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时期教育的演变

合集下载

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名词解释、简答题汇总及答案

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名词解释、简答题汇总及答案

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名词解释、简答题汇总及答案(一)1.什么是教育、教育学、学校教育?【答案要点】“教育”就其定义来说,有广义和狭义之分:(1)广义的教育泛指增进人们的知识、技能和身体健康,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所有活动。

它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这三者既有各自的内涵、特点和功能,又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制约。

(2)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学校教育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产生的基本条件是生产力的发展和文字的产生。

普通教育学中使用的“教育”概念,即是这种狭义的教育。

其特点它的对象主要是新生的一代,其任务是实现个体社会化;这是在受过专门职业训练的教师指导下进行的;它是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活动。

(3)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提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教育现象是对教育活动的基本概括,是各种各样教育活动的外在表现;教育问题是具有矛盾和冲突的教育现象;教育规律是教育内部诸葛亮因素之间以及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教育学存在的意义在于通过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提示教育规律,为教育实践提供理论依据。

2.教育的构成要素有哪些?简述教育各构成要素在教育活动中的地位。

【答案要点】(1)有三个基本要素,即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

(2)教育者是从事学校教育活动的人,包括学校教师、教育管理人员心脏参加教育活动的其他人员,其中教师是学校教育者的主体,是直接的教育者。

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

受教育者是接受教育的人,即各级各类学校的学生,他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对象。

人微言轻教育的对象他既要接受教育者的改造和塑造,同时也要自我改造和塑造。

教育影响是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及其联系的总和。

它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工具,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中介。

3.简述教育各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

试析冷战中的美苏教育改革

试析冷战中的美苏教育改革

文艺传媒摘要20世纪50年代末,美国和苏联同时在国内进行了如火如荼的教育改革,其改革力度之大与“冷战”这一国际背景密不可分。

一方面,教育改革是美苏两国应对冷战、彼此竞争的一种形式,并由此带来了国际性的“教育改革潮”。

另一方面,教育改革也促进了两国教育经验的相互交流与借鉴,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双方互相敌视的紧张状态。

透过这场教育改革,我们亦可看到教育在一国之中的重要地位及其影响因素,对我国当前的教育改革同样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冷战美国苏联教育改革On the Reforms of American and Soviet Education in the Cold War//Zhang XuefeiAbstract In the late1950s,educational reforms were in full swing in both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Soviet Union,and the high intensity of their reforms was inseparable from the"Cold War".On the one hand,educational reform is a form through which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Soviet Union responded to the Cold War and competed with each other,and thus bringing about an international"educational reform tide".On the other hand,e-ducational reform has also promoted the mutual exchange and reference of educational experience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and to some extent,alleviated the tension and hostile state be-tween the two sides.Through this tide of educational reform,we can see the importance of education in a country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and their experience is of referential significance for our country.Key words Cold War;the United States;the Soviet Union;educa-tional reform1958年,美国和苏联同时拉开了本国教育改革的序幕。

苏联的发展历程

苏联的发展历程

苏联的发展历程引言概述:苏联作为20世纪最重要的国家之一,其发展历程令人瞩目。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介绍苏联的发展历程,包括经济发展、军事实力、科技创新以及国际地位。

一、经济发展1.1 工业化进程:苏联在20世纪初开始了大规模的工业化进程,通过国家计划经济的方式推动工业发展。

这一进程包括建设重工业、农业集体化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等。

1.2 农业改革:为了提高农业生产力,苏联进行了农业集体化改革。

通过合作农庄和国营农场的建设,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实现了农业现代化。

1.3 经济成就:苏联在20世纪中叶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成就,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

其工业产值、农业产量以及国内生产总值等指标均位居世界前列。

二、军事实力2.1 军事工业:苏联在二战后迅速发展了军事工业,建立了庞大的军工体系。

该体系包括武器装备研发、生产创造以及军事科研等方面,为苏联提供了强大的军事实力。

2.2 军队建设:苏联的军队建设高度重视军事技术和战术训练。

通过大规模的军事演习和训练,苏联的军队保持了高度的战备状态,确保了国家的安全。

2.3 核武器的开辟: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之一。

通过对核武器的研发和生产,苏联在冷战时期与美国形成为了核威慑的平衡,维护了国家的安全利益。

三、科技创新3.1 空间探索:苏联在太空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

此后,苏联还成功进行了宇航员的载人航天飞行,展示了其在科技创新方面的实力。

3.2 科学研究:苏联在科学研究领域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果。

在物理学、数学、化学等领域,苏联的科学家做出了许多重要的贡献,推动了人类的科学进步。

3.3 教育体系:苏联建立了完善的教育体系,注重培养科学人材。

通过高等教育和科研机构的支持,苏联培养了众多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为国家的科技创新提供了坚实的人材基础。

四、国际地位4.1 社会主义阵营的领袖:苏联是世界社会主义阵营的领袖国家之一。

通过援助和支持其他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在国际社会中发挥了重要的影响力。

冷战时代的挑战:小学教育中的国际政治和历史,ppt课件教案

冷战时代的挑战:小学教育中的国际政治和历史,ppt课件教案

评价方式单一
02
过于注重考试成绩的评价方式限制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忽视了
综合素质的培养。
教育目标与评价的脱节
03
教育目标未能充分反映时代背景和社会需求,导致评价结果与
实际需求存在偏差。
06 案例研究:冷战时代的小 学教育实践
案例一:美国的小学教育改革
背景
1. 课程内容更新
随着冷战的加剧,美国政府认为有必要加 强小学阶段的国际政治和历史教育,以培 养年轻一代对国家利益的认知和忠诚。
07 结论:小学教育中国际政 治和历史的未来发展
教育目标的重新定位
培养全球视野
在全球化背景下,小学教育应注 重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让他们 了解不同国家和文化的特点,增
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意识。
强调价值观教育
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应注重价值 观教育,引导学生尊重多元文化 ,培养和平、宽容、协作的品质

培养批判性思维
背景
在冷战期间,东西欧国家的教育政策深受美国和苏联的影响,旨在培 养符合各自阵营价值观的公民。
1. 意识形态教育
在小学阶段强调意识形态教育,确保学生认同国家体制和政治理念。
2. 加强与盟友合作
与美国和苏联的教育部门开展合作项目,引进先进的教材和教学方法 。
3. 审查教材内容
对小学教材进行严格审查,确保内容符合政府宣传口径。
将国际政治和历史纳入小学课程,强调西 方民主价值观和美国领导地位。
2. 教师培训
3. 教学资源开发
为小学教师提供专门培训,确保他们具备 足够的知识和技能教授相关课程。
投入大量资金开发教学课件、教材和教具 ,以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和实效性。
案例二:苏联的爱国主义教育
背景

