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教案-教学设计
第4—6单元(教案)一年级上册数学 人教版
教案:第4—6单元一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运用10以内的数字进行简单的计算。
2. 学生能够认识并熟练使用加法和减法运算符。
3. 学生能够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如加法和减法应用题。
4. 学生能够通过实践活动,培养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 第4单元: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2. 第5单元:认识加法和减法运算符3. 第6单元:解决简单的加法和减法问题教学步骤:第4单元: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1. 引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实例,让学生理解加法和减法的概念。
2. 讲解:向学生讲解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的运算规则,如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减法的借位等。
3. 练习:让学生进行一些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4. 应用:通过一些简单的应用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第5单元:认识加法和减法运算符1. 引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实例,让学生理解加法和减法运算符的作用。
2. 讲解:向学生讲解加法和减法运算符的表示方法,如“ ”表示加法,“-”表示减法。
3. 练习:让学生进行一些加法和减法运算符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4. 应用:通过一些简单的应用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第6单元:解决简单的加法和减法问题1. 引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实例,让学生理解解决加法和减法问题的重要性。
2. 讲解:向学生讲解解决加法和减法问题的方法和步骤,如先确定问题中的已知条件和未知数,然后运用加法和减法运算符进行计算。
3. 练习:让学生进行一些解决加法和减法问题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4. 应用:通过一些简单的应用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练习和作业,观察学生对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的掌握情况。
2. 通过课堂讨论和提问,了解学生对加法和减法运算符的理解程度。
3. 通过课堂练习和应用题的解答,评估学生解决简单加法和减法问题的能力。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引导学生理解加法和减法的概念和运算规则,通过练习题和应用题的解答,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人教版数学一上第四单元《认识图形》单元教案
人教版数学一上第四单元《认识图形》单元教案一、教材内容概述本单元主要内容是认识图形,通过学习本单元内容,学生将能够认识各种基本图形的形状、名字,了解图形的属性及特点,培养学生观察和分类的能力,为后续学习几何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等基本图形的形状与特点;–掌握基本图形的名称和性质;–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认识和应用基本图形。
2.能力目标:–能够观察出不同的图形,并进行简单的分类;–能够运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自学能力;–培养学生的勤奋与坚韧。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等基本图形的形状、名称和特点。
2.教学难点: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的属性及应用。
四、教学方法1.示例引导法:通过实际例子引导学生认识基本图形。
2.激发兴趣法:利用图片、故事等方式激发学生对图形认识的兴趣。
3.学生参与法:让学生参与课堂互动,自己动手画图形或分析问题。
4.课外拓展法:引导学生在课外观察生活中的图形,进行拓展探究。
五、教学内容安排第一课:认识正方形•引言:让学生观察周围环境中的正方形物体,引导学生认识正方形的特点。
•学习内容:正方形的定义、性质、周长计算。
•实践活动:让学生测量课桌等具体物体的周长,并计算。
第二课:认识长方形•引言:通过长方形图片引入概念,引导学生认识长方形的形状。
•学习内容:长方形的特点、对角线长度计算。
•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课堂练习册上画出不同大小的长方形,并计算其对角线长。
第三课:认识三角形•引言:利用实物展示三角形的特点,引导学生认识三角形形状。
•学习内容:三角形的类型、角度之和计算。
•实践活动:让学生用尺子测量家中地毯的三角形边长,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第四课:认识圆•引言:通过图形展示引入圆的概念,让学生认识圆形。
•学习内容:圆的属性、直径、半径及周长计算。
最新改版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11-20简单加、减法教案
教学设计一、唤醒经验1.1个十和6个一。
(16)2.1个十和7个一。
(17)3.1个十和1个一。
(11)4.1个十和3个一。
(13)5.1个十和9个一。
(19)回忆十几数的组成,为相应加减法做铺垫。
二、新授10+3=?1.出示小棒图这里有多少根小棒?生1:可以用计数器拨一拨。
十位上拨一颗珠子,表示1捆小棒也就是1个十;个位上拨3颗珠子,表示3根小棒,也就是3个一。
所以这里有13根小棒。
生2:我想用加法算式来计算,10+3=13.生3:我用的是接着数:10、11、12、13师:有的同学用上了我们的新朋友,计数器,有的同学想到了加法算式,会想办法。
