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十五讲
中国美学十五讲
![中国美学十五讲](https://img.taocdn.com/s3/m/ad285c06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7ecdd1b.png)
中国美学十五讲四、爱:忘情融物庄惠之辩中,涉及到一个“情”字。
人观鱼而知鱼之快乐,朱光潜先生等以为,这是一种“推己及物”、“移情于物”的观物模式。
万物无情,而人有情,人观万物,故万物皆染上人情感的色彩。
但朱先生这个广为人知的观点却是值得商榷的。
庄子妻子去世了,惠子去吊唁,庄子盘腿而坐,敲着盆子唱歌。
惠子说:“和自己的妻子生活在一起,她为你生儿育女,现在老了死去,你不哭,也就罢了,还敲着盆唱着歌,这不是有点过分吗?”庄子说:“她的生命来自于自然之气,现在她又归于归于自然之气,归于生命之大本。
生死相替就如同四季的更替。
她现在安然地睡在天地这一巨室之中,而我在这里嗷嗷叫哭,这不是太愚蠢了吗?”惠子所持为人之常情,而庄子所持为天地之情。
鸟兽犹爱其类,何况人乎?何况其妻乎?只是庄子看到,世所谓爱者,乃是一己之私怀,亲亲则爱之,类同则悲之,于是便有差别,便有等级,便有偏私。
由此,庄子认为,人之爱是不真实的。
顺应自然之道,以万物之情为情,方是真性情。
庄子提出“不近人情”的观点,“不近人情”后面隐含的是“独重天情”,在相忘于江湖中,各任天情。
在《逍遥游》中,就虚拟一个与俗世情感相违背的人接舆,所谓“犹河汉无极也,大有径庭,不近人情”。
庄惠有段关于情感的著名辩论:惠子谓庄子曰:“人故无情乎?”庄子曰:“然”。
惠子曰:“人而无情,何以谓之人?”庄子曰:“道与之貌,天与之形,恶得不谓之人?”惠子曰:“既谓之人,恶得无情?”庄子曰:“是非吾所谓情也。
吾所谓无情者,言人之不以好恶内伤其身,常因自然而不益生也。
”惠子曰:“不益生,何以有其身?”庄子曰:“道与之貌,天与之形,无以好恶内伤其身。
今子外乎子之神,劳乎子之精,倚树而吟,据槁梧而瞑,天选子之形,子以坚白鸣!”人本质上都是有情的,庄子和惠子在这一点上没有不同,但他俩所说的“情”却有不同。
惠子问“人本来是没有情的吗”,庄子以“是”答之,令惠子大为吃惊。
庄子并非否定人有情,但庄子肯定的是人的“天情”,惠子肯定的是人的“人情”。
朱良志《中国美学十五讲》中意、象、言的结构
![朱良志《中国美学十五讲》中意、象、言的结构](https://img.taocdn.com/s3/m/a7a67219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c175ce4.png)
朱良志《中国美学十五讲》中意、象、言的结构
【最新版】
目录
1.朱良志的《中国美学十五讲》概述
2."意、象、言"结构的含义
3."意、象、言"结构的发展与影响
正文
朱良志是一位著名的中国美学研究者,他的著作《中国美学十五讲》是一部深入浅出地介绍中国美学的著作。
在这本书中,朱良志提出了一种名为“意、象、言”的美学结构,这种结构对于理解中国美学的本质具有重要的意义。
“意、象、言”结构是指在意境、形象和言语三个方面来理解和把握美学现象。
意境是美学的核心,是艺术家通过艺术作品所要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形象是意境的具象化,是艺术家通过艺术手法所创造的具体形象。
言语则是艺术家用来表达意境和形象的工具,包括语言、色彩、线条等。
“意、象、言”结构在中国美学的发展历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古代,中国美学强调“意在象先”,即意境是形象的先导,形象是意境的
体现。
在这种观念下,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注重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而不是单纯地追求形式的完美。
在现代,随着西方美学思想的传入,中国美学开始注重形式的独立价值,形象和言语在美学中的地位得到了提高。
“意、象、言”结构对于理解中国美学的影响深远。
它不仅提供了一种理解和评价艺术作品的方法,而且揭示了中国美学的一种独特思维方式。
从“意、象、言”结构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美学注重思想和情感的表达,强调形式和内容的统一,倡导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总的来说,朱良志的《中国美学十五讲》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理解和研
究中国美学的重要视角,“意、象、言”结构是这一视角的核心。
朱良志《中国美学十五讲》中意、象、言的结构
![朱良志《中国美学十五讲》中意、象、言的结构](https://img.taocdn.com/s3/m/207f4945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9dc44da.png)
朱良志《中国美学十五讲》中意、象、言的结构摘要:一、引言二、中国美学中的“意”三、中国美学中的“象”四、中国美学中的“言”五、朱良志《中国美学十五讲》中意、象、言的结构分析六、结论正文:一、引言朱良志的《中国美学十五讲》是中国美学研究的重要著作之一。
该书以意、象、言三个要素为主线,系统地梳理了中国美学的发展脉络和主要内容。
本文将对这一结构进行分析,以期更深入地理解中国美学。
二、中国美学中的“意”在朱良志看来,“意”是中国美学的核心。
它既包括艺术家的创作意图,也包括作品所传达的意蕴。
这个“意”不是简单的意义或信息,而是一种独特的审美体验,是艺术作品的生命力所在。
三、中国美学中的“象”“象”是中国美学的另一个重要元素。
它指的是艺术作品中的形象、景象或意象。
在中国美学中,“象”不仅仅是艺术的物质载体,更是艺术家表达“意”的媒介。
