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日疟红内期图片
疟疾
南方山区:
微小按蚊
丘陵地区:
窄卵按蚊
海南山林地区: 巴拉巴按蚊
.
流行病学
人群易感性:
感染后有一定免疫力,与IgG 各型疟原虫之间无交叉免疫 反复多次感染,带虫免疫
流行特征:
热带>亚热带>温带 流行区以间日疟最广,恶性疟最严重 季节多以夏秋季较多。
.
.
.
发病机制
寒战、高热继之大汗
侵犯红细胞
任何红细胞 幼稚红细胞 衰老红细胞
症状
重 中 轻
贫血
重 中 轻
.
临床表现
潜伏期:
间日疟、卵形疟14天, 三日疟30天, 恶性疟12天
.
典型临床表现(间日疟)
寒战期(10-45分钟)
全身颤抖,皮肤鸡皮样,发绀,青紫,脉速, 头疼,乏力,腹部不适,棉被不能缓解
发热期(2-6小时)
无前驱症状 周期48h 发冷期不明显 发热不高 多无脾大、贫血轻
.
典型临床表现(恶性疟)
前驱明显 周期24-48h,不规律 发冷期多无寒战 发热型不规则 头痛、呕吐明显 脾大、贫血明显 常发生脑损害
.
凶险发作临床表现
脑型:畏寒2-5d,头剧痛,呕吐,烦躁, 谵忘,昏迷,抽搐。体检脑炎体征。化 验贫血,白细胞高,尿红白管蛋。死于 呼吸循环衰竭。
红细胞破裂释放出裂殖子同时,伴随诱生多 种细胞因子及代谢产物入血
周期性发作
疟原虫在红细胞内增殖周期决定
脑型疟疾
受感染红细胞粘附脑毛细血管内皮并聚集, 局部阻塞,组织缺氧变性坏死(头痛);低 血糖
黑尿热
红细胞大量破坏,高血红蛋白血症,伯氨喹
诱发溶血
.
发病机制
种类
疟原虫生活史
血红蛋白 分解为
珠蛋白 血红素
氨基酸
血红素不能 被原虫利用
合成原虫蛋白
存于原虫细 胞内 疟色素
配子生殖—有性生殖
♀按蚊刺吸疟疾患者血液,疟原虫随血入蚊胃,仅♀♂配子体 存活并继续进行配子生殖,而其它各期疟原虫均被消化。
雄配子形成
♂配子体几分钟内核分裂为4-8块, 胞质亦向外伸出4-8条细丝,核分 别进入细丝内,称出丝现象,即♂ 配子形成。配子细丝脱离母体,在 蚊胃腔中游动,即♂配子(male gamete 或小配子(microgamete)
蚊体内发育阶段
配子生殖 雄配子体 (胃腔内)
雌配子体
雄配子 雌配子
合子
红外期 裂殖体
休眠子
红外期 裂殖子
目前认为间日疟和卵形疟原虫子孢子具有遗传学不 同的两种类,即TS和BS子孢子。当速发型子孢子 浸入肝细胞后,很快发育并完成红外期裂体增殖; 而迟发型子孢子视虫株的不同,经过一段或长或短 的休眠期,然后被激活,才完成红外期裂体增殖。 休眠期的子孢子被称为休眠子。而迟发型子孢子在 肝细胞内有数月至年余的休眠期。
疟疾主要分布在热带、亚热带各国。在我国华南、华中, 特别是云南和海南省病例较。
疟原虫
虫种:
1、间日疟原虫 [Plasmodium vivax,P.v] 2、三日疟原虫[P.Malariae,P.m] 3、恶性疟原虫 [P.Falciparum,P.f] 4、卵形疟原虫[P.Ovale,P.o] 我国主要是间日疟原虫和恶性疟原虫;另二种少见,近年 国外输入病例。
合子
孢子生殖 (胃壁上)
动合子
囊合子 子孢子 (卵囊) (唾腺)
人体疟原虫红内期形态
人体疟原虫红内期形态涂制于玻片上的红内期疟原虫,经吉氏染色后核呈红色,胞质呈蓝色,疟色素呈黄褐色或深褐色,不着色部分为空泡。
一、薄血膜中疟原虫形态薄血膜涂制均匀时疟原虫着色良好,结构清晰,便于观察形态和鉴别虫种。
薄血膜上各期红内期疟原虫的形态见表1。
