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语言导学案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设计(精选9篇)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设计《大自然的语言》教案设计(精选9篇)《大自然的语言》教案设计篇1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导语引入课题。
同学们,大自然是丰富多彩的,走进大自然,使人神清气爽,心旷神恰。
今天我们学习的不是去领略大自然优美的风光,而是去探寻大自然的奥秘,学习一篇介绍物候学知识的说明文。
二、指名读预习提示,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
三、学习字词。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衰草连天鬓毛连翘翘尾巴差异差遣差劲参差观测道观播种耕种落叶一丢三落四落枕萌发翩然孕育簌簌销声匿迹风雪载途四、在5分钟之内快速阅读一遍课文,并写出阅读提要。
第1至3自然段:从丰富的物候现象入手,介绍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第4至5自然段:举例说明物候观测对于农业的重要性。
第6至10自然段: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即纬度因素、经度差异、高下差异、古今差异。
第11、12自然段: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五、齐读第1至3自然段,根据下列问题评点课文。
思考题:1.每个自然段写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2.文章~开始从丰富的物候现象写起,作者离说明于生动的描写之中,文中哪些词语用得既准确又生动?有何作用?(在书上作好评点。
)(一)先总结三个自然段的段意第1自然段:按春、夏、秋、冬的顺序描写一年四季的物候现象。
第2自然段:说明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
第3自然段:介绍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二)着重评点第1、2自然段的语言,体会寓说明于生动的描写之中的写法及作用,理解、学习本文准确、生动、简洁的说明事物的表达技巧。
1.先检查学生的评点情况,并抽查学生讲析第1、2自然段中准确、生动、富有表现力的词语的作用。
2.在学生评析的基础上,教师作些讲评或归纳。
3.第1、2自然段词语评点如下,仅供参考。
写春:大地苏醒冰雪融化,苏醒将大地拟人化,展现一幅春回大地,生机勃发的景色。
融化写出了冰雪的动态,暗示着春暖花开的美景,透露着暖暖的春意。
萌发描写小草、树芽生长的情态,显示出草木的生机和活力。
第课《大自然的语言》导学案
第16课《大自然的语言》导学案学习目标1、通读课文,了解物候、物候学等相关知识。
2、理解主要的说明顺序,品味生动、准确、严密的说明语言和说明方法。
3、增强生态保护意识,为农业服务。
4、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学习过程课前预习积累字词并搜集整理农谚和反应物候知识的古诗句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独立完成)1、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3、决定物候来临的因素有哪些?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5、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文段。
二、品读课文赏析美言(同桌交流后展示)温馨提示:可从修辞、说明方法、词语的运用等角度赏析品味生动准确严密的语言。
请以“我喜欢第段的句子(或词语),理由是。
三、推敲质疑探究争鸣(小组合作、集思广益、互问互答)如1、决定物候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能否调整?为什么?2、既然自然界中的语言可以观测许多物候现象,那么就不学要花许多人力物力去研究测量物候现象的仪器了,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四、紧扣课文,拓展提高1、课前搜集整理农谚和反应物候知识的古诗句,并说明其中包含的物候知识。
例如:农谚“柳毛开花,点豆种瓜”这句农谚告诉人们根据物候现象来安排“点豆种瓜”的时间。
“雨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
”根据这些物候现象来判断天气情况,从而安排农业生产。
古诗句“春江水暖鸭先知”早春天气,鸭子最先感知春江水暖,嬉戏水中。
2、请谈谈你在旅游经历中了解到的物候知识。
五、学海拾贝谈谈收获请你从以下句式中,任选一个或两个句子谈谈自己的收获:学完本文,我了解了。
学会了。
领会了。
感受到了。
讲课稿:我们生活在大自然的怀抱里,新飞的春燕,袅娜的夏荷,激情的枫叶,傲雪的冬梅吟咏着生命的轮回,诠释着四季的唯美。
所有的鸟语花香、草长莺飞、紫燕飘舞、落叶纷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这节课我们将一起破译大自然的语言,探寻大自然的奥秘。
板书课题《大自然的语言》这是一篇介绍物候知识的科普文,作者是我国著名的气象地理学家竺可桢。
【部编】版八下语文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导学案(含答案)
部编版八下语文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导学案(含答案)4.大自然的语言学习目标事实性知识:识记文学常识,积累文中的重要字音、字形、词义。
