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笔法
乙瑛碑十六种笔法详解
乙瑛碑十六种笔法详解篇一:乙瑛碑是中国书法史上的经典之作,其用笔婉转流畅,富有变化,是学习楷书的重要范本之一。
本文将介绍乙瑛碑的十六种笔法,分别为:1. 回腕法2. 悬针法3. 钩法4. 掠法5. 啄法6. 努法7. 豕法8. 仰法9. 横折钩法10. 横钩法11. 撇法12. 捺法13. 折法除了以上十六种笔法,乙瑛碑的用笔还有一些细节和特点,例如:14. 圆笔的运用15. 笔势的连贯16. 笔画的饱满17. 力度的控制此外,本文还将介绍如何通过欣赏乙瑛碑的字形和笔画,更好地理解和学习其用笔特点。
最后,还可以探讨如何在实际创作中运用乙瑛碑的笔法,提高书法作品的质量。
正文:乙瑛碑是中国书法史上的经典之作,其用笔婉转流畅,富有变化,是学习楷书的重要范本之一。
本文将介绍乙瑛碑的十六种笔法,分别为:1. 回腕法2. 悬针法3. 钩法4. 掠法5. 啄法6. 努法7. 豕法8. 仰法9. 横折钩法10. 横钩法11. 撇法12. 捺法13. 折法除了以上十六种笔法,乙瑛碑的用笔还有一些细节和特点,例如:14. 圆笔的运用15. 笔势的连贯16. 笔画的饱满17. 力度的控制此外,本文还将介绍如何通过欣赏乙瑛碑的字形和笔画,更好地理解和学习其用笔特点。
最后,还可以探讨如何在实际创作中运用乙瑛碑的笔法,提高书法作品的质量。
拓展:1. 回腕法:回腕法是指书法家在书写时,将手腕向上抬起,然后将手腕放下,使手臂自然回弯,以保护手腕免受损伤。
这种笔法适用于笔画圆婉、优美的字体,例如乙瑛碑。
2. 悬针法:悬针法是指书法家在书写时,将手腕放下,让手臂自然地下垂,使笔画呈现出悬针状态。
这种笔法适用于笔画简洁明了、流畅自然的字体,例如王羲之的《兰亭集序》。
3. 钩法:钩法是指书法家在书写时,用笔的尖尖部分向下钩写,使笔画呈现出弯曲、有力的特点。
这种笔法适用于笔画较为复杂的字体,例如颜柳的楷书。
4. 掠法:掠法是指书法家在书写时,用笔轻轻地拂过去,使笔画呈现出轻盈、流畅的特点。
古人渴求的9种笔法,你会几种
古人渴求的九种笔法,你会几种?书法笔法是其技法的核心,也是一个书法家最重要的功夫。
那么,学习书法应该掌握哪些基本的笔法呢?古人渴求掌握哪些重要的笔法以得书法之精髓和要义呢?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九种,即:落笔、行笔、收笔、提笔、按笔、转笔、折笔、中锋、侧锋等。
掌握这几种笔法,对于学习书法也就基本够用,基本能够达到一定的水平了。
一、落笔落笔,也叫起笔,是书写笔画的第一步,不同的笔画落笔的方法也不尽相同,但无论什么笔画,其落笔的基本方法却是一致的,即“欲右先左,欲下先上”,也就是“逆入”的方法,这样写出来的笔画才会显得饱满、圆润。
落笔的动作看似简单,却包含着极为复杂而微妙的技巧,比如落笔的角度、力度、速度以及笔锋的深浅、藏露等等,都需要精心设计和反复练习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二、行笔行笔,也叫走笔,是指在书写笔画时,笔尖从落笔的位置移动到收笔的位置的过程。
行笔是形成笔画的主要部分,也是决定笔画质量和形态的关键环节。
行笔的基本要领是“中锋行笔”,即笔尖始终保持在笔画的中心线上移动,这样写出来的笔画才会均匀、流畅、有力。
当然,在实际书写中,为了表现不同的笔画形态和风格,也会采用侧锋、偏锋等行笔方式。
行笔的速度和节奏也是非常重要的。
一般来说,行笔的速度应该适中,既不过快也不过慢,以保持笔画的稳定和连贯。
同时,行笔的节奏也应该有所变化,以表现出笔画的韵律和动感。
三、收笔收笔,也叫顿笔或回笔,是指在书写笔画结束时,笔尖离开纸面的动作。
收笔是笔画的收尾部分,也是形成完整笔画的重要环节。
收笔的方法有很多种,比如回锋收笔、出锋收笔、藏锋收笔等等。
不同的收笔方法会产生不同的笔画形态和效果。
比如回锋收笔可以使笔画显得圆润、饱满;出锋收笔则可以使笔画显得尖锐、挺拔;而藏锋收笔则可以使笔画显得含蓄、内敛。
无论采用何种收笔方法,都应该注意收笔的力度和速度要适中,以免造成笔画过于生硬或浮滑。
同时,收笔的位置也要准确,以确保整个笔画的完整性和协调性。
22种笔法,学会你就赚了!