追问:看到这幅图,你还能想到其他的什么算式呢?引导学生说出两个减法算式,构成一图三式,并再次说一说这三个算式表示的意思。
二、新授11+2=?1. 摆小棒。
生:我是用小棒来帮助我计算的。
你们看,我先拿出1捆和1根小棒,他们合起来就是11。
11加2,我就再摆上2根小棒。
1根和2根合起来就是3根小棒,也就是3个一,1个十和3个一合起来,就是13了。
师:为什么先把这1根和2根合在一起?生:因为这1根表示1个一,2根表示2个一,它们都表示几个一,所以先合在一起。
2. 计数器。
生1:先用11里个位上的1和2合起来是3,然后11里面的1个十不变,和这3个一合起来是13。
我先在十位上拨1个珠子,表示1个十,再在个位上拨1个珠子表示1个一,合起来是11。
11+2,我就在个位上再添上2个珠子。
生2:为什么要在个位上添2个珠子呢?生3:因为加的是2,也就是2个一,所以要添在个位上。
师:那现在是多少呢?生:1个十和3个一合起来就是13了。
师小结:孩子们已经会用多种方法计算了。
三、新授13-2生1:我想到了加法算式。
刚刚我们计算了11+2=13,所以13—2=11生2:我想到13是由1个十和3个一组成的,13-2,就是从3根小棒里去掉2根,也就是3个一减去2个一,就剩1个一了。
1个一再加上之前那1个十就是11.。
(最新)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认识图形教学设计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第四单元认识图形(一))1 准备课2 位置3 1~5的认识和加减法4 认识图形(一)5 6~10的认识和加减法6 11~20各数的认识* 数字乐园7 认识钟表8 20以内的进位加法9 总复习第1课时认识图形教学内容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教材第34、35页内容及第37、38页练习八的第1、2、3小题。
内容简析通过实物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并知道这四种立体图形的特征。
教学目标1.通过操作和观察,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并会识别。
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和观察能力,初步建立空间概念。
教学重难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区别。
教法与学法1.本课时教学时教师要精心组织好课堂活动,如:摸一摸。
让学生在摸一摸的活动中认识这些物体的名称,感知这些物体的特点;再如:说一说。
在感知物体特点的基础上,把物体的特征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说出它的名称,以此来强化学生对特征的掌握。
提前准备丰富的、日常生活中常用的物品。
2.本课时学生的学习主要是通过看一看、摸一摸、说一说等活动,巩固对立体图形特征的理解,并通过找出身边与之相同的物体,感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承前启后链教学过程一、情景创设,导入课题多媒体课件展示法:播放课件,画面出现机器人:同学们,你们好!我叫特特,是来和大家交朋友的,我身上有好多东西,与大家今天学的知识相关,你们知道是什么吗?大家快在我身上找一找吧!由此导入本课课题。
【品析:利用课件展示机器人,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能极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下面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 组织活动,激趣导入:教师布置摆图形活动,每4人为一组,每个小组把准备的物体如:小水杯、牙膏盒、乒乓球等,摆出自己喜欢的图形,可以拼成机器人、小桌子、小火车等。
让每一组学生展示拼成的图形,教师首先给予肯定和表扬,最后提出问题:你们拼成的图形里都有哪些物体?都是什么样的?由此导入本课课题。
【品析:通过组织拼图形活动,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在大量的感性材料中,逐步抽象出立体图形,并感知它们不同的特征。
小学一年级数学第四单元教学方案
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将为大家介绍小学一年级数学第四单元的教学方案。
这个单元主要教授的是“时间”的学习内容。
对于小学一年级的孩子来说,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学习内容,因为这关系到孩子们日常生活中的时间概念和时间管理能力。
所以,我将在本篇文章中,对该单元的教学方案做出进一步的探讨和分析。
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日常生活中的时间概念,进而提高时间管理能力。
2、帮助学生学习掌握一些时间单位,如秒、分、小时等。
3、训练孩子们的观察能力,提高他们对于时间的感知能力。
4、鼓励学生利用时间来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培养良好的时间使用习惯。
二、教学内容1、时间的概念:从学生生活中最简单的时间概念开始,让学生们了解什么是时间,如何表达时间,时间的重要性等。
2、时间的基本单位:介绍时间单位的概念,如秒、分、小时等,并且让学生们明白不同的时间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3、日常生活中的时间:从生活中最常见的时间开始,如吃早餐、上学、放学、吃晚餐等,让学生了解这些活动的发生时间、持续时间,以及这些活动对于日常生活的影响。
4、时间观察与感知:从看钟开始,让学生学会对钟表进行观察,了解钟表上的刻度代表的意义,并且让学生学习如何根据钟表上的数值来判断时间长短。
5、时间管理:从掌握日程开始,让学生了解什么是日程,如何规划自己的时间,如何利用时间提高学习效率,以及对于时间的合理运用所带来的积极收益。
三、教学方法1、互动式教学法:通过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交流,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对时间概念的认知水平,从而创设互动性强的教学氛围,拓宽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2、情景模拟教学法:通过模拟日常生活中的时间事件,让学生进一步学习“时间”的概念和知识点,并且在模拟中通过不同情境的处理方式,提醒学生什么样的时间管理方式是最有效的。
