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光缆标准规范

合集下载

光纤光缆技术规范标准

光纤光缆技术规范标准

1.1 本技术规范书未规定的其它技术要求应不劣于ITU、 IEC建议和中国国家标准、通信行业标准的要求。

1.2 本技术规范书未标明日期的ITU、IEC建议和中国国家标准、通信行业标准均使用最新版本。

1.4 本文件的解释权属于采购人。

本条款中的技术要求基于如下前提:除传输衰减及偏振模色散〔PMD 等两项指标之外,光纤在成缆先后的其他技术参数指标,均不得有任何变化。

〔1 光纤在 1310 nm波长上的最大衰减系数为: 0.35 dB/km〔2 光纤在 1285 ~ 1330nm波长范围内,任一波长上光纤的衰减系数与1310nm波长上的衰减系数相比,其差值不超过 0.03 dB/km。

〔3 光纤在 1550 nm波长上光纤的最大衰减系数为: 0.21 dB/km。

〔4 光纤在 1525 ~ 1575nm波长范围内,任一波长上光纤的衰减系数与1550nm波长上的衰减系数相比,其差值不超过 0.05 dB/km。

〔1 在 1550 nm波长单盘光缆的偏振模色散系数:≤0.20ps/km〔2 光纤成缆后必须满足在 1550nm波长光缆链路〔≥20 盘光缆偏振模色散系数≤0.10ps/km ;Q 〔概率=0.01%。

光缆中的光纤应采用全色谱标志,其颜色应选自表 1 规定的各种颜色;每一个松套管内光纤的序号,应按表 1 中规定的颜色顺序罗列。

用于识别的色标应鲜明,在安装或者运行中可能遇到的温度下,不退色,不迁染到相邻的其它元件上,并应透明。

光纤识别用全色谱表 1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颜色蓝桔绿棕灰白红黑黄紫粉红青绿申请人应根据表 2 及下列基本要求,提出详细的光缆结构图并注明各部份尺寸。

光缆内光纤芯数与松套管数量表 2每管内光纤最大芯数松套管数量合用芯数6 1 2——66 2 8—— 126 3 14—— 186 4 20——246 5 26——306 6 32——3612 4 38——4812 5 50——6012 6 62——7212 7 74——8412 8 86——9612 9 98—— 10812 10 110—— 12012 11 122—— 13212 12 134—— 144管道光缆〔GYTA:金属加强构件、松套层绞填充式、铝-聚乙烯粘接护套通信用室外光缆。

蝶形管道光缆执行标准

蝶形管道光缆执行标准

蝶形管道光缆执行标准蝶形管道光缆是一种用于光通信系统的重要设备,其质量和安装标准直接影响着光通信系统的性能和稳定性。

为了确保蝶形管道光缆的质量和安全性,制定了一系列的执行标准,以规范其生产、安装和维护过程。

本文将对蝶形管道光缆执行标准进行详细介绍,以便相关人员能够全面了解和遵守相关标准。

一、蝶形管道光缆的材料要求。

1. 光缆芯线材料应选用高纯度的光学玻璃材料,确保光缆的传输性能。

2. 外护套材料应具有良好的耐磨性和耐候性,以保护光缆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

3. 光缆接头盒应选用耐腐蚀、防水防尘的材料,以保证光缆的接头处不受损坏。

二、蝶形管道光缆的安装要求。

1. 安装前需对管道进行清洁,确保光缆的安装环境干净整洁。

2. 光缆的拉拔过程中,应避免对光缆施加过大的拉力,以免损坏光缆芯线。

3. 光缆连接时,应使用专业的光纤连接器,确保连接的质量和稳定性。

三、蝶形管道光缆的维护要求。

1. 定期对光缆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确保光缆的正常运行。

2. 在光缆的维护过程中,应注意防水防潮,避免光缆受潮导致通信中断。

3. 光缆的维护人员应接受相关培训,了解光缆的结构和维护方法,确保维护工作的专业性和高效性。

四、蝶形管道光缆的检测要求。

1. 在光缆的生产过程中,应进行严格的质量检测,确保光缆的质量符合相关标准。

2. 光缆的安装完成后,应进行光缆连接质量的检测,确保连接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3. 对光缆的维护过程中,应定期进行光缆的检测,发现问题及时处理,确保光缆的正常运行。

五、蝶形管道光缆的使用要求。

1. 光缆的使用过程中,应避免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确保光缆的正常使用。

2. 在使用过程中,应注意避免对光缆施加过大的外力,以免损坏光缆的结构。

3. 光缆的使用人员应接受相关培训,了解光缆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确保光缆的安全使用。

六、蝶形管道光缆的更新要求。

1. 光缆的使用寿命到期后,应及时更换新的光缆,确保通信系统的正常运行。

敷设光缆的规范与标准

敷设光缆的规范与标准

.直埋光缆注:1.石质、半石质地段应在沟底和光缆上方各铺100mm厚细土或沙土。

沟底铺沙厚度可视为光缆的埋深。

2.光缆可同其他通信光缆或电缆同沟敷设,但不得重叠或交叉,缆间的平行净距不小于10cm。

4.直埋光缆与其他建筑设施间的最小净距标准单位:m注:1.采用钢管保护时,与水管、煤气管、石油管交越时的净距可降低为0.15m。

2.大树指直径30cm及以上的树木。

对于孤立大树,还应考虑防雷要求。

3.穿越埋深与光缆相近的地下管线时,光缆宜在管线下方通过。

5.直埋光缆敷设安装5.1光缆可同其他通信光缆或电缆同沟敷设,但不得重叠或交叉,缆间的平行净距不应小于10cm。

5.2光缆采用钢管保护时,应伸出路基两侧排水沟外1m,光缆埋深距排水沟底应不小于80 cm,并符合相关部门的规定。

钢管内径应满足安装子管的要求,但应不小于80 cm。

5.3光缆线路穿越允许开挖路面的公路或乡村大道时,应采用砖或水泥盖板保护。

5.4光缆线路通过村镇等动土可能性较大的地段时,可采用大长度塑料管、铺红砖或水泥盖板保护。

5.5光缆穿越有疏泾和拓宽规划或挖泥可能的较小沟渠、水塘时,应在光缆上方覆盖水泥盖板或水泥砂浆袋,也可采取其他保护光缆的措施。

5.6光缆敷设在坡度大于20°,坡长大于30m的斜坡地段宜采用“S”型敷设。

若坡面上的光缆沟有受到水流冲刷的可能时,应采用堵塞加固或分流等措施。

在坡度大于30 °的较长斜坡地段敷设时,宜采用特殊结构(一般为钢丝铠装)光缆。

5.7光缆穿越或沿靠山涧、溪流等易受水流冲刷的地段时,应根据具体情况设置漫水坡、挡水墙或采取其他保护措施。

5.8光缆在地形起伏比较大的地段(如山地、梯田、干沟等处)敷设时,应满足规定的埋深和曲率半径要求。

光缆沟应因地制宜采取措施防止水土流失,保证光缆安全。

一般高差在0.8 m 及以上时应加护坎或护坡保护。

5.9光缆在桥上敷设时,应考虑机械损伤、振动和环境温度的影响,并采取钢管或塑料管等相应的保护措施。

光缆技术规范

光缆技术规范

光缆技术规范光缆技术规范是为了确保光缆设计、铺设和使用的可靠性和安全性,提高光缆的传输性能和使用寿命,制定的一系列技术标准和规范。

1. 光缆的选择1.1 根据需要确定光缆的类型、规格和芯数,以满足传输需求。

1.2 光缆外护层应选用材料阻燃性能好、抗老化性能强的材料。

1.3 在特殊环境中,如高温、潮湿、腐蚀等,应选择具有相应特性的光缆。

2. 光缆的铺设2.1 光缆管道应清理干净,确保光缆顺畅铺放。

2.2 光缆应按照设计要求保持合适的弯曲半径,防止光纤损坏。

2.3 光缆敷设时应注意保护光缆的绝缘层,避免剪切和损坏。

3. 光缆的连接和接续3.1 光缆连接应使用光纤连接器,保证连接质量。

3.2 光缆的接续应采用熔接或机械接续技术,确保接续的可靠性。

3.3 光缆的接续点应进行光纤的检测和测试,确保接续质量。

4. 光缆的保护和维护4.1 光缆应有光缆护套,在安装过程中需要做好光缆的保护工作,避免光缆被损坏。

4.2 光缆敷设完毕后应进行测试,确保光缆传输性能正常。

4.3 长时间未使用的光缆应定期进行测试,确保光缆的质量和性能。

5. 光缆的标识和记录5.1 光缆的端子应进行标识,方便管理和维护。

5.2 光缆的铺设和连接点应有详细的记录,包括位置、长度、接头等。

5.3 对光缆的维护和测试结果应进行记录,供日后参考和查询。

6. 光缆的紧急处理和修复6.1 在光缆出现线路中断或故障时,应及时进行紧急处理和修复。

6.2 线路中断或故障的原因应进行分析和检测,以避免同类问题的再次发生。

6.3 光缆紧急处理和修复后,应进行测试和验证,确保正常使用。

总之,光缆技术规范的制定和遵守,有助于提高光缆的可靠性和安全性,保障光缆的传输性能和使用寿命。

对于建设和维护光纤通信网络具有重要意义。

光纤光缆标准精选(最新)

