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五行与中医

合集下载

中医学的医学基础――阴阳五行学说归纳

中医学的医学基础――阴阳五行学说归纳

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五行相生
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 金。
五行的方位
金西方、木东方、水北方、火南方、土中 央。
五行相克
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 金。
五行的颜色
金白、木青、水黑、火赤、土黄。
五行的特性
金主收敛、沉降;木主生长、升发;水主 滋润、下行;火主温热、上炎;土主运化 、中庸。
阴阳对立是指事物存在 的两个方面,它们相互 对立、相互排斥。例如 ,天为阳,地为阴;昼 为阳,夜为阴;男为阳 ,女为阴等。
阴阳互根是指事物存在 的两个方面相互依存、 相互制约的关系。例如 ,没有阴就没有阳,没 有阳就没有阴;阴中有 阳,阳中有阴;无阳不 生,无阴不长等。
阴阳转化是指事物存在 的两个方面在一定条件 下可以互相转化。例如 ,四季的更替,春夏为 阳,秋冬为阴;一天之 中昼夜的交替等。
中医学的医学基础 ――阴阳五行学说归 纳
contents
目录
• 阴阳学说 • 五行学说 • 阴阳与五行之间的关系 • 中医学中阴阳五行学说的现代研究
01
CATALOGUE
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的定义
阴阳学说
阴阳对立
阴阳互根
阴阳转化
阴阳消长
阴阳学说是一种中国古 代哲学思想,认为万物 皆有阴阳两面,相互对 立、相互依存、相互作 用,是宇宙间一切事物 生长、变化和消亡的根 源。
阴阳消长是指事物存在 的两个方面的数量、程 度等可以互相增减、此 消彼长。例如,人体的 生理活动、病理变化等 都存在着阴阳消长的过 程。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解释人体的生理功能
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指导养生的原则和方法
中医学认为人体内部存在着阴阳对立 统一的关系,人体的各个器官、组织 也存在着阴阳对立统一的关系。例如 ,心为阳中之阳脏,主血脉、主神志 ;肝为阴中之阳脏,主疏泄、主藏血 等。

阴阳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阴阳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阴阳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阴阳学说贯穿于中医理论体系的各个方面,用来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并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

: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阴阳学说在阐释人体的组织结构时,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是一个极为复杂的阴阳对立统一体,人体内部充满着阴阳对立统一现象。

人的一切组织结构,既是有机联系的,又可以划分为相互对立的阴、阳两部分。

所以说:“人生有形,不离?阴阳”:《素问?宝命全形论》:。

:二: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中医学应用阴阳学说分析人体健康和疾病的矛盾,提出了维持人体阴阳平衡的理论。

阴阳匀平谓之平人。

机体阴阳平衡标志着健康。

健康包括机体内部以及机体与环境之间的阴阳平衡。

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是阴阳两个方面保持着对立统一的协调关系,使阴阳处于动态平衡状态的结果。

:三: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人体与外界环境的统一和机体内在环境的平衡协调,是人体赖以生存的基础。

机体阴阳平衡是健康的标志,平衡的破坏意味着生病。

疾病的发生,就是这种平衡协调遭到破坏的结果。

阴阳的平衡协调关系一旦受到破坏而失去平衡,便会产生疾病。

因此,阴阳失调是疾病发生的基础。

:四:用子指导疾病的诊断中医诊断疾病的过程,包括诊察疾病和辨别证候两个方面。

“察色按脉,先别阴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阴阳学说用于诊断学中,旨在分析通过四诊而收集来的临床资料和辨别证候。

:五:用子指导疾病的防治1〃指导养生防病:中医学十分重视对疾病的预防,不仅用阴阳学说来阐发摄生学说的理论。

而且摄生的具体方法也是以阴阳学说为依据的:阴阳学说认为:人体的阴阳变化与自然界四时阴阳变化协调一致,就可以延年益寿:因而主张顺应自然,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精神内守,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做到‘‘法于阴阳,和于术数”:《素问,上古天真论》:。

借以保持机体内部以及机体内外界环境之间的阴阳平衡,达到增进健康、预防疾病的目的。

2,用于疾病的治疗:由于疾病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是阴阳失调,因此,调整阴阳。

阴阳五行与中医怎样分类

阴阳五行与中医怎样分类

阴阳五行与中医怎样分类阴阳五行知识在中医上是被广泛地应用的,它与中医的关系也是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它们要怎样进行分类呢?店铺为大家收集整理了阴阳五行中医分类,供大家学习借鉴,希望对你有帮助!阴阳五行与中医分类第一、用阴阳表示脏腑,组织,部位的属性。

如以脏为阴,腑为阳;血为阴,气为阳;背为阳,腹为阴等。

第二、用阴阳阐明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

生理功能,如阴血主要为濡润和滋养组织,阳气主要为温养和固卫肢体;肾阴与肾阳有相互依存关系等,称为阴阳互根或阴阳资生,病理变化如阴邪内盛或阳气虚衰都可表现寒症,阳邪盛实或阴液耗伤都可以表现热症,寒症与热症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变,称为阴阳转化。

第三、用阴阳指导诊断和治疗。

诊断如在表,里,寒,热,虚,实症侯中,区别阴症和阳症。

治疗如用补阴的方法以制阳热,用温阳的方法以消阴寒,称为阴阳制约等。

第四、用阴阳区别药物的性能,如把温性热性药或有辛甘发散作用的称为阳,凉性寒性药或有酸苦涌(催吐)泄(泻下)的药物称为阴等。

阴阳五行与中医属性1、具有生发、条达、曲直作用的事物,用木来代表,春季属木;2、具有炎热、向上作用的事物,用火来代表,春夏属火;3、具有长养、化育、稼穑作用的事物,用土来代表,长夏属土;4、具有清静、肃杀、从革作用的事物,用金来代表,秋季属金;5、具有润下、寒冷作用的事物,用水来代表,冬季属水。

“天有五行,人有五脏,在天成气,在地成形”,大自然有木、火、土、金、水五行,在人体内分别对应肝心脾肺肾五脏,五脏又分别配胆、小肠、胃、大肠、膀胱等五腑,而五脏又分别配合筋、脉、肉、皮毛、骨这五体。

