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书法的用墨和用笔
书法 墨法
书法墨法
墨法是书法创作过程中使用的一种技巧和方法,它强调墨的运用和表现力。
下面是一些与墨法相关的要点和技巧:
1.墨色运用:墨法注重墨色的变化与运用。
可以通过调配浓
淡不同的墨水来表现出明暗、深浅、轻重等变化,以增强作品的层次感和立体感。
2.破墨技法:破墨是一种常用的技法,通过有意控制墨的流
动和散开来表现出破碎、模糊、渗透等效果。
可以用干笔拓墨、蘸湿笔在纸上点、滴、抹、抖等方式进行破墨。
3.飞白运用:飞白是指书法作品中未墨的空白部分。
适当运
用飞白可以使作品更加生动有力,增加艺术的韵味和空间感。
4.虚实结合:通过在作品中运用虚实相间、有节奏的线条和
墨迹,使作品的线条流畅而有变化,赋予作品更多的意境和审美情趣。
5.运用毛笔:墨法是以毛笔为主要工具的技法,而毛笔具有
吸墨、放墨、变线的特点,可以通过掌握不同的笔触和笔法,来表现出墨色的丰富和多变。
6.墨与水的平衡:在书法创作过程中,掌握好墨与水的比例
和平衡关系是关键。
过多的水会使墨色变浅,过少的水则可能造成墨色不流畅。
正确地调配墨水的浓度和使用适量的水可以更好地掌控墨的运用。
总之,墨法是书法创作过程中的重要技法之一,它注重墨的表现力和变化。
通过掌握墨色的运用、破墨技法、飞白运用、虚实结合、毛笔运用等技巧,可以提升作品的艺术效果和观赏价值。
怎么理解书法创作中的“笔墨”?
怎么理解书法创作中的“笔墨”?意大利现代美学家克罗齐在他的《美学》里说,“知识有两种,一种是直觉的,一种是明理的。
”朱光潜先生将“明理的知识”解读为——“就是指知觉与概念。
”朱先生的解读点明了概念的重要性。
概念既是认知的总结,又是再认知的基础。
那么,就中国书法而言,究竟到底什么是书法笔墨呢?中国历代书家文论都是将笔和墨分开的。
笔,是指执笔与运笔的技巧。
诸如执笔、腕法与肘法,直接或间接关乎用笔用墨,关乎书法。
晋卫夫人《笔阵图》云“凡学书字,先学执笔”。
传统所谓“五字执笔法”——擫、押、钩、格、抵——五指执笔,须各尽其力。
执笔方法甚多,若拨镫法、五指法、三指法、两指法、凤眼法、回腕法、平覆法等。
用笔,即运笔,是笔法之关键。
笔法,终归是通过笔画的形态来表现,而笔画的形态,方与圆、尖与钝、重与轻、快与慢、粗与细、薄与厚、藏与露、迟与急、疾与涩、曲与直、虚与实、擒与纵,等等,均属于用笔。
汉蔡邕《九势》有云:“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惟笔软则奇怪生焉。
”“笔软”,并不是指用软毫笔如长锋羊毫,而是指肩、肘腕、指要灵活,一句话,用笔要灵活。
晋卫夫人(铄)《笔阵图》也作了阐释,“三端之妙,莫先于用笔;六艺之奥,莫重于银钩”、“下笔点画波撇屈曲,皆须尽一身之力而送之”,并列出篆法、章草、八分、鹤头、古隶六种用笔之法。
唐代张怀瓘《玉堂禁经》提出“用笔十法”,为偃仰向背、阴阳相应、鳞羽参差、峰峦起伏、真草偏枯、邪真失则、迟涩飞动、射空玲珑、尺寸规度、随字变转。
并引《翰林密论》所谓迟笔、逆笔、涩笔、倒笔、转笔、涡笔、啄笔等十二种“隐笔法”,“用笔生死之法,在于幽隐。
迟笔法在于疾,疾笔法在于迟,逆入平出,取势加攻,诊候调停,便宜寂静。
其于得妙,须在功深,草草求玄,终难得也”。
而墨,指的是研墨和墨的运用。
用墨对绘画至为重要,虽然书法不同于绘画,但是,用墨之法,对于书法也同样是不可或缺的。
用墨之法,通过在纸上显现出的墨迹图像表现出来。
关于书法创作中用墨的思考与总结
关于书法创作中用墨的思考与探索2020年12月14日用墨是书法学习及创作中重要的一个因素。
一幅优秀的书法作品讲究墨色浓、淡、枯、湿的变化、用笔筋、骨、血、肉的协调,而筋骨血肉也是靠水墨技巧的运用所表现。
笔法与墨法互为依存,相得益彰,清代包世臣在《艺舟双楫》中说:“画法、字法,本于笔,成于墨,则墨法尤为书艺一大关键已。
笔实则墨沉,笔飘则墨浮。
” 在书法中正确运用墨法,可丰富书法作品的笔情墨趣和意境。
什么是“墨分五色”?在中国书画领域,“墨”并不是只被看成一种颜色,即黑色,而是“墨分五色”,通过单一的墨色使画面产生丰富的浓淡干湿等色彩的变化,完美地表现物象。
什么是“墨分五色”呢?概括地说,墨色有“干、湿、浓、淡、焦(黑)”五种,结合色度、饱和度的不同,可有丰富的变化。
其中,“干”与“湿”是水分多少的对比;“浓”与“淡”是色度深浅的对比,“焦”在色度上深于“浓”;“白”,指纸上的空白,黑白二者形成对比。
各种墨色的特点如下:“干”墨中水分少,运笔中墨所含的水分或墨即将用尽时在纸上行笔形成的效果,涩笔力行、苍健雄劲,常用于国画中山石的皴擦,书法中的飞白或枯笔等,可产生苍劲、老辣的意境。
“湿”是墨中加水多,与水调匀运用,多用于渲染,使画面具有湿润之感,或用于泼墨法,表现水墨淋漓的韵味。
在书法中常用于涨墨笔法,涨墨即过量的墨水在宣纸上溢出笔画之外的现象。
其妙处在于既保持笔画的基本形态,又有朦胧的墨趣,线面交融,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淡”墨介于黑白色之间,呈灰色调,给人以清远淡雅的美感。
墨色淡而不暗,不论干淡或湿淡,都要淡而有神,在国画中多用于画远的物象或物体的明亮面。
“浓”为浓黑色,墨色浓黑,书写时行笔实而沉,墨深入纸,具有凝重沉稳,浑厚朴茂,神采外耀的效果。
