燕,复旦大学出版社,2017年。
9、《幼儿园健康领域教育精要》,但菲、王红丽,复旦大学出版社,2017年。
10、《从幼儿园到小学:基于儿童发展视角的转型期教育策略》,王海燕、韩丽芳,复旦大学出版社,2019年。
参考资料书籍格式
参考资料书籍格式
在学术写作中,引用参考资料的格式通常取决于所使用的引用风格,例如APA、MLA或Chicago等。
以下是一个通用的书籍引用格式:
1. 作者姓名:如果书籍的作者是一个人,那么在引用时,需要提供这个作者的姓氏和名字的全称。
如果书籍的作者是两个人,那么需要将两个人的姓氏和名字都列出来,并用&符号连接。
如果有更多的作者,只需列出前三个作者,然后在后面加上“等”(et al.)。
2. 出版年份:这是书籍出版的年份,通常在引用的末尾。
3. 书名:这是你要引用的书籍的标题,应该用斜体字表示。
如果书名中有短横线或其他特殊字符,应将其替换为普通短横线或省略该字符。
4. 出版社:这是出版该书的机构或公司。
如果书籍是由一个知名的出版社出版的,可以省略出版社的名字,只写出版年份和书名。
如果是由不太知名的出版社出版的,应将出版社的名字也列出来。
5. 版本和章节:如果引用的书籍有多个版本,应将所使用的版本号列出来。
如果引用的内容来自书籍中的某个章节,应将章节的标题和页码也列出来。
以下是一个具体的例子:
Smith, John. 2005. The History of the World. New York: Random House.
这个例子中,“Smith, John”是作者的姓名,“2005”是出版年份,“The History of the World”是书名,“New York: Random House”是出版社。
参考文献及有关资料
参考文献及有关资料一、参考文献1、《中共栖霞地方史》第一卷2、《栖霞党史资料第一辑》3、《栖霞第一个共产党员李子民》4、栖霞县志、民政志5、政协文史资料(第4-15辑)6、栖霞党史大事记(1931-1949)7、《中共胶东地方史》二、有关资料抗战时期栖霞县日伪军修建工事情况表(一)抗战时期栖霞县日伪据点分布情况表(二)抗战时期栖霞县日伪据点分布情况表(三)三、重要历史事件背景及过程简介灵山阻击战1940年1月10日凌晨,驻寺口镇灵山村的栖霞七大队70多人,获悉观里据点日伪军80余人向寺口方向进犯,并已到达邴家附近。
为掩护当地群众转移,连长吴志修决定在灵山南山阻击敌人,并从全连挑选出25人分三个组阻击,由连长吴志修和指导员朱凤彩亲自指挥,部队埋伏在灵山南山东临寺口河一带,其他战士则负责保护群众安全转移。
阻击的部队刚布臵好,日伪军已由灵山村东之寺口河向北扑来,3个阻击组立即向来敌开火,遭打击的日伪军立即散开队形进攻三连阵地,并以骑兵分两路包抄三连,三连指战员英勇顽强,在激烈的交战中打退了日伪军多次进攻,日伪军的进攻遭到打击后,便分出一股从邴家村西向西北包围三连阵地。
3个阻击组在互相失去联系失去统一指挥的情况下,灵活机动,各自为战,英勇打击进攻之敌,激烈的战斗一直持续到中午时分,在群众安全转移后,三连才撤出战斗。
连长吴志修负重伤,指导员朱凤彩壮烈牺牲,战士19人伤亡,毙伤日伪军20多人,残敌东窜栖霞城。
大韩家伏击战1940年1月下旬,从栖霞城出动日伪军200多人,到县城西北的艾崮山区根据地扫荡抢掠。
我北海警卫四营获此情报后,于1月27日凌晨两点从黄县闫家沟出发,跋涉40余里于拂晓前赶到大韩家南山。
营长高明轩对战斗作了具体安排部署:一连和营部抢占大韩家南山制高点,二连埋伏在南山庙西的山头上,三连埋伏在南山最西的矮山坡上,待敌人进入伏击圈,三连先行动手后,一连则在制高点拦截先头之敌。
战斗打响后由二连攻击中部之敌,使敌人顾此失彼,首尾不能相顾。
参考资料
文献资料:[1]赵尔巽等.《清史稿》.北京:中华书局,1977.[2]《清实录》.中华书局版.1986.[3]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编《<清实录》有关云南史料汇编》.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4.[4]嵇璜等.《清朝通典》.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5]嵇璜等.《清朝文献通考》.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6]刘锦藻.《清朝续文献通考》.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7]清国史馆编.《清史列传》.北京:中华书局,1978.[8]贺长龄修.魏源编.《皇朝经世文编》.[9]穆彰阿.潘锡恩等.《大清一统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10]鄂尔泰等.《雍正朱批谕旨》.[11]顾炎武.《肇域志·云南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12]范承勋.(康熙)《云南通志》.[13]鄂尔泰.(雍正)《云南通志》.[14]阮元等.(道光)《云南通志》.[15]岑毓英等.光绪《云南通志》.[16]王文韶等.(光绪)《续云南通志稿》.[17]龙云.卢汉.周钟岳.(民国)新纂云南通志.[18]刘盛堂.(光绪)云南地志.[19]云南通志馆编.(民国)《续云南通志长编》.[20]冯苏.《滇考》.清道光十四年(1834)临海宋氏重刻本.[21]高奣映.《滇鉴》.云南省图书馆据民国年间旧抄本.[22]谢圣纶.《滇黔志略》.云南省图书馆据中国科学院图书馆据清乾隆刻本传抄庋藏.[23]吴大勋.《滇南闻见录》.云南省图书馆据清乾隆刻本传抄庋藏.[24]檀萃.《滇海虞衡志》.清嘉庆九年(1804)刻本.[25]张若肃.《滇云纪略》.云南省图书馆藏清嘉庆十三年(1808)刻本传抄庋藏.[26]师范.《滇系》.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刻本.[27]王崧.《云南备征志》.清道光十一年(1831)刻本.[28]王崧撰.杜允中注.《道光云南志钞》.清道光九年(1829)刻本十册[29]曹树翘.《滇南杂志》.上海申报馆铅印本.[30]刘慰三.《云南识略》.[31]袁嘉谷.《滇绎》.民国十二年(1932)铅印本.[32]宁学易.朱锦文.赵国兴.沈国鋆.王国.《云南省地志》.1921年至1922年云南学会铅印本.[33]秦光玉.《续云南备征志》.1929年稿本.[34]李辑玉.(嘉庆)《滇南纪略》.民国旧抄本.[35]程封.《滇补》.民国年间旧抄本.[36]管学宣修.万咸燕纂.(乾隆)《丽江府志略》.乾隆八年刻本.[37]傅天祥.李斯全修.黄元治纂.(康熙)《大理府志》.康熙三十三年刻本.[38]张培爵修.周宗麟纂.(民国)《大理县志稿》.民国六年铅印本.[39]王世贵修.张伦纂.(康熙)《剑川州志》.康熙五十二年刻本.[40]无名氏.(光绪)《浪穹县志略》.光绪二十九年刻本.[41]敖法贞修.艾自修纂.(隆武)《重修邓川州志》.抄本.[42]王宝仪修.杨金和、杨金铠纂.(光绪)《鹤庆州志》.光绪二十年刻本.[43]杨金铠.(民国)《鹤庆县志》,抄本.[44]胡程章.(光绪)《云龙州志》,抄本.[45]吴自修.张翼夔.(光绪)《新修中甸厅志书》.光绪十年稿本.[46]和清远.《中甸县纂修县志材料》.民国抄本.[47]张毓碧修.谢俨纂.(康熙)《云南府志》.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刻本.[48]张嘉颖.(康熙)《楚雄府志》.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刻本.[49]柳正芳修.李应绶等纂.