程序性知识: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思路,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概括文章要点,提高语言概括力。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掌握本文所采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3、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能力。
学习重难点1、明确说明对象,理清说明顺序,分析说明方法。
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3、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预习案一、前置补偿1、作家简介:竺可桢(1890-1974)浙江上虞人,我国现代卓越的气象学家、地理学家。
他一生在气象学、气候学、地理学、自然科学史等方面的造诣很高,而物候学也是他呕心沥血做出了重要贡献的领域之一。
他是我国现代物候观测网的倡导者和组织者。
他还带头撰写物候专著,普及物候知识。
他先后创建了中国大学中的第一个地学系和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担任13年浙江大学校长,被尊为中国高校四大校长之一。
1974年2月7日,竺可桢因肺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3岁。
2、背景链接:竺可桢在20世纪30年代就倡议应用新方法开展物候观测,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农业生产。
1962年,在他的领导下,又组织建立了全国性的物候观测网,进行系统的物候学研究。
1963年出版《物候学》(竺可桢、宛敏渭合著),系统介绍物候学的基本原理、我国古代的物候知识、利用物候预告农事的方法等。
本文即根据《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一文改写。
3、知识链接:物候:主要指动植物的生长、发育、活动规律与非生物的变化对节候的反应。
例如:植物的冬芽萌动、抽叶、开花、结果、落叶;动物的蛰眠、复苏、始鸣、繁育、换毛、迁徙等,均与节候有密切关系。
非生物现象,例如:始霜、始雪、结冻、解冻等,也属于物候现象。
物候学:也称“生物气候学”,是研究生物的生命活动现象与季节变化关系的科学。
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大自然的语言》导学案
《大自然的语言》导学案【学习目标】1、积累词语,并学会运用。
2、整体感知课文,学会筛选信息并概括要点。
3、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生动优美的特点。
【学习重难点】1、整体感知课文,,学会筛选信息并概括要点。
2、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生动优美的特点。
【知识链接】说明文的基本知识1、说明文是客观的说明事物的一种文体,目的在于给人以知识:或说明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叫做事物说明文;或阐明事理,叫做事理说明文。
2、说明要有顺序,这是使说明内容条理化的必要条件。
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说明的时间顺序和记叙的时间顺序相似。
空间顺序要特别注意弄清空间的位置,注意事物的表里、大小、上下、前后、左右、东西南北等的位置和方向。
逻辑顺序常以推理过程来表现,一般包括从原因到结果、从主要到次要、从整体到局部、从总说到分说再到总说、从现象到本质、从特点到用途等几种类型。
3、说明文的语言的准确性是说明文语言的先决条件。
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程序等,都要求准确无误。
在准确的前提下,说明文的语言有的以平实见长,有的以生动活泼见长。
4、说明方法为了把事物特征说清楚,或者把事理阐述明白,必须有相应的说明方法。
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据、作比较、画图表、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摹状貌等。
写说明文要根据说明对象和写作目的,选用最佳方法。
一、课前预习(一)基础巩固1、给下列字注音孕.( )育农谚.()翩.()然草长.()莺飞销声匿.()迹2、解释下列词语次第周而复始(二)整体感知1、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3、读了《大自然的语言》后,我们知道了预示天气变化,预示季节交替,鱼鳞上的圆圈可以推测鱼儿的。
【家长签字】(温馨提示:请家长写清楚孩子预习时读了几遍课文,请签上姓名)二、课堂研讨1、仔细阅读课文,回答以下几个问题,标划于课本并交流。
(1)、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2、小组合作做交流展示本课的语言有什么特点?3、在科学的前提下,说明文的语言还具有生动性。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6课《.大自然的语言》导学案(含答案)
16.大自然的语言学习目标——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
体会说明的条理性。
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
——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概括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筛选提示性词语,进行全面概括。
名师讲析【文学常识与背景知识】1.关于作者竺可祯(1890—1974),我国现代卓越的科学家。
他一生在气象学、气候学、地理学、自然科学史等方面的造诣都很高,而物候学也是他呕心沥血作出了重要贡献的领域之一。
