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陷性黄土地区深基坑支护施工技术
湿陷性黄土路基处理施工方案
湿陷性黄土路基处理施工方案
湿陷性黄土路基是出现在黄土地区的一种常见问题,其特点是在雨水浸润或基
底潮湿的情况下,容易发生变形而影响路基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
因此,为了解决湿陷性黄土路基的问题,需要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和施工方案。
1. 路基改良材料选择
首先,在处理湿陷性黄土路基时,需要选择合适的路基改良材料。
通常情况下,可以选用石灰、水泥、煤灰等材料进行路基改良,以提高路基的抗湿陷能力和承载力。
2. 路基处理施工步骤
步骤一:现场勘测与设计
在进行湿陷性黄土路基处理前,需要对道路现场进行勘测与设计,确定路基改
良的范围和施工方案。
步骤二:路基开挖与清理
在确定了路基改良的范围后,需要对路基进行开挖和清理,清除路基表层的松
软土壤和水分,为后续的施工做好准备。
步骤三:路基改良施工
在路基开挖与清理完成后,可以开始进行路基改良施工。
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
适的改良材料进行投入,并结合机械设备进行均匀混合和夯实,确保路基改良效果。
步骤四:路面铺设
在完成路基改良后,需要进行路面的铺设,确保路面平整、坚实,提高路面的
使用寿命和行车舒适度。
3. 施工质量控制
在进行湿陷性黄土路基处理的施工过程中,需要严格控制施工质量。
可采用实
地取样检测路基改良材料的含水量、密实度等指标,确保施工质量符合规范要求。
结语
通过选择合适的路基改良材料和采取科学的施工方案,可以有效解决湿陷性黄土路基的问题,提高路基的抗湿陷性和稳定性,延长道路的使用寿命,确保行车安全。
希望以上湿陷性黄土路基处理施工方案能为相关工程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湿陷性黄土处理施工方案
湿陷性黄土处理施工方案湿陷性黄土是一种在水分作用下容易发生变形和沉降的黄土。
在工程建设中,湿陷性黄土的处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如果不进行有效的处理,会对工程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产生极大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湿陷性黄土的处理施工方案。
一、室内试验分析在进行湿陷性黄土的处理前,首先需要进行室内试验分析,确定湿陷性黄土的物理力学性质和工程特性。
通过室内试验,可以确定湿陷性黄土的承载力、压缩性特征、含水量控制范围等参数,为后续处理施工提供参考依据。
二、基础加固处理对于湿陷性黄土的处理,首先要进行基础加固处理。
可以采用浇注混凝土加固基础的方法,增加基础的承载力和稳定性。
同时,也可以采用灌注桩或钢板桩等技术,通过加固桩与黄土之间的相互作用,来增加地基的稳定性。
三、改良处理在基础加固处理完成后,可以进行湿陷性黄土的改良处理。
改良处理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改变土壤的物理性质和结构,提高其抗湿陷性和承载力。
常用的湿陷性黄土改良技术包括固化、掺充和排水等。
1.固化技术:采用固化剂对湿陷性黄土进行处理,使其固化成坚硬结构,提高其抗湿陷性和承载力。
常用的固化剂有水泥、石灰、石膏等。
固化技术需要根据湿陷性黄土的物理特性和改良目标进行合理配比和施工,以达到理想的固化效果。
2.掺充技术:在湿陷性黄土中掺入适量的掺和材料,如砂、砾石、粉煤灰等,改变土壤的颗粒组成和结构特征,提高其抗湿陷性和承载力。
掺充技术需要掌握适量的掺和比例和掺充方式,以确保土壤的改良效果并提高工程的稳定性。
3.排水技术:通过设置排水系统,及时将土壤中的水分排出,减少土壤的含水量,从而降低土壤的可压缩性和变形性。
排水技术包括地下排水系统和表面排水系统,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选择和布置,以保证土壤的排水效果和工程的稳定性。
四、监测与维护在湿陷性黄土的处理施工过程中,需要进行监测和维护工作,及时掌握处理效果和土壤的变化情况。
可以通过安装监测点、进行现场监测和定期检查等方式,对工程进行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问题。
湿陷性黄土地区路基施工控制要点及处理方法精品2500
湿陷性黄土地区路基施工控制要点及处理方法精品2500湿陷性黄土地区的路基施工存在着特殊的工程技术难题,包括黄土的极强吸水性、膨胀性、可塑性等特点,因此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施工控制要点和处理方法来确保路基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以下是关于湿陷性黄土地区路基施工控制要点及处理方法的一些建议。
1.前期地质调查和观测:在进行路基施工之前,必须进行详细的地质调查和观测,了解黄土地区的地质条件和特征。
这包括膨胀性指数、含水量、塑性指数等参数的测定,以及地下水位、渗透性等的观测。
