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二课诗两首之《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二课诗两首《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二课诗两首《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着重分析意象以及意境,体会诗歌的意象美。

2.通过品味语言,发挥想象,以感受充溢于诗歌的真情,进而拉近学生与诗的联系,鼓励学生在喜欢的基础上多写写新诗。

【学习目标】1.反复诵读诗歌。

2.着重分析意象以及意境,体会诗歌的意象美。

3.品味语言,发挥想象,感悟诗歌真情。

4.鼓励学生在喜欢的基础上尝试写新诗。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通过寻找和分析意象体会作者所要体现的情感。

难点:感受诗歌的真情【教学方法】1.朗读法:反复诵读,理解情感2.创设情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3.合作学习: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3~5分钟):去年在槐花飘香之际,大家与你朝夕相处的老师同学分别,离开了的初中母校。

回顾过往生活多少有些不舍。

如果现在让你写一篇怀念初中的文章,你会选取什么作为你的告别对象?无论是哪些对象,都有大家在校园生活的印迹,都融入了大家对母校的美好回忆、眷恋以及不舍。

这正是咱们这一单元的重点,通过学习诗歌,透过意象,描绘诗人营造的意境,感受诗人的真情。

这也是品诗的方法。

下面咱们就来共同学习新月派代表作家著名诗人徐志摩的《再别康桥》。

看他如何选取意象,描绘意境,表达感情的。

(板书:品诗的方法:意象→意境→情感)设计理由:谈话式导入,拉近学生与诗歌的距离,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二、初读感知(课前解决字音字词)(3分钟)1.先请一位学生读一遍《再别康桥》,其他同学思考徐志摩在第二次别离母校时想要传达什么情感?2.录音范读,体悟真情,揣摩意象,感受诗人的真情。

设计理由:在读的过程中检查预习。

借助诵读,范读揣摩意象,感受真情。

三、再读理解(25分钟)中华民族是一个崇尚诗的民族,一个人的文学素养、文学趣味的高低主要看他对诗歌的感悟和鉴赏能力如何。

可以说每一小节诗中都有意象,但每一小节诗中诗人都选取了一个主体意象,只要咱们抓住了主体意象,便可以描绘诗人营造的意境,体会诗人的真情。

高中语文 人教版必修一第一单元第2课诗两首《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 人教版必修一第一单元第2课诗两首《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人教版必修一第一单元第2课诗两首《再别康桥》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感受康桥柔美秀丽的风光,在诵读中体会作者对康桥的情感。

2、体会诗歌中的意象美。

学情分析通过意象赏析诗歌的方法。

重点难点1、感受康桥柔美秀丽的风光,在诵读中体会作者对康桥的情感。

2、体会诗歌中的意象美。

教学过程【导入】再别康桥上个世纪二十年代,中国诗坛出现了一颗耀眼的明星,他才华横溢,文笔洒脱;他感情丰富,风度翩翩;他轻轻的来,又悄悄的走,不曾带走人世间的一片云彩,却永远投影在读者的波心。

他就是---徐志摩,今天,让我们和徐志摩一起《再别康桥》。

【讲授】再别康桥1、作者介绍(请学生介绍)徐志摩(1897—1931),原名徐章垿,浙江海宁人。

1916年秋赴京读大学,曾拜梁启超为师。

19 18年8月赴美国留学,获文学硕士学位。

1920年追随罗素而赴英国,后进康桥大学(剑桥大学)学习。

是“新月”诗派最有代表性的诗人。

他一生追求:爱、自由和美。

1931年11月1 9日,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时年35岁。

代表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集》。

2、了解背景康桥,即剑桥,英国剑桥大学的所在地。

徐志摩留学英国两年,大部分时间在此度过。

这是他一生最美好的时光。

1925年和1928年,他出国途径英格兰,两次重返母校。

本诗是他1928年故地重游以后,在归国的轮船上写的。

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

3、徐志摩的康桥情结:在那里,他接受了资产阶级教育,形成以“爱、自由、美”为核心的人生观和“康桥理想”; 康桥:诗人自由之梦飞翔的地方,康桥:诗人美之梦蕴积的地方,康桥:诗人爱之梦破灭的地方。