朱良志认为,“象”的审美价值在于其“形”与“意”的统一。
四、中国美学中的“言”“言”是指艺术家的表现手法,包括线条、色彩、构图、音韵等。
在朱良志看来,“言”是艺术家表达“意”和“象”的工具,是艺术作品的形式语言。
艺术家通过精妙的“言”,将“意”和“象”融为一体,创造出美的艺术作品。
五、朱良志《中国美学十五讲》中意、象、言的结构分析朱良志在《中国美学十五讲》中,以“意”、“象”、“言”的结构为主线,详细地阐述了中国美学的发展历程和主要理论。
他从先秦到现代,从绘画到音乐,从诗歌到戏剧,全面地梳理了中国美学的脉络。
在这一结构中,“意”是核心,“象”是媒介,“言”是手段,三者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了中国美学的基本内容。
六、结论朱良志的《中国美学十五讲》以意、象、言的结构,深入浅出地揭示了中国美学的内涵和特点。
美学十五讲 第十五讲美育PPT课件
![美学十五讲 第十五讲美育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f294fcf7fe4733687f21aa46.png)
6
一 蔡元培和美育
❖ 蔡元培先生在为1930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 《教育大辞书》所撰写的《美育》条目中 给美育下了一个定义:“美育者,应用美 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 也。”这则定义表明美育是教育的一部分, 是在美学理论指导下的感情教育。
7
(一)美育的由来
席勒塑像
“美育”这个术语是德国美学家席勒最早使用的。 Johann Christoph Friedrich Von Schiller
20
❖ 蔡元培先生接受了把人的心理能力划分为知、情、意三部分 的观点,他在《美术与科学的关系》一文中写道:“我们的 心理上,可以分三方面看:一面是意志,一面是知识,一面 是感情。意志的表现是行为,属于伦理学,知识属于各科学, 感情是属于美术的。”
❖ 在教育领域,知、情、意分别与智育、美育和德育相对应。 所以,知、情、意的划分是中国的德育、智育、美育的学术 基础。蔡元培先生指出:“教育学中,智育者教智力之应用, 德育者教道德之应用,美育者教情感之应用是也。”
韦伯
28
第十五讲 伫立在蔡元培的雕塑前 1. 美育的内涵
பைடு நூலகம்三 、美育的内涵和功用
29
美育的内涵
[六艺]
礼 乐 射 御 书 数
30
[礼]
遵守规则 远离鄙俗
31
[乐]
感官享受 情绪快乐
32
[射]
技艺精湛 姿态娴雅 33
技术娴熟 姿态庄重
[御]
34
[书]
探赜钩深 幽赞神明
35
[.]
成立兴 于于于 乐礼诗 。,,
❖ 蔡元培先生认为:“宗教中美育的原素虽不朽,而既认为宗教的一部 分,则往往引起审美者的联想,使彼受智育德育诸部分的影响,而不 能为纯粹的美感,故不能以宗教充美育,而止能以美育代宗教。”
美学十五讲读书笔记800字
![美学十五讲读书笔记800字](https://img.taocdn.com/s3/m/3f16a95111a6f524ccbff121dd36a32d7275c717.png)
美学十五讲读书笔记800字
《美学十五讲》是中国当代著名美学家魏明伦教授的著作,书中系统阐述了美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下面我将从不同角度对这本书进行读书笔记。
首先,本书对美学的概念进行了深入探讨。
美学是研究美的学问,是探讨美的本质、规律和价值的学科。
魏明伦教授在书中对美学的内涵和外延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指出美学不仅仅是对美的感受和评价,更是对美的本质和规律的探究,这为读者深入理解美学奠定了基础。
其次,书中对美学的发展历程进行了梳理。
魏明伦教授通过对古希腊美学、文艺复兴美学、德国古典哲学美学等不同历史时期的美学思想进行了系统性的阐述和分析,使读者能够清晰地了解美学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和发展,从而更好地把握美学的发展脉络和主要思想。
此外,本书还对美学的基本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
魏明伦教授对美的概念、美的属性、美的标准等一系列基本问题进行了全面的阐述,通过对这些基本问题的探讨,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美学
的核心问题,从而对美学有一个更加全面的认识。
最后,本书还对美学的应用进行了探讨。
魏明伦教授在书中提出了美学在当代的意义和作用,并对美学在文化、艺术、教育等领域的应用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美学对当代社会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总的来说,《美学十五讲》是一本系统全面地介绍美学理论和方法的著作,通过阅读这本书,读者能够对美学有一个更加清晰和全面的认识。
通过对书中内容的学习,读者能够更好地把握美学的核心概念和基本问题,从而在实际应用中更好地运用美学理论和方法。
美学十五讲
![美学十五讲](https://img.taocdn.com/s3/m/be935de9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acf8084.png)
美学十五讲1、美是客观存在的:美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性的实体,它可以在精神和自然之间的不同层次上得到表现。
2、美的本质是审美快感:审美快感是美的本质,它是一种来自于精神世界的内在体验,它的存在依赖于人的意识。
3、美具有多种形式:美的形式包括艺术、文学、音乐、舞蹈等,它们可以通过各种工具来实现。
