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学在日常生活意义建构中的学术伦理
民俗学 第一讲 民俗概论
第一讲民俗概述
教学目的:认识民俗的概念和分类,了解民俗特征与功能、民俗与旅游的关系,学习民俗的基本知识,掌握民俗的一般理论。
一、民俗的定义及分类
什么是民俗?它包括哪些内容?这是我们研究和了解中外民俗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
1、民俗的定义
民俗一词作为专门学科术语,是对英文“folklore”的意译。这个词是英国学者汤姆斯1846年创用的,他将萨克逊语的“folk”(民众、民间)和“lore”(风俗、知识、学问)合成为一个新词,既指民间风俗现象,又指研究这门现象的学问。民间是指民众中间。它的主要组成部分是直接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广大中、下层民众,对应于官方,风俗指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中世代传承、相沿成习的生活模式,它是一个社会群体在语言、行为和心理上的集体习惯。
在学术界,对于“民俗”的概念存在着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概念认为,民俗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是以城乡民间生活为研究对象的;就民族而言,既研究文明民族的民间生活,也研究后进民族的民间生活。狭义民俗学对民俗概念的理解主要有四种:一是认为民俗是文化遗留物,是一个已发展到较高文化阶段的民族中所残存的原始观念与习俗的遗留物。二是认为民俗是精神文化;三是民俗为民间文学;四是认为民俗为传统文化。正因为存在着众多和重大的分歧,所以有的学者认为民俗是一个难以界定的概念。
20世纪40年代,美国出版的《民俗、神话与传说的标准辞典》一书,即载有民俗一词概念的简明定义达21条之多。它不仅可以使我们看到学术界对民俗一词概念的界定存在着纷纭复杂的认识和见解,而且对于带有共性的东西也能有所帮助。综合此书各种概念,可讲民俗的定义分为7类:
民俗学在日常生活意义建构中的学术伦理
一
、
民俗学与 日常生活之 间的关系
规定的位置。
民俗学是-r理解普通人 日常生活文化 的当代学 。民俗 ] 与 日常生活是联系在一起 的, 民俗存在于 E常生活之 中。 l 在民
“ 后现代学者的反本质 主义 、 反普遍主义诉求就是一反形 而上学的本质决定论和普遍决定论 ,试 图重新把个人置于 自
超越经验的存在状况下 自 我筹划的、 自我选择的结果 , 而任何 方法即新 的整体研究范式 ,中国民俗学还有相当长的路 程要
共 同体都不可能在经验世界 中对每个人 的先验 的意义世界有
所规定。
马克思 :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 人所 固有 的抽象物 。在其 “ 现实性上 , 它是一切社 会关系 的总和。” 形而上学本是 出自人 的理性的最伟 大的创造 , 现代学科 、 现代学术视人为形而上学 体系的第一推 动者 , 但也恰恰是形而上学把人 置于被给予 、 被
但这里所提出的学术伦理又有别于上述定义。而是特指 年论坛 ” 。其中那些 原本坚持 田野研究、 语境研究的学者不再
从认识论 、 方法论转换而来 的知识伦理学 , 特别是指从现象学 把 田野 、 语境看做是 纯粹属于被研究对 象的客体性范 畴, 而是 突 出地把研究者本人的因素加入 到田野 、 语境 当中。 田野不是检验科学假设 的主体场所 ,而是主体之间的对 话 空间 :田野不是仅仅 环绕着被调查对象 的单层次的语 境空 间 ,而是把被调查者和调查 者都包括在 内的双 向度的语境空 间 。与工具理 性的真理观不同 , 根据沟通理性 的真理观 , 真理 是客观世界 、 社会世界和 主观世界相互协调 的结果。 真理最终 要落实为主体之间达成的共识 。沟通 理性体现了一种顾及沟 通效果 的关怀伦理 、 责任伦理 。 其实 , 无论怎样的 自我反省和“ 了解之同情” 式地理解他我 , 自我都不可能达到对他我的充分绝对的理解。要从 科学主义 的立场 、方法过渡到建立在新 的学术伦理基础上的新的研究
民俗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译
1.民俗:民俗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靠口头和行为传承的文化模式。它涵盖了三方面的
内容:一、民俗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二、民俗是靠口头和行为的方式一代一代传承的;
三、民俗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已形成了相对固定的制约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方式的文化模式.
