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虽有嘉肴》
人教版初一上册语文第20课复习知识点:虽有嘉肴
人教版初一上册语文第20课复习知识点:虽有嘉肴知识点对朋友们的学习非常重要,大家一定要认真掌握,语文网为大家整理了人教版初一上册语文第20课复习知识点:虽有嘉肴,让我们一起学习,一起进步吧!一、注音嘉肴(yáo ) 自强( qiǎng ) 兑命(yuè ) 学学半(xiào )二、划分节奏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三、重点翻译1、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即使有美味的肉食,不去品尝,也不知道其味道的甘美;2、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也不知道它的好处。
3、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也有不懂得地方。
4、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省。
5、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知道了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
6、故曰:教学相长也。
所以所“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
7、《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兑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
”这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四、重点字词解释:1、虽有嘉肴虽:即使;嘉:好、美;肴:用鱼、肉做的菜2、弗食,不知其旨也食:吃;旨:甘美3、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至道:最好的道理;善:好处4、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是故:所以;困:不通,理解不了5、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反:反省;自强:自我勉励。
6、: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长:促进推测语气;此之谓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学学半音xiào,教学学学半向别人学习只要这样踏踏实实完成每天的计划和小目标,就可以自如地应对新学习,达到长远目标。
由语文网为您提供的人教版初一上册语文第20课复习知识点:虽有嘉肴,祝您学习愉快!。
2024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虽有嘉肴礼记原文及解析
《虽有嘉肴》翻译及知识点原文及译文原文《礼记·学记》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译文即使有美味的菜肴,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鲜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益处。
所以学习以后就会知道不足,教学以后就会知道困难。
知道不足,然后就能反过来要求自己;知道困难,然后就能自强不息。
所以说:教学与学习互相促进。
知识点分析知识点归纳课文背景:《礼记》是儒家经典之一,是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相传由西汉戴圣编纂而成,共49篇。
《礼记》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典章制度和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
词语解释:虽:即使。
嘉肴:美味的菜肴。
旨:味美。
至:到达了极点。
是故:因此。
困:困惑。
自反:自我反思。
自强:自己督促自己。
主题思想:课文通过“嘉肴”与“至道”的比喻,阐述了教与学的重要性及其相互关系。
强调了学习使人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学使人知道自己的困惑,进而自我反思和自强不息。
提出了“教学相长”的观点,即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论证方法:课文采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以“嘉肴”喻“至道”,将抽象的道理具体化,通俗易懂。
课文从教与学两个方面进行论证,通过对比和逻辑推理得出结论。
结尾引用:课文结尾引用了《兑命》中的“学学半”,证明教和学是相辅相成的,使论证更有权威性。
总结《虽有嘉肴》是一篇论述教与学关系的经典文章,通过比喻论证和逻辑推理,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和教与学的相互关系,提出了“教学相长”的观点。
文章语言简练、意义深远,是儒家思想的重要体现。
七年级语文语文同步《虽有嘉肴》和《小圣施威降大圣》总结
一、知识要点《虽有嘉肴》课文知识点梳理:(一)基础知识,学习积累1、字词注音:嘉肴.(yáo )旨.(zhǐ)自强.(qiǎng )兑.命(yuè)学.学半(xiào)2、词语解释虽有嘉肴:即使有美味的菜。
虽,即使。
嘉,好、美。
肴,用鱼、肉做的菜。
弗食:不吃(它)。
食,动词,吃,品尝。
不知其善:不知道它的好。
善,好。
旨:甘美。
至道:最好的道理。
至,达到顶点。
是故:所以。
困:不通,理解不了。
自反:反省自己。
自强:自我勉励。
强,勉励。
故曰:所以说。
故,所以。
教学相长:教和学互相促进。
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
长,促进。
学学半:教人是学习的一半。
第一个“学”,音xiào,教。
其此之谓乎: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其,表示推测,大概,恐怕。
3、背景资料本文节选自《学记》(《礼记集解》)。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学的专著。
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的关系。