(康熙)《澂江府志》.清康熙五十八年(1719)刻本.[50]傅天祥等修.黄元治等纂.(康熙)《大理府志》.据清康熙三十三年(公元1694)刻本铅字重印.[51]罗纶修.李文渊纂.(康熙)《永昌府志》.据上海徐家汇藏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刻本传抄庋藏.[52]杨体乾修.陈宏谟纂.(雍正)《重修富民县志》.据上海徐家汇藏书楼藏雍正九年(1731)刻本传抄庋藏.[53]王民暤.(康熙)《阿迷州志》.据北京图书馆藏清康熙十二年(1673)刻本传抄庋藏.[54]陈权修.顾琳纂.(雍正)《阿迷州志》.据清雍正十三年(1735)刻本传抄庋藏.[55]张无咎修.夏冕纂.(雍正)《临安府志》.清雍正九年(1731)刻本.[56]崔乃镛.(雍正)《东川府志》.清雍正十三年(1735)刻本.[57]汤大宾修.赵震纂.(乾隆)《开化府志》.据故宫博物院图书馆藏清乾隆二十三年(公元1758)刻本传抄庋藏.[58]方桂修.胡蔚纂.(乾隆)《东川府志》.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刻本.[59]吴蘭孙.(乾隆)《景东直隶厅志》.据南京大学图书馆藏清乾隆刻本传抄庋藏.[60]陈奇典修.刘慥.(乾隆)《永北府志》.据上海徐家汇藏书楼藏清乾隆三十年(1765)刻本传抄庋藏.[61]叶如桐等修.朱庭珍.周宗洛.(道光)《续修永北直隶厅志》.清光绪三十年(1904)刻本.[62]敖浤贞.(隆武)《重修邓川州志》.据北京图书馆藏明隆武二年(1646)刻本传抄庋藏.[63]郑绍谦.李熙龄.(道光)《普洱府志》.清咸丰元年(1851)刻本.[64]陈宗海修.陈度等纂.(光绪)《普洱府志稿》.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刻本.[65]钮方图.(咸丰)《邓川州志》.清咸三年(1853)刻本.[66]罗凤章.《罗平县志》.民国二十二年(1933)石印本.[67]陈宗海修.赵端礼纂.(光绪)《腾越厅志稿》.清光绪十三年(1887)刻本.[68]陈宗海修.李福宝等纂.(光绪)《丽江府志》.据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稿本传抄庋藏.[69]符廷铨修.杨履乾纂.《昭通县志稿》.1924年铅印本.[70]段绶滋.《中甸县志稿》.1939年稿本.[71]朱若功修.戴天赐等纂.(雍正)《呈贡县志》.据上海徐家汇藏书楼藏清雍正三年(1725)刻本传抄庋藏.[72]杨若椿修.段昕纂.(雍正)《安宁州志》.清乾隆四年(1739)刻本.[73]朱若功.李明銴.(光绪)《呈贡县志》.清光绪十一年(1885)刻本.[74]王尚用.(嘉靖)《寻甸府志》.据范氏天一阁藏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刻本传抄庋藏.[75]段承钧.《泸水志》.1932年石印本.[76]项朕晋.(光绪)《云南县志》.清光绪十六年(1890)刻本.[77]杨金和等.(光绪)《鹤庆州志》.清光绪二十年(1894)刻本.[78]李春曦修.梁友檍纂.《蒙化志稿》.1920年铅印本.[79]陈钊镗修.李其馨纂.(道光)《赵州志》.1914年据清道光十八年(1838)刻本补刊刻印.[80]钮方图.(咸丰)《邓川州志》.清咸三年(1853)刻本.[81]周沆.(光绪)《浪穹县志略》.清道光二十九年(1903).[82]张至伦.(康熙)《南安州志》.据上海徐家汇藏书楼藏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刻本传抄庋藏.[83]沈懋价修.杨璇、杨璇纂.(康熙)《黑盐井志》.传抄北京图书馆藏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刻本.[84]李德生修.李庆元纂.(道光)《定远县志》.清道光十五年(1835)刻本.[85]金奐泽.许实.《禄劝县志》.1928年铅印本.[86]郭存庄修.赵淳纂.(乾隆)《白盐井志》.据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研究所藏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刻本传抄庋藏.[87]黎恂修.刘荣黼纂.(道光)《大姚县志》.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刻本.[88]李毓兰修.甘孟贤纂.(光绪)《镇南州志略》.清光绪十八年(1892)刻本.[89]王清贤修.陈淳纂.尚崇祦.赵世锡注.(康熙)《武定府志》.康熙二十八年(1689)刻本.[90]管学宣.(乾隆)《石屏州志》.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刻本.[91]李焜.(乾隆)《蒙自县志》.清嘉庆年间云南官书局据乾隆五十六年(1791)刻本石印.[92]周埰修.李绶等纂.(乾隆)《广西府志》.清乾隆四年(1739)刻本.[93]陈宗海修.赵端礼纂.(光绪)《腾越厅志稿》.清光绪十三年(1887)刻本.[94]党蒙.周宗洛.(光绪)《续修顺宁府志稿》.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刻本.[95]任中宜纂.徐正恩续.(乾隆)《新兴州志》.清乾隆十四年(1749)增订康熙五十四年(1715)刻本,1920年再次铅字排印.[96]沈生遴.(乾隆)《陆良州志》.据天津市人民图书馆藏清乾隆十七年(1752)刻本传抄庋藏.[97]陈燕.李景贤.(光绪)《沾益州志》.清光绪十一年(1885)刻本.[98]管棆.夏治源.(雍正)《师宗州志》.据康熙五十六年(1717)刻本增刻.[99]任中宜.(康熙)《平彝县志》.据南京图书馆藏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刻本传抄庋藏. [100]朱庆椿.(道光)《昆阳州志》.清道光十九年(1893)刻本.[101]戴炯孙.(道光)《昆明县志》.据清道光二十七年(1841)刻本翻刻.[102]马太元.《滇志韻语》.1947年石印本[103]方树梅.(宣统)《晋宁州乡土志》.清宣统元年(1909)稿本.[104]杨珮撰.(宣统)《晋宁州乡土志初稿》.[105]周宗麟.《大理县乡土志》.据1926年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刻本增订铅字重印. [106]无名氏.《路南县乡土志草本》.1913年钞本.[107]无名氏.《休纳县(内题新兴)乡土志》.云南省图书馆据中央民族学院图书馆旧钞本传抄庋藏.[108]徐振声.(宣统)《通海县乡土志合编》.云南省图书馆据中央民族学院图书馆馆藏钞本传抄庋藏.[109]吴联珠.《牟定乡土志初稿》.云南省图书馆据中央民族学院图书馆馆藏钞本传抄庋藏. [110]赵彬.(宣统)《安宁州乡土志合编》.清宣统间铅印本.[111]无名氏.(光绪)《缅宁厅乡土志》.清宣统间铅印本.[112]陶大濬修.罗风章纂.(光绪)《罗平州乡土志》.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铅印本. [113]缪果章.(光绪)《宣威州乡土志》.清宣统间铅印本.[114]寸开泰.(光绪)《腾越乡土志》.云南省图书馆藏.钞本[115]无名氏.(光绪)《新平县乡土志合编》.清宣统间铅印本.[116]彭松森.《元江乡土韵言》.1920年刻本.[117]梁友檍.(光绪)《蒙化乡土志》.清宣统间铅印本.[118]赵树人.《昆明县地志资料》.1922年铅印本.[119]陈秉仁.《昭通等八县图说》.