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认知与学习》复习范围

合集下载

《中学生认知与学习》+复习题

《中学生认知与学习》+复习题

2014—2015(1)《中学生认知与学习》复习题一、名词解释:4分X5题=20分1、无意注意:无意注意是指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或称不随意注意。

2、知觉:知觉是人对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的过程,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在脑中的反应。

3、记忆表象:记忆表象是指过去感知的事物不在面前出现时,在头脑中仍然能够再现出事物的形象。

4、想象:人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称为想象。

5、创造性思维:在某些情况下,人们不是按照现有的方案或程序来解决问题,而是运用从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方式来创造性的解决问题,这种思维称为创造性思维。

6、需要:需要是个体在生活中感到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一种内心状态,它是有机体自身或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脑中的反应。

7、意志:意志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提调节支配自己的行动,克服困难,去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突出表现形式。

8、性格:性格是指人对现实的稳定状态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的心理特征。

9、学习风格:学习风格是指学习者所具有或偏爱的学习方式以及表现出来的相应的学习特征。

10、气质:气质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和灵活性等方面的典型的、稳定的动力特征。

11、注意:注意是心理(意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12、感觉:感觉是刺激物作用于感觉器官,通过神经系统的信息加工所产生的对该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应。

13、记忆:记忆是过去经历过的事物在人脑中的反应,是个体对其经验的识记、保持和重现。

14、思维: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概括的和间接的反映,是认识的高级形式。

它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和事物间规律性的联系。

15、问题解决:问题解决是由一定情境引起的,需运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来解决某种疑难问题的过程。

具体说就是当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需要理解问题的性质,如何确定求解的目的,如何运用已有的知识去思考推理,找到适当的方法,解决问题,达到目的。

中教认知与学习复习范围

中教认知与学习复习范围

中教认知及学习课程复习范围1学习概念及学习种类1.1 学习现象的判断及对学习涵义的理解学习的涵义:学习指由经验造成的行为和心理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理解:1.学习是一种变化,这种变化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结果。

2.学习造成的变化体现在行为上,更体现在心理上。

3.人的行为和心理的变化会由其他很多因素造成(酒精,药物,毒品,生长发育)。

这些因素造成的变化相对短暂,而由学习造成的心理和行为的变化比较持久。

4.学习是经验的过程,及学习者及事物的相互作用过程。

如:1.妞妞妈在九个月时就训练她走路,她11个月时就学会了走路。

不符合理解了,由生长成熟造成。

2.小强一次在床上爬行,不小心摔下床,从此以后他再也不敢爬近床沿。

是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完全符合。

1.2 学习的层次及学生学习的特点(学生的学习有着不同于其它学习的特点:第一、学生学习的是人类文化的精华;第二、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习;第三、学生在学生集体环境中学习。

)1、广义:人和动物都具有的学习 3、学生的学习2、狭义:即人类的学习 4、课堂练习1.3 学习种类(加涅、奥苏伯尔的分类)按习得结果分,美,心理学家,加涅,将学习分为: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态度按习得结果的来源分,奥苏伯尔按学习水平分,奥苏伯尔:机械学习,有意义学习2 学习理论2.1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的主要观点(正强化和负强化的涵义及种类、桑代克试误学习的三大规律)(一)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的学说:学习就是学习者对环境刺激做出操作反射的过程。

学习依赖强化,通过强化增强反应发生的概率。

1.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建立原理:如果一个操作发生后,接着给予一个强化刺激,那么强度就增加。

强化增加的不是某一具体的反应,而是反应发生的概率。

强化是塑造行为的基础2.操作性条件反射的消退:消退的关键也在于强化3.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分化4.强化物的种类及程式正强化物:当在环境中增加某种刺激,有机体反应概率增加,这种刺激就是正强化物。

《认知与学习》复习范围

《认知与学习》复习范围
认知与学习
复习范围
2014-2-24
1
考试题型(初定)
与上学期相似 名词解释:5个 简答:4个 论述:1个 总计100分
2
第一章中学生认知发展与学习概述
1、学习的概念
2、如何理解学习的概念(6个方面) 3、接受学习 4、发现学习 5、有意义学习
3
第二章动机
1、动机
2、强化理论在应用时应注意的原则(5条) 3、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7条)
4
第三章认知(上)
1、优化学生注意稳定性应考虑的因素(4个)
2、如何利用各种注意形式组织教学?(3大
点,无意注意、有意注意、转换,1、2大点下 各4小点) 3、观察力 4、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要注意的问题(4点) 5、如何运用记忆规律促进学习(前3大点,识 记规律3小点、遗忘4小点、记忆线索3小点)
5
第四章认知(下)
1、中小学生创造力的培养(5条)
2、想象力 3、中小学生想象力的培养(4条)
6
第五章迁移
1、学习迁移
2、认知结构 3、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两大点,主观和客
观,各3小点) 4、促进迁移的教学(4点)
7
第六章知识的学习
1、程序性知识
2、策略性知识 3、影响教材概括与知识理解的因素(4大点
,分别3、2、2、2小点) 4、提高教材概括与理解成效的方法(7条)
8
第(6条)
9

中学生认知与学习复习重点(2020年整理).pdf

中学生认知与学习复习重点(2020年整理).pdf

第一章1心理发展的涵义⚫心理发展:个体随年龄增长而发生的心理结构和功能的变化,这种变化的总的方向是成熟。

2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核心概念及其基本单元⚫心理结构是一些持久性知识,是青少年理解和解释世界的工具,其基本单元是图式。

