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1诗词五首教案语文版

合集下载

九年级语文上第六单元《诗词五首》ppt课件含音频(语文版)完美版

九年级语文上第六单元《诗词五首》ppt课件含音频(语文版)完美版

读通诗意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烟笼寒水月笼沙运用互文的修辞”,即
“烟”、“月”都笼罩着“水”和“沙”。 迷蒙的月色和轻烟笼罩着寒水和岸沙, 这样的夜晚行船秦淮河,靠岸酒肆旁。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商女,指以卖唱为生的歌女。 《后庭花》指《玉树后庭花》。
卖唱为生的歌女,却不懂的亡国之憾, 在秦淮河的对岸,还在唱着《玉树后庭花》。
使 王至 维塞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我轻车简从,要前往边境慰问将士,一直要到 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山高路远,我觉得自己像飘飞的蓬草一样出
了汉家边塞,又似北归大雁一般飞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只见那苍茫无际的沙漠,没山没树远处烽火台
一缕白烟直上云霄,杳无尽头的黄河横贯其间,天 空中挂着一轮圆圆的落日。
课文朗读
写作背景
李商隐的爱情诗是最为人们广泛传诵的。 他常取名《无题》,以“无题”作为诗的题目 是李商隐的独创。这类诗并非成于一时一地, 大多以男女爱情相思为题材,其中有的可能别 有寄寓,也可能以恋爱本事为依托。情思婉转 沉挚,辞藻典雅精丽。其内容或因不便明言, 或因难用一个恰当的题目表现,所以命名为 “无题”,这是一类;还有一类无题诗,是用 篇首或句中二字为题,如《锦瑟》、《碧城》。
使至塞上 ——王维
诗人简介
王维(701-761),字摩诘,唐朝著名 诗人。曾任尚书右丞等官职,世称王右 丞。王维是个多才多艺并有较高艺术修 养的作家,他能诗能画,精通音乐。他 的诗歌呈现丰富多彩的艺术特色,尤其 是创作的山水田园诗对后世影响深远。 宋朝苏轼曾赞道:“味摩诘之诗,诗中 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词五首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词五首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词五首》教学设计《词五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及作品的写作背景理解这五首词的内容;2、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把握作者的感情;3、朗读与背诵。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的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学习《望江南》1、解题。

“望江南”,词牌名,又名“忆江南”“梦江南”。

2、作者及背景。

温庭筠:晚唐诗人、词人。

他精通音律,但屡考进士不第,一生不得意。

其词多写女性生活,多反映青楼闺阁的相思之情。

五代时,后蜀的赵崇祚选录了温庭筠、韦庄等十八家词五百首,编为《花间集》。

他们多写闺情。

在词风上也大体一致,因此,后世就将他们称为“花间派”。

3、自主学习,反复朗读,揣摩诗意。

4、理解大意(学生概述,教师补充指正)。

文章大意:描写了一位因心上人远行而独处深闺的女子的生活状况和内心感情。

在清晨梳洗完毕后,她在楼上凭栏眺望,看到许许多多帆船从楼前驶过,但却没有自己要等的那只船。

夕阳西下,爱人没有回来,只空见江水东流,思念让她肝肠寸断。

梳洗独倚江楼→希望望过尽千帆斜晖水→失望肠断→绝望5、合作探究,体会文章写作特色。

提问:结合词中个别词,说说你的理解。

要点:“梳洗罢”表明她精心打扮,心中充满希望。

“独”写尽了她的孤独和期盼。

“皆不是”写出了女子一次次从希望到失望的过程,让人为之心碎。

“斜晖”一句暗喻那望穿秋水的眼神。

总结:本文短短27个字,却容纳了很多内容:时间,从清晨到黄昏;景物,从楼头、千帆写到斜晖、江水,又写到白蘋洲;就人物情感而言,从希望到失望以至最后的“肠断”。

显示了它高度概括、凝练的特点。

另外,这首词中,多用白描、直叙的手法,却又含蓄、细腻。

二、学习《武陵春》1、解题。

武陵春,词牌名。

2、作者及背景。

李清照,南宋女词人。

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人。

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

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2019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21课《诗词五首》教案 语文版

2019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21课《诗词五首》教案 语文版

21 诗词五首教学目标1、激发学生阅读和欣赏诗词的兴趣,引导学生初步反握欣赏诗词的方法,逐步培养学生整体感知的能力。

2、了解五首诗词所表现出的诗人情怀,学习诗词中一些不同的表现手法,领会诗词所具有的深厚的艺术表现力。

3、了解与这些诗词有关的文学常识。

教学重点整体把握和感知诗词的方法教学难点1、语感的培养和表现手法的学习2、融入诗情画意之中,探究诗词的情趣和意趣。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今天我们来学习诗词五首。

诗词五首各具特色,其中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杜甫的归心似箭,韦应物追求恬淡幽静的意境,赵师秀等客之久的单调寂寞,李清照的对美好事物的憧憬,辛弃疾的报国之志等无不感染着我们每一位读者。

请仔细阅读,领略诗词所特有的意韵——二、学习《闻官军收河南河北》1、朗读感知2、作者作品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

唐代著名诗人。

其代表作显示了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

有《杜工部集》,代表作有“三吏”、“三别”。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选自《杜工部集》。

宝应元年(762)冬季,唐军在洛阳附近打了一个大胜仗,收复了洛阳和郑(郑州)、汴(开封)等州,叛军首领相继投降。

此时,逃亡到梓州(今四川三台)过着漂泊生活的杜甫听到这个消息,欣喜若狂,以饱含激情的笔墨,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名作。

杜甫作为一个热爱祖国而又饱经忧患的诗人,听到“安史之乱”接近平定,不禁惊喜欲狂,冲口唱出了他生平第一首快诗3、品读鉴赏(1)用两个字概括诗人的感情。

(欣喜)(2)首联中表现的诗人的情感到底是喜还是悲?明确:诗人是悲喜交加。

他流亡到剑门关以外,生活极为艰辛,忽然听到了官军已经收复河北东北地区,能不惊喜吗?“初闻”是刚一听到之意,刚一听到消息,就老泪纵横,洒满了衣裳,这泪里既有听闻官军胜利的喜悦,又有对自已长期颠沛流离生活的感慨。

