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河中石兽》教案(附板书设计)讲解学习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24课《河中石兽》教案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河中石兽》的基本内容、文章主题和修辞手法的运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写作中灵活运用修辞手法。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五、教学反思
今天在教授《河中石兽》这一课时,我尝试了多种教学方法和活动,希望学生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文章的深层含义。课后,我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反思,有以下几点感悟:
课堂上,我发现学生们对生字词的学习较为吃力,尤其是将它们运用到具体的语境中。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学生对字词的实际运用能力,通过设计更多有针对性的练习,帮助他们熟练掌握。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河中石兽》的基本内容。这是一篇描写河中石兽的文章,通过石兽的变迁反映了历史的沧桑。这篇文章不仅是文学作品,也是历史的见证,体现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介绍生字词:沉、淀、刷、喧、颠、逝,解释它们在文中的意义。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文章中对石兽的具体描述。这个案例展示了作者如何通过细腻的描绘,让石兽仿佛有了生命,以及这样的描写如何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历史与文化。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河中石兽》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一些古老的物品,它们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石兽背后的历史与文化的奥秘。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2016部编版)第24课《河中石兽》教案
在今天的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到同学们对《河中石兽》这篇课文的内容和石兽文化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在导入新课的时候,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发学生对日常生活中石兽的关注,这一点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但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首先,对于文言文的理解,部分同学仍然感到吃力。在讲授过程中,我应该更加注重对重点词汇和句式的解释,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此外,可以适当增加一些趣味性的解读,以降低学习难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举例:譬如“侥幸”、“侵蚀”等词汇的用法及其在文中的含义。
2.教学难点
(1)文言文阅读: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文言文的阅读理解存在一定难度,需要引导学生逐步克服。
-举例:如何正确断句、理解一词多义等问题。
(2)修辞手法的运用:理解并分析课文中作者运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体会其表达效果。
-举例:分析“石兽,形势生动,令人神往”中的比喻手法,理解作者如何通过比喻来描绘石兽的形象。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文章的结构和修辞手法的运用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如一词多义和古代文化背景,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石兽文化相关的实际问题,如石兽在古代社会的意义。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写作练习。学生尝试仿写课文中的描写段落,运用所学的修辞手法。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2016部编版)第24课《河中石兽》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2016部编版)第24课《河中石兽》教案:
1.知识与技能:掌握本课生字词பைடு நூலகம்理解课文内容,分析文章结构,体会作者运用的修辞手法。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24课《河中石兽》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24课《河中石兽》教案一. 教材分析《河中石兽》是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古文,讲述了古代学者在研究河中石兽的过程中,不断探索、实践,最终得出正确结论的故事。
本文通过石兽的变迁,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规律,教育人们要认识和把握事物的本质,不断探求真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文之前,已经接触过一些古文,对古文的基本阅读方法有所了解。
但七年级学生的古文阅读能力仍有限,对于文中的词语、句式、语法等方面需要加以引导和解释。
此外,学生对于事物发展规律的认识和把握还有待提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朗读、翻译和理解课文;掌握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了解石兽变迁的历史背景。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提高古文阅读能力;学会从事物变化中认识和把握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究的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石兽变迁规律的把握。
2.难点: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频等资料,为学生营造生动的学习情境,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阅读、思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合作探讨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课文内容相关的PPT,辅助教学。
2.参考资料:为学生提供关于石兽变迁的背景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音频资料,介绍石兽的变迁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问:“你们听说过石兽吗?石兽有什么特点?”2.呈现(10分钟)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要求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石兽的变迁过程。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教师点评,指导学生改进朗读技巧。
4.巩固(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内容,巩固所学知识。
精选《河中石兽》教案(通用9篇)
精选《河中石兽》教案(通用9篇)精选《河中石兽》教案(通用9篇)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精选《河中石兽》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河中石兽》教案篇1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扫清文中的字词障碍,熟悉课文内容。