光纤光缆标准精选(最新)

光纤光缆标准精选(最新)G7424.1《GB/T7424.1-2003 光缆第1部分:总规范》G7424.2《GB/T 7424.2-2008 光缆总规范 第2部分:光缆基本试验方法》G7424.3《GB/T7424.3-2003 光缆第3部分:分规范-室外光缆》G7424.4《GB/T7424.4-2003 光缆第4部分:分规范-光纤复合架空地线》G7424.5《GB/T 7424.5-2012 光缆 第5部分:分规范 用于气吹安装的微型光缆和光纤单元》G9771.1《GB/T 9771.1-2008 通信用单模光纤 第1部分:非色散位移单模光纤特性》G9771.2《GB/T 9771.2-2008 通信用单模光纤 第2部分:截止波长位移单模光纤特性》G9771.3《GB/T 9771.3-2008 通信用单模光纤 第3部分:波长段扩展的非色散位移单模光纤特性》G9771.4《GB/T 9771.4-2008 通信用单模光纤 第4部分:色散位移单模光纤特性》G9771.5《GB/T 9771.5-2008 通信用单模光纤 第5部分:非零色散位移单模光纤特性》G9771.6《GB/T 9771.6-2008 通信用单模光纤 第6部分:宽波长段光传输用非零色散单模光纤特性》G9771.7《GB/T 9771.7-2012 通信用单模光纤 第7部分:接入网用弯曲损耗不敏感单模光纤特性》G12357.1《GB/T12357.1-2004 通信用多模光纤:A1类多模光纤特性》G12357.2《GB/T12357.2-2004 通信用多模光纤:A2类多模光纤特性》G12357.3《GB/T12357.3-2004 通信用多模光纤:A3类多模光纤特性》G12357.4《GB/T12357.4-2004 通信用多模光纤:A1类多模光纤特性》G12507.1《GB/T12507.1-2000 光纤光缆连接器:总规范》G12507.2《GB/T12507.2-2000 光纤光缆连接器:F-SMA型连接器分规范》G13993.2《GB/T13993.2-2002 通信光缆系列:核心网用室外光缆》G13993.3《GB/T13993.3-2001 通信光缆系列:综合布线用室内光缆》G13993.4《GB/T13993.4-2002 通信光缆系列:接入网用室外光缆》G13265.1《GB/T13265.1-1997 纤维光学隔离器:总规范》G13265.2《GB/T13265.2-1997 纤维光学隔离器:空白详细规范》G13993.1《GB/T13993.1-2004 通信光缆系列第1部分:总则》G13993.2《GB/T13993.2-2002 通信光缆系列:核心网用室外光缆》G13993.3《GB/T13993.3-2001 通信光缆系列:综合布线用室内光缆》G13993.4《GB/T13993.4-2002 通信光缆系列:接入网用室外光缆》G13997《GB/T13997-1999 光缆数字线路系统光端机技术要求》G15941《GB/T 15941-2008 同步数字体系(SDH)光缆线路系统进网要求》G15972.1《GB/T15972.1-1998 光纤总规范:总则》G15972.2《GB/T15972.2-1998 光纤总规范:尺寸参数试验方法》G15972.3《GB/T15972.3-1998 光纤总规范:机械性能试验方法》G15972.4《GB/T15972.4-1998 光纤总规范:传输特性和光学特性试验方法》 G15972.5《GB/T15972.5-1998 光纤总规范:环境性能试验方法》G15972.10《GB/T 15972.10-2008 光纤试验方法规范 测量方法和试验程序 总则》G15972.20《GB/T 15972.20-2008 光纤试验方法规范 尺寸参数的测量方法和试验程序 光纤几何参数》G15972.21《GB/T 15972.21-2008 光纤试验方法规范 尺寸参数的测量方法和试验程序 涂覆层几何参数》G15972.22《GB/T 15972.22-2008 光纤试验方法规范 尺寸参数的测量方法和试验程序 长度》G15972.30《GB/T 15972.30-2008 光纤试验方法规范 机械性能的测量方法和试验程序 光纤筛选试验》G15972.31《GB/T 15972.31-2008 光纤试验方法规范 机械性能的测量方法和试验程序 抗张强度》G15972.32《GB/T 15972.32-2008 光纤试验方法规范 机械性能的测量方法和试验程序 涂覆层可剥性》G15972.33《GB/T 15972.33-2008 光纤试验方法规范 机械性能的测量方法和试验程序 应力腐蚀敏感性参数》G15972.34《GB/T 15972.34-2008 光纤试验方法规范 机械性能的测量方法和试验程序 光纤翘曲》G15972.40《GB/T 15972.40-2008 光纤试验方法规范 传输特性和光学特性的测量方法和试验程序 衰减》G15972.41《GB/T 15972.41-2008 光纤试验方法规范 传输特性和光学特性的测量方法和试验程序 带宽》G15972.42《GB/T 15972.42-2008 光纤试验方法规范 传输特性和光学特性的测量方法和试验程序 波长色散》G15972.43《GB/T 15972.43-2008 光纤试验方法规范 传输特性和光学特性的测量方法和试验程序 数值孔径》G15972.44《GB/T 15972.44-2008 光纤试验方法规范 传输特性和光学特性的测量方法和试验程序 截止波长》G15972.45《GB/T 15972.45-2008 光纤试验方法规范 传输特性和光学特性的测量方法和试验程序 模场直径》G15972.46《GB/T 15972.46-2008 光纤试验方法规范 传输特性和光学特性的测量方法和试验程序 透光率变化》G15972.47《GB/T 15972.47-2008 光纤试验方法规范 传输特性和光学特性的测量方法和试验程序 宏弯损耗》G15972.49《GB/T 15972.49-2008 光纤试验方法规范 传输特性和光学特性的测量方法和试验程序-微分模时延》G15972.50《GB/T 15972.50-2008 光纤试验方法规范:环境性能的测量方法和试验程序 恒定湿热》G15972.51《GB/T 15972.51-2008 光纤试验方法规范 环境性能的测量方法和试验程序 干热》G15972.52《GB/T 15972.52-2008 光纤试验方法规范 环境性能的测量方法和试验程序 温度循环》G15972.53《GB/T 15972.53-2008 光纤试验方法规范 环境性能的测量方法和试验程序 浸水》G15972.54《GB/T 15972.54-2008 光纤试验方法规范 环境性能的测量方法和试验程序 伽玛辐照》G16529《GB/T16529-1996 光纤光缆接头:构件和配件》G16529.2《GB/T16529.2-1996 光纤光缆接头:光纤光缆接头盒和集纤盘》G16529.3《GB/T16529.3-1996 光纤光缆接头:光纤光缆熔接式接头》G16529.4《GB/T16529.4-1996 光纤光缆接头:光纤光缆机械式接头》G16530《GB/T16530-1996 单模纤维光学器件:回波损耗偏振依赖性测量方法》 G16531《GB/T16531-1996 半柔软同轴电缆组件分规范》G16814《GB/T 16814-2008 同步数字体系(SDH)光缆线路系统测试方法》G16849《GB/T 16849-2008 光纤放大器总规范》G16850.1《GB/T16850.1-1997 光纤放大器:增益参数的试验方法》G16850.2《GB/T16850.2-1997 光纤放大器:功率参数的试验方法》G16850.3《GB/T16850.3-1997 光纤放大器:噪声参数的试验方法》G16850.4《GB/T 16850.4-2006 光纤放大器试验方法基本规范:模拟参数-增益斜率的试验方法》G16850.5《GB/T16850.5-2001 光纤放大器:反射参数的试验方法》G16850.6《GB/T16850.6-2001 光纤放大器:泵浦泄露参数的试验方法》G16850.7《GB/T16850.7-2001 光纤放大器:带外插入损耗的试验方法》G17570《GB/T17570-1998 光纤溶接机通用规范》G18308.1《GB/T18308.1-2001 纤维光学转接器:总规范》G18309.1《GB/T18309.1-2001 纤维光学互连器件基本试验和测量程序:总则》 G18310.1《GB/T18310.1-2002 纤维光学互连器件基本试验和测量程序:试验-振动(正弦)》G18310.2《GB/T18310.2-2001 纤维光学互连器件基本试验和测量程序:配接耐久性》G18310.3《GB/T18310.3-2001 纤维光学互连器件基本试验和测量程序:静态剪切力》G18310.4《GB/T18310.4-2001 纤维光学互连器件基本试验和测量程序:光纤/光缆保持力》G18310.5《GB/T18310.5-2002 纤维光学互连器件基本试验和测量程序:试验-扭转/扭绞》G18310.6《GB/T18310.6-2001 纤维光学互连器件基本试验和测量程序:锁紧机构抗拉强度》G18310.7《GB/T18310.7-2002 纤维光学互连器件基本试验和测量程序:试验-弯矩》G18310.8《GB/T18310.8-2003 纤维光学互连器件基本试验和测量程序:试验-碰撞》G18310.9《GB/T18310.9-2003 纤维光学互连器件基本试验和测量程序:试验-冲击》G18310.10《GB/T18310.10-2003 