3、小组合作学习法:通过分小组让学生一起完成任务,提高学生们的沟通协作能力,以及协调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
4、游戏式教学法:通过制作小型教学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究欲望,增强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第四单元教学计划教学设计
第四单元:单元计划一、内容:认识图形(一)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与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等平面图形,能够辨认和区别这些图形。
2.通过拼、摆、画各种图形,使学生直观感受各种图形的特征。
3.使学生形成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数学交流能力。
4.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三、教学资源分析:包括两部分内容: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初步认识。
将认识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结合起来进行编排,是为了使学生更全面、更好地认识几何形体。
而且由于在现实生活中学生直接接触的大多是立体图形,所以把立体图形的认识编排在平面图形之前,并通过大量的、形式多样的操作活动使学生感知几何形体的特征。
教学重点是使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与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等平面图形,能够辨认和区别这些图形,通过拼、摆、画各种图形,使学生直观感受各种图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是使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与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等平面图形,能够辨认和区别这些图形,通过拼、摆、画各种图形,使学生直观感受各种图形的特征,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可利用的教学资源有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实物,方木块和学生的积木等等四、学生基本情况:儿童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接触各种形状的物体。
因此,他们已经有了较多的关于形状的感知方面的经验。
上小学后,随着儿童思维能力的提高,需要将这种感性经验进一步抽象化,形成简单的几何概念,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这里是学生学习几何概念的开始,认识每一个物体都应让学生摸一摸整体是什么样,局部是什么样,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而且在描述几何形体的特点的时候,学生的语言是非常直观和形象的。
由于小学生思维能力的水平比较低,只要通过活动、操作让学生直观感受到几何形体的特点就可以了,不必要求过多的形式逻辑的推理。
第四单元认识图形(一)(单元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一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4)反馈与评价: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和评价,鼓励学生的进步和努力,帮助学生调整学习方法和策略,提高学习效果。
3. 教学媒体和资源的使用
(1)PPT:制作精美的PPT课件,展示图形的特征和识别方法,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和掌握图形知识。
核心素养目标
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主要包括数学思维能力、数学实践能力和数学交流能力。通过学习本单元,学生能够运用观察、比较、操作等方法,感知和识别各种平面图形的特征,发展空间观念和图形认知能力。同时,学生在实践操作中能够运用数学语言进行描述和交流,提高数学表达和沟通能力。此外,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合作探究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回顾旧知:
简要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图形基础概念,如图形的定义、图形的分类等,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
提出问题,如“你能描述一下图形的特征吗?”检查学生对旧知的掌握情况,为图形特征和识别方法新课学习打下基础。
(三)新课呈现(预计用时:25分钟)
知识讲解:
清晰、准确地讲解图形特征和识别方法的知识点,如长方形的四条边等长且平行,正方形的四条边等长且平行,三角形的三个角相等等。
技能训练:
设计实践活动或实验,如折纸、拼图等,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图形特征和识别方法的应用,提高实践能力。
在图形特征和识别方法新课呈现结束后,对图形特征和识别方法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和总结。
强调图形特征和识别方法的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四)巩固练习(预计用时:5分钟)
随堂练习:
随堂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检查学生对图形特征和识别方法知识的掌握情况。
最新改版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解决问题教案
教学设计
一、构建情境,阅读理解
从图上你找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小宇排第15”表示什么意思?
“之间”是什么意思?
学生尝试提出问题:小丽和小宇之间有几人?