【活动】再别康桥初读诗歌,感知诗情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诗歌,去感受诗人追求爱、自由和美的诗意的内心。

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读.河畔( ) 荡漾( )青荇( ) 榆阴( )揉碎( ) 浮藻( )长篙( ) 漫溯( )斑斓( ) 笙箫( )2.读一首诗歌,光读准字音和停顿是不够的, 诗歌的节奏和韵律能畅达地表现作者的情感和作品的内容。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教案:第一单元第2课诗两首-再别康桥教案(系列五)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教案:第一单元第2课诗两首-再别康桥教案(系列五)

课题:再别康桥课型:多媒体讲课一、教材剖析:本单元指导学生品尝、鉴赏中国新诗和外国诗歌。

《再别康桥》是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传世之作,是一首拥有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的诗歌,有极高美学价值。

经过这首诗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和认识中国现代诗歌的特色,培育学生感悟鉴赏现代诗的能力,经过朗读吟咏,领会这首诗章法齐整、韵律优美的艺术特色,感觉诗歌中涌动的激情。

剖析诗中意象,理解诗歌中创建的形象,感觉诗中境界鲜亮,富裕流动性的绘画美。

指引学生理解诗歌重叠复沓的音乐美、绚烂流动的画面美、深邃缠绵的感情美。

进而达到赏识、理解、审美的目的。

二、学情剖析:学生对诗歌接触不多,语言累积不厚,鉴赏审美能力有待提升,本课侧重经过朗读手段,睁开想像的翅膀来掌握诗歌感情,经过诗歌意象的研究学习增强合作研究能力,激发提升联想、想像能力,累积精巧的语言;鼓舞学生热爱自然美景,感悟人生,培育其对诗歌的鉴赏能力和崇高的审美情味。

三、教课目的:品读节奏美、意会境界美四、教课要点难点:意会境界美五、课时分派及教课方法:一课时,多媒体讲课六、教课环境及资源准备:学生提早朗读诗歌三遍,读准字音七、教课过程:作家及作品背景介绍:徐志摩( 1897~ 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

名章垿,笔名南湖、云中鹤等。

浙江海宁人。

新月诗派代表诗人 .1918 年赴美国学习银行学。

1920 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度过了一段美好的留学光阴。

他能够任意地选科听课,也能够在景色艳丽的康河两岸看书、赏景,或许下河划船,尽兴沉醉在大自然中。

1931 年 11 月 19 日,由南京乘飞机到北平,因遇雾在济南邻近触山,机坠身亡。

代表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集》。

康桥,即剑桥,英国有名剑桥大学所在地。

1920 年秋,徐志摩经美国到伦敦,在剑桥大学、伦敦大学学习, 1922 年上半年由剑桥大学皇家学院特别生转为正式研究生。

过了半年的正式学生生活后, 8 月中旬归国。

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1教学教案第一单元2 诗两首再别康桥

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1教学教案第一单元2 诗两首再别康桥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一、设计依据《语文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中明确指出要“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的情感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

”在“阅读与鉴赏”中也要求“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

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

”二、教材和学情分析“康桥情结”贯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诗文中,而《再别康桥》无疑是其中最著名的一篇。

这首诗作于1928年11月,作者自英国返国途中旧地重游,重访了昔日留下美好回忆的学府所在地-------康桥,故为“再别康桥”,抒发了对康桥的无限眷恋之情。

此诗以其优美的意象和韵律影响力自她诞生以来的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鉴赏这首诗,不仅可以培养学生体验诗歌情感,陶冶性情,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的能力,而且可以引导学生感受美的事物,增强学生的审美鉴赏力和审美创造力。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引导学生感受康桥柔美秀丽的风光,体味作者对康桥深深依恋之情,感受《再别康桥》的情感美,意象美,韵律美。

(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二)过程与方法指导学生鉴赏诗歌的方法,通过反复诵读,品味语言,感悟徐志摩诗歌的独特风格,提高审美情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徐志摩感情方式与个人体验在其诗歌中的融合,培养人文情怀。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从诵读中加深理解,通过理解提高诵读能力难点:从诗的意象中把握徐志摩诗的艺术美。

