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内感染报告与反馈制度 精品

合集下载

医院感染病例诊断及报告制度

医院感染病例诊断及报告制度

一、住院患者发生医院感染时,经治医师按照《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进行初步诊断,及时联系进行病原微生物监测,明确诊断后应及时向本科医院感染管理小组报告,如实记录在病程记录中,并填写《医院感染病例报告卡》,于24h内交院感办,同时在出院病历首页院内感染名称栏内填写医院感染疾病名称。

确诊为传染病的医院感染病例,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规定的内容、要求时限与程序,进行报告和处理。

疑为医院感染病人应及时采集标本送检,已留标本,在转科后标本报告阳性,并确诊为院内感染者,由转出科室补填信息卡。

二、医院感染上报内容包括:医院感染暴发流行、特殊病原体感染、高度传染性病原体感染、多重耐药菌感染、无菌操作和介入性操作所致感染、怀疑因输血、输液感染等。

院感办对报告的上述感染,立即与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小组一起查找原因,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控制院内感染。

三、当科室(病区)在短时间内发生3例以上疑似或确诊的医院感染暴发、特殊病原体或新发病原体的医院感染暴发事件,应立即以电话的形式向院感办报告。

院感办按暴发处置预案要求
进行调查报告处置。

四、院感办对全院医院感染病例报告工作进行考核,对医院感染病例未认真监测,迟报、漏报、谎报医院感染病例等,按医院感染管理考核标准扣质控分。

五、院感办每月对全院院感病例进行汇总、统计医院感染发生率,每季检查出院病历,查看有无院感病例漏报情况,全院医院感染发生率<8%,医院感染漏报率<10%。

每季向各科反馈。

漏报与隐瞒不报,扣科室质控分。

14医院感染病例监测及报告制度

14医院感染病例监测及报告制度

14医院感染病例监测及报告制度文件编号:主管部门:感控科页码/页数:1 / 7修订年限:每三年一次版次:1.0版 1.目的:掌握医院感染发病率、多发部位、多发科室、高危因素、病原体特点及耐药性等,为预防控制医院感染提供科学依据。

2.范围:全部住院病人。

3.定义:医院感染:是指住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者入院时已处于潜伏期的感染。

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医院感染。

4.权责:4.1医院感染管理科:每月对监测资料进行汇总、统计、分析,每季度向院长书面汇报,定时向全院医务人员反应,发现漏报应及时核对补报。

4.2兼职感控管理人员:有义务监督本病区的医院感染登记和上报工作。

4.3经治医师:根据卫生部下发的《医院熏染诊断标准》确定XXX:负责标本监管、检验或监督报告结果,发现异常及时和相关临床科室联系,并报送医院感染管理科。

5.作业内容:5.1监管机制及指标:5.1.1门诊、病区、麻醉手术室设兼职医院感染管理监控员要求医生、护士各一名。

5.1.2住院病人发生医院熏染,管床医生必需于24小时内在病区早会上报告。

同时立即填写“医院熏抱病例登记表”报医护部,并及时在医院熏染管理监控活动记录本上登记。

5.1.3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的专职人员应与门诊、病区、麻醉手术室的监控员坚持联系,在接到医院熏抱病例报告的24小时内,完成登记事情。

5.1.4医院感染科负责有关资料的收集、分析、汇总及统计监测资料,定期向全院公布,并按时上报卫生行政部门。

5.1.5医院感染管理科在出现医院感染流行趋势时,应于12小时内报告主管院长,并通报相关部门。

经调查证实医院感染暴发时按要求逐级上报。

5.1.6院感兼职管理人员必须相对固定,在医院感染管理科的指导下及时组织主管医师、护士查找熏染原因,采取有效控制措施。

若有变动应及时医院熏抱病例监测及报告制度文件编号:页码/页数:2 / 7版次:1.0版向感染科报告。

医院感染监测信息反馈报告制度

医院感染监测信息反馈报告制度

医院感染监测信息反馈报告制度1.医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及临床医师应按照《医院感染管理办法》要求,依据《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医院感染监测规范》及我院《医院感染病例登记报告制度》,及时发现、诊断和报告医院感染病例。

2.医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对住院病人进行前瞻性监测和目标性监测,及时掌握医院感染各种信息,并将有关医院感染信息及时反馈给相关科室。