二、分析尝试解答问题
1.学生自主尝试
2.反馈交流
生1:数一数
10和15中间有,11、12、13、14这个四个数,所以他们之间有4人。
教师引导:可能部分同学觉得太抽象了,不够直观。
生2:画图
教师引导学生发现这幅图是从头开始数的。
1、2、3、4、5、6、7、8、9,小丽排第10,然后接着数,11、12、13、14,小宇是第15,他们之间有4人。
引导点评:是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法,但是可以优化,画图用小圆片代替.
生3;
教师引导:用图形和符号画图比较简单。
画图时是否可以不画小丽前面的人呢?学生发现,由于数数的时候只数小丽和小宇之间的人数,所以可以不画小丽前面的那些人。
集体尝试:
追问:还有没有其他方法呢?
生:我用的算一算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算式每一步在干什么?为什么5需要-1?
三、回顾反思
同学们用了不同的方法解决了“小丽和小宇之间有几人”这个问题,解决的对不对呢,一块来检查一下吧!
小丽排在第10个,他们之间有4个人,第11、12、13、14,到小宇正好是第15个。
说明我们解决对了。
解决问题中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到画图是理解题意的好帮手,并且很直观。
数数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好方法。
数数时,我们既可以从头数,也可以接着数。
四、巩固练习
数学书做一做。
人教版数学一上教案:第四单元 认识图形(一)
人教版数学一上教案:第四单元认识图形(一)
一、教学目标
1.能够认识直线、尖角、钝角、直角等概念;
2.能够通过观察和实践认识和绘制平行线、垂直线等基本图形;
3.能够灵活运用所学概念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理解和掌握尖角、钝角、直角的概念;
2.认识和绘制平行线、垂直线。
教学难点:
1.理解垂直线的概念;
2.灵活应用所学概念解决问题。
三、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PPT课件,教学用具,教案等;
2.学生:准备笔、纸等学习用具;
3.教材:《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教材。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通过展示几个图形让学生描述,引出尖角、钝角、直角的概念。
2. 新课讲解(15分钟)
1.介绍尖角、钝角、直角的概念,通过实物或PPT展示示例让学生理
解;
2.引入平行线、垂直线的概念,让学生通过观察和讨论认识这些图形。
3. 实践操作(20分钟)
让学生在纸上练习绘制尖角、钝角、直角、平行线、垂直线等图形,加深对这些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4. 拓展练习(15分钟)
组织学生进行拓展练习,让他们用所学概念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他们的综合运
用能力。
五、课堂小结(5分钟)
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并强调重点和难点,引导学生复习。
六、课后作业
1.完成教材上相关练习题;
2.自行寻找身边的图形,并描述其尖角、钝角、直角等概念。
以上就是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希望同学们在课后能够加强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新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4单元《认识图形一》教案2
新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4单元《认识图形一》教案2
一、教学目标
1.能够认识正方形和圆形;
2.能够辨认周围环境中的正方形和圆形。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辨认正方形和圆形。
•难点:区分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区别。
三、教学准备
1.教材:新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
2.教具:图片卡片、彩色笔;
3.学生:认真听讲,积极参与。
四、教学过程
第一步:复习导入(5分钟)
1.让学生展示之前学过的图形,如三角形和矩形;
2.引导学生回忆这些图形的特点。
第二步:新知呈现(10分钟)
1.准备好正方形和圆形的图片卡片,分发给学生;
2.让学生辨认并说出正方形和圆形的特点;
3.教师通过示范,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环境中的正方形和圆形。
第三步:课堂练习(15分钟)
1.让学生在课桌上用彩色笔画出正方形和圆形;
2.师生共同讨论画出来的图形是否正确。
第四步:小结(5分钟)
1.回顾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强调正方形和圆形的特点;
2.确保学生掌握正方形和圆形的区别。
五、课堂延伸
1.让学生回到家中,找出家里有哪些正方形和圆形的物品,并记录下来;
2.下节课带来分享。
六、作业
1.完成课堂练习;
2.到家中找正方形和圆形的物品,并记录。
七、教学反思
教师可以观察学生在课堂练习中的表现,及时给予肯定和指导,确保每位学生都能正确区分正方形和圆形。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4-8单元教案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4-8单元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掌握4-8单元中涉及的基本数学概念和运算方法。
–理解加法和减法的概念。
–认识数字0-100,会写出数字顺序。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热爱。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互助精神。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加法和减法的基本概念。
–数字0-100的写法和顺序。