五、课时安排:一课时六、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七、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1、教师展示幻灯片,学生分组讨论学过的离别诗导入:“迄今为止,我们学过不少离别送别的诗作,古人云: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西出阳关无故人”的豪迈,也有“莫愁前路无知己”的洒脱,更有“杨柳岸晓风残月”的伤感。

这些都是古人对于离别的理解,那么现代人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二课《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二课《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体味和把握诗中的意境美,了解意象的含义和作用。

2、了解掌握诗歌“三美”。

3、感受康桥柔美的秀丽风光,体味作者对康桥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内容】:1、意象的含义和作用。

2、诗歌“三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3、作者对康桥的依依惜别之情【重点】:《再别康桥》的音乐美、建筑美和绘画美以及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

【难点】:在朗读中体会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来感知“三美”。

【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法、讨论法【教学工具】: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二课《再别康桥》、范读录音【课时】:15分钟【教学过程】一、导入:1、首先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老师放一段诗歌朗诵。

这座桥,风景秀丽,闻名遐迩;这个人,风流倜傥,才华横溢;这首诗,清新空灵,载誉中华,你想欣赏这座桥,走近这个人,感受这首诗吗?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再别康桥》,认识这位具有浪漫情怀的现代派诗人。

二、整体感知:2、好,大家对于诗人徐志摩都有哪些了解呢?哪位同学愿意给我们分享一下?明确:作者:徐志摩,浙江海宁人,曾用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他是理想主义者,天真而浪漫。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资产阶级诗人,他是新诗的诗魂,林语堂评价他为“奇才”与“情才”,他的新诗有特有的飞动飘逸的艺术风格,他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徐志摩邂逅了林徽因,度过了一段美好的留学时光。

3、背景:《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

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

康桥的一切,早就为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

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蛰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4、请同学们试着自己朗读课文,朗读时注意做到抑扬顿挫,声情并茂,身临其境,语调要柔和、舒缓。

抽学生起来读。

5、“多情自古伤离别”,自古以来,离别总是免不了一种沉重,一份哀伤,同学们,读过这首诗歌之后,有没有感觉到通常离别诗的那种沉重和压抑?它带给你的是什么样的感觉呢?明确:没有沉重和压抑的感觉。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二课之《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二课之《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二课之《再别康桥》教课方案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二课之《再别康桥》教课方案鹿泉区第三中学贾莉莎【教课目的】1、知识与技术:(1)领会诗中所表现出了的三美主张。

(2)经过对文本的解读和对意象的剖析,领会诗歌的境界美。

2、过程与方法:(1)经过对诗歌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剖析提升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2)经过使学生找寻意象进而领会诗歌的境界3、感情态度价值观:领会作者感情方式与价值体验,在其在诗歌中的交融,进而感觉诗歌带给人的美感。

【教课要点·难点】要点:对诗歌“三美” (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解读。

难点:绘画美(境界美)的解说。

【教课方法】朗读法,合作研究法本节课以鉴赏“三美”为主线,以朗读为辅线,双线交叉进行。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课过程】一、激情导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一首带有淡淡忧虑的分别诗牵动了多少文人学者的心。

徐志摩,他就这样静静地来,又这样静静地走了。

今日,就让我们一同来认识这个人、品读这首诗吧!课件展现本节学习目标第一,请同学们把这首诗齐声朗诵一遍。

二、一轮朗读领会建筑美1. 正音青荇 (x ìng)长篙(gāo)浮藻(zǎo)漫溯(sù)斑斓(lán)笙箫(shēng)指引学生察看诗歌形式特色师生一同小结:课件展现建筑美(形式)表此刻节的均匀和句的齐整《再别康桥》共七节,四行一节,两两有条有理,于参差变化中见齐整,给人以美感。

三、二轮朗读吟咏诗韵领会音乐美1、释题课件展现徐志摩的康桥情结“就我个人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由的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 而我说:校园是我们成长的摇篮校园是我们心灵的一片净土校园是我们青春的舞台2、朗诵指导,找 3-4 名学生朗诵感悟音乐美教师小结:课件展现音乐美(语言)A、押韵B、音节和睦,节奏感强C、回环复沓首节和末节,语意相像,节奏同样,构成回环响应的构造形式。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教案: 第一单元第2课诗两首-再别康桥 教案(系列四) Word版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教案: 第一单元第2课诗两首-再别康桥 教案(系列四) Word版