美国关键语言教育政策的战略演变

美国关键语言教育政策的战略演变

推动教育创新:关键语言 教育政策促使教育者探索 新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推 动教育创新。
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 :关键语言教育政策 有助于培养具有国际 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 力的人才,促进国际 交流与合作。
美国关键语言教育政策的未来发展
4
技术在语言教育政策中的作用
数字化学习资源:提供丰富的 在线课程和教学材料
主要措施:设立国家语言中心,推 广外语教育,鼓励学生学习外语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政策目标:提高国民的语言能力, 增强国家竞争力
影响:促进了美国外语教育的发展, 提高了国民的外语水平
911事件对语言教育政策的影响
911事件后,美 国意识到语言 教育的重要性, 开始重视关键
语言教育
政府出台了一 系列政策,鼓 励学生学习关 键语言,如阿 拉伯语、汉语
美国的关键语言教育政策 促进了全球语言教育的交 流与合作,推动了全球语
言教育的发展。
美国的关键语言教育政策 为全球语言教育提供了先 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提 高了全球语言教育的质量
和水平。
美国的关键语言教育政策 为全球语言教育培养了大 量的优秀人才,为全球语 言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
贡献。
THANK YOU
汇报人:
能等
挑战:如何应对科技 发展带来的教育不平 等问题,如数字鸿沟、 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等
语言教育政策在未来的发展方向和重点
加强语言教育政 策的国际化和全 球化
关注多元文化和 多语言教育
提高语言教育政 策的科技含量和 数字化水平
加强语言教育政 策的评估和改进 机制
对全球语言教育的贡献和影响
美国关键语言教育政策在 全球范围内推广,为各国 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

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报告 PPT

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报告 PPT
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历程,可粗略地以二战为 界限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二战以前时期: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现代高等教育 的发轫时期。 30年代,世界主要国家高等教育的在校 生数和机构都有了较大发展。科学教育成为这一时期 高等教育发展的主流 二战以后时期:这段时期又分为两个阶段:(1)二战 至70年代中期,是高等教育的重建与发展阶段。 (2) 70年代中期至20世纪末是高等教育由缓慢增长到更大 发展阶段,高等教育出现了普及化和社会化趋势。
二、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及
基本特征
8、多元化:高等教育由单一系统向多元系统 转变,内部结构越来越复杂。
20世纪以来随着高等教育日益走向大众化和普及化, 高等教育系统变得更复杂。
美国高等教育系统多元化的发展,根本原因是实行严 格的非中央、非政府集权的办学体制。
与多元系统相适应,高等教育组织也变得越来越复杂。
二、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及 基本特征
5、终生化:高等教育不再只是一个人一次性受教育, 而变成了终生接受教育和主动学习的事情,出现终生 化趋势。 国外终生教育和终生学习的发展趋势主要有两个方面: 第一,21世纪,既是知识经济时代,是信息化、高科 技时代,也是人口高龄化、生活闲暇化的时代。为此, 无论从提高工作适应性,还是从提高生活质量来看, 都必须告别“一次教育观”,确立与时代相适应的 “终生教育观”。 第二,建立健全“终生教育体系”,在保障和推进 “终生教育”的实践过程中,不断强化全社会的“终 生教育观”。
三、高等教育发展中的几对矛盾
3.入学需求与资源限制的矛盾。
几乎所有发达国家和整个发展中国家面临的主要问题 是在国家预算日益紧缩的时候,社会和个人对接受各 种形式的学习和教育服务的要求却持续增长。 许多院校不得不削减预算,砍掉课程,放慢基础设施 现代化的步子,少订图书,减少国际合作,甚至裁减 教师和研究人员。在发达国家中,大学生生均高等教 育经费的下降幅度之大触目惊心,成为历史上的第一 次。 寻找新的教育资源,尤其是资金来源是当前高等教育 发展的重要部分。

论美国中学历史教育的发展历程

论美国中学历史教育的发展历程

论美国中学历史教育的发展历程作者:殷超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4年第30期殷超(西安铁一中学东校区,陕西西安710054)摘要:本文讲述了19世纪末至今,美国中学历史教育的发展经历的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特点,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美国对中学历史教育的改革,对我国中学历史教育发展具有很强的启发性和借鉴性。

关键词:美国;中学历史教育;历程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0-0060-02从19世纪70年代起,美国有些州在中学课程设置中开始增设历史课程,至今已有一个世纪之多。

回顾美国历史教学历程,我们会看到,它的发展史也折射出了美国教育的百年沧桑。

一.19世纪末至一战美国中学历史教学1884年,美国历史学会成立,在它的推动下,历史教学有了很大发展。

从这时起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历史课程普遍进入了中学课堂。

1892年国家教育协会第十届委员会之后,历史学家开始支配中小学历史课程组织。

1893年,美国一个专门研究历史的小组成立,其中包括后来的威尔逊总统,建议设立八年制历史课程,认为美国中学生都应该接受历史教育。

1898年,美国历史协会提议,中学历史课应该像大学那样,设置古代史、中世纪史、现代欧洲史、英国史、美国史和国民政府等几个部分,这个建议后来被广泛采纳。

二、一战后至20世纪50年代一战后,杜威的“实用主义”理论在美国教育界演变成一种主流思想。

他的“生活即学习,学习即生活”风靡于美国社会,这种观点后来演变为进步主义教育学派,提倡教育应该与社会需求接轨,学生学习的内容应该是怎样生活,怎样适应社会。

当然,历史教育也应该与现实接轨,吸纳社会学中的内容。

19世纪30年代末期,实用主义教育哲学暴露了弊端,在重经验、轻理论的影响下,中学生基础知识严重薄弱。

1938年,“要素主义”教育协会成立,以贝莱为代表,发表了《要素主义教育纲领》,强调要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加强学生基本素养训练。

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高等教育改革综述

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高等教育改革综述

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高等教育改革综述摘要:改革是一个事物不断发展前进并逐步提高成熟的重要手段,改革是十分有必要的,改革要根据当时社会的状况包括经济、社会、政治等方面,以及正确思想的指导,美国高等教育令许多国家望尘莫及,于是各个国家的精英们便如过江之鲫一般蜂拥而去,美国高等教育有今天如此大的成绩与他的改革密不可分,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高等教育的改革更是为美国的发展壮大做了更多的贡献。

关键词:美国高等教育改革、美国教育思潮,美国教育哲学、教育特点美国是一个由殖民地发展而来的国家,美国的成立以及其成就都震惊了世人。

在成立300多年的时间里迅速发展壮大并成为世界第一的大国,这与美国的教育密不可分。

美国由于是移民国家,所以其民族具有的兼容并包、开放活跃的特点便更加明显。

美国的发展是在曲折中稳步上升。

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是社会急剧变化的时代,是资本主义世界由自由竞争跨入垄断的时期,是迅速工业化的时代,是美国的镀金时代。