阴阳与五行意思中国古代哲学认为:“天降阳,地出阴,阴阳合而生五行”(《李觏《删定易图序论一》》。

即五行本原于阴阳之气,阴阳二气相互作用而产生五行。

“阴变阳合而生水、火、木、金、土。

五气顺布,四时行焉”,“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

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御纂性理精义·卷一》)。

中医理论解析阴阳五行的重要性

中医理论解析阴阳五行的重要性

中医理论解析阴阳五行的重要性中医理论对于人们的健康和治疗疾病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阴阳和五行是中医理论中的两个核心概念,它们构成了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体系。

本文将从解析阴阳和五行的含义、相互关系以及其在中医理论和实践中的重要性等方面进行讨论。

一、阴阳和五行的含义1. 阴阳:阴阳是古代中国哲学中最基本的二元对立概念。

阴阳代表了宇宙万物的对立统一,包括天地、日月、阴阳等。

阴阳理论认为,阴阳存在于生活的各个方面,如热与冷、动与静、内与外等,阴阳的协调平衡有助于维持人体的健康。

2. 五行:五行指的是木、火、土、金、水这五种元素,分别代表了宇宙万物的不同属性和变化规律。

五行理论认为,宇宙万物都由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构成,五行相互作用影响着人体的生理和病理变化。

二、阴阳和五行的相互关系1. 阴阳与五行的关系:在中医理论中,阴阳和五行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阴阳和五行不仅自身具备对立统一的关系,而且阴阳与五行之间也相互转化、相互影响。

阴阳和五行共同构成了中医理论的基本框架,对于人体的生理、病理以及调养方法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2. 阴阳和五行在人体中的表现:根据中医理论,人体内部也存在着阴阳和五行的相互关系。

阴阳在人体中分布不均,阴阳失衡会导致人体的生理和病理变化。

五行在人体中也有相应的表现,如五脏对应五行、五行与五脏的疾病关系等。

通过阴阳和五行的分析,中医可以判断人体内部的健康状况和疾病原因,并提供相应的治疗方法。

三、阴阳和五行在中医理论和实践中的重要性1. 指导治疗方法:中医理论中的阴阳和五行概念为中医提供了治疗疾病的重要依据。

中医医生通过分析患者的阴阳平衡和五行变化,可以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包括针灸、草药、推拿等。

通过调节阴阳和五行的平衡,可以促进人体自身的康复和治愈。

2. 个体化诊疗:每个人的阴阳和五行都存在差异,中医理论可以帮助医生根据患者的体质特点进行个体化诊疗。

通过分析患者的体质类型和五行属性,可以制定相应的调养方案和预防措施。

感悟中医——阴阳五行

感悟中医——阴阳五行

感悟中医——阴阳中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几千年来一直深受人们的推崇和喜爱。

其中,阴阳理论是中医学中的核心概念之一,对于理解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以及治疗疾病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阴阳是中医学中最基本的二元对立概念,它们相互依存、相互制约,构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

阴阳体现了事物的相对性和相互关系,也是中医学观察、诊断和治疗的基础。

在中医理论中,阴阳可以用来描述人体的生理活动、疾病的发展过程以及药物的性质与作用等。

在人体中,阴阳具有不同的表现。

阳性代表活动、发散、热、上升等特征,而阴性则代表静止、收敛、寒、下降等特征。

阴阳之间的相互转化和平衡对于维持人体的健康至关重要。

中医认为,人体的健康与阴阳的平衡密切相关,只有保持阴阳的平衡,才能使人体的生理功能正常运转。

阴阳理论在中医诊断和治疗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中医师通过观察、问诊、望闻问切等方法来判断人体的阴阳状态,进而确定疾病的性质和治疗方法。

根据阴阳的失衡情况,中医可以采用药物治疗、针灸、推拿等手段来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除了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阴阳理论还可以应用于日常生活中的健康保养。

中医认为,人体与自然界的阴阳变化密切相关,因此,人们在饮食、作息、运动等方面应该根据自身的阴阳特点来调节,以保持身体的健康。

比如,阳盛的人应该多吃一些阴性食物,如蔬菜水果;而阴盛的人则应该多吃一些阳性食物,如肉类。

总之,阴阳理论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深刻影响了中医的诊断和治疗方法,也为人们提供了保持身体健康的指导。

通过理解和应用阴阳理论,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保护自己的身体,追求身心健康的目标。

让我们共同感悟中医的智慧,传承和发扬中医文化的精髓。

阴阳五行与中医中药的观念体系

阴阳五行与中医中药的观念体系

阴阳五行与中医中药的观念体系中医中药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代表,在世界范围内备受推崇。

其独特的观念体系,即阴阳五行理论,成为了中医独特的认识和分析临床问题的方法。

在中医的诊疗过程中,阴阳五行不仅是一种理论,更是一种应用的技术和方法。

下面将围绕阴阳五行的概念和中医中药的观念体系进行详细的介绍和解析。

一、阴阳五行概念阴阳五行理论是中医最重要的理论体系之一,其内容十分丰富和复杂。

阴阳是基本哲学概念,源于中国古代哲学家张载的“两性论”,即一切存在都是由他和她、阳和阴等两方面的力量交互作用而产生的。

后来,阴阳的概念逐渐传入医学,并成为了中医最基本的辨证方法。

阴阳可以理解为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如天地、日月、阴阳等。

阴和阳的对立和统一是万物运动和变化的根本动力。

在人体中,阳表示温热、活动、升动、外向的显性活动;阴表示寒凉、安静、下降、内向的隐性活动。

人体经常处于阴阳交替的状态,阴阳失衡便会导致疾病。

五行是中医理论中最为复杂、也是最为重要的部分之一,其涉及物理、化学、生物学、天文学等多个方面的知识。

五行分别为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互为因果,形成了自然、人体和疾病的一个系统。

在应用中医方法治疗疾病时,选择合适的药物、穴位等疗法必须考虑五行的关系。

二、阴阳五行与中医中药的观念体系在中医中,阴阳五行的概念是贯穿中医理论的主线。

阴阳五行理论对中医药物的生产、加工、配方和应用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中药学作为医学的一个分支,也是阴阳五行理论的一部分,中药的制剂方法、配方、药物的性味、功能都与五行理论有关。