22种笔法,学会你就赚了!我国的书法文化博大精深,在三千多年的书法文化发展过程中,经过历代书法大家的实践和揣摩,形成了几十种笔法和章法技巧,其中仅笔法一项就达二十多种。
那么,在实际学习过程中,我们应该怎样理解这些笔法?是不是每一个笔法都必须掌握呢?本篇就同大家一起交流一下这方面的问题,欢迎师友同好关注、交流和商讨。
▲ 唐· 怀素《苦笋贴》在说明这些笔法之前,我先将这些搜集到的笔法名称罗列一下,以便大家有一个直观的认识——接笔、过笔、衄笔、挫笔、抢笔、顿笔、蹲笔、驻笔、提笔、按笔、转笔、折笔、翻笔、断笔、揭笔、打笔、战笔、蹙笔、息笔、押笔、结笔、憩笔01接笔所谓接笔,顾名思义就是两笔画相连接的意思,比如一个“单立人”旁,撇画和竖画这两个独立的笔画相接,用的就是接笔笔法。
这个接笔不是一个复杂笔画的两个动作,比如“横折”笔画的横笔和竖笔,这是一个笔画,其中的横竖相接不是这个“接笔”讲述的意思。
接笔,除极少数情况,一般是虚接,或者称为尖接,也就是说,同上一个笔画相接的笔画起笔一般出尖,虚接于其上。
清代书法家蒋和在《书法正宗·接笔法》中说:一尖接“人”;二尖接“冂”;三尖接“支”,即三笔的末锋都是尖接;四尖接“攵”;五尖接“欠”,即五笔在一处,须用五尖。
五种尖接具体字例尖接,是接笔笔法的重要技法。
清代朱和羹在《临池心解》中说:字画承接处,第一要轻捷,不着笔笔墨,如羚羊挂角。
这里,老朱先生用的“羚羊挂角”真是神来之笔,十分形象。
实际上,古人在实际写字时,也不一定都是尖接,这要根据不同的书体而定,比如,写颜体楷书,可能有些接笔处就用到实接。
说到接笔笔法,古人还特别说到了“行”字,称之为“两并遥尖接”。
即,“行”字的右旁,第二画不可用折,又不可紧接,只能以尖笔遥接于左旁。
并遥尖接02 过笔过笔,是行笔笔法之一,在楷书中有,在行草书中更多见。
对于“过”的理解,元朝书法大家陈铎曾在《翰林要决·血法》中有专门论述:过:十分疾过。
王羲之书法笔法技巧
王羲之书法笔法技巧王羲之是中国书法史上的巨匠之一,他的书法作品不仅被誉为“天下第一行”,更成为了后人学习的楷模。
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王羲之书法的笔法技巧。
1. 用笔势要奋发有力王羲之的书法作品中最为明显的特点,就是用笔势奋发有力。
他的书法线条疏朗,简练明快,精神饱满。
这得益于他笔墨之势的奋发有力。
为了锻炼自己的笔墨势,王羲之年轻时曾拿匕首在米饭上乱切,以此来锻炼自己的用笔力度。
2. 要强调笔画的优美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在表现方式上,笔画优美,造型丰满,突出特点,不受拘束。
他常常注重笔画之间的连贯,并且在笔画上下功夫,把一个简单的笔画也书写得十分优美。
3. 讲究用笔的韵律王羲之的书法作品中,极具个人特色的一点是笔画韵律的讲究。
他会在写一笔的时候,注重笔画的汲墨弹跳,以此控制笔画的韵律感,使其婉转动听。
同时,王羲之对诗词的韵律也有十分深厚的认识,这种韵律的感受,也体现在他的书法作品之中。
4. 有意识地使用水墨王羲之的书法作品里,水墨的使用是十分有意识的。
他善于控制水墨的分布和深浅程度,能充分发挥水墨深浅、虚实、明暗的效果,创造出灵动、富有光泽、富有层次感的墨法效果。
他也提倡墨与纸相呼应,墨在纸上“生光”,因此墨要光、纸要显光,要让墨留白,这些都是书法中十分重要的技巧。
总之,王羲之的书法作品不仅有极其高超的技法,而且富有个人特色,让人对他的书法艺术之深厚也更为敬仰。
以上是小编简要概括的王羲之书法笔法技巧,相信大家通过学习,也能运用这些技法,提升自己的书法水平。
王羲之书法笔法讲解
王羲之书法笔法讲解一、背景介绍王羲之,字逸少,自号逸群,晋朝书法家,为东晋时期著名的书法家之一。
他的字体秀丽、飘逸,极富个人风格,被后世尊为“书圣”。
王羲之的书法笔法对于后来的书法发展影响深远,被世人广泛学习和推崇。
二、书体特点王羲之的书法作品,无论是楷书、行书还是草书,都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1. 楷书王羲之的楷书,线条流畅、结构严谨。
他注重用笔的变化和均衡,既有变幻莫测的疏密有致,又有自由闲逸的柔劲之美。
每一笔每一画都准确地传达出字形的艺术美感。
2. 行书王羲之的行书,展现出他奔放豪放的个性。
在他的行书作品中,筆劃有時張張破格,有時纖絆飄逸,态度不拘一格,气韵生动。
他的行书放荡不羁,富有个人特色,开创了后世行书发展的新局面。
3. 草书王羲之的草书,更是他个人风格的集大成者。
王羲之的草书,更加强调筆画的奔放和节奏的变化。
他用筆震颤之感跃然纸上,刚柔相济,开创了草书艺术的新境界。
他的草书,不仅在字形上有了全新的演绎,也在笔法和技巧上有了独到的创新。
三、书法笔法讲解1. 线条运用王羲之的书法作品中,线条运用恰到好处,既有变幻莫测的疏密有致,也有柔劲之美。
他擅长运用细、粗、长、短等不同的线条组合,使字形更加生动有趣。
2. 点画运用王羲之的书法作品中,点画运用精妙独特。
他善于运用点画,使字体的结构更加丰满。
他的点画既有锐利的划分,也有温婉的点缀,使整个字体更加生动有力。
3. 造型组合王羲之的书法作品中,造型组合丰富多样。
他擅长通过造型的独特组合,呈现出不同的艺术效果。
有时候他通过多种线条的组合,创造出独特的视觉效果;有时候通过点画的巧妙运用,使字形更加立体有力。
4. 篆刻技法王羲之的书法作品中,篆刻技法独特。
他善于利用刀法的凸凹变化,使字体有明显的层次感。
同时,他运用刀尖的轻重变化,使字体线条更具立体感。
四、结语王羲之的书法笔法独具特色,无论是楷书、行书还是草书,都展现了他卓越的艺术才华和创作个性。
