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书法的用笔之法
用笔技法
用笔技法用笔技法书法中的线条点画都有不同的姿态和形式,要准确而生动地书写出这些线条点画,就要依靠相应的用笔技法,即把整个运笔过程分解为一个个不同的动作,只有这样才能万毫齐力,点画优美,线条丰满。
提笔,笔锋在书写点画时不可能一样粗细,当点画要求变细时毛笔就要提起。
因此,提与顿是相对而言的,互为依存的。
提笔大多用于横画的中间及字的转折连接处、露锋出锋时。
即前人所说:“密处险处用提”。
注意提不要过虚、过细。
顿笔,线条点画要求变粗变特出时,用力下按,所谓“力透纸背者为顿”。
字的收笔处或转折处常用顿笔,其顿的力度大于“蹲笔”与“驻笔”。
在书写过程中提与顿时常交错使用,有时提在前、顿在后,有时是先顿后提,所以要注意协调性,提按顿笔在行草中交互使用更是密切,正是由于提与顿的交互使用才形成了点画线条的轻重粗细变化。
而在楷书中,提顿表现是很明显的,如一横与一竖就是两头都用提顿法。
顿笔用的好,可使点画坚实有力,笔力充盈,但不要顿的太重,形成墨团。
蹲笔,运笔方法象顿笔,但按下力度可轻些。
在点画的轻重粗细之间有一个过渡性的动作,即是用蹲笔法,所以唐·张怀灌在用笔中说蹲笔是:“缓毫蹲节,轻重有准是也。
”蹲笔和顿笔常用于笔画的转换过渡处。
因此,起着调节换笔的作用。
驻笔,用笔力量小于“顿”与“蹲”。
是用于上一个运笔动作结束,下一个运笔动作开始,为时很短的转换间隙,即“稍停”,力到纸面即可。
这样驻笔一下,是为了准备下个笔势的开展。
如横划的起笔、收笔之前都要顿,在顿之前先要稍停驻一下笔,然后再铺毫按顿。
其它如转折处顿笔前,捺笔顿笔出捺前都要驻笔,以蓄势为顿笔作先导。
清·蒋和曾说:“驻,不可顿,不可蹲,而行笔又疾不得,住不得,迟涩审顾则为驻”。
衄nǜ笔,即是运笔时既下行又往上,在写钩和点时,原来顿笔后挫锋下行的笔,突然地又逆转而上,即为衄笔。
由于衄笔取逆势,增加了笔锋与纸面的摩擦力,充实加强了笔力,使点画线条更加苍劲。
书法用笔之道
书法用笔之道摘要:董其昌《画禅室随笔》:发笔处便要提得笔起,不使其自偃(仰面跌到),乃是千古不传语。
盖用笔之难,难在遒劲(刚劲有力)董其昌《画禅室随笔》:发笔处便要提得笔起,不使其自偃(仰面跌到),乃是千古不传语。
盖用笔之难,难在遒劲(刚劲有力)。
而遒劲非是怒笔木强之谓,乃大力人通身是力,倒辄能起,此惟褚河南、虞永兴行书得之,须悟后始肯余言也、注:发笔,即落笔。
要提得笔起,即落笔时要把笔提着,不要使笔有坠落感。
自偃,不要让笔自己跌倒。
千古不传语,用笔的千古秘诀。
自古以来,在书法用笔方面有许多关于“笔力千钧、入木三分”等等的说法。
但是,“笔力千钧、入木三分”,主要讲的是关于书法线条中的力量感。
书法线条中的力感,是用笔技巧的表现力,并不是指人们用力大小。
发笔处便要提得笔起,不使其自偃,就是用笔技巧很重要的方面。
这就是董其昌所说的用笔方法的千古秘诀。
用笔难,难就难在笔技巧的表现力上,难就难在笔力能不能刚劲有力。
但刚劲有力不是僵硬,不是板直。
书之线条,要柔中有刚,刚中有柔。
用力过头是僵硬,用力过小是柔弱。
怒笔木强,是用力过大,是线条僵硬。
倒辄不能起,是缺乏笔法技巧。
会用笔者,笔毫周身全都有力,就像体操运动员那样,能倒能起。
如果不信,请你去临摹一下褚遂良和虞世南的行书,看看他们的用笔技巧,是不是都是这个道理。
笪重光《书筏》:笔之执使在横画,字之立体在竖画,气之舒展在撇捺,筋之融结在纽转,脉络之不断在牵丝,骨肉之调停在饱满,趣之呈露在钩点,光之通明在分布,行之茂密在流贯,形之错落在奇正。
注:执,掌握和控制。
使,支配和使用。
笔的执使在横画,讲的是写横画,重在笔的掌握、控制、支配和使用。
立体,字的设立和设置。
字之立体在竖画,讲的是竖画在字的结构中的重要性。
竖画类似建筑物中的顶梁柱,要力强坚固,否则的话,字就会有失稳性。
气,气势气概。
舒展,展开。
气之舒展在撇捺,讲的是一个字的气势大不大,展不展得开,在撇捺这两个点画上。
书法用笔五步法
书法用笔五步法
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种用笔墨表现文字美感的艺术形式。
书法用笔五步法是书法创作的基本方法,它包括:起笔、落笔、收笔、挥笔和停笔。
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这五个步骤。
起笔:起笔是书法创作的第一步,它是指用笔在纸上开始书写的动作。
起笔要有力度,要有节奏感,要有意境。
起笔时,要先将笔尖放在纸面上,然后用力向上提起笔尖,使笔尖离开纸面,形成一个起笔的动作。
落笔:落笔是书法创作的第二步,它是指用笔在纸上落下的动作。
落笔要有力度,要有节奏感,要有意境。
落笔时,要将笔尖放在纸面上,然后用力向下压笔,使笔尖与纸面接触,形成一个落笔的动作。
收笔:收笔是书法创作的第三步,它是指用笔在纸上结束书写的动作。
收笔要有力度,要有节奏感,要有意境。
收笔时,要将笔尖从纸面上抬起,使笔尖离开纸面,形成一个收笔的动作。