云南学会.1919年云南学会铅印本.[120]胡钟霖.周雨苍.《墨江县志资料》.云南省图书馆藏.钞本.[121]无名氏.《平彝县地志资料表册》.据中央民族学院图书馆藏钞本传抄庋藏.[122]无名氏.《元江州属志书草本》.1929年旧钞本.[123]杨世昌.《民国珍泉志稿》.民国三十八年(1949)稿本.[124]杨松年.(民国)《盐边厅乡土志》.民国元年(1912)刻本.[125]丁世良.赵放主编《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西南卷)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89.[126]云南省编辑组编.《云南方志民族民俗资料琐编》.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86. [127]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云南分会.云南省民间文学集成编辑公办室编.《云南民俗集刊》(第一集).1984.[128]史仲文主编.《中国全史·习俗史卷).中国书籍出版社,2011研究著作:A:(美)阿兰•邓迪斯.《民俗解析》.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美]阿兰·邓迪斯.《世界民俗学》.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B:C成崇德.《清代西部开发》.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2.陈来生.《风俗流变——传统与风俗》,长春:长春出版社,2004.陈勤建.《中国民俗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2007.蔡利民.《苏州民俗》,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0.常建华.《岁时节日里的中国》,北京:中华书局,2006.程蔷.董乃斌.《唐帝国的精神文明——民俗与文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英)查·索·博尔尼著.程德祺等译.《民俗学手册》.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5.D邓衍林编.《中国边疆图籍录》.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84.董孟雄.《云南地方经济史研究》.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1.EF:方国瑜.《中国西南历史地理考释》.北京:中华书局,1984.方国瑜.《彝族史稿》.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4.方国瑜.《方国瑜文集》.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1.方国瑜.《云南地方史讲义》.昆明:云南广播电视大学编印本,1983.方国瑜.《云南史料丛刊》.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8-2001.方国瑜:《云南史料目录概说》.中华书局,1984.方铁.《西南通史》.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方铁.方慧,《中国西南边疆开发史》,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方铁.古永继.《西南通史》.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英)弗雷泽.《金枝》.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1998.G高鸿志.《英国与中国边疆危机(1637-1912)》.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8.高丙中.《民俗文化与民俗生活》.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高寿仙.《中国宗教礼俗——传统中国人的信仰系统及其实态》.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2. 顾颉刚.史念海.《中国疆域沿革史》.上海:商务印书馆,2000.顾希佳.《社会民俗学》,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葛剑雄.《中国历代疆域的变迁》.上海:商务印书馆1997.龚荫.《中国土司制度》,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2.龚荫.《明清云南土司通纂》,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85.龚书铎.《中国社会通史:清前期卷》.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6.龚书铎.《中国社会通史:晚清卷》.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6.国家民委教育司编印.《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试用教材)》.1983[日本]关敬吾著,王汝谰.龚益善译.《民俗学》.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H华世銧.《明清时期云南的经济与社会》.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1.[法]亨利奥尔良著.龙云译.《云南游记:从东京湾到印度》.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 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0.黄涛.《语言民俗与中国文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韩养民.郭兴文.《中国古代节日风俗》.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IJ金启孮.《清朝藩部要略稿本》(简体).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7.江应梁.林超民.《中国民族史》.北京:中华书局,1984.KL吕昭义.《英属印度与中国西南边疆(1774-1911年)》.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吕思勉.《中国民族史》.上海:世界书局出版,1934.罗贤佑,《历史与民族—中国边疆的政治、社会和文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林超民:《林超民文集》(1-4),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8-2010.林惠祥.《中国民族史》.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1939.