(3)颔联,颈联是如何表现诗人一家在突然到来的喜讯面前情感的巨大波动?明确:“愁何在”,多年流亡的艰辛,满布于妻子儿女们脸上的愁云一扫而去,“喜欲狂”,他们高兴得好像有些癫狂了。

【K12学习】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词五首教学设计(人教版)

【K12学习】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词五首教学设计(人教版)

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词五首教学设计(人教版)人教版九年级上第六单元《词五首》教学设计设计理念:本课选录了五首词:温庭筠《望江南》、范仲淹《渔家傲·秋思》、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李清照《武陵春》和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中国是诗的国度,唐诗、宋词正是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奇葩。

正所谓诗言志、词言情,我们正是透过这些古典诗词的字里行间,去聆听古人的心声,去触摸历史与文化的脉博。

中学阶段,是学生各种情感迅速发展的时期,他们开始关注自然,反思生活,感悟人生,但历史的久远、作者经历的复杂,使得词中所描述的景与情与学生的理解产生了一定的距离,这就使得了解每首词的背景材料,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对学生准确把握与理解作品至关重要,并且只有准确理解才能准确记忆。

在教学本课时,可以按其词风的不同(豪放与婉约),分成两个课时,即:一课时讲婉约风格的《望江南》和《武陵春》,另一课时教豪放风格的《渔家傲》、《江城子》和《破阵子》。

教材分析:本单元共五课,前四篇为文言文,内容也多为人物传记,在阅读理解上有一定难度。

而本课选取的五首宋词,简短而精美,如果单从中考的角度进行学习,那么,只要学生合时代背景和诗人生活经历、思想风貌理解诗词中蕴含的情感,达到能熟记默对就可以了。

但如果是作为一篇精读课来处理,则应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掌握欣赏古诗词的方法,理解本课中的作品。

其实,每首词都有一些需要揣摩的地方,可采用讨论式的学习方法,并引导学生将作品与同一时代或同一流派的其他作家作品比较赏读。

对于在理解中存在的问题或理解不到位的地方,可结合作者背景查找一些资料,掌握这五首词的精髓。

最后,要求学生在理解其内涵的基础上,对这五首词熟读成诵默对,并能在语文实践活动中灵活运用其中的名句。

学情分析:作为一名初三的学生,早已对古典诗词的学习不陌生了,但他们的学习往往是停留在记忆与背诵默写上的,认为只要能背熟默写对就可以了。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21《诗词五首》菩萨蛮课件 语文版PPT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21《诗词五首》菩萨蛮课件 语文版PPT

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郁孤台下这赣江的流水,水中有多少行人的眼泪。 我抬头眺望西北的长安,可惜只见到无数的青山。但青 山怎能把江水挡住,浩浩江水终于向东流去。傍晚在江 边,我满怀愁绪,深山之中只听见声声鹧鸪的叫声传来。
二、新课讲解
内容分析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写侵略战争
四、强化训练
1、对这首宋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B ) A 开头两句起笔不凡,词人由眼前的“清江水”联想到“行人 泪”,将无限哀痛、满腹幽怨巧妙地传达出来。 B 三、四句写词人遥望汴京,眼前无数峰峦让他触目伤怀,自 感年华已逝,功名难就,因而心生恨意。
c 五、六句中“遮不住”三字将青山周匝围堵之感一笔推倒,
21 诗词五首
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
辛弃疾
一、新课引 入
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
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 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 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二、新课讲解
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
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一生以恢复 为志,以功业自许。为豪放派词人代表, 与苏轼并称“苏辛”。存词600多首。强 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辛词的基 本思想内容。他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豪放 派词人、爱国者、军事家和政治家。
①可怜:可惜。
②无数山:这里指投降派(也可理解为北方沦陷国土)。
③毕竟东流去:暗指力主抗金的时代潮流不可阻挡。
④愁余:“余愁”的倒装,我感到忧愁。
⑤鹧鸪(zhè gū):鸟名,传说它的叫声像“行不得也哥哥”,
啼声凄苦。
二、新课讲解
参考译文
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

精选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1诗词五首教案语文版

精选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1诗词五首教案语文版

《诗词五首》教案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作者,背熟五首诗词,理解大意,领悟意境。

2.体悟作者情感,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

3.尝试写诗,抒写自己对生活的感悟。

过程与方法1.反复诵读,体会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鉴赏诗词的能力。

2.品味诗词中的优美意境,感受其隽永的意蕴及艺术魅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探究诗词的情趣和意趣,理解古诗词的优美意境及蕴含的深刻的人生哲理。

【教学重难点】1.了解古代诗词名家及其诗词风格和代表作。

2.了解诗词的创作背景。

3.了解古代诗词的形式和遣词造句的特点,激发阅读和欣赏诗词的兴趣。

4.培养鉴赏诗词的能力,进而感受古代诗词的艺术魅力。

【教学工具】教学PPT,朗读音频【教学方法】1.背诵法。

2.讨论点拨法。

3.自主学习法。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趣味导入今天我们来学习《诗词五首》。

这五首诗词各具特色,其中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杜甫的归心似箭,白居易对劳动者的深切同情,赵师秀等客之久的单调寂寞,李清照对美好事物的憧憬,辛弃疾的报国之志等,无不感染着我们每一位读者。

请仔细阅读,领略诗词所特有的意韵。

二、知识卡片1.作者档案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襄阳,生于河南巩县,有“诗圣”之称。

他的诗留存至今的有一千四百余首,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他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

有《杜少陵集》传世。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自号香山居士,太原(今山西太原)人,唐代诗人,他是继杜甫之后又一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

著有《白氏长庆集》。

《新乐府》50首和《秦中吟》10首都很有名,其中尤以“因事立题”的《新乐府》最有名,是中唐“新乐府运动”的代表诗作。

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词五首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词五首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词五首》教学设计《词五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及作品的写作背景理解这五首词的内容;二、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把握作者的情感;3、朗诵与背诵。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的内容,把握作者的情感。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进程第一课时一、学习《望江南》一、解题。

