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呼兰河传》中的生命价值观
《呼兰河传》看见人性的光明与暗淡
《呼兰河传》看见人性的光明与暗淡《呼兰河传》看见人性的光明与暗淡《呼兰河传》是作家萧红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通过展现农村生活中的种种悲欢离合,以及人性的光明与暗淡,深刻揭示了社会的残酷与人性的复杂。
小说以呼兰河为背景,以主人公白栋为视角,深入刻画了那个特殊的时代和地域里普通人的生活与命运,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首先,小说中展现了人性的光明。
白栋作为主人公,是一个乡村里的普通农民。
他勤奋努力,善良正直,对待他人充满了关爱和同情心。
无论是家人、朋友还是那些不幸的人,他都付出了真诚的关心和帮助。
在白栋的身上,我们看到了真挚友情的力量,看到了一种无私奉献的精神。
他的善举和人性的光明给人们带来了希望和感动,让我们相信,即使在充满困难和压力的环境中,人性的光辉也是存在的,是可以感染和改变他人的。
然而,小说同时也展现了人性的暗淡。
在那个时代,社会的冷漠和不公平使得人们的命运备受摆布。
阶级压迫和封建枷锁束缚着人们的思想和行动,使得他们在艰难困境中失去了善良和同情心。
小说中描绘了许多丑陋的人性,如贪婪、自私、铁石心肠等。
这些人物的存在使整个社会陷入了黑暗和冷酷,让人们感受到人性的阴暗面。
小说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是白栋的妻子顾秀荣。
她是一个典型的农村寡妇,承受着沉重的家庭负担和社会压力。
但是,她并没有因为自己的困境而变得苦闷和消极。
相反,她是一个善良、勇敢的人,时刻关心和照顾着他人。
她不计较得失,用自己微薄的力量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她的光明和善良形象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唤起了人们对人性美好一面的思考。
总的来说,《呼兰河传》通过展现不同人物的命运和性格,揭示了社会环境对人性的影响,展示了人性的光明与暗淡。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情节曲折动人,抓住了读者的心弦。
作为读者,我们能够从中汲取到一些真理和智慧。
小说所展示的光明和暗淡并不只存在于小说世界中,它们也反映了现实社会中的现象。
我们生活中也经常遇到各种各样的人,有善良和值得信赖的人,也有自私和冷漠的人。
懂得尊重生命 《呼兰河传》读后感800字
懂得尊重生命《呼兰河传》读后感800字导读:读书笔记懂得尊重生命《呼兰河传》读后感800字,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懂得尊重生命——呼兰河传读后感800字文/卓尔。
翻开《呼兰河传》,淡淡墨香飘逸而出。
那朴实无华的文字,那通俗易懂的语句,像画笔,描绘着一座名叫“呼兰”的小城,在读者的心灵素宣上。
矛盾曾评价这部作品:“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的确,在《呼兰河传》里,在作者笔下,故事情节是模糊的,仅剩下一个个生活片段,在眼前铺陈开来。
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作者萧红的一生颠沛流离。
祖父的溘然长逝,父亲的冷漠绝情,以及社会对女性的压制,令她无枝可依。
只有童年的回忆能带来些许慰藉,她于是在书中写道:我家有一个大花园,这花园里峰子、蝴蝶、蜻蜓、蚂蚱样样都有......花园里面明晃晃,红的红,绿的绿,新鲜漂亮。
”园子里,有绿草,有鸣虫,这是一幅多彩的风土画;有祖父,有童年,这是一朵开在生命旅途的花。
我想,人的一生不管怎样长途跋涉,或许都有个萧红笔下的“后花园”,那里有故乡、亲人、往事,它们像绵长的咏叹调,拂去心灵的伤疤,带给我们勇气和力量。
一串凄婉的歌谣每每读到团圆媳妇这一章,悲伤与同情就涌上我的心。
团圆媳妇,一个可爱的小姑娘,年仅十二岁就嫁到胡家。
她不过是没有其他女人的那种卑躬屈膝、低眉顺眼的奴相,街坊邻居便要骂她“一点也不知道羞”、“走起路来,走得风快”、“一点也不像团员媳妇”,婆婆听信后,为了给她一个下马威,便用皮鞭抽她,用烧红的烙铁汤她的脚心。
可怜的团圆媳妇,白天干重活,晚上还要遭人虐待。
一条活生生的人命,难道要这样被践踏吗?终于,团圆媳妇生了病,躺在床上奄奄一息。
家里人迷信,跳大神,买偏方,扎彩人,可这些都是虚假的啊,团圆媳妇的病日益加重,婆婆甚至请来了“神仙”,用滚烫的水浇在媳妇头上,说是可以驱鬼,连着浇了三次,媳妇也昏了三次,终于,她没能受得起这样的折磨,死去了。
呼兰河传的启示道理
呼兰河传的启示道理
《呼兰河传》给我们的启示和道理有:
1. 生的坚强,死的挣扎:作者在童年时期遇上旧时代的种种惨剧,用自己童年天真无邪的眼光写出了人性的愚昧和荒唐,对传统思想的积淀,对人性的反思做出了深刻的揭示。
2. 悲剧的诞生:通过萧红的童年写出了萧红自己内心的寂寞与孤独,萧红在父亲打死小团圆媳妇的时候,通过小团圆媳妇的悲剧写出了旧社会贫苦人民在呼兰河这间杀人不见血的世界里,沾染上旧思想的悲剧。
3. 腐朽思想毒害人:书中描写了呼兰河这个小城镇里的一些民间生活及这个小镇和这个小镇的人们,习惯、性格和人性中存在的愚昧、自私、冷漠、麻木等劣根性。
4. 呼唤真正的生活:作者写此书时距抗战爆发还有半年时间,但她已经意识到要抗战,要取得胜利,首先就要振奋人的精神。
因此,她写下了这本反对封建主义和国民性的作品。
5. 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人生态度决定人生轨迹,而《呼兰河传》这本书教给我们的是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读《呼兰河传》感悟和启示精选四篇
读《呼兰河传》感悟和启示精选四篇1. 关于人性的思考在《呼兰河传》中,我们能看到各种人性,有善良、勇敢、坚强的一面,也有自私、狠毒、阴暗的一面。
然而,这些不同的人性却都交织在一起,使得整个故事更加真实、生动。
作为读者,我们会产生对其中某些人物的喜欢或厌恶,但我们也需要明白,每个人物都有他们自己的成长历程和独特的心路历程。
他们的行为和决定也都是深受环境和经历的影响,我们不应该轻易地对他们做出评判。
因此,我们需要学会理解、包容,同时也需要对自己的内心进行反思和审视,不断提升自己的人性境界。
2. 勇敢和坚守的重要性在《呼兰河传》中,不论是杜鹃、白玉英,还是那些拼死抗敌的抗日战士,他们都体现了勇敢和坚守的精神。
作为现代人,我们生活的环境和时代都与他们当时不同,但是这种勇敢和坚守的精神对我们依然是有启示意义的。
无论是生活中遇到的困难,还是追求的梦想,我们都需要有足够的勇气去面对、去坚持。
同时,这种勇气和坚持是有条件的,我们需要先确立自己真正相信的信念,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和行动。