医院感染管理科每季度将医院感染相关信息资料以简报的形式分别向院领导及各科反馈。

3.当临床医师发现医院感染病例或疑似医院感染病例,应及时向本科室医院感染监控小组负责人报告,并于24小时内上报医院感染管理科。

4.各科室在短时间内突然发生3例以上症状相同的同一病原菌感染的病例后,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小组负责人组织确认后,立即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

5.检验科在短时间内发现某科室或医院病原菌聚焦(3例以上),及时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及相关科室。

6.如有5例以上疑似医院感染暴发,以及医院感染暴发直接导致患者死亡或导致3人以上人身损害后果,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于12小时内向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报告,同时向疾控中心报告。

7.如有10例以上的医院感染暴发事件,发生特殊病原体或者新发病原体的医院感染,可能造成重大公共影响或者严重后果的医院感染, 按照《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的要求在2小时内向卫生行政有关部门报告,同时向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

8.确诊为法定传染病的医院感染病例,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报告和处理。

9.任何科室和个人对发生医院感染暴发及突发事件,必须做到早发现、早隔离、早报告、早治疗。

不得隐瞒、缓报、谎报,否则情节严重的,依照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及我院的有关规定进行处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医院内感染工作制度

医院内感染工作制度

医院内感染工作制度一、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医院内感染管理工作,预防和控制医院内感染,保障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健康安全,根据《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院感染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医院内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包括感染管理组织、感染监测、感染预防、感染控制、消毒灭菌、环境卫生、健康教育等内容。

第三条医院内感染管理工作应当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建立健全医院感染管理制度,提高医院感染管理水平。

第四条医院应当成立感染管理委员会,负责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组织、协调和监督。

第五条医院应当设立感染管理部门,负责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的具体工作。

第六条医务人员应当严格执行医院感染管理制度,提高感染防控意识,做好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

二、感染管理组织第七条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由分管院长、医务部门、护理部门、感染管理部门、临床科室、消毒供应室、后勤部门等有关人员组成。

第八条感染管理委员会负责制定医院感染管理规章制度、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并对感染管理工作进行监督、评价和反馈。

第九条感染管理部门负责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的具体工作,包括感染监测、感染预防、感染控制、消毒灭菌、环境卫生等。

第十条临床科室、护理部门、消毒供应室等相关部门应当配合感染管理部门,共同做好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

三、感染监测与报告第十一条医院应当建立感染监测制度,对医院感染进行监测、分析和评价。

第十二条医务人员应当及时发现和报告医院感染病例,并对感染病例进行登记、分析和总结。

第十三条感染管理部门应当定期对医院感染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和评价,提出改进措施,并向感染管理委员会报告。

第十四条医院应当建立感染暴发应急预案,发生感染暴发时,立即启动应急预案,采取有效控制措施。

四、感染预防与控制第十五条医院应当根据感染风险,制定针对性的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并组织实施。

第十六条医院应当加强手卫生管理,医务人员在诊疗活动中应当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

第十七条医院应当加强无菌技术管理,医务人员在诊疗活动中应当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范。

医院感染防控管理制度

医院感染防控管理制度

医院感染防控管理制度一、医院感染监测报告制度(一)各科室必须对病人开展医院感染监测,以掌握本科室医院感染发病率、多发部位、多发科室、高危因素、病原体特点及耐药性等,为医院感染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1.科室医院感染监控小组负责本科室感染情况的监控、分析、上报工作。

当发现医院感染病例时,应由经治医生在24小时内电话上报医院感染管理科并及时填写医院感染报告卡。

2.如科室医院感染短时间内同时或连续发生3例或3例以上相同感染病例时,科室监控小组必须立即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并配合做查找感染源、分析引起感染的原因及对感染病人及周围人群进行流行病学调查。

3.感染病例的报告应做到不漏报、不错报、不迟报。

4.各科室院感小组应每月对本科室监测资料进行汇总、上报。

5.经调查证实发生以下情形时,医院感染管理科应于12小时内向厦门市卫生局和厦门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①5例以上医院感染暴发;②由于医院感染暴发直接导致患者死亡;③由于医院感染暴发导致3人以上人身损害后果。

6.发生以下情形时,按照《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的要求进行报告:①10例以上的医院感染暴发事件;②发生特殊病原体或者新发病原体的医院感染。