挥笔:挥笔是书法创作的第四步,它是指用笔在纸上挥动的动作。
挥笔要有力度,要有节奏感,要有意境。
挥笔时,要将笔尖在纸面上来回挥动,形成一个挥笔的动作。
停笔:停笔是书法创作的最后一步,它是指用笔在纸上停止书写的动作。
停笔要有力度,要有节奏感,要有意境。
停笔时,要将笔尖从纸面上抬起,使笔尖离开纸面,形成一个停笔的动作。
书法用笔五步法是书法创作的基本方法,它是书法创作的灵魂和核心。
只有掌握了这五个步骤,才能够创作出优美的书法作品。
因此,我们应该认真学习和掌握书法用笔五步法,不断提高自己的书法水平。
中国书法用笔法则(永字八法)
中国书法用笔法则(永字八法)中国书法艺术,修身养性,传承千载,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书法造型虽形态纷繁,莫不以「点」为基始。
由「点」引伸则横、竖、撇、捺各种笔画应运而生,得气象万千。
「永字八法」流传至今已二千余年,成为习书者的学习宝典。
永字八法其实就是「永」这个字的八个笔画,代表中国书法中笔画的大体,分别是「侧、勒、弩、趯、策、掠、啄、磔」八划,以诸宗元所著《中国书学浅说》一书中解说较为明了。
(1)点为侧(如鸟之翻然侧下);(2)横为勒(如勒马之用缰);(3)竖为弩(用力也);(4)钩为趯(跳貌,与跃同);(5)提为策(如策马之用鞭);(6)撇为掠(如用篦之掠发);(7)短撇为啄(如鸟之啄物);(8)捺为磔(磔音哲,裂牲为磔,笔锋开张也)。
1.点法点,也就是“侧”。
在书写时需要把毛笔的笔锋侧过来,因此得名。
点是汉字的根源,横、竖、撇、捺等笔画都始于一点。
点有上点、下点、左点、右点、左上点、右上点、左下点、右下点等。
2.挑法挑,形状像钝角三角形。
“策”、“啄”、“”三者的书写都与挑法类似。
挑有上向挑、下向挑、左向挑、右向挑、左上挑、右上挑、左下挑、右下挑等。
3.横法横,也就是“勒”。
所谓“勒”,原意指马缰的末端衔在马口,取其不平不直,形状相似。
横画在书写时,起笔和收笔需要勒住笔锋,因此得名。
横有平横、凹横、凸横、腰粗横、腰细横、左尖横、右尖横等。
4.竖法竖,也就是“弩”。
在书写时笔锋犹如拉弓射箭,因此得名。
竖有直竖、右弧竖、左弧竖、腰细竖、腰粗竖、上尖竖、下尖竖等。
5.撇法撇,也就是“掠”。
一般习惯称为“撇”。
撇有直撇、弧撇、腰细撇、腰粗撇、弯头撇、弯尾撇等6.捺法捺,也就是“磔”。
在书写时好像曲折的水波。
捺有直捺、弧捺、尖头捺、方头捺、长捺、短捺等。
7.厥法厥,笔画形状像人弯腰的姿势,因此得名。
古人又称为“勾裹法”。
厥有直厥、弧厥、高厥、矮厥、斜厥等。
8.钩法钩,笔画形状“如长空之新月”。
与“”末端相似。
书法用笔的基本技法
书法⽤笔的基本技法 ⽤笔,也称运笔或笔法。
⼴义的⽤笔,就是使⽤⽑笔的⽅法,包括执笔、运腕、⽤笔;狭义的⽤笔,只指任何点画⽤笔的法则;显然,我们这⾥是取⽤笔的狭义。
下⾯就和⼩编⼀起看看书法⽤笔的基本技法吧。
书法⽤笔的基本技法 初学者往往凭着写钢笔字的来写⽑笔字,⽤笔直来直去,不讲究轻重、缓急、藏锋、露锋,写出来的字就象⽊棒搭起来的,这就是不懂得⽤笔的结果。
可见笔是书法学习中基本最重要的内容。
赵孟说:“书法以⽤笔为上”。
(《兰亭⼗三跋》)因为书法的点画形体都是直接由⽤笔⽽产⽣的,学会了⽤笔,也就掌握了书法的关键。
前⼈关于⽤笔的论述颇多,但有的说得⽞虚。
其实⽤笔只不过是控制点画线条的⼿段,⽤笔训练是培养对笔毫的驾驭能⼒,我们只要通过下列对⽤笔的分析,就会明⽩⽤笔并不象古⼈所说的那样深莫测。
⼀、起笔⾏笔收笔: 起笔、⾏笔、收笔是指书写⼀种点画笔锋运动的全过程。
写任何⼀种点画都要经过起笔、⾏笔、收笔三个阶段,即“⼀波三折”。
所谓“逆⼊,涩⾏,紧收”,便是这三种⽤笔⽅法的要诀。
起笔要逆⼊,即逆锋起笔,欲左先右,欲下先上。
也就是横画竖着下笔,竖画横着下笔,即使写露锋起笔的点画,也应该凌空取逆势落笔。
像跳远欲进先退,像拳击欲伸先缩,这样⽤笔格外有⼒。
书法最忌顺笔平拖,直来直去。
⾏笔要“涩⾏”,即是书写者⼈为地制造⼀种阻碍笔锋运⾏的⼒量,同时⼜克服这种⼒量⽽前⾏。
古⼈把这样笔法形象地⽐喻为“屋漏痕”。
如果锋浮纸⾯,信是过,则墨不⼊纸,点画流滑⽆⼒。
收笔要“紧收”,即回锋紧裹收笔,也就是下垂⽽上缩,右往⽽左收,即使收笔时露锋,也应控制住笔锋,毫不松懈,⼒达笔端。
⼆、提笔按笔: 提笔,就是笔锋提起,但不离开纸⾯,写出来的点画线条⽐较细匀。
按笔,与提笔相反,就是笔锋按下,使墨下注⼊纸写出来的点画粗浓。
提、按是笔锋的上下纵⾯运动。
⽤笔提中有按,按中有提;才提便按,才按便提。
这种提按变化是迅速连贯,交替进⾏的,动作⾮常微妙。
书法九种用笔方法
书法九种用笔方法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它通过优美的笔画和独特的用笔方法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艺术修养。
在书法中,用笔方法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决定了作品的形态和风格。