在国画中多用以画近的物象或物体的暗面。
“焦”比浓墨更黑,极黑之墨是为焦墨,在国画中常用来突出画面最浓黑处,或勾点或皴。
用墨直接影响到作品的神采,历代书家无不深研墨法。
对书法的用笔进行简单的阐述
书法中的用笔,是指笔锋在书写过程中的动作和运用,是书法艺术的核心要素之一。
用笔涉及到笔锋的起落、行笔的疾缓、力度的轻重以及笔画的粗细、提按、转折等变化。
首先,起笔是笔锋开始接触纸面的动作,要求自然、轻盈,有时需要略加调整,如藏锋、露锋等。
行笔是指笔锋在纸面上运行的过程,要求保持稳定、流畅,通过手腕的转动和手指的调整,使笔画呈现出不同的形态和质感。
收笔是笔锋离开纸面的动作,也要讲究自然、干净利落。
其次,用笔的力度也是非常重要的。
书法中的力度不是一成不变的,要根据笔画的不同和情感表达的需要,采取不同的力度。
轻则笔画纤细、柔软,重则笔画粗壮、刚劲。
同时,还要注意笔力的控制,保持稳定、流畅的运笔。
此外,用笔的速度也是影响笔画质量的重要因素。
速度快则笔画流畅、连贯,速度慢则笔画有节奏感、有力度。
在行笔过程中,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使笔画呈现出更加丰富多变的效果。
最后,用笔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
不同的书体、不同的风格有着不同的用笔方法。
同时,还要注意借鉴其他艺术形式和书家的经验,不断探索和创新自己的用笔方法。
总之,书法中的用笔是一个复杂而富有创造性的过程,需要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才能逐渐掌握其中的技巧和规律。
论书法的用墨
总的说来 , 至明代 , 书家虽不断通过 自己的实践丰富和充实 着墨色的运用技巧 ,但墨色在整 幅书法作品中的表现力依然不
够强 。
自觉 的追求艺术性 的阶段 。这一时期传世 的简牍 、 帛书等书迹大
多为浓墨所书。 魏 晋 南 北 朝 时 期 ,书 家 对 书 法 艺 术 性 的追 求 进 入 了 自觉 的
法技巧。
目前可见 的最早墨迹 为殷 商时代一 陶片上的 “ 祀” 字, 但据 考古发现可知 , 早期 书迹大多保 留在 甲骨文 、 钟鼎文等实物媒介 上, 这些实 物媒介上 的文字虽为先书写后契刻 ( 或铸造 ) , 但绝大 多数不 以书写之迹作为最终效果 。这一时期 的书法 因其 突出的 实用性及书写载体 等原 因使得墨色无 以展示。 至两汉 , 书法 的实用性还是较为突 出 , 但总体 已进入 了较 为
众所周知 , 用笔 、 结体 、 章法 、 用墨是书法艺术形 式美 的四个
弊, 认为“ 墨淡则伤神采 , 绝浓则滞锋毫 ” , 既反对用淡 墨 , 又反 对
用极 浓的墨 ; 孙过庭则认 为墨色 “ 带燥方润 , 将浓遂 枯” , 他 的书 法作 品追求墨彩 以增强作品的表现力 。 到宋代 , 由于“ 尚意 ” 书风的影 响和文人画的兴起 , 用 墨的传
主要方面 。用笔在传统书论 中篇幅最多 , 结体 、 章法也多有涉及 ,
有关用 墨的论述却极少 ,且古人对用墨 的理解 多为个人 对书法 作品点画、 线条的主观感受 , 常用“ 血” 、 “ 肉” 等描述 墨的存在 。然 而 ,历代经典书法作品中无 不蕴含着 精湛 的用 墨技巧和墨法语 言, 可 以说 , 墨法是构 成书法作 品不 可或缺的重要 因素 , 它赋予
了 书 法 作 品 丰 富 的 文 化 内 涵 、独 特 的个 性 特 征 和 无 限 的 艺 术 魅 力, 具 有 重 要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的 审美 价 值 。
浅谈书法的用墨和用笔
用 笔锋 像 蜻 蜓 点 水 那 样 蘸 少 许 清 水 来 完
成。 二 、 笔 顺逆 的方 向和 轻重 用
、
墨 的浓 淡 多少 、 的 运 用 和 书 写 水
书写 时行 笔 方 向不 同 ,所 表 现 出来
数 量
的物 象 也 各 异 。 中主 要 是 顺锋 和逆 锋 。 其
・ 化 传媒 ・ 文
浅谈书法的用墨和 用笔
朱 锦程 ( 安徽 省 淮北 市青 少年 宫 , 淮北 市 2 5 0 ) 3 0 0
中 国书 法 中的 用 墨 也 叫 墨 法 .是 书
法 , 法 解说 得 清 楚 , 在 自己 心 领神 会 无 唯 而已。 因笔 端含 水 的多 少 . 在 纸 绢 上各 施 不 相同 , 的胶矾轻重 , 质的松 紧 , 绢 轻 性 质 不 同 , 墨 自然 不 同 。水 要 明 透 。 不 水 又
所谓 顺 锋 ,是 指 笔 杆 的 倾 斜 方 向 与 行笔
但 在 书 写 中究 竟 应 该 采 用 怎 样 的 节
墨 的 浓 淡 多 少 虽 说 制 约 着 书 写 字 数 . 这 里 还 在 书写 者 的技 巧 问 题 。 但 同样
奏 和 速 度 , 般 来 说 , 蘸 好 墨 后 , 始 一 笔 开 团 黑 。当 笔 中 的墨 极 少 时 会 出现 枯 笔
的方 向一 致 。行 笔 时 由于 纸 上 的 反 作用 . 时 速 度要 快 , 墨 流 的 极 快 , 然 会 洇 成 因 不
的纸 、 和墨 , 笔 一位 技巧 高超 的 书法 名 家
要 比技 巧 平庸 的 书 写者 写 的 字数 多得 惊
力 和摩 擦 力 的 作 用 . 锋 铺 开 的程 度 小 . 笔
书法用笔、用墨的特点以及方法!
