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贫困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及对策探析_张依国
贫困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与对策议论文
贫困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与对策议论文[论文摘要]就业形势日趋严峻,贫困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已经成为各高校就业工作中不可忽视的重点。
文章分析了贫困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并思考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为高校就业工作全面发展做出努力。
[论文关键词]贫困大学生就业难近年来,贫困大学生的人数逐年上升,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高校毕业生特别是贫困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日趋严峻。
解决好贫困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千万个家庭,也关系到整个教育事业使命的成败,更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与国家的未来。
一、贫困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造成贫困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的有以下几方面:(一)就业观念的偏差,择业地区较为集中观念决定行动。
贫困大学生由于求学给家里带来的较大的经济负担甚至是债务,导致其对就业地域和待遇看得过重,往往抱着希望去大城市、大企业、大机关工作,希望去收入高一点、工作轻松一点、生活舒适一点的单位工作。
“三大”“三个一点”的观念,使得他们不愿意到西部、基层和中小企业去就业。
贫困大学生的职业选择呈现此特点,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 首先,市场经济社会的世俗化倾向。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现代人希望名利双收,即在物质和精神两方面都想获得更多的东西。
其次,来自家庭不合理的期望值。
许多贫困家庭把培养一名大学生作为改变家庭现状的重要投资,导致贫困大学生把薪酬待遇作为就业考虑的首要因素。
再次,个人虚荣心作祟。
部分贫困大学生认为自己是“草窝里飞出的金凤凰”,从欠发达地区考出来就是为了就业时找个“体面”的好去处。
(二)缺乏一定的社会资源北京大学高等教育规模扩展与毕业生就业课题组的调查显示,家庭背景决定子女就业。
家庭背景愈好,毕业生工作落实率与起薪点就愈高。
据20xx 年度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显示,父母社会地位越高,权力越大,社会关系越多,其子女求学和就业的机遇就越多。
北大的调查还显示,父亲为公务员的毕业生工作落实率要比农民子弟高出14个百分点。
当前,国内就业压力居高不下,高校毕业生增长率远高于城镇新增就业岗位增长率,使大学生特别是贫困生面临着求学、就业的双重压力,亟须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破解贫困生求学就业“两难”问题。
[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及指导对策]大学生就业困难原因及对策分析
[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及指导对策]大学生就业困难原因及对策分析一、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造成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很多,有就业市场供需矛盾问题,有高校专业调整滞后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的问题,有企业用人观念的偏差,还有政府人事和户籍政策的阻碍作用等等。
从高校职业指导工作来看,更有大学生自身的原因和学校职业指导工作的原因。
本文着重从这两方面分析其原因和指导对策。
(一)大学生自身的原因1,就业力不强。
就业力一般包括工作能力、求职能力和适应能力等。
社会对大学生应有的就业力有着一定的期望要求,大学生只有符合相应的要求,才有可能在就业市场求得一席之地,也才有可能事业顺达。
实际中,部分大学生就业困难就是因为自身的就业力不强所致。
有的毕业生学习成绩差,专业技能薄弱,也不具备英语、计算机等应用能力,必然不受用人单位欢迎;有的毕业生不重视在校期间的动手能力的培养和专业实践锻炼,虽然成绩不错,但“高分低能”,求职也到处碰壁;有的毕业生不注重求职技能的学习,求职渠道窄,求职简历制作差,面试准备不足等,虽然各方面条件不错,但在求职中仍不免屡屡失利;有的毕业生不重视在校期间的学生工作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差,缺乏有效的人际交往技能,在适应企业人际关系、团队协作等方面面临困难;有些毕业生受家庭长期过度的关爱,独立思考能力差,依赖性强,意志脆弱,不能直面就业竞争和就业压力,求职过程中碰到困难往往逃避,选择“不找工作”或让父母代替其找工作。
2择业观念不切实际。
我国高等教育已进人大众化发展阶段,但仍有相当的学生还停留在精英教育阶段的就业观上,在思想和行动上对就业的期望值过高。
结果使大学生在地域上往东部、南部沿海发达地区挤,往大城市挤;在行业上造成“公务员热”、“名企热”、“外企热”等,加剧了大学生就业的结构困难。
此外,大学生求学和求职过程中对职位的“定位不明确”,使得学生求职目标盲目,求职精力不集中,最终又因必须适应现实而不得不调整就业期望就业,这增加了求职的难度,延长了求职时间,降低了求职效率。
新形势下高校困难学生群体就业问题成因及对策分析
新形势下高校困难学生群体就业问题成因及对策分析随着社会的发展,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日益严峻,困难学生群体更是面临就业难题。
本文将针对这一问题,分析其原因,并提出对策,以期帮助这部分学生顺利就业。
一、导致困难学生群体就业困难的原因1、教育系统问题教育系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缺乏实际技能培训,只重视学术成绩而忽视实践能力,从而让一些学生在就业时面临困难。
另外,一些专业的课程设置并不符合市场需求,使得这些学生的就业优势不足。
2、社会环境问题当前,就业市场竞争激烈,许多企业对求职者的要求越来越高。
困难学生群体往往因互联网环境,人脉资源都比较欠缺,难以满足这些企业的要求。
此外,当前就业市场对创新型人才的重视程度逐渐加大,这使得一些普通类专业的学生就业门槛更高。
3、个人问题困难学生在就业方面往往面临自身问题。
例如,部分困难学生缺乏自信心或者不擅长沟通,面试时难以表现出自己的优势。
另外,许多学生囿于家庭、社会背景的限制,没有扎实的外语基础、实习或实践经验,也限制了他们的就业前景。
二、对策分析1、教育部门提供对困难学生的特殊培训教育部门可以针对困难学生的实际需求,提供特殊的职业技能培训,让学生掌握就业所需的实际技能,提高门槛,使困难学生与其他毕业生具有一定竞争力。
2、拓展社会联系,积累人脉关系学生可以通过参加社会活动、行业交流会等活动与企业建立良好的人脉关系,拓展自己的社交圈,增强自己的就业竞争力。
3、拓宽专业选择与深化专业知识在选专业时,学生可以结合市场需求,选择适合市场的专业。
在专业学习过程中,积极提高自己的学习水平,保持对行业趋势的敏锐感知,使自己可以迅速适应市场的变化,具备识别市场机遇和资源的能力。
4、提高自身素质,增加自信心学生可通过自我提升,从内而外地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增加自信心。