下面我将介绍九种常见的用笔方法。
一、瘦墨重彩法瘦墨重彩法是用笔方法中最常见的一种,它通过轻薄的笔触和浓重的墨色来表现形象。
这种方法注重墨色的层次感和变化,通过墨的浓淡来描绘物体的光影效果,使作品更加有立体感和韵味。
二、洗墨法洗墨法是一种将墨汁稀释后再使用的方法。
它可以使墨色更加柔和,笔触更加流畅,使作品具有柔和的气质和韵味。
三、破墨法破墨法是一种将墨汁用力拍在纸上,使墨色破散开来的方法。
这种方法可以使作品的墨色呈现出独特的纹理和质感,增加作品的艺术感。
四、点墨法点墨法是用笔时将墨汁点在纸上再用笔蘸取的方法。
这种方法可以使作品的墨色呈现出点点滴滴的效果,增加作品的趣味性和浓重感。
五、挂墨法挂墨法是用笔时将墨汁挂在笔尖上再用笔蘸取的方法。
这种方法可以使作品的笔触更加柔软,墨色更加丰富,增加作品的层次感和艺术感。
六、沾墨法沾墨法是用笔时将墨汁沾在笔身上再用笔蘸取的方法。
这种方法可以使作品的笔触更加干练,墨色更加均匀,增加作品的清晰度和准确性。
七、颤笔法颤笔法是用笔时手握笔杆轻轻颤动的方法。
这种方法可以使作品的笔触更加细腻,墨色更加柔和,增加作品的灵动性和韵味。
八、抽笔法抽笔法是用笔时迅速抽出笔尖的方法。
这种方法可以使作品的笔触更加有力,墨色更加深沉,增加作品的力度和气势。
九、悬笔法悬笔法是用笔时将笔尖悬在纸面上的方法。
这种方法可以使作品的笔触更加轻盈,墨色更加淡雅,增加作品的空灵感和雅致。
以上就是九种常见的用笔方法,每一种方法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效果,可以根据不同的创作需要进行选择和运用。
希望大家在书法创作中能够善于运用这些方法,创作出更加优秀的作品。
书法用笔:12种行笔方法简述
书法用笔:12种行笔方法简述一、用笔概述用笔,就是笔毫落纸起而动作时各种点画起止运行的规律。
用笔的目的是要求中锋铺毫,既让笔心常在点画中行,又要灵活到八面玲珑。
有的书法家又把它叫做“行笔”,就是形容笔毫落纸在点画中间移动。
有了正确的执笔和运腕的方法,还必须学会具体地运用。
笔墨落纸才见真功夫。
何况,一般写字与作为艺术的书法,是不能完全等同的。
五指执笔法书法是在写字的基础上,加以美化和装饰,充分发挥毛笔的功能,追求线条、笔力和笔势、气韵,使之进一步提高到艺术境界。
书法的表情、势态以及色泽、风气韵度等形象的表露,无一不是通过用笔而产生出来的。
清代沈宗骞曾说:“盖不灵之笔,但得其形;必能灵便,乃可得其神”。
书法同样是这个道理。
从执笔、运腕到用笔,三者结合起来,构成了书写的基本技法,统称为“笔法”。
前两者都是为给用笔创造有利的条件,而关键在于用笔。
章祖安书法:录李白诗用笔的方法,前人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总结出了不少的经验,有些已成为书法家们普遍公认和行之有效的规律。
最基本扼要的有以下几点,即:每写一笔画,都包含着起笔、行笔、收笔三步,这叫“一波三折”;笔锋都是“欲左先右,欲右先左;欲上先下,欲下先上。
”笔的运行不能呆板板地平来直去,而要“收笔藏锋”,“逆入平出”,“横画竖下,竖画横下”;“有往必收,无垂不缩”。
笔法要领这可以说是篆、隶和楷书用笔的基本法则。
随着各种书体的不同和书法艺术水平的提高,用笔的方法也跟着更加丰富多样,但归根到底都是上述基本规律的发展和变化。
二、常用笔法简介1.起笔:是指笔画的开始。
基本方法是写横画时要竖着下笔,写竖画时要横着下笔。
写其他各种点画,均依此类推。
这样起笔,可收到沉着、稳健而圆聚有力的效果。
2.行笔:笔锋在纸上运转,交换起落,不断提按的动作。
收笔:是指写到一画的末尾如何收束而言。
基本方法是要求笔运行到点画尽处必须回锋收笔。
也就是前边所说的,写横画时“有往必收”;写竖画时“无垂不缩”。
书法顿挫笔法大全
书法顿挫笔法大全在中国传统艺术中,书法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艺术形式。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书法一直被视为文字艺术的顶峰,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在书法的技艺中,顿挫笔法是一项非常关键的技巧。
书法的顿挫笔法是指书法家在书写时,用笔描绘出时而快时而慢,时而重时而轻的笔画起伏变化的技巧。
顿挫笔法的运用不仅可以使书法作品呈现出生动、生气勃勃的韵律感,更可以使每一笔都有独特的表现力和魅力。
以下是一些顿挫笔法的介绍:1. 点顿法点顿法是一种常用的笔法。
在书写时,顿笔停顿、交错衔接,以增强笔画的节奏感和表现力。
它可以使笔画的线条达到变化多样的效果,这样的效果可以让整个作品看上去非常充满生机和韵律感。
2. 抖顿法抖顿法是一种擦拭、颤动、跳跃等顿挫动作的笔法。
它可以增强笔画的强弱和节奏,以及凸显每一笔的独特表现力。
同时,抖顿法也可以使笔画变得更加自然、生动、富有韵律感。
抖顿法在书法作品中的表现力是非常强烈和迷人的。