4、美的标准是情感性的:美的标准是情感性的,不同的人对美的理解不同,而且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5、美的内涵是主观的:美的内涵是主观的,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所喜好、思想观点或者宗教信仰来诠释美的内涵。
6、美的功能是双重的:美的功能可以用艺术家来表现,也可以用来服务于社会的现实需要。
7、美的价值是人文的:美的价值是人文的,它不仅仅体现了人们对艺术的热爱,而且可以提升人类的文明素养。
8、美的创造是创造性的:美的创造是创造性的,它可以通过艺术家的创造力来体现,可以在社会、文化和历史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9、美的发展是多元化的:美的发展是多元化的,它不仅仅表现在艺术创作中,而且可以在社会、文化和历史等方面都发挥作用。
10、美的相对性是客观的:美的相对性是客观的,它是一种可以在不同的文化和历史背景下得到表现的客观实体。
11、美的绝对性是抽象的:美的绝对性是抽象的,它是指人们共同拥有的审美标准,是一种不受时空限制的美的追求。
12、美的判断是主观的:美的判断是主观的,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思想观点和审美标准来判断美的艺术价值。
13、美的解释是动态的:美的解释是动态的,它不断受到时代变迁、文化发展以及社会现实等因素的影响,从而不断发生变化。
14、美的传播是公正的:美的传播是公正的,它可以通过艺术家、媒体和政府等机构来推广美的艺术价值,从而普及人们对美的理解。
15、美的发现是持久的:美的发现是持久的,人们不断地发现新的美的形式,从而开发出新的审美标准,并将美的价值传播到更广泛的领域。
中国美学十五讲》读后感
![中国美学十五讲》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4381aa5f7f21af45b307e87101f69e314332faaf.png)
中国美学十五讲》读后感
XXX教授的《中国美学十五讲》让我重新认识了中国美学。
全书以十五讲三个单元为划分,分别从道家、、儒家、骚客以及气化哲学五个方面,追踪生命超越美学产生的根源及其流变。
XXX细致的梳理,让我对中国美学的根源有了更加系
统化的认识。
以中国美学的角度看待中国文学,我们的文字何尝不是在追寻生命超越的美。
生命超越最根本是尊重生命。
在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发现:诗人与世界中的一草一木都成了朋友,这种与万物相融相即的心理状态,是一种诗意的选择,其根本是对自然的热爱,对自我、对生命的尊重。
XXX的《小池》写出了泉眼与泉水之间的无声之爱,树、阳光、池水之间的柔情。
这种写法,不是简单的拟人。
而
XXX是将自己的情感融入了世间万物,在他的眼中万物有灵,一切事物都有生命,他们之间也有着人与人之间的情感。
这是物我相通,物物相通,是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美。
XXX的诗体现出中国美学中追求空灵淡远的境界。
这种以淡逸朴素代替绚烂堂皇,强调妙悟而贬斥技法的写法,根本上是源自XXX传入中国后对哲学思想的影响。
在阅读中体会这种朴素自然的表达方式,可以引导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的尊重。
朱良志《中国美学十五讲》中意、象、言的结构
![朱良志《中国美学十五讲》中意、象、言的结构](https://img.taocdn.com/s3/m/4dfd8e59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3c4b534.png)
朱良志《中国美学十五讲》中意、象、言的结构(最新版)目录1.引言:介绍朱良志的《中国美学十五讲》2.意、象、言的定义与关系3.意的内涵与美学价值4.象的创造与美学表现5.言的传达与美学实现6.结论:总结意、象、言在中国美学中的重要性正文朱良志的《中国美学十五讲》是一部关于中国传统美学的深入探讨之作。
在这部作品中,朱良志系统地阐述了中国美学中的核心概念——意、象、言,并揭示了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意、象、言是中国美学中的三个基本元素。
意,指的是审美主体内心的情感、思想和观念,它是美学的灵魂和核心。
象,是审美主体对外在世界的感知和体验,它是意的表现和象征。
言,是审美主体用语言和文字表达意的方式,它是象的传达和延伸。
在意、象、言的结构中,意的内涵是至关重要的。
它不仅包括了审美主体的情感和思想,也包含了他们的文化背景、历史经验和社会环境。
意是美学的灵魂,它赋予了象和言以生命和意义。
象的创造和美学表现是意、象、言结构中的关键环节。
象是意的外在表现,它是审美主体对外在世界的独特感知和体验。
通过对象的创造,审美主体将自己的意念和对世界的理解具象化,从而实现了意的美学表达。
言的传达和美学实现是意、象、言结构中的最后一环。
言是审美主体用语言和文字表达意的方式,它是象的传达和延伸。
通过言的传达,审美主体将自己的意和象传达给其他人,实现了美学的交流和共享。
总的来说,意、象、言在中国美学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它们之间的关系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依存。
意是美学的灵魂,象是意的表现,言是象的传达。
第1页共1页。
凌继尧《美学十五讲》课后思考题
![凌继尧《美学十五讲》课后思考题](https://img.taocdn.com/s3/m/62d96c77ddccda38366baf14.png)
第一讲1.中西方对宇宙美的欣赏有什么区别?中国人观照宇宙的方法和西方大不相同。
由此形成了中西审美意识和艺术意识的重要区别。
