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战型计算机取证人才专业技能体系研究
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论文(3篇)-人才培养论文-教育论文
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论文(3篇)-人才培养论文-教育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第一篇:计算机专业应用性人才培养思考摘要:随着现代计算机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于计算机的使用范围也在迅速的扩大,很多人对于它的需要已经不仅仅限于日常的几项操作,而是越来越多样化,所以人们对于计算机专业方面的人才的能力要求变得越来越严格。
那么学生就需要不断的学习计算机的专业的知识,并且保证把它很好的应用到工作上,这项也是各个高校对于培养专业的计算机应用性人才的重要任务。
因此,面对市场的需求,高校对于计算机专业应用性人才培养的方案的改革已经刻不容缓,针对计算机这种专业的特殊性,改革要不断的与时俱进。
关键词:人才培养;计算机专业;应用性一、地方高校计算机应用性人才培养的现状随着现代社会信息技术和经济的发展,计算机以及它的一些相关专业已经发展成了一个招生规模大、培养学生多以及备受人们青睐的专业。
据调查发现,2014年我国的互联网行业应用性开发人员需求量是200万,但实际上,其从业人员还不到70万,缺口还是非常之大的。
这就说明了我国的一些地方高校在专业设置的本身以及自己的人才培养机制方面与市场的需求有一定的脱节,而且互联网计算机行业需要培养掌握互联网相关的开发技术,并且能够从事服务器软件的设计与开发、信息技术应用、数据处理与数据挖掘等等一些相关工作的应用性人才。
由此可见,地方高校的一些计算机课程已经远远不能满足计算机行业的发展需求,地方高校的学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必将会为计算机行业注入新的血液,也将更好的促进学生们的就业。
二、地方高校计算机应用性人才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1.地方高校计算机专业应用性人才培养与市场的需求相。
在现在这个阶段中,对于各个地方高校的计算机人才的培养,都没有形成自身培养的一些特色,基本上千篇一律,由于培养出来的计算机人才都是没有差别的,导致与用人单位对于计算机人才的要求差的太多了。
全国计算机专业人才评定体系
“全国计算机专业人才”培训考试对从事或即将从事信息技术工作 的专业人才进行综合评价,通过科学、完善的测评体系,准确考量专 业人才的技术水平和从事计算机工作所需的逻辑思维以及协作能力, 提高其整体素质和创新能力。各单位可将证书作为专业技术人员职业 能力考核、岗位聘用、任职、定级和晋升职务的重要依据,纳入继续 教育学时。证书持有人相关信息将被直接纳入国家信息专业人才库, 增加了优先被工业和信息化部人才交流中心十万会员企业选中的机 会。
◆“全国计算机专业人才”培训考试的优势
国家级人才培养项目,颁发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工业和信息化 部联合认证证书 考核合格者纳入国家信息专业人才库,增加就业晋 升机会 随报随考,全过程机考、机判,操作简便 提供免费使用的考 试大纲、模拟考试光盘,以及监考人员培训考试系统拥有试卷永久保 存、全场考试分析等功能
“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培训证书”由国家信息产业部和国家 人事部联合颁发,各单位可将证书作为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能力考核、 岗位聘用、任职、定级和晋升职务的重要依据,纳入继续教育学时。 该证书终身有效,证书持有人可通过官方网站 查询证书真伪。
/Service/RenCaiPingCe/QuanGuoJiSuanJ iZhuanYeRenCaiPingDingTiXi/index.asp
◆报考对象
社会各界人士均可根据自身学习和使用计算机的实际需要,选择 不同的科目进行学习、接受培训、参加考试。报考“全国计算机专业 人才”培训考试的考生不受国籍、年龄、职业、学历及户口所在地等 限制,报名时须持身份证,或者护照、军人证、户口本等有效证件, 由经认定的认证评测中心接受报名。
“岗课赛证融通”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实践探索
“岗课赛证融通”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实践探索“岗课赛证融通”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实践探索近年来,伴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
然而,当前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模式却显得相对滞后,无法及时满足社会对于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为解决这一问题,一项名为“岗课赛证融通”的新型培养模式在实践中得以探索和运用。
“岗课赛证融通”培养模式突破了传统高等教育中理论与实践相对割裂的状况,将岗位实践、课堂教学、技能竞赛和证书评定相互贯通、相互促进。
这一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使得学生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能够积累技能、锤炼能力,并通过竞赛和评定获得认证。
这种基于实践的教育方式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职场需求,增强求职竞争力。
首先,岗位实践是这一培养模式的核心。
学生将在学校与企业合作共建的实践基地中进行职业实习,结合专业知识与实际工作进行动手实践。
这种实践方式既能够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又能够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意识和创新思维。
实践基地中的企业导师将对学生进行指导和评价,帮助他们不断提升自己的技能和能力。
其次,课堂教学在这一模式中同样具有重要地位。
课堂教学与岗位实践相结合,使理论知识能够更好地与实践相结合。
教师与企业导师共同教授学生相关课程,帮助学生从理论层面更好地理解实践工作中的问题。
同时,教师也会根据实践基地的需求调整课程设置,使其更加贴合企业需求和行业发展。
此外,技能竞赛在“岗课赛证融通”培养模式中起到了激发学生创新能力和提高综合素质的作用。
学生参与各类技能竞赛,通过与同行的交流与较量,不断挑战自我并成长。
竞赛中的经验积累和技能提升,对培养高级技能人才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最后,证书评定是对学生实践成果的认可和肯定。
通过参与各类培训、考取相关证书,学生不仅能够增加自身的学习经历和能力,还能够在就业过程中获得更多的竞争优势。
各级别的证书评定机构也会更加重视岗位实践和技能竞赛的结果,从而更好地推动这一培养模式的实施。
新工科背景下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新工科背景下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作者:黄锦敬黄锦焕卢来来源:《电脑知识与技术》2024年第06期摘要:新工科的发展和计算机技术的快速进步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
以新工科背景下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为研究对象,探索了教学内容的更新和调整、实践能力培养、跨学科融合与综合能力培养以及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等方面的问题和解决方案。
经过探索和实践,总结出一套有效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适应市场和行业需求的计算机类人才。
关键词:新工科;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教学内容;实践能力;跨学科融合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24)06-0159-030 引言新工科背景下,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展,涵盖了多个领域,如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及云计算等,多学科的融合及岗位高要求给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带来了一些挑战。