⚫图式最初是动作的结构和组织(基本的神经组织),如拿东西、拍球、搭积木、骑自行车等等。

(动作图式-图像图示-语言图式)⚫认知发展的两个原则组织指将不同的图式整合在一起,如吸吮和运动手臂整合为吸手指,实际上可以理解为自组织。

适应指对自身的调整以与环境保持平衡,包括同化与顺应⚫认知发展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以后)3维果茨基关于心理发展的表现的论述⚫心理发展的表现:随意功能的提高;抽象-概括功能的提高;形成以符号为中介的各种心理功能(心理活动借助符号进行);个性化⚫心理发展的动因:1.社会影响,人的心理在人与人交往中以语言为媒介接受文化影响而发展,失去社会文化影响人的心理就不可能成为人的心理。

2.个体主动性,像皮亚杰一样,维果茨基也强调在心理发展过程个体的积极参与。

最近发展区维果茨基的思想对教育实践影响:“交互式教学”、“合作学习”、“学习者社区”4认知风格的涵义⚫认知风格又称学习风格或学习偏好,是个体认知特征或信息加工方式习惯化和人格化的表现。

作为一个综合性的评价概念,其具体表现为若干维度上的不同类型⚫1信息加工所依赖的线索根据信息加工中依赖的是外部线索还是内部线索分为场独立与场依存两种类型(“场”指认知着的个体及其所处的环境)惯常以来自外部的线索为依据的称为场依存型,惯常以来自内部的线索为依据的称为场独立型⚫2决策表现方式有的人一有想法就急于表达出来,这种表现方式称为冲动型,而有的人有了想法并不急于表达,而是一再斟酌,这种表现方式称为沉思型。

冲动型学生适应多角度的任务,沉思型学生在解决问题方面表现得更成熟⚫3不同感觉通道根据学习所偏好的感觉通道,加涅等将认知风格分为四种:视觉-言语型、视觉-非言语型、触觉-动觉型和听觉-言语型5男女生智力发展上的差异从两性整体智力特征看,男性智力分布比女性广,男性之间智力差异比女性大,但两性总的智力水平(平均水平)无显著差异。

中学生认知与学习复习资料

中学生认知与学习复习资料

基本概念1. 认知或认识(P2):是个体认识和了解世界的方式或方法,是个体通过与周围环境进行互动最终获取知识的过程。

2. 认知发展(P7):是指个体认知功能的不断发展与完善的变化过程,与学习间存在密切联系,一定的认知发展水平是学习的前提,学习的认知发展目标之一是促进个体认知的发展。

3. 生态系统理论(P16):美国心理学家布朗芬布伦纳提出。

生态系统是指个体正在经历着的,或与个体有着直接或间接联系的环境。

生态系统理论强调,环境是“一组嵌套结构” ,发展中的个体嵌套于从直接环境(如家庭)到间接环境(如文化)等一系列相互影响的多重环境系统的中心。

同时,人是不断成长的、积极主动的个体,环境的特性也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中,因此,个体与环境的相互适应过程也会受到其直接或间接接触的不同环境系统、时间系统等因素的影响。

五个生态系统:微观系统、中间系统、外层系统、宏观系统、时序系统。

4. 学习风格(P28):是指学习者在完成学习任务时,表现出来的一贯的、典型的、独具个人特色的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

5. 消退(P38):是指在没有无条件刺激伴随下,多次单独呈现条件刺激,使得条件反射逐渐减弱甚至消失的过程。

6. 泛化(P38):条件反射建立后,条件刺激和类似刺激均会引发条件反射,这种现象称为泛化。

7. 分化(P39):条件反射建立后,为避免有机体对所形成的条件反射产生泛化,需要通过辨别学习使其对某些刺激做出反应,而对其他刺激不做反应,这一过程就是分化。

8. 频因律(P42):华生认为,在其他条件相等的情况下,某种行为练习的次数越多,习惯形成得就会越快、越牢固。

也就是说,练习在习惯的形成过程中有重要作用。

9. 近因律(P42):当伴随一个刺激出现多种反应时,最近发生的反应更容易得到强化被保留。

10. 经典性条件作用(p37):经典性条件作用的形成过程,即将中性刺激(铃声)与一个原来就能引起反应的无条件刺激(食物)多次结合,动物最终学会对中性刺激做出反应(分泌唾液)的过程。

中学生认知与学习 考点

中学生认知与学习 考点

中学生认知与学习题型1、选择2、名词解释3、简答4、论述名词解释1、信度:是指测验结果的稳定性、一致性程度。

2、效度:是指测验结果的正确性、有效性程度。

可以通过对行为的预测来表示。

3、神经细胞:是构成神经的基本单位,又称神经元。

4、注意:是指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5、注意的范围:注意的范围又叫注意的广度,指在同一时间内,人能够清楚地觉察到客体的数量。

6、注意的分配:指个体在同一时间内,为完成一项任务,把注意指向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活动或对象上去。

7、不随意注意:不随意注意又叫无意注意,它是指事先没有预定目的及任务要求,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8、随意注意:指有预定目的任务,需要一定的意志努力才能保持的注意。

9、随意后注意:是一种事前有预定目标但却不需要作意志努力的注意,是注意的一种特殊形式。

10、感觉:指人脑对当前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直接反映。

11、知觉: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反映;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对感觉信息的整合和解释。

12、记忆:记忆是在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运用信息加工的术语讲,就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

