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方案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生活中的现象,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
2.通过实验探究活动和自制分子模型,认识分子、原子的特性,理解物理变化的本质。
3.通过分子模型化学变化过程的演示,认识分子原子的概念及化学变化的微观本质。
二、过程与方法1.能从常见的现象入手进行合理的想象和推理。
2.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空间想象力和动手能力。
3.通过讨论交流,培养团结、协作的合作意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增强学生对微观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教育和辩证地看问题的思想方法教育。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内容是继前两个单元学习某些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后,从宏观的物质世界跨进微观的物质世界的第一课,对于学生认识宏观物质的微观组成具有重要的作用。
同时,为进一步探究“物质构成的奥秘”奠定基础。
因此,本节教材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学方法分子、原子既看不见也摸不着,分子、原子究竟是什么样的粒子,学生缺乏准确的内部表象。
针对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方法进行教学: 第一,情景激学。
用一些宏观现象创设探究氛围,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如读唐诗、撕纸片、拟人自述、酒精与水混合后体积的变化等。
第二,联想推理。
尽量将不可见的微观粒子行为特征与学生熟悉的某些宏观事物联系进行转换理解,引导学生类比推理形成微观粒子的内部表象。
第三,模型构建。
用蔬菜搭建起分子、原子的模型,使学生形成清晰的分子、原子印象。
教学重点认识物质的微粒性,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教学难点形成物质的微粒观,化学变化的本质。
教具准备大、小土豆、牙签、胡萝卜、烧杯、尖嘴玻璃管、注射器、浓氨水,酚酞,滤纸、蒸馏水、酒精、多媒体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引入师:多媒体展示:《咏梅》墙角竖枝梅,临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唯有暗香来。
怎么解释遥远处就能区别梅和雪呢?就要进入我们今天的微观世界了。
《分子和原子》第1课时教学设计(人教版)
课题1 分子和原子一、教材分析分子和原子是学生初次接触到的微观粒子,本节课是学生从宏观的物质世界跨进微观的物质世界的第一课,也是今后学习化学不可或缺的理论基础。
通过本课教学,学生首先将认识物质的可分性——分子、原子的存在,然后通过认识分子、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不同变化来形成分子、原子的概念,这对于学生认识宏观物质的微观组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开始认识微观世界,是化学学习由形象到抽象、从宏观转向微观的开始。
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对学生了解微观世界,形成微观想象能力至关重要,是继续探索物质结构奥秘,理解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一切化学反应实质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科学探究基础和生活经验,在小学科学、初中生物、物理课中都接触到分子和原子。
学生能够在宏观角度理解物质的变化及性质,但缺乏对物质的微观认识,对分子、原子究竟是什么样的粒子,缺乏准确的内部表象,头脑中未形成分子、原子的化学概念。
三、课时安排本课程共分为二课时:课时1 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微粒(分子)的基本性质课时2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分子可分为原子课时1 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微粒(分子)的基本性质一、教学目标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2.知道微粒(分子)的基本性质;3.能用微粒的性质解释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微粒(分子)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从微观角度解释生活现象。
三、教学过程【创设情境】放一块喷过香水的手绢在讲台上。
读古诗,品自然:墙角数枝梅,临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咏梅》【提出问题】1.诗人在远处就能闻到淡淡的梅花香的原因是什么?2.人为什么能闻到花香?3.湿衣服为什么能晾干?【新课引入】科学家研究发现,世界上的所有物质都是由人们肉眼看不见的微粒构成,并把这些微粒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分子、原子等。
【播放视频】带你走进头发的原子世界。
【演示实验】向盛有水的小烧杯中加入少量品红,静置,观察发生的现象。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3.1分子和原子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3.1分子和原子一、教学目标1.理解分子和原子的概念;2.掌握分子和原子的区别与联系;3.能够用简单的实验方法观察和验证分子和原子的存在。
二、教学重点1.分子的概念及其特点;2.原子的概念及其特点;3.分子和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三、教学难点1.分子和原子的区别与联系;2.如何用实验方法观察和验证分子和原子的存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引入通过一个简单的问题引起学生的兴趣,例如:你认为物质是由什么组成的?2. 知识讲解使用简单明了的语言和示意图,解释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及其特点。