表1 薄血膜4种疟原虫形态(吉氏染剂染色)间日疟原虫恶性疟原虫三日疟原虫卵形疟原虫被寄生红细胞大小形状颜色斑点胀大褪色薛氏点,红色,细小数多正常正常或稍紫茂氏点,红色,粗大数少正常或缩小正常齐氏点淡红色,微细正常或稍胀大卵圆形或边缘呈伞矢状褪色薛氏点,粗大数多早期滋养体(环状体)大小核胞质色素较大,约占红细胞直径的1/31个较薄无较小,约占红细胞直径的1/61或2个纤细无中等1个较粗厚偶见细小褐色颗粒中等1个较粗厚无大滋养体大小核胞质色素较大1个阿米巴样,常含空泡黄褐色,细小,杆状,散在分布较小1或2个圆形,空泡不显著黄褐色,细小,结成团块后,呈黑褐色较小1个带状,空泡不显著深褐色,粗大,沿边缘分布较小1个圆形,空泡不显著棕黄色,较粗大未成熟裂殖体大小核胞质色素较大2个以上圆形或不规则,空泡消失黄褐色,分布不匀较小2个以上圆形,空泡消失黑褐色团块状较小2个以上圆形,空泡消失深褐色,分布不匀较小2个以上圆形或卵圆形,空泡消失棕黄色,分布不匀成熟裂殖体大小裂殖子色素大于正常红细胞12~24个,常为16~18个,排列不规则,较大黄褐色,常聚集一侧小于正常红细胞8~32个,常为8~18个,排列不规则,较小黑褐色团块小于正常红细胞6~12个,常为8个,常排列如菊花状,较大深褐色,常聚集中央小于正常红细胞6~12个,常为8个,排列不规则,较大棕黄色,聚集中央或一侧雌配子体大小形状核胞质色素大于正常红细胞圆形1个,较小,致密,深红色,位于一侧深蓝色黄褐色,均匀散在较大新月形,两端尖锐1个,较小,深红色,位于中央深蓝色黑褐色,紧密分布于核周围小于正常红细胞圆形1个,较小,深红色,位于一侧深蓝色深褐色,均匀散在小于正常红细胞圆形1个,较小,深红色,位于一侧深蓝色棕黄色,散在雄配子体大小形状核胞质色素大于正常红细胞圆形1个,较大,疏松,淡红色,位于中央浅蓝色黄褐色,均匀散在较大腊肠形,两端钝圆1个,较大,淡红色,位于中央浅蓝色或淡红色黑褐色,松散分布于核周围小于正常红细胞圆形1个,较大,淡红色,位于中央浅蓝色深褐色,均匀散在小于正常红细胞圆形1个,较大,淡红色,位于中央浅蓝色棕黄色,散在有时大滋养体与即将要成熟的雌配子体形态相似,对两者的鉴别见表2。
疟原虫
Charles Louis Alphonse Laveran
• 直至1880年法国外科 军医Laveran才 发现疟疾的病原体 是疟原虫,为此获得 1907年诺贝尔医学奖
Ronald Ross
• Ross证实蚊子是疟疾的 传播媒介,获得1902年 诺贝尔医学奖
Julius Wagner-Jauregg
子 孢 子
速发型
红外期 8 d
侵入 红细胞
P.m: 72h P.f: 36-48h, P.o: 环状体 48h
按蚊 体内
肝细胞内 M 裂殖体 裂殖子 红内期 2 6-1 (48h) 迟发型 巨噬细胞吞噬 裂殖子 大滋养体 红细胞内 子 孢 子 裂殖体 雄配 子体 卵 雌配 囊 雄配子 子体 动 合 雌配子 合子 子 配子生殖期
孢 子 增 殖 期
人体内
致 病
1. 潜伏期 (incubation period)
------ 从疟原虫侵入人体起,到出现临床发作为止的这
段时间称潜伏期。
经蚊传播感染者:
潜伏期=红外期发育时间+红内期裂体增殖达发作阈值所需时间 P.vivax 短潜伏期:11--25天 长潜伏期:6--12个月或更长 P.falciparum 7-21 天
疟原虫
Malarial Parasite
• 疟原虫属约包含130多个虫种,寄生于人类、 多种哺乳动物、鸟类和爬行类动物。
• 疟原虫有严格的宿主特异性。
人疟原虫寄生于人的红细胞内,引起疟疾
诺氏疟原虫
Plasmodium knowlesi