13、感觉记忆:感觉记忆指感觉刺激停止之后所保持的瞬间映像。

又可称作瞬时记忆。

14、短时记忆:短时记忆是指保持信息在1分钟以内的记忆。

15、长时记忆:长时记忆是指保持信息在1分钟以上的记忆。

16、思维:思维是人脑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对客观事物本质特征和内在规律性联系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是认识的高级形式。

17、动作思维:动作思维又称操作思维,是在实际动作中进行的思维。

18、形象思维:形象思维是运用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的思维。

19、抽象思维:抽象思维又叫逻辑思维,它是以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所进行的思维。

20、直觉思维:直觉思维是指思维步骤和思维过程不明确、不清晰,对某些现象或问题直接地迅速地作出某种猜想、假设或判断的思维。

14中教认知与学习复习范围(1)(1)(2)课案

14中教认知与学习复习范围(1)(1)(2)课案

中教认知与学习课程复习范围1学习概念与学习种类1.1 学习现象的判断及对学习涵义的理解学习的涵义:学习指由经验造成的行为和心理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理解:1.学习是一种变化,这种变化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结果。

2.学习造成的变化体现在行为上,更体现在心理上。

3.人的行为和心理的变化会由其他很多因素造成(酒精,药物,毒品,生长发育)。

这些因素造成的变化相对短暂,而由学习造成的心理和行为的变化比较持久。

4.学习是经验的过程,及学习者与事物的相互作用过程。

如:1.妞妞妈在九个月时就训练她走路,她11个月时就学会了走路。

不符合理解了,由生长成熟造成。

2.小强一次在床上爬行,不小心摔下床,从此以后他再也不敢爬近床沿。

是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完全符合。

1.2 学习的层次与学生学习的特点(学生的学习有着不同于其它学习的特点:第一、学生学习的是人类文化的精华;第二、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习;第三、学生在学生集体环境中学习。

)1.3 学习种类(加涅、奥苏伯尔的分类)按习得结果分,美,心理学家,加涅,将学习分为: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态度按习得结果的来源分,奥苏伯尔按学习水平分,奥苏伯尔:机械学习,有意义学习2 学习理论2.1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的主要观点(正强化和负强化的涵义与种类、桑代克试误学习的三大规律)(一)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的学说:学习就是学习者对环境刺激做出操作反射的过程。

学习依赖强化,通过强化增强反应发生的概率。

1.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建立原理:如果一个操作发生后,接着给予一个强化刺激,那么强度就增加。

强化增加的不是某一具体的反应,而是反应发生的概率。

强化是塑造行为的基础2.操作性条件反射的消退:消退的关键也在于强化3.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分化4.强化物的种类与程式正强化物:当在环境中增加某种刺激,有机体反应概率增加,这种刺激就是正强化物。

负强化物:当某种刺激在有机体环境中消失时,反应概率增加,这种刺激就是负强化物。

中学生认知与学习复习

中学生认知与学习复习

1学习与认知学习的涵义(联结主义所认为的学习)①学习是指由经验造成的行为和心理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②认知学习是指以获得知识、形成认知技能和认知策略为目的的学习,其中知识学习是最基本的学习,也是几乎所有学习的主线。

③联结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的本质就是学会对刺激(S)做出适当的反应(R)2学习种类(加涅、奥苏伯尔)加涅:按习得结果分为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和态度(分别解释)奥苏泊尔:①从学生学习的知识的来源将学习分成发现学习和接受学习(发现学习是指学生学到的东西是自己探索和总结出来的;接受学习是指学生学到的东西是经由别人传授或从书本、媒体等渠道得到的)②按学生是否理解所学内容将学习分为机械学习和有意义学习(机械学习即学生掌握的是学习材料、特别是语言文字材料的表面意义,或机械模仿别人的行为却并不理解行为的意义。

有意义学习(理解学习)即学生不仅掌握学习材料的表面意义,而且能理解材料内在的逻辑联系和涵义)③在奥苏伯尔看来,学生最理想的学习方式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因为这种学习效率高、收益大3强化的涵义与种类强化指能够提高正确或合适反应概率的刺激。

种类:①正强化指给予一个使行为者满意的刺激,这种刺激可以增加反应发生的概率,它相当于我们平时说的奖励。

②负强化指撤销一个使行为者不满意的刺激,从而提高已产生的适当反应再次发生的概率4试误学习的三大规律(桑代克)①准备律指学习者如果具有做某种反应的倾向,而且事实证明这种反应是正确、合适的,那么S-R联结就比较容易建立;如果学习者缺乏做某种反应的倾向,那么S-R联结的建立就没有有准备的那么容易。

②练习律指一个S-R联结使用次数的多寡影响其稳固程度。

使用次数越多,联结越牢固。

这符合“用进废退”原理。

③效果律指在对同一情境所做的若干反应中,那些能给学习者带来满意结果的反应容保持下来,而带来不满意结果的反应会被削弱或淘汰。

5泛化现象与分化现象(巴甫洛夫)①泛化现象指条件反射一旦建立,那些与原来刺激相似的新刺激也可能引起反应。

中学生认知与学习复习资料

中学生认知与学习复习资料

1.认知发展:指个体获得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的过程和现象。

其涉及人在感知觉、记忆、思维、想象、问题解决、语言等方便种种功能的发展变化。

2.有关个体是如何发展的,有多种理论可以进行解释,以皮亚杰的个人建构论。

维果茨基的社会建构论以及信息加工论为典型代表3.中学生认知与学习的关系①中学生认知的发展通过学习得以实现,学习对于个体的认知发展具有促进作用②个体学习受个体认知发展已有水平的制约,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是学习准备的重要因素,将直接影响学生接受新知识的水平③中学生的学习必须要符合中学生的认知特点,根据中学生的认知规律来进行,同时通过个体的学习来促进认知发展4.认知与学习的研究的基本问题①遗传与环境的作用②认知(智力)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③认知发展的阶段性④儿童认知发展的一致性和差异性⑤认知发展的内在机制5.个体的认知发展既受遗传素质和生理成熟的影响,又受环境和教育的制约6.生理学的研究表明,人在一生中,大脑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的能力是持续发展的。