这点在小说中的杜鹃和白玉英身上都有所体现,他们坚守自己所信仰的理念,勇敢地迎接一切困难和挑战。
3. 生命的宝贵和珍惜《呼兰河传》中,有许多令人感动的场景,比如杜鹃和白玉英以身殉国的悲壮,也有一些平凡而真实的日常生活描写。
这些场景都让我们更深刻地意识到生命的宝贵和珍惜。
我们生活在当今时代,生活条件相较于过去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我们也需要明白,生命依然是最宝贵的财富。
我们需要珍惜自己的每一天,用心地经营自己的生命,同时也要尊重他人的生命。
4. 历史的洪流和民族的精神《呼兰河传》的故事背景是在抗日战争期间,它通过一个小镇和一群普通人的生活经历来讲述那个时代的人们对待生命和命运的态度。
这个历史背景,让我们更深刻地了解了历史的洪流和民族的精神。
对于当今的我们,这段历史早已成为过去的故事,但是它的意义却是不可忽视的。
正是那段历史,造就了一个民族的精神。
对《呼兰河传》的深度解读寻找人生的真谛
对《呼兰河传》的深度解读寻找人生的真谛《呼兰河传》是中国作家萧红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通过讲述主人公呼兰河的生平经历,探索了人生的真谛。
本文将对《呼兰河传》进行深度解读,探讨小说中所揭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呼兰河是小说的主人公,她出生在贫苦的农民家庭,从小就承受着生活的压力和磨难。
小说在呼兰河的成长历程中渲染了贫穷、艰辛和不公平,这使得呼兰河不满于现实的生活,她渴望改变自己的命运,寻找真正的幸福。
在呼兰河的成长过程中,她遭受了无数次的挫折和困境,但她始终没有放弃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小说中的女性形象丰满而真实,她们不顾家庭、社会的束缚,勇敢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追求自己的人生价值。
呼兰河的奋斗精神和坚持不懈的努力成为了小说中最强大的力量,她的经历唤起了读者内心对于自由和平等的渴望。
通过呼兰河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到作者萧红对于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对人生命运的思考。
小说中的人物生动鲜活,个性各异,他们在命运的摆弄下显得无助而脆弱,但他们依然坚守着自己的人生信念,尽管命运对他们来说如此艰辛,但他们却仍然坚持着希望,追求着人生的真谛。
通过描写这些人物的遭遇和抗争,作者呼唤了读者们共同面对生活的困境,勇敢寻找自己的人生价值。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呼兰河的遭遇,揭示了社会不公和封建束缚对个体命运的限制。
呼兰河的成长历程是一个不断觉醒和抗争的过程,她从一个无知、被动的女孩逐渐成长为了一个对社会现实有所认识并具备独立自主思想的女性。
通过呼兰河的故事,作者讲述了一个关于自由、平等和人权的故事,这使得读者们对于社会现实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此外,小说中对于女性地位的探讨也是一大亮点。
呼兰河在经历了诸多生活辛酸后,不再满足于传统婚嫁的命运,而是追求自己独立的人生道路。
她通过自己的奋斗和努力,摆脱了封建家庭的束缚,展示了女性权利和自主的力量。
这对于当时的社会来说是一种颠覆和突破,同时也传递了作者对于女性地位和权益的重视。
在《呼兰河传》中,萧红通过对呼兰河的塑造,探讨了一个追求自由、坚守信念的女性形象。
论萧红作品中的生命意识——以《呼兰河传》《生死场》为例 汉语言文学专业
论萧红作品中的生命意识——以《呼兰河传》《生死场》为例摘要萧红是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匹黑马,也是民国四大才女之一。
封建动荡的时代背景之下,其短暂的一生充满了无数曲折与坎坷,但同时赋予了她对生命细腻而敏锐的感知,给予了她文学创作的灵感与源泉。
在她出生成长的生命之源呼兰县,见证了东北农村生活的麻木、腐朽与闭塞,这样的生命状态刺激着萧红的内心,产生了对于生死的强烈思考,获得了关于生命意识书写的独特感悟。
萧红的创作与同时期作家相比有很明显的特点,那就是她通过自身的生命体验不断感知生命的存在状态,了解生命存在的形式,探索生命存在的意义,她重视生命个体的主观体验与生命意识的展示。
本文以此为线索,拟从《呼兰河传》与《生死场》的文本呈现中,探寻萧红的生命意识及其表现方式,同时结合萧红所处的社会生活背景探寻其生命意识产生的原因,并通过分析萧红作品中对生命的书写以及对生命意识的书写形式来剖析作家的创作理念,更好地理解萧红的生命意识以及她对生命的思考。
关键词:生命意识;萧红;《呼兰河传》;《生死场》On the Life Consciousness in Xiao Hong's Works:Take Hulan River Biography and Life and Death Field as anexampleAbstract: Xiao Hong is a famous modern Chinese female writer, a dark horse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 in the 20th century, and one of the four talented women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Under the feudal turbulent times, her short life was full of countless twists and turns, but at the same time it gave her a delicate and keen perception of life, and gave her the inspiration and source of literary creation. In Hulan County, the source of life where she was born and grown, she witnessed the numbness, decay and obstruction of rural life in the Northeast. Such a state of life stimulated Xiao Hong's heart, produced a strong thinking about life and death, and gained a unique writing about life consciousness. Sentiment. Xiao Hong’s creation is unique from the writers of the same period, that is, she constantly