解放前,在湘南地区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
船到郴州止, 马到郴州死, 人到郴州打摆子。
实 验 诊 断
1.病原学诊断:
寄生虫图片
阿米巴小滋养体
• (肠腔型 • 滋养体) • 比大滋养体 • 小(10-30微 • 米),内质没 • 有红细胞。
结肠内阿米巴滋养体
结肠内阿米巴包囊
猪带绦虫头节
• 球形,约1毫米大小, 有四个吸盘,顶端有 两圈小钩,约25-50 个。
猪带绦虫成节
• 成节呈方形,有雌雄 生殖器官,其卵巢为 三叶状,中间叶小, 为鉴别虫种依据之一; 滤泡状睾丸分布在虫 体两侧。
旋毛形线虫
微小膜壳绦虫虫卵
• 椭圆形,卵壳厚, • 内有放射性条纹。 • 卵内含有六钩蚴。
阴道毛滴虫
滴虫
滴虫
杜氏利什曼原虫包囊
• 椭圆形,10-14* • 7.5-9微米大小, • 成熟包囊为四核, • 未成熟为二核。
杜氏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
杜氏利什曼原虫无鞭毛体(利杜体)
蓝氏贾第鞭毛虫滋养体
大滋养体
细胞质增多,不规则,有丝状疟色素,红细胞肿大, 有薛氏小点
成熟裂殖体
P. vivax thin smear. A mature schizont about to rupture. A clump of malarial pigment can be seen in the center. Giemsa. ×1000. Enlarged by 5.4.
内)注意与肺吸虫卵鉴别
卵壳薄, 有卵盖, 约64*37微 米,内含 一个卵细 胞和多个 卵黄细胞
姜片虫形态
成虫
虫卵
华支睾吸虫卵
虫卵
华支睾吸虫成虫
卫氏并殖吸虫(肺吸虫)
• 成虫
• 虫卵
鞭虫形态
• 成虫
前细后粗、形似马 鞭;雄虫(长3045mm)尾端卷曲, 有交合刺一根;雌 虫(长30-50mm) 则钝圆。
传染病学:疟疾
选药依据
治
疗
抗疟药物种类--喹啉衍生物
机制 多针对红细胞内期,可控制症状 氯喹 目前非耐药疟疾的首选药物 伯氨喹 可杀灭肝细胞内期及配子体,是目前唯一 可预防复发和传播的药物 其他 氨酚喹啉、甲氟喹、奎宁、卤泛群
治
疗
抗疟药物种类—青蒿素及其衍生物
机制 作用于原虫膜系结构,损害核膜、线粒体外膜 特点 吸收快,起效快 适用于凶险疟疾的抢救 青蒿琥酯 起效快、不良反应轻、耐药率低 适用于孕妇及脑型疟疾患者
病理解剖
感染RBC增大及粘附—微血管堵塞 脑组织水肿,充血(脑型疟疾) 肾损害 肺水肿 单核-巨噬细胞系统有明显疟色素沉着 细胞因子的作用 TNF-α、γ-IFN --微血管病变、细胞破坏后释放的代谢产物、细 胞因子有重要病理意义
临床表现
潜伏期:
间日疟、卵形疟 13--15d 三日疟 24--30d 恶性疟 7--12d
治
疗
杀灭红细胞内疟原虫配子体、迟发型子孢子
-磷酸伯氨喹 防止复发及传播
使用前常规进行G-6PD活性检测 -他非诺喹(特芬喹)
治
疗
耐氯喹患者治疗
-普通型疟疾 -恶性疟疾 联合用药 青蒿琥酯(我国)、甲氟喹(欧美) 联合用药 青蒿素类联合、甲氟喹+青蒿琥酯 奎宁+多西环素/四环素
治
疗
妊娠
-早期 敏感—氯喹 耐药、恶性—奎宁+克林霉素 -中晚期 青蒿琥酯+克林霉素、奎宁+克林霉素
预
防
控制传染源 报卡,根治现症病人和带疟原虫者 切断传播途径 灭蚊 保护易感人群 疫苗接种与药物预防联合
教学内容:疟原虫
脑型疟:疟疾患者死亡杀手
• 临床表现:剧烈头痛、谵妄、急性神经紊乱、高热、 昏睡或昏迷、惊厥、呕吐。死亡率高。