这种适应环境的学习能力对个体的认知发展有这重要的帮助7.最近发展区(ZPD):是指儿童独立解决问题的实际水平和在成人知道下或者与有能力的同伴合作中解决问题的潜在水平之间的差距8.接受支架是帮助学生获取信息,即引导他们关注重要信息,辅助他们整理信息、筛选有用信息、记录重要信息和组织信息的辅助手段。

具体形式包括观察向导、采访向导、词汇表等9.支架式教学的环节①确定ZPD②搭建支架③进入情景④合作学习⑤效果评价10.案例分析p41、p60、p20511.桑代克的联结---试误说巴普洛夫的经典条件作用说斯金纳的操作条件作用说12.强化是可以提高操作性反应的概率的刺激或事件,正强化通过呈现想要的愉快刺激来增加反应发生频率,负强化通过消除或者终止厌恶、不愉快刺激来增强反应频率。

例如:回答问题受到表扬属于正强化,轿车中的滴滴声直道人们挤上安全带才停止属于负强化13.布鲁纳主张,学习的目的在于以发现学习的方式。

中学生认知与学习复习重点

中学生认知与学习复习重点

第一章1心理发展的涵义●心理发展:个体随年龄增长而发生的心理结构和功能的变化,这种变化的总的方向是成熟。

2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核心概念及其基本单元●心理结构是一些持久性知识,是青少年理解和解释世界的工具,其基本单元是图式。

●图式最初是动作的结构和组织(基本的神经组织),如拿东西、拍球、搭积木、骑自行车等等。

(动作图式-图像图示-语言图式)●认知发展的两个原则组织指将不同的图式整合在一起,如吸吮和运动手臂整合为吸手指,实际上可以理解为自组织。

适应指对自身的调整以与环境保持平衡,包括同化与顺应●认知发展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以后)3维果茨基关于心理发展的表现的论述●心理发展的表现:随意功能的提高;抽象-概括功能的提高;形成以符号为中介的各种心理功能(心理活动借助符号进行);个性化●心理发展的动因:1.社会影响,人的心理在人与人交往中以语言为媒介接受文化影响而发展,失去社会文化影响人的心理就不可能成为人的心理。

2.个体主动性,像皮亚杰一样,维果茨基也强调在心理发展过程个体的积极参与。

最近发展区维果茨基的思想对教育实践影响:“交互式教学”、“合作学习”、“学习者社区”4认知风格的涵义●认知风格又称学习风格或学习偏好,是个体认知特征或信息加工方式习惯化和人格化的表现。

作为一个综合性的评价概念,其具体表现为若干维度上的不同类型●1信息加工所依赖的线索根据信息加工中依赖的是外部线索还是内部线索分为场独立与场依存两种类型(“场”指认知着的个体及其所处的环境)惯常以来自外部的线索为依据的称为场依存型,惯常以来自内部的线索为依据的称为场独立型●2决策表现方式有的人一有想法就急于表达出来,这种表现方式称为冲动型,而有的人有了想法并不急于表达,而是一再斟酌,这种表现方式称为沉思型。

冲动型学生适应多角度的任务,沉思型学生在解决问题方面表现得更成熟●3不同感觉通道根据学习所偏好的感觉通道,加涅等将认知风格分为四种:视觉-言语型、视觉-非言语型、触觉-动觉型和听觉-言语型5男女生智力发展上的差异从两性整体智力特征看,男性智力分布比女性广,男性之间智力差异比女性大,但两性总的智力水平(平均水平)无显著差异。

中学生认知与学习复习资料

中学生认知与学习复习资料

中学生认知与学习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认知:认知是个体对客观世界进行认识的信息加工过程,主要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言语等基本过程.认知是个体通过与周围环境的互动来认识和了解世界的基本方式,是人类从事其他一切活动的前提和基础,对个体的发展与适应有重要作用。

2、认知发展:指的是儿童、青少年在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其感知觉、注意、观察、记忆、想象、思维与学习等方面的逐渐成长,即个体认知功能系统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变化的过程。

认知发展是个体心理发展的重要方面。

3、生态系统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布朗芬布伦纳提出的人的发展的生态系统观点,系统的分析了生态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生态系统是指个体正经历着的,或与个体有着直接或间接联系的环境。

他归纳出了五个生态系统:微观系统、中间系统、外层系统、宏观系统和时序系统,这五种环境因素同时存在并彼此交互作用,每个系统都会与其他系统及个体产生互动,共同影响个体的发展。

4、学习风格:它与认知风格密切相关。

认知风格是指学习者在完成学习任务时,表现出来的一贯的、典型的、独具个人特色的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

稳定而持久、一致而独特的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共同构成了学习风格.5、经典性条件作用:经典性条件作用的形成过程,即将中性刺激(铃声)与一个原来就能引起反应的无条件刺激(食物)多次结合,动物最终学会对中性刺激做出反应(分泌唾液)的过程.巴甫洛夫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实质,是由一个新的、中性的刺激代替原先的、能自然引起某种反应的无条件刺激,最终产生中性刺激引发无条件反应的过程。