书法用笔、用墨的特点以及方法!1、放松楷法,书写增速。
行书兼有楷书的基本法则和草书流动的笔法,行书运笔虽比草书慢,但比楷书要快,而且具有强烈的节奏感。
苏轼所言的:“真如立、行如行、草如走”的观点,说明了不同书体形态的不同,也说明了书写的速度和节奏的不同。
研习楷书时,在笔法上要求建立楷法,即关于起笔、行笔和收笔的各种要求,概括地说,起、收须有交待,如藏锋、露锋、回锋、折笔、顿笔等。
而行书因为书写的便捷,将楷书行笔中的一些繁杂的笔法进行简化,省去了许多逆、回、顿、驻、转等楷书笔法。
2、露锋入纸、中侧互用。
行书的起笔有用“逆势切入”的笔,这基本与楷书相同,由于行书行笔较快,故其逆势往往在空中完成,笔尖不着纸,称为“意逆”。
而行书一般的起笔都是顺势落笔的,行书用逆锋起笔只是少数。
行书的用笔是中锋与侧锋互用的。
3、笔意萦带、牵丝往来。
行书的点画之间,都是有一定联系的。
所谓“笔意萦带”是为了行笔的简捷,求其收、起之间的方便,便用“牵丝”把他们联系起来,王羲之《兰亭序》帖及米芾《方圆庵记》帖中的“是”字是最能见出笔意的萦带。
这个“是”字既省去了楷书行笔的繁杂,又增加了艺术的渲染。
4、圆转代方,点画简化。
楷书中转折有两种:一种是方折;一种是圆折,这是风格上的区别。
而行书很少用提按转折比较繁的方折笔,而是隐含折意的圆转。
行书的圆转与楷书的圆转相比,速度要快,常常一带而过,没有楷书圆转那样略方的交角,常以浑圆的弧线出现,或者形成一个半环形,如米芾所书的“为”、“而”、“直”3字。
行书中有些形似圆转的转折,却有明显的方折的翻笔,这实际上也是用方折法的快写,虽为圆形而微微有棱角,如“皆”、“物”字。
然而行书圆转居多,是其一般的规律。
行书这类连省简化的和法,近于草书,但与草书又有区别。
草书的省连简化之法,多有定式,不可随便更改,而行书则随心所欲,约束较小,这是行书用笔的特点。
行书的用笔方法行书的用笔方法很多,具有灵活性、伸缩性、多样性等特点。
用墨和用笔的关系
用墨和用笔的关系用墨还在于用笔,墨色的变化和墨趣的呈现有以下三种不同的情况:一是,利用行笔的时快时慢,使笔在纸上停留的时间有长短之分。
行笔快则渗墨量少,线条即燥;行笔慢则渗墨量多,线条即润。
运笔节奏的不同以显墨色的燥润。
如明詹景凤之用墨法,字有苍郁之感。
二是,笔蘸墨后径直写去,先是墨多而润,愈往下写,墨就渐渐减少,线条也就渐渐地燥,燥到笔在纸上擦不出墨时再蘸墨,墨色的变化是前润后燥,几个字润,几个字燥,这种变化能反映出书写者控制墨流的能力。
通篇而观,有立体观,许多书家用此墨法,如王铎、吴镇等。
三是,在运腕过程中自然形成的燥润变化。
由于书写时能运腕不断翻转以及肘推动时力量的大小,使墨流不均。
更因翻腕时笔心也跟着调换方向,行笔速度极快,在调向的过程中,墨还来不及从笔的根部流向笔尖,所以在上下点画间也能写出燥润来,即上一笔润,下一笔忽然变燥,再下一笔又润了。
其间并未蘸墨,全靠腕运的翻动,将同一个字写得又润又燥。
墨色变化生动,自然对比度强,立体感也强,精彩之极。
这样的墨色变化有极大的随意性,不靠主观做作,而是随腕变化,它是最符合“带燥方润,将浓遂枯”之墨趣的用墨法。
用墨之法,不宜蘸墨太多,否则写出的点画肥而少骨,黑气太重,见之使人气闷,也不宜蘸墨太少,使线条干枯,抛筋露骨,墨不压低,作品又显飘浮,总不见贵。
这两种弊病,都是草书用墨所忌。
写草书时一般蘸墨不能一下太多,要“不过三分,不得深浸,深浸则笔弱无力”。
也不能蘸一次墨写—个字,这样写出的草书其气必不能连贯。
故应蘸墨三分后顺其自然地去,中间不作停顿,至墨已枯时再去蘸墨。
墨色的变化掌握在有意无意间,不做作也不是毫无考虑。
同时,用墨的方法也能刻板教条,要看笔毫的硬软、纸的厚薄。
硬笔含墨量少,线条易燥,软笔若再长锋,含墨量多,自然就能笔酣墨饱,可以连续写较多的字,容易做到气韵生动连贯。
故写草书极宜用长锋羊毫,挥毫时自由舒展,轻重变化大,墨色也能润泽滋华,效果极佳。
盘点丨用墨、用笔的技巧及用笔总结
盘点丨用墨、用笔的技巧及用笔总结一、用墨技法如果说笔法是书法艺术创作中的筋骨,那么,墨法则应该是书法血肉之灵魂的体现。
中国是墨的故乡,自古就有制墨、使墨的规则,从墨丸到墨锭再到墨汁,从松烟到油烟墨,无不体现着墨法的精奥。
在中国艺术中,无论是中国画还是书法,都十分重视对墨的驾驭,从古今书论中对墨的规定和各种传世墨迹来看,墨的使用与技巧问题一直是创作者乃至欣赏家、理论家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
通过对古代书论中关于用墨内容的考察与欣赏、实践中对墨法的关注,最为常见的用墨之法大概有如下九种,试作些举要证明。
1、浓墨书法创作,一般以浓墨为主,因为浓墨与纸的对比度大,且在书家眼里,浓墨最见精神,特别是正体书的创作。
如篆书、隶书、楷书、似乎只有用浓墨才能表现出其力度和精神,从书法作品来看,的确有绝大多数的作品是用浓墨书写的,如宋人苏东坡,清人刘庸,就是用浓墨的高手,一般来讲,浓墨不仅在审美效果富神采精神,就是在实际的操作中,也最好把握。
2、淡墨淡墨的概念与浓墨相对,并非是中国画创作中普遍使的淡墨的概念。
从审美趣尚上来讲,对浓墨与淡墨选择完全取决于书家的个人追求,从审美效果上讲,浓墨显得沉着庄重。
而淡墨则更适合表现清淡幽远的意境,明代董其昌喜用淡墨,他以淡墨追求清雅娴静的艺术风格。
近人林散先生最擅长用淡墨,林老的笔墨之作,可以说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再加上他得益于黄宾虹先生用水用墨,又喜用长锋羊毫在生宣上挥写,故墨色层次丰富,“干裂秋风,润含春雨”极具鲜明的艺术特色,不仅不缺乏神采,反而增加了一种深远朦胧的境界。