他的书法作品影响深远,不仅为后世书法家提供了借鉴和学习的范本,也为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书法-颜体的基本笔法
03
上下平衡
在书写时,注意上部和下 部结构的平衡,避免头重 脚轻或脚重头轻的现象。
左右对称
对于左右结构的字,要保 持两边的对称和平衡,使 得整体看起来和谐统一。
重心稳定
在书写过程中,要时刻关 注字的重心是否稳定,避 免出现倾斜或偏移的现象 。
疏密得当
疏处可走马
在书写时,要注意笔画之 间的疏密关系,留出足够 的空间,使得整体看起来 不拥挤。
密处不透风
对于需要紧密排列的笔画 ,要做到密而不乱,保持 整体的紧凑感。
疏密相间
在书写过程中,要根据字 的结构和笔画特点,合理 安排疏密关系,使得整体 看起来有节奏感。
主次分明
主笔突出
在书写时,要突出主笔的地位和 作用,使得整体看起来有主次之
分。
次笔辅助
次笔要起到辅助和衬托主笔的作用 ,不要过于抢眼或突兀。
半包围结构的字,外框要写得宽博, 被包围部分要写得紧凑。如“同”字 框,左竖短右竖长,横折钩要写得挺 拔有力。
全包围结构书写技巧
全包围结构的字,外框要写得方正, 被包围部分要写得适中。如“国”字 框,竖画要直,横画要平,里面的“ 玉”字要写得紧凑。
04
CATALOGUE
结构布局原则
平衡对称
01
02
苏轼
“颜公变法出新意,细筋入骨如秋霜。”
米芾
“颜书如项羽挂甲,樊哙排突,硬弩欲张,铁柱将立,昂然有不可 犯之色。”
欧阳修
“颜公书如忠臣烈士,道德君子,其端严尊重,人初见而畏之,然愈 久而愈可爱也。其见宝于世者有必多,然虽多而不厌也。”
当代书法家对颜体的解读
01
沈尹默
“颜书笔力雄强,气势开张,用笔横轻竖重,藏头护尾,顿挫分明。”
我对书法笔法的认识
我对书法笔法的认识.doc我对书法笔法的认识经过对各代各书法名家作品的理解和临摹,以及这一段时间的书法练习,我对书法笔法有了一定的认识。
元代书法家赵孟頫曾说:“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功,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
”清代康有为也曾讲过:“书法之妙,全在用笔”。
可见笔法是书法中关键的技法,不仅直接影响到是否入书法艺术的大门,而且直接影响到今后书法水平的高低。
什么是用笔呢,通过了解,我知道了用笔包括下笔、行笔和收笔,这就是要求充分利用笔豪柔软而富有弹性的功能。
要想做到这一点,不仅需要长期反复的练习,而且还需要勤于思考,通过对名家作品的临摹思考体会,从而产生适合自己的书法方式。
我想说说我对方笔、圆笔的认识。
方笔和圆笔是笔画的二种不同形态,一般来讲以有棱角者为方笔,无棱角者为圆笔。
方笔是在起止转折上,运用“顿笔方折”的方法形成棱角,给人以刚健挺拔、方正严谨之感,魏碑打多用此方法形成棱角分明锋颖犀利的点画线条。
圆笔是在点画线条的起止转折上,运用“提笔圆转”的方法形成圆润之势,使之不露筋骨,内含浑厚。
作为初学者,在运笔时慢一点较好,要做到笔笔认真,缓慢行笔,不能一笔带过,只求速度,不讲效果。
因为,运笔慢些可以使笔画写的较为完美,而不是草率了事。
不能为了追求所谓的气势,信笔急书,粗野不堪,点画破碎。
同时,作为初学者,我们不能看见碑帖上的字体很优美,而自己写始终不好看,于是边写边描,修修补补,只求形似不求神似这样就养成了描改的坏习惯,严重影响自己的进步。
其实只要运笔方法对头,就算是一下子达不到那种程度,也不要紧,只要坚持练习,我想熟能生巧,就会有所进步的。
谈到神似,我的感悟就是:一是,书法如生活。
人生有起有伏,有高潮有低潮,因此,我觉得书法也应如此,应该有轻有重,有浅有深。
所以我比较喜欢那种不是每笔每画都很饱满的字体。
而是,我喜欢那些将书法和绘画相结合的字体。
我觉得结合绘画写出的字比较有神,感觉一看见这个字就想到了这个东西,栩栩如生的感觉。
书法中的顶笔笔法
顶笔笔法:让你的书法更有力量顶笔,是书法中非常重要的一种笔法,也称为顶丝、顶脊、顶屈等。
它的特点是:在写字时,上下左右、虚实虽然变化万千,但都要有一个支点,称之为“顶”。
这个“顶”可以是一个点、一条线、一个圆弧,也可以是一些特定形状,例如心脏形、葫芦形等等。
顶笔笔法在书法中非常重要,它能够使字形更加饱满、线条更加圆润、结构更加稳健、力度更加有力。
如何运用顶笔笔法,让你的书法更上一层楼呢?以下几点建议供你参考:
1.找准“顶”:在运用顶笔笔法时,首先要找准顶点,要知道在哪里落笔,让字形更生动。
2.练习线条:线条是书法中非常重要的元素,练习画线时可以适当地运用顶笔笔法,让线条更加流畅、有力。
3.掌握结构:结构是书法中的重点,要想让字形美观,必须要掌握结构。
在掌握结构的基础上,适当地运用顶笔笔法,能够让结构更加稳健、有力。
4.注意节奏:书法必须有一个节奏感,适当地运用顶笔笔法能够让字体的节奏更加明显、简洁。
综上所述,顶笔笔法是书法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技巧,掌握顶笔笔法能够让你的书法更上一层楼。
希望以上建议能够对你有所帮助,让你的书法更加出色!。
书法 笔法
书法笔法
书法的笔法是指书法创作中用笔的技法和方法,不同的书法风格和字体会有不同的笔法。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书法笔法技巧:
1. 点:
点是书法中的最小笔画,也是基本笔画之一。
点的大小、粗细和用笔的轻重都能影响字体的整体效果。
2. 横:
横指水平方向的笔画,长度可短可长,其粗细、速度和力度的变化可以表现出不同的书体特征。
3. 竖:
竖指垂直方向的笔画,也可以是书法作品中的主要笔画之一,如“撇捺”等。