美国在经历了30年代的大萧条并经过第二次次世界大战,美国大发战争财,成为最大的债权国。

在这期间,大国之间的竞争进入冷战时期,各国开始了疯狂的军备竞赛以获得世界霸主的地位,为了维持这一地位并在竞赛中占据优势,必然要大规模的发展教育,培养军事、经济和高科技人才,在这一时期科技革命迅猛发展,各国为了跻身世界前列也不遗余力的发展科技和教育,并且在当时美国教育质量严重下滑,而与当时急剧发展的社会状况不同步,因而不能给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因而教育的改革尤其是高等教育的改革势在必行。

这就是美国高等教育进行的社会条件,美国经济上的发展需要强大的智力支持,而军事的强大和政治上的话语权也需要人才的储备,因而在1981年1月,美国联邦教育部长倡议组建了国家教育委员会,负责全面调查美国的教育质量,1983年4月,委员会提交了《国家处在危机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该报告指出必须把教育放在直接影响美国国际地位高低、国际竞争成败的角度来考虑,对教育体制进行根本性改革。

614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

614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

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招生考试大纲科目代码:614科目名称: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普硕、初试)第一部分课程目标与基本要求一、课程目标“高等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课程是教育学、高等教育学等专业的综合性基础课。

本课程考查考生对教育基本概念的理解,对教育学基础理论、中外教育史基础知识、教育心理学和教育研究方法等相关专业知识的掌握;考查考生对教育基本知识的运用能力。

二、基本要求“高等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课程的任务是研究高等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研究方法,使学生认识如何建立学科理念,掌握教育学基础理论、中外教育史基础知识、教育心理学和教育研究方法等相关专业知识。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初步具备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进而为专业素养提升和思辨能力加强打下理论基础。

第二部分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课程(一)《中国教育史》(第3版) 孙培青第一章、原始时期的教育1. 中国教育的起源2. 氏族公社时期的教育内容3. 氏族公社末期学校的萌芽第二章、夏、商、西周与春秋时期的教育1. 夏、商的教育概况2. 西周的教育概况3. 春秋时期教育的变革:官学衰废和私学兴起4. 孔丘的教育思想及历史影响第三章、战国时期的教育1. 诸子百家与私学发展2. 齐国稷下学宫的性质和特点3. 墨翟和墨家的教育思想4. 孟轲的教育思想5. 苟况的教育思想6. 道家的教育思想7. 法家的教育思想与实践8. 战国后期的教育论著第四章、秦汉时期的教育1. 秦朝的教育政策及其措施2. 汉朝的文化教育政策:“黄老之学”、“独尊儒术”3. 汉朝学校教育的发展和经学教育的特点4. 董仲舒的教育思想5. 王充的教育思想第五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1. 魏晋的学校教育2. 南朝的学校教育第六章隋唐时期的教育第七章宋辽金元时期的教育第八章明朝的教育第九章清朝至鸦片战争前的教育第十章中国教育的近代转折第十一章维新运动到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第十二章民国成立初期的教育第十三章新文化运动时期和20世纪20年代的教育第十四章国民政府时期的教育第十五章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根据地教育《教育学基础》高等师范院校公共课教育学教材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1. 教育的认识2. 教育的历史发展3.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4. 教育学的价值第二章教育功能1. 教育功能的概述2. 教育的个体功能3. 教育的社会功能4. 教育功能的实现第三章教育目的1. 教育目的的类型及其功能2. 教育目的的选择与确立3. 我国的教育目的第四章教育制度1. 教育制度概述2. 现代学校教育制度3. 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第五章教师与学生1. 教师2. 学生3. 师生关系第六章课程1. 课程与课程理论2. 课程组织3. 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第七章课堂教学1. 教学与教学理论2. 课堂教学设计3. 课堂教学策略第八章学校教育与学生生活1. 生活世界与学生生活2. 学生的生活环境与心理、行为失范3. 学校教育与学生的学校生活4. 书本知识与生活经验5. 回归生活世界的学校教育第九章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1. 班级组织2. 班级管理的内容3. 班主任工作第十章学生评价1. 学生评价概述2. 学生学业评价3. 学生品德评价4.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第十一章教师的教育研究1. 教育改革与发展历程的世纪回顾2. 当今世界教育发展水平的比较3. 当代世界教育思潮的宏观演变4. 21世纪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第十二章教育改革与发展1. 教师即研究者2. 教师教育研究与教育行动研究3. 教师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教育心理学》莫雷第一篇总论第一章绪论1.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2. 教育心理学的性质与意义3. 教育心理学的起源与发展4. 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与方法第二章学习与学习理论1. 学习概述2.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3. 认知派学习理论4. 建构主义与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第二篇认知领域与行为领域的学习过程第三章知识的学习1. 知识学习概述2. 传统观点的知识学习3. 陈述性知识的学习4. 程序性知识的学习第四章学习策略的学习1. 学习策略概述2. 学习的认知策略3. 学习的监控策略4. 学习策略的学习与指导第五章智力与创造力的培养1. 智力的发展与培养2. 创造力的发展与培养第六章动作技能的学习1. 动作技能概述2. 动作技能的形成3. 动作技能学习的条件第七章学习的迁移1. 学习迁移概述2. 早期的学习迁移理论及其研究3. 学习迁移的当代理论4. 促进学习迁移的条件与教学第八章品德的形成1. 品德及其结构2. 关于品德的认知发展理论及其教育启示3. 情感取向的品德研究及其教育启示4. 关于品德的社会学习理论及其教育启示5. 品德的形成与培养第三篇影响学习的因素第九章影响学习的动机因素1. 学习动机概述2. 学习动机理论3. 学习动机的培养第十章影响学习的认知与人格因素1. 认知发展与学习2. 智力差异与学习3. 学习风格与学习4. 非智力因素与学习第四篇教学心理第十一章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设计2. 教学方法与策略设计3. 教学评价设计第十二章课堂管理1. 课堂管理概述2. 课堂中的人际关系3. 课堂环境管理4. 课堂纪律管理第十三章教师心理1. 教师的职业角色心理2. 教师的职业心理特征3. 教师的职业成长心理4. 教师的职业心理健康《外国教育史》,张斌贤第一编古代文明与教育第一章、史前教育1. 教育的起源2. 史前教育的社会基础3. 史前社会的教育4. 史前社会的“成年礼”第二章、学校的肇端1. 文明的进程与学校的兴起2. 古代东方国家的世俗学校教育3. 古代东方国家的宗教学校教育第三章、古希腊教育的兴衰1. 荷马时代的教育2. 古风时代的教育3. 古典时代的教育4. 希腊化时期的教育第四章、古罗马教育的蜕变1. 罗马共和时期的文明与教育2. 罗马帝国时期的文明与教育第五章、中世纪教育的兴衰1. 中世纪文明的基础2. 宗教教育3. 世俗教育4. 中世纪大学第二编现代教育的历史基础第六章、文艺复兴时期教育的嬗变1. 文艺复兴与“全人”理想的出现2. 人文主义教育的发展历程3. 文艺复兴时期大学的变革第七章、宗教改革时期教育的演变1. 宗教改革与国民教育思想的兴起2. 国民教育体制在新教国家的建立3. 宗教改革中各教派的教育改革4. 宗教改革时期的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第八章、17世纪教育的沿革1. 近代科学革命的兴起及其影响2. 科学教育的萌芽3. 实在论教育学说第九章、18世纪教育的演进1. 启蒙运动2.“新教育”的构想3. 教育世俗化与国民教育体制的起源4. 中等教育的革新5. 大学教育的演变第十章、19世纪欧美国家教育的发展1. 工业革命及其影响2. 教育思想的多元化3. 国家教育管理体制的建立4. 实科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5. 教育心理学化运动6. 教育科学化运动7. 高等教育的革新第三编现代教育的变迁第十一章、现代教育的起源1. 新教育运动2. 进步主义教育运动3. 新传统教育思潮4. 儿童研究运动5. 综合中学运动6. 苏联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确立7. 现代教育的逆流第十二章、战后初期各国教育的重建1. 战后西欧国家的教育重建2. 亚洲国家的教育重建3. 非洲国家的教育重建4. 拉美国家的教育重建第十三章、20世纪60——80年代欧美国家教育的演变1. 冷战背景下教育面临的挑战2.“人造卫星事件”与西方世界的教育改革3. 苏联、东欧国家的教育变革第十四章、当代西方教育思潮的勃兴1. 现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想2. 人力资本理论3. 终身教育思潮4. 激进主义教育思潮5. 环境教育思潮学校教育研究方法郑金洲第一章学校教育研究的基本概念与类别第二章教育研究方法的历史考察第三章如何进行研究设计第四章如何进行课堂观察第五章如何编制问卷第六章如何进行访谈第七章如何进行个案研究第八章如何进行实验研究第九章如何进行行动研究第十章如何撰写研究论文和评定研究成果第三部分有关说明与实施要求1、考试目标的能力层次的表述本课程对各考核点的能力要求一般分为三个层次用相关词语描述:了解基本概念——较低要求;理解、熟悉教育原理——一般要求;理论联系实际——较高要求。