2.民俗学:民俗学(folklore)是一门针对信仰、风俗、口传文学、传统文化及思考
模式进行研究,来阐明这些民俗现象在时空中流变意义的学科。民俗学是研究人们在日常的
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通过语言和行为传承的各种民俗事象的学问。已成为社会科学领域
中的一门独立的学科.目前,其研究领域包括物质民俗,精神民俗、社会民俗和心理民俗.
3.传承性:即民俗在时间上的传承性。主要表现为在传承过程中内容和形式上的连续
性和稳定性。它是民俗得以延续的一种手段,在民俗的形成和发展中,起承上启下的中介作
用.一定地域的、民族的、社会的民俗传承,总是受地域、民族、社会的人们共同心理因素支
配的。
4。变异性:民俗的变异性是指民俗事象在流传过程中,由于受社会的、政治的、生
活的种种因素的影响而产生的内容和形式上的变化。
5.历史性:
6.地方性:
7。田野作业法:民俗学中,把深入实地考察,直接采集民俗资料的方法叫做“田
野作业法”,也称“直接观察法”。它提倡和鼓励民俗学工作者走出书斋,深入民间社会.
是民俗学中最可靠的研究方法,既可获得忠实可靠的资料,又可修正补充前人调查资料的不
足。
8.AT分类法:阿尔奈发展的研究民间故事的精细工具。即将大同小异的民间故事按地
区分布进行排列,并给各个资料标上分类编号。先按语言分,给个符号;再按国家分,给个
民俗学概论
第一章概论
1、民俗学的内涵:从广义上来讲,民俗学是一门关于传统文化及生活方式的学问,是关于发生在我们周围
各种生活现象的学问。
一、文化
定义:从民俗学的角度来说,文化是一种动态的过程,是人们生活方式和表达方式的总和。
二、文化的特点
1、特点:
(1)文化是人类的创造性行为,是一种动态的过程。
(2)文化的传承是以家庭、宗教、政治、教育、经济活动、日常生活、生产过程,以及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交流活动为媒介的。
(3)文化永远都不是静态的,而是活动的。体现为不断地变化发展。
(4)文化是一个累积的过程,体现为文化的创造过程是一个累积的、循序渐进的过程。
(5)文化又是保守的。体现为能够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维持其独特性的根本。
三、传统的特点
1、什么是传统:
(1)民俗学意义上的“传统”是一种过程,同时具有历史性、地域性和持续性,主要指的是文化现象的传播方式和途径。
2、传统的特点:
(1)首先,传统必须是一种约定俗成的,带有普遍和典型意义的东西。
(2)其次,文化的传播方式可能是多种多样的,我们所谓的“传统性”强调的是以口头或行为或风俗或物质的形式为媒介的传播方式。
(3)接着,传统性还体现在文化现象传播途径的非正式性。
(4)最后,传统必须是一种具有生命力的东西,必须具有自己的持续性和连贯性。
3、传统的保护和延续:
(1)另外,传统的消失在很大意义上只是形式的消失,其本质往往还会借助于新的形式继续存在。
第一节什么是民俗学
一、民俗的概念
1、民俗的概念:
“民”的概念发展大现在,定义为全民或全人类。
2、俗的概念:
民俗学研究的内容是书面文化传统之外的文化,以口头、风俗或物质的形式存在,以民间传承(或者是口头,或者是模仿,或者是表演)的方式传播。
以“日常生活”为方法的民俗学研究——“民俗学‘日常生活’转向
文化遗产2017年第1期
以“日常生活”为方法的民俗学研究
—“民俗学‘日常生活’转向的可能性”论坛综述
刘晓春崔若男
〔中图分类号〕K89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 -0890(2017) 01 -066 -05
经典民俗学以具有历史传统的生活文化为研 究对象,并以“民俗”为方法,参与到人文社会 科学共同关注的问题对话之中。现代以来,在建 构、发明民族国家传统、倡导文化多样性的过程 中,民俗学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功用。近20年来,以吕微、高丙中、户晓辉、周星、王杰文、周福 岩等为代表的数位中国民俗学者,一直思考中国 民俗学的学术范式现代转型问题,期望在对象、理论与方法上有所突破,其中吕微、户晓辉提出 的“实践民俗学”主张,具有代表性。由于他们 借鉴的理论资源以及表述方式,都与中国传统民 俗学界的“事象”研究有较大差异,其理论思考 与学术关怀并未在民俗学界引起回应。
会议召集人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 究中心刘晓春教授,有感于民俗学界理论探索与 经验研究相互隔膜、互不理解的学术状态,特于 2016年3月1日发起“民俗学‘日常生活’转向 的可能性”论坛。论坛采取定向邀请和征集论文 相结合的形式,召集来自民俗学、人类学、宗教 学、社会学、文艺美学等不同学科的学者,通过 探讨民俗学“日常生活”转向的可能性问题,达 成民俗学界理论探讨与经验研究的相互理解。如 果说研究“传承”的民俗学以探究“历史”的逻 辑、建构共同体的认同为终极目的,那么,研究 “日常生活”的民俗学,则是以“日常生活”为 *伦理概念、方法概念、实践概念,以“历史”逻 辑为基础,从理所当然与不证自明的“日常生 活”中,探究“日常生活”的“常”与“非 常”,重新认识“日常生活”在当下社会的意义 与价值,进而实现民俗实践主体的“自由目的”。