首先,技术的进步迅速,传统的教学内容已经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其次,计算机技术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越来越紧密,要求学生具备跨学科的综合能力。
再次,用人单位需求除了具有理论外,还需要较强的综合实践动手能力,能满足企业岗位需求能力。
此外,新工科的发展也需要创新思维和创业精神,学生应具备从事创新研究和创业活动的能力。
虽然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一定效果,但在新工科背景下目前很多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1 新工科背景下人才培养存在问题新工科背景下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存在以下几方面的不足:1)教学内容的更新和调整不足。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展,传统的教学内容可能已经滞后,不能及时适应行业需求和技术变革。
专业教育需要及时更新和调整教学内容,引入最新的知识和技术,确保学生掌握与市场需求相匹配的技能。
2)实践能力培养的不足。
计算机专业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但传统的教育模式往往偏重理论知识而忽视实践技能的培养。
新工科背景下,学生需要通过实际操作、项目实践等方式,积累实践经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我国侦查取证环节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我国侦查取证环节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马志宏【摘要】侦查取证是侦查机关及侦查人员在办理刑事案件过程中发现、收集、固定和提取刑事证据的行为,是刑事诉讼过程中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目前侦查取证环节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辅警职责权限不明、缺乏专业的电子取证人员、现场勘查质量不佳、“口供中心主义”依然存在、缺乏完备的实物证据搜集程序.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刑事诉讼活动的顺利进行,甚至导致了冤假错案的发生.研究侦查取证环节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践行“审判中心主义”、提高电子取证能力、提升现场勘查专业水平、掌握必要的审讯技巧、加强取证监督机制建设,这将有利于提高侦查机关的取证能力和水平,提高工作效率,维护司法的公正性.【期刊名称】《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学报》【年(卷),期】2018(030)004【总页数】6页(P35-40)【关键词】刑事案件;侦查人员;侦查取证;诉讼制度改革【作者】马志宏【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北京10003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D918侦查活动的基本任务是收集犯罪证据、查明案件事实和查缉犯罪嫌疑人,证据在证明案件事实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侦查取证的及时性、合法性和规范性,既影响着侦查破案的成败和效率,也对后续的审查起诉和审判活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尤其是在“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下,研究侦查取证环节存在的诸多问题并寻找破解侦查取证困境的对策变得尤为必要。
一、目前侦查取证环节存在的主要问题(一)辅警职责权限不明近年来,我国辅警队伍的规模发展迅速,有些基层公安机关招录的辅警数量甚至超过了在编民警的数量,辅警在打击违法犯罪活动、维护社会治安方面发挥的作用日益凸显,在取得良好社会效果的同时,也引发了很多问题。
由于我国立法尚未确定辅警的法律地位和职责权限,而基层公安机关对辅警协助办案的依赖性逐渐增强,导致实践中大量辅警代替民警参加侦查取证活动。
如某市公安局在侦破杨某某盗窃案时,侦查人员为图省事在询问证人、讯问犯罪嫌疑人和搜查赃物的过程中安排辅警去取证,而后在笔录上补签侦查人员的名字,导致卷宗中侦查人员在某一特定时刻同时出现在两个甚至三个笔录上的情况,在庭审过程中被辩护律师当场提出异议,致使公诉人员在法庭上陷入不利境地。
公安实战型计算机娄课程群的构建与实践
而且 基本 能 实现 突 出实 战化 要 求 ,
培 养学生 实战能 力、独立解 决1 司题 能 力、 能力和 创新 能力的 目 。 协作 标 3前 瞻 性 原 则 。 认 识 牵 引 行 . 动 。2 世 纪 是信 息 化 时代 ,计 算 1 机技 术 与应 用 日 月异 ,这 就需要 新 课程 内容必 须紧跟 技术发展 ,不断 更新 ,并具 有一定 的前瞻 眭。本课 程组 紧跟公 安工作 中最新应用 和热 点1 , 时开设了 网络 犯罪 侦查 、 司题 及 视频 图像处理 、 计算 棚取 证等课程 , 并与 科研院 所 、技术开 发公 司、公 安实 战部 门紧密联 系 ,以活页 讲义
的课 程 体 系 ,以公 安 应用 为主 线 ,
、
课 程群 的构 建
( )构 建原 则 一
作能力 ,而 目 . 需要有分析问题、解
决1 以及创新 能力 。实践教 学是 司题 着 重培 养学 生动 手能 力 ,让学生 工
以实 战能 力和 科技应用 素养培 养为 中心 , 进行 课程 内容和 结构的再造 , 构建 了—个公 安实战 型课程群 , 在 课程 设置 体 现基础课 程 、专业 方 向课 程 相 结合 的递 进 式层 次 结构 , 强调基 础知识必 需够用 、专业 知识 有针 对 眭、实 效 陛。公 安实战 型计 算机 类 课 程群 目前 已有 课程 7 , 门
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计算机辅助侦查技术、视频剪切、模糊图像处理技术 等, 要求学生掌握公安计算机应用的基本技能 , 具备熟练地利用信息技术、
网络 来开展各项 公安工作 的能 力 。 2 .专 业基础课程 以 “ 网络 安全与执 法… ‘ 证据与 计算机取证 ”为 电子
技能提升取证工作方案
技能提升取证工作方案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取证工作在刑事侦查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取证工作的质量和效率直接关系到案件的侦破和司法公正,因此提升取证工作的技能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技能培训、工作流程优化和技术应用三个方面提出提升取证工作的方案。
一、技能培训。
1. 建立专业培训机制,针对取证工作人员,建立专业的培训机制,包括定期的培训课程和实际操作指导。
培训内容应包括取证工具的使用、数字取证技术、证据保全等方面的知识。
2. 强化专业技能培训,针对不同岗位的取证工作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专业技能培训,包括网络取证、手机取证、计算机取证等方面的技能培训,提高取证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水平。
3. 强化实战演练,组织实际案例的取证演练,让取证工作人员在实际操作中不断提升技能,熟悉取证工作流程和技术应用。
二、工作流程优化。
1. 规范取证工作流程,建立规范的取证工作流程,包括案件受理、取证计划制定、取证操作、证据分析等环节,确保每个环节都有明确的规定和标准操作流程。
2. 强化团队协作,建立取证工作团队,明确各个岗位的职责和协作机制,提高团队协作效率,确保取证工作的高效进行。
3. 优化技术设备支持,配备先进的取证设备和软件工具,提高取证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同时,建立设备维护和更新机制,确保取证设备的正常运转。
三、技术应用。
1. 强化数字取证技术应用,加强数字取证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包括数据恢复、数据提取、数据分析等方面的技术应用,提高取证工作的技术水平。