③可能造成重大公共影响或者严重后果的医院感染。

(二) 医务人员医院感染的监控1.加强医务人员的防护,采取标准预防措施。

2.如不慎被医疗锐器刺伤,应立即采取保护措施,清创,严格消毒,并进行血源性传播疾病的检查和随访。

3.如发生职业暴露,及时填写报告卡,并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

4.被HBV、HIV、HCV阳性病人血液、体液污染的锐器刺伤,应按照职业暴露紧急处理程序进行处理和报告。

二、消毒隔离制度1.医务人员上班时间要衣帽整齐,下班就餐、开会时应脱去工作服。

2.医务人员必须遵循消毒灭菌原则:进入人体组织或无菌器官的医疗用品必须灭菌;接触皮肤粘膜的器具和用品必须消毒。

3.诊疗、换药、护理处置工作后均应洗手或手消毒。

医院感染监测及报告管理制度

医院感染监测及报告管理制度

医院感染监测及报告管理制度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医院感染监测规范》《医院感染暴发报告制度》及医院感染监测与报告管理的各项有关规范与制度,特制定本制度。

一、医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是执行医院感染监测的直接责任人。

必须按照规定完成医院感染的监测工作。

强化临床一线医务人员履行健康保健相关感染监测与报告义务第一责任人的主体责任。

二、感控科负责制定本院医院感染监测计划,按规范要求与临床科室配合完成监测工作:如重点部门每季度进行环境卫生学监测、目标性监测等。

三、监测内容:(一)感控科开展全院综合性监测、对医院感染发病率监测、多发部位、多发科室、高危因素、病原体特点及耐药性等目标性监测,多重耐药监测、手卫生监测、医院感染病例前瞻性监测及报告、医院感染病例的综合性监测和医院感染漏报率调查。

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每年开展一次。

(二)其它监测:包括环境卫生学监测等。

四、医院感染各项监测与报告制度(一)医院应建立有效的切实可行的健康保健相关感染的医院感染监测与通报制度,及时诊断医院感染病例,分析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采取针对性的预防与控制措施。

并应将医院感染监测控制质量纳入医疗质量管理考核体系。

(二)强化临床一线医务人员履行健康保健相关医院感染监测与报告义务第一责任人的主体责任。

(三)医院应培养医院感染控制专职人员和临床医务人员识别医院感染暴发的意识与能力。

发生暴发时应分析感染源、感染途径,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

(四)医院建立医院感染病例报告制度,发生下列情况的医院感染暴发,医疗机构应报告所在地的县(区)级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

报告包括初次报告和订正报告,订正报告应在暴发终止后一周内完成。

1、医院感染病例及医院感染暴发的监测与上报(1)医院感染病例由临床主管医师按照《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进行初步诊断,并及时送病原微生物检测培养,感染日期的确定是以出现症状的日期或实验室出现阳性证据(收集标本的日期)的日期认定.治疗性应用抗菌药物病原微生物送检率≥50% 。

院内感染管理制度范本

院内感染管理制度范本

院内感染管理制度范本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医疗机构的院内感染管理工作,预防和控制院内感染的发生和传播,保护患者和医务人员的身体健康,制定本院内感染管理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所有医疗机构的院内感染管理工作。

第三条院内感染管理是医疗机构质量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得到医疗机构的支持和重视。

第二章:院内感染预防控制第四条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院内感染预防控制体系,明确院内感染责任人和监测责任人,并制定院内感染预防控制计划。

第五条医疗机构应加强院内感染监测,定期报送院内感染发生和传播的相关数据,并及时采取控制措施。

第六条医疗机构应加强院内感染防控培训,提高医务人员的院内感染防控意识和能力,并定期进行演练。

第七条医疗机构应建立院内感染预防控制技术标准,确保医疗操作的规范化、标准化。

第三章:感染控制措施第八条医疗机构应建立手卫生管理制度,严格执行手卫生操作规范,加强手卫生培训和监测。

第九条医疗机构应建立环境清洁消毒管理制度,确保医疗设备、器材和环境的清洁和消毒。

第十条医疗机构应建立医疗废物管理制度,合理分类、储存和处理医疗废物,防止交叉感染的发生。

第十一条医疗机构应加强医疗器械和耗材的管理,确保其质量和使用安全。

第十二条医疗机构应建立医疗活动场所的管理制度,保持良好的卫生和通风条件。

第十三条医疗机构应加强食品卫生管理,确保食品安全。

第四章:感染预警与处理第十四条医疗机构应建立感染预警和报告制度,及时发现和报告疑似和确诊感染病例。

第十五条医疗机构应按照相关规定对疑似和确诊感染病例进行隔离治疗,及时采取控制措施,防止感染的扩散。

第十六条医疗机构应对疑似和确诊感染病例的接触者进行追踪调查和医学观察,确保及时发现和处理。

第五章:感染事件管理第十七条医疗机构应建立院内感染事件管理制度,及时处理院内感染事件,防止再次发生。

第十八条医疗机构应建立和完善院内感染事件的调查和分析制度,总结教训,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第十九条医疗机构应建立和完善义务保险和医疗纠纷处理机制,及时赔偿受院内感染损害的患者和医务人员。