6、消退:是在没有无条件刺激的伴随下,多次单独呈现条件刺激,使得条件反射逐渐减弱甚至消失的过程。

消退的条件反射在一段时间后也还自然恢复,但这种恢复是不完全的,即达不到原来的强度。

7、泛化:条件反射建立后,条件刺激和类似刺激均会引发条件反应,这种现象称为泛化,泛化程度与两个刺激的相似程度有关,刺激越相似,泛化就越强。

中学生认知与学习复习提纲

中学生认知与学习复习提纲

中教认知与学习课程复习范围1中学生认知发展1.1心理发展的涵义与特点1.2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的主要观点1.3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的观点(最近发展区)2学习概念与学习种类2.1 学习现象的判断及对学习涵义的理解2.2 学习的层次与学生学习的特点2.3 学习种类(加涅、奥苏伯尔的分类)2.4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的主要观点(正强化和负强化的涵义与种类、桑代克试误学习的三大规律)2.5认知学习理论代表人物的主要观点(加涅的信息加工模型理论、布鲁纳和奥苏伯尔分别提倡的学习方式)2.6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观点及对教学的影响(知识观——知识的相对真理性、知识只不过是人对世界的猜测、假设和解释,真理的真理性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学生观——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

学习必须依然依赖于先前经验。

学习观——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不是被动接受信息,学习者的建构是多元化的。

)3学习动机3.1学习动机的涵义与结构(奥苏伯尔的三种内驱力)3.2 学习动机五大理论的内容3.3自我效能感的概念3.4学习动机如何激发3.5耶克斯——多得森定律4知识学习4.1知识的涵义与种类4.2表征的涵义与种类4.3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的涵义4.4陈述性知识学习有那三个阶段4.5 陈述性知识的获得阶段(三种直观教学手段的种类和特点、促进知觉学习的策略、如何促进知识的理解?)4.6奥苏泊尔概念与概念之间的三种关系(上位学习、下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的定义)4.7陈述性知识学习的保持过程(记忆系统及其特点、艾宾浩斯遗忘的规律、五种遗忘学说、促进知识学习和保持的策略有哪些)4.8陈述性知识应用的三个层次4.9概念的涵义和结构(四要素:概念名称、概念例证、概念属性、概念定义)4.10 概念形成与概念同化两种概念学习方式的基本过程4.11促进学生概念掌握的策略(其中变式的涵义、正例与反例的作用)4.12陈述性知识的三种表征(命题网络、图式)5技能的学习5.1技能的涵义与特征5.2智慧技能与动作技能的关系5.3技能学习的五个过程5.4 规则的学习:发现学习(例规法)与接受学习(规例法)的学习5.6问题解决与创造力(问题与问题解决的涵义、问题情境的三种成分、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创造性活动的涵义、智力与创造力的关系)6认知策略6.1认知策略的涵义6.2认知策略的种类(复述策略、精加工策略与组织策略包含的具体策略)7.测量与评价7.1效度的涵义7.2信度与区分度的涵义一、单项选择题二、名词解释二、辨析题三、四、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四、论述题五、知识应用题七、教学设计题。

中学生认知及学习复习题答案Word版

中学生认知及学习复习题答案Word版

2014—2015《中学生认知与学习》复习题一、名词解释:4分X5题=20分1、无意注意:是指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或称不随意注意。

2、知觉:是人对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的过程,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在脑中的反映。

3、记忆表象:是指过去感知过的事物‘不在面前出现时,在头脑中仍然能够再现出事物的形象。

4、想象:是人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5、创造性思维:在某些情况下,人们不是按照现有的方案或程序来解决问题,而是运用从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方式来创造性的解决问题,这种思维称为创造性思维。

6、需要:是个体在生活中感到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一种内心状态,它是有机体自身或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脑中的反映。

7、意志: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调节支配自己的行动,克服困难,去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突出表现形式。

8、性格:是指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的心理特征。

9、学习风格:是指学习者所具有或偏爱的学习方式以及表现出来的相应的学习特征。

10、气质: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和灵活性等方面的典型的、稳定的动力特征。

11、注意:心理(意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12、感觉:是刺激物作用于感觉器官,经过神经系统的信息加工所产生的对该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13、记忆:是过去经历过的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是个体对其经验的识记、保持和重现。

14、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概括的和间接的反映,是认识的高级形式。

它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和事物间规律性的联系。

15、问题解决:是由一定情境引起的,需运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来解决某种疑难问题的过程。

具体说就是当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需要理解问题的性质,如何确定求解的目的,如何运用已有的知识去思考推理,找到适当的方法,解决问题,达到目的。