我国现代物候学的每一成就都是和他的工作分不开的。
2.名词解释物候:主要指动植物的生长、发育、活动规律与非生物的变化对气候的反应。
例如,植物的冬芽萌动、抽叶、开花、结实、落叶;动物的蛰眠、复苏、始鸣、交配、繁育、换毛、迁徙等,均与气候有密切关系。
非生物现象,例如始霜、始雪、结冻、解冻等,也属物候现象。
物候学:也称“生物气候学”,是研究生物的生命活动现象与季节变化关系的科学。
农谚:有关农业生产经验的谚语。
如:清明早,小满迟,谷雨种棉正当时。
麦到芒种谷到秋,寒露才把豆子收。
麻雀囤食要落雪,蚂蚁垒窝要落雨。
鱼跳水,有雨来。
燕子低飞要落雨。
蚯蚓爬上路,雨水乱如麻。
泥鳅静,天气晴。
猪衔草,寒潮到。
鸡迟宿,鸭欢叫,风雨不久到。
【课文分析】1.文章主题本文说明了物候学研究的对象物候变化的一些规律和研究物候学的意义,提倡进一步加强对物候的观测和研究,促进农业生产。
2.文章结构本文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第l~3段)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第4~5段)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第6~lO段)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四部分(第11~12段)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3.对话文本(1)文章开头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课文开头一段将大自然一年四季的物候景观写得生动形象,寓说明于描写之中,如同展现一幅四季风光画卷,既引人人胜又使人联想,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完整版)《大自然的语言》导学案及答案
(完整版)《大自然的语言》导学案及答案16.《大自然的语言》导学案设计:龙的故乡[学习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练习概括要点,逐步提高阅读科普文的能力。
2.了解物候知识的掌握和物候学的研究在农业上的重要意义,激发观察大自然的兴趣。
3.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并学习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
[学习重点]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要点。
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学习难点]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自主预习案]1、走进作者竺可桢,又名绍荣,字藕舫,汉族,浙江上虞人。
中国卓越的科学家和教育家,当代著名的地理学家和气象学家,中国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
他先后创建了中国大学中的第一个地学系和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担任13年浙江大学校长,被尊为中国高校四大校长之一。
1974年2月7日竺可桢因肺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3岁。
2、给加点的字注音。
翩然孕育农谚簌簌销声匿迹悬殊萌发短促连翘风雪载途3、词语解释。
【翩然】【簌簌】【载途】【孕育】【萌发】【荣枯】【周而复始】【销声匿迹】4、下列选项字形、字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A、孕育簌簌农颜数据B、纬度连翘经度差异C、物候避免予报播种D、萌短促土壤5、指出下列句子的修辞方法。
⑴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⑵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⑶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课内探究案]一、情景导入,明确目标。
本文的题目是《大自然的语言》,所谓“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传递信息的工具,大自然怎么会有语言?我们读了这篇文章才会恍然大悟,原来指的是大自然的物候现象,如草木枯荣,候鸟去来等,实际上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从这一点上说,物候现象仿佛就是传递信息的“语言”。
《大自然的语言》优秀教案(优秀6篇)
《大自然的语言》优秀教案(优秀6篇)《大自然的语言》教案篇一活动目标:1.认知目标:知道同一时间不同地方的气温不一样,初步认识热带、温带、寒带。
2.能力目标:能用连线的方法比较两个事物的直线距离。
3.情感目标:体验探索活动带来的快乐。
活动重点:知道各地气温差异与离太阳的远近有关,初步了解热带、温带、寒带。
活动难点:能用连线的方法比较两地的距离。
活动过程:一、谈话导入,了解现在的季节。
教师:现在是什么季节?(春季)气温怎么样?(引导幼儿说出不冷不热、温暖等词)我这里有三张图片,仔细观察哪一张是这个季节的人们?(教师提供三张图片,上面的人们分别穿着裙子、小外套、棉袄让幼儿选择)二、初步探讨同一时间不同地方温度差异的原因。
1.教师出示图片,引出此时不同地方气温差的现状。
教师再出示两张图片:北极人的图片、非洲热带地区人们的图片。
教师:仔细观察这两张图片,你发现那里的气温怎么样?猜猜他们现在是什么季节?2.初步讨论三个地方气温差异的原因。
教师:其实这两个地方和我们这一样是春天,那为什么这个地方这么热,这个地方那么冷,而我们这比较温暖呢?(教师边说边将这三张图片摆在黑板上)3.幼儿自由发表观点。
三、通过操作大胆猜想三张图片在地图上的位置。
1.教师出示有三座房子标记的地球平面图。
教师:这三张图片中的人们分别住在图上的`三个地方,猜一猜分别住在哪里?请你把他们送回家。