医院感染病例监测、报告与控制制度

医院感染病例监测、报告与控制制度

医院感染病例监测、报告与控制制度
一、各级医师应认真学习《医院感染诊断标准》,明确医院感染的定义,熟练掌握各系统、各部位医院感染诊断方法和要点,及早发现医院感染病例和医院感染流行暴发趋势,做好医院感染病例的诊断、治疗和上报工作。

二、凡住院患者由床位医师负责填写《医院感染调查表》,监控率达100%。

楣栏部分在入院后24小时内填写,发生侵袭性操作、手术和医院感染时,及时填写相应项目。

出院时将调查表填写完整,随病历归档。

三、全面开展前瞻性监测,对每例住院患者实施全程医院感染监控。

当住院患者发生医院感染时,需及时留取标本送检病原学药敏试验。

床位医师应于24小时内填写“医院感染病例报告卡”,上报院感办。

医院感染专职人员及时对上报病例进行核实,并与临床医师沟通以明确诊断。

四、院感办通过信息系统实施住院病人监控,并及时与临床医护人员进行沟通,以确诊医院感染病例。

五、监控医生做好本科室医院感染病例登记工作和医院感染发病率统计工作。

六、每年开展医院感染现患率一次,与安徽省医院感染质控中心同时进行调查工作,调查实查率≥96%,做好现患率调查总结与上报工作。

七、每年开展目标性监测不少于2项。

每季度对监测资料进行总结、分析,反馈并提出改进措施,对其效果进行评价,保存相关资料。

九、出现怀疑同类感染病例时,临床科室应立即上报院感办。

医院感染专职人员应于第一时间到达现场进行调查、核实、确诊,证实为疑似医院感染暴发或医院感染暴发时,及时采取控制措施以遏制蔓延(具体见“医院感染暴发及医院感染突发事件监测、上报与控制制度”)。

医院感染监测报告制度范文(二篇)

医院感染监测报告制度范文(二篇)

医院感染监测报告制度范文一、背景介绍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医院感染的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

医院感染不仅对患者的健康造成巨大威胁,也对医院的声誉和经济发展带来不良影响。

为了加强医院感染的监测和控制工作,确保医院的医疗质量和安全水平,本文制定了医院感染监测报告制度,以便对医院感染的发生情况进行及时监测和分析。

二、医院感染监测报告制度的目的1. 根据法律法规和相关标准,规范医院感染的监测工作,确保医疗机构的合规运行。

2. 及时发现医院感染发生的趋势和规律,为制定针对性的预防和控制策略提供依据。

3. 促进医院内部各部门的合作,增强医院感染防控的整体效果。

三、医院感染监测报告制度的主要内容1. 感染监测报告的组织机构感染监测报告的组织机构应由医院感染科负责,并由医院领导进行指导和监督。

2. 感染监测报告的周期医院感染监测报告的周期原则上为每月一次,特殊情况下可以视需要进行调整。

3. 感染监测报告的内容感染监测报告的内容应包括医院感染的总体情况、各科室感染发生情况及相关指标分析、感染病例的临床特点和病原学分析等。

4. 感染监测报告的统计方法医院感染监测报告的统计方法应符合国家卫生部颁布的相关规定和标准。

包括统计期间内感染发生率、感染病例的临床诊断和分级、病原学检测结果等。

5. 感染监测报告的分析与措施医院感染监测报告应根据统计数据进行分析,找出感染发生的原因和规律,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和预防建议。

同时,医院感染科应与相关科室、护理部门等建立沟通渠道,加强感染防控措施的推行和效果监测。

四、医院感染监测报告制度的操作步骤1. 数据收集:医院感染科收集各科室的感染报告单,并将数据进行整理和统计。

2. 数据分析:医院感染科根据统计数据进行分析,找出感染发生的原因和规律。

3. 报告编写:医院感染科根据数据分析结果,撰写感染监测报告,并提交给医院领导审阅。

4. 报告反馈:医院领导对感染监测报告进行审阅,并提出意见和建议。

社区中心院内感染规章制度

社区中心院内感染规章制度

社区中心院内感染规章制度为了有效防控院内感染,确保社区中心的健康和安全,特制定以下规章制度:一、院内感染预防措施1.1 保持院内清洁卫生:定期对院内进行清洁消毒,特别是公共区域和常用设施如电梯、扶手等,确保院内环境干净整洁,减少细菌和病毒的传播机会。