刘云明.《清代云南市场研究》.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6.林继富.王丹.《解释民俗学》.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林永匡.袁立泽.《中国风俗通史》(清代卷).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M马大正.《中国边疆通史丛书之五:中国边疆经略史》.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马大正.《清代的边疆政策》.北京:中国社科出版社,1994;马汝珩.马大正.《清代边疆开发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马楚坚.《明清边政与治乱》.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4.木霁虹.《茶马古道上的民族文化》.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4.NOPQ秦树才.《清代云南绿营兵研究——以汛塘为中心》.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4.秦树才.《云岭金江话货殖:云南民族商贸》.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1.秦永州.《中国社会风俗史》.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0.RS宋慧娟.《清代中朝宗藩关系嬗变研究》.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7.四川大学中国古典文献学学科点.《中国民俗文化研究》.成都:巴蜀书社,2004.尚秉和.《历代社会风俗事物考》.北京:中国书店,2001.TT.A.Bisson(美国别生).《近代中国边疆宰割史》.上海竞新印书馆,1934.(英)泰勒著.连树声译.《人类学:人及其文化研究》.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陶立璠.《民俗学》.北京:学苑出版社,2003.田晓岫.《中国民俗学概论》.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W吴士英.《中国近代史通鉴之:洋务运动与边疆危机》(上中下).吴刚戟.《地方传说与风俗》,杭州:炎黄文化出版社,2001.王宏斌.《东方历史学术文库—清代前期海防:思想与制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王日根.《明清海疆政策与中国社会发展》.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王桐龄.《中国民族史》.文化学社出版,1934年.王文光.龙晓燕.陈斌.《中国西南民族关系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翁独健.《中国民族关系史纲要》.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王文宝.《中国民俗学发展史》.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87.王文宝.《中国民俗研究史》.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王娟.民俗学概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王卫平.《吴文化与江南社会研究》.北京:群言出版社,2005.王海龙.何勇.《文化人类学历史导引》.北京:学林出版社,1992.王书良.方鸣等.《中国文化精华全集·风俗地理卷》.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2.乌丙安.《民俗学原理》.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乌丙安.《中国民间信仰》.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万建中.《禁忌与中国文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万建中.周耀明.《汉族风俗史》.上海:学林出版社,2004.X徐杰舜.周耀明.《汉族风俗文化史纲》.广西人民出版社,2004.徐杰舜.《金羊毛的寻找者:世纪之交的中国民俗学》.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萧放著.《岁时—传统中国民众的时间生活》.中华书局,2002.徐华龙.《泛民俗学》.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Y尤中.《中国西南民族史》.北京:民族出版社,1990.尤中.《云南地方沿革史》.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5.尤中.《云南民族史》.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7.杨毓才.《云南各民族经济发展史》.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89.杨学琛.《清代民族史》.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6.余梓东.《清代民族政策研究》,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3.苑利.《二十世纪中国民俗学经典》.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叶涛.吴存浩.《民俗学导论》.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叶春生.《区域民俗学》.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叶涛.《中国民俗》.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杨琳.《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云中天.《永远的风景:中国民俗文化》.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6.杨雯.《<楚辞>风俗研究》.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09.严昌洪.《中国近代社会风俗史》.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Z朱昭华.《中缅边界问题研究—以近代中缅边界谈判为中心》.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7.朱昭华.《边疆史地丛书:中缅边界问题研究》.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3.朱诚如.《清朝通史》.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3.