perceives the existence of life through her own life experience, understands the form of life existence, and explores the meaning of life existence. She values the subjective experience and life of individual life. A display of consciousness. Taking this as a clue, this article intends to explore Xiao Hong's life consciousness and its expression methods from the textual presentations of "Hulan River Biography" and "Life and Death Field", and at the same time explore the reasons for Xiao Hong's life consciousness based on the background of Xiao Hong's social life , And analyze the author’s creative concept by analyzing the writing of life and the writing form of life consciousness in Xiao Hong’s works, so as to better understand Xiao Hong’s life consciousness and her thinking about life.Key words: Life Consciousness; Xiao Hong; "Hulan River Biography"; "Life and Death Field"目录引言一、生命意识与中国新文学小说创作的源流(一)西方现代生命哲学的起源(二)中国新文学小说发展过程中生命意识的觉醒二、萧红作品中对生命的书写(一)原始的生命动力(二)生命的悲剧意识(三)孱弱的女性地位三、生命意识的书写形式(一)情绪体验式的创作(二)意象化的叙事手法四、萧红生命意识形成的原因(一)充满抗争的时代背景(二)饱含激昂的地域文化(三)遭受曲折的生命体验五、结语参考文献致谢论萧红作品中的生命意识——以《呼兰河传》《生死场》为例引言被誉为“民国四大才女”之一的萧红曾经在文艺界掀起过巨大的波澜,众多学者也曾多方面的去调查并且研究萧红创作的灵感源泉,通过回溯其经历过的历史背景以及时代环境等方面。
《呼兰河传》对传统生死观继承
《呼兰河传》对传统生死观的继承摘要:以荣格为代表的原型批评认为文学作品总会体现作家心中积淀的集体无意识,从而使作品更具有民族特点。
中国的神话源远流长,对我们民族集体无意识的形成起了很大的作用。
尤其是在对待生死的问题上,与西方民族有很大的不同,从而形成了我们民族所特有的生死观。
萧红的《呼兰河传》是现代小说的经典之作,本文笔者试从《呼兰河传》中所体现的生死观角度出发,探讨作品本身对中华民族集体无意识的继承,具体的说是与我们民族传统的生死观的关系。
关键词:生死;民族性;生命韧性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有它独特的创造性和气质,各个时代的作家虽然具有各自的特点,但我们不难发现他们总有一些相似的东西。
我国古代和现代的文学虽然有很大的不同,甚至在五四时期,很多的作家都以打破传统为己任,以大无畏的精神开创了现代文学,认为新文学和传统文学是断裂的,甚至到了当今仍然有许多学者认为新文学割裂了中国古代文学,但事实并非如此。
五四时期所诞生的许多作家的作品都与古代文学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因为传统是无法割裂的,就像不管你承认不承认,只要是中国人,你的血管里流淌的便是华夏民族的血液,你的黄皮肤、黑眼睛是走到哪里也无法改变的。
鲁迅先生始终被认为是反传统的第一人,而受他影响的作家不计其数,其中最受他赏识推崇的萧红,更是被后人认为深得鲁迅真传,作品是最像鲁迅先生的。
她作品中的反传统性、对旧社会的控诉在字里行间显露无疑,但细心的读者也会发现她作品中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也是很多的。
本文笔者试以萧红《呼兰河传》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生死观念的关系来阐述萧红对传统文化的继承。
一死亡是整个人类所必须面对并且是无法摆脱的命运,在死亡的悲剧性面前,每个民族、每个人都不由自主地产生恐惧和无奈的情怀。
因此,在自己的文化土壤下,寻找一条超越死亡之路,就成了每个民族的一项重要任务,反过来正是这些不同的超越途径又反映了一个民族特殊死亡心态、民族性格和文化特质。
有人说,一个国家的神话最能体现这个民族的精神特征,纵观我国古代的一些神话,诸如《盘古开天》《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等,这些神话无一不显示出我国古人认为死亡并不是像西方那样是上帝对人类的惩罚,相反中国认为死亡是以人自身为主体的一种自主行为,是与困境做斗争的体现,是人精神的一种升华,是一种奉献。
《呼兰河传》
《呼兰河传》呼兰河传《呼兰河传》是一部由巴金所著的长篇小说,描绘了中国北方农村的劳动与生活,展示了人们在困境中坚持奋斗的精神。
小说以呼兰河为背景,通过主人公冯世杰的视角,展示了一个乡村的兴衰和人们的命运起伏。
内容概述小说围绕着冯世杰这个农民的故事展开,他是一个坚强、乐观、努力的人。
冯世杰生活在一个偏僻的北方小村庄,他的一生经历了家庭的变故、土地的流失、战争的蹂躏等多重困难,但他始终保持着乐观、积极的心态,通过自己的努力逐渐改变了自己和家庭的命运。
在小说中,呼兰河是一个富饶的土地,人们以种地为生。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农村发生了许多改变。
大规模的农田流转使得小农失去了土地,土地逐渐集中到少数人手中。
冯世杰的家庭也因为贫穷和战争而流离失所,但他并没有放弃,他努力通过自己的双手获得更好的生活。
人物塑造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丰满生动,他们各自有着自己的性格特点和命运。
冯世杰是小说中的主人公,他是一个乐观积极的人。
他经历了许多困难和挫折,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理想和信念,通过自己的努力逐渐改变了自己和家庭的命运。
冯世杰的妻子王素英是一个勤劳朴实的农妇,她默默支持着丈夫,并在家务劳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除此之外,小说中还有一些其他的人物形象,如冯世杰的父亲冯景岗、母亲杨玉兰,以及一些冯世杰的朋友和邻居。