1.2 强化个人卫生意识:加强员工和居民的个人卫生意识培养,提倡勤洗手、咳嗽礼仪、不随地吐痰等良好卫生习惯。

1.3 提供规范防护用具:为员工提供口罩、手套等防护用具,提倡员工在工作时佩戴,有效降低院内感染的风险。

1.4 定期健康检查:对员工进行定期健康体检,发现潜在感染病例,并及时隔离治疗,避免院内感染的扩散。

二、感染疫情应急预案2.1 规定感染病例的管理程序:一旦发现院内感染病例,立即隔离并进行医疗救治,同时对接触者进行隔离观察,确保院内疫情不会蔓延。

2.2 加强信息沟通:建立院内疫情信息报告机制,及时向员工和居民发布疫情通报,保持院内信息透明,避免疫情谣言的传播。

2.3 人员疏散和流动管控:一旦发生院内感染,实行人员疏散和流动管控,避免人群聚集,减少感染传播风险。

2.4 应急资源准备:确保院内有足够的医疗物资和应急资源,包括口罩、消毒液、医疗设备等,以应对可能出现的院内疫情。

三、员工培训和教育3.1 提高员工应对疫情的意识:定期对员工进行疫情应对培训和教育,增强其对疫情的认识和防范意识,保障员工健康和安全。

3.2 加强员工技能培训:提高员工的防控能力和危机应对能力,加强员工的应急处置能力,提升院内疫情应对的整体效率。

3.3 定期举行演练活动:组织院内疫情应急演练活动,检验院内疫情防控预案的有效性和员工的应对能力,及时发现问题和改进措施。

四、巡查检查和监督管理4.1 设立院内巡查制度:设立院内巡查小组,定期对院内环境和设施进行巡查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确保院内环境的清洁卫生。

4.2 加强监督管理:建立监督管理机制,对疫情防控措施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和检查,确保规章制度的严格执行和有效实施。

医院感染病例监测登记报告范文及反馈制度

医院感染病例监测登记报告范文及反馈制度

医院感染病例监测登记报告范文及反馈制度一、报告1、临床医生对本科疑似或确诊的医院感染病例须积极留取临床标本及时送病原学检查、药敏试验及必要的检查,以明确诊断,及时治疗。

2、当出现医院感染散发病例时,主管医师应及时向本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小组负责人报告,并于24小时内详细填写《广州医学院第四附属医院感染病例报告卡》送医院感染管理科。

填写时应字迹清楚,项目齐全,做到不迟报、不漏报、不错报。

3、同一病人出现多次、多系统、不同部位、不同病原体的感染应分别报告,主管医师要及时报卡。

上级部门及职能部门在检查时发现未在规定时间内报告医院感染病例者,视作漏报。

4、如同一病区短时间内发生同一病原菌引起的医院感染病例超过3例以上,应立即报告本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小组负责人和医院感染管理科,并采取相应的隔离、防范措施。

5、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小组在医院感染管理科的指导下及时组织主管医师、护士查找感染原因,采取有效控制措施。

6、确诊为传染病的医院感染,除向医院感染管理科报告外,尚需按《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的有关规定报告和控制。

7、临床医护人员发现有医院感染流行趋势或感染暴发流行时,立即向科主任报告及医院感染管理科汇报,并积极配合医院感染管理科调查发病原因,寻找感染源和途径,采取有效控制措施,控制蔓延,具体参照《广州医学院第四附属医院感染流行、暴发报告及控制制度》。

8、科室发生特殊病原体(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全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全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耐万古霉素肠球菌、耐万古霉素金黄色葡萄球菌)或者新发病原体的医院感染时,立即向科主任及医院感染管理科报告,积极配合医院感染管理科采取有效控制措施,减少或杜绝感染的蔓延,并协助做好流行病学调查。

9、细菌室从临床标本中分离出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全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全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耐万古霉素肠球菌、耐万古霉素金黄色葡萄球菌、新发病原体、医院感染流行菌株(即短时间内同一科室分离出3株或以上同种病原菌)时,立即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和相关临床科室。