2.1 分子的概念•介绍分子的定义:分子是由两个或更多个原子结合而成的微粒。
•引导学生思考分子的特点:分子是物质最小的可独立存在和具有独特性质的基本单位。
2.2 原子的概念•介绍原子的定义: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是化学元素的最小单位。
•引导学生思考原子的特点:原子具有质量和电荷,不可再分。
3. 实验探究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观察和验证分子和原子的存在。
3.1 实验材料和装置准备材料:细砂、食盐、小石子、碘酒、水杯、玻璃杯。
装置:实验台、滤纸、滤液漏斗。
3.2 实验步骤1.将细砂、食盐、小石子分别放入三个玻璃杯中,并加入适量的水搅拌均匀,观察物质的溶解现象,思考其中的原因。
2.将碘酒倒入水杯中,观察碘酒的颜色并注意其变化。
3.将细砂溶液通过滤纸和滤液漏斗过滤,观察滤液的颜色和透明度。
4.对食盐溶液和碘酒分别进行上述滤液实验。
5.总结实验结果,讨论分子和原子在实验中的作用。
4. 讲解总结根据实验结果,讲解分子和原子在实验中的作用,总结分子和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5. 拓展练习布置相应的拓展练习题目,让学生进行思考和回答。
拓展题目1:什么是分子?分子有哪些特点?拓展题目2:什么是原子?原子有哪些特点?6. 课堂讨论根据学生回答的拓展练习题目,展开课堂讨论,激发学生思考和独立思考能力。
7. 总结和评价总结本节课的要点,评价学生在实验和讨论中的表现和参与度。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
分子和原子》教案(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认识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原子可以相互结合形成分(1) 释日常现象。
(2)充分发挥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3)学习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对实验所得信息进行加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教育和辩证地看问题的思想方法教育。
(2)逐步提高抽象思维的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3)渗透物质的无限可分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及科学态度和科学 方法的教育 教法分析分子、 初中生物、 样的粒子, 所以,学生要真正建立清晰的分子、 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 主要采取情境教学, 联想推理, 实验与多媒 体辅助教学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探究式教学。
1、知识与技能(1)(2)(3) 子。
学习运用日常现象与课本理论相结合的方法,用课本理论来解原子对于九年级学生来说,并不完全是陌生的,在小学自然、物理课中都接触到分子和原子。
但是,分子、原子究竟是什么 他们缺乏准确的内部表象。
由于分子、原子既看不见也摸不着, 原子概念是较为困难的。
针对教学内教学策略分析1、本课题首次引导学生进入微观世界, 微观粒子既看不见也摸不着, 为此,在进行本课题教学时, 要充分利用学生熟悉的宏观现象, 创设好教 学情境,发挥学生的想象、推理能力。
2、在探究分子的性质时,因为分子不可触摸,因此,一方面可以借 助生动的比喻、 类比或形象的多媒体课件来说明; 另一方面, 在进行探究 活动时, 可以改变探究的步骤, 让学生体验探究的乐趣, 并在分析现象的 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重点与难点重点: 认识分子、原子是客观存在的,是构成物质的两种微粒, 认识分子的基本特征。
培养对自然现象、实验现象的猜测、观察,分析、等探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 观赏图片 1、遥知不是雪, 2、酒香不怕巷子深。
(激发新知)盛放在敞口容器中的水在常温下为什么会变少?(学生 观察图片思考、讨论。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 3.1 分子和原子 第一课时教案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①使学生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
②会用分子、原子观点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过程与方法①初步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一般方法,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②学会运用观察、实验、识图等方法获取信息,并运用想象、类比、分析、归纳等方法处理加工信息,获取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保持和增强学生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认真求实的科学精神和积极态度。
②建立“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永恒的”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学情分析本节课是学生首次从宏观世界进入微观世界的开始,微观粒子既看不见也摸不着,具有抽象性,不易理解。
九年级学生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学会通过分析一种物质可无限分割而推理出物质是由不连续的粒子构成的;根据生活中的宏观现象推理出构成物质的分子的性质,并能用分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生活中的常见现象。
教学重点理解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微观粒子的特征;应用分子的有关知识解决相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从微观角度认识物质。
教学方法启发式与探究性学习相结合实验准备仪器:烧杯、注射器、量筒、胶头滴管、滴瓶、试管、试管架药品:浓氨水、酒精、蒸馏水、酚酞、品红。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师:同学们进入教室有什么感觉?生:闻到了空气清新剂的香味。
师:找一找空气清新剂在哪儿?生:在老师的讲台上。