例如,可以参加公益活动、社会实践、做志愿者等,增加社会经验,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从而更好的适应社会环境。
总之,困难学生群体的就业问题需要社会各界的关注与支持。
贫困大学生就业指导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贫困大学生就业指导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大学生数量不断增加,竞争日益激烈。
仍然有很多贫困大学生在毕业后面临着就业困难,这既是一个社会问题,也是一个教育问题。
贫困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不仅仅是他们个人的问题,更是教育体制和社会就业机制的问题,需要我们深入分析研究,提出对策解决。
一、存在的问题1. 就业信息不对等贫困大学生由于家庭条件的限制,往往无法接触到丰富的就业信息。
在就业指导过程中,他们往往无法获得来自各个渠道的最新、全面的就业信息,导致找工作的机会受到限制。
2. 缺乏实践经验在校期间,贫困大学生由于缺乏资金和实践机会,很难进行实习或参加各种培训,导致在毕业后无法具备足够的实践经验,这也成为他们就业困难的一大原因。
3. 缺乏职业规划和能力培养由于缺乏家庭和社会的支持,贫困大学生通常在校期间缺乏对未来职业规划的认识,也无法获得必要的能力培养,这使得他们在就业市场上很难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
4. 社会识别不足贫困大学生由于家庭条件的限制,往往被社会认为是“贫困家庭出身”的人,这会给他们在就业过程中带来一定的歧视,增加了就业的难度。
二、对策研究1. 加强就业指导针对贫困大学生在就业信息不对等的问题,学校和社会应该加强就业指导工作,提供更加全面的就业信息。
可以通过举办就业讲座、招聘会等形式,为贫困大学生搭建更多的就业平台,增加他们获得就业信息的机会。
2. 加强实践机会为了解决贫困大学生缺乏实践经验的问题,学校可以积极与企业合作,为贫困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让他们能够在校期间积累更多的实践经验。
政府和社会应该加大对贫困大学生的培训力度,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通过开设职业规划相关的课程和讲座,帮助贫困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念,制定合理的职业规划。
加强对他们的能力培养,提高他们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
4. 促进社会认同通过宣传贫困大学生家庭的现状和他们的努力,引起社会对他们的理解与同情,减少对他们的歧视。
浅析影响贫困大学生就业的制约因素及对策探索
生因 为没有可 靠的人 际关系 , 就会 很容 易产生 失落感 , 导致 交 通过 思想政 治教育 的手 段帮助贫 困学生 正确分析并解 决成长 往 的不 自信 。人际关系的缺失和紧张也导致 了就业信息来源渠 与就业过程 中遇 到的思想 困惑与现 实难题 , 从社会 发展 的实 际 科 正确 引导学 道 的减少 , 就业信 息来源渠道的减少意 味着 在一定程度 上增加 和贫 困学生就 业的思想 实际 出发 , 学分析形势 ,
要的 费用 去结 识更多 的朋友 ,这 就造成 了人 际交往关 系上紧 建这种 结合 的长 效运行机 制。要用社会主义核 心价值体系 引导
牢 先就 业 , 后择 张。使得他们 与其 他同学之 间的交往 出现 隔阂 , 阻碍 了正 常交 贫 困学生树 立正确 的就 业价 值取 向 , 固树立“ 流 , 生了 巨大 的鸿沟 , 产 对于 当代大 学生来说 , 际交往是 生活 业 , 人 再创业 ” 的就 业观 , 定恰当 的就业 期望值 , 确 鼓励 他们到最
到社会的稳定与 国家的 未来 。 本文着重分析贫 困大学生 的就业现状及制约贫 困大学生就业的因素, 探索解决贫 困大学生的就业问
【 关键 词】 困大学生; 贫 就业; 制约 因素; 策 对
一
、
贫 困 大 学 生就 业 现 状
了贫困大学生就 业的难度。
3 .心 理 因素 。贫 困 学 生 的抑 郁状 态 普 遍 高 于 非 贫 困 生 , 经
过程 中遭遇的 困难具有普遍性 同时也具有特殊性 。这些贫困大 生 自卑 心理 因素 最直接 的影 响就 是表现在就业 面试过程 中 的 学生在极其艰 苦的条件下进入大学并勉 强完成 了学业 , 是当 不 自信 , 但 往往 因为不 自信而在职场面试 中出现紧张 怯场 的表现
浅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以及改进措施
浅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以及改进措施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的不断完善和扩大,越来越多的学生走进大学校园接受高等教育。
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社会热点话题。
据统计,近年来我国大学生毕业后的就业率呈现出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尤其是在一些专业和地区,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更加突出。
那么,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又应该如何采取改进措施来解决这一问题呢?一、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1. 教育体制不匹配在我国,高等教育的扩张速度远远快于就业市场的动态变化。
这导致了大学生在毕业后找工作时面对着激烈的竞争。
很多大学生在就业市场上并不能找到与自己所学专业相匹配的工作,这主要是因为他们所学的专业与社会的需求有较大的脱节,造成了“供大于求”的局面。
2. 就业观念不合理很多大学生对于就业的观念存在较大的误区,他们往往抱着“只做高薪工作”的想法,对于一些基础的工作不屑一顾。
这导致了一些行业的用工短缺、大学生求职艰难的问题。
3. 专业技能不足在高等教育的过程中,很多学校更注重的是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
许多大学生在毕业后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着专业技能不足的问题,这使得他们难以适应现实工作中的需求。
4. 局部经济发展不均衡我国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一些地区的产业结构相对单一,缺乏吸引大学生就业的优势产业。
这导致了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选择的余地较小,就业难度大大增加。
5. 就业市场需求不稳定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就业市场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某些行业的热度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有所变化。
很多大学生在毕业后发现自己所学的专业不再是就业市场需要的,这使得他们面对就业压力时感到非常沮丧。
当前高等教育存在就业和实际生产力的脱节现象,因此需要调整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改善教育体系,使之更加符合社会需求。
加强对学生的实践教育,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需要。
大学生应该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明白就业不仅是为了个人的生活,更是为了国家的建设和社会的发展。