2. 推广智能取证工具,推广智能取证工具的应用,如数据挖掘、人工智能分析等技术,提高取证工作的智能化水平,提高取证工作的效率和准确性。
3. 加强信息安全保障,加强取证信息的安全保障,建立完善的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确保取证信息的保密性和完整性。
综上所述,提升取证工作的技能需要全方位的工作方案,包括技能培训、工作流程优化和技术应用三个方面。
只有不断提升取证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水平,优化取证工作流程,应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才能更好地完成取证工作,确保案件的侦破和司法公正。
岗课赛证融合背景下中职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路径探索
岗课赛证融合背景下中职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路径探索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大,计算机专业成为了中职教育中备受关注的学科之一。
在岗课赛证融合的教育背景下,中职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路径也需要不断探索和改进。
本文将从课程设置、实践教学和综合素质培养等方面探讨中职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的路径,旨在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掌握实际技能,并具备良好综合素质的计算机专业人才。
一、课程设置中职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设置应基于实际应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除了传统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如计算机组成原理、数据结构、数据库原理等,应该注重设置与行业需求紧密相关的实用课程,比如Web开发、移动应用开发、网络安全等。
这些课程能够培养学生实际应用技能,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
同时,课程设置也要注重时效性和灵活性,及时跟进信息技术的最新发展,如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
通过及时调整和更新课程内容,使学生能够掌握最新的技术和知识,适应社会的变化和需求。
二、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是培养中职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重要手段。
通过实践教学,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
在实践教学中,应重视项目开发和实际应用。
首先,项目开发是培养学生实际能力的重要方式。
学生可以通过参与真实项目或者模拟项目,进行需求分析、系统设计、编码和测试等环节的实践操作,培养他们的项目管理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其次,实际应用是巩固学生知识的有效方式。
可以将实际案例引入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巩固所学知识,并将其应用到实际工作中。
通过实际应用,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综合素质培养中职计算机专业人才不仅需要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还需要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
在岗课赛证融合的背景下,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提升学生的团队合作与沟通能力。
计算机专业的工作往往需要团队合作,学生需要在项目中学会合理分工,加强与他人的协作能力,并能够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
计算机取证实验室建设的研究与探讨
加 强计 算 机取 证 实验 室建 设 的必要 性 。 结合 公 安 院校 的 实 际需要 ,分析 了取证 实验 室 的建设 内容 及其 特
点 ,并 以某校 网络 安全 与执 法专 业 的计 算机 取 证 实验 室 为例 进行 了深入 探 讨 。 文章还 讨 论 了计 算 机取 证 实验 室所 涉及 的相 关建设 性 问题 ,从 而为计 算 机取 证 实验 室 的建 设提 供 了参 考依 据 。
l a b o r a t o r y , a n d t a k e s f u r t h e r d i s c u s s i o n o n t h e l a b o r a t o y r o f n e t wo r k s e c ri u y t a n d l a w e n f o r c e me n t o f a c o l l e g e . T h e
wi t h t h e a c t ua l ne e d s o f p ol i c e c o l l e g e s , he t pa p e r a na l y z e s t he c o n s t r u c t i on c o nt e n t a n d f e a t u r e s o fc o mp u t e r f o r e n s i c s
0引言
随着计 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 日新月异地发展 ,人们对 的依赖 程度也逐 渐提 升。无论 是传统的经济或刑事犯罪案件还是 以信 息技术 为手段的高科技犯罪案件,各 类案件所涉及 的重要犯罪证 据都 会或多或少地遗 留在计 算机相关存储 设备中。对于 这些 犯 罪案件的侦破来讲,如何高效地从存储设备 中提取犯罪证 据则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 计算机 取证 就在 这样的大环境下应运而生。所谓计 算机取证 就是 利用计算机及其相关技 术的原理与方法,对各种计算机存
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岗课赛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岗课赛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作者:麦秀芬来源:《广西教育·B版》2022年第05期【摘要】本文基于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培养的特点,论述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岗課赛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以横州市职业技术学校计算机应用专业“岗课赛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为例,提出“以岗定课、以课为本、以赛提技、以证为标”的“岗课赛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路径。
【关键词】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岗课赛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50-9889(2022)14-0057-04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的快速发展,推动了我国新一轮技术革命、产业升级的加速进行,各行各业对计算机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这对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