1.药物的性质和作用中药分为寒、凉、温、热、平五味,每味药的作用也不同,相互间也有相生相克的关系。

寒药能够散寒清热解毒,凉药多用于治疗内热及热毒病证;温药能够温中补阳;热药多用于驱寒;平药多用于调和阴阳失衡等病症。

在中医药的疗效评估过程中也必须考虑五行的因素,根据患者的疾病情况,选择适当的药物才能达到治疗效果。

2.脏腑经络的关系中医的另一个核心理论是脏腑经络理论。

中医与阴阳五行原理

中医与阴阳五行原理

中医与阴阳五行原理阴阳和五行是中医的灵魂,是中医生理病理药理的总纲领,是中医临床诊病,用药治病的理论依据。

阴阳五行来源于易经。

易卜是以易经生命学理论为依据,根据易经发现的自然、人类社会的发展变化规律,作岀发展变化过程的预测。

易医是以易经生命学理论为依据,认识疾病,治疗疾病和养生保健。

所以有医易同道,不通易无以成大医之说。

1 阴阳原理什么是阴阳?阴阳就是冷热,阴阳学就是冷热学。

冷热就是两种不同性质的力。

易经有言:天生阳地生阴,大地才有阴阳。

有太阳的光热,地球上才有冷热存在。

冷热互相作用,使地球上的物质不断地变化而产生生命。

物质不变,生命永远不能产生。

阴阳生命学认为生命产生生存的主要决定因素是冷热力作用,物质是基础。

大地物质变化产生生命的主要作用力是太阳热力。

故阴阳生命学以阳为主。

孤阴不长,独阳不生。

冷力和热力对生命的产生和生存起着缺一不可的决定作用。

中医的阴阳就是指使生命产生生存的生命力。

阴阳生命力像纲纪一样地牵引和限制着物质变化,生命产生生存发展变化的范围,规律和速度。

阴阳力越大,物质变化和生命发展变化的范围越大,速度越快;阴阳力越小,物质变化和生命发展变化的范围越小,速度越慢。

正如《黄帝内经·阴阳大论篇》所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煞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认识了自然的冷热,就认识了自然和自然万物发展变化的范围规律和速度,认识了一个人的内阴阳,就认识了这个人的体质,疾病和生死。

从阴阳生命力的角度看,人的体质有两种:一是寒性体质,二是热性体质。

人和一切生命体内的冷热力都要相等。

冷热相等,对生命机能作用才相等。

只有相等的冷热作用才能平衡和协调。

热力大冷力小,热作用就大,冷力作用就小,必然导致机能作用不平衡不协调。

冷力大热力小也是一样。

冷热相等,作用平衡协调,人体内的机能运作就必然平衡协调,人就正常生存无病感。

冷热一失衡,机能运作必然失调。

机能失调可以造成多种疾病,失调到极点人必死。

中医的阴阳五行理论中医五行学说治病的原理

中医的阴阳五行理论中医五行学说治病的原理

中医的阴阳五行理论中医五行学说治病的原理中医的阴阳五行理论是中医学中的核心理论之一,也是中医治病的重要原理之一。

阴阳学说源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认为宇宙中的一切事物都由阴阳两种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的力量组成。

阴阳在中医中被运用到诊断和治疗上,有助于维持人体的健康平衡。

五行学说是中医中另一种重要的理论,它构建了中医的诊断和治疗体系。

五行即金、木、水、火、土,它们之间相互生克制约,通过了解五行之间的相互关系,可以判断人体内脏经络功能的平衡与失调,从而通过治疗来调节和恢复平衡。

中医治疗的核心思想是“治病求本”,即通过调整人体内部的整体平衡状态,来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根据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中医认为人体的健康是通过阴阳的平衡和五行的和谐来维持的。

当人体内部的阴阳失去平衡,或者五行之间的相互关系失调,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例如,中医认为阳虚是一种常见的身体失调状况。

阳虚指的是人体阳气不足,阴气相对过盛的状态。

阳虚的人体内寒气重、阳气不足,常表现为手脚冰凉、易感冒、容易疲劳等症状。

通过中医的五行学说,可以将阳虚归类为五行学说中的“寒”属性,因为寒气是阴性的,与阳气相背离。

治疗阳虚的主要方法是通过中药调理,中医师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选择适合的药物。

在阴阳五行理论的指导下,中医师会选择一些具有温和效果的草药来补充阳气,调整体内阴阳的平衡。

同时,中医也强调通过饮食调理和生活习惯的调整来达到治疗的效果。

阴阳五行理论在中医治疗中还有其他应用。

例如,中医认为某些疾病是由于人体内气血运行不畅造成的,这时候可以通过调整阴阳和五行来改善气血循环,以达到治疗的目的。

此外,中医还可以根据阴阳五行理论来判断疾病的性质和发展状况,提供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总结一下,中医的阴阳五行理论在治疗疾病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它通过调整人体内部的阴阳平衡和五行关系,达到治疗的目的。

中医治疗强调的是整体性的调理,即治疗疾病的同时调整人体的整体平衡状态,以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古代阴阳五行学说与中医药文化

古代阴阳五行学说与中医药文化

古代阴阳五行学说与中医药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而其中的阴阳五行学说在中医药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阴阳五行理论是古代中国哲学的重要学说,自秦汉时期开始成为中医药理论体系的基础。

本文将从概念、阴阳五行与中医药文化、阴阳五行在中药配伍和食疗中的应用等方面展开探讨。

一、概念阴阳五行理论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大学说,以阴阳和五行为基本哲学分类和数理范畴,包括阴、阳、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

其中阴阳以太极图形式体现,意义有宇宙、生命、万物之变化,其相互作用反映了万物的相互关系与发展规律。

五行则是对宇宙、自然界、人体内脏与组织器官等的分类和划分。

将其运用于中医药文化领域则有助于阐释中医药理论、诊断与治疗方法。

二、阴阳五行与中医药文化在中医药理论中,阴阳五行理论具有重要地位。

中医药理论是利用中药进行治疗,中医药文化对传统中药有深刻的认识。

传统中药归结为五种味道:苦、辛、甘、酸、咸。

而五味则与五行有所关联,例如苦属火,辛属金,甘属土,酸属木,咸属水。

药品性质和功效与五行相联系,进而与阴阳程度有所联系。

对传统中药演变、配伍、应用等都有所总结。

中医药文化中的阴阳五行学说在临床应用方面具有很大的作用。

在治病方面,根据病症、证候,对疾病的深刻认识可以通过五行与阴阳关系的正确应用解决疾病的问题。

在某些场合下,中医药中需要根据不同的阴阳、五行进行组配方子、治疗方案、针灸、按摩、甚至是饮食方法等,使患者的体质与环境尽可能匹配。

例如,针灸的灸法中,通过灸热的灸药(同阴阳)或对应五行而使人体内的气血湿热得以疏通,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三、阴阳五行在中药配伍和食疗中的应用中药在调治人体失调问题方面有着非常丰富的理论体系。