地质调查和观测结果将对后续的施工控制和处理方法提供重要的依据。
2.合理的设计方案:在湿陷性黄土地区的路基施工中,应根据地质调查和观测的结果,制定合理的设计方案。
这包括路基的高度和宽度、横断面形状等的确定,以及路基的排水系统的设计。
设计方案应尽量减少地基变形和对路基稳定性的不利影响。
3.施工工艺和方法选择:选择合适的施工工艺和方法对于湿陷性黄土地区的路基施工至关重要。
应选择一种能够减少地基变形和控制地下水位升高的施工方法。
例如,可以采用分段填筑、土工合成材料加筑、夯实等施工方法来降低黄土的压缩变形和膨胀变形。
4.施工过程的控制和监测:在湿陷性黄土地区的路基施工中,应进行施工过程的严密监测和控制。
这包括实时监测地下水位、土体变形等参数,以及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调整和控制。
必要时,可以采取加固措施来增强路基的稳定性,如土工格栅、土钉墙、加固梁等。
5.灌浆处理:湿陷性黄土的膨胀性是造成路基变形和破坏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在施工过程中,可以采用灌浆处理来改善黄土的膨胀性。
灌浆处理可以通过注入适当的稀浆来损伤黄土的吸水性和可塑性,减少黄土的膨胀量,从而提高路基的稳定性。
6.排水系统的建设:湿陷性黄土地区需要建立完善的排水系统,以保证路基的排水畅通。
在施工过程中,应根据地质调查结果,设置合理的排水设施,包括排水管道、渗流井等。
同时,需要保证排水设施的正常运行和维护。
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方法
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方法
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措施有浸水处理、土垫层法、强夯法、压浆法、素土桩挤密法和复层地基法等,具体措施应根据地基条件和建筑要求选择,以改善地基的性质和结构。
1、换填土:挖出一定深度的湿陷性黄土,用合格的土或灰土分层填筑,分层夯实。
2、强夯法:用数十吨重锤从高处落下,反复夯实,强力夯实基础,使浅层和深层得到不同程度的加固。
强夯法振动大,对附近建筑物有影响。
因此,要注意施工附近建筑物的安全。
强夯法用于湿陷性黄土区路基处理,土壤含水量应比塑限含水量低1%~3%。
3、预浸法:钻孔注水,使其预先湿陷。
可用于湿陷性土层厚度大于10m,自重湿陷性不小于50cm的地段。
4、挤密法:用冲击、振动或爆炸形成孔洞,然后用石灰或石灰土填充,分层捣实。
5、化学加固法:将硅酸钠溶液通过多孔注入管压入土壤中,与土壤中的水溶性盐类相互作用,生成硅胶,使土壤胶结。
湿陷性黄土地区深基坑支护方案
湿陷性黄土地区深基坑支护方案摘要: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房屋高度越来越高,地下空间开发的深度越来越深,深基坑在工程中出现的概率也越来越大。
湿陷性黄土性质复杂,遇湿具有湿陷性,给基坑的设计和施工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因此研究该类地区深基坑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和安全性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分析地基湿陷所造成的危害,采取以密支撑支护与钢筋混凝土板墙逆作法支护,防止地基湿陷对建筑产生危害。
关键词:湿陷性;黄土地区;基坑支护近年来我国随着经济和城市建设的迅速发展,地下工程越来越多,开发和利用地下空间的要求日显重要.地下铁道、地下商场、地下人防工程、高层建筑的多层地下室等日益增多,深基坑支护问题变得非常重要,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的深入,地下工程也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而该地区黄土广泛分布,湿陷性黄土在天然干燥状况下能承受一定的荷载,承载力较高,变形量也小.当黄土浸水后,在自重或一定荷载作用下,土的结构迅速破坏而产生明显的附加沉降,以致其上的建筑物受损.因此,在湿陷性黄土地质条件下选择适当的支护方法是该地区基坑支护问题最关键的一步。
一、概况某工程管道全长2394米,其中管道埋深5.28米-11.04米,管径均为dl000mm的人工顶管854.801米。
按照设计要求,顶管全段设置顶管工作井l7座(其中顶进工作井8座,接收工作井9座),以上工作井均处于湿陷性黄土区,其中w16~w 29湿陷性等级为Ⅲ级严重,W30-W49湿陷性等级为Ⅱ级(中等)。
二、湿陷性黄土1、在上覆土层自重应力作用下,或者在自重应力和附加应力共同作用下,因浸水后土的结构破坏而发生显著附加变形的土称为湿陷性土,属于特殊土。
湿陷性黄土可能产生的危害在湿陷性黄土地基上进行工程建设时,必须考虑因地基湿陷引起附加沉降对工程可能造成的危害,选择适宜的地基处理方法,避免或消除地基的湿陷或因少量湿陷所造成的危害。
2、湿陷性黄土的工程特性。
湿陷性黄土是一种特殊性质的土,在一定的压力下,下沉稳定后,受水浸湿,土结构迅速破坏,并产生显著附加下沉,故在湿陷性黄土场地上进行建设,应根据建筑物的重要性、地基受水浸湿可能性的大小和在使用期间对不均匀沉降限制的严格程度,采取以地基处理为主的综合措施,防止地基湿陷对建筑产生危害。
