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学在日常生活意义建构中的学术伦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俗学在日常生活意义建构中的学术伦理摘要:后现代学者试图重新把个人置于自我筹划、自我规定的个体“存在”的主体境地,重新将个人置于自在的、自为的、自主的、自律的。

体现在民俗学意义建构的学术伦理是如何让民俗中的人不再只是自上而下被规定的、被给予的“俗民”,而是作为具体的个体和主体所自我筹划、自我规定的自由存在的个人。

关键词:民俗学研究者;被研究者;学术伦理
中图分类号:k89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2-0261-01
一、民俗学与日常生活之间的关系
民俗学是一门理解普通人日常生活文化的当代学。

民俗与日常生活是联系在一起的,民俗存在于日常生活之中。

在民俗学的意义上,民俗是被民俗学家发现并表述出来的那部分日常生活,它们被选中是因为它们符合特定的体裁(genre)或文化形式。

民俗学的对象既要从民俗事象来界定,还要从民俗主体来界定。

中国民俗学界在借助日常生活概念,把对象从奇风异俗转向生活整体的同时,还把对象从农民扩展到普通国民。

“民俗学是调查日常生活的,我们的思考有必要在‘民俗’与‘日常生活’之间来回游走,而不应该在日常生活中发现民俗之后就置日常生活于不顾了。


二、关于学术伦理
学术伦理是晚近哲学、人类学等诸多学科所共同关注的重要问题。

所谓学术伦理,就是学术共同体内形成的学术研究的基本道德规范,举其要者,如充分尊重前人和他人的学术成果,通过注释、征引等,在有序的继承和创新中推进学术。

但这里所提出的学术伦理又有别于上述定义。

而是特指从认识论、方法论转换而来的知识伦理学,特别是指从现象学方法论的立场经现象学本体论的“格式塔”目光转换而生成的解释学伦理学。

三、通过性质世界与意义世界的解读
传统的、经典的形而上学知识论、方法论所给出的只是在物、在形而上学的逻辑体系中的适当位置,而物以及个人在该逻辑体系中的位置就是人在形而上学逻辑知识中被给予、被给定的性质。

“个体的、主体的人在‘自己的’即‘先验自我’的位置上的自我选择、自我给予的自在的、自由的存在意义。


与人赖以生存的性质世界不同,人自身存在的意义世界之所以是意义的世界,就在于意义是由个人的存在“自身”在超越经验的存在状况下自我筹划的、自我选择的结果,而任何共同体都不可能在经验世界中对每个人的先验的意义世界有所规定。

马克思:“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形而上学本是出自人的理性的最伟大的创造,现代学科、现代学术视人为形而上学体系的第一推动者,但也恰恰是形而上学把人置于被给予、被规定的位置。

“后现代学者的反本质主义、反普遍主义诉求就是一反形而上学的本质决定论和普遍决定论,试图重新把个人置于自我筹划、自我规定的个体‘存在’的主体境地,重新将个人置于自在的、自为的、自主的、自律的,就是让人重新成为个人,让个体的人真正成为主体的人,让每一个人都拥有绝对的不可让渡的自由的存在权利和存在尊严。


对于民俗学来说,民俗学者应思考的问题是:如何让民俗中的人不再仅仅是自上而下被规定的、被给予的“俗民”,而是作为具体的个体和主体所自我筹划、自我规定的自由存在的个人。

四、反观中国民俗学
“民俗学的对象首先是民俗,但不仅是民俗。

那么还有什么呢?我相信对此的回答不止一种方式,不止一个答案。

在此,我的回答想增加的是民俗学者自己。

民俗学要把民俗学者自己、把民俗学者自己的学术活动纳入学科的对象。


2004年8月4日—5日在北京召开第二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其中那些原本坚持田野研究、语境研究的学者不再把田野、语境看做是纯粹属于被研究对象的客体性范畴,而是突出地把研究者本人的因素加入到田野、语境当中。

田野不是检验科学假设的主体场所,而是主体之间的对话空间:田野不是仅仅环绕着被调查对象的单层次的语境空间,而是把被调查者和调查者都包括在内的双向度的语境空间。

与工具理性的真理
观不同,根据沟通理性的真理观,真理是客观世界、社会世界和主观世界相互协调的结果。

真理最终要落实为主体之间达成的共识。

沟通理性体现了一种顾及沟通效果的关怀伦理、责任伦理。

其实,无论怎样的自我反省和“了解之同情”式地理解他我,自我都不可能达到对他我的充分绝对的理解。

要从科学主义的立场、方法过渡到建立在新的学术伦理基础上的新的研究方法即新的整体研究范式,中国民俗学还有相当长的路程要走。

参考文献:
[1]高丙中.民俗文化与民俗生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