其中配伍均衡和四气调和应该说是中药的基本理论,这两个理论的出发点都与阴阳五行学说密切相关。

配伍均衡理论,指中药的组配需尽可能取得阴阳均衡,即以应方的治疗目标和所处病症中监测得到的患者状态为依据,选对药品和搭配药品的比例,匹配阴阳,达到化腐朽为神奇的效果。

阴阳五行学说及其在中医学的应用

阴阳五行学说及其在中医学的应用

夜 阴 前半夜 阴中之阴 后半夜 阴中之阳
二 阴阳的特性
(四)阴阳的相对性
2. 阴阳转化:
对立面之间的相互制约、相互作用 促使事物处在永恒的运动、变化、发展之中
事物的阴阳属性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二 阴阳的特性
(四)阴阳的相对性
3. 划分事物阴阳属性的前提改变时,事物的阴阳属性也随之改变:
按部位划分 心、肺 阳 肝脾肾 阴
阴阳学说是中医整体观念的理论基础,宇宙大自然的根本规律 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与自然的统一性
“人与天地相应也” 《黄帝内经·素问》
顺应大自然的阴阳变化,调理人体的阴阳生理变化,预防治疗疾病
四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 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人生有形,不离阴阳”《黄帝内经·素问》




四肢 外侧
按功能划分 肝 阳 肺阴
二 阴阳的特性
(五)阴阳的相关性
阴阳所分析的事物或现象 是同一范畴相互关联的对立统一双方 ——可以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不相关的事物或现象不能分阴阳
三 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
➢ 阴阳学说的核心 ➢ 阐述自然界万物生长、发展和变化的内在机理及规律
三 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 1. 阴阳对立制约 Opposition of yin



四肢 内侧

腹 筋骨 五脏 血 手足三阴经
二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二)解释人体的生理功能
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阴阳保持协调平衡的结果。
物质 阴阳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相互转化
功能 肾阳、肾阴;肝阴、肝阳;脾阴、脾阳等
“生之本,本于阴阳”、“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黄帝内经·素问》

中医五行阴阳的名词解释

中医五行阴阳的名词解释

中医五行阴阳的名词解释中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的五行阴阳理论被视为中医学的基石之一。

阴阳概念早在古代中国的哲学体系中就有存在,而在中医学中,它被用来解释和理解人体的生理与病理现象,成为中医理论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阴阳起源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它代表了宇宙的两种相对而又互补的力量。

阴阳之间的平衡和谐是宇宙万物发展变化的基础,由此,阴阳也被引入中医理论中,用于描述人体内部各种生理现象和病理状态。

在中医学中,阴阳被解释为相对的、互补的两个方面。

阴是相对阴暗、内敛、向内运动的力量,它表征着人体内的寒凉、湿润、静止等特性;而阳则是相对明亮、外放、向外运动的力量,它代表着人体内的热燥、干燥、活跃等属性。

阴阳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通过相互作用和相互调节,维持着人体的正常生理状态。

五行理论是中医学中另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源自古代中国对自然界万物变化规律的观察和总结。

五行包括木、火、土、金、水五个元素,并与阴阳相互关联。

中医学家将五行运用到人体的生理和病理研究中,理解人体的功能和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

这五个元素代表着不同的属性和特征,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构成了人体内各个器官和系统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

五行与阴阳之间的关系被整合到中医理论框架中。

五行本身分为阴性和阳性两种属性,与阴阳的概念相呼应。

木、火、土属于阴中有阳,金、水属于阳中有阴。

比如,木属阳木,火属阳火,土属于阴土,金属于阴金,水属于阳水。

每种元素都有其特定的生化和功能特征,对应着人体内不同脏腑和经络的生理活动。

中医学中常用的阴阳五行术语有很多,比如阴阳虚实、五行生克等等。

在诊断疾病时,中医师会通过观察患者的肌肤、目光、舌质等方面的变化来判断身体的阴阳平衡状态。

如果发现患者出现阴虚阳亢、阴寒阳热等病理情况,中医师会据此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通过中药调理、针灸等手段来恢复阴阳平衡。

阴阳五行的理论不仅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还广泛应用于中医药的药物选择和配伍,以及调节饮食和生活习惯。

中医的理论基础阴阳和五行

中医的理论基础阴阳和五行

中医的理论基础阴阳和五行中医的理论基础:阴阳和五行中医学是中国独特的传统医学体系,其理论基础主要包括阴阳和五行。

阴阳和五行是中医理论的核心概念,能够解释和分析人体的生理和病理现象,以及指导中医诊断和治疗。

一、阴阳理论阴阳是中医理论中最基本、最根本的对立统一概念。

在中医中,阴和阳是一对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对立物。

阴阳的关系和平衡在人体健康中起着重要作用。

阴阳在中医理论中被广泛应用于生理、病理、诊断和治疗等方面。

1. 阴与阳的含义阴和阳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理解。

阴通常与负、消极、静止、寒凉、内向等特性相关,而阳则与正、积极、活动、热燥、外向等特性相关。

在人体中,阴与阳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维持着人体内外的平衡状态。

2. 阴阳的平衡与失衡阴阳的平衡对于人体健康至关重要。

当阴阳失衡时,人体会出现各种病理现象。

例如,阴阳失衡可能导致体内湿热、血瘀等病症。

中医通过调整阴阳的平衡来恢复人体的健康状态,这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重要基础。

二、五行理论五行理论是中医理论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五行包括木、火、土、金和水,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并构成了一个复杂而系统的理论框架。

1. 五行的相互关系五行之间存在着生成与相克的关系。

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这是五行生成的顺序。

相克关系包括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五行之间的相互关系经常用于解释人体的生理和病理现象。

2. 五行与人体器官中医认为,人体的器官与五行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例如,心脏与火相关,肺与金相关,脾胃与土相关,肝与木相关,肾与水相关。