民俗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和意义
民俗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和意义
民俗文化是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通过民间口头传播、宗教仪式、节日庆典等形式传承下来的,代表着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和精神世界。随着现代化的发展,一些传统文化正在逐渐消失,民俗文化亦是如此,但它却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民俗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和意义。
一、赋予人生以意义
现代社会,人们经常面对着生命的匆匆如过。各种压力和焦虑让人茫然和迷失。而民俗文化是一种有序的生活方式,能够带给我们一种安心的感受,赋予我们的生活以意义。无论是过年吃团圆饭,还是端午节吃粽子,每一种传统的民俗文化都能够让人们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增添人生的乐趣。遵循民俗文化能够让人们更好地走过人生的每一段路程。
二、加强民族凝聚力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血脉,是国家的根基。在现代社会中,我们面对着异质文化和全球化的挑战,民俗文化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扮演着加强民族凝聚力的作用。因为我们通过民俗文化可以认识和了解我们自己的文化,感受到乡土情结,增强对本民族的认同感,从而不断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
三、促进文化交流
民俗文化在不同的地域与地域之间有着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通过对不同文化的比较,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民俗文化的内涵,并通过学习、交流、沟通、融合等表现形式,促进文化的交流与转化,减少文化差异,形成跨区域的地域文化体系。
四、保护传统文化
现代社会飞速的发展,让传统文化受到了严重的威胁。而民俗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了保护的重视。通过传承民俗文化,我们可以缓解现代文明的冲击,将传统文化更好地传承下去,保护文化遗产和历史记忆,维护社会稳定,推动文化的繁荣。
关于民俗学的思考
关于民俗学的思考
民俗学,毋庸置疑,自然是研究民俗的一门学科。当然这样简洁的语句是不能概括民俗学内涵的,要真正理解民俗学的学科内涵和理念,对民俗的阐释和理解就成为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民所包含的奥秘也就成为民俗学真正意义上的研究价值,因而民俗的本质决定了民俗学的理念及最终发展归宿。
无论我们怎样解释“民俗”这个词语,将它分成“民”和“俗”分别进行阐释,还是合二为一进行整体阐释,都不能抛弃它的本质。民俗的起源始终伴随人的生存和发展,也就会说民俗开始于物质生产,而后作为人的伴生物逐渐成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民俗并不是起源于人类的创造和无端的遐想,而是以人类生存和发展为动力的。先民谋求生存的途径是产生民俗的土壤,为了生存他们集体狩猎,共同劳作,克服严酷的自然条件,抵御猛兽的侵袭,正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先民必须药形成一定的组织形式,以期望在自然环境中利益最大化,于是在漫长的生存岁月中,他们根据长期狩猎和种植经验,逐渐形成了最佳的组织方式,久而久之,他们在潜意识中默认了这些组织方式,而后就出现了遵循这些方式的自觉行为,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民俗。因此,就其起源来看,实质上民俗最初是一种生活组织形式,产生的目的便是生存。
人类社会处于不断发展中,民俗的产生满足了人类的生存繁衍,那么民俗作为一种生活组织形态就会代代传承,人类的生生不息就成为民俗的依托,在人类代代相传的过程中,不但原有的生活组织形式得以保留,随之又产生了更多新的组织形式,也就是说民俗不但具有传承性,还具有衍生性。人类追求生存和发展的目的并没有改变,民俗的生存土壤依旧存在,只是生根发芽而已,衍生出更多适应人类生存发展的形态。当人类的生存趋于稳定的时候,便逐渐有了精神上的追求,给予物质条件和精神追求,人类便有了崇拜,传说,神话等,而这些就成为民俗新的组织形式,究其实质,依旧服务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民俗学理论
一、民俗学是什么?这个词是怎么来的?