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分析在当前社会,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原因分析1. 产业结构转型不匹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传统制造业逐渐衰退,而新兴产业和服务业的需求逐渐增加。
然而,大多数大学生通过学习传统专业,无法适应新经济时代的需求,导致就业难度增加。
对策:政府和学校应该加强对大学生就业的指导,提供更多与时俱进的专业培训,培养适应新经济时代需求的人才。
2. 就业观念不合理一些大学生对就业观念存在误区,追求高薪、高职位,不愿意从基层岗位做起。
然而,就业市场竞争激烈,初入职场的大学生面临着诸多挑战,高薪高职位的机会有限。
对策:教育部门应加强对大学生就业观念的教育,引导他们正确看待就业,培养适应基层的意识和能力。
3. 缺乏实践经验当前大学生过于注重理论学习,但缺乏实践经验。
毕业后,很多学生在找工作时无法提供实践能力的证明,使得雇主对其能力产生怀疑。
对策:学校应加强实践教育,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实习活动,提升实践经验。
4. 校企对接不畅与企业的紧密合作与对接是促进大学生就业的重要途径。
然而,目前很多高校与企业之间联系紧密度不高,企业对大学生的需求和期望无法及时传达给学校,导致毕业生与就业市场存在脱节现象。
对策:加强高校与企业之间的沟通联系,建立起有效的对接机制,及时了解企业需求,并调整教育培养计划,增加对实际岗位需求的了解。
二、对策措施1. 优化教育体系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实习实训的机会,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职场需求。
2. 拓宽就业渠道除了传统招聘渠道外,政府和学校应积极引导大学生发展创业和自主就业。
提供创业培训和创业扶持政策,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减少就业压力。
3. 强化职业指导加强对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培养,引导他们理性选择就业岗位,意识到从基层岗位做起的重要性。
加强职业规划指导,帮助大学生制定合理的职业发展目标。
试论地方性院校贫困生就业困境分析与思考
试论地方性院校贫困生就业困境分析与思考论文摘要: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的情况下,身处地方性院校、作为“弱势群体”的高校贫困生逐步陷入就业难的困境。
针对贫困生在择业中出现的就业能力不足、心理压力过大、就业期望不理性等问题,提出了政府应规范就业政策、完善就业市场,高校应为贫困生就业提供更多实际支持和有益帮助,地方应发挥优势引导贫困生树立扎根地方的观念等对策,以切实帮助贫困生就业,促进高校的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论文关键词:地方院校;贫困生;就业困境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目前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其中贫困大学生就业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
据中国社科院发布的《2009年社会蓝皮书》统计,“211工程”学校毕业生就业率相对较高,大概为88%,其他院校则偏低。
尤其许多地方性本科院校的贫困生既没有名校毕业生的头衔,又往往因为家庭贫困而背负太多的期望,加上地方就业空间有限,成为毕业生就业中的弱势群体,陷入了就业难的困境。
贫困大学生就业问题既关系到贫困生个人及其家庭的生计,也关系到高校与高等教育的使命,更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地方高校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积极为贫困生谋出路,做好贫困生的就业工作。
一、地方性院校贫困生就业困境的表现1.就业能力不足就业能力是一种以学习能力为基础,在学习与教育培训中形成的与职业相关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地方院校贫困大学生多来自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地区,由于受当地教育条件和家庭经济能力的限制,自幼就鲜有参加音乐、美术、舞蹈、外语等辅导的机会。
一些农村学校甚至没有很好地开设过这些课程,导致部分贫困家庭学生人文素养欠佳,特长偏少,表现能力和沟通交流技巧缺乏。
进入大学后,由于经济拮据,贫困生把很多课余时间花在了勤工助学、做家教和各种兼职工作上,没有更多的精力参与校园文化活动,担任学生干部,在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中锻炼自己,因而造成没有学生干部的头衔,没有较强的交流能力,求职道路十分艰辛。
2.自卑心理的影响物质上的严重缺乏导致了贫困生心理上的失衡,校园里,贫困生们勤俭节约、用功读书,却因为自身的家境贫寒,常常表现出瞻前顾后、烦躁不安、情绪低落、过分自信、自卑。
高校贫困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及对策思考
1 高校贫困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贫困生就业难有多方面的原因,除了受就业市场大环境影响外,还有贫困生自身的因素和学校就业指导不足等方面原因。
1.1 个人综合素质发展不全面贫困生多来自贫困地区和家庭,整体文化教育环境比较落后,学生综合素质能力较低,很多学生性格内向不善沟通交流,存在心理素质较差的情况。
当面对走出校园踏上社会的现实时,既为自身家庭无良好社会背景关系而感到无奈,也为自己缺乏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而感到无助。
因此在求职道路上容易背上心理包袱,最终影响就业。
1.2 就业期望值有偏差由于上大学期间给家庭带来了较大的经济负担甚至是债务,使得在找工作时抱着“三大”、“三个一点”的观念,即希望到大城市、大企业、大机关工作,要求工资高一点、工作轻松一点、生活舒适点。
这种心态让他们不愿到基层、偏远农村地区和艰苦行业工作。
但实际情况是贫困生在大中城市求职成功率明显低于非经济困难学生。
从职业稳定性分析,贫困生更倾向于到比较稳定的党政机关与事业单位,往往出现“有业不就”的现象。
1.3 存在心理障碍当贫困生就业期望与现实发生矛盾的时候,有的会产生悲观失望情绪,丧失了挑战困难的勇气与信心,采取逃避、退缩人生态度;有的陷入深深的自责,认为自己无能,愧对父母含辛茹苦的培养;有的认为社会不公,滋生了对社会不满的情绪。
因此,失去了很多就业机会。
1. 4 学校就业指导不足目前高校的就业观教育在内容上侧重如何降低就业期望值,以尽快找到工作岗位,在方法上一般采用课堂讲授和小组讨论形式,缺乏对贫困生有针对性引导教育。
此外,高校在进行就业指导时往往忽略社会风气、校园氛围和贫困生家庭对贫困生多方面、深层次的影响,政策性偏强而理论联系实际偏少,导致指导的效果不佳。
从就业政策来看,近年来,党和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大学生就业工作政策,但针对贫困大学生就业促进方面政策少。
2 构建高校贫困生就业工作体系的对策思考按目前教育成本核算,培养一个大学本科生最少需要4万元,许多来自农村和城镇贫困家庭大学生要承担沉重的债务负担。
高校贫困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
高校贫困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学生进入大学校园,但是,高校贫困生的就业问题却越来越突出。
那么,高校贫困生就业难的原因是什么?又该如何解决呢?