2、积累文言实词,培养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重点知识: 扫除字词障碍,理解课文大意。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设计说明一、作者引入新课1、讲一小故事:2、倾听有关纪晓岚的故事由作者纪晓岚这位大才子的小故事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有关纪晓岚的儿时的趣事。
3、讲一讲自己所知道的有关说明这一“满清第一大学士” “风流才子”--纪晓岚的故事。
在很小的时候就已经显示其才华了(自由发言,分散回答)、4、参照注释,知道有关一些必要的文学常识。
从而也掌握基础知识。
二、朗读,感知课文1、老师范读、领读课文:学生跟读,反复朗读课文,朗读的停顿和节奏。
读清读顺的基础上为下面的学习做准备。
掌握字的读音:圮棹曳湮等中最重要的手段,2、组织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后学生在自行朗读,复述课文中所讲故事。
课文讲述了寻找两座掉入水中的石兽的故事。
三、合作学习,交流讨论1、引领、点拨学生扫清课文的字词理解障碍。
先自己参照书下注释,边读边对照注释翻译,遇到问题及时做标记。
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来解决疑难2、组织学生分组合作后分小组讨论:问题,降低难度,试翻译课文,弄懂大意。
把自己的疑难问题拿到小组内来进而培养学生这种讨论解决。
阅读浅近的文言文关键词的能力。
古今异义词:干阅已①圮:坍塌②曳:牵引③湮:埋没.3、课堂交流,资源共享。
再在课堂上,向全班同学交流自己的想法。
四、积累文言字词以考试的形式,积累文言有问有答的:字词的解释掌握:的情况下,增置此在课堂有剩余时间选派一学生为主考官啮:咬,这里指沙子被水的反作用力环节,使学生对课提出问题,同学回答冲刷。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24课《河中石兽》教案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河中石兽》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注意过一些古老的物品或建筑?”(举例说明)这些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河中石兽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奥秘。
举例解释:
-在阅读理解方面,重点讲解文章中“石兽在河中沉浮,仿佛诉说着千年的故事”一句,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如何通过石兽表达对历史的感慨和对生命的思考。
-在语言表达方面,强调词语“沧桑”、“斑驳”的用法,让学生通过造句等方式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行实际运用。
-在写作技巧方面,以文章中的景物描写为例,讲解如何通过具体的描绘来表现情感,指导学生在写作时运用。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通过学习《河中石兽》,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文学鉴赏水平,丰富文化底蕴。
2.增强思辨能力:引导学生分析课文内容,学会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
3.培养审美情趣: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文章的韵律美和意境美,提升审美素养,激发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文章的写作技巧和历史文化背景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如句子解析和文化内涵,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河中石兽相关的历史文化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写作练习。这个练习将让学生尝试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技巧。
4.强化人文关怀:通过了解河中石兽的历史文化背景,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意识,增强民族自豪感。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24《河中石兽》精制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24《河中石兽》精制教案一. 教材分析《河中石兽》是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文言文,通过讲述一只石兽在河流中的经历,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规律和人生的哲理。
本文语言简练,寓意深刻,适合中学生阅读。
在学习本文时,学生需要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技巧,理解石兽的象征意义,以及文章所表达的人生哲理。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但对于本文中的象征手法和人生哲理的理解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文本,理解石兽的象征意义,并通过讨论、思考等方式,帮助学生领悟文章所传达的人生哲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流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技巧;能够分析石兽的象征意义,理解文章所表达的人生哲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领悟文章所传达的人生哲理,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和人文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流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技巧;能够分析石兽的象征意义,理解文章所表达的人生哲理。
2.难点:理解石兽的象征意义,以及文章所传达的人生哲理。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的情境,让学生更好地投入到课文学习中,提高学习效果。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
3.合作探讨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分析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4.启发式教学法:教师通过提问、引导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课文内容,了解学生学情,设计相关教学活动。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大意,查找相关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设置相关的情境,如讲述一个关于石兽的传说,引导学生对石兽产生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人教版(2016部编)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4课《河中石兽》教案
此外,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成果分享让我看到了他们的思考过程,但我也发现有些学生的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还有待提高。在接下来的课程中,我会更多地给予他们表达的机会,并针对这些方面进行专门的训练。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河中石兽》的基本内容。这是一篇描写河中石兽故事的文章,它反映了传统文化在历史长河中的变迁。这篇文章的重要性在于它让我们看到了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课文中的具体描写。通过分析石兽的形象和修辞手法的运用,我们可以理解作者如何通过石兽表达对传统文化的关注。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对比和排比这两个修辞手法。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课文的例句和生活中的比喻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石兽相关的文化现象或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次小型的“文化寻宝”活动,让学生们收集和分享自己了解的传统文化元素。