赵云田.《中国边疆民族管理机构沿革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赵杏根.陆湘怀.《实用中国民俗学》.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赵杏根.《中华节日风俗全书》.合肥:黄山书社,1996.钟敬文.《民俗学概论》.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钟敬文.《民俗文化学:梗概与兴起》.北京:中华书局,1996仲富兰.《中国民俗文化学导论》.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周星主.《民俗学的历史、理论与方法》.上海:商务印书馆,2006.张亮采.《中国风俗史》.北京:三联书店,1988.张紫晨.《中国民俗与民俗学》.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张紫晨.《中国民俗学史》.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赵东玉.《中化传统节庆文化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中国地方史志协会.吉林省图书馆学会编辑.《中国地方志分论》.1981.硕博论文梁艳敏,《招魂》的民俗文化研究,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论文:5、陈辽:朝鲜吏文与云南,《云南社会科学》2001年第4 期6、古永继:从明代滇、黔移民特点比较看贵州屯堡文化形成的原因,《贵州民族研究》2006年第2期8、秦树才:蔡毓荣与清初云南治乱,《云南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2月第2卷第1期14、曹吟葵:清代云南昭通地区开发情况述论,《学术探索》2004年第8期19、李晓斌:清代云南汉族移民迁徙模式的转变及对云南开发进程与文化交流的影响,《贵州民族研究》2005年第3期21、古永继:清代云南官学教育的发展及其特点,《云南社会科学》2003年第2期22、王明东:清代彝族农业刍议,《思想战线》2000年第4期23、龙晓燕:清代落籍滇东北的汉族士兵,《贵州民族研究》2003年第1期28、李和:清代滇东南壮区移民开发与民族交融述论,《百色学院学报》第19卷第5期30、孙宏年:清代的中越边境事件及其影响略论(1644—1885),《南洋问题研究》2004年第1期31、邹建达:清初治滇述论,《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7月第4期33、方铁:清朝治理云南边疆民族地区的思想及举措,《思想战线》2001年第1期34、李凤珍:清朝对西藏与四川、青海、云南行政分界的勘定《西藏研究》2001年01期35、陈曦:清朝对明代云南卫所屯田的处置,《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4期41、侯峰,罗朝新:明清云南人才的地理分布,《学术探索》2002年第1期42、杨永福,邱学云:明清云南地区治理思想与治策及其比较,《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第3期43、任均尚:明清西南传统市场研究的学术史回顾,《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44、李晓斌:明清时期云南蒙古族与回族文化变迁比较研究,《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3年第6期45、罗朝新,侯峰:明清时期影响云南人才分布不平衡因素探析,《思想战线》2002年第2期51、林涓:明代云南文化教育发展的地域差异——兼论各类学校与人才数量的相关关系,《思想战线》2000年第3期53、陆韧:明代云南汉族移民定居区的分布与拓展,《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6年第3辑54、陆韧:明代云南的驿堡铺哨与汉族移民,《思想战线》1999年第6期59、陆韧:明代汉族移民与云南城镇发展,《云南社会科学》1999年第6期60、秦树才,田志勇:移民社会绿营兵与清代云南移民研究,《清史研究》2004年第3期61、秦树才:绿营兵与清代的西南边疆,《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4年第2期62、秦树才:论雍正、乾隆时期汛塘制度在云南的发展及变化,《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65、秦树才:论清初云南汛塘制度的形成及特点《云南社会科学》2004年第1 期64、陈曦:论清代云南屯田,《学术探索》2006年第5期宋兆麟. 云南永宁纳西族的葬俗[J].考古,1964,(4):201.钟敬文.建立中国民俗学学派论纲[J].广西族学院学报,2000, 1, 58.《云南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杨毓才张寒光编审,云南人民出版社1958年07月第1版《中国民俗知识云南民俗》,甘肃省古籍文献整理编译中心编;姚周辉等著,甘肃人民出版社,2008.091.刘怡、芮鸿编著:《活在丛林山水间——云南民族采集渔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
调研报告参考资料
调研报告参考资料
《调研报告参考资料》
在进行调研报告时,需要收集大量的资料作为参考。
这些资料可以来自书籍、期刊论文、网络文章、统计数据等多个渠道。
下面列举了一些常用的调研报告参考资料:
1. 书籍:书籍是最经典的调研参考资料之一。
可以从图书馆、书店或网络购买相关的学术著作、专业书籍等,这些书籍通常包含大量的理论知识和案例研究,对于调研报告的写作非常有帮助。
2. 期刊论文:学术期刊是学术研究的重要渠道,期刊论文能够提供最新的研究成果和观点。
通过数据库检索或图书馆的期刊资源,可以找到大量与调研主题相关的期刊论文,这些文献能够为调研报告提供权威和可靠的依据。
3. 网络文章: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大量的学术和专业文章被发布在网络上。
可以通过搜索引擎、在线数据库等途径找到大量关于调研主题的文章,这些文章的及时性和多样性能够为调研提供丰富的参考资料。
4. 统计数据:统计数据是调研报告中常用的依据之一,可以从政府部门、行业协会、研究机构等渠道获取到相关的统计数据。
这些数据能够为调研提供客观的证据和支撑。
总之,调研报告参考资料的多样性和权威性对于报告的质量和
说服力至关重要。
在选择参考资料时,需要注重其可信度和可靠性,同时还需要多方渠道搜集,确保调研报告的全面性和权威性。
参考资料的写法
参考资料的写法
1、专著、论文集、学位论文---报告: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识].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例:[1]冯塔纳著(英),王新译.教师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2、期刊: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J].刊名,年,卷(册或期):起止页码.