为了培养能够适应新时代发展需求的技术技能人才,国家相继颁布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关于在院校实施“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方案的通知》《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等一系列文件,推动了职业教育“岗课赛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在此背景下,笔者带领课题组成员根据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的培养需求,开展了“岗课赛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研究,通过分析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培养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以岗定课、以课为本、以赛提技、以证为标等构建“岗课赛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的路径。
一、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分析(一)人才培养目标与产业发展融合不深目前,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存在较大的供需矛盾:一是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需求量大,但用人单位很难招到适用的人才;二是计算机应用专业学生较难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即使部分学生能找到专业对口工作,但上岗后仍需重新学习专业知识才能胜任岗位工作。
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主要是目前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培养的特色和优势不明显,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融合程度不深,导致人才培养与企业岗位需求不吻合,人才适用性不高,专业服务产业的能力较弱,不能很好适应产业转型升级的发展需求。
基于“岗课赛证”融通的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课改论坛动者和计算机技能型人才。
(三)了解专业人才培养效果,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我校建立了计算机应用专业毕业生跟踪清单,由班主任与专业教师通过面谈、电话、网络调查等方式,每半年与毕业生联系,了解毕业生的就业去向,掌握毕业生的就业单位、工作岗位、工资待遇等就业信息,或升学院校、报读专业、学习状况等升学信息。
课题组组织专业教师对近几年我校计算机应用专业毕业生信息进行了数据分析,据此研判我校人才培养的效果。
2015—2018届约60%的计算机应用专业毕业生选择就业,只有约40%的毕业生选择升学,而2019届近80%的计算机应用专业毕业生选择升学;计算机应用专业学生选择广西、广东为就业地点的占90%以上,但从事计算机行业工作的学生占比不足50%,工资待遇在2500—3500元/月;选择升学的毕业生基本上都选择与计算机应用专业相关的高职专业,升学院校几乎都是广西区内的高职院校。
根据数据分析结果,我们认为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效果基本达标,但有待改进,近年来升学已经成为计算机应用专业学生的毕业首选目标,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内容理应有所调整。
综上所述,课题组通过文献研究、市场调研、毕业生信息分析,建议学校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既能适应市场就业、有较强操作能力,又能升学深造的计算机技能型人才,将“岗课赛证”要求融入课程设置、教学任务安排、教学活动组织与教学评价等,创新“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模式,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符合市场需求、与行业发展同步。
二、加强课程建设,构建“岗课赛证”融通的专业课程体系(一)加强课程改革,构建“模块化、递进式”课程体系中职学校专业课程是教学改革的核心,是实施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
教育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要求职业学校推动“课堂革命”,适应生源多样化特点,将课程教学改革向纵深推进。
针对我校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改革相对滞后、课程设置缺乏特色、课程内容脱离市场需求等问题,课题组成立了课程改革团队,派计算机应用专业教师每半年到广西超星公司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西安西元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学习与实践,并聘请行业、企业专家指导专业教师进行课程建设。
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需求调查报告
高校人才培养供给情况
培养规模
01
高校计算机应用专业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为市场输送了大量人
才。
培养质量
02
高校注重教学质量和课程设置,加强实践环节,提高人才培养
质量。
学科建设
03
高校加强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学科建设,提高专业水平和竞争力
。
社会培训机构供给情况
培训机构数量
社会培训机构数量众多,为市场提供多样化 的人才培训服务。
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需求调 查报告
汇报人: 2023-12-19
目录
• 研究背景和目的 • 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需求现状 • 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技能需求
分析 • 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供给情况
分析 • 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培养建议 • 结论和建议
01
研究背景和目的
研究背景
1 2 3
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需求增长
学校与企业建立合作关 系,共同制定人才培养 方案和教学计划。
开展实践教学
企业为学校提供实践教 学资源和机会,让学生 在实际工作环境中学习 和实践。
促进产学研一体化
学校与企业合作开展科 研项目,共同研发新技 术、新产品,实现产学 研一体化。
06
结论和建议
结论
01 02
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需求旺盛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需求量不断增加,尤其 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领域,对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的需求更 加迫切。
自然语言处理人才
熟悉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和应用,如文 本分类、情感分析、机器习框架,能够 应用深度学习技术解决实际问题。
03
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技能需求 分析
互联网企业技能需求分析
公安院校信息安全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摘要]针对信息安全人才培养需求,结合公安院校的培养理念,提出了标准化和开放式培养方法;以服务实战应用为主线,构建了基础理论+综合实训+实战演练的培养模式,通过实验实训、实战训练锻炼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公安部门培育优秀的信息安全人才奠定理论、实践基础。