1、民俗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民俗学是一门以
民间风俗习惯为研究对象的人文科学。从根本上来说民俗学是研究人类与自然基本关系的学问。
2、民俗作为专业学科术语,是由1846年英国学者汤姆斯床创用的。民俗一词在中国很早
就出现,但作为学科专业名词是在1922年12月7号北京大学《歌谣》《发刊词》中。
二、日本民俗学之父及他的两种研究方法?中国民俗学之父?
1、日本民俗学之父——柳田国男。
2、方言周圈论:这个研究方法应用到一般民俗事象上,用以研究文化传播的规律,就发展
成为“文化周圈论”(语言的变化一般从文化中心开始,像圆形波纹一样向四周传播,其影响力也越来越小,因此边远地区保存着较多的古语。)
重出立证法:即比较研究法。
3、中国民俗学之父——钟敬文
三、民俗的基本特征、功能
1、基本特征:集体性、继承性和扩布性、相对稳定性和变异性、类型性(基本全世界都有
洪水的传说,具有某些共同点)、规范性和服务性。
2、功能:教化功能、规范功能、维系功能(维系人类的生存繁衍)、调节功能。
四、神话是什么?传说是什么?(民间)故事是什么?
1、神话:神话是人类各民族历史发展的特定阶段的普遍产物。一般来说,神话发生在从原
始氏族社会到文明社会的早期。在古希腊,神话体系的发展充分而完美。但是从柏拉图开始,神话就因其幻想和非理性因素受到攻击和排斥。(神话是谜语,神话本身就具有“谜”的性质,同“谜”有着不解之缘;神话是解释神人关系)
2、民间故事:广义的指民众口头创作的所有散文体的叙事作品,包括神话、传说、幻想故
民俗学——精选推荐
且长期形成习惯,并导致了民俗学研究现状缺乏从各种民俗事象的规律
性中总结理论。 二是被禁锢在民间文艺领域里的中国民俗学,缺乏对
各种民俗事象有机复合的哲学分析与解析,因而也就缺少有深度和力度
的论述和证明,这也就是中国民俗学始终害着的软骨病,难以在学术界
形成他应有地位的与原因之一。
C.建国以后,中国民俗学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受冷落。 同时受到前苏联民俗学体系的影响,长期徘徊不前。
2
北大歌谣运动的开始。
1920 年北京大学歌谣研究会建立。五四前后,歌谣收集切如民众民俗, 民俗自觉意识活动产生。
2.民俗自觉意识产生的原因: 倡导者的学科意识,名流学者的参与投入
清末民初以严复为代表的爱国志士“富国强民”思想主张
世纪初激进知识分子国民性改造理想趋使。
3.中国民俗学的历史渊源——不得不评析下我国文化传统 A.古代社会:民俗作为“礼”文化的对应和补充长期存在。
从世界范围看:民俗学还在以经验科学为核心的精确思维模式作为民 俗学的基本研究方法。
中国民俗学在这一背景下,至今还未能找到一种精确度量研究的办 法。还处于搜集材料,对民俗事项作分门别类的描述阶段,也就是定性 阶段。
二.中国民俗文化的发展: 1986 年上海《文汇报》刊出了《开拓民俗文化研究的新领域》一文, 提出了重构中国民俗学,建立民俗文化学新学科的主张。时代的要求推 动了民俗学研究的发展。 1.近年来,中国民俗文化学发展的表现: A 各地民俗文化的研究机构纷纷建立。预示着中国民俗文化研究开始 步入空前活跃的时期。 B.学者走出书斋,深入社会调查研究。标志着对民俗文化学的研究在 逐步深入。 C.关于民俗文化类的书籍专著出发发性。整体上推动着民俗文化学的 进步与发展。 D.民俗学课程和专业在中学和高校的设置,及民俗文化研究人才的培 养。意味着民俗作为文化学科来研究的观念进一步深入人心。 E.民俗文化的应用取得突破性进展。起显著特点就是与社会活动和商 业经济的结合。说明是贴近生活,靠近人民是民俗文化学富有生命力的 象征。 F.全球华人,海峡两岸民俗学者的交流。成为沟通联系的纽带,并凝 聚了海外华人和两岸人民心灵感情。 2.中国民俗文化学研究的发展:
民俗与民俗学
《中国民俗文化》课程第二章辅导
第二章民俗与民俗学
第一节民俗
一、什么是民俗(了解掌握)
1、“民”的概念:“民”是一个相对的而不是独立的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民”所指的社会人群不同。现代民俗学的观点认为,“民”是全民的,而不应是部分人群。因为非正规的文化的传递者是全体民众。
2、“俗”的概念:“俗”简单地说,就是“知识和学问”。“俗”应该是以口头的、物质、风俗或行为等“非正规”和“非官方”的形式创造和传播的文化现象。
“民俗”就是普通百姓的知识和学问,是一种“约定俗成”的东西。
3、民俗的概念内涵(掌握)
民俗是传统文化的一种,主要包括以口头、物质、风俗或行为等非正规、非官方形式保存和传播的,传统文化现象。
民俗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自觉或无意地遵循和维护的一种行为规范、道德伦理、认知方式和思维模式。
二、民俗的产生和传播
1、民俗的产生(了解)
(1)民俗事项随人类和文化的产生而文化。