《礼记》全书用记叙文的形式写成,一些篇章具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
有的用短小的生动故事表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画,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
(二)学海导航,要点探究1、朗读课文两遍,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2、这篇短文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教学相长。
人学习之后就会知道不足,知道了不足之处,才能反省自己,提高自己;教人之后才能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这样才会自我勉励,不断提高。
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
3、本文的中心句是?教学相长。
4、本文说理逻辑严密,条理分明。
想一想:文章开头作者为什么要从“虽有佳肴”写起?与学的关系就浅显易懂了,这种说理的方法叫做“类比推理”。
5、结合自身的学习经验,请谈谈“教学相长”的道理给了你怎样的启示?示例:教别人的同时自己也会理解得更深刻。
2024年《虽有嘉肴》说课稿_1
2024年《虽有嘉肴》说课稿2024年《虽有嘉肴》说课稿1各位老师好:我说课的题目是《虽有嘉肴》,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五方面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1、教材简析《虽有嘉肴》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的一篇文言文,本单元文言文的教学重点是: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然后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们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
2、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并能准确地翻译、背诵全文,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
(2)理解文中所蕴含的道理,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3)联系实际,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自己的学习。
3、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熟读并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准确翻译文句,理解文中所蕴含的道理。
二、说学情七年级学生已经拥有了一定的生活经历和一定的阅读能力,可以通过自己阅读__去把握__的大部分信息。
但是,让他们从生活经历中去感悟人生哲理,特别是借助语文学习的经验去比照自己的实际生活,还有一定的困难。
但七年级的学生有强烈的表达个人观点的愿望,所以应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加以适当的点拔以及引导。
三、说教法学法:教法:1. 目标教学法:针对“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目标教学法是课堂中必不可少且行之有效地教学方法之一。
2、情境教学法:通过语言及多媒体课件创设教学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促进学生知、情、意、行各方面的协调发展。
3、合作探究法: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宗旨,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参与性为前提,以个人或小组合作活动为基本方式。
学法:1、朗读法:朗读将贯穿整个课堂,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使__如出己之口,如出己之心,特别是感情丰富与含意深刻的语句,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引起共鸣。
2、品析法:__构思巧妙,感情浓郁,可进一步引导学生品析语言,使学生在深入学习的基础上品析__的内涵。
《虽有嘉肴》原文及翻译解析
《虽有嘉肴》原文及翻译解析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译文《虽有嘉肴》原文及翻译【读解】看了这段文学,很容易让我们想起毛泽东在《实践论》当中说的一段话:“要知道梨子的滋味,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尝一尝.....”从这里可以看出儒家思想的一大特点:非常重视实践,要求把明白了的道理付诸于行动,通过行动来证明道理是否正确。
进行实践必须抱着现实主义的实事求是的态度,以清醒冷静的态度面对现实,是一就是一,绝不说是二。
即使错了,也不敢于承认,使知道行合一,理论和实际联系在一起,反对空头理论。
这样就有了“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这种自然而然的结论。
学习本身是一种实践活动,当然必须用实事求是的态度来对待,而不能掺杂使假或者骄傲浮躁。
正如毛泽东所说的,“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另一方面,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二者相铺相成。
这样来看问题,同样也是现实的和实际的。
(以《教师教学用书》上的翻译为基础,结合课本课下注释稍作修改,使译文尽量与课本一致。
)即使有美味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道甘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它,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
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才能自我反省;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