纤维光学互连器件基本试验和测量程序:试验-抗挤压》G18310.11《GB/T18310.11-2003 纤维光学互连器件基本试验和测量程序:试验-轴向挤压》G18310.12《GB/T18310.12-2002 纤维光学互连器件基本试验和测量程序:试验-撞击》最大输入功率》G18311.16《GB/T 18311.16-2007 纤维光学互连器件基本试验和测量程序:球面抛光套管端面半径》G18310.17《GB/T18310.17-2003 纤维光学互连器件基本试验和测量程序:试验-低温》G18310.18《GB/T18310.18-2001 纤维光学互连器件基本试验和测量程序:干热-高温耐久性》G18310.19《GB/T18310.19-2002 纤维光学互连器件基本试验和测量程序:试验-恒定湿热》G18310.21《GB/T18310.21-2002 纤维光学互连器件基本试验和测量程序:温度-湿度组合循环试验》G18310.22《GB/T18310.22-2003 纤维光学互连器件基本试验和测量程序:试验-温度变化》G18310.26《GB/T18310.26-2003 纤维光学互连器件基本试验和测量程序:试验-盐雾》G18310.42《GB/T18310.42-2003 纤维光学互连器件基本试验和测量程序:试验-连接器的静态端部负荷》G18310.48《GB/T 18310.48-2007 纤维光学互连器件基本试验和测量程序:试验 温度湿度循环》G18311.34《GB/T18311.34-2003 纤维光学互连器件基本试验和测量程序:随机配接连接器的衰减》G18310.39《GB/T18310.39-2001 纤维光学互连器件基本试验和测量程序:对外磁场敏感性》G18310.45《GB/T18310.45-2003 纤维光学互连器件基本试验和测量程序:试验-浸水耐久性》G18311.1《GB/T18311.1-2003 纤维光学互连器件测量程序:外观检查》G18311.3《GB/T18311.3-2001 纤维光学互连器件基本试验和测量程序:衰减和回波损耗(多路)》G18311.4《GB/T18311.4-2003 纤维光学互连器件基本试验和测量程序:衰减》 G18311.5《GB/T18311.5-2003 纤维光学互连器件基本试验和测量程序:衰减对波长的依赖性》G18311.6《GB/T18311.6-2001 纤维光学互连器件基本试验和测量程序:回波损耗》G18311.20《GB/T 18311.20-2007 纤维光学互连器件基本试验和测量程序:分路器件的方向性》G18311.26《GB/T 18311.26-2007 纤维光学互连器件基本试验和测量程序:角偏差的测量》G18311.28《GB/T 18311.28-2007 纤维光学互连器件基本试验和测量程序:检查和测量 瞬间损耗》G18311.30《GB/T 18311.30-2007 纤维光学互连器件基本试验和测量程序:抛光角度和光纤位置》G18311.31《GB/T 18311.31-2007 纤维光学互连器件基本试验和测量程序:光源耦合功率比测量》程序:检查》G18478《GB/T18478-2001 纤维光学环行器》G18480《GB/T18480-2001 海底光缆规范》G18898.1《GB/T18898.1-2002 掺铒光纤放大器C波段掺铒光纤放大器》G18898.2《GB/T 18898.2-2008 掺铒光纤放大器 L波段掺铒光纤放大器》G18899《GB/T18899-2002 全介质自承式光缆》G18900《GB/T18900-2002 单模光纤偏振模色散的试验方法》G20184《GB/T 20184-2006 喇曼光纤放大器技术条件》G20186.1《GB/T 20186.1-2006 光纤用二次被覆材料 第1部分: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G20186.2《GB/T 20186.2-2008 光纤用二次被覆材料 第2部分:改性聚丙烯》 G20244《GB/T 20244-2006 光学纤维传像元件》G20440《GB/T 20440-2006 密集波分复用器/解复用器技术条件》G21022.1《GB/T 21022.1-2007 纤维光学连接器接口 第1部分: 总则和导则》 G21645.1《GB/T 21645.1-2008 自动交换光网络(ASON)技术要求 第1部分:体系结构与总体要求》G28518《GB/T 28518-2012 煤矿用阻燃通信光缆》G29233《GB/T 29233-2012 管道、直埋和非自承式架空敷设用单模通信室外光缆》GJ915《GJB915A-1997 纤维光学试验方法》GJ1427A《GJB1427A-1999 光纤总规范》GJ1428A《GJB1428A-1999 光缆总规范》GJ1659《GJB1659-1993 光纤光缆接头总规范》GJ2454《GJB 2454A-2003 军用光缆填充膏规范》GJ4411《GJB 4411-2002 光缆组件通用规范》GJ5024《GJB 5024-2003 军用光缆阻水纱规范》GJ5865K《GJB 5865-2006 K 线性令牌传递多路数据总线有效性测试方法》GJ5866K《GJB 5867-2006 K 航空单芯多模光纤光缆连接器规范》GJ5931Z《GJB 5931-2007 军用有中继海底光缆通信系统通用要求》GJ6411K《GJB6411-2008 K 光纤通道航空电子环境》GJ6919Z《GJB6919-2009 Z 导电纤维丝束性能测试评价方法》YD901《YD/T 901-2001 核心网用光缆——层绞式通信用室外光缆》YD943《YD/T943-1998 外导体内径为5.6mm、3.8mm及2.8mm射频同轴连接器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YD980《YD/T980-2002 全介质自承式光缆》YD1069《YD/T1069-2000 扁平型光纤带室内光缆第1部分:单光纤带光缆》 YD1113《YD/T1113-2001 光缆护套用低烟无卤阻燃材料特性》YD1114《YD/T1114-2001 无卤阻燃光缆》YD1115.1《YD/T1115.1-2001 通信电缆光缆用阻水材料第一部分:阻水带》 YD1115.2《YD/T1115.2-2001 通信电缆光缆用阻水材料第二部分:阻水纱》 YD1118.1《YD/T1118.1-2001 光纤用二次被覆材料第一部分: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YD1118.2《YD/T1118.2-2001 光纤用二次被覆材料第二部分:改性聚丙烯》YD1258.1《YD/T 1258.1-2003 室内光缆系列 第1部分:总则》YD1258.2《YD/T 1258.2-2003 室内光缆系列 第2部分:单芯光缆》YD1258.3《YD/T 1258.3-2003 室内光缆系列 第3部分:双芯光缆》YD1272《YD/T 1272-2003 光纤活动连接器 第1部分:LC型》YD5024《YD/T 5024-2005 SDH本地网光缆传输工程设计规范》YD5025《YD 5025-2005 长途通信光缆塑料管道工程设计规范》YDN042《YDN042-1997接入网用馈线光缆技术要求》YD5043《YD 5043-2005 长途通信光缆塑料管道工程验收规范》YD5044《YD/T 5044-2005 SDH长途光缆传输系统工程验收规范》YD5066《YD/T 5066-2005 光缆线路自动监测系统工程设计规范》YD5072《YD 5072-2005 通信管道和光(电)缆通道工程施工监理规范》YD5080《YD/T 5080-2005 SDH光缆通信工程网管系统设计规范》YD5091《YD 5091-2005 光传输设备抗地震性能检测规范》YD5092《YD/T 5092-2005 长途光缆波分复用(WDM)传输系统工程设计规范》 YD5093《YD/T 5093-2005 光缆线路自动监测系统工程验收规范》YD5095《YD/T 5095-2005 SDH长途光缆传输系统工程设计规范》YD5102《YD 5102-2005 长途通信光缆线路工程设计规范》YD5113《YD/T 5113-2005 WDM光缆通信工程网管系统设计规范》YD5119《YD/T 5119-2005 基于SDH的多业务传送节点(MSTP)本地网光缆传输工程设计规范》YD5123《YD 5123-2005 长途通信光缆线路工程施工监理暂行规定》YD5124《YD 5124—2005 综合布线系统工程施工监理暂行规定》SJ10663《SJ/T10663-1995 光纤设备与部件测量方法》SJ11116《SJ/T11116-1997 光纤预制棒总规范》SJ20723《SJ20723-1998 GG6001型脉冲信号光电隔离组件详细规范》SJ20724《SJ20724-1998 GG240型多路高速数据光电隔离组件详细规范》SJ20773《SJ20773-2000 野战光缆开口引接系统通用规范》SJ20860《SJ 20860-2003 军用光缆引接设备通用规范》J8310《JB/T8310.1~3-1996 光缆连接器》DL767《DL/T767-2003 全介质自承式光缆(ADSS)用预绞式金具技术条件和试验方法》DL788《DL/T788-2001 全介质自承式光缆》DL832《DL/T832-2003 光纤复合架空地线》DL5344《DL/T 5344-2006 电力光纤通信工程验收规范》YB098《YB/T 098-2012 光缆增强用碳素钢绞线》JJF1197《JJF1197-2008 光纤色散测试仪校准规范》。