文化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人类在共同生活中,创造文化的同时,各种有形和无形的民俗事项也随之产生了。
(2)民俗是民族共同创造的结晶,没有具体作者。
从宏观的角度看,民俗是一种长期的文化积淀,是民族共同创造的结晶。与书面传播和保存的文化传统不同,以非书面、非正规、非官方的形式保存和传递的传统文化的民俗,没有具体的创造者。几乎所有的民俗事项都没有具体作者。
(3)学术界的重要理论
关于民俗事项的产生,学术界主要有以下几种理论:
①共同创造论;②残余论;③文化沉淀论;④个人创造和集体再创造论。
目前,学术界比较认可的是个人创造和集体再创造论。
民俗文化的意义与价值
民俗文化的意义与价值
1、民俗又称民间文化,是指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群体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并世代相传、较为稳定的文化事项,可以简单概括为民间流行的风尚、习俗。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民俗传统的国家,在中国境内土生土长的各民族中,都有广大人民群众创造的各类民俗文化,代代传承。这些民俗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生活,还增加了民族凝聚力。民俗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各个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大和演变,为人民的日常生活服务。民俗就是这样一种来自于人民,传承于人民,规范人民,又深藏在人民的行为、语言和心理中的基本力量。
2、民俗的价值包括:物质生活价值、精神生活价值、社会生活价值。
①物质生活:(1)经济之物质(如食料、衣饰、居屋、运输方法),(2)生存之方法(如乡村生活、城市生活等),(3)盈利与财富(如劳力之生产、器具、不动产);
②精神生活:(1)方言,(2)民间学识与运用,(3)民间智慧,(4)艺术,(5 )神秘(如民间法术、民间宗教);
③社会生活:(1)家族,(2)社团,(3)特别组合(如经济组合、政治组合、运动组合、宗教组合等),秘密组织(政府不知道的团队)。
3、民俗的根本属性是模式化、类型性,并由此派生出一系列其他属性。模式化的必定不是个别的,自然是一定范围内共同的,这就是民俗的集体性:民俗是群体共同创造或接受并共同遵循的。模式化的必定不是随意的、临时的、即兴的,而通常是可以跨越时空的,这就是民俗具有传承性、广泛性、稳定性的前提:一次活动在此时此地发生,其活动方式如果不被另外的人再次付诸实施,它就不是民俗;只有活动方式超越了情境,成为多人多次同样实施的内容,它才可能是人人相传、代代相传的民俗。另一方面,民俗又具有变异性。民俗是生活文化,而不是典籍文化,它没有一个文本权威,主要靠耳濡目染、言传身教的途径在人际和代际之间传承,即使在基本相同的条件下,它也不可能毫发不爽地被重复,在千变万化的生活情境中,活动主体必定要进行适当的调适,民俗也就随即发生了变化。这种差异表现为个人的,也表现为群体的,包括职业群体的、地区群体的、阶级群体的,这就出现了民俗的行业性、地区性、阶级性。如果把时间因素突出一下,一代人或一个时代对以前的民俗都会有所继承,有所改变,有所创新。这种时段之间的变化就是民俗的时代性。
民俗学本科
民俗学本科
民俗学是一门研究民俗现象的学科,它涉及到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包括社会生活、文化传承、宗教信仰等。本文将从民俗学的定义、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学科发展等方面进行介绍。
一、民俗学的定义
民俗学是研究人类社会中各种民间传统和习俗的学科,它关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各种行为、信仰、仪式等。它研究的对象包括节日、婚礼、葬礼、祭祀、游戏等各种民间传统活动,以及与之相关的民间信仰、民间艺术等。通过研究这些民间传统,可以了解一个社会的文化特征、历史变迁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二、民俗学的研究内容
民俗学的研究内容非常广泛,既包括具体的节日、仪式等民间传统活动,也包括抽象的民间信仰、民间艺术等方面。具体来说,民俗学研究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节日和仪式:研究各种节日和仪式的起源、发展、意义和变迁。例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以及婚礼、葬礼等各种仪式。