“望江南”,词牌名,又名“忆江南”“梦江南”。

二、作者及背景。

温庭筠:晚唐诗人、词人。

他精通音律,但屡考进士不第,一生不得意。

其词多写女性生活,多反映青楼闺阁的相思之情。

五代时,后蜀的赵崇祚选录了温庭筠、韦庄等十八家词五百首,编为《花间集》。

他们多写闺情。

在词风上也大体一致,因此,后世就将他们称为“花间派”。

3、自主学习,反复朗诵,琢磨诗意。

4、理解大意(学生概述,教师补充指正)。

文章大意:描述了一名因心上人远行而独处深闺的女子的生活状况和心里情感。

在早晨梳洗完毕后,她在楼上凭栏眺望,看到许许多多帆船从楼前驶过,但却没有自己要等的那只船。

夕阳西下,爱人没有回来,只空见江水东流,思念让她肝肠寸断。

梳洗独倚江楼→希望望过尽千帆斜晖水→失望肠断→失望五、合作探讨,体会文章写作特色。

提问:结合词中个别词,说说你的理解。

要点:“梳洗罢”表明她精心打扮,心中充满希望。

“独”写尽了她的孤独和期盼。

“皆不是”写出了女子一次次从希望到失望的进程,让人为之心碎。

“斜晖”一句暗喻那望穿秋水的眼神。

总结:本文短短27个字,却容纳了很多内容:时间,从早晨到黄昏;景物,从楼头、千帆写到斜晖、江水,又写到白蘋洲;就人物情感而言,从希望到失望以至最后的“肠断”。

显示了它高度归纳、凝练的特点。

另外,这首词中,多用白描、直叙的手法,却又含蓄、细腻。

二、学习《武陵春》一、解题。

武陵春,词牌名。

二、作者及背景。

李清照,南宋女词人。

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人。

父李格非为那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

初期生活优裕,与明诚一路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词五首教学设计(人教版)

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词五首教学设计(人教版)

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词五首教学设计(人教版)第一篇: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词五首教学设计(人教版) 设计理念:本课选录了五首词:温庭筠《望江南》、范仲淹《渔家傲·秋思》、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李清照《武陵春》和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中国是诗的国度,唐诗、宋词正是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奇葩。

正所谓诗言志、词言情,我们正是透过这些古典诗词的字里行间,去聆听古人的心声,去触摸历史与文化的脉博。

中学阶段,是学生各种情感迅速发展的时期,他们开始关注自然,反思生活,感悟人生,但历史的久远、作者经历的复杂,使得词中所描述的景与情与学生的理解产生了一定的距离,这就使得了解每首词的背景材料,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对学生准确把握与理解作品至关重要,并且只有准确理解才能准确记忆。

在教学本课时,可以按其词风的不同(豪放与婉约),分成两个课时,即:一课时讲婉约风格的《望江南》和《武陵春》,另一课时教豪放风格的《渔家傲》、《江城子》和《破阵子》。

教材分析:本单元共五课,前四篇为文言文,内容也多为人物传记,在阅读理解上有一定难度。

而本课选取的五首宋词,简短而精美,如果单从中考的角度进行学习,那么,只要学生合时代背景和诗人生活经历、思想风貌理解诗词中蕴含的情感,达到能熟记默对就可以了。

但如果是作为一篇精读课来处理,则应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掌握欣赏古诗词的方法,理解本课中的作品。

其实,每首词都有一些需要揣摩的地方,可采用讨论式的学习方法,并引导学生将作品与同一时代或同一流派的其他作家作品比较赏读。

对于在理解中存在的问题或理解不到位的地方,可结合作者背景查找一些资料,掌握这五首词的精髓。

最后,要求学生在理解其内涵的基础上,对这五首词熟读成诵默对,并能在语文实践活动中灵活运用其中的名句。

学情分析:作为一名初三的学生,早已对古典诗词的学习不陌生了,但他们的学习往往是停留在记忆与背诵默写上的,认为只要能背熟默写对就可以了。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1诗词五首如梦令课件语文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1诗词五首如梦令课件语文版

五、布置作业
赏析:李清照其他作品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 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提示:比较两首诗的思想情感。
编后语
常常可见到这样的同学,他们在下课前几分钟就开始看表、收拾课本文具,下课铃一响,就迫不及待地“逃离”教室。实际上,每节课刚下课时的几分 钟是我们对上课内容查漏补缺的好时机。善于学习的同学往往懂得抓好课后的“黄金两分钟”。那么,课后的“黄金时间”可以用来做什么呢?
二、新课讲解
写作背景
李清照与赵明诚结婚后的前六年时间, 两人共同居住在汴京,后来近十年时间又 一起屏居山东青州,一直到李清照34岁 左右,赵明诚起复再次出来做官,两人才 有了分手离别的时候,这首词应该作于这 一段时间。
二、新课讲解
重要词语解释
如梦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
“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①雨疏风骤:雨点疏落,风势猛烈。 ②残酒:昨夜残留的醉意。 ③卷帘人:指前来卷帘的侍女。 ④应是绿肥红瘦:(经过一夜风雨)庭园中该是花残
叶茂的景象了。绿,指叶。红,指花。
二、新课讲解
参考译文
如梦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
“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2019/5/27
精选最新中小学教学课件ຫໍສະໝຸດ thankyou!
2019/5/27
精选最新中小学教学课件
一、释疑难
对课堂上老师讲到的内容自己想不通卡壳的问题,应该在课堂上标出来,下课时,在老师还未离开教室的时候,要主动请老师讲解清楚。如果老师已 经离开教室,也可以向同学请教,及时消除疑难问题。做到当堂知识,当堂解决。

九年级上第六单元《诗词五首》教案

九年级上第六单元《诗词五首》教案

九年级上第六单元《诗词五首》教案1、背诵这五首诗词2、理解这五首诗词的意境3、品味字句1、领悟诗词中营造的意境和词人的思想感情;2、记住诗词中的千古名句。

1、结合创作背景体会诗词丰富深刻的意蕴以及它在后世的意义衍射效应;2、品味精妙的诗歌语言。

2课时第一课时一、赏析《使至塞上》1、了解作者王维,字摩诘,唐代山水田园诗人,又称“诗佛”官至尚书右丞,故称“王右丞”早年的边塞诗写得粗犷豪放,和他晚年清新飘逸的山水诗迥然不同。

2、理解诗意3、赏析名句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

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

试想,那茫茫无边的沙漠,只有用一个“大”字才能状其景观;在这纯一色、荒凉的背景之上,那烽火台燃起的一股浓烟,既显得孤单,又格外醒目,也只有“孤烟”二字方能状其神韵。