医院感染病例监测、报告制度

医院感染病例监测、报告制度

生效日期:2011年3月修订日期:2014年6月医院感染病例监测及报告制度一、监测目的:掌握医院感染发病率、多发部位、多发科室、高危因素、病原体特点及耐药性等,为预防控制医院感染提供科学依据。

二、监测对象:全部住院病人。

三、监测方法:按照《医院感染监测规范》实施内容。

四、确定医院感染定义:医院感染是指住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入院时已存在的感染。

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属于医院感染。

五、病例发现方法:由各病区经治医师根据卫生部下发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确定临床医院感染病例。

发现医院感染散发病例,及时按要求填写医院感染病例登记表,由院感监控医生检查后于24小时内上交感染管理部。

遇有感染暴发时,立即上报医院感染管理部。

兼职感染管理人员均有义务监督本病区的医院感染登记和上报工作。

六、医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应及时到目标监测区域巡查、指导医院感染病例的监测、上报工作,发现漏报应及时核查补报。

七、医院感染管理部需每季度对监测资料进行汇总、统计、分析,按时向上级主管部门上报。

每季度向分管院长、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书面汇报,定时向全院医务人员反馈。

监测资料妥善保存,特殊情况及时汇报和反馈。

八、医院感染管理部每年对监测资料进行评估,开展医院感染的漏报调查,调查样本量应不少于年监测病人数的10%,漏报率应低于10%。

九、按照医院有100—500张床规模,医院感染发病率应分别低于8%,1级切口手术部位感染率应低于0.5%。

十、医院感染管理部每年应针对医院感染的高危区域、高危部门开展1—2项目标监测,对目标监测资料进行分析,对其效果进行评价并及时提出改进措施,追踪改进措施的效果。

十一、出现医院感染流行趋势时,医院感染管理部应于12小时内报告分管院长,并通报相关科室或部门。

经调查证实医院感染暴发时按要求逐级上报。

十二、医院感染管理部应依据医院感染监测标准将医院感染病例监测纳入医院质量控制体系。

医院内感染报备制度

医院内感染报备制度

医院内感染报备制度一、感染病例及时报告医院内所有疑似或确诊的感染病例,必须在发现后的24小时内报告给医院感染管理科。

报告内容应包括但不限于患者的基本信息、感染症状、诊断结果、治疗情况等。

对于特殊感染病例,如耐药菌感染、不明原因感染等,应立即电话报告,并随后补全书面报告。

二、疑似感染病例分析医院感染管理科应对所有疑似感染病例进行个案分析,评估感染风险。

分析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感染源、感染途径、易感人群等,以提出有效的防控措施。