333教育综合考试大纲

333教育综合考试大纲

黑龙江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大纲考试科目名称:教育综合考试科目代码:[333]一、考试要求要求考生比较全面地掌握教育学原理、中国教育史、外国教育史、教育心理学等四门课程的基本概念、一般原理、基本知识、主要问题,并能运用所掌握的原理与知识对现实教育问题进行必要的分析。

二、考试内容第一部分教育学原理一、教育的概念1.教育的质的规定性2.教育的基本要素3.教育的历史发展二、教育与人的发展1.人的发展概述2.影响人的发展的基本因素3.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主导作用三、教育与社会发展1.教育的社会制约性2.教育的社会功能3.教育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四、教育目的1.教育目的概述2.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3.我国的教育目的五、教育制度1.教育制度概述2.现代学校教育制度3.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六、课程1.课程概述2.课程设计3.课程改革七、教学(上)1.教学概述2.教学过程理论的发展3.教学原则八、教学(中)4.教学原则5.教学方法九、教学(下)6.教学组织形式7.教学评价十、德育1.德育概述2.品德发展规律3.德育过程4.德育原则5.德育途径与方法十一、美育1.美育的概念2.美育的价值3.美育的任务及内容4.美育实施十二、体育1.学校体育概述2.学校体育的意义、任务及内容3.体育过程的基本要素和规律4.学校体育促进学生发展的基本策略十三、综合实践活动1.综合实践概述2.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与实施十四、班主任1.班主任工作概述2.班集体的培养3.班主任工作的内容和方法十五、教师1.教师劳动的特点、价值与角色扮演2.教师的素养及其培养3.教师的培养与提高十六、学校管理1.学校管理概述2.学校管理的目标与过程3.学校管理的内容和要求4.学校管理的发展趋势第二部分中国教育史一、夏、商、西周、春秋时期的教育1. 西周的教育2. 春期时期的教育变革3. 孔丘的教育思想二、战国时期的教育1. 齐国的稷下学宫2. 孟轲的教育思想3. 荀况的教育思想4. 战国后期的教育论著三、秦汉时期的教育1. 汉朝的文化教育政策2. 董仲舒的教育思想四、隋唐时期的教育韩愈的教育思想五、宋辽金元时期的教育1. 宋元时期的书院2. 宋元时期的蒙学3. 朱熹的教育思想六、中国教育的近代转折1. 教会学校的兴办和西方教育观念的引入2. 洋务教育及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启动七、维新运动到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1. 维新运动的渐次推进2. 清末新政下的教育改革3.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教育思想和实践八、民国成立初期的教育1. 民国教育方针与政策2. 壬子癸丑学制3. 蔡元培的教育思想九、新文化运动时期和20世纪20年代的教育1. “五四”新文化运动对封建教育的批判与变革2. 1922年新学制十、国民政府时期的教育1.国民政府时期的教育政策2.晏阳初的教育思想3.黄炎培的教育思想4.陈鹤琴的教育思想5.陶行知的教育思想第三部分外国教育史一、城邦教育制度的兴衰1. 荷马时代的教育2. 古风时代的教育3. 古典时代的教育4. 希腊化时期的教育二、共和教育制度的蜕变1. 罗马共和时期的文明与教育2. 罗马帝国时期的文明与教育三、宗教教育的兴盛1. 宗教教育2. 世俗教育四、人文主义教育的兴起1. 文艺复兴时期的“全人”理论2. 人文主义教育的发展历程3. 文艺复兴时期大学的变革五、国民教育的滥觞1. 宗教改革与国民教育的兴起2. 国民教育体制在新教国家的建立3. 宗教改革时期的中等与高等教育六、启蒙时代教育的演进1. 启蒙运动2.“新教育”的构想3. 教育世俗化与国家教育体制的缘起4. 中等教育的革新5. 高等教育的演变七、工业时代教育的发展1. 教育思想的多元化2. 国家教育管理体制的建立3.城市化与教育变迁4.教育心理学化运动4. 现代大学制度的确立八、现代教育的缘起1. 新教育运动2. 进步主义教育运动3. 综合中学运动4. 苏联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确立九、冷战时期教育的演变1. 冷战背景下教育面临的挑战2. “人造卫星事件”与西方世界的教育改革3. 苏联、东欧国家的教育变革十、当代西方教育思想的勃起1. 现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想2. 人力资本理论3.终身教育思潮第四部分教育心理学一、学生心理1. 学生的认知发展2. 学生的情感和个性发展3.学生的个体差异二、学习心理导论1.学习及其分类2.学习理论发展三、行为主义学习理论1. 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2. 社会学习理论及行为主义新进展四、认知学习理论1.认知结构学习理论2.认知同化学习理论3.学习的信息加工论五、建构主义与人本主义学习理论1. 建构主义思想渊源与基本观点2.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六、学习动机1. 学习动机概述2. 学习动机理论七、知识的学习知识学习与迁移八、问题解决的学习与创造性1. 问题与问题解决2. 问题解决的过程九、品德的形成1. 品德心理概述2. 品德发展的理论三、试卷结构1.考试时间:180分钟2.试卷分值:150分3.试卷题型结构:名词解释题:6个,共30分简答题:4个,共40分论述题:4个,共80分4.试卷内容结构各部分内容所占分值为:教育学原理约60分中国教育史约30分外国教育史约30分教育心理学约30分四、参考书目1.王道俊,郭文安主编: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年第六版2.孙培青主编:《中国教育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6月第三版3.张斌贤主编,王晨副主编:外国教育史,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年8月第一版4.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4月第二版。