所以说“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的。
《兑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
”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虽有嘉肴》原文及翻译《虽有嘉肴》原文及翻译虽有嘉肴(1)——实践出真知【原文】虽有嘉肴(2),弗食,不知其旨也(3)。
虽有至道(4),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5)。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6)其此之谓乎!注释】①本节选自《学礼》。
②肴:带骨头的肉。
(3)旨:甘美的味道。
《虽有嘉肴》【知识清单】2024年中考语文必考文言文篇目考点链接对比拓展
13《虽有嘉肴》1. [统编教材课后习题] 说说这篇短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述的。
[答案]这篇短文的中心论点是“教学相长”,即“教”与“学”相互促进,“教”是“学”的另一种形式。
作者用类比的方法切入话题,先以“嘉肴”为喻,指出“弗食,不知其旨”,自然引出“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的道理;然后,对举“学”与“教”所产生的“知不足”和“知困”两种情境,并进一步解释,将论述引向深入,得出“教学相长”的结论;最后引用《尚书》中的话印证观点。
全文语言精练,逻辑严密。
2.“教学相长”与“学学半”有什么异同?二者之间是什么关系?答:相同点:二者都强调了“教”是学习、进步和提升的重要环节。
不同点:前者是从教和学两个方面来说明教和学的关系,二者是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
后者则只从教的角度来说明,是对前者的补充论证。
二者关系:前者是全文的论点,后者是引用论据来补充强调观点的。
二者是主从关系。
3.结合文章内容,谈谈如何理解“学”与“教”的关系。
[答案]①教和学实际上是一体两面的事情,有教才有学,二者相互依存。
所以我们看到《兑命》中“教”和“学”字形上都用的是“学”字,正印证了二者密不可分的关系。
②我们现在理解的“教学相长”,强调的是教师和学生的互相促进,“教”“学”是两个主体;而课文所说的“教学相长”,“教”和“学”是对同一个主体而言的,指教师自身的学习与他教导学生的教育实践都是一种学习,这两者是互相促进的。
既强调教育者自己要亲身学习,体验道,了解自己的不足,并自我反省,同时强调教育者在教的过程中,也会深化认识,发现自己理解上不透彻的地方,并努力改进。
4.试从教师和学生两个角度来谈谈“教学相长”的道理。
答:学生经过学习实践,才会发现自己知识的不足;教师经过教学实践,才会发现自己教学中的困惑之处。
学生知道自已知识不足,才能自我反思,加紧学习;老师感到教学有困难,才能自强不息,不断充实自己。
所以说,“教”与“学”是相互促进的,即“学”因“教”而有进,“教”因“学”而得益。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0课 虽有佳肴
20.虽有嘉肴1.要求能疏通文义,掌握本文的主要内容。
2.明白在教学活动中教与学相互促进的道理。
●重点:明白在教学活动中教与学相互促进的道理。
2.给加点字注音。
嘉肴.( yáo ) 学.学半( xiào ) 然后能自强.也( qiǎng ) 弗.食不知其旨.也( fú )( zhǐ ) 兑.命( yuè )3.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1)虽有嘉肴..( 美味的菜。
嘉:好、美。
肴:用鱼、肉做的菜)(2)弗食不知其旨.也( 甘美)(3)虽有至道..( 最好的道理。
至:达到极点)(4)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所以)(5)教然后知困.( 不通,理解不了)(6)然后能自反..也( 反省自己)(7)然后能自强..也( 自我勉励。
强:勉励)(8)学.学半( 教)4.通假字。
兑命:“兑”通“说”问题一:用“/”给下列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问题二:熟读文章,大家一起找找疑难字音、字义。
示例:虽.有嘉肴( 即使)弗食.,不知其旨也( 吃、品尝)弗学,不知其善.也( 好处、益处)教学相长.( zhǎng促进、增长)问题三:你读句子我翻译,比比谁更棒。
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即使有美味的菜,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鲜美。
2.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即使有最好的方法,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益处。
3.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所以学习以后就会知道不足,教学以后就会知道有理解不了的。
4.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知道不足,然后就能反省自己。
5.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知道不理解的东西,然后就能勉励自己。
6.故曰:教学相长也。
所以说,教学与学习互相促进。
7.学学半,其此之谓乎?教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问题四:大家想一想:本文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
初中语文中考 文言文阅读 《虽有嘉肴》
语段对比拓 展二
拓展
语段对比拓 展一
语段对比拓 展二
第13篇 虽有嘉肴
【参考译文】 【乙】近来不知道怎么读书?我想用高尚的道德修养、礼义标准来抵挡荣
华富贵的吸引,这样就能长久地排除干扰了。古人说过:“集中兵力朝一个方向 进攻,(这样)即使长驱千里,也可以斩杀敌将。”(读书和打仗一样,)要怀有征 战疆场建立功勋的心思,读书才会体察其中的深意;放下书本去游玩休息的时候 ,书中的意思还在心里回旋,这样时间长了,就能了解到古人用心的地方。像这 样在一两本书上用心琢磨、体会,(并有所感悟,)那么其余的书,读起来也会势 如破竹,问题都能迎刃而解了。古人曾经用种杨树作比喻。杨树是天下最容易 成活的树木,倒着插种能够成活,横着插种也能够成活。然而一个人种杨树,一 个人拔杨树,纵使已有千日的成绩,也会前功尽弃。这是最好的比喻。 (若读书也这样不注意巩固成果,)即使到了垂暮之年,也终究不能增长知识、提 高水平。子予你认为我说的这些话对吗?