湿陷性黄土地区路基施工方法和质量控制要点
标记:病害概述病害详细分类病害的危害病害产生原因治理措施基本方法湿陷性黄土地区路基施工方法和质量控制要点病害概述害是指湿陷性黄土在自重压力或自重压力与附加压力作用下,受水浸湿湿陷性黄土的危危害危害害,使路后,土的结构迅速破坏,发生显著下沉的现象。
这种特性,会对结构物带来不同程度的危基及结构物大幅度沉降、折裂、倾斜,严重影响其安全和使用。
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的方法,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地基土质和不同的结构物,应选用不同的处理方法。
δs=hp-h′ph0,式中:hp为保持天然含水率和结构的试样,加压至一定压力下沉稳定后的高度(厘米);h′p为上述加压稳定后的土样在浸水作用下,下沉稳定后的高度(厘米);h0为土样的原始高度(厘米)当δs值小于0.015时,应定为非湿陷性黄土,当δs值大于或等于0.015时,应定为湿陷性黄土。
自重湿陷系数δzs按下式求出:δzs=hz-h′zh0,式中:hz为保持天然湿度和结构的试样,加压至土的饱和自重压力时,下沉稳定后的高度(厘米);h′z为上述加压稳定后的土样,在浸水作用下,下沉稳定后的高度(厘米);h0为土样的原始高度(厘米)。
当δzs<0.015时,应定为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当δzs≥0.015时,应定为自重湿陷性黄土。
(1)强夯法强夯法亦称动力固结法,通过重锤的自由落下,对土体进行强力夯实,以提高其强度,降低其压缩性。
该法设备简单,原理直观,适用广泛,特别是对非饱和土加固效果显著。
这种方法加固地基速度快,效果好,投资省,是当前较经济简便的地基加固方法之一。
采用强夯发处理黄土路基时,地下水位应低于处理深度0.5m-1.0m,且湿陷性黄土厚度不大于6.0m。
强夯处治的实际效果严重受地形影响。
地形平坦,强夯能量向下传递,产生路基压实,消除湿陷性的效果;水平方向向四周压缩,产生水平的压密变形,当夯点附近有凌空面时,强夯在凌空面受约束越低,变形增大,对土体不产生压密,而是使土体松散变形。
湿陷性黄土路基施工作业
湿陷性黄土路基施工作业内容摘要:摘要:以临午改建工程为例,对湿陷性黄土路基的施工措施工程应用进行介绍。
关键词:湿陷性黄土;路基;处理;施工湿陷性黄土是一种在干燥情况下,具有较高强度和较低压缩性,遇水后在一定外力作用或在自重作用下强度骤降的一种特殊岩土。
它广泛分布于我国甘肃、宁夏、陕西和山西等黄土高原地区。
其中以03马兰组黄土最具有代表性。
湿陷性黄土对公路工程的工程危害主要表现为遇水后的不均匀沉降,引起公路路面大面积开裂、下陷,从而引起其他次生公路病害,进一步加剧黄土地基的湿陷性,引起恶性循环。
所以公路工程中的湿陷性黄土路基的施工质量直接影响整个公路的施工质量以及后期运营期养护工程。
省道临午线位于山西省临汾市西北地区,公路等级为23m 宽的四车道一级公路,设计行车速度为60km/h。
设计荷载100kN.m。
沿线经过汾河阶地、昕水河阶地和山前台地。
在河流阶地以及山前台地地表覆盖有厚度达5m~9m厚湿陷性黄土,湿陷等级为Ⅱ级自重湿陷。
因此,湿陷性黄土地区路基的施工措施恰当与否对整个项目的工程质量至关重要。
省道临午线K15+900~K17+100段为山前台地,地表覆盖9m厚Ⅱ级自重湿陷性黄土,地表冲沟、陷穴发育。
设计中对填方路段原地面清表后采用1000kN.m夯击能强夯处理消除湿陷性,对于挖方路段挖至距离路床后采用1000kN.m夯击能强夯处理消除湿陷性并设置30cm后灰土封层。
对于高挡土墙及桥台地段则采用灰土挤密桩消除整个湿陷性土层的湿陷性。
施工过程中根据规范要求、设计图纸及当地实际情况,对不同段落分别采取了措施。
具体如下:1 填方路段黄土路段施工过程中应严格做好防排水,避免施工场地排水不畅或浸水。
对各个处置措施的施工工艺均应设置试验段,以确定各施工参数。
1.1 填方路基基底处理在路基填筑前,应对原地面进行处置,处置宽度应大于路基坡脚外1/2湿陷性黄土层厚,并不小于2m。
根据设计要求,路基基底采用1000kN.m强夯处理,对于重要建筑物附近,且建筑物具有一定抗震能力的,路基基底清表后采用冲击碾碾压40遍。
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及基坑支护综合施工技术研究
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及基坑支护综合施工技术研究摘要:湿陷性黄土地基在浸水过程中湿陷变形发展很快,量也很大,对建筑物有较大的危害性,轻者使工程结构产生裂缝和下沉,重者使工程结构体系失稳直到彻底破坏。
因此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必须要结合湿陷性黄土地基的特征,科学设计施工方案,全面优化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方法。
关键词: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基坑支护;综合施工技术湿陷性黄土俗称大孔土,主要分布于我国东北、西北、华中等缺水少雨的干旱地区,属砂壤土的范畴。