光缆接续标准和操作规范

光缆接续标准和操作规范

光缆接续标准和操作规范光缆接续是指在光缆线路中进行连接和接续的操作,是光通信系统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在进行光缆接续时,需要严格按照相关标准和规范进行操作,以确保光缆接续的质量和稳定性。

本文将介绍光缆接续的标准和操作规范,希望能够对相关人员有所帮助。

首先,光缆接续的标准是非常重要的。

在进行光缆接续时,需要遵循国家和行业相关的标准,如《光缆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 50311-2007)等。

这些标准规定了光缆接续的技术要求、工艺流程、设备要求等内容,对于保障光缆接续质量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因此,在进行光缆接续时,必须严格按照相关标准进行操作,不得有任何违规行为。

其次,光缆接续的操作规范也是至关重要的。

在进行光缆接续时,需要严格按照操作规范进行操作,以确保光缆接续的质量和稳定性。

操作规范包括了光缆接续的具体步骤、操作流程、注意事项等内容,对于指导操作人员具有重要的作用。

在进行光缆接续操作时,必须严格按照操作规范进行操作,不得有任何马虎和疏忽。

在实际操作中,光缆接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选择合适的光缆接头盒和接头盖,确保其质量和性能符合要求。

其次,要严格按照操作规范进行操作,保证操作的准确性和规范性。

再次,要注意保持光纤的清洁和光滑,避免灰尘和污染物对光缆接续的影响。

最后,要进行充分的测试和验收,确保光缆接续的质量和稳定性。

总之,光缆接续是光通信系统中非常重要的一环,需要严格按照相关标准和操作规范进行操作。

只有这样,才能保障光缆接续的质量和稳定性,确保光通信系统的正常运行。

希望相关人员能够重视光缆接续的标准和操作规范,严格按照要求进行操作,确保光缆接续的质量和稳定性。

光缆技术规格及熔接技术规范

光缆技术规格及熔接技术规范

光纤光缆技术规范规范制订依据为YD/T901-2001及YD/T769-2003标准制订1 光缆中光纤技术指标1.1本公司生产的光缆采用G.652D A级优质单模光纤,其主要技术指标如下:1.2模场直经1310nm波长 9.2±0.4um1550nm波长 10.5±0.5um1.3包层直经: 125.0±1.0um1.4 芯同心度误差: ≤0.6um1.5包层不圆度:<1%1.6折射率系数1310nm: 1.46751550nm: 1.46811.7截止波长λc (在2m成缆上测试): ≤1250nmλcc (在22m成缆上测试): ≤1260nm1.8光纤衰减系数在1310nm处:≤0.35db/km在1550nm处:≤0.22db/km其中在1285~1330nm波长范围内,任一波长上光纤的衰减系数与1310nm波长范围上的衰减系数相比,其差值不大于0.03db/km。

另外,在1480~1580nm波长范围内,任一波长上光纤的衰减系数与1550nm波长的衰减系数相比,其差值不大于0.05db/km。

1.9衰减不均匀性在光纤后向散射曲线上,任意500m长度上衰减值与实测衰减值与全长度上平均500m的衰减值之差的最坏值不大于0.05db1.10色散系数1.10.1零色散波长为1300~1324nm之间范围1 .10.2零色散斜率Soman<0.093Ps/(nm2.km)1.10. 3在1288~1339nm范围内,最大色散系数幅值<3.5Ps/(nm..km)在1271~1360nm范围内,最大色散系数幅值<5.3Ps/(nm.km)在 1550nm处色散系数<18Ps/(nm.km)在1480~1580nm范围内色散系数不大于20ps/nm.km1.11宏弯损耗对单模光纤(B1.1,B4),以37.5mm半经松绕100圈后在1550nm波长上测得的弯曲附加衰减不大于0. 5dB/km,当用于STM-64系统时,在1625nm波长上测得的弯曲附加衰减也应不大于0.5dB。

光缆对接规范标准最新

光缆对接规范标准最新

光缆对接规范标准最新光缆对接是通信网络建设中的一项重要技术工作,它涉及到光缆的连接、保护和信号传输的稳定性。

以下是根据最新技术发展和行业标准制定的光缆对接规范标准:1. 光缆选择与准备:- 选择符合行业标准的光缆,确保其具有良好的传输性能和机械强度。

- 在对接前,对光缆进行彻底清洁,去除灰尘和油污。

2. 对接环境要求:- 确保对接环境干燥、清洁,避免潮湿和尘埃对光缆对接质量的影响。

- 工作区域应有足够的照明,以便于精确操作。

3. 对接工具与材料:- 使用专业的光缆对接工具,包括光纤切割刀、光纤剥离器、光纤熔接机等。

- 准备必要的辅助材料,如光纤保护套管、光纤清洁纸、酒精等。

4. 光缆端面处理:- 使用光纤切割刀精确切割光缆,确保端面平整、无毛边。

- 使用光纤剥离器去除光缆外层保护层,暴露光纤。

5. 光纤熔接:- 将光纤端面插入熔接机的V型槽中,调整光纤位置,确保对准。

- 启动熔接程序,使光纤端面在高温下熔合,形成稳定的连接。

6. 熔接质量检测:- 使用光纤测试仪检测熔接点的损耗,确保熔接质量符合标准。

- 对不合格的熔接点进行重新熔接,直至达到标准。

7. 光缆保护:- 在熔接点周围安装保护套管,以防止熔接点受到物理损伤。

- 使用光纤保护盒或光纤接头盒对熔接点进行进一步保护。

8. 对接记录:- 记录每一次对接的详细信息,包括光缆类型、对接时间、操作人员等。

- 定期对对接记录进行审核,以确保对接工作的规范性和可追溯性。

9. 安全与健康:- 操作人员应穿戴适当的个人防护装备,如手套、护目镜等。

- 遵守操作规程,确保操作过程中的人身安全。

10. 后续维护:- 定期对光缆对接点进行检查和维护,确保其长期稳定运行。

- 对于发现的问题,应及时进行修复或更换。

通过遵循上述规范标准,可以确保光缆对接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为通信网络的稳定运行提供保障。

光缆工程验收规范标准最新

光缆工程验收规范标准最新

光缆工程验收规范标准最新光缆工程验收是确保光缆系统质量、功能和安全性的重要环节。

以下是根据最新行业标准制定的光缆工程验收规范标准内容:一、工程验收前的准备工作1. 确认工程合同和设计文件的完整性,确保所有工程细节与合同及设计相符。

2. 检查施工单位提交的工程竣工报告、施工日志、测试报告等文档。

3. 组织专业验收团队,包括但不限于项目经理、工程师、质量监督员等。

二、现场验收流程1. 外观检查:对光缆线路的敷设、固定、保护措施等进行目视检查,确保无明显损伤和缺陷。

2. 接地系统检查:确认光缆接地系统符合设计要求,接地电阻应满足安全标准。

3. 光缆测试:进行光缆损耗测试、光纤长度测试、光纤连续性测试等,确保传输性能符合标准。

4. 设备检查:对光缆接头盒、终端盒、分光器等设备进行检查,确保安装正确、性能稳定。

5. 环境适应性检查:评估光缆工程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性,如温度、湿度等。

三、验收标准1. 光缆敷设应符合国家和行业相关标准,无损伤、无错位。

2. 光缆接头应密封良好,无渗漏现象。

3. 光纤损耗应低于设计值,确保信号传输质量。

4. 光纤长度应与设计图纸一致,误差范围在允许范围内。

5. 光缆接地系统应可靠,接地电阻符合安全要求。

四、验收记录1. 所有检查项目应有详细的记录,包括检查时间、检查人员、检查结果等。

2. 对发现的问题应记录在案,并要求施工单位限期整改。

3. 整改完成后,应重新进行验收,直至满足所有标准。

五、验收结论1. 根据验收结果,形成验收结论报告,明确指出工程是否合格。

2. 如工程不合格,应详细说明不合格原因及整改要求。

3. 合格工程应颁发验收合格证书,并由参与验收的所有人员签字确认。

六、后续维护1. 验收合格后,施工单位应提供详细的维护手册和操作指南。

2. 业主单位应建立光缆工程的定期检查和维护机制,确保长期稳定运行。

请注意,以上内容为示例性规范,具体工程的验收标准可能会根据实际情况和地方规定有所不同。

光缆敷设规范及要求

光缆敷设规范及要求

光缆敷设规范及要求一、概述光缆是现代通信技术中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其敷设质量和规范可以直接影响到通信网络的性能和可靠性。

下面是针对光缆敷设的规范及要求的详细介绍。

二、敷设规范1.路径规划:光缆的敷设应遵循最短路径原则,并且尽量避开电源、磁场、高压电场等干扰源,确保光缆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2.管道选择:光缆应尽量选择全封闭、封堵良好的管道进行敷设,避免光缆被水、氧气等湿气侵入,造成光衰和质量下降。