美国工程伦理教育的历史概况 教学实践和发展趋向

美国工程伦理教育的历史概况 教学实践和发展趋向
美国工程伦理教育的历史概况 教 学实践和发展趋向
目录
01 一、历史概况
03 三、发展趋向
02 二、教学实践 04 参考内容
工程伦理教育在当今社会中受到越来越多的,其重要性日益凸显。本次演示 将深入探讨美国工程伦理教育的历史概况、教学实践和发展趋向,以期为我国工 程伦理教育的发展提供借鉴。
一、历史概况
在国内外研究现状方面,美国工程伦理教育教学模式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 果。然而,仍存在诸多不足之处,例如对教学模式的深入研究和实际应用尚显不 足,缺乏对不同教学模式的对比分析和效果评估。
美国工程伦理教育的教学模式主要包括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团队合作教学 和情感教育。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通过真实案例和伦理困境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培养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道德判断力;团队合作教学则强调团队成员之间的 互动与合作,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沟通、妥协与协调;情感教育学生的情感需求 和价值观,培养其对工程伦理问题的敏感度和反思精神。
四、国家建设和发展
独立战争后,美国开始了国家建设和发展。这个时期,美国经历了许多重要 的历史事件,如西进运动、南北战争等。这些事件对美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产 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现代时期
进入20世纪后,美国成为了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这个时期,美国经历 了两次世界大战和冷战等重大事件。这些事件对美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产生了 深远的影响。同时,美国也成为了世界上最多元化的国家之一,吸引了来自世界 各地的移民和留学生。
在实际案例方面,美国一些知名高校如斯坦福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在工程伦 理教育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以斯坦福大学为例,该校采用案例教学和讨论的形 式,通过引导学生分析真实的工程伦理案例,培养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麻省 理工学院则注重团队合作教学,通过跨学科的团队合作项目,培养学生协同创新 和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美苏冷战给我们的启示

美苏冷战给我们的启示

美苏冷战给我们的启示
美苏冷战给我们的启示
1. 加强国家宷行,将眼光放长远。

美苏冷战期间,各国为了实现政治
正义,重新调整了军事力量,造成严重的经济影响,引发不同的社会
问题,使得整个世界陷入险境,影响全球安全。

国家应该学会从长远
角度来审视国家的发展,并在外交谈判中更加理性,平衡各自的利益,减少冲突并追求永久和平。

2. 削弱国家之间的敌对主义精神,构建包容性的国际社会。

美苏冷战
期间,各国拒绝坐下来坦诚交谈,彼此猜忌多头使用各种武器和手段,加剧了整个国际社会的仇视与分歧,造成了一个不包容、不平等的社会。

国际联合的精神和政策应该加强,各国友好交往应该增加,营造
良好的氛围,以减少国际社会的冲突,保障全球安全。

3. 避免少数势力多头使用军事手段,营造更好的国际政治环境。

美苏
冷战期间,少数国家实施武力政策,威胁国际社会的安全稳定,侵犯
别国主权和领土,导致国际政治环境恶化、国家间关系紧张及交锋。

各国应该坚持和平发展道路,遵循国际公认的政治规则,坚持和平的
外交政策,共同维护国际社会的安全、稳定和繁荣。

4. 加强民众的教育,懂得和平共处的精神。

美苏冷战期间,由于教育
缺失,很多民众误解了彼此国家的目的,很难理解外国的文化,坚持
严格的政治体系,彼此之间产生了新的对抗力量,导致两国之间不可
调和的紧张关系,增加了冲突及冲突后果。

国家应该重视教育工作,
让民众更加了解世界各国的意识形态,增强多元文化的理解能力,转
变仇敌心态,培养和平共处的理念,让两国间用磋商和投资等方式调节关系,减少敌对精神及冲突。

第21课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优秀教学案例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21课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优秀教学案例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3.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关注他们的成长和发展。
4.结合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开场提问: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提问冷战初期美苏两国之间的紧张关系。
2.播放冷战时期的历史纪录片,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那个时代的紧张氛围。
3.展示一幅冷战时期的地图,引导学生关注当时的国际格局。
4.教师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内容和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讲授新知
1.冷战政策的出台:介绍冷战政策的背景、具体内容及其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2.美苏争霸的历程:讲解美苏两国在冷战时期的争夺战,包括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竞争。
3.多极化趋势的加强:分析冷战时期世界格局的演变,以及多极化趋势的世界格局的变化及其特点。
2.通过问题链的形式,让学生探讨冷战时期世界格局的演变及其对当今世界的影响。
3.鼓励学生查阅资料,对冷战时期的历史事件进行深入分析,提出自己的见解。
4.结合时事新闻,引导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现实国际问题,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三)小组合作
1.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讨冷战时期的历史事件,培养合作精神。
5.亮点五:作业小结
教师布置了一项关于冷战时期某个历史事件的作业,要求学生撰写短文。这样的作业能够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也能够巩固他们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价,关注他们的知识掌握和表达能力,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
第21课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优秀教学案例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一、案例背景
本节课为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的第21课“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旨在让学生了解冷战时期的美苏争霸、多极化趋势以及世界格局的演变。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掌握冷战政策的出台、美苏争霸的历程、多极化趋势的加强以及当今世界格局的特点。

苏联式数学教育的红与黑

苏联式数学教育的红与黑

苏联式数学教育的红与黑最近数学教育界专门喧闹。

先是美国队在国际奥数竞赛中“逆袭”中国队成功登顶,引发大伙儿对中美两国数学教育模式的思辨,随后BBC 纪录片《我们的小孩足够坚强吗?中式学校》讲述中国教师赴英国任教的故事又引起了热议——原先中国数学老师认为大部分英国学生无法跟上进度,甚至上课无法集中注意力,以致15分钟的课程要花一个多星期才能完成。