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变形包括压缩和湿陷性两种,湿陷变形是由于地基被水浸湿引起的一种附加变形,往往是局部和突然发生,且不均匀,对建筑物破坏性大,危害严重,因此对湿陷性黄土地区的建筑物不论地基承载力是否达到容许承载力,都应对地基进行处理。
1 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措施分析1.1 科学设计施工方案结合湿陷性黄土层的结构特征设计地基施工方案,为施工作业提供最科学的参考,则必须做好三方面的工作:(1)做好路基混凝土结构基层处理工作,着重优化基层施工工艺,控制好地基混凝土结构层内部的白灰含量,提高白灰集料的压实度,依次按照标准工序进行施工。
最后,要做好地基混凝土结构基层的整形碾压工作。
(2)做好黄土地基排水处理作业。
在此环节,需要为地基两侧设置排水沟、线外涵洞、平台排水渠和急流槽,这样方能确保施工用水和雨水得以顺畅排出,维护地基的稳固性。
其次,为了进一步提高地基排水效果,适宜选用预制混凝土,这样能够使排水结构更光洁,以此优化泄洪能力。
(3)做好地基保护工作。
延长建筑地基使用寿命,提高地基的稳定性,必须综合考虑雨水风雪对地基的侵蚀因素,科学采取护坡措施,通过栽种绿草与其他植被以降低雨水冲刷对黄土地基的负面影响,同时,要合理设置C20片石混凝土挡墙、空心六棱块防护、C25预制混凝土拱型骨架和六棱块以加强地基保护效果。
1.2 垫层法垫层法中的垫层包含原土及灰土两类,为传承多年的黄土地基处置措施,广为运用,适应具备定量压缩非湿陷与厚度不大于3m弱湿陷地层,以及湿陷初始压较大非自重性湿陷地层,形成基础防渗和防水层,并可与其他处理措施配合应用。
湿陷性黄土地区路基施工控制要点及处理方法
湿陷性黄土地区路基施工控制要点及处理方法黄土的多种不利于路基及路基施工的工程特性,均由水引起,用黄土填筑路基,需要掌握其路基施工的技术要点,用好防排水工程,满足路基施工要求。
七要点如下。
一、路基填料老黄土透水性差,干湿难以调节,大块土粒较多,填筑路基时应破碎到小于10cm的块料,并且老黄土不能用作填筑路床的材料;新黄土则是良好的路基填料,可用于路堤及路床的施工。
但新老黄土不得混用,如果在老黄土上填筑新黄土时,老黄土应由小于2%的路拱,以利排水,且新老黄土不得交替填筑。
同一层次上得黄土其填筑厚度要均匀。
二、路基断面路基断面施工的标准是迅速排除路基范围内的降水,减少或消除黄土的各种病害,以减轻或避免因路基的变形而引起路基破坏或变形,为此可用以下考虑。
(1)路基横坡应尽可能大(不小于3.0%),以便迅速排除降水。
(2)路肩与路面的接缝处作防渗处理,以防水分下渗。
(3)做好填筑界面的结合处理,黄土路堤易在填挖交界面产生裂缝,应采取挖土质台阶、强夯或用土工钉来加强结合、防止在结合处被拉开。
三、路基高度黄土填筑路基后,受降水、温度等环境气候因素及行车荷载的影响,土体崩解、湿陷、产生下沉。
黄土高路堤竣工后后期因自重压密固结产生很大的压缩下沉,应按设计要求预留沉降量。
黄土高路堤基底应做加夯处理,以提高地基承载力。
黄土高路堤应尽量安排早施工,早完工,以便铺筑路面时工后沉降基本完成。
四、路基排水路基排水的目的是使路基及底路基经常处于干燥、坚固和稳定状态,把含水量、气温变化对路基引起的破坏性应力减小至小于交通荷载所造成的破坏,从而提高路面的耐久性能。
多数道路的损坏是由于路基发生变形及缺少抗负载能力所造成的。
路基具有良好的排水系统,对于黄土地区正在施工及施工完毕后的路基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如果做到防水、保湿,可防止路基形成软点,也可减少因冰冻引起的路面冻胀作用,减少路面病害。
施工时应特别注意:1.开工前校核全线排水系统的设计是否完善,是否形成了良好的排水网系,使危害路基稳定的地面水、地下水顺畅排走,必要时予以补充和修改。
强夯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施工工法
强夯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施工工法一、湿陷性黄土的土质特点湿陷性黄土天然孔隙比大,压缩率高,遇水后承载力迅速降低,沉降量大,失水则形成干缩裂缝。
由于其承载力较低,直接在湿陷性黄土上修筑路基,会造成路基失稳或产生不均匀沉降,故需进行处理。
二、湿陷性黄土的处理方法1.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的方法有很多,如挖除换填、桩基处理、化学固结、强夯处理等。
2.强夯法施工具有机具简单,所需人工少,施工技术易于掌握,施工速度相对较慢、施工成本低的特点。
三、强夯法施工原理强夯法施工是把一定吨位的夯锤提高到相应的高度,然后让其自由下落,将势能转化为动能,它是基于动力压密理论,通过夯锤对土体的冲击作用,使土中的空气溢出,土体颗粒重新排列,减小土体的孔隙比,降低土体的压缩性,消除其湿陷性,增大土体的干密度,来提高地基承载力。
四、施工工艺1.平整场地。
2.测量放样,夯点布设。
夯点按正三角形布置。
3.试夯。
根据设计夯击能和夯锤重计算提升高度。
4.主夯。
普遍的控制方法为夯击次数,夯锤提升高度。
施工时,若同一点连续发生跳锤,表现为夯沉量很小,则可以止夯。
5.副夯。
为加固主夯点之间相对松散的部分。
当地下水位低,孔隙水压力很小,土体为非饱和土时,主副夯之间的时间间隔可缩短为3天。
6.满夯。