2.幼儿分组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操作材料已经过塑封处理,每张图片的背后贴有双面胶,方便粘贴。
)3.展示幼儿的操作成果并请幼儿陈述理由。
4.教师示范正确的操作,并请幼儿调整自己的操作。
四、操作探索同一时间不同地方温度差异的原因。
1.谈话引出气温和太阳远近有关教师:是什么让我们的地球保持温暖?(太阳)教师出示太阳图片。
教师:哦,原来太阳能使我们保持温暖。
如果想要热一点,我可以怎么办?如果想要冷一点,可以怎么办?(引导幼儿说出离太阳近就热,离太阳远就冷)2.探索操作方法。
《大自然的语言》导学案
《大自然的语言》导学案《大自然的语言》导学案一、预习指导(一)背景知识本文通俗生动地介绍了物候学研究的对象,物候学现象来临的有关因素以及研究物候学的意义与知识,提倡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和研究促进对长期天气预报的研究。
(二)整体感知本文用通俗生动的语言,由现象到本质依次介绍了物候学研究的对象,物候学现象来临的有关因素,研究物候学的意义,物候学的作用。
并补充说明物候学的作用,使文章符合逻辑,避免误解,并增强文章的说明力。
(三)文章结构第一部分(1—3段)引出话题: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4—5段)说明物候观测的工具。
第三部分(6—10段)说明决定物候来临的因素。
第四部分(11—12段)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第五部分(13段)说明物候学的作用。
(四)写作特点1、条理清晰,科普性强。
本文按照逻辑顺序说明事物,符合人们的认知过程。
如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就按照先主要后次要的逻辑顺序,说明天时、地利等因素对物候现象的影响程度。
有条不紊,言之有序。
2、通俗易懂,科学性强。
作者在介绍物候学的相关知识时,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语言生动形象,如“大地解冻”、“草木萌动”、“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等句子,生动、形象、有趣。
再如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时,两两说明,条理清晰。
二、研讨与拓展1、文章为什么拟题为“大自然的语言”而不拟“物候现象”或“物候学”等其他标题?联系全文想一想这篇文章的主题是什么?报纸刊登这篇文章想向读者传达哪些方面的信息?2、本文语言准确、生动形象。
根据课文中的具体句子分析说明准确性、形象性的表现及作用。
再从文章中找出一两个例子来说明语言的生动性。
3、本文运用了许多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试分析下面句子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如“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
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
”答案:1、文章拟题为“大自然的语言”是根据课文最后两小节的内容,主题为提示人们要进一步探索大自然的秘密。
《大自然的语言》教师版导学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
《大自然的语言》教师版导学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大自然的语言》教师版导学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大自然的语言》教师版导学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一、教材背景本文的教材素材取材于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的第七单元《大自然的语言》,该单元主要介绍动植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动植物如何利用自己的特性进行生存适应。
二、教材分析1. 教材结构分析该单元分为三个板块:第一篇“我们身边的生命世界”,着重介绍生命的五大特征以及动植物生存的三个条件;第二篇“养育着人类的母亲河”,主要介绍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和各种动植物的生态习性;第三篇“大自然的秘密语言”,则是介绍了动植物的保护和生态平衡。
2. 教材知识体系分析该单元的重点知识点为生命的五大特征、生命的组成、生命的层次结构、生物的分类、生态金字塔、食物链、生态平衡、物种多样性以及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等。
3. 教材设计理念该单元以观察、识别、解释和评价的过程展开教学,培养学生对生命世界的天然兴趣和审美情趣。
同时,该单元强调生态文明教育,要求学生要通过思考、观察和体验,加深对大自然生态的认识,进而培养保护大自然、珍爱生命的思想和动力。
三、教学目标和要求1. 目标1. 知识目标:掌握生命的五大特征、生命的层次结构、生物的分类、生态金字塔、食物链、生态平衡、物种多样性以及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等知识。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比较、推理、探究和创新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动手实践的实践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生命敬畏、爱好自然、保护环境、珍爱生命的思想和意识。