3.弯曲半径:光缆在敷设过程中应遵循最小弯曲半径的原则。

常见单模光缆的最小弯曲半径应大于10倍其外径,多模光缆应大于5倍其外径。

4.大横向压力:光缆在敷设过程中应避免受到大横向压力,以免造成光纤断裂。

当光缆经过桥梁、支架或人行道时,应保持光缆的直线状态。

5.保护措施:光缆的敷设应采取合适的保护措施,如缆槽、护套和缆夹等,以防止损坏和外界干扰。

三、敷设要求1.敷设速度:光缆的敷设速度应适中,避免过快或过慢。

过快的敷设速度可能导致光缆损坏或质量下降,过慢的敷设速度则浪费时间和资源。

2.光缆连接:光缆的连接应严格按照相关标准进行,包括光缆剥皮、纤芯清洁、熔接和保护套等操作。

连接完成后,应进行光功率测试,以确保连接质量合格。

3.线缆标识:光缆敷设后,应对线缆进行标识,包括光缆型号、接头位置和敷设日期等信息,以方便后期的维护和管理工作。

4.安全措施:光缆敷设过程中应注意安全,如穿着合适的工作服和手套,使用专业工具进行操作,并对施工现场进行警示标识,以避免事故的发生。

四、其他注意事项1.光缆敷设过程中应注意周围环境的影响,如建筑施工、地质条件和气候等因素,合理安排施工时间和地点,以减少不必要的干扰。

2.光缆敷设完成后,应进行验收测试,包括光功率测试、衰减测试和时域反射测试等,以确保光缆的质量符合规范要求。

3.光缆敷设后的维护工作也非常重要,包括定期巡检、光缆清洁和保养等,以保持光缆的良好状态和性能。

总结:光缆敷设规范及要求是确保光缆质量和性能的关键,只有严格按照规范进行敷设,才能保证通信网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光缆的规范

光缆的规范

光缆的规范光缆的规范是指光缆的设计、生产、安装和维护等环节中需要遵循的一系列标准和规范。

这些规范主要涉及光缆的物理特性、机械性能、光学性能和使用环境等方面,对于保障光缆的稳定运行和有效传输信号至关重要。

首先,光缆的规范要求光缆具有一定的物理特性。

这包括光缆的材料、结构和尺寸等方面。

为保证光缆具有足够的强度和耐久性,规范要求光缆的材料应选用高强度的材料,如高强度的光纤、高强度的保护层、抗拉强度高的外护套等。

此外,规范还要求光缆的尺寸和重量要符合一定的要求,以便于安装和维护。

其次,光缆的规范还要求光缆具有一定的机械性能。

这包括光缆的抗拉强度、耐磨性、耐压性等方面。

为保证光缆在各种复杂的施工环境中能够正常运行,规范要求光缆的抗拉强度应符合一定的标准,以便光缆能够承受一定的外部拉力。

此外,规范还要求光缆具有一定的耐磨性和耐压性,以应对在施工和使用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机械冲击和压力。

再次,光缆的规范还要求光缆具有一定的光学性能。

这包括光缆的传输损耗、带宽、衰减等方面。

为保证光缆能够传输足够的信号和保持信号的稳定性,规范要求光缆的传输损耗应低于一定的阈值,带宽应符合一定的要求,衰减也应在可接受范围内。

此外,规范还要求光缆的色散和非线性光学特性要在可控范围内,以减小信号传输中的失真和干扰。

最后,光缆的规范还要求光缆能够适应各种使用环境。

这包括光缆的温度范围、湿度范围、耐腐蚀性等方面。

为保证光缆能够在各种环境中稳定运行,规范要求光缆能够适应不同的温度变化,耐受一定的湿度以及抵抗腐蚀。

此外,规范还要求光缆能够抵御各种外部介质的侵蚀,如化学品、微生物等。

总体而言,光缆的规范是为了确保光缆能够稳定运行和高效地传输信号而制定的一系列标准和规范。

这些规范涵盖了光缆的物理特性、机械性能、光学性能和使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对于保障光缆的质量和可靠性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遵循这些规范,才能够保证光缆在各种复杂的应用场景中正常工作,满足用户的需求。

光缆工程施工标准法规

光缆工程施工标准法规

光缆工程施工标准法规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光缆工程的施工行为,确保光缆工程安全、质量和效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工程建设标准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标准。

第二条本标准适用于光缆工程的施工及相关技术工作。

第三条光缆工程施工应符合国家有关规定,依法申请施工许可,严格遵守施工安全、环境保护和文明施工要求。

第二章施工前准备第四条光缆工程施工前应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包括施工方案设计、材料准备、施工人员培训等。

第五条施工单位应根据工程特点和要求制定施工方案,明确光缆敷设路径、敷设方式、管道设计等,并报相关主管部门审批。

第六条施工单位应根据工程需要合理配置施工人员,确保施工人员具备相关技术和安全防护知识,参加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并持证上岗。

第七条施工单位应按照规定向相关部门申请开挖、占道等许可证,保证施工过程中的道路交通畅通,并设置施工安全警示标志。

第八条施工单位应购买必要的施工保险,保障施工人员和设备的安全,合法合规开展施工活动。

第三章施工过程管理第九条施工单位应认真按照施工方案实施施工,严格遵守相关规定,不得擅自修改施工方案,确保施工质量和安全。

第十条施工单位应加强现场管理,确保施工人员遵守安全操作规程,正确使用施工工具和设备,保护现场环境,防止污染和破坏。

第十一条施工单位应按照相关标准和规范对光缆进行敷设和接头施工,确保光缆连接牢固、无破损,保证光通信的正常运行。

第十二条施工单位应定期对施工现场进行安全检查,及时发现和处理安全隐患,确保施工现场的安全和稳定。

第四章施工验收第十三条施工单位完成光缆工程施工后,应及时向相关主管部门报告,申请验收。

第十四条相关主管部门应对光缆工程的施工质量、技术指标和安全状况进行检查,办理验收手续。

第十五条验收合格的光缆工程,应颁发相关证书,标明工程质量等级和使用范围,对不合格的部分应要求整改或返工。

第五章法律责任第十六条违反本标准的行为,构成违法行为的,依法追究责任,对造成严重后果的,应承担刑事责任。

光缆工程施工执行标准

光缆工程施工执行标准

光缆工程施工执行标准一、总则1.1 本标准规定了光缆工程施工的基本要求、施工流程、质量控制、安全防护等方面的内容,旨在确保光缆工程质量,提高工程效益,保障通信网络安全稳定运行。

1.2 本标准适用于我国境内光缆线路的新建、扩建和改建工程。

1.3 光缆工程施工应遵循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行业标准和技术规范,严格执行本标准。

二、施工准备2.1 施工前,应充分了解工程设计文件,明确工程目标、施工内容、施工方法、质量要求等。

2.2 施工单位应具备相应的资质,施工人员应具备相应的技能和培训合格证书。

2.3 施工所需材料、设备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具有产品质量检验报告。

2.4 施工前,应做好施工现场的勘查和测量工作,确保施工路由的正确性和合理性。

2.5 施工前,应制定详细的施工组织设计,明确施工顺序、施工进度、人员分工、安全防护措施等。

三、施工流程3.1 光缆线路工程一般分为路由选择、杆塔架设、光缆敷设、接头处理、设备安装、调试验收等阶段。

3.2 路由选择应遵循设计要求,尽量避开地形复杂、易受自然灾害影响的地段,确保路由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3.3 杆塔架设应符合设计要求,保证杆塔的稳定性和承载能力。

3.4 光缆敷设应采用合理的施工方法,确保光缆的牵引力、张力和弯曲半径等技术指标符合设计要求。

3.5 接头处理应遵循相关技术规范,确保接头质量,降低故障率。

3.6 设备安装应符合设计要求,确保设备安装牢固、接地可靠。

3.7 调试验收阶段,应按照调试方案进行,确保通信设备运行正常,光缆系统性能达到设计指标。

四、质量控制4.1 施工过程中,应严格执行质量管理制度,确保工程质量。

4.2 施工单位应定期对施工人员进行质量教育和技术培训,提高施工质量。

4.3 施工过程中,应加强现场质量检查,对不符合设计要求的地方及时整改。

4.4 施工完成后,应进行工程验收,验收不合格的工程不得投入使用。

五、安全防护5.1 施工单位应制定详细的安全防护措施,确保施工过程中人员安全和设备安全。

光缆出口标准最新规范

光缆出口标准最新规范

光缆出口标准最新规范随着全球通信技术的发展,光缆作为信息传输的主要媒介之一,其出口标准也在不断更新以适应新的技术需求和国际市场的要求。

以下是最新的光缆出口标准规范概述:1. 产品分类与定义:- 根据光缆的结构和用途,将其分为单模光缆和多模光缆。

- 单模光缆适用于长距离传输,多模光缆适用于短距离传输。

2. 材料要求:- 光缆中的光纤应使用高纯度石英材料,确保光信号的低损耗传输。

- 光缆的护套材料应具有良好的耐化学腐蚀性和耐环境老化性。

3. 性能指标:- 光缆应具备低衰减特性,确保信号在传输过程中损耗最小。

- 应具有足够的机械强度和柔韧性,以适应不同的安装环境。

4. 测试方法:- 光缆的衰减测试应使用标准化的测试设备进行。

- 机械性能测试包括拉伸、压缩和弯曲测试。

5. 环境适应性:- 光缆应能适应不同的气候条件,包括高温、低温、潮湿等环境。

- 应有良好的防水性能,以防止水分侵入影响信号传输。

6. 安全性要求:- 光缆在生产过程中应符合环保和安全标准,避免使用有害物质。

- 光缆的安装和使用应遵循相关的安全规范,以防止意外伤害。

7. 包装与标识:- 光缆的包装应确保在运输过程中的安全性,防止损坏。

- 包装上应有清晰的产品标识,包括型号、规格、生产日期等信息。

8. 质量保证:- 生产企业应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确保产品符合出口标准。

- 应有定期的产品检验和质量跟踪,确保产品长期稳定可靠。

9. 国际标准兼容性:- 光缆产品应符合国际电信联盟(ITU)和其他相关国际标准的要求。

- 应考虑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特殊要求,以满足全球市场的需求。

10. 售后服务:- 提供全面的售后服务,包括技术支持、产品更换和维修服务。

- 建立快速响应机制,解决客户在使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市场的发展,光缆出口标准规范也会持续更新。