[关键词]信息安全;开放式培养;实战训练[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603(2018)10-0038-02公安院校信息安全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①谷学汇(铁道警察学院图像与网络侦查系,河南郑州450053)随着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安全事件频出,信息安全人才短缺问题日益凸显,为了应对人才不足问题,本文从信息安全人才培养需求入手,结合信息安全教学规律,引入多元教学模式,以综合实训结合实战演练的方式培养信息安全专业人才,为公安院校信息安全人才培养提供了一条解决途径。
一、公安院校信息安全人才培养要求近年来,各类网络攻击及犯罪现象逐渐增多,给公安追踪溯源带来了极大挑战。
严重的信息安全问题也反映出整个信息安全行业对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大[1],如何培养优秀的信息安全专业人才是高校面临的重要难题。
本文通过对信息安全行业的分析将信息安全人才培养类型分为如下几类:(1)基础理论型人才培养,主要涉及各类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研究机构,培养的人才要求有创新意识,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功底,熟悉信息安全领域。
(2)技术—维护型人才的培养,这类人才要求有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熟悉信息安全产品和技术,具有良好的规划、设计、实现和维护的能力,能够快速有效解决运维中的信息安全问题。
(3)研发—管理型人才的培养,这类人才的培养方向主要是企事业单位,企业既需要研发自己的信息安全产品以及服务,又需要信息安全管理人才来管理产品和技术。
培养的人才不仅要具备信息安全技术能力,而且要能够正确使用、配置信息安全设备,还要能正确设计、开发、实现安全系统。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相关司局负责人就《市场监督管理行政执法电子数据取证暂行规定》答记者问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相关司局负责人就《市场监督管理行政执法电子数据取证暂行规定》答记者问文章属性•【公布机关】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公布日期】2024.04.16•【分类】问答正文市场监管总局相关司局负责人就《市场监督管理行政执法电子数据取证暂行规定》答记者问为规范市场监督管理行政执法电子数据取证工作,进一步提升执法人员电子数据取证能力,提高行政执法效能,市场监管总局近日公布了《市场监督管理行政执法电子数据取证暂行规定》(以下简称《暂行规定》)。
《暂行规定》将于2024年4月7日起施行,市场监管总局相关司局负责人就《暂行规定》回答了记者提问。
问:《暂行规定》作为规范市场监管行政执法的一项重要规定,出台的背景是什么?答: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购物、移动支付、线上线下融合等新业态新模式的不断涌现,互联网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经营主体的发展趋势逐步由线下拓展到线上。
电子数据的应用越来越普遍,传统执法方式及证据提取方法无法完全适应新形势下的执法新要求,对市场监管执法人员而言,无疑提出了新的挑战。
在近年来的执法实践中,地方市场监管部门对电子数据取证工作进行了积极探索,积累了很多好的经验做法。
但在顶层设计层面,涉及电子数据取证以及规范取证行为相关的法律法规仍不健全。
为了填补市场监管法规体系电子数据取证规定的空白,切实提升执法人员电子数据取证能力,有效规范执法人员电子数据取证行为,破解市场监管执法办案电子数据取证难题,提高行政执法效能,健全完善市场监管法规体系,全面推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市场监管总局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目标导向,制定出台了《暂行规定》。
问:出台《暂行规定》有哪些重要意义?答:一是《暂行规定》是贯彻落实法律法规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的重要举措。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市场监管工作。
党的二十大明确指出,提高行政效率和公信力,全面推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
强化人才培养 夯实网络监管执法基础
网洛监營2021-4程化人彳锆尿冬实网絡益營托泫基础青海省市场监管局摘要:为不断适应网络经济快速发展对市场监管工作的新要求,切实提高市场监管部门执法人员的能力与水平,青海省市场监管局制定出台《网监人才培养三年行动计划》,积极推进青海省网络监管领域人才建设,夯实执法基础,推动网络监管工作向上向好发展。
关键词:人才培养网络监管执法基础近两年来,青海省市场监管局结合青海省情实 际,积极推进市场秩序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着力推动网监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夯实执法基础,取 得显著成效。
一、用定位找准坐标点高质量发展需要高素质人才。
青海作为一个经济 欠发达地区,监管理念陈旧、监管手段滞后。
如何对迅 猛发展的新业态新产业新模式有效承担起监管重任,是摆在青海省市场监管人面前的一道亟待解决的难 题。
2019年初,青海省市场监管局党组组织专人开 展了为期三个月的专题调研,先后走访了全省5个市 (州)、丨5个县(区),深入140余家电商企业,召开了 10余次座谈,撰写完成了《青海省网络市场发展与监 管调研报告》,为持续推动市场监管人才培养夯实了 思想基础,为破解网络市场监管困境开好了对症“药 方”,也为建设高素质网监队伍找准了具体目标。
在调研基础上,青海省市场监管局以“抓队伍锻 造、夯执法基础”为突破口,制定出台《网监人才培养 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年)》。
该计划以“打造一 支在网监专业领域业务精通、引领作用明显、获得相 关岗位资格,具备良好专业知识背景,能够有效开展 网上日常监测、案源排查的专家型技术人才和综合型 管理人才队伍”为目标,计划用3年时间在青海省多 层级、多角度培养锻造1000名网络监管领域执法人 员,逐步建立起省、市(州)、县(区)、所四级网络市场 监管人才梯队。
其中包括培养100名电子数据调查分 析师,主要从事网络商品交易和电子商务监管工作,或专注于“互联网+ ”数字智慧监管研究;培养300名网络执法骨干,使其能够善于利用计算机设备、网络 数据查办案件,成为查办网络疑难案件、科技含量较 高类案件的骨干;培养600名基层网络监测员,使其 能够利用计算机设备、移动通信设备,发现网络违法 行为,依法排查案源线索。
实战型计算机取证人才培养的五项质量提升工程——以山西警察学院网络安全与执法专业为例
Five Quality Improvement Projects for the Talent Training of Practical Computer Forensics--Taking the Network Security and Law Enforcement of Shanxi Police College as An Example 作者: 刘三满[1];张顺利[1];朱飑凯[1];张志强[1]
作者机构: [1]山西警察学院,山西太原030401
出版物刊名: 山西警察学院学报
页码: 31-37页
年卷期: 2019年 第4期
主题词: 培养目标;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团队建设
摘要:为培养出实战型计算机取证人才,应从知识、能力、素质三个方面分析网络安全与执
法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
在对山西警察学院网络安全与执法专业培养“实战型计算机取证与执
法人才”方面的实践和探索进行总结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围绕人才培养这一根本目标,做好实
战型计算机取证与执法人才培养的五项质量提升工程”的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分析,论证所提出
的计算机取证人才培养模式,有助于推进计算机取证与执法人才培养工作逐步走上科学化、法制