3. 敲顿法敲顿法是指在书写时,在特定的位置用笔敲打纸张,从而突出笔画的起伏和顿挫。
这种技巧可以使笔画的起伏更加明显,从而使书法作品更加富有生气和表现力。
和其他的顿挫笔法相比,敲顿法要求书法家在书写时要敏锐的捕捉到笔画的节奏和强度,仔细控制每一笔的力度和变化。
4. 飞动法飞动法是一种以轻快与顿挫为主的笔法。
它可以使每个笔画都充满节奏感和活力,使书法作品富有韵律和生气。
相对于其他的顿挫笔法,飞动法更加注重笔画的速度和幅度,以及笔画的起伏变化。
这样的效果可以使整个作品呈现出非常饱满和富有活力的风貌。
总之,顿挫笔法是书法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它可以使每一笔都富有表现力和独特性,使整个书法作品呈现出生动、鲜活、富有韵律感的艺术魅力。
对于想要学习书法的人来说,了解顿挫笔法的技巧是非常必要的。
只有掌握了这些技巧,才能在书写时更加自如地操控笔画,让自己创作出更加令人赞叹的书法作品。
写草书的技巧和方法
写草书的技巧和方法草书是艺术性最强的书体,也是创作难度最高的书体。
草书创作,要明白几点:1、要明白提按之间的用笔之法。
草书中所有的笔法都可通过提按派生出,如轻重、快慢、迟速、起伏等。
提按之间,即提得笔起,按得笔下,但按不为死,提不显虚。
所谓提按,操作之为技术,推敲之为玄理。
2、草书贵在势,所以行笔要荡得开,特别是巨幅大字,更须如此。
现代学书者对技法很重视,特别是很多书家写到一定程度,觉得再难进步,可将古帖写得很像,但就是感觉缺少一些东西,这问题主要出在心胸上。
这层次的修炼是草书用笔的根本。
3、草书的创作尤其要注重章法,其基本原则是协调自然。
草书的章法分:行距、字距皆疏朗型,行距宽、字距紧型,打破行距、字距型。
虽然书写形制不同,但都是从一字、一行写起,所以我们要从两笔丶两字、两行,逐渐增加,以此类推。
4、草书创作要善于利用小样,不断修改、推敲,直至满意方提笔创作。
草书10个技巧1、露起露收:草书的起笔和收笔一般是露锋,但是要切记虚出浮滑。
露起露收能使笔势相连,笔画间要有呼应且要紧密。
2、直中有曲:草书要讲究曲线变化,随意跌宕起伏,腾挪使直中有曲,但切忌一味的缠绕油滑,笔画要有力度。
3、轻重变化:草书笔画要有一点的变化,但是一味地重会产生板滞少神,一味的轻会产生虚漂浮轻,但是轻重必须有度,否则徒增恶给。
4、方圆并重:方以显示方正,圆以增灵动达,方增过极会产生刻板,过圆则以显得油滑。
5、宜转宜折:草书的转应多于折,但要转中愚折,折中有转。
6、笔画替代:草书是一种符号书法(即绘画中的大写意),可以一个符号代替一字或偏旁(甚至于好几个字旁),以达到简便之效,收到一种抽象的艺术效果。
7、以少代多:草书宜尽量简练,可以以少代多。
8、墨分五色:草书在书写过程中要讲究墨色的浓度枯润干湿的变化,初学者需要多看名家的真迹,以体会用墨的奥妙。
墨色的过程中有----调墨----浓----淡----枯-----干全过程。
9、牵丝映带:前一笔画雨后一笔画之间轻提适度,但又不断开,前后相连,就会形成前后相连,形成牵丝,字内、字间都可相连,笔画就会形成一定的虚实对比,以增强作品的艺术活力。
书法用笔的方法
书法用笔的方法
书法用笔的方法有很多种,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用笔方法:
1. 藏锋法:这是用笔的基本技法之一,基本原理是通过提笔来缩小笔锋的体积。
在缩小笔锋的同时,需要调整笔心的位置,使之与原心绝对重合。
2. 露锋法:与藏锋法相反,露锋法是让笔锋露出,不进行收缩。
这种方法常用于书写一些需要尖锐、挺拔的笔画,如“点”或“撇”。
3. 逆锋法:在行笔过程中,让笔锋从笔画的前端逆向而行,然后再调转笔锋,回到原来的方向。
这种方法可以使笔画更加饱满、有力。
4. 拖锋法:让笔锋在纸面上滑行,产生一种流畅、自然的效果。
这种方法常用于书写长线条或草书。
5. 顿挫法:在行笔过程中,突然停顿、加力,使笔画变得粗重有力。
这种方法常用于书写“点”、“竖”、“横”等笔画。
6. 提按法:通过提笔和按笔的交替使用,使笔画产生节奏感和变化。
这种方法常用于书写“横”、“竖”、“撇”、“捺”等笔画。
7. 转折法:在行笔过程中,让笔锋在转折处进行换向,产生一种圆润、饱满的效果。
这种方法常用于书写“钩”、“弯”等笔画。
8. 颤笔法:让笔锋在纸面上连续颤动,产生一种颤动、起伏的效果。
这种方法常用于书写草书或行书。
以上是常见的书法用笔方法,不同的书法家和不同的字体可能会采用不同的用笔方法。
毛笔书法执笔方法和用笔方法有何技巧
在中国历史上,笔法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来讲,笔法包括执笔方法和用笔方法,狭义的笔法仅指用笔的方法。
郑州书法培训告诉大家,笔法包含笔的运行轨迹、运行速度、笔毫与表现载体的接触部位、笔锋所处的位置、笔的竖立程度和笔的转动状态等。
对于笔的运行轨迹,郑州书法培训解说,具体是指毛笔在书法表现载体(纸、绢、竹、木等)上运动、行进的路线和因此而留下的痕迹。
笔的运行轨迹因书体而异,因风格而异。
正书(含篆、隶、楷)讲究逆锋起笔、回锋收笔。