然而
语段对比拓 2.子予以为何如
展二
认为
课内同义迁移 然则何时而乐耶
自以为不如
拓展
第13篇 虽有嘉肴
语段对比拓 展一
阅读对比探究 1.甲、乙两文都谈论了读书学习,甲文阐述
的道理,乙文则强调了
的道理。
2.结合甲、乙两文,请就如何自主学习谈谈你获得的启示。
语段对比拓 展二
拓展
第13篇 虽有嘉肴
语段对比拓 展一
语段对比拓 词义迁移通关
展一
加色词释义
语段对比拓 展二
1.然后能博喻 2.能博喻然后能为师
3.是故择师不可不慎也
课内同义迁移
拓展
第13篇 虽有嘉肴
语段对比拓 词义迁移通关
七年级语文上册20课《虽有嘉肴》
目录
• 课程导入 • 《虽有嘉肴》内容解析 • 主题思想与意义 • 写作技巧与特色 • 课堂互动与讨论 • 课后作业与拓展
01 课程导入
课程背景介绍
《虽有嘉肴》是《礼记》中的一 篇,是中国古代文献中的一篇经
典之作。
该文主要论述了礼的重要性,强 调了礼对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的
语言风格探讨
01
02
03
平实自然
文章语言平实自然,无华 丽辞藻,却能深入浅出地 阐述道理,给人以深刻启 示。
言简意赅
文章用词简练,语言精炼, 寥寥数语便能表达出深刻 的道理,令人叹服。
含蓄蕴藉
文章表达含蓄,不直接点 明主旨,而是通过比喻、 排比等修辞手法暗示,给 人留下深刻印象。
写作技巧总结
1 2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04 写作技巧与特色
修辞手法分析
比喻
文章中多处运用比喻手法,如“嘉肴弗 食不知其旨”,将美食比作高深的道理, 使抽象的道理具体化,易于理解。
对偶
文章中多处运用对偶句,如“虽有嘉肴,弗食 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形式整齐,节奏鲜明,使文章更加优美。
排比
文章开头连续运用多个“弗之……不 知其……”句式,形成排比,增强语势 ,使文章气势磅礴。
06 课后作业与拓展
课后作业布置
完成课后习题
根据课程内容,布置相关习题,帮助学生巩 固所学知识。
撰写课程心得
要求学生总结课程学习体会,反思学习过程 中的收获和不足。
拓展阅读推荐
提供与课程内容相关的阅读材料,引导学生 深入了解相关主题。
小组讨论与分享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和体 会,促进交流与合作。
人教版七上语文虽有嘉肴
拓展延伸
结合自身的学习经验,请谈谈“教 学相长”的道理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参考: 1、学是第一位的,不学,则无法获 得知识,也无法知道自己的不足, 也就没有完善自己的机会。 2.“教学相长”还意味着学习中的 互动和交流。有时候,可以采用教 的方式学习。比如尝试把自己的理 解讲给同桌听,看看他的反应。如 果他能明白,可能表明你确实理解 透彻了;如果他仍有疑惑,可能表
名句积累
1、学习过程五步骤: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 之、明辨之、笃行之
2、学者有四失: 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 则易,或失则止。
3.教育教学九原则: 教学相长、长善救失、启 发诱导、因材施教……
课堂反思
这节课学到了什么? 还有哪些是没 掌握的?