三、传染病感染上报发现法定传染病感染病例时,应按照《传染病防治法》及相关规定进行上报。

报告内容应包括患者的基本信息、传染病种类、病情进展等。

四、感染流行/暴发报告当医院内发生感染流行或暴发时,应立即报告给医院感染管理科及上级卫生行政部门。

报告内容应包括流行/暴发的范围、涉及的患者数量、感染病原体、防控措施等。

五、多重耐药菌感染报告发现多重耐药菌感染病例时,应在24小时内报告给医院感染管理科。

报告内容应包括患者的基本信息、感染病原体、耐药情况、治疗情况等。

六、感染原因调查控制医院感染管理科应组织专人对感染病例进行调查,分析感染原因。

根据调查结果,制定针对性的控制措施,防止感染的进一步传播。

七、感染管理手册登记医院应建立感染管理手册,详细记录医院内发生的所有感染病例。

手册应定期更新,反映医院感染防控的最新情况和成果。

八、感染防控措施执行医院应制定完善的感染防控措施,包括但不限于手卫生、消毒灭菌、个人防护等。

医务人员应严格按照防控措施执行,确保患者和自身的安全。

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执行,由医院感染管理科负责解释和修订。

医院感染监测反馈制度

医院感染监测反馈制度

医院感染监测反馈制度
1、医院感染病例报告卡由科室监控人员负责填写。

发现感染病例后要认真填写报告卡,交感控科,由感控科去病案室或科室复查核对,相符后,将感染数字及感染部位、漏报率等项反馈到各科室,每季一次。

2、科室进行物体表面的细菌总数、空气、消毒液的监测,有专职人员抽样,化验室专职人员进行化验,每季度一次。

重点科室如手术室、产房、供应室无菌间,应每月空气监测一次。

感控科将每次监测结果及时反馈到各科室。

如有超标的应重新监测。

3、使用中紫外线灯每半年监测一次照射强度,监测结果记录保存。

新紫外线灯的照射强度不低于100uw/c㎡,使用中的紫外线灯照射强度不低于70uw/c㎡。

每管紫外线灯照射累计时间不超过1000小时。

紫外线灯更换后,科室负责人应记录更换日期,由感控科进行复核,复核后及时反馈到科室。

4、每半年将全院感染病例,按上级要求,填写后逐级上报(没有接到这类通知)。

医院感染的院内监测与报告

医院感染的院内监测与报告

医院感染的危害
01 增加患者病死率
医院感染可导致患者病情加重,延长住院时间, 甚至导致死亡。
02 增加医疗成本
医院感染需要更多的医疗资源和护理,增加了医 疗成本。
03 威胁医护人员健康
医院感染也可传播给医护人员,对其健康构成威 胁。
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
提高手卫生依从性
医护人员应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降低交 叉感染的风险。
02
原则
全面性、准确性、及时性、规范性。
监测方法与流程
监测方法
病例监测、目标性监测、综合性监测等。
监测流程
确定监测目标、制定监测计划、实施监测、数据 收集与分析、报告与反馈。
监测数据收集与分析
数据收集
收集患者基本信息、诊断信息、治疗信息等。
数据分析
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识别感染的高危因素和传播途径。
VS
详细描述
医院应制定抗菌药物使用规范,包括抗菌 药物的适应症、用药方案、用药时机、用 药剂量等。医护人员应严格遵守抗菌药物 使用规范,避免滥用抗菌药物。同时,应 对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监测和评估,及 时发现和纠正不合理的使用情况。
05
培训与教育
对医务人员的培训
01 培训内容
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措施、感染病例的诊断和 报告流程、手卫生和防护用品的使用等。
详细描述
医院应根据不同环境和物品的特性,选择合适的消毒灭菌方法,如物理消毒、化学消毒、压力蒸汽灭菌等。同时 ,应定期对消毒灭菌效果进行监测和评估,确保消毒灭菌质量符合标准要求。
隔离防护措施
总结词
隔离防护是针对具有高度传染性的患者采取的预防措施,通过将患者与其他患者和医护 人员隔离,以降低交叉感染的风险。

医院感染监测制度【范本模板】

医院感染监测制度【范本模板】

医院感染监测制度(一)院感病例监测与报告制度根据《医院感染监测规范》要求,医院必须对住院病人进行医院感染病例监测,以及时掌握本院医院感染发病率、高发部位、高发科室、高危因素、病原体特点及耐药性等,为医院感染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1、常规监测与报告:(1)各科临床医生要认真学习《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及时发现医院感染散发和爆发疫情。

(2)对医院感染散发病例,临床医生24小时内填写“医院感染病例监测表"通过医院内部网(“院感”邮箱)上报到院感科。

(3)医院检验科细菌室指定专职人员负责院感细菌监测工作。

发现短期内在同类标本中多次检出同一种病原体,或在同一病区的病例中多次检出同一种病原体,或检出特殊的、重要的、多重耐药的病原体,应及时报告院感科负责人。

(4)院感科监测人员在医院内部网邮箱常规收集、保存院感病例监测资料的基础上,及时发现并向科负责人报告院感病例的相关信息。

(5)有院感暴发的迹象时,院感科指导及时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查分析和正确的处置工作。

2、暴发报告:(1)临床医生发现医院感染聚集性病例(同类病例3例或以上)时,应及时填写《(疑似)医院感染暴发报告表》(附表),并立即电话报告院感科(电话:88667227,夜间或节假日报告总值)。

(2)检验科细菌室有关人员发现上述聚集性病例阳性结果,应及时与临床医生联系,并电话报告院感科负责人。

(3)院感科初步核实以上状况后,立即报告主管院长,并组织专家进行确认和处理。

3、暴发级别定义与报告程序:(1)一级暴发报告:报告指标:A、5例以上疑似医院感染暴发;B、3例以上医院感染暴发。

报告程序:A、临床科室短时间内出现临床征候群相似、怀疑有共同感染源的感染病历,或怀疑有共同感染源或感染途径的感染现象,并于2小时内报告院感科负责人。

B、院感科组织调查并证实发生以上任一情形时,立即报告主管院长,并由临床医生填写《医院感染暴发报告表》(附表1),于12小时内由院感科上报卫生局和区疾控中心。

院内感染管理制度(2篇)