“孤烟”之后随一“直”字使景物一下子变得挺拔坚韧、刚直有力。

“长河落日圆”,苍茫的沙漠,只有黄河贯其间。

视野所及,大漠无边无际,“长”字便自然涌上心头。

而“长河”之上,是那一轮圆圆的落日,这里的“圆”与“直”都用得逼真传神,无怪乎《红楼楚》里说“合上羽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观。

要说再找两个字来换这两个字,竟再也找不出两个字来”。

开元二十五年夏,诗人出使河西节度府,至凉州时作此诗。

“大漠”两句历来为人传诵:大漠广阔,长河悠远,使人既感到胸襟开阔,又惊异于宇宙之广袤和深长。

“孤烟直”、“落日圆”使画面富有立体美和律动感。

“孤烟直”既写出人烟之稀少,又暗示出一种独立苍穹的英雄气;“落日圆”增添了画面的色彩,用夕阳暮色将画面覆盖,形成浑然一体的壮阔意境。

诗人用四种景物对比构图:宽广的大漠拥抱着悠悠的长河,浑圆的落日映衬着直逼霄汉的一束孤烟。

大、长、圆、孤、直都富于空间感,而且都是诗人主观的审美感受。

在如此广阔而且苍凉的天地间,驰骋疆场的将士们破敌靖边,其悲壮的英雄气浩然与日月同辉,与长河共远“都护在燕然”,这是一种未言艰辛而艰辛之事已毕,未见英雄而英雄之业已出的衬托式写法。

2018年秋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新教案:21 诗词五首

2018年秋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新教案:21 诗词五首

2018年秋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新教案:21 诗词五首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文学常识作者简介杜甫,字子美。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作显示了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进程,被称为“诗史”,他也被尊为“诗圣”。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赵师秀,南宋诗人。

人称“鬼才”。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宋代女词人,婉约派代表。

辛弃疾,南宋豪放派词人。

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济南)人。

2.生难字词蓟.(jì)辗.(niǎn)叱.(chì)鹧.(zhè)鸪.(ɡū)敕.(chì)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1.朗读指导。

听朗读,自己朗读,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情感。

2.熟读《卖炭翁》,梳理诗的内容。

作者仅用二十句一百三十五字,便完整地记述了一位卖炭老人烧炭、运炭和卖炭未成、被宫使掠夺的全部经过,层次清楚,脉络分明。

第一段由开头至“心忧炭贱愿天寒”句,交代卖炭翁生活的艰辛和愿望。

第二段,自“夜来城外一尺雪”句至“市南门外泥中歇”句,描述他进城卖炭。

第三段,自“翩翩两骑是谁来”句至结尾,写炭被掠夺。

三、合作探究生成能力步骤三精读课文深入了解1.诵读《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回答下列问题。

(1)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交流展示:主要写了诗人听到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消息后,十分喜悦,收拾行装还乡。

(2)“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描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交流展示:这一联包含了四个地名,即巴峡与巫峡、襄阳与洛阳,这四个地方之间有漫长的距离,而诗人却用“即从”“穿”“便下”“向”贯穿起来,体现了诗人忽闻胜利后的惊喜之情。

2.诵读《卖炭翁》,回答下列问题。

诗人写卖炭翁老人的目的是什么?交流展示:诗人以个别表现一般,目的是要揭露宫市的弊端带给劳动人民的不幸,同时也表达了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3.诵读《约客》,回答下列问题。

前两句交代当时的环境和时令,它的具体字词表现有哪些?营造了怎样的气氛?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交流展示:“黄梅”“雨”“池塘”“蛙”,写出了江南梅雨季节的夏夜之景:雨声不断、蛙声一片。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21 诗词五首教学课件 语文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21 诗词五首教学课件 语文
12/12/2021
诗歌小结
这首诗语句明白易懂如日常谈话,却 又蕴含着深厚、强烈的爱国情感。在语言 表达上该诗也没有堆砌的华丽词藻,没有 生僻难懂的典故,完全是深厚、强烈感情 的自然流露。
12/12/2021
板书设计
首联叙事—收失地泪满襟
闻官 军收 颔联描写—全家人喜欲狂
欣 喜
河南 颈联抒情—喜纵酒好还乡 河北
写作背景
公元763年,唐代安史之乱的叛军头子史朝 义(史思明的儿子)兵败自杀,河南河北相继 收复。当时诗人在梓州(今四川省三台县), 听到胜利的消息后,写了《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这首诗,是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也就是 最兴奋的时候写下的诗。
12/12/2021
品味诗句
1.用两个字概括诗人的感情。 欣喜
12/12/2021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可怜他身上的衣服破旧又单薄,但他 却担心炭价太低,只盼望天气更加寒冷。 “衣正单”,本该希望天暖,然而却 “愿天寒”,只因为他把解决衣食问题 的全部希望都寄托在“卖炭得钱”上。 这两句写出了主人公艰难的处境和复杂 矛盾的内心活动。“可怜”二字,倾注 着诗人深深的同情、不平之感,自在不 言之中。
12/12/2021
对比手法
“一车炭,千余斤”与“半匹红绡一丈 绫” 对比,写出了宫使掠夺的残酷;“牛困 人饥”与“翩翩两骑”对比,反衬出劳动者 与统治者境遇的悬殊:劳动者的艰辛,宫使 的得意忘形、骄横无理;“衣正单”与“愿 天寒”对比,写出卖炭翁买衣食的迫切心情 及艰难处境。
12/12/2021
12/12/2021
诗词五首
YW·九年级上册
学习目标
1.在反复诵读中品味诗意。 2.体会诗词所表达的情感,领会古诗词的 意境和韵味。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21 诗词五首学案 语文版.doc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21 诗词五首学案 语文版.doc

诗词五首导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意境美;3、理解作者在诗歌中寄寓的感情;(重点、难点)4、有感情地反复诵读诗歌并熟练地背诵。

(重点)导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课时安排:(3课时)学习《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了解作者:杜甫,字子美,是唐代著名诗人杜审言的孙子。

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

三十五岁以前读书与游历。

天宝年间到长安求官,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官职。

随即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

乾元二年(七五九),他弃官西行,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

晚年举家东迁,四处漂泊,最终贫病而死。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

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歌成就极高,被奉为“诗圣”。

有《杜工部集》传世。

二、写作背景公元763年正月,唐代安史之乱的叛军头子史朝义(史思明的儿子)兵败自杀,河南河北相继收复。

当时诗人在梓州(现在的四川省三台县),听到胜利的消息后,写了《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是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也就是最兴奋的时候写下的诗。