西方人向宇宙作无限地追求,而中国人要从无穷世界返回到万物,返回到自我,返回到自己的“宇”。
西洋人站在固定的地点,由固定角度透视深空,他的视线失落于无穷,驰于无极。
而中国人向往无穷的心须能有所安顿,归返自我,成一回旋的节奏。
中国人的空间意识是遥望着一个目标而绸缪往复。
中国人于有限中见到无限,又于无限中回归有限,他的意趣不是一往不返,而是回旋往复的。
同是观照宇宙的美,中国人和西方人竟有那样的不同,根本原因是由于宇宙意识的差异。
2.分析“自在之美”和“自为之美”事物自身的美是自在之美,事物适合使用者的美是自为之美。
自为之美总是包含着效用的因素,而自在之美就没有这些因素,自在之美是绝对的,自为之美是相对的,因为同一个事物可能符合这一种效用,而不符合那一种效用。
3.怎样理解柏拉图的“美是理式”?柏拉图认为,任何一种事物都和其他事物有所区别,因此它具有一系列的本质特征,而这一系列本质特征的总和就是理式。
柏拉图的理式是人类认识史上的重大发现,但是,柏拉图夸大了理式的作用,导致理式世界与现实世界分离,他试图寻找一种普遍因素,由于这种普遍因素的存在,各种美的现象才成为美的。
美的理式的四个特征。
第一,永恒性。
第二,绝对性。
第三,单一性(一类中只有一个)。
第四,具体事物分有美的理式。
4.亚里士多德对美的论述有什么特点?亚里士多德否定理式的孤立存在,承认现实世界的真实性,在事物本身中寻找美的根源。
有两个重要观点:第一,美产生于大小和秩序;第二,美产生于一定的尺度。
在哲学上,亚里士多德徘徊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然而在美学上,他多持唯物主义观点,从客观现实和事物自然属性上寻求美的方向。
5.分析“美是价值”的命题。
美作为价值,有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事物的自然属性和外部形式;第二个层次是事物的社会属性和社会内容,这种社会属性和社会内容由事物在社会生活和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占据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决定。
中国美学十五讲
![中国美学十五讲](https://img.taocdn.com/s3/m/49295820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5dad7eb.png)
中国美学十五讲《中国美学十五讲》读后感这是一部以历史人文为基础讲述中国美学底蕴的书籍。
十五个章节在尽可能简练的环境下为我们详尽地从道、儒、禅、骚及气化哲学五个方面,讨论中国美学在知识之外(无言之美)、空间之外(灵的世界)、时间之外(永恒之美)、自身之外(以小见大)、色相世界之外(大巧若拙)追求美,总体形成了对生命超越美学范畴的概论,涉及到境界、和谐、妙悟、形神和养气五个基本范畴。
书中于讲述之中包含着对美学根源与气质的向往与追求,能让读者很好地了解到中国美学的意义。
而这本书中为我感触最深的两节,乃《气化宇宙——气韵》与《四时之外——刹那永恒》也。
气韵,自然是中国古典艺术的精髓。
书中讲到“中国哲学认为,天地万物有一气派生,一气相联,世界就是一个庞大的气场,万物活于一气之中,中国人视天地自然为一大生命一流动欢快之大全体,天地之间的一切无不荡乎其间生命之间彼慑互荡,由此构成一生机勃郁的空间。
”也正因如此,我国古人才如此注重气韵的存在与变化,无论是一纸行书或是一幅国画,正因有了气韵的存在,才能在观客目中挥洒喷吐出自我的灵魂,彰显出真正的价值。
在中国美学文化中,气韵便是其内涵与象征,气韵能使人感受到一幅作品的气息,它表达的思想以及它流露出的感情。
刹那永恒,从根本上讲两个意义相悖的词。
然而在中国独特的美学观念中,或许正是刹那的一瞬,才成为永恒的记忆。
超越时间的束缚,坐观潮起潮落,笑对云卷云舒,在那一刻,你的心头,可能早已播下了禅产的种子,看淡一切,妙悟参玄。
四季之内,人们难免为白驹过隙所叹息,正如李清照词曰“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每个人的喜怒哀乐都可能为时间所限制,而中国美学中超越时光的非凡想像,才能将遇到的一刹那定格为永恒的美。
因此在这种境界下,即使樱桃再红,芭蕉再绿,又何以挽住我们的目光,阻挡我们对美好的追求?或许,这就是刹那永恒留下的感悟吧。
中国美学,自然同广袤的华夏版图般博大精深,阅读这本书,一方面是为了对它有所了解,另一方面更是激励着我们能更好地探索并传承这份文化。
《美学十五讲》
![《美学十五讲》](https://img.taocdn.com/s3/m/6565b439a66e58fafab069dc5022aaea998f4195.png)
《美学十五讲》第一讲美从何处寻西方美学观点“美学” 1735年,[德]鲍姆嘉通,《关于诗的哲学沉思录》——第一次使用“美学”:希腊词语“埃斯特惕卡” (Asthetica)鲍姆嘉通情:美学美1750年,以“埃斯特惕卡”命名《美学》第一——“美学”这一术美学对象美、美感和艺术“近代美学所侧重的问题是:‘在美感经验中我们的心理活动是什么样?’至于一般人所喜欢问的‘什么样的事物才能算美‘的问题还在其次。
”——《朱光潜全集》第1卷审美关系:1 客观方面:美2主观方面:美感3主客观的结合(最高形式):艺术审美活动:欣赏美、创造美一、毕达哥拉斯公元前6世纪的希腊哲学家和美学家:1音乐的和谐是由数的比例造成的2天体的运动是和谐的3具体可感的宇宙是最高的美。
意义和影响:1 “人类历史上的一个真正重大的发现”——[德]海森堡2天文学研究:托勒密——地心说哥白尼——日心说开普勒——开普勒第三定律(行星运动的和谐法则)3数当作世界的本源在空间几何关系、数的结构关系上把握世界希腊雕塑、希腊美学乃至希腊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造型性或形体性‘中西艺术的区别)波利克里托的雕塑《持矛者》——形体性特别明显,身体的各个部位、各个部位和整体的关系,都体现了毕达哥拉斯学派数的比例。