院内感染管理制度(2篇)

院内感染管理制度一、为认真贯彻执行《____传染病防治法》,《____传染病防治法实施细则》及《消毒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医院成立院内感染控制委员会,全面领导院内感染管理工作。

二、建立健全院内感染监控网,以医院住院病人和工作人员为监测对象,统计住院病人感染率。

三、院感科定期或不定期深入各科病房及重点科室工作,做空气、物体表面、工作人员手的微生物学监测,督促检查预防院内感染工作。

四、定期或不定期进行院内感染漏报率的调查,督促病房如实登记院内感染病例,杜绝漏报。

五、分析评价监督资料,并及时向有关科室和人员反馈信息,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各种感染的危险因素,降低感染率,将院内感染率控制在<____%以内。

六、经常与检验科细菌室保持联系,了解微生物学的检验结果及抗生素耐药等情况,为采取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七、加强院内感染管理的宣传教育,宣传院内感染监测工作的意义和监测知识,提高医护人员的监控水平。

八、拟定全院各科室计划并____具体实施。

九、协调全院各科室的院内感染监控工作,提供业务技术指导和咨询,推广新的消毒方法和制剂。

十、对广大医务人员进行预防院内感染知识的培训和继续教育,做好有关消毒、隔离专业知识的技术指导工作。

院内感染控制在职教育制度一、在院内感染管理委员会的具体____下,____全院各级人员进行院内感染的控制教育。

二、加强有关院内感染基础知识的学习。

三、教育各级医务人员,牢固树立无菌观念和训练正确的无菌操作技术,定期举办无菌操作技术比赛。

四、对有关人员每年进行一次院内感染知识的考核。

对院内各类人员的感染控制教育措施一、参加有关省市级____部门____的有关院内感染的学习班,参加人员必须有院领导及专职人员参加。

二、全院性培训(一)各科推选一名护士长或护师,一名医师,担任感染监控员,由院感科每年对他们进行l~____次的业务指导及培训。

(二)对全院医务人员进行有关院内感染和消毒隔离工作的培训,每年l~____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院内感染报告与反馈制度
1、各科要认真执行关于预防院内感染的各项制度和要求,
搞好院内感染工作。

2、医院建立院、科两级“院内感染报告制度”做好院内感
染病历报告工作。

3、科室发现感染病人,住院医师必须填写“院内感染病例
调查表”归入病案存档,并登记,且于每月1—3日汇
总后报感染管理科。

4、建立“院内感染反馈制度”,感染管理科于每月10日前,
将上月院内感染管理情况,反馈之科室,以利改进管理
工作。

治疗室、换药室保洁监控措施
一、医护人员进入室内,应衣帽整齐,操作时戴口罩,非工作人员不得擅自入内,私人物品不准带入室内;各种操作前后应洗手,必要时消毒手,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保持治疗台面清洁。

二、坚持每日清洁制度,地面湿式清扫,每日通风换气,紫外线照射每日两次,每次30分钟,每月做空气培养一次,细菌总数≤500cfu/m3。

三、无菌物品专柜存放,标志明确,使用无菌物品时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四、换药时污敷料和无菌敷料不得放在同一器皿中,污物应放入污物桶内,污物桶每日清倒、消毒一次,消毒用500mg/l含氯消毒液浸泡30分钟,再用去污粉刷洗干净。

五、治疗室、换药室各类物品清洁、消毒处理方法:
(1)换药碗、弯盘、器械用后浸泡于500mg/l含氯消毒液中消毒、清洁、擦干、高压灭菌。

(2)各类引流液均需先消毒后排放。


(3)各类引流瓶均应浸泡于消毒液内消毒后清洗再高压灭菌。

(4)各类注射器用后送供应室统一毁形处理,输液管用后及浸泡在250mg/l含氯消毒液内30分钟后毁形,送供应室处理。

(5)体温表用后浸泡于250mg/l含氯消毒液中30分钟后,清水冲净,再浸泡于75%酒精中备用。

(6)给每个病人换药后,换药者应用250mg/l含氯消毒液泡手3分钟后在流动水下用肥皂水、清水刷洗双手。

(7)从胶布卷上撕胶布时,要用清洁的手,在每次换药前应先按需要将胶布撕后粘在换药盘上备用。

(8)换药时与病人接触的物品如:支架等,应每日用250mg/l含氯消毒剂擦拭消毒,有污染时及时处理。

(9)尽量使用一次性换药器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