4. 捺:
捺是书法中指向右下方的笔画,其轻重、斜度和长度等都能表现出不同的书法风格。
5. 提:
提是书法中指向右上方的笔画,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多用于楷书等字体。
6. 钩:
钩是书法中向左上方或左下方的小弧形笔画,常见于楷书、行书等字体。
7. 捺折:
捺折是指捺或钩折叠的笔画,常见于行书或草书中。
8. 挑:
挑是书法中轻柔、微微向上或向外的笔画,常见于行草书中。
这些基本笔画构成了书法中不同字体的基本结构,通过掌握这些笔画的规律和技巧,书法爱好者可以逐步提升自己的书法水平,并形成独特的书法风格。
要想掌握好书法笔法,需要不断练习、模仿优秀作品,并结合书法名家的作品进行学习。
书法入门:笔法的侧峰运笔
侧锋运笔是介于中锋运笔和偏锋运笔之间的⼀种运笔⽅法。
也就是说从上往下投视,笔毫⽅向(中⼼线)与运⾏⽅向(笔画中⼼线)呈45度左右的夹⾓时,这种运笔⽅式叫侧锋运笔
侧锋运笔所书写的笔画线条的质感也处于中锋运笔与偏锋运笔之间。
笔毫⽅向与运⾏⽅向的夹⾓⼩于45度时,笔画的质感接近中锋效果;笔毫的⽅向与运⾏⽅向的夹⾓⼤于45度时,笔画的质感接近偏锋效果。
侧锋运笔⼤量运⽤于⾏、草书中,不过,颜真卿的楷书横画常⽤此法。
⽑笔在纸上运⾏时⼤致有以上这三种状况、不同的书体,对运笔的要求也不相同。
篆书纯⽤中锋;⾪书、楷书以中锋为主,侧锋为辅;⾏书、草书以中锋、侧锋为主,偏锋偶尔为之。
由于笔毫是柔软的,因此有时落笔处于偏锋状态,要在运⾏过程中将笔毫逐渐理顺调节成中锋。
运笔的关键在于会使⽤中锋,会调节笔锋,令其保持中锋运笔,这就是笔法。
书法笔法收笔方法
书法笔法收笔方法一、概述书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人民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
而书法笔法中的收笔方法是书写过程中的关键环节之一,它不仅直接影响到字体的形态美感,还具有一定的意境表达作用。
本文将全面、详细、完整且深入地探讨书法笔法收笔方法的相关内容。
二、收笔方法的意义收笔方法是指在书写汉字时,如何结束最后一个笔画的书写过程。
一方面,收笔的得法与否直接影响到字体的整体美感和艺术质量;另一方面,不同的收笔方法还会给人带来不同的感受和意境,从而增添作品的艺术魅力。
三、笔画收笔的常见方法在书法中,笔画的收笔方法可以分为以下几种常见形式:1. 直接收笔法直接收笔法是指在书写最后一个笔画时,直接收起笔尖。
这种方法直接简洁,给人一种爽利的感觉,适用于气势磅礴、有力感较强的作品。
2. 下挑收笔法下挑收笔法是指在书写最后一个笔画时,先向上用力,再向下挑起笔尖。
这种方法收笔轻盈灵动,给人以飘逸的感觉,多用于书写柔美、清丽的字体。
3. 分化收笔法分化收笔法是指在书写最后一个笔画时,开始时采用一种笔画形态,然后转变为另一种形态,最后收笔。
这种方法兼具变化和对比的效果,常用于书写具有较强对比效果的字体。
4. 盘锋收笔法盘锋收笔法是指在书写最后一个笔画时,先向上书写,然后回扫笔尖,最后平移回收笔。
这种方法形似盘锋,给人一种神秘、浑然一体的感觉,多用于书写古朴、古韵的字体。
四、个人修养与收笔方法的关系个人修养在书写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也会对收笔方法的运用产生影响。
1. 内功修养内功修养是书法创作的基础,包括内在的思想境界、意境表达等。
个人修养的高低决定了书法作品的水平和境界,也影响到笔法和收笔方法的选择与运用。
2. 意境与收笔方法的搭配不同的意境需要配合不同的收笔方法来表达。
如若书写一幅山水画,可以选择下挑收笔法,以表现清新流畅的意境;而若书写一幅古文词句,可以选择盘锋收笔法,以表现古朴幽深的意境。
五、如何选择合适的收笔方法选择合适的收笔方法是一名书法爱好者需要掌握的基本技巧。
书法必须掌握的基本技法(一):正侧、顺逆、提按、顿挫、转折
书法必须掌握的基本技法(一):正侧、顺逆、提按、顿挫、转折毛笔书法就是用毛笔在纸上写字的法则,它不是简单的拿起笔来在纸上写出墨痕就行,毛笔的运行有基本规则和严格要求,否则写出的线条就会质量不好。
这就是古人强调的笔法问题。
所谓笔法,其实应该包括执笔法和行笔法两个范畴。
执笔法常用的有三指和五指执笔两种,这是最基本的技法问题,还要根据个人的书写习惯来确定,不是书法的根本问题,在这是就不赘述了。
在这个专题里我主要讲一下学习书法首先必须掌握的基本技法。
中锋行笔是千古不易的笔法元代大书法家赵孟頫说“笔法千古不易”。
他说的千古不易的笔法就是中锋行笔。
现代书法将毛笔笔锋的应用分为三种情况:一是中锋,二是侧锋,三是偏锋。
中锋和侧锋是正常的笔法,而偏锋是病笔,古人历来十分忌讳。
中锋,也叫正锋,是指笔锋铺开后,其方向与线条发展方向平行(下图1);侧锋则是指笔锋铺毫与线条发展方向略有角度,一般多不超过45度(下图2),如果铺毫与线条发展方向的角度接近垂直则成为偏侧,就是败笔(下图3)。
若就其作用而言,正锋写出的线条多道劲圆浑,深厚含蓄而富有弹性。
侧锋写出的线条以坚挺雄削、凌厉外露而颇具锋芒。
其实古人在书论当中很少论及侧锋的概念,而将中锋和侧锋都归为正锋,侧锋是一个现代书法术语。
中锋和侧锋是古人常用的笔法,但写楷书应该以中锋行笔为主。
顺锋和逆锋都要尽量保持中锋行笔顺锋和逆锋都是书法中的重要笔法,在楷书中以顺锋行笔为主,在行草书中则顺逆锋交替使用,不分彼此。
所谓顺锋,一般是指直握笔管,如通常写字行笔的走向由左向右(如写横)或由上向下(如写竖)的行笔(上图4)。
所谓逆锋,则是指笔管的倾倒方向与行笔方向相反,逆着笔锋向前推进,所以一般笔管稍侧(上图5)。