当五行之间的关系失衡时,人体会出现相应的病理问题。

中医通过调整五行之间的平衡来达到治疗的目的。

三、阴阳和五行的应用阴阳和五行理论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重要依据。

中医通过观察病人的症状、脉象、舌苔等,分析阴阳失衡和五行失调的情况,然后采取相应的调理措施。

1. 阴阳调理根据阴阳理论,中医可以通过调节病人体内阴阳的平衡来治疗疾病。

阴阳五行对中医文化学的作用

阴阳五行对中医文化学的作用

阴阳五行对中医文化学的作用阴阳五行是中医文化中的核心概念,对中医文化学具有重要的作用。

以下是阴阳五行对中医文化学的几个方面的作用:
中医诊断:中医诊断是建立在阴阳五行理论基础上的。

中医认为,人体的生理状况和疾病的发展都受到阴阳五行的影响。

通过分析病人的体质、病情、病因等,中医师可以确定患者的阴阳五行属性,进而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中药治疗:中药的配伍和使用也是建立在阴阳五行理论基础上的。

中医认为,药物的性味、功效和归经都受到阴阳五行的影响。

中药配伍应该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阴阳五行属性等因素进行调配,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饮食调养:中医饮食调养也是建立在阴阳五行理论基础上的。

中医认为,不同的食物有不同的性味和功效,可以根据人体的阴阳五行属性选择相应的食物来调理身体。

例如,阴虚体质的人应该多食用一些滋阴补虚的食物,以调节体内的阴阳平衡。

诗歌艺术:阴阳五行理论也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古典诗歌和绘画艺术,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人常以阴阳五行为基础,来表现自然界的万物生长、盛衰更替、天人合一等主题。

总之,阴阳五行是中医文化的核心概念,对中医文化学具有重
1/ 2
要的作用,涉及中医诊断、中药治疗、饮食调养、诗歌艺术等多个方面。

2/ 2。

中医与阴阳五行的关系盘点

中医与阴阳五行的关系盘点

中医与阴阳五行的关系盘点中医学的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的哲学理论,在现代也广泛运用,下面店铺分享了中医与阴阳五行的关系,一起来了解吧。

中医学的阴阳五行学说一、阴阳学说在中医学的运用1、运用举例?在阴阳学说的指导下,中医学认为人体和宇宙世界万物都具有阴阳的不同性质和“对立统一”的阴阳关系。

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1)生理方面:在中医学里,运用阴阳学说阐述了人体的各种解剖、生理、功能现象如,《内经》中提出:“人生有形,不离阴阳”,“生之本,本于阴阳”等。

总的来说,人体功能多属阳,而形体实质多属阴,即《素问·生气通天论》中所说:“阳化气,阴成形”。

而生理结构中又可分阴阳,功能活动中也有阴阳。

(2)病理方面:在中医学里,阴阳学说被广泛用于分析各种病理现象,其中阴阳辨证被作为中医各种辨证方法的总纲,同时,从对全身的阳虚、阴虚的分析及各种脏腑阳或阴的虚实进行病理的具体分析。

如“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3)阴阳学说在药物学方面的运用在中药的理论和运用上,也用阴阳学说作为指导。

(4)在诊断学中的运用在《内经》中提出:“善诊者,察色诊脉,先别阴阳”,即以辨阴阳为诊断的大纲。

而在辨证时,以阴阳为辨证的总纲,(5)在治疗养生学中的运用在《内经》中,提出调整人体阴阳为治疗的最终目标,如提出:“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

但在具体运用时,却又变化无穷。

以阴阳学说来分析医学中的各种现象,不仅仅限于区分事物的阴阳属性,还在不同的层面上进一步分析事物的阴阳属性,如在阴中又可分阴阳,阳中也可分阴阳,并阳中有阴,阴中有阳,真是变幻无穷。

同时,中医学还有许多关于阴阳相互关系的论述。

如在分析生理时提出“阳生阴长”、“阴生阳长”,“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等,在分析病理时提出“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阴盛阳衰”,“阳盛伤阴”等,在治疗时提出“阴中求阳”、“阳中求阴”等。

浅谈阴阳五行理论对中医发展的利与弊

浅谈阴阳五行理论对中医发展的利与弊

浅谈阴阳五行理论对中医发展的利与弊湖北省仙桃市中医医院程铁兵151********一、阴阳五行理论对中医学理论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1、阴阳五行理论对中医学理论的形成起了提纲挈领的作用。

中医学界常常提“取类比象”,而研究古代哲学的学者往往说“取象比类”,“取类比象”与“取象比类”是一个概念的两种表述呢?还是有关联的两个概念呢?我个人认为五行学说与阴阳学说的形成采用了取象比类的方法,五行学说与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上的应用属于取类比象。

《系辞传》云:“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

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

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八卦、五行、阴阳理论都是古人观察物象进行归纳比类形成的。

比如,经过“观物取象”与“归纳比类”,把宇宙的所有物质分为木、火、土、金、水五类,便形成了五行学说的雏形,再加五行生克等演绎,逐步形成完整的五行学说,是“取象比类”。

而中医学借用五行理论的基本原理对五脏、五腑(无三焦)、五味、五官、五色、五体、五输穴等生理病理药理进行阐释,是“取类比象”。

所以说,“取象比类”就是把自然界中相关联的事物都尽量多的罗列出来,然后通过各种分析研究方法来找出他们之间的共性,是从“形而下”到“形而上”,是从目到纲,从子系到母系,属于归纳推理。

“取类比象”是通过这些已知的共性来推演出其他未知事物的性质,是从“形而上”到“形而下”,是从纲到目,从母系到子系,属于分解推理。

除阴阳五行理论外,中医药学还广泛应用了类比推定方法,比如,由于花朵多生于植物的顶端,所以它的药用功能是多治头部疾病,故有“诸花皆升”之说;藤类植物,因其枝干运送水分营养的功能强大,故能治疗肢体、关节疾病。

2千年前,无论是东方医学,还是西方医学,受到当时历史比较落后的科技水平的制约,以当时粗浅的解剖与生理病理知识是不可能构建象现代西医那样比较精细比较科学的医学体系的。

(当然,再过2千年看现在的西医也是不够科学的,科学是螺旋式递进发展的。

中医理论阴阳五行的基本概念

中医理论阴阳五行的基本概念

中医理论阴阳五行的基本概念中医理论是中国传统医学的核心部分,其理论体系包含了阴阳五行等重要概念。

本文将重点介绍阴阳和五行的基本概念,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中医理论。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阴阳是中医理论中的基本概念,它们代表了一切事物的两个相对而又统一的方面。