•教学难点–解决实际问题时的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识•利用图片或实物数学教具引导学生回顾前面学过的知识,为新知识的引入做铺垫。
2. 学习新知识•加法和减法概念的引入–通过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理解加法和减法的概念,如:小红有3个苹果,买了2个,现在还剩几个苹果?•认识数字0-100–让学生掌握数字0-100的写法和顺序,通过数轴等视觉工具进行讲解和练习。
3. 练习和巩固•给学生布置一些练习题,让他们在课堂上或课后进行巩固和练习,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4. 拓展延伸•带领学生探讨一些拓展性问题,让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更复杂的问题,培养他们的综合运用能力。
四、教学反思•回顾本节课的教学情况,总结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和学生的表现,思考如何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
五、复习与作业•布置相应的复习内容和作业,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并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六、教学要点•引导学生理解加法和减法的概念。
•教授数字0-100的写法和顺序。
•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热爱。
•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数学运算能力。
七、教学资源•课件、教辅书、实物数学教具等。
八、教学提醒•讲解要生动有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尊重学生的思考方式,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和不同见解。
•确保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感和获得感。
以上是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4-8单元教案的内容,老师们在教学过程中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和修改,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教案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认识和书写数字1-50;–能够进行数字1-50的顺序排列;–能够识别并书写加法和减法算式。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游戏、实物操作等多种形式进行学习;–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培养团队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重点:•数字1-50的认识和书写;•加法和减法算式的书写和理解。
2. 难点:•排列数字1-50,掌握其规律性;•怎样将数字运用到实际物品数量的表示中。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利用数字卡片让学生认知数字1-50,并进行互动问答。
2. 学习新知识(15分钟)•教师介绍和书写数字1-50,并让学生跟读;•引导学生利用数字卡片互相组队,顺序排列数字1-50。
3. 合作探究(20分钟)•分组让学生合作进行加法和减法运算练习,借助物品进行实际操作;•学生互相交流,发现规律,并总结加法和减法的相关知识。
4. 拓展应用(10分钟)•利用竞赛游戏形式,巩固数字1-50以及加法和减法算式。
5. 总结反馈(5分钟)•教师和学生共同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并展示学生优秀作品。
四、课堂作业1.用纸板制作数字卡片1-50,并整理好;2.完成课堂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五、板书设计数字1-50书写示例加法算式示例减法算式示例1 1+1=2 2-1=12 3+2=5 4-2=2………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采用了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学习,其中游戏形式深受学生喜爱,但在实际操作中发现学生普遍存在对数字运算规律理解不足的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学生的练习和巩固。
下节课将增加口算练习的环节,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以上为教案内容,希望能够根据教学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完善。
一年级上册数学学案 第四单元《认识图形》人教版
一年级上册数学学案第四单元《认识图形》人教版学习目标1.能力目标–认识正方形、三角形、长方形,能够正确区分它们;–能够用手工制作正方形、三角形、长方形。
2.知识目标–掌握几何图形的名称和形状;–了解正方形、三角形、长方形的性质和特点。
学习重难点1.重点–学习认识正方形、三角形、长方形。
2.难点–正方形、三角形、长方形的制作。
课前预习1.家长或学生可观看网上教学视频,了解正方形、三角形、长方形的性质及制作方法。
2.可以在平时的生活中注意观察周围的事物,找出正方形、三角形、长方形的图案。
课堂导入1.首先让学生看一些图形,让他们尝试区分它们是什么图形,最好不要被字形、颜色、大小等先入为主的因素所误导。
2.接着,教师可将几何图形的名称和性质通过图片、模型等形式进行学习和巩固。
让学生通过认真观察、发问和思考,逐渐理解正方形、三角形、长方形的特点。
3.最后,让学生用工具进行手工制作。
可以用一些简单的材料,如卡纸、彩纸、剪刀、胶水、短尺等,制作正方形、三角形、长方形。
学习过程课堂讲授1.学习认识正方形、三角形、长方形的名称和形状。
–讲授正方形、三角形、长方形的含义和特点,介绍它们的形态、边数和角度等。
–学生积极参与,通过观察、思考、发言等方式来认识正方形、三角形、长方形。
2.学生制作正方形、三角形、长方形的过程。
–通过模拟和实践的方式,让学生亲自制作正方形、三角形、长方形。
–任命一名小组长,带领其他组员进行认真的制作。