2. 要求1. 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探究活动,培养科学研究精神和创新能力;2. 动手实践、观察和模拟,在学习中体验和感受自然的美与奥秘;3. 通过讲解、演示、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培养环保、珍爱生命的思想和意识;4. 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通过阅读、网上查找等方式,拓宽知识视野和提高信息检索和利用能力;5. 培养学生的问题发现和解决能力,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将理论运用于实际生活中。
(完整word版)大自然的语言导学案
大自然的语言【学习目标】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要点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3、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重点难点】理清文章顺序,了解从现象到本质的认知方法和行文思路【学习过程】一、预习导学1、扫清字词障碍,整体把握课文内容2.自由朗读全文——揣摩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行文思路3.圈点勾画法——画出文章传递的主要信息,整合出每一段的主要意思二、预习自测1、给加粗的字注音衰.草连天()连翘.()纬.度()销声匿.迹()蓑.衣()阻挠.()忌.讳()悄.然无声( ) 2、解释词语销声匿迹: 周而复始:草长莺飞: 草木荣枯:花香鸟语:风雪载途:年年如是:三、激发兴趣,导入新课燕子呢喃,春风拂面,告诉我们春天来了;蝉声聒噪,烈日炎炎,告诉了我们夏天来了;田野金黄,落叶纷飞,告诉我们秋天来了;白雪皑皑,粉妆玉砌,漫天的雪花说着冬天的故事鱼鳞上的圆圈告诉了我们它的年龄,三叶虫的化石嵌在喜玛拉雅山巅,告诉我们这里曾是浩瀚的海洋其实人有语,物有声,大自然也会说话今天,让我们一起聆听《大自然的语言》吧四、自主学习整体感知1、读课文,然后根据要求,快速准确地筛选信息,整体把握文意(1)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物候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可以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上。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2、划分段落层次,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第一部分(1~3段)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大自然的语言》导学案[工作范文]
《大自然的语言》导学案题大自然的语言学习目标理清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学习重点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
方法指导朗读,概括流程笔记栏一、自主学习二、自我检测.在横线上写出加粗字的意义。
①销声匿②周而复③风雪载④草木荣枯O⑤年年如是.选词填空。
①于是转入夏季,这是植物 ___________ 果实的季节。
②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
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____________ 得多。
三、合作探究划分段落层次,理清的说明顺序明确:部分第二部分第三部分第四部分理清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明确:.提问: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能否调整?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3•作者用了那些说明方法?找出语句说明。
【品味语言】“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使用什么修辞手法?作用是什么?2.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
句中“融化” “萌发”“次第”的作用? 3.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
能否将上句中的“销声匿迹”改为“消失了”?4.“传语”“暗示”“唱歌”等词的作用?“草木荣枯” “候鸟去来” “花香鸟语” “草长莺飞” 等词的作用?四、课堂达标阅读古诗完成练习大林寺桃花白居易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注释:大林寺:在庐山大林峰,相传为晋代僧人昙诜所建,为我国佛教胜地之一。
人间:指庐山下的平地村落。
芳菲:盛开的花,亦可泛指花,花草艳盛的阳春景色。
尽:指花凋谢了。
山寺:指大林寺。
始:才;刚刚。
长恨:常常惋惜。
春归:春天回去了。
觅:寻找。
不知:岂料、想不到。
转:反。
此中:这深山的寺庙里。
说说你从诗歌中看到了哪些物候知识?这些物候知识可以用课本中的哪些语句解释?五、拓展提升搜集一些关于物候知识的谚语六、收获和疑惑。
初中语文《大自然的语言》导学案及答案
初中语文《大自然的语言》导学案及答案大自然的语言》导学案研究目标:1.积累掌握一些重点词语2.快速搜索重要信息,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3.理清课文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
4.品味文章生动形象的语言。
5.激发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6.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研究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