三、朗读全词(先听录音,再自由诵读,注意节奏),然后解释粗体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 ( jì )北,初闻∕涕(tì)泪∕满衣裳。

(收复)(在这里指眼泪)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还,再。

)(随便 ) (快要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我要)(开怀痛饮)(春天)即从∕巴峡∕穿巫(wū)峡,便下∕襄 (xiānɡ)阳∕向洛(luò)阳。

(即刻)四、用现代汉语解说诗句意思首联:我在剑门关南忽然听说收复蓟北大地,刚听说就止不住喜悦而泣泪满衣裳。

颔联:回头看妻子儿女哪里还有什么忧愁?胡乱地卷起自己的书稿,高兴得要发狂。

2018届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1课诗词五首教案语文版

2018届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1课诗词五首教案语文版

21 诗词五首教学目标1、激发学生阅读和欣赏诗词的兴趣,引导学生初步反握欣赏诗词的方法,逐步培养学生整体感知的能力。

2、了解五首诗词所表现出的诗人情怀,学习诗词中一些不同的表现手法,领会诗词所具有的深厚的艺术表现力。

3、了解与这些诗词有关的文学常识。

教学重点整体把握和感知诗词的方法教学难点1、语感的培养和表现手法的学习2、融入诗情画意之中,探究诗词的情趣和意趣。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今天我们来学习诗词五首。

诗词五首各具特色,其中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杜甫的归心似箭,韦应物追求恬淡幽静的意境,赵师秀等客之久的单调寂寞,李清照的对美好事物的憧憬,辛弃疾的报国之志等无不感染着我们每一位读者。

请仔细阅读,领略诗词所特有的意韵——二、学习《闻官军收河南河北》1、朗读感知2、作者作品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

唐代著名诗人。

其代表作显示了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

有《杜工部集》,代表作有“三吏”、“三别”。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选自《杜工部集》。

宝应元年(762)冬季,唐军在洛阳附近打了一个大胜仗,收复了洛阳和郑(郑州)、汴(开封)等州,叛军首领相继投降。

此时,逃亡到梓州(今四川三台)过着漂泊生活的杜甫听到这个消息,欣喜若狂,以饱含激情的笔墨,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名作。

杜甫作为一个热爱祖国而又饱经忧患的诗人,听到“安史之乱”接近平定,不禁惊喜欲狂,冲口唱出了他生平第一首快诗3、品读鉴赏(1)用两个字概括诗人的感情。

(欣喜)(2)首联中表现的诗人的情感到底是喜还是悲?明确:诗人是悲喜交加。

他流亡到剑门关以外,生活极为艰辛,忽然听到了官军已经收复河北东北地区,能不惊喜吗?“初闻”是刚一听到之意,刚一听到消息,就老泪纵横,洒满了衣裳,这泪里既有听闻官军胜利的喜悦,又有对自已长期颠沛流离生活的感慨。

(3)颔联,颈联是如何表现诗人一家在突然到来的喜讯面前情感的巨大波动?明确:“愁何在”,多年流亡的艰辛,满布于妻子儿女们脸上的愁云一扫而去,“喜欲狂”,他们高兴得好像有些癫狂了。

【配套K12】九年级上第六单元《诗词五首》教案

【配套K12】九年级上第六单元《诗词五首》教案

九年级上第六单元《诗词五首》教案1、背诵这五首诗词2、理解这五首诗词的意境3、品味字句1、领悟诗词中营造的意境和词人的思想感情;2、记住诗词中的千古名句。

1、结合创作背景体会诗词丰富深刻的意蕴以及它在后世的意义衍射效应;2、品味精妙的诗歌语言。

2课时第一课时一、赏析《使至塞上》1、了解作者王维,字摩诘,唐代山水田园诗人,又称“诗佛”官至尚书右丞,故称“王右丞”早年的边塞诗写得粗犷豪放,和他晚年清新飘逸的山水诗迥然不同。

2、理解诗意3、赏析名句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

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

试想,那茫茫无边的沙漠,只有用一个“大”字才能状其景观;在这纯一色、荒凉的背景之上,那烽火台燃起的一股浓烟,既显得孤单,又格外醒目,也只有“孤烟”二字方能状其神韵。

“孤烟”之后随一“直”字使景物一下子变得挺拔坚韧、刚直有力。

“长河落日圆”,苍茫的沙漠,只有黄河贯其间。

视野所及,大漠无边无际,“长”字便自然涌上心头。

而“长河”之上,是那一轮圆圆的落日,这里的“圆”与“直”都用得逼真传神,无怪乎《红楼楚》里说“合上羽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观。

要说再找两个字来换这两个字,竟再也找不出两个字来”。

开元二十五年夏,诗人出使河西节度府,至凉州时作此诗。

“大漠”两句历来为人传诵:大漠广阔,长河悠远,使人既感到胸襟开阔,又惊异于宇宙之广袤和深长。

“孤烟直”、“落日圆”使画面富有立体美和律动感。

“孤烟直”既写出人烟之稀少,又暗示出一种独立苍穹的英雄气;“落日圆”增添了画面的色彩,用夕阳暮色将画面覆盖,形成浑然一体的壮阔意境。

诗人用四种景物对比构图:宽广的大漠拥抱着悠悠的长河,浑圆的落日映衬着直逼霄汉的一束孤烟。

大、长、圆、孤、直都富于空间感,而且都是诗人主观的审美感受。

在如此广阔而且苍凉的天地间,驰骋疆场的将士们破敌靖边,其悲壮的英雄气浩然与日月同辉,与长河共远“都护在燕然”,这是一种未言艰辛而艰辛之事已毕,未见英雄而英雄之业已出的衬托式写法。

2020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21课《诗词五首》教案 语文版

2020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21课《诗词五首》教案 语文版

21 诗词五首教学目标1、激发学生阅读和欣赏诗词的兴趣,引导学生初步反握欣赏诗词的方法,逐步培养学生整体感知的能力。

2、了解五首诗词所表现出的诗人情怀,学习诗词中一些不同的表现手法,领会诗词所具有的深厚的艺术表现力。

3、了解与这些诗词有关的文学常识。

教学重点整体把握和感知诗词的方法教学难点1、语感的培养和表现手法的学习2、融入诗情画意之中,探究诗词的情趣和意趣。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今天我们来学习诗词五首。