生产企业应密切关注行业动态,及时调整生产策略,以确保产品的竞争力和市场适应性。

同时,加强与国际市场的交流与合作,不断提升产品的质量和服务水平,以满足全球客户的需求。

光缆标准熔接规范最新

光缆标准熔接规范最新

光缆标准熔接规范最新光缆熔接是光纤通信网络建设中的关键环节,其质量直接影响到整个通信网络的稳定性和传输效率。

随着技术的发展,光缆熔接规范也在不断更新。

以下是最新的光缆标准熔接规范:1. 熔接前的准备工作:- 确保熔接机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清洁并校准熔接机。

- 检查光缆的类型和规格,确保它们适用于熔接。

- 清洁光缆表面,去除油污、灰尘和其他污染物。

2. 光缆的切割:- 使用专用的光纤切割刀,确保切割面平整、无毛边。

- 切割时应避免对光纤造成损伤。

3. 光纤的清洁:- 使用专用的光纤清洁工具,如光纤清洁笔或清洁纸,清洁光纤端面。

- 清洁过程中要避免二次污染。

4. 光纤的对准:- 将光纤端面放入熔接机的V型槽中,确保光纤端面对准。

- 使用熔接机的显微镜检查光纤端面的对准情况,并进行微调。

5. 熔接过程:- 启动熔接机的熔接程序,熔接机将自动完成熔接过程。

- 熔接过程中应避免触碰熔接机和光纤。

6. 熔接质量的检测:- 熔接完成后,使用熔接机的显微镜检查熔接点的形态。

- 使用光时域反射仪(OTDR)检测熔接点的损耗。

7. 熔接点的保护:- 熔接完成后,应使用热缩套管对熔接点进行保护。

- 确保热缩套管完全覆盖熔接点,并均匀加热。

8. 熔接记录:- 记录熔接点的位置、熔接时间、熔接损耗等信息。

- 保存熔接记录,以便于日后的维护和故障排查。

9. 熔接后的测试:- 完成熔接后,应进行光纤链路的连通性测试和性能测试。

- 确保光纤链路的传输性能满足设计要求。

10. 熔接环境的维护:- 保持熔接环境的清洁、干燥,避免高温、高湿等不利条件。

通过遵循上述规范,可以确保光缆熔接的质量和效率,为光纤通信网络的稳定运行提供保障。

光缆施工规范和标准最新

光缆施工规范和标准最新

光缆施工规范和标准最新光缆施工是通信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规范和标准对于确保通信网络的稳定性和安全性至关重要。

以下是最新的光缆施工规范和标准概述:1. 施工前准备:施工前,必须进行详细的现场勘查,了解地形地貌、地下管线情况,以及可能存在的障碍物。

同时,需要准备相应的施工设备和材料,包括光缆、接头盒、熔接机等,并确保施工人员具备相应的专业技能和安全意识。

2. 光缆敷设:光缆敷设应遵循最小弯曲半径的规定,避免过度弯曲导致的光缆损伤。

敷设过程中,应使用适当的敷设设备,如牵引机、卷扬机等,确保光缆敷设的平稳性和均匀性。

在特殊地形或地下管线密集区域,应采取保护措施,如使用保护管或进行地下探测。

3. 光缆接续:光缆接续是施工中的关键环节,需要使用专业的熔接机进行熔接,并确保熔接质量符合标准。

接续后的光缆应进行性能测试,包括光衰、回损等指标,确保接续质量。

4. 光缆保护:敷设完成后,光缆需要进行适当的保护措施,如使用保护管、铠装光缆或进行地面标识,以防止光缆在后续施工或使用过程中受到损伤。

5. 施工安全:施工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包括但不限于个人防护装备的佩戴、施工现场的安全警示、以及施工机械的安全使用等。

6. 环境保护:施工过程中应尽量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如合理规划施工路线,减少对植被的破坏,以及施工结束后对现场进行恢复。