师:为什么能闻到空气清新剂的香味?生:因为空气清新剂的小颗粒进入了鼻孔。
师:这些小颗粒我们看不见、摸不着,很抽象,下面再来通过一个实验来感受一下。
请各小组完成课本48页的实验3—1品红的扩散,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生:水慢慢变成了红色。
师:为什么?生:品红的小颗粒扩散到了水中。
师:那么这些小颗粒到底是什么呢?今天我们来学习相关的内容板课题:分子和原子二、感受新知,启迪思维师:我们从物理课里已经知道了物质是由一些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所构成的。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3.1《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3.教学过程: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学生分享自己对本节课知识点的理解和体会。
-教师总结分子和原子的性质、化学键概念、化学反应实质等关键知识点。
-强调分子和原子在化学学科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分子和原子知识的掌握,以及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注重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导他们主动思考分子和原子的性质。
2.运用生动的实例和形象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克服对微观概念的恐惧,提高理解力。
3.加强课堂讨论与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合作精神。
4.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因材施教,使他们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同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发现分子和原子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2.利用模型、图表等教学工具,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分子和原子的结构,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3.通过分析化学方程式,让学生掌握化学反应的实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
4.组织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
-创新活动:鼓励学生设计简单的分子模型或制作原子结构海报,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写作活动:要求学生撰写小论文,探讨分子和原子对科技发展的影响。
4.教学评价:
-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包括课堂表现、实验报告、小组讨论、作业和小论文等,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注重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合作能力和创新精神。
-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高课堂互动性。
-定期进行学习反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展,调整教学节奏。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 3.1 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教案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 3.1 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分子和原子的定义及其区别;2.理解分子和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3.能够识别常见物质的分子式和原子式;4.掌握将化学式转化为化学等式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1.分子和原子的定义和区别;2.常见物质的分子式和原子式识别;3.化学式转化为化学等式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1.化学式转化为化学等式的方法。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清晰明了的语言和适当的示意图进行讲解;2.示范法:通过具体的例子演示分子和原子的表示方法;3.练习法:通过识别化学式和转化为化学等式的练习来巩固学习内容。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与学生的互动对话,引出本课的主题:分子和原子以及它们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引发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兴趣,并激发他们的思考。
2. 讲解分子和原子的定义及区别(15分钟)首先,明确分子和原子的定义。
分子是由两个或更多原子组成的粒子,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
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分子和原子的区别。
分子是由多个原子组成的,而原子是不可再细分的,是物质的最小单位。
3. 示范物质的分子式和原子式识别(15分钟)通过示范几种常见物质的分子式和原子式,让学生学会识别分子和原子的表示方法。
例如:•水:H₂O(分子式),H(原子式)•氧气:O₂(分子式),O(原子式)4. 化学式转化为化学等式的方法(20分钟)讲解将化学式转化为化学等式的方法。
首先,介绍一个例子:化学式:H₂ + O₂ → H₂O然后,分解化学式并转化为化学等式:2H + O₂ → 2H₂O解释每个符号和数字的含义,并演示如何将化学式转化为化学等式。
5. 练习巩固(15分钟)通过练习,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提供一些化学式,要求学生将其转化为化学等式。
并对学生的答案进行讲解和评价。