所谓“逆入平出”、“无垂不缩,无往不收”就是对笔的运行轨迹的基本要求。
在起笔和收笔的过程中,笔锋往往两次经过同一个点。
行笔过程中,笔画圆转处,笔按弧线行进;笔画平直处,笔按直线运动。
而对于行、草书来说,由于运笔较快,笔意连贯,正书中逆起回收的要求被淡化。
郑州书法培训告诉大家,在一笔之中,笔锋很少两次经过同一点(交叉除外)。
同时,行、草书变化丰富,直线条相对较少,笔多按曲线运动,连绵前行。
从书法的风格来说,方峻、其转折处(指横折)先提笔上靠,再按笔向内而下,笔意内敛,笔画稍有重合。
而圆润外拓者,转折处则直接向右下按笔,圆转下行,笔意向外拓展。
还有笔的运行速度,郑州书法培训告诉大家,指笔运行的疾涩、快慢。
疾,快的意思。
但“疾”并非一味的快速,仍须起伏行笔,急遽有力。
涩,慢的意思,即行笔要留得住,但又并非停滞不前。
字的点画不同,行笔速度亦各异,故有“疾”、“涩”之分。
一般来讲,写正书的速度要慢些,但又要有行草的灵动,写行草书则要快些,但又要有正书的稳重。
笔运行的速度并非一成不变,而是根据具体情形时缓时急,交替前行。
还有笔与表现载体的接触部位,郑州书法培训认为这是笔毫与表现载体接触的最高部位。
这时可以将笔毫先分为三个部分,接近笔管的三分之一称为笔根,接近笔尖的三分之一称为笔锋,中间的三分之一称为笔腹。
笔根以下的部分(即笔腹、笔锋)又可分为三个部分。
如此,则笔毫自下而上可大致分为四个部分:笔尖至九分之二处为一分笔,九分之二至九分之四处为二分笔,九分之四至九分之六处为三分笔,九分之六以上的部分为笔根。
书法用笔的13个技巧
1、摆笔。
在特大字的较长笔画中,为强调金石涩辣之味,可以在一横行笔时,增加上下移动。
在一竖行笔时增加左右摆动,但都应增加适当的提按顿挫。
2、退笔。
适用于中锋和侧锋,写大字较长的行笔可增加适当的退笔,能增加屋漏痕之感。
退笔的方法是在行笔中,笔锋适当提按,断断续续加入较小的倒退动作。
3、颤笔。
用摆笔、退笔的方法加在一起,动作减少即成。
4、跳笔。
写大字行、草,在一笔运行接近终了时,笔毫较干的情况下,可将笔杆略提,但不可离开纸面,使它产生一些飞白的砂笔,随后将笔沉下收住。
可以产生气势和变化,给人以内含的力量。
5、擦笔。
草书偶尔用之,为造成黑白轻重,虚实枯润节奏感,笔毫已干仍然要把已写的字或笔画写完,应把行笔的速度减慢,把压力加重,用干擦完成,收笔要停顿。
6、旋笔。
在落笔、行笔、收笔的某一阶段,捻旋笔管,使笔画出现圆浑而有变化。
7、滚笔。
在一撇的行笔阶段,将笔锋略偏,按前进的方向反滚,使之增强磨擦,造成苍劲雄奇之感。
8、推笔。
如在写“散氏盘”铭文的“三”字时,为避免笔画雷同,中间一横是由右向左推出来的。
9、拖笔。
狂草的较长笔画中,为增加变化,在行笔中可偶尔变换笔锋,加入顺拖之卧笔,能产生砂毛之感。
10、槌笔。
松握笔杆以笔肚槌于纸上,方法象击鼓槌,干湿不定,狂草中之点或某些笔画的开头偶尔用之。
11、砸笔。
松握笔管,使笔杆有滑动感,将吸饱墨的笔头,用力掷砸在落笔的部位,不可让笔杆脱出五指,使墨花略有绽射,然后行笔,写狂草书中偶尔用之。
12、揉笔。
在写特大字时,为增强较长笔画的变化和金石味,并突出结构部分,在运笔过程中将笔锋微微揉动,如不规则地转圈,并加上提按顿挫,能使骨力透彻。
13、拨笔。
写碑体时,为强调内圆外方和体现碑版剥蚀残缺感,可使笔锋外露,在行笔时卧笔提按。
王宠小楷用笔方法
王宠小楷用笔方法王宠小楷,是中国传统书法八大体系之一,也是现代书法界普遍认可的书写字体之一。
王宠小楷字形规范端庄,结字工整,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和实用性。
下面我将向大家介绍王宠小楷的笔法和写作方法。
一、用笔方法1.笔尖用法:使用王宠小楷时,需注重掌握笔尖用法。
笔尖用法主要有三种,分别是探、破、戳,也叫齐、大、点。
探法即笔尖平探在纸上,用于写直角点画,如方中、痕两端等;破法是笔尖抵下,破入纸中,用于写粗大的笔画,如半带、懒扁等;戳法是笔尖戳点于纸上,用于写尖角点画,如点、丶、卜等。
2.顾盼法:王宠小楷的字形注意左右对称,为了保持字体的统一和规范,写字时应注意左右对称的顾盼法。
即每一筆畢束後,盯而垂视守笔端,稍顾稍盼,再从头按图索骥。
这样能够更好地控制字形的对称和整体效果。
3.铅锤法:王宠小楷注重笔画粗细的变化,通过运笔的轻重,以及运笔的速度控制来实现,其中铅锤法是实现这种变化的一个重要方法。
笔锋起写时用力较重,笔尖到纸时用力稍轻,笔尖收线时用力逐渐加重,以形成一种筆樣&钟鸣鼓瑟&的效果。
二、写作方法1.先易后难:在开始练习王宠小楷之前,尽量先从一些较简单的字开始练习,逐渐提高自己的字写功底。
一般来说,最好从熟悉的字开始,然后逐渐挑战难度更大的字,这样可以逐步提高自己的写字水平。
2.熟悉基本字型:王宠小楷的基本字型包括横、竖、撇、捺、提、点等,熟悉这些字型对于掌握整体的字形非常重要。
可以先通过复制写已有的范字的方式,逐渐熟悉字型和笔画的运笔规律。
3.提高观察力:书写王宠小楷需要有较高的观察力,要能够准确地观察每一笔的起笔、落笔和整体的比例关系。