3、焦墨焦墨是指点画中的墨不仅浓重,而且极少水分,像干皴之笔,一般在书法作品中不大量使用,这是一种特殊的方法,用得好,有时有画龙点睛之妙,如有浓淡变化,则效果更好!明代徐谓、清人虚谷擅用此法。
4、干墨是指点画中含水较少,但比焦黑要湿,尤其在行草书中,能时时出现飞白,增强书法墨色层次,富有表现力,如宋人米芾《虹县诗》、《蜀素帖》,黄庭坚草书,均有十分到位的干墨之法,相传东汉蔡邕擅长飞白书,果真如此,似亦以干墨之法为之也。
书法作品中的用墨方法
书法作品中的用墨方法
书法作品中的用墨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 浓墨:浓墨是最常用的墨色,也是书法作品中最为常见的一种。
浓墨给人以厚重、饱满之感,能够表现出书法作品的气韵和神采。
在书写楷书、隶书、行书等正体书时,浓墨是最常用的墨色。
2. 淡墨:淡墨相对于浓墨而言,墨色较淡,给人以轻盈、清新之感。
淡墨适合表现行草书的流畅和飘逸,同时也能够表现出书法作品的层次感和空间感。
在书写草书时,淡墨也是常用的墨色之一。
3. 焦墨:焦墨是指墨色极深的墨色,其特点是浓重、干枯,给人以苍劲、古朴之感。
焦墨适合表现书法作品中的苍劲和古拙,也常用于题跋和钤印等。
在书写篆书、隶书等字体时,焦墨也是常用的墨色之一。
4. 干墨:干墨是指水分含量较少的墨色,其特点是墨色较浅,给人以轻盈、干枯之感。
干墨适合表现行草书的飞白和枯笔,也能够表现出书法作品的层次感和空间感。
在书写行草书时,干墨是常用的墨色之一。
5. 湿墨:湿墨是指水分含量较多的墨色,其特点是墨色较深,给人以滋润、丰腴之感。
湿墨适合表现楷书、隶书等正体书的圆润和饱满,也能够增强书法作品的立体感和层次感。
在书写正体书时,湿墨是常用的墨色之一。
以上是书法作品中的几种主要用墨方法,不同的用墨方法能够表现出不同的艺术效果和风格特点,选择合适的用墨方法能够使书法作品更加生动、有韵味。
书法中的用墨技巧
书法中的用墨技巧书法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之一,它以纸、笔、墨为媒介,以线条的运用为基础,以书法家的情感和思想为灵魂。
在书法创作的过程中,墨的运用至关重要。
墨的浓淡、用笔的轻重、墨迹的湿润度等等都会直接影响作品的效果。
本文将探讨书法中的若干用墨技巧,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书法之美。
一、淡墨浓墨的运用淡墨浓墨是书法创作中常用的技法之一。
所谓淡墨,即墨色浅淡,笔画轻柔,给人以高远、悠远的感觉;而浓墨则有浓郁的变化,墨色浓黑,笔画饱满,给人以沉稳、厚重的感受。
书法家在创作时,可以根据作品主题和氛围的需要,灵活运用淡墨和浓墨,以达到更好的表现效果。
例如,在描绘大山流水时,使用浓墨可以表现山的雄浑、水的奔涌,而在写意花鸟时,适当运用淡墨可以突出花瓣的柔嫩和鸟儿的轻盈。
二、厚墨薄墨的对比厚墨和薄墨的对比也是书法中常用的技法之一。
厚墨即墨色浓重,笔画厚重饱满,给人以阳刚有力的感觉;薄墨则相反,墨色浅淡,笔画细腻柔和,给人以柔和、细腻的感受。
书法家可以通过运用厚墨和薄墨的对比,来表现作品中不同元素的特点和关系。
比如,在写字时,可以运用厚墨表现字的轮廓和块面,再用薄墨填充细节,达到形体与纹理的统一。
这种对比的运用,可以使整个作品更加丰满、生动。
三、点、线、面的综合运用在书法创作中,点、线、面是构成作品的基本要素,它们的运用直接决定了作品的结构和风格。
书法家可以通过点、线、面的巧妙组合与安排,创造出独特而富有韵律的作品。
例如,在写字时,点可以用来表现墨迹的停顿和转折,线可以用来勾勒字的轮廓和造型,面可以用来涂抹填充字形。
点、线、面的综合运用使得作品更加丰富多样,同时也提升了作品的观赏性和艺术效果。
四、墨迹的湿润度的掌控墨迹的湿润度是书法创作中需要重视的一点。
墨的湿润度直接关系到笔画的展现和墨迹的质感。
湿润度过高,容易出现墨迹不清晰、扩散模糊的情况;湿润度过低,则会导致墨迹干涸,使得笔画的变化和丰满度不够。
因此,书法家在创作时要注意掌握墨迹的湿润度,以求达到最佳的效果。
书法用笔与用墨
书法用笔与用墨书法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之一,它通过笔墨纸砚的运用,表达了人们对美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热爱。
在书法创作中,用笔与用墨是两个关键的要素,它们的选择和运用不仅直接影响到书法作品的质量,而且能够传递出不同的艺术氛围和情绪。
一、用笔的选择与运用用笔是书法创作的起点,它直接决定了笔画的粗细、力度的大小以及字形的形态美。
在书写中,不同的字体和不同的书体要求使用不同的笔尖。
首先,硬笔书法通常使用铅笔或者钢笔,因为它们的笔迹比较干净、利落,适合写工整的楷书和行书。
铅笔的硬度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选择,轻压时写出细线条,加重压力则可以写出浓墨重彩的效果。
钢笔的笔尖也有细、中、粗等不同规格,可以满足不同字体的需求。
因此,用铅笔或者钢笔书写时,要根据字体的特点和个人的喜好选择适合的笔尖。
其次,软笔书法主要指的是毛笔书法,它的笔迹柔和、丰润,适合写草书和行草。
毛笔的笔尖松软,可以更好地掌握厚薄墨量和灵动的笔触。
选择毛笔时,应根据个人的写字需求来选择笔毛的硬度和粗细。