许多人看后认为,中国数学教育的机械和压抑,导致学生身心压力过大,而以欧美为代表的“欢乐数学教学”、“发觉式学习法”更有利于启发学生对数学的爱好。

而有味的是,一名俄籍教师在同意媒体采访时“力挺”中国的教育模式,并表示:“中式教育体系和苏联十分相似,这也是什么缘故我们一直处于梯级前列的缘故。

”正如这名教师所说,中国当代数学教育模式的鼻祖正是“老老大”苏联,也确实是奥数的发源地。

中国从建国后就开始系统地借鉴和学习苏联教育模式,时至今日数学教育中还有浓厚的苏联印记。

而苏联式数学教育的专门之处,也一直让许多人好奇。

数学——苏联冷战时期的隐秘武器提到苏联教育制度,可能专门多人都会用僵化、压抑来形容。

但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从苏联“教育工厂”走出的人才们却制造了让全世界瞩目的科技成就。

例如在冷战期间,美国就讶异于苏联难道能在一些科学领域上大展身手,甚至达到了世界顶尖水平。

比如1957年苏联发射世界首枚人造卫星,就在航天领域对美国造成了繁重打击。

不仅是美国,许多西方国家普遍对苏联的科教文化领域抱有沉闷的刻板印象,认为后者在高度集权的体制下难以取得显著的科学成就,但苏联却一次次用科技突破打了他们的脸。

究其缘故,强大的数学教育是苏联在国力竞争中重要的隐秘武器。

作为自然科学的基础,数学对国家工业建设有重要意义,因此苏联专门重视数学教育,在数学领域也取得了傲人成就,比如数学界闻名的莫斯科学派确实是产生于苏联时期。

而苏联的数学教育模式还被当时许多同属社会主义阵营的国家借鉴和学习。

苏联强大的数学教育和强有力的政府支持密不可分。

苏联的发展历程

苏联的发展历程

苏联的发展历程引言概述:苏联的发展历程是一个充满挑战和变革的历史过程。

从1917年十月革命到1991年苏联解体,苏联经历了政治、经济、军事等多个领域的巨大变革和发展。

本文将从五个大点来阐述苏联的发展历程,包括政治制度的建立、经济体制的改革、军事实力的发展、科技与教育的进步以及国际地位的提升。

正文内容:1. 政治制度的建立1.1 1917年十月革命:推翻沙皇制度,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1.2 1922年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苏联的政治组织形式。

1.3 1936年宪法:确立社会主义国家的法律基础。

1.4 集体领导制度:斯大林时期的政治体制。

1.5 1953年斯大林逝世后的政治变革:赫鲁晓夫时期的政治开放。

2. 经济体制的改革2.1 新经济政策(NEP):列宁时期的经济改革。

2.2 五年计划:斯大林时期的经济发展规划。

2.3 农业集体化:加强国家对农业的控制。

2.4 工业化进程:苏联工业的迅速发展。

2.5 科学技术的投入:促进经济的现代化。

3. 军事实力的发展3.1 红军的建立:苏联红军的形成和发展。

3.2 第二次世界大战:苏联在战争中的胜利。

3.3 核武器的研发:苏联成为核大国。

3.4 冷战时期的军备竞赛:苏联与美国的军事对抗。

3.5 军事科技的进步:苏联军事技术的创新与发展。

4. 科技与教育的进步4.1 科学研究机构的建立:苏联科学院等科研机构的发展。

4.2 教育体制的改革:普及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发展。

4.3 空间探索:苏联成为第一个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

4.4 科技成果的应用:苏联在航天、核能等领域取得的成就。

4.5 文化与艺术的繁荣:苏联文化的多元发展。

5. 国际地位的提升5.1 社会主义国家的联盟:苏联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形成。

5.2 第三世界国家的支持:苏联对非洲、亚洲等地的援助。

5.3 联合国和国际组织的角色:苏联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

5.4 冷战时期的对抗:苏联与美国的意识形态斗争。

5.5 苏联解体:苏联国内问题导致国际地位的下降。

STEM教育的发展与实践

STEM教育的发展与实践

STEM教育的发展与实践1. 什么是STEM教育?STEM教育是指综合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和数学(Mathematics)四个学科领域的教育。

这一教育模式旨在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解决问题的技能以及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STEM教育注重跨学科的整合,通过项目化和实践性学习等方式,培养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并将其应用于实际情境中进行解决问题。

2. STEM教育的发展历程2.1 起源与背景STEM教育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美国,在当时被认为是为了满足冷战时期对科技人才的需求。

由于科技产业的迅速发展,STEM领域成为了求职市场上高薪工作岗位的主要来源。

2.2 全球范围内的推广随着全球科技进步与竞争加剧,各国开始重视STEM教育,并在其国家教育体系中加强了相关内容。

例如,英国设立了专门负责STEM事务的机构,并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促进STEM教育的发展。

2.3 STEM教育在中国的发展中国也逐渐意识到STEM教育的重要性,并在近年来加大了对STEM教育的支持力度。

多个省市相继推出了STEM教育政策,学校也纷纷开设STEM相关课程和实验室,致力于培养有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3. STEM教育的实践方式3.1 项目化学习项目化学习是STEM教育中常见的一种实践方式。

通过选择一个具体问题或者任务,学生可以参与到整个解决过程中,在团队合作中培养问题解决能力、创造力以及沟通协作等技能。

3.2 实验室和工作坊为了提供更好的实践环境,许多学校建立了STEM实验室和工作坊。

这些场所提供各种现代化设备和工具,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科学实验、设计、制造等活动,从而更深入地理解科学原理和应用技术。

3.3 教师培训与支持为了推广STEM教育,教师培训也显得尤为重要。

学校和政府可提供专门的培训课程,帮助教师了解STEM教育的理念、实践方法和资源等,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参与到STEM项目中。