阴和阳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无阴则无阳,无阳则无阴。

在中医理论中,人体的生理活动、疾病的发展以及药物的性质等都可以用阴阳来描述和解释。

阴阳具有以下的基本特征:1. 对立统一:阴阳是相互对立的,但却又统一于一体。

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转化、相互制约的关系。

2. 动态平衡:阴阳在生理和病理过程中处于动态平衡状态,即阴阳平衡时人体健康,阴阳失衡则导致疾病。

3. 互生互化:阴阳可以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在人体的不同器官和组织中存在着不同的阴阳属性。

二、五行的基本概念五行是中医理论中的另一个重要概念,也称为五行生克关系。

五行分别是木、火、土、金、水,它们代表了宇宙万物的基本特征和相互关系。

中医理论认为,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对人体的生理和病理过程具有重要影响。

五行的基本特征如下:1. 相生关系: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五行之间的相生关系表明了它们之间的相互依存和补养关系。

2. 相克关系: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五行之间的相克关系表明了它们之间的相互制约和相互调节的关系。

3. 生成克制的平衡:五行之间的相生相克关系是一个动态平衡的过程,适度的生克关系有利于人体健康的维持,而过度或不足则容易导致疾病的发生。

三、阴阳五行在中医应用中的意义阴阳五行是中医理论中重要的思维工具,也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基础。

医生在进行疾病辨析和治疗时,需要综合考虑人体阴阳五行的平衡状态,从而确定病机和治疗方案。

具体应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辨证施治:中医辨证施治的核心是辨别疾病的阴阳五行属性,确定其偏盛或偏衰的特点,从而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和药物。

2. 药物研究:中药的性味归经和五行属性是根据阴阳五行理论加以归纳和总结的,初步确定药物的性质和功效。

中医阴阳五行基础知识

中医阴阳五行基础知识

中医阴阳五行基础知识一、阴阳五行概述阴阳五行是中医理论的基础,是中医学术体系的核心。

它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产物,是对自然界和人体生命现象进行系统概括和总结的理论。

阴阳五行包括五种元素:木、火、土、金、水,以及阴阳两极。

二、阴阳概念1. 阴阳的起源阴阳起源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最早见于《易经》。

《易经》认为天地万物都有阴阳之分,而且这两种相反的力量互相依存互相制约。

2. 阴阳的含义(1)阴:指事物内部向心聚集、凝聚、收缩和消耗的性质。

(2)阳:指事物外部向外扩散、扩张、生长和创造的性质。

(3)阴阳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转化等关系。

3. 阳盛则衰,阴盛则生中医认为,在人体内部也存在着阴阳之分。

如果一个人体内的阴气过盛,则会导致身体出现寒凉症状;如果一个人体内的阳气过盛,则会导致身体出现热症状。

因此,中医强调阴阳平衡十分重要。

三、五行概念1. 五行的起源五行起源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最早见于《周易》。

《周易》认为天地万物都由五种元素构成,这五种元素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转化。

2. 五行的含义(1)木:代表生长、扩张和创造。

(2)火:代表热情、活力和光明。

(3)土:代表稳定、厚重和安全。

(4)金:代表坚固、收敛和精华。

(5)水:代表流动、渗透和润泽。

3. 五行的相互关系(1)生克关系: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反之则为克。

(2)相克关系: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反之则为生。

(3)相合关系:木合土,土合水,水合木,火合金,金合火。

四、阴阳五行在中医诊断中的应用1. 望诊法中医望诊法主要通过观察患者面色、舌苔、目色等外部表现,判断患者体内阴阳五行的失衡情况。

2. 闻诊法中医闻诊法主要通过听取患者声音、腹部肠鸣音等声音,判断患者体内阴阳五行的失衡情况。

3. 问诊法中医问诊法主要通过询问患者身体症状、疾病史等信息,综合判断患者体内阴阳五行的失衡情况。

4. 切诊法中医切诊法主要通过触摸患者脉搏、肌肉等部位,判断患者体内阴阳五行的失衡情况。

阴阳五行学说在中医理论中的应用

阴阳五行学说在中医理论中的应用

阴阳五行学说在中医理论中的应用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也是中医理论的基础之一。

阴阳五行学说认为宇宙和人体中的一切现象都可以归纳为阴阳和五行两个方面。

这一理论在中医理论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对于诊断疾病、治疗疾病以及维护健康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一、阴阳学说在中医理论中的应用阴阳学说是中医理论的核心,它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阴阳两种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的力量构成。

在中医诊断中,医生通过观察病人面色、舌苔、脉象等,判断体内阴阳的平衡状态,从而确定疾病的性质。

如果阴阳失衡,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中医治疗中,根据疾病的性质调节体内的阴阳平衡是至关重要的。

治疗阳盛病症可以采用降阳的方法,如清热、泻火、疏风等;治疗阴盛病症可以采用滋阴的方法,如补益、滋养等。

通过调节阴阳平衡,恢复人体的正常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二、五行学说在中医理论中的应用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哲学中描述自然界和人体现象的一个理论体系。

五行包括木、火、土、金、水五种元素,它们之间相互制约、相互生成。

在中医理论中,五行学说被运用到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

根据五行学说,人体的各个部位和脏腑都与五行中的某一类元素相对应。

通过观察病人的五官、舌苔、面色等,可以判断出体内五行的平衡状态,进而诊断疾病。

例如,面色苍白可能与水元素失衡有关,面色红润可能与火元素失衡有关。

在中医治疗中,根据疾病的五行属性,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

以木火相克为例,治疗火性疾病可以采用寒凉的方法,如清热、泻火等;治疗寒性疾病可以采用温热的方法,如温补、祛寒等。

通过恢复五行的平衡,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三、阴阳五行学说的应用案例1. 根据观察病人面色、舌苔等判断体内阳盛、阴虚的状态,运用滋阴的方法进行治疗,如服用滋阴的中药、调节饮食结构等。