柔软而丰满的笔毛可以表达出饱满的墨力和流畅的笔势,而坚挺的笔毛适合写有结构感的楷书。
用笔时,还需要注意适时蘸墨,保持适量的墨迹。
不同字体的书写需要掌握不同的力度和速度,快慢结合,灵活运用笔触,方能展现出字体的独特韵味。
二、用墨的选择与运用用墨是书法创作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它直接影响到作品的质感和审美效果。
在书法创作中,常用的墨汁有宣纸墨、砚台墨和磨墨。
首先,宣纸墨是一种烟熏墨水,它的颜色饱满,墨迹流畅。
宣纸墨适合写各种字体,特别是楷书和行书。
它的墨汁较粘稠,可以更好地掌握墨迹的粗细和流动性,使作品更加丰满、厚实。
其次,砚台墨是指使用砚台所制造的墨汁。
它的墨色灰黑,发散性较强,适合写草书和行草。
砚台墨的特点是干墨湿洗,墨迹模糊有韵味,富有变化和张力,能够增添作品的艺术情趣。
最后,磨墨是指将墨块用磨刀或磨盘磨成墨汁使用。
磨墨的墨色较浅,适合写浅墨、淡雅的字体。
简论书法用笔与中国画笔墨
简论书法用笔与中国画笔墨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用笔无疑是书法创作中最为关键的环节。
与此类似,中国画中的笔墨同样是画家表现意境的重要工具。
虽然二者都涉及笔、墨这两个方面,但在实际运用中,两者有着大量不同之处。
本文将从用笔的角度出发,浅谈书法与中国画笔墨的异同点。
一、书法用笔书法是一种通过书写文字,表达感情,展示艺术美感的艺术形式。
用笔在书法中占据了至关重要的地位,是书法中最主要的手段之一。
笔的选择应该与字体相匹配,既要考虑到书写的需要,又要体现出个人的特点和风格。
在书法界,常用的笔主要分为硬笔和软笔两大类。
硬笔又称铅笔,是一种以石墨粉为辅料的笔,墨迹较淡,粘着力弱,书写时纸张不易破裂。
硬笔书法,以楷书和行书为主,起笔慢,结笔快。
硬笔还可以绘画,像草书和隶书的练习就可以直接用硬笔书写,不必太讲究用笔的力度。
另一类笔是软笔,主要用于行草书的书写。
软笔有着较强的弹性,粘着力强,所以在书写时要注意用笔力度。
软笔的笔锋较硬笔稍微厚一些,书写时手臂要协调前伸后收,轻重要适度把握。
一般来说,书法家通常会使用宣纸进行书写,而宣纸比较容易破裂,所以书写时需要轻柔。
关于墨,在书法中,墨是用于书写的黑色颜料。
墨按所用原料不同分为四种:石墨、松烟、油烟和古铜。
石墨墨色重而沉稳,适合行书,楷书和草书;松烟墨黑而浓郁,多用于行草书;油烟墨类似于松烟墨,但稍微柔和一些;古铜墨通常用于章草和官方文书。
总的来说,书法用笔是非常注重细节和技巧的。
选笔、握笔、挥笔、放笔、用笔,每一步都需要艺术家的高度集中和细致把握。
良好的用笔习惯和技能可以极大提升书法的艺术水平。
二、中国画笔墨比起书法,中国画在运用笔墨方面有着更丰富多样的方式。
在中国画中,墨是一个法则,它不仅仅是一种颜料,也是一种表达手段。
在中国画的创作中,画家会根据创作要求、素材特点以及个人喜好选择不同的笔和墨。
中国画常用的笔种类多达几十种,而不同种类的笔又有着各不相同的绘画效果。
书法用墨技巧略谈
9漫笔用墨是书法技法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历来为书家所重视。
明董其昌说:“字之巧处在用笔,尤在用墨。
”清包世臣在《艺舟双楫·述书下》中云:“画法、字法,本于笔,成于墨,则墨法尤为书艺一大关键。
”由此可见,历代书家对墨的运用与研究。
用墨不外乎浓淡干湿几种,而具体用起来是有技巧的。
一、浓墨浓墨是最重要的一种墨法。
书法创作一般以浓墨为主,特别是篆书、隶书、楷书的创作,只有用浓墨才能表现出其力度和精神。
墨色浓黑,书写时行笔实而沉,具有凝重沉稳、神采外耀的艺术效果。
在实际书写中,浓墨也最易把握。
清代刘墉有“浓墨宰相”之美誉,他博通经史,临帖功力极深,正是在丰腴、厚重方面见其真力弥漫。
二、淡墨淡墨与用水的技巧密切相关,介于黑白之间,呈灰色调,给人以清远淡雅的美感。
近代有不少书家喜用淡墨,用得好自然增强作品的表现力。
清代王文治善用淡墨以表现萧疏秀逸之神韵,有“淡墨探花”之美誉。
三、涨墨涨墨,指过量的墨水在宣纸上溢出笔画之外的现象。
然而涨墨之妙,在于保持线条基本形态的同时又有朦胧的墨趣,使线面交融。
若以宿墨书写,水分从点画中分离渗化出来,笔画清晰,有骨有肉,则另有一番情趣,如明末清初的王铎对涨墨的运用就达到出神入化之境。
四、渴笔和枯笔渴笔,指笔中淡墨所含水分大多失去后在纸上行笔的效果;枯笔,则指笔中浓墨所含水分大多失去后在纸上行笔的效果。
前者由于水的作用苍劲中见润泽,后者由于浓墨的作用苍劲中见老辣,二者皆易出现飞白效果。
东汉蔡邕创“飞白书”,后人很自然地将这种笔法运用于行草书中,笔毫平铺或翻绞于纸上,运用笔力和速度产生一种自然的效果。
五、湿墨湿墨是指笔中含水多,写出的点画丰腴。
倘若笔力不足,运用湿墨时会出现见墨不见笔、有肉无骨的现象。
墨法技巧颇多,清笪重光说:“磨墨越热,破水用之则活;蘸笔欲润,蹙毫用之则浊。
”康有为也总结道:“干研墨则湿点笔,湿研墨则干点笔。
”除了水墨变化的技巧外,蘸墨次数及蘸一次墨所写字数的多少形成的由浓到枯的节奏变化,也是非常重要的墨法技巧之一。
2023年书法学习:草书的用墨和用笔 整理
让知识带有温度。
2023年书法学习:草书的用墨和用笔整理书法学习:草书的用墨和用笔行草书法有别于楷书的一个特点,就是行笔加快。
由于行书多数是用在起稿、写信上,一边构思文章一边写,想好了就很快地书写下来,这样用楷书写就跟不上思路。
古代有些流传下来的书信、文稿,就是在这种状况下写成的。
所以在用墨方面有什么讲究呢,我们一起来看下吧。