在此需要特别指出的一点,主夯和副夯旨在加固深层地基(1m以下),而满夯虽然能量较低,但满夯却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能在地表形成一坚硬的板结层,强度很高,厚度在50-100cm之间,而且夯后一段时间内,其强度在随着时间的增长而不断增长。
7.检测。
主要检测指标有湿陷性系数、地基承载力,另外可辅以沉降观测。
8.场地整平,下道工序施工。
五、施工组织1.每一作业段长度定在160米左右。
在一般情况下,每作业段配备两台夯机比较合理,一台进行主夯,另一台进行副夯,主夯夯机最后进行满夯,而第二台夯机又可进行第二作业段的主夯,如此交替进行。
对于含水量较大的地基,副夯与主夯之间应间隔一定的时间,减小孔隙水压力对加固效果的影响,具体间隔时间要根据实际含水量来确定,一般为一周。
湿陷性黄土路基填筑施工技术及其质量控制
湿陷性黄土路基填筑施工技术及其质量控制湿陷性黄土是一种常见的土壤类型,具有较高的含水量和较差的工程性质,对黄土路基填筑施工提出了一定的要求。
本文将介绍湿陷性黄土路基填筑施工技术及其质量控制。
湿陷性黄土的工程性质差主要表现为强度低、可塑性大、渗透性差等。
在施工时,首先需要对黄土进行湿陷性判定,判断土壤的湿陷性程度,然后根据不同的湿陷性程度选择合适的施工工艺。
1. 原地加固:对于湿陷性黄土,一种常见的处理方法是原地加固。
通过加入适量的填充料和水泥,形成加固层。
加固层的厚度和含水量应根据黄土的湿陷性程度进行调整。
2. 压实处理:黄土路基填筑后,需要进行压实处理。
压实作业应按照规定的层数、层厚和压实能力进行,力求达到规定的压实密度。
对于湿陷性黄土,压实后要进行湿陷试验,以检测压实的效果。
3. 排水处理:湿陷性黄土的渗透性差,容易产生积水。
在填筑过程中,应采取有效的排水措施,确保黄土路基的排水能力。
常见的排水措施包括设置排水管道、挖设排水沟等。
4. 沟槽处理:湿陷性黄土填筑后,容易出现沟槽病害,如龟裂、沉陷等。
为了防止沟槽病害的发生,可以通过设置沟槽来进行补偿,提高路基的稳定性。
在湿陷性黄土路基填筑的质量控制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 原料质量控制:选择合适的填充料和水泥,确保原料的质量符合设计要求。
要进行原料的试验,确保原料的质量稳定。
2. 施工工艺控制:按照设计规定的施工工艺进行施工,并进行相应的质量检测。
对于湿陷性黄土,要根据不同的湿陷性程度调整施工工艺。
4. 排水质量控制:排水设施的设置要合理,确保排水能力满足要求。
要进行排水设施的质量检测,确保排水质量符合要求。
湿陷性黄土路基填筑施工技术及其质量控制包括原地加固、压实处理、排水处理和沟槽处理等步骤。
在施工过程中,需要控制原料质量、施工工艺、压实质量和排水质量等方面的质量,确保湿陷性黄土路基填筑的工程质量。
湿陷性黄土地区深基坑的开挖与支护要求
湿陷性黄土地区深基坑的开挖与支护要求
【学员问题】湿陷性黄土地区深基坑的开挖与支护要求?
【解答】1、深基坑的开挖与支护,必须进行勘察与设计;
2、深基坑的支护与施工,应综合分析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基础类型、基坑开挖深度、降排水条件、周边环境对基坑侧壁位移的要求,基坑周边荷载、施工季节、支护结构的使用期限等因素,做到因地制宜,合理设计、精心施工、严格监控;
3、湿陷性黄土场地的深基坑支护,尚应符合以下规定:
1)深基坑开挖前和深基坑施工期间,应对周围建筑物的状态、地下管线、地下构筑物等状况进行调查与监测,并应对基坑周边外宽度为1~2倍的开挖深度内进行土体垂直节理和裂缝调查,分析其对坑壁稳定性的影响,并及时采取措施,防止水流入裂缝内;
2)当基坑壁有可能受水浸湿时,宜采用饱和状态下黄土的物理力学指标进行设计与验算;
3)控制基坑内地下水所需的水文地质参数,宜根据现场试验确定。
在基坑内或基坑附近采用降水措施时,应防止降水对周围环境产生不利影响。
以上内容均根据学员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整理而成,供参考,如有问题请及时
沟通、指正。
湿陷性黄土地区地铁深基坑支护设计
1 工程概述
1.1 工程概况
该站位于长安中路和小寨东路相交的十字路口 下,是地铁二号线和三号线的换乘站,两线车站成 “丁”字形换乘方案. 三号线部分主体结构基坑长度 145.65 m(含换乘节点),标准段基坑宽度 21.7 m,深 23.16 m,呈南北走向,总平面布置如图 1.
N
** 大学 ** 大学图书馆 三号线车站主体 小寨东路
中图分类号:TU 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 9102(2009)01- 0049- 04
近年来我国随着经济和城市建设的迅速发展,地 下工程越来越多,开发和利用地下空间的要求日显重 要. 地下铁道、地下商场、地下人防工程、高层建筑的 多层地下室等日益增多,深基坑支护问题变得非常重 要[1-3]. 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的深入,地下工程也正在 西北地区如火如荼地开展,而该地区黄土广泛分布, 湿陷性黄土在天然干燥状况下能承受一定的荷载,承 载力较高,变形量也小. 当黄土浸水后,在自重或一定 荷载作用下,土的结构迅速破坏而产生明显的附加沉 降,以致其上的建筑物受损[4,5]. 因此,在湿陷性黄土地 质条件下选择适当的支护方法是该地区基坑支护问 题最关键的一步.