第一节 冷战及其影响

第一节  冷战及其影响

研 第 电 造 次
实施了“忠诚调 查”和“麦卡锡 主义”
美国
世 弹 弹 星 波
第二节 冷战背景下教育面临的挑战
• 国家实力对教育 的挑战 • 意识形态 • 社会理想和社会 问题 • 新科技革命
1.国家实力
人们越来越认 3.新科技革 识到国家实力 意识形态的对 命 的增强不科技 立影响了教育 冷战时期科学技 人才的数量和 领域。冷战时 术的竞争异常激 质量有着密切 期教育内容为 烈,使教学内容、 的关系。亍是: 政治制度服务。 教学方法、教学 (1)教育中的危 组织形式都有了 相应的改革。这 机意识丌断增 给教育提出了一 强(2)进一步 个问题:如何用 强化了精英教 最有效的方法在 育的倾向
有限的时间内进 行教学?各个国 家的与家都有自 己的教学方法, 教学组织形式朝 多样化发展。
2.意识形态
4.社会理想和社会问题
• • 美国: 迈克尔· 哈里顿的《另一个美国:美国的贫困》揭示了 美国人的贫困幵指出除非接受良好的教育,否则人们 会一直贫困下去。从此教育被看作是实现社会理想的 重要武器。于是美国出台了一系列教育改革立法。 苏联: 教育在社会理想的实现过程中是很重要的,而且社会 的共产主义改造通新人的培养有着丌可分割的联系。 20丕纪80年代出台的《改革普通教育学校和职业学校 的基本方针》明确指出改革的目的就是要把学校工作 提高到一个本质上崭新的水平,使之余发达的社会主 义社会的基本条件和需要相适应。要求教育要密切联 系生产劳动,在实践中锻炼和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
• •
北大西洋公约和华沙条约二冷战的广泛影响全球科技政治经济军事国际外交全球科技苏联及其社会主义阵营加强党的政治思想工作宣传社会主义制度的优通过了国民经济第四个五年计划同时广泛开展社会主义劳动竞赛

美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历程

美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历程

美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历程21世纪的曙光已照亮天际,回顾美国高等教育百年走过的历程,分析和研究美国高等教育如何从社会的边缘走到社会的中心,从世界的边缘走到世界的中心的历史经验,对于我们认识今天世界高等教育的成就与问题,展望新世纪世界高等教育的走向,制定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划,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是社会急剧变化的时代,是资本主义世界由自由竞争跨入垄断的时期,是迅速工业化的时代,是美国的镀金时代.到1894年,美国工业总产值跃居世界首位,生产了全世界制成品的1/3。

迅速的工业化带来急速的社会变化,城市化深刻地改变了美国的社会结构,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文化科学的繁荣,美国人开始以前所未有的信心研究自然,“征服”自然,研究社会问题,创建新的社会秩序.工业的发展、社会的变革和科技的繁荣,使得几个世纪前建立的高等教育制度不再适用了,时代呼唤高等教育改革。

20世纪中期,美国在经历了30年代的大萧条和40年代的世界大战以后,再次迎来了发展的辉煌时期。

其间,大国之间的竞争由热战转入冷战,纷纷加强军备,充实经济实力,争取在科学技术上领先,以取得在经济上和军事上的优势。

要达到这个目的,就要有智力的储备,因此发展高等教育就有着重大的战略意义。

在美国历史上,高等教育头一次与国家的安危联系在一起.在60和70年代,争取民权的运动深刻地改变了高等教育的性质,接受高等教育在人类历史上头一次被视作人的权利。

这样,自二次大战结束至70年代中,美国高等教育处于发展的黄金时代.在20世纪的最后25年,冷战终于结束,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但是仍面临激烈的经济挑战。

以信息技术为先导的科学技术革命深刻地影响着美国经济发展模式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民主与参与和尊重个人的选择成为社会的主导价值取向。

这一切都要求改革高等教育,以适应时代的新发展。

20世纪在一定意义上说是美国世纪,在过去百年中美国在科学技术和经济上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人民在社会发展进程中有了更多的民主权利,美国的发展对整个世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究其原因,除了美国有优越的天时地利条件,在两次世界大战中不但未伤元气反而还刺激了经济的发展,掠夺了大量的第三世界国家的资源,以及美国人民较少保守思想、勇于开拓创新等因素外,还和美国能够不断促进高等教育发展和改革,培养出大批优秀人才,推动和引导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密不可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西方其他国家的教育改革
英国



《克劳瑟报告》 20世纪60年代后的教育改革 改革的意义: 首先,使得教育低位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为教育发展奠定了坚实的观念和民意基础。其次,使 得各级教育得到很大发展,推进教育的民主化进程。 再次,推进了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加强了中央对教 育的控制。最后,提出了一些具有市场化倾向的教育 革新措施,成败有待观察。
苏联的教育变革


一:教育变革举措
1.战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在卫国战争中,苏联的很多文化和教育设施都毁于战 火,1946年3月,制定了五年计划,经过五年的努力, 起高等教育已恢复到战前水平,其教育成就令人瞩目, 充分显示了一个年轻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强大生命力。
3、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在长期共存中都程度不同地 从对方身上借鉴了经验,吸取了教训,并用于内部调 整和改革,推动了世界的整体发展


4、面对两极格局对峙局面,亚、非、拉发展中国家 组成不结盟运动,逐步发展壮大,第三世界由此崛起
国家
影响领域
苏联(东欧)
批判资产阶段的政治 意识形态,工人政党 合并,推动人民民主 政党建设
情报局 (政)
莫洛托夫计 划和经互会
(经)
1955,华约(军)
第一次柏林危机、朝鲜战争
冷战强化: 缓和(60美)、紧张(70苏)、再缓和(80中期美) 冷战结束: 东欧剧变、德国统一、苏联解体

二、冷战的广泛影响


1、冷战给美苏双方以及东西方之间带来了长期的对 峙和对抗,阻碍了世界整体化发展,也造成了德国、 朝鲜等分裂,并引发局部战争 2、在冷战大环境下,美苏双方势均力敌,在近半个 世纪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新科技革命—教育

科技发展速度越来越快,人们进入“知识爆炸” 的时代。信息量的激增和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给 教育提出一个问题:
如何作用最有效的方法在有限的时间内进行 教学?
(美)布鲁纳—学科结构课程论、“发现法” (美)布卢姆—掌握学习理论 (苏)赞科夫—“发展性教学理论” (苏)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 (德)根舍因、克拉夫基—“范例教学”
(二)教育改革的措施
1、《国防教育法》的颁布 ◆ 加强自然科学、数学、现代外语和其他重要科目的教学,
国家将提供财政援助。
◆ 加强天才教育。鼓励有才能的中学生升入高等教育机构研
修,从中学培养拔尖人才。为大学生和研究生提供奖学金和贷款。
◆积极发展职业教育,培养大批高级技术人才。 ◆为低收入家庭的儿童提供必要的援助。
根据《国防教育法》,1959—1963年间, 美国联邦政府拨款数亿美元用于各个项目的 援助计划。国会于1964,1982年先后两次修订 此法案,以适应与苏联、联邦德国、日本等在 国防、科技等领域竞争的需要。
2、课程改革
20世纪60年代初,以物理科学教育委员会(简称PSSC), 推出新编物理较矮第一版为标志,标志着美国课程改革运动 全面展开。 1960年,布鲁纳讲伍兹· 霍尔会议上讨论的情况汇总编成了 《教育过程》一书,这本书体现了美国20世纪60年代课程 改革运动的核心思想—布鲁纳的结构课程论。