二、苏格拉底生于公元前5世纪,雅典苏格拉底和毕达哥拉斯的最大区别:1 事物本身的美和事物对使用者的美2自在之美和自为之美人本主义的美学观三、柏拉图西方美学史上第一篇专门研究美的著作《大希庇阿斯篇》书中柏拉图本人始终没有出场,担任主角的大部分是苏格拉底。
他通过苏格拉底和希庇阿斯的对话说明自己的观点。
希庇阿斯是一位智者。
智者指公元前5世纪希腊一位以传授知识和修辞学为业的哲学家。
智者又被成为诡辩者,诡辩者当然是一个贬义词。
不过,早期智者是备受尊敬的人。
《大希庇阿斯篇》对美学的最大贡献就是区分了“什么是美”和“什么东西是美的”这两个问题。
柏拉图对美本身的追问被称作为天才的追问,正是有了这个追问,西方才产生了美学。
中国美学十五讲
![中国美学十五讲](https://img.taocdn.com/s3/m/20ab4f667ed5360cba1aa8114431b90d6c858973.png)
中国美学十五讲三、全:大制不割游鱼之乐,反映了道家重视天全之美的思想。
天之美是不可分别、浑然整全的美,是之谓“大全”。
石涛说:“混沌里放出光明。
”此一语最得庄学要义。
混沌,不是糊里糊涂,幽昧不明,其要义在于:关起外在认知的窗口,打开生命体验的门。
庄子的“大全”不是全部,全部是与部分相对的称谓,这样的全部还是量上的观点。
任何量上的观点,都与庄子的诗性思维相违背。
大全不是大而全,而是即物即全。
当人放下分别见时,哪里有总类和部分的分野。
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国。
即体验即圆融。
庄子所描述的游鱼之乐的境界,就是人与世界浑成一体,其根本特点是不分别。
而惠子的置疑,则是从知性出发,于分别上立论的。
老子说:“大制不割。
”这是一个富有深邃智慧的观点,是一个与“大巧若拙”、“大成若缺”等一样对中国美学艺术产生深远影响的观点。
《老子》云:“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
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
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
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
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
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幽暗的、混茫的、空空落落的、无边无际的道的世界,是朴,朴是没被打破的圆融,在这里,没有知识,没有分别,没有争斗,没有欲望,万物自生听,太空恒寂寥。
没有知识,如同婴儿一样自然存在;没有争斗,保持着永恒的雌柔;就像天下的溪涧,就像清气流动的山谷,空灵而涵有一切,流动而不滞塞。
这个天下莫能与之争的世界,乃素朴之制,此为“大制”,最大的“制”就是不分别的“制”。
老子并非强调原始和谐,而是要以自然取代人为,以纯朴代替矫揉造作,以平和平等代替世界的你争我夺,以空灵而无边际的心灵涵泳天下的美。
大制不割是一种大智慧,一种充满圆融的美。
庄子对老子“大制不割”思想有深刻的发挥。
《在宥》中讲了一个故事。
云将到东方去漫游,碰到了鸿蒙。
云将问了许多关于知识的问题,鸿蒙避而不答。
最后,鸿蒙告诫云将:“安处自然,任性无为,合于造化。
美学十五讲
![美学十五讲](https://img.taocdn.com/s3/m/897fa921cfc789eb172dc88f.png)
第一讲美从何处寻1、中西方对宇宙美欣赏有什么区别?观宇宙的美中国与西方的不同,根子在于宇宙意识的差异。
毕达哥拉斯学派用书的和谐来解释宇宙的构成和宇宙的美,把数学、音乐和天文学结合起来。
数是宇宙的本源,宇宙内的各个天体处在数的和谐中。
和距离成比率的音调组成和谐的声音,这就是宇宙的谐音。
具体可感的宇宙是做高的美。
毕达哥拉斯以“数”为宇宙原理,觉得宇宙一面是“数”的永久定律,一面即是至美和谐的音乐。
弦上的节奏即是那横贯全部宇宙之和谐的象征!数即是美,数即是宇宙的中心结构。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宇宙的球体是最美的,它永恒的、匀速的圆周运动也是最美的。
希腊美学家对宇宙的描述是诗意的、审美的。
中国人观宇宙的方法和西方大异其趣,由此形成中西方审美意识的德重要区别。
按照宗白华先生的观点,西方人向宇宙作无限地追求,而中国人是从无穷世界返回到万物返回到自我,返回到自己的“宇”。
“西洋人站在固定地点,由固定角度透视深空,他的视线失落于无穷,驰于无限”,而中国人“向往无穷的心,须能有所安顿,归返自我,成一回旋节奏”。
中国人的空间意识是遥望着一个目标而萦回委曲,绸缪往复。
“中国人于有限中见无限,又于无限中见有限。
他的意趣不是一往无返,而是回旋往返的”。
2、分析“自在之美”和“自为之美”。
毕达哥拉斯学派所说的美是事物本身的美,苏格拉底所说的美是事物适合使用者的美。
前者是自在之美,后者是自为之美。
自为之美中包含着效用的因素,而自在之美就没有这些因素。
自在之美是绝对的,自为之美相对的,因为同一个事物可能符合这一种效用而不符合那一种效用。
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音乐的和谐是数得比例造成的,这种和谐就是美。
这就是自在之美。
在他们看来合乎数得比例的是和谐的,就是美的,他们用数得和谐来解释宇宙的构成和宇宙的美,把数学音乐和天文学结合起来。
数是宇宙的本原,宇宙内的各个天体处在数的和谐中。
毕达哥拉斯学派把宇宙看作是合目的性的,然而这种和目的性是不脱离事物自身的,它在宇宙的节奏和对称中表现出来。
美学十五讲纲要
![美学十五讲纲要](https://img.taocdn.com/s3/m/dd7a00d8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fbf9521.png)