再别康桥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徐志摩及“新乐派”诗歌的特点。

品味语言,感悟意境,反复吟咏全诗。

2、过程与方法:感受诗中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深刻体会诗人抒发的感情,培养对自然景物的感受力。

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品味语言,体味诗人的情感。

2、教学难点:鉴赏意象,感悟意境。

教学方法诵读吟咏法,欣赏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佛云:人生有七大苦,我们前面通过《雨巷》的学习,品味到了“求而不得之苦。

”人生第六苦就是“爱别离”。

别离是一种执着的苦。

人生本来聚少离多,“多情自古伤离别”。

冯至《别离》写道:“我们招一招手,随着别离|我们的世界便分成两个。

” 离别时是痛苦的。

待到花落云散,冬雷震震夏雨雪之时,才惊觉昨天的生活已是今天的美梦,所爱的终究像手中的沙一般飘扬而去,午夜梦回之际,这“爱别离”的滋味,怎一个“苦”字了得?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也是一首描写离别的诗歌——徐志摩的《再别康桥》。

让我们来看看他对别离是一种怎样的描写,看看他是如何理解离别的。

二、作者介绍徐志摩,浙江海宁人,新月派的代表诗人。

早年留学英国剑桥大学。

1931年11月19日,为了省钱,经朋友介绍而搭坐上了免费的邮班从南京回北平,不幸因遇雾在济南附近触山,机坠身亡。

终年,34岁。

其代表作有《再别康桥》《雪花的快乐》《沙扬那拉》《这是一个怯懦的世界》等。

胡适有一个概括性的评论。

说“他的人生观就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他就是为着他单纯的信仰而活。

徐志摩的一生是为了爱情而存在的。

在他死后三个女人扑倒在了他的墓碑前:这三个人分别是他的原配妻子张幼仪;没有结果但是他灵魂的伴侣的才女林徽因;他努力兼职都还养不活的交际花陆小曼。

他的逝世也为了省钱养家而导致的。

我们知道在太可惜了,是吧?三、新月派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新诗流派,以《晨报副刊》为阵地的诗人群。

代表诗人是闻一多、徐志摩。

其理论主张为“理性节制情感”和新诗形式上的格律化。

高中必修一语文《再别康桥》教案(精选10篇)

高中必修一语文《再别康桥》教案(精选10篇)

高中必修一语文《再别康桥》教案(精选10篇)高中必修一语文《再别康桥》教案篇1【教学目标】1、通过朗读、分析,品味诗中创造意境鲜明、富有流动的画面──诗意美。

2、重点掌握诗人对自由、率真天性的追求──人性美。

【教学过程】一、导入欣赏音乐《情人的眼泪》,让学生交流在音乐的旋律中听到的内容。

音乐,它是旋律,但它也是诗,它用诗一般的旋律向我们倾诉心中的爱与情。

同样,好的诗歌也是美的音乐,它用音乐一般的韵律向我们述说着人世间忧愁与欢乐。

二、学生朗读全诗,思考1、找出体现诗意美的诗句,并简要分析:明确:岸边柳树倒影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

夕阳照射下的柳枝,镀上一层妩媚的金色,那金色的枝条随风轻轻摇摆,水中的倒影,像一位美艳的新娘。

这波光里的艳影在水中荡漾,也在诗人的心头荡漾。

康河的水草,绿油油的在柔波中招摇,仿佛在向诗人招手示意,在这仙境般的康河,诗人受到感染,情愿做一条水草,承受康河清波的爱抚。

榆阴下的清泉倒映着天上的彩虹,那五彩斑斓的景色充满了醇厚的诗意,诗人的留恋全都融进了康河的风光中。

诗人乘着满载星辉的一叶小舟,向着青草凄凄的小河深处,击拍欢歌,去寻他彩虹似的梦。

诗意美除了构思的新巧、韵律的和谐,更主要体现在意境美。

诗人将自己多年对母校的感情浓缩在凝练的诗句中,溶化到一些富有个性色彩的形象和想象中间,不同于一般的别离诗,他选择的意象是夏季的“云彩”、“金柳”、“青荇”、“青草”、“星辉”等,而传统的别离诗选择的意象多是长亭、流水、浮云、落日、孤舟等,而且多是暮秋时节。