例:[2]王新.教师的心理[J].温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23(5):3-7.3、论文集中的文献:
[序号]析出文献主要责任者.析出文献题名[A].原文献主要责任者.原文献题名[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析出文献起止页码.
例:[3]王新.小学教师的心理[A].黄舍主编.教师心理专题[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200-212.
4、报纸: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
例:[4]王新.教师的心理[N].北京晚报,2000-04-07(5).
5、电子文献:
[序号]主要责任者.电子文献题名[电子文献记载类型标识].Http://电子文献出处或可能获得的地址,发表或更新日期/引用日期.
例:[5]王新.教师心理学[DB/CD].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字母类型:
专著[M]
论文集[C]
报纸文章[N]
期刊文章[J]
学位论文[D]
报告[R]
标准[S]
专利[P]
专著\论文集析出的文献[A]
其他未说明的文献[Z]
联机网上数据库[DB/OL]
光盘图书[M/CD]
网上电子公告[EB/OL]
磁带数据库[DB/MT]
网上期刊[J/OL]。
中医经典参考文献学习资料 (80)
一、概述补益剂适用于各种虚证,包括气虚、血虚、气血两虚、阴虚、阳虚、阴阳两虚等。
气虚重者应适当补血,血虚重者应适当补气。
若血虚急证与大失血者,尤当着重补气。
补阴方中常佐以温阳之品,补阳方中每配补阴之味。
五脏之虚除直接补其虚外,亦可采取“虚则补其母”的治法。
补益之药常少佐行气活血之品,以使其补而不滞。
补益剂的应用注意事项应注意辨别虚实真假。
补益剂多为滋腻之品,易碍胃气,故应酌加健胃消导之品。
二、补气四君子汤【组成】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各等分【功用】益气健脾。
【主治】脾胃气虚证。
面色萎白,语声低微,气短乏力,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脉虚弱。
【配伍意义】本方主治证为脾胃气虚,运化乏力所致。
方中人参为君药。
白术为臣药。
茯苓为佐药。
参、术配伍,益气健脾之力增强,术、苓配伍,健脾祛湿之功益著。
炙甘草甘温益气,和中调药,为使药。
补中益气汤【组成】黄芪五分(病甚、劳役热甚者一钱)、炙甘草五分、人参三分、当归二分、橘皮二分或三分、升麻二分或三分、柴胡二分或三分、白术三分【方歌】补中益气芪术陈,升麻柴草当归参清阳下陷能升举,甘温除热诚可珍【功用】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主治】1.脾胃气虚证。
饮食减少,体倦肢软,少气懒言,面色晄白,大便稀薄,脉虚软。
2.气虚下陷证。
脱肛,子宫脱垂,久泻,久痢,崩漏等,气短乏力,舌淡,脉虚者。
3.气虚发热证。
身热,自汗,渴喜热饮,气短乏力,舌淡,脉虚大无力。
【配伍意义】方中重用黄芪,甘温入脾胃,补中益气,升阳固表,为君药。
全方补气与升提并用,使气虚者补之,气陷者升之,甘温而能除热,亦可治气虚发热。
补中益气汤为“甘温除热”法的代表方剂。
参苓白术散【组成药物】莲子肉一斤、薏苡仁一斤、砂仁一斤、桔梗一斤、白扁豆一斤半、茯苓二斤、人参二斤、炒甘草二斤、白术二斤、山药二斤、大枣。
【方歌】参苓白术散扁豆,山药甘莲砂薏仁桔梗上浮兼保肺,枣汤调服益脾肺【趣味记忆】四君子接扁豆,山药连杀一亿人【功用】益气健脾,渗湿止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题目:徐州市张集岩溶地下水源地地下水开发利用及保护目录1论文的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地下水污染问题现状 (1)1.2地下水超采的危害 (2)1.2.1地下水超采造成地面沉降 (2)1.2.2造成局部地区水资源衰减并伴随地下水污染 (2)1.2.3对于沿海地区,造成海水入侵,地下水盐碱化 (2)1.3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3)2张集水源地概况 (3)2.1自然地理 (3)2.2地形、地貌 (4)2.2.1地形 (4)2.2.2地貌 (5)2.3水文气象条件 (5)2.3.1气象 (5)2.3.2水文 (6)2.4地层 (6)2.5构造 (6)2.6水文地质条件 (7)2.6.1研究区含水层类型与特征 (7)2.6.2水源地裂隙岩溶水水化学类型分布特征 (8)3地下水的开发利用现状 (8)3.1水源地地下水资源概况 (8)3.2目前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 (8)4水源地地下水水质评价及分析 (9)4.1地下水水质评价方法 (9)4.2内梅罗指数(N.L.Nemerow) (9)4.3评价标准与方法 (9)4.4分析结果与总体评价 (11)5结论与保护措施 (12)5.1保护措施 (12)5.2结论 (12)参考文献: (12)张集水源地地下水质状况分析摘要:为解决徐州市供水紧缺问题,急需寻找、开发新的地下水源,张集水源地是近期具有开发价值的大型水源地。