美学十五讲纲要第一讲美从何处寻(P1)一、数的和谐1、宇宙作为最高的审美对象2、《持矛者》的美学意义二、美和效用1、自在之美和自为之美2、美和合目的性三、《大希庇阿斯篇》1、“什么是美”和“什么东西是美的”2、美是理式3、“美是理式”的影响四、“我爱我师,我尤爱真理”1、对柏拉图理式的批判2、美产生与大小和秩序五、对柏拉图提问的现代应答1、20世纪50年代我国的美学大讨论2、美是一种价值★思考题1、中西方对宇宙美的欣赏有什么区别?2、分析“自在之美”和“自为之美”。
3、怎样理解柏拉图的“美是理式”?4、亚里士多德对美的论述有什么特点?5、分析“美是价值”的命题。
第二讲我见青山多妩媚(P29)一、从致用、比德到畅神1、致用2、比德3、畅神4、《兰亭集序》和《画山水序》二、“美不自美,因人而彰”(自然美)1、“鸟兽禽鱼自来亲人”2、《瓦尔登湖》3、“雪后寻梅,霜前访菊”★思考题1、比较比德和畅神的自然审美观。
2、怎样理解“澄怀味象”和“澄怀观道”?3、分析“美不自美,因人而彰”的命题。
4、怎样欣赏自然美?第三讲人物的品藻(P46)一、晋人的美二、《体相学》三、人体美学★思考题1、什么是晋人的人物品藻?2、怎样看待人体美学问题?第四讲审美距离和移情(P61)一、距离说1、距离产生美2、距离说和艺术活动二、移情说1、移情和物我同一2、格式塔同形同构说3、内摹仿和美感的生理基础★思考题1、适当的距离为什么能够产生美?2、距离原则在艺术活动中起什么作用?3、谈谈你对移情说的理解。
4、什么是格式塔同形同构说?第五讲目送归鸿,手挥五弦(P77)一、美感的心理因素1、知觉和表象2、想象和联想3、通感二、美感的本质和特征1、美感的产生和发展2、美感的特征3、美感的差异性和共同性★思考题1、美感有哪些心理因素?它们各有什么特点?2、美感是怎样产生和发展的?3、谈谈你对美感特征的理解。
第六讲美乡的醉梦者(P92)一、“有音乐感的耳朵”二、欣赏是一种创造三、纯正的趣味★思考题1、欣赏艺术需要什么样的主观条件?2、为什么说“欣赏是一种创造”?3、谈谈你对“纯正的趣味”的理解。
中国美学十五讲每章读书笔记
![中国美学十五讲每章读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47f99f576fdb6f1aff00bed5b9f3f90f77c64d41.png)
中国美学十五讲每章读书笔记《中国美学十五讲》是一本探讨中国美学理论的重要著作,它涵盖了多个章节,每一章节都有其独特的主题和内容。
以下是每章的读书笔记:第一章,美学与中国传统文化。
这一章主要介绍了美学的概念以及中国传统文化对美学的影响。
美学被视为一门研究审美经验和审美价值的学科,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诸多思想和艺术形式对于中国美学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章,美学与中国古代文学。
这一章聚焦于中国古代文学对美学的贡献。
通过分析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艺术特点和审美价值,探讨了中国古代文学对于塑造美学观念和审美情趣的重要作用。
第三章,美学与中国古代绘画。
这一章主要探讨了中国古代绘画的美学特点和价值。
通过分析中国古代绘画的艺术表现形式、技法和审美原则,揭示了中国古代绘画对于美学的独特贡献。
第四章,美学与中国古代音乐。
这一章重点研究了中国古代音乐的美学特征。
通过对中国古代音乐的音律、音色和演奏方式等方面的分析,揭示了中国古代音乐对于美学的独特贡献和审美价值。
第五章,美学与中国古代舞蹈。
这一章主要介绍了中国古代舞蹈的美学特点。
通过对中国古代舞蹈的舞姿、舞蹈动作和舞台表演等方面的研究,探讨了中国古代舞蹈对于美学的重要影响。
第六章,美学与中国古代建筑。
这一章聚焦于中国古代建筑的美学价值。
通过对中国古代建筑的结构、布局和装饰等方面的分析,揭示了中国古代建筑对于美学的独特贡献和审美意义。
第七章,美学与中国古代雕塑。
这一章主要研究了中国古代雕塑的美学特点。
通过对中国古代雕塑的形态、材料和艺术风格等方面的分析,揭示了中国古代雕塑对于美学的独特贡献和审美价值。
第八章,美学与中国古代戏剧。
这一章重点探讨了中国古代戏剧的美学特征。
通过对中国古代戏剧的剧本、表演和舞台艺术等方面的研究,揭示了中国古代戏剧对于美学的重要影响和审美意义。
第九章,美学与中国现代文学。
这一章主要介绍了中国现代文学的美学特点。
通过对中国现代文学作品的分析,探讨了中国现代文学对于美学的贡献和审美价值。
美学十五讲_第一讲_美从何处寻50页PPT
![美学十五讲_第一讲_美从何处寻50页PPT](https://img.taocdn.com/s3/m/4c0ebf2eaef8941ea76e05da.png)
31、只有永远躺在泥坑里的人,才不会再掉进坑里。——黑格尔 32、希望的灯一旦熄灭,生活刹那间变成了一片黑暗。——普列姆昌德 33、希望是人生的乳沫若 35、学到很多东西的诀窍,就是一下子不要学很多。——洛克
美学十五讲_第一讲_美从何处寻
1、纪律是管理关系的形式。——阿法 纳西耶 夫 2、改革如果不讲纪律,就难以成功。
3、道德行为训练,不是通过语言影响 ,而是 让儿童 练习良 好道德 行为, 克服懒 惰、轻 率、不 守纪律 、颓废 等不良 行为。 4、学校没有纪律便如磨房里没有水。 ——夸 美纽斯
5、教导儿童服从真理、服从集体,养 成儿童 自觉的 纪律性 ,这是 儿童道 德教育 最重要 的部分 。—— 陈鹤琴
读中国美学十五讲
![读中国美学十五讲](https://img.taocdn.com/s3/m/7b3b1c0fba1aa8114431d9f4.png)
读《中国美学十五讲》之一“游鱼之乐”(2007-02-11 00:58:52)分类:读书笔记庄子和惠子的濠上之辩,是《庄子》中最发人深省的故事之一。
游鱼之乐所体现的思维,是一种会通万物的思维,在诗意的心灵中,打通“我”与世界的界限,通世界以为一。
游鱼之乐中,齐同万物,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这就是“大”的世界。