这些人物形象各具特色,生动地展示了乡村人民的劳动精神和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主题与价值观《呼兰河传》通过呈现冯世杰的生活经历,揭示了中国农村的困境和变迁,并展示了人们在困难中坚持奋斗的精神。
小说中充满了对劳动的赞美和对奋斗的肯定。
作者通过描述冯世杰的努力和坚持,传达了一种积极向上的价值观。
不论遭遇什么困难,只要努力奋斗,就有可能改变自己和家庭的命运。
此外,小说中还揭示了土地问题和社会问题对乡村人民造成的影响。
土地集中、家庭流失、战乱等问题使许多人流离失所,生活变得困苦。
小说通过呈现这些问题,向读者展示了农村人民的苦难,引发了对社会问题的深思。
《呼兰河传》,一串凄婉动人的歌谣
《呼兰河传》,一串凄婉动人的歌谣1. 引言1.1 《呼兰河传》,一串凄婉动人的歌谣的背景介绍《呼兰河传》是一首源自中国东北地区的民间歌谣,充满了凄婉动人的情感,被誉为中国民间音乐的珍品之一。
这首歌谣不仅在中国广泛流传,还受到国际音乐界的高度赞誉。
它讲述了一个关于爱情、家国情怀和生活困境的故事,通过深情的歌词和悲伤的曲调,展现出了深沉的情感和独特的民族风情。
《呼兰河传》的背景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初,当时东北地区正值战乱时期,人民生活困苦,民间艺人们通过歌谣传唱来宣泄情感和表达呼声。
而《呼兰河传》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诞生的,它深刻地反映了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状态和情感体验。
这首歌谣的旋律优美动人,歌词意蕴深邃,描绘了一个关于呼兰河畔悲欢离合的故事,打动了无数人的心灵。
它不仅是一首歌曲,更是一段历史的见证,一种文化的传承,一种情感的宣泄。
在今天,人们依然通过唱响《呼兰河传》,弘扬着这份独特的民族情感,传承着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
2. 正文2.1 《呼兰河传》,一串凄婉动人的歌谣的歌词赏析《呼兰河传》是中国民间传统歌谣中的经典之作,其歌词凄美动人,充满了浓厚的乡土气息和深厚的生活情感。
该歌谣描绘了在呼兰河畔生活的一对恋人,他们之间的爱情充满了坎坷与波折,但也承载了深厚的情感和真挚的情谊。
歌词中的“呼兰河畔草如茵,二壶豆腐一壶醋”的开头,就勾勒出了平凡而温馨的生活场景。
随着歌词的展开,我们看到了男女主人公的相知相恋,他们在呼兰河边相守相伴,守望着对方美好的未来。
在歌词的情节中,男女主人公经历了离别、相思、重逢等情感起伏,每一句歌词都深情而细腻地描绘了两人之间的感情纠葛。
例如,“水云梦泽长,流水长云端,点面糊甜酸,不如意莫怪难。
”整首歌谣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爱情的追求,在歌词中融入了大量的乡土元素和情感细腻的描写,使得这首歌谣成为一首永恒传唱的经典之作。
2.2 《呼兰河传》,一串凄婉动人的歌谣的故事情节分析《呼兰河传》是一首流传甚广的歌谣,描绘了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
论《呼兰河传》中的生命价值观
论《呼兰河传》中的生命价值观引言《呼兰河传》是萧红的一部传记体抒情小说,在这部几十万字的长篇巨著中,萧红用她细腻、抒情的笔触描写了广袤浑厚的东北大地上的白山黑水和呼兰河小城里的芸芸众生。
在历尽坎坷飘零之后,隔着一片水蒙蒙的遥远时空,萧红含着眷恋之情回忆她的童年与故乡,批判揭露了那片土地上人们愚昧、麻木的生存方式,抒发出一种浓厚的的生命悲剧感与荒谬感,更指向了一个亘古流传的哲学性命题——人为什么活着?人的生命价值何在?本文试图通过对《呼兰河传》的分析,从集体无意识、存在主义哲学的角度来探讨掩映在文本之下的作者的生命价值观,以便以一种更深的角度来解读《呼兰河传》。
一小说的第一、二章通过描写呼兰河小城里人们的日常生活状况以及当地的风俗民情,折射出一种集体无意识的麻木的生存状态。
这种集体无意识的生存状态首先表现为因循守旧的生活习惯和混沌压抑的自我意识导致了生命价值的缺失。
米兰昆德拉说:“现代的傻不是意味着无知,而是对既成思想的不思考”。
⑴在呼兰河小城里,几千年来代代相传的生活习惯与习俗造成了生活的重复、停滞与单调。
大街上的店铺几十年不变,马路中间的大泥坑常年使人马跌落,但是“若说用土把泥坑来填平的,一个人也没有”。
卖豆芽菜的王寡妇在丧子后“仍然平平静静地卖她的豆芽菜”。
“他们这种生活,似乎也很苦的。
但是一天一天的,也就糊里糊涂地过去了……”“呼兰河的人们就是这样,冬天来了就穿棉衣裳,夏天来了就穿单衣裳。
就好像太阳出来了就起来,太阳落了就睡觉似的。
”⑵时间永远流逝,人们在既定规范的约束下重复着同样的生活。
在这种陈陈相因的生活秩序下,不容许有任何的挑战这种权威的事物出现,因此指出大人买的猪肉是瘟猪肉的小孩会遭到大人的打骂,农业学校的校长解释下雨的科学成因时会遭到众人的嘲笑。
无意识的从众心理和有意识的依附公共舆论导致了个人意见的消失,所有人都按照群体约定的生活秩序生活,这种生活也就谈不上拥有个性意识的丰富多彩和生命的多种可能。
呼兰河传的启示道理
呼兰河传的启示道理
《呼兰河传》是中国现代作家萧红创作的长篇小说,描写了 20 世纪初哈尔滨附近的呼兰河流域的民间生活。
这部小说以独特的视角和笔触,描绘了呼兰河流域的风土人情和人们的命运,展现了人性的丑陋和美好,同时也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贫穷。
本文将从呼兰河传中的启示道理出发,探讨小说所传达的价值观念和文学价值。
呼兰河传告诉我们,无论何时何地,人性都是复杂而多变的。
小说中描写了各种各样的人物,有善良的人,也有恶毒的人;有聪明的人,也有愚蠢的人;有勤劳的人,也有懒惰的人。
这些人物都有着自己的性格和习惯,他们的行为和决策都有着自己的原因和目的。
呼兰河传通过这种方式,告诉我们人性的复杂性,让我们不再简单地把人们归为好人或坏人,而是更加深刻地理解每个人的行为和决策背后的原因。
呼兰河传也告诉我们,要珍惜生命中的每一个瞬间。
小说中描写了呼兰河流域的自然风光和人们的生活状态,展现了一种宁静和美好的生命状态。
呼兰河传通过这种方式,告诉我们要珍惜生命中的每一个瞬间,享受生命中的美好,不要轻易放弃生命。
呼兰河传还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贫穷。
小说中描写了社会的不公和贫穷,让人们深刻地认识到当时社会的不公和不平等。
呼兰河传通过这种方式,提醒我们在当今社会中,要继续关注社会的不公和不平等,为创造更加公正和平等的社会而努力奋斗。
呼兰河传是一部具有深刻价值观念和文学价值的长篇小说。
通过
呼兰河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性的复杂性,珍惜生命中的每一个瞬间,关注社会的不公和贫穷,为创造更加公正和平等的社会而努力奋斗。
《呼兰河传》:一个现代知识女性的故园之思
《呼兰河传》:一个现代知识女性的故园之思【摘要】《呼兰河传》是一部探讨现代知识女性成长与自我发展的文学巨著。