化、规范化的发展轨道。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名称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代码590101招生对象:普通高中毕业生、三中学生、学制及学历、三年制大专就业指导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毕业生主要面向机关、企业、事业、公司等应用计算机技术的相关领域,从事计算机及相关设备的使用与维护、办公应用、信息系统维护、网络维护管理、数据库管理、网页设计与制作、多媒体制作、it产品销售及售后服务等岗位的工作。
初始职位:信息系统操作员、信息系统维护人员、计算机网络维护管理员、it产品销售员、网页设计技术员和多媒体技术员。
发展岗位:信息系统技术员、it产品营销师、it产品技术支持工程师、硬作品维护工程师、网站规划师、网络技术工程师、网络营销技术支持工程师、多媒体设计师。
培养目标与规格一、培训目标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熟悉计算机软硬件基础知识,掌握计算机及网络管理与维护、数据库管理与维护、网页设计、多媒体设计、it产品销售及服务等技能,在机关、企业、事业、公司等邻域从事计算机软硬件维护、网络维护管理、数据库管理、网页设计、多媒体设计、it销售及售后服务等方面的工作,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二、培训规范(一)素质结构1思想政治素质具有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具有爱国主义精神有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有法律意识。
2.文化科技素质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和一定的知识储备;有不断更新知识和自我完善的能力力;具有持续学习和终生学习的能力;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及创新能力;具有一定的人文和艺术修养;具有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
3.专业素质掌握从事计算机及网络管理与维护、数据库管理与维护、网页设计、it产品销售及服务等工作所必须的专业知识;具有一定的数理与逻辑思维;具有一定工程意识和效益意识。
4.专业素质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与职业操守,具有较强的组织观念和集体意识。
赛教融合的地方高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赛教融合的地方高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1. 引言1.1 背景介绍通过对赛教融合在地方高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应用研究,可以探讨如何更好地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计算机专业人才。
本研究旨在分析赛教融合对地方高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探讨其实施策略,并对未来发展提出一些建议。
通过本研究,可以为地方高校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一定的借鉴和指导,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进一步优化和创新。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深入探讨赛教融合在地方高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应用和影响,分析当前地方高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寻求有效的培养模式创新路径。
通过研究赛教融合对地方高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为提升地方高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借助赛教融合的优势,探索如何在地方高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中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促进学生专业知识与实践能力的全面提升,培养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高素质计算机专业人才。
通过本研究可以为地方高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进和完善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推动地方高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持续优化和创新。
1.3 研究意义赛教融合的地方高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本研究将深入探讨赛教融合在地方高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应用,为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参考。
研究赛教融合对地方高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有助于发现并解决目前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提升高校人才培养水平。
本研究将总结赛教融合在地方高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实施策略,为各地方高校提供可操作性和指导性的建议,促进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完善。
通过对地方高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启示和未来研究方向的探讨,本研究将为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和实践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2. 正文2.1 赛教融合的理论基础赛教融合的理论基础是指赛博教育和传统教育相结合的教育理念和实践模式。
赋能高校计算机人才培养探究——以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为例
赋能高校计算机人才培养探究——以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
技术资格(水平)考试为例
夏波
【期刊名称】《软件导刊》
【年(卷),期】2022(21)9
【摘要】为解决当前高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不匹配的现状,提出将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简称为软考)衔接高校计算机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
通过软考体系资格设置、评价方式、评价标准、以岗位能力为中心的考核知识体系指导高校构建完整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和课程体系。
实践结果表明,将软考资格融入课程教学,能激发学生考取职称和职业资格证书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和信息处理能力,提升高校计算机人才培养质量,以期为各高校计算机人才培养提供新的方法。
【总页数】6页(P219-224)
【作者】夏波
【作者单位】湖北省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办公室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434
【相关文献】
1.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对行业人才培养与人才评价作用的分析
2.浅析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对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的作用
3.