灌注桩桩间设计双重管旋喷桩止水,由于喷射直 径和质量受土质组成复杂程度、浆液稠度、喷浆压力 的大小和注浆管提升速度等影响,在充分考虑各种不 利因素和机械设备可能的条件下,设计旋喷桩直径为 φ600 mm,桩长及埋深主要取决于地下水情况、基坑 以下土层的性质和分布. 由于地下水位较高,设计旋
喷桩桩顶低于钻孔灌注桩桩顶 5 m,桩深应不小于钻 孔灌注桩的嵌固深度. 水泥浆配合比为 m(水泥): m(水)=1∶1,采用 425 号普通硅酸盐水泥. 喷水搅拌 下沉时,喷水压力为 10 MPa,旋转速度为 15 r/min. 旋 喷浆液提升时,高压喷浆压力为 28 MPa,旋转速度为 15 r/min,提升速度为 15 cm/min.
湿陷性黄土地区施工
湿陷性黄土地区施工湿陷性黄土地区路基施工一、湿陷性黄土的工程特性一般呈黄色或黄褐色,粉土含量常占60%以上,含有大量的碳酸盐、硫酸盐等可溶盐类,天然孔隙比在1左右,肉眼可见大孔隙。
在自重压力或自重压力与附加压力共同作用下,受水浸湿后土的结构迅速破坏而发生显著下沉,具有湿陷性和易溶蚀、易冲刷、各向异性等工程特性,导致黄土地区的路基易产生多种问题及病害。
二、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措施湿陷性黄土地基应采取拦截、排除地表水的措施,防止地表水下渗,减少地基地层湿陷下沉。
其地下排水构造物与地面排水沟渠必须采取防渗措施。
若地基土层有强湿陷性或较高的压缩性,且容许承载力低于路堤自重力时,应考虑地基在路堤自重和活载作用下所产生的压缩下沉。
除采用防止地表水下渗的措施外,可根据湿陷性黄土工程特性和工程要求,因地制宜采取换填土、重锤夯实、强夯法、预浸法、挤密法、化学加固法等措施对地基进行处理。
1.换填土——挖除一定深度湿陷性黄土,换以合乎要求的土或灰土分层填筑,分层夯实。
2.强夯法——用几十吨重锤从高处落下,反复多次夯击,对地基进行强力夯实,使浅层、深层得到不同程度的加固,强夯施工法振动大,对附近建筑物有影响,因此应注意施工附近建筑物安全。
采用强夯法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区路基的地基,土的含水量宜低于塑限含水量1%~3%。
3.预浸法——通过钻孔注水,使其预先湿陷。
可用于湿陷性土层厚度大于10m,自重湿陷量不小于50cm的地段。
4.挤密法——通过冲击,振动或爆扩成孔,再灌以石苁或灰土分层捣实。
5.化学加固法——用硅酸钠溶液,通过有孔的注射管压入土中,使其与土中水溶性盐相互作用,产生硅胶,把土胶结。
三、湿陷性黄土施工1.湿陷性黄土填筑路堤⑴路床填料不得使用老黄土。
路堤填料不得含有粒径大于100mm 的块料。
⑵在填筑横跨沟堑的路基土方时,应做好纵横向界面的处理。
⑶黄土路堤边坡应拍实,并应及时予以防护,防止路表水冲刷。
⑷浸水路堤不得用黄土填筑。
湿陷性黄土路基施工作业指导书
湿陷性黄土路基施工作业指导书由于湿陷性黄土地层具有结构松散、黄土地穴、遇水沉陷等特点,因此湿陷性黄土路基施工主要是对黄土路基进行地基加固、陷穴处理和路基排水措施进行完善。
主要工艺及措施如下:对湿陷性黄土路基,挖方地段基底采用冲击碾压处理,填方地段根据黄土湿陷类型、湿陷等级、湿陷层厚度及工点位置,路堤基底采用重锤夯实加固;对于局部湿陷性黄土、湿陷量大的地段,采用二八灰土层、灰土挤密桩等处理措施消除部分或全部湿陷性。
黄土路堑的侧沟周边采用0.3m厚二八灰土包裹,中间夹铺一层两布一膜土工布(600g/m2);黄土路堑的边坡平台、天沟及黄土路堤的排水沟下设0.3m厚二八灰土垫层。
黄土路堤坡脚至排水沟采用二八灰土封闭。
一、地基处理地基处理前,在施工场地周围做好临时排水设施。
地表处理采用人工配合挖掘机或推土机按不同的要求分段作业,处理后的基底密实、平整,无草皮、树根等杂物,且无积水。
地面倾斜地段按设计要求挖出台阶。
路堤地带湿陷性黄土地基基底采用灰土挤密桩加固,桩顶覆盖0.5m厚二八灰土封顶,或采用冲击式压路机碾压或重锤夯实等方法处理。
路堑地带即从基床表层至下依次为0.5m厚级配碎石、0.1m厚中粗砂、两布一膜土工布、0.5m-1.0m厚二八灰土,8-15m范围内湿陷性地基还须进行灰土挤密桩处理。
1、灰土挤密桩湿陷性黄土属于非饱和的欠压密土,孔隙较大密度偏小,是其产生湿陷性的根本原因。
如果能使土的干密度及其压实系数达到某一标准时,即可消除其湿陷性,利用这一原则,湿陷性黄土地基采用灰土挤密桩加固,主要是通过机械打桩成孔时挤压土体,使桩间土横向加密,桩体内的消石灰将与土体内的水发生离子交换、凝硬反应,以及石灰的炭化与结晶等一系列物理化学反应,使桩与桩周土脱水固结,共同承受荷载,来提高地基承载力,减少基础的沉降量,形成一种无湿陷性的、性能良好的复合地基。
2、二八灰土垫层0.5m厚的二八灰土在最优含水量状态下分层回填夯实,减少地基的压缩性,提高地基的承载力,起着隔水作用,降低土的渗透性,以及消除地基的湿陷性。
湿陷性黄土地区超深顶管工作井钻孔灌注桩-型钢围檩组合支护施工工法