六、课堂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小结,并强调分子和原子的重要性以及化学式转化的步骤和方法。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下节课的学习。
(完整版)《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及反思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及反思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本节课的内容是继前面两个单元学习某些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后,从宏观的物质世界跨进微观的物质世界的第一课,对于学生认识宏观物质的微观组成具有重要的作用。
同时,为进一步探究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奠定基础。
因此,本节教材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目标:认识分子、原子的存在;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运用分子和原子的观点加深对化学反应实质的理解。
(2)能力目标:运用分子、原子的知识解释某些日常现象,通过对物质及其变化的宏观现象与微观本质之间相互联系的分析推理,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认识物质世界是运动的,以及分子的可分性和原子在化学变化中的不可分性,形成微观粒子运动的行为表象,帮助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培养学生用辩证统一的观点思考问题的思想方法。
3.重点、难点分析(1)重点:分子、原子概念的建立。
(2)难点:分子、原子行为的微观表象的形成。
二、学情分析分子、原子对于初三的学生来说,并不宪全是陌生的,在小学自然、初中生物、物理课中都接触到分子和原子。
但是,分子、原子究竟是什么样的粒子,学生缺乏准确的内部表象。
由于分子、原子既看不见也摸不着,所以,学生要真正建立明晰的分子、原子概念是较为困难的。
针对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方法进行教学:第一,情景激学。
用一些宏观现象创设探究氛围,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如《梅花》诗中的“暗香”、物体的热胀冷缩、酒精与水混合后体积的变化等。
第二,联想推理。
尽量将不可见的微观粒子行为特征与学生熟悉的某些宏观事物联系进行转换理解,引导学生类比推理形成微观粒子的内部表象。
第三,辅助教学。
采用实验探究与电脑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展示分子、原子的行为特征,把学生的思维引向分子、原子的微观世界,使学生形成清晰的分子、原子印象。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精选3篇)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精选3篇)《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篇1分子和原子这部分内容是九班级化学课标试验教科书中的一个很重要的探究点.本课题在教科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教学中,我按如下特点进行设计.1、体现课改理念,把培育同学的科学探究力量摆在非常重要的位置。
探究氨分子集中试验时,留给同学宽阔的思维空间,让同学大胆猜想。
设计试验方案并进行试验。
让同学体验到探究的乐趣。
培育同学自主、合作、探究的科学品质。
2、创设问题情景,设计试验奇妙,预备充分的资料。
在介绍分子的性质时,给出了鲜活、真实的情景资料。
达到了质疑激趣的目的,增补了直观、明显的试验。
3、设计比较紧凑,环环相扣的教学过程,从而培育同学思维的规律性和严密性。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篇2课题1 分子和原子教学反思1、第一课时教学反思在教学中,我首先利用走在花园能闻到花香、湿衣服能晾干、常温下敞口容器中的水会越来越少等生活实例,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从这些发生在同学身边的事例着手,利用同学的奇怪心,水到渠成地引入了新学问,并激发了同学的学习爱好。
其次,引导同学依据现象大胆猜想,并亲自动手进行试验探究分子的性质。
以苯分子的图示和水分子的质量及一滴水中的分子数目让同学直观的感到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以品红的集中为演示试验和氨分子集中试验为例,指出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用"1+1'是否等于2、注射器抽压试验比较验证,形象说明分子间有间膈,并且分子间的间隔可以转变。
在整个过程中,都以探究教学为主线,不断进展同学的思维,真正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变抽象为现实,化难为易。
既加深了同学对学问的理解,培育了同学的抽象思维力量、想象力和分析、推理力量,又使同学体验到了探究活动的过程、方法和胜利后的喜悦,从而使同学产生亲近化学、喜爱化学,渴望进一步了解化学的情感,树立学好化学的信念。
2、其次课时教学反思鉴于分子和原子这个课题是关于微观粒子的纯理论学问,同学缺乏抽象思维理解的力量,假如按正常的理论性的讲解,会让同学产生枯燥的感觉。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2篇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精选2篇(一)教学目标:1. 理解和区分分子和原子的概念。
2. 掌握分子和原子的基本特征。
3. 能够举例说明分子和原子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内容:1. 引入概念:通过展示一些常见物质的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由什么组成,引出分子和原子的概念。
2. 讲解分子的概念:分子是由两个或更多原子通过化学键连接在一起的微粒,具有独特的性质。
3. 讲解原子的概念:原子是物质的最小单位,由原子核和绕核运动的电子组成,大小非常微小,无法直接观察到。
4. 比较分子和原子的不同:a. 组成:分子由两个或更多的原子组成,而原子是单个的微粒。
b. 特征:分子具有独特的性质和化学反应,而原子是稳定的,不会发生化学反应。
c. 大小:分子相对较大,原子非常微小。