7.激发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培养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
重点难点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要点。
2.研究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走进作者XXX(1890—1974),浙江上虞人,20世纪卓有成就的科学家、教育家,气象学家,地理学家,被誉为“品格和学问的伟人”。
著有《二十八宿起源之时代与地点》、《我国五千年气候变迁的开端研讨》、《物候学》等。
第一课时自主研究1.回顾说明文的有关常识。
①说明文可以分为和。
②常见的说明顺序有。
③常见的说明方法有。
等。
④说明文语言有哪些特点。
等⑤你认为阅读说明文体应从哪些方面入手?2.读准字音。
翩然簌簌连翘萌生草长莺飞孕育载途农谚XXX销声匿迹3.解释词义。
花香鸟语:次第:XXX:悬殊:风雪载途:翩然:年年如是:孕育:周而复始:籁籁:草木荣枯:衰草连天:销声匿迹:拓展探究1.学生读课文两遍,然后根据要求,快速正确地筛选信息,团体掌控文意。
①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②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③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④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2.划分段落层次,概括段意。
第一部分(1~3段)第二部分(4~5段)第三部分(6~10段)第四部分(11~12段)巩固晋升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属于说明文,采用的说明顺序是。
2.6~10段按照由到的顺序举行说明的。
标志词有。
第二课时自主研究1.选词填空。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地从沉睡中(清醒、XXX、复苏)过来。
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连续、连续)开放。
《大自然的语言》导学案
《大自然的语言》导学案学习目标: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2、快速选择信息的能力;3、品味说明文准确、生动的语言。
一、看词说话1、(1)冰雪融解草木萌发(2)莲叶满池枝繁叶茂(3)果实累累满山红叶(4)衰草连天风雪载途2、这四组词语让你分别获得了什么信息:(1)(2)(3)(4)3、依照这些词语让你得到了以上信息,用文中物候学的术语能够把这些词语称为“”,它们能告诉我们一些信息,依照这一用途还能够形象地称之为,并说说你如此称呼的好处:;作者称呼它们为“”,好处是:。
二、预习导学----知识在于积存1、我积存的词语是:(1)本文中我好读错音的词语有(2)容易写错或难写的词语有。
(3)我重点明白得的词语有。
2、课文的题目是一种形象化的说法,事实上用物候学的知识说确实是“”,课文中介绍了专门多关于物候学的知识,比如:(1)(2)3、在对本课的预习中,我还自学积存了这些知识(能够是对课文内容的明白得,也能够是对课文写法的归纳):三、小组合作探究1、问一问:课文中的哪些知识点是我专门难明白得的?2、议一议(能够先谈谈自己的明白得也能够小组讨论):我或我们是如此明白得的:3、说一说:大伙儿合作解疑难!4、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有四、拓展延伸古代诗歌中也有许多反映物候知识的,如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说说你还从哪些诗中看到了物候知识,这些物候知识能够用书本中的哪些语句说明?五、精读一节,品一品生动、准确的语言1、请你找出文中一句或一段杰出的语句:杰出的地点是:2、动情朗读杰出语段,说说我是的朗读技巧:六、本节课我的收成是:。
《大自然的语言》学生导学案
16、大自然的语言导学案【教学目标】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要点。
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3、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教学重点】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要点。
【教学难点】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说明文阅读的要求•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①理清思路,②理解主要内容,③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阅读科技类作品,注意④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
•了解基本的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了解⑤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⑥对文本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探讨疑难问题。
【知识链接】说明文常识•说明对象:被说明的事物或事理•说明文类型:按对象分——①事物说明文②事理说明文按语言分——①一般性说明文(语言平实)②文艺性说明文(语言生动)•说明顺序:时间顺序(有表时间推移词,多说明事物的演变发展或操作程序)空间顺序(有方位词,多用于事物说明文)逻辑顺序(多用于事理说明文)•常见说明方法: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分类别、下定义、作诠释、摹状貌、画图表、引资料。