2. 利用五行相克的原理,通过饮食调控达到治疗效果。

例如,治疗火性疾病时,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的食物,多摄入寒凉的食物。

3. 结合阴阳五行学说和针灸理论进行治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阴阳五行与中医2006-02-25 00:00 【大中小】【我要纠错】关于阴阳五行的酸甜苦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大千世界,万事万物起源就是一个“缘”字!阴阳要调和,为适中!“物极必反!否及泰来!乐极生悲!”凡事和物及人与人之间,都不能过之!勿大悲,勿大喜!要以平常心待之!人们情绪的稳定,也是五行人生阴阳的调和!大喜伤心,心在五形之中代表火;大悲伤肺,肺在五行之中代表金;金木水火土,可以代表我们一个完整的人!在五行人生之中,金木水火土也可以代表我们的内脏及内脏外我们的躯干和肉身!中国医学中,将五行与人脏腑、五官、形体、和情志相配合。

就脏腑而言,其分配为:木肝、火心、土脾、金肺、水肾;木胆、火小肠、土胃、金大肠、水膀胱。

肺脏,就像一间小房子,藏在人体之中,能接纳储藏五气,所以称它为脏肺。

五行与脏肺是相对应的,,肝喜条达,木生有发,故以肝属木,心阳温馨,火有阳热,所以心也属火;脾为生化之源,土化生万物,故以脾属土;肺有肃降,金有清肃,故以肺属金;肾主水藏精,按纳音五行有水有涧下水,故肾属水。

五行还与人体其它器官相互联系,并且有又与天干相配,形成一个以五行为中心的人体构造系统,而中医在进行人体病机辩证时,往往将系统内诸多因数联系起来考虑。

如下图五行脏肺:木主肝,火主心,土主脾,金主肺,水主肾。

五行脏肺:木主胆,火主小肠,土主胃,金主大肠,水主膀胱。

五行五官:木主目,火主舌,土主口,金主鼻,水主耳。

五行之气:木主魂,火主神,土主智,金主魄,水主精。

五行脏外:木主骨,火主气,土主肉,金主精,水主脉。

五行之身:木主爪,火主面,土主唇,金主毛,水主发。

五行之味:木主酸,火主苦,土主甜,金主醒,水主咸。

五行之志:木主怒,火主喜,土主忧,金主悲,水主恐。

五行之声:木主呼,火主笑,土主歌,金主苦,水主申。

五行之季:木主春,火主夏,土主季下,金主秋,水主东。

五行之谷:木主麦,火主菽,土主稷,金主麻,水主黍。

五行之音:木主角,火主微,土主宫,金主商,水主羽。

絃脉钩脉缓脉毛脉石脉木在脏腑体内主肝与胆;木又主筋骨与四肢。

火在脏腑体内主心脏与小肠;火又主血脉及整个循环系统。

土在脏腑体内主脾与胃;土又主肠及整个消化系统。

金在脏腑体内主肺与大肠;金又主气管及整个呼吸系统。

水在脏腑体内主肾与膀胱;水又主脑及整个泌尿系统。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写道:“天造地化而造木生焉。

刚交于柔而成根荄,柔交于刚而成枝干,叶萼属阳,华实属阴,由是草中有木,木中有草,得气之粹为良,得气之躯,得气之忌者为毒。

故有五行焉,金木水火土”。

这短短两个话,反映了阴阳五行之间的“生、克、之变化”,也就是阴阳五行“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世界是由阴阳五行组成的,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排斥、相互渗透、相互包含、相互扶补、他们相互制约,相互作用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他们之间辩证的关系(“对立统一”),就是五行哲学。

五行哲学是一种运动,是一种规律,它们之间密切配合,使之平衡,无限循环,有规律地运动,才能使人类在这地球上,生生不息地生存下来。

物质世界=气=阴+阳=五行(阴阳两性)=+木+火+土+金+水(阴阳两性)五行=十神=官+印+比+食+财+七杀+伤五行(阴阳两性)=人生(阴阳两性)这里的“气”不是空气也不是八字之中流通的气,而是一种规律,一种无形的精微的物质比如原子。

中医认为,人生百病,皆因于风(木)、寒(水)、暑(君火),湿(土)、燥(金)、火(相火)六气,病的外部征候皆根于脏肺,六气祲入账肺而病,都可以用五行生克的原理来医病。

《黄帝内经》说:“目得金而伐,火得水而灭,,土得木而达,金得火而缺,水得土而绝”。

这里讲的是五行相克的一面。

那相生的一面是什么呢?据《黄帝内经》上说:“五脏受气于其所生,肝受气于心(木生火);心受气于脾(火生土);脾受气于肺(土生金);肺受气于肾(金生水);肾受气于肝(水生木)。

所谓的五脏受气于其所生,也就是病气按五行相生的关系由”子“脏转化到”母“脏。

不过如果母亲病了,也可能会殃及到”子“脏这就是母病及子。

在五行系统中,每一个系统都与其它四个发生联系,任何两行之间总有相生或相克的关系,所以,是不是平衡所以的?关系很重要。

古代著名的大思想家朱熹说:”阴阳是气,五行是质。

有了质,所以做得物事出来“;天地生物,五行独先,何事而非五行,七者衮合,便是生物地财料”。

阴阳五行,不仅揭示了世界是物质的,也证明了万事万物它们都有阴阳、正反、顺逆、乐悲、苦甜、快慢、进出等两面性。

而两面性也就是“矛盾”,而“矛盾”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对立统一”,他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贯通,这是“矛盾的统一性”;他们相互排斥,相互对立,这是“矛盾的对立性”;他们相互制约、相互影响,于是就产生了“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而“矛盾”之间又相互作用,并通过一定条件下他们相互转化,量积累到一定的时候,通过相互渗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再通过相互贯通,这时就产生了“量变到质变”:“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是一个”质“的飞要,这也揭示了运动产生矛盾,矛盾之间通过运动,就产生了”质变这个新生事物“;而新生事的”质“,就是今生的”果“;而以前的”量“就是前世的因;而”原因“及”结果“的辩证关系,也就是”对立统一“;就这样有规律地运动,无限循环,不断地产生新生事物,新生事物变成旧事物,最后消失,从有形的元素变成的无行原子,再从无形的原子变成有形的元素,最后组成,千奇百怪的,五颜六色的花花世界。

冰儿认为这就是五行人生!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年生万物,万物负阴抱阳,充气以为和”。