7. 施工验收:施工完成后,应进行严格的验收程序,包括光缆敷设质量、接续质量、以及整体施工质量的检查。

验收合格后,方可进行后续的网络调试和投入使用。

8. 维护与更新:施工完成后,应建立光缆维护和更新机制,定期对光缆进行检查和维护,确保通信网络的长期稳定运行。

随着技术的发展和行业标准的更新,光缆施工规范和标准也在不断完善。

施工单位和个人应密切关注相关规范的最新动态,确保施工过程符合最新的行业要求。

光纤光缆 国际标准和国内标准介绍

光纤光缆 国际标准和国内标准介绍

光纤光缆最新国际标准和国内标准介绍.txt只要你要,只要我有,你还外边转什么阿老实在我身边待着就行了; 听我的就是,问那么多干嘛,我在你身边,你还走错路跟着我不能给你幸福是我的错,但谁让你不幸福,我TMD去砍了他光纤光缆最新国际标准和国内标准介绍摘要:光纤光缆行业领域的国际和国内标准很多,标准版本不断更新,新标准不断推出,为了给从事该领域工作的科研人员、光纤光缆制造者、广大用户及相关人员提供参考,本文特将光纤光缆行业领域最新国际和国内标准的情况作一简要介绍;一、前言光纤光缆行业领域的国际和国内标准很多, 标准版本不断更新,新标准不断推出,为了给从事该领域工作的科研人员、光纤光缆制造者、广大用户及相关人员提供参考,本文特将光纤光缆行业领域最新国际和国内标准的情况作一简要介绍;二、标准项目及名称1.国际标准1国际电工委员会IEC标准●光纤标准:IEC 60793-1-11995,第1版光纤第1部分总规范总则IEC 60793-1-21995,第1版光纤第1部分总规范尺寸参数试验方法IEC 60793-1-31995,第1版光纤第1部分总规范机械性能试验方法IEC 60793-1-41995,第1版光纤第1部分总规范传输特性和光学特性试验方法IEC 60793-1-51995,第1版光纤第1部分总规范环境性能试验方法IEC 60793-21998,第4版光纤第2部分产品规范●光缆标准:IEC 60794-1-11999,第1版光缆第1部分总规范总则IEC 60794-1-21999,第1版光缆第1部分总规范光缆性能基本试验方法IEC 60794-21989,第1版光缆第2部分产品规范IEC 60794-31998,第2版光缆第3部分管道、直埋、架空光缆─分规范IEC 60794-4-11999,第1版光缆第4部分高压电力线架空光缆OPGW2国际电信联盟ITU-T标准●光纤标准:ITU-T G.6501997 单模光纤相关参数的定义和试验方法ITU-T G.6511993 50/125μm多模渐变型折射率光纤光缆特性ITU-T G.6521997 单模光纤光缆特性ITU-T G.6531997 色散位移单模光纤光缆特性ITU-T G.6541997 截止波长位移型单模光纤光缆特性ITU-T G.6551996 非零色散位移单模光纤光缆特性3其他国外标准安装在架空电力线路上的全介质自承式光缆ADSSIEEE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标准2.国内标准:1国家标准●光纤标准:GB/T 15972.1-1998第1版光纤总规范第1部分总则GB/T 15972.2-1998第1版光纤总规范第2部分尺寸参数试验方法GB/T 15972.3-1998第1版光纤总规范第3部分机械性能试验方法GB/T 15972.4-1998第1版光纤总规范第4部分传输特性和光学特性试验方法GB/T 15972.5-1998第1版光纤总规范第5部分环境性能试验方法●光缆标准:GB/T 7424.1-1998第1版光缆第1部分总规范2通信行业标准●光缆标准:YD/T 979-1998 第1版光纤带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YD/T 980-1998 第1版全介质自承式光缆YD/T 981-1998 第1版接入网用光纤带光缆YD/T 982-1998 第1版应急光缆●光纤标准:YD/T 1001-1999 第1版非零色散位移单模光纤特性三、简要说明1. IEC 60793-1-1、IEC 60793-1-2. IEC 60793-1-3、IEC 60793-1-4、IEC 60793-1-51995,第1版是由原来IEC 60793-11992,第4版光纤第1部分总规范分成的5个分标准;该系列标准中除进一步完善了光纤性能原有的试验方法外,还增加了一些新的试验方法增加的项目见下面对国标GB/T 15972的说明;2. IEC 60793-21998,第4版光纤第2部分产品规范替代了1992年的第3版和1995年的修订件1及1997年的修订件2;该标准中对各类多模光纤的技术指标规定得比较具体如A1a型50/125μm普通多模光纤、A1b型62.5/125μm数据多模光纤等,很有参考价值;单模光纤的类别中增加了B4型非零色散位移单模光纤,但对一些参数的技术指标尚没有作出规定;对预涂覆光纤的直径及容差有了新的规定,未着色光纤的涂覆直径为245μm±10μm,着色光纤的涂覆直径为250μm±15μm;3. IEC 60794-1-1、IEC 60794-1-21999,第1版是由原来IEC 60794-11996,第4版光缆第1部分总规范分成的2个分标准;该系列标准中除进一步完善了光缆性能原有的试验方法和增加了一些新的机械性能、环境性能试验方法外,还增加了一大类试验方法,即光缆部件包括光纤带的试验方法,包括方法G1至方法G7;4. IEC 60794-21989,第1版光缆第2部分产品规范;该标准是老版本,1998年发布了修订件1,标准中规定了单芯光缆和双芯光缆的技术要求;5. IEC 60794-31998,第2版光缆第3部分管道、直埋、架空光缆─分规范;该标准中除规定了管道、直埋、加空光缆的技术要求外,还规定了光纤带的技术要求,并规定了衰减测量的不确定度为≤0.05dB;6. IEC 60794-4-11999,第1版光缆第4部分高压电力线架光缆OPGW;该标准是光纤复合地线光缆OPGW的第1个标准,标准中规定了对OPGW光缆的光学、电气及机械性能的要求和试验方法;7. ITU-T G.6501997单模光纤相关参数的定义和试验方法;该标准中除进一步完善了原有的试验方法外,特别增加了偏振模色散PMD的测量方法,在附录中描述了光纤中的非线性效应;8. ITU-T G.651199350/125μm多模渐变型折射率光纤光缆特性;该标准没有新版本,因它的技术内容已比较成熟;9. ITU-T G.6521997单模光纤光缆特性和ITU-T G.6531997色散位移单模光纤光缆特性;这两个标准新版本与1993年版本主要不同点有:1G.652光纤的模场直径改为8.6μm~9.5μm,G.653光纤的模场直径改为7.8μm~8.5μm;2要区分三种截止波长:光缆截止波长,光纤截止波长,跳线光缆截止波长;两个标准中只规定了光缆截止波长和跳线光缆截止波长的指标,对光纤截止波长的指标没有规定;3增加了偏振模色散的指标,规定为:<0.5ps/ ,还有一些细节上的不同就不再一一叙述;10. ITU-T G.6541997截止波长位移型单模光纤光缆特性;国内很少使用这种光纤;11. ITU-T G.6551996非零色散位移单模光纤光缆特性;该标准是非零色散位移单模光纤的第一个标准;这里要特别指出以下两点:1本标准规定模场直径标称值为8μm~11μm,容许偏差为±10%,显然该标准也适用于大有效面积非零色散位移单模光纤LEAF光纤,LEAF光纤是G.655光纤的一种;2对一根给定光纤,在非零色散波长区,色散系数符号不应变化;12. 其他国外标准:安装在架空电力线路上的全介质自承式光缆ADSSIEEE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标准;该标准是目前国际上普遍使用的ADSS光缆标准,标准中对ADSS光缆的结构、机械、电气及光学性能、试验要求及方法、安装指南及环境条件都作了规定;13. 国家标准GB/T 15972.1-1998至GB/T 15972.5-1998第1版是光纤总规范系列标准;该系列标准将替代国标GB 11819-87光纤的一般要求、GB 8401-87光纤的传输特性和光学特性测试方法、GB 8402-87光纤的几何尺寸参数测量方法、GB 8403-87光纤机械性能试验方法、GB 8404-87光纤的环境性能试验方法和GB/T15972-1995光纤总规范;在第1部分总则中,增加了B4型非零色散位移单模光纤即G.655光纤;在其它部分中,除进一步完善了光纤性能原有的试验方法和删除了某些不适用的方法外,还增加了很多新的试验方法,例如:尺寸参数试验方法中,增加了光纤涂覆层尺寸和光纤伸长量测量、机械法测包层直径、脉冲延迟法测光纤长度等方法;机械性能试验方法中,增加了光纤可剥性、应力腐蚀敏感性参数及光纤的翘曲等试验方法;传输特性和光学特性试验方法中,增加了微弯敏感性、光学连续性、光透射率变化、宏弯敏感性、谱衰减模型和光缆截止波长的试验方法,色散测试方法中增加了微分相移法;14. 国家标准GB/T 7424.1-1998第1版光缆第1部分总规范;该标准将替代国标GB 7424-87通信光缆的一般要求、GB 7425-87光缆的机械性能试验方法和GB8405-87光缆的环境性能试验方法;15. 通信行业标准YD/T 979-1998第1版光纤带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这是国内关于光纤带的第一个标准,标准中规定了光纤带的结构、带的标识方法、尺寸参数、机械性能、环境性能,以及检验方法;16. YD/T 980-1998第1版全介质自承式光缆;这是国内ADSS光缆的第一个标准,该标准可与IEEE的标准结合起来使用;17. YD/T 981-1998第1版接入网用光纤带光缆包括三个部分:第1部分骨架式、第2部分中心管式、第3部分松套层绞式;该标准为国内光纤带光缆的制造、质量检验和工程应用提供了统一的依据;18. YD/T 1001-1999第1版非零色散位移单模光纤特性;该标准是参照ITU-TG.655制定的,主要技术内容与G.655相同,模场直径标称值仍为8μm~11μm,但容许偏差改为±0.5μm;另外,还规定了光纤的机械性能和环境性能;四、结束语由于掌握的资料有限,本文介绍的光纤光缆行业领域最新国际和国内标准不一定齐全,可能有遗漏项目;第三部分作的简单说明仅仅是为读者提供一个参考;另外,对非正式国际标准文本没有介绍,例如:IEC 61941技术报告类型2单模光纤偏振模色散的测量方法和IEC 61282-3技术报告类型3纤维光学系统中计算偏振模色散的导则,导则中提出的链路偏振模色散的概念及指标应该引起重视,这些文件很有参考价值,待成熟后会作为正式标准发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总则第1.0.1条本暂行规定(以下简称规定)是电信网光纤数字传输系统安装工程施工质量检验、随工检验和竣工验收的依据。

适用于长途、市内通信的新建、扩建和改建的光缆线路和传输设备安装工程。

本规定也可供其它光纤数字传输系统安装工程参考。

第1.0.2条本规定未列入的内容应按设计文件办理。

第1.0.3条各种光缆线路工程和传输设备安装工程所用器材的程式、规格、质量等均应符合本规定和设计文件的要求;工程中不准使用未经鉴定合格的器材。

第1.0.4条在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应严格执行部颁有关施工质量检查的规定。

建设单位应通过工地代表加强工地的质量检查,做好随工检验。

第1.0.5条本规定光缆线路工程部分的内容以结合光缆施工的特点为主,一般的线路常规工序,可按部颁相关线路工程施工及验收技术规范执行。

第1.0.6条施工单位制定的施工操作规程应贯彻本规定的要求。

第1.0.7条施工中应严格执行部颁的各种法规,在施工安全方面应贯彻执行电信线路、设备安全技术操作规程的规定。

第1.0.8条本规定的解释权与修改权属邮电部。

1、光缆线路工程第二章光缆及器材检验第一节一般规定第2.1.1条施工单位在开工前,应对运到工地的光缆、器材的规格、程式进行数量清点和外观检查,如发现异常应作重点检查。