浅析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对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的作用4.表1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专业类别、资格名称和级别对应表5.表1.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专业类别、资格名称和级别对应表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战型计算机取证人才专业技能体系研究
[摘要]公安院校承担着为公安部门培养和输送具警务实战能力的电子取证专业人才的重任,构建一套实战型计算机取证人才专业技能体系,用于对电子取证专业人才培养,有利于促进计算机取证办案水平的提高。
文章提出以实战为导向的电子取证专业人才构建体系,并详细讨论了该体系的建设内容。
[关键词]实战计算机取证人才培养专业技能
1 引言
随着信息社会的推进,不法分子利用计算机及网络进行危害国家安全、网络诈骗、非法入侵与攻击等违法犯罪行为日益增长,计算机犯罪将是21世纪的主要犯罪形态。
为了有效地打击计算机犯罪,公安部于1998 年正式成立了公共信息网络安全监察局,全面负责互联网安全监察管理工作。
然而,长期以来,公安机关计算机专业人才匮乏,同时,很多新型的计算机取证设备刚刚引入公安机关,尚未在一线办案单位普及,再加上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传统的电子取证方法和办案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新形势下的案件侦查需要,因此,公安机关急需大量计算机取证专业人才。
公安院校承担着为网络安全监察部门培养和输送具警务实战应用能力的电子取证专业人才的重任,因此,构建一套实战型计算机取证人才专业技能体系,用于对电子取证、网络安全监察专业人才培养及一线干警进行专业技能培训,无疑是促进国内计算机取证办案水平和技术发展的最理想、最直接的方法。
2 培养目标
目前,一些公安院校已经开设了计算机取证、计算机勘查、电子证据等相关课程,但课程建设、学科设置及教学方法等方面普遍存在各种问题,授课质量不高[1]。
公安院校的计算机取证人才培养目标不同于普通高校,普通高校计算机取证人才的培养目标是为高校和科研机构培养教学和科研人才,为司法部门培养打击计算机犯罪的技术人才,为公证机关培养计算机取证的公证人才[2]。
而公安教育是一种特殊的职业教育[3],具有特定的职业标准和素质要求。
公安院校的计算机取证人才培养目标是为网络安全监察、技术侦查等公安业务部门培养和输送具警务实战应用能力的电子取证专业人才,因此,人才培养应遵循“以实战为导向”的指导思想[4]。
这是因为公安机关希望新录用的人民警察能够迅速地较为熟练地投入业务工作,尽量减少新警的培训时间;同时,公安机关也希望公安院校能够对在职的民警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使其能够适应形势变化的需要[5]。
由于警察是以技能为主的职业,因此在计算机取证人才培养目标上,应着力培养“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执法公正”的应用型公安高级专门人才,以“实战性、实用性、实效性”作为公安教育培训工作的目的。
3 专业技能培训体系
计算机取证人才专业技能训练体系强调实战技能的训练和实践教学过程的操作性、演练性,着重培养学生的实战能力。
一个完整的实战型电子取证人才专业技能训练体系应由三大部分构成:训练制度、训练课程体系和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训练制度是基础,是规范训练活动,保证训练工作顺利进行的依据;训练课程体系是灵魂,是培养和提高取证人才的知识结构和技能水平的关键;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载体,是训练体系核心精髓的传达者。
3.1 训练制度
训练制度是整个训练体系的基石,是保证整个训练体系成功的关键。
训练制度的内容应包括:①实战型电子取证人才培养目标。
通过深入调研,了解分析网监、技侦等公安部门对电子取证技术人才的具体要求。
②实战型电子取证人才训练计划制定。
面向信息时代电子取证专业人才需求,构建以公安实战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目的的人才培养目标,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人才训练计划。
③训练评估方法制定。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针对电子取证人才的知识结构和实战技能,制定一套科学的训练评估方法,进行效果评估,找出整个训练体系的不足之处,并不断修改、完善。
3.2课程体系
计算机取证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不断追踪电子取证技术的前沿动态,来构建科学的电子取证专业人才课程体系。
3.2.1 知识体系
对于本科类的学生,属于学历教育类型,其知识体系结构应包括:①计算机专业基础课程,如C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计算机原理、操作系统原理、计算机网络、数据库系统原理等;②信息安全相关课程,如信息安全概论、入侵检测技术、计算机病毒原理等。
③计算机取证的相关课程,如计算机勘查及取证、数据恢复技术、文件系统结构、反取证技术等内容。