c.创作能力的培养:教师应提供写作指导,让学生尝试运用所学的修辞手法进行创作,如写一段描述家乡传统节日的文字,同时给予及时的反馈和指导。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河中石兽》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注意过一些被遗忘的文化符号?”比如,家乡的一座老建筑,或是一段传统的民间故事。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河中石兽》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奥秘。
河中石兽教案六篇
河中石兽教案六篇河中石兽教案六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河中石兽教案6篇,欢迎大家分享。
河中石兽教案篇1【导学目标】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2.积累文言词汇,并能背诵课文。
3.理解“实践出真知”的生活道理。
【课时计划】2课时教法指导:1.自主学习让学生围绕“自学互研”中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
(1)学生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尽量独立完成步骤二中的思考题,准备展示交流。
(2)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
2.合作学习(1)每个小组派1~2名代表展示步骤二中的答案,同小组内其他成员在小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合作完成步骤三中的思考题。
(2)同桌之间互相讨论,有分歧不能达成一致的,小组讨论;小组内不能达成一致的,组长记录下来,以备全班讨论时交流。
(3)全班讨论时,教师不能一下子给出答案,在学生思维的火花充分碰撞后,再点拨引导,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这是苏轼游石钟山后的感慨。
他在前人李渤经过实地考察却得出错误结论时,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事情不亲眼看亲耳听,却凭主观想象去判断它的有无,可以吗?今天将要学习的《河中石兽》一文,同样给我们带来深深的思考。
自学互研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生难字词(1)字音圮(pǐ)募(mù)棹(zhào)杮(fèi)湮(yān)啮(niè)溯(sù)欤(yú)(2)词义一寺临河干(靠近)山门圮于河(倒塌)阅十余岁(经过,过了)尔辈不能究物理(事物的规律、道理)众服为确论(精当确切的言论)可据理臆断欤(主观地判断)求石兽于水中(寻找)如是再啮(这样)竟不可得(终于,到底)但知其一(只)盖石性坚重(表议论的发语词,无实义)尔辈不能究物理(你们)以为顺流下矣(认为)然则天下之事(既然这样,那么)(3)通假字曳铁钯(“钯”同“耙”,平整土地用的家具)不亦颠乎(“颠”同“癫”,疯狂)(4)古今异义一寺临河干(古义:水边,河岸;今义:一为与“湿”相对,二为做)尔辈不能究物理(古义:指客观事物的道理,规律;今义:一门学科)盖石性坚重(古义:发语词;今义:遮住或有遮蔽作用的器物)(5)一词多义之闻之笑曰(代词,代指到下游寻石兽十余里这件事)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代词,代石兽)一老河兵闻之(代词,代讲学家的议论)其反激之力(助词,相当于“的”)为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介词,被)众服为确论(动词,认为)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动词,成为)如如是再啮(副词,像)如其言(介词,按照)学法指导:词语的作用分析法词语的作用一般有:1.精确性作用。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6单元第24课《河中石兽》教案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石兽相关的实际问题,如石兽的侵蚀过程、保护石兽的措施等。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模拟石兽受河水侵蚀的过程,观察其变化。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石兽在历史变迁中的作用和意义”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河中石兽》的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到了几个值得思考的问题。首先,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把握程度不尽相同。在讲授过程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对古文句式和词汇的掌握相对吃力,这让我意识到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更加注重文言文基础知识的巩固。
其次,关于石兽象征意义的抽象思维,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挑战。在小组讨论中,虽然学生们积极参与,但部分学生在联系石兽与历史文化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这提醒我,在类似的教学活动中,应适当增加一些直观的教学手段,如图片、视频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联想。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河中石兽》的基本情节、生字词、重点句子和修辞手法。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石兽象征意义和历史文化传承的理解。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关注和尊重自然与历史。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2016部编版)第24课《河中石兽》教案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文言文阅读:课文《河中石兽》的文言文阅读,理解故事情节,掌握重点词汇和句式。
-词汇学习: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如“捞”、“寻”、“溯流”、“顺流”等,以及它们的用法和词义。
-句式运用:特殊句式的掌握,如“何以……为”、“不知其……也”,并能在口语和书面表达中正确运用。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提升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培养文学素养,使其能够理解并欣赏古代文学作品。
2.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培养文化自信,激发对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意识。
3.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通过分析课文内容,学会推理、论证,形成批判性思维。
4.提。
首先,对于文言文断句这一难点,虽然我在课堂上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和示范,但部分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仍然感到困难。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多地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和分组练习来掌握断句技巧,让他们在朗读中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语感。