诗人巧妙地把气氛、感情、形象三者融合为一,因而造成一个色彩鲜明、线条清晰、匀称柔和的境界,就像一幅幅色彩绚丽的欧洲风情画。

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等,将它们巧妙地剪辑到自己的诗作中,使每一幅画面变成了动态的、立体的,给人以视觉上的审美享受。

他所寄寓的情思也因而显得潇洒、飘逸,而不是一般别离诗的缠绵、愁苦。

语文人教版高中必修1高一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诗两首》--《再别康桥》教案

语文人教版高中必修1高一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诗两首》--《再别康桥》教案

高一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诗两首》--《再别康桥》教案【教学目的】1.感悟徐志摩诗歌华丽轻巧的语言,整齐的章法,和谐柔美的音韵所散发出的强烈的艺术感染力;2.体会徐志摩感情方式与个人的体验在其诗歌中的融合。

【教学重点】体会诗境之美。

【教学难点】意境的营造。

【教学方法】诵读入境,欣赏诗意;联想比较,鉴赏评价。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在前几节课,我们介绍并运用了诗歌的意象和象征这一鉴赏诗歌的入门方法,这节课我接着运用这种方法,来共同研究、探讨现代诗歌史中的明珠——《再别康桥》,体会其意境之美。

二、阅读资料(见所发资料书)徐志摩(1897~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

名章垿,笔名南湖、云中鹤等。

浙江海宁人。

1915年毕业于杭州一中,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

1918年赴美国学习银行学。

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伦敦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

深受西方文化的熏陶和欧美浪漫主义、唯美派诗人的影响。

1921年开始创作新诗。

1922年返国后在报刊上发表大量诗文。

1923年,参与发起成立新月社,后加入文学研究会。

1924年与胡适、陈西滢等创办《现代评论》周刊,任北京大学教授。

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时任其翻译。

1925年赴欧洲、游历苏、德、意、法等国。

1926年在北京主编《晨报》副刊《诗镌》,与闻一多、朱湘等人开展新诗格律化运动,影响到新诗艺术的发展。

同年移居上海,任光华大学、大夏大学和南京中央大学教授。

1927年参加创办新月书店。

次年《新月》月刊创刊后任主编。

并出国游历英、美、日、印诸国。

1930年任中华文化基金委员会委员,被选为英国诗社社员。

同年冬到北京大学与北京女子大学任教。

1931年初,与陈梦家、方玮德创办《诗刊》季刊,被推选为笔会中国分会理事。

同年11月19日,由南京乘飞机到北平,因遇雾在济南附近触山,机坠身亡。

著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散文集《落叶》、《巴黎的鳞爪》、《自剖》、《秋》,小说散文集《轮盘》,戏剧《卞昆冈》(与陆小曼合写),日记《爱眉小札》、《志摩日记》,译著《曼殊斐尔小说集》等。

《再别康桥》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再别康桥》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再别康桥》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再别康桥》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一、教学背景和教学目标教学背景:本节课是高一英语必修课,要求把文言文思想运用到现代英语表达当中。

再别康桥是新编选修5教材的课文,是由徐志摩所作的一首抒发怀念之情的现代诗作。

学生在学习这篇课文时,应该能够了解作者徐志摩所述的背景和意义。

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理解该课文的震撼感、美感和文学内涵,寓教于乐,掌握文言文与现代英语表达之间的转化。

通过学习本课程,期望学生能够达到以下目标:1.了解《再别康桥》的史实和艺术内涵;2.掌握文言文和现代英语的表达方式;3.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4.促进学生分析、思考和自我表达能力。

二、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教学方法:1.课前预习:老师为学生讲解一些关于徐志摩及其作品的信息,为学生提供背景知识,丰富学生关于此课文的知识面。

2.集体讨论:教师以在线或现场会议的形式组织学生们讨论课文,提出问题,鼓励每个学生参与到讨论中,比如:对该课文的感性理解和理性分析,对作者的评价等等。

3.小组合作:将学生以小组形式分工合作,每组认真分析和解读该课文,充分发挥小组成员的合作能力,彼此辅助。

4.课后作业:学生可以展开阅读,进行个人的文学鉴赏和思考,可以结合自身学习和生活经验,深入分析写作的艺术手法并撰写自己的文学评论,以此提高写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1.课前小结:老师向学生介绍《再别康桥》的背景及作者。