(二)苏联
20世纪80年代出台的重要改革方案《改革普 通教育学校和职业学校的基本方针》中指出: 改革的目的就是要“把学校工作提升到一个本 质上崭新的水平,使之与发达的社会主义的条 件和需要相适应”。 思想教育—要符合建设共产主义的长远目标; 智慧才能—要适应经济、技术发展的需要; 劳动教育—技术进步对劳动者专业技能的要求

第三节
“人造卫星事件” 与西方世界的教育改革
一、美国的教育改革
(一)教育改革的背景
1957年10月4日,发生了一件让美国朝野上下万分震惊的 事件—苏联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苏联人造卫 星的发射成功带给美国人的冲击甚至超过了1949年苏联打破 美国原子弹垄断时的程度,被称为是美国科学技术史上的 “珍珠港事件”。它标志着美国科技领先神话的破灭。
美国(西欧)
“忠诚调查”、麦卡 锡主义,极端反共、 反民主的政治浪潮
政治
华沙条约组织
军事
经济改革和发展,总 体成效不大,经济增 长缓慢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第二次柏林危机 古巴导弹危机
“马歇尔计划”,经 济实力增强——欧洲 共同体,西欧国家完 全依附美国的局面改 变
经济
原子弹、原子能和发电站、人造地球卫星、
◇在教育改革中,美国上下一致认识到教育是影响国际成长和
安全的重要因素,使得教育在20世纪的低位得到了极大提升, 教育所具有的战略优先低位有了现实保障。这一观念具有世界 性的影响和意义,改变了世界各国对教育的看法。

法国
“郎之万—瓦隆方案”为战后法国教育改革确定了蓝图 20世纪50年代的改革 20世纪60年代的改革 20世纪70年代的改革 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 法国“二战”后试图实现教育的平等和民主化,进一步推 动“双轨制”改革,这有助于优化教育结构,实现教育 公平,提升教育效能,同时也对法国教育的发展做出了 贡献。
四、苏联、东欧国家的教育改革
第一节 冷战及其影响
一、冷战的进程 二、冷战的广泛影响
一、冷战的进程 战后美苏两国的分歧: 1.意识形态上的分歧: 苏联——社会主义制度 美国——资本主义制度
2.对世界新格局的认识 和外交策略上的分歧:苏联——东欧各国 美国——西欧本主义国家
冷战的爆发: :
பைடு நூலகம்



意识形态—教育


意识形态的争锋相对是冷战的显著特点之一,而 意识形态的对立同样渗透到教育领域中。
美:麦卡锡主义盛行,强迫教师进行“忠诚宣誓”,解雇 有“共产主义”倾向的教师。对教科书内容严加审查,删 除一切对美政治制度不满的内容。 苏:重视共产主义,严格防止其他有悖于共产主义思想的 思想渗透。 东欧:注意“消除旧制度遗留下来的反民主的、反动的理 论表述”,着手建立“社会主义的国民教育制度”。

联邦德国
苏四国战领。1949年9月20日,根据《基本法》,德国西 区宣告成立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以下简称联邦德国)
“二战”后德国法西斯政权彻底瓦解,分别被美、英、法、

20世纪50年代的改革 20世纪60年代的改革 20世纪70、80年代的改革 联邦德国的教育改革在强化其职业教育和师范教育的传统 优势基础上,进一步分权制进行了一定变革,以加强全 国教育的统一性,强调教育要适应社会变革,使其在社 会发展过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种族歧视与贫困问题是当时美国社会面临的最大挑战, 是大城市里埋着的“社会炸药”,因此,争取教育平等成 为美国教育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
(1)“能人统治”。科南特认为,教育的重要目标是要帮助 社会实现“能人统治”,并且认为这是美国社会制度的基础。
(2)普通教育。这种学术性的普通教育计划包括4年中都 应有家庭作业的9门或10门学程,并占大多数学生的一半以 上时间,且纳入音乐和艺术。 科南特的教育主张在美国在20世纪50—60年代产生了较 大的影响,他的《今日美国中学》一时成了书店的热销佳作, 其教育改革建议也融进了美国火热的教育改革之中。

“精英教育”

精英教育(meritocratic education),高等教育的公认标 准:适龄人口入学率在15%以下者称为精英教育,入学率 在15%以上至45%以下者称为大众化教育。精英教育的优 势当然是不可否认的。你至少在某些方式上学会思考,还 可以建立一些日后开创事业所需要的人际关系,获得让世 人羡慕的富裕生活或其他报答。精英已经成为社会的一种 稀缺资源,精英教育正成为时下最热点的词汇之一。从一 些大学把高尔夫球列为学生的选修课,到家长争先恐后地 把自己的孩子送进各种礼仪培训班,这些举动无一不在勾 勒着人们想象中的精英生活。但创造了精英的生活。
5、生计教育计划
生计教育计划,亦称马兰计划,它是1971年由 美国教育总署署长西德尼· 马兰(S.P.Marland) 提出的。一种人的全部生涯的综合性教育计划。
6、回复基础运动
强调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并且要求学校 要有严明的纪律
7、“国家处在危险中”
《国家处在危险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是1983年 美国“国家教育优异委员会”提交的一份教育报告。 这份报告既是一份给教育部长的报告,也是一封致 美国人民的公开信。在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社会引起 广泛的讨论,并由此引发了新的教育改革。
第四节.苏联,东欧国家的教育变革
一,苏联的教育变革 二,东欧国家的教育变革
环境背景

欧洲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战场,饱受战争创伤的 欧洲国家亟待重振和复兴,然而另一场没有硝烟的战 争——‘冷战’就展开了。苏联以及一些东欧国家组成 了政治军事同盟,其中苏联的教育模式对其他‘华约’ 国家产生了加大的影响。

社会理想与社会问题—教育
教育被当做美苏两大阵营实现社会理想的重要手段之一。 (一)美国 20世纪50-60年代,贫困问题、种族问题、 民权问题等诸多问题严重困扰着美国社会。 迈克尔· 哈里顿《另一个美国:美国的贫困》指出: 由于难以接受良好教育,人们在贫困圈上不断循环。 肯尼迪和约翰逊政府着手实行改革。 肯尼迪:“新边疆”口号 约翰逊:“伟大社会”的施政纲领。 20世纪60年代,美国出台了一系列教育改革的立法。
(三)教育改革的意义
美国教育改革的意义主要表现为一下几个方面。
◇美国教育改革是在冷战背景下,受到国内外形势的影响下
进行的。说明教育日益受社会其他方面的影响,这是现代教 育发展的条件。 ◇是对进步主义教育运动弊端的反思,使得美国教育发展进入 一个更为理性的时期,进一步促进了美国教育思想和实践 的繁荣,为世界教育理论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高中课程
PSSC物理
CBA化学
BSCS生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