其次,在讲解古代文化背景和石兽象征意义时,我发现学生们对这些知识的理解还不够深入。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对古代文化了解有限,导致难以理解石兽在古代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部分内容,我计划在下一节课中增加一些实物图片和案例分析,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石兽的文化内涵。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河中石兽》中讲述的故事及其背后的文化意义。这篇课文通过寻找河中石兽的故事,反映了古代人们的智慧和方法论。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课文中的具体案例。这个案例展示了如何通过推理和实践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式,如“捞”、“溯流”等。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对比现代用语和古代文言文,以及举例说明来帮助大家理解。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24课《河中石兽》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24课《河中石兽》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目标:(1) 了解民间传说故事《河中石兽》的内容和故事情节。
(2) 理解课文中的生字、短语和句子。
(3) 掌握课文中的一些重点词语的拼音和意义。
(4) 学会通过阅读文本理解故事的主题和作者的感情。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 培养学生的联想、想象和创造力。
(2) 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推理。
(3) 培养学生的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4) 引导学生发现故事中蕴含的道德教育内容。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2) 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1) 课文内容的理解和鉴赏。
(2) 通过民间传说了解我国古代文化和历史。
2. 教学难点:(1) 理解和把握课文中的生字、短语和句子。
(2) 在理解的基础上提取关键信息。
三、教学过程安排:Step 1:导入新课1. 引导学生通过图片对比、问题提出等方式猜测本课要学习的内容。
2. 为学生创设课堂氛围,营造神秘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Step 2:课文阅读1. 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文,理解大意。
2. 学生阅读后,分组讨论,集体讨论,了解每个人的理解和体会。
3. 教师讲解课文内容,解析生字词,帮助学生理解。
Step 3:课文鉴赏1. 教师讲解课文中蕴含的道德教育内容,引导学生思考,表达个人意见和感受。
2.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相互交流和讨论。
Step 4:拓展延伸1. 邀请学生自主拓展相关的内容,如搜索与此课文相关的新闻、故事或其他民间传说。
2.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和写作相结合的方式,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Step 5:课堂小结1. 教师对本课的教学进行总结,复习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2. 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并给予适当的夸奖和鼓励。
四、教学辅助措施或教学资源准备:1. PPT或黑板和白板。
2. 课文及相关教材资料。
3. 学生课堂笔记本和学习用品。
人教新课标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4课《河中石兽》教案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以下核心素养:
1.提升学生对文言文阅读的兴趣,增强语文学科素养,提高文化自信。
2.培养学生准确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主旨,提高思维品质。
3.深化学生对修辞手法及其作用的认识,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4.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符号的理解,培养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修辞练习的作品。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石兽在古代文化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修辞手法运用:学生可能难以把握修辞手法在具体语境中的运用,需要通过实例分析,引导学生体会修辞的妙处。
-文化背景理解:学生对石兽等传统文化符号的理解可能不够深入,需要教师提供丰富的背景资料,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框架。
-阅读理解迁移:如何将课内学到的文言文阅读策略迁移到课外,提高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
举例:
-在讲解句式结构时,以“石兽,河中物也”为例,解释“也”字在句中的用法,表示判断或强调。
-针对修辞手法的难点,通过分析“石兽怒目而视”中的拟人手法,让学生理解其如何赋予石兽以人的情感,增强表达效果。
-在文化背景的理解上,教师可提供有关石兽在古代建筑、雕刻中的运用实例,让学生感受到石兽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意义。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河中石兽》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注意到一些古老的建筑或雕塑中的石兽形象?”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石兽在古代文化中的奥秘。
《河中石兽》教案汇总6篇
《河中石兽》教案汇总6篇《河中石兽》教案汇总6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河中石兽》教案6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河中石兽》教案篇1一、复习上节课内容。
复习文言文加点字解释。
二、思考问题。
故事说了一件什么事?故事中主要出现了几位主要人物?他们各自对事情的看法如何?故事是如何发展变化的,课文可以分几个层次?概括各层次大意。
三、请学生口头回答上述问题,划分层次并概括各层次大意。
1、为什么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借助多媒体手段,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的方法的相关语句的意思。
)【多媒体演示】(1)、学生演示。
(2)、教师演示。
形象直观的演示石兽落入河中的三种情景,借助动态模拟场景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的方法的相关语句的意思。
2、师生共同归纳:第一种没考虑流水、石兽、泥沙的关系。
第二种只考虑了流水,没考虑石兽、泥沙。
第三种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略了流水。
第四种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确把握了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
五、分析最后一层,概括文章的中心。
1、概括文章的中心: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就根据常情主观作出判断。
2、启发学生深入思考,联系生活实际,更深入地领悟这一道理。
六、拓展阅读:《但知其一,不知其二》七、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训练题。
归纳本课古今异义和一词多义现象。
水中石兽真会向上游吴德锋纪昀(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是出名的清人笔记小说之一。
蔡元培先生将它与《红楼梦》、《聊斋志异》鼎足并列为“有清一代三大小说”。
《阅微草堂笔记》中的《河中石兽》这个故事,颇负盛名。
近来有人对纪昀的这个说法,表示怀疑。
理由是石重水轻,无论如何,沉于水中的石兽,只可能顺流而下,决不可能逆流而上。
他们认为纪昀所说的这个故事,尽管很生动、有趣,很能吸引人,无奈事实决非如此,石兽向上游,不过是文学家的幻想,客观上并不存在。
人教版(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 24 河中石兽 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这句话怎么翻译?讲得是什么道理?