可以通过观察范字、书法篆刻作品或经典碑帖等提高自己的观察力,从而提高写字的准确性和美感。
4.不断练习:书法是一门需要长期坚持和不断练习的艺术,王宠小楷也不例外。
只有通过不断的练习,才能够掌握其笔法和字体特点,提高自己的写字水平。
可以每天定点练习,遵循正确的笔画顺序,逐渐形成自己的写字习惯和风格。
书法有法
书法有法孙晓云著1、以右手经典执笔有规律地来回转动毛笔,令笔画纵横自如的方法,即是“笔法”。
运用这种笔法,即是“用笔”,用笔法写成的字才是“书法”。
2、较大的笔只泡开笔尖用。
3、今人以“提按”的用力轻重造成笔画的粗细,而古人则以转笔的“取势”发力轻重造成笔画的粗细。
今人是不转笔,以目取形;古人是转笔,以势取形。
4、转笔不等到势尽,就开始再次转笔衔接下一个字。
5、“快马入阵”指指马蹄在阵之外就飞奔起来,是由空中“入阵”。
于笔法,意为在笔人纸之先,就已快速转笔发力,不是在接触纸之后才发力,衔接下一笔而“再生笔意”的“衔接”往往在空中形成,留在纸面的笔迹是“意尽”而不“再生”的。
6、孙过庭《书谱》之所以“点画狼籍”,就是因为“芒角”、“衔接”处处皆是。
说白了,就是将转笔的机枢与技巧尽量留在纸上,使笔法暴露无遗。
至于“欲下先上,欲上先下,欲左先右,欲右先左”,可以在前面解释“向背”的用笔处得到答案。
不外乎是讲转笔的“取势”,具体是指在起笔时的转笔发力。
只要基于转笔发力,其结果必然如此。
譬如人要右转,全身之力必先迅速向左,才可发力;要向上抛物,必先向下使劲;要出拳,必先收拳。
这是最简单的发力常识,只是总被忽视罢了。
如今,为初学者印的楷书字帖中,大都有楷书“规范”笔画的“说明图”,笔画空心双钩,按照今人理解的“欲下先上,欲上先下,欲右先左,欲左先右”的写法,逐步于内填墨,实在是荒谬。
7、古人在书论中,常用“内擫”和“外拓”来形容笔法。
“擫”,前面已说过,是呈“擫笛”、“擫脉”状,右转笔时,掌心向内,食、中、无名指指尖分别用力,即是“内擫”。
“外拓”刚好相反,“拓”大指压笔杆,呈“押”状,指左转的用笔。
“内擫”和“外拓”是形容手的动作的连续状态,而绝非是字具体的笔画状态,然而,却间接自然地体现了笔画的状态。
如:向上仰的“横”,就是“外拓”用笔,左转;相反,向下伏的“横”就是“内擫”用笔,右转。
“捺”亦如此。
如:草书的“花”是“外拓”,左转笔,但在一点上右转还原;草书的“王”是“内擫”,右转笔,王羲之习惯在最后一画左转还原“外拓”。
张旭秘传“九用”-完整、有效的用笔技法
张旭秘传“九用”-完整、有效的用笔技法在韩方明《授笔要说》和张怀瓘《玉堂禁经》中,只有九种用笔方法,数量很少。
那在实际书写中,究竟够不够用呢?我们来深入研究一下这个问题。
1.笔心的状态我们知道:“笔心为帅”,所有用笔动作,归根到底都是使用笔心。
笔头是一个圆锥形,如果笔心很小,就等于圆锥形的中轴,现在的毛笔,笔心太大,你用笔时要想象中轴的状态,为了图片清楚起见,我这里用一个中等笔心做例子。
你看,笔心的状态只有三种:垂直、倾侧和弯曲。
其中倾侧这一种,只有在空中才可能。
因为毛笔是软的,一下到纸面,就会弯曲。
所以真正起作用的,只是垂直和弯曲。
笔心一弯一直,称为一个来回,或者一次起倒。
书法上的动作,其实都在不断地做着起倒。
2.起笔的动作先来看看起笔时笔心可以做什么动作。
起笔就是笔锋怎样下到纸面。
从笔心的角度看,只有两个可能。
一是笔心直下,二是笔心侧下。
有没有第三种情况呢?没有。
2.1笔心直下:驭锋笔心直下纸面,就是使尖锋接触纸张。
“九用”中称之为驭锋。
九用之三说:三曰驭锋,直撞是也;有点连物,则名暗筑,目、其是也。
驭锋就是直撞,如果连住其他笔画,又称暗筑。
《玉堂禁经》以“目”、“其”这两个字为例子。
这两个字中间两横的起笔,连住了左边的一竖。
所以你无须做什么动作,你做了也看不见。
下笔时,可以简单地用“直撞”下笔。
下笔后,如果想粗一点,可以来回摩擦一下,这样就可以把笔毫拉开一点,称为开锋。
开锋时手腕来回摇动,用的技法是衄锋。
2.2侧锋下纸,先取分数第二种情况,是侧锋下纸,笔锋侧下纸面,目的是使用副毫,这时候就要决定使用一分笔、二分笔还是三分笔。
选择分数用什么动作呢?当然是下蹲。
弯曲笔心的动作,称为蹲。
《玉堂禁经》说:四曰蹲锋,缓毫蹲节,轻重有准是也。
“一”、“乙”等用之。
你看王羲之《兰亭序》这个“一”字,在起笔阶段逐渐下压笔心,取得侧锋二分笔,然后开始行笔。
2.3改变方向:衄锋如果起笔用两面换、三面换,或者是藏锋蚕头等等,这就要变换方向,变换方向用衄锋,习惯上称为换笔心。
书法之妙,全在用笔
书法之妙,全在用笔书法之妙,全在用笔;书法是用毛笔书写汉字创造意境表达感情的造型艺术;由于“笔法”在书“法”中占有“第一”的位置,两千;翻阅历代书法典籍,选出以下9位书法家主要的16个;1.用笔如“鹰望鹏逝”;李斯不仅是小篆的“鼻祖”,也是用“比喻”阐述笔法;意思是:作书用笔要像苍鹰、鹏鸟捕食那样,先在空中;2.用笔如“游鱼得水,景山兴云”;这两个比喻是李斯同一次说的,故而放书法之妙,全在用笔。
书法是用毛笔书写汉字创造意境表达感情的造型艺术。
因此,书法之妙,全在用笔。
这一点,在毛笔基本定型的秦代,在书法上有造诣的李斯、蒙恬就已经认识到了。