5. 分子和原子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a. 分子:举例说明一些常见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如水、二氧化碳等。
b. 原子:讲解原子在能源生产、医药、材料等方面的应用,如核能、放射治疗、材料研究等。
教学方法:1. 探究式教学: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提问,探索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和特点。
2. 实物展示:使用实物或图片展示分子和原子的结构,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
3.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一起讨论分子和原子的应用,并展示给全班。
4. 游戏互动:设计一些游戏和互动活动,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如分子拼图游戏、原子模型拼装等。
评价与反馈:1. 通过课堂讨论、小组展示等方式,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
2. 鼓励学生提问,及时给予回答和解释,帮助学生克服困惑。
3. 针对学生的不同水平和需求,给予个体化的评价和反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精选2篇(二)主题:分子和原子目标:通过复习分子和原子的基本概念和特性,使学生能够理解它们的关系并能正确应用在相关问题中。
教学流程:1. 引入(5分钟)- 向学生解释分子和原子的定义,并强调它们在化学领域中的重要性。
初中化学人教版教学设计《分子和原子》教案
初中化学人教版教学设计《分子和原子》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材第四章第一节《分子和原子》。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分子和原子的基本概念,分子与原子的区别与联系,以及分子的基本性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分子和原子的基本概念,掌握分子与原子的区别与联系,了解分子的基本性质。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使学生认识到分子和原子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分子与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重点:分子和原子的基本概念,分子的基本性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
学具:分子模型、原子模型、实验报告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日常生活中的分子现象,如香味的传播、湿衣服晾干等,引导学生思考分子和原子的关系。
2. 新课导入:讲解分子和原子的基本概念,介绍分子与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3. 实践情景引入:进行分组实验,观察分子的运动现象,如氨水与酚酞试液的显色反应。
4. 例题讲解:讲解分子和原子的相关例题,巩固所学知识。
5. 随堂练习:布置分子和原子的习题,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板书设计1. 分子和原子的基本概念2. 分子与原子的区别与联系3. 分子的基本性质4. 实践情景引入:氨水与酚酞试液的显色反应5. 例题讲解:分子和原子的相关习题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解释下列现象中涉及到的分子和原子:湿衣服晾干、香水扩散、铁生锈。
(2)简述分子和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3)列举三个日常生活中的分子现象,并说明其原理。
答案:(1)湿衣服晾干:水分子蒸发;香水扩散:香水分子在空气中扩散;铁生锈:铁原子与氧气分子发生化学反应。
(2)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分子是由两个或多个原子通过化学键结合在一起,具有独立存在的能力;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课题一《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教学活动设计
-利用魔术“消失的水”引发学生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
-提问:“水为什么会消失?消失后变成了什么?”引导学生思考。
2.教学内容关联
-通过魔术现象,引出分子与原子的概念,使学生对微观世界产生兴趣。
-强调化学研究的微观领域,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二)讲授新知
-将学生分成小组,针对分子与原子的性质、表示方法等展开讨论。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引导学生深入探讨。
2.教学内容关联
-通过小组讨论,使学生加深对分子与原子概念的理解,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他们的质疑精神。
(四)课堂练习
1.教学活动设计
-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通过实验观察,引导学生发现分子与原子的性质。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析,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
-鼓励学生主动查阅资料,自主学习分子与原子的相关知识。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探讨分子与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
3.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学精神。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
3.分层次教学,关注个体差异。
-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使每位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关注其学习进度,帮助他们克服学习难点。