通过对主人公呼兰河的生命轨迹展开分析,揭示了女性主义视角在小说中的重要意义。
呼兰河逐渐从叛逆与探索中实现人生观的转变,展现了知识女性的自我解放之路。
家园情结在小说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呼兰河对家园的思念与回忆体现了对现代生活迷失与回归的内心挣扎。
《呼兰河传》启示了现代知识女性在追求独立自主的也要重视内心情感与家园情结的守护。
通过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与作品的价值,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小说对当代社会的启示和指导作用。
《呼兰河传》为现代知识女性带来了思想上的启迪和情感上的温暖,值得深入探讨和品味。
【关键词】作者简介、作品背景、女性主义视角分析、叛逆与探索、主人公人生观转变、家园情结、知识女性的自我解放、故园之思、现代生活中的迷失与回归、呼兰河传对现代知识女性的启示、作者的写作意图与价值。
1. 引言1.1 作者简介《呼兰河传》的作者萧红,原名谢婉莹,生于1904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之一。
她出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一名教育家,对她的成长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萧红从小就展现出了较高的文学天赋,曾在青年时代就开始活跃于文学界。
萧红的作品大多以反映女性命运和社会斗争为主题,她着重描写了女性在封建社会中所受到的不公平待遇和艰难境遇。
通过其作品,萧红展示了对封建礼教的反抗和对传统观念的颠覆,呼吁女性在现代社会中要有自己的立场和追求。
《呼兰河传》是萧红的代表作之一,通过主人公呼兰的一生经历,展现了一个现代知识女性的成长历程和人生感悟。
呼兰在小说中经历了种种艰难险阻,却始终坚定地追求自己的梦想,不断探索和挑战传统观念,最终实现了自我解放和人生价值的实现。
萧红以其深厚的文学造诣和独特的写作风格,为中国文学史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不可忽视的一员。
1.2 作品背景《呼兰河传》是当代女性作家萧红的代表作之一,小说以20世纪初中国东北农村为背景,讲述了女主人公农村知识女性刘素云的成长历程。
《呼兰河传》:生命的坚韧与艰辛
呼兰河传: 生命的坚韧与艰辛
概述
《呼兰河传》是中国作家萧红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以抗战时期东北农村为背景,生动描绘了一个贫苦农村家庭面对恶劣环境所经历的种种困境和挣扎。
小
说通过主人公呼兰河一家人的故事,探讨了生命坚韧与艰辛的主题。
主要内容
1. 家庭背景和环境描述
首先,小说描写了呼兰河一家生活在东北乡村的贫困情况。
他们所处的环境恶劣,缺乏温暖和舒适。
读者能够深入了解他们的苦难并感受到生活的压力。
2. 主人公经历的挣扎与困惑
在小说中,主人公呼兰河经历了许多困难和痛苦。
她成长于一个男权社会,被
束缚在传统价值观念下。
她面临着封建礼教、家庭暴力、女性地位低下等问题,并且往往在这些困境中感到迷茫与无奈。
3. 呼兰河的坚韧和努力
尽管面对重重困境,呼兰河并没有放弃。
她展示了一种坚韧不拔的精神,通过
自学和不断努力,逐渐摆脱了家庭、社会对她的限制。
她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
生命坚韧与艰辛的意义。
4. 主题探究与思考
通过《呼兰河传》,读者能够反思生命中的困难与挣扎,并从中汲取力量。
小
说提出了许多深刻的问题,如女性地位、社会体制下个人权利等等,在这些问
题上给予了读者深度思考。
结论
《呼兰河传》是一部具有强烈人性关怀的作品,展现了生命在恶劣环境中的坚
韧和无畏。
通过主人公呼兰河的故事,读者被激励去勇敢面对困难,坚持追求
真实和自由。
以上是针对主题《呼兰河传》而完成的文档内容编写,希望能够满足您的需求。
如果有任何问题或要求,请随时告诉我。
《呼兰河传》对人生哲理的独特诠释
《呼兰河传》对人生哲理的独特诠释《呼兰河传》对人生哲理的独特诠释人生哲理是人们对于生活、人生的思考和认知,是指引人们生活的智慧和原则。
影视作品《呼兰河传》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情节,对人生哲理进行了独到而深入的诠释。
在《呼兰河传》中,我们可以看到生活的残酷和无奈,同时也能感受到斗争、坚持和希望的力量。
下面我们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呼兰河传》所体现的人生哲理。
一、生命的脆弱与无常影片中,主人公小福子和家人面对了许多困难和挑战。
他们生活在贫瘠的荒野上,生活艰辛,饥饿和疾病时刻威胁着他们的生命。
通过描绘生命的脆弱和无常,影片向观众展示了人生的不易和珍贵。
我们应当珍惜眼前的一切,对生命保持敬畏之心,珍视每一个与我们相伴的人和事物。
二、坚持与希望在逆境中,小福子和她的家人没有放弃,他们用坚持和希望支撑起自己的生活。
尽管生活给予了他们无数的打击和挫折,但小福子始终保持着内心的力量和勇气,她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了美好。
《呼兰河传》告诉我们,只要坚持自己的信念,努力奋斗,就能够克服人生的困难,找到生活的真谛。
三、经历与成长片中的小福子和她的家人历经了一系列的苦难和磨难,但也正是这些经历塑造了她们坚强勇敢的性格。
同时,她们也通过这些经历逐渐认识到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无论是苦难还是痛苦,都是人生中宝贵的财富,它们促使我们不断反思和成长。
《呼兰河传》传达出了一个重要的人生哲理:只有经历过磨难,才能真正领悟生活的意义。
四、家庭与情感家庭是每个人生命中最珍贵的财富,也是情感的归宿。
无论贫穷还是困难,小福子的家人都相互扶持、互相关爱,他们共同面对着生活的挫折和困难。
家庭给予了他们无尽的力量和勇气,让他们坚强不屈地面对生活的考验。
《呼兰河传》通过展示家庭的力量和情感的支撑,强调了家庭在人生中的重要性。
五、奋斗与梦想影片中的小福子怀揣着一个渴望与梦想,那就是通过勤劳的双手改变自己的命运。
她努力学习,努力工作,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呼兰河传》告诉我们,只要有梦想和奋斗精神,就能够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辉煌。
我的《呼兰河传》在书中寻找生活的意义
我的《呼兰河传》在书中寻找生活的意义我的《呼兰河传》在书中寻找生活的意义读书是一种可以带给我们不同思考的方式,每本书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呼兰河传》是一本作者金一的作品,通过讲述中国东北一个小镇上的人们的生活故事,道出了生活的本质和意义。