(明确:不能片面地理解,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更不能主观臆断,而应当遵循客观事物的规律。同时也诠释了生活学习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不可做空头理论家的哲理。)
10、结合链接材料,谈谈这句话对我们的启示。
3、为何老河兵是正确的?
明确:老河兵综合分析问题,考虑了石性、沙性和水性,所以得出了正确的结论。
4、展示导学稿学生所提疑问:
石头是如何被冲到上游的?
根据第三段,让学生在电子平板上画出水冲石的示意图。
5、展示一学生的示意图,让其说说为何这样画。(第三段是一个理解的难点,通过图文结合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重点为“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等语句。)
(六)
实践运用,展示作业套餐
(0.5分钟)
A套1.背诵本文,领会文章哲理。
B套1.背诵本文,领会文章哲理。
2.课外阅读《阅微草堂笔记》,选择其中一篇,探究纪晓岚的情怀,写成400字左右的赏析文章。
C套1.背诵本文,领会文章哲理。
2.课外阅读《阅微草堂笔记》,并搜集纪晓岚的生平资料,完成500字以上的作文——《千古风流人物----纪晓岚》。
《河中石兽》教案
课题
《河中石兽》
备课人
欧丹丹
上课时间
1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故事情节,把握作者的观点。
2、积累文言词汇,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3、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训练质疑思辨能力。
教学重点:
把握作者的观点及训练质疑思辨能力。
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
1、导入新课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河中石兽》精品教案.docx
24河中石兽教学目标1. 积累文言词汇,训练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2. 把握文本内容,体会作者对寺僧、讲学家的批评态度,发展和提升学生从实际出发进行独立思考的能力。
3•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训练质疑思辨能力。
教学过程■ '--- . •一、导入新课多媒体出示古诗:冬夜读书示子聿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学生齐读,理解这首诗的意思:在这首诗里,诗人一方面强调了做学问要坚持不懈,早下功夫,免得“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另一方面,特别强调了做学问的功夫要下在“哪里”,这也是做学问的诀窍,那就是不能满足于字面上的明白,而要躬行实践,在实践中加深理解。
只有这样才能把书本上的知识变成自己的实际本领。
诗人在书本与实践的关系上,强调了实践的重要。
今天,我们来学一篇文言文,它同样强调了实践的重要。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朗读课文,初步感知1. 文学常识及背景介绍。
纪旳(1724—1805),字晓岚。
乾隆十九年(1754年)进士。
学识渊博,曾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
任《四库全书》总纂官,编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目录学上贡献很大。
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
本文选自《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旳晚年所做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集,题材以妖怪鬼狐为主,但于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也有记述,内容相当广泛。
2. 朗读,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学生自由朗读,注意字音。
3. 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并抄写词语。
圮(pY) 募(mJ)棹(zhao)柿(fei) 湮(yan)啮沙(nie)• • • • • •溯流(sCi)欤(yG 曳(北)铁耙(pd)臆断(yi)• • • • •目标导学二:再读课文,合作研讨1. 朗读课文。
个别学生读或者集体读。
2. 看课文注释,试译课文。
疏通重点句子的含义。