一、原因
1.家庭背景
高校贫困生的家庭背景普遍较为贫困,缺乏社会资源和人脉关系,这使得他们在就业市场上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
2.学历不足
由于家庭经济条件的限制,一些高校贫困生在大学期间可能会因为经济原因而辍学,这使得他们的学历不足,难以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
3.缺乏实践经验
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一些高校贫困生在大学期间可能会因为经济原因而无法参加实习或者社会实践活动,这使得他们在就业市场上缺乏实践经验,难以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
二、对策
1.加强政策支持
政府应该加大对高校贫困生的资助力度,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同时,加强对他们的就业指导和培训,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
2.加强学校管理
学校应该加强对高校贫困生的管理,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实践机会,同时,加强对他们的心理疏导和职业规划,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就业
市场。
3.加强社会支持
社会应该加强对高校贫困生的关注和支持,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实
践机会,同时,加强对他们的心理疏导和职业规划,帮助他们更好地
适应就业市场。
总之,高校贫困生的就业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需要政府、学
校和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来解决。
只有通过多方面的支持和帮助,
才能让高校贫困生更好地融入社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探析大学生就业难现象及解决方法
遍 关注的热点问题 。解决大学 生就 业难 的问题事 关大学 生的切 身 大。部分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仍停 留在 以前——高 薪 、 大 城市 、 环境 利益 。 更 关 系到 社 会 的 和 谐 稳 定 , 需要政府 、 企 业、 高校 和 大 学 生 共 优越。尤其 在现阶段 , 随着我 国国有企业 的改 革调整不 断深化 , 下
毛入学率从 1 9 9 8年的 9 %上 升到 2 0 0 2年 的 1 5 %, 进入 了国际公认 的高等教育 大众 化阶段 ; 2 0 0 8年 已经 达到 2 3 . 3 %接受 高等教 育 的
人 数 和 大学 毕业 生 数 量 的 急 剧 增 加 , 给 大 学 生 就 业 市 场 造 成 了 极 大 的压 力 。2 0 0 1 年全 国普遍高校 毕业生 为 1 1 8万 人 , 2 0 1 0年 达 到 6 3 1 万人 。大学生 “ 就业难 ” 问 题 目益 凸 显 , 成为政 府 , 高校 和社会 普遍关 注的热点之一 。
探 析 大 学 生 就 业 难 现 象 及 解 决 方 法
◆ 张家祥 张园园 葛 国栋 4 . 从 毕 业 生 来 看 ( 1 ) 过 高 的就 业 期 望 值 和 落 后 的择 业 观 与 现 实 的 需 求 反 差 太
( 辽东学院 )
【 摘要】随着 高校招生规模的 不断扩 大, 当前大 学生“ 就业难 ” 问题 已成为社会 问题。大学生在 毕业后 能否顺 利就 业, 已成为全社 会普
同的 努 力 。从 市 场 就 业 环 境 、 用人 单 位 、 高校 和 毕 业 生等 四 个 方 面 岗失业人员增加和大量农村 富余劳 动力 向城市转 移 以及新 劳动力 分析 了 当前 大 学 生 就 业 难 的 原 因 , 并 分 别提 出 了解 决 的 对 策 。 人 口的 增 加 , 更 使 得 大学 毕业 生 就 业 问 题 比任 何 时 候 都 更 加 突 出 , .