–在制作过程中,老师持续帮助学生纠正错误,确保学生们制作的图形更加规范。
课后作业1.让学生把手工制作的正方形、三角形、长方形带回家,让家长和家人看看他们的成果,并让孩子们向家人介绍制作过程;2.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完成一些网上题目,加深其对正方形、三角形、长方形的概念理解。
教学反思1.通过本节课,学生们明确了正方形、三角形、长方形的概念。
2.制作图形的环节非常实际,也有助于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是本节课的最大亮点。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认识图形(一)(教材第34页――第38页)【单元教材分析】1.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初步认识。
一年级学生直接接触的大多是立体图形,所以把立体图形的认识放在这一单元中,这是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的。
立体图形的初步认识这一部分知识可以按三个层次进行:知识的引入―――知识的教学―――知识的应用,符合学生掌握知识的规律,在知识的引入和运用上,要注意体现数学知识的现实性和生活化。
2.因为立体图形与生活联系比较紧密,教材编排注意突出以下特点。
★立体图形的初步认识认识立体图形的编排特点:教科书第34页,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入,举出了许多日常生活中学生熟悉的实物:纸抽、肥皂、魔方、易拉罐、笔筒、足球、漏斗等。
先进行简单的分类,把形状相同的放在一起,然后再抽象出其一般的几何形体,给出几何名称;教科书第35-36页,安排了四个做一做,是要通过大量的操作活动帮助学生感受、认识立体图形的特征,在头脑里形成清晰的表象,使学生能够在现实生活中辨认出这些立体图形,并能进行表述(如:说一说你身边哪些物体是这些形状的)。
3.这一部分内容共同的编排特点。
(1)强调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2)强调在活动中掌握知识。
教材设计了若干活动,将学生所需掌握的知识蕴含在活动中,通过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自然地完成学习过程。
这也反映了几何学习的一个特点。
(3)选取的题材符合儿童年龄特征,生动有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4)活动的设计具有开放性,可以满足不同特点学生的需要。
【教学目标】一、基础性目标:1、使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能够辨认和区别这些立体图形;2、通过拼、摆各种立体图形,使学生直观感受各种立体图形和特征;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用数学交流的能力。
二、发展性目标:1、使学生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2、在愉悦的氛围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和创新意识,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活动设计教案一年级数学第四单元
本文将围绕着活动设计教案一年级数学第四单元进行探讨,详细介绍教学理念和步骤,以及相应的教学资源和工具。
欢迎参考本文,进行教学实践。
一、教学理念在进行第四单元的教学设计中,我们将遵从“可视化、操作性、启发性”的教学原则,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通过游戏互动的方式来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和操作能力。
二、教学步骤1.引入活动设计教案一年级数学第四单元的引入,需要将数学与孩子们平时生活中常见的事物联系起来,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例如,我们可以从孩子们平时的生活中提取数字进行讲解,比如门牌号码、手机号码、身份证号码等。
通过对这数字的解读,引入第四单元的教学内容。
2.教学重点此单元的教学重点主要在于数理逻辑和计算能力,其中包括数字的认识、各个数字之间的大小关系、计算符号的使用等。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对学生思维和操作的训练,采取多种教学方法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
3.游戏互动在教学中融入游戏元素,可以让学生在参与游戏的过程中更加积极地学习。
例如,通过“找错数”、“数码拼图”等游戏来让孩子们玩中学、学中玩,从而增加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4.知识巩固为了加深学生们对所学知识的记忆和理解,教师需要设置一些巩固性的练习题目,并引导学生分析和解决复杂的数学问题。
例如,开展“数学竞赛”等活动,检验和提高孩子们的数学运用能力。
三、教学资源和工具为了让教学过程更加丰富多彩,我们建议教师们在活动设计教案一年级数学第四单元的教学中使用以下资源和工具:1.数学游戏软件:例如《数码方块》、《数码拼图》等,这些软件不仅能够引导学生在游戏中学习,还可以提高他们的计算和思维能力。
2.PPT课件:通过制作PPT课件,教师可以更加生动形象地展现所讲的内容,并且可以用动画等方式增加互动性,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
3.数学桌游:通过数学桌游让学生们进行游戏实践,从而培养他们的计算和数理逻辑能力。
4.教师手册:为教师提供详细的教学指导和教案,让教师能够更好地掌握教学内容和方法。
最新改版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10的再认识教案
教学设计
一、构建情境:数一数
出示主题图,让孩子们数一数
生1:10、11,一共有11人。
生2:10、11、12、13、14、15,一共有15个灯笼。
生3:10、11、12、13,一共有13面彩旗。
生4:9、10,左面一共有10朵小花。
二、总结发现:再认10
1.初感十进制
通过刚才同学们数数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他们数的物品数量都超过了10,都将10作为一组接着在数。
总结:10个为一组,数起来既方便又清楚。
追问:10是由什么组成的呢?数多少个就可以满十呢?