诗词五首各具特色,其中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杜甫的归心似箭,韦应物追求恬淡幽静的意境,赵师秀等客之久的单调寂寞,李清照的对美好事物的憧憬,辛弃疾的报国之志等无不感染着我们每一位读者。

请仔细阅读,领略诗词所特有的意韵——二、学习《闻官军收河南河北》1、朗读感知2、作者作品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

唐代著名诗人。

其代表作显示了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

有《杜工部集》,代表作有“三吏”、“三别”。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选自《杜工部集》。

宝应元年(762)冬季,唐军在洛阳附近打了一个大胜仗,收复了洛阳和郑(郑州)、汴(开封)等州,叛军首领相继投降。

此时,逃亡到梓州(今四川三台)过着漂泊生活的杜甫听到这个消息,欣喜若狂,以饱含激情的笔墨,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名作。

杜甫作为一个热爱祖国而又饱经忧患的诗人,听到“安史之乱”接近平定,不禁惊喜欲狂,冲口唱出了他生平第一首快诗3、品读鉴赏(1)用两个字概括诗人的感情。

(欣喜)(2)首联中表现的诗人的情感到底是喜还是悲?明确:诗人是悲喜交加。

他流亡到剑门关以外,生活极为艰辛,忽然听到了官军已经收复河北东北地区,能不惊喜吗?“初闻”是刚一听到之意,刚一听到消息,就老泪纵横,洒满了衣裳,这泪里既有听闻官军胜利的喜悦,又有对自已长期颠沛流离生活的感慨。

(3)颔联,颈联是如何表现诗人一家在突然到来的喜讯面前情感的巨大波动?明确:“愁何在”,多年流亡的艰辛,满布于妻子儿女们脸上的愁云一扫而去,“喜欲狂”,他们高兴得好像有些癫狂了。

2019最新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21课《诗词五首》教案 语文版

2019最新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21课《诗词五首》教案 语文版

21 诗词五首教学目标1、激发学生阅读和欣赏诗词的兴趣,引导学生初步反握欣赏诗词的方法,逐步培养学生整体感知的能力。

2、了解五首诗词所表现出的诗人情怀,学习诗词中一些不同的表现手法,领会诗词所具有的深厚的艺术表现力。

3、了解与这些诗词有关的文学常识。

教学重点整体把握和感知诗词的方法教学难点1、语感的培养和表现手法的学习2、融入诗情画意之中,探究诗词的情趣和意趣。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今天我们来学习诗词五首。

诗词五首各具特色,其中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杜甫的归心似箭,韦应物追求恬淡幽静的意境,赵师秀等客之久的单调寂寞,李清照的对美好事物的憧憬,辛弃疾的报国之志等无不感染着我们每一位读者。

请仔细阅读,领略诗词所特有的意韵——二、学习《闻官军收河南河北》1、朗读感知2、作者作品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

唐代著名诗人。

其代表作显示了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

有《杜工部集》,代表作有“三吏”、“三别”。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选自《杜工部集》。

宝应元年(762)冬季,唐军在洛阳附近打了一个大胜仗,收复了洛阳和郑(郑州)、汴(开封)等州,叛军首领相继投降。

此时,逃亡到梓州(今四川三台)过着漂泊生活的杜甫听到这个消息,欣喜若狂,以饱含激情的笔墨,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名作。

杜甫作为一个热爱祖国而又饱经忧患的诗人,听到“安史之乱”接近平定,不禁惊喜欲狂,冲口唱出了他生平第一首快诗3、品读鉴赏(1)用两个字概括诗人的感情。

(欣喜)(2)首联中表现的诗人的情感到底是喜还是悲?明确:诗人是悲喜交加。

他流亡到剑门关以外,生活极为艰辛,忽然听到了官军已经收复河北东北地区,能不惊喜吗?“初闻”是刚一听到之意,刚一听到消息,就老泪纵横,洒满了衣裳,这泪里既有听闻官军胜利的喜悦,又有对自已长期颠沛流离生活的感慨。

(3)颔联,颈联是如何表现诗人一家在突然到来的喜讯面前情感的巨大波动?明确:“愁何在”,多年流亡的艰辛,满布于妻子儿女们脸上的愁云一扫而去,“喜欲狂”,他们高兴得好像有些癫狂了。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词五首》精品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词五首》精品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词五首》精品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古代诗词名家及代表作。

诵读本文的五篇诗词,理解古诗词的优美意境和深刻的人生哲理。

问题解决与思考介绍诗词的写作背景,即作者当时所处的历史环境,以便学生能够准确地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意义,通过展示多媒体课件,让学生直观地感受诗词的意境,感悟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文的学习,让学生学习分析古诗词优美的意境,感悟其中的哲理,从中受到启迪,感受作者的豪迈奔放与婉约细腻,丰富学生的情感,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一种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教学重点学习古诗词优美考究的语言,体会古诗词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在作品中表达的思想感情,把握诗词中的一些深刻哲理和人生的真谛。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同学们,在我国古代,往往不同的时代有这个时代代表性的文学体裁,如唐代的代表性文学体裁是诗,还有宋词、元曲,明清的小说等。

今天我们来集中学习一下几首词,体会一下这种体裁的艺术特色,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检查预习三、整体感知《望江南》1.多媒体播放。

2.教师范读。

3.学生齐读。

4.理解大意。

指一学生概述,教师补充指正。

文章大意:一位思念爱人的女子在清晨梳洗完毕后,在楼上凭栏眺望,她看到许许多多帆船从楼前驶过,但却没有自己要等的那只船。

夕阳西下,爱人没有回来,只空见江水东流,思念让她肝肠寸断。

5.体会文章写作特色。

“梳洗罢”这三个字能揭示出这位女子的什么心态?这首词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教师明确:“女为悦己者容”她精心梳洗说明她相信爱人一定会回来,心中充满希望,从全文,我们却能读出,以前她可能在这里等过,而以后,她也将继续她的等候,直到爱人归来。

6.教师总结:本词短短27个字,却容纳了很多内容:时间,从清晨到黄昏;景物,从楼头、千帆写到斜晖、江水,又写到白蘋洲;就人物情感而言,从希望到失望以至最后的“肠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 诗词五首教学目标1、激发学生阅读和欣赏诗词的兴趣,引导学生初步反握欣赏诗词的方法,逐步培养学生整体感知的能力。