“道”是宇宙的本源,它派生生出阴阳,阴阳交合,化生万物。

这是在五行之外发展起来的另一幅宇宙构成图。

于是就产生了“辫五行以观天道”,在西汉儒家大思想家,大天文学家董仲舒提出倡导“天人感应,天人合一”,董仲舒,西汉中期的儒家代表哲学家,生于公元前179年——前104年,广川(今河北枣强)人,他继承和发展了儒家思想,又柔和其它学说,建立“天人感应”学说。

在他的《春秋繁露》中,运用阴阳五行学说,系统建立并阐述了他的“天人感应”学说思想。

董仲舒说“天意难见也,其道难理。

事故明阴阳入出实虚之处,所以观天之志。

辨五行之本来顺逆,小大广狭,所以观天道”。

冰儿觉得“天下五行本一家”!五行者,金木水火土,其数有五,并往来乎天地这间,而不穷者也,故谓之行。

金原始:西方阴止以收而生燥,燥乃生金。

性:属少阴,沉下而有所止。

体:至阴中含至阳,故光明可照。

质:坚刚。

天干:庚辛属金。

地支:申酉属金。

支藏:申酉戌巳丑中皆藏金。

生克:受土之生;生水;为火所克;克木。

种类:金分六类,各有喜忌。

(一)强金,当令或繁为强,喜木分力,火煅练,水吐秀,忌土生金,金加重。

(二)弱金,失令或頹少为弱,喜土生金,金比助忌水分力,火克制水泄气。

(三)埋金,土多易埋,喜木制土,忌火助土(四)沉金,水多易沉,喜土克水,水泄木,忌金助水泛。

(五)缺金,木多易缺,喜土生金,忌木加重。

(六)熔金,火多易熔,喜水制火存金,土泄火生金,忌木助火积。

四季金之喜忌春:值囚令。

喜:未尽,贵乎火气为荣,性体柔弱,爱得薄土之资生,既见火,由喜金来比助。

忌:水盛则金寒,有用等于无用,木盛则金折,至刚转为不刚。

夏:值死令喜:性柔,遇薄土则资生有益,形未充,得金比,则扶持精壮。

时方在炎,逢水滋则金润泽。

忌:火多则销熔,木盛则伤身,土厚则埋没无光。

秋:值旺令喜:当权得令,遇火煅练,则成钟鼎之材;见水吐秀,则精神发越;逢木斫削,则施威逞才。

忌:金助愈刚,刚过必缺,土再资生,反为顽浊。

冬:值休令喜:形寒性冷,土能制水,金体不寒,火土并来,温养更妙。

忌:木多则难施斫削之功水盛则不免沉潜之患。

木原始:东方阳散以泄而生风,风乃生木。

性:属少阳,腾上而无所止。

体:阳中含阴,故枝叶繁荣于外,而内空虚。

质:柔和。

天干:甲乙属木地支:寅卯属木支藏:寅卯辰亥未中皆藏木生克:受水之生;生火;为金所克;克土。

种类:木分六类,各有喜忌。

(一)强木令当,或繁盛为强,喜土分力,金斫削,火吐秀,忌水生木,木加重。

(二)弱木,失令或稀少为弱,喜水生木,木比助,忌土分力,金克害,火泄气。

(三)浮木,水多易浮,喜土制水,忌金助水。

(四)焚木,火多易焚,喜水克火,土泄火,忌木生助,火炽烈。

(五)折木,土多易折,喜水生木,忌土加重。

(六)断木,金多易断,喜火制金存木,水泄金生木,忌土助金,金坚锐。

四季木之喜忌春:值旺令喜:余寒犹存,得火温暧,无盘屈之枸,遇水资扶,有舒畅之美,见薄土则材丰。

忌:土多则反损力,重金伤残克伐,则生意索然。

夏:值休令喜:根竿叶桔,水盛有滋润之功,无土则根之不固,缺金则不能斫削。

忌:火旺招焚化之患,土厚则反为灾咎,金多亦转伤残,木太多亦无可为用。

秋:值死令喜:气渐凄凉,形凋败,木多有多材之美,初秋喜水土相滋,中秋爱刚金原削,寒露遇火则木实。

忌:土厚无已任之材,独霜降水盛,则有木漂之患。

冬:值相令喜:得金多以为用,遇火以成功,欲土厚而培养。

忌:水盛则忘形,木虽多而难助。

水原始:北方阴极而生寒,寒乃生水。

性:属太阴,润下。

体:积阴之寒气反而为水,水虽阴物,阳含于内,故水体内明。

质:沉潜天干:壬癸属水。

地支:亥子属水。

支蒇:亥子丑辰申中皆藏水生克:受金之生;生木;为土所克;克火。

种类:水分六类,各有喜忌。

(一)强水当令或繁盛为强,喜火分力,土堤防,木泄秀,忌金生水,水加重。

(二)弱水,失令或稀少为弱,喜金生水,水比助,忌火分土,土克制,木泄气。

(三)滞水,金多易滞,喜火制金,忌土助金。

(四)缩水,木多易缩,喜火泄木,金制木,忌水生助,木繁盛。

(五)沸水,火多易沸,喜金生水,忌火加重。

(六)淤水,土多易淤,喜木克土存水,金泄土生水,忌火助土,土坚实。

四季水之喜忌春:值休令。

喜:土盛则泛涨无忧,木见则施功可期,籍金生扶,欲火相济。

忌:水盛则崩提堪虞,金多火繁均非所宜。

夏:值囚令。

喜:时当涸际,爱金生,而欲同类之帮扶。

忌:火旺则干涸堪虞,木盛气耗,土重流塞。

秋:值相令。

喜:母旺子相,表光裹莹,见金则澄可爱,火多财盛,木重妻荣。

忌:遇土则混浊可嫌,水多则泛澜堪忧(水既重重方爱得土清平)。

木火过多,亦非所宜。

冬:值旺令。

喜:专权司令,遇火则增暖,木盛为有情,见土则无泛滥之忧。

忌:金多无义,土多无恩(惟泛涨时,可籍作堤防)。

火原始:南方阳极而生热,热乃生火。

性:属太阳,炎上。

体:积阳之热气反者为火,火虽阳物,阴在其内,故火体内暗。

质:炽烈。

天干:丙丁属火。

地支:巳午属火。

地藏:巳午未寅戌中皆藏火。

生克:受木之生,生火,为水所克,克金。

种类:火分六类,和有喜忌。

(一)强火,当令或繁盛为强,喜金分力,水相济,土泄秀,忌木生火,火加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