4.合作学习,促进交流。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探讨分子与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奥秘。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学会倾听、尊重他人意见,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如水的沸腾、铁的生锈等,引出分子与原子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分子和原子教案
分子和原子教案目标学生:初中化学学习者。
教学目标:1. 了解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及区别。
2. 掌握分子和原子的组成及特点。
3. 能够区分和举例说明分子和原子。
教学准备:图片/模型:分子和原子结构示意图、化学元素周期表。
活动/实验材料:透明容器、不同颜色的小球。
教学过程:引入:教师出示分子和原子结构示意图,问学生他们知道什么是分子和原子。
听取学生回答后,引导他们明确分子和原子的概念,指出两者的区别。
说明分子和原子的概念:- 分子:由两个或更多相同或不同的原子通过化学键结合而成的粒子。
分子是物质的最小单位,具有独特的化学性质。
- 原子:物质的基本粒子,由电子、质子和中子组成,是化学元素的最小单位。
比较分子和原子的特点:- 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而原子是物质的基本单位。
- 分子具有独特的化学性质,而原子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不具有明显的化学性质。
举例说明分子和原子:1. 水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组成。
教师可使用小球模型或图片展示水分子的结构。
2. 氧分子:由两个氧原子组成。
同样使用小球模型或图片展示氧分子的结构。
3. 氧原子:单个氧原子,也就是化学元素氧的基本单位。
巩固练习:根据教师提问,学生回答下列问题:1. 什么是分子?什么是原子?2. 分子和原子有什么区别?3. 举例说明一个分子和一个原子的结构。
拓展活动:设计实验:1. 准备透明容器和不同颜色的小球。
2. 请学生利用小球模型,根据已学概念组装出不同的分子和原子结构。
3. 学生之间互相展示、解释和讨论所组装的结构。
结语: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分子和原子的概念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并且能够应用所学知识区分和举例说明分子和原子的基本特点。
通过拓展活动,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得到了锻炼,对课堂知识的理解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
课题1.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
课题1《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第一课时)贺州市八步区信都镇第一初级中学彭美玲一、教材分析1、教材内容:本节课内容选自初中化学(人教版)第三单元《物质够成的奥秘》的第一课题。
@2、教材的地位和和作用:本课题是学生对微观世界的首次了解,也是今后学习化学不可缺乏的理论基础。
对本课题内容的学习不仅可以把前面的教学内容从微观的角度上认识得更加深刻,而且还是后面继续学习质量守恒定律、化学方程式、物质结构等内容所必备的基本知识。
并且对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辩证思维能力有重要作用。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技能:1.了解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
)2.会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
(二)过程方法:1.通过探究实验,探索分子的有关性质。
2.学会通过观察身边物质和现象,在观察中获取信息,运用多种手段和方法探究微观世界的奥秘。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三、教学重点:1.分子、原子是构成物质的两种微观粒子;2.探究分子的基本性质。
@四、教学难点:从微观角度认识物质。
五、学情分析:由于分子、原子既看不见也摸不着,所以,学生要真正建立明晰的分子、原子概念是较为困难。
九年级学生己初步具备了一定的动手能力,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充分利用实验、多媒体等手段,帮学生完成对分子基本性质的认识。
六、教法分析在教学中,努力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和勤于动手,在身心愉悦的环境下获得新知识,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为此主要采用分组合作、师生互动、动手演示、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方法,充分体现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现代教育新理念。
!七、教学准备:仪器:烧杯、药匙、试管、胶头滴管、滴瓶、注射器、量筒等。
药品:品红、冷水、热水、浓氨水、酚酞、蒸馏水等。
初中化学介绍分子和原子教案
初中化学介绍分子和原子教案引言:化学是一门探索物质本质和变化规律的科学, 然而深入了解化学的基本概念对于初中学习者来说可能并不容易。
本教案旨在通过引入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物质的构成和性质,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一、教学目标:1. 理解分子和原子的基本概念;2. 掌握分子和原子的构成和性质;3.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 培养实验操作和观察能力。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1. 理解分子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2. 掌握分子和原子的基本组成和性质。
三、教学过程:第一节:引入概念(10分钟)1. 引导学生回答以下问题:你知道物质是由什么构成的?2. 引导学生思考并解释物质的性质是如何产生的。
3. 引出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并告诉学生本节课将学习这两个概念。