动图演示:10个一是1个十。
2.认识10各部分组成及其含义。
10中的1和0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引导学生回答:1在十位上表示1个十,0在个位上,表示个位一个也没有。
3.充分感受10是一个两位数
(1)0表示没有,那么个位上的0可以不写吗?
引导学生回答:不可以,10是一个两位数,不写的话就是一位数了,需要用0来占位。
(2)10和0-9这个几个数有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回答:0-9是一位数,10是两位数;10是由1和0组成的。
三、巩固练习
数学书做一做
四、课后实践
在生活中哪里见过10?哪里常用10?。
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立体图形的认识》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认识图形一》教学设计教案第四单元:认识图形认识立体图形教学目标:1、通过操作和观察,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知道它们的名称:会辨认这几种物体和图形。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及观察能力,建立空间观念。
3、通过学生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实物与图形,建立空间观念。
难点: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实物与图形,建立空间观念。
教具准备:种立体图形的实物及图形卡片教学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
二、操作感知1、分一分,揭示概念。
(1)分组活动。
让学生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教师巡视。
(2)小组汇报。
问:你们是怎么分的?为什么这样分?(3)揭示概念。
教师拿出位置、大小、颜色不同的实物直观揭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概念,并板书名称。
2、摸一摸,感知特点。
(1)让学生动手摸一摸实物,然后把自己的感受和发现在小组内交流。
(2)汇报交流。
三、形成表象,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1、由实物抽象实物图形。
分别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图形,先让学生辨认,然后把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图形贴在黑板上,再出示相应的实物。
2、记忆想象。
(1)分别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图形,先辨认,再把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图形贴在黑板上,最后再使出相应的实物。
(2)让学生闭上眼睛想一想四种图形的样子(教师说图形,学生想)。
(3)让学生闭上眼睛按教师的要求摸出四种不同形状的实物。
(4)先让学生闭上眼睛,然后摸教师给出的一种实物,由学生判断它的形状。
(5)出示位置、大小、颜色不同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图形,让学生辨认。
3、让学生列举日常生活中见过的形状是长方体圆柱、球的实物。
四、分组活动,体验特征。
1、做“做一做”l(1)让学生拿出长方体和圆柱,放在桌面上玩一玩,使学生发现圆柱会滚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课时数量:3课时左右
一、课程目标:
1、使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与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等平面图形,能够辨认和区别这些图形。
2、通过拼、摆、画各种图形,使学生直观感受各种图形的特征。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用数学交流的能力。
4、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二、课程内容
立体图形的认识………………………………1课时
平面图形的认识………………………………1课时
三、课程实施
㈠、教学方式
充分利用班班通资源,采用直观演示、师生互动交流、讲练结合等方式进行教学。
㈡、学习方式
通过自主预习、小组交流、动手操作等学习方式进行学习。
㈢、实施对策
1.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对教材进行合理的整合,提高教学的效率。
2.重视学生的个别辅导;每个知识点要落实到位。
课程评价
1、利用基本练习评价学生对图形的名称的认识情况。
2、在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中,评价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3、在小组合作开放型的学习环境中评价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敢于创新的能力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会辨认和区别四种立体图形;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能力和用数学交流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增加活动机会,让学生经历对物体的收集、观察、摆弄、分类和比较过程,形成对立体图形的感性认识。
在看、摸等活动中,学会动手操作、观察,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精神和与人合作的意识,初步了解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
学习重难点:
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与图形,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各种形状的实物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1、激趣。
师述:请大家把你收集的实物拿出来,观察一下,并和小组内的同学交流交流,自己带的是哪些实物。
2、学生汇报:
3、揭题:认识物体
二、师生互动探索新知
1、合作分类
师述:这么多形状不同的物体,你们能不能给它们分分类呢?同桌的同学先商量商量,然后动手分一分。
体认真的看一看、摸一摸,并和它们玩一玩。
然后在小组里互相说一说这些新朋友长得什么样,摸起来有什么感觉。
行吗?赶快行动吧!