高校贫困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一)
高校贫困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一)【摘要】近年来,高校贫困大学生的数目明显呈上升趋势,高校的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进一步严峻。
贫困大学生就业已成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难点问题。
文章阐述了探讨贫困大学生就业问题的重要意义,并从外部环境和自身影响两方面分析了贫困生“就业难”的原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实现贫困生充分就业的五大对策。
【关键词】贫困大学生;就业;对策;就业近年来,随着我国大众化高等教育的逐步实现,高校的连年扩招使在校大学生数量日益庞大。
与此同时,来自“老、少、边、山、穷”地区和城镇下岗职工家庭的贫困大学生人数也逐渐增多,逐步形成了“贫困大学生群体”。
据国家教育部最新公布的数字统计,目前高校中贫困生的比例为20%,特困生的比例为8%,农林师范类学校贫困生比例超过30%,特困生比例超过15%1]。
大部分贫困生由于受家庭经济的困扰和自身心理障碍的影响,表现在性格和生活行为等方面往往比较脆弱,成为受人关注的“弱势群体”,尤其是在就业问题上,贫困生的弱势尤为明显。
一、解决高校贫困大学生就业问题的重要意义(一)贫困大学生就业问题关系到个人的健康成长和社会的稳定发展就业是高校贫困生改变家庭贫困状况的直接途径之一,而严峻的就业形势无疑给他们带来极大的精神压力。
再加上大部分贫困生自身心理的长期“贫困”,种种压抑感、紧张感和矛盾感在面临就业时更显得情绪化、激烈化,极易诱发各种心理问题、信用问题甚至治安问题2]。
(二)贫困大学生就业问题关系到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的有效实施和高校本身的可持续性发展国家助学贷款是国家为使广大贫困学生顺利完成学业而利用金融手段进行资助的一项重大举措。
但目前,贷款的高校贫困生由于大学毕业后“就业难”而引发了“还贷难”,造成了银行“多贷多损失,少贷少损失”的错觉,从而引发银行不愿发放学生助学贷款的情况。
贫困大学生能否顺利就业,间接关系到国家助学贷款的良性运行,同时,良好的就业率也是一个学校办学声誉和社会认可度的一个重要指标,关系着一个学校的持续发展。
浅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以及改进措施
浅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以及改进措施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不断扩大和提升,大学生人数不断增加,但是与之相比,适合他们的工作机会却并没有相应增加,大学生就业难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
那么,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又该如何改进这种状况呢?本文将对此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1. 就业压力大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期,传统产业和就业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而造成了就业压力的增加。
与此近年来高校毕业生人数不断增加,使得就业市场竞争更加激烈。
相对来说,工作机会并没有相应增加,导致了大学生就业越来越困难。
2. 就业岗位需求不匹配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就业岗位的需求也在不断改变,而大学生所接受的教育和所学专业却不一定能够完全符合这种需求。
很多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会发现,自己所学的专业并没有那么大的市场需求,这就导致了就业岗位需求与大学生专业不匹配的情况,进而影响了他们的就业机会。
3. 缺乏实践经验大学生在校期间主要是接受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在实际工作中所需的实践能力、职业技能等方面却相对薄弱。
这导致了很多毕业生在面对真实工作环境时会感到力不从心,因而就业难度加大。
4. 就业渠道单一很多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主要依赖于校园招聘会或者网络招聘平台,而这些渠道通常只是大学生求职的一小部分来源。
许多就业机会其实来自于一些小型企业或者个体户,这些机会往往并不被大学生所关注,从而错失了很多就业机会。
5. 求职心态不合理一些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会对求职条件设定得过高,对工作要求苛刻,这种求职心态也会增加他们的就业难度。
一些毕业生对于工作地点、薪资待遇等方面没有明确的认识和规划,这也会影响到他们的就业机会。
以上种种原因导致了大学生就业难的状况,因此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改进这种状况。
二、改进措施1. 加强专业教育与实践相结合学校应该加强对学生的实践教育,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职业技能。
学校还应积极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提升他们的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贫困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教育教学jiao yu jiao xue93贫困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孟兴华摘要:就业关系到国计民生,就业问题历来为社会各界和政府所关注,它涉及到社会和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而贫困大学生作为大学生中的弱势群体,更应该受到关注。
本文从社会、学校、学生等多个角度探讨了贫困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希望通过本论文能促进有关思考,改善相关问题。
关键词:贫困大学生;就业难;原因随着我国高等教育逐渐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包括贫困大学生在内的高校学生规模开始不断扩大。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作为一个特殊群体,贫困大学生开始引发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
通过对贫困大学生就业难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得出以下原因:一、客观原因(一)社会方面 1.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劳动力需求减少在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低成本红利等传统优势都在消失,产业结构的重大升级带来传统产业劳动力需求减少。
据有关机构的测算,仅钢铁和煤炭两个领域,就有数百万劳动力面临转型和下岗危机。
同时,电子商务、生物医药等新兴行业在国民生产中占据了越来越大的比例,这虽然有助于产业迭代,但对于传统产业学习的贫困大学生来说,由于用人需求的减少,就业将面临更大的困难。
2.人才市场与人才中介服务不完善 (1)人才中介服务不完善。
我国的人才市场体系与毕业生数量相比发展滞后,未能形成有序的人才市场,人才中介机构服务建设不到位,造成了贫困大学生就业信息获取不畅通,不仅影响用人单位选拔适合的人才,也缩小了大学生的就业选择空间,特别是对于社会资源相对匮乏的贫困大学生而言,严重降低了职业选择机会。
(2)人才招聘市场不规范。
当前人才招聘市场存在乱收费和虚假招聘等不规范行为,主要表现为用人单位变相收取考试费、培训费等,甚至违规收取数额不菲的押金,给大学毕业生带来经济损失,加重求职负担。
此外,互联网虽让高校毕业生获得就业信息更加快捷,但由于不规范运行,出现的虚假招聘信息严重伤害贫困大学生的就业积极性和切身利益。
新形势下高校困难学生群体就业问题成因及对策分析
新形势下高校困难学生群体就业问题成因及对策分析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高等教育普及率的不断提高,高校困难学生群体就业问题受到了广泛关注。