为了更加合理利用和保护徐州市张集水源地,在了解水源地地理位置及地质概况、水文地质条件和地下水的开发利用现状的基础上,采用内梅罗指数法对张集水源地地下水质状况进行分析评价。
评价结果表明,张集水源地地下水质等级基本上达到了Ⅱ类水质,如果不考虑岩性影响,水源地水质状况良好。
最后根据分析评价的结果提出合理利用张集地下水的保护措施。
关键词:地下水;内梅罗指数法;水质分析;保护措施1论文的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水是生命之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不可缺少的一种宝贵资源,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社会、经济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
21世纪以来,人口迅速增长,工业化和城市化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对水资源的无限制的开发利用,把江河湖泊当成天然的排水沟,水资源枯竭,水污染加剧已是全球性问题[1]。
经济发展和生活所需对水资源的高度需求导致地表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和利用,并对地表水资源造成很大的污染。
因此,人类把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转移至地下水资源,地下水成为我国城市生活和工农业用水的重要供水水源,全国约有三分之二的城市和部分农田以地下水作为重要的供水水源,地下水系统与人类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2]。
1.1地下水污染问题现状地下水是水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地球上所有人类和生命提供水源,有史以来地下水一直是就地取之的廉价饮用水源。
由于地下水一般水质良好而无需太多的水处理,地下水日益取代地表水而成为重要的饮用水源。
我国水资源总量为28124亿立方米,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量为8186.43亿立方米,其中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为1934.15立方米,而且分布极不均匀,与降水量和地表水的分布趋势大致相似,南方多,北方少,并且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主要分布在北方,山丘区地下水资源量主要分布在南方。
随着国家经济建设发展和人口继续增加,城市开发利用地下水日益广泛,迄今地下水已经成为我国城市和工农业用水的主要水源,全国目前有三分之二的城市以地下水作为主要的供水水源,约有四分之一的农田灌溉靠地下水。
地下水开采总量超过1000亿立方米,约占全国用水总量的15%-20%[3]。
大量开采地下水,虽然增加了我国城市地区的供水量,维持了城市的正常运转,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但是对其不合理的开发利用也引发了一系列的负面效应,突出表现在过度开采引起的水位下降、地面沉降、海水入侵等地质危害,以及污染状况严重引起的疾病流行、可供水量减少、经济损失巨大等不良环境、社会和经济影响,后者更加不容忽视。
我国城市地下水污染日益加剧,据有关部门对118个城市2-7年的连续监测资料,约有64%的城市地下水遭受了严重污染,33%的城市地下水受到轻度污染,基本清洁的城市地下水只有3%[4]。
受污染的途径主要是化学污染、生物性污染以及超量开采引起的盐水入侵,并且其污染来源十分广泛,包括生活污水、工业三废、农药、化肥、城市垃圾、粪便及海水等。
而具体从全国范围来说,我国东部地区地下水迅速恶化的城市有:齐齐哈尔、佳木斯、哈尔滨、牡丹江、沈阳、鞍山、烟台、潍坊、济南、济宁、郑州、合肥、上海、嘉兴、杭州、宁波、金华、温州、福州等。
我国西部地区地下水水质迅速恶化的有:太原、西安、宝鸡、兰州、陇西、天水等城市。
以太原为例,潜水矿化度和总硬度急速增长,80年代后期比80年代初期矿化度和总硬度的超标面积分别增加60%和28%,同时硫酸盐、氯化物和酚缓慢增长。
我国南方城市相对于北方地下水水质恶化趋势明显较轻,在主要城市中仅成都、贵阳、安顺、昆明等4个城市存在硝酸盐急速增长的趋势[5]。
1.2地下水超采的危害1.2.1地下水超采造成地面沉降由于连年超采地下水,水位持续下降,易造成地面沉降。
超采范围之内的岩土层地下水释放,土层被压密,厚度降低,引起其上部岩土体沉降,上覆土层因自重和疏水向下移动、弯曲变形,一直发展到地表,引起地面变形,使建筑物倾斜、墙体开裂,造成巨大经济损失。
与岩土工程中的降水开挖相比,超采地下水造成的地面沉降影响范围非常大,据资料显示,美国长滩市1961年累计沉降量达9 m,休斯顿市1978年的沉降影响范围达到12 000 km2[6]。
需要说明的是地面沉降的原因包括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超采地下水并非引起地面沉降的唯一原因,但是这种因抽取地下水而形成的地面沉降,是地面沉降现象中发育最普遍、危害性最严重的一类。