李斯用短锋扁笔书写“小篆”,立后学之宗祖。
蒙恬不仅改良成功了流传至今的毛笔,还撰写了中国书法史上第一部论述毛笔的著作《笔经》。
也就是说,早在两千多年前,先贤们就已经开始研究用笔方法———笔法了。
由于“笔法”在书“法”中占有“第一”的位置,两千多年来,历代书法家、书法理论家不断地进行深入细致地探索,提出了大量有独到见解的用笔方法。
这些书家,越研究越觉得“笔法”实在是“奥妙无穷”,有时难以直接用非常明白通俗的语言文字准确地表述清楚,于是,便创造了一种“比喻法”———即用自然和人类社会的事物形象来类比如何用笔,以便使自己和后学者领会并掌握笔法的要领。
翻阅历代书法典籍,选出以下9位书法家主要的16个用笔“比喻”,大体按时间顺序列出来和同道共勉。
1.用笔如“鹰望鹏逝”。
李斯不仅是小篆的“鼻祖”,也是用“比喻”阐述笔法的第一人。
“鹰望鹏逝”这个比喻就是他说的(也有学者认为是蒙恬的话)。
原话是:“用笔法,先急回,后疾下,如鹰望鹏逝……”意思是:作书用笔要像苍鹰、鹏鸟捕食那样,先在空中飞翔、回旋、观望,看到“目标”之后疾速下飞贴近捕捉。
这个比喻告诉我们,书者在笔头着纸之前,要先在空中摇曳取势,作落笔的“精神准备”,看准———弄清笔性、纸性、墨性、字体、字意;考虑好布局、风格之后,迅速下笔,方可捕捉到“目标”———预想的书写效果。
书法用笔技法新的及术语略解
书法用笔技法新的及术语略解执笔法书法术语写毛笔字以手指执笔管的方法。
执笔,是进行写字活动的基本手段。
大致有如下几点:如双苞(即*双钩)、单苞(即*单钩)、回腕、撮管、握管、搦管等。
传自锺繇、王羲之、虞世南,陆彦远等综合而成的“五字执笔法”(即擫、压、钩、格、抵)。
经历代书法家长期书写的实践,咸认为是符合生理机能而又行之有效的正确方法。
拨镫法书法术语。
运笔的一种技法。
镫一作灯,故亦有譬喻执笔运指如挑拔灯芯的。
主要有二说。
一、《书苑菁华》引晚唐林韫《拨镫序》语:“镫,马镫也,盖以笔管着中指、名指尖,令圆活易转动;笔管直,则虎口间空圆如马镫也。
足踏马镫浅,则易转运。
手执笔管亦欲其浅,则易于拨动矣。
推、拖、撚、拽,诀尽于此。
”二、《桃源手听》引北宋钱若水语:“古之善书鲜有得笔法者,唐陆希声得之凡五字,擫、压、钩、格、抵,用笔双钩,则点画遒劲而尽妙矣,谓之拨镫法。
”但《唐诗纪事》及《宣和书谱》所记陆希声五字执笔法并无“拨镫法”字样。
案林韫的运指四字诀和陆希声的执笔五字法系两种不同含义的方法。
不少学者对执笔法多主陆说。
双钩书法术语①复制法书的技法。
法书上石,沿其笔面的两侧外沿以细线钩出,称为“双钩”,南宋姜夔《续书谱》称:“双钩之法,须得墨晕不出字外,或廓填其内,或朱其背,正肥瘦之本体。
”陆游有“妙墨双钩帖”诗句。
②一种书写“空心字”的技法。
据载:宋代蒲元,尝以双钩字写河上公注《道德经》,笔墨精细,若游丝萦绕,孤烟袅风,连绵不断,或一笔而为数字,分布匀稳,风味有余。
③执笔法的指法名称,与“单钩”相对。
北宋黄庭坚论书:“凡学字时,先当双钩,用两指相叠,蹙笔压无名指。
高提笔,令腕随已意左右。
”今以食指与中指上节、中节之间相叠,钩住笔管,称为“双钩”。
单钩书法术语。
执笔法指法名称.以食指钩笔管与拇指形成钳制状,余指皆垫于笔管后方。
因只以一食指主钩,故称“单钩”。
与“双钩”相对。
唐代韩方明称:“若篆书,则可多用单钩,取其圆直有准。
简要说明书画用笔之法中所包含的几种养生手法及作用
简要说明书画用笔之法中所包含的几种养生手法及作用练习书法不仅要展纸挥毫泼墨,还要用心用神用气。
每日临池握笔,开卷书写,必然端坐凝视,专心致志。
写字时头正、肩松、身直、臂开、足安;执笔则指实、掌虚、掌竖、腕平、肘起。
一身之力由腰部而渐次过渡到肩——肘——腕——掌,最后贯注到五指,运行于毫端。
古人云:“力发乎腰”,“务使通身之力奔赴腕下”,就是指此而言。
练字看上去只是手在动,其实全身的气血都在运行,书写者绝虑凝神,心正气和,身安意闲,血脉通畅,完全进入了“练功”的境地。
因此练习书法被许多人比喻为“练气功”。
洗笔调墨四体松,是书法养生的第一阶段。
在这一阶段,通过洗笔、调墨等预备动作,达到四体放松,疏通全身气血经络。
预想字形神思凝,是书法养生的第二阶段。
王羲之说:“凝神静思,预想字形大小、平直、振动,令筋脉相连,意在笔先,然后作字”。
这就要思想集中,把意识调节到最佳状态。
这样才能进入形象思维,就会顿觉心旷神怡,气力强健。
神气贯注全息动,是书法养生的第三阶段。
把神、气贯注于书法运动的全过程,关键要做到神领笔毫、气运于手,以此带动全身心的活动。
这个阶段可以说是书法运动的最实质性的阶段。
赏心悦目乐无穷,是书法养生的第四阶段。
好的作品可以赏心悦目,令人乐在其中。
学习书法,可以从自己的创造中得到满足感,心境也随之得到一种超然与净化,达到心绪舒畅。
书法用笔技巧之转笔
11《自叙帖》(局部)唐·怀素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胡问遂先生在《永字八法的起源、作者与流传同异问题》一文中说:“谈《永字八法》的,都觉得八法缺了书法上最主要一笔——转笔。