• 机制: – 机械性学说 – 炎症学说 –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学说
• 主要由P.falciparum引起,儿童和无免疫力成人多见。
免 疫:
宿主体内的寄生虫未被清除, 仍保持低密度水平,但宿主
再燃(Recrudescence):疟疾发作停止之后, 由于体内仍有少量残存的红内期疟原虫,由于发 生抗原变异及宿主的抵抗力与特异性免疫力的下 降,可重新大量增殖起来,出现疟疾发作。
4、贫 血
a 红细胞内期疟原虫直接破坏红细胞 b 脾功能亢进 c 骨髓中红细胞的生成障碍 d 免疫病理,抗原抗体复合物的作用
间日与恶性疟形态鉴别
环状体
配子体 大滋体体至成 熟裂殖体 红细胞
P.v 点RBC 1/3 核1个 虫1个
圆形 外周血可见
P.f 点RBC 1/5 核2个常有 虫2个以上常见 虫偏位常见
腊肠形或新月形 外周血不易见
胀大,色淡,细小 正常或略小,粗大
薛氏点
茂氏点
疟原虫生活史流程图
唾液腺子孢子 速发型 裂殖体
二、成熟滋养体
大滋养体(trophozote) 姬氏染色(Giemsa stain)
细胞质增多,形态不规则,有时 出现伪足和空泡,核一个,细胞 质出现棕褐色的疟色素(malaria pigment),被寄生的红细胞胀 大,染色浅,有薛氏小点。
P.vivax thin smear. Showing late trophozoites (amoeboid stage). The infected red cells are enlarged and show marked stippling. Giemsa. ×1000. Enlarged by 5.4.
16疟原虫
内
期
成熟裂殖体
各
期 形
雄配子体
态
鉴
雌配子体
别
出丝现象(exflagellation)
400C
360C
疟疾发作周期和红内期裂体增殖周期一致。
• 原因:裂殖子、疟原虫代谢产物、残余和变性血红 蛋白、红细胞碎片被吞噬细胞吞噬,产生内源性热 原质作用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
• 间日疟48h发作一次;三日疟隔72h发作一次;恶 性疟初为隔日,以后每天发作或不规则发作。
• 人体内发育阶段
红细胞内的发育
红内期(裂体增殖周期)
早期滋养体(环状体) (ring form) 晚期滋养体 (trophozoite) 未成熟裂殖体 (schizont) 成熟裂殖体 裂殖子
配子体形成
配子体(雌、雄) (gametocyte)
• 红内期裂体增殖周期:间日疟和卵形疟为48h/代;三日 疟72h/代;恶性疟36-48h/代
– 发热阈值:引起疟疾发作的最低疟原虫数/mm3血
液 • P.v 10-500/mm3 • P.f 500-1300/mm3
疟疾的发病机理与表现
• 疟疾发作
周期性发作
冷(寒颤)
热(高热)
汗(出汗退热)
发作机制:与红内期疟原虫裂体增殖周期有关
再燃与复发
• 疟疾发作停止后,大部分疟原虫被杀灭,残存 在红细胞内的疟原虫由于抗原变异,逃避了宿 主的免疫杀伤,潜在于红细胞内,继续繁殖, 在无再感染的情况下,待虫体数量达到发热阈 值时,再次出现疟疾发作,称为再燃 (recrudescence)。
主要诊断--外周血涂片检查
• 厚血膜涂片:原虫变形,且 红细胞已溶,鉴别有困难, 但原虫集中,易发现
间日疟原虫与恶性疟原虫形态的区别
胞 浆:深蓝色。
核:
一个,较小,深红色常
偏于一边,核周可见