湿陷性黄土地区超深顶管工作井钻孔灌注桩-型钢围檩组合支护施工工法一、前言湿陷性黄土地区是指黄土含水量较高、具有较高的可塑性和蠕变性的土壤区域。
在该地区进行超深顶管工作井钻孔灌注桩的施工,常常面临着工程困难和风险。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提高施工质量和效率,工程技术人员开发了一种名为“型钢围檩组合支护施工工法”。
二、工法特点该工法的主要特点包括:采用预制的型钢围檩结构,将钻孔灌注桩与顶管工作井相结合,形成一种稳固的支护体系;使用多种技术措施,解决湿陷性黄土地区的特殊施工问题;能够适应不同工程条件,提高施工效率和质量。
三、适应范围该工法适用于湿陷性黄土地区的超深顶管工作井钻孔灌注桩施工。
它可以应对土壤湿陷、蠕变等问题,并满足工程负荷和稳定要求。
四、工艺原理该工法通过采用型钢围檩结构,可以增加土壤的侧向支护能力,从而解决湿陷性黄土地区的土体稳定问题。
同时,通过对施工工法与实际工程之间的联系和采取的技术措施进行分析和解释,可以让读者了解该工法的理论依据和实际应用。
五、施工工艺施工过程中,首先进行钻孔,然后进行灌注桩的施工,同时进行顶管工作井的开挖和支护。
接着,进行型钢围檩的预制和安装,并进行灌浆、固结等工作。
最后,进行顶管工作井的封堵和消火。
六、劳动组织根据工法特点和施工工艺,合理安排人员的分工和组织,确保施工进展顺利。
同时,提供必要的培训和指导,保证每个施工人员具备必要的技能和知识。
七、机具设备施工过程中,需要使用钻孔机、灌浆设备、型钢围檩预制设备等机具设备。
这些设备具有特殊的使用方法和性能,需要对其进行详细介绍,以便读者了解并正确操作。
八、质量控制为了确保施工过程中的质量达到设计要求,需要采取一系列质量控制的方法和措施。
这包括施工前的勘探和试验,施工过程中的检测和监控,以及施工后的验收和评估等。
九、安全措施在施工过程中,需要注意一些安全事项,特别是对施工工法的安全要求。
这包括施工人员的安全教育和培训,安全设备和防护措施的使用,以及施工现场的管理和监控等。
湿陷性黄土地质地下通道深基坑施工技术研究
中图分类号:U45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168(2021)01-0092-03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of Deep Foundation Pit of Collapsible Loess Geological Underground Passage
LIU Yujian
勘 察 期 间 ,实 测 钻 孔 潜 水 稳 定 水 位 埋 深 为 地 表 下 3.10~10.60 m,水位标高为 804~805 m。地下水总体由 东北向西南径流,水力坡度在 5.0‰左右[3]。
3 工程重难点分析
3.1 邻近建筑物结构复杂,施工加固和监测难度大 本线路双塔北路地下通道工程在现有双塔北路范围 内进行明挖施工,施工范围狭小,周边邻近建筑物种类 多,学校、临街商铺及居民楼等结构复杂,最近距离基坑 为 2.79 m。施工过程中,严格按设计要求施工围护结构, 做好既有建筑物基础的加固工作,加强周边建筑物变形 监测是本工程施工中的重点[4]。 3.2 沿线管线种类多,深基坑工程与管线迁改同时 施工 双 塔 北 路 地 下 通 道 沿 线 既 有 管 线 种 类 多 ,分 布 复 杂。邻近管线包含电力管线、热力管道、给排水管道、煤 气管道和雨污水管道等。其中,大部分分布在基坑外侧, 沿 基 坑 南 北 方 向 分 布 ,个 别 管 道 连 接 部 分 横 跨 基 坑 上 方。施工中要做好既有管线的加固、保护工作和新建管 线的施工工作。 3.3 施工交叉多,干扰大,文明施工要求高 双塔北路临近太原站东广场,从新建地铁站上方穿 过,通过匝道与下穿火车站通道、地面主路连接,特别是 五龙口街和朝阳街现有交通十分繁忙,工程施工阶段需 要确保交通畅通。同时,本项目属于二青会配套项目,位 于太原站东侧,文明施工要求高[5]。 3.4 湿陷性黄土地质,地基加固难度大 本工程地质中包含湿陷性黄土,其土质较均匀、结构 疏松、孔隙发育。在未受水时,一般强度较高,压缩性较 小。当在一定压力下受水浸湿,土结构会迅速被破坏,产 生较大附加下沉,强度迅速降低。在施工中,必须考虑因 地基湿陷引起的附加沉降对工程可能造成的危害,必须 选择合适的地基加固方法,避免或消除地基的湿陷或因 少量湿陷对地下通道结构造成的危害[6]。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湿陷性黄土地区深基坑支护施工技术
作者:张生龙
来源:《神州·上旬刊》2017年第09期
摘要:湿陷性黄土为兰州地区的典型性地质,特别在市区有较多地下管线分布密集,对变形敏感,一旦功能受损,影响较大,为了使基坑在开挖时不造成对相邻建筑产生影响,所以对湿陷性黄土地区深基坑支护工程的施工、监测的技术进行有效管理。
关键词:湿陷性黄土;深基坑;基坑支护;基坑监测
1.工程简介