1.草书的用墨书法的用墨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对于行草书,特殊对草书而言,尤为重要。
草书丰富的笔法就打算了与用墨的质量如何关系甚大,假如不讲究用墨,草书的丰富笔法则很难得以表现,写出黑乎乎的一片,就破坏了它的韵味。
市场上供应的墨汁含胶重,一般用来写字都要加水后才好用。
加水的多少要依宣纸的品种、渗水性能而定。
生宣纸渗水较快,可加少量清水适量使用;熟宣纸渗水较少,则可少加些水。
特净皮、棉料等安徽宣纸纸质优良,涸渗效果也较其他纸要好,加水比例也要适量把握为宜。
现在的墨汁因系工厂生产,含有较多的胶质,在使用时明显不如墨锭。
墨锭研墨后的效果比墨汁更佳,墨色层次更丰富。
如胡开文、曹素功及安徽的一些作坊生产的油烟、松烟墨锭均可使用。
草书的书写速度较其他书体要快一些,而且运动感更强,加上笔法的多种运用,唯有使用较好的墨方能便利笔法的运用,适量加水后的墨较为润泽,书写时也不滞笔。
反之,假如使用含胶重的墨写草字,一是笔拉不开,粘连得厉害,二是写几画墨就干了,很难掌握好笔锋,第1页/共3页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也会影响创作或书写时的心情。
好的墨由于层次丰富,墨彩纷呈。
尤其作草书时更便于写出浓淡、干湿、润燥、枯涩、淋漓等各种不同效果,更能使作品锦上添花。
而有些低劣的墨汁乌而不亮,稍一兑些颜色就又灰又无层次变化,在选用时肯定要仔细区分。
使用北京出品的中华墨汁或一得阁墨汁较好。
另外,在创作浓淡墨色对比较剧烈的作品时,可使用宿墨,即放过一段时间的墨。
这种墨的水和胶质沉积物渐渐分别开来,使用时用较硬的笔去蘸写,就可产生非常丰富的墨色变化。
中国书法的墨法与笔法
中国书法的墨法与笔法中国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深厚的艺术形式。
这门艺术形式涉及到很多技巧和要素,其中墨法和笔法是非常关键的两个方面。
在中国书法中,墨法和笔法有着相互交汇和相互独立的关系。
墨法是中国书法中的一种技法,它涉及到墨的使用和掌握。
在中国书法中,墨是很重要的一个元素,它不仅仅用来书写,还可以增添给作品更多的艺术感和生命力。
墨法可以分为中锋、挑墨、搁笔、扯墨等不同的技法。
中锋是书写时笔锋留下的痕迹,是显示笔锋曲度的方式。
挑墨在书写过程中用来调整因笔锋而产生的墨量,以便达到所需的墨量。
搁笔是笔尖接触纸面并停止在某一点上,以形成笔画形态的技巧。
而扯墨则是利用手的力量来改变墨的流动和形态,以达到一定的美感和效果。
相对于墨法而言,笔法则更注重笔尖的造型和笔画的形态。
笔法直接关系作品的质量和艺术效果。
在中国书法中,笔法有很多种,如浓淡、轻重、顿挫、起落等。
浓淡是指在笔画中权衡墨的浓度和清淡程度,以达到更好的美感效果。
轻重则是在作品中掌握用笔的轻重力度,以表现出某个意境或主题的形象。
顿挫指的是笔画突兀有力的转折点,而起落则是指笔画起伏处的高低变化。
这些基本的笔法不仅可以在书法作品中起到相应的作用,而且也被应用到了其他的绘画和艺术中。
总结起来,墨法和笔法是中国书法不可分割的两个维度。
在书法的实践中,墨法和笔法的实际应用相互交织,相机应用以创造出更加精美的作品来。
他们的多元,微妙和精细的调整,可以将一首诗句,一种墨色,甚至一个汉字,书写成观展者敬仰的书法佳作,因此,练习墨法和笔法的技巧是非常重要的。
书法用墨法
书法用墨法
书法用墨法是书法艺术中非常重要的技巧之一,包括以下几种方法:
1. 蘸墨法:这是最基本的用墨方法,也是比较传统的用墨方法。
方法是先在砚台或碟子里蘸上适量的墨汁,然后依次在每个笔划中蘸上墨汁,让墨汁均匀分布在笔毛上,再在碟子或砚台上将多余的墨汁刮掉,最后进行书写。
这种方法能够让墨汁更好地附着在笔毛上,书写出来的线条更加均匀、流畅。
2. 破墨法:这种方法主要是通过在墨迹上叠加不同的墨色,创造出更加丰富的层次感和立体感。
具体操作方法是在第一遍书写的基础上,再蘸上不同颜色的墨汁,在原有的墨迹上重新书写一遍或数遍,使墨色逐渐叠加、渗透、融合,形成独特的视觉效果。
3. 积墨法:这种方法是通过多次叠加墨色来形成厚重、丰富的墨迹。
具体操作方法是在第一遍书写的基础上,不断重复蘸墨和书写的过程,每次叠加的墨色可以不同,最终形成层次分明、浓淡相间的墨迹效果。
此外,书法用墨法还包括润墨法、浓墨法、淡墨法、焦墨法等。
这些方法的选择和使用要根据具体的书写内容和个人风格来决定,以达到更好的艺术效果。
用笔与用墨技巧
用笔与用墨技巧在介绍初学者写毛笔字的用笔技法诀窍之前,先来看看写毛笔的用笔技法有哪些?练毛笔字的用笔技法有方笔和圆笔、逆锋和顺锋、藏锋和露锋、中锋和偏锋;学会使用方笔、圆笔的运笔之法,先要对藏锋、露锋有较好的掌握,同时要充分运用腕的转动,因为无论是方笔的折,还是圆笔的转都是依靠腕来带动,切勿用手指拨与挑。
方笔与圆笔是书法线条的基本表现形态,所以初学者要认真学好,打好这个根底后,今后就可根据字姿和字形的不同而交错运用,使字的点画线条,形体构造生动多姿,富有艺术趣味。
但是要注意有机而自然地运用,即要协调,不要机械呆板地生搬硬套。
写毛笔字中锋和偏锋诀窍在学习毛笔书法有了相当基础之后,特别要强调的是在正确掌握了中锋运笔的前提下,在书法作品中偶尔用一、二笔偏锋,可以增加笔画的生动性。
我们在王羲之、张旭、苏东坡、米芾、文征明、赵之谦等书法家的作品中也时常发现。
但初学者切勿盲目地乱用此笔法。
写毛笔字的中锋又称正锋。
沈尹默先生曾把笔法说为“无非是‘笔笔中锋’而已”。