明显不染色带。
色 素:黄褐色,均匀散在,数
目较多。
间日疟原虫形态
间日疟小(雄)配子体
形状大小:圆形,虫体较大。
胞 浆:浅蓝色。
核:
一个,较大,疏松,
位于中央,浅红色,
周围有明显不着色带。
色 素:黄褐色,散在分布。
薄血膜疟原虫形态
恶性疟大(雌)配子体
有18~36个裂殖子
核粗大,胞浆常缩 成圆形,拥抱于核 周
与三日疟相似
虫体常呈带状,胞 浆蓝色深,疟色素 较多
虫体呈边缘锯齿状 的圆形
有6~12个裂殖子, 有6~16个裂殖子 排列呈菊花状
配子体
雌性核偏于一侧,致密, 雌性呈新月形,雄性呈 与间日疟相似 雄性位于中央,疏松 腊肠形
与间日疟相似
疟色素 黄绿色,短杆状
疟 色 素 : 颗粒较多较粗,均匀散在
虫体大小:不超过被寄生红细胞3/4
核:
一个,延长呈带状,周围
无明显的不染色带
浆:
边缘不整齐,多有空泡
疟 色 素:颗粒较少较细,分布不均
匀
疟原虫厚血膜镜检的主要形态变异
1. 寄生的红细胞 经染色后,因细胞内血红蛋白溶解,轮 廓消失,但有时尚留下残骸的“影子”或点彩。
形状大小:新月形,两端稍尖。
胞 浆:深蓝色。
核:
一个,较小,致密,
深红色位于中央,
核周可见透明不染
色带。
色 素:黑褐色,密布于核
的周围
薄血膜疟原虫形态
恶性疟小(雄)配子体
形状大小: 腊肠形,两端钝圆。
胞 浆: 浅蓝色或淡紫红色。
疟原虫(10)
名词解释
返 回
疟疾发作的临床表现
典型的疟疾发作表现为周期 典型的疟疾发作表现为周期 性的寒战、发热和出汗三个连续 性的寒战、发热和出汗三个连续 阶段。 阶段。
返 回
疟疾发作的特点
疟疾的周期性发作, 疟疾的周期性发作,与疟原
虫红内期裂体增殖周期一致。 虫红内期裂体增殖周期一致。 间日疟疾和卵形疟疾隔日发作 一次;三日疟疾隔两天发作一次, 一次;三日疟疾隔两天发作一次, 恶性疟疾起初隔日发作一次, 恶性疟疾起初隔日发作一次,以后 则每天发作。 则每天发作。
致病
返 回
一、疟疾发作(paroxysm )
裂体增殖)是对 疟原虫红内期(裂体增殖 是对 裂体增殖 人体致病的主要阶段。裂殖体成熟后, 人体致病的主要阶段。裂殖体成熟后, 红细胞破裂,裂殖子、 红细胞破裂,裂殖子、疟原虫的代谢产 物及红细胞碎片等一并进入血流, 物及红细胞碎片等一并进入血流,刺激 体温中枢,引起发热,称疟疾发作。 体温中枢,引起发热,称疟疾发作。
返 回
发烧
隔日
发烧
37C
0
裂体增殖
48h
二、脾肿大
在人体内反复增殖时, 疟原虫在人体内反复增殖时, 原虫及其代谢产物可刺激单核吞噬 细胞系统大量增生,尤其是脾脏, 细胞系统大量增生,尤其是脾脏, 可引起脾肿大。 可引起脾肿大。脾肿大初期为充血 性,较软;以后可因纤维化而变硬。 较软;以后可因纤维化而变硬。 较软 脾肿大是疟疾的主要体征之一。 脾肿大是疟疾的主要体征之一。
1 红细胞外期(肝细胞期) 红细胞外期(肝细胞期) 2 红细胞内期 3 配子体形成
二 在按蚊体内
在人体内发育
肝细胞内 肝细胞内
红细胞内期
蚊 人
皮 肤 配子体形成
医学寄生虫学-疟原虫(首都医科大学)
7.黑尿病
大量的血管内溶血和血红蛋白尿 多见于恶性疟 高热、溶血性黄疸、 少尿、肝肾衰 竭
8.疟性肾病
多见于三日疟 肾病综合症:全身水肿、腹水、蛋白尿、 高血压、肾功衰竭
机理:III 型变态反应
免
疫
1.先天性免疫:遗传因素决定
1)红细胞受体: Duffy血型抗原是P.v的受体,阴性不易感染 p.v.西非居民大多Duffy血型抗原阴性 对p.v.不易感 2)异常血红蛋白: 镰状细胞贫血不易感染p. f.