顺锋则是笔管几乎没有倾倒方向或是倾倒方向与行笔方向相同,如此书写的效果是笔着纸后,经过调整,顺向写下去,锋不过、不偏,写出来的点线易厚重圆润,平稳流畅。
逆锋写出来的点线涩重泼辣,飞白明显。
八大书法笔法
八大书法笔法八大书法笔法,是中国书法中的重要理论之一,也是书法练习过程中必须要掌握的基本技法。
它们包括了撇、捺、横、竖、钩、提、折、入八个笔画,下面我们来一步步介绍它们的特点和学习方法。
第一步:撇撇是从上往下,向右斜着写的线条,代表了书法中的一种精神,即执笔有诀,创作有谋。
撇起梁上君子,传达了一个人要有志向,有卓越的追求,要不断地向前进步。
在练习撇的时候,我们可以先从练习“横撇”入手,然后逐渐提高到“斜撇”。
第二步:捺捺是从上往下斜着写的线条,代表了书法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即墨守成规,不断突破。
捺的运笔要求相对比较高,需要保证笔画的厚薄、顿挫等方面的平衡,同时,需要通过练习来提高运笔的速度和稳定性。
第三步:横横即横线,是从左往右写的,“横平竖直,皆得其道”是书法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它代表了一个人稳定、坚定的人格。
在练习横的时候,需要注意笔画粗细的平衡,并且要掌握好用力的部位,让字形呈现出平稳舒展的感觉。
第四步:竖竖即竖线,是从上往下写的,“竖起寸长笔,意在千里外”代表了书法中的人格修养和精神追求。
在练习竖的时候,要保证竖线的粗细和方向的准确性,不断地加强用力的技巧,在练习中提高笔锋的掌握。
第五步:钩钩是书法中的一个特殊笔画,即在横、竖等笔画上方加上一个弯曲的线条。
它代表了书法的一种魅力和诱惑,给人的感觉是灵巧、活泼的。
在练习钩的时候,要不断地掌握好弯曲的程度和方向,同时注意笔锋的锤炼和用力的技巧。
第六步:提提是书法中的一个复杂笔画,是横折线和竖折线的组合。
它代表了书法中的潇洒和自由,给人的感觉是自由、随性的。
在练习提的时候,需要保证笔画的顿挫感和用力感,并且逐渐提高笔画的严谨度和稳定性。
第七步:折折是书法中的一个特殊笔画,通常代表了书法中的一个小结,或者是一个小变化。
在练习折笔的时候,需要注意笔画的触顶点和触底点的落笔,同时要注意笔锋的锤炼和用力的技巧。
第八步:入入是书法中最为难练的一种笔画,也是最具典型性和独特性的一种。
书法的八种写法
书法的八种写法书法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有着不同的写法。
这些不同的写法都有着不同的特点和要求,对于书法爱好者来说,了解这些写法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会分步骤介绍书法的八种写法。
第一种,颠倒笔画法。
这种写法要求先写出字的骨架,然后再画笔画。
这种写法是非常考验书法的基本功的,它能够提高书法的安定性和平稳性。
第二种,绵柔笔法。
这种写法要求轻轻地按下笔,在下笔时要以轻柔的形态延伸过渡笔画的起伏,笔画要有律动感,这种写法需要在具有基本功的基础上加强书写技巧的掌握。
第三种,猛劲有力笔法。
这种写法要求刚劲有力,打出来的笔画要硬要实,有力度,这种写法尤其适用于书写大字。
第四种,小篆笔法。
小篆是中国五种书法体之一,它是隶书和楷书的渊源。
小篆要求字形简明、犀厚紧凑,其特点是筆画骨幹笔力强、下笔苍劲有韵律,横画直撇上阙,竖画、点画下平,要求平整纵横,布局紧凑,笔画超越空间。
第五种,行草笔法。
行草是中国书法的重要流派之一,历史悠久、雅俗共赏。
行草结构简化,笔画奔放随意。
行草可以使书法家在写作过程中更加自由发挥,表达个人情感。
第六种,楷书笔法。
楷书是中国书法的正式字体,它认为整齐、端庄、清润、韵律美,并兼有工整遒劲之美。
其笔画要求偏重于庄重、整齐、工整、规范,表现出规范之美。
第七种,隶书笔法。
隶书又称“秦隶”、“楚隶”,半篆半隶,早期是一个官办正体的形制,由秦始皇统一后形成。
其笔画婉约而过渡自然。
第八种,草书笔法。
草书是中国书法的另一种流派,其笔画以潇洒灵动、奔放为特点,给人以随性自如的感觉,但也要求有基本功和规范性来支撑。
以上八种书法写法并不是固化的范式,只是在书法发展和实践中,一些书法家发明的,流传下来并被广大书法爱好者所借鉴和运用的结构和笔法的“模板”而已。
熟练掌握这些写法,并配以自己的风格,就能在书法创作中更加得心应手,更加自由流畅。
书法笔法之三过笔
书法笔法之三过笔如果说书法的笔法可以分为三步:提笔、落笔和扫笔,那么在这三个步骤中还有一个非常关键的环节,那就是“过笔”。
所谓“过笔”,指的是在提笔和落笔之间,需要让笔尖先经过一些位置,以便控制好笔的落点和笔画的粗细。
下面,就让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书法中的“过笔”这个环节。
一、什么是“过笔”?所谓“过笔”,就是在写字的过程中,让笔尖先在某个位置上停留一下,然后再顺势落笔书写。
这个“过笔”的位置通常是从上一笔的落点或起点开始算起,适当往里靠一点,约占笔画长度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
二、“过笔”的作用是什么?“过笔”可以让笔画的粗细、落点和笔势更加准确。
如果不经过“过笔”,一般人写出来的字会显得生硬、僵硬,笔画粗细不一,脆弱易折等等。
只有通过适当的“过笔”才能使字形更加优美、丰满,落笔位置更加准确、美观。
三、如何进行“过笔”?进行“过笔”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 落笔前的“停顿”时间要适中:这个“过笔”的时间,不要过于急促,也不要过于缓慢,要有磨合感。