字词归纳
1.通假字 《兑命》曰
2.古今异义
A.虽有至道 B.不能知其旨也 C.教然后知困 D.教学相长也
兑, 通“说”, 指的是殷商 时的贤相傅说。
古义: 即使。今义: 虽然。 古义: 甘美。 今义: 意义。 古义: 不通,理解不了。 今义: 困难。 古义: 促进。今义: 增长。
3.词类活用
A.不知其旨也 名词作形容词, 甘美。
B.不知其善也 形容词作名词, 好, 好处。
4.一词多义
学学半 学
学学半
读准字音
嘉肴( yáo ) 自强( qiǎng ) 兑命( yuè ) 学学半( xiào) 教学相长(zhǎng)
自由诵读
虽有嘉肴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虽有嘉肴》节选自《礼记.学
人教版七上语文虽有嘉肴
记》。《学记》,是中国古代也是世
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和教学
问题的论著。它是中国古代一部典章
制度专著《礼记》中的一篇,写作于
战国晚期。据郭沫若考证,作者为孟
子的学生乐正克。《学记》文字言简
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
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
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
让PPT进行循环播放 1.单击”幻灯片放映”选项卡中的“设置幻灯片放映”,在弹出对话框中勾选“循 环放 ,按ESC键终止”。
28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也不知道它的 好处。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 才知道自己也有不懂得地方。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省。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知道了自己不懂得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
故曰:教学相长也。
用,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
之间关系。
《学记》内容有:发虑宪、玉不
琢,不成器、虽有佳肴、古之教
者、大学始教、大学之教、大学
之法、学者有四失、凡学之道、
善学者和记问之学。
《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 的典章制度书籍,儒家经典之一。 该书编定是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各 种礼仪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 49篇。
4、一词多义
学学半 学
学学半
音xiào,教 向别人学习
其此之谓乎 表推测。大概,恐怕 其
不知其旨也 它的
5、文言句式
倒装句
其此之谓乎?(宾语前置)
语言特点
1、多使用对偶句,读来朗朗上口,节奏感强。 文章共五句,就有三句采用对偶句。
虽有嘉肴》这篇小短文的主要论证方法
虽有嘉肴》这篇小短文的主要论证方法我折腾了好久这《虽有嘉肴》主要论证方法这事儿,总算找到点门道。
最开始我一看这文章,觉得有点晕乎。
我想,得先把文章读个几遍吧。
这一读起来就发现,文章里用到了类比论证。
怎么讲呢,就好比做菜一样,你看,它先说有美味的菜肴,如果你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美味。
这就和学问是一个道理。
比如说你学某个知识,就像有一道菜在你面前,你不去深入探究,就不知道这知识的精妙之处。
我一开始没意识到这是类比论证,我还以为就是随便讲讲做菜的事呢,这就是我一开始瞎摸索的结果。
后来我又多研究了下,还发现这里面有个递进的关系。
开始说佳肴,然后引出教和学,提出教学相长的观点。
那从论佳肴到论教与学这就是一种逻辑上的递推。
我试过把这两者分开来看,可是越看越觉得奇怪,就好像硬要把一个三明治分开成孤零零的面包和肉一样,不完整,故事和道理就没法好好衔接了。
还有呢,这篇文章本身论据很简短,简洁有力地说明问题。
就像用一把很锋利的小匕首,一下子就把“教学相长”这个论点给划拉出来了。
整个短文论据不多,但各个直击要点。
我之前还老想着找更多更复杂的论据,结果发现根本不需要,这短文就是凭借这简略而清晰的表述来达到它的论证目的的。
还有啊,我觉得可能还有一种从生活事例到学术概念(教与学的关系)的推理过程在里面。
它从人人都懂的吃饭做菜的小事娓娓道来,慢慢引导我们思考教与学这个有点抽象的关系。
这就像是人们爬山,从山脚容易走的小路(生活事例)开始,一步一步带着读者往山顶(学术观点)上攀登。
我在理解的时候,要是没顺着它这思路,就感觉自己掉到山谷里去了,摸不着方向。
总之,通过反复读这个文章,自己细细琢磨,再加上做各种尝试去理解这篇文章的论证过程,就比较容易把握《虽有嘉肴》的主要论证方法了。
不过我这也不敢说完全对,毕竟这种文学类的东西有时候理解起来也有很多不同的角度,但我觉得这些方法肯定是很主要的方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虽有嘉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礼记》、《学记》相关知识,理解重点文言词语,熟读并背诵课文。
2、对照注释翻译课文;了解类比说理的方法。
3、明白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1、能对照注释翻译课文;
2、了解类比说理的方法,明白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巧引入。
1、“四书”、“五经”是国学之瑰宝,是智慧之源泉。
“四书”、“五经”分别是哪几部典籍?