虽强调得过头了点,但也更说明了中锋的重要性,此是书法入门关键的一步。
中锋是在笔毫的正中,作书时将笔的正中之锋保持在笔画的中间,就能使点画圆满遒劲。
这是因为笔在点画中间运行时,墨水顺笔尖均匀地自两面渗开,达于四面,点画就没有上轻下重或左轻右重等缺点,这样的线条就带有丰润圆劲,富有立体感的特点,这就从根本上符合书法的艺术要求。
所以,中锋之法乃是书法的最基本用笔技法,为历代书法家所注重。
东汉书法家蔡邕就曾说过:“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
其后如唐李世民则有:“大抵腕竖则锋正,锋正则四面势全”说,颜真卿有“屋漏痕”说,柳公权有“笔正”说。
宋代黄山谷也指出:“王氏书法,以为如锥画沙,如印印泥,盖言锋藏笔中,意在笔前耳。
”米芾在《群玉堂法帖》中也说:“得笔,则虽细如须发亦圆;不得笔,虽粗如椽亦扁”。
可见中锋用笔是写好点画线条的根本方法,必然要求。
初学者在起步时就要明确地认识这一点,并贯彻到实践中去。
简论书法用笔与中国画笔墨
简论书法用笔与中国画笔墨书法和绘画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两部分,而书法和绘画所使用的笔墨则是不可或缺的工具。
虽然书法和绘画都是运用毛笔和墨汁作为主要的绘画工具,但它们在用笔与中国画笔墨上仍有一些不同点。
本文将从笔的分类、墨的特点、用笔的方法等方面展开浅谈。
一、笔的分类毛笔是书法和绘画中所必须使用的笔,但是在笔的粗细、软硬、长度等方面有很多的区别。
书法用笔常见的有硬笔、软笔、半硬半软笔、柿子笔、羊毫笔等几种。
硬笔是书法创作中使用频率较高的一种笔,经过多次涂水泡软后,笔头将变得较为柔软,使用起来比较方便。
而羊毫笔通常被认为是书法的“皇族笔”,因为它的笔头较细,书写出来的字体也会十分易于辨认。
除此之外,柿子笔也是一种常用于书法创作中的笔,它的笔头质地柔软而有弹性,书写出来的字体也相对较飘逸和自然。
而在绘画用笔中,除了毛笔,还有其他种类的笔可以发挥出不同的绘画效果,如硬头画笔、狼毫笔、羊毫笔、紫毫笔等等。
硬头画笔和毛笔相似,但是它的弹性较低,线条会比较干净利落。
狼毫笔和羊毫笔则相对较为流畅且不易断头,但是在使用上需要加强掌握和控制。
紫毫笔质量十分优良,其笔头纹理相对均匀,且非常适合和颜料进行配合,可以创作出非常绚丽的绘画作品。
二、墨的特点不同种类的笔墨使用起来会表现出各自不同的特征。
书法中使用的墨一般为黑色的墨水,颜色均匀,不带有斑点或其他杂质。
特点是易于涂抹,笔墨质地均匀,书写起来非常清晰。
而在绘画用笔墨中,墨主要分为水墨、彩墨和绘画颜料。
水墨为最常用的墨种之一,用于写写意画、国画等,颜色呈墨黑色,含水分较多,流畅度较高。
彩墨为墨和色合一的颜料,用于绘制张扬、色彩鲜艳的画作。
绘画颜料色彩多种多样,可用于绘制各种画作,如山水画、人物画等。
三、用笔的方法在书法中,运用毛笔书法一般有悬钩子、点画、一波三折、花体、篆书等多种不同的用笔技法。
其中悬钩子是最为基础的用笔技法,它主要通过笔的提、落、回等不同的动作来创作不同风格的字体。
书法艺术的笔墨之美
书法艺术的笔墨之美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自古以来就承载着人们对美的追求和对文字的敬重。
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书法以其独特的笔墨之美吸引着无数的爱好者。
本文将从墨、纸与笔这三个方面来探讨书法艺术的笔墨之美。
一、墨的魅力墨,作为书法创作中的重要材料,具有独特的魅力。
墨是由植物染料和其他辅助材料制成的,以润滑剂作为粘合剂,经过混合、研磨等工艺而成。
墨具有浓淡相宜的特点,不论干湿,都能呈现出独特的效果。
在书法作品中,墨的水墨渲染能够展现出丰富的笔触变化。
用浓墨写出的字,线条饱满厚实,有力度;而用淡墨书写的字,则给人轻松、潇洒的感觉。
墨在纸上流淌的过程中,还能产生独特的水纹效果,为作品增添了一层独特的美感。
同时,墨的韵味也是书法艺术中不可忽视的要素。
墨的韵味主要体现在它的香气和墨色之中。
优质的墨制作工艺能够让墨散发出一种独特的香气,使人感到舒适、放松。
墨的墨色也有不同的表现,有的墨色鲜艳明快,让人眼前一亮;有的墨色素雅含蓄,给人以内敛、深沉的感觉。
这些墨色之间的变化,恰如人生百态,使书法作品更富艺术性和表现力。
二、纸的纹理之美纸是书写的媒介,也是书法艺术中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
在书法创作中,不同纸张的纹理可以为作品增添独特的美感。
首先,纸张的质地和温度会影响墨的吸附和流动。
优质的纸张质地绵密,表面光滑,能够更好地留住墨迹。
纸张的温度对墨的吸附也有影响,光滑纸张相对于粗糙纸张,墨迹渗透速度更快,线条更加流畅。
其次,纸张的纹理变化也能为作品增添层次感。
纸张的纹理可以分为竖纹与横纹之分,竖纹纸张写出的字更加挺拔秀丽,而横纹纸张书写的字则更显方正稳重。
不论是选择竖纹还是横纹纸张,都能够为书法作品带来独特的风味与韵味。
三、笔的点画之美笔,作为书法创作的工具,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不同类型的笔头能够产生不同的线条厚薄、粗细和笔触效果,使作品在形象上更加丰富多彩。
毛笔是最常用的书法笔之一,它具有较硬的笔头和较柔软的笔身,能够很好地适应不同书写需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书法的用墨和用笔