2. 获得性免疫:
(1)抗原: 表面保护性抗原、期共同抗原、期特异性 抗原。如: 环子孢子蛋白 、裂殖子表面蛋白
多环状体/细胞
配子体 :
雄
雌
疟色素(malaria pigment)
疟原虫以红细胞内血红蛋白为养料获取氨 基酸后的代谢产物。
血红蛋白先被虫体消化分解为珠蛋白和血 红素,然后珠蛋白分解为氨基酸被虫体利用, 血红素则形成一种复合物——疟色素。
薛氏点(Schuffner’s dots) 茂氏点(Maurer’s dots)
疟 原 虫
Malaria parasite
概述
疟原虫在生物学分类上属于孢子虫纲, 细胞内寄生原虫。在人体寄生红细胞和肝细 胞内。是疟疾(malaria)的病原体。 种类:自然界共有疟原虫 130 多种,其 中寄生于人体的只有4 种。
间日疟原虫
三日疟原虫 恶性疟原虫
Plasmodium vivax
分子生物学诊断方法
聚合酶链反应技术——特异性和敏感性最高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
疟原虫
间日疟原虫 三日疟原虫 恶性疟原虫 卵形疟原虫
原
虫
Malaria parasite
Plasmodium vivax P. Malariae P. falciparum P. ovale
一、形
态
1.环状体(ring form)—早期滋养体 环占RBC 1/3,核紫胞质蓝 2.滋养体(trophozoite)—或称大滋养体 核大,伪足, 空泡,疟色素出现,RBC 胀大 和薛氏点出现 3.未成熟裂殖体(immature schizont) 核分裂<12, 胞质未分开, 疟色素分散, 薛氏点多
存
的红内期原虫,在一定条件下可重新大量 增殖起来,经过一段时间,在无再感染的 情况下再次出现疟疾发作,称疟疾的再燃。
复发(relapse)
疟疾初发后红内期原虫已被消灭,在未经 虫媒传播感染的情况下,经过一段时间的潜 隐期,又重新出现原虫血症及疟疾发作称疟 疾的复发。 复发与肝内迟发型子孢子被激活有关 间日疟、卵型疟有复发、再燃 恶性疟、三日疟仅再燃、无复发
防蚊叮咬: 疫苗预防:
蚊帐
单克隆抗体疫苗、DNA疫苗
2.治疗病人
氯喹、青蒿素、蒿甲醚: 杀红细胞内裂殖体、控制临床发作 伯喹、乙胺嘧啶: 作用于配子体、阻断传播; 抑制红外期裂殖体,可用于抗复发
3.灭蚊 :
拍打、药物喷洒等
疟 疾 研 究 进 展 简 介
抗疟新药的研究
(1) 青蒿素类——恶性疟、间日疟及抗氯喹 恶性疟都有疗效,作用快、症状消失迅 速。蒿甲醚、青蒿琥酯钠、双氢青蒿素 (2) 杂环酚类药物 咯萘啶、甲氟喹
分子生物学诊断方法
聚合酶链反应技术——特异性和敏感性最高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
疟原虫
实验室检测
病原学检测 厚薄血膜找疟原虫 免疫学检测 1.抗原检测(ELISA) 2.抗体检测(IFA)
分子生物学检测 (PCR)
厚薄血膜的制作
取玻片2张,1张做载玻片,1张作推片(边缘光 滑的一面),用右手大拇指和食指夹持推片侧缘 中部,用推片的左下角刮取血液4~5μl,再用该 端中部刮取血液1~1.5μl。将左下角的血滴涂于 载片的中央偏右处,由里向外一个方向旋转2~4 圈,涂成直径为0.8~1cm的圆形厚血膜(厚血膜 的厚度以一个油镜视野内可见到5~10个白细胞为 宜)。用干棉球擦净玻片角上的血渍,然后将推 片下缘平抵载玻片的中线,当血液在载玻片与推 片之间向两侧扩展至约2cm宽时,使两玻片保持 25°~35°角,从右向左迅速向前推成舌状薄血 膜,厚度应以红细胞之间互相接触而不相互重叠 为佳
中央;胞质浅蓝色或淡红色;色素黑褐色,松散分布于核周围。
致病
• 1.疟疾发作:典型发作表现周期性寒战、高热和出汗退热三 个连续阶段。 • 2.贫血及脾肿大 • 3.再燃与复发 • 再燃:在疟疾发作停止后,在无重复感染,短期内再次出现疟 疾发作称为再燃。 • 复发:疟疾初发患者红细胞内期的疟原虫已被消灭,在未 经蚊媒传播感染,经过数周到年余,又出现疟疾发作,称 为复发。 • 4.凶险型疟疾
1
较大松疏淡红色,位于中央,胞质浅蓝色, 素色黄褐色,均匀散在.