究其原因,可以认为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高校困难学生群体的就业难度与社会背景相关,其中贫困地区的学生更容易受到就业压力的影响。
这些地区的就业机会相对较少,企业招聘标准相对较高,而困难学生缺乏家庭的经济支持,缺乏广泛的人际网络和受过良好的教育背景,使得他们在就业市场上竞争力不足。
其次,高校困难学生群体自身的能力不足也是造成就业困难的重要原因。
在高校学习期间,他们可能没有得到与优秀学生相同的教育资源和机会,缺乏专业技能和实践经验,因此在竞争激烈的职场中难以突出。
第三,个别高校的就业教育存在缺陷,对学生的职业规划和职业导向不够明确、细致,难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使得学生就业竞争力受到影响。
针对这些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制定有效的对策。
首先,要通过采取有针对性的政策扶持,增加贫困地区的就业机会。
政府可以出台相关的财政补贴政策,鼓励企业到贫困地区招聘,并提高企业面向贫困地区招聘的容忍度。
此外,还可以鼓励和支持相关企业将生产基地迁移到贫困地区,并给予财政补助,为困难学生提供更多的优质就业机会。
其次,高校困难学生群体应提高自身素质,增强竞争力。
学生可以在课余时间自主拓展技能或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获取更广泛的人际资源和实践经验;同时也可以关注社会发展趋势,掌握有关行业的最新动态和技能要求,为自己的就业发展打好基础。
最后,高校应积极推进就业教育改革,提升学生的职业观念,并鼓励学生参与职业规划。
高校可以开设更丰富多样的职业培训课程,提供实习和实践机会,帮助学生了解行业发展趋势和就业市场需求,为学生的职业规划和就业提供更多帮助。
总之,高校困难学生群体就业问题的解决需要采取多种方式,政府、高校和学生本身都需要积极行动,共同努力,才能达到有效的结果。
大学生就业困难的自身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
大学生就业困难的自身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摘要]由于受到高校扩招、全球性经济增长变缓等因素的影响,大学生就业困难问题日益突出,大学生就业困难有其社会和自身原因。
本文将用职业指导视角,从大学生自身分析就业困难的原因,并从学校、大学生自身两个方面阐述了指导对策,希望能够切实帮助到这些大学生,找到适合他们自己的岗位。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困难自身原因就业对策[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自2003年高校扩大招生政策执行后第一批大学生毕业至今,“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一个颇受社会各界关注的重要问题,由于高校扩招和全球性经济增长变缓等因素影响,大学毕业生中的失业群体已经成为中国劳动力信息网的检测对象。
有数据表明:近几年全国大学毕业生的一次性就业率在70%左右。
另有数据统计2010年有630万大学生毕业,接近2000年毕业生人数的6倍。
2011年,大学毕业生人数将接近760万,达到最高峰。
大学生就业困难有其深层的社会和自身原因。
本文将用职业指导视角,分析大学生就业困难的自身原因,并从学校、大学生自身两个方面阐述对策,希望能够切实帮助到这些大学生,找到适合他们自己的岗位。
一、大学生就业困难自身原因分析(一)就业定位不准确,造成就业困难在就业形势相当严峻的情况下,许多学生没有从自己的专业和能力方面定位,在就业选择方面总想着大中城市、东部发达地区、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等,仍然严重存在“一步就业,终身不变”的观念,把初次就业看得很重。
大学生毕业期望值普遍较高,就业选择与社会需求错位,造成结构性就业困难。
一项调查表明:来自大城市的毕业生都希望在大城市工作,来自中小城市的毕业生44.7%希望在大城市就业,来自乡镇农村的毕业生98%不愿意回乡就业。
教育部最近发布的2006年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显示,沿海地区与西部地区的就业竞争密度为1:3.5,北京、上海是就业竞争最激烈的地方。
①这种择业取向把经济待遇、就业地区放在首位,过分看重自己的文凭,过高的提升自身价值,从而导致了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应聘者云集,而民营企业、私有企业、艰苦行业、西部、基层农村却招不到急需的大学生。
地方高校大学生就业难的因为探析及对策研究
地方高校大学生就业难的因为探析及对策研究
王爱华
【期刊名称】《消费导刊》
【年(卷),期】2010(000)008
【摘要】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到来,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尤其地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如何解决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将成为地方高校教育的一项重要课题.本文结合学校就业工作实践,全面分析了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因为,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总页数】2页(P204-205)
【作者】王爱华
【作者单位】合肥学院建筑工程系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地方高校贫困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及对策探析 [J], 张依国;吕春
2.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源探析及其对策研究 [J], 孙宏
3.高校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探析及对策研究 [J], 师雯静
4.地方高校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及对策研究 [J], 苌自玉啸
5.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原因探析及对策研究 [J], 李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贫困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探讨
贫困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探讨
符铁军;尚道文
【期刊名称】《产业与科技论坛》
【年(卷),期】2008(007)008
【摘要】高校实行招生并轨、就业及收费制度改革以来,贫困生问题日益突出,在大学生普遍就业难的现实条件下,贫困大学毕业生由于其特殊性,他们的就业更为困难.贫困生能否顺利就业不仅对其个人、家庭和学校产生重要影响,而且对于维护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兵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总页数】3页(P173-175)
【作者】符铁军;尚道文
【作者单位】吉首大学城乡资源与规划学院;吉首大学学生工作部办公室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
【相关文献】
1.浅析贫困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 [J], 郑斌;
2.地方高校贫困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及对策探析 [J], 张依国;吕春
3.贫困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思考与对策探讨——以宁夏大学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为例 [J], 夏雪花;陈多宁
4.贫困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J], 孟兴华