庄子哲学的核心就在“大”,一种超越的宇宙人生情怀。
以物为量,就是不以大为大,不以小为小,泰山不独大其大,毫毛不独小其小。
游鱼之乐,反映了道家重视天全之美的思想。
天之美是不可分别,浑然整全的美,是之谓“大全”。
“大制不割”是一种大智慧,一种充满圆融的美。
有为,机心,认知,都是美的破坏者,而浑全,质朴,至淳,无为的境界,才是大全的境界,至美的境界。
庄子的哲学不是“物皆着我之色彩”,而是“物皆无我之色彩”。
庄子不是冷然于扁舟孤海中人,而是在相忘于江湖中独守天真。
庄子认为,自由即生命。
自由是释放人生命的根本途径。
庄子认为,只有当人是自然之时,才是真实的人;只有人是真实的人时候,心灵才能真正地自由;只有在自由的境界中,心灵才能真正地游戏。
总之,庄子的思想是:会通物我,以物为量,大制不割,忘情融物和自由优游。
可以看出,庄惠之别的根本在于,庄子远离知性的道路,开启生命的灵性,返归内在纯粹体验,重视当下鲜活自由。
嘿,庄子不愧是一条游回世界的鱼!读《中国美学十五讲》之二-----不二法门(2007-02-12 15:51:22)分类:读书笔记“真即实,实即真”,这是禅宗关于世界意义的最简洁的表述。
真实世界,是一个实相世界,这个实相世界,乃是“如如”,如世界自身而存在,如其自性而存在,不为他法而存在,一句话,物之存在意义只在其自身。
禅宗说:“何不任由其自在圆成?!”禅宗有“空山无人,水流花开”一境,最当此理。
禅家以“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为第一境,以“空山无人,水落花开”为第二境。
在初境中,空山茫茫,落叶飘扬,四处寻觅,天地苍苍,目无所见,意态荒荒。
15美学
![15美学](https://img.taocdn.com/s3/m/d6a736778e9951e79b8927d0.png)
(1)、儒家的和的审美理想强调美善统一,认为美离不开 善的内容,善离不开美的形式。 (2)、儒家的和的审美理想要求情与理的和谐统一,适中 合度,儒家十分重视艺术的社会作用,希望借助艺术的 审美效应,将外在的理化化同内在的情,成为人们遵循 “仁”的旨意而行动的动力。
中和韶乐源于中国古代雅乐,又名郊庙乐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是一种将礼、乐、歌、舞融为一体的典礼音 乐。其主要特点是:五声音阶的运用;一字 一音,保存和延续了先秦雅乐的特征;八音 具备;有乐必有歌;突出钟声磬韵,体现 “金声玉振”的特色。
妙——美的生命本体:妙原指超言绝象,神妙莫测,是化生 万物的本原,也是万物回归的终极状态 。天地宇宙间一切美 的根本原因也是妙。 游——最高的审美境界与人生境界,在庄子的思想中,游是 真正的、绝对的、无所待的自由,是直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 最高的人生境界,它没有任何外在目的,而在这随心所欲的 状态中,却能明了宇宙的真相,这正是一种审美的人生态度, 一种审美极境。 忘——美的修养:在道家学说中,要达到最高的人生境界、 追求审美的人生,唯一的办法是忘,忘掉自己的身体感官, 忘掉理性智慧,忘掉一切,才能达到最高的人生境界、追求 审美的人生。忘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消解由生理而来的欲 望,消解心与物相接时的知识活动,泯除物我二元对立,消 解心与手的距离。
二、华夏文化的审美复调
(一)、儒家之“和”
(二)道家的妙
(一)、儒家之“和”
1、中和之美的内容
2、中和之美的特征
(1)和是宇宙自然本身的和谐美:宇宙天地间,自然现象种 (1) 类繁多,气象纷呈,它们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系统,具有和 谐统一的关系,和也是万物得以生成发展的依据。 (2)和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美:中国传统美学推崇天人合 (2) 一,以人与自然的协调和谐为审美的最高境界。 (3)和是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美:儒家中和思想的核心 (3) 是礼,强调在礼的节制下,实现情感与道德、个体与群体 的和谐统一。 (4)和是理想的人格之美:中和是中庸之善的美的表现,是 (4) 人的行为举止、人格修养的恰到好处,实质上就是人的情 感与道德、心与身、内在的善与外在的美的高度和谐统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过程与结果
世说新语》《王子遒雪夜访戴》。
故事全文如下:王子遒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
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士》,忽忆戴安道。
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
经宿分至,造门不前而返。
人问其故。
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纵观全文,可知王戴二人,相隔百里。
王子遒用尽一宿的时间在大雪之夜造访戴安道,天明至其家门而不入。
而造访之原因却也简单,缘起“咏左思《招隐士》”而羡其意境。
而不入家门的缘由更是出人意料:“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最令人拍案叫绝的当是这句:“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它反映了一种潇洒的人生态度,也折射出一种生活之哲学。
凡事不问结果,但问过程。
既然享受了过程,结果如何,已并不重要了。
人生本是一过程,结果固然重要,但是过程更加重要。
我们不能决定生命的长度,但是我们可以拓展它的广度和深度。
2.如何理解君子不器?