省国防科工局大院工程场地位于兰州市城关区定西路,拟建场地南北长约158.5m,东西宽约63.0m,总规划用地面积9728㎡,总建筑面积60024.7㎡。
拟建物包括2栋33层住宅楼及1栋20层办公、宾馆,拟建物均带2层地下室。
拟建物结构形式为框架剪力墙结构,基坑开挖深度为9.93m。
2.工程环境
2.1地质概况
地层主要由5层构成,自上而下分别为:杂填土、黄土状粉土、卵石层、强风化砂岩、中风化砂岩。
2.2水文条件
地下水主要为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潜水,地下水静止水位6.10~7.20m,相应水位标高1511.05~1512.46m,水位年变幅1.00~1.50m,地下水自南向北径流。
3.降水
降水管井为完整潜水井,穿透含水层进入下部隔水层内,管井沿基坑四周外围封闭布置,1#~7#降水井间距为20m,8#~17#降水井间距为22m,管井深度12.5米,当降水井进入泥岩层,进入泥岩层50cm终止成井。
共布置降水管井17口,成孔直径600mm。
4.基坑支护方案
4.1 基坑周边环境条件
基坑西侧、南侧地下室轮廓线距用地红线最近约2.5m左右,周围距离原有建筑物较近;基坑北侧、东侧地下室轮廓线距用地红线最近约3m左右,用地红线以外为道路。
根据本工程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提供参数进行基坑支护设计,基坑支护设计计算中取用岩土参数如下表1:
4.2支護方案的选择
本工程基坑开挖深度为9.93m。
场地内施工可利用空间狭小,为保证基坑边坡及周边建筑物、道路、管线的安全,充分考虑工程的安全及经济性,选用相应的边坡支护形式。
1-1剖面采用1:0.25放坡复合土钉墙支护;2-2剖面采用支护桩+预应力锚杆支护。
4.3土钉墙支护
(1)土钉在填土和黄土状粉土中采用人工洛阳铲掏孔或机械钻孔,钻孔后孔内对中放入钢筋注浆而成,土钉成孔直径130mm。
注浆材料采用水泥浆,水灰比1:0.5。
(2)土钉钢筋加长可采用搭接焊或对接焊,焊接搭接长度须满足国家规范要求。
(3)土钉注浆浆液为水泥浆,水泥强度等级为32.5级,水灰比1:0.4~0.5,注浆压力均为0.4~0.6MPa。
(4)钢筋网片采用φ6.5@250×250绑扎而成,网格允许偏差为±10mm,铺设钢筋网片时,应在边壁上打入短钢筋固定钢筋网片,确保喷面保护层厚度应符合设计要求。
4.4预应力锚杆施工
(1)锚杆直径150mm,锚杆成孔采用跟管钻进的方式进行。
锚杆钻孔水平方向孔距在垂直方向误差不得大于100mm ,倾斜度误差不得大于3%。
(2)锚杆钢筋置入孔中前,应先设置定位支架,保证钢筋处于钻孔的中心部位,支架沿钢筋长的间距约为2m。
(3)注浆材料采用水泥浆(M10),水泥强度等级为42.5级,水灰比1:0.45,锚杆为全段注浆,注浆0.4-0.6MPa。
(4)注浆管与锚杆钢筋绑扎在一起进入孔内,注浆管内端距孔底距离0.5m,注浆管出浆孔及底端须密封,注浆时须不间断注浆,同时将注浆管缓缓拔出,注浆管须始终保持位于浆面以下。
(5)浆液溢出至孔口后,抽出注浆管将孔口用水泥袋或沙土封闭保持压力,对孔内补充注浆。
(6)锚杆在锚固体强度达到15.0MPa以上并大达到设计强度75%以上后,逐根张拉锁定;张拉荷载为设计荷载的1.1倍,稳定5-10min后进行锁定。
5.基坑监测
接合本工程实际情况,本工程基坑工程主要检测内容为:因基坑开挖而引起的基坑顶部、底部的水平位移变形,基坑顶部周边地面沉降位移变形;因工程降水、基坑开挖引起的周边地面、道路的沉降位移;基坑周边地表、道路的变形裂缝等。
5.1基坑巡视检查
基坑工程巡视检查主要包括支护结构、施工工况、基坑周边环境及监测设施。
巡视检查的检查方法以目测为主,可辅以锤、钎、量尺、放大镜等工器具以及摄像、摄影等设备进行。
5.2基坑监测点布置
本工程共设置沉降位移监测点17个,分布于基坑坑顶四周,距离基坑边约1m,在基坑四周稳固、不被扰动位置设置基准点。
6.工程协调配合与信息化施工
深基坑支护工程施工中,要严格控制施工质量,确保安全生产,溡足工程项目整体质量、安全、进度及投资控制要求,须加强对工程各阶段、各工种、各工序的管理。
在合理安排施工顺序及工艺的同时,需加强工程参建各方的协调配合,尤其是土方开挖、工程降水与基坑支护施工的相互协调配合。
7.结束语
本工程深基坑支护周围环境较为复杂,基坑停置时间较长,在基坑施工工程中,监测时沉降和位移均未超过预警值,施工期间基坑稳定性一致处于正常状态,为基坑的安全施工提供了保障,为以后的类似工程提供了很好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基坑工程安全技术规程》JGJ 167-2009
[2]《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 120-99)
[3]《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