16、动机:是直接推动人进行活动的内部动因或动力,包括个人的意图、愿望、心理冲动或企图达到的目标等。

中学生认知与学习复习大纲

中学生认知与学习复习大纲

“中学生认知与学习”复习提纲1学习与认知学习的涵义(联结主义所认为的学习)
2学习种类(加涅、奥苏伯尔)
3强化的涵义与种类
4试误学习的三大规律(桑代克)
5泛化现象与分化现象(巴甫洛夫)
6桑代克、格式塔学派、奥苏伯尔学习理论的名称
7布鲁纳和奥苏伯尔分别提倡的学习方式
8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9知识的涵义与种类(按知识作用分)
10认知结构的涵义与特征
11表征的涵义与种类(按所用材料分)
12命题的涵义与分析(要能写出命题)
13产生式的含义
14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的含义
15有意义言语学习的涵义与标准
16知识同化的种类
17信息加工的三个系统、信息加工阶段及其特点
18简述艾宾浩斯有关的遗忘的规律
19四种遗忘理论
20复习应注意的地方
21陈述性知识应用的表现
22概念的涵义与结构
23变式的涵义
24正例与反例的作用
25概念形成与概念同化两种概念学习方式的基本过程
26直观教学的种类及其特点
27促进知觉学习的教学策略
28规则的构成
29规则学习中的规例法与例规法以及应注意的地方
30认知技能应用的层次
31问题与问题解决的涵义
32问题的成分
33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34定势的含义
35智力与创造力的关系
36认知策略的涵义
37认知策略的种类
38精加工策略与组织策略的涵义及具体的策略
39评价分类(按评价的功能与用途分、按评价参照的标准分)40效度、信度、难度与区分度的涵义。

中小学生认知与学习复习资料.doc

中小学生认知与学习复习资料.doc

1.认知:人脑反映客观唞物的特性和联系,并祸示唞物对于人的意义与作川的心理活动。

具体而言,认知是感觉输入的变换、减少、解释、贮存、恢复和使用等所打过程。

一般说來,认知的过程包含丫感知觉、记忆、思维、语言和注意等心现活动。

2.认知中的信息加工特点:加工的能力有限、~模糊性、~主动性、~方式分为串行和并行加工3.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论:感知运动阶段0-2、前运算2-7、具体运7-11、形式运11-成年4.最近发展区:儿童独立解决问题的水平与在有指导的惜况下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

5.学习:个体通过反复经验后在ft身行为或思维上发生:的相对持久的变化a6.学习的分类:内隐学习和外显;言语信息、智S技能、汄知策略、态度学习和运动技能学习;发现和接受学习;机械和意义学习;知识、技能和社会规范的学习。

7.感觉:对直接作川于感觉器官的'各观书物(眼、鼻)的个别展性(形色气溫)的反应。

感觉的特点:延续性-感觉后效、适应性-感觉适应、对比性-感觉对比、关联性-联觉。

8.知觉:对直接作川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幣体属性的反应。

知觉的特点:整体性、选抒性、现解性、恒常性。

9.注意: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注意种类:无意注、有意注、有意后注意。

10.注意的品质:注意的广度、稳定性、分配和转移。

11.注意转移的影响因素:对原活动的注意集屮程度、注意新对象的吸引力、明确的信号提示、个体的祌经类型和自控能力、12.注意的意义:注意是掌握知识的必耍条件、注意影响学效果、注意是的重耍条件。

作用:有利于学生选择学活动的对象、有利于学氓学4活动的保持、有利丁•学生对学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

13.注意力的培养方法:A注意的外部表现及判断表现:适应性运动出现、无关动作停止、呼吸运动变化;判断:集屮性、疑惑、活跃、顿悟、厌倦、松散B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川A合理组织教学秩序,建立良好的学习准备B正确应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纟R织教学:A容新颖、中•富、难场适屮;方法灵活多样,富丁•启发学生思维;环境尽量避免分散儿索注意的因素C充分应用有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帮助学生明确学>』的自的和任务;培养学4兴趣,激发求知欲:科学组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克服凼难的意志力,克服内外因索的干扰;D善于应HP两种注意相互转化的规律14.记忆:是一个对倍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捉取的倍息处理系统,三个过程:信息进入记忆系统一编码;信息在记忆过程屮存储一存储;信息从记忆屮提取出米一提取。

《中学生认知与学习》复习范围

《中学生认知与学习》复习范围

第一章中学生认知发展与学习概述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发展的定向性与顺序性;发展的不平衡;发展的个体差异性。

皮亚杰提出个体适应环境的方式(同化与顺应)、皮亚杰认为,发展是一种在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实现的意义建构。

他用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来解释这一过程。

图式,是指儿童对环境进行适应的认知结构.同化,是指儿童利用已有的图式把新刺激纳入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去。

顺应,是指儿童通过改变原有的图式或形成新图式的方式适应新刺激。

平衡,是指同化作用和顺应作用两种机能的平衡。

不断发展着的平衡状态,就是整个心理的发展过程。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第一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 岁)这一阶段的发展主要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

第二阶段前运算阶段(2~7 岁)。

前运算阶段的主要特征是儿童认为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所有的人都有相同的感受,一切以自我为中心;认知活动具有相对具体性,还不能进行抽象的运算思维;思维不具有可逆性等。

第三阶段具体运算阶段(7~11 岁) 。

这个阶段的儿童认知结构中已经具有了抽象概念,能从多维对事物归类,具有了思维的可递性和去自我中心(loss of egocentrism),因而能够进行具体逻辑推理.第四阶段形式运算阶段(11~15 岁) 形式运算阶段最大的特点是儿童思维已经摆脱具体事物的束缚,把形式和内容区分开来,本阶段儿童的思维是以命题形式进行的.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奥苏泊尔提出的学习类型接受学习即以定论的形式把学习材料呈现给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之间的相互作用,实现对学习材料的掌握.发现学习是由学习者自己从学习材料中发现其意义的学习方式.奥苏伯尔又根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的关系把学习分为机械学习与有意义学习,并认为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第二章动机动机、正强化和负强化、惩罚、消退(消退:如果条件刺激多次出现而没有无条件刺激的强化,则已建立的条件反射将逐渐减弱甚至消失。