①古今异义阅十余岁(古义:经过,经历;今义:阅读)盖石性坚重(古义:因为,原因是;今义:有遮蔽作用的东西)但知其一(古义:只;今义:表转折,但是,去卩)是非木柿(古义:代词,这;今义:判断动词,是)求之下流,固颠(古义:副词,固然;今义:坚固)■尔辈不能究物理(古义:事物的道理、规律;今义:物理学)②一词多义为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介词,被)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动词,成为)■众服为确论(动词,认为)之一老河兵闻之(代词,指“求之地中”这种观点)■其反激之力(结构助词,的)③词类活用棹数小舟(名词用作动词,划船)■岂能为暴涨携之去(动词用作名词,洪水)• •④句式被动句: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为……,表被动,可译为“被”)倒装句:当求之于上流(状语后置,状语“于上流”放在动词“求”的后面)省略句: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得”的后面省略了宾语“之”)三、板书设计河中石兽重点词古今异义:阅、盖、但、是、固、物理—词多义:为、之词类活用:棹、暴涨第2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重点积累了文言字词,并梳理了文章内容。
河中石兽教案(含板书及反思)
《河中石兽》【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2、理解文章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方法的相关语句的意思。
3、训练文言文阅读的能力。
4、理解实践出真知道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2、训练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理解实践出真知道的道理。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导入:这篇课文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庙靠近河,庙门倒塌之后,门旁的两只石狮也掉到了河里。
后来要修庙,决定要把石狮打捞上来。
有人说,到下游去找,因为石狮被水冲走了,结果在下游没找到。
一个读书人说,石狮肯定沉到沙泥里去了,因为石头重,沙泥轻,结果在庙前的沙泥里也没找到。
一个老水手最后说,这两个石狮在上游,结果果然在上游打捞到了。
怎么会到上游去呢?阅读完课文后我们便知道了。
二.作者及作品纪昀,字晓岚,清代著名学者,生性诙谐风趣,任《四库全书》总纂官,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
《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题材以妖怪鬼狐为主,但于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也有记述,内容相当广泛。
分古今图书为经、史、子、集四档,总名为“四库全书”。
三.预习检测:(见课件)1、给下字注音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四.初读课文、疏通文意1.教师范读课文。
要求:(1)注意停顿和语气节奏;(2)标出疑难字词。
2.疏通文意沧州南边有一座寺庙就在河岸上,寺院的大门倒塌在河中,(门前)两只石兽一起陷入水中。
过了十多年,僧人募集资金重新修缮寺庙,在水中寻找石兽,竟然无法找到,就认为石兽顺着河水流到下游去了。
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耙,往下游找了十几里地,不见石兽的踪迹。
一位教书先生在寺中开设学馆教学,听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客观事物的道理。
这两尊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够被洪水携带走呢? 只不过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子的性质疏松漂浮,石兽埋没在沙中,逐渐沉到深处罢了。
顺着河水寻找它们,不是弄颠倒了吗?”大家信服,认为是确定不移的道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中石兽》教案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积累文言词语,理解文章内容。
3.反复诵读,懂得“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教学重点】
能准确地翻译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理解为什么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老师先请问大家一个问题,假如将相同量的一杯冷水和一杯热水同时放入冰箱中冷冻,你觉得哪杯水会先结冰?(生答)有人说是冷水,有人说是热水,也有人说是一起结冰,那么实验证明是热水先结冰。
发现这个现象的是非洲坦桑尼亚的一所中学的初三学生姆潘巴,所以世界上将这一奇特的现象称为姆潘巴效应。
其实,生活当中还有很多让我们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清代大才子纪昀带给我们的故事《河中石兽》,看看发生了什么意想不到的事情。
二、疑读正其音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
1.读一读。
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板演生僻字)圮木杮
学生自由朗读,用批注法在文中标出生字难句,并记下疑惑。
2. 指名朗读,读出提高。
请学生评价(评价可从正音、停顿两个角度进行)
正音:看黑板
划一划:
师:字正腔圆,还要读出节奏感。
僧/募金重修
是/非木杮
盖/石性/坚重
棹(zhào)/数小舟
教师:请你发现,该如何停顿呢?