作者:朱锦程
来源:《活力》2010年第15期
中国书法中的用墨也叫墨法,是书法艺术具有神采丰韵的重要因素,虽然在中国画中注重墨分五色和作品的意境,同样在一副书法作品中也要有墨色的变化,只要有了墨色的层次变化,其作品才能有神采有丰韵,才能表现出那种虚虚实实、若有若无、迷蒙般的空灵境界。
可以说,中国书法离开了墨的运用,就谈不上所谓的“气韵生动”,也没有了韵律感。
董其昌在《画禅室随笔》中云:“字之巧处在用笔,尤在用墨,然非多见古人真迹,不足与此窍也。
”意思是说,用墨比用笔更重要。
我认为,任何墨法的实现都必须通过用笔来完成,笔法是基础,笔法是骨,墨法是肉,二者不可分离。
用笔技巧的高低和墨色层次的变化,我们可以通过王羲之、颜真卿、黄庭坚、董其昌、王铎等传世的名家名作去感悟、去体会、去了解、去认识、他们在这方面都做出了巨大贡献,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一、墨的浓淡多少、水的运用和书写数量
墨的浓淡多少虽说制约着书写字数,但这里还在书写者的技巧问题。
同样的纸、笔和墨,一位技巧高超的书法名家要比技巧平庸的书写者写的字数多得惊人。
一般来说。
蘸一次笔能写出八九字至十几字,而颜真卿在《祭侄文稿》中则写了三十余字。
其中最关键的问题是颜真卿具有高超的驾驭笔墨能力的缘故。
我认为,当书写者拿起一支蘸饱墨的笔书写时首先要有正确的书写方法和扎实的基本功。
要能把笔提得起按得下,要笔为我所使,墨为我所用。
其次是用笔的大小,也对书写字数起决定作用(当然小笔也可写大字,但要求技巧更高)。
再次,是墨的浓淡,墨越浓写的字数越少,墨淡写的字数越多。
要把中国画中用水的方法用到书法中,张大千《谈画》中云:“古人曾说:‘得笔法易,得墨法难,得墨法易,得水法难。
’笔法还可以拿方式做准则,墨法就要在蘸墨在纸上的时候去体会,所以说较笔法更难。
至于水法,无法解说得清楚,唯在自己心领神会而已。
因笔端含水的多少,施在纸绢上各不相同,绢的胶矾轻重,轻质的松紧,性质不同,水墨自然不同。
水要明透,又不可轻薄,所以是最难的了。
”而黄宾虹则说:“古人书画,墨色灵活,浓不凝滞,淡不浮薄,亦自有术。
其法先以笔蘸浓墨,墨倘过丰,宜于砚台略为揩拭,然后将笔略蘸清水,则作书作画,墨色自然滋润灵活,纵有水墨旁沁,终见行笔之迹,与世称肥钝墨猪有别。
”墨色的滋润灵活,明透与用水有直接关系。
但究竟该怎样适当用水,我认为,在书写前将含胶量过大过浓的墨用清水调到自己所需的程度,把笔在清水中浸透后使笔中含少量清水,再去蘸调好的墨书写,这样笔腹上的清水自然会往下流,写出的字会极有韵味,当写到干枯时,为了达到所需效果可用笔锋像蜻蜓点水那样蘸少许清水来完成。
二、用笔顺逆的方向和轻重
书写时行笔方向不同,所表现出来的物象也各异。
其中主要是顺锋和逆锋。
所谓顺锋,是指笔杆的倾斜方向与行笔的方向一致。
行笔时由于纸上的反作用力和摩擦力的作用,笔锋铺开的程度小,作用力集中在行笔中心线上。
行笔速度快,笔毫收紧,笔画变细;行笔速度慢,笔毫铺开,笔画变粗。
当笔上的墨较少或较浓时,写到至极笔画中会有一条墨痕,而笔画两边会出现枯笔,给人一种圆柱形效果,这可从张旭《古诗四贴》和颜真卿《祭侄文稿》中迹象。
三、巧用逆锋的特点
逆锋是行笔中笔杆的方向与行笔方向相反,锋毫铺开的程度较大。
但无论顺逆,行笔所产生的反作用力是相似的。
逆锋因受反作用力和摩擦力的影响,笔毫会向内紧收,当笔上的墨较浓或较少时,写到至极笔画中会出现一条白痕,而笔画两边墨色较重,给人一种立体感,这在王羲之的《兰亭序》中可以看到。
在“二王”一类书法作品中,一般是顺笔写横,逆笔写纵和反顺为逆、反逆为顺的方法。
较重的变化小,运笔幅度大;而颜真卿一类风格,则以顺笔为主,收笔是反顺为逆,笔毫还复。
“二王”一
类下笔轻,笔毫弯度小,墨容易往下流,笔触显得光洁挺秀。
这是他们的共同之处。
但颜体一类的风格,下笔重,轻重变化大,只要写几笔就会出现枯笔。
用笔重是颜体一类的主要特点。
四、行笔缓急速度和枯涩
行笔的快慢,同音乐、舞蹈一样都要有节奏。
节奏是用笔的生命,用墨是用笔生命的体现。
颜真卿写《祭侄文稿》时面对的是侄子季明的身亡和国家的将领,那种悲痛的心情跃然纸上,他无意考虑书写的工拙,更无心笔墨的多少,纵情挥洒,任意恣性,有顿有挫,满纸飞白,一气呵成,行笔速度逐渐加快,写到最后两行,似有失声痛哭,把笔不能的感觉。
而王羲之的《兰亭序》则与之相反。
在阳春三月,天气晴朗,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俯察万物,畅饮赋诗,逸兴至极的情况下挥毫为兰亭序诗集作序。
故整副作品笔畅墨润,恬淡静雅。
但在书写中究竟应该采用怎样的节奏和速度,一般来说,笔蘸好墨后,开始时速度要快,因墨流的极快,不然会洇成一团黑,当笔中的墨极少时会出现枯笔现象,这时速度要放慢,要使每根笔毫都能发挥它的应有作用,不使笔出现浮滑。
如米芾《致彦和国土贴》最好三行几乎是全用枯笔,有的是因笔太干,弹性减弱,行笔速度慢的缘故。
但颜真卿的用笔是枯中不空,枯中有物,主要是当笔中墨极少,弹性减弱,笔锋易散时,行笔作边行边按的运笔方法,这样不仅使笔毫的弹性得到了恢复,又减少了纸面的摩擦,用以逆转顺收笔锋,使笔墨的层次表现得极为丰富。
前之所述,是个人在学术上的点滴体会和粗浅的见识,今写成此文以求教于各位同道。
在今后的学术中将继续不断探求,心悟手摩,寻找新的切入点,追求个性,发展自我。
收稿日期:2010-08-09□
(编辑/惠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