5.贫困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及对策探讨 [J], 何佳振;胡节良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新形势下高校困难学生群体就业问题成因及对策分析
新形势下高校困难学生群体就业问题成因及对策分析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家庭将教育看作是子女未来的重要投资,因此高等教育的普及率不断提高。
然而,尽管高等教育的普及率越来越高,但是面对日益激烈的就业形势,大学毕业生的就业仍然面临很大的挑战,特别是对于那些来自贫困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他们在就业过程中面临的困难更加明显。
一、成因分析1. 教育资源不均衡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教育资源不均衡是导致高校困难学生就业困难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一些贫困地区,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学生享受的教育质量也较低,这导致这些学生毕业后找工作的困难程度相对较大。
此外,在一些顶尖高校,学生享受的教育资源相对丰富,学生能够获得更好的教育质量和学习经验,对于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也更加有优势。
2. 基础知识不扎实高校困难学生的基础知识不扎实也是导致他们就业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
由于家庭经济困难,这些学生在求学过程中可能面临着各种问题,其学习质量和效果的确会受到影响,因此他们毕业后的知识储备可能与其他同学相比较弱势。
这使得他们在面对就业时更加吃力,竞争力大打折扣。
3. 就业渠道不畅高校困难学生在面对就业时,常常会发现就业渠道非常狭窄。
在不少情况下,他们面对的是一些非常受欢迎的专业,而这些专业要么是市场需求较低,要么是市场需求存在瓶颈,因此他们在面对就业时肯定会非常吃力。
此外,在就业渠道上,许多高校困难学生缺乏广泛的人脉网络和社会资源,这也使得他们的就业渠道很难打开。
二、解决对策为了改善高校困难学生的就业问题,需要通过加大教育资源共享力度,缩小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之间的教育资源差距,有效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具体来说,可以通过提高教育投入,加强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建设力度,采取生源特别计划等措施,确保贫困地区和贫困家庭学生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为了强化高校困难学生的学习效果,需要通过优化教育教学内容和形式,提高教育质量,针对性地加强学生的基础知识培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B R I D G E O FC E N T U R Y地方高校贫困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及对策探析张依国,吕春(泸州医学院,四川泸州646000)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化迈向大众化,地方高校贫困生就业难的问题日益显现,本文对贫困生就业的现状及就业难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地方高校;贫困生;就业对策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0475(2015)03-0075-02收稿日期:2015-01-22基金项目:本文系泸州市社科联2014年度科研项目的阶段性成果,课题号:LZ14A79。
作者简介:张依国(1969-),男,四川万源人,泸州医院院基础医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吕春(昌人,泸州医学院卫生所研究员,研究方向:医院管理、医疗保障及思想政治教育。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等教育已从精英化走向大众化,高校毕业生数量也在急剧增加,由于人才市场的竞争日益加剧,贫困生就业就显得异常艰难。
如何做好高校贫困生的就业工作,提高贫困生就业率已成为地方高等院校及大学生面临的重要任务。
一、现阶段贫困大学生就业的现状及就业难的原因分析(一)毕业生就业竞争激烈,压力不断增大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逐渐过渡到大众教育,供方逐渐压倒需方市场,毕业生就业的压力日趋显现,矛盾更加突出,致使大学毕业生就业非常困难,步履维艰,而贫困生又是大学生就业中的弱势群体,就业情况更是雪上加霜。
据某高校对856名毕业生进行调查显示,家庭经济能完全满足和支撑毕业生学业和就业的仅占46%,基本能支撑的占35%,完全有困难的占19%。
由此可见,大多地方高校贫困生所占比例较大,其就业问题更加值得关注,贫困生对就业形势持不够乐观的态度占48.8%,选择到沿海发达地区就业的占20.5%,选择自主创业的仅占8.2%,51.6%的贫困生选择希望就业前能得到职业生涯、就业技巧、创业模式等方面的培训和教育,同时希望学校能开设就业和择业方面的课程教育。
总之,在市场竞争机制基本健全及育人用人模式发生较大变化的今天,无论是学生、社会、家庭还是贫困生本人都需要转变就业择业观念,依靠自身的综合素质,摒弃他人社会背景和家人的因素,争取实现理想的就业和择业。
(二)就业思维和择业观念有待改变由于贫困生特殊的家庭背景和成长履历,急需寻求满意的用人单位以获取理想的薪酬来报答父母、回报社会,从而证明自己的社会价值。
因此,贫困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他们择业观念传统而单一,比普通家庭的大学生面临更大的压力和挑战,思想包袱较重,就业定位不合理,择业期望过高,没有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理念和意识,导致在择业过程中遇到更大的压力和挑战。
(三)专业设置不够合理导致就业难地方高校远没有名牌、重点大学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在专业设置和学科的选择上会受到排挤和影响,学科建设滞后,专业设置陈旧,甚至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脱节,社会竞争力自然就处于弱势。
笔者对某医科院校进行调查后发现,近五年社会需求量与毕业生总数比排前三位的专业分别是口腔医学4.24,麻醉学为2.62,护理学为1.58;而排在后三位的专业是医学英语为1.28,社会体育为0.78,社会保障为0.42,由此可见口腔医学、麻醉学、护理学等专业需求多,毕业生供不应求,但这些专业毕业生人数仅占毕业生总人数的16.8%,而医学英语、社会体育、社会保障等专业供大于求,就业压力非常大,而占据60%的临床医学专业就业也不尽乐观,可以想象贫困毕业生就业是何等之难。
(四)贫困毕业生自主创业的空间狭窄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高效毕业生就业由“分配制”向“双向选择”模式转变,毕业生只能通过自己的学业水平和应试技巧获得用人单位的喜爱和青睐。
但是贫困大学生的家庭背景、经济条件及综合素质等先天不足导致他们择业面更加狭窄,他们的就业心理促使他们急需寻求相对稳定和收入颇丰的职业来改善面临的窘境,大多贫困生既无经济条件,又无心理准备去从事自主创业工作。
二、破解贫困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及建议(一)转变就业观念,调整就业策略和心态,适时降低就业期望值现阶段,高等教育已慢慢转向大众化教育模式,高校毕业生人数迅猛增加,毕业生就业压力突显,贫困大学生作为社会成员中普通的一员,更要认清社会发展的形势和激烈竞争的态势,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思想和理念,调整好自己的心态,适当降低期望值,给自己的未来进行科学准确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合理定位,打破“一次就业定终生”的旧观念。
同时,要积极参与就业相关的指导和培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就业观,树立自信心,消除心理障碍,避免走向自负和自卑,以积极进取的健康心态走上社会就业大舞台,参与社会公平的竞争。