④公安业务课程,如侦查学计算机犯罪侦查、信息安全法律法规等。
对于体改生,在校学习时间2年,主要开设计算机取证相关课程以及公安业务课程,培养其实战技能。
而对于短期培训的一线公安干警,主要开设计算机勘查及取证、数据恢复技术、计算机犯罪侦查等公安专业技能课程,使其能胜任工作需要。
3.2.2 实践体系
电子取证专业人才实践体系构建应紧贴实战需要,制定一套规范合理的取证流程,确保电子证据固定过程中的有效性、合法性、完整性以及证据的关联性,可认证性、证据的抗破损性等,确保电子证据被法庭采信。
同时, 应将电子取证理论知识及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训练结合起来,通过引入最新的计算机取
证设备和数据分析软件,使学员掌握电子取证的基本技能及关键技术,为公安实战部门提供技能培训平台。
电子取证专业人才的实践体系既要突出技术性,又要强调取证过程的合法性和规范性。
电子取证专业人才应掌握的专业技术包括:数据恢复技术、网络取证技术、手机取证技术、各种存储设备取证技术等;同时,还应掌握相关电子取证工具软件的使用,以及公安部认证的相关电子取证设备的使用。
3.2.3 教材建设
由于计算机取证专业人才的培养起步较晚,因此教材比较匮乏,特别是实战性强的教材少见。
我们在教材编写过程中,应追踪国内外计算机取证与反取证的最新研究成果,同时到公安业务部门调研,收集大量典型案例,吸取一线计算机取证专家的经验和意见,使编写的教材结构合理,体系完整,教材内容应不断跟随计算机取证技术的发展而更新,同时又能满足一线实战需要。
3.3 师资队伍建设
计算机取证人才的培养离不开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建立一支结构合理、有丰富的理论功底和丰富实战经验的教师队伍,是实现公安教育实践体系贴近实战的智力和人才要素,也是提升公安院校实践教学质量的迫切需要。
3.3.1 老师业务水平和能力的提高
由于计算机软硬件技术和网络技术发展迅速,要求教师需要不断更新知识结构,熟悉新一代操作系统的内核架构、新的存储技术和信息安全技术,了解计算机取证领域新的研究成果,掌握应对计算机犯罪的新技术和新手段,不断丰富教学内容。
同时教师应该具备较为丰富的公安实战经验。
这就要求教师应定期到公安一线部门实习调研或挂职煅练,从实践中掌握警务实战技能,也可将自己掌握的理论知识应用或指导实战, 从而验证其可靠性。
教师经过实战,可以将掌握的实践技能和案例加以归纳总结和提高,充实课堂教学内容,增加授课的实用性,还能在实战中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业务能力。
公安院校还可借鉴国外警察院校的教师选拔制度,选拔实战经验丰富的一线民警,充实教师队伍,或聘请他们到学校短期授课。
3.3.2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从以教为主转向以练为主,从理论教学为主转向以技能训练为主,通过模拟演练和实战演练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战技能。
要使公安教育训练体系贴近实战的现代化水平,教师在教学中除使用案例教学法外,还应开展模拟训练教学,注重贴近实战的技能训练。
模拟训练教学法是一种设置模拟环境,由教师组织、学生扮演模拟环境中的角色,从事现场勘查、电子数据
收集、电子数据分析、电子证据提取等计算机犯罪侦查的警务活动,从而培养学生实际警务技能。
同时,公安院校还可开发网上模拟训练平台, 将该平台与课堂教学、实验、实习等教学环节紧密相连,进行分层次、分步骤模拟训练,培养学生贴近实战的思维能力和专业技能。
3.3.3 建立电子取证实习基地
由于计算机取证专业技术人员不仅要掌握一定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专业知识,更需要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和专业技能,熟悉计算机犯罪的特点、规律及发展趋势,因此,应建立与公安部门之间的长效合作机制,建立学生实习基地,让学生直接参与计算机犯罪案件的侦查、取证等工作,使学生快速掌握计算机取证流程,熟悉取证工具、设备的使用,积累工作经验;同时,由于学生思维活跃,富有创新精神,他们在工作中可以不断完善取证方法,提高公安机关的取证效率。
4 结束语
总之,通过追踪计算机取证技术的前沿动态,探索建立一套科学的、行之有效的实战型计算机取证专业人才技能训练体系,为一线公安部门培养和输送高水平、高素质的计算机取证专业技术人才,是实现信息时代科技强警的需要,也是公安院校丰富学科建设的需要,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蔡鸿杰. 公安院校电子证据课程基础建设与教学改革[J]. 职业教育研究,2011,(8):95-96
[2]唐跃进. 计算机取证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研究[J]. 电信科学,2010,(11A):183-186
[3] 缪金祥. 构建贴近实战的公安职业化教育训练体系[J]. 公安教育,2008,(11):24-27
[4]陈永辉,刘一兵. 警察在职培训中体能训练问题及训练模式构建研究[J]. 湖南警察学院学报,2011,23(1):145-149
[5] 翟金鹏. 关于公安院校实施“贴近实战”教学模式的若干思考[J]. 公安教育,2007,(3):43-46
杨卫平:(1969.6—),男,湖南益阳人,博士,研究方向:计算机取证、网络技术。
基金项目:
湖南省教育厅教学改革研究课题资助项目(项目编号:湘教通[2010]243号4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