“停顿”时间太短,会影响到笔画的粗细;时间太长,就容易造成抖笔、歪笔等毛病。
2. 手腕灵活:笔尖经过“过笔”的位置后,要保持手腕的灵活性,顺势落笔,以保证笔画粗细和落点的准确性。
3. 按比例适当抬笔:一些笔画中需要进行多次“过笔”,为了保证整体的协调性,需要适当地在某些地方留一段空隙,所以在落笔画字时需要适当抬笔,然后再落笔书写。
综上所述,“过笔”是书法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需要在提笔和落笔之间有一个适当的停顿时间,让笔尖落在飞扬自如、节奏舒畅的位置,以保证字形、笔画的准确性和美观性。
通过不断地练习和实践,掌握好“过笔”的技巧,就能够极大地提升自己的写字水平,达到一种独特的书法艺术境界。
书法古拙笔法
书法古拙笔法书法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其中,“古拙笔法”是书法艺术的基本特征之一,表现为笔画古朴、简洁、自重自重,不涉繁琐的造型和装饰,因而深受人们喜爱和推崇。
一、古拙笔法的基本概念古拙笔法是指在书写过程中,以简约、古朴、大方的笔法来表现格调和艺术韵味,强调大道至简的审美观念。
古拙笔法通常采用偏重的线条、骨骼结构明显、笔画方正古朴的表现手法,注重线条间的空间比例关系,体现中庸之美。
二、古拙笔法的表现手法1.骨韵水墨法:这种技法在笔画骨骼部分布局上十分讲究,呈现出一种肌骨分明,结构稳重,笔画有力,简洁大方的自然表现效果,比较适用于体制大的字体。
2.三体溜须法:它强调笔画结构的自然性和个性性,重点表现在书写的斜、竖、横三个方向上。
特别是在斜体方面的表现中,更体现了书法师洒脱,含蓄、自然的书写技巧。
3.锋墨转折法:这种技法注重笔画的力度和韵味,通过挑墨、折笔、缩墨、加饰等手法来达到表现的目的。
这种技法在楷书中的表现比较突出。
三、古拙笔法在不同书体中的体现古拙笔法是一种笔画粗大、刚健有力,简练自然,接近古代原始书写方法的书法表现手法。
它不仅在楷书中表现的十分出色,在行书、隶书、篆书等书体中,也有其独特的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
在行书中,古拙笔法十分灵动,无拘无束;在隶书中,它显现出一种庄严凝重、古朴精练的艺术风格;在篆书中,古拙笔法的书写则呈现出一种简单明了、刚劲有力的风格,表现出篆刻的雄健豪爽。
总的来说,古拙笔法在不同的书体中都有自己的独特表现和艺术特点,可以说是中国书法艺术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综上所述,古拙笔法作为中国书法艺术的重要特征之一,其表现手法和艺术特点较为突出,对于提高书法的表现力和艺术品位具有重要作用。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深入了解和学习古拙笔法,让中华书法艺术更加辉煌壮美。
书法笔法技巧
书法笔法技巧书法作为一门古老而优雅的艺术形式,要想在书写中展现出典雅与美感,离不开独特的笔法技巧。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书法笔法技巧,帮助初学者更好地掌握书法艺术。
1. 点画法点画法是指以点和画的形式来表现字形的一种技法。
通过点画的运用,可以使字形更加生动、饱满。
例如,在书写方块字时,可以用点画法来表现方块的四个角,使字形更加立体有力。
2. 横平竖直横平竖直是书法中最基本的笔法之一。
通过准确地掌握横、平、竖、直四种基本笔画的方向与长度,可以使字形更加规整、工整。
在书写时,要注意保持笔画的一致性,避免出现歪斜或变形的情况。
3. 顿挫法顿挫法是指在书写过程中,通过停顿和加力的方式来表现字形的一种技法。
通过灵活运用顿挫法,可以使字形更加生动、有节奏感。
例如,在书写楷书时,可以在横笔的过程中稍微停顿一下,再加力向下,使字形更加有力量感。
4. 顾盼法顾盼法是指在书写过程中,通过顾盼的方式来表现字形的一种技法。
通过运用顾盼法,可以使字形更加自然、流畅。
例如,在书写行草时,可以通过顾盼的方式来连接字形,使字与字之间更加流畅。
5. 钩弯法钩弯法是指在书写过程中,通过钩与弯的形式来表现字形的一种技法。
通过运用钩弯法,可以使字形更加灵动、富有变化。
例如,在书写隶书时,可以通过钩弯的方式来表现字的转折处,使字形更加有趣。
6. 撇捺法撇捺法是指在书写过程中,通过撇与捺的形式来表现字形的一种技法。
通过灵活运用撇捺法,可以使字形更加生动、有力度。
例如,在书写行书时,可以通过撇捺的方式来表现字的起笔与收笔,使字形更加有韵律感。
7. 点连法点连法是指在书写过程中,通过点与连的形式来表现字形的一种技法。
通过运用点连法,可以使字形更加流畅、有连贯感。
例如,在书写楷书时,可以通过点连的方式来连接字形的各个部分,使字与字之间流畅自然。
8. 黑白法黑白法是指在书写过程中,通过墨与纸的对比来表现字形的一种技法。
通过运用黑白法,可以使字形更加鲜明、有立体感。
毛笔书法字体入门基础教程(完整版)
毛笔书法字体入门基础教程(完整版)竖法:(悬针竖悬针竖要领:藏锋起笔,向右下顿笔后转势直下,慢慢提笔收起,使笔画呈“针”状。
写“十”字,黑板示范。
毛笔字基础(四)讲评作业,复习写“十”字,特别是“悬针竖”的笔法要领,指出作业中的优缺点。
学生根据自己作业中的缺点进行练习改正。
学写“垂露竖”,掌握要领,写“土”字。
(注意间架结构)(垂露竖)垂露竖要领:藏锋起笔,向右下顿笔后转势直下,收笔回锋上提。
毛笔字基础(五)复习写“土”字,特别是“垂露竖“的笔法要领,指出学生作业中的优缺点。