2. 信仰和祭祀:研究人们的宗教信仰、神话传说以及与之相关的祭祀活动。例如对神灵、祖先的崇拜,以及祭祀仪式中的各种行为和符号。
3. 游戏和娱乐:研究人们的游戏和娱乐活动,包括童谣、游戏规则、民间故事等。通过研究这些游戏和娱乐活动,可以了解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心理。
4. 民间艺术:研究人们的民间艺术形式,包括音乐、舞蹈、绘画、雕刻等。这些艺术形式通常是通过口头传统的方式传承下来的,反映了人们的审美观念和文化传统。
三、民俗学的研究方法
民俗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田野调查、文献研究和比较研究等。田野调查是民俗学研究的基本方法,通过实地观察和访谈等方式,收集民间传统的实际情况。文献研究则是通过查阅历史文献和民间资料,了解民间传统的历史变迁和文化背景。比较研究则是将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民间传统进行比较,找出共同之处和差异之处,从而深入了解民俗的本质和特点。
中国的文化人类学与民俗学
中国的文化人类学与民俗学
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国家,其独特的文化传统吸引了世界各
地的学者和旅行者。在这个多元化的国家中,文化人类学和民俗学成为了研究和理解中国文化的重要工具。本文将探讨中国的文化人类学和民俗学,并介绍它们在研究中国文化方面的应用。
文化人类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文化的学科,它关注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包括社
会结构、宗教信仰、价值观念、艺术表达等。在中国,文化人类学的研究对象非常广泛,涵盖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当代社会和少数民族等。通过对中国文化的深入研究,文化人类学家们可以揭示中国人的价值观念、行为模式和社会结构等方面的特点。
中国的民俗学是文化人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研究的是人们的日常生活和传
统习俗。民俗学家通过研究人们的节日庆典、婚礼葬礼、宗教仪式等来了解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在中国,民俗学的研究领域非常广泛,涉及到各个地区和民族的传统习俗。通过对中国各地的民俗学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国的多样性和地域差异,以及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融。
中国的文化人类学和民俗学在研究中国文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首先,它们
帮助我们了解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国人注重家庭和社会关系、尊重长辈、重视教育等特点。这些价值观念对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和社会交往产生了深远影响。
其次,文化人类学和民俗学还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中国的社会结构和组织形式。
中国是一个拥有众多少数民族的国家,每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和社会组织形式。通过对不同民族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国社会的多元性和多样性。
民俗学——精选推荐
民俗学
第⼀章
⾮物质⽂化遗产(⽆形遗产):被各群体、团体、个⼈视为其⽂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具、实物、⼯艺品和⽂化场所。
重视:1.⼈;2.⼝头传承;3.⽂化空间的重视
民俗商业化、媒介化、民俗学从科学理论到实践⽅案
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个国家或民族中⼴⼤民众所创造、享⽤、和传承的⽣活⽂化。
民俗学是⼀门以民间风俗习惯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它的主要任务,是以科学的态度,对历史和当代的民俗事象,进⾏调查、搜集、整理、描述、分析和论证,探求它的结构、特点与社会功能,揭⽰其发⽣、发展、传承、演变、消亡的规律,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服务。它具有交叉学科的性质。