2、导语。
半部《论语》治天下,一帧《礼记》誉千秋。
或许同学们对《礼记》不甚了解,但《礼记》中的名言却常常在我们的耳畔回响:“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告诉我们要勤于钻研;“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启迪我们要做好规划,有的放矢;“苟利国家,不求富贵”教育我们要有为国为民的情怀……可见,《礼记》影响之深广。
今天,就让我们亲近《礼记》,领悟为学之道。
二、知作品。
1、生汇报搜集到的有关《礼记》的资料。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的选集。
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
它与《周礼》、《礼仪》合称“三礼”。
汉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称为“经”,把孔子的弟子对“经”的解说称为“传”或“记”,《礼记》因此而得名,即对“礼”的解释。
《礼记》的内容分为两大类:一是关于礼乐的一般理论文章,二是关于礼乐制度的文章。
2、了解《学记》。
《虽有嘉肴》节选自《学记》。
《学记》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篇系统性的教育学论文。
据郭沫若考证,《学记》作者为孟子的弟子乐正克。
《学记》对教育作用、教育目的、学校制度、教育内容、教学原则、教学方法以至师生关系、教师问题等方面,都做了比较系统而精辟的概括和理论的阐述。
3、知道题目《虽有嘉肴》的由来。
三、齐诵读
1、生读课文,给难字注音,划分朗读节奏。
2、出示课件,认读,把握节奏。
(1)、读准字音
嘉肴()弗食()
自强()教学相长()
兑命()学学半()()
(2)、把握节奏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
其/此之谓乎?
3、师范读、领读。
4、齐读。
四、释文意。
1、生对照注释试译文章。
2、出示重点字词,理解。
3、指名试译,点拨。
4、同桌互译,参看译文。
参考译文:
虽然有美味的肉食,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其味道的甘美;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
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省;知道了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
所以“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
《尚书·兑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
”这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5、关注特殊词句。
通假字《兑命》曰
古今异义
(1)虽有至道
(2)不能知其旨也
(3)教然后知困
(4)教学相长也
词类活用
(1)不知其旨也
(2)不知其善也
一词多义:学其
五、析文章。
1、鼓励学生质疑。
2、阐释重点问题。
预设:
(1)文章开头写“虽有嘉肴“有何作用?
从“佳肴”写起,是为了用“佳肴”与“至道”作类比,指出学习的重要性。
这种说理的方法叫做“类比说理”。
(2)、有人说由“说”过渡到“教”不自然,逻辑不严密,你是怎样认为的?
(3)、引用《兑命》有何作用?
3、理文脉。
先是以类比强调要学习,要实践,接下来指出“学”与“教”的作用(知不足和知困),再由此进一步讨论其效果(自反和自强),最后得出结论。
文气贯通,层层递进。
六、明主旨。
1、若用一个词语概括文章,你会选哪个词?它是何意?
2、读完文章,你有何体会?
学是第一位的,不学,则无法获得知识,也无法知道自己的不足,也就没有完善自己的机会。
“教学相长”还意味着学习中的互动和交流。
有时候,可以采用教的方式学习。
比如,尝
试把自己的理解讲给同桌听,看看他的反应。
如果他能明白,可能表明你确实理解透彻了;如果他仍有疑惑,可能表明你的理解中存在漏洞或缺陷,这时候就可以“知困”而“自强”。
3、明确主旨。
本文论述了学习要重视实践的重要性,要求把明白了的道理付诸行动,通过行动来证明道理是否正确,即实践出真知。
另一方面,论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
七、作业:
1.背诵课文
2.完成《全品》相关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