让学生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体悟。
目的是教给学生划分句子节奏的一般方法:注重文言语感按意义划分,在主谓之间、动宾之间、句首发语词、关联词、时间副词后需停顿等等,让学生在文中划出朗读节奏。
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完成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的教学目标。
3.齐读
要求学生在读准字音以及停顿的基础上注意揣摩人物的语气语调。
4.感知文意。
本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得出了怎样的道理?(原文)。
故事:一个庙门口的石兽倒塌在河里,十几年后,人们找石兽的故事。
道理: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不可据理臆断。
三、译读明其意
(一)小组合作,理解文意。
要求:1.组内轮流翻译
2.难点做好标记
(二)你问我答。
请学生提出自己有疑惑的句子,全班交流。
通过合作解决了很多问题,老师这里有一个表格,来检查一下你的翻译情况。
)
(三)译一译(合作探究,突破难点。
重难点词句)
教师:几个人?分别是谁?按照谁的方法找到了石兽?怎么看出的?
1.果得于数里外(倒装句)倒装还原了!省略的加上了!之
教师:什么地方找到的?
2.当求之于上流(运用倒装方法)
教师:一般会上哪里去找?可是老河兵为什么要去上游呢?
3.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教师:很长,理解有难度。
大声地翻译,疑难可以同桌交流。
请一生翻译。
其他同学可以补充。
(关注课下注释)
画一画:把老河兵的这句话转换成图形(简笔画)来演示一下。
(时间只有两分钟,左为上流,右为下流)
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教师:看来大家已经把最难的句子理解了,老河兵按照他的方法找到了石兽。
那么其他人又是怎么找的呢?
再读后两个理由,有什么发现?(有相同的理由)
有相同点可是为什么讲学家找不到呢?(注释8)
找出老河兵对这两个人评论的句子。
4.变一变(顺序颠倒一下可以吗?)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重读)颠乎?(通假现象)
求之地中,固颠;求之下流,不更颠乎?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更颠。
小结:反问句,更能体现对讲学家的嘲讽。
5.找一找
纪晓岚的作品记录很多亲身经历,详述一切他认为值得注意的事件,又对所叙内容常常加以讥讽和评论。
文中哪些地方还可以读出作者对讲学家的嘲讽?
教师:用波浪线划出所有体现作者对讲学家嘲讽的句子?
(1)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翻译——哪里体现嘲讽——读语气(5人)——齐读
写法:以小见大借事说理
还有哪句?
(2)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
(嘲讽)圈出笑一词读两个笑句子
(3)尔辈不能究物理。
(古今异义)
教师:还有没有?
(4)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6.比一比
教师:讲学家笑了,老河兵也笑了。
他们的笑一样吗?你又怎样理解其中的意味?
(1)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
(2)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
请在他们的语言中揣摩一下人物的神态,在括号里填一个合适的词语,并说理由。
讲学家:讽刺,高傲,自负,嘲讽,自以为是
老河兵:胸有成竹,自信满满,坚定
想一想:请发挥想象,描述“讲学家”和“老河兵”的心理活动,揭示出他们“笑”的缘由。
(1)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心中暗想:____,不由笑之。
(2)一老河兵闻之,心中暗想:_______,又笑之。
7.分角色朗读(齐读),读出语气语调
四、创读悟其理
演一演(情景再现)
请发挥想象,用第一人称再现文中某个人物寻找石兽的经过。
(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细节等)
互相评价
假若庙僧、讲学家和老河兵就在你面前,你想对谁说几句话?说什么?
五、背读得其法
投影:背一背
凡河中______,当求之于_____。
盖石性______,沙性______,水不能冲______,其反激之_ _____,必于石下迎______处啮沙为______,渐______渐______,至石之______,石必倒掷_ _____中,如是再______,石又再______,转转______,遂反溯流逆______矣。
求之______,固______;求之______,不更______乎?
若有时间再减,再背。
凡______,当________ 之于_____。
盖______,沙性______,水不能冲______,其______,必于_____迎______处_____为______,渐______渐______,至石之______,石必______中,如是再______,石又再______,转转______,遂反溯流逆_____ _矣。
求之______,固______;求之______,不______乎?
六、课上总结,布置作业填一填
把这节课的收获(做事、做人)变成一句话填上去。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不可据理臆断,————。
生:透过现象看本质
生:实践出真知重视实践
生:多元化思考多角度思考
生:不应该嘲笑别人,谦虚
阅读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
希望同学们多读书明理,思考明智,实践明知
板书设计:
僧人:水
讲学家:石沙讽刺高傲自以为是嘲讽老河兵:水石沙胸有成竹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