(二)努力学习,做好职业生涯的规划和设计,全面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在就业竞争中大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始终(下转第94页)高教研究B R I D G E O FC E N T U R Y是用人单位最看重的,正如“打铁还需自身硬”。
因此,对贫困大学生来说,更需要加倍和提前付出,在进入大学“象牙塔”时就做好全方位学习的思想准备,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和个性选择有针对性地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加强择业技巧和职业技能的培训培养,认真学好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提升自己的就业竞争力。
(三)高校应遵循市场规律及时调整学科和专业结构,与时俱进地更新人才培养方案,使专业结构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更加适应社会的需求和发展高校应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扎实研判市场经济对各种类型人才的需求,就业形势及其趋向,来规划各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体系等。
对学校现有的专业进行优化和调整,对就业前景好的专业适当扩大规模,调整或停办社会需求量小、毕业生就业难的专业,有针对性地确定招生计划和方案。
整合教育资源,下大力气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创新教学方法,积极开展“第二课堂”,积极开展校园文化活动,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校风和学风,同时要挖掘贫困生的特长和优势,鼓励他们踊跃参加校园文化活动,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沟通协调能力,使贫困毕业生有较强的实力参与竞争。
(四)以学生为中心,加强就业指导和培训,为毕业生就业创造良好的氛围和条件学校应高度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培养和教育工作,全面推进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努力把学生培养成高质量、高素质的人才,不断提高毕业生的核心竞争力,促进学生全面成才。
首先,要加强毕业生就业队伍建设,“队伍建设是根本”,“名师出高徒”便是这个道理,一定要建立一支具有强烈事业心、责任感、使命感并愿意奉献于培养跨世纪接班人的就业工作队伍;其次要加强就业政策的宣传和引导,分析就业形势,帮助落后的地就业择业的心态,争取实现顺利就业。
(五)拓宽就业渠道,帮助贫困生实现就业贫困生就业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各级政府、学校、社会、家庭及贫困生本人共同努力。
作为政府在制定和出台的促进大学生就业政策中,给予贫困大学生以特殊待遇和关照,以确保贫困大学生顺利就业,实现人生最大的一次蜕变,尽量提供用人窗口,拓宽毕业生的就业渠道;作为高校应加强内涵建设,重视贫困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积极引导毕业生拓宽就业思路,引导贫困生到基层、到艰苦的地方就业;作为社会应为贫困生就业创造有利于贫困生就业的环境,各用人单位在招聘过程中坚持公开录用程序的同时,还要为贫困生给予倾斜,帮助贫困生实现就业。
社会各单位应为高校毕业生就业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使贫困大学生能尽快走向社会、融入社会,成为社会大家庭的一份子,能更好地将自己的才智和知识回报社会;就贫困生来讲,应该努力学习专业技能和知识,全面提高综合素质,积极主动地参与实践、了解社会、融入社会,提高自身实践能力,让社会认识、了解自己,同时也给自己增加了就业机会,增加自己被社会的认同感。
总之,贫困生就业是一项全社会关注度较高的系统工程,只有通过各级政府、社会、高校以及贫困生本人的共同努力,才能使贫困生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拥有自己的一席之地,才能获取更好的机会回报社会和家人。
参考文献:[1]肖秋芳.地方高校贫困生就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探索,2010,(8).[2]刘凤.地方高校贫困生就业问题探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0,(27).[3]冯小瑜.高校贫困生就业问题的若干思考[J].传承,2009,(3).[责任编辑:褚永慧]辽阳本地文化深入研究和文化发展相对困难的尴尬境地。
三、辽阳高校服务文化强市建设的实施措施1.政府积极实施高校服务文化强市工程为进一步推进文化强市发展战略,更好的发挥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力量在文化强市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辽阳市有必要通过政府行为,实施高等学校服务文化强市建设工程。
通过政府有组织,有计划的引导,全面规划,合理布局,充分利用高校通过专项建设工程的实施,不仅进一步增强了培养人才的社会适应性和针对性,还明确了自己承担服务文化强市建设的责任,更好的为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2.辽阳高校要选择能够发挥自身特色的文化强市策略在服务文化强市建设中,辽阳高校要坚持因校制宜,不能千篇一律,要从自身的特点、学校优势传统等因素出发,确立本学校服务文化强市特有的领域空间,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相配套的文化服务策略。
辽阳高校应继续发挥自身高精尖人才优势,着眼于对地方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发展重大问题的研究,紧密结合辽阳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实际,发挥好作为地方政府智库的作用。
3.深化教学改革,加大人才的培养力度服务文化强市建设,对辽阳高校来说,关键是在于培养当地急需的创新型、复合型、实用型人才,因此各高校要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力度,把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同时要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通过让学生去相关的文化企业实习,加深学生对社会的理解,也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为社会造就更多的适应地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需要的高级人才。
高校也应与时俱进,开设文化经营相关的专业,为社会培养文化经营人才。
4.加强高校与城市文化产业的对接,使高校的科研成果能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高校通过产学研的协调与合作,在文化企业和文艺团体中建立实践、科研基地,既为高校科研人员提供了创新的灵感也加快了人才的培养。
于此同时拓宽人才培养途径,采用走出去的办法,建立校企合作机制,让高校人员担当文化企业技术顾问,把高校的文化研究成果能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有效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
5.开发辽阳古城自身的城市文化资源,着力打造城市文化新的经济增长点辽阳古城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如何开发城市文化资源,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的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仅靠政府及文化产业的是不够的。
辽阳高校要充分利用自身的人才和智力优势,不断深入挖掘和整理辽阳地方文化的内涵,提升辽阳文化品味,扩大辽阳地方文化影响,同时高校通过策划、包装和推介,通过运作与创新,引导辽阳传统文化资源与经济建设有机结合,努力打造辽阳新的经济增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