这本书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深刻的思考引起了我的强烈共鸣,引发了我对生活意义的思索。
首先,《呼兰河传》以其真实而朴素的文字展现了一个普普通通的小镇。
书中的人物和故事是如此真实,让我感受到了生活的平凡和真实。
通过描写农田的繁忙、大街小巷的热闹以及人们的言谈举止,我们仿佛能够感受到小镇中的生活气息。
这样的细节描写,让我更深入地理解生活的本质,让我思考:生活是由那些平凡的日常构成的,而这平凡中包含着无尽的意义。
其次,《呼兰河传》还包含了对生活中的人情关怀与理解。
书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他们有着自己的生活和梦想。
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故事,他们的喜怒哀乐、友情爱情等人情纠葛在书中得以展现。
通过阅读,我感受到了作品中蕴含的人性关怀和对生活的热爱。
这让我思考到,生活的意义并不仅仅是追求物质上的成功,而是要从内心去理解他人、关爱他人,这样才能从生活中找到真正的快乐和满足。
此外,《呼兰河传》还不时地强调了自然与人的关系。
书中自然环境的描写让我感受到了自然的力量和人类对自然的依赖。
作者透过书中人物的描述,揭示出了人类与自然的紧密联系,以及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这让我深深地意识到,只有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找到生活的意义和价值。
最后,《呼兰河传》通过对历史的回顾与思考带给了我对生活意义更深入的思考。
故事的背景设置在中国社会发展的特定时期,通过描写人物的命运和生活变迁,展示了历史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通过这样的叙述方式,使我明白了生活的意义是与时代和社会背景息息相关的。
总的来说,《呼兰河传》这本书在书中寻找生活的意义为我提供了许多思考。
它让我深刻理解到,生活的意义不仅仅是物质追求,更重要的是要关注他人、珍惜自然以及与自己所处时代的联系。
《呼兰河传》读后感
《呼兰河传》读后感
《呼兰河传》是中国作家萧红的一部小说,讲述了在黑龙江呼兰河畔的人们的生活。
读完这部作品,我深受启发,对生活、乡土和人性有了更深的思考。
首先,小说中的人物形象让我深感震撼。
他们是一个充满矛盾和挣扎的群体,他们在面对生活的困苦和挑战时,始终保持着坚韧和勇敢,最终实现了自己的理想。
他们的这种精神让我看到了人的力量,也让我对生活有了更高的追求。
其次,小说的主题让我深思。
呼兰河人们的生活,揭示了生活的真谛和人生的价值。
这让我认识到,我们应该以积极和坚韧的态度来对待生活,而不是被一些困难和挫折所打败。
最后,小说对乡土的描绘也让我深受触动。
萧红以其独特的笔触,描绘了黑龙江的自然风光和人文风情。
这让我看到了乡土的美丽和魅力,也让我对乡土有了更深的理解。
总的来说,《呼兰河传》是一部深具启示意义的作品,它让我对生活、乡土和人性有了更深的理解,也让我对生活有了更高的追求。
我相信,只有拥有一颗坚韧不拔的心,我们的生活才会更加美好。
从伦理学角度分析《呼兰河传》的生命意识
从伦理学角度分析《呼兰河传》的生命意识田 霄摘要:《呼兰河传》作为萧红后期旅居香港时的怀乡之作,是作者心灵书写的一次回望。
作者以似近若远的“零距离”叙事,将童年的重构与怀乡的悲寂相碰撞,探寻呼兰河这座小城在伦理维度上的生命感觉,不论是对听觉世界的敏锐把握,还是对忧郁气质的畅意书写,或是对“悲悯”式批判的自如运用,都透露出萧红对生命的独到理解,体现出作家对生命的尊重与对灵魂的敬畏,从而使文本展现出一种“厚重的生命意识”。
关键字:伦理学;听觉;忧郁;悲悯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916(2020)23-0132-03古有言“乐者,通伦理者也”,这是“伦理”一词在中国的最早记载。
今人普遍将“伦理学”视为哲学的范畴,即关于道德的科学,也可称之为道德学、道德哲学或道德科学。
然而伦理学绝不仅仅只停留在其释义中的道德层面,它是对生命本真的真切感知,是“以某种价值观念为经脉的生命感觉”。
换言之,以伦理的眼光来审视文学作品,更容易感知其字里行间透露出的厚重的生命意识,折射出作家对生命的尊重与对灵魂的敬畏。
这让笔者想到了一生跌宕坎坷、命运多舛的萧红。
她是踟蹰的独行人,以一颗寂寥的女儿心回望来时之路;她是坚韧的启蒙者,一针见血却又不失慈母般悲悯地摹写笔端人物劣根的显影。
《呼兰河传》作为萧红创作后期的匠心之笔,更浓缩了作者对过去的回忆与对生命的感知,是对自我心灵体验的一次回望。
本文以伦理学视域为切入点,从形式、情感、内涵三方面深入探讨《呼兰河传》中源于本真的畅意书写,探寻萧红的文字背后所流露出的“厚重的生命意识”一、形式上:源于“听觉”世界的生命体验“感觉”于文学创作而言有着不可言说的价值。
法国批评家理查就曾对司汤达的文字作出“一切始于感觉”的评价。
同样,伦理学研究也极其尊重源于生命本真的“感觉”的重要性,甚至可以说是对“生命感觉”的探索。
“一种生命感觉就是一种伦理,有多少种生命感觉,就有多少种伦理。
读《呼兰河传》有感
读《呼兰河传》有感
《呼兰河传》是著名的古典小说,讲述了晋朝时期,一个乡下少年呼兰河从平民出身,凭借勇敢和智慧,最终成就英雄的故事。
读完《呼兰河传》,我感受到了一种坚强的信念和勇气。
呼兰河凭借着自己的勇敢和智慧,不畏强暴,不被势力所压制,最终成就英雄,令人钦佩。
他的故事告诉我们,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一个有信念的人,只要坚持不懈,就能成就一番伟业。
此外,通过阅读《呼兰河传》,我还学到了另一个道理,那就是要以智慧面对困难,而不是以武力去解决问题。
呼兰河在解决问题时,总是结合实际情况,运用智慧,而不是武力,最终解决了一系列艰难困苦的问题。
总之,《呼兰河传》是一部富有哲理的古典小说,它教会我们,只要有坚定的信念,智慧地面对困难,就能成就一番伟业。
生命最值得尊重——读《呼兰河传》有感2000字.docx
生命最值得尊重——读《呼兰河传》有感有一本书,茅盾称他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这就是呼兰河传。
暑假,我翻开呼兰河传。
一阵微风吹过,送来了我与祖父的念诗声,小团圆媳妇儿的笑声。
我深切的感受到了她神奇而绚烂的文学色彩。
呼兰河传是萧红的巅峰作品,小说通过追忆家乡的各种人物和生活画面,讲述了作者的童年故事。
灰色的色彩,平静的叙述,黯淡的画面。
把我们带到了二十世纪初的呼兰河小城。
这小城并不繁华。
春夏秋冬,一年四季来回循环地走。
在故事发生的小村庄里,到处都显得那么萧条。
在这里,到处可见由于人们的无知,愚昧而引发的一场又一场的灾难。
人们只是为了活着而活着,为了死去而死去。
就如一个没有生机、死气沉沉的群体。
呼兰河城的大地上回荡着一串串凄婉的歌谣,弥漫着愚昧无知的气息。
在这里,黑乎乎、笑呵呵的小团圆媳妇儿一步步被逼上了绝路。