2、了解五首诗词所表现出的诗人情怀,学习诗词中一些不同的表现手法,领会诗词所具有的深厚的艺术表现力。

3、了解与这些诗词有关的文学常识。

教学重点整体把握和感知诗词的方法教学难点1、语感的培养和表现手法的学习2、融入诗情画意之中,探究诗词的情趣和意趣。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今天我们来学习诗词五首。

诗词五首各具特色,其中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杜甫的归心似箭,韦应物追求恬淡幽静的意境,赵师秀等客之久的单调寂寞,李清照的对美好事物的憧憬,辛弃疾的报国之志等无不感染着我们每一位读者。

请仔细阅读,领略诗词所特有的意韵——二、学习《闻官军收河南河北》1、朗读感知2、作者作品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

唐代著名诗人。

其代表作显示了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

有《杜工部集》,代表作有“三吏”、“三别”。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选自《杜工部集》。

宝应元年(762)冬季,唐军在洛阳附近打了一个大胜仗,收复了洛阳和郑(郑州)、汴(开封)等州,叛军首领相继投降。

此时,逃亡到梓州(今四川三台)过着漂泊生活的杜甫听到这个消息,欣喜若狂,以饱含激情的笔墨,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名作。

杜甫作为一个热爱祖国而又饱经忧患的诗人,听到“安史之乱”接近平定,不禁惊喜欲狂,冲口唱出了他生平第一首快诗3、品读鉴赏(1)用两个字概括诗人的感情。

(欣喜)(2)首联中表现的诗人的情感到底是喜还是悲?明确:诗人是悲喜交加。

他流亡到剑门关以外,生活极为艰辛,忽然听到了官军已经收复河北东北地区,能不惊喜吗?“初闻”是刚一听到之意,刚一听到消息,就老泪纵横,洒满了衣裳,这泪里既有听闻官军胜利的喜悦,又有对自已长期颠沛流离生活的感慨。

(3)颔联,颈联是如何表现诗人一家在突然到来的喜讯面前情感的巨大波动?明确:“愁何在”,多年流亡的艰辛,满布于妻子儿女们脸上的愁云一扫而去,“喜欲狂”,他们高兴得好像有些癫狂了。

而诗人自己更是一扫积郁,豪放的饮酒歌唱,想像着春天里与妻子儿女为伴还乡的日子。

这些细节,把作者全家听到这一消息后的激动与欣喜表现得淋漓尽致。

(4)尾联“即从巴峡穿巫峡,使下襄阳向洛阳”描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这一联包含了四个地名,即巴峡与巫峡、襄阳与洛阳,这四个地方之间有漫长的距离,而作者却用“即从”、“穿”、“便下”、“向”贯穿起来,体现了诗人忽闻胜利后的惊喜之情。

把四个地名间漫长的距离串得瞬间即至,表达了诗人迫不及待,归心似箭的心理感受。

4、了解内容(1)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明确:主要写作者听到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消息后,十分喜悦,收拾行装还乡。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欣喜若狂(3)作者的这种心情是通过哪些词句表达出来的明确:“忽传、初闻、却看、漫卷”表达了作者听到胜利的喜讯后的感情的变化,从乐极流泪到欢快欲狂。

这些都是出自作者深深的爱国之情,出自对人民的生活的关心和同情。

从中表达了作者博大的胸怀和高尚的精神境界。

5、小结杜甫一听到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消息就那样欢快,这决不仅是因为诗人从此可以结束流离的生活,更主要的是因为从此祖国可以重归统一,人民可以免受战乱之苦。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因多年战乱被平后,祖国重新统一而无比欢快的心情。

三、学习《卖炭翁》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内容,感受白居易同情百姓疾苦的思想感情。

2、品味描写外貌和刻画心理的诗句。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一、导入新课以前大家学过欧阳修的《卖油翁》吗?讲的是什么故事?一个弓箭手能十次有八九次能打到十环,于是就和一个卖油的老大爷吹牛,卖油的没吱声,而是拿一个大钱放在葫芦嘴上,然后用水瓢盛满一瓢油通过大钱的四方孔往葫芦里倒,结果大钱居然一点油也没沾到,此时卖油翁对那个射箭的说:“无他,但手熟尔。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熟能生巧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文章不再卖油了,改卖炭。

大家见过炭吗?炭有什么特点?——黑色、可取暖、可卖钱大家基本上都是来自农村的吧?谁家里烧过炭?谁来讲讲烧炭的过程?选木头,粗的劈成小段;挖很深的窑洞,洞上有通风口,下面有烧火口;把木头放入洞中,封口,烧火;每天晚上去看燃烧情况,控制火候,以免烧过了变灰;要烧好几天。

大家觉得这个过程艰辛吗?——艰辛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白居易的《卖炭翁》,一起去看看在卖炭翁身上到底发生了什么故事?(板书:卖炭翁白居易)二、作者简介白居易,字乐天,唐著名诗人,晚年自号香山居士,在诗歌上一向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文章应该为了反映时代而写,诗歌应该为了反映现实而作),今天我们就学习他的一首“为事”所做的诗歌——《卖炭翁》。

这首叙事诗是白居易讽喻诗中杰出的诗篇。

(板书:讽喻诗、叙事诗)讽喻诗有什么特点?特点是从不同角度揭露社会的黑暗,抨击官僚残害人民的罪行,同情被压迫的人民,是白居易最为看重的一类诗歌,是为民而作的诗歌,体现了白居易“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

《卖炭翁》一诗在题下用小序“苦宫市也”直接点明了本诗的讽刺目的:“宫市给人民带来了苦难”,来反映人民疾苦,揭露批判弊政。

三、介绍“宫市”宫市为什么会给人民带来苦难呢?咱们必须了解什么是宫市。

从字面上理解,宫是皇宫,市是买、采购的意思,所谓宫市,是指皇宫里需要的物品派宦官(也叫“太监”)到市场上去购买。

派出去的宦官,就叫宫使,即皇帝的使者。

本来,为皇宫采购物品,是由官吏负责的,但到中唐时期,宦官专权,横行无忌,连这种采购权也被他们抓去了,宦官这种角色以宫使的身份到市场上去为皇宫购买物品,还能搞公平交易吗?我们先来读一读这篇文章,看看这个交易有多不公平?四、分析鉴赏诗学生齐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在朗读过程中,相信大家对这首诗的内容和主题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接下来咱们试着分析鉴赏本诗。