在这部诗中,作者徐志摩的思想和情感通过诗歌的艺术形式被完美地表达出来,同时也体现了他对“伟大的后人”的慈爱和祝福之情。

2.预习导入:提前几天,让学生预习本文,运用他们对文言文和现代英语的理解和表达技巧,尝试转化“别离”的情感。

比如根据“桥”这个情境词一个人离别的画面,进行想象性表达。

3.阅读教学:请学生分组,小组联合解读,学生可以用他们理解的话语进行讨论。

教师还可以辅助学生理解阅读文本,区分文言意象中的意境和现代意境的表达。

高一语文《再别康桥》教案10篇

高一语文《再别康桥》教案10篇

高一语文《再别康桥》教案高一语文《再别康桥》教案10篇作为一名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一语文《再别康桥》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高一语文《再别康桥》教案1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感受康桥柔美秀丽的风光,体味作者对康桥依依惜别之情;2、引导学生体味诗中的意象美;3、当堂背诵全诗。

二、教学重难点1、诗情的领悟是难点与教学的重点;2、意象的把握与体味。

三、教学设想以诵读为主,以课件贯穿始终,集音乐、画面、相片、朗诵等视听手段为一体,充分感受诗歌的优美境界。

四、课时: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语(1—2分)古人云: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无奈,又有“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迈,还有“相见时难别亦难”的苦涩,那么现代人是如何理解离别的呢?那么我们现在就来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领略一下现代人笔下的别离之情!(解释:康桥=剑桥=Gambriage)然后问学生知道哪些世界名校,学生会说出哈佛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播放大学图片。

让学生指出剑桥大学,引出对徐志摩的介绍。

二、徐志摩个人资料(课件介绍)(5分)(简要情况—康桥情结),由此引出对《再别康桥》的示范朗诵。

三、欣赏配乐朗读<再别康桥>,先让学生读,再用范读,学生能找出差距(5分)四、朗读直至背诵全诗(配乐)(10分)五、引导学生感受意象美(16分)先引导学生把握诗中的意象(提问诗中的哪些景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再让他们说出这是为什么——有诗人的情感融入;再让学生分析这些意象分别融入了作者的哪些感情)进而由教师总结出意象的含义——是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

这些意象都是柔美而抒情的事物,浸透了作者对康河的永久的恋情。

他甚至想永远留在这里“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全诗通过这些意象构筑了梦幻般的氛围,如一首小夜曲,让人如痴如醉。

徐志摩再别康桥教案五篇【优秀范文】

徐志摩再别康桥教案五篇【优秀范文】

徐志摩再别康桥教案五篇【优秀范文】《再别康桥》优质课教案篇一一、教材分析(一)教材地位《再别康桥》是“新月派”代表诗人徐志摩的代表作,是中国现代诗歌史上非常著名的一首诗,此篇课文无论在本单元还是整个高中语文教材中都具有重要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我所面对的是高一学生。

他们认知事物主要以感性为主,因此在教学上会尽可能地借用多媒体,给以视觉与听觉的冲击,加深其直观感受。

高一的学生对新诗这种文学样式接触不多,因此,对现代诗歌的理解和把握可能会有些困难。

针对上述学生情况,结合新诗的特点,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与能力目标学生掌握一定的朗读技巧,能够体会诗歌的意象以及用“三美”来分析诗歌。

2、过程与方法目标课前学生能够收集作者、作品的相关资料,课上反复朗读《再别康桥》,让学生能够体会到诗歌意境和诗人心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认识徐志摩真挚热烈的浪漫主义个性,了解作者对母校剑桥大学的一片深情和无限崇敬(三)重点难点依据教学目标,参照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确定本课教学的重点、难点如下:1、重点:《再别康桥》音乐美、建筑美和绘画美以及诗人独具特色意象选择。

2、难点:在朗读中体会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来感知“三美”。

设计理由:“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是“新月派”代表诗人闻一多先生在他的论文《诗的格律》中所强调的。