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加以针对性练习。
学写“短撇”,掌握要领,写“千”字。
短撇要领:藏锋起笔,向右下顿后转向左下方撇出(稍平)。
短撇:毛笔字基础(六)复习写“千”字,注意“短撇”。
学生练习,改正自己的缺点。
学写“点”,掌握要领,写“主”字。
“点”的要领:藏锋起笔,向右下方顿笔,及时回锋收笔。
点法:(瓜子点)毛笔字基础(七)复习写“主”字,特别是“点”的笔法要领。
指出学生作业中的优缺点。
学生根据自己的作业情况练习,以改正缺点。
学写“长撇”,掌握要领,写“广”字。
“长撇”要领:藏锋起笔,向右下顿笔,先竖再渐渐转向撇向左下方。
长撇:(竖撇)毛笔字基础(八)复习写“广”字,特别注意“长撇”的笔法要领,指出学生作业中的优缺点。
学生根据作业中自己的缺点有的放矢进行练习。
学写“捺”,掌握要领,写“文”字。
“捺”的要领:藏锋起笔,转向右下方行笔、顿、提出。
(注意笔画由细到粗)捺法:毛笔字基础(九)复习写“文”字,特别是“捺”的笔法要领,指出学生作业中的优缺点。
学生根据自己的作业情况练习改正缺点。
学会写“钩”,掌握要领,写“于”字。
“钩”的要领:藏锋起笔,笔行作竖状,至钩处顿后稍提,并快速向左钩出笔锋。
钩法:(竖钩)毛笔字基础(十)复习写“于”字,特别是“竖钩”的笔法要领,指出学生作业中的优缺点。
学生根据自己的缺点加以练习改正。
学会“折”法,掌握要领,写“日”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书法笔法的变化是极为复杂的,尤其是行草书,很难以定量分析。在“发力点”这个问题上变化就十分复杂。我们发现在传统经典行草法帖中,古人在“发力点”技巧的运用上是非常有机巧的,手段也是非常多样的。我们分析大体有,常规式(或称经典式)、均衡式和变异式三种“发力点”的技巧。
4、线向
线向,系指点画的运笔走向和点画顾盼的方向。它是笔法的动态所在。
在书写的过程中,如果点画的走向有一定的规律性,就会形成一种势。这种势对风格会起很大作用。横平竖直表现稳和,横翘竖倾体现险绝。如果运用得好,会使作品更具表现力,如果运用得不好,则会成为习性笔病。
5、线位
线位,系指点画的位置。它也是笔法的动态所在。
2、线质
线质,系指点画的质地和质感。它是笔法的表现力所在。
书法的点画线条应该是非常具有表现力的。这种表现力就体现在点线的质地和质感上。它是书法特有的形式技巧语言。有的富有弹性,如“铁线”;有的体现苍劲,如“万岁枯藤”;有的表达飘逸,如“彩带”;有的展示刚健,如“铁画银钩”等等。它具有审美特质,并用以表达烘托作品的风格气息。不是指那种“死蛇挂树”、“煮烂的面条”之类的败笔质感。
这种书写过程中的锋毫之变,我们称之为“锋变”。
无论何种字体书体中的点画,其实就是书写时“锋变”的结果。研究笔法,实际上,就是要集中在怎样控制“锋变”的这一关键点上。
我们知道,任何一个笔画,都是由入、行、收三个技巧环节来完成的(点,一入即收)。入,主要是完成笔画前端的造型;行,是完成笔画中部的造型;收,是完成笔画尾部的造型。发力和锋变的各种技巧,也就集中体现在这三个细小环节之中。在这三个环节中,每一个环节都会直接影响一个笔画的造型。因此,它是用笔最基本的技巧环节,对笔法的研究也就必须着眼于这三个具体的技巧环节。
“线性”是由五个部分构成的:
1、线形
线形,系指点画的具体造型。它是笔法的具体体现。
无论书法的何种书体与字体,每一点、每一画都有确切的造型。“蚕头雁尾”、“铁柱悬针”等既是。有的比较形象一些,可以以物类相比,有的或者说大量点画,就很难以物类相拟对,但是,每一个点画都有着确切的形态造型。这种造型是指具有审美意义的造型,而不是指那些“肉饼”、“死蛇” 类的败笔笔形。
由于发力方法的不同而导致锋变的不同,又由于锋变的不同而导致点画的形状不同。故而才形成了“楷书笔法”、“篆书笔法”、“隶书笔法”、行书笔法”、“草书笔法”的五种笔法分类。
五种字体各有各的主要笔法特征,篆书的“铁线玉箸”、隶书的“蚕头雁尾”、楷书的“永字八法”、行草书的“绞转连绵”等既是。在同一种字体之中,无论其风格是怎样变化,在点画的刻画,或者说在发力方法和锋变上,都有着非常明显的共性特征和个性特征。《张迁碑》与《曹全碑》比较,共性是“波磔”和“蚕头雁尾”,区别是一方一圆、一刚一柔。柳楷和颜楷比较,共性是“藏头护尾”与“八法”,区别是一骨一筋、一峻一朴。
笔 法 研 究
李 松
中国的书法艺术最讲究的就是用笔。元代赵子昂说的“用笔千古不易”, 是指在用笔的法则上千古不易,是对笔法重要性的高度强调。
我们理解,这法则是:要用毛笔书写出高质量的,具审美有表现力的点画。这是书法艺术无可争议的一条法则。
在书法方法技巧中,笔法是占第一位的,没有笔法,就无从谈字法、章法、墨法。所以,对笔法的研究就显得尤其重要。历代书家、书论家对笔法有着非常深入的研究,并且给我们留下了极其丰富而且精彩绝伦的论述。尤其是其中的“万毫齐力”、“力透纸背”、“屋漏痕”、“锥画沙”、“折钗股”等,至今仍是指导我们学习书法的重要指南。可以说,在书法技法的研究中,对笔法的研究应该是长久的课题。
以往,人们对中锋的判断比较一致,“令笔心在画中行”就是中锋笔法的核心技巧。我们的理解是,其中锋就是指毛笔的主毫,将主毫调领中正,利用主毫锋变刻画点画的方法,既中锋的典型笔法。但对侧锋的判断则莫衷一是,我们认为,侧锋指的是毛笔的副毫,控制副毫锋变刻画点画,同时,也包括用锋尖刻画点画,既为侧锋笔法的技巧所在。
常规式的“发力点”主要在笔画的两端和直折处,其“发力点”相对比较固定。比如汉隶和唐楷比较典型。不管其风格是有多大差异,但在每一笔发力的位置上是非常固定的。凡隶书“蚕头”和“雁尾”的部位必是“发力点”;凡楷书“藏入”、“顿收”、“折笔”和“钩根”的部位必是“发力点”的位置。行草书中王羲之、董其昌、赵子昂是典型之例,尤其是赵子昂更趋于经典化,其“发力点”几乎完全恪守楷法法则。其风格是工整、平稳和娴雅。