第二节:分子的概念(15分钟)1. 通过图示和实例解释分子的概念,强调分子由原子构成。
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有不同种类的物质?一个物质中有多少个分子?3. 运用互动讨论的方式让学生探究分子的构成和性质。
第三节:原子的概念(15分钟)1. 通过示意图解释原子的概念,并与分子进行比较。
2. 介绍原子的基本组成和性质,包括质子、中子和电子。
3. 运用互动讨论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原子的微观结构。
第四节:分子和原子的联系(1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前几节所学内容,总结分子和原子两个概念的联系与区别。
2. 通过示意图演示分子和原子的组合过程,引出化学方程式的概念。
第五节:实验操作(20分钟)1. 设计简单的实验,比如溶解实验、电解实验等,让学生亲自操作并观察实验现象。
2.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结合所学知识解释实验结果。
第六节:课堂练习与讨论(15分钟)1. 出示一些例题,让学生分组完成课堂练习,并相互讨论解答。
2. 引导学生回答有关分子和原子的问题,例如:水分子由什么原子组成?氧气分子有多少个原子?四、教学资源:1. PPT或黑板;2. 实验器材和实验用品。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分子和原子是现代科学的基础,也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
在授课过程中,如何让学生深入理解分子和原子这一难点概念,是每位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
本文从实践出发,结合教材和教学经验,提出了一套可行的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学目标在本次课程中,学生将会:1.了解分子和原子这两个基础概念的定义和本质特征。
2.能够掌握分子和原子的结构、性质和特点。
3.通过实验,观察分子和原子的现象和实验结果,加深对分子和原子的理解。
4.发展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科学思维,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分子和原子的定义和本质特征;2.分子和原子的结构、性质和特点;3.分子和原子的实验观察和现象分析;4.分子和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三、教学方法1.讲解法:介绍分子和原子的基本概念,帮助学生理解其定义和性质;2.实验法:通过实验的方式,让学生观察分子和原子的现象和实验结果,加深对其理解;3.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参与互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探究精神。
四、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5分钟)教师可以通过介绍分子和原子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兴趣和探究热情。
2.讲解教学(20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等方式,介绍分子和原子的定义和本质特征,帮助学生理解其性质和结构。
3.实验环节(30分钟)教师可以选择合适的分子和原子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分子和原子的现象和实验结果,加深对化学知识的理解。
4.互动探究(20分钟)教师可以通过小组互动、角色扮演等方式,提高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实验技能。
5.总结反思(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对本次课程进行总结和反思,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和作用。
五、教学评价1.课堂测试:通过课堂测试,检查学生对分子和原子的理解程度和掌握程度。
2.实验报告:要求学生对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进行总结和分析。
3.课外作业:布置相关课外作业,鼓励学生自主探究,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验技能。
六、教学反思分子和原子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其难点在于抽象理论要素的描绘和实验操作技能的培养。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3.1分子和原子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3.1分子和原子教学目标1.了解分子和原子的概念;2.掌握分子和原子的基本组成和相互关系;3.理解分子和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1.分子和原子的概念;2.分子和原子的基本组成;3.分子和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1.分子和原子的相互关系;2.分子和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2.板书工具和教学笔记。
教学过程导入引入1.分享教师个人经验或实例,引起学生对分子和原子的兴趣。
概念解释1.介绍分子的概念:–分子是由两个或更多原子通过化学键结合在一起的物质。
–分子是物质的最小单位,能独立存在且保持原物质性质的完整性。
2.介绍原子的概念:–原子是构成一切物质的最小单位。
–原子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质子和中子位于原子核中,电子环绕在核外。
3.对比分子和原子的异同点。
分子和原子的基本组成1.介绍分子的基本组成:–分子由两个或更多个原子通过化学键结合而成。
–分子中的原子可以是相同元素的原子,也可以是不同元素的原子。
–不同的分子由不同的原子组成,具有不同的化学性质。
2.介绍原子的基本组成:–原子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
–质子和中子位于原子核中,电子环绕在核外。
–原子的质子数决定了其元素的种类,即原子序数。
3.通过实例和图示说明分子和原子的基本组成。
分子和原子的相互关系1.分子是由原子通过化学键结合在一起形成的,是原子的组合形式。
2.原子是分子的基本组成单位,是分子所包含的原子的集合。