这是“新月派”创作的理念,因此“三美”的感知是本课的重点之一。

同时,中国古代离别诗不胜枚举,徐志摩作为一名留洋英国的学者,他对中国传统离别诗歌意象的继承和对外国诗歌意象的借鉴必有其独到之处,因此,这也是重点之一。

但是如何从诗歌的意象来感知一个诗派的创作理念,即如何从形象思维转换到抽象思维,这对于高一学生而言有一定的难度,需要教师详细分析和引导。

二、教法学法1、教法: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师要本着"因材施教"以及"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的原则,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再别康桥》优秀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再别康桥》优秀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户县职教中心刘会娥一、设计思路(一)教学指导思想和设计理念以素质教育精神和新课程理念为指导,根据本课的特点,注重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重视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本节课紧紧围绕“美”来建构课堂,以诵读贯穿始终,按照从感性认识到理性分析的认知规律,逐层推进教学环节,使学生学会如何感悟美,鉴赏美,理解美,进而表达美。

(二)教材分析《再别康桥》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二课《诗两首》的第二首。

必修一体现了教材编排中“将审美教育放在极其重要的地位”这一指导思想,第一单元所选的四首现代诗歌无论是从形式还是内容上,都堪称典范。

“新月派”是现代诗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流派,在新诗创作上提出“三美”(建筑美、音乐美、绘画美)的标准。

《再别康桥》正是这一标准的范本,学好这首诗,对于了解新诗的特点,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有着重要的示范和推动作用。

(三)学情分析我们的学生是职中综合高中部高一级,基础不太好,甚至有些学生对语文缺乏兴趣,但他们的内心依然有着对美的追求与向往。

前面的学习让他们有了一定的诗歌鉴赏基础,需要进一步引导和提高。

另外,学生普遍自信心不足,不善于主动表达和交流,也需要老师多鼓励多引导。

(四)教法和学法教法1、诵读指导法:教师范读,并指导学生诵读。

2、讨论与点拨结合法:师生平等对话,共同讨论,有助于培养和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和灵感,有利于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使每个学生得到更充分的发展。

老师适当的点拨和引导有利于学生更准确的理解诗歌,掌握方法。

3、情景创设法:灵活运用多媒体,展示图片、资料、背景音乐,结合老师优美诗意的语言,丰富教学内容,增强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学法1、多样朗读法(1)朗读和默读相结合的方法:诗歌贵在吟诵,通过反复的朗读,学生可以集中注意力,体会和领悟诗歌的音乐美;通过默读,通过潜心把玩,学生可以发挥自己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体会和把握诗歌的深层意蕴。

再别康桥教案 高中必修一语文《再别康桥》教案(优秀6篇)

再别康桥教案 高中必修一语文《再别康桥》教案(优秀6篇)

再别康桥教案高中必修一语文《再别康桥》教案(优秀6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作者给大家整理的6篇高中必修一语文《再别康桥》教案,希望可以启发您对于再别康桥教案的写作思路。

再别康桥教案篇一教学目的1,感知《再别康桥》的诗意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2,学会新诗的鉴赏方法。

A,通过教师的指导朗读学会欣赏诗歌的音乐美。

B,通过教师的分析赏析,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入手赏析诗歌。

教学重点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再别康桥》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教学设想教学方法:诵读吟咏法,欣赏法。

媒体设计:播放校园歌曲《再别康桥》。

播放黄磊朗诵带《再别康桥》。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堂教学设计一,导语:“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文人学者的心。

徐志摩,他就这样悄悄地来,又这样悄悄地走了。

诗人志摩是怎样一个人呢?让我们和志摩一起《再别康桥》,走进诗人内心。

二,播放歌曲《再别康桥》,附上剑桥的图片。

(解说:音乐能陶冶人的性灵。

《再别康桥》这首诗本身就极具音乐美。

播一首由《再别康桥》改成的歌曲,可以让学生从另一个艺术层面去感受志摩的诗。

配上剑桥的优美的图片,让学生由听觉到视觉都对《再别康桥》有一定的感知。

)三,志摩其人及写作背景。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

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度过了一段美好的留学时光。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