”由此可知,转笔笔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汉字作为书法艺术,其源头可说由篆书而来。
虽然甲骨文也有其艺术性,但较为原始简单。
而篆书从实用、字体、笔法和多样性来说,已经是成熟的书法艺术。
汉字是从难写到易写、由繁复向简约发展的,而隶书的形成,改变了篆书屈曲盘绕的线条,创造了以点画写字的途径。
隶书简化篆书,线条化圆为方,字形方整,同时也为楷、行、草诸体的演进创造了条件。
可以说,篆书孕育了各种字体的发展,是中国书法的源头和根基。
篆书的基本特征是圆转。
正如唐代孙过庭《书谱》所说的“篆尚婉而通”,而篆书的基本笔法正是转笔。
张怀瓘《评书药石论》曰:“古文、篆、籀,书之祖也,都无角节,将古合道,理亦可明……书亦须用圆转,顺其天理;若辄成棱角,是乃病也,岂曰力哉!”可见,任何书体都离不开转笔的运用,否则“辄成棱角,是乃病也”。
从广义上说,任何运笔都离不开转笔。
东汉蔡邕《九势》中,第一势便是转笔:“转笔,宜左右回顾,无使节目孤露。
”元代刘有定注郑杓的《衍极》中则曰:“转笔左旋右顾,无使筋节孤露。
”虽有稍异,但意思更为明了。
这一势,说明了转笔的方法和效果。
由上可知,转笔方法就是笔锋的回旋转动,而达到的效果是避免“筋节孤露”。
任何一个点画,都由起笔、行笔和收笔组成,行笔时笔毫平铺,不会露出筋骨,而在下笔、收笔和转折处,往往会露出笔锋,出现“筋节孤露”之病,因此,下笔、收笔和转折处必须用转笔。
转笔可分为大转、小转、原地转、微细转(即有转的意识)、完整转、局部转、无形之转等,凡笔忌直来直去,故皆要有转意。
可见的转笔,皆有迹可循,然而原地旋转和微细之转,决定了笔法之高下,此则非文字可传。
用笔贵自在,运腕贵活,方可尽转笔之妙。
然后,能够灵活运用转笔,下笔便转,动笔则旋,非指腕一致,全臂以之,笔稳且准,随势灵动,则不能臻此妙也。
书法用笔之筑锋
书法⽤笔之筑锋
筑锋:
筑锋见《颜真卿述张长史笔法⼗意》《密谓际》条“岂不谓筑锋下笔,皆令宛成,不令其疏之谓乎。
”
张怀权《⽟堂禁经-⽤笔法》中述之更详“三⽈驭笔,直撞是也。
有点连物,则名暗筑”。
“其”“⽬”是也。
筑锋是⼀种起⽅法,⽅法如下:如在作横画时,须将笔管向左向内微微的倾倒,直撞⼊纸,⼊纸后旋即⽤腕⼒反压成铺毫中锋,⽽后⾏笔。
此法简化了横画直落,直画横落的动作,细致灵巧⽽含蓄,如蜻蜓点⽔,同时取势远,着纸重,如⾼峰坠⽯,效果极佳。
因此包世⾂托之为“神授”⼜道“⾜以极尽侧、勒、策之妙、⽽弩、趋、掠、啄、磔五势⼊锋之势皆宜⽤之。
”
包世⾂曾⽯⼯镌字,以作⽐喻,“纸犹⽯也笔犹钻也,指犹锺也。
”
“⾮⾄神熟,难期合法”因它须将直下笔逆锋藏锋换锋以动作仅在⼀点之内尽⾏做到,故都难掌握。
筑锋的运⽤在初唐中屡见不鲜如:欧《欧九成宫》《化度寺》,虞《庙堂》,褚《孟法师》《伊阙伊翕》,可见其落笔隐锋,⾃然浑成。
⽆斧凿痕迹,有不⾒起⽌之妙,由于其暗藏锋锷故“内 ”⼤家多⽤此法,不⽤此法往往显的缺之拙实之感。
晚唐唯公权最精此法,包世⾂说,“⾃抑少师以后、遂⽆夏能⼯此呓者也”。
唐后多重⽓势能精⼯者不多,唯王明宠⼩。
注意缺点:⽆收笔,⽆起笔。
“密⽽不际、疏欲风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书法的用笔之法
在现代书法中,是如何用笔的呢,对书法有兴趣的人快来一起来看看关于现代书法的用笔之法,欢迎大家阅读!
现代书法的用笔之法 中锋、偏锋
中锋又称正锋。
沈尹默先生曾把笔法说为“无非是‘笔笔中锋’而已”。
虽强调得过头了点,但也更说明了中锋的重要性,此是书法入门关键的一步。
中锋是在笔毫的正中,作书时将笔的正中之锋保持在笔画的中间,就能使点画圆满遒劲。
这是因为笔在点画中间运行时,墨水顺笔尖均匀地自两面渗开,达于四面,点画就没有上轻下重或左轻右重等缺点,这样的线条就带有丰润圆劲,富有立体感的特点,这就从根本上符合书法的艺术要求。
所以,中锋之法乃是书法的最基本笔法,为历代书法家所注重。
东汉书法家蔡邕就曾说过:“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
其后如唐李世民则有:“大抵腕竖则锋正,锋正则四面势全”说,颜真卿有“屋漏痕”说,柳公权有“笔正”说。
宋代黄山谷也指出:“王氏书法,以为如锥画沙,如印印泥,盖言锋藏笔中,意在笔前耳。
”米芾在《群玉堂法帖》中也说:“得笔,则虽细如须发亦圆;不得笔,虽粗如椽亦扁”。
可见中锋用笔是写好点画线条的根本方法,必然要求。
初学者在起步时就要明确地认识这一点,并贯彻到实践中去。
偏锋又称侧锋,就是用笔时将笔偏于一侧,中锋也偏到笔画的一边,所以写出的点画一边光一边毛,一边浓一边枯,常呈锯齿形。
这在初学书法者中是常见的,而这正是初学者之大忌。
一开始学用偏锋写字,今后则很难写好字,更难入门。
因为对于初学者来讲偏锋是病态形的线条点画,不能发挥运笔的艺术功能。
所以,初学者一定要力戒此弊。
那么,对偏锋是否全盘否定呢?在学习书法有了相当基础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