1、这是一首叙事诗,我们说叙事诗包括哪些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地点在哪?——宫市南门外文中写了哪两种人?——卖炭翁,黄衣使者白衫儿。

这首叙事诗围绕着“炭”写了哪几件事?它记叙了卖炭翁烧炭送炭以至被掠夺的经过。

(板书:烧炭——运炭——抢炭)2、那什么地方写烧炭,什么地方写卖炭送炭,什么地方写被掠夺,请同学们找出来。

3、开头一句交代卖炭翁伐薪烧炭的地点在哪里?为什么要这样交代?地点在长安附近的终南山上。

为下文埋下伏笔,说明路远,下雪天的山路必然难行。

4、课文是怎样描写这卖炭的老头呢?谁来说一说卖炭翁长什么样?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5、在描写人物中,这些描写叫什么描写?(板书:外貌描写)6、这句话中,两鬓苍苍说明卖炭翁的年龄怎么样?——大年龄大的人有什么特征?——动作慢、力气小、劳动艰辛、劳动力弱。

7、为什么这样写?这样写形象逼真地刻画了老人悲苦的形象,表现老人烧炭的艰辛,说明炭的来之不易。

8、同学们可以想一想,在我们的生活周围,这些“两鬓苍苍”的人大都干什么呀?休息,看电视,打太极,看孩子,做饭等,享受晚年。

9、但文中的卖炭翁却在年龄很大的时候自己砍柴烧炭,以卖炭为生。

你觉得卖炭翁的生活过得怎么样呢?(板书:艰苦)10、你能不能用书中的一个词来形容呢?你找的真准确,可怜。

(板书:可怜)11、同学们再找一找,还有哪一句说明卖炭翁可怜?——可怜身上衣正单找的太准确了,就是这一句,同学们,你们想一想,烧炭的季节都在什么时候呀?——秋、冬季那个时候天气怎样呀?——冷在这么冷的天卖炭翁却穿一件单薄的衣裳,说明卖炭翁很?——可怜12、看到卖炭翁的这样生活,你心里同情他吗?——同情那么,谁能带着这种同情来读一读这三句话。

13、“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一般来说,在冷天我们穿衣服很少的时候,是盼望天气怎样?——变暖和但这时老人是什么想法?——却“愿天寒”,希望天更冷些。

为什么呢?因为老人知道:天暖,炭就不好卖了:天寒,炭的价格就会更高一些。

为了炭价高一点,他宁愿自己受冻。

那这时我们可以看出他的心理是怎样的?——纠结、矛盾、反常、艰难、酸苦、无奈。

透过这种矛盾、反常的心理,我们能够感受到老者的处境怎样?——十分艰辛。

这种矛盾反常的心理活动,深刻地揭示了卖炭老人的悲惨处境。

14、卖炭翁盼望天气寒冷一些,好让自己的炭卖一个好的价钱,终于盼来了“夜来城外一尺雪”,看样子,他一年辛劳的劳动就要换来收获的喜悦了,于是他“晓驾炭车碾冰辙”,充满希望地上路了。

那这一路上老人运炭艰苦吗?“一尺雪”说明什么?——天气很冷、雪很大,路必难行。

“碾冰辙”说明了什么?——说明炭很重,冰冻路很滑,很难走,车速必然很慢。

“晓驾炭车”、“日已高”说明什么?——路途遥远这个运炭过程?——艰辛“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这一句哪几个字写出了运炭的艰辛?大家用笔圈出来。

——“困”、“饥”、“歇”三个字进一步形象地、准确地写出了运炭的艰辛。

由于路途遥远,行路艰难,所以到“牛困人饥日已高”的时候,才到了“市南门外”,老人疲劳、饥饿交迫,只得坐下在泥中歇息。

烧炭难,运炭也难,这一车炭来得容易吗?15、这么辛苦的运炭来卖,那么,卖炭翁卖炭得来的钱要干什么用呢?“身上衣裳口中食”。

只是想吃饱、穿暖,多么简单而又是最微薄的想法呀,这位劳动者已被剥削得身无半点积蓄,但迫于贫苦生活的压力,不得不烧炭,把解决衣食问题的全部希望寄托在“卖炭得钱”上。

16、好容易烧出一车炭、盼到一场大雪,当他“晓驾炭车碾冰辙”的时候,占据他的全部心灵的,不是埋怨下面是冰、上面是一尺雪的道路多么难走,而是盘算着那一车炭能卖多少钱,能换来多少衣和食,然而他的愿望实现了吗?没有。

从哪里可以看出?卖炭翁总共有多少碳?——“一车炭,千余斤”是啊,卖炭翁一斧一斧地“伐薪”,一窑一窑地“烧炭”,好不容易烧出“千余斤”,每一斤都渗透着心血,也凝聚着希望,然而他最后得到的是什么?——“半匹红纱一丈绫”这“半匹红纱一丈绫”对于卖炭翁来说,有用吗?好亏啊,才一点点,少得可怜。

对啊,实际是一点用处没有的,你们是学服装的,你们说说“半匹”“一丈”是什么感念?少之又少,与“千余斤”的炭形成强烈的反差。

再说这些无用的纱、绫对卖炭翁来说,既不能充饥,又不能保暖,卖炭翁辛辛苦苦烧的一车炭就这么没有了,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祸从天降,他遇上了黄衣使者。

在皇宫的使者面前,在皇帝的文书和敕令面前,随着那“叱牛”声,自伐薪、烧炭、愿天寒、驾炭车、碾冰辙,直到泥中歇的漫长过程中所盘算的一切、所希望的一切,全都化为泡影!宫使夺走卖炭翁的岂只是一车炭!而是夺走了老人生活的希望,剥夺了他生活的权利。

这一切都是谁造成的?——宫市,可怕的宫市制度!(板书:半匹红纱一丈绫——一车炭,千余斤强烈反差)17、请大家找出作者是怎样写出宫使的横行霸道的?又怎样表现宫使掠夺的残酷的?“翩翩两骑来是谁?”先用设问句引出了两个人,这两个是什么样的人呢?“黄衣使者白衫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