对光缆、连接器(活接头)等还应进行光学特性、电特性的测试。

第2.1.2条工程所用光缆器材必须有产品质量检验合格证,应核对厂方提交的产品测试记录所列项目及指标,是否符合国家或部颁标准和设计要求,或订货合同规定。

第2.1.3条对不符合要求的光缆、器材不得使用。

属一般缺陷修复合格后方可使用。

第2.1.4条经过检验的光缆、器材,应做好记录。

第2.1.5条光缆、连接器等光学特性、电特性测试的一般规则:1、测试方法应按CCITT建议的规定。

2、测试仪表应经过计量部门校验取得合格证。

第二节光缆单盘检验第2.2.1条核对单盘光缆的规格、程式和制造长度应符合订货合同规定或设计要求。

第2.2.2条光缆的外观检查,应首先检查缆盘包装是否损坏,然后开盘检查光缆外皮有无损伤,光缆端头封是否良好。

对于包装严重损坏或光缆外皮有损伤的,应做详细记录,在光缆指标测试时,做重点检验。

第2.2.3条填充弄光缆应检查填充是否饱满,填充物在高低温下做醒目标注。

光缆端别鉴定方法应符合下列规定:面对光缆截面,由领示色光纤按顺时针方向排列时为A端,反之为B端(领示色规定见产品说明书);铜导线组端别与光纤端别的识别规定一致。

第2.2.5条检查光缆出厂的质量合格证和测试记录,审查光纤的几何、光学和传达室输特性、机械物理性能,应符合合同或设计要求。

第2.2.6条光缆现场检验应测试光纤衰减常数、光纤长度。

第2.2.7条光缆中用于业务通信及远供的铜导线中特性各项指标,应符合国家标准通信电缆铜导线电性能的规定。

光缆护层对地绝缘电阻应符合出厂标准。

第2.2.8条单盘光缆检验完毕,应恢复光缆端头密封包装及光缆盘包装。

第三节其他器材的检验第2.3.1条光纤连接器应具有良好的重复性和换性。

带尾纤的连接器应符合下列要求:1、尾纤(单芯光纤软线)长度应符合设计要求,外皮无损伤;2、尾纤各项参数应符合合同规定或设计文件要求;3、连接损耗应符合合同规定或设计要求。

第2.3.2条光缆接头护套(盒、箱)及其附件的规格均应符合设计要求。

第2.3.3条各种粘接材料、粘接剂、堵塞剂应检查其使用有效期,凡超过有效期的一律不得在工程中使用。

第2.3.4条加感线圈的型号、规格应符合设计要求。

电感量误差不大于±2%;绝缘电阻应不小于25000兆欧;近端串音衰减应大于78分贝。

补偿电容耐压应与业务铜线对的耐压要求一致。

第2.3.5条管道光缆所用塑料子管的材质、规格、盘长均应符合设计要求;一般子管的内径为光缆外径的1.5倍,一个管孔中布放2根以上子管时,其子管等效总外径宜不大于管孔内径的85%。

第2.3.6条无人中继器应符合下列要求:1、型号、规格符合设计要求;2、机箱气闭性能良好;3、部件、零件完整无损,内部无断线、混线和碰地现象;4、各项性能符合出厂标准。

第三章光缆路由的复测第一节复测的任务第3.1.1条光缆路由的复测应以批准的施工图设计为依据。

复测的任务应包括:1、复核光缆路由的具体走向、敷设方式、环境条件以及接头的具体位置;2、核对施工图纸;3、核定光缆穿越障碍物需采取防护措施地段的具体位置和处理措施;4、复测路由地面距离;5、为光缆配盘、分屯以及敷设提供必要的资料。

第二节光缆路由的复测第3. 2. 1条按照施工图核对路由走向、敷设位置及接续点环境是否安全可靠、便于施工、维护。

如环境变化必须对施工图进行修改时,属小范围的修改,由施工单位提出具体意见经建设单位同意确定;属于较大范围的变动,如改变敷设方式、改变路由等应做实地勘查,作出比较方案并经设计单位同意后报原批准单位批准。

第3.2.2条复测中继段距离时,应根据地形起伏丈量,核算包括接头重叠长度、各种必要的预留长度在内的敷设总长度,应按式3.2.2—1计算。

光缆布放预留长度表表3.2.2—1L总=L直+L管+L架+L水(米)······3·2·2-1式中L总:中继段光缆敷设总长度(米);L直:中继段内直埋光缆长度(米);L直:中继段内直埋光缆长度(米);L直= L直丈+ L 直预(米)······3·2·2-2其中L直丈:地面丈量长度(米);L直预:直埋敷设各种预留长度(米);L管:中继段内管道光缆长度(米);L管= L管丈+ L管预(米)·····3·2·2-3其中L管丈:管道丈量长度(米);L管预:管道敷设各种预留长度(米);L架= L架丈+ L 架预(米)······3·2·2-4其中L架丈:杆路丈量长度(米);L架预:架空架设各种预留长度(米);L水:中继段内水底光缆长度(米);L水=(L1+ L2+ L3+ L4+ L5+ L6)X (1+a)····3·2·2-5其中L1:水底光缆两终端间的直线丈量长度(米);L2:终端固定、过堤、“S”形敷设、岸滩接头等项增加的长度(米);L3:两终端间各种预留增加的长度(米);L4:布放平面弧度增加的长度(米);L5:水中立面弧度增加的长度,应根据河床和光缆布放的断面计算确定(米);L6:施工余量(米);a:自然弯曲增长率。

以上各式中预留长度见表3·2·2。

水底光缆布放预留长度表表3·2·2-2注:L—布放平面弧度的弦长(米);F—弧线的顶点至弦的垂直高度(米);F/L高弦比。

第3.2.3条光缆与其它设施、树木、建筑特等最小距离要求应符合3.2.3—1、表3.2.3—2和表3.2.3—3的规定。

第3.2.4条路由复测为光缆配盘、敷设提供下列资料:1、提供经复测核实的施工图(包括具体的敷设路由、各接续段的长度);2、提供障碍物位置及机械敷设时安装导轮等装置的位置;3、提供光缆接头点地形、交通等条件的资料。

架空光缆与其它设施、树木最小平行净距表表3.2.3—1架空光缆线路与其它建筑物、树木的最小垂直净距表表3.2.3—2直埋光缆与其它建筑间最小净距(米)表3.2.3—3注:采用钢管保护时,与水管、煤气管、石油管交叉跨越的净距可降为0.15米。

第四章光缆配盘第4.0.1条光缆配盘应根据复测路由计算出光缆敷设总长度以及光纤全程传输质量要求,选配单盘光缆。

第4.0.2条光缆应尽量做到整盘敷设,以减少中间接头。

第4.0.3条靠设备侧的第1、2段光缆的长度应尽量大于1公里。

第4.0.4条靠设备侧应选择光纤的几何尺寸、数值孔径等参数偏差小、一致性好的光缆。

第4.0.5条不同敷设方式及不同的环境温度,应根据设计规定选用相适应的光缆。

第4.0.6条光缆配盘后接头点应满足下列要求:1、直埋光缆接头应安排在地势平坦和地质稳固地点,应避开水塘、河流、沟渠及道路等。

2、管道光缆接头应避开交通要道口。

3、架空光缆接头应落在杆上或杆旁1米左右。

第4.0.7条业务铜墙铁壁线采用加感时,其加感节距平均偏差应小于2%,个别加感节距不大于5%。

第4.0.8条光缆配盘结果应填入“中继段光缆配盘图”。

格式见附录三表1。

同时应接配盘图在选用的光缆盘上标明该盘光缆所在的中继段段别及配盘编号。

第4.0.9条光缆端别的确定应符合下列要求:1、长途光缆线路应以局(站)所处地理位置规定:北(东)为A端,南(西)为B端;2、市话光缆线路,在采用汇接中继方式的城市,以汇接局为A端,分局为B端。

两个汇接局之间以局号小的局所为A端,局号大的局所为B端。

没有汇接局的城市,以容量较大的中心局(起领导地位的局)为A端,对方局为B端;3、分歧光缆的端别应服从主干光缆的端别。

第五章光缆敷设第一节一般规定第5.1.1条光缆的弯曲半径应不小于光缆外径的15倍,施工过程中不应小于20倍。

第5.1.2条布放光缆的牵引力应不超过光缆允许张力的80%。

瞬间最大牵引力不得超过光缆允许张力的100%。

主要牵引力应加在光缆的加强件(芯)上。

第5.1.3条光缆牵引端头可以预制也可以现场制作。

直埋或水底铠装光缆,可作网套或牵引端头。

第5.1.4条为防止在牵引过程中扭转损伤光缆,牵引端头与牵引索之间应加入转环。

第5.1.5条布入光缆时,光缆必须由缆盘上方放出并保持松弛弧形。

光缆布放过程中应无扭转,严禁打小圈、浪涌等现象发生。

第5.1.6条光缆布放采用机械牵引时,应根据牵引长度、地形条件、牵引张力等因素选用集中牵引、中间辅助牵引或分散牵引等方式。

第5.1.7条机械牵引用的牵引机应符合下列要求:1、牵引速度调节范围应在0~20米/分,调节方式应为无级调节速;2、牵引张力可以调节,具有自动停机性能,即当牵引力超过规定值时,能自动发出告警并停止牵引;第5.1.8条布放光缆,必须严密组织并有专人指挥。

牵此过程中应有良好联络手段。

禁止未经训练的人员上岗和无联络工具的情况下作业。

第5.1.9条光缆布放完毕,应检查光纤是否良好。

光缆端头应做密封防潮处理,不得浸水。

第二节管道光缆第5.2.1条管道光缆敷设前应作好下列准备:1、按设计核对光缆占用的管孔位置;2、在同路由上选用的孔位不宜改变,如变动或拐弯时,应满足光缆弯曲半径的要求;3、所用管孔必须清刷干净。

第5.2.2条人工布放光缆时每个人孔应有人值守;机械布放光缆时拐弯人孔应有人值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