中学生认知与学习资料

中学生认知与学习资料

经验的作用
人的行为和心理的变化不是自然
的变化,而是经由经验带来的,即与学习对象的 相互作用带来的
学习是有层次的:动物的学习、人的学习、 学生的学习
学生的学习是人类学习的高级层次,是在学 校中由教师引领而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的学习
一般将学习分为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和 态度的学习,而知识的学习和技能学习中的一部 分总合为认知学习
3 认知学习的涵义 认知学习主要指知识、认知技能与策略的学习
人们在谈论学习时首先指的是知识学习,知 识学习是学习的核心内容和形式,是学习的典型 代表
知识是人类对世界认识的结果源自知识学习或获得知识的最直观也最直接的表 现似乎就是“知道”,然后利用自己知道的去解 释和解决各种问题,从而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
对人类而言认知技能显得尤为重要,因为人 是依靠智慧而活着的。智慧是人生存的主要工具
人类已经进入信息社会,人们要学习的越来 越多,学会学习已经成为人们学习的重要目标之 一
如何在这繁多的信息海洋中有所选择、如何 在有限的学习时间里汲取有用的知识对每个人来 说都是重要的任务
学生的学业成就上的差异很大程度上决定于 他们的学习方式和学习策略,不聪明的学生死学 习,聪明的学生会学习
二、认知学习的种类 (一)学科学习与非学科学习 学生在校学习的主要特点就是学习学科知识
与学科技能
中学课程以学科课程为主,如语文、数学、 历史、地理、生物、音乐、体育等等
学科是人类知识系统化、理论化的体现,是 人类知识的精华
学习学科知识有助于学生形成抽象思维能力 和科学的、逻辑的思维方式,为将来进行设计和 创造打下基础
技能是通过练习形成的一系列熟练化的操作
技能有表现在身体运动和操纵工具的技能, 称为动作技能,也有表现为动脑筋的技能,称为 认知技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中学生认知发展与学习概述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发展的定向性与顺序性;发展的不平衡;发展的个体差异性。

皮亚杰提出个体适应环境的方式(同化与顺应)、皮亚杰认为,发展是一种在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实现的意义建构。

他用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来解释这一过程。

图式,是指儿童对环境进行适应的认知结构。

同化,是指儿童利用已有的图式把新刺激纳入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去。

顺应,是指儿童通过改变原有的图式或形成新图式的方式适应新刺激。

平衡,是指同化作用和顺应作用两种机能的平衡。

不断发展着的平衡状态,就是整个心理的发展过程。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第一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 岁) 这一阶段的发展主要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

第二阶段前运算阶段(2~7 岁) 。

前运算阶段的主要特征是儿童认为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所有的人都有相同的感受,一切以自我为中心;认知活动具有相对具体性,还不能进行抽象的运算思维;思维不具有可逆性等。

第三阶段具体运算阶段(7~11 岁) 。

这个阶段的儿童认知结构中已经具有了抽象概念,能从多维对事物归类,具有了思维的可递性和去自我中心(loss of egocentrism) ,因而能够进行具体逻辑推理。

第四阶段形式运算阶段(11~15 岁) 形式运算阶段最大的特点是儿童思维已经摆脱具体事物的束缚,把形式和内容区分开来,本阶段儿童的思维是以命题形式进行的。

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奥苏泊尔提出的学习类型接受学习即以定论的形式把学习材料呈现给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之间的相互作用,实现对学习材料的掌握。

发现学习是由学习者自己从学习材料中发现其意义的学习方式。

奥苏伯尔又根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的关系把学习分为机械学习与有意义学习,并认为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第二章动机动机、正强化和负强化、惩罚、消退(消退:如果条件刺激多次出现而没有无条件刺激的强化,则已建立的条件反射将逐渐减弱甚至消失。

) 、厌学的原因动机: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根据强化的性质和目的可把强化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

正强化,又称积极强化,个体做出某种行为或反应,随后得到某种奖励,从而使行为或反应强度、概率或速度增加的过程就是正强化。

当有机体自发作出某种反应之后,随即排除或避免了某种讨厌刺激或不愉快情境,从而使此类反应在以后的类似情境中发生的概率增加,这种操作即为负强化奥苏伯尔内驱力理论认为学校情境中的学习动机,应包括三方面的内驱力成分,即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以及附属内驱力。

认知内驱力主要指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

在各类知识的学习过程中,认知内驱力是一种最重要和最稳定的动机。

自我提高内驱力指学生个体因自己的胜任能力或工作能力而赢得相应地位的需要。

如学生为了考好而努力学习的动机。

附属内驱力指学生想获得认可和赏识的欲望。

维纳的归因理论、他认为,一个人在完成一项重要活动后,会对活动的结果(成功或失败)找寻原因,分析诸如努力程度、能力、任务难度、运气、身心状况等其它因素的影响。

不同人会有着不同的归因,也会对以上影响因素有着不同的认识。

维纳把上述影响因素进一步归纳为三个维度:稳定性(稳定—不稳定)、可控性(可控—不可控)与因素源(内部—外部)。

强化理论在应用时应注意的原则、(1)经过强化的行为趋向于重复发生。

(2)要依照强化对象的不同采用不同的强化措施。

(3)小步子前进,分阶段设立目标,并对目标予以明确规定和表述。

(4)及时反馈。

(5)正强化比负强化更有效。

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主要因素①个人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