这是一个十二岁的小姑娘,她天真烂漫,无忧无虑,被卖给一户人家做童养媳。
失去家人的呵护与疼爱已经非常可怜,但她还要拼命干活,无端忍受婆婆的打骂与责难。
有一次。
婆婆因自己打碎了碗,气没处发。
而把它吊在房梁上抽了一通。
最可恨的是,像这样的暴行竟被冠以“规矩出一个好人来,”这样冠冕堂皇的理由。
后来,小团圆媳妇生病了,面色黄瘦,晚上睡觉会突然坐起来,被人们怀疑是鬼上身。
一些“好心”的人立刻赶来出主意。
有的开偏方,有的出邪令,都是些惨无人道的方法。
他们哪里是好心,其实只是为了排解无聊罢了。
有人的居然乱说方子,把这家人弄的团团转。
这可是一个生命啊,可人们一点也不当回事,好像死了就死了,活着就活着,和自己又没关系。
周大奶奶竟然说,要选一个星星出齐的夜,给他吃一只全毛的鸡连毛带腿的吃下去,然后用被子捂住捂一身汗,到第2天早上鸡叫就把它放出来。
这样他的灵魂中便有了一个鸡。
传说,鬼是怕鸡的,因此,便不敢上她的身。
读完这段话。
我不禁毛骨悚然,天呐,吃一只全毛的鸡。
何其不人道,何其愚昧残忍。
谈《呼兰河传》中民众的生命意识
谈《呼兰河传》中民众的生命意识摘要:《呼兰河传》中的民众因其思想上的束缚,在自我生命和他人生命的感知和体悟上有其复杂性。
这种生命意识虽然有顽强朴素的特征,但还是被愚昧性遮掩其光芒,使人不免感到无奈与悲凉。
关键词:萧红;呼兰河传;生命意识“生命意识”①是指人类对于自我生命存在的感知和体悟,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对人的生命的认识。
在小说《呼兰河传》中,20世纪初的呼兰河小城,由于地理位置闭塞等原因,民众依然按照“几千年传下来的习惯而思索而生活”②,深受封建思想影响,对生命的感知和体悟既淳朴又愚昧,既顽强又“自然”,既热闹又悲凉,复杂交织。
他们的生命意识也因此非常微妙,有时是单一的,有时又是矛盾的。
下面笔者将从对待自我生命和对待他人生命两方面展开论述,探究其中的奥妙。
一、对待自我生命(一)逆来顺受,对苦难麻木,但却有异化的快乐“被冬天冻裂了手指的,到了夏天自然也就好了”③。
人们对于自身的苦痛是放任的,更是不在意的。
若是手好不了的也就简单地去买红花擦一擦,哪怕越来越肿,更严重的就去买一贴膏药,掉了,火上烤一烤再贴,手没好也稀里糊涂过去了。
生命对于他们而言,更多仅是自然的结果,“天黑了就睡觉,天亮了就起来工作”④。
他们随意麻木地对待着苦难的生命,“生了就任其自然地长去”,“长不大也就算了”;“老了也没有什么关系”,“谁老了谁活该”⑤。
人们对这种苦难有时却是感到得意的,有异化的快乐。
开粉房的一群人,住在快要倒的草房子里,房子一直响,他们却安然入睡,不觉危险,甚至白天还一边挂粉一边唱歌,“含着眼泪在笑似的”⑥,他们对于自己有这一快要倒的房子非常得意。
人们对于东二道街的大泥坑子更是如此。
这泥坑子阻碍交通,甚至淹死过不少生物。
可一下雨,人们就为自己挣扎着过了这涨满了水的泥坑子洋洋得意。
甚至开心有了这泥坑子,可以吃到便宜的“淹死”的猪肉,其实就是名正言顺地吃瘟猪肉。
(二)信奉神鬼,将自身生命寄托在神秘的虚无力量呼兰河的人民众非常热衷于参与跳大神、放河灯等活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为什么活着?——论《呼兰河传》中的生命价值观《呼兰河传》是萧红的一部传记体抒情小说,在这部?万字的长篇巨著中,萧红用她细腻、抒情的笔触描写了广袤浑厚的东北大地上的白山黑水和呼兰河小城里的芸芸众生。
在历尽坎坷飘零之后,隔着一片水蒙蒙的遥远时空,萧红含着眷恋之情回忆她的童年与故乡,批判揭露了那片土地上人们愚昧、麻木的生存方式,抒发出一种浓厚的的生命悲剧感与荒谬感,更指向了一个亘古流传的哲学性命题——人为什么活着?人的生命价值何在?本文试图通过对《呼兰河传》的分析,从集体无意识、存在主义哲学的角度来探讨掩映在文本之下的作者的生命价值观,以便以一种更深的角度来解读《呼兰河传》集体无意识的存在小说的第一、二章通过描写呼兰河小城里人们的日常生活状况以及当地的风俗民情,折射出一种集体无意识的麻木的生存状态。
这种集体无意识的生存状态首先表现为因循守旧的生活习惯和混沌压抑的自我意识导致了生命价值的缺失。
几千年来代代相传的生活习惯与习俗造成了生活的重复、停滞与单调。
大街上的店铺几十年不变,马路中间的大泥坑一直存在,卖豆芽菜的王寡妇“仍然平平静静地卖她的的豆芽菜。
”“他们这种生活,似乎也很苦的。
但是一天一天的,也就糊里糊涂地过去了…..”“呼兰河的人们就是这样,冬天来了就穿棉衣裳,夏天来了就穿单衣裳。
就好像太阳出来了就起来,太阳落了就睡觉似的。
”时间永远流逝,人们在既定规范的约束下重复着同样的生活。
在这种陈陈相因的生活秩序下,不容许有任何的挑战这种权威的事物出现,因此如实指出大人买的猪肉是瘟猪肉的小孩会遭到大人的打骂,农业学校的校长解释下雨的科学成因时会遭到众人的嘲笑。
无意识的从众心理和有意识的依附公共舆论导致了个人意见的消失,所有人都按照群体约定的生活秩序生活,这种生活也就谈不上拥有个性意识的丰富多彩和生命的多种可能。
其次,表现为人们对生、死的漠然导致了存在体验的缺失。
生活的停滞导致了人们思想感情的麻木。
既然对生没有了刻骨铭心的喜与乐的体验,那么在死亡来临时就不会对生有任何眷恋或遗憾,对死也就失去了应有的畏惧,甚至对死还怀着一种期待:期待死后能拥有此生所没有的繁华与快乐。
“假若有人问他们,人生是为了什么?他们并不会茫然无所对答的,他们会直截了当地不加思索地说了出来:‘人活着是为吃饭穿衣。
’再问他,人死了呢?他们会说:‘人死了就完了。
’”“生、老、病、死,都没有什么表示……”对生的珍重和对死的畏惧是人活着的最基本的心理体验,但呼兰河的人们对生死都已麻木,也就无异于一具行尸走肉。
二、个体在集体中的三种存在方式一)小团圆媳妇:被集体摧毁小团圆媳妇刚到老胡家时,脸黑乎乎的、笑呵呵的,周围的人却嫌她“太大方了,不像个团圆媳妇了”“见人一点也不知道羞。
”“头一天来到婆家,吃饭就吃了三碗。
”“大模大样的”,邻居们的七言八语终于使婆婆终于下了狠心,“给她一个下马威”。
其实婆婆也并不是一个十恶不赦的人,正像她所说的:“我是为她着想,不打得狠一点,她是不能够中用的”。
于是乎,小团圆媳妇在婆婆的毒打下日渐憔悴,越是憔悴反而让周围的人越是为她忙活“为她东家说看着个香火,家说吃个偏方。
偏方、野药、大神、赶鬼、看香、扶乩,样样都已经试过。
”最终在大仙的吩咐下,在众人的围观下,小团圆媳妇“被热水烫了三次,经过这次“大规模的洗澡”之后,小团员媳妇就很快死去了。
追究她悲剧的原因无非就是因为她太不符合众人对一个团圆媳妇的评价标准,于是人们就要按照自己的意愿来重塑她,扭曲她浑然天成的本性,并不惜扼杀她健康的生命。
同时,被毁的人也是无意识的,及至她在这场悲剧进行的过程中仍然是浑浑噩噩的,“小团圆媳妇跟我说:‘等一会你看吧,就要洗澡了。
’她说着的时候,好像说着别人地一样。
”就这样,无意识的违背了了集体意志的小团圆媳妇被婆婆的迷信愚昧、众人的残忍冷漠以及那种看不见的传统规范给毁灭了。
由此可见,在这样的环境中,凡是触犯了传统规范和集体意志的“异类”,不管有意识还是无意识的,都会遭到集体的同化与摧毁。
二)有二伯:被集体贬抑有二伯是属于这个群体中的小丑类的人物,他为人们的单调生活制造笑料,他的出身卑微使他遭到众人的歧视。