3.通过实例和图示说明分子和原子的相互关系。
分子和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1.化学反应是指化学物质之间或分子内部发生的原子重组的过程。
2.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和原子起到不同的作用:–分子之间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新的物质。
–原子之间发生化学反应,也能产生新的物质。
3.通过实例和图示说明分子和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案例分析1.选择一个具体的化学反应进行分析,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分子和原子在此反应中的作用。
2023-2024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教学设计-3.1分子和原子
2023-2024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教学设计-3.1分子和原子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1.理解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并能够区分它们之间的差异;2.掌握分子的组成和结构特点,能够用化学式表示分子的组成;3.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分析的能力,通过实验验证分子组成及特性。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学习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及其区别,掌握分子的组成和结构特点。
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分子观念的形成,以及运用分子模型解释现象的能力。
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师备课材料、黑板、粉笔、PPT等。
2.学生准备:教材、练习册、笔和纸。
四、教学过程步骤一:引入新知识(5分钟)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入新知识,让学生回忆起化学的基础知识,并了解到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即分子和原子的概念。
步骤二:概念讲解(10分钟)1.讲解分子的概念:分子是由两个或更多的原子通过化学键结合形成的,是化学元素或化合物的最小单位。
2.讲解原子的概念: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
步骤三:分子和原子的区别(10分钟)1.分子和原子之间的区别:分子由两个或更多的原子通过化学键结合而成,而原子是构成分子的最小单位。
2.通过例子和图示对比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步骤四:分子的组成和结构特点(15分钟)1.分子的组成:分子由两个或更多的原子通过化学键结合而成。
2.分子的结构特点:分子有确定的结构和空间取向,不同分子结构对应不同的性质。
步骤五:化学式表示分子的组成(15分钟)1.讲解化学式的概念和作用:化学式是用化学符号和数字表示分子中各元素的种类和数量。
2.教学示范:通过示例演示如何用化学式表示分子的组成。
3.练习:让学生根据示例练习用化学式表示分子的组成。
步骤六:实验验证分子组成及特性(20分钟)1.安排实验:通过实验验证分子的组成和特性,例如通过电解水实验验证水的分子组成为H2O。
2.实验操作:给出实验步骤和材料,让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并记录观察结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培养学生动手与总结的能力
四、探究分子基本特点之三
1.10ml的酒精与10ml的水混合后体积大小?
2.应用注射器压缩空气、水,那个费力?
思考:两个实验为分子的特点提供了什么依据?
总结:分子之间有间隔
学生实验并回答问题
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会用微观知识解释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现象。
五、课堂小结
1)物质是由原子、分子等微粒构成的
2)分子的基本特点
小组小结这节课学到什么
学生可以清楚知道一节课的重难点
六、课堂巩固练习
用微观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1、为什么春天可以闻见花香?
2、夏天汽车轮胎会爆炸?
3、一壶水烧开了,壶盖被顶开的原因?
小组到黑板展示
酒精与醋挥发;水蒸发;
提出:物质是由粒子构成的
从比较直观的,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现象中,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学生可以了解到化学与生活密切联系,引出对物质微粒性的思考
二、探究分子基本特点之一
1.图片展示
2.设想将一杯水一直分下去最终会分成什么样的东西?最小可以分成什么?
3.如果用O表示一个水分子,请你认真思考画出杯中水的分子构成情况?(画的过程中出现什么疑问,与同学相互交流,并比较你与其他同学画的一样吗?说明什么?
课题一分子和原子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行为
学生学习活动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景,游戏导入
1.两位同学分别拿一瓶醋与酒精,让学生闭住眼睛猜是什么?
2.为什么撒到地下的水不见啦?
3.湿衣服晾在阳光下为什么干的快?
教师从宏观的角度,引入微观,进行新课的讲解: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
学生回答并小组讨论,为什么,展示活动
总结:分子的体积与质量小是分子的基本特点之一
观看思考问题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学生回答
小组讨论
分子的体积与质量都比较小
学生自己设想,引出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引导学生认识分子的基本特点。
三、探究分子基本特点之二
1.品红实验扩散:取少许品红放入冷、热水中,观察现象,思考说明什么?
2.蔗糖溶解的实验
总结:分子是不断的运动的;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