说明语言:准确周密科学生动优美【自主学习】1、给加点的字注音连翘.()纬.度()萌.发()孕.育()翩.然()风雪载.途()销声匿.迹()衰.草连天()2、解释下列词语。
①翩然:②次第:③孕育:④销声匿迹:⑤风雪载途:3、作者简介竺可桢:4、指出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
①、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②、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③、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合作探讨】请同学们快速朗读课文,小组讨论以下问题,准备课堂展示:1、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性?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4、研究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5、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6《大自然的语言》导学案【学习目标】1.理解识记词语。
2.进一步了解一些说明文的知识,掌握有条理地说明事物和举例说明的方法。
3.了解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以及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知识链接】1、竺可桢简介竺可桢,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教育家。
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者。
领导创建了我国第一个气象研究所和首批气象台站,并在台风、季风、气候变迁、农业气候、物候、自然区划等方面有开拓性的研究。
创建了我国第一个地学系,成为当时培养地学英才的摇篮。
以求实精神领导浙江大学工作,培育了多方面的人才。
长期领导中国科学院工作,积极倡导并组织和参加中国地学、生物学、天文学、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及自然科学史研究等多方面工作,主编了《中国自然区划》、《中国自然地理》等丛书,是我国地理学和气象学界的一代宗师。
2、物候与物候学物候,主要指动植物的生长、发育、活动规律与非生物的变化对节候的反应。
例如,植物的冬芽萌动、抽叶、开花、结实、落叶;动物的蛰眠、复苏、始鸣、交配、繁育、换毛、迁徙等均与节候有密切关系。
非生物现象,如始霜、始雪、结冻、解冻等,也属物候现象。
物候学,也称“生物气候学”。
研究生物的生命活动现象和季节变化关系的科学。
【积累运用】1.给加粗字注音。
(1)萌发(2)孕育(3)销声匿迹(4)连翘(5)载途(6)草长莺飞2.解释词语。
(1)翩然:(2)孕育:(3)次第:(4)载途:(5)周而复始:(6)销声匿迹:【自主学习】(1)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3)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合作探究】1、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几个?2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作者是按什么依次排列的?其中哪些是空间因素,哪些是时间因素?【主题阅读】气候的威力(节选)①人类在与大自然的较量中,最直接、最经常的对手则是变幻莫测的气候。
气候可以造福于人类,也可以将人类置于死地。
因此,人类对于气候是既乞求,又敬畏;既感激,又恐惧,所以才有“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的感慨。
②然而,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人类在到达南极之前,实际上并不真正了解气候到底有多大的威力!③就拿风来说吧,在世界其他地方,12级台风的风速也不过是32.6米每秒,但10级以上的大风就足以使墙倾屋毁、地动山摇,造成灾难性的后果,使人类的生命财产遭受巨大损失。
而在南极,风速却常常可以达到55.6米每秒,有时甚至可达三百多千米每小时!因此,人们把南极叫做“暴风雪之家”,或者称之为“风极”。
这样的风速对于人类的生存来说,无疑是一种严重的威胁。
例如,1960年,在日本昭和基地越冬的考察队员福岛,走出基地楼房没有几步,便被咆哮而来的大风席卷而去,不知去向。
直到7年之后,人们才在很远的地方发现了他的尸体。
④大风的直接后果是导致了极度的寒冷。
1960年8月24日,前苏联人在他们设在东南极中心地区的东方站里,观测到了—88.3℃的极低温度。
而在1983年7月21日,在东方站又记录到了—89.6℃的低温;同年7月,新西兰人在他们的万达站也记录到了同样的温度。
这还不是最低温度。
据说,1967年初,挪威人在极点站曾经记录到—94.5℃的最低温度。
在这样的气温之中,一块钢板掉在地上就会摔得粉碎,一杯热水泼到空中落下来就变成了冰雹。
在这种条件之下,人类的生存将会受到多大的威胁和考验就可想而知了。
⑤南极的气候不仅表现在狂风和严寒上,而且表现在它的变幻莫测上,常常出人意料,防不胜防。
例如,1970年,有六架美国海军的运输机,满载着准备越冬的人员和物资,从新西兰飞往麦克默多基地。
前面五架飞机都平安地抵达机场。
而当第六架飞机只剩下最后40分钟的航程时,突然刮起了特大的暴风,驾驶员被迫紧急着陆。
结果,巨大的C-130运输机被狂风吹得飘飘摇摇,失去了控制,折断了一个翅膀,撞坏了着陆架。
值得庆幸的是,八名人员全部脱险。
在南极的活动中,像这样的例子是很多的。
1.本文主要介绍了南极的气候。
请通读全文,概括出南极气候的基本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气候对人类具有两面性,既可以造福于人类,也可以将人类置于死地。