有二伯的生存是没有任何尊严和价值可言的,被少东家打骂,被老厨子捉弄,被家族其他的人排斥贬抑。
无论是物质上还是精神上他都是匍匐在最底层的。
但是他在这种生存处境中没有做出任何改变的努力。
即使在他在被少东家毒打之后尊严受到重创时连以死来做出抗争的勇气都没有。
“他开初是一动不动。
后来他看人们来全了,他站起来就往井边上跑,于是许多人就把他抓住了,那许多人,哪里会眼看着他去跳井的。
”这样连自杀都成了他哗众取宠引起注意的一种方式。
”“你二伯死不了。
”于是他整天整夜喋喋不休地谩骂。
被集体贬抑的人却“好死不如赖活着”,在失去尊严的时候仍然坚持着一种苟延残喘的生活。
三)冯歪嘴子:被集体诅咒在这篇文章中,冯歪嘴子是鲜明的区别于所有人物的一个崭新的形象。
他过着和周围人一样日复一日单调的生活,但他在闲暇时还做红豆黏糕买。
他和王大姐的结合让所有人都议论纷纷、嘲笑讥讽,人们坐着一个又一个的预言:“看热闹吧,冯歪嘴子又该喝酒了,又该坐在磨盘上哭了。
”但是冯歪嘴子始终顽强面对数九寒冬的天气、物资困乏的生活,即使刚刚安定后妻子的猝然离世也没有让他倒下。
“像他活着还很有把握的样子似的。
他反而镇定下来。
他觉得在这世界上,他一定要生根的。
要长得牢牢的。
他不管他自己有这份能力没有,他看看别人也都是这样做的,他觉得他也应该这样做。
于是他照常地活在世界上,他照常地负着他那份责任。
”在这里,公众舆论也失效了,“这孩子一直不死,大家都觉得惊奇。
到后来大家简直都莫名其妙了,对于冯歪嘴子的这孩子的不死,别人都起了恐惧的心理,觉得,这是可能的吗?这是世界应该有的事吗?”冯歪嘴子没有像小团圆媳妇那样毫无意识的就将生命消融在人们的意志中,也没有像有二伯那样苟延残喘、喋喋不休,而是始终坚持自我意识,按自己的想法生活,“照常地负着他那份责任。
”。
通过以上三个人物生存方式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冯歪嘴子生存态度的赞赏,在这样一种因循守旧、人云亦云的生存环境中。
人应该始终坚持一种坚持自我、同而不流的生存方式。
为有这样才不至于被集体所消融、所毁灭、所贬抑。
人应该凭着自己独立意志来对抗具有破坏力的集体意志,并坚持通过有意义的生存来实现自我的生命价值。
三、生命的价值何在前面反映了作者的生存观,即人应该怎样活着。
那么作者的生命价值观又是什么呢?即人为什么活着?人活着的意义何在?就像掩映在文本之下的生存方式一样,萧红的生命价值观也是隐藏在她含蓄抒情的笔致里。
但是在第二章里,她通过描写几组反差极大甚至相互矛盾的事物来抒发了她自己的生命追求。
象征生命活力的后花园在这篇小说里,后花园是全文最光鲜明亮的一个角落,它充满了生命的力量,万物自由生长,生机勃勃,一切都笼罩在和谐融洽的氛围里。
“蜻蜒是金的,蚂蚱是绿的,蜂子则嗡嗡地飞着。
”“太阳在园子里是特大的,天空是特别高的,太阳的光芒四射,亮得使人睁不开眼睛,亮得蚯蚓不敢钻出地面来,蝙蝠不敢从什么黑暗的地方飞出来。
是凡在太阳下的,都是健康的、漂亮的,拍一拍连大树都会发响的,叫一叫就是站在对面的土墙都会回答似的。
”通过对各种昆虫、太阳、动物的描写,作者反映了生命的生机与活力。
“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
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了似的。
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
一切都活了。
都有无限的本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
要怎么样,就怎么样。
都是自由的。
”在这段文字里,作者由衷的歌颂了生命的自由。
就这样,明亮开阔、生机勃勃的后花园和阴暗狭窄、死气沉沉的磨坊碾房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并在这种对比中凸显了生命的价值之所在。
我拉着祖父就到后园里去了,一到后园里,我就没有对象地奔了出去,好像我是看准了什么而奔去了似的,好像有什么在那儿等着我似的。
象征生命温暖与爱的祖父父亲的冷酷无情、母亲的漠不关心,以及周围庸庸碌碌行尸走肉般的人,更加衬托出祖父的慈爱、淳朴与善良。
“祖父的眼睛是笑盈盈的,祖父的笑,常常笑得和孩子似的”,“祖父是个长得很高的人,身体很健康。
遇到了小孩子,每每喜欢开个玩笑。
”在写祖父的笔调里洋溢着一种深深的喜爱与眷恋之情。
在阴暗、寂寞的环境里,只有祖父和“我”说话,带着“我”锄草、种白菜、烤鸭子吃,读唐诗。
“我”与周围人似乎只是一种观看与被看的关系,我和周围的人几乎没有任何感情上的交流,连与有二伯的对话也是前言不搭后语,各说一通。
而我和祖父却无论在言语上还是感情上都产生了互动和交流。
在这个冰冷无情的世界里,祖父象征着生命中的温暖与爱。
萧红也曾写过:“祖父让我懂得了人生还有温暖与爱,这就促使了我想着这永远的憧憬与追求!”爱与温暖是生命的价值之所在。
象征生命的超越在这篇小说中,我们最容易忽视的一个人物,其实是本文的叙述人,即“我”,这个“我”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作者自己,只是作者自己作为一个成年人的思考与感受是以“我”这个五六岁的小女孩为载体传达出来的。
作者冷静的审视态度和对故乡人民深深的怜悯时不时通过“我”流露出来。
“我”活泼、好动,在后花园里自娱自乐,竭力抵抗着周围的荒凉与寂寞,即使后花园在冬天被封闭了,我仍然在杂物间里寻找新的刺激与快乐。
当我意外跟着同龄人走出小院时“我“看到了很多和自己家里很不一样的东西,“我想将来是不是我也可以到那没有人的地方去看一看。
”这实际上也暗示了萧红后来的命运:从旧家庭出走,和父亲决裂,并最终再也没有回来。
倔强、好奇、活泼好动的我是不可能安于在这个安静停滞的环境的,待下来的结果无非是变得和他们一样,被同化。
在这里,作者其实就已抒发了一种出走的意识——对外在世界的向往和追求。
“我”和周围的世界是格格不入的,在唯一的温暖之源——祖父去世之后,“我”最终会选择超越。
小主人逃荒去了。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幼年诵读的古诗终于成了命运的预言。
这是一种的超越的姿态!通过不断的摆脱停滞与陈旧,生命时时更新,获得新的内容与意义,从而让生命发掘出新的价值。
四、总论“满天星光,满屋月亮,人生何如,为什么这么悲凉”,“人生为了什么,才有这样凄凉的夜。
”文中随处可见这种荒凉、悲凉之类的字眼,这也和萧红的个人的多愁善感、悲观忧郁的特质和自身坎坷多舛的遭际有关,但是,有时候这种过多的悲凉描写也容易使读者忽视了呼兰河人们在对抗痛苦人生时所付出的努力,如野台子戏、放河灯、逛庙会等,虽然在繁华散尽之后会悲从中来,人生的悲凉仍会继续,但是这种努力本身就是一种积极的反抗,是人们试图缓解和摆脱这种悲剧感的表现,是痛苦生活中的亮色,只不过因为整个社会历史环境的惰性过于强大,这种反抗最终也是徒然。
萧红在呼兰河传里描述了一种浑浑噩噩的生存状态,不无讥讽与批判,但是伴之而来的也有一种怜悯与眷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