②替代经验。

③别人的言语劝说。

④情绪唤醒。

如何激发中学生的学习动机、一、明确学习目的和近期目标,引发和强化学习动机二、通过榜样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三、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内部学习动机四、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促进学生动机的迁移五、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归因六、合理组织竞赛与合作七、及时反馈,合理利用表扬与批评第三章中学生认知发展与教育(上)感觉、知觉特性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刺激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1. 外部感觉2. 内部感觉)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刺激物的整体的反映。

(1. 空间知觉2. 时间知觉3. 运动知觉)知觉特性1. 知觉的整体性2. 知觉的选择性3. 知觉的理解性4. 知觉的恒常性注意的分类(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1. 无意注意2. 有意注意3. 有意后注意注意的品质(一)注意的广度(二)注意的稳定性(三)注意的分配(四)注意的转移观察力观察力就是观察的能力,它是指有目的地、主动地去考察事物并善于全面正确地发现事物的各种典型特征的知觉能力。

记忆的分类1. 按照内容不同,可将记忆分为形象记忆、抽象记忆、情感记忆和运动记忆。

2. 按照记忆方法的不同,记忆可以分为意义记忆和机械记忆。

记忆的过程(识记、保持、再认和回忆)、前摄抑制与倒摄抑制、分散复习和集中复习、如何运用有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1. 加深学生对学习目的、任务的理解2. 培养间接兴趣3. 合理组织教学活动4. 加强意志锻炼如何进行有效的复习、1. 合理安排复习时间2. 恰当安排复习内容3. 尝试回忆法的应用4. 复习方法多样化第四章中学生认知发展与教育(下)中学生思维的主要特点中学生思维的基本特点是:在整个中学阶段,他们的思维能力得到迅速发展,抽象逻辑思维处于优势的地位,但初中生与高中生的思维又是不同的。

如何培养培养中小学生的思维能力、直观教学的种类、(直观教学形式有:实物直观、模象直观和言语直观。

)(一)运用直观教学手段,提高中小学生的思维水平(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积极思维(三)让学生了解学习过程,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四)提高言语表达水平,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创造力及其核心、发散性思维(创造力是重新组合已有的信息,产生出新颖、独特、有价值的思维产品的能力。

发散性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

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三个特征。

)聚合思维、头脑风暴法、(又译智力激励法,是指通过一种特殊的会议形式,使参加人员积极思考、畅所欲言、互相启发,为解决问题提供出一系列创造性的设想的创造方法。

美国创造学家奥斯本发明。

)头脑风暴法实施原则(1)不得批评原则(2)自由畅想原则(3)以量求质原则(4)综合改善原则如何培养中小学生的创造力、(一)激发学生主动解惑的内在动机,培养学生的求知欲(二)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数学教学中的“一题多解”和作文中的“一事多写”(对同一事物用不同体裁作文),都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有效方式(三)鼓励学生的直觉思维(四)丰富学生的想象力(五)正确对待创造型学生,培养创造个性再造想象、创造想象、(再造想象是依据言语的描述或非言语的描绘(如图解、图样),在头脑中产生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创造想象是不依据现成的描述而独立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原型(注:原型是指能够起到启发作用的事物。

原型启发是指从事物的相似或类似中看到事物或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

)想象力的开发方法(一)粘合法(二)综合法(三)夸张法(四)具象法(五)联想法第五章学习的迁移与教育影响迁移的客观因素第一,学习材料的性质。

包括学习材料的组织结构、逻辑层次以及实用价值等。

第二,教师的指导。

第三,学习情境的相似性如何促进学生的学习迁移1、合理编排教学内容2、加强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教学3、教学过程中具体分析教学内容适合何种迁移4、帮助学生形成关于学习和学校的积极态度第六章知识的学习知识的分类、(一) 根据反映活动的深度不同,可以将知识分为感性知识与理性知识(二) 根据反映活动的形式不同,可以将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三) 根据反映活动的内容不同,可以将知识分为具体知识与抽象知识(四) 根据反映活动的目的不同,可以将知识分为具体知识、方式方法知识和普遍原理知识提高教材概括与理解成效的方法有哪些1. 灵活运用各种直观形式(1)实物直观和模像直观的选用(2)词(言语直观)与形象(实物和模像直观)的配合2. 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4. 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第八章学习策略复述策略、精细加工策略和组织策略等学习策略、复述策略是为了保持信息,运用内部语言在大脑中重现学习材料,将注意力维持在学习材料上的方法。

精加工策略是指将新学习材料与头脑中已有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的意义的深层加工策略。

精加工策略包括:对记忆材料补充细节、举出例子、写摘要、做笔记、自我提问、用自己的话进行解释等。

组织策略是指整合所学新知识之间、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形成新的知识结构。

常用的组织策略有:①归类②列提纲③利用图形④制作表格元认知策略、(元认知是对认知的认知。

具体地说,是个体关于自己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

元认知策略大致可分为三种:自我计划策略、自我监控策略和自我调节策略)注:厌学的原因请看课本第十一章323页厌学心理的调试(可以参考下面做法)(1)在对待中学生厌学的心理时应注意以下几点:立足于培养自主性、主体性;通过适当的集体生活,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关系;改变学习及指导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2)解决方案:从赏识开始,进入心理辅导;对家长进行心理疏导,引导家长走出家教的误区;与其他老师沟通等。

如何缓解学习的压力(可自由发挥)【下载本文档,可以自由复制内容或自由编辑修改内容,更多精彩文章,期待你的好评和关注,我将一如既往为您服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