⑵学生汇报交流。
教师随学生的回答相应板书: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⑶整理学具。
4、联系生活说一说。
师述:在我们的生活中,你们见到过这些形状的物体吗?
三、形成表象逐步抽象
1
象出图形来。
圆柱长方体
球
2、记忆想像:让学生闭上眼睛想一想这几种形状的物体的样子。
四、分组活动体验感悟
1、游戏:看谁拿得快拿得准。
老师说物体的名称,学生快速拿出相应的实物。
小组内同学做游戏。
2、实践活动:巧巧手
⑴小组合作搭一件你喜欢的东西。
⑵展示作品。
3、数一数:
五、课堂小结课外延伸
板书设计:立体图形的认识
圆柱长方体正方体球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感知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特征,能根据它们的特征,并从具体的情景中辨别出这四种图形,体会“面在体上”。
2、培养操作、观察、表达及思维能力,学会合作、交流、自主探
究的学习方式,发展空间观念,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学习重点:认识4种图形,了解平面图形在生活中的应用。
学习难点:从物体表面抽出平面图形,体会体和面的不同。
教具准备:课件、4种图形、橡皮泥、印泥、沙子、白纸。
学具准备:平面图形卡片,立体模型,4种图形,积木。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小朋友们,今天我给你们介绍几位新朋友,想认识它们吗?它们正在草地上捉迷藏呢!(多媒体演示)看!谁从草地上蹦出来了?(长方形)藏在荷叶里的是谁?(正方形)哪个这么调皮跳到树上了?(三角形)从树木里跑来的是哪一位?(圆)你们喜欢它们吗?
二、小组合作,操作感知,探究新知。
(一)感知“面在体上”。
其实这些图形,就在你们身边,教师拿出一个长方体摸出一个面,问:这个面是什么图形?你也能从自己的积木块中找出这些图形吗?
(二)体会“面在体上”。
小朋友们观察得真仔细!在圆柱、长方体、正方体,还有这种图形中找到了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那咱们能不能把这些图形搬下来,搬到纸上呢?老师给每个组都准备了各种材料和工具,你们利用这些工具(立体模型,橡皮泥、印泥、沙子、白纸)把它们搬到纸上,行不行?小给同学一起试试,看哪组想的方法多。
(1)分组活动,教师参与。
(2)全班交流并展示。
①哪个组先来说说你们用的方法?(小组同学边说边演示)
学生可能会出现这些情况:
——把长方体按在纸上用笔画出长方形
——把正方体放在印泥上,印出正方形
——把圆柱放在沙子上,印出圆
——把纸包在长方体,折出一个长方形……
②还有没有不同的方法?(学生发表意见)
师:小朋友们真了不起!用描、印、画的方法从物体上搬下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板书)。
③说一说生活中在哪些物体的表面上有这几种图形?请你们去找一找,摸一摸。
(让学生分小组离开位置进行活动,再选代表汇报)。
三、巩固知识,加深认识。
1、教师说出图形的名称,学生按要求举起图形。
2、说一说生活中的这些物体的面是什么形状?
3、猜图形。
喜欢这些有趣有图形吗?和它们玩个游戏怎么样?谁来和老师玩一次,闭上眼睛,用手摸摸这个图形,猜猜是什么图形?猜对了吗?和你的同桌一起玩。
4、发明设计。
(1)请小小设计师们利用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卡片的学具,设计出一幅美丽的作品。
(2)评选比赛(四人小组互评,选出小组优秀作品进行展示并介绍是由什么图形拼成的)。
四、总结与收获。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平面图形的认识
教学反思:
单元自
测
基本应用我会数。
一共有( )个物体。
它们的形状是:长方体有( )个, 正方体有( )个。
球体有( )个, 圆柱体有( )个。
我会辩。
(在长方形的下面画,在正方形的下面画,
在圆形的下面画)
我会填。
提高应用
我会连。
(哪个立体图形能画出右边的平面图形)
我会摆。
拓展应用
我会涂。
我会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