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康桥,即剑桥,英国有名剑桥大学所在地。

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2.⑴学习诗人用评议的彩笔向读者展现了康桥秀丽的风光,创造空灵、飘
逸意境的写法;
⑵体会这首诗章法整齐、韵律优美、意境深远的艺术特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生诵读感受诗歌三美,教师指导学生讨论诗歌意象及蕴含的情感。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陶冶学生的性情,接受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教学目标1
教学难点:教学目标2、3
教学方法:诵读欣赏法对比赏析法问答法讨论法
教学方式:传统讲授法
教学课时:1课时
课堂教学步骤:
一、导(情景导入)
师:唐诗是华夏文化的精髓,我们引以为傲,那么同学们知道哪些有关离别的诗句呢?
生:回答关于“离别”的诗歌: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赠汪伦》)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
……
师:那么,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一首离别的现代诗。

生:《再别康桥》。

(板书:再别康桥)
二、知(了解诗人及写作背景)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

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

1920年赴英国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剑桥就是诗歌中的康桥。

1922年8月辞别剑桥启程回国。

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经常发表诗作,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为新月诗派的主要人物。

1928年诗人重游英国,在乘船归国途中,诗人挥笔写下了这首诗歌。

1931年11月19日,诗人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时年35岁。

他的诗作不乏语言清新、比喻贴切,具有轻柔明丽风格的佳作。

选自《猛虎集》的《再别康桥》就以音节和谐、意境优美,备受读者们的青睐。

三、品(品读赏析)
1、朗诵品味音乐美
(注重字音、停顿、重读、感情等训练,及时引导学生。


1)、学生齐读
2)、学生个读
3)、教师范读
老师朗读及学生自由读、齐读时识记字词
河畔(pàn)青荇(xìng)长篙(gāo)/蒿(hao)草漫溯(sù)载zǎi一年半载zài载歌载舞装载登载斑斓(澜、阑)这首诗的音节读起来朗朗上口,首先表现在押韵,韵脚为: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

其次是音节和谐,节奏感强。

再次是回环复沓。

首节和尾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

2、观察欣赏建筑美
诗歌四行一节,每一节诗行的排列两两错落有致,每句的字数基本上是六字、七字(间有八字句),节的匀称,句的均齐,体现了错落有致、曲折回旋的建筑美。

3、想象体会绘画美
通过对比得出:“金柳”、“新娘”、“艳影”给人创造了一种唯美的意境,好像让人看见了一幅新娘对着镜子摇曳身姿的动态画面一样,而“柳树”、“姑娘”、“影子”通过对比就显得枯燥无味。

“娘”和“漾”押韵,让人读起来朗朗上口。

而“娘”和“徊”则没有这样的效果。

讨论交流(通过讨论交流、练笔和发言进一步巩固对本诗的意境美的理解)引导学生发挥想象,选出自己喜欢的一个画面进行扩写,要求一定要与诗歌提供的意境相吻合。

八节诗,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给人视觉上美的享受。

画面表现之一是,诗人使用了色彩较为绚丽的词语,创造了一系列鲜明生动的意境,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河畔的金柳在康河里的倒影,康河水底的招摇的水草,榆阴下的长满浮藻的青潭等。

画面美表现之二是,诗人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面变成了动态的画面,给人以立体感。

四、感(加深感悟)
学生再次诵读感受三美,学生自行朗读或点名读或分组读。

师提问:对于本篇课文还有什么疑问?
五、拓(课外拓展)
沙扬娜拉——赠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沙扬娜拉!
六、结(总结课文)
1、本文描绘了哪几幅图画?请给每一节加一个小标题。

1)、挥手作别图2)、金柳荡漾图3)、青荇招摇图
4)、梦满清谭图5)、寻梦放歌图6)、康桥沉默图7)、悄悄离别图2、抒发了诗人的什么情感?
对康桥依依不舍、眷恋之情,哀而不伤,惆怅却洒脱飘逸的离别之情。

七、仿(学生练笔)
作为课后作业布置:
结合自己的经历,选取一定的意象,仿写一首离别的小诗。

八、板书设计
再别康桥
徐志摩
挥手作别图
金柳荡漾图
青荇招摇图
梦满清谭图
寻梦放歌图
康桥沉默图
悄悄离别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