民俗是民间⽂化中带有集体性、传承性、模式性的现象,它主要以⼝⽿相传、⾏为⽰范和⼼理影响的⽅式扩布和传承。总体来说分为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和语⾔民俗。
民俗的基本特征:1.集体性(本质特征),汉武帝颁布《太初历》,以夏历正⽉为岁⾸,年节习俗才⼀直延续⾄今。2.传承性和扩布性,民俗⽂化的扩布是有条件、有选择的,那些发⽣时间⽐较早,社会功能⽐较⼴泛的民俗,其扩布的地域和民族也相对⼴⼤。3.稳定性与变异性,民俗是靠语⾔和⾏为传承的。4.类型性。5.规范性和服务性,最常见的是民俗社会中经常使⽤的不成⽂法或习惯法,民俗规范永远是民众⼼理与价值观念整合的结果。
民俗的社会功能:1.教化功能,2.规范功能,社会规范分为四个层⾯,第⼀层是法律,第⼆层是纪律,第三层是道德,第四层是民俗。3.维系功能,4.调节功能。
第⼆章
物质⽣产民俗是⼀个国家、民族的特定地区、社会群体中的⼤众,在⼀定的⽣态环境中所创造、享⽤和传承的物质⽂化事象。包括:农业民俗,狩猎、游牧和渔业民俗,⼯匠民俗,商业和交通民俗。
人类学知识:民俗学及其研究方法和内容
人类学知识:民俗学及其研究方法和内容民俗学作为人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的是一个特定社会群体内的民间文化和传统,包括节日、仪式、艺术、传说等方面。本文将从民俗学的研究方法、内容及其意义等方面展开论述。
一、民俗学的研究方法
1.实地调查法:包括访谈、实地观察、问卷调查等方式,通过与文化传承人和民间艺人的交流,深入了解民俗文化的历史、内涵、演变等方面。
2.视觉、声音资料收集法:如使用照片、录音、录像等方式记录下各种民俗文化形式的表现,能给人直观描述的感觉,并为研究者提供大量的实证数据。
3.比较研究法:即通过比较不同社会群体之间各种民俗文化的异同,来深入了解文化的内核。
4.历史研究法:民俗学的研究往往需要进行历史考察,如查找文献、考证历史背景等方法,寻找民俗文化形成发展的历史客观基础。
二、民俗学的内容
民俗学内容广泛,包括节日、仪式、艺术、传说、歌谣、说唱、
戏剧、游戏、信仰、体育等方面。其中,节日是民俗文化中最重要的
组成部分之一,它集中体现了一个社会群体的历史文化传统、生活方式、宗教信仰、地理环境等因素,是一个社会群体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仪式是民俗文化中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祭祀、婚礼、
葬礼等各种社会仪式,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进行的特殊的社会活动,
也是人类某些宗教信仰的主要形式。
艺术是民俗文化中的精华部分,它包括书法、绘画、雕塑、音乐、舞蹈、戏剧等多种艺术形式。传说、歌谣、说唱、戏剧、游戏等则是
民俗文化中的文学艺术,它们通过传说、歌谣、传唱、传统故事、神
话传说等方式,传承着一个社会群体的文化和历史。
民俗学本科
民俗学本科
简介
民俗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和文化的学科,它关注的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遵循的传统习俗、风俗和仪式等。通过对民间传说、节日庆典、婚丧嫁娶等方面的研究,民俗学可以揭示一个社会或文化群体的价值观念、信仰体系以及社会结构等重要内容。
起源与发展
民俗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起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时欧洲各国开始对自己国家的传统文化进行系统性研究。德国学者弗朗茨·冯·霍普夫(Franz von Hoppf)被公认为现代民俗学之父,他提出了许多重要概念和方法,并开创了对民
间文化进行深入研究的先河。
随着时间的推移,民俗学逐渐发展成为一门跨学科的综合性学科。它不仅借鉴了人类学、历史学和社会学等相关领域的理论和方法,而且还与考古学、语言学等学科密切相关。现代民俗学研究的范围不仅涵盖了欧洲和美洲的传统文化,还扩展到了亚洲、非洲和大洋洲等地区。
研究内容
民俗学的研究内容非常广泛,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1.传说与神话:民俗学家研究并记录各种传说和神话故事,揭示人们对于宇宙
起源、神灵信仰以及英雄人物的崇拜等方面的思想和信仰。
2.节日与庆典:民俗学家对各种节日庆典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其中的仪式、乐
曲、舞蹈等元素,并探讨其背后的文化意义。