此时无声胜有声。
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3.柏拉图的“理念”: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之外,有一个绝对的、更为本质、永恒不变的“理念”的世界,我们现实世界只不过是本体的“理念”的现象而已。
基于这样的思维,柏拉图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因而艺术只是对“理念”的本质世界的模仿的模仿,只是“理念”的影子,这就是著名的“影子说”。
宗白华:中国美学史上的两种美——“初发芙蓉”与“错彩镂金”重写意轻写实。
4.“儒家是积极入世,道家是消极避世,所有中国人在成功时都是儒家,失败时是道家。
我们中的儒家建设、奋斗;道家旁观,微笑。
——林语堂《中国人》
但更进一步的问题是,儒道互补的关系对中国古典美学有何影响呢?
表面上看,儒家和道家是离异而对立的,但实际上他们刚好互相补充而协调。
不但“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经常是后世士大夫的互补人生路途,而且悲歌慷慨与愤世嫉俗,“身在江湖”而“心在魏阙”,也成为中国历代知识分子的常规心理以及艺术理念。
——李泽厚《美的历程》5.“花是红的”与“花是美的”判断
“红”是花的某种属性与本质,但“美”不是花的属性与固定不变的本质。
康德认为,优美是包含了四个原则:
1、无功利的趣味:无关利害却令人愉悦的经验(非功利性)
2、无目的的合目的性:指这种经验虽没有明确的目的,但却和人的目的并不违抗和冲突;
3、无概念的普遍有效性:
4、无概念的普遍必然性:指的是有美感的达成虽然全然是感性的,但却与理性的思维或逻辑的必然性的判断并无违逆,而是一致的。
即呈现形式的“合规律性”。
6.康德奠定关于崇高的理论基础
一、数量的无限大:群山、海洋、天空等
二、力量的无限大:风暴、雷电、猛兽等三、“绝对”、“无上”的神性和道德律令
崇高经验的辩证转换过程:
康德认为,崇高感在心理上首先是由数量的无限大、力量的无限大以及“绝对”和“无上”的神性和道德律令等对象,在我们的心理感受中摧毁了我们的感性经验形式,使我们的感性形式和尺度无法立刻把握它们,这种无能感使我们感到自己的渺小、微不足道,由此产生巨大的压迫感、恐惧感和恐怖感,甚至威胁到我们直接的生存。
但是,此时此刻我们却没有被这些“无限”的、“绝对”的东西所压垮,而是在心理上立刻诉诸内心中理性的无限和想象力的无限(个体力量、能力的有限),这种被唤起的理性力量和想象力,使我们能够与
压迫我们的对象进行较量,把我们提升到超越这些引起恐怖、恐惧、压迫的对象之上,使我们产生理性的力量,感受到理性的“无限”,进而使我们获得了崇高感。
悲剧感中包含着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卡塔西斯”KSTHARSIS作用,即“净化”作用。
首先是生理上压抑的宣泄;从情感上是一种净化,即悲剧净化哀怜和恐惧等情绪,获得情感上的超脱;西欧那个精神和道德上来说,就是通过悲剧人物的不幸,而把观看者导向对人生真谛的认识和领悟,从而把观看者引向一种超越,获得精神上的解脱。
比较:崇高——由“无限”的对象所激发——辩证否定——升华和超越
悲剧——由“不幸”所激发——辩证转化——净化和解脱。
悲剧的本质就是:通过不幸、毁灭甚至死亡,把人们从有限的、片面的存在提升到超越性的层面,并使人摆脱现实的沉沦,达到对生命真谛的体验。
7.理解有意味的形式:杜尚《泉》所引发的思考。
何为艺术——杜尚的质疑
一、艺术从来就被看作是一种手工劳作,它与机械化流水线的成批生产的工业品截然不同。
二、艺术的生产总是和特定的个体及其时空境况有特殊的联系。
三、艺术品应该是美的,应有足以打动人的美的形式和外观,尤其是造型艺术。
四、艺术品应该表达出作者的某种思想或意图。
、
五、艺术那是技艺的结晶,从传统的意义上说,艺术这个概念最初的涵义就是某种技能或技艺。
8.美学精神
终于可以这样说,只有当人在充分意义上是人的时候,他才游戏;只有当人游戏的时候,他才是完整的人。
——席勒《美育书简》
游戏说:人类艺术的起源之一就有游戏说。
审美的无功利性,淡化和消解实用功利态度和专业态度,释放本真的童心和天真。
人是具有超越性的物种,对生存的不断超越和升华成为人类社会进步的内在动因。
心理学揭示了人不断上升实现自我的内在倾向。
马斯洛五个层次需求理论:
生理的需求——安全的需求——爱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
何为美学精神?
1、美学精神是一种游戏精神。
审美的无功利性,淡化和消解实用功利态度和专业态度,释放本真的童心和天真。
2、美学精神是一种超越精神。
审美具有某种“救赎”功能,即提供了一种从日常生活的刻板,尤其是从理论的和实践的理性主义的压力中解脱出来的救赎。
起到了类似宗教的作用。
3、美学精神是一种和谐精神。
现代社会的分裂和矛盾:
A、理性和感性的分离
B、物质对精神的侵蚀
C、社会对个体的遏制
4、美学精神是一种独立精神、
我们每天遭遇的日常生活事件,充满了媒体、影像、广告、时尚、偶像、成功的典范等等,现代社会的从众现象变得越来越普遍。
群体的压力,他人的引导,依从的倾向,日常性的刻板,都在不同程度消磨着个性。
与别人一样不但是一种生存的模式,而且成为最安全的方式。
进入审美的境界,就是培育和滋养我们独具个性的陌生化的眼光,就是保留自己可贵的个性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