国土资源部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主持的《长三角地区地下水资源与地质灾害调查评价》显示,由于过量开采地下水形成“地面沉降”,对上海市造成了2 900亿元的损失,长三角地区经济损失近3 150亿元。
1.2.2造成局部地区水资源衰减并伴随地下水污染水源地超量开采造成水资源衰减主要是井位布局不合理,供水井集中,以及超量开采,导致水源地地下水水位降深过大,形成地下水漏斗并逐年扩展。
水资源衰减影响生产用水,造成的经济损失难以估量。
地下水超采造成的地下水污染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第一,由于过量开采地下水导致岩溶塌陷,破坏上覆第四系隔水层,地表污水及劣质潜水通过塌陷段渗入;第二,由于过量开采地下水,造成水位降低,水量减少,同时水在地下净化时间变短,此外,水位降低和地下水漏斗的扩展则增加了地下水接受补给的范围以至于超出水源地保护区范围,实际就是扩大了受污染面积。
这些原因都会造成水质变化。
对于农田,灌区内地下水盐碱不能向外排除,但同时增加了地下水补给区范围,周边沙漠等含碱地下水地区还要向灌区补给,含碱地下水不断下渗到深层,易造成土壤盐碱化。
1.2.3对于沿海地区,造成海水入侵,地下水盐碱化一般情况下,陆地含水层的淡水水位比海水水位高,但经过长期大量抽取陆地淡含水层,会使其地下淡水水位低于海水水位,导致海水通过透水层(弱透水层)渗入陆地淡含水层中,这种现象称为海水入侵,它使地下淡水盐碱化,从而破坏地下水资源。
1.3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徐州市是一个现代化的工业城市,水资源的短缺一直是阻碍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常年以来徐州市以地下水资源作为供水水源。
由于发展的需要,徐州市建成了以微山湖和京杭大运河为水源的历史上第一座万方的地面水厂,基本满足了城市供水需求,但近年来由于地表水体污染较为严重,突发性严重污染事故一再发生,导致地面水厂数度停产,造成了城市供水紧张,并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
通过对张集地下水的勘察、监测、研究,基本掌握了该地的水文地质条件、水资源量和水质状况,确认了张集地下水是近期具有开发价值的大型水源地。
因此,在地面水厂已经不能满足生产和生活的需求的情况下,徐州市在张集开发了新的水源地。
张集水源地是徐州市周围仅存的储量大、水质好且尚未大量开发的水源地,从保护水资源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出发,对水源地应倍加珍视,实行开发与保护并举、全面规划、合理开发、科学利用、严格保护的方针,并坚持采补平衡的原则[7]。
本文以徐州张集水源地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地下水水质指标的监测,全面了解和评价该水源地地下水水质变化情况、受污染水平及污染来源,进而提出水源地地下水污染的防治对策,这将为保障水源地地下水安全,加大地下水保护的监管力度提供技术支持,以应对经济快速发展和有机化学新物质不断增多的局面。
2张集水源地概况2.1自然地理徐州市(仅指市区,不含下辖各县、市及贾汪区,下同)位于江苏省西北部,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交界,为东部沿海与中部地带、上海经济区与环勃海经济圈的结合部。
张集水源地位于徐州市东南部,若以吕梁作为水源地拟建水厂中心,至徐州火车站直线距离约为25km。
水源地的北部边界为闰沃——赵瞳——崔贺庄水库北坝——路山的山脊线,亦即地下水的分水岭;东部和南部则分别以铜山县与唯宁县及安徽省的行政边界,作为水源地的人为边界;自邓楼果园——官庄一线以西为“潘塘断陷槽地”并伴有厚度达千米以上的“红层”沉积,故该线可作为水源地西部地质边界或隔水边界[8]。
水源地的地理坐标为东经117°10′-117°34′,北纬34°1′-34°15′,地跨张集、房村、郭集、吕梁乡全域及棠张、吴邵乡及伊庄乡的部分区域,面积约350km2。
见水源地位置图(图2-1)。
水源地交通方便,徐淮公路和正在兴建的连霍高速公路从水源地通过,通往各乡、村的公路也四通八达。
水源地地势北高南低,北部和东北部为丘陵山区,面积约80km2,废黄河从丘陵山区前缘蜿蜒东去,南部为黄淮平原,面积约270km2。
徐州市铜山新区废徐奎河潘塘堂张淮东陇海水源地范围吴邵黄邓楼果园杨洼公张集二陈集联维豆奶粉厂路河吕梁张集水源地开采实验区图2-1张集水源地位置图图2-2 水源地实图2.2地形、地貌 2.2.1地形张集水源地北部闰沃——芦套一线和南部郭集——黄龙山一带为丘陵区,其余为平原区。
丘陵区山峰海拔标高在60m-237m 之间,山体多呈浑圆状。
黄河故道为一宽达3km-8km 垄状高地,沿北部山区南缘,自西北向东南蜿蜒出区,海拔高程在36m-38m ,黄河故道以南为平原区,地势低平,地面高程在28m-30m 之间。
总体地形,西北高、东南低;在104国道以南,以翟山——黄龙山为轴线又有中间高,东、西两侧低的地形特征。
2.2.2地貌按地貌成因,北部和东北部为构造剥蚀的低山丘陵,南部为构造侵蚀堆积、黄泛冲积平原。
地质构造处在徐州弧形紧密断褶带东侧和张集推覆构造的复合部位,分布震旦、寒武系海相沉积地层,褶皱、断裂构造,尤其是北东方向的逆冲断层较为发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