3.社会习俗:民间婚礼、葬礼、生日庆祝等社会习俗是民俗学关注的重点之一。
通过对这些习俗的研究,可以了解到一个社会群体的社会结构、价值观念以
及道德规范等方面内容。
4.音乐与舞蹈:音乐和舞蹈是民俗学研究的重要对象。民俗学家通过对不同地
区、不同民族的音乐和舞蹈进行比较研究,可以揭示出人类音乐和舞蹈的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俗学在日常生活意义建构中的学术伦理摘要:后现代学者试图重新把个人置于自我筹划、自我规定的个体“存在”的主体境地,重新将个人置于自在的、自为的、自主的、自律的。体现在民俗学意义建构的学术伦理是如何让民俗中的人不再只是自上而下被规定的、被给予的“俗民”,而是作为具体的个体和主体所自我筹划、自我规定的自由存在的个人。
关键词:民俗学研究者;被研究者;学术伦理
中图分类号:k89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2-0261-01
一、民俗学与日常生活之间的关系
民俗学是一门理解普通人日常生活文化的当代学。民俗与日常生活是联系在一起的,民俗存在于日常生活之中。在民俗学的意义上,民俗是被民俗学家发现并表述出来的那部分日常生活,它们被选中是因为它们符合特定的体裁(genre)或文化形式。
民俗学的对象既要从民俗事象来界定,还要从民俗主体来界定。中国民俗学界在借助日常生活概念,把对象从奇风异俗转向生活整体的同时,还把对象从农民扩展到普通国民。
“民俗学是调查日常生活的,我们的思考有必要在‘民俗’与‘日常生活’之间来回游走,而不应该在日常生活中发现民俗之后就置日常生活于不顾了。”
二、关于学术伦理
学术伦理是晚近哲学、人类学等诸多学科所共同关注的重要问题。所谓学术伦理,就是学术共同体内形成的学术研究的基本道德规范,举其要者,如充分尊重前人和他人的学术成果,通过注释、征引等,在有序的继承和创新中推进学术。
但这里所提出的学术伦理又有别于上述定义。而是特指从认识论、方法论转换而来的知识伦理学,特别是指从现象学方法论的立场经现象学本体论的“格式塔”目光转换而生成的解释学伦理学。
三、通过性质世界与意义世界的解读
传统的、经典的形而上学知识论、方法论所给出的只是在物、在形而上学的逻辑体系中的适当位置,而物以及个人在该逻辑体系中的位置就是人在形而上学逻辑知识中被给予、被给定的性质。
“个体的、主体的人在‘自己的’即‘先验自我’的位置上的自我选择、自我给予的自在的、自由的存在意义。”
与人赖以生存的性质世界不同,人自身存在的意义世界之所以是意义的世界,就在于意义是由个人的存在“自身”在超越经验的存在状况下自我筹划的、自我选择的结果,而任何共同体都不可能在经验世界中对每个人的先验的意义世界有所规定。
马克思:“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形而上学本是出自人的理性的最伟大的创造,现代学科、现代学术视人为形而上学体系的第一推动者,但也恰恰是形而上学把人置于被给予、被规定的位置。
“后现代学者的反本质主义、反普遍主义诉求就是一反形而上学的本质决定论和普遍决定论,试图重新把个人置于自我筹划、自我规定的个体‘存在’的主体境地,重新将个人置于自在的、自为的、自主的、自律的,就是让人重新成为个人,让个体的人真正成为主体的人,让每一个人都拥有绝对的不可让渡的自由的存在权利和存在尊严。”
对于民俗学来说,民俗学者应思考的问题是:如何让民俗中的人不再仅仅是自上而下被规定的、被给予的“俗民”,而是作为具体的个体和主体所自我筹划、自我规定的自由存在的个人。
四、反观中国民俗学
“民俗学的对象首先是民俗,但不仅是民俗。那么还有什么呢?我相信对此的回答不止一种方式,不止一个答案。在此,我的回答想增加的是民俗学者自己。民俗学要把民俗学者自己、把民俗学者自己的学术活动纳入学科的对象。”
2004年8月4日—5日在北京召开第二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其中那些原本坚持田野研究、语境研究的学者不再把田野、语境看做是纯粹属于被研究对象的客体性范畴,而是突出地把研究者本人的因素加入到田野、语境当中。
田野不是检验科学假设的主体场所,而是主体之间的对话空间:田野不是仅仅环绕着被调查对象的单层次的语境空间,而是把被调查者和调查者都包括在内的双向度的语境空间。与工具理性的真理
观不同,根据沟通理性的真理观,真理是客观世界、社会世界和主观世界相互协调的结果。真理最终要落实为主体之间达成的共识。沟通理性体现了一种顾及沟通效果的关怀伦理、责任伦理。
其实,无论怎样的自我反省和“了解之同情”式地理解他我,自我都不可能达到对他我的充分绝对的理解。要从科学主义的立场、方法过渡到建立在新的学术伦理基础上的新的研究方法即新的整体研究范式,中国民俗学还有相当长的路程要走。
参考文献:
[1]高丙中.民俗文化与民俗生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