3
恶性疟原虫的环状体
较小,约占红细胞的直径的1/6,核1个或2个,胞质纤细,色素无
恶性疟原虫的配子体
♀雌配子体较大,新月形,两端尖锐;核1个,较小,深红色,位于
中央;胞质深蓝色;色素黑褐色,紧密分布于核周围。
♂雄配子体较大,腊肠形,两端钝圆,核1个,较大,淡红色,位于
四种疟原虫镜下图(1)
• 12、这一秒不放弃,下一秒就会有希望。12-Dec-2012 December 202020.12.12
• 13、无论才能知识多么卓著,如果缺乏热情,则无异 纸上画饼充饥,无补于事。Saturday, December 12, 2020
PM
1.红细胞不涨大 2.滋养体致密,呈带状。 3.配子体数量不多 4.成熟裂殖体呈菊花状,虐色素 通常居中,裂殖子常为8个 5.虫体较小,小滋养体可见虐色素
PO
1.红细胞胀大或否 2.红细胞有锯齿状边缘 3.薛氏点明显,环状体期就出现 4.裂殖子常为8个 5.虫体各期都较卵圆形 6.不可见红细胞影子(厚血膜)
12-Dec-2020.12.12
• 14、我只是自己不放过自己而已,现在我不会再逼自 己眷恋了。20.12.1213:04:3412 December 202013:04
•
1、有时候读书是一种巧妙地避开思考 的方法 。20.1 2.1220. 12.12Sa turday, December 12, 2020
•
2、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的 人谈话 。13:0 4:3413: 04:3413 :0412/ 12/2020 1:04:34 PM
•
3、越是没有本领的就越加自命不凡。 20.12.1 213:04: 3413:0 4Dec-20 12-Dec-20
•
6、意志坚强的人能把世界放在手中像 泥块一 样任意 揉捏。 2020年 12月12 日星期 六下午 1时4分 34秒13 :04:342 0.12.12
•
7、最具挑战性的挑战莫过于提升自我 。。20 20年12 月下午 1时4分 20.12.1 213:04 December 12, 2020
1阿米巴、疟原虫、弓形虫、阴道毛滴虫实验(2013临八)
绘图
溶组织内阿米巴大滋养体 结肠内阿米巴成熟包囊 间日疟原虫红内期 (环状体、大滋养体、裂殖体、配子体) 恶性疟原虫环状体
恶性疟原虫配子体
弓形虫滋养体 阴道毛滴虫滋养体
(Entamoeba coli)
溶组织内阿米巴
胞质呈细颗粒状,内外质 分明,伪足形成快,定向 运动,运动活泼 大滋养体:20~50µm 小滋养体:10~30µ m
结肠内阿米巴
胞质呈粗颗粒状,内外质 不分明,伪足形成慢,无 定向运动,运动迟缓 20~50µ m
大小
大:含红细胞、食物泡、 空泡,偶见细菌和白 含大量细菌、酵母菌及淀 内含物 细胞 粉颗粒等食物泡 小:不含红细胞 核仁小、居中,核周染粒 核仁大、偏位,核周染粒 核结构 大小均匀、排列整齐 大小不等、排列不整齐
拭干净,并将显微镜灯调至最暗一档,罩上显微
镜布罩,挂好耳机。 4、标本损坏赔偿制度:20元/片。 5、班长作好课后清洁卫生值日安排。值日的同学负 责关好实验室的水、电、门、窗等。
实验一
阿米巴、疟 原 虫、
弓形虫、阴道毛滴虫
03/07/2016
一.自学标本
间日疟原虫红细胞内各期(100×10)
恶性疟原虫环状体(100×10)
示教标本示教标本见标本示教室见标本示教室间日疟原虫红内期间日疟原虫红内期44期结肠内阿米巴成熟包囊结肠内阿米巴成熟包囊溶组织内阿米巴包囊溶组织内阿米巴包囊恶性疟原虫环状体恶性疟原虫环状体恶性疟原虫配子体恶性疟原虫配子体结肠内阿米巴成熟包囊碘液染色结肠内阿米巴成熟包囊碘液染色阴道毛滴虫滋养体阴道毛滴虫滋养体溶组织内阿米巴滋养体溶组织内阿米巴滋养体三三
步骤、结果等内容,逐项填写。
3.绘图时要仔细观察标本,将标本的特征一一描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