请根据自己掌握的气候方面的知识,各举一个气候造福于人类和给人类带来灾难的例子(要求:举例典型,表述具体,且不得引用文中的例子)。
(1)造福于人类的例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给人类带来灾难的例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本文采用的主要表达方式是说明,其中文中画横线的句子采用的表达方式是 _____,从内容上看,文中运用画横线的句子是为了说明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本文第④段中运用的主要说明方法有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试根据自己的理解说出运用这些说明方法的目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请根据对本文的理解,顺着本文的写作思路,为本文续写一个结尾(要求:语言简明概括,过渡自然,60字以内)。
【实践探索】从“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一诗中指出物候学上的两个重要规律?16《大自然的语言》【达标训练】一、积累与运用1.下列词语中加着重字注意正确的一项是()A.冰雪融化(róng)孕育(yùn)翩然归来(piān)农谚(yán)B.簌簌落下(shù)了解(jiě)销声匿迹(nì)纬度(wěi)C.衰草连天(shuāi)连翘(qiáo)层峦叠嶂(zhàng)弋阳(yì)D.风雪载途(zhài)隧道(suì)头晕目眩(xuàn)窥见(kuī)2.找出下列各组成语中有错别字的两项,将其序号填在括号内。
(1)A.百感交急 B.斤斤计较 C.满院狼藉 D.昂首阔步()()(2)A.得心应手 B.迫不急待 C.原形毕露 D.令人喷饭()()(3)A.在所不昔 B.谈笑风声 C.难能可贵 D.记忆犹新()()(4)A.哭笑不得 B.以物谕人 C.入木三分 D.花团锦族()()3.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①据推算,我国种大豆的历史至少有四五千年了。
②我国是大豆的起源地。
③古代把大豆叫做“菽”,秦汉以后逐渐用“豆”字代替“菽”字。
④在许多新石器时代遗址中,都发现大豆的残留印痕。
⑤许多古书中也有关于大豆的记载。
⑥也是世界上栽培大豆历史最悠久的国家。
A②⑥④⑤③① B①③⑤④②⑥ C ②⑥⑤③④① D①⑤③④②⑥4.下面是一则广告,有人对其中六处提出修改意见,这些意见分成四组,最恰当的一组是:()这个工厂经工程技术人员精心研究设计,推出新产品彩色搪瓷浴缸,具有造型美观,瓷面光滑,色彩鲜艳,质量稳定,经久耐用等特点,适应中、高档宾馆、饭店及现代住宅理想卫生洁具。
(1)“经久”改为“坚固” (2)“洁具”改为“用具” (3)“适应”改为“适宜作” (4)“理想”前加“的”字 (5)“卫生”前加“的”字 (6)“新产品”后加破折号A、(1)(4)(6) B、(1)(2)(6) C、(2)(3)(4) D、(3) (5)(6)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话中画线处的标点,恰当的一组是()“画人画鬼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①这是郭沫若为蒲松龄纪念馆聊斋堂写的对联。
“画人画鬼”,指《聊斋志异》的题材内容②它借狐鬼故事来达到“刺贪刺虐”的目的;“高人一等”,是评价蒲松龄在文学史上的贡献;“入骨三分”,则概括了他在创作上的成就。
今天这节课要学习他的名篇③促织③,让我们来看看这个评价是否恰当④①②③④A.,,《》。
B.。
;“”。
C.,;《》?D.。
,“”?二.阅读下边的语段,回答问题。
①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
②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
③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
④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
⑤这叫逆温层。
⑥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
⑦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
⑧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
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 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禾木抽青和开花的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
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1.分别找出这两段文字的中心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什么叫逆温层?它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它出现的时间及气候条件有哪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第一段第⑧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其作用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第一段②—⑧句可分为两层,③—⑧句为第二层,为什么详写这一层?5.第二段第②句中的“后者”具体指代什么?6.前后两段在说明影响物候来临因素方面出发点不同,前者是_因素,后者是__________ _因素。
(选择填空:空间、时间)参考答案:【积累运用】1.①méng②yùn③nì④qiáo⑤zài⑥yīng2.①动作轻快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