当运笔均衡发力时,锋变小,点画多显长短之别而少重轻之异,其节奏也就不清晰明快;当运笔不均衡发力时,锋变跌宕,点画线形变化必然丰富,节奏自然清晰强烈。
在评价笔法的好坏高下时,审其“发力点”是否准确而精到,“发力点”的变异是否精妙而奇巧,应该是一条不应忽视的标准。因为它可以直接反映出书者的功力和造诣。
锋变的幅度与发力的方法有直接关系,重发力,锋变的幅度大,笔画粗壮;轻发力,锋变的幅度小,笔画纤细;爽发力,笔画挺而柔;缓发力,笔画劲而朴,利用侧锋锋变,笔画方峻;用中锋锋变笔画圆浑。
不管怎样发力与锋变,必须是以刻画准确而高质量的点画线条为宗旨的。若求点画线条造型的准确,首先是要发力与锋变的准确。不同的点画,不同的字体,不同的风格,需要不同的发力方法和锋变技巧。
均衡式的“发力点”实际上是没有清晰的发力点。小篆一系比较典型,尤其铁线更为典型。朱耷、怀素的草字也具有明显的均衡“发力点”的特征。
变异式的“发力点‘可能是落在点画的任何部位。相当多的魏碑楷书具有清晰的这点特征。与常规经典式的”发力点“比较,我们发现,它有的按常规”发力点“发力,更多的是不按常规的”发力点“发力。如以撇为例,常规的”发力点“是在起笔处,极为少见将’发力点”下移到别处,而北碑撇的“发力点‘可以设在这一笔的任何部位。这种”发力点“的变异会直接造成线形的变异和风格上的差异。故而形成了北碑的一石一格、一石一貌的现象。在行书体系中,在“发力点”上变异较大较明显的当属米芾、郑燮、王铎和张瑞图。米芾、郑燮和王铎是从常规经典式“发力点”技巧和锋变中蜕变而来,而张瑞图的“发力点”与锋异变则走向了另类。
鉴此,我们对中锋与侧锋的判断是:
中锋用笔的核心是对“主毫”和“正锋”的控锋锋变技巧。
侧锋用笔的核心是对“副毫”和“锋尖”的控锋锋变技巧。
有些论家对侧锋存有偏见,其结症是在侧锋与偏锋的区别和判断上。偏锋与侧锋的本质区别就在于,侧锋与中锋一样,也是笔法技巧中优良的技巧,偏锋则是败笔。侧锋的线形、线质具有丰富的造型和表现力,并具有多方面的审美素质,它可以充分表达和烘托作品的风格与气息。偏锋的锋变则有着典型的病笔形态,锋尖与副毫(笔肚)各在一侧运行,其线形必然呈一侧平滑,另一侧锯齿状,线形、线质十分拙劣。侧锋与偏锋是不能混为一谈的。
鉴此,我们用今天的视角,对笔法中的问题作一番研究和探讨。
一、 关于用笔的发力与“锋变”
毛笔在纸上运行要留下痕迹,这痕迹就是汉字的点画。用同样的一支毛笔,由不同的人来写相同的一个字,结果是一人一面。其原因是因为每个人的运笔发力方法不同。写字时,笔毫由于手臂的发力会发生各种各样的变异,因此,才有“唯笔软而奇怪生焉”的说法。笔毫在不使用时,形状是锥状的,一旦濡墨落笔,锋毫即变,一写一变。写字时笔毫始终是处在变化状态的,这就要求书者在书写中发力控锋、调锋,在控锋、调锋中书写。
这些差异的形成,无疑是锋变的结果。由此,我们又可以推断出,个性风格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是原于个性化的运笔发力方法和个性化的锋变上。人们称米芾的“刷”、东坡的“画”、山谷的“描”,就是对他们个性锋变技巧最典型最贴切的形容。也正因为他们各自的这种独特的锋变技巧,才形成了他们各自的书风,才形成了宋代“尚意”的书风。这种例子俯拾皆是。
在构成线性的五个方面中,线形、线质、线色是最核心的内容,其中线形又是第一位的,因为,其余都是以线形为依托才能表现出来的。
三、中处在变化之中的,笔迹总是形成短线、长线、直线、弧线的反复转换交叉。笔锋常常是由中锋而转变为侧锋,又由侧锋而转变为中锋,这样的反复转换。发力的目的,就是调领锋毫完成这样的转换并刻画点画。历来人们对中锋侧锋的研究给予了很大关注。
在古典法书之中,任何字体都有方圆之笔的存在。方笔典型的范例有:篆书《天发神忏碑》、隶书《张迁碑》、楷书《始平公造像》。赵之谦的行书具有明显的方笔色彩。草书基本是以圆笔为主,也偶有少量方笔的成分存在。圆笔典型的范例非常之多,大量的金文、小篆几乎都属圆笔系列,隶、楷、行大多方圆兼备。
四、用笔的“发力点”问题
以横为例:入笔侧锋切锋而入,随即翻锋右行,收笔切锋回收。入笔切锋是用笔尖和笔肚刻画笔画首端的方笔笔形,翻锋是为了由侧锋变为中锋,收笔切收是用笔肚副毫刻画末端的棱角。在折笔处的方与圆要看折笔的程度,直折之笔为方笔,弧折之笔为圆笔。
毫无疑问,中锋用笔在笔法技巧中是占主导地位,在实践中我们发现,任何人在运笔时,是很难做到绝对地笔笔中锋的,都是中侧间互的。故而才有“取险”、“取妍”之说。
二、“线性”问题
所谓“线性”,系指作品具有独特的锋变技巧,同时,具有一定的规律性、统一性的点画线条所表现出来的线条特性与特征。
古代的每一部法帖,在用笔上,几乎都是一种个性化特征的具体体现。就一部具体的法帖而言,其个性的锋变技巧,会形成一种鲜明而独特的“线性”特征。如朱耷的作品就很具典型意义。他运笔采用平均式的发力方法,极少重按轻提,锋变的幅度很小,点画线条粗细均匀,所以,他的线条就有他自己独特而鲜明的“线性”特征。不用看整幅作品,只看一个字,就可以通过其“线性”特征断定为朱耷手笔。我们还可以做这样一个试验,取王铎、郑燮、张瑞图、何绍基、康有为、赵之谦书统统撕成碎片,搅和之后再进行分离,筛选时肯定不会有什么困难,因为他们各自笔下的线条是极具个性化的,这种个性化线性的信息就储存在只字片纸之中,辨析它们是非常容易的事。二王、欧褚、黄米、董赵等,莫不